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最大的果园是神农果园夫农场吗?

腾讯微信公众平台
新浪微博平台
神农果夫农场
IntoThe shennongguofu
领导致辞●ShenNongGuoFu 您所在的位置--领导致辞
湘ICP备号-1@神农果夫【正宗高山黄桃 炎陵黄桃 炎陵特产 10斤】价格_厂家_图片 -Hc360慧聪网
您是不是在找:
买家还在看:
正宗高山黄桃 炎陵黄桃 炎陵特产 10斤
商家等级:
所在地区:
正在加载中........
慧聪网厂家炎陵陈家红黄桃批发部(个体经营)为您提供正宗高山黄桃 炎陵黄桃 炎陵特产 10斤的详细产品价格、产品图片等产品介绍信息,您可以直接联系厂家获取正宗高山黄桃 炎陵黄桃 炎陵特产 10斤的具体资料,联系时请说明是在慧聪网看到的。
我的浏览记录
您在慧聪网上采购商品属于商业贸易行为。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卖家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卖家负责,请意识到互联网交易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推荐使用慧付宝资金保障服务,保障您的交易安全!
按字母分类 :
让慧聪网撮合专家为您解决采购难题
您采购的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手机号码
*采购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采购数量/单位:
请输入采购数量
请选择单位
*采购截止日期: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input id="valid_Code1" maxlength="6" placeholder="请输入验证码" name="VALIDCODE" class="codeInput" onkeyup="this.value=this.value.replace(/\D/g,'')" onkeypress="if(event.keyCode
57) event.returnValue =" type="text">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发送成功!
慧聪已收到您的需求,我们会尽快通知卖家联系您,同时会派出采购专员1对1为您提供服务,请您耐心等待!
联系人:陈家红&
公司名称:炎陵陈家红黄桃批发部(个体经营)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每一份需求都会在24小时内得到行业多家优质供应商报价。
每一份需求的报价供应商工商信用资质都会经过专业人员检验,交易安全有保障。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服务主题:
筛选发货地
验证供应商真伪
提供其他优质供应商
采购数量:
用途描述:
成功加入采购单!
当前采购单共3种货品
成功加入采购单!
当前采购单共3种货品
不能购买自己发布的产品!
选中货品中含失效货品,无法完成下单,可能是:
1.货品库存不足
2.货品已过期,或被卖家删除
3.货品不支持在线交易
卖家暂时不在线,留下联系方式,卖家会主动联系您
*我要采购:
我的姓名:
留言内容:寻根神农炎帝梦回大美高平_网易新闻
寻根神农炎帝梦回大美高平
(原标题:寻根神农炎帝梦回大美高平)
5月14日,首届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将在高平炎帝陵隆重举行。
继在北京举行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将再次让世人的目光聚焦“炎帝故里”——高平。
3月11日,惊蛰已过,万物复苏。
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西,湛蓝天空的映衬下,一个浸透着浓郁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特点的宋式建筑群,巍峨雄壮,气势磅礴。
穿过刻着“炎帝陵”大字的大理石牌楼,沿宽阔的朝圣大道拾级而上,走到山门前,彩旗飘飘,人头攒动。由晋城市委宣传部、高平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寻根炎帝·梦回高平”摄影采风活动在炎帝陵启动。
作为首届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前的热身活动,摄影展将于5月8日开展,持续至5月16日,分“炎帝寻根篇”“旅游风光篇”“传统文化篇”“产业转型篇”“生态农业篇”“开放高平篇”“民生共享篇”七个方面的内容。
高平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介绍,举办摄影展旨在以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展示高平炎帝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和重大发现,以及高平的整体城市形象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扩大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的知名度,提升高平炎帝文化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当天的启动仪式结束后,百余名摄影爱好者先后前往炎帝陵、羊头山、七佛山、良户古村、泫氏铸造、丹河等地进行摄影采风和创作,以艺术的视角记录“炎帝故里”的精彩瞬间,以变换的镜头描绘“梦回高平”的美丽画卷。
A 修复炎帝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日,占地70余亩、建筑面积达6782平方米的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启动。匠师们采用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和宋式建筑风格,彰显出炎帝陵久远的历史风貌。
炎帝陵的修复,源于30年前的一个重大发现。
从高平羊头山行至207国道再向北四五公里,路东有个庄里村。在村南有座“五谷庙”,大殿坐北朝南,供奉着炎帝。
1996年夏天,在看庙人张根昌所住的东厢房墙壁里,发现一通明万历年间的“炎帝陵”石碑。“炎帝陵”石碑刻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题记,落款为“生员申道统立”。石碑的上部还有一块古旧的木匾,其上用篆书写着“皇坟亭”三字。
查阅明《山西通志》得知,五谷庙始建于元初,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修缮。东厢房原是一座碑亭,上世纪50年代时被张家砌砖成房,石碑也就砌在墙内,被幸运地保存下来。“炎帝陵”碑高95厘米、宽66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炎帝陵碑,堪称举世无双。“羊头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北宋《太平寰宇记》中的文字虽然简洁,却与炎帝陵碑所在的位置相吻合。
发现“炎帝陵”碑之时,正是国内研究炎帝文化的“南炎陵,北黄陵”的思维定式时期。虽然这一发现并未引起外界的关注,但高平人岁岁祭祀,形成了以炎帝陵为中心的庙、祠、宫等一系列独特的炎帝文化建筑群落。而高平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就是以庄里村五谷庙为中心,涉及境内所有的炎帝遗址遗迹。
高平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是煤炭企业转型工程,由当地一家国有煤企和社会资金共同投资建设。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以庄里村五谷庙为核心,总投资2.5亿元,主要包括仿古建筑群、遗址保护、地面铺装、绿化工程、道路工程五大部分,以及炎帝陵所在地庄里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炎帝陵修复工程动工后,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日,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现场进行调研,对高平的炎帝文化遗存给予高度认可,对正在修复中的炎帝陵工程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要求高平把炎帝文化旅游作为一张名片打出去,开发“寻根炎帝”精品线路,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炎帝文化旅游产业。
省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为高平市委、市政府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进一步推动了炎帝陵修复保护的高效开展。
炎帝陵建筑群依据两沟夹一岗的自然地貌布局,整个院落依中轴线由南向北顺势而上,依次是山门、功德殿、始祖殿、炎帝大殿四进三重院落;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了钟鼓亭、聚贤堂、关圣殿、颂德堂、医药堂、根源堂、溯源堂、百草殿、五谷殿、农耕堂、碑亭、碑廊等,整个建筑群显得气势磅礴、庄严肃穆。
今年4月底,炎帝陵修复工程将全面竣工。炎帝陵修复后,将与高平境内的羊头山、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农耕文化产业园,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炎帝文化寻根之旅,成为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
5月14日,农历四月初八,是炎帝的诞辰日。当天,高平将在炎帝陵举行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以祭祀这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 羊头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
就在炎帝陵主体工程即将顺利竣工之前,与炎帝有关的文化遗址保护和发掘工作好消息接踵而至。
去年11月19日至23日,距高平市区17公里的羊头山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在遗址之上,除发现大量陶片、瓦砾外,还发掘出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围墙、石基础、古旧步道。经省考古专家推测,这处遗址或是史料中记载的神农城遗址,距今已有约5000年历史。
高平是炎帝神农氏早期活动的区域,是中华农耕文明渊源之地。其境内的羊头山,相传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之地。著名的羊头山北魏石窟,就分布在羊头山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上党记》、北魏的《风土记》等史料文字记载,神农城位于羊头山西侧的炎帝高庙遗址附近,“其下有神农泉,上有古城遗址。”另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羊头山,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而在明代律学家朱载堉所著的《羊头山新记》中,对神农城的记载和论证更为详尽:在羊头山羊头石“石之西南一百七十步。有庙一所,正殿五间,殿中塑神农及后妃、太子像、皆冠冕若王者之服。此殿以南,属泽州高平县丰溢乡团池北里……殿西稍北二十步,有小坪,周八十步。西北连接大坪,周四百六十步。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
去年9月中旬,高平市委、市政府着手羊头山景区提升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修复神农城是工程的重头戏。为了不留遗憾,在工程开工之前,高平市旅游文物局开始组织人员在炎帝高庙附近进行考古性发掘。令人惊喜的是,11月10日,当地考古人员在羊头山上发现了石地基、石围墙、古旧步道。紧接着,在石围墙周围发现了疑似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片。11月18日,高平市旅游文物局立即将情况上报省文物局。11月19日,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韩炳华带领羊头山文化遗址考古队赶到高平,开始对羊头山顶及其周围方圆5公里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和小的试掘。11月23日,经过5天的考古发掘,在这处文化遗址上,出土较多的仰韶文化时期尖底瓶、红陶钵以及红陶夹砂罐的陶片。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考古人员发现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围墙以及石基础、瓦砾和古旧步道等。通过对石砌围墙基础的发掘,发现这道人工石围墙就建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上。这道石围墙遗址与正在复建的炎帝高庙相邻,而已断流的“神农泉”遗址就在其下。这与北宋《太平寰宇记》的文字记载基本吻合。
据韩炳华分析,石围墙与陶片同为仰韶文化时期,石基础和瓦砾等为北齐至唐时期。他说,其石砌围墙的时代与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时代相当或稍后,而对其形制和准确的年代需要进行仔细的考古工作确认。
在羊头山山顶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说明当时在羊头山已有频繁的人类活动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业模式。韩炳华认为,历史上记载的“神农城”,其可能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与高平新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羊头山遗址时间、地点大致相吻合。
高平羊头山上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分别对此作出批示。随即,省文物局召集晋城、高平两级文物部门及省考古研究所召开专题会议,要求结合炎帝文化保护利用的现实,采取措施加强对炎帝文化遗存的考古学调查:由考古队牵头,以羊头山为中心,扩大范围,对历代纪念、祭祀炎帝的遗存进行调查,以期将涉及炎帝文化的地上遗存悉数摸清家底。
随着春暖花开的季节的到来,相关的考古发掘工作将继续在羊头山进行。
C 专家惊叹高平炎帝文化历史遗存全国罕见
1月23日至24日,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出席并讲话;晋城市委书记张九萍,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志仁,高平市委书记张玉宏、市长邹树琦等出席研讨会。
在两天的研讨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首都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长治学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以及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台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百余专家学者参加。
1月24日下午4时,研讨会接近尾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震中代表专家学者进行总结发言时指出,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们都是活跃在学术前沿、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的杰出学者,可以说这是一个高规格、高端的学术研讨。
在短短的两天中,36位专家学者在学术演讲中,无不对高平炎帝文化的历史遗存惊叹不已:山西高平分布的炎帝古庙、碑记、石刻,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密集程度,内容最为丰富完整、影响最为厚重深远,在全国实属罕见。
上党地区现存有关炎帝的庙宇共有53座,其中在高平有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高庙等庙宇院落35座。高平羊头山上有保存完好、价值较大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神农镇境内有与炎帝活动有关的换马村、北营村、庄里村等村名、地名,形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相对完整的炎帝文化遗存的区域体系。“高平炎帝古庙、古碑数量众多,大范围高度密集,且时代悠久,上至魏晋隋唐,下至清末民初,这些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是高平炎帝文化独特优势,雄厚资源的体现。”王震中说,“虽然不能用公元几百年以后所建的炎帝庙宇和碑刻来直接证明公元前几千年炎帝部族的情况,但纵跨一千五百余年的古庙古碑,可以表明炎帝历史传说在这一地区源远流长,这些炎帝古庙古碑至少是魏晋隋唐以来当地炎帝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值得深入探索研究。”“文化史籍记载翔实丰富。”王震中说,高平作为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历朝历代的有关史书记载炎帝活动的文字十分丰富。从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戊》、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北山经》、晋代程玑的《上党记》、北魏的《风土记》、唐代的《黑暗传》、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到明代的《山西通志》、明万历的《泽州府志》、清顺治《高平县志》等等,有关高平的炎帝文化在史书记载中十分完整精致,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
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对《国语》《左传》《管子》和《山海经》中有关炎帝的信息进行了梳理考证,其中由《山海经·北次山经》所指的方位,提出姜水是太行山中的一条河流,也为炎帝在高平活动提供了有力佐证。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周运中在题为《炎帝在山西新证》的发言中,推测由“烛龙”发展为“祝融”,又由“祝融”发展为“炎帝”,认为《山海经》中的“烛龙”是山西煤矿在地下自燃的现象,所谓“烈山氏”也是山西煤矿自燃而造成了山上着火了。尽管也有学者对此持有保留态度,但与以往的“烛龙”是北极光现象的说法,以及“烈山氏”是刀耕火种的解释相比,见解颇为独到新颖。
去年,周运中在台湾出版《中国文明起源新考》,论证炎帝是山西人。他认为:“炎帝确定无疑的是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死在山西,葬在山西。”他呼吁:一定要使全中国人、全世界人达成一种共识,炎帝是山西人!
