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谈敏捷项目管理弩这货会成为新的板凳吗

13 17 34 5 9 3 3 37
7 15 3 3 0 0
3 0 0 1 6 1 0 3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1 0 0
查看: 19347|回复: 23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这个图代表什么含义啊。
(45.07 KB, 下载次数: 10)
14:1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二龙戏珠:图案开始于前202-公元220年西汉+东汉 可能性比较大。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前202-公元220年西汉+东汉)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
  《述异记》,古代小说集,有两本。
  ①南朝齐祖冲之(429~500)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10卷。已失传。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佚文。唐宋类书引录《述异记》时往往不注明作者,因而易与任昉的《述异记》相混。如《太平广记》所引条文很多,一部分出于任昉本,现在只能以不见于任昉本的视为祖冲之作。鲁迅辑本中有一些故事如“梦口穴”、“历阳湖”、“园客”、“封邵”、“朱休之”等条,亦见于任昉本,而文字详略不同,有待考订。祖冲之,字文远,范阳蓟(今北京大兴)人,为中国著名科学家。
  ②南朝梁任昉(460~508)撰,2卷。最早见于《崇文总目》小说类,唐以前未见著录,因此十分可疑。书前有无名氏序,说任昉“家藏书三万卷,故多异闻,采于秘书,撰《新述异记》上下两卷”,可见是沿用祖冲之的书名。严可均、陆心源校宋(?)本《初学记》引用有任昉《述异记》,似唐代已有此书。但书中有后魏孝昌、北齐河清年间的事,已在任昉身后,至少决不是原著。书中有许多材料见于其他古籍。所记多为异闻琐事,与《博物志》近似,故事性较差。《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或后人杂采类书所引《述异记》,益以他书杂记,足成卷帙”。有据南宋临安府尹家经籍铺本翻刻的《随庵丛书》本。
小结:我国民间喜欢在屋顶上摆放二龙戏珠,这是我国民族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在屋顶上摆放二龙戏珠,一是出于装饰美学的考虑,二则与崇龙习俗的产生密切相关。
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的组雕镶嵌在秦(907-960)王陵一号地宫端门门庭两侧壁龛的上端,长200厘米, 宽50厘米。大唐秦王陵是唐末五代时期唐王朝重臣王侯李茂贞薨前为其建在宝鸡陵原的陵寝。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双龙戏珠”是两巨龙嬉戏一颗珠的寓意作品,它来自于遥远的古代传说,宝珠是祥龙腹中之物,若遇佛光普照,万物生机之时,才得以呈现。以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多用于中华皇家彩画和高贵豪华的工艺珍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谁的炉上有这个图的,我想买?
谁的炉上有这个图的,我想买?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吉祥安泰的幸福生活。
简单分析:
二龙戏珠 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等)图案。关于有龙有关的宝珠最早见于《庄子》:“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上述说法讲了两个意思:一是龙珠常藏在龙的口腔之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二是龙珠的价值很高,用民谚来说,就是得一颗龙珠,胜过种一千亩柑橘。
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二龙戏珠 中华传统吉祥语
  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二龙戏珠(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龙的传说——龙珠:
  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等)图案。
  龙珠是与龙有关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这是《庄子》的说法了。《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上述说法讲了两个意思:一是龙珠常藏在龙的口腔之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二是龙珠的价值很高,用民谚来说,就是得一颗龙珠,胜过种一千亩柑橘。
  那么,龙珠从何而来呢?龙为什么要戏珠呢?我们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其贝壳内分泌并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还不是这么简单。龙是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集合的对象有鱼、鳄、蛇、猪、马、牛,以及雷电、云雾、虹霓等等。其中,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卵是圆形的,也可以说是颗粒状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颗粒。那么,古人会不会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将鳄蛇作为主要的集合对象,对其卵自然不会忽略;对鳄和蛇来说,卵的意义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鳄、有蛇,进而才有龙。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进入龙的生活之中的。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卵”,是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其中体现和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
  民间吞珠化龙的传说为我们的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
  太阳,是我们对“珠”的另一个理解。我们见到的一些龙戏珠图案,尤其是那些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在人们的视野和观念中,堪称“火球”的,太阳可排在第一。那么,很显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阳出海了。既然是太阳出海,为什么要龙来“戏”呢?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等)图案。什么是“龙珠”?“龙珠”因何而来?“龙戏珠”又是怎么回事?
  关于有龙有关的宝珠最早见于《庄子》:“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上述说法讲了两个意思:一是龙珠常藏在龙的口腔之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二是龙珠的价值很高,用民谚来说,就是得一颗龙珠,胜过种一千亩柑橘。
  关于龙珠由来的猜测:
  1.珍珠。我们知道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会在贝壳内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
  2. 来自于龙起源于鳄鱼、蛇类的说法。既然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古人可能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如果龙的形象来自于鳄和蛇之类的爬行类两栖类动物,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就是龙戏“卵”,表现了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表达了古人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民间“吞珠化龙”的传说为这个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
  3. 太阳。龙戏珠图案,尤其是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太阳升起在海平面的场景,因此“火球出海”可以理解为“太阳出海了”。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4. 龙珠来自佛教中的宝珠。在佛教中,有一种宝珠叫摩尼珠,又称如意珠。龙戏珠的形象是佛教东传以后才出现的,在唐宋以前对称的双龙之间夹持的往往是玉璧或者钱币图案。我国唐宋以后,龙戏珠的出现,当与佛教有着渊源关系。
二龙戏珠——炎黄和谐的精神图腾(原创/网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延军&&张&&涛
&&二龙戏珠不仅是中国民间广为使用的一个吉祥图案,至少我们看到,在古代的铜镜和清代的铜钱上有二龙戏珠的图案。二龙戏珠的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前的石阶中,是二龙戏珠浮雕,黄海和渤海的分界线用的是二龙戏珠石雕,大型的花灯是二龙戏珠,古庙的屋脊上的二龙戏珠、在任何一个庆典的宫门顶上,我们都可看到二龙戏珠,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生活用具如青瓷碗、笔筒、瓷盘等,各种材质的二龙戏珠,有石雕的,玉刻的,木雕的,铜铸的……可以说,二龙戏珠的图案,几乎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了,那么,二龙戏珠图案究竟代表了一种什么意思呢?它的象征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 &打开《辞海》,找不到二龙戏珠的答案,《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没有二龙戏珠的解释。上网找,才找到一种天真可爱的解释:
“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成语出处栏下,则举的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说二龙戏珠是“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就够幼稚的了,又拿《红楼梦》来作它的出处,好像是很权威,实际上却大大的折了它的寿。如果列举《红楼梦》来说明“二龙戏珠”这个成语的应用,那还算是权威,如果武断地说“二龙戏珠”一词就出自《红楼梦》,那肯定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了。搜索了半天,总算找到几条沾边儿的、比较满意的解释: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徽和象征,中华龙表象神奇是古代先民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经过七八千年的演进,龙在传统文化符号中已居于首要位置,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二龙戏珠,《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 ”龙与龙珠均为吉瑞之物,能辟水火。“二龙戏珠”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两条龙在祥云中环绕宝珠飞舞,神龙悬目奋爪,摇头摆尾,如腾似飞,在柔美飘逸的祥云间卷舒出没、盘旋回舞。它们相对昂首嬉戏,龙首中间有一枚彩色圆珠悬空疾转,龙口喷出丈余高的水雾,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二龙戏珠”。不仅是镇宅避邪之宝,而且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但是,说了半天,还是没说到根子上。说实话,要说二龙戏珠的产生年代?它最初的图腾意义?现在的确是没几个人能说得清。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要知道它是一个吉祥图案,有“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就行了,就奔着这层意思,二龙戏珠的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已经是广泛的应用了。要深一层的探究它的原始本意,那是研究者和专家的事了。可能是“二龙戏珠”已经成了俗文化的代表,专家学者已经无暇顾及于它,反正我没有看到他们的宏篇大论,只好自己来寻找答案了。
&&这要从各种历史和民俗现象的观察入手,统观各种材质的“二龙戏珠”图案,除了玉、石、铜、红木等采用天然色调和青花瓷的“二龙戏珠”图案上两条龙的颜色相同外,只要是颜色能区分开的,“二龙戏珠”两条龙的颜色,都被明确的区分开来了。主要有一红一墨绿、一红一黄、一墨绿一黄等。这说明,在古人和民间艺人的心目中,颜色不同的龙本来就代表了不同的意义。这可不仅仅是一个“颜色多了好看”的简单问题,如果两条龙的颜色统一着,不是更显得对称协调吗?那么,只能说这两条龙的颜色,本来就是不相同的。从中国古代的“方色”看,黄色代表“中央”,红色代表“南方”,我们最常见到的二龙戏珠图案,也是以红、黄二色居多。由此我们联想到了我们的“炎黄”二祖,黄帝是“中央之天帝”,炎帝是“南方之天帝”,一个代表色是黄土地的黄色,一个的代表色为红土地的红色。这样,我们离“二龙戏珠”的最初的图腾意义就接近了一些。
&&这又不能不说到“炎黄”二字的来历了。谁都知道,一个肯定的说法是黄帝的大臣“仓颉造字”,是他开启中国象形字的先河。那么,仓颉的“炎黄”二字又来自哪里呢?
