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小孩快板的拿法图片拿我手机玩的,我不会玩这些的

孩子总是拿着手机不放?那你一定得试试这个办法,简单有效!
最近,不少妈妈留言,说孩子放学后,一直抱着手机不离手。饭菜上桌后,孩子还在自顾自地玩着手机,喊他多少遍赶紧把手机放下,洗干净手来吃饭,孩子就是不理会,继续低头玩着手机。每天都是,好说歹说都不管用。都不知道拿这孩子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家庭类型多层多样,不能一刀切,没有一把万能钥匙的。我们也不能以能否进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看到很多报道,说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大考之后撕书、烧书等等,这些都是最可悲的。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我觉得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有一次我到一个学校,问初一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有回答“为老妈”,有回答“为教育局”。家长说平时都是给他讲的,竞争这么激烈,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才能上好大学,毕了业才能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过上好日子。孩子问:那什么算好日子呢?家长说大概是有房有车吧。孩子说现在就有房有车了。所以中国人从来说不清什么是好日子,大概就是比邻居好的日子叫好日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脑子里有4个问题,如果你战胜了这4个问题,孩子将爆发出非常强的学习的动力——
1. 学习有什么意义?
读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时候反而就是无欲则刚。你给孩子说,地球上有人和动物,你看看猫过的什么日子?一千年前猫怎么过现在还怎么过,可人不同。人过的是创造性的生活,因为人会学习,大自然给了人的大脑就是用来学习的,课堂学习是狭隘的一部分。你不学习也可以啊,那跟猫狗来到这个世界是一样的。
2. 学习有什么用?
课堂学习就是在训练思维,思维训练到一个高的水平,怎么看出来呢?你到乡下去,找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老太婆,提一个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就看出差别来了。我会三角函数会解析几何,懂得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两个老太婆让你带一个回去,你带哪个呢?
3. 不是不想学,可是学习太苦了,怎么办?
孩子,苦是情绪,感觉是想法引起的,不是事情引起的。要改的是想法。比如,有个人请你和一个和尚一起吃饭,桌上全是蔬菜。和尚一看,觉得这个人太尊重我了。你一看,什么意思,请我吃个饭全是蔬菜。
同一件事,就是因为想法不一样,两个人反应不同。人和动物不同,耕耘有收获,人就有乐趣。没有比课堂学习更体现耕耘收获的了,这就是人的乐趣。
4. 某某小学没毕业,现在是亿万富翁,怎么说?
发财是特质决定的,第一是投资魄力,第二要行动力极强。小学没毕业,活得很辛苦的人更多。人有两部分享受,物质和精神,而动物只有物质享受,家长不要把功利的东西套在孩子身上。
家长要跟孩子交流“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不应该只限于教科书,生活是最好的学校。我们都有这种经历:
去爬山,如果你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那你对大自然的感受一定比别人深;
去海洋公园,如果你对海洋动物的习性很了解,那你一定比别人更兴致勃勃;
去历史博物馆,如果你对这段历史缺乏了解,看到那些文物(artifacts)提不起很大兴趣,只是为了孩子而来;
去旅游看古建筑,如果你没有建造此建筑的背景知识,那此建筑只能成为你到此一游的纪念而已。
如果你认为世界是迷人的,你的孩子也会有相同的认识,因为激情是会传染的。
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这样的理念:你不是考试机器,你也不是为了爸爸妈妈而学习。你是为了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从而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学习;你是为了增长智慧,为了探索你的独特个性、人生价值,从而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和快乐而学习;你是为了更充分运用你的特长和才能去帮助他人而学习。
在聊天中告诉孩子,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你会逐渐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喜欢什么、不擅长什么;会学习到一些知识和技能,让你今后有更多的选择权,去做你感兴趣的事。
对孩子,你只需要提出3点要求:
1.一定要努力,总结经验就行,但不要过度在乎考试成绩。
2.在现在知识更新这么快的时代,你怎样学比你从书本学到什么更重要。我希望你能学到各种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能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找资源和自学的能力等等。
3.我希望你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想去探索世界的未知,求知欲强,有终身好学精神。我希望你能在学校发现一、二门你很感兴趣的学科,我希望你能钻进去,甚至用业余的时间在网上看更多的相关资料。
我希望你问老师的问题,老师都不一定能马上回答上来,而是说“嗯,好问题!我得想想,然后再回答你”。
学习不等于书本知识,更不等于学习成绩。书本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生活才是最好最大的校园。
家长不要大包大揽,学会放手
我以前带学生去农村学农,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即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