在高平流传着很多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羊头山周围,很多地名、村名都同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同炎帝有关的民俗,最突出的是对羊的崇拜。在查阅高平民间史诗《炎帝文书》时,山西大学教授侯文宜发现有“炎帝上了羊头山”,种植五谷,发展农业的叙述。而在湖北神农架的种植五谷的史诗《黑暗传》中,她也找到一句“神农上了羊头山”。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她将“炎帝上了羊头山”与“神农上了羊头山”进行比较,赞成二者为“同源说”。
考虑到高平有关神农炎帝的民间传说是成系统的,加之高平魏晋以来的神农炎帝的庙宇碑刻也是密集的,所以侯文宜主张“同源说”之源头在山西高平。
1986年,在高平羊头山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表明在农耕文明开始前夕,高平就有人类活动。2007年,在高平发现了两处仰韶文化遗址。
尽管如此,去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羊头山又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再次引起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并不奇怪:“这些遗迹的意义是重要的,它填补了羊头山上也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
一位专家指出,高平接连不断发现早期农耕时期遗存,虽不能说这就是炎帝遗址,但却可以说它属于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的炎帝时代文化,它提供了炎帝文化在高平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考古学信息
与会专家希望,在此基础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应进一步加大对羊头山、对高平、对上党地区展开区域性的系统性的考古调查,此举不但有利于晋东南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梳理清楚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发展实情。
D 一位台商的圆梦之行
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传承神农炎帝文化、增进中华民族认同”。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一位身材高大、戴眼镜的男子成为媒体追逐采访的对象。
他就是台商叶宏灯——炎帝文化的忠实粉丝。
日,一个祭祀活动在羊头山下举行。祭祀者是参加高平“海峡两岸炎帝文化高层论坛”的80多位来自台湾社会的各界代表,其中包括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高雄大社青云宫董事长、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理事长陈福财率领的“中华神农文化寻根之旅”的台湾各界信众代表。
祭祀前一天,叶宏灯等还前往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参观。在庄里村炎帝陵,按照传统“三献礼”,他们分别向炎帝神农氏进献香、瓜果、酒水等祭品,并献上花篮。
从2012年起,年过六旬的叶宏灯开始频频造访高平。作为最早来大陆淘金的台商,他的举动却未引起外界的关注。
高平之行,叶宏灯是为了圆梦:修复炎帝陵。
2012年,始终感觉与炎帝有缘的叶宏灯,“鬼使神差”般来到高平。看到眼前众多的炎帝文化遗存,他“简直不敢相信”。青云宫是祭祀炎帝神农氏的圣地,而高平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神农炎帝,是华夏之根、民族之魂。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都遵从、信仰、崇拜炎帝神农氏。“炎帝故里,大美高平。”2013年,看到高平对外打出的形象宣传语,叶宏灯、陈福财感到与自己的心愿一拍即合。“当踏上这片土地,心底敬仰的心情便油然而生。”高平启动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后,叶宏灯以个人名义捐赠100万元。
作为台湾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叶宏灯认为,五千多年来,能够延续这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就是炎帝,同为炎黄子孙,大家应该共同努力,把炎帝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经叶宏灯多次协调和斡旋,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新党主席郁慕明、星云大师等台湾知名人士,将参加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
E 倾情打造寻根之旅
2月7日,农历除夕,高平市委书记张玉宏来到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现场,向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致以新春的祝福和美好祝愿。
当初的荒滩乱岗上,奇迹般地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炎帝陵,不能不说是高平人创造的一个奇迹。在近两年的施工期间,张玉宏与市长邹树琦等经常冒严寒、顶酷暑,高频率地深入工地现场办公,加强协调各方力量,助力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的快速推进。
在挖掘炎帝农耕文化、开发炎帝文化旅游品牌上,高平不断翻新。在炎帝陵修复的同时,许多与炎帝文化相关的工程也相继展开。
去年5月20日,炎帝公园开工建设。炎帝公园位于丹河高平市区段神农桥至康乐街两侧,总占地200亩,总投资约5300万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45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滨河步行体系、河道景观绿化、休闲广场及健身、雕塑等公共配套设施。
炎帝公园已于去年底全面完工,不仅为提升丹河市区段的景观效应起到明显效果,还为市民营造出清新舒适的生态宜居环境。
与此同时,高平又投资2.3亿元,在市区北部建设炎帝农耕文化园。文化园沿神农北路至羊头山风景区的观光道路两侧展开,涉及2个乡镇、2个办事处,途经32个村落。园区规划以油料种植区、中草药种植区、果树种植区、苗木种植区、蔬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小杂粮种植区七大种植区,以及五谷园、百蔬园、百花园、百树园、百果园、百草园、中华同根园、先农坛八大农耕文化主题园和四个游客休闲驿站。整个园区的规划设计,秉承炎帝文化为中心,农耕历史为脉络,农业产业为支撑、大地景观为亮点的规划理念,打造出了具有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推进“山川治理、农田林网、四旁绿化、村庄绿化”的规模化园区建设。
炎帝农耕文化园建设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进行。高平市政府与科兴集团前和煤业联合出资成立了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园开发有限公司,全力推进炎帝文化旅游产业的上档升级。如今,神农北路至羊头山风景区长9.2公里、宽6.5米的田间道路已全线贯通,道路两侧的连翘种植已完成1000亩。其中,园区还将增设农耕体验、植物迷宫、户外体验、水果采摘、游乐场等娱乐项目,以提升炎帝农耕文化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游客在参观游览中,体验灿烂的华夏农耕文明。
1月1日,在炎帝陵景区炎帝大殿前,“寻根炎帝、梦回高平”——高平“集壤·筑坛·归宗”活动暨丙申年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志愿者服务启动。启动仪式后,志愿者分赴全国各地采集当地之土壤,采集五岳之石、五色之土,并立碑铭记,凝聚天下华人认祖归宗,进一步提振和巩固共同的文化根基,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4月4日,清明节。当天上午,高平炎帝陵“丙申清明炎帝圣陵培土筑坛仪式”上进行击鼓鸣钟。随后,高平市委书记张玉宏、市长邹树琦等领导及社会贤达共同为炎帝圣陵筑坛培土、献花,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土壤撒向炎帝陵寝。参加仪式的全体人员在炎帝陵前庄严宣誓:寻根炎帝,梦回高平,聚沙成塔,高平力量。随后,全体人员向炎帝陵三鞠躬,向始祖炎帝虔诚致敬。
自高平市以“寻根炎帝·梦回高平”为主题的“集壤·筑坛·归宗”活动启动后,截至目前,高平炎帝陵共汇聚全国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土壤近千份,数千余高平人士共同参与。“你去过高平吗?让我们今年四月初八,一起到高平。你了解高平吗?让我们一起到那里承受炎帝的雨露之恩,接受高平老百姓所保存着的中华民族童年的那种纯真的感情,让我们一起和台湾同胞在那里,一起拜祭,一起拥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在研讨会上一席动情的讲话,道出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
有理由相信,随着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的竣工,未来的高平将是海峡两岸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李吉毅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第二编 炎帝陵
炎帝陵殿的建置沿革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原酃县)城西17公里的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白鹿原)。这里}米水环流,山峦迭翠,古树参天,景色秀丽,是我国远古时代的氏族部落首领、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老百姓称鹿原陂为"炎陵山",又叫"天子坟"、"皇山"。
有关炎帝神农氏崩葬鹿原陂的历史,据《酃县志》记载,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陵墓被盗,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人,陵前建有佛寺,名日"唐兴寺",至五代荒落。以致晋代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和唐代司马贞作《史记&#183;补三皇本纪》,都只知炎帝葬长沙,而不知其确切位置。所以西汉之后宋代以前,鹿原陂炎帝陵既无陵庙,更无修葺活动。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奉炎帝为感生帝,遂遣使遍访天下古陵,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茶陵县南一百里之康乐乡(今塘田乡)鹿原陂觅得炎帝陵墓,"爰即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五户,专司管理陵庙职事。据罗泌《路史》记载,宋代炎帝陵附近尚存古墓二百余坟,均为炎帝神农氏后妃亲宗子属之墓葬。可见当时的炎陵山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炎帝"神灵栖托之幽宫"。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古墓,除炎帝神农氏之墓现在还保留完好之外,其余二百余坟已荡然无存。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不建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移庙陵侧,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孝宗诏许。从此,炎帝庙又在鹿原陂恢复了本来面貌。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天下大旱,宋孝宗诏衡州府修葺炎帝陵庙,祈雨禳灾。这次修葺可能是炎帝陵建庙以来的第一次,修葺情况如何,史无明载,不得而知。
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衡州府管辖。至淳桔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骅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事,再次奏请修复炎帝陵庙。宋理宗诏许,即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茸。
