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攒钱罗曼史抽下一个电击炮还是抽这个限时训练场

限时规范训练1
我的图书馆
限时规范训练1
限时规范训练1
训练1 语基+语用+论述类+诗歌
(时间:45分钟 赋分:40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②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金秋时节,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③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无处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④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地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⑤严肃查处各类严重违纪案件,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激发出我党激浊扬清、反腐肃贪的强大正能量。
⑥入春的大观园,春草萋萋,杨柳依依,桃花吐蕊,流水浅浅,游人置身于这秀色可餐的春景中,恍如回到了红楼之中。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③ & D.④⑤⑥
解析:选D。①“当务之急”与“目前”重复;②“脑满肠肥”,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形容人。③“从善如流”,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谷歌当年搬到山景城的时候,只有十几个员工和电脑爱好者才知道的搜索引擎。现在谷歌已发展成一家能够提供大量互联网产品与服务的跨国科技企业。
B.今年两会期间,上海代表团对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进行了重点讨论,并表示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C.在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就业情况的基础上,从现在起到2017年底,人社部宣布将用两年时间逐步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
D.人口过度集中影响了大城市的运行效率及居民生活质量,相比之下,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均衡及产业布局的优化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解析:选B。A项表意不明,“只有十几个员工和电脑爱好者才知道的搜索引擎”有歧义;C项语序不当,“从现在起到2017年底”应放在“宣布”之后;D项搭配不当,“资源配置的均衡”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搭配。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__①__启动穿越鳌山登太白山的决心。__②__两天前,我在途中崴了脚,__③__像一辆瘪了胎的车,__④__滞留在猎人的木屋。驴友们把我托付给他时,说他们两天后会从大爷海返回,__⑤__接我下山,让我安心休养。我的脚踝肿得厉害,__⑥__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转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因为 这脚 于是 才 可
B 终于 但 / 不得已 再 可
C 终于 但 因此 于是 / 于是
D / 就在 因此 不得已 / 于是
解析:选B。此题可用排除法,第⑥空前后是转折关系而不是顺承关系,排除C项和D项。比较A项和B项可知,A项第②空填“因为”与前文不连贯,况且“这脚像一辆瘪了胎的车”比喻不恰当。
二、语言运用(11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得抄袭材料。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__①__,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结构基础上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内在目标。从现实的教育目标来看,__②__,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农村一些高中师资力量薄弱,办学力量不足,现有教育资源上不均衡,学生发展势必受到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也是最见成效的培养对象。因此,在当前条件下,__③__。
答: & & &
解析:从试题所给的横线的位置看,第①空要填入一个总括第一个横线后内容的概括性语句;第②空横线后的语句是说明文理分科的合理因素;第③空是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总结。
答案:①个体的智能结构不完全相同(个体有差异);②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较大的区域性差异;③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不够妥当(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不可取消)。
5.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1)给图表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2分)
答: & & &
&(2)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不超过50字)(4分)
答: & & &
解析:该图表是某省2016年抽样数据。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男生和女生的语文分数分布情况。横轴是分数段,纵轴是百分比。这样就可以拟定标题为“某省2016年语文高考男女生分数段分布情况比较”。再根据实虚线所指示的分数段和百分比,比较之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男生分数比例在100分以下高于女生,在100分以上低于女生。
答案:(1)某省2016年语文高考男女生分数段分布情况比较;(2)100分以下男生比例高于女生,100分以上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大部分考生的分数在100~110(115)之间。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从“月印万川”到“水月镜花”
朱熹是“月印万川”诠释模式的开创者和执行者。他认为,“五经”“四书”等经典无别,若能参得透,都是“一理”。“一理”是万物与所有伦理纲常关系的根本依据,但又是具体的,以特殊的样式展现于不同事物之中。解读圣人典籍,就是要弄清“一理”如何落实到个别事物之上,凝聚成个别的、具体的、所以然之理的。解经虽应立足文本,不能空发议论,但在弄懂文字内含具体之理后,还要由“下学”而上达“一理”。朱熹强调“情”与“理”、“事”与“理”的区分,挖掘儒家文本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分理”客观性,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而为“一理”的普遍性存在找到现实依据。
朱熹主张诠释经典时要“格物致知”。经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进而帮助主体意念“纯化”,达到“一理”的认知境界,同时将本心所具之理推广至事物上而体会事物之理的状态。此方法的实质是将“下学上达”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的逻辑推演。朱熹认为,经典之内既有“文理”又有“义理”。文理是文脉、内容与意义,而义理除了意义之外,更指道德性、价值性的真理。文本的基本内容与中心思想需要掌握,意义与真理更需要理解与领悟,其关键在于格物。“一理”的发现,在于日常“格物”的积累之中。
陆九渊则提出“发明本心”的命题,认为解经首要的要求是学者先学会体证自己的本心。圣人与普通人心理“同构”,古之“一理”与今之“一理”相同,故经典是“此心此理”的具体化。解经是一个“求心”的过程,由于“心同、理同”,所以不同经典间只有文字的差异,而无义理之不同。故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解释者以心灵体察的方法领悟经典创作者的意图,把握“此心此理”的要义才是最终的目的。
表面上看,陆九渊似乎将“理本论”转变为“心本论”的解释形上学,实则不然。“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公理”,是宇宙运行规则,亦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法则,而“心”则是对根源性“理”的体认。“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理”,它只是“理”的先在规定和表现。与“理”相比,“心”的地位仍处于第二位。即陆氏虽将“格物”之法转为“格心”之样式,但其实质仍在践行着“理一分殊”“月印万川”的诠释路线。
明代,儒家学风发生转变,“月印万川”式的解经悄然被“水月镜花”模式替代。
“水月镜花”的特点是“贵意象”,坚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经典中的语言既真实又虚幻,诠释的关键在于,明确主观心志会超越客观文字。它将解经视为一种纯粹的向内实践,剖析文本获悉的伦理目标、修养原则均成为心志运作的边界或框架,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修炼主体心志本身,所谓“经学即心学”。学者在诠释经典时往往以体悟内心“良知”为终极价值,经典随之成为从属性的“影本”。因为形上本体“心”古今如一,而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历史性”与“不完美性”,总会存在某些不完整之处,故“六经”也可视为一种“糟粕”,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
在此思想的指引下,解经的“随意性”增强,经文成为虚无化的东西,诠释只要能立足于本源性的“良知”之上,便就不用在意“所说的”距离“本文”多远。诠释经典的根本在于体证一种作为本体的宇宙心,此心是道德与存在的双重依据,是一切德目之所出。
“水月镜花”式解经提升了诠释者的主体性,它强调经典诠释是体验之学,应以主体人格为中心而不是以文字解读为中心的活动。知识上的领略,只是内化经验,重要的是将领悟与心志相结合付诸实践。虽然它容易带来主体“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理解之弊”,但它却将深受“存天理、灭人欲”观念压制的“人性”解放出来,主体的价值意义得到彰显。它既是一种学术方法的变换,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认为,“五经”“四书”所讲的具体之理虽然不同,但同属“一理”,并认为解经时应由“下学”而上达“一理”。
