排位赛没选英雄扣分吗我1楼选了法师,接着2楼三楼还选法师,后来6分投了我一次没死,为什么我反而被举报扣7分禁赛?

啦啦啦投稿:12粉丝:16分享--dynmicweibozoneqqbaidu将视频贴到博客或论坛视频地址复制嵌入代码复制微信扫一扫分享收藏0硬币--稍后看马克一下~用手机看转移阵地~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手机下视频请使用扫码若未安装客户端,可直接扫此码下载应用看过该视频的还喜欢正在加载...miniOFF净空法师:真正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就没有轮回了。
燃灯佛与释迦牟尼佛之间的关系(学佛人要清楚呀)
燃灯古佛,又叫“定光佛”。属过去佛之一。是在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为普光。《大智度论》卷九亦云,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成佛后亦名燃灯。
  《大智度论》曰:“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
  燃灯佛于释迦牟尼过去世为其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根据“劫世”理论,燃灯应生在过去世“庄严劫”,并预言九十一劫后成佛号释迦牟尼。
  依《修行本起经》卷上所述,往昔,提和卫国(Di^pavati^)有圣王,名灯盛。临命终时,将国政嘱付太子灯(锭)光,太子知世间无常,更将国政授与其弟,即时出家。成佛后,【yixia.net】世界,开化群生。是时有梵志儒童,值灯光佛游化,乃散花供佛,并解髻布发于泥道上,请佛蹈之,佛乃为儒童授来世成佛之记。此儒童即释迦牟尼佛。《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一等,亦述及燃灯佛之本缘,但所说略有差异。
  另据《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所载,过去久远二阿僧只九十一劫,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识只(即宝髻),出家学道而成佛。时比丘阿梨蜜罗日日燃灯供养彼佛,佛乃为比丘授记,告知当来成佛,名定光如来。此系燃灯佛昔时曾从宝髻佛受记之因缘。
  关于此佛出现之时劫,《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佛本行集经》卷三〈发心供养品〉等,单说过去久远劫;《修行本起经》卷上、《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则谓系在过去九十一劫。
  燃灯佛为过去佛中之最着名者,在诸经论中,颇多以此如来为中心而说其前后出现诸佛之事例者。如《无量寿经》谓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众生,其后历经十劫,依次出现五十三佛。最后之世自在如来时,修因行而成道者即为阿弥陀如来。《大悲经》卷三〈殖善根品〉谓此如来以后,有莲华上佛乃至过去七佛等,总有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更说释尊于第三阿僧只劫曾遇七万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为燃灯佛。
  依《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述,北印度那揭罗曷国有释尊供养燃灯佛而受记之遗迹。今印度山崎(Sanchi)塔门之刻画中,有定光如来化作大城之图像,此与《四分律》所述相合。
  ◎附: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九章第二节(摘录)
  然灯佛授记,对于释尊的历劫修行,是一关键性大事。因为确认然灯佛授记时,菩萨‘得无生法忍’,然后‘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大菩萨的神通示现,普度众生,都有了理论的根据。
  当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身为儒童的一世里,曾遇到燃灯上古佛游于世间,儒童识得古佛,便以五茎莲供奉,又见地上有泥泞,便以发铺路,请佛踏之而过。遂得燃灯授记揭语:“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也就是说,以后如来经过数劫,到第九十一劫-贤劫,也即现世劫时当可得识佛法真谛,立身为佛,佛号为释迦如来。
  而此后九十一劫时,儒童果然为佛,佛教经文中称其为现世佛,与过去世佛燃灯上古佛和未来世佛弥勒佛统尊为三世佛。
  《法苑珠林》卷十六:“我见过去佛初成道时,咸升金刚坛,金瓶盛水,用灌佛顶。”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谓过去佛为迦叶诸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三者。
燃灯古佛的来历
在过去,有一位佛出世,号啑如来,具足功德。将导三界还神本无。当时有一位修清静行的人见到佛,心生欢喜,想要供养七天,可是有一位小弟子有事回来晚了,找不到合适的事做,于是就将麻油盛在瓦片中,沐浴完之后,以白巾裹头,自手燃之,用以供养佛陀。此后便得到了佛的授记:“过无数劫你当做佛,颈上肩上各有光明”。这位童子就是燃灯佛。所以燃灯佛也叫锭光佛。这位修清静行为的人见自己的弟子已经授记,知道自己也可授记,就来请佛授记。啑如来说等这位童子成佛后,你便可得到他的授记了。这位梵志就是释迦牟尼佛。燃灯佛曾为他授记:当得来世做佛,号释迦牟尼佛,亦当渡无量众生。
  燃灯古佛,又叫“定光佛”。为什么叫燃灯佛呢?据说:燃灯“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
  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有无量诸佛出世,在世间示现成佛,教化众生。其中,燃灯佛就是过去的一尊佛,在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
  依《修行本起经》卷上所述,往昔,提和卫国(Di^pavati^)有圣王,名灯盛。临命终时,将国政嘱付太子灯(锭)光,太子知世间无常,更将国政授与其弟,即时出家。成佛后,【yixia.net】世界,开化群生。是时有梵志儒童,值灯光佛游化,乃散花供佛,并解髻布发于泥道上,请佛蹈之,佛乃为儒童授来世成佛之记。此儒童即释迦牟尼佛。《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一等,亦述及燃灯佛之本缘,但所说略有差异。
  另据《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所载,过去久远二阿僧只九十一劫,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识只(即宝髻),出家学道而成佛。时比丘阿梨蜜罗日日燃灯供养彼佛,佛乃为比丘授记,告知当来成佛,名定光如来。此系燃灯佛昔时曾从宝髻佛受记之因缘。
这几条就就决定了你的未来是否成功(想成功这对照看吧)
智慧启引:年轻人,你的弱点我知道。我不是你的老板,所以你不必担忧,但这很重要!你不够勤奋,你总能找到不勤奋的借口。借口就是灰,有多少灰就有多少借口。你爱说,口才也是才,但不能只会说,还要会做。你爱撒谎、你爱变、你爱耍滑……
  年轻人———请允许我这样说,因为我比你大。
中国人最讲资历,年龄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资历。你的优点是年轻,你的弱点我知道。
之一:你不够勤奋。
  勤能补拙。即便你足够聪明,再加上勤奋的品质,你一定会出类拔萃。可惜,你总能找到不勤奋的借口。借口就是灰,有多少灰就有多少借口。面对你的借口,我只有笑笑,点头。你不是幼儿,需要我哄;你不是我的孩子,如果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你极有可能厌烦。但如果你今天不勤奋地学习,明天就一定要勤奋地找工作。
  你是一名学生记者,你热爱记者的工作,毕业后想当记者,但是当天的新闻你都要拖到第二天才交稿,在我督促之后,你仍然决定第二天再交稿———哪个新闻单位会要这样的人当记者?
之二:你爱说。
  我知道你的口才很好。口才也是才。相比笨嘴拙舌的孩子,能说是你的优点。但不能只会说,还要会做。头头是道地说完一个策划,你还得认认真真地把它写出来。如果你不会写,可以练。如果你不想写,那就错了。
  未来的老板,没有时间听你滔滔不绝地演说。你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是,刚说出一个想法,老板就打断你的话,让你拿出一个方案来。说一千道一万,真要让老板重视,你还得把文案整齐地摆在他的案头。
之三:你爱撒谎。
  你有事可以请假,有病就去治病。但在学生时代,最好不要撒谎。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但善意的谎言太多太滥就适得其反了。而且,你的谎言,有时并不善,随口就来,若有其事。
  在这个时代,验证你是否撒谎比吹个口哨都容易。我不揭穿你,是维护你的自尊,但你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就大打折扣了。
  尽管,我决定不了你的前途,我也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决定别人的前途,但,若干次的“折扣”累积在一起,一定会让你想完美的人生频现破绽
之四:你爱变。
  见异思迁是年轻人普遍的特点,年轻人普遍眼高手低。但任何工作都要一步步来,齐头并进不是不可以,但你得确信有这个能耐。在此之前,一环一环地把工作干好。
  有些工作,不同的人干,有不同的结果。比如两个碟子,看起来都很干净,但由于清洗的流程不同,干净的程度甚至有天壤之别。工作的效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一门心思去做一个工作,直至达到你眼中的完美,这才是第一个层次。
  但你看起来并不在乎,总是毛毛糙糙地交差。殊不知,放弃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你做得再多,也不过是凑数罢了。
之五:你爱耍滑。
  比如在一个组织当中,每个人都有分工,但工作不是一块豆腐,不能像切豆腐似的把工作分得那么清楚。否则,那就不是一个组织,而是自动化流水线。
  你的角色可能是演员,但当你不演戏时,你有两种选择,一是看着旁人忙忙碌碌,而你袖手旁观;二是尽力帮助别人做点事,与大家融为一体,帮忙不添乱。而你,不爱动手,动了也“轻描淡写”。其实,大厅之中,我一眼扫去就能从每个人的动作、神态中,清晰地看到谁在认真工作,谁在敷衍。
  一个学生组织中的所谓工作,其实准确地说不是工作,是在演练。你是为在你自己积攒经验。换而言之,我喜欢踏踏实实工作的年轻人。你未来的老板,也一定喜欢踏踏实实工作的年轻人。
  你的弱点我知道。我不是你的老板,所以你不必担忧。我是你的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最宝贵的是单纯,金钱与诱惑与我们无关。因此,你听到的都是真话,但你未必当回事。只是,等到老板对你说这番话时,你想一想,就知道结局。
您做事不顺,心想事不成,就是缺乏福德,本文告诉您:福德可以被创造,积聚福德的三种训练模式
德格有一个小王国,这个皇室的血脉在大约一个世代以前中断了,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德格皇室的后裔。大家都相信,德格一位非常重要的国王曾是伟大的上师蒋扬钦哲旺波的弟子。
曾有预言说,当他们两人举办大法会时,蒋扬钦哲旺波应该要在法会当中把德格王痛打一顿。时至今日,德格人甚至还会说,由于德格人没有福报,所以那一天,德格王的表现好到蒋扬钦哲旺波找不到打他的理由。因为根据那个预言,如果蒋扬钦哲旺波在那天狠打了德格王,德格王室就能持续的传承下去。
我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是因为这是了解「福德」的另一种方式。「福德」的概念是非常广大的。在佛教的某些派别里,比如声闻乘,他们没有大乘佛教徒所讨论的有关「佛性」的概念,他们只谈「福德」。
我发现有关「福德」的诠释混合了许多文化上的差异。有人问过我:「累积福德不是很自私吗?」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难道不是应该除去对任何事物的执着吗?我们怎么会有积聚、储存「定期存款」的这种心态呢?我们怎么能够投资福德?