宋代以后,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在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到了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发者掩之,蔽者葺之",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翌年修葺竣工,旋遣国史院编修雷燧来炎帝陵告即位致祭。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新庙的建筑格局:主殿名"圣容殿",殿内重塑炎帝神农氏祀像,殿外建一高阁,宽敞如殿。阁下为陛道,中为丹墀,纵横数丈。东西庑各三间,前列三门,四周建有垣墙。墙内有大道绕阁,沿墙行可以直达殿后陵寝。整个殿宇陵寝连成一体,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此次修葺距前已有百余年历史,炎帝陵庙久经风雨剥蚀,日渐颓坏。酃县县令目、睹庙宇日非,侧然伤感,于是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因循旧庙,但庙貌大为改观。东阁学士吴道南撰有《重修炎帝陵庙碑》,记载了这次修葺盛举。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蹂躏无忌。士兵拆陵殿木板搭盖营房,肆意砍伐陵殿周围树木,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乱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乱后井虚无古木,春来俎豆有神鸦",形象地反映了炎帝陵庙当时劫后余生的景象(见图一,原载《酃县志》)。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旧貌。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前三门平列,中为午门,左右戟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廊叠树历代告祭文碑,墀上有台,中为御道,两旁三陛,上为行礼亭。亭上有小丹墀,丹墀上为正殿,中为御道,左右三陛,祭官升降由之。亭左右各有门,行礼后,礼官引祭官焚祝帛于陵,出左门,人右门。自正殿至午门各九陛,总长二十余丈,阔五丈,殿高三丈三尺。四周垣墙高一丈许,一律以白灰粉刷涂上红色。垣墙右有一总门出进。整座陵殿皆仿皇宫建筑,不但陵殿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建筑布局也较以前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乾隆至嘉庆近百年间,炎帝陵殿未作大的修葺。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诏置守陵户4名,发给食银14两,加强了对炎帝陵殿的管理。尔后酃县知县周仕魁、林愈蕃、麦连等相继进行过局部维修,建筑结构未作改变,基本上保持了雍正年间的原貌。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知县沈道宽深感上任五年,邑内连年丰收,政成物阜,民气和畅,遂谋重修炎帝陵殿之举。这次重修,除对陵殿进行修葺外,还修复了前代所建的飞香亭、味草亭等附属建筑,并在陵南龙爪石上新建咏丰台一座,在陵寝四周修筑了炎陵墓道。沈道宽亲笔题写了"飞香旧迹","味草遗踪"、"咏丰台"、"炎帝神农氏之墓道"等碑名,泐碑亭内,装饰一新。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由沈道宽主持、王开弹编纂的《炎陵志》刻本刊行,记述了这次重修炎帝陵的事迹。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建。重建工程自是年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炎帝陵殿和附属建筑全部修复一新,重建后的炎帝陵殿建制布局与雍正年间重建的基本相同,只是规模有所扩大。具体情况如下:
正殿:原宽四丈二尺,深三丈八尺,顶高三丈三尺。重建后宽五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顶高三丈九尺。
行礼亭:原宽三丈六尺七寸,深一丈六尺,重建后宽五丈四尺,深一丈八尺。
午门戟:原共宽六丈五尺,重建后宽七丈二尺五寸。午门原高一丈九尺,重建后高二丈二尺。左右戟门原高一丈五尺,重建后高一丈七尺四寸。
寝门:原宽八尺二寸,高七尺二寸,重建后宽一丈,高九尺。
围墙:原长十六丈三尺,高五尺五寸,重建后长十七丈八尺,高六尺。
左右夹道:各宽七尺,并于左右小门处各新建一亭,连接殿栏,以蔽风雨。
左右朝房:各三间,原宽三丈一尺,深九尺四寸,高一丈八尺,重建后深一丈四尺八寸,高一丈九尺。
左右碑亭,原建甚为狭小,重建后改与朝房并列。御道两旁台阶改砌条石,中间三陛,白石镌龙,并沿阶添设石栏。所有建筑物均改覆琉璃磁瓦。
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见图二,原载道光十八年《炎陵志》)。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与此同时,知县俞昌会延揽儒学之士,在道光八年《炎陵志》的基础上,调整卷目,重加类编,删除重复,增补新目,编纂了《(重修道光)炎陵志》,以记其事。
此后,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均未见史书有修葺的记载,但同治十二年版《酃县志》所载炎帝陵殿形制图,又与道光年间所建之陵殿有异(见图三),其间很有可能作过修葺而未入志。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第一次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屯驻陵侧,以致无法施工而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圮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第三次是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长沙人)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是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元月31日春祭时,详细考察了炎陵殿宇的情况,以作修复计划。后来不知何故,修复一事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第四次是1940年,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军1938年犯湘,1939年秋,湖南省军民展开长沙会战,阻住日军攻势。1940年日军犯西南,一时湘省无战事。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从修复后的殿容殿貌来看,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相比,又有很大改观(见原貌照片)。工程竣工后,薛岳派省政府秘书长李扬敬代为致祭,祭文碑今存炎帝陵碑坊。
炎帝陵的附属古建筑
炎帝陵风景区占地1500亩。陵区古木荫翳,烟云袅袅,盛夏生寒,景色十分秀丽。自宋初建立炎帝陵庙之后,历代又在陵庙周围相继修建了奉圣寺、胡真官祠、崇德坊、天使馆、时祭公馆、宰牲亭、味草亭、咏丰台、飞香亭等附属建筑。这些附属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各具特色,与炎帝陵主殿相伴,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楼阁亭台与奇山秀水交相辉映,使整个陵区更显得幽静秀美,引人人胜(见炎帝陵古建筑群布局图,原载《炎陵志》)。
奉圣寺位于炎帝陵殿右侧,原名"陵寝寺",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为里人所建。因明嘉靖三年所修祠庙称"圣容殿",是寺附其旁,故名"奉圣寺"。寺内住有寺僧,专司炎陵祠庙洒扫、鸣钟鼓、供香烛诸事。清康熙年间,酃县知县汪曾垣、龚佳蔚等先后共捐置粮田十五亩六分八厘,作为寺僧供给。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由寺僧祥林主持重修奉圣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寺僧小定又重修。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知县觉罗舒宁又批准新垦田二亩二分、土六亩六分作为寺产。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皇太后万寿致祭时,酃县儒学训导舒而相参加祀典,住宿寺中,见垣墙倾圮,风雨不蔽,心中愀然,寺僧趁机请修。舒转告知县觉罗舒宁,募款重修。道光十七年(公元1827年),知县俞昌会重修炎帝陵殿时,又重建奉圣寺。
奉圣寺为前后两进,前为寺门,后为寺庙,四周垣墙相连,是炎帝陵殿的主要附属建筑。每当春秋祭祀时,寺内晨钟暮鼓,梵音缭绕,既是人们祈祷还愿之所,又是天使官宦栖息之处。今寺已不存,原址即为现在游人购物、候车之处。
胡真官祠在炎帝陵殿旁,始建于宋代淳熙年间。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炎帝祠庙自茶陵城南移至炎帝陵侧,原陵前"唐兴寺"遂改为"胡真官庙"。后经改建,基址移至炎帝陵祠庙旁,名日"胡真官祠"。关于胡真官祠的修建缘由,说法有二:一日胡真官者,为炎帝南迁之侍臣,炎帝临终前,曾告以当葬南方,视旗所竖,遇峤即止。胡遵帝嘱,即将炎帝安葬在酃县峤梁岭附近之鹿原陂。后人为纪念他,就在炎帝陵祠庙旁建庙祭祀。二日胡真官为茶陵州人,名胡元雅,幼学于青霞观,后为青霞观主,乐善好施。胡殁后托梦宋真宗,请佐炎帝之庙。真宗醒后便诏命有司寻访胡元雅其人其事,启其棺,仅见一履,不见其尸。真宗好道家言,遂诏令立祠于炎帝祠庙旁,赐号"感应真官"(见元&#183;虞集《茶陵青霞观记略》),其祠即胡真官祠。至清代,胡真官祠屡有兴废。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知县俞昌会重建,且置厢房一楹,供附近诸生就读。祠今已毁。
崇德坊在炎帝陵祠庙前,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酃县知县庄大化建。坊中刊有历代为重修炎帝陵祠庙募款捐资者姓名、金额碑,后圮。清道光十七年知县俞昌会重建。此后百余年未见修葺,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坊全毁。1986年重修炎帝陵时,移址炎帝陵殿午门左侧重建,改名为"功德坊"。
天使馆又叫天使行台、天使公馆,始建于明代初年。旧址在洙水河畔宰牲亭左侧,平列三所,中为钦差大祀官斋居,左右为陪祭官斋居,周有围墙。明末清初因兵燹而毁,清初重建。天使馆因是朝廷御祭官住所,每逢庆典大祀时,都预先修葺。后因天使馆被河水冲毁,基址荡然无存,钦差御祭官不得不借居民舍,屡扰百姓。清道光十七年,知县俞昌会率邑绅等于旧址北数十步高阜处择地重建。其形制如旧,仍平列三所,中正使,左副使,右陪祭,均各两栋,前为公堂、坐厅、厢房,后为寝所,中间以丹墀、过亭相接,并有厨房一栋。四周
建有围墙,前有照墙。正门东西两侧分别设有辕门、鼓亭各一,西围墙处建有"夫马厂"一所。天使馆规模甚大,在炎帝陵古建筑群中,仅次于炎帝陵殿(见天使馆形制图,原载《炎陵志》)。1989年12月在炎帝陵西北面择地重建。
时祭公馆又称县官斋宿之馆,在奉圣寺右侧,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重修炎帝陵时建。中一厅,左右官房二间。每当朝廷御祭或春秋时祭时,为知县斋宿之所。后年久失修,全部倒塌。清道光十七年,知县俞昌会重建。今已毁。
宰牲亭在天使公馆旧址前,亨米水河畔。大祀、时祀俱于此宰牲。创建时间无考。频圮频修。清道光十七年知县俞昌会筑基重建。今已毁。
飞香亭原在炎帝陵上。相传宋初遣使致祭时,一木叶飞坠,满殿皆香。其叶纹理黝色,若缕绘云物,中藏异像者然,因此建亭志之,故称:"飞香亭"。后废。清道光七年邑监生唐才万重建此亭于陵北山凹之中。知县沈道宽隶书"飞香旧迹"四字,泐碑亭内。道光十七年知县俞昌会又重建,今亭毁碑存。
味草亭原在奉圣寺前。昔传炎帝辨药于此,乃建亭名"味草亭"。并于其旁种植木樨数株,花开时芳馥异常,后亭废。清道光七年邑人周本镐重建亭于陵北山顶。其旁有积水一泓,日"天池",冬夏不涸,相传炎帝于此洗药,沈道宽隶书"味草遗踪"四字,泐碑亭内。道光十七年知县俞昌会重修,后碑失亭毁。
咏丰台在陵南龙爪石上。面对云秋山,俯瞰龙脑石、杨钱洲,可见洙水环绕,远近山明水秀。清道光七年,沈道宽为酃县县令五年,感岁无旱涝,民歌屡丰,遂与邑人谋建。前江西玉山县丞罗铜章乃取神农氏丰年之咏以志庆。沈道宽正书"咏丰台"三字,泐碑台上。道光十七年重修,后又毁。1989年,重修炎帝陵主殿竣工之后,在陵南旧址重建咏丰亭。
炎帝陵的修复