&&近日,笔者在为“炎黄子孙圈”设计图标的时候,总算找到了“炎黄”二字的根。我们惊喜的发现,“炎黄”二字合在一起,原来是一个完整的鱼的形象!原来,它们都是“半坡鱼”的一部分呵!
&&过去,我们一直不理解半坡人那些画在陶盆陶罐上的鱼形,到底具有怎样的图腾意义?今天一些专家说,半坡是炎帝族的代表文化,明天一些专家又说,半坡是黄帝族的代表文化,搞得人莫衷一是,越来越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通过制作炎黄子孙圈的圈标,我们把“炎黄”图案化的上下拼在一起,又用墨色勾画出来,一个奇迹出现了:炎字取了鱼头鱼翅,黄字取了鱼身鱼尾。也就是说,“炎黄”原来是合为一体的,它们都是从鱼形图腾派生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说,说半坡是炎帝族的代表文化对,说半坡是黄帝族的代表文化也对,原来他们都是一脉的。史料也说明了这一点:“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国语.晋书四》)。相济,是相互协调、配合的意思。黄帝有土德,炎帝的火德,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说,土居中央,火居南方,这些和黄帝、炎帝在中华大地上的最后定位都是相对应的。
&&那么,炎黄既异德,又要相济,只有相济了,他们才结盟而战胜了共同的敌人;只有相济了,才能形成华夏古国的大一统和“万国荣昌”。这种相济的结局就是远古时代的“一国两制”,就是黄龙和红龙的和谐相济,它的图案标志,就是“珠联璧合”的二龙戏珠图案了。所以华夏统一的标志图案,就只有黄龙和红龙共同戏珠,“珠联璧合”成华夏的最初图腾——半坡鱼了。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二龙戏珠是炎黄和谐的精神图腾,是华夏统一的形象标志。只有和谐了、统一了,中华民族才能尽享和平发展、吉祥安泰的幸福生活。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参考资料之一(仅供参考)
(一)、从“德”子开始———大明宣德年制!
疑惑问题之一:
关于德字心上为什么少写一笔
此问题至今无明确的解释,也无人真正涉及这个公认的谜,不解决这个疑问,落款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就没有答案,真宣与官方及民间的仿品问题,也就会混淆。
一&&这种写法是谦逊的表示
所有宣德、正德年间的官方器物上面款识中的款字,有[德]字样的楷书、篆书,德字心上均无一横。??(宣德通宝???不是有横吗)这种写法是谦逊的表示!不仅是宣德的首创,同时这种写法也是一种无形的规矩,所以正德会依旧尊守。
宣德皇用这种方法,既表示了自己谦逊的一面,同时又利用人们的意识,来约束后人仿造他的作品,也是为了使自己作品有别于他人。
这种约束力对官方来说是有顾忌的,是起作用的,而对于民间,却无济于事。约束了那些有能力仿造他作品的人------后朝历代的官方,捆绑住了官方的手脚,真宣就不会消失,也不会真假混淆,留给后人也自然是一份功德,让人们永远称赞他,这也是宣德皇有意无意中得到的最理想的结果。??
后朝的官方不惜工本地仿制宣炉,即使达到了形似神似的程度,最后其落款不仅不敢照抄宣德的落款,款中的德字还必须多写上一笔。??
又由于硬篆中的德字笔画比软篆的笔画多,固官方多采用硬篆,以表达自己对祖先的恭敬和爱戴。这楷书多写的一笔与硬篆的采用,自然从款字上就有别于真宣了。
注:[炉谱中未发现由横平竖直的硬篆,也就是用方篆书写方法而落制的款]??
反之民间由于利益的驱使,仿制宣炉的落款时即使是与真宣相差无几,但由于材料、做工均不及官方,自然从外观上也有别于真宣,其他无宣德字样的落款,一般情况下也就自然有别于真宣了。
二&&举例检验这种约束力,对后朝的君王是起作用的。
古人在字的写法、用法及含义上,是非常讲究的。例如在习惯上有几个字,它笔画的多少,就会带来不同的意思或完全相反的意义,如:福、寿、喜、财、德等字。
福、寿、喜、财这四个字笔画的多少,便有吉凶等意义。
而德字笔画的多少,便有崇拜、恭敬,反之就有亵渎、辱骂等意义。
前四个字福、寿、喜、财(当然均应为繁体字),自己给自己写或他人给自己写,都可以多写几笔,有多福、多寿、大寿、大喜、双喜、进财、多财、发财等吉祥、吉利、喜庆、欢乐的意思。反之少写几笔,他人和自己,均不会做这样不吉利的事。
德字他人多写几笔,有德高、大德、颂德等敬意。
而他人少写几笔,有缺德、少德、不恭不敬等亵渎、辱骂的意思。自己用或代表自己,少写则谦虚、谦逊。自己多写几笔,这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了。
古人在德这方面,看得非常重!而在佛教中信佛的人更是如此,比如:总不会把自己说的如何高深,修行的如何圆满,总会给自己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即便是德行好、德望高也得由他人口中说出,而自己总是谦虚、谦逊一点为上。所以说,德字代表自己而少写就有这样的含义。因德字有赞美、崇敬他人之意,信佛的人及官方为他人不可能少写,而一定要写满甚至多写上几笔。
已经习惯或形成了自然的事,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遵守它,因为遵守它比破坏它来得容易。何况这关系到个人名誉、德行、财源、祸福的大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后代的君王及官方岂能不遵守?
三 简单谈一下寄托款
在中国的[瓷器]上,官方落有前朝款字的称为[寄托款]。而在民间的仿品中,后朝落前朝年款的作法是非常普遍的,不仅有寄托的成分,而且也有仿制与伪造的成分。
而官方在落前朝年款时,就宣德、正德这两朝,因年号特殊,也只有这两朝官方在落款的问题上依旧不会例外,也绝不会照抄的,所以有这两朝留下的器物中,自然也不会受到因后朝官方的仿制水平高,而给后人带来款字区分上的麻烦。甚至官方在落款时,直接书有带[仿]字的款,这一点,也是官方高明的地方。而官方在直接或公开地仿制老祖宗的东西时,总是要与祖辈有点差别为好,官方这一点德行在当时也是不敢丢掉的!
然而区分这两朝器物的真、仿品,对于在款、字上没有区别的,只要全面地审视其风格、质量及制作水平就可区分,这类器物也只能是名家及高手的仿品,不是官方行为。
注:(从现有的炉中观察,方篆德字带一横的,早在正德年间官方仿宣德的作品中就已经被使用了;而楷德字带一横的,早在万历年前后官方、民间在仿宣德的作品中也已经被使用了。至于古人是否这样使用[德]字,本人也希望从碑帖或历史资料中找到答案,但要注意的是,所参考的对象其内容里说叙述的是什么事,因[德]字写法的运用对己对他人是不同的。)
日写于北京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德字的各种写法资料之一。。。
当年全聚德的创始人杨全仁,请一位名叫钱子龙的秀才题写匾额。这一匾额几经风雨,一挂就是130多年。可是不知您是否注意到:全聚德牌匾上的德字少了一横。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当时杨老板把钱子龙请来,两人对饮开怀,杨全仁得知钱子龙书法非常好,于是马上拿出笔墨纸砚,请钱秀才题个字。由于钱秀才多喝了两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忘写了一横。
还有人说,当时杨全仁创业时,一共雇了13个伙计,加上自己一共14个人。为了让大家安心干活,同心协力,所以让钱秀才少写一横,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横一把刀。听到这,也许您会反问:那加上一横,不是更表示一心一意吗?