B.朱熹看到了儒家文本中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客观性,因而通过强调“情”“事”“理”的区分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C.陆九渊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经典只是“此心此理”的具体化,解经就是一个“求心”的过程。
D.“水月镜花”式的解经模式往往以体悟内心“良知”为终极价值,经典于是变成了从属性的“影本”,成了修炼主体心志的契机。
解析:选B。B项“情”“事”“理”的区分表述不准确,因果关系不成立。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实质是将“下学上达”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的逻辑推演。
B.在陆九渊看来,“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理”,只是“理”的先在规定和表现,与“理”相比,“心”的地位仍处于第二位。
C.朱熹认为解经应立足文本,陆九渊认为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二人的看法虽然有别,但在尊重经典的客观性这一点上还是有一致之处的。
D.“水月镜花”式解经认为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局限总会存在某些不完整之处,故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才能还原经典的“真意”。
解析:选D。D项“才能还原经典的‘真意’”表述不符合文意。“需要后来的诠释者不断加以修正、发挥”是因为经典所依附的语言由于创作者自身的“历史性”与“不完美性”。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陆二人的阐释模式都强调了“理”的先在性、根本性,强调了解经时对“理”的体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阐释者的主体性。
B.“水月镜花”式解经容易带来主体“成见”影响诠释效果的问题,但其对主体性的提升,实质上有思想启蒙的效果。
C.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本质上还是一种解经的学术思路,但他在此基础上推出“存天理、灭人欲”无疑就是思想僵化的表现。
D.朱熹主张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进而帮助主体意念的“纯化”,而“镜花水月”式的解经则强调主体人格的中心地位,在主体的地位上,二者差别巨大。
解析:选C。C项,在此基础上推出“存天理、灭人欲”无疑就是思想僵化的表现,理解错误。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11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
【注】 ①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人。初唐时,曾官太乐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②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9.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5分)
答: & & &
解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一句中使用典故,应该注意诗句中出现的“东皋”“何依”。又结合诗词之后有关诗人的注解,可以联想到的应该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和曹操《短歌行》的句子。两种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的是诗人既想要隐居又想求仕的内心的矛盾情绪。就诗词结构而言,登上高处远望,自然引出后文对景物的描写。
答案: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作用: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10.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理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表达的情感,应该注意“无相识”这个直接抒发情感的词语。表现出的应该是诗人内心没有知交的孤独落寞。“采薇”依据诗文之后的解释,可见诗人追怀伯夷、叔齐这两位隐逸之士,有要隐居的情感倾向。
答案:(1)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2)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训练2 语基+语用+文言文+名句
(时间:45分钟 赋分:45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德国是希腊最主要的国际债权国之一,经历过两轮失败的救助行动,给病入膏肓的希腊继续提供资金援助的做法在德国十分不受欢迎。
②经过心理专家的精心疏导,一年来心情沉郁的他豁然开朗,终于走出心理的误区,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③企业的激励机制要让人才实至名归,既重视精神激励,也重视物质激励,要体现个人与发展的利益一致性原则。
④当地居民透露,去年11月底警方攻入阿莱芒贫民窟之前,这里的毒贩就闻风而动,指使建筑工人把下水道改造成了逃跑的通道。
⑤正是在以“物欲”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科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人对自然的破坏也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⑥绵绵青山环抱如屏,万芊翠竹,郁郁葱葱,鸟名叶间;一湾清水,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绝美的景色让我如痴如醉,久久难以释怀。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 D.①④⑥
解析:选B。②“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只用于环境或理解。适用对象不当。③“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应为“名利双收”。⑥“难以释怀”,在心中难以消除。应为“难以忘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B.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画面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的写法。
C.近年来,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毕业生来讲,减少税收额度和提供少量的借贷资金,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帮扶作用。
D.法国总统表示,大部分遇难者的年龄在35岁以下,并强调此次恐怖袭击是法国首都夜生活热闹的地区为目标,包括酒吧、餐馆和一个音乐厅。
解析:选C。A项,动宾搭配不当,“拓宽……内涵”不搭配。B项,中途易辙,第一分句主语是“考古工作者”,第二分句主语是“……画面”;D项,句式杂糅,“是……为目标”改为“以……为目标”。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①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②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③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④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__⑤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在何时喷发,__⑥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一旦 则 / 也 即使 然而
B 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 假如 则 甚至 更 / 那么
D 只要 / 而且 还 虽然 但
解析:选D。抓住后文的“无数人会因此丧命”,确定①处应填“只要”;②处后面的“其”指代前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关联词语;③处后面的内容从语意上看,是上文的更进一层;最后两句是转折关系,由此可确定⑤⑥两处应填的关联词语。
二、语言运用(11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__①__,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__②__,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__③__,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答: & & &
解析:第一空根据“这是因为‘蒸’不仅能”“并且……”“更……”填写:“蒸”这种烹调方法更值得推崇。第二处根据“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填写: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第三处根据“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填写:上锅蒸的蔬菜体积不要太大。
答案:①“蒸”这种烹调方法更值得推崇;②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③上锅蒸的蔬菜体积不要太大。
5.下面是“圆梦1+1”爱心助学公益活动标志。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90字以内。(6分)
答: & & &
解析:从画面看,标志由两个人形构成,两人呈牵手姿态,是一个人扶住另一个人。两个人形又构成心形,意思是爱心;整体又像“M”,正好是“圆梦”的“梦”的首写字母。
答案:图案为一个人扶助另一个人,两个人形组成一个心形,人身体部分线条形成字母“M”。“扶助”的动作象征着关爱和帮扶,心形表达了爱心公益活动的主旨,“M”寓意着“圆梦”。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B.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C.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D.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解析:选C。给这段文字断句,首先要结合前后文把握大意: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竟然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然后根据文意和动词短语断开。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极”。