炎帝陵解放后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幸的是,这一著名历史建筑-T-1954年除夕因香客失火,烧毁了主殿和行礼亭。60年代末期,幸存的建筑被视为封建残余,全部拆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人民群众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强烈呼吁重修炎帝陵。1983年5,9,在全国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出席会议的湖南省代表团23位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将炎帝陵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按黄帝陵同等规格进行修复"的议案,建议尽快修复炎帝陵。
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结束不久,湘潭大学民间文学研究室组织"炎帝陵调查组",专程赴酃县调查。用大量事实说明了修复炎帝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按原貌修复,搜集散失文物,进行封山育林等四项建议。并将调查报告呈送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和国务院等领导机关。
与此同时,酃县塘田、河西、三河、城关、城东等乡镇的农民,县直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53人,联名向各级领导机关递交了修复炎帝陵的呼吁书。
就在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修复炎帝陵的呼声日益高涨之时,全国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又在北京召开了,湖南省代表团再次提出了修复炎帝陵的议案。198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六届人大二次会议2265号、2266号提议案答复。答复函件说:"炎帝葬何处,晋以前元所考,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始载葬长沙。宋罗泌《路史》载: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日茶陵,有关维修炎帝陵的事宜,已函请湖南省文化厅派人协助作出规划,拨款维修。"
同年9月,株洲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即作出决议,成立"株洲市修复炎帝陵筹备委员会",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素珍任主任委员,株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谭松山和市政协副主席罗立洲等任副主任委员,株洲市和酃县有关领导18人为委员。从此,修复炎帝陵的筹备工作,就拉开了序幕。
筹备委员会成立后,首要任务是筹集资金。1985年元月,筹委会办公室收到了郴州市退休老中医周净慈先生的一封来信和为修复炎帝陵汇来的39元捐款(后增至1000元)。周净慈先生当时已是70多岁的老人,他在信中诚挚地写道:修复炎帝陵是全体炎黄子孙的一件大事,炎黄子孙各人省俭一点,不愁修复工程缺乏资金。请你们收下我的一片心意。1985年5月20日,酃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博文发出了《为修复炎帝陵致全县人民的一封信》,动员全县人民为修复炎帝陵开展募捐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县长的公开信,得到了全县17万人民的积极响应,广大工人、农民、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生纷纷为修复炎帝陵捐款。十都、策源、石洲、龙溪、水口、船形、沔渡等林区乡镇的农民,除积极捐款外,还挑选了最好的木材献给修复工程作梁柱之用。许多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也寄来了捐款,表达了炎黄子孙的一片赤诚之心。1985年8月下旬,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专程来酃县巡回演出,为修复炎帝陵举行义演。著名花鼓戏演员李小嘉为此特地从长沙赶到酃县,与凌国康同台演出优秀剧目《打铜锣》。演出收入全部捐献给炎帝陵修复工程。截止至1987年底,筹委会办公室共收到单位和个人捐款23万余元,为修复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初步基础。对炎帝陵修复工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先后拨出修复专款140万元,在修复过程中还不时给予关心和支持。修复炎帝陵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先后收到了胡耀邦、陈云、周谷城、严济慈、耿飚、王首道、王任重、赵朴初、周培源、杨静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字、题词。
海内外书画名人,得知炎帝陵即将修复的消息后,纷纷向炎帝陵赠送书法、绘画、诗词、楹联作品,至1988年底,共收到各类艺术作品500余件。
1986年6月28日,鹿原陂艳阳高照,洙水河笑语欢歌,炎陵山处处披上了节日盛装,隆重的炎帝陵修复工程开工典礼就在这里举行。出席开工典礼仪式的有刘正、焦林义、曹伯纯等省市党政领导同志,有茶陵、桂东,井冈山市等县市的代表和来自陕西黄帝陵的客人,还有市县机关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及各界人民群众共两万余人。
典礼结束后,《湖南日报》、《株洲日报》均在第一版刊发了消息,《湖南日报》还发表了题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的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法制报》、《长江日报》、《江西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等17家报纸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福建海峡之声电台和湖南等5家电台、电视台相继作了报道。修复炎帝陵的消息传遍五湖四海,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
炎帝陵修复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是在湖南省文化厅指导下进行的。担负主体工程设计的同志,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对现存的清康熙年间、清道光七年、道光十七年、清同治年间及1940年等5次修复形制图进行反复比较研究,最后确定以道光十七年重修炎帝陵殿形制图为参照图,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完善,形成午门、行礼亭、主殿、墓碑亭、陵寝五进格局,承袭清代建筑风格和特色,从而使重修后的陵殿规模更加宏敞壮观,内部回旋余地大,结构也更为合理。
在修复施工中,根据民间传说,主体建筑和园林景观突出了白鹿和山鹰的艺术造型。有石雕的,也有木刻的。石雕母鹿和山鹰采用的是灰白色花岗岩石料,母鹿高85厘米,长105厘米,底座86厘米,总高171厘米,腹部乳头饱满,昂首坐卧,神态安祥。山鹰高87厘米,长95厘米,底座106厘米,总高193厘米,嘴尖而钩,爪粗且壮,展翅欲飞,栩栩如生。木雕的母鹿和山鹰,是镶嵌在主殿炎帝神农氏祀像神龛两边。左边为母鹿带着小鹿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右边为山鹰在松林上空翱翔,油漆色泽鲜艳,形状逼真。两处雕刻,都有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炎帝陵修复工程,经两年又四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88年1o月底胜利竣工。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高8.67米,宽2.6米,门上嵌有白色大理石正楷书写的"午门"二字门额。左右分列戟门和垂花式掖门,戟门高6米,宽2米。第二进为行礼亭,庑殿式结构。是香客祭祀处所。亭高8.33米,宽14米,深6.67米。亭上悬挂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行礼亭左右为碑房,硬山卷棚式结构,高6.33米,宽15.33米,深5.67米,内竖历代告祭文碑。第三进为主殿,重檐歇山式结构,黄色琉璃瓦覆顶。殿高19.33米,宽20.67米,深16米。殿堂正中厝放香樟木雕塑的炎帝神农氏金身祀像。殿内外竖立着30根花岗岩大石柱,支撑高达19米的屋顶。殿的正面为木质花格门,其余三面,为红色砖墙。斗拱和横梁上绘制着以金龙和玺为主,辅以龙草和玺、龙凤和玺及旋子式、苏式彩画,共绘彩龙一万条。三重飞檐尖端饰以龙凤造型,昂首翘尾,气势磅礴。正殿大门悬挂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手书"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匾额。第四进为墓碑亭,四角攒尖式结构。亭高5米,宽8米,深5米。中置汉白玉墓碑,碑文"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系1986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手书。第五进为陵墓。
殿内陈设,一如清式。午门内左右两边为白鹿、山鹰石刻雕塑,从午门至行礼亭而主殿的三个系列台阶中之御道上方,各设一座龙陛,均为汉白玉雕成。第一座是一条威武雄壮的盘龙,取龙蟠虎踞,江山稳固之意。第二座为双龙戏珠,取盛世丰年,天下太平之意。第三座为一似走非走之卧龙,喻意炎帝至尊至贵。龙陛四周安有铁栏,只供观赏,不得进人。庙内其他建筑,与主殿一样,多用和玺彩画,以青、绿、红为底色,衬以金色图案,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蓝天白云之下,耸立着一座巍峨宫殿,十分壮观。
炎帝陵山川胜迹一、十大景观炎陵山方圆十余里范围内,山势起伏蜿蜒,远近重峦迭翠,山上古木参天,山下洙水如玉带环流。陵区内除建有富丽堂皇的炎帝陵殿和奉圣寺、天使馆、咏丰台等古代建筑群之外,附近还有"炎帝陵十景"胜迹。
味草凝芳此景在炎帝陵西北天池附近。相传炎帝神农氏曾辨药于此,遂建"味草亭"于其上。亭旁有泉水一泓,冬夏不涸,为炎帝洗药之处,故名"洗药池",又称"天池"。池旁植有花木,四时香气袭人,芬芳如常。每当夏秋之际,游人在此小憩,犹置身琼楼仙阁,令人心旷神怡。清代酃县知县李朝事有诗赞日:"曾尝百草疗群生,千古灵根两岸荣,遗迹漫教烟雨冷,木樨香里构峥嵘。"
石龙鼓髻此景俗称龙脑石,在炎帝陵右侧洙水河岸。巨石临江,状若龙首,洙水奔流而下,灌注石罅,宛如巨龙鼓髻欲飞。传说当年炎帝灵柩用木筏运载至此,顿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瓢泼,江水翻腾,一阵湍急漩涡,将炎帝灵柩卷入石穴,沉入水底。原来是洙水中的一条金龙,听说炎帝灵柩路过,遂跃出水面,将炎帝灵柩迎进龙宫安葬。自此金龙化为石龙,永留人间,护卫炎陵。龙头化作了龙脑石,龙爪化作了龙爪石,至今龙脑石、龙爪石风韵犹存,巨石兀立江面,形似龙爪、龙角,栩栩如生。
晓阁烟岚此为炎帝陵殿晓景。炎帝陵四面环山,古木参天,殿宇寺祠相联。每当东方欲晓,寺内钟声悠扬,山间烟岚飘忽旋绕,若隐若现,乍密乍疏,犹如人间仙境,又像一幅绚丽的图画。清代毛国翰曾有诗云:"万古灵秀钟,兹山乃奇最。凭高一以眺,四野浮青霭。佳气盘郁葱,洙水萦如带。"多少描绘了这一胜景。云秋雨霁
此景在炎帝陵南面十里许之云秋山。
山问常有烟云屯驻,经日不散,黯淡如秋。因此云秋山又叫"紫金岭",或"金紫峰",每当云气喷出,惨淡若秋日雨霁,天空宛如图画。正如明代易羲图所云:"山光向说云秋好,刚我来看烟雨模。忽喜晴霞照江水,画时犹觉欠工夫。"而今,当游客立于陵前,面对蜿蜒起伏的云秋山,就会看到晴霞映照江水,远山云雾朦胧。特别是秋日或阵雨过后,景色更是迷人。
龙潭鱼跃此景在陵前洙水河龙潭。龙潭水深而清,中有游鳞百种。每当波平日暖之时,游鳞出没水中,与水光相上下,蔚为奇观。昔时当地渔民千方百计欲捕潭中游鱼,但均不可得。相传曾有一当地渔民到龙潭捕鱼,突然发现一条大红鲤鱼,立即追捕,追到潭中就无影无踪了。渔民惊异,即下水察看,见潭底有一石缝,他猜想鲤鱼可能游进了石缝中。于是钻进石缝,抬头一看,里面却是水下龙宫,宫内张灯结彩,鼓乐齐鸣。另一大厅内,金光四射,炎帝灵柩就挂在四个金钩上。自龙宫返回后,渔民再去潭中找这水下龙宫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连潭中石缝也不知什么时候合上了。但潭中游鱼还是很多,也还是捕捞不到。今龙潭仍在,绿水萦回,波平鱼跃之景尚存。倘你夏秋早晨或傍晚在炎陵游览,就可目睹这一壮观景象。
芳洲春锦此景在陵前}米水河对岸扬钱洲。扬钱洲宽广数十亩,春月细草匝地,野花成丛,黄白纷披,红紫烂漫,宛如锦茵。现在扬钱洲已开垦成一片果园,奈李、蜜橘等果树生机勃勃,绿满芳洲。每到收获季节,桃红李绿橘黄,硕果挂满枝头,又是一派丰收景象。
异树飞香此景在炎帝陵北,又称"飞香旧迹"。相传宋初一御祭官诣陵致祭,突然一叶飞坠,满殿生香。祭毕即派人寻找那棵生香树木,却无法找到,遂建亭以志,日"飞香亭"。后人以此作为炎陵一景,日"异树飞香",又名"飞香旧迹"。清代学者罗承武曾有诗咏此景:"鹿原陂上耸烟鬟,一叶飞来古殿间,应与天香共芬馥,肯留根蒂在人间!"