在讨论这些问题以前,我们先谈谈「福德」的重要性,它的功能,以及它的作用。
「福德」或藏文的「康亚」只是个名称、标签。刚才我提到,许多人认为「运气」只是必然会发生的偶然事件,但「福德」不是如此。「福德」的道理其实是「业力」原则最高且最细微的面向之一。
如同我常讲的,「业力」要比「空性」难教。你可以概括的说,「业」就是因、缘、果。举例来说,如果你种花,一旦把种子、肥料、土壤、水分、时间和空间等所有这些因素凑在一块儿,假使又没有任何障碍,花一定会绽放;在这种层次上了解因果还算容易。不过,一旦它涉及了某种隐含的因素,譬如你用同样的种子种了十朵花───不只是一粒种子,而是十粒完全相同种类的种子───当其中一粒种子表现得不太一样时,我们就必须更深入的探究。
你对这些种子的照顾完全相同,可是这粒种子的表现就是不一样,因此你进一步探究:也许这粒种子的前二代种子,因某个特殊事件而影响了它的基因。当我们开始探索更多隐藏的因素,有些人就从这里开始变成宿命论者,有些人变成虚无主义者、科学家、有神论者、无神论者等等。
福德可以被创造
根据佛教的理论,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创造、捏造、积聚的东西。
假设你有两个小孩,一个很懒惰,几乎没受什么教育,书又念得不好,家事也不行;而另一个则是恰恰相反。可是他们长大后,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个懒孩子,却比较成功。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如果你问佛教徒,他们会说这是福德使然;或者他们可能会先说,这是业力的缘故。
这么说有点危险,因为许多人接着会想:「所以这就是我的命吗?我不能改变它吗?」很多时候当人们听到佛教徒对「业」的解释,他们的想法常是这样。
假设某人有六个鼻子,你不能说:「他无法摆脱他有六个鼻子的业。」这不是佛教徒对「业」的诠释。业力不是要这个人不断的想:「我摆脱不了这六个鼻子,我改变不了这种情况。」
这一点很重要。「业」是你可以自己创造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要再多一个鼻子,你可以作整型手术,尤其如果「七」还是个幸运数字!了解「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共同的福德
我现在要讲得再复杂一点。有个东西我们称之为「共业」,或者「共同的福德」。举例来说,我们不知道我们有何种福德或没有何种福德,所以某一位总统参选人会当选。我们都不知道。
身为世界的公民与另一个国家的公民,我很关心这件事。因为我还是认为,美国总统在这世界上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连非美国人,也需有足够的福德才能让美国选出一个好总统。
当我们讲到福德,我们讨论的对象不单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这完全是相对的。
譬如说你开车到某个地方并且顺利抵达,可是你却没有福气把车停好,你到处找都找不到车位。如果本来把车停好后,你的约会将带给你一些美好的时光,结果只因为找不到停车位而一切都毁了───这就是「缺乏福德」。
不过,假设说,正当你一直找不到停车位,开车到处转的时候,你本来要进去的那栋大楼突然崩塌了───是因为你的「福德」,所以找不到车位。
福德的相对性
福德确实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的人际关系、经济、政治、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你说话的语调。从许多方面来看,它也是非常相对的。
从中古世纪到现在,我们也许可以说因为我们拥有好的福德,所以我们有iPhone这样的手机;我们不必走老远的路去跟某人讲话,打个电话就行了。
不过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像密勒日巴那样的人应该会同意,正因为我们缺乏福德,所以生在这样物质主义的时代。
福德带你接近实相
佛法的参照点永远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实相真理,因此,任何带你更接近实相的,就是福德的行为;任何带你远离实相的,就是缺乏福德。它的范围可以从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现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来说,身为佛教徒,我们会说,因为我们共同的福报,所以我们投生在一个仍有「佛、法、僧」概念的时代和地点,或至少仍有「佛」的概念。所谓缺乏福德可能小至当一个老师正要传授深奥的教法时,你打盹了半秒钟,或者有人咳嗽,以致于你没听到。
基本上,任何带你趋近实相的行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修行之道因而铺展出来。因为我们需要更接近实相,任何带我们越接近实相的事,我们要试着去作;任何带我们远离实相的事情,我们尽量避免。
积聚福德的三种训练
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三种积聚福德的方法。这三个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训练藏文称为「拉巴」,我把它们的顺序倒过来讲。
一、智慧的训练
第一个训练是「拉巴西惹」───智慧的训练,智慧的训练会帮助你们了解(我刚才所讲的)无常及其它许多实相。拥有智慧,你就更能体会、欣赏这些实相。为了累积智慧,我们透过像是闻、思、修等方法来积聚一些因和缘。
举例来说,去参加讨论实相的课程,在这里,我们不是指科学上的事实,或者什么食物适合或不适合吃,我们讨论的不是这种事实。我们指的是能够根除痛苦、生起智慧的事实,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智慧的训练。
要训练智慧,你必须习惯所谓「开放的心胸」,你必须慢慢的、慢慢的放掉一切顾忌。如果你仍受文化、种族、某种思惟、性别或像是佛教、印度教诸如此类的「教」或「主义」的束缚,为了拥有智慧,你就必须超越这一切,你必须创造开放的态度。
但这有点困难,你知道为什么难吗?因为你要不断对你自己下的结论保持怀疑的态度。我要说的是,你必须在谦卑和自信之间找到平衡,而这两者的平衡并不容易。
当你研读佛教哲学时,可能听过:佛教是最批判、最多疑的哲学系统,它是最无神论的哲学系统。佛教分析辨理的目的与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没有一点关系,否定一切不是佛教的目的。不过,你真的必须试着超越所有文化上的束缚。这很难,因为所谓的「客观」其实还是「主观」;你终将只选择你信任的人,所以实际上,作决定的人仍是你。
我们来简要的谈一下智慧。典型的佛教智慧是:一切都是空性,同时,外显没有任何障碍。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看着镜子,会看到你自己的脸在镜子里。镜子里的脸并不真实存在,它不是你的第二张脸,它不是真实的。但问题是,只有你的脸会反射在镜子里,当你看镜子时,你看到的只有你的脸,而不是一个杯子、一本书,或任何其它东西。可能有人会想,假如这是幻觉,那么反映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一团混乱。可是,它却井然有序。
如果你移动你的脸,它也跟着动,这让你忘了它是不真实的。基本上,根据佛法,这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运作的方式。对你们来说,我坐在你们面前;对我来说,你们坐在我面前。这就像镜子里的反射───空与显同时存在。因为我们谈到了智慧,所以我提起这个例子。讨论智慧并不容易。
二、摩地禅定的训练
第二个训练是三摩地禅定。禅定是累积福德的另一种训练或另一种方法。禅定会带你接近实相,但不是所有类形的禅定都可以。我们讲的不是欣赏夕阳的这种禅定。近来,大家把欣赏落日余晖、聆听贝多芬伴随鸟儿啁啾的音乐,当作是禅定。
只有以智慧为基础的禅定,才能视为带你接近实相的禅修;「夕阳禅定」不会带你趋近实相。在这里我要小小颠覆你们。现在我常听到,很多人偷了佛教的这些点子:「不要回想过去,不要臆测未来,安住在当下。」他们却没有把功劳归给佛陀或佛弟子们对「当下」的讨论。
各位知道吗,就算你擅于不住过去、不住未来、安住当下,假使你不了解空与显,「当下禅定」就如同「夕阳禅定」一样没有用;我是说真的。不过当然,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很有异国情调,很深奥。「安住当下」,哇,听起来很棒!当然啰!可是如果你不了解空与显,它就完全没用!