C.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
解析:选D。D项“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理解错误,“致仕”是退休的意思,两者意思并不相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仕鲁从小聪颖好学,曾从朱公迁学习了朱熹学说。因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关官员推荐了他。
B.明太祖喜欢佛教,不听众多大臣的劝告,答应受宠僧人的请求,为之创立专职官员,并把他们的品级俸禄提得很高。
C.李仕鲁上了数十次奏章,请求皇上不要崇尚佛教异端,不要舍弃了儒家圣学,但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D.李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推崇朱氏学说,把排斥佛教作为自己的责任,最终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解析:选B。B项“不听众多大臣的劝告”有误,原文为“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5分)
译文: & & &
&(2)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5分)
译文: & & &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之属”,这些人;“皆拔擢至大官”,译为被动句,被提拔为大官;“耳目”,刺探消息的人;“其徒”,这批人;“缙绅”,官员;“缁流”,僧人;“同事”,一起共事;“济”,帮助。句意要通顺。
答案:(1)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2)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混杂在一起做官共事,是可以相互帮助的。
【参考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名声,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非常高兴地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
皇帝自登基后,对佛教很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诏到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混杂在一起做官共事,是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竟然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天下太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皇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释氏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他们的品级俸禄。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千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地方,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学而崇尚佛教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
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朱氏学说,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归还陛下笏板,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他,当即毙命于台阶下。
四、名句名篇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当女主人公对氓彻底失去信心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清醒”与“刚强”。诗中表现这种性格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其诗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训练3 语基+语用+文学类
(时间:45分钟 赋分:45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 D.③④⑥
解析:选C。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顺理成章: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本文试图将生活教育理论引入到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中来,期望能够探索一条从本源上解决现在中学生作文中一些弊病的荆棘之路。
B.文章还分析了中超球队快速崛起的原因,即加大经费投入,引进巴西国脚、韩国国脚和欧洲的国脚们也是中超球队青睐的对象。
C.政治气候温和了,我又可以拿起笔来写文章了,主要是写文艺评论和诗歌理论文章,这时,中国掀起了全国性的一场关于朦胧诗的讨论。
D.目前,国内的大数据人才储备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尤其是缺乏既熟悉行业业务需求,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解析:选D。A项“探索一条……荆棘之路”表意不明。B项句式杂糅。C项“文艺评论和诗歌理论文章”类属不清;“中国掀起了全国性的一场关于朦胧诗的讨论”语序不当,“一场”应提到“全国”前面。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标准化考试__①__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__②__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测量环节,__③__自有其存在的价值,__④__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__⑤__如今这条“小尾巴”成了主角,__⑥__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之所以 因此 / 但 但 /
B 因此 虽然 当然 但 / 却
C / 之所以 虽然 可 而 却
D / 由于 当然 可 / 却
解析:选A。解答此类题目,通观文段,把握大意,前后协调是关键。比较四个第①空的内容,可以选“之所以”也可以不填任何内容,但不能填“因此”,排除B项。第②空内容的填写,是关键。第②空所在语句,是前面内容的总结,故C项不当。比较第⑤空,转折连词“但”用在第⑤空更恰当。
二、语言运用(11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5分)
__①__。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曾赞美元宵节时民间艺人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鱼龙舞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节日文化所展现的重要表演习俗,__②__。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人们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话,__③__,并发展到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
答: & & &
解析:第①空要填写一个引出下文的总说句,从后文举到的辛弃疾的例子看,应从历史悠久的角度谈元宵舞鱼龙灯;第②空从后面说到的“神话”看,应填写对原始图腾的崇拜;第③空要顺应后面的对“鱼”的崇拜。
答案:①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 ②源于古人崇鲤观念的形成 ③将鲤鱼视为神鱼加以膜拜
5.下图是央行2016年贺岁普通纪念币(面值为10元)。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 & & &
解析:从构图要素看,主要有猴子、灯笼和桂树,图形寓意要结合构图要素的特点和“纪念币”本身的纪念意义理解。
答案:构图要素:该图主体部分是一只极目远望的猴子,加之灯笼、桂花枝等要素。寓意:猴年吉祥,富贵安康,欣欣向荣,面朝远方,勇攀高峰。
三、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25分)
庄稼地里有祖坟
“爹,李家的人每年给你多少钱?”桂花喂了猪出来,看见公公又坐在街沿上翻历书,就扯起喉咙问。
天生老汉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眼镜,不开腔。
“翻、翻、翻,一本历书都遭你翻烂了。人家城里人出门不看黄历,只看天气。”自从接到丈夫的电话,说他和儿子不回来过年,要在厂里挣双份工资,桂花的脸就扯长了再没复原,跟哪个说话都像吃了火药,“你以为我不晓得你在等李家的人啊?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等,今天都二十九了,人影子还没看到一个。哼,也不晓得是哪些个天王老子的坟,年年都这样劳烦人。就是请个守墓的,也未必有你这样尽心哦。”
天生老汉听了这话,叹口气,偏过头对儿媳妇说:“我翻历书,是在看节气,和李家没有关系,你不晓得,就不要乱说。桂花,还是留点口德哟,莫要忘了那年秋天,你口里是咋生疮的。”
桂花用木瓢把猪食盆子打得“砰砰”响,再还嘴,语调却低了三分:“医生说了的,我那是病毒感染,和山弯地的坟没关系。”说着,忙慌慌地拐进了厨房。
天生老汉笑笑,他晓得,这一下,屋里至少可以清净一袋烟的工夫。
那年点麦子,天生老汉亲自去县城农科所买了良种回来,播到山弯地的时候,桂花不高兴,边撒种子边和天生老汉吵架,说年年李家的人回来点香祭祖,都要把地里的麦子踩得乱七八糟。天生老汉就解释:“人家赔了钱的。”
桂花一听这话,更生气:“反正人家要赔,何必既花力气又花钱把庄稼种得这么好?喊你不种庄稼,在屋里耍,我也好和他们两爷子一起出去打工挣钱,你偏不准,守到几亩地,花牛大的力气,挣得到几个钱?”
天生老汉挥舞着旱烟锅子,骂道:“钱!钱!钱!你挣得到几个钱?都出去打工,把地荒起?想都不要想!你们哪个出去打工、哪个留在家里我不管,我只管这些地要有人种。就是全社全村全乡的地都荒完了,我屋里的地也不准荒。”
桂花放下手里的锄头,叉起腰杆立在地里,尖声叫道:“爹哟,你晓不晓得现在是啥年代哦?人家都看挂历了,只有你还在看老黄历。你吼我做啥子?你有本事,种了这么好的庄稼,就不要准人家来踩,几个烂土堆堆,像祸根一样,年年招人来……”
天生老汉不等桂花说完,几步跑拢,抓住桂花的袖子就往地中间的坟堆上拖,边拖边说:“人人都有祖先、家家都有祖坟,你个死女子,不怕报应哦?去,去磕头认个错!”
桂花一掌把天生老汉推倒,转身就往地边上跑,一路还不停地咆哮:“我就要说就要说,烂土堆烂土堆,全是烂土堆!”