禽鹿和音此景在炎陵山。炎陵山古时林木茂盛,山问常有飞禽走兽出没,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山鹰、白鹭、野鹿。平时,这些飞禽走兽在山中安闲自得,寂然无声。每逢祭祀,便围绕陵殿盘旋奔走,天上地下鸟兽和鸣,犹如笙簧叠奏之音,十分悦耳。
虬张灵木此景在炎帝陵前。古时炎帝陵前有很多古树,形异离奇。其中有古杉一株,中分双干,大十余围,不枝不叶,肤质柔润而有生意,恰似蛟虬凌空,已有千余年历史,当地老百姓称为"灵木"。清乾隆时,一次雷雨交加,将古杉劈倒。从此,古杉只剩粗干,逐渐枯槁。今此景不存。
空樟洞明 此景在陵前洙水岸边。江岸形如石鼻,上有大樟一株,亘横江问,树干中空若洞,昔时人多携几席觞咏其中。明朝末年,大樟忽然崩仆,明内阁学士刘三吾曾题诗日:"莫怪风雷此震惊,茫茫天道世难明。帝王所在神长护,陵谷从来变几更。药径晴疑鞭影赭,杏英香送祭时饧。庙庭一拜何须问,还听原头白鹿声。"至清代初年,古樟枯死,景不复存。
二、山川胜迹
炎帝陵景区除上述十大景观之外,附近还有许多与炎帝和炎帝陵有关的名胜古迹。其中黄杨山、崖阴山、霭仙山、二马山、白鹤山、云秋山、金花崖、天星寨、峤梁岭、下马桥、霞桥等地胜迹长留,景色怡人,颇具传奇色彩。
黄杨山 在炎陵山对面二里许。两峰相峙,状若列旌,拱卫陵寝。山上有巨石数十,其状似人,或坐或立或卧,栩栩如生。相传炎帝殡葬时,礼仪隆重。灵柩前有数十人打旗、放铳、鸣锣开道,灵柩后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当运载炎帝灵柩的木排途经鹿原陂时,突然雷电交加,炎帝灵柩被蛟龙吞没,葬入龙宫。前面这些开道的人不知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在此久等不见灵柩,便站的站,坐.的坐,卧的卧。时间一长,就化为巨石,永远在此等候。据说黄杨山便是两个打黄阳伞的人变的。
崖阴山在炎帝陵东面数里。临江拥翠,山上曾建有炎帝祠,肖像而祀。清代以前,曾多次修葺,香火旺盛。清代以后,祠庙毁坏,现祠庙不存,遗址仍在。崖阴山风景秀丽,诗人墨客曾有"一山秀峙鹿原东,拥翠临江淑气融"的赞誉。
霭仙山 在炎帝陵东南10里。山上有帝母祠,祀有娇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蛴氏,是一位很能干的女人。一天,她在河边洗东西,吃了一只水上漂来的大鲜桃,因此怀孕,生下炎帝。人们为纪念帝母,就在炎帝陵附近的霭仙山立祠奉祀,历代香火不断。今帝母祠毁址在。清代邑人周本镐赋诗描绘这一胜迹;"盹霭浓如画,悠然太古山。人烟红树外,祠庙白云间。自访炎皇迹,长瞻圣母颜,众仙来往地,环佩隐珊珊"。
峤梁岭又称峤头岭。在炎帝陵西南10里许。据《路史》载,炎帝临终遗言,"当葬南方,遇峤即止","峤"即峤梁岭。峤梁岭四面绝壁,鸟道羊肠,为往来要冲。崖壁刻有"邑有圣陵"四个隶书大字,山上建有望云庵、栖云亭两处古迹。传说炎帝采药曾到过这里,在山上铸有尝药鼎,鼎三足有盖,素质无文,盖端有蝌蚪文数十,字不可识。
云秋山 在炎帝陵南10里许。因山上常有云气出,经阳光照射,紫雾翻腾,所以当地百姓又叫紫金岭、金紫峰。山上建有"三仙女祠",山间有一石室,可容数百人。相传每遇兵燹之乱,当地有人在室中避祸。山脚下今建有水渠,蜿蜒曲折,流水哗哗,山明水秀,风景如画。
金花崖在炎帝陵西南5里。崖深数丈,崖下有一溶洞,深若半里,可容数百人。民间传说古时有仙女栖息于此,遇旱祈雨,有求必应。因山如狮形,又称狮子洞。
天星寨在炎帝陵西南里许,为县域西面要冲。元朝末年兵荒马乱,有流寇出没骚扰百姓,县管军率众在此迎敌护境。山上有石碑日"黄冈",字迹多不可辨,又称"黄冈残碑"。
二马山 在炎帝陵东面10里,形如二马对立。山中有井,井水清澈见底,每日三盈三涸,吞吐如潮,形成一大自然奇观。游客至此,莫不叹为观止。
白鹤山 在炎帝陵东北7里,相传昔有仙人骑鹤驻此,遂建庙祀之,当地老百姓称为"白鹤仙"。山上还有一天然石室,宽阔丈许。今庙毁不存。
王家渡在炎帝陵西3里。河床小石参差,水流清浅,渡头有古樟,大数十围,相传为宋代所植。旁列市圩,热闹非常。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周本镐等修建石桥,知县沈道宽题"永乐桥"三字,有碑。
炎帝陵近旁还有接龙桥、下马桥、霞桥、鹿原洞等景观。接龙桥在陵南龙爪石上,为炎陵山南抵之界。下马桥在陵前,米水分流成渠,架木板为桥。过去祭祀官员到此必停车下马,故名。霞桥在天使馆前,雨后初霁,赤气蒸郁其间,远望金光万道,绚丽无比,因此得名。鹿原洞亦在陵前,邑人称"土人窟"。洞外古木掩翳,深窗莫测。相传有人曾觅牛至此,下见一洞,空旷昭豁,不敢深入。后邀人探视,只见怪石嶙峋,形如山鹿,蔚为奇观。
炎帝陵历代碑碣石刻
古铜碑《路史》罗苹注:"龙潭石上,古有铜碑陷入焉。"《炎陵初志》载:铜碑"在陵下依江石上,宋初没人潭中。"清道光十八年版《炎陵志》云:"《文心雕龙》:碑者,埤也。上古皇帝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日碑也。事始无怀氏封泰山,刻石纪功,此碑之始,则神农氏时固有碑矣。然以铜为碑,不知始自何时。《九嶷山志》:九嶷山三峰石上有铜碑,字迹久不可辨,故前明零陵桑日升《九嶷怀古》诗有'铜碑无字草生春'句,则楚南两古帝皆铜碑。或日汉以来有之,殆即基碑与?"今碑无考。
宋太祖赵匡胤诏命制。《宋史&#183;礼志》云:太祖命李日方、卢多逊、王佑、扈蒙等分撰历代帝王碑,遣翰林侍诏孙崇等分诣诸庙书于石。清道光十八年版《炎陵志》日:"炎帝陵自乾德五年太祖访得,孳庙陵上,遣比部(属刑部膻)员外郎丁顾言诣潭州祭告,是已有庙,有庙应亦有碑。"现碑文无考。
宋淳熙十四年罗泌题《炎陵碑》碑文神农有天下,传七十世,在古最为长世者。葬于茶陵,见于《郡国志》、《帝王世纪》,予作《路史》,记之详矣。后十有五年,始获拜陵下,摩挲古杉,俯叹石麟,追忆曩昔,恍尔隔世。淳熙十四年正月乙卯炎陵,外臣庐陵罗泌书款。
注:此碑清道光年间已不存。道光八年春,酃县知县沈道宽在修葺炎帝陵殿竣工后,请湖南督学使程恩泽(歙县人)小篆重书碑文,立碑庙门左壁。新碑落款处增有"清道光八年春二月湖南督学使者歙县程恩泽篆,知县鄞县沈道宽立"字样。
明万历四十八年吴道南撰《重修炎陵庙碑》碑文"天下之生久矣,而圣间出焉。帝其上古之圣乎,方之孔子,其揆一也。耒耜开衣食之源,而教化可兴;医药自苏沉疴之命,而生聚日众;廛市"前民间之用,而农末相资。其功德之大,不已著与。帝不生开辟以前,而皇初事业藉帝代终;帝不生唐虞夏商以后,而万世事业藉帝肇始。盖以其时所称,明天地之道,定干支之分,辨昼夜,两别九区。构巢钻燧,以佃以渔,与夫八卦之画微,帝其国奚所托以传哉,则夫启其端于后者,又可知已。子舆氏。日:"自生民以来,未有嘧于孔子也。"又日:"孔子圣之时者也,惟时故孔子之谓集大成。"由斯之谈,因时制治,不亟其所绥,不绥其所亟,自生民以来君天下者,未有盛于炎帝者也。谓帝圣之时也,可谓帝集帝之大成也。可考少典之君,取有蜥氏女,生帝于厉山"石室,名日石年,以火德王天下。彼言生于酃之康乐乡崖阴山者,妄已。而陵固在酃也,历世既久,古迹遂湮。迨宋太祖登极,遍访古陵,求之弗得。忽梦一神人戴笠持两火,两诉血食。之不具者久。诘朝访问群臣,有测其为帝者。遣使南来,至长沙峤梁岭,遇老人指示,果于岭下十里许自鹿原得帝陵焉,古所称茶乡之尾者在是。陵据上游,佳气葱郁,精爽不磨。梦中之人,盖即峤岭所遇之老人,老人盖即帝之灵乎。爰命立庙陵前,肖像而祀,无论春秋,有司匪懈,而朝廷遣官赍香帛诣陵致祭,三岁一举,率以为常,猗与盛哉!念今日距帝世几千百年,凡旱潦疠疫有祷辄应,是何!帝之爱育黔黎,御灾捍患,至奕祀而犹然倦倦也。顾民之生也,以帝而安,而帝之灵也;以庙而安,听其风雨剥蚀,日就颓坏,莅是邑者能无恻然!今酃令,予友也,睹栋宇之非,故感人心之难忘,请于道路龠捐俸,鸠工一起而更新之,坛趱。虽因,而庙貌顿改。思圣人也,报功德也,抑为酃之民与楚南民祈福也。酃令甚盛心已,事竣以酃邑缙绅之请,微言于予。予自游南龠宫。进司政柄,时与今上商榷古今,上嘉下乐,代不乏君。论及帝,辄再三叹赏日:"若为君尽道法,炎帝氏而已。"盖道术宗尼山,治术宗炎帝,异地皆然也。予神游太古,景仰陵山,不虞今日千里外有是记之役也,其或帝之灵默启酃令,而有是记之役也耶!辱命跃然,斋宿记之,令镌石以垂永久。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孟夏吉日东阁大学士吴道南撰。
注:①此碑原立庙中,清道光年间已不存。碑文载《炎陵志》。
②廛市:廛(音chart),指平民房屋。廛市即做买卖的房舍。
③九区:即九州。
④子舆氏:即盂轲。以下两句话均引自《孟子》一书。⑤厉山:又名烈山,在今湖北随州市。
⑥血食:受祭祀。
⑦坛遗:坛,土筑的高台;遗(音),指周围有矮墙的坛。坛邋,引申为庙宇布局。
⑧南富:即尚书省,政柄:意指政权。清康熙年间墓碑
酃县知县徐甫源立。"炎帝神农氏之墓"七大字正书款。道光十七年墓碑尚在陵前,只因年久漶漫,故于同年仲冬重立。碑正中"炎帝神农氏之墓"大字朱地金字,下款"道光十七年仲冬月知县俞昌会重立,小字正书。碑今不存。
峤梁岭石刻
峤梁岭石刻刻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文为"邑有圣陵",四大字横列正书。上款为"乾隆十七年辛未季春",下款为:"衡州府知府黄岳牧题"。
鹿原陂石刻
鹿原陂石刻在陵前龙爪石上,清乾隆十七年刻。文为"鹿原陂",三大字横列正书,下款为"黄岳牧题",四小字正书。现存"鹿原陂",石刻为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知县赵宗文重刻,上款为"乾隆甲寅孟夏月",下款为"知县赵宗文题"。