比如:孩子做作业磨洋工、拖拖拉拉、不认真,或者没完成作业,往往与很多家长以下的行为有关:
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
担忧孩子今后的发展;
过多涉入本来属于孩子的责任范畴(比如,家长一遍又一遍叫孩子开始做功课,然后坐在孩子身边监督,最后再一道题一道题地帮孩子检查作业,要求孩子把每道题改正对才行)。
结果是,每次交上去的作业都拿满分或高分,但你能说那是孩子的作业吗?当你把孩子的责任揽成了自己的责任时,孩子即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不是我的责任,表现出来状态是做作业拖拖拉拉、心不在焉、不想完成作业。
字写不好、语法不对、拼写有错、有时忘了做作业、或作业落在家里了,有时考试拿个不太好的成绩回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如果家长因此大动肝火,埋怨、催促和责骂,不仅让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处理这些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上,而且会加深孩子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阻碍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的发展,其后果比孩子最初的“毛病”严重得多。
家长要做的就是: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责任,不是父母的责任;你为自己学习,不是为了父母学习。
制定界线:比如,寒假作业在什么时候完成,必须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完成过程中有困难可以向谁求助等。
逐渐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包括完不成作业开学后需要承担的后果,作业错误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评等,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做其他的约定。
规则制定好后,家长只需要和颜悦色偶尔提醒:功课做了吗?告诉孩子,如果他哪门学科需要帮助,可以告诉我,我们一起找解决办法。只要他知道安排时间,知道轻重缓急,不要过多涉入,只是有时表扬他的时间管理做得很好。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更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让孩子感受到责任感和成就感
父母一直是孩子长大的阻力,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只是你自己都不觉得。很多独生子女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允许他长大。长大的最高标志是什么?是选择。理论上,0—6岁的孩子,父母控制;6—12岁,共同控制;12岁后,孩子自己控制。可是在中国可能吗?很多30岁的儿子都是50、60岁的老娘在控制。这样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学习责任感的孩子?
1.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
当孩子经历自然结果而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明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地数落孩子“你看你看,我都告诉你了,你偏偏不听,现在知道错了?”而应该是鼓励的态度“孩子,没关系。妈妈(爸爸)小时候也做了好多错事,吃一堑长一智,小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
2.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我坚信每个孩子天生都孕育着积极向上的种子,只要家长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关爱、赞赏、倾听和鼓励,就给这颗种子的茁壮成长创造了条件,孩子的内动力就被激发出来了。当然了,要给孩子进步所需要的时间。
3.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从短期来看,孩子在家长不停地督促监督下的表现也许比家长放手后的孩子的表现好,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敢放手的原因。但孩子在家长监督下的表现来自于外界的控制,而不是来自于内在的力量。
从长期来看,来自内在的力量会更强大更持久,我们毕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有内动力走下去,所以一定要接受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的“不完美”。
只要我们改变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孩子的很多“问题”也会有所改善的。经常听到有家长埋怨已读高中的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表现得不太负责任,这或许是孩子小时候家长越俎代庖过多,或许是家长在“负责任”方面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
4.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我为什么会喜欢数学?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老师从讲台上奔过来,摸摸我的头问,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了一颗糖还要高兴?我说是的。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数学,认为自己数学行啊。这就是鼓励和成就感的魔力。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与磨合,孩子会有一个飞速的成长,一起努力吧!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貌似很多宝妈都给小孩玩手机、ipad等。难道我不让,是落伍了?