天生老汉自己从地里爬起来,不知道是身上痛还是心里痛,反正就是痛得想哭,他独自流着泪往土里撒种子,撒一把说一句:“大人不记小人过,土里的先人,莫要跟那个蠢女子计较,就当她放了个屁,不是不是,就当刚才吹了一阵风……”
却不想第二天一早起来,桂花的嘴里嘴外就生了疮,肿得像猪拱嘴一样,吃了好久的药才好。从那以后,再到山弯地做活,桂花说话的声音都不敢太大了。只是年年到了李家来祭祖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要发几句牢骚。
俩人正怄着气,后山上响起了喇叭声,有小车来了。天生老汉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坐在堂屋外面抽烟看历书。桂花却赶紧把手上的活做完,边掸着衣裳上的土,边尖起耳朵听响动。一会儿,来了一大群人,都穿得光鲜鲜的,拉着天生老汉的手寒暄了一阵之后,就在天生老汉的带领下往山弯地走。桂花跟在后面数了数,男女老少总共有三十多个。桂花想:李家回来祭祖的人,一年比一年人多了。
虽然都很小心,但人太多,大家还是在把麦子踩坏了好大一片之后,才全部集中到了麦地中间的坟堆旁。李家的人离开故土久了,祖上的事情没有天生老汉知道得多,天生老汉就把自己听来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大家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很是投缘。话说完了,开始点香、磕头。当坟头上香烟缭绕的时候,太阳也偏西了,李家的人陆续离开祖坟往车上走。桂花赶紧站到天生老汉旁边。
走在最后的人拿了钱出来,放进天生老汉的手里,说:“这麦子长得多好啊!”天生老汉推着不要,那人就把钱放进了天生老汉的大衣口袋里。桂花看得明白,是好几张一百元的。只等最后一辆车子转过山弯,桂花就赶忙对天生老汉说:“爹,我现在晓得你老人家为啥要喊我在家种地了。”
天生老汉像没听到儿媳妇的话,他的目光还跟着那几辆小车和车里的人,他说:“出去几辈子了,还记得回来祭祖,还晓得哪样麦子长得好……”
桂花插嘴说:“这地里的麦子长得越好,人家给的钱就越多吧?”
天生老汉狠狠地剜了她一眼,说:“人家离开老家那么久了,心里都有庄稼、都有祖坟,你守在这里的,咋就看不到庄稼地里有祖坟呢?女子,这祖坟在庄稼地里,不管是哪家的,都是先人。这些先人在看着地里的庄稼,也看着种庄稼的后人哩。”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描绘了桂花因为抱怨庄稼地里的祖坟而导致嘴里嘴外都生了疮的生动场景,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
B.天生老汉明知道李家人来祭祖会把地里的麦子踩坏,却还是花钱花力气把庄稼种得很好,这源于他对土地的尊重,更源于他知道李家人会赔偿他的损失。
C.桂花一掌把天生老汉推倒,天生老汉自己从地里爬起来,痛得想哭。他想哭不仅因为摔疼了,更是因为以儿媳妇为代表的年轻人对祭祖传统的不理解和轻视。
D.李家人来祭祖的汽车喇叭声响起的时候,天生老汉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坐在堂屋外面抽烟看历书。此时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激动的,只是故作姿态,等着李家人来请他。
E.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是写世态人情的艺术。这篇小小说的情节就在天生老汉和儿媳妇的对话中展开。故事情节虽然很淡但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
解析:A项,小说采用的是插叙手法,“抱怨”与“生疮”没有必然因果联系。B项,“更源于他知道李家人会赔偿他的损失”,并不准确。D项,老汉的平静是自然的表现,在他的意识中,守护祖坟,哪怕是外姓人的祖坟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选E项得3分;选C项得2分;选B项得1分;选A、D项不给分。
7.小说以“庄稼地里的祖坟”为标题,有何用意?(6分)
答: & & &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标题作用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情节(一般是线索)、人物和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庄稼地里的祖坟”是小说的线索,串联了桂花和天生老汉父女两人对祖坟的不同态度,刻画了两代农民对“祖坟”这一问题的不同态度,表现老一代农民对传统和土地的坚守。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①结构上,是全文线索,情节围绕“庄稼地里的祖坟”展开,这样使小说情节更紧凑、集中。②形象上,有利于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对“庄稼地里的祖坟”的不同态度,塑造了“天生老汉”和“桂花”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③主旨上,体现主题,作者借贯穿全文的意象“祖坟”,表达了以“天生老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民对土地、对庄稼的热爱和尊重,对传统的传承和坚守。
8.小说主要借助“天生老汉”和“桂花”之间的对话来展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对话在小说中的作用,这类题目需要从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心理、表现的主题等角度分析。分析对话,还要注意语言特色、地域文化色彩等。
答案:①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祖坟”的来历到“桂花”遭“报应”肿了嘴再到“李家人”前来祭祖,情节的每一步发展都由对话描写连缀。②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把“天生老汉”的淳朴和“桂花”的浮躁都表现得活灵活现。③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背景: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充满了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和农村生活气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鲜活的社会环境。
9.小说的结尾,“天生老汉”说:“人家离开老家那么久了,心里都有庄稼、都有祖坟,你守在这里的,咋就看不到庄稼地里有祖坟呢?女子,这祖坟在庄稼地里,不管是哪家的,都是先人。这些先人在看着地里的庄稼,也看着种庄稼的后人哩。”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8分)
答: & & &
解析:理解这句话的含意,首先要把握关键词“庄稼”“祖坟”到底指的是什么。在这篇小说中,“庄稼”指的是“土地”“家乡”和“农业文明”,“祖坟”是中国传统和“慎终追远”的思想。天生老汉代表了老一代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依恋,对“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的敬畏;桂花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则对土地和传统文化没有多少热爱和敬畏,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在把握这一观点的前提下,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理解即可。
答案:从文本看,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对待“庄稼”和“祖坟”的言行真实反映了两代农民对传统传承的不同认知,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期待。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离开家乡、离开土地、离开庄稼、离开了传统的劳作模式,也让他们对传统的传承意识越来越淡薄,作者对此不无忧虑。②老一辈农民对“庄稼”和“祖坟”的尊重,越来越多的“李家人”前来祭祖,说明尊重土地、先人,已经内化为长辈的自觉行为,这些情节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传承的一种期待。
从社会现实看,①尊重土地是农业文明的核心思想之一,尊重“祖坟”就是尊重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教导我们“慎终追远”“丧尽礼,祭尽诚,侍死者,如事生”“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中国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将这些优秀传统不断地传承下去。②现实却令人忧虑,倘若只是单纯地为了社会进步或完成现代启蒙而对传统文化轻率地否定和颠覆,那就等于挖自家的祖坟。
训练4 语基+语用+实用类
(时间:45分钟 赋分:45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智能手机时代,新的品牌不断涌现,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熊猫、波导、夏新等国产手机品牌,而今在市场上几乎不见了踪影。
②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郭德纲爱徒、德云社的骨干岳云鹏闪烁其词、妙语连珠,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③春季里,杨树、柳树通过飞絮的方式进行“繁殖”,那杨絮、柳絮纷纷扬扬,好像挺有诗意,但也会给一些易过敏人群带来烦恼与不便。
④近几年很多大学纷纷将校园从城内迁到城郊,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反对者认为,校园与城市一衣带水,是城市滋养了大学生的灵魂和行为。
⑤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充满云水柔情,我们在漫无边际的草原上策马奔腾,在茫茫天地间尽情歌唱,抛开烦恼,能享受到马放南山的惬意。
⑥一杯清茶,几句问候,简单而又从容。新春团圆饭改成了茶话会,与会人员的交流反而更有激情,去掉一切繁文缛节,会议反而更有效果。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⑥ & D.②③⑤
解析:选C。②“闪烁其词”,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④“一衣带水”,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多用来指友好邻邦。⑤“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很快会忘记网上对猴年生肖吉祥物的恶搞,因为互联网时代,流行图像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新奇”和“刺激”。
B.佳沛爱心团队提倡以分享之心做公益,通过各种活动筹得的爱心物资,随着团队进入大山,将爱心传递给山区的孩子们。