清乾隆十七年重修炎陵奉圣寺序碑碑文一寺日"奉圣"者何?神农氏古大圣人也,崩葬于今酃之康乐乡白鹿原,其陵岿然在焉。陵前则崇建寝庙,肖圣容而祀,旧称圣容殿,是寺附于其旁,故遂名之日"奉圣"也。或谓守土官遵朝廷令典,每岁春秋两祀,天子有'大庆必钦派在京大臣诣陵致祭,奉圣亦云至矣,奚是寺为?予日不然也,帝之寝庙,赫赫皇居,禁樵采牧畜,固置守陵户矣,而凡朝夕司洒扫、鸣钟鼓、供香烛,则以属之寺僧。盖有是寺而后奉圣之事无缺,奉圣之礼益虔,自明以来,有兴无废也。且帝葬于斯,种谷尝药之精爽即凭于斯,以故邑之人民水旱疾疫必祷,祷必应。顾祷于寝庙则以亵,祷于寺则如凡民呼吁于九阍之外,而
其情得上达至尊。礼至肃也。然则是寺之设,不惟以护陵,亦尤便于民矣。况每岁春秋与夫国家大庆,有事于陵也,守土官暨群僚绅士咸集寺中,天使诸君子有所栖息,得以展其奉圣之诚敬,是又所以奉圣也。是寺其安可少哉?今岁春恭逢皇太后万寿,懋举鸿仪,小臣得与执笾豆Ⅷ,宿寺中斋房,见垣墙倾圮,风雨不蔽,心方愀然。而寺僧进日:"愿借仁言,请于邑侯,谋一更新之。"予日:"诺。"次日祀礼毕,举以告邑侯,侯欣然首肯,但所难者恐赀费不给耳。予谓帝之泽流万世,人心罔不思慕,而酃又素多趋义之家,寺僧奉邑侯盛意以行,士庶自解囊倒箧,共黝此举,以为群然奉圣焉已。故寺之聿新,直计日成也,而岂劝以福田之种@,动以果报之说,乃欢然若是哉。寺成,邑侯新书"奉圣寺"额悬于门,予不才亦乐为之序。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孟冬月五日邑儒学训导舒而相撰。
注:①乾隆十九年孟冬,重修炎陵奉圣寺竣工,邑儒学训导舒而相(临湘人)撰《重修炎陵奉圣寺序》以记其事,碑立于奉圣寺右厢,今碑已毁,文载道光十八年版《炎陵志》。
②九阍:九天之门,喻帝王的宫门。
③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古多指皇位或皇帝的代称。④笾豆:指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
⑤邑侯:旧时县令的别称。
⑥福田:佛家用语,意谓积善行可得福报,犹如种田地,秋获其实。
9、清乾隆二十七年衡州知府《饬禁炎陵大祀科派示碑》碑文为饬禁事,照得该县地处边陬,素小差务。惟遇钦差告祭大典,应需夫役及供应食物等项,不得不取办于本境,但宜照时发价,不容科派累民。兹访县从前办理差务,雇夫工价多寡无定,承办书役因而从中克扣。且闻每里议设一人,名日干办,凡一切应用食物,悉令干办取备,以致藉端科派,并向各铺户索费银数钱至两余不等。当此功令森严,岂容种种扰累,该县廉洁素持,固知自爱,但恐书役朦混滋弊,合亟饬禁。为此仰县官吏,嗣后凡遇钦差告祭之期,雇募夫役每名每日给钱四十,往返程途计日给发;如有守候,每日每夫给米一升、钱五文。当堂按名给发,不得假手书役,致滋扣克。凡一切供应食用等项,悉照市价公平购买,不得短价科派。至每里于办名色,永行革除,不许复设。如有不法书役藉端需索及科派累民情弊,一经查出或被告发,书役则严拿重究,官则详揭请参。该县仍即勒碑示禁,将碑摹送查无违。乾隆二十七年正月酃县知县张锡组泐石。
注:①清代因炎帝陵祭祀频繁,不法官吏乘机渔肉百姓,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衡州府颁文,禁止官吏科派累民,立碑于奉圣寺右厢。碑今不存,碑文载道光十八年《炎陵志》。
②边陬:陬(音z6u)。边陬,指偏僻角落。
③科派:指强自征收。
④参:弹劾。
⑤泐:(音1b),意为书写。
炎帝神农氏墓道碑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知县沈道宽立,碑在炎陵山井水坳上。碑正中"炎帝神农氏之墓道"八个大字,八分书款,"道光七年知县沈道宽立"十小字正书。今碑尚存,略有损坏。经修补后,现立于炎帝神农氏墓前。
清道光七年知县沈道宽立。碑在亭内,沈道宽手书"飞香旧迹"四个大字,字径尺许,八分书款,"道光七年鄞县沈道宽书"十小字正书。今碑尚存。
清道光七年知县沈道宽立。碑在亭内,沈道宽手书"味草遗踪"四个大字,字径尺许,八分书款,"道光七年鄞县沈道宽书"十小字正书。今碑不存。
清道光七年知县沈道宽立。碑在台上,沈道宽手书"咏丰台"三个大字,字径尺许,正书。款"道光七年鄞县沈道宽书"十小字正书。今碑不存。
清道光七年毛国翰《新作咏丰台暨复修飞香昧
《印草二亭记碑》碑文。沈侯来酃之五年,政成物阜,民气和畅,百废胥举。以岁事祗祠于炎陵,感丰年之歌,退与邑之人谋,度地为台。乃道林南,有巨石若爪攫龙潭之垠,其上为坡陀,履之正平,广径二十步,下顾烟火聚落,桑畦禾陇,萦带溪谷,青随野远,碧与天合。侯意乐之,规定乃
去。循山椒而北,求昔二废亭故址不可得,憩于阿,觉有异焉,于是铲芜秽,涤嘉植,露梢云叶,幽气相袭,此或昔之所谓飞香与。自此折而东上稍北,南去龙爪石约二里,而遥穷其巅旷然,道然若中屋骑危而旁睨其霭也。崖阴障其东,夹石出其南,北瞻白鹤,西望云秋诸峰,其中或为丹砂瑶草之所生,含灵孕秀,皆荟萃于兹。
山之侧向者之谁。差当不遗此胜也。地既得,同游者遂
两各举一事,筑云而阶,凿翠而栌,浃旬而成游观之所三焉。其或兴或废,废而复兴,倘亦时为之与。盖海内无事已二百年矣,丁壮有业,老疾有养,衣食南亩,以终其天年,或有生不见凶荒天札之患者,岂惟酃之人哉!侯之为是,欲使天下知。蒸黎含糗",登仁寿之宇者,其时为可乐也。吾以见侯之用心矣,政简而不扰,惠行而民和,事非急弗举也。然则是亭之兴废,岂仅关游观之盛衰乎哉!事毕,侯割陵旁官田四亩,邑人罗柳溪复于其处买田一区,并以岁人为其后补葺计,盖不欲乐其乐者仅幸一时之遭也。后之继侯而理者,其亦思与酃之永享安全之乐,而毋忘所自乎。故书于石,以志其始。柳溪者,前任江西玉山县丞,名铜章,实为咏丰台。其飞香亭则成于上舍唐湘英才万。味草亭则成于秀才周辟雍本镐也。时道光丁亥冬长沙毛国翰青垣氏撰,攸县夏恒一卿氏书。
注:①此碑立于奉圣寺东廊,今碑不存,文载道光十八年《炎陵志》。
②胥举:胥,皆也。胥举,即皆举。
③山椒:山顶。
④谁:这里作"何"、"什么"解。
⑤浃旬:一天,一句。
⑥蒸黎含糗:蒸黎,庶民、百姓。糗(音qifi),炒熟的米麦谷物。
清道光十七年俞昌会《重修炎帝陵庙文碑》碑文①
晋皇甫谧纂《帝王世纪》言:"宓羲葬南郡,炎帝葬茶陵,少吴葬云阳。"而茶陵之为炎陵始著,唐代尝奉祀,至五季②而中辍。宋兴,太祖感梦,复求③而得,乃以乾德五年建庙于乐康乡之鹿原陂,而寝庙由是兴焉。太平兴国中,将事官惮舟行之险,奏徙就茶陵县。诏移于县南,去县五里,而陵侧之庙中废矣。淳熙十三年,守臣刘清之乞以陵侧唐兴敝寺为庙,始复近陵。嘉定四年,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于是陵始在酃。元、明二代,庙未之或更也。嘉靖、万历中屡修葺。我朝顺治四年,故明孽之部曲盖遇时屯兵庙侧,撤其壁柱为己营蔽,而庙雕残不支矣。康熙三十五年,使臣王绅入协庙致祭,流瞻殿屋,闵9其摧败难以奉尊灵、成大礼,入告于朝,下所司及府县,使县令龚佳蔚督工修理,盖廑完备,尚未如式也。雍正十一年县令张浚告于大吏,请国帑廓庙圩,召工谋材,始克更张如式:庙前三门,午门中,戟门左右;内墀,墀左右廊,廊中历代祭文之碑在焉;墀内台,台前御道,御道左右陛,台内行礼亭,亭内墀,墀内殿,殿前御道,御道左右陛,使臣之所由升降也;亭左右门,以通于陵。自殿至午门修二十余丈,博五丈,殿高三丈有六尺。午门之外环陵庙而缭以周垣,垣高一丈,所廉没而娥之以丹,丹垣之右一门,凡入瞻寝陵者,靡不由斯已。庙之前有崇德之坊焉,陵之北有天使之馆三焉,馆之前有宰牲之亭焉,庙之右有奉圣之寺焉,皆前世之所创制,讫世庙时而犹存者。世庙以来百余年矣,晷历推移,风雨颓蚀,土之朽于垣墉者十一,木之败于楣木吕者十一,石之泐于礴_土戚者十一,彼陵庙未以时缮完者然也。奉圣之寺又甚焉,若天使之馆、崇德之坊、宰牲之亭,故荡然已。余以丙申之岁,始莅斯邑,两修其秩祀,展谒陵下,睹斯颓落,弗酵。于衷,乃进邑之士大夫而谋焉,咸欢然乐致其赀,实以丁酉之孟夏经始,至冬月而落成。凡宰牲之亭、崇德之坊,皆重建而不易其址。天使之旧馆则逼近}米流,虑遭荡析,弗可以因,乃营于旧馆之北,托诸崇阜。先是,陵之北有飞香亭、味草亭,倾覆已久,鄞县沈道宽令斯邑构而成之,更筑咏丰台焉,至是亦十年矣,无不欹废,爰暨陵庙与奉圣之寺皆重新之,规制如旧,更高且广焉。林木茂密,古杉矗两然,益以雕甍画栋,藻井玉踏,辉映乎其间,洵美。观也。间尝}监《山海经》、《墨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皇览》诸书记先代帝王之冢墓详且备矣,而炎帝不与焉。至王象缪袭纂《皇览》,司马贞谓记先代冢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故日《皇览》,则于冢墓宜尤详,而炎帝之陵亦无闻焉。是汉以前无有言炎帝葬处者。至晋而始显,沿至于唐司马贞尚能言之,逮考《路史&#183;炎帝纪》&#183;言"太祖抚运,梦感见帝,于是驰节复求,得诸南方,爰即貌祀",序隆三献。"则知唐末至五季复失炎帝陵寝之处矣。夫古帝王之墓,置守户,禁采牧,起寝庙,时祭酸,宜昭乎人之耳目,世世守之,而何至于时显时晦,时著录时汶暗,毋亦守土者崇奉守护之不谨,而学士记述搜讨之不勤与。余因是惧,故既修陵而记其巅末,书之贞珉。凡董役助赀之士具镌别石。酃县知县宛平俞昌会撰,安仁县教谕沅陵李沆训书。
注:①此碑碑文为酃县知县俞昌会撰,立碑奉圣寺,今碑已毁.文载道光十八年《炎陵志》。
②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亦称五代。③复求:复,寻也。复求,即寻求。
④闵:忧伤,怜念。