这些当然都是猜测和传说。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就是像多音字一样的写字,可以有一横,也可以没有横。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唐宋元明清书法名家的墨迹中得到印证。比如,现立于北京国子监孔庙的清朝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中的“德”字就没有一横;又比如生活在与全聚德创立同期的清代画家郑板桥本人书写的“德”字,有的带一横,有的不带一横。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钱币方面来考证“德”字。例如,北宋真宗年间(公元1004年)铸造的“景德通宝”的“德”字就没有横,而明朝宣宗年间(公元1426年)铸造的“宣德通宝”的“德”字就有横。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过去“德”字有两种写法,可以有横,也可以没有横,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全聚德为了保持其牌匾的历史原貌,所以牌匾上的“德”字一直少一横。
大家都知道 古汉语(繁体中文)中德字 中间是没有那一横的 可是简化后 为什么多了一横呢?
宣德通宝 - 简介(德字的写法之一)
明朝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铸造,版式为小平钱。铸量少于永乐通宝,版别统一,几乎每一枚都是精工制作,未见质量低劣者。“德”字偶有省去一横的,称作“省一宣德”,比较少见,价格颇高。
唐代的书法大家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碑帖真迹上“德”字“心”上大多有一“横”,也有没有一“横”的,宋元时期也是这样,如北宋的徽宗帝的真书体中“德”字“心”上也有一“横”,因此明代书法家在书写“德”字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一些明代书法遗迹上就有上述情况,例如:宣德年铸造的“宣德通宝”铜钱楷书“德”字“心”上就明显有一“横”,凡带“德”字的年号,如明之前的元代的“大德通宝”、“大德元宝”、“大德元年”铜钱,西夏国的“元德重宝”、“元德通宝”铜钱,其“德”字“心”上也明显有一“横”,只有元之前的北宋的“景德元宝”和五代十国的“乾德元宝”、“天德重宝”铜钱,其“德”字“心”上少一“横”
貌似元代开始有一横了
还可以从中国古钱币方面来考证“德”字。例如,北宋真宗年间(公元1004年)铸造的“景德通宝”的“德”字就没有横,而明朝宣宗年间(公元1426年)铸造的“宣德通宝”的“德”字就有横。
公元1004年
中山大学中文系从事古汉语研究的孙教授告诉笔者,“德”中间少一横的写法曾出现于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的书法中,后人有模仿这种写法的被称为“帖写”。但通常来看,“德”才是规范的写法。孙教授认为,日常生活用字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范,即便是作为一个商标(& & & & 全聚德),这样做也是不合适的
根据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贾文忠的《话说“宣德炉”》,
宣炉的形制多为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取上等材质、以失蜡法铸造的它外表光滑细腻、内蕴奇光,如女子鲜嫩的肌肤。宣炉色皮的种类大约有三十种,仅斑色就有仿宋烧斑色、仿古青绿色、朱砂斑、黑漆古斑、葡萄斑不等,皮色更是丰富,呈枣红色、猪肝色、甘蔗红、海棠红、桑椹色、石榴皮色、茄皮紫、杏黄色、蜡茶色、粟壳色、棠梨色、秋白梨色、骆色、褐色、藏金色、绿色、鹦羽绿、秋葵花色、茶叶末色、蟹壳青、水银古色、鸡皮色等多种。
以阳文铸写的铭款是许多玩家辨识真假宣德炉的凭据之一。它们的位置大多在炉外底正中央,也有一些在炉前的口沿下居中处,或几炉一侧,在内底正中的非常罕见。据说该字体分小篆和欧阳询体楷书两种。虽然,并非所有落款为“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就是为宣德皇帝所铸炉,但可能出于对皇帝的尊敬,根据中国文字书写中的讳省习惯“德”字中“心”上一横笔常被省略。
在西周开始执政时期,还仅仅是沿用甲骨文中的“得”字,但又要区别与“得”的不同,显然人们的“智力”不高,还“不发展”。因此,也就是只有左边的“彳”,右边是上“十”下“且”的“且”字易位而把它“横”起来,形成上“十”下“四”的“德”字(见西周早期辛鼎);④.诚然,并不是所有西周早期的“德”字都是前面所说的,其中还有不少是沿用“似值”的“德”字:即左边“彳”,右边“似直”的“德”字;⑤.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在《大盂鼎》铭文出现以后(因为周康王是加深了对盘庚的“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认识所形成的),就开始趋于统一改造“德”字,(以《大盂鼎》铭文为榜样)就逐渐在“十四”的下面添加了“一心”(把“民得”要永远放在统治者的心上),而沿用至现在。
遗憾的是,谁也不知道“德”的规定和它自身的演变史,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任意规定“德”而滥用其“德”。“德”在西周时期,是对于王的严格规定,是统治者的紧箍咒。西周时期,所有的统治者,不能滥用。即便是下属的官员也都不能去颂扬某活着的王有德,只有其王死后盖棺定论时,才能诵其德!(请仔细去阅读西周青铜器铭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一说为大、高的意思,另一说为窥探,两者都能说出一番道理。《说文》将“孔”字解释为“通也”。我以为将“孔”作为动词“窥探”、“研究”似乎更为恰当。容,《说文》解释为“盛也”,即容纳。然而什么是“德”呢?据考证,甲骨文中“德”字的写法是左边一个双人旁,右边一个“直”字。双人在古代读作“斥(音)”,意思是小步行走。双人旁加个“直”字,意思是直道而行,这就是“德”的原意。后来,“德”在金文和篆字中产生了变化,右边的“直”字下面又加了一个“心”字,写作现在的“德”。这种变化反映了“德”字涵义的延伸,从过去的走路方式转变为对行为的评判标准。不过这种标准仍然侧重于人的行为,只是已经扩大到所有的行为领域,是抽象概念,而不是指走路这样一种具体运动。道德意义上的“德”,它的含义应当是指直道而行表里如一。老子网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大致意思是说,(我们)探究道的本质的时候就会发现,它遵循的唯一标准就是道。老子网
德字少一横,因为要避讳。宣德是皇帝的年号,所以这个字要避讳。???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做工细腻的兽面铺首
& & 本报《焚香问器》一文引起一位市民对其&传家宝&的浓厚兴趣。&我家祖传了一只铜炉,底款上有’大明宣德年制’。&家住沙溪镇的阿宝告诉记者。
& & 这消息让听者不禁心念一动。在收藏界,宣德炉非比寻常。它来头不小,乃明朝宣德年间,由皇帝亲自下令、宫廷官员主持创制并烧造的一批质地优良的铜质焚香炉。然而,宣德炉的传世量也是少之又少,且它同时又被民间、后世仿制无数,历经劫难。以致它成为史上最火的&赝品&之一,当前要想寻得一只真正的宣德炉,宛如大海捞针。
& & 在本报记者的牵线下,阿宝带着他的&传家宝&与本地收藏家杨杰祥与余乃刚先生见了面。藏家一见此炉,便指出:&这是一件清代的仿制品。&然而,虽然阿宝没有得&宝&,却依然感觉收获不小,因为,在&鉴宝&的过程中,他对先辈留下来的这份&财产&,多了一层文化的认知。
  包浆触感平滑阿宝感言:
& & 玩收藏的人知识面很广,真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特别精通历史,宛如一本活字典。我对收藏更感兴趣了,会进一步了解相关收藏知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2210主题精华0粟米13.08 石信誉6 点阅读权限130
正七品下.内寺伯, 积分 22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90 积分
信誉 6 / 粟米 13.08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2179 / 精华 0 / 在线 219 小时 / 注册
张捞 2140716农行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做工细腻的兽面铺首
& & 本报《焚香问器》一文引起一位市民对其&传家宝&的浓厚兴趣。&我家祖传了一只铜炉,底款上有’大明宣德年制’。&家住沙溪镇的阿宝告诉记者。
& & 这消息让听者不禁心念一动。在收藏界,宣德炉非比寻常。它来头不小,乃明朝宣德年间,由皇帝亲自下令、宫廷官员主持创制并烧造的一批质地优良的铜质焚香炉。然而,宣德炉的传世量也是少之又少,且它同时又被民间、后世仿制无数,历经劫难。以致它成为史上最火的&赝品&之一,当前要想寻得一只真正的宣德炉,宛如大海捞针。
& & 在本报记者的牵线下,阿宝带着他的&传家宝&与本地收藏家杨杰祥与余乃刚先生见了面。藏家一见此炉,便指出:&这是一件清代的仿制品。&然而,虽然阿宝没有得&宝&,却依然感觉收获不小,因为,在&鉴宝&的过程中,他对先辈留下来的这份&财产&,多了一层文化的认知。
  包浆触感平滑阿宝感言:
& & 玩收藏的人知识面很广,真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特别精通历史,宛如一本活字典。我对收藏更感兴趣了,会进一步了解相关收藏知识。
& & 炉内可见自然氧化而成的斑驳铜锈
& && &&&整体造型饱满,手感厚重
& & 明宣宗与宣德炉
& & 据说,洪武三十一年的一天,燕王朱棣做了一个梦:太祖皇帝朱元璋赐他一个象征着权力的大圭,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正当他半梦半醒、回味无穷之际,有人来报皇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心念一动。不久,明太祖去世,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名发动靖难,成为永乐皇帝,皇孙朱瞻基深受宠爱,其父朱高炽也因他被册立为皇太子。