为什么要安住当下呢?而且,事实上根本没有「当下」这个东西,它完全是假的。首先,从究竟上来说,佛教徒不相信时间;「当下」是时间,所以它也不存在。其实我会说,「夕阳禅定」还比较好,至少它给你一点忧伤的感觉,你可能还能晒一身黑亮的皮肤。所以,禅定的训练必须有一个好的、完整的道路。
要成为合格的创造福德的机器,禅定的训练必须与第一个训练───智慧的训练───不相冲突。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我们往往被禅修的种种仪式转移了注意力,以为那比了解智慧重要。我们喜欢那些规矩,比如身体坐直,至少这是我们可以感知到。这里顺带一提一些佛教典型的禅修。
在众多禅定的方法里,有两个是「止」和「观」,相信你们已经听说过上千万遍,所以我用几句话作个概要的解释。基本上,「止」是个诡计,而「观」是生意。为了要做生意,你需要这些诡计;因此「止」和「观」都是必要的。
寂天大师刚出现在我脑海里,所以我想我得提一下我想到了什么。根据那些伟大的大乘导师们,佛陀好比是个医生,我们如同生病的人,我们有情绪烦恼的疾病。当你生了一般的疾病时,比如头痛,就只有你受苦;可是当你有情绪烦恼的疾病时,不只你受苦,你同时让别人也受苦。这其实是摘自寂天所说的话。
对于一般的疾病,我们有许多药物可用。当我到药房买药,光是治疗头痛的药就有很多,治疗情绪烦恼的药却极为稀少;事实上,只有佛陀才有。也许这话说得有点太过分。许多灵性修道,比如印度教,也讨论能去除这个情绪之病的药方。许多修道提到像是「爱你的邻居」等方式,但只有佛陀提到去除情绪烦恼的因,也就是去除我执。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的稀有。只有佛的教法能对治这种病,禅定的训练是佛所开的药方。
我最近才了解到,从佛教的观点严格来看,当今人们所谓的「禅定」,多数根本不算是「三摩地」。大部分人以为,身体打直、缓慢呼吸、不要移动,这就是禅定;那不一定是禅定,那只是身体坐直。
对于禅定,一个比较严谨的藏文用语是「酿札」。「酿」的意思是平等,「札」是不打扰、不碰触、顺其自然。我对《道德经》十分推崇,它开头短短几句就说了许多关于顺其自然的道理。一切事物皆平等,没有所谓的好、坏、对、错、左、右,没有这些;一切事物皆平等,所以顺其自然。不管你是坐直、倒立、躺下、在吊床上摇摆,或在墨西哥度假胜地啜饮龙舌兰酒,只要你可以做「酿札」───平等、顺其自然,你就是真正在修禅定。
三、戒律的训练
最后是第三个戒律的训练,这点很重要。如同三摩地的训练,戒律的训练也必须与智慧有关。如果你的戒律与智慧无关,不论你做什么───像绕行多次,用绳索将你的身体完全捆绑起来───都不是我们这里所谈的戒律。
我们讨论的是福德,所以我讲的是积聚福德的方法,戒律和智慧不相冲突,这点很重要。弥勒菩萨说,一个持戒的人心里想:「噢,我的戒律持守得很好。我凌晨四点钟起床,不吃鸵鸟肉,我不杀蟑螂反而收养他们……」如果你以此为傲,你守的戒律与智慧无关,这种戒律会使你变得像清教徒似的严肃而拘谨。
如果你变得严肃拘谨,你会有两种「情结」。当你走在纽约苏活区,你会有优越情结,例如你看到妓女,你产生优越感,因而瞧不起她们。当你在路上看到耆那教的僧侣,你会产生自卑情结。自卑感不是谦卑,它基本上像是愤怒,你会努力在耆那教僧侣的身上挑毛病。
我们佛教徒常常做这种事,也许不该说我们,实际上是我常常做这种事。我觉得耆那教那么好,不知道为什么它没能在这世界上兴盛起来。当我看见耆那教的出家人,我立即的反应是:「他们没有智慧,他们没有空性和明觉。」而不是去欣赏他们琐碎而狂热式的坚守非暴力原则。
狂热式的非暴力,你们听过这种说法吗?旧金山有耆那教的中心吗?你们应该上网查查。听说美国东岸有他们的中心,加州的这些比基尼可能对耆那教的僧侣来说多得难以招架。
我们再回来谈「戒律」。任何事都可以当作是戒律。通常的建议是你自己规范自己,而不是别人强迫你,不过你可以选择去要求某个人给你戒律。你知道这称为什么吗?这就叫作「誓言」。
誓言可以是任何事。它可以是个很可悲的誓言,像新年愿望之类的;也可以是吃完很大一份意大利面之后,立即产生的罪恶感:「从明天开始,我再也不吃意大利面了。」但是到了明天,你又吃了,然后你产生更多的罪恶感───一种「充满罪恶感的誓言」。
持有某种戒律来发展三摩地禅定,并进而发展智慧,这是必要的。假使这个戒律的训练还能利益他人,那更好,在大乘佛教里尤其如此。
我要跟你们说,不要瞧不起微小的行为。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发一个像是「不杀鸵鸟」的誓言,但你有力量发誓,刷牙时把水龙头关上而不浪费水───你可以发这种誓言。
问题是,我们许多人认为这个誓言那么微不足道。「我们不要发那种誓言,我们要试着发些比较大的誓言,比如不要有性行为。」那样的誓言就很难了!就算只是每个星期三不要有性行为都很难,有时你会忘记。
不过老实告诉各位,我发现,连刷牙时关上水龙头都并不容易。我们许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小事和灵修的道路无关。关掉水龙头?这有何灵性可言?其实这个戒律算不算是灵修,完全在于你的动机,端看你多有创意。
如果你是菩萨,曾经受过菩萨戒,并且发过誓,每一次刷牙的时候都要关掉水龙头,这个行为就会利益众生。这不只能帮助他们证悟,也有益于生态环境,还能帮助人类。
受戒或发誓是一个积聚福德资粮的好方式。比如说,现在,你我没有到处杀人。我们这样没有杀人已经过了多少年?我们没去杀人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个胆量,没有时间,没有力气,也没有理由去杀人。
杀人要花很多时间,如果你杀人,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之前、之后、和中间的过程。可是我们这样有累积福德吗?没有。我们没有累积杀人的恶业,也没有累积不杀人的善业;我们只是懒惰。
佛教积聚福德的方法非常巧妙,一个简单的行为就可以积聚大量的福德。假设你一开始就发誓不杀人,一旦发了誓,即使你在睡觉,因为你在睡觉时没有杀任何人,所以你分分秒秒都在累积福德。这是真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累积福德资粮,就得发誓。
其它积聚福德的方式
其它积聚福德的方式包括:做大礼拜,以粉碎傲慢;做供养,以对治悭吝;发露忏悔不端的行为,以摧毁我执藏匿或筑巢之处;随喜他人善行,以对抗嫉妒;为了对抗错误的知见,我们做两件事───请上师转-法-轮或开示,以及请上师住世;然后回向福德。所以这应该回复了先前的问题:「积聚福德资粮是否太自私?」答案是否定的,自私的「我」因为智慧已经消失了。
我要以两段话作结论。佛法的道路有两项挑战,第一个是,有关实相的科学和哲学在智识上非常难理解;第二个是,真正的相信───不是哲学讨论的实相,而是实相本身───是如此简单,简单到让我们难以信任。
你们会有这两项挑战,第一个挑战很容易,你可以阅读书籍,问有关佛法的问题,只要你能这样做,你就会有进步。第二个挑战很困难,这个挑战在于「简单」。你不能阅读书籍,没有人能教你,你越问就越糊涂;解决之道在于「福德」。当你具足福德,甚至听到婴儿的哭闹声,你会去想「噢,这就是了。」这整个世界也许会认为你是个白痴,但谁在乎呢?所谓「什么都不在乎」其实是对证悟一个相当好的描述。
八岁童女给佛陀出的震惊世界的十道难题!修行的你千万别错过!
  在大宝积经中,有一段经文,是叙述妙慧童女的故事。
  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中,父亲是有名的长者,年龄才八岁的时候,耆阇崛山的讲经法会,她就常常在座。
  年轻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丽无比,行动举止也端庄温和,佛陀座下的弟子,无论是盛德的长老,或是年轻的比丘,没有一个不喜欢她。尤其是比丘尼的女众僧团,对于妙慧童女,更是心爱万分。
  大家喜欢妙慧童女虽然她年幼聪明,但想不到在一次佛陀说法的法会中,她竟然以菩萨的心境和口吻,向佛陀问长道短,使在会的大众,个个都惊奇不止!
  妙慧童女,有一次当佛陀升座说法时,她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先走到佛前,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然后就长跪合掌,对佛陀说道:
  “伟大无比的佛陀!您是世间上的明灯,可以照开众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对于菩萨所作所行,现在尚未能完全了解,想恳求佛陀给我请问,为我解答!”
  佛陀一看,原来是妙慧童女,佛陀知道她的来历,想到今天菩萨们和罗汉们有妙法可听了,因此就很欢喜的告诉妙慧童女道:“你太好啦!今天发大愿心,来向我问话,现在你就随意的问吧!”
  十大问题 震惊全座
  妙慧童女听了佛陀承认随她发问,心中的欢喜感激,自不用说,她就一口气提出十个大问题来向佛陀请求解释道:“佛陀!我有十个问题,敬恳解答:
  请问佛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端正的身体?
  请问佛陀,如何获得大富的尊贵之身?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使眷属免除不和以及多病死亡呢?
  请问佛陀,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受父母所生的这无常不净的血肉之身,而很快的能够见到自己受用变化之身,和您佛陀一样坐在大宝莲华之上?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证得自在神通,可以随意游行无量国土,礼敬诸佛?
  请问佛陀,如何才能没有怨仇对头?
  请问佛陀,我们说的话,如何才能叫人家一听就信仰呢?
  请问佛陀,我们宣扬佛法,照佛法修持,怎样才能免除障碍呢?
  请问佛陀,心里的烦恼魔障,如何降伏呢?
  请问佛陀,当我们一期生命终了,怎样才能得见诸佛,听闻清净之法,不受一切苦恼?”
  佛陀开示 四十方法
  佛陀听后,很嘉许妙慧童女的问题。佛陀对妙慧童女的每一个问题,都提示了四个方法。比方说:
  第一、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著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第三、眷属怎样免除多病和死亡:一、不说离间的语言,二、度脱邪见众人于正信,三、护持正法,四、教诸有情成佛菩提。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应身:一、如来塔庙供奉华果,二、不妄自损害他人,三、铸造佛像,四、对佛菩萨深生净信。
第五、怎样有神通:一、见他修善不为障恼,二、他说法时未尝留碍;三、燃灯供养如来,四、于诸禅定常勤修习。
第六、如何没有怨家仇敌:一、以无谄心亲近善友,二、于他胜法无嫉妒心,三、他获名誉心常欢喜,四、于菩萨行无轻毁心。
第七、说话如何令人起信:一、言行一致,二、于善友处不覆诸恶,三、闻法不求过失,四、于说法者不生恶心。
第八、宣扬佛法如何离诸障碍:一、持三律仪戒,二、闻甚深经不生毁谤,三、见初发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对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烦恼魔障:一、了知法性平等,二、常行精进,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临命终时诸佛现前:一、满他所求,二、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种种神异 令众叹服
  佛陀对妙慧童女的十大问题,提出了四十种修行的方法以后,妙慧童女欢喜踊跃,发愿奉行,并且说: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则违佛教,那就是欺诳如来了。
  妙慧童女的愿心很大,座中的目犍连尊者就以怀疑的口吻问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萨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今发此殊胜大愿,难道真能做到吗?”