来自妈妈帮社区:
一岁的孩子,家长就要给买手机,ipad,在我眼里那简直是在害孩子
宝妈你是对的,孩子几岁前都不应该接触手机电视电脑,应不应该和做不做的到不是一回事,大人不能给自己的忍不住找借口
一岁的孩子,家长就要给买手机,ipad,在我眼里那简直是在害孩子
是啊,看到那些才几岁的孩子对电脑游戏的迷恋程度,真的感到痛心
宝妈你是对的,孩子几岁前都不应该接触手机电视电脑,应不应该和做不做的到不是一回事,大人不能给自己的忍不住找借口
嗯嗯,我会坚持下去的。有时候也忍不住在宝宝面前玩手机,哎,尽量不玩了,多陪她玩游戏也是件好事
宝妈的观点很正确!孩子三岁之前就不能看电视还有玩那些电子产品!我家妞快二十个月了电视基本不看!因为我是自己带她!我平常就不看电视她也慢慢没兴趣了!手机或者ipad必须我允许她才能玩一会!电子产品对眼睛伤害特别大!我周围好几个小孩就是小小的开始玩然后两岁多体检视力严重下降!所以我特别支持宝妈做法
宝妈的观点很正确!孩子三岁之前就不能看电视还有玩那些电子产品!我家妞快二十个月了电视基本不看!因为我是自己带她!我平常就不看电视她也慢慢没兴趣了!手机或者ipad必须我允许她才能玩一会!电子产品对眼睛伤害特别大!我周围好几个小孩就是小小的开始玩然后两岁多体检视力严重下降!所以我特别支持宝妈做法
宝妈你做得真好!我们再接再厉!看电视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看电视的时候信息是直接获取的,不像读书或者听语音他多少还会思考思考,也就是说,看电视时间长了小孩儿会变懒,思维变懒的那种。
过早让孩子玩电子产品的,其实只是不想花时间陪孩子,给他个东西分散精力不来烦自己而已。
过早让孩子玩电子产品的,其实只是不想花时间陪孩子,给他个东西分散精力不来烦自己而已。
宝妈分析真是太到位了!
打电话给他看见了他都要,我就不给,他就哭,脾气太大了没办法。不过哭就哭吧还是不给
打电话给他看见了他都要,我就不给,他就哭,脾气太大了没办法。不过哭就哭吧还是不给
换种方式呢?我觉得越不给的东西,小孩会越想要。
嗯嗯,我会坚持下去的。有时候也忍不住在宝宝面前玩手机,哎,尽量不玩了,多陪她玩游戏也是件好事
对呀,都有忍不住的时候,但是得有这个意识,我外甥才五岁电脑手机都玩,电视也爱看,我都觉得累的慌,太不好了
我以后也不准备让孩子玩这些东西,因为我的眼睛高度近视,遗传的可能性很大,不想孩子以后比我的眼睛更严重
支持宝妈的观点,我婆婆爱给孩子看电视我不让,我婆婆居然说看电视聪明些,没法沟通啊
支持宝妈的观点,我婆婆爱给孩子看电视我不让,我婆婆居然说看电视聪明些,没法沟通啊
打开百度,搜看电视的坏处。
如果她不信服,最好找个当老师的来说,她就会信了。
打开百度,搜看电视的坏处。
如果她不信服,最好找个当老师的来说,她就会信了。
哎,我婆婆一堆歪理啊,还说近视戴眼镜是有学问的标志,因为我姐姐弟弟都戴眼镜,也确实读了大学,而我,没有眼镜,当然也没有读什么书
打开百度,搜看电视的坏处。
如果她不信服,最好找个当老师的来说,她就会信了。
虽然我坚持不让宝宝看,但家里人爱看电视,我觉得宝宝多少会受影响,怎么办,我能控制家里人吗,不可能
换种方式呢?我觉得越不给的东西,小孩会越想要。
我家宝宝太倔了,他要的东西一定要,你凶他他还会凶你,才十个月啊。。。
就只能给他哭了然后跟他说道理。
我家宝宝太倔了,他要的东西一定要,你凶他他还会凶你,才十个月啊。。。
就只能给他哭了然后跟他说道理。
都是惯的。。。
看新闻说是手机蓝光对眼睛特别不好,很多小孩子一点点大眼睛就近视了!大人都受不了,何况小孩
妈妈帮百科热门内容
微信服务号
礼包领取指南NO.1
关注妈妈帮服务号
即送育儿百宝箱
还有海量免费试用不要白不要!
礼包领取指南NO.2
第1步:扫码成功下载后,首页即可领取新人专属礼包。
第2步:填写收货信息,轻松领取帮宝适新生礼盒,更有机会获得?198帮Box大礼盒!