& &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他就是被后世誉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的明宣宗,明朝“永宣盛世”的开创人。
& & 盛世之下,宣宗的生活充满情趣,颇具艺术修养的他热爱书画、喜斗蟋蟀。宣德三年(1428年)初,暹罗国(今泰国)进贡的数万斤精美“风磨铜”触动了他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之鼎彝陈设的想法。在此前的几千年里,中国的鼎器多以青铜铸造,少有如此黄金般的光泽。
& & 一道旨令使工部、礼部等官员忙碌起来。他们翻查史籍记载、研究宫中所藏,最后选定出29种典雅样式,皇帝亲自审定了117种图谱,包括鼎、炉、鹤、鬲、簋等器物。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奉命督办,铸造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鼎彝。有记载称,除去乐器,兵器等,真正算是“宣炉”者有一万八千件。除御用外,明宣宗也将其分赐给诸王、臣子,以及京内各郊庙祭坛、各地著名寺院,但不过几千件。
& & 但因种种原因,许多宣德炉后来散落或遭到销毁,加之后世出现大量的“宣德炉”仿制品,以致如今真正的“宣德炉”确是寥若星辰。
& & 底款书法略为平庸呆滞
& & 包桨触感平滑  
& & 真假“宣德炉”
& & 根据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贾文忠的《话说“宣德炉”》,宣炉的形制多为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取上等材质、以失蜡法铸造的它外表光滑细腻、内蕴奇光,如女子鲜嫩的肌肤。宣炉色皮的种类大约有三十种,仅斑色就有仿宋烧斑色、仿古青绿色、朱砂斑、黑漆古斑、葡萄斑不等,皮色更是丰富,呈枣红色、猪肝色、甘蔗红、海棠红、桑椹色、石榴皮色、茄皮紫、杏黄色、蜡茶色、粟壳色、棠梨色、秋白梨色、骆色、褐色、藏金色、绿色、鹦羽绿、秋葵花色、茶叶末色、蟹壳青、水银古色、鸡皮色等多种。
& & 以阳文铸写的铭款是许多玩家辨识真假宣德炉的凭据之一。它们的位置大多在炉外底正中央,也有一些在炉前的口沿下居中处,或几炉一侧,在内底正中的非常罕见。据说该字体分小篆和欧阳询体楷书两种。虽然,并非所有落款为“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就是为宣德皇帝所铸炉,但可能出于对皇帝的尊敬,根据中国文字书写中的讳省习惯“德”字中“心”上一横笔常被省略。
& & 再说阿宝的“宣德炉”,它口径11cm、高7.5cm、重约850克,唇外卷、束颈、鼓腹,腹下收敛,圈足,两旁铸有做工细腻的兽面铺首(此纹样盛行于浪漫主义的汉代,它起源于史前人们对兽类的崇拜,被赋予了驱妖避邪吉祥寓意。其造型常常嘴中含环,如今仍可见于门环装饰中),底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楷书。它整体造型饱满,手感厚重,包浆触感平滑,炉内可见自然氧化而成的斑驳铜锈。仔细端详那底款的“德”字,果然也有那笔特别的省略。
& & 然而,两位藏家一眼扫过,便认为它是晚清“宣德炉”的民间仿品。
& & 他们认为,从底款字体看,它给人感觉略为平庸呆滞,倾向中规中矩的清朝书法,欠缺明代书法的灵动之气。同时,从器形看,此物厚重敦实。有藏家认为,在同类器物中比较,年代越早的器形越扁,愈发近似于“按(广东音)扁橘”的形态,但此物“身材”给人感觉相对舒展,可见是后期作品。
& & “不过,此物胜在包浆平滑厚润,也算是清仿品中的一件民间精品。不过,这可是祖传下来的香炉,可不能把它给卖了。”收藏家们的幽默解释引得在座开怀而笑。(廖薇)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这个宣德炉是真假——新增大图
回复: 这个宣德炉是真假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明初宣宗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之类。当时宣宗皇帝是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后来遂扩大为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之用。
中国的香炉(焚香之炉)究竟始于何时,比较多的说法是汉代。那时,佛教的传入对香炉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礼佛有焚香之举,乃制香炉。从屡见的自汉墓中出土的博山炉可以认为是中国香炉的始祖。博山炉有铜铸的,也有陶制的,在炉中点燃香料,青烟在盖的孔洞中袅袅飘出,香气四溢,如通神明,爽身心,驱蚊虫。明代的宣德香炉即承此俗。
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他在明太祖创业的基础上,使原来严密的政策略趋向平稳,权利则更为集中,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宣德六年,他命郑和七次下西洋,更进一步沟通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由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各种工艺品的生产制造亦出现了百花争放的局面,闻名遐迩的宣德炉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宣德香炉的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的珍贵。据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共得5000只,以后即封炉不铸。数百年沧桑,至今的宣德炉的存世量更是凤毛麟角,稀若星辰了。90年代以来,宣德炉继宜兴紫砂壶后成了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的新宠。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东南亚各国的收藏家竞相高价收藏,其珍品现今每只的价格已可达十余万元至数十万元之巨,可以说比六七十年代价格上涨了千倍。
宣德铜香炉的选料之精,可谓是历史铜制品中的极端。据明史载:宣德初南方暹罗国献风磨铜31680斤,盖风磨铜质量极优,加入了金银等30余种贵金属,反复冶炼4~12次后制成。宣德炉铸造后珠光宝气,晶莹温润,同时还有用赤金640两,白银2080两作铜装饰的生金、镶嵌、鎏金银之用,其他如番硇砂、紫碓石、紫矿石、胭脂石等十余种材料作铜的地子的颜色。因此它的色彩丰富以紫红色为基调,有褐、青、绿、红、蓝、黄、白、金等数十种颜色。历经数百年后,炉的外壁形成了厚厚的一层自然包浆更加美丽动人。
宣德铜香炉的造型古朴庄重,做工精致,亦是继商周青铜器之后我国铸造工艺中的极端。宣德炉采用当时先进的失蜡法铸成,经过打磨后找不出拼模和铸口的痕迹。炉分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炉耳有:象耳、狮耳、环耳、,都成对置于炉身的两侧。有的炉不饰耳,而炉身素光不作纹饰,使之尽现宣德炉美丽古朴的铜色和庄重的造型。也有少量的宣德炉在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谓之生金,熠熠生辉,金块大小相间,小者呈星点状,大者如片状,如金色的“雨雪”交加,富丽豪华。炉足有圈足、圆乳形三足、方圆形四足等,形式多样,因炉身而异。炉壁厚重,手感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宣德铜香炉的款式规范,端庄。其款多落于炉外底,为“大明宣德年制”楷书长方形阴文款,作六字二排或六字三排,字体秀丽,有晋唐遗风,宣德的“德”字右侧中间少一划,是该揩款的特色。此外亦有“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的篆款,皆以小篆出之,字型有王莽(东汉)“悬针篆”的特色。
宣德铜炉名冠天下,嗣后多有仿制。有当代仿、明中期仿、明末至清早期仿、清末民初仿和现代仿等几类,他们各自的特点如下。
1、当代仿品。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有记载吗?)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2、明代中期仿品。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朝野亦需用铜香炉,因宣德炉已经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炉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变化。此时炉的特色是铜色泛黄,器身铸有伊斯兰文。明代中期伊斯兰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兰教,所以当时制作的工艺品如铜器、瓷器、景泰蓝及许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兰文(回文)的出现,至明末铸造的宣德炉上亦沿此风,并且楷书、篆书并用。
3、明末和清初仿造。该时的工艺美术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宣德炉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
4、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在北京前门大街一带就有专门伪造宣德炉的店铺,打磨厂东大市炭儿胡同有专铸宣德炉的作坊,作成后做旧、涂色、上蜡,以此牟利,往往借道上海向外推销,亦有销至蒙古地区,但做工粗糙,炉胎薄,铜质差,多砂孔。
5、现代仿。有三种情况,一是采用江南一带以黄杂铜翻砂铸成,粗劣至极,炉身不加纹饰,双耳上翘如桥形,体轻薄而多砂眼。二是采用现代的失蜡法浇铸技术,此类仿品可以说在造型、重量上与真品相伯仲,但细看铜的质地、皮壳、包浆、打磨的光洁度等,两者差异就大了。现代仿品用的是电解铜,色紫红,手抚之而无细糯之感,唯苯而已,且仍生涩浅薄,在打磨方面现代大多借助抛光机械,由于转速太快,光泽过分的激烈,“火气”亦大。
宣德炉和其同时代的仿品,现今已很难分辨,一般均作真品论,价高。明末清初仿品的价格目前亦达2至3万元(人民币),至于清末民国和现代的仿品则价低廉,不为藏家所取。
▄︻┳═一&&................