  妙慧童女安详的回答道:“尊者!假若我的弘愿真实不虚,能够做到诸行圆满,那么,我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妙华,天鼓自鸣,请尊者印证吧!”
  妙慧童女说后,真的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空华雨缤纷,鼓乐和鸣。并且在座的大众身体皆变成金色。
  文殊菩萨见此神异,也感觉难以思议,他对妙慧童女问了很多法性的问题,妙慧童女都一一回答。
  佛陀在他们停止问答的时候,就说道:“文殊菩萨!妙慧童女已于过去发菩提心,经过三十劫后,我才发趣无上菩提。文殊菩萨!难道你记不起了吗?她曾做过你的老师,令你住于无生忍!”
  文殊菩萨经佛陀这么一说,像是恍然大悟,即刻很欢喜地从座位上起来,对妙慧童女顶礼说道:“大德!我于往昔无量劫前,以曾供养,想不到今日仍然亲近!”
  年少的妙慧童女,得到大智文殊菩萨向他顶礼,这可见她的来历不凡。从妙慧童女的故事看来,对于女人固不应轻视,就是对初学者也不可傲慢。看他是年轻,我们那能知道他的过去?女人,青年,在佛教中自有其地位,那不算什么问题。
人生一辈子,能带走什么?
今天过去,明天还不知道是否属于自己;你我都是一样!人生短暂似那朝阳和日暮,又好像春花、夏夜、秋日、冬雪,一年四季般短暂。弹指一挥间。&&&&
仔仔细细的想一想,人之生来好像就背负了一个负重的行囊,行囊里负载了很多沉重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生以来就安排好的,不管你是否愿意,学习,工作,孩子,爱人,父母,朋友,社会等等的一切。。。在不同的阶段你我必须背负不同的辎重,尽管有压力,谁也不可能滞后,仍要负重前行,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
你是不是可以看到和听到,在极为艰难困苦的负重行进中,有的人不堪负重,所以,无休无止的不断抱怨;而有的总嫌获得的太少,而不停地自我加载,最后也因负重过大,而中途不得不想放弃。
其实,人生中该背负的每个人必须背负,不该背负的应该淡然处之,不过多奢求。有人说:人的一生好比是叠一张纸,如果无计划,很难叠的很高,有计划的可以够得到天,可是,哇噻,要那么高干嘛呢?人之存焉,生命最为可贵。正所谓: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这辈子就这短短几十年,一个不容我们从头再活一次,哪怕回过一天、一分、一秒都不可以。所以,我活过不图留有痕迹,只要能够图活就活出个今天,活出个现在,活出个自我,活出个漂漂亮亮的自我色彩。&&&&
没有人不知道,人的一生是很短的,但我从不毫无目的的给我的人生做那些无谓计划,搞预测,更不设计海市蜃楼般美丽的蓝图。面对短暂的人生,我知道不得不努力抓住眼前的每一刻、每一瞬,坦诚而认真的生活,以我极其渺小的生命真诚的面对。&&
人啊人,这辈子就这短短几十年 ,人人都会去争取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都不甘心任凭今天从指间流走,不希望自己两手空空,都自觉不自觉的计算着自己这一天获得了多少,失去了什么?其实,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有一个“明天”把自己送入了美丽的小盒子了。方才知道得与失的真正道理所在。
而有许许多多时候,我们从内心深处都愿意不辞辛劳地耕耘,甚至于流血、流汗,也在所不惜。然而,人,这辈子就这短短几十年,期望与现实常常会发生冲突:我们所期望的,未必能够实现;我们能获得的,却未必是所望的。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生活本身不可能事事遂人所愿,人生也终究不是理想的化身。虽然,我们也曾辛勤耕耘,但总有一些东西我们一生都不可能得到。我们与其一厢情愿地追逐那海市蜃楼般的梦幻,倒不如踏踏实实地收获身边的每一份真实。我要记住的是:人,这一辈子,能做的事情不多,无论做什么,只要我做了,都是我值得满意的。&
人啊人,人,这辈子就这短短几十年,一切的要求不是竞技体育比赛,我只做点点脚尖就够着了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做不了刘翔;人都要懂得顺势而为,趋腿自如。武侠小说里的一流高手,没有谁是刻意追求“武功天下第一”的,天分、机缘、悟性、加上一些“踮踮脚尖”式的苦练,然后说一句“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把酒言欢”就飘然远去过自己的日子,何其洒脱美妙;而那些使出吃奶的劲儿,便寻武功秘笈宝典要做“天下第一”的,本来还能做个二流,结果是多半把自己弄废了,二流都坐不稳。
人生其实是一个过程。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耕耘,也在于收获;耕耘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现在我清楚的知道,人,也就这么一辈子,浪费太多的时间去埋怨生活,不如现实地面对生活,如果我能活80岁,我会睡够25年的觉,完成7年的工作时间,不浪费6年的娱乐时间,要吃好1年的饭,花一定得时间填充自己的信仰,挤出更多的时间爱我该爱的人,并充分缔造我的最爱的16小时(人一生的高峰期时间)。。。就是不给自己的存在理想流出空挡。
我没有理想,只有真心真意地生活的态度,我会珍惜生活的每一次馈赠,不管能否达到理想的境地,面对人生,我都会深深感到生活的充盈。
人格如金淡雅做人
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位越高。
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
道德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
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涵,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做人德为先,待人诚为先,做事勤为先。
“四个经得起”:经得起看,经得起考,经得起问,经得起查。
公道正派,是人格情操、是思想境界,是做人的第一修养、第一准则、第一信条。
贪欲是修身养德的大敌。正直和诚实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做人要有厚度、有气度,有纯度;对事业要有浓度,对批评要有风度,对朋友要有温度,对是非要有尺度。
做人要有志气,做事要有底气和正气。靠素质立身,靠勤奋创业,靠品德做人,困难面前先让自己承担,荣誉面前先让自己靠边,危险面前先让自己闯关。对上级不媚,对同级不损,对下级不伪,对自己不私。
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团结别人是一种能力,借鉴别人是一种收获。
少留财富,少留包袱;多留风范,少留遗憾;多留经验,少留缺陷。要会倾听、会微笑、学会赞扬。以过硬的素质服人,用高尚的人格聚人,靠扎实的作风带人,靠真诚的服务助人,靠火热的心肠待人。
闻“诤言”不怒,闻“褒言”不喜,闻“错言”不怨,闻“无言”不安。立身靠信,立业靠勤,立世靠才,立功靠拼,立足靠德!容言勿压制,容过勿苛求,容嫌勿报复。
着意耕耘自有收获。一分耕耘几分收获或几分耕耘一份收获,耕耘和收获不是均等的,收获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不是每份耕耘都会有收获。
但不耕耘绝对不会有收获的,学会耕耘,学会播种,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就会收获一定的命运。成为一个懂得播种、善于播种的人,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获那是迟早的事……
但做好事,不问前程!付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一定要有付出!是你的东西必然要归属于你!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做人的成功。
人格是做人的品牌!!
帮你改变自己的九个绝好建议
一、不沉湎于过去,只活当下
《功夫熊猫1》中一句话说得好:“Yesterda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人不能活在过去,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人也不能活在未来,未来还很神秘。今天是我们惟一能够把握的真切实际,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活在当下的原因所在。人不应该用过去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更不应该用未来的不切实际来麻醉自我,而是因该立足当下:当下师为无上师,当下法为无上法。一切皆我心,我心皆一切。
二、不为琐事迷人眼,凡事皆分主次
  我们都要成功,而成功需要投入。每天我们会面对许多错综复杂的事情,占据我们生活中大量时间。有些时候,我们花费许多时间,却做了很少与我们成功有关的事情。于是,在点滴时间的消失之中,我们失去了取得成功的主动和先机。为了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我们必须懂得:学会区分事物的主次,一段时间内的行动和目标、计划都要围绕主要事情来展开。因此,做事情要有大局观,审时度势,力求先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苦恼皆小事,一切都会过去
要像洗脸刷牙一样去净化我们的心灵,重塑我们的灵魂,使之保持新鲜、活力!既然世界是变化的,万事万物不断更新,所以,作为最聪明动物的人类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勇于接受改变。有个故事很是令我震撼,说的是一个国王做了一个梦,醒来之后却忘记了梦中的先哲对自己所说的参透人生最重要的一句话。于是国王命令大臣开始回答问题,猜测一下梦中的那句神秘的话该是什么话。终于一个大臣想到,那句话便是:一切都会过去。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自己会被许多苦恼和小事情所困扰,既搞得自己心神不宁、毫无斗志,也使自己每天笼罩在悲愤郁闷的氛围之中。如果我们真得懂得“一切都会过去”,神马都是浮云,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每天的我们都是快乐的,每天迎接朝阳的一定是我们最崭新和璀璨的笑容。MG有句话说得很好:“每天早晨起床问,昨天的放下没有,如果没有,今天就不能开始,不能起床。”这样迫使自己断绝过去,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不管好事不好事,过去的就永远放下,每时每刻都进入新的征程,这才是伟大人物的风范。记住吧:一切都会过去,生活会很美好!
四、借事炼心,不将苦难归咎于他人
所有的不快都是自己的不快,所有的快乐也都是自己的快乐。所以,喜怒哀乐都是自己给出的定义,与他人无关。时间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自由是自己给的,快乐也是自己给的。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改变不了的。忘记承受不了的,永远关注有利自己成长的。不怨天尤人,不喜怒无常,认真对待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它们都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给力的“老师”。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生活,就要在现实中成长。借事炼心,只在当下。
五、多肯定、不抱怨
肯定是成功的润滑剂和助推力;抱怨是成功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既然我们都懂得抱怨于己无益,所以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只要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实践;只要对自己无益的事情就想都不要想,更不能“身体力行”。
六、不可事必躬亲,目标理想应志在千里
只做最重要的事情,比如理想和目标以及战略的制定和策略的使用,将不重要的事情移出你的计划,让自己投身于更加重要的事情中去,不断量变、蜕变、裂变和质变。其次,目标需要远大,志向需要宏远。
七、将快乐进行到底
依然记得大学期间,考研是件艰苦的事情。但是再苦再累,自己依然提出“快乐考研”的口号,力图将快乐进行到底!人的一生有两段:前半段不犹豫;后半段不后悔;人的一生有两种境界:活着和生活。现在活着是为了好好地生活;而好好地生活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人人渴望达到生活的终极状态状态——真心享受生活,从而摆脱忙碌的活着状态。我今方青年,理应展翅飞!