&&手机客户端&&备孕&&相同预产期&&同龄宝宝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同城(21个)(11个)(13个)&&妈妈兴趣&&宝宝兴趣&&特别关注&&非常有用&&微专题
||||||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凭什么你能玩手机我就不行!”如何智斗孩子的手机瘾
孩子玩手机“上瘾”
家长一不留神
TA就玩得停不下来
既影响学习又影响身体
不让玩还动辄发脾气
如何能让孩子戒掉“手机瘾”
成为了不少家长的共同烦恼
不过在担忧孩子手机瘾的同时
家长们是不是也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呢
“手机瘾”根源在家长
父母经常盯手机,孩子容易成为“屏二代”
“平时,看着我的妈妈好似一位贤妻良母,可是妈妈有一个大烦恼,就是离不开手机麻将。”《无时无刻不捧着,不让玩就要跳楼!武汉妈妈哽咽求助:怎么能帮儿子戒掉手机瘾》(点此查看)发布后,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班主任郑晓菲给记者发来学生写的两篇作文。她说,不少小学生都在作文中抱怨过父母爱玩手机。“大人都很难控制‘手机瘾’,更别提孩子了”。
郑晓菲说,班里有一名学生的爸爸很爱玩手机游戏。有一次半夜玩游戏,这名家长还“手一滑”把游戏链接发到了郑晓菲的微信里。
上学期,这个孩子写了一篇作文《家庭趣事》,专门描写了爸爸玩手机游戏的样子:“他玩得激情四射,对着键盘猛烈敲打,对着队友大喊‘快点去B点解除炸弹’。只见他神情紧张,皱着眉头,眼睛瞪得老大……”随后,看到爸爸玩得这么“嗨”,孩子也拿起手机和爸爸一起“父子同乐”:“我从床下掏出我的最爱——手机,眼不离机、手不释机地进入游戏模式。”
▲作文《家庭趣事》
另外一篇作文《大人的烦恼》是班里一名女生写的,吐槽的是妈妈沉迷手机麻将无法自拔。文中写道,每当妈妈玩手机麻将赢了的时候,对家人都会和颜悦色;如果输了,只要孩子有一点点错就会“大难临头”。
▲作文《大人的烦恼》
在郑晓菲看来,手机并不是一个坏东西,但里面海量的信息、游戏让孩子们抵挡不住诱惑。如果父母不做出好榜样,孩子就容易成为“屏二代”。
上下班路上,她经常看到地铁上、快餐店里大人盯着手机,孩子在旁边百无聊赖的情景。“这样的孩子,要么会非常缺乏关爱,要么会跟大人一样离不开手机”。
你们自己可以玩手机,凭什么不让我玩
“每次孩子扯皮要玩手机,多是被正在玩手机、看iPad的大人给‘勾’起来的。”家住常青花园的张先生说,“我的4岁女儿前段时间经常为玩手机哭闹不停。究其原因是我在女儿独自玩玩具、看绘本时玩手机游戏,一不留神就影响到她。后来,我尝试着有孩子在场的时候尽量不碰手机,因玩手机而扯皮的情况明显少了。”
上周末,陈女士因为手机的问题说了女儿,谁知一直乖巧的女儿竟然跟她顶起嘴来:“你们自己可以玩手机,却不让我玩,这不公平!”
这句话让陈女士一愣,继而开始反省自己。她想到,自己在家吃完晚饭后,一般都要窝在沙发上玩两三个小时手机,睡觉之前也要至少玩半小时才睡觉。家里的插座上总是有各种电子产品轮换着充电。“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爱玩手机,真的怪不了别人”。
家住后湖的高女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虽然她平时很注重对孩子的陪伴,但手机里的内容比静态的书本显得更有诱惑力,孩子还是喜欢玩手机。在一岁半的女儿还没有分辨能力的阶段,她采取的措施就是隔绝。“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只要家里没有‘屏一代’,‘屏二代’们看书的看书、看绘本的看绘本”。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一些孩子是用手机补偿现实生活的不完美
市六十八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程琪说,几年前,社会上都还在关注孩子“网瘾大”、学校周围“黑网吧”坑害学生等,而近年来,孩子低头玩手机现象越来越频繁。她认为,这两者之间很像,而手机影响的孩子可能更多。“毕竟,以前逃课去网吧打游戏的孩子是极少数,但现在中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了”。
程琪说,曾经有一名学生来向她倾诉,因为不愿意在上课时上交手机和老师有严重的矛盾。经过详细询问,她发现这名学生其实是高中生活适应不良。进入高一后,她和周围的同学都不熟,一个好朋友都没有,下课时只好有事没事就把手机拿出来与初中同学联系,假装自己还是很有人气。老师把手机收走以后,她不能及时回复初中同学的消息,导致原来的朋友也越来越少,因此“记恨”上了班主任,师生关系一度恶化。后来,这名学生发现新同学们也很友好,课间一起聊天,放学也一起走,自然而然就不太需要手机“陪伴”了。
“手机是对现实世界的延伸,很多人都用手机来补偿现实生活的不完美”。
如何戒掉孩子“手机瘾”
如何在校内和家中让孩子玩手机不上瘾?一些学校、家长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大部分中小学禁止手机进校园
为了让学生们戒掉“手机瘾”,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每天早上,江汉区先锋中学初一(4)班班主任杜静霞都会拿出一个布袋,请学生自己把手机放进去,统一交给她代为保管,放学时再发给学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家长与上学、放学途中的孩子取得联系,也能维持较好的课堂秩序”。
记者了解到,武汉大部分中小学是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在太平洋高级中学,每天早上7时,4名值班教师都会手握金属探测器守在校门口,对到校学生进行检查,防止手机入校。
民办学校也对学生使用手机有严格的规定。三牛中美中学严禁学生在校内使用各类电子设备,包括CD播放器、iPod、MP3、手机、照相机、智能手表等。一旦违规一律没收,学生拒绝上交将受到停课处罚。
武汉市二桥中学没有强制要求学生不带手机入校,但每个班都设有一个手机管理箱,学生进入教室后需将手机放入箱内,进行统一管理。
黄陂区实验中学则明令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校方与学生家长签订《严格管控手机承诺书》,写明如学生的确需要使用手机,带进学校后统一交由班主任保管,使用时需要班主任进行监督。
有家长将玩手机与学习时间“打包”
家长在家中又是如何管控孩子使用手机的呢?