C.根据调查显示,我国30%以上人群有睡眠障碍。睡前使用手机会影响睡眠质量,因为手机的蓝白光对人的大脑有持久刺激作用。
D.十三五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约5
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解析:选A。B项,偷换主语,可在“将爱心传递给山区孩子们”前面加上“爱心团队”或“他们”,否则主语是“爱心物资”。C项,句式杂糅,将“根据调查”与“调查显示”两个句子杂糅在了一起。D项,成分残缺,“通过”后面缺少相应宾语,可在“扶贫搬迁”后补充“等措施”。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二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三处是表示假设,第四处和第三处构成递进关系,第五处与第三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依据这样的方式分析即可。
二、语言运用(11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不过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两种角度和方法。一般来讲,“唯心”有助于研究人的意识世界的精神问题,而“唯物”则有助于__①__;前者更多的是精微的感性体验,__②__。通常,一个人固然会有__③__,但是,这并不排除他在必要的情况下,同时采用这两种方式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答: & & &
解析:本段文字介绍的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人的不同影响。①句结合前文对唯心主义的介绍,可知这里要补写的是唯物主义对人的影响,即有助于“人们认知外部的物质世界”。②句依据前文“感性体验”,可知与之相反的是“后者更多的是缜密的理性分析”。③句依据前文可知,人固然会有的是“认知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答案:①人们认知外部的物质世界;②后者更多的是缜密的理性分析;③一个稳定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方式。
5.下面是“企业贷款担保流程对比图”,请简要说明改革后的担保流程与现有担保流程相比,对企业而言具有哪些优势。(6分)
答: & & &
解析:从图上看,“改革后的担保流程”取消了“企业”与“担保公司”之间的直接联系,整体上简化了担保流程;“企业”与“银行”之间,没有了“手续费”,减轻了企业负担;“银行”先向“企业”发放贷款,然后再支付“担保金”更直接高效,原“企业”与“担保公司”的“申请担保”改为由“银行”向“企业”申请。符合这些要点即可。
答案:(1)简化了贷款程序,企业能更快获得贷款。(2)取消银行手续费,减轻企业负担。(3)企业能先获取贷款再支付担保金,利于资金链运转。
三、传记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25分)
弗朗西斯·高尔顿与优生学
弗朗西斯·高尔顿以创立并且热情地传播优生学而被大家牢牢记住。优生学是一种建议人类可以像动物一样促进“好的”特性,抑制不必要的遗传的理论和计划。
1822年高尔顿生于英国伯明翰,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母亲是伊拉兹马斯·达尔文的女儿。父母最初计划让他学习医学,因此十六岁的时候他开始在伯明翰综合医院学习,之后进入伦敦的国王学院。1844年1月他在剑桥的三一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他父亲去世了。
高尔顿继承了巨额遗产变得十分富有,因此可以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从1845年开始,他和朋友一道赴尼罗河流域进行考察,穿越撒哈拉大沙漠,游览贝鲁特和耶路撒冷。
1850年,经过与皇家地理学会协商,高尔顿决定考察从非洲西部和南部到恩加米湖的道路。这次探险充满了困难和危险。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尽艰辛,获得了大量西南部非洲资源和风土人情的第一手资料。
到了夏季,他喜欢到设得兰群岛去捕鱼和收集海鸟标本,有时也驶帆出海,或者乘热气球升空。后来,他通过观察发现了一种顺时针旋转的大规模空气漩涡,并把它命名为“反气旋”——如今更为人所知的名称是高压系统。
1859年高尔顿的表兄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引起了他对人类遗传的兴趣。他的科学研究很快转移到与生命有关的领域。他把达尔文关于围绕着群的平均值的偶发变异原理应用于人类研究,与1869年发表了专著《遗传的天赋》。他确信身体特征、智力和性情等是遗传的,“在人类的发展中,遗传是比自然有力得多的动因”。高尔顿写道:“我以一种最没有资格的方式反对自然平等的主张。”他相信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控制人类繁殖的血统。“在培育者意愿的控制下,后代的身体结构看起来似乎像粘土一样具有可塑性。”
在完成了智力天赋的家族谱系研究后,高尔顿又致力于建立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来考察人类才能的差异。1883年他出版了专著《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书中概述了自由联想和关于心理意象的问卷调查这两项在实验心理学上划时代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这本书中,高尔顿还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以人类的自觉选择来替代自然选择的社会计划,为此他还创作了“优生学”这个词。如他后来定义的,“优生学是一门研究能够改进一个种族的先天品质的所有影响以及将这些影响发展到极致的科学”。
然而,优生学也成了禁止不同种族间通婚的法规背后的智力动因。丹尼尔·凯维勒斯写道,“从高尔顿开始,‘优生学’成为了一个具有丑陋含义的词——这是理所应当的。”需要注意的是,高尔顿是在做一项有缺陷的工作,它被称作“遗传的祖先定律”。他相信父母的每一方对后代的特征做出的四分之一的贡献,每一方的祖先对剩下的部分负责。
高尔顿熟悉“高斯曲线”或者“钟形曲线”,他还成为生物测定学的创始人之一。1884年他在南肯辛顿举办的国际健康展览会上开设了人体测量实验室,在那里测量参观者的体重、身高、肺活量、力量、视力和听力,还有其他变量。为了优化社会,他提出了一种度量智力能力的方法,对阿尔弗雷德·比奈的普通智力测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888年,他开始对指纹研究产生兴趣,并于1892年在其专著《指纹学》中提出了指纹分类法。他的指纹编码法被伦敦警察局采用,作为伯特隆测量系统的补充手段来建立犯人档案。
高尔顿于日去世,他创立的优生学协会在1989年由伦敦创办的高尔顿研究所继续下去。
高尔顿一生发表了300多部作品,范围很广,表现出不羁的好奇心。在广泛的旅行中他成为一位卓越的超然物外的人类学家。
(摘编自约翰·西蒙斯《科学家100人》)
[相关链接]
①弗朗西斯·高尔顿,从小就聪颖过人,出生12个月后,便能认识所有的大写字母,18个月后则能辨别大写和小写的字母。3岁时他学会签名,4岁时能写诗,5岁时能背诵并理解苏格兰叙事诗《马米翁》,6岁已精通《荷马史诗》,7岁对博物学产生兴趣,并按自己的方法对昆虫、矿物标本进行分类。他曾到西南非洲探险,因建立功绩而知名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三年后又入选英国皇家学会,晚年受封为爵士。他的学术研究兴趣广泛,包括人类学、地理、气象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百度百科)
②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重视遗传素质的研究,但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后天生活环境的作用,这是欠妥的。(佚名《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高尔顿违背了父母让他从医的意愿,转而学习文学,后来又去研究气象学,这表明他在年轻时代就具有了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过人的毅力。
B.高尔顿考察尼罗河流域,穿越撒哈拉沙漠,游览贝鲁特和耶路撒冷,到非洲西南探险,正是这些旅行使他成为一位卓越的超然物外的人类学家。
C.高尔顿具有银行家和科学家血统的遗传,这让他确信身体特性、智力和性情等是可以遗传的,并在表兄达尔文的影响下写出了专著《遗传的天赋》。
D.高尔顿在地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而给他带来巨大声名的是对优生学的研究,尽管他所创立并传播的优生学并未完全得到人们的认可。
E.度量智力能力的方法对后人科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指纹编码法为警察局建立犯人档案提供了帮助,这都体现了高尔顿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价值。
解析:A项“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过人的毅力”的分析是不恰当的,高尔顿年轻时的经历说明他兴趣广泛、智力过人。B项“这些旅行使他成为一位卓越的超然物外的人类学家”表述不当,原文中是“在广泛的旅行中他成为一位卓越的超然物外的人类学家”,因果分析不当。C项“高尔顿具有银行家和科学家血统的遗传,这让他确信身体特性、智力和性情等是可以遗传的”对传主的经历概括错误,高尔顿的遗传不是“他确信身体特性、智力和性情等是可以遗传”的原因。
答案: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得分。
7.高尔顿在优生学的研究过程中有哪些开创性的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 &
解析: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高尔顿在优生学领域的研究情况,如把达尔文关于围绕着群的平均值的偶发变异原理应用于人类研究,用测量方法来考察人类才能的差异,直至提出优生学概念,开创优生学学派。
答案:①把达尔文关于围绕着群的平均值的偶发变异原理应用于人类研究。②研究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来考察人类才能的差异。③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以人类的自觉选择来代替自然选择的社会计划。④提出优生学概念,开创了优生学学派。
8.高尔顿在优生学之外的其他科学领域也能取得重大成就,请结合材料简析其内在原因。(6分)
答: & & &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传主取得成就的原因,要注意传主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如“相关链接①”中的天资聪明,文本中写他广泛的兴趣和后来到非洲的考察活动,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畏困难的探索精神。据此分点概括分析即可。