八、将自信牢记心间
人的胆子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历练的;同样,人的自信是在克服困难中积攒起来的。正如亨利·福特所言:“无论你觉得你行不行,你都是对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我们的信念更加强大有力了。这些信念就是我们来聚焦这个世界的镜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那大脑就会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想法。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有能力达到它,那同样地,我们的大脑也会自动地锁定一些证据来支持这个想法。
九、绝不拖延,JUST DO
拖延是尘封梦想的地狱;拖延是埋葬潜能的坟墓。回想过去的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皆因拖延而致。如果认准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不懈努力,坚持住,JUST
DO IT。成功,YES I CAN!
净空法师:真正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就没有轮回了
我们学佛,学佛的什么?学佛的放下,学佛的看破。
我们修行,要怎么修?首先把欲望舍掉。&
我们的欲望是什么?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的这十六个字。
佛为什么叫我们舍尽这一切欲望?我们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搞生死轮回,就是欲望在作祟。
&&&&&&&我们为什么会搞轮回?这是不了解事实真相。
事实真相是什么?佛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真正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欲望就没有了。没有欲望,就没有轮回了。
佛陀告诉比丘说,一切人民所居住的房舍屋宅,通通都有鬼神居住其中,没有任何一所舍宅是没有鬼神的。一切的街道巷弄及十字路口,屠宰场、市集及山丘坟墓,也通通都有鬼神居住其中。这些鬼神都以所依止者为名字,譬如依附此人,则以此人为名。依附村落就以村落为名。依附城镇就以城镇为名。依附国家就以国家为名。依附土地就以土地为名。依附山岳就以山岳为名。依附河川就以河川为名。
佛陀告诉比丘说,一切的树木,即使树干小得像车轴一样,也都有鬼神依止其上。一切的人刚生下来时,不管是男是女,也通通都有鬼神跟随保护。当人快死的时候,守护他的鬼,就会把他的精气摄走,这时人就死了。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有外道的修行人问你们说:‘各位贤人呀,若是一切的男女刚生下来的时候,就都有鬼神跟随保护。死的时候,守护的鬼神就把他们的精气摄走,他们才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现在有的人为什么会被鬼神骚扰,有的又不会被鬼神骚扰呢?’
如果他们这么问的话,你们就应该回答说,世间上的人,有的作非法的事,他们是非不分,邪见颠倒,造十恶业。像这一类的人,几百人或几千人,才会有一个神来保护他们。譬如一群群的牛羊,上百头或上千头,才有一个人来守牧。人类的情形也是一样,做非法的事,邪见颠倒,造十恶业,这种人成千上百,才有一个神来看护。
如果有人修行善法,知是非善恶,有正知见,造十善业。这样的人即使只是一位,却有成千上百的神保护。譬如国王及大臣,是由成千上百的人来卫护的。鬼神法也一样,修行善法,造十善业的人,只要有一人,就有百千的神来卫护他。
因此之故,世间的人,有被鬼神骚扰的,有不被鬼神骚扰的。&&&
净土一法是以名召德、以德显心、以心至用,证用。彻回本源,是特殊的教化方法。在无量寿经上 称奇特之法,印光大师
称为它特别法门,特别就是以名号饶益有情,不需要有其它因缘,名号
就是万德所在、万德具足、万德的本体,不需要其它的因缘。它本身就具足万法,具足庄严、具足真实、具足解脱、具足一切功德藏。这万德洪名,大家都知道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万德洪名。但是真心在这个地方
归命 归心 靠倒的人少一些,所以称为难信之法,易行者就是以名昭德,称念之时 万德具足,彰显一切众生的真心
本心,诸佛的果德,就是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的真实觉念。一念即起 全体承担,不离现下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具足,那么一念回心
全体即是,无二无别,这是圆教一举全体,主伴俱圆的教诲,平等回施,不二的摄化,这决非哪个人 杜撰出来的,哪个人能妄想
想出来的,这是一代一代一代的 传承下来的教化
刚开始学佛要学戒律,要做到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另外看到不顺心的事情应该忍辱宽容别人,不记恨,不报仇,做个死活人。而能静下心来潜心修行。要知道别人没过,过主要在我,我没有清净心没有福报才遇到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修行主要是反观自心,每天都要想我有什么过错,有没有起心动念,起不善的自私自利的念头。如果确实放下了,明白了,你就会看什么都会很顺心,比如师傅说要你去念一会佛,你就应该想,我的烦恼这么多,我应该念一天才对,修行需要有钻木取火的这个心态。修行是为了自己,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果然念佛成功了,预知时至的是你自己,肯定不善别人,自己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自自然然,无牵无挂,破茧成蝶,或者往生就像出狱的犯人一样你会倍感自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障碍的了你了。真慧
&&&&那么刚开始学佛的阶段,还应该注意什么,要给自己定功课,或念经,或抄经,或静坐,要学习念佛,无规不成方圆,如果一切对自己都觉得很难就暂时只把戒律持好就行了,我们听别人修行是五年学戒。持好戒律你就成功一半了,持好戒律,而且不邪思妄想,哪怕你一天念十句佛号也行,虽然念十句,可是真的和阿弥陀佛感应相通了,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这个就像一只鸟的两个翅膀,左边的翅膀代表持戒不乱,右边的翅膀代表净心念佛,缺一不可。真正把这句佛号念好了,你就不会像从前那样无精打采,愁眉苦脸,心事重重了。真正学佛了,你就不会再以我见来看待众生了,不仅不门缝里看人,更重要的是要友好的对待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反观自身的不足。你跟街市上卖手艺的师傅学习,他会告诉你,学会比较快,你要学精就比较难了,得你自己好好下功夫学。学佛也一样,不下功夫学习,你就得不到真正的见解。要闻思修,信解行,学佛不是纸上谈兵。或者说能够讲出来的都是方便法。真慧
&&&&那么对于已经学佛的人他明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他明白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性空的道理。他明白心外无物,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他明白色空不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明白佛灭度后教导我们要以戒为师,脱离了戒律,一切都是假的。他明白修学一切法不如念佛稳当,无过念佛,念佛则速速成佛。他明白心净则佛土净,一切净的道理。已经学佛的人应该问自己,自己还着相吗,还有贪心吗,自己能否做到常乐我净,佛法也是心法,学佛应该先修心,‘净心念佛静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静定。’念佛要念念和阿弥陀佛相应,自己还差的有多远,将来阿弥陀佛拿一朵莲花来接引我们,我们是在那里犹豫徘徊还是心不颠倒,意不贪恋,欢欢喜喜的跟着去了,真正想明白了就不执著了,原因是这个世界上是你的你丢也丢不掉,不是你的你得到了也不会快乐。换句话说,念佛念的再好,如果还没有放下,还心事重重,等于虽然已经见到阿弥陀佛了,自己给自己前面堵了一座山,往生真的是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了。各位菩萨晚安!真慧1月16日
某某本是德行深厚的君子,一向在教育界教授生员。因为用功过度得病,中西医都不能医治,有友人劝他念佛,身体才渐渐痊愈。民国十一年印光从普陀到上海太平寺,他常来看我。次年他回乡劝人吃素念佛,大有感应。近来却迷于扶乩,印光知道后,极力陈述扶乩的利弊。而他受乩语赞誉迷惑,已经丧心病狂,不但不受印光的劝导,而且把印光的去信烧了。印光在给他的信中说,如果不以印光的话为是,就烧掉好了。他回印光的信说,您的来信看后烧已毁。而且寄几篇乩语赞叹印光的文章,想要迷惑印光。印光想如果是得道圣人,决不会如此过份赞誉人。只此一件事,就可知道扶乩是灵鬼假冒。原信寄回后,他又寄来几篇。印光说乩语虽然赞叹印光,其实让印光讨厌。人各有志,各行其志。从今以后,不要写一个字来。印光无力弘法,怎么敢以似是而非的乩法,来坏乱佛法呢?《文钞》之《复汤锦中居士书》印光大师
「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不为自身求安乐,给诸位同学说,真安乐;为自身求安乐,那是叫真有烦恼。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有我,有我就有烦恼,就有贪瞋痴慢;不为自身,无我,无我就没有烦恼。这是佛法里头一个关口。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无我,所以我教人从放下自私自利下手。这还是有我,我把自私自利放下,我起心动念想别人,不想自己;我没有放下,我放下才是真正入佛法。所以我说我只带人到门口。「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菩提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往生论》上说的。这句话,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说了一句,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他是另外一种说法,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一切众生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这个智慧为什么透不出来?因为我们现在的心有污染,它透不出来,如果心清净,智慧就透出来。菩提是智慧,只要你没有污染的话,智慧就透出来,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也不是修来的,是自性里本来就有。不但有智慧,而且有德能、有相好,样样具足,你什么都不要求,你只要把这些障碍排除掉,统统放下,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部现前。什么样子?你看看极乐世界,你看看华藏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哪要这么辛苦?这个地方生活太苦了。到西方极乐世界,金银财宝你不要了,为什么?黄金人家是铺地的,你要它干什么?这些珠宝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建筑材料,盖房子,做砖墙的。我们这个世间大家很稀奇,是什么?太少了。到那个地方就太多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要它干什么?我们这个世界上讲,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空气,人五分钟没有空气就不能活命。谁贪空气?什么人会把空气拿去储藏起来当宝贝?它比金银财宝更重要。那就是西方世界的资源太丰富了,你一接触之后你什么都不想,你还感觉得这些东西累赘、麻烦,要这个干什么!所以清净心生智慧。
听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一、放生就是救命
二、放生就是还债
三、放生就是救急
四、放生就是慈悲
五、放生就是觉悟
六、放生就是实践
七、放生就是积极
八、放生就是方便
九、放生就是改命
十、放生就是解冤
十一、放生就是消灾
十二、放生就是治病
十三、放生就是救亲
十四、放生就是延寿
十五、放生就是福善
十六、放生能助生西
十七,放生就是忏悔
&放生功德第一
&&&&&&&&&&&&&&
轮回之谜:七类人的轮回转世
第一类人,是由仙界转世而来的,这些神到人间是带有天命的,其天命是度化人类。那么,这些人有什么特征呢?她(他)们通常具有超高的智慧,气定神闲,与众不同,不爱金钱,喜欢哲学宗教,为人质朴,品德高尚。从容貌看,面貌端正,富有仙气和正气。
&第二类人,是圣贤人转世而来的,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这些人也是带有天命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度化人。除了上面特征外,他们可能在德性和仙气方面不如上类人,但也是充满正气的。
第三类人,帝王将相转世而来,除了度人,也主要为了度己,也是容貌端正,气概不凡。
&第四类人,名人志士转世而来,才高八斗,各怀技艺。在德行智慧方面,可能不及仙界圣界来的,但也是品行不错的人。他们也希望度化自己,末世能上封神榜。
第五类人,普通人转世而来的,这些人的特点是德行,修养,智慧并不是很高,所以容易被煽动,但也容易被教化。他们比较容易成为“粉丝”,热衷崇拜伟大人物或知名人物。实际上,但凡从仙界圣贤界来转世的,都不容易崇拜人,他们不盲目,比较理智。但是前世是普通人转世的,就容易被诱惑被利用,这也是圣贤人要度化的对象,是希望他们分辨是非善恶,末世能得救,进入宇宙太平年。
&第六类人,动物转世而来的,有的如羊,有的如豹子,有的如猪,这类人的特点是动物本性难移。比较盲目无知,思维浅薄。最近山里的猛兽少了,人却越来越多,亦证明由于没有计划生育,很多动物转世为人了。这类人的某些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某些人没有廉耻之心,恻隐之心,缺乏最基本的人性,还有一些人则是滥用权力,为所欲为,或者软弱无知,助纣为虐。很多人性的东西他们没有,亦证明是他们是动物转世而来。孔子不是有一个“三季人”的故事吗?不要和“三季人”争吵,因为它活在前世的“三季”,我们尊贵的“人”或者“圣”何须跟它争论呢?