武汉开发区三中初三(6)班女生章志薇学习成绩很好,但她也有让家长觉得“收不住缰绳”的时候。章志薇的爸爸说:“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玩手机。起初,我放心地把手机交给孩子,以便完成需要通过网络才能完成的作业。可没过多久,我发现她完成作业后就用手机与同学聊天、玩游戏。说过多次不管用,我就把手机没收了。结果,孩子很抵触,学习明显不用心了。后来,我采取将玩手机的时间与学习时间‘打包’的方式——布置一个3小时学习任务,孩子如能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多余的时间就可以玩手机。效果很明显,孩子为了争取更多玩耍时间,自觉提高学习效率。其实,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帮孩子把握好度。”
最近,汉南区纱帽中学教师家访时建议家长与孩子约定,如果每晚9时前完成学习任务,晚9时起可以玩1个小时手机,晚10时再把手机交还家长、洗漱休息。这样做,可以避免孩子草草完成作业。另外,固定在晚9时至10时才能拿到手机,同学之间也会知道只有这个时间段才会在线。
“如果孩子已经成为‘手机控’,家长千万不要突然阻止孩子接触手机。这种‘围堵’方式只会让孩子对手机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恰当的引导和规定”。5月7日,武汉开发区黄陵中学给全体家长发放了一封《告家长书》,对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给出了一些方法。“家长每次在给孩子玩手机前,先跟孩子达成‘协议’,比如做完作业或者做完家务才能玩一次手机。而且,孩子想玩手机要自己找密码,密码每天更新。如果家长确实需要通过手机处理一些事情,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或者真诚地告诉孩子你是在处理工作,工作处理完会立马放下手机。家长需要通过手机娱乐放松时,尽量选择在孩子睡着以后的时间”。
学校发动学生疏导“手机心理问题”
针对初中生由手机引发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武汉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发动同伴相互监督。该校42个班各选出两名“心理委员”,组建“红心闪亮同伴互助团队”,每月进行统一培训。团队成员每天观察班上同学的心理状况,对小事件进行“同伴互助”,对没有好转的情况记录在心理周记簿上。学校心理中心则根据记载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建议,并做出全校学生心理状况反馈报告。
该校初二(15)班“心理委员”小吴曾处理过一个与手机有关的心理问题。班上有一名同学因为手机坏了不能玩而郁闷,在学校里总是心不在焉。小吴站在他的角度与他谈心,表示手机坏了确实是一件郁闷的事,但无聊的时候不一定非要玩手机,还可以看看课外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该校心理中心主任罗新珍介绍,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正处于一个发育的“暴风骤雨期”。学校通过培训“心理委员”,用同伴互助的方式能够化解很多小问题,在使用手机问题上也能起到相互监督作用。同时,“心理委员”在为同学进行心理疏导过程中也能体验到助人之后的快乐和幸福,实现助人与自助。
你们也有帮孩子戒除“手机瘾”的妙招吗?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文丨长江日报记者 刘嘉 杨幸慈
编辑丨朱晨颖 校对丨陈礼平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如何看待有些大人宁愿玩手机也不愿陪小孩子玩?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334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分享邀请回答2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74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Access denied | www.huarenjie.com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www.huarenjie.com)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430cc967b7c17936-ua9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手机拿着玩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