你把老命献给共产党
我把小命献给艺超网
& & & & TOP
•& & & & 组别:荣誉会员
•& & & & 性别:&&保密
•& & & & 生日:
•& & & & 积分:1396
•& & & & 帖子:1386 & & & &
17:52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3#
回复: 这个宣德炉是真假
现在所见到的宣德炉多半不真,即便是真的,残缺之后价值也要大打折扣。
另外,由于宣德炉传世数量稀少,所以真品的价格为天文数字,异常昂贵。各朝历代纷纷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只要你转逛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能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真宣德炉要想遇到简直是大海捞针,但也并非绝对,也许就能在某个古董摊上寻到真品,那么断定它的真伪,就需掌握一些鉴定知识。
焚香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香炉用途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用来将衣服薰香,是香水、香料的代替物。到清代乾隆时期,西洋香料传入,这种风气才渐渐消失。第二,是用做书房陈设之器。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习字的书房内焚香,所以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第三,用来供祭神佛。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以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质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铜香炉的制作达到了巅峰阶段。
宣德皇帝在位时,嗜好玩赏香炉,特下令从暹逻国(今东南亚)进口一批铜材,责成宫庭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宋代柴、汝、官、哥、均、定等名窑瓷器的形制,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共117种。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风磨铜一起经过十余次的精心铸炼,把提纯的铜选取出来制成香炉,颜色多呈栗壳色、佛经纸色或茄皮色。手摸感觉似婴儿肌肤,晶莹而滑润,惹人抚弄,鎏金或嵌金、洒金的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富贵庄重的感觉。
宣德炉铸造的成功,开创了后世铸炉的先河。传说当时共铸造各式香炉3000座,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炉因其罕见,所以从明代到民国时期,仿制、伪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
依照古代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一小部分精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很难辨别。真宣德炉铜质非常精细,而做假者铜质内未加入金银等贵金属,因此从铜质上能鉴别真伪,看宣德炉底足,手头坠重,露铜精细者为真,而工艺粗劣,重量轻浮者为假。 真宣德炉底足款识的书写是经过官方严格审核的,具有当时官窑瓷器风格,其笔法自然流畅,庄重而威严,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只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书者随意刻写,字体不规整。
▄︻┳═一&&................
你把老命献给共产党
我把小命献给艺超网
& & & & TOP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 & & & 组别:荣誉会员
•& & & & 性别: 保密
•& & & & 生日:
•& & & & 积分:595
•& & & & 帖子:595 & & & &
10:52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4#
回复: 这个宣德炉是真假
晚清的仿制品
& & & & TOP
真正的宣德香炉国内已所剩无几,价值在300万元以上,当前流传下来的多为民国仿造,价值在几千元,也有少量晚清时仿造。此香炉清朝中期防造宣德香炉,经北京报国寺、佛学院、潘家园多名古董专家鉴定,该炉为咸丰年间所造。虽是仿品,但该炉是仿品中的上品,已有一个多世纪的灵气,专家称十分上手,包浆完整,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有意者请联系: 王先生。
发布时间& & & &
卖& && & 家& & & & tt3612
单& && & 价& & & & 80000
数& && & 量& & & & 1
付款方式& & & & --
配送方式& & & & --
联系方式& & & & 联系电话:,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沙沟108号702室,邮编:100037
真正的宣德香炉国内已所剩无几,价值在300万元以上,当前流传下来的多为民国仿造,价值在几千元,也有少量晚清时仿造。此香炉清朝中期防造宣德香炉,经北京报国寺、佛学院、潘家园多名古董专家鉴定,该炉为咸丰年间所造。虽是仿品,但该炉是仿品中的上品,已有一个多世纪的灵气,专家称十分上手,包浆完整,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有意者与我联系: 王先生。
发布时间& & & &
卖& && & 家& & & & tt3612
单& && & 价& & & & 80000
数& && & 量& & & & 1
付款方式& & & & --
配送方式& & & & --
联系方式& & & & tt3612
再议宣德炉的真伪
  宣德炉由于其仿古代名器造型制作和博器物中掺入名贵金属而闻名博,所以是历代工艺匠热衷仿制的物中对象。世上的真炉和仿品随着年华博代的推移,后人已经难以判别,并经朝代更迭华,战乱和外国殖民者的入侵,散失和销毁物华了大量的器物,留存于世的中博已经不多,越发显得珍贵。
 物中 有传说:现在已没了真品华博,留下的质量好的多是明中物华期到清中期三百年之间制作的仿品。博物反正笔者是没见过真的,没中华比较;甚至有人都怀疑被蒋介石带到台湾去的华博几件国宝都是假的,现藏于大英帝国博物华物馆的几件藏品也是假的,这物中笔者就不敢苟同了。现在世面上假的博中多了,真的也变成假的了,这就印证了“假似物华真来,真亦假”这句话。难到蒋介石什么博中家当都扔了,就舍不得这几斤铜吗?难到博物英国殖民者看到中国人用铜香炉拜佛中,也叫英国铜匠做几个出来博华拜拜圣母玛丽亚?
  现在的世道,说博中假话不上税,说真话要负责任。专家对古董的博中判别只要说假的,大多数人都赞同,华因为他们没有,这是妒忌;只要华中说真的,就要召来非议,有物博损专家形象,或者被人疑为“翘边”。质中物量差的,说成是假的,质量好的,说成是物仿的,反正你也没见过真的,如果见华博过,也不会拿来鉴别,这就物是玩古玩的窍门。
  今华博天笔者要以一种比较科学的物博说法来改变人们对宣德炉真伪判断的博华观点:即科学的密度检测法,并中物辅助两点配合判别。
  一中物﹑密度检测法
  宣德炉物是用铜铸成,铜这种物质的密度物博为8.9,溶点1184℃。宣德炉物华是否为纯铜铸成,回答肯定是不,那么纯华度是多少呢?没人测定,高于9博中5%还是低于95%,或者更低,它物博肯定还含有金属锡﹑锌﹑铅中物﹑铁等元素,那么它的密度一定不到8.9。博物
  我们的先人早在3000物中多年前就知道用金属锡溶入铜溶液中华博,生成青铜做器皿,用金属锌溶中博入铜溶液中,生成黄铜。金属锡的密度为物中5.75,溶点为232℃,金物中属锌的密度为7.14,溶点为41博华9℃。而青铜合金的密度因掺合物中的比例不同而不同,溶点大约在摄氏700~物中800℃之间,黄铜的溶点也在1000中℃左右。
  据史记载,宣德物博炉所用之铜是从暹逻国而来,共博物31650斤,添加了黄金64博0斤,白银2880斤,一批制作了3000博物件器物。在这批器物的制作过程中,博物对铜的钝度要求是比较高的,经6炼或12炼华中才得以铸制,也就是说先把中华原料加热到250℃,把溶点低物的金属锡溶液沥掉(史书记载用铁筛博华网,铁的溶点为1535℃),把原博中料再加热到450℃,把金华属锌溶液沥掉,以此类推,把溶点低于铜溶点物的其它金属溶液全部沥掉,再加物华热到1200℃左右时滤掉(把物华不要的液体清除称沥,把不要的固体清除称滤华博)比铜溶点高的金属。而得到比较纯的铜博物。但这种解释要有个前提,华中从暹逻国进口的是铜矿粉而不是博物铜材,经12炼之后只得4成就能说明原物中料的优劣(我国从赞比亚进口的选精物铜矿和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选物精铁矿的出铜和出铁率都在中博65%以上),何况明朝前期的华冶炼术,还只能冶炼铜合金,不能还原铜合金中博,就是现代溶炉冶炼技术,博要把某些元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中博也还是很困难的。
  但是笔者在博华此要说明的不是明朝前期的博华冶炼术,而是31680斤风磨物铜经12炼后只得4成,也华中就是12672斤。我们现在假设这组数中华字的铜都是100%的纯铜,密度都为8.9博华(事实是不可能的,4个9的黄金还华物含有万分之一的铜元素),那么计算出的华物铜﹑银﹑金合金的密度分别为9.10和中博9.36。笔者据此提出一个新的论博中点,凡测得宣德炉密度在8物中.9~9.36之间的和底下铭款注有宣物中德年制的炉,都是真品,考虑到以上三种华中单质的原有纯度,笔者可大胆推论,博凡密度接近8.9的炉,如密度在8.85以博华上的,都可视为真品。
  有人会提出,后物博人仿制也掺入重密度的金属,也华博能以假乱真。这有没有可能呢?会,华但可能性很小,以两点说明:①高密中博度的金属只有铅廉价,但铅铜合金的铜材表面物华氧化后会发黑,一看便知,蒙不了人华物;②除了皇帝老儿肯一掷千物中金的把金银混入铜中铸器之外,别人是舍不得博中的。仿造还是作假,都是为中名利而来,为名:那些文人墨客,达华官贵人,皇孙贵族如果要仿,也中华是少量的,真的添加了金银,那中华器物就不亚于宣德年的制品,从明中期到末期华的仿品制作工艺来看,远远超过华博宣德年间。为利:作假者在华中制品中决不会添加金银,否华中侧不是亏了吗?