另外,这类人很容易被煽动被引诱,成为魔界杀人的帮凶。而这类人,也是仙界和圣界要度化的对象。&
第七类人,魔界妖界转世而来的。这些妖孽修炼了几千年,已经幻化为精了。他(她)们和仙界圣界转世的人非常相似,他(她)有巨大的魔力,吸引众生归向她(他)们,她(他)们拥有浅薄的智慧和非常的手腕,可以骗人于无形之中。她(他)们甚至可以伪装成圣人,圣女,先知,慈善家,伟人等,吸引众多的粉丝和崇拜者。仔细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特点一,形如动物,容貌妖气,阴深诡异。(圣人是容貌正气,磊落光明)
特点二,不学无术,专好权术
特点三,迷惑世人,天下大乱。只要有他(她)在,必引起纠纷和纷争。
总之呢,智慧人使天下安定,邪恶人喜欢挑起事端,造就混乱。
在末世的时候,魔王魔女会兴起,迷惑天下百姓,不惜伪装成先知道学家佛学徒慈善家等等,迷惑欺骗百姓,除了仙界圣界的人能分辨出来以外,大部分人都会被迷惑被利用,所以有眼睛,要好好看,这是末世时代对世人的警告。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又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什么是“贪嗔痴慢疑”&&&&&需讲明的是,这篇文章转自别人的博客,并非原创,因觉得有文化传播的意义,所以在这里贴出来。望作者原谅。&
&&&&前不久,听《冬吴相对论》,听到什么佛教五毒,乍一听,有点像“唐僧吃鳗鱼”。第一次听到,感觉怪怪的。后来,才知道这五毒原来是“贪嗔痴慢疑”。那“贪嗔痴慢疑”是什么呢?
&&&&贪——贪爱五欲
&&&&指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
&&&&嗔——嗔恚无忍
&&&&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
&分别心&不满怨恨生气发脾气恼火
&&&&痴——愚痴无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固执己见&较劲&不开悟
&&&&慢——骄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轻慢;对外界不敏感,或者对外界没兴趣,只对自已的东西感兴趣;或者是惯性思维,原来我是对的,现在也应该是对的;缺乏激情,缺乏学习精神。
&&&&看不惯瞧不起&看不上&不愿理
&&&&疑——狐疑猜忌
&&&&就是怀疑、疑心重,不信任对方,老疑神疑鬼。
&&&&这五毒是有顺序的。“疑”排最后一位,表示这一“毒”危害最大。对于一个人来讲如果有“疑”,表示一个人疑心重,不信任任何人。一个家庭如果中了“疑”毒,表示夫妻之间不信任,老婆怀疑老公出轨,老公怀疑老婆出轨等。可见一旦中了“疑”,这个家离破碎就不远了。对于一个社会有讲,如果有“疑”毒,就意味着信用体系破产,大家互相不信任。
&&&&南无阿弥陀佛
经云;若人持戒念佛一日夜,必得往生,临命终时弥陀与圣众现前令其心不颠倒往生安乐。般舟行法重在实践,可以很好的体验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系心一处、一心止念南无阿弥陀佛。般舟行法是寂静行,需密护身口意,恭敬修、长时修、无间修、毕命修。向往、爱乐般舟行法的同修,一起来学习、实践和守护这个法门吧!
1.得智慧如巨海揽万流
2.博达众智所闻悉解而不疑
3.自识宿命所从来生
5.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亲知识无不爱敬
6.得端正颜好美艳
7.得高才与众绝异。智慧通达无所不包
8.功立相满自致成佛威神无量。成佛境界庄严国土
10.得自在所愿不违
11.得入总持门
12.得神足遍至诸佛土
13.得勇猛如师子无所畏。一切魔不能动
14.得佛圣性。诸经法悉受持。皆了知而不忘
15.得自足离谀谄。不着三处
16.得无罣碍持萨云若教不失佛意。
17.得人信。
18.得八种声入万亿音。
19.得具足相好。
20.得彻听。
21.得道眼覩未然。
22.得十力正真慧。
23.心一等念十方诸佛悉现在前。
24.知四事之本无。
25.于此间见十方无数佛土。其中人民天龙鬼神及蠕动之类善恶归趣皆了知。&
什么是“行般舟:有什么殊胜之处?因此能获得什么利益?
行般舟,翻译过来就是当下修、当下行,当下抉择。抉择什么呢?抉择心智与未来,乃至说抉择诸佛甚深教言的根本利益所在。根本利益所在就表现为所谓的殊胜,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中的一百二十二个“云何”之问,就讲的是其利益的实质内涵,虽然是少分之少分不可说,但是已经表达了一个方便,能令我们了知般舟行法的殊胜功德与不可思议的利益。
  这个法则,已经在国内、国外广泛地交流、传播了,我们通过对般舟经的学习,依经教、依传承来不断地审视、观察、细致地实践,会使更多人了知这个法则、熟悉这个法则,乃至说亲证般舟三昧。佛在《般舟三昧经》中讲,若人求授此法则,功德不可思议;若人读诵、传播此经典,功德不可思议;若人为人解说这个法则,功德不可思议;若人亲证此三昧者,功德亦不可思议!此四类有情功德同等,何以故?能令正法住世,广利世间有情故。
&&&&&&&&&&&&&&&&&&&
净空法师开示;穷劫受殃&&&&
1&佛告诉我们,“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小心谨慎,为什么?他知道将来会有果报的。我希望得善果,我绝对不会起一个恶念、绝对不会造罪业,善果是这样得来的。
&&&&2&《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众生迷惑颠倒、胡作妄为,以为杀生吃肉没什么关系,他不晓得将来有果报!等到果报现前,这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佛跟我们说,“杀生之罪,穷劫受殃”,这句话是真的,非常可怕!