答案:①兴趣十分广泛(好奇心强)。他热爱文学,一生发表300多部作品;他爱好探险,喜欢旅行,发现“反气旋”现象;他对人类学、地理、气象学、心理学、统计学等产生兴趣。②天资聪明(敏锐观察)。他年少时即精通《荷马史诗》,形成自己的思考方法,表现出过人的天资。③意志力强(善于钻研)。他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尽艰辛,获得了大量西南部非洲资源和风土人情的第一手资料。
9.作者在文中引入了丹尼尔·凯维勒斯的评价“从高尔顿开始,‘优生学’成为了一个具有丑陋含义的词”。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8分)
答: & & &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作者在文本中表露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引入了丹尼尔·凯维勒斯的评价,意在要求读者客观看待高尔顿的优生学,从而正确认识传主的社会影响。解答此类题目,先要把握传主的观点,然后再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寻找答题依据。
答案:丹尼尔·凯维勒斯的评价指出优生学的不足。优生学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后天生活环境的作用,同时它也成了禁止不同种族间通婚的法规背后的智力动因。引用这一评价的好处有:①表明作者对优生学的结论持保留态度。②使读者对高尔顿及优生学有全面客观的认识。③指出高尔顿研究的弊端,使人们在运用优生学理论时能避害趋利。
训练5 语基+论述类+诗歌+名句
(时间:45分钟 赋分:35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 D.③④⑥
解析:选D。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B.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检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可尽量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C.农民工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在城镇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种参保途径。
D.我国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
解析:选D。A项两面对一面,“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后文应该用“能不能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与之搭配;B项“通过”掩盖了主语;C项句式杂糅,删除“参保途径”。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
理由是能学以致用,__①__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__②__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__③__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__④__
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__⑤__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__⑥__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这 而 要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能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却 会 / 可能 就是
D 这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解析:选B。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又考查到辨析词语,而且对词语的考查既涉及实词又涉及虚词,有一定的难度。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应当说,新文化运动的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究竟是不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恐怕是一个需要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认真考量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迫起步的。对于后起的文化系统而言,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对中国文化而言,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揭露批判,可以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同时,正是通过“外在冲击”,源起于西方的科学、民主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由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选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这种冲击是否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还需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
B.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批判,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
C.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
D.藉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
解析:选C。C项“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错,原文是“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四运动不管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方面,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B.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现代化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解构。
C.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由外到里不断地被解构和寻求现代重建这两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起点。
解析:选B。B项“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解构”错误,原文是“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外在冲击”对后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
B.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经过艰难跋涉,最终迎来了新发展。
C.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D.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各种主义、派别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解析:选A。A项“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错,原文是“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11分)
山崦②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万竹梢头云气生,西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注】 ①戴复古,南宋诗人。②山崦,山的西面。
7.诗的前三联分别描绘了三幅山村风情画。这些画面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画面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图,色彩鲜明;祖孙相随图,怡然温馨,其乐融融;烟云缭绕图,烘托了山村的幽静恬淡。
答案:①绿树红花图,充满盎然生机。绿树和红花相互映衬,色彩鲜明。②祖孙相随图,怡然温馨,其乐融融;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③烟云缭绕图,烘托了山村的幽静恬淡;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云聚云散风起云开的景象。
8.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 & &
解析:这两句主要写诗人山村所见的美好景物,云烟缭绕,山村幽静恬淡,美好的景物让诗人一边吟哦一边下山,吟哦之声与潺潺的流水声构成和谐的变奏曲,表达了诗人对优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向往、喜爱之情。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山村美景让诗人陶醉,丰富的审美感受急于与人分享;吟哦之声与潺潺水声构成和谐的变奏。表达了诗人对幽雅恬静的山村风情与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四、名句名篇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的心志。
答案:(1)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2)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训练6 语基+文言文+诗歌+名句
(时间:45分钟 赋分:45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16年德国乒乓球公开赛31日落幕,中国选手马龙再次初试锋芒,战胜自己的对手,夺得男单冠军。