16、民国二十九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重修炎帝陵碑》碑文茶陵以炎陵而得名,汉属长沙,故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谓:"炎陵在长沙。"宋罗泌《路史》谓:"炎陵在长沙茶乡之尾。"茶乡者,茶陵尾,则酃县也。盖宋宁宗嘉定四年,始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而康乐乡白鹿原固赫然有炎帝陵也。五代前,历代祀陵。宋太祖乾德五年乃建庙,清知县俞昌会《重修陵庙记》述之盖详。民国二十有六年,岛夷内犯,自南至,阙剪疆土。明年犯湖。又明年春,岳奉命总督诸军,兼主湘政,其秋寇大至,击之大捷。又明年,寇南犯粤,西犯荆,不敢复犯湘。时缮葺炎帝陵庙讫,且立庙碑矣。或谓天子冢秦日山、汉日陵,而炎陵旧碑但称墓,宜别立一石以正名焉。岳日:"唯。"然犹有进者:寇犯我国,利速战速决,而我国以持久困之,虽内外水陆运输被截断封锁,凡可制我死命者,无所不用其极。而我国愈战愈强,卒使寇无如我何;若《易&#183;大壮》所云:"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者。"以我地大物博足自给,而足食所系尤要也。其所以足食,则农业立国使然。而农业立国,又实我炎帝创始也。不宁惟是,湘为大西南门户,尤富米,西南数省取给焉,是湘又西南仓廪也。岳荷炎帝余泽,捍卫湘土,饮水不思源,何异数典忘祖乎?此尤岳必立陵碑之微意也,至若陶冶斤斧作自帝而百工始,日中为市创自帝而商贾始,百草疗病尝自帝而医药始,抑又已载籍无误,岳言者矣,石既具,遂记之如此。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谨记,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十日立石工程师尚其煦书
林子超先生纪念林碑民国二十九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为绿化美化炎帝陵,拨专款令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在炎帝陵山植树造林。薛岳受命后,即令有关人员在炎陵山西北的皇岭背和井水坳两地营造杉木林264亩。竣工后,薛岳在皇土岭背修建了一座"林子超先生纪念亭"。此碑即立在亭内,薛岳亲书"林子超先生纪念林"八个隶书大字,落款为"薛岳敬题"四小字行书。
历代王朝祭祀炎帝陵
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据宋罗泌《路史》记载,炎帝陵自唐代开始即有奉祀,至五代而辍。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建庙以后,"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元明两代,虽未有明确规定,但祭祀活动不曾间断。进入清代后,炎陵祭祀更加频繁隆重,极一时之盛。
炎陵祭祀,有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之分,官方祭祀又有大祭与时祭两种。时祭即春秋两季仲月,由地方官员主持的祭祀活动;大祭即朝廷御祭,是由皇帝钦遣官员代表自己诣陵致祭的祭祀活动。据现存《炎陵志》及有关史料记载,炎陵御祭盛典始于宋太祖,尔后历代各朝连绵不绝。但宋代御祭次数无文字可考,也无祭祀碑文可查。然而从宋代"三岁一举,率以为常"的定例来看,宋代300余年间,应有数十次之多。
元代,过去曾有人认为朝廷未派官员诣陵致祭,但据最新发现的《炎陵霍氏五修族谱》记载,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元英宗曾派学士阿沙石花诣陵致祭一次。又据《炎陵志》记咏卷载,元代江存礼有一首咏《炎帝庙》的诗。江存礼曾是朝廷钦遣御祭官,从其诗的内容:"长兹金碧重门启,来酌椒浆日有人"来看,元代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还是不少的。
明代御祭活动有史可查,仅《炎陵志》存录的祭祀次数就有15次。其中告即位13次,告其他两次。一次是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遣翰林院编修杨溥告靖难致祭;一次是天顺初年,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遣尚宝司卿凌信告复辟致祭。在告即位致祭的13次之中,包括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桂端王就位衡州,亲往炎帝陵告即藩位的祭祀。以上历次致祭,均立碑炎陵庙内。清道光十七年酃县知县俞昌会重修炎帝陵殿时,还保存有明嘉靖初年世宗遣翰林院编修尹襄诣陵致祭所立祭文碑,其余祭文碑虽已毁坏散失,但祭文均存《炎陵志》内。又据《明史&#183;礼志》记载:"洪武三年,访先代帝王陵寝。四年定议每三年出祝文香帛遣官致祭陵寝。"由此看来,明代对炎帝陵的御祭也是较多的。
清代御祭更加频繁,告祭名目也日益增多,据现存《炎陵志》中有碑文可查的38次。其中告即位、亲政致祭9次,告靖边军功致祭6次,告万寿致祭12次,告复储致祭1次,告后宫晋徽致祭4次(含3次兼告),告先人后事礼成致祭7次。还有两次,一次是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因连年发生水旱灾害,年谷歉收,清圣祖玄烨为平息民怨,安定民心,祈求炎帝神农氏消灾赐福,钦遣太仆寺少卿王绅赍香帛诣陵告灾致祭。主祭官王绅还为炎帝陵书写了"炎帝神农氏之墓"墓碑,立碑陵前。另一次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清高宗弘历庆贺自己执政50年,钦派礼部左侍郎庄存与笔贴式赵家憨告御极50年致祭,衡州知府张廷泰、酃县知县詹斌等奉命陪祭,立碑陵前,以示昭鉴。
告靖边军功的7次御祭中,有3次规模较大,礼仪隆盛。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的告平滇大捷、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的告漠北靖边大捷和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的告平定准噶尔叛乱。祭祀盛况,当时参加祀典的主祭官、陪祭官均有诗文著记。如漠北大捷告祭之御祭官巢可托《大祀礼成恭纪》一诗:"神武殄戎羌,功成告古皇,莘莘陈俎豆,济济饬冠裳。上世淳风远,深山化日长,祗今陵涧水,晚稻作花香。"就生动地描绘了这次祭祀的盛况和感受。
据《酃县志》及炎帝陵尚存的祭祀碑文所载,清代最后一次御祭,是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德宗载沿钦遣荆州左翼副都统穆克德布告即位致祭。至于此后是否还有过御祭活动,因《酃县志》自同治十二年后再未续修,而祭文碑又多数倾圮,无据可查。但当地老人口碑所传,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溥仪登基时,曾遣官到炎帝陵告即位致祭。
历代封建王朝,不仅对炎帝陵的祭祀很虔诚,很频繁,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礼节。炎帝陵自宋代建立陵庙开始,宋太祖就制定了"三岁一举","每岁春秋各一次",由朝廷钦遣大臣或地方官员诣陵致祭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祭祀程序、铺设等细节。明代,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明洪武四年,礼部又规定:"遣使致祭帝王陵寝,各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数"。到了清代,祭祀礼仪更加繁缛。据《大清会典礼部则例》规定,凡遇国家大庆,如皇帝即位、亲政、立储、战功告成、帝后太后万寿、后宫晋徽等都要派遣官员赍香帛诣陵致祭,而且钦遣官员必须是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每次大祭后,均立祭文碑,以示心迹。
清代朝廷御祭的程序,通常先由礼部开列诣陵告祭官员名单,奏请皇帝钦定。皇帝钦遣官员如遇特殊事故不能担负诣陵致祭任务,则再奏请皇帝,敕令省都抚于副都统总兵内拟派,就近致祭,祭毕报礼部备案。据《炎陵志》记载,清代38次诣陵御祭,只有两次不是朝廷堂官主祭。一次是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仁宗颐琰遣荆州左翼副都统成德诣陵告即位致祭,后因故就近改派衡州协副将徐琨主祭。另一次是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50年)钦遣永州镇总兵英俊告慈宫万寿晋徽致祭。还有一次是"遥祭":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临遣侍读学士白允谦告即位致祭,"时因山乡未靖",白允谦未能亲到炎陵致祭,只在衡州治所遥祭,后由酃县知县徐鼎臣往衡州接回御祭碑一块,立于陵前。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钦定堂职官员都乐意担负此项任务,少有更改。
确定告祭官员的同时,由翰林院撰写祭文,太常寺预备祭帛。其他常用御祭物品,如紫降香、沉速香、黄绫寿币、龙亭、香亭、御仗等则由户部、工部置办,礼部行文咨取。钦命告祭官的起程日期由钦天监择定,临行前一日,告祭官行斋戒。届期赴礼部,由礼部堂官将致祭香帛祭文交与该员,并由礼部太常寺笔贴式内酌派一员赍送,然后行虔申昭告礼仪出发。祭文香帛如奉旨由皇帝亲阅,礼仪更隆重一些。先由皇帝散斋一日,然后在中和殿举行"亲阅"仪式,告祭官跪受祭文香帛,遵旨南行。