&&&&3&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这个事实,真的肯定这个事实,你想想,我们今后怎么办?如果不出三界,就决定要受果报,而且这个果报是一世不如一世,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状况,一世不如一世。为什么这样肯定?从我们的造作就看出来了。
&&&&4&我们这一生当中,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从早晨到晚上,我们动的是什么念头?我们说的是些什么话?造的是些什么业?从这里就看出来了。我们的造作,当然有善业,但是善业少,恶业多!善的力量弱,恶的力量强,“强者先牵”,换句话说,必定往下坠落。
&&&&5&细细观察我们周边的人,有几个认真修行!认真修行的,积功累德的,善业超过恶业的,善念大过恶念的,来生做人,来生生天,这往上升的,这种人很少,所以佛比喻人失人身,还能够得人身的,“如爪上土”。
&&&&6&世尊当年在祇树给孤独园,向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然后撒到大地,指甲上还有一点。学生们看到佛这个动作,就向佛请教这是什么意思。佛说:“人失掉人身,来生再得人身,就像我指甲上的土;来世不能再得人身,堕三途的,就像我撒在大地上的土。”
&&&&7&这是事实,所以我们自己冷静地反省,我来生还能不能得人身?我们自己知道,不要问别人。我们这一生当中,每天脑子里所想的,善念强过恶念,来生不会失人身;如果恶念多过善念,恶的力量强过善的力量,必定堕三途。
&&&&8&我们有很多同学,每天念佛、读经,为什么还是天天生烦恼?为什么罪业还是不能消除?要知道,心里真正有佛才能消得掉,有口无心没用处的。念经,经典是佛对我们的教训,要能做到才行!做不到,天天念经,消不了罪业。一定要真的做到,做到,罪业就消了。
&&&&南无阿弥陀佛
宋黄生,潭州人,以锻铁为生。每打铁时,口称阿弥陀佛不绝。一日,口占一颂,令邻人书之。曰,玎玎珰珰,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且云,我去后,可将此颂流布,广劝人念佛也,即化去。(佛祖统纪)
&&&&对于老修行者,应该注意什么;一,对人对事的态度有没有转变,或者可以说自己眼前的一切不顺是自己内心善恶的一个综合反射。之所以我是这样的人才会遇到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亲戚朋友等。二、看自己放下的多少,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是什么也不带,死的时候要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没有带上,是不是带了不该带的东西,一切的一切都要放下,我们才能预知时至,自然往生。糊里糊涂你就会很难往生。三、我们这个肉身,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欲望,我们念佛舍得把我们的一切都舍命全交给阿弥陀佛吗,对于一个老修行者,一个发愿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临终阶段主要看他的念佛的‘功夫’,平时我们也讲念佛的功夫。念佛功夫好,可以不需要别人助念,自然往生。念佛果然念的好说明他持戒严格,发愿真切,念念和阿弥陀佛相应。临终一定要记住‘以一代万’。绝不分心,以一句佛号应对一切的一切。大家现在都可以大声的念出佛号,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个声音真切吗,靠这个声音靠内心的呼唤能使自己脱胎换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往生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以我们要真修行,真干,果报不虚。真慧1月16日
你既然皈依佛法,修行念佛法门,就应当依教奉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来生做人。你今生活了几十年,不知经过多少回战争、水旱、饥荒、瘟疫等灾祸。如果未遇到佛法,不知道出离轮回的方法,只好任凭死后轮回流转。现在既然遇到佛法,而且又做为皈依的佛弟子,偏偏不相信佛的话,而任由自己的愚痴知见,胡思乱想,想来生还要做人。你要知道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极乐还要难。佛说世间有二种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见。破戒之罪还是轻的,破见的罪过相当重。什么叫破见,就是如你所说,想求来生不愿求往生。这乃是邪见、偏执的谬论。以及引一切人心生邪见、偏执的谬论。这种罪过极重。因为这样的心和佛的心相反,又能误导一切人的原故。《文钞》之《复智正居士之母书》印光大师&
电子式印光大师文抄集后篇(五)
一句弥陀格外宗,无边法藏尽包融;
水底月是天上月,谷中风作陇头风。
  法药无量,对病者良;教海无边,契机者妙。诸余法门,各逗一类之机,不能普被三根,谈大则小根不能入,说小则大根不须修。唯兹净土,宗超格外,大小普摄,利钝齐收。全性成修,上上根不能逾其阃;全事即理,下下根亦可臻其域。仗弥陀之慈力,开如来之知见。始则六根都摄,继则一心不乱。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甫知百千法门,不离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譬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一入此门,所作皆办。但具肯心,决不相赚。乃无上之禅宗,实超格之方便。卓杖云:
但得阳春蓦地到,从教无处不花红。
法师答:首先要清晰现前困惑自己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我这一生要做什么?这一段要做什么、今天要做什么?即把欲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做一个“路标”以此目标做前提,非是迷茫地向前探询着走,不然要想让自己有一个改变是很难的,这不是要设计个什么,而是必须要有个发心、明白这个发心。比如有人初入禅堂,定下十天半月把腿子要练好,为过这关,晚上睡觉时间就把沙袋放腿上坐一宿,哭也好叫也好不会下座;这样很快就可以过这关。同样要专注解决一个事,哪怕几天处理一个问题也行。一个人做事能成就,也是靠专注,如经中讲“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佛。如此哪怕你有一次契入,你就知道专注之力,制心一处的威德了。做事不得力不能深入、不能透达地解决问题而多有徘徊,也是因我们的精力多耗散在各种杂缘上了。忙碌了一天做了很多事情,不知道做了些什么,学佛久了身心也没有什么变化。&
心者佛心,行者佛行,念着佛念,唯佛是念。何以作为,心地如是。心佛众生本无差别,我等随顺本净,当下即得解脱。解脱什么呢?解脱一切业缘执著。一切业缘本来清净,本不可得,何不解脱呢?妄想执著,自我蒙蔽,无有实质,人得自解脱。
第三,「乐清净心」,这个字也可以念「要」,它有两个音,念「要」是爱好的意思,念「乐」是快乐的意思,「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要有这个心,爱好、欢喜,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离究竟苦,就是一切苦统统离,永远不会再有。这个心大,这是佛菩萨的心,佛菩萨普度一切众生的心。你在六道里面,纵然教导你、帮助你努力修善,你生天。善有大小不一样,了凡先生在家庭四训里面讲善讲了八种,讲得很详细。果报不相同,有得人间富贵,有得欲界,欲界有六层天,福报不一样,向上去还有色界天,还有无色界天,享天福,人间没法子跟他相比。究不究竟?不究竟,为什么?六道里面都有寿命。寿命最长的是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佛告诉我们,那个地方人的寿命八万大劫。一个大劫是这一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那是多长的时间!天文数字,那么长的寿命。八万大劫也就是我们这个星系,这个太阳系成住坏空八万次。可是八万次会到,到的时候怎么样?到的时候你就往下堕落,你出不了轮回,那你不善的业又现前,不晓得堕到哪里去。所以这不究竟。
真正能够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你生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净土,寿命很长,可是不能见性。不能回归自性,还是痛苦!可是六道里面这些苦他全没有,这些三苦、八苦他们完全没有。他也不能说得究竟乐,究竟乐一定要帮他成佛,也就是帮助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问题才真解决。可是这桩事情谈何容易!净宗法门就殊胜,你一生就可以成就。他不必一个阶层一个阶层向上提升,太痛苦、太麻烦了,就在这一生,在人道里面就超越了;不必通过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不需要,在人间就出去了,叫横超,一生就能够得到。这是说这些佛菩萨「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这个彼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说了很多经,说了很多理论、很多方法,为什么?众生根性不一样。就像吃东西一样,口味不相同,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佛是大开方便之门,你想什么他就帮助你什么,真难得!可是究竟门,这一门是让你得究竟乐。
听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提醒大家、也警策自己
这是善导大师对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的解释。善导大师说:如果我成佛,就能使愿生极乐世界,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十方众生,即使称名十声,也能往生。&&
所谓「即使十声也能往生」,就像刚刚所讲的那个屠夫,一生虽未学佛念佛,只是最后念几声,也能往生。也就是说,一个临终的人,无论一生都遇到恶缘,作恶多端,或遇到善缘,行善积德,这些都不是佛法。&
如果他在临终的时候,才遇到善知识告诉他说,有地狱的报应,有极乐世界的归宿和阿弥陀佛的救度,只要称念名号,就能往生。这时候他就称念名号,刚好念了十句,或者是念了九句、五句,或是他快要断气了,才念三句、一句,这样也能往生。
你想要开悟,哪里一定要用参究的工夫,只要能念到极处,使凡夫的情见忘却之时,自然能够开悟。就是不能开悟也没有关系。要知道有信愿不开悟也可以往生。而开悟没有信愿,仍然是六道轮回之中的凡夫。悟后证入才能了生死,只悟未证绝对不能了生死。你想要舍弃坦途而选择险道,这样还能说是真正懂得净土法门的伟大吗?印光现在排印许止净所编辑的《历史感应统纪》。这本书对于世道人心的改善大有关系。以后有发心印送的人,可以源源不断的印送以及出售或买卖。《文钞》之《复郑慧洪居士书四》印光大师&
慈法师答:首先要清晰现前困惑自己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我这一生要做什么?这一段要做什么、今天要做什么?即把欲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做一个“路标”以此目标做前提,非是迷茫地向前探询着走,不然要想让自己有一个改变是很难的,这不是要设计个什么,而是必须要有个发心、明白这个发心。比如有人初入禅堂,定下十天半月把腿子要练好,为过这关,晚上睡觉时间就把沙袋放腿上坐一宿,哭也好叫也好不会下座;这样很快就可以过这关。同样要专注解决一个事,哪怕几天处理一个问题也行。一个人做事能成就,也是靠专注,如经中讲“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佛。如此哪怕你有一次契入,你就知道专注之力,制心一处的威德了。做事不得力不能深入、不能透达地解决问题而多有徘徊,也是因我们的精力多耗散在各种杂缘上了。忙碌了一天做了很多事情,不知道做了些什么,学佛久了身心也没有什么变化。&
心者佛心,行者佛行,念着佛念,唯佛是念。何以作为,心地如是。心佛众生本无差别,我等随顺本净,当下即得解脱。解脱什么呢?解脱一切业缘执著。一切业缘本来清净,本不可得,何不解脱呢?妄想执著,自我蒙蔽,无有实质,人得自解脱。
让父母生气一次,&削掉的禄等于杀生十命,&此外损一千大劫福德.&
----顶撞嗔恨父母削禄第一等,&一切所求皆不遂
作者:佚名
为什么工作不顺,&姻缘不顺呢?&
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在言语行为上抵触顶撞父母,&言语行为上割伤父母的心,&日常生活工作不敬长辈上司.&
有的话,&工作和姻缘必然不顺.&
不顺父母师长的人,&不管大事小事,&周围的大鬼小鬼就是要来故意挪揄他,&让他问题百出.&
不管做什么,&都不顺利,&周围的人尤其是上司对他印象不好.&
鬼神怎样表达对你行为的怨愤呢?&
就是事事都让你不顺,&碰到你就想挪揄你,&还让对你的利益有重要关系的人都讨厌你,&远离你.&
所以要是你做事不顺,&就要知道你已经引起鬼神怨愤,&好好检查自己什么地方已经长期的引起天地鬼神的愤怒.&
我小时候很不开心,&我不明白为什么鬼神都不喜欢我,&老要障碍反着我.&
有一回跟我母亲刚顶一句嘴,&被鬼打了一巴掌,&然后我才知道,&是因为我跟母亲顶嘴生气,&这样会天怒鬼神怨,&从此我再也不敢顶撞母亲.&
抵触顶撞父母,&让父母生气一次,&自己今生要削掉的禄等于杀生十命,&还要损一千大劫福德.&
可怕吗?&可怕.&无论你怎样积德积福,&都赶不上削的快.&
佛说,&有的人事佛,&但是他所求不遂,&第一个原因就是爱骂人爱嗔恨抵触顶撞.