②吴亚琴成名是因为经过19年的努力,把一个环境条件差的老社区变成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一团和气的花园式社区。
③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④在大量的犯罪证据面前,犯罪分子抱残守缺、丑态百出,最终不得不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⑤这位受到刘云山书记接见、曾经一文不名的年轻人——马克·扎克伯格,如今已是亿万富翁,成为了人生的大赢家。
⑥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玩味闲的情致与逸的疏放:坐茂林,观佳夕,诗酒棋书,含英咀华,闲情不尽。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 D.③⑤⑥
解析:选D。①“初试锋芒”与“再次”矛盾;②“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贬义词。④“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晋文公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晋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明,整顿政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终于成为了北方一大强国。
B.这届校运会的会徽、吉祥物的应征者大多以青年师生为主,应征作品的创意体现出了正能量,评选后被组委会采纳的作品将给予奖励。
C.真正做到驾驭市场,就要更理智、更客观地去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把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不把握准,就很难谈得上驾驭市场。
D.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解析:选D。A项,前后主语不统一,应在“成为了北方一大强国”前补上“使晋国”。B项,句式杂糅,应为“应征者大多是青年师生”或“应征者以青年师生为主”。C项,不合“把字句”规范,改为“不把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把握准”。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__①__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__②__没有性格相同的人,__③__性格相近的人。__④__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__⑤__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__⑥__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由于 但 只有 / 因为 所以
B 由于 也 甚至 这 虽然 但
C 所以 也 只有 就 而 它
D 所以 但 甚至 这 / 并
解析:选C。此题可通过语境分析和比较选项解答。从第①空看,应选“所以”,如果选“由于”,这句话就没有下文了,是一个不完整的语句,这样排除A项和B项。比较②③两空的备选词语看,C项的“也”“只有”语句贯通,句意明确。故可确定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举孝廉,除郎中,病,去官。灵帝崩,何进辅政,征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歆等。歆到,为尚书郎。董卓迁天子长安,歆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遂从蓝田至南阳。时袁术在穰,留歆。歆说术使进军讨卓,术不能用。歆欲弃去,会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安集关东,日磾辟歆为掾。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叹息,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三》,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B.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C.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D.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解析:选C。文言断句要先推断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废立皇帝是一件大事,连伊尹、霍光都感到为难。王芬性格疏忽又没有勇气,这次必定不能成功,灾祸将要涉及族人,你还是不要去”。然后再依据断句的一般规律,如“夫”作为发语词,一般处于句首;“伊霍”“芬”“此”“子”名词代词作主语,其前断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来合称孝廉,即察举孝子廉吏。范晔《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说的是张衡被推举后,没有应荐。
B.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也作上表推荐,如本文的“表天子征歆”。
D.《三国志》,两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与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汉书》、班固的《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解析:选D。D项范晔的《汉书》、班固的《后汉书》错误。正确的应该是范晔的《后汉书》、班固的《汉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华歆论人议事有远见。王芬邀约他和同郡知名人士陶丘洪参与废除皇帝一事,华歆不仅没有参加,还阻止陶丘洪参与。后来废除皇帝一事果如他所料。
B.华歆择木而栖。他劝说袁术进军讨伐董卓,袁术不听,华歆当即离去投靠孙策。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得到孙策的礼待。
C.华歆清正廉洁。任豫章太守,处理政事清静不烦扰,受到官民的感激爱戴。进京赴任,面对赠送的钱物,巧妙谢绝,赢得众人钦佩。
D.华歆一向清贫自守。俸禄赏赐用来救济亲戚故旧,家里没有多余的储藏。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表彰他。
解析:选B。B项“他劝说袁术进军讨伐董卓,袁术不听,华歆当即离去投靠孙策”对原文内容理解错误。原文为“歆欲弃去,会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安集关东,日磾辟歆为掾。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即华歆先做了豫章太守,之后才去投靠孙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5分)
译文: & & &
(2)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
译文: & & &
解析:本题涉及的关键点有:“念”,考虑;“单车”,独自;“罪”,动词,获罪;“之”代词,我。“若”,如果;“秀异”,名词,特异优秀的人才;“特征”,特别征召;“患”,担忧。
答案:(1)考虑到我独自远行,将因怀藏美玉而获罪(成为被杀的理由),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2)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担忧的是没有那些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
【参考译文】
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议事论人公正持平,始终也不毁谤伤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个知名人士,自认为见解明智超过华歆。当时王芬与一些豪杰人物谋划废掉汉灵帝。王芬暗中呼喊华歆、陶丘洪共同商定计策,陶丘洪想要前去,华歆劝阻他说:“废立皇帝是一件大事,连伊尹、霍光都感到为难。王芬性格疏忽又没有勇气,这次必定不能成功,灾祸将要涉及族人,你还是不要去!”陶丘洪听从了华歆的话没有去。后来王芬果然失败,陶丘洪这才服气。华歆被举荐孝廉,任命为郎中,患病,辞官。汉灵帝去世后,何进辅政,征召河南人郑泰、颍川人荀攸和华歆等人。华歆到达后,任尚书郎。董卓把天子迁到长安,华歆请求出京任下邽县令,因病不能成行,于是从蓝田到了南阳。这时袁术在穰城,留下了华歆。华歆劝说袁术让他进军讨伐董卓,袁术没有采用他的建议。华歆想要离去,适逢天子派太傅马日磾安定关东,马日磾征召华歆为属官。华歆向东到了徐州,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豫章太守,因在处理政事上清静而不烦扰,受到官吏民众的感激爱戴。孙策攻占江东,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就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用对尊贵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后来孙策死了。太祖正在官渡,上表向天子推荐,征召华歆。孙权不想让他走,华歆对孙权说:“将军您奉帝王之命,才与曹公交好,情义尚未巩固,假使我得以为将军报效忠心,岂不是有益吗?现在白白留下我,这是养了个没用之人,这不是将军的好主意。”孙权很高兴,于是送华歆入京。为华歆送行的宾客旧友有一千多人,赠送银两数百。华歆都没有拒绝,秘密地各自写好标记,到了临走时,把各种礼物都聚在一起,对众宾客说:“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意,但所接受的终究太多。考虑到我独自远行,将因怀藏美玉而获罪(成为被杀的理由),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众人于是各自收回了自己的赠品,对华歆的德行表示佩服。
华歆一向以清贫自守,俸禄赏赐都用来救济,送给亲戚故旧,家里没有一担米的储藏。朝中大臣曾经一起被赏赐了罚没为奴的女子,而只有华歆把她们放出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优秀的长者,他的行为符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今天大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并且很不计较。”三府建议:“举荐孝廉,本来应以德行为标准,不再用考试经书来限制。”华歆认为:“天下动乱以来,六经毁坏衰败,应当务必给以保存扶持,以发扬王道。制定法令,是用来治理衰落的事业的。现在听任举孝廉不用经过经学考试,恐怕经学事业就要从此废弃。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担忧的是没有那些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太和五年,华歆逝世,谥号是敬侯。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虞美人·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8.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5分)