  因第一批3000博物件含金银器物得到宣德帝的肯定物中(平均每件器物重4斤),同年被令加铸(史华博料记载)15000件。此批器物大多数是大物华型的,都是实用型的,不含有金银,但添加了物博从日本进口的13600斤物锌,6400斤铅,800斤红铜(比较纯的物博铜),640斤锡,溶炼成黄铜物浇铸。这两批18000件就是有名物中的宣德铜器真品。到现在是不是都遗中物失了呢?笔者认为还大量存在,特别中博是大型器物,因仿的人少,存世的真品就多,中华象炉这种小件,因从成本上﹑工艺上容易华中仿,相比较真品就少。
 物中 如果您有宣德炉,不仿用排水法求其体物积,除以重量得到密度的方法判博别一下。
  二﹑色质判定法
  人们博物都知道,按照门捷列夫元素博周期表的排列,金属铁是易物华氧化物,铜是难氧化物,金是不博物氧化物。铁在空气中能被氧化成中华三氧化二铁或四氧化三铁,形成铁锈,铁锈疏博华松透气,导至铁继续氧化,而铜和铝华物一样,它表面氧化后会形成致密的保护层华,阻止空气和铜继续接触,金不和空物华气氧化,甚至不被强酸氧化。铜物和元素周期表前面的金属生成的合金,易中华氧化,和后面的金属生成的合金不易中华氧化。
  宣德小件铜炉的材料,经6炼到华中12炼之后,基本接近纯铜,所以颜色为紫红博色的,虽添加了金银材料,物博因数量较少,并已充分溶解在铜溶液中,中华形成合金,对制成品的色质博华改变不大。这就是为什么在明中期或后期博中官仿或文人铸炉中不把金溶入铜料中物中的原因,而把金材料用洒金﹑鎏金﹑博错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炉表面,达物中到美观的效果。
  宣德博物铜炉表面经长时间的氧化,会形成栗红色的氧中物化层,这就是判别真假宣德炉的基本中色调。由于每炉铜原料在冶炼过程中华,因冶炼技术水平局限和手工操华中作,其它金属成份数量的剥离不尽相同,博物使铜溶液的合金成份不同,会造华博成宣德炉材料颜色有差异,博物也导致这些铜合金表面的氧化层颜色的差异。物但万变不离其中,笔者认为:真博华宣的表面颜色与栗红色相差无几。
  因此物,要从表面颜色上判别真假宣德炉已中物经很清楚了。如铜炉表面氧中化层颜色显黑色或黑色带绿,那物中是铜材料中含铅太高,不属纯铜;如铜炉物中表面生成绿锈,那是含锡太中物高,已接近青铜合金;如铜炉表面一博物擦就黄烂烂的,氧化层不致密,博物那是含锌太高,是黄铜合金。从表面质地中博上看,如被氧化的粗糙﹑不平,或者能见物华到砂眼等,那是黄铜合金铸物中造或是粗铜铸造。从重量上看,炉直径12厘中华米的,重量大约在1千克以华物上,炉直径15厘米的,重量大约在中华1.7千克以上,炉直径18厘米的,重物华量大约在3千克以上,在考华虑炉壁厚度相同情况下,近似半圆球环的体积中。
  明中期左右,也是欧洲华物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期,欧华博洲工业已相当发达,技术已相当领先。随着郑华和下西洋的航海业发达,从阿拉伯世界带回了博华先进的冶铜术,如在硫化铜铁矿中,物博用硫酸先把铁置换出来,再物用熔炉冶炼纯铜;在硫酸铜矿中,先中博让其生成硫酸铜溶液,再用铁置换铜。包括制物华模翻砂技术的提高,明中期后的铜制品质华量越来越好。
  在文人博制炉的历史中,造出了很多铜炉物博精品,如用洒金花工艺,在博华炉的外面或内外面错落有至的镶嵌碎金花,达博物到装饰效果;用错金和割金技术,在物中炉的外面绘有云龙文饰﹑连枝文饰或人物山水中图案,使之不但成为一件精美的铸器博物工艺品,还是一件艺术绘画博,这是真宣德炉没有的。
  华物特别要提到的是明末清初,博华有一位叫石叟的僧人,他不物博但是一位出色的冶炼专家,中华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雕塑艺术大师,一位物华画家,他所铸的铜炉有他的特点,他不仿物华宣德炉的式样,自成一体,他制的铜佛像物华栩栩如生。在他制作的铜炉上,都用物中银割丝绘有精美的图画,连枝文饰等物,他用银割丝把佛像上的衣华物裙装扮的生动活泼。英国收藏家这样评价到:博中石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华博。目前在英国博物馆内还收藏着石叟博制的铜炉和铜佛像。现在石华叟制的铜炉和铜佛像传世极少,华价格不菲。由于石叟制的铜器异常精美,后人中华也有仿制,但由于技术原因很容华物易识别,石叟在铜器上的银割丝华中细而匀称,且石叟制的铜器中含有金属镍,表物面的氧化层颜色呈佛经纸色中。
  因此,从质量和制作工博中艺上说,宣德三年制的铜器中博质量远不及明中期后制作的仿品,真中博宣德炉只在器物造型和材料中含华中有金银而闻名,难怪专家在真伪之间博物难下定论。
  三﹑铭文识别与判断
 中 自明朝以来,好的手工艺品都留有铭文或字中博号,这是手工艺人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宣博华德铜炉和瓷器一样,也留有印记。如何来识别华中和判断呢?这要从当时的习惯﹑规定等情况考华物虑,也可以用现代人运用的常理进行推测物中。
  我们现在的产品,如是内销的,中物有生产地址和厂名,如是出口的,有中国物中制造和相应的英语标识,不可能同时博中出现国名﹑地名﹑厂名等繁索的中标识,这是常识,我想明朝也一样。
宣中物德炉查明的款识一共有四种,即华博一字﹑二字﹑四字﹑六字款,图形有方形和圆中博形。宣德帝制炉时没考虑到出口,他物华的制器官坊也就不必要把国号和华年号同时打印在炉上,因此笔者认为:四字年中号款是真宣德炉的识别款,一字和二字款是民博物坊制品,六字款是清朝的仿中物品。因为自清朝后,大多数手工博物艺品才出现国号﹑年号一起上的款识,此外,物博清朝的制品中还出现年号与人名号一起上的假物华货,如“大清乾隆年制”石叟款,石叟可博物是明代人,又来了一出”关中物公战秦琼”。
  另外还有一博个鉴别误区,就是有的专家把宣炉底华中下注明朝代年号﹑皇帝年号﹑和人名的器物物断为仿制,笔者认为不妥,宣德三中物年制的炉是真品,妇孺皆知。要仿就仿真品,博仿个假品算什么?再说,从历代物博到当今,制假贩假不是死罪博物,仿真品才利厚人皆共知,就是死罪,那华更要仿真品。举个例子:强盗知道抢华中劫是死罪,他会去抢平头百博中姓吗?财主和钱庄相比较,肯定去抢钱庄物博。例子虽不恰当,但笔者认为是一种常理中博。
  用宣德炉的监造官物中吴邦佐名字做铭文的炉也很多,笔者认为华物:那些炉基本上和宣德炉同年代出品,肯定是物中非官方制炉。铜在我朝计划华博经济时代,是国家控购原材博料,明朝也一样,宣德年国泰民华博安,铸炮用不了多少铜,一些有门路的民间作华博坊弄到铜,苦于没有朝庭批准不能买物中卖铜制品,只得挂靠臣官吴邦佐华中,适时宣德炉在民间广受欢迎,作坊得利中,吴邦佐也得到孝敬,何乐而不中华为。就象现在掌管大型基建项目的权博华力人物,让工程队多挂靠几中物支,项目再拆细点,大家有饭吃,红包多收点博物一样道理。所以把有这些铭文的炉断为清中仿,很难认同。
  笔者目前在古玩市中华场上已经看到,仿宣德器型的香炉,博物从尺寸大小,重量是一模一华博样,它是用纯铜铸的,也就物博是电解铜,密度达8.9,15厘米直径中博的,2千克重,并且翻砂工艺极精,博华内外模具在一个中心上,铸的炉四壁和底一样博华厚,内光外滑,并且经过电镀或酸洗,氧物博化层极其漂亮,但没有注款。如注个大明宣德博中年制,你能识别吗?把真宣和这个制品放物在一起,不懂古玩的肯定说:里面浇的这物博么粗糙的那个,肯定是假货。如中果这个制品再传个几代,又有什么人物能判断呢?我想就是世界上物博最先进的色谱仪﹑光谱仪也物华只能分析相隔几万年以上的元素,对物华只有相隔几百年的铜元素是分析不出来的。
中博  以上是笔者对宣德炉的一点粗浅分析博物,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对,敬请指教。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125主题精华0粟米8.96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110