没福的人,&因为善根少,&所以常会做损福事,&所以常会做抵触顶撞父母这种损大福的事&
所以这是削禄第一,&不顺父母,&纵然每天积善也是负数.&
从凡夫到佛;之一、修行,我们从放下入手,戒定慧入手,戒生定,定生慧,也就是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慧剑可以断烦恼。起点基础一定要打好,学习净土法门,信愿行,信受弥陀救度,愿生西方净土,自度度他,广度十方众生。‘信愿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信自己一定可以修行成功,深信佛陀的教导,信自己一定可以降服自己的魔心,信自己一定可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回头是岸。信自己是罪业凡夫,生生世世难以出离苦海,唯有阿弥陀佛不捡好坏,慈悲救度我们。信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快乐无量,而地狱无日月光,痛苦无量,当勤精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信自己即使是富有四海,贵为天子,在漫长的六道轮回中亦显的微不足道,苦终多于乐,无可乐者。享乐就是消福,不如一日一夜安心念佛,将来得永拔生死之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究竟快乐。‘愿’,我们一定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讲;‘生生世世我们与无数的众生结下无数的善恶缘,遇到善缘,好说;遇到恶缘,我们怎么能好过,大家应该知道,恶缘一定多于善缘,遇到不觉悟的人,他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这个多麻烦!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六道无非消善业,消恶业,没有什么稀奇的。’
&&&&唯有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无忧无虑,得快乐无岸无边,所以大家都要发愿往生净土,如果不觉悟,我们说监狱里面的人念佛也可以往生,再有钱、再出名、官再大的人如果不觉悟,他也会堕落到地狱,为什么,人身难得!‘清官在戏台’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真正有几个清!,了了可数。一句话,贪官多。‘行’,‘行动是最好的体现’,这里面的行,我们主要指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净空法师讲;‘我们心中不光明的东西太多了,见不得人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要把这些全部放下,把放不下的也放下,我们念佛修行才能成功’为什么,一就是一切,一丝毫放不下都会影响我们的修行,不可轻视,不可疏忽,果然真的放下了,那么心中口上念一句是一句,果报不虚。往生是好事,往生是永生的开始。极乐世界是三界众生的老家,我们现在在外面玩耍,苦多乐少,险象环生,诸佛菩萨对这些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佛菩萨非常慈悲,并不是让大家糊里糊涂下死功夫,如果念佛念不了一天,可以念半天,半天念不了,可以念一时,一时念不了,可以念半时。佛法是活泼的,佛从来不会强求别人,佛祖遇到了不好的弟子一是随机教导,一是默屏,这个大家要知道,成佛成魔都是自己自愿的,业力的原因。不是别人强求成的。真慧
。。。那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东园鹿母讲堂。世尊於伍波萨他日由比库众四面围绕而坐。
夜渐深,当初夜已尽,阿难达尊者由座而起,偏袒一肩,面向世尊,双手合十,说道:「世尊!夜已深,初夜已尽,诸比库跏趺坐已久,现请世尊为诸比库说巴帝摩卡。」
如此说毕,世尊默然不语。
第二次,当中夜已尽,阿难达尊者由座而起,偏袒一肩,面向世尊,双手合十,说道:「世尊!夜已深,中夜已尽,诸比库跏趺坐已久,现请世尊为诸比库说巴帝摩卡。」
第二次,世尊默然不语。
第三次,当後夜已尽,晨光渐露,红霞微抹。阿难达尊者由座而起,偏袒一肩,面向世尊,双手合十,说道:「世尊!夜已深,後夜已尽,晨光渐露,红霞微抹,诸比库跏趺坐已久,现请世尊为诸比库说巴帝摩卡。」
「阿难达!座中有人不清净。」
马哈摩嘎喇那思惟:「世尊如此说,所指的是何人呢?」他以他心通观察比库众的心,便找到其人,他无德、卑劣、不净、行止可疑、隐蔽已行、非沙门而妄称沙门、非梵行者而妄称梵行者、内心腐败、好色、堕落,坐在比库众中。他走上前去,说道:「起来,朋友!你已被世尊看破。对你而言,你不得与比库众共住。」
如此言毕,那人却保持沉默,此话第二、第三次被重复时,他仍然保持沉默。这时,马哈摩嘎喇那抓住他的胳膊,将之拉出门外,并闩好门。如此做後,他走上前去,对世尊说:「世尊!我已驱走那个人,众中现已清静。请世尊为诸比库说巴帝摩卡。」
「真是稀有啊!马哈摩嘎喇那,真是不可思议啊!那愚者竟然要等到被拉住胳膊时才走。」世尊於是对诸比库说:「诸比库!从今起我将不参加伍波萨他的仪式。我将不说巴帝摩卡。从今起,你们自行伍波萨他。如来不能也不该在不清静的大众中参加伍波萨他,以及说巴帝摩卡。」
所以,十方诸佛赞叹这是真正的皈依处,念佛法门殊胜到了极处。我们‘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的标准在那里?说得容易,真正去做,往往摸不著边际,不晓得从那里做起。讲皈依佛、法、僧,更是虚无缥缈;讲觉、正、净,稍微踏实一点,但还是不知道从那里下手。
念佛法门,十方一切诸佛赞叹得有道理,因为三皈依真正落实。从无量诸佛如来,我们皈依一尊阿弥陀佛,是‘皈依佛’落实。我们明白了,从无量的经典法门中,皈依《无量寿经》,是‘皈依法’。佛与法都落实了。‘皈依僧’,本经一开头讲圣贤僧,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的,是我们的榜样。依靠他们的智慧、经验,依靠他们的选择,我们也选择这个法门,跟他们作同参道友。这样‘三皈’都落实了。
‘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我们想供养诸佛如来,供养诸大菩萨,用什么供养?‘真正的修行’,供养诸佛菩萨就够了。我们供养一切众生,怎么供养?把这个殊胜圆满的法门,尽心尽力宣扬,推荐、介绍给一切大众,这是普遍供养一切众生,所谓‘上求下化’。
‘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这段经文用意之所在,就是这个意思。开经偈里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一品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的解释,意义还是说不尽。下面经文讲‘真实功德’。
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前一段专说皈依净土,皈依本经的修学功德。底下这一段,范围非常深广。不一定指本经,只要“能发一念净信”,将“所有善根,至心回向”,也能往生,就是三辈往生末后一段‘一心三辈’。
这才显示《无量寿经》圆满到极处,真是古大德所讲的‘圆中之圆,专中之专’。前一段是讲‘专中之专’,后面这一段讲的是‘圆中之圆’。不管修学那一个法门,无论依照那一部经典修学,只要对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有‘一念净信’,就是求生西方的条件。
印度马鸣、龙树菩萨不是专修的。中国永明禅师到晚年专修净土,以前他是学禅的。禅宗还有一位彻悟禅师,《彻悟禅师语录》完全劝人念佛。近代虚云老和尚学禅宗,没有发愿求生净土,他在最后的开示录里,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开示,都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
他自己与弥勒菩萨有缘,求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这就说明无论修学那一宗,包括密宗,无论用什么法门,参禅也好,持戒也好,念佛也好,诵经也好,礼佛也好,只要发‘一念净信’,将一生所修的善根‘至心回向’,就是真心回向求生西方,没有一个不往生的,阿弥陀佛一样来接引。念佛法门广大无边,专与不专都能往生。
如果不是专修念佛法门,关键就在‘一念净信’。‘一念’就是一心。‘一心’具十法界,所以一心确实是一切观法的实体。佛法里称‘真心’,也称‘自性’,也称‘真如’,又称‘佛性’。由此可知,修学任何法门,一定要达到这样的功夫,跟《阿弥陀经》上讲的没有两样。
最低的功夫称‘功夫成片’,就是念佛功夫已经得力,可以把妄想、烦恼伏住。持戒,念咒,或者诵经有这个能力,把自己的妄想、烦恼伏住。妄想、烦恼没断,但是不起作用。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决定不能成功。不但不专修念佛法门不能成就,即使专修也不能成就。这一点诸位要记住,千万不能错会了意思。
只要有妄想执著,有是非人我,决定是往生的障碍,因为心不清净。修学其他法门,功夫还要高一层才行,才真正有把握。高一层就是‘事一心不乱’。功夫真正到事一心不乱,要发愿回向往生,确实没有问题。
因为净宗法门真正不可思议之处,是不依自力,完全靠佛力。回向就是仰赖佛力。由此可知,这样的回向,绝对不是凡夫能想像的。我们没有办法想像‘回向’的功德、力量。不但凡夫想不到,一般圣人也想不到,所以称之为‘难信之法’、‘无上回向’。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虽然大家修的法门不同,依靠的经论不同,他们必然都是‘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文殊菩萨求生西方,普贤菩萨求生西方,善财童子求生西方,五十三位善知识没有一位不是求生西方。
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会列在《华严经》上,这才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华严》显示念佛法门真正不可思议。佛在此告诉我们,“随愿皆生,得不退转”。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好处就是‘得不退转’。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修到‘七地’还会退转。这多难!一定要到‘八地’才保住不退。八地称‘不动地’。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第一超胜之处,超越一切诸佛刹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没有这种事情。因此,一切诸佛没有不劝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容易,不退转,不造罪。不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退转,必定有‘隔阴之迷’。所以,修学进度非常缓慢,真是吃尽苦头,不晓得到那一生、那一劫才能成就。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警觉。“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是究竟的果报,一生中必定证圆教佛果。
我的更多文章:
( 15:49:53)( 20:22:00)( 19:14:57)( 19:25:14)( 16:14:50)( 15:37:51)( 14:48:52)( 19:33:24)( 16:06:02)( 20:25:1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标准排位法师卡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