答: & & &
解析:考查某字的表达效果,一般有这几个步骤:先解释词意,然后把字放在句中解释句意,最后答运用此字达到了什么效果。如果有修辞,一并答出来。如:“独”是孤独之意,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的情态,透露出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答案:“独”是孤独之意,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的情态,透露出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9.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运用了虚写(或想象,或对面着笔)的手法,词人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想象朋友公度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自己,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种手法也叫对写法,表达的感情更含蓄蕴藉。它透露出因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虚写(或想象,或对面着笔)的手法。词人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想象朋友公度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自己,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自己寄赠
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词人通过这一想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名句名篇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作者以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不要重蹈覆辙并以此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通过夸张、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训练7 语基+语用+论述类+诗歌
(时间:45分钟 赋分:40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16年,北京22家市属医院全部实施了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消现场放号,又有因噎废食之嫌。
②山水画家施贞泉先生,其作画时轻松若定、恣意挥洒,而且作画神速,倚马可待,令人叹为观止。
③从红门开始,我与朋友踏着一级又一级台阶,历尽艰辛,登上泰山极顶,放眼望去,“天无涯兮地无边”,自己显得那么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④在2016年新学期教代会上,教师代表结合学校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新一年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⑤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招徕顾客。
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密不可分的圈层彼此之间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 D.①③⑥
解析:选A。②“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很快。用在本句中,属使用对象误用。③“登高自卑”,出自《礼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此处望文生义。④“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不是广泛议论的意思。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上海世博园,最前沿的技术、最经典的文化、最时尚的设计以童趣盎然的形式和孩子们相会,启迪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为他们打开通往未来的窗户。
B.由于一些人或热衷于捕风捉影、夸大事实,或热衷于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并通过微信杜撰一个个耸人听闻的谣言,让不明真相的人信以为真。
C.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引发社会矛盾,已经从人口问题演变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D.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纪实的叙事手法成功塑造了胸怀伟大、内心丰富、视野开阔的领袖形象,受到了观众好评如潮。
解析:选C。A项搭配不当,“启迪”与“想象力和好奇心”不搭配,把“启迪”改为“激发”。B项成分残缺,删去“由于”或“让”。句子开头有介词的,需要考虑是否缺少主语。D项结构混乱,“受到了观众好评如潮”句式杂糅,改为“受到了观众的如潮好评”或“观众好评如潮”。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值深秋,亭边的菊花________________。
A.十分秀丽,光洁鲜亮。竞相开放,争艳斗奇,花蕊嫩黄,花瓣层层叠叠
B.竞相开放,争艳斗奇。花蕊嫩黄,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十分秀丽
C.光洁鲜亮,十分秀丽。花蕊嫩黄,花瓣层层叠叠,争艳斗奇,竞相开放
D.花瓣层层叠叠,竞相开放。花蕊嫩黄,光洁鲜亮,争艳斗奇,十分秀丽
解析:选B。A、C两项颠倒了由过程到结果这样一个逻辑顺序。D项音节不和谐,由“花瓣”到“花蕊”的描绘不合逻辑。
二、语言运用(11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处于中古早期的魏晋南北朝,__①__。从政变频繁、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的角度来看,__②__;但是,如果以个体觉醒和文学、哲学、艺术的灿烂成就为出发点,看上去却是一个开明的时期。同时,魏晋的士大夫大多儒、玄兼修:他们一方面追求道家理想,另一方面又执着于儒家观念。按照常理,__③__,然而在魏晋时期,这两种哲学观念却共存于许多士大夫的思想体系之中。
答: & & &
解析:由“从政变频繁、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的角度来看”“如果以个体觉醒和文学、哲学、艺术的灿烂成就为出发点,看上去却是一个开明的时期”可知①有“充满矛盾”的意思,联系前文“魏晋南北朝”,所以写“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②由“但是”“开明”等词可知“这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③下文“然而”一词,表明要写与之相反的语意。
答案:①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②这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③这两个思想体系本不会走到一起。
5.下图是一次班会的主题图案,请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图案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5分)
答: & & &
解析:图案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左边的一笔标明“能力”,右边的一笔标明“责任”,据此可以知道图案的寓意是,要做一个大写的人,既要有一定的能力,还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人”字由一撇一捺组成,一撇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一捺代表一个人的“责任”。寓意:要想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必须既要有能力,又要有责任,两者缺一不可。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代中国的劝农制度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里,农业不仅关乎人民的生活,而且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有鉴于此,历代王朝都不得不以农为本,从皇帝到县令无不把劝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劝农制度。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周代帝王在每年的孟春之月,都要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同时派官员到各地巡行,代表天子劝农。战国时,魏国的李悝提出了劝农经济理论,他主张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在西汉,汉高祖刘邦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后各帝王对劝课农桑都颇为重视,屡下劝农诏,将劝课农桑的好坏作为考核各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唐代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除了皇帝经常发布劝农诏令外,州、县官上任往往都要以《劝农文》的形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劝农意见或建议,这是宋代劝农制度的一大特点。元、明、清三代的劝农力度,与前代相比也毫不逊色。
历代统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攒钱的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