从七品下.太史丞, 积分 11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5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9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125 / 精华 0 / 在线 231 小时 / 注册
•& & & & 话说“宣德炉”
•& & & & 作者:贾文忠 | 标签:& &| 评论2 | 阅读1362 |
•& & & & 《文物天地》2004.10
2003年嘉德专场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3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38万元,其中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图1)”、清顺治“冲天耳三足炉(图2)”分别拍出166.1万元,掀起了宣炉热,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栏目,开播以上以收到上万张群众来信中要求鉴定的宣德炉照片,由于本人80年代曾研究过宣德炉日《鉴宝》栏目邀请我做为专家鉴定一件洒金宣德炉(图3),由于宣德炉广为大众收藏市场上相关普及资料并不多见,近日我也正在赶写一本小书,意在普及宣炉知识,今先借贵刊谈谈我对宣德炉的粗浅认识。
一、宣德炉文献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曾接触过很多文革抄家的各式宣德炉,逐对此有所爱,立即搜寻相关资料,但当时能见到的只有赵汝珍《古玩指南》。由于对此有所嗜好,故时常留意相关史料。1985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故宫文物月刊》第三十二期,发表了铜器专家张光远先生“大明宣德炉”一文,受此文启发又到处阅读相关文献,近十余年来将所有涉猎文献基本汇集。介绍宣德炉最主要的三本《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宣德彝器谱》成书於明代宣德年间,目前所见均为传抄本,疑原为一书后经流传互相传抄,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即分出了不同的版本。另又有后人藏炉心得,如《沈氏宣炉小志》、《宣炉汇释》、《古玩指南》等,今人关于宣炉研究或文章等均出自这几本书的内容。台湾巨光出版社出版、陈庆鸿主编、杨徵祥、黄圣文助编《大明宣德炉总论》将大多数与宣德炉相关的文献全面收录其中并配图说明,是一部研究宣德鼎难得的工具书。如有志研究宣德炉者可参考以下书目:
《宣德鼎彝谱》是明代吕震撰,当时是为呈圣上的,并不曾颁行於世,所以直到嘉靖年间,这一本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由版本效多均为传抄本,主要有八卷本、二十卷本、三卷本。《四库全书总目》《宣德鼎彝谱》(八卷)明吕震撰。该书是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奉旨编辑的一本书,据说在宣德年间,有一位掌管铸造冶炼的太监,名叫吴诚,他曾与吕震等人一同嵬集编排此书,上贡给朝廷,此书并未流传,后来于谦在正统年间(公元年)当礼部祠曹(主祭官)时,才从吴诚那里得到副本,而文彭又向于谦的后人借来抄了一份。直到嘉靖年间,这一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宣德鼎彝谱》第一卷、第二卷为帝王的诏令告示、礼部所呈进的图谱以及工部议呈所需材料时的奏折;第三卷则记载了工部在申请供给物料时所上呈的一些折疏,以及这两部在商订各级地方政府,甚至武学、武成两殿祭祀时所使用鼎彝的种类名称;第四卷是记载太庙以及宫庭内苑间所使用的种类;第五卷则记载帝王下旨赏赐给南北二京衙门,或是天下名山胜景以至古迹的一些鼎彝名类,另载有工部铸造完成,及补铸完成时所呈奏折,以及皇帝所颁的一道褒扬令,亦并陈於卷帙间。第六、七、卷罗列了各种鼎彝名类,并加以详细订释,举凡某处的某项祭器是仿自那一个朝代的何种款式,其实际尺寸规格,卷中都一一加以具体说明。《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明吕震撰,与《宣德鼎彝谱》内容其本相同为另一抄本,末收录《四库》中,内有八十三帧图,图后则有各种鼎彝说明。第一、二卷分别记载所奉的圣旨和命令,以及工部议呈所需物料的各道奏折;第三卷记载工部请求供给物料以及奏进图谱清册的各种折疏,与乾清宫所需的鼎彝名目;第四、五、六、七、八等五卷,则记载乾清宫及分赐给各王府的鼎彝名称;第九卷记载陈放在乾清宫及分给各郊坛祠庙的鼎彝名称种类;第十、十一两卷中,记载著陈放於坤宁宫及分赐各妃嫔的鼎彝名目;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五卷,则分别记载著圣旨赐给文武官员的鼎彝名目;第十七卷载有补铸给佛、道二教的鼎彝名目;第十八、十九两卷,记载著司礼监奉旨补铸鼎彝的折疏,及所补铸的鼎彝名目;第二十卷则记载著工部铸冶告成,与补铸等二道折疏,以及圣上所颁赐的褒奖令一道,和补铸各器具的名目,不另附加图式。书前序为杨荣撰、书后有于谦撰后序。《宣德彝器谱》(三卷)明吕棠撰。该书是明代工部尚书大臣吕棠,接奉圣旨所编排纂集的。上卷所记载的是所奉圣旨的内容及工部商议后奏请物料的各种奏疏,所需铸造炉鼎的黄色清册,进呈彝器表中乾清宫御用以及分赐给各王府的鼎彝名目;中卷记载乾清宫、坤宁宫的御用鼎彝,以及分赐给各王府、各嫔妃、和郊祀祭坛以及各祠庙的鼎彝名目;下卷则记载分赐给各衙门及佛道二教祠堂的鼎彝,其它款式的补铸鼎彝也一并记於此卷中。在每卷所载的器名后,分别置有各款的简略说明,最后一页题有两行小记,共计十七字,“司礼监臣张斌颁赐大明邓玉函抄此书录”。《沈氏宣炉小志》佚名撰,庚午年(1930年)春天。书前有张寿龄题字:“戊辰之冬天,涉园校勘印《宣炉图谱》既竟,又得《宣炉小志》旧抄本,首尾完善,於考订宣炉颇独到之处,且於炉色剖析尤当,不知作者是谁,不知作者何人,仅於结论有(沈氏子云),而其名又佚,殊可惜也,今涉园并印附入,他日得悉姓名,再补志之。庚午春张寿龄并志。”此文文字虽不长确有自己独到见解,并分为九部分(叙炉略旨)、(炉式)、(炉色)、(铜质)、(论新旧)、(论大小)、(火候)、(乳炉)、(结论),是玩炉者自身经验的一种总结。《宣炉博论》项子京(元汴)撰,原为《宣德鼎彝谱.卷末.宣炉博论》,为宣德鼎彝谱跋文近2千字。《宣炉汇释》十二卷、仁和.邵锐茗生撰。书前有序“昔杜茶村尝恨宣炉独无专书记载,虽图谱有三,而八卷仅传,其图且轶,俗子臆遂多耳食;癸亥戊辰家大人迭得廿卷、三卷二谱,绘录稍精,真赝不辨。其他散见记录者,要皆零篇碎简,略具一斑;锐好古成疑,趋庭习训,独於宣炉别有痂嗜,课余之暇随侍,安车放观列肆,每逢妙制,辄复易归,十稔以还,得炉半百,曾寓目者,更数倍焉,耽玩既深,真伪略识,尝概夫宣炉之难得而易失,难完而易毁也,又概夫三年以后所铸之谱录无存,传记阙如也。因趁闲居,撰成专集,综核名实,则采众云,论别精粗,亦纾已见,道历试之所经,备考藏之作的,更将内府及诸家所藏真仿各炉,择其款式特异者,各为图说,附之卷尾,续前谱之不详,启昔贤所末发,留真此日,重范他年,全书都五万字,分十二编,名之曰(宣炉汇释),爬罗虽力,谫陋犹凭,隐器秘文,恐多弱轶,大雅鸿达,倘有感於声气,竞辑完书,则此《释》之印,清当嚆矢,匪惟炉学之光,抑亦锐之幸也。