告祭官员到达州县后,州县地方官员朝服出廓跪迎,恭奉御祭祭文香帛置龙亭内,迎至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礼,然后由告祭官会同地方官员择定致祭具体日期。祭前斋戒三日,再由地方官员预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首礼,迎祭文香帛龙亭至祭所炎陵"天使馆"内。祭期前一日,由告祭官亲省祭祀馔醴供品。据清代《大清会典礼部则例》及《炎陵志》所载,炎帝陵御祭馔醴供品陈设分为"荤祭"、"斋祭"两套。荤祭为牛一、羊一、豕一、鹿醢、脾析、豚拍、兔醢、鱼醢、醯醢、太羹、和羹、刑盐(用食盐作虎形)等。斋祭为忝、稷、稻、梁、枣、栗、榛、菱、茨、芹菹、笋菹、白饼、黑饼、菁菹、韭菹等。具体陈设位置,《酃县志》载有御祭图式,一目了然。炎帝陵祭祀典礼,是十分庄严而隆重的。是日黎明四鼓,各官吉服集体行礼,然后退入朝房序坐。地方官则到宰牲亭监督宰牲,礼生和执事人员陈设祭器、祭品、牲俎,乐工陈设乐器。一切准备就绪后,五鼓,告祭官、陪祭官均朝服至庙内进行演礼。通常情况下,演礼配备礼生25名(有时多达39名),多由酃县、常宁、安仁、耒阳等县教官担任。其中通赞2人,引赞4人,司盥洗2人,瘗毛血5人,司香2人,司樽1人,司爵3人,读祭文1人,歌乐章2人,奉帛1人,助献2人。演礼按礼部规定,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受胙"、"撤馔"、"辞神"等7道程序,每道程序均有一段颂词,是为"乐章"。据《炎陵志》和《酃县志》载,这7段"乐章"是:
迎神:天生人兮养未及,猗大帝兮立人极,分草食兮蒸民粒,世永赖兮祀无皲。皇有命兮报神功,猗大帝兮驾青龙,降坛监兮鉴微衷。
初献:涓吉日兮辰良,浴菲躬兮兰汤,佩玉鸣兮币帛,将祭如在兮心皇皇。
亚献:夜登坛兮未央,奠桂酒兮椒浆,肴熏薄兮荐芬芳,神昭昭兮来洋洋。
终献:纷扬抱兮拊兽,疏缓节兮安歌,贰用缶兮心靡他,拟陈词兮续猗那。
受胙:君德昭彰兮程祀古皇,上溯五帝兮下逮哲王,钦承厥命兮代天荐扬,佩玉鸣珂兮执帛奉璋,融若有孚兮襞积辉煌,公辅介祉兮禄寿靡疆。
撤馔:具粢盛兮惟虔,设果窳兮惟涓,报大帝兮功如天,福我民兮成丰年。
辞神:维元元兮生不息,安饱暖兮谁之力,圣德深兮孰能测,人思功兮孰能绝。历万岁兮荐熏尝,灵皇皇兮降中央,拥红云兮驭丹凰,炎回翔兮天茫茫。
礼毕,御祭即宣告结束。
抗战时期湖南省政府祭祀炎帝陵1939年秋,日寇犯湘,9、10月间,湖南军民举行长沙会战,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的薛岳,为防患于未然,决定将湖南省政府暂时迁往东南边陲的酃县炎陵山。
1940年7月,省建筑工程队200多工匠前来施工,炎陵山一时工匠云集,人声鼎沸,热闹异常。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建起了百余栋简易平房。为了适应战时的需要,炎陵山脚下,还修建了三个可容数百人的地道、防空洞。与此同时,省公路局雇佣了200多民工,大兴土木,修筑太和至炎陵山的公路。
在营建省府住宅过程中,主事人见炎帝陵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报请薛岳批准,省政府拨专款进行修葺,省建筑工程师尚其煦主持修复施工。这次修复炎帝陵,完全由省政府直接负责,所有工匠都是从省城请来的,其中不少是手艺高超的师傅。修复范围主要是更换部分木质构件如檐梁、门窗等,同时全面进行油漆、粉刷、绘画。并在午门前增设四个石雕狮子。经三个多月的努力,炎帝陵殿修葺一新。
1940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的双十国庆节),薛岳为了表示对炎帝神农氏的崇敬,特遣省政府秘书长李扬敬,率各厅主要负责人,乘坐十余辆轿车,专程前来炎陵致祭。酃县县长肖坤及各方有声望的士绅聚集炎陵迎接,闻讯前来观看的群众千余人。上午10时左右,炎帝陵鼓乐齐鸣,铳炮连天,杀猪宰羊。当司仪宣布全体肃立,主祭官、陪祭官就位后,礼官引身穿长袍马褂的主祭官李扬敬徐徐步入行礼亭正中,行隆重的三献礼,上香敬酒叩首后,代薛岳宣读了祭文。祭毕,沿袭以前各朝的作法,将刻好的《重修炎陵碑文》石碑,在礼炮鼓乐声中竖立在碑房内。随后由参加祭祀的官绅,陪同李扬敬浏览了炎帝陵、奉圣寺,视察了刚修建好的临时省政府部分住房。中午在康乐小学(原天使公馆)用餐,共计十八桌,吃的是"酃县十碗荤"。这次祭祀活动,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都说:祭祀炎帝神农氏级别之高,礼仪之隆重,是民国以来之最。
是年,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得知薛岳修葺炎帝陵,省政府将迁炎陵山的消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特向湖南省拨下专款,令薛岳在炎陵山以他的名义造林。薛岳秉承林森的旨意,立即选定在炎陵山西北面的皇岭背和井水坳造林264亩。薛岳亲笔题写了"林子超先生纪念林"八个隶书大字,并在林地建亭立碑。今亭毁碑存。
九十年代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省一级政府正式举行公祭炎帝陵,是90年代开始的。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拨款修复炎帝陵,1988年主体工程修复竣工,炎帝陵正式对外开放。1993ff8月15日(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公祭炎帝陵及为"炎黄杯华人华侨龙舟赛"之"炎黄圣火"取火种仪式。1994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九日)、1997@z10上J 8日(农历九月初七日)和1999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八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三次公祭炎帝陵。
1993年8月15日,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次隆重举行公祭炎帝陵典礼。上午8时,公祭炎帝陵仪式开始。鼓乐齐鸣,午开启,公祭队伍在旗幡引导下,分两路步入陵殿,参加公祭的有中央、省、市领导庄炎林、陈邦柱、马庆雄、刘正、赵培义、唐之享、卓康宁、龙禹贤、袁隆平、徐君虎、何耀东、邱玉才、周吉太、王汀明、刘迪恺、曾雨农等。主祭人为省长陈邦柱和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
株洲市市长王汀明宣布公祭炎帝陵仪式开始,省长陈邦柱恭读祭文之后,主祭、陪祭、参祭人谒陵。在《朝天子》的旋律中,鸣炮礼毕,公祭仪式全部结束。公祭仪式结束后,全体参祭人员举行了"炎陵圣火"取火仪式。8n,-]45分,参祭人员来到了"圣火台"。坐落在{米水河旁,离炎帝陵殿南面约300米的龙珠山上的圣火台气势宏伟、设计独特、施工精巧。山下圣火台南面起步处平台的正面嵌有"炎帝圣火"4个大字,踏步共有205个台阶。圣火台有4条通道,分五层呈梯形框架,象征"天圆地方"。最底层为正方形平台,二、三、四层均成梯形圆台。圆台中心构成3.8米高、体积为31立方米的整体点火石。点火石南侧为一米见方的"炎"字象形体,赤红如燃烧的火炬。
株洲市人大主任刘迪恺宣布取圣火仪式开始。鸣炮奏乐后,市委书记周吉太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8时55分,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临。两位青年手执石块猛地向圆中巨石击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手执火炬点燃了圣火,取火顺利成功了。然后,将圣火一一点燃了56个身穿民族服装男女青年手中的小火炬,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团结一心,共写中华民族新篇章。
圣火依次传递给了县、市、省领导,最后由陈邦柱省长交给了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装入盒内,护送上龙头彩车。此时,1000只彩色气球冲天而起,100只信鸽飞天而去,人们为圣火的点燃欢呼雀跃。
1994年10月13日,九九重阳节这一天,连日来阴雨连绵的炎陵县云开雾散,艳阳高照。湖南省各界人士在炎帝陵隆重举行公祭仪式。省、市和炎陵县直机关和各界代表数千人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台港澳贵宾和数万炎陵人民,在陈邦柱、刘夫生、刘正、唐之享、潘贵玉、卓康宁、黄祖示、徐君虎等省党、政、军领导的带领下,同祭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
8点08分,陈邦柱、刘夫生、刘正、黄祖示为位于炎陵县城西6公里分路口处的江泽民主席题写的炎帝陵牌坊剪彩。这座刚竣工的花岗岩牌坊高16.88米、宽50米,为四柱三问式结构。牌坊在阳光中显得格外雄伟。8A30分,在上书"公祭炎帝陵,振兴我中华"2张黄色大幡、20面黄旗和2条彩龙的导引下,陈邦柱、刘夫生、刘正、徐君虎等率领各界人士缓缓走到炎帝陵大殿午门前。3N震天鼓擂响后,牛角号齐鸣,朱红的午门徐徐开启,陈邦柱等拾级而上,走到红绫覆盖的江泽民主席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前,举行玉碑揭碑仪式。揭碑仪式由刘夫生主持,陈邦柱缓缓揭下红绫,镌刻着江泽民主席手迹"炎帝陵"3个大字的整块汉白玉石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公祭仪式正式开始。刘夫生主持公祭仪式。14响地铳声震云霄,象征全省14个地、州、市的人民共祭灵前;54万响鞭炮噼叭炸响,象征五湖四海炎黄子孙齐敬始祖。五谷祭品和花篮缓缓奉上,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农果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