作叙曰。”全书共分十二卷,第一篇释铸、第二篇释鼎彝、第三篇释耳边口足、第四篇释款、第五篇释色(附声)、第六篇释他器、第七篇释宣厄、第八篇释仿宣、第九篇释藏玩、第十篇释谱录、第十一篇释闻见、第十二篇附录。《烧烧新语》清吴融撰,32篇、作于乾隆十二年,抄录于王世襄《锦灰二堆》《古玩指南》(宣德炉)赵汝珍撰。第六章宣炉,第一节宣炉概述、第二节宣炉何以必炼、第三节宣炉之仿制、第四节宣炉之伪制。第九章宣德炉谱辨,第十四章杂辨。《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大明宣德炉》张光远著,第三卷第八期1985年11月。《台北故宫文物月刊》《鉴金大明宣德炉》张光远著,第八卷第一、二期日。《故宫历代香具图录》陈擎光著,台北故宫博物院1994年1月出版。《大明宣德炉总论》陈庆鸿著,巨光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双清藏炉》黄光男著,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4月出版。 《香薰香炉暖炉》林博佑主编,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4月出版。二、宣德炉由来香炉的出现代表了生活与文化结合,从焚香来驱蚊虫避秽,发展使用专用炉具,渐发展到炉具上造型争奇斗艳这是一种文化的基垫和孕育所产生出来的。中国人在室内焚香使自战国或更早,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汉代香炉中最著名的是“博山炉”,自汉代起历代均有各式各样的香炉出来,金、银、铜、铁、瓷、石等等。古人爱闻气味,汉代宫中的“博山炉”即为香炉之始,在此炉中燃焚香料,即见青烟由盖孔栩栩上升,香气四溢,如通神明,大爽身心兼驱蚊虫。宣德炉应承此俗,并以作郊坛,太庙及内廷祭祀焚香的礼器为主。自明清以来,不论庙宇及民间古老厅堂供案上,到处却有大小香炉陈设,使得中国古代的铜器仅剩这唯一的实际效用了。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年)号“宣德”。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收到泰国王刺迦霭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所陈设的鼎彝祭器,即于三月初下旨,敕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三、宣德炉样式由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窑瓷器中,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这其中有鼎、炉、鹤、鬲、簋、甫甚至几形等器,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这些是鼎彝后来世见以炉为多,所以只称“宣德炉”,其实并非都是炉,也许大多数人根本不知宣炉还包括鼎 鬲、甫等形状,然而真正值得观赏收藏的炉,却只有二、三十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鼎炉、彝炉、鬲炉、敦炉、乳炉、钵炉、筒炉等样式。宣炉即然都是深具法度的佳作,何以真正为人称道的只有二三十种?这是因为当时宣炉的铸制,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及内府自用、赏赐臣下两种用途。祭祀神明的炉,往往因应其奉祀对象而特殊的形制,虽然款式精巧,却因为铸制花样的繁复及单一用途的性质,而缺乏放诸四海毕准的美感;至於内府供使及赏赐臣下的炉,样式都极为单纯,反而显得自然高妙,呈现出洗练的抽象风格,值得再四玩味。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篇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最常见的有:1.蚰龙耳(图4)2.双鱼耳(图5) 3.朝天耳(图6)4.桥耳炉(图7)5.狮头炉(图8)6.素园鼎(图9)7.戟耳炉(图10)8.钵盂炉(图11)9.压经炉(图12)10.竹节炉(图13)11.法盏炉(图14)12.象首炉(图15)13.法桶炉(图16)14.夔龙耳(图17)15.朝冠耳(图18)16.鼓墩炉(图19)17.索耳炉(图20)18橘囊炉(图21)19四方炉(图22)20花式炉(图23 )。四、宣德炉数量按图谱记载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100多名铸工,开始铸造。十月初宣宗又御旨补铸一批,共历时五个月,到十一月中旬先后两批鼎彝便已铸制完成,宣宗非常满意,除对有关铸制的官员封赏外,宣宗在十二月一日又敕令补铸,件数大增竟在万件之上,到宣德四年才造完成。若除去乐器,兵器等外其真正算是“宣炉”鼎彝者则应在1万8千件。当年宣德炉除御用外也分赐给了诸王及臣下还有京内各郊庙祭坛,甚至各地著名寺院,分布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德炉不但佚散了,甚至被大批销毁,时至今日真宣德炉竟成为遇不可求的珍品,竟然失落得无踪可寻。有学者怀疑台北故宫从北京故宫带过去的仅有的四件也有疑问。《宣炉汇释》中经宣德炉历来经历的灾难分为十种厄,1、即烧班厄:嘉靖、隆度年间以前,当时崇尚烧斑,所以真正宣炉被重新烧斑。2、本色厄:嘉靖、隆庆之后,又重新推重本色,又将传世宣炉烧斑及包浆全部去除,重新制作藏金色等铜炉本色。3、磨新厄:万历、天启年间过份追求铜质显露,所以竞相将真炉磨治一新。4、嵌款厄:宣德炉的样炉及无款炉,有许多是美妙的真品,后人取得后便凿空底部嵌入炉款。5、凿款厄:将无款的炉,加凿伪款,以便增价牟利。这种除宣德款外还有伪制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康熙、乾隆等。6、崇祯铸钱厄:《烈皇小识》卷六载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其中包括上古三代铜器及宣德年间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7、外国人进入中国后大量收购青铜器包括宣德炉,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观,古玩商人竟相把旧宣炉磨成新炉,以博买家青睐。8、敷色厄:为迎合各时期鉴赏家对宣德炉的审美追求,狡猾的商人将磨新的各款炉,或是色皮剥蚀的旧炉,重新敷上潮流色皮,使得真面日被遮掩。9、凿底厄:宣炉珍品重量与黄金相同,一些世俗人怀疑是纯金所铸,每每挖凿底部取样化验,使炉留下了凿痕。10、配环厄:宣炉的兽耳,大多衔有铜环,流传到后世很少有完整的,后配之环大多成色不同,有些装配时无意间伤了炉腹或兽耳。除此十恶以外,宣德炉近代还受抗美援朝、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影响,所以500年来至今真的宣德炉是如此罕有可贵。
五、宣德炉的制作工艺宣德炉是用失蜡法铸造的,主要以“风磨铜”及锌、锡等合金原料,也有传闻说是金银等33种贵重金属矿物制成,但明代《宣德鼎彝谱》等书中并没有记载,只是清代以来的书中有所见闻。“风磨铜”及合金原料经经十二炼,最少也得六炼才可铸器,因此每斤铜液烧到十二炼时,只剩四两精铜了,采用失蜡法铸造,后又经杨木炭磨光处理,经工匠精心做色,使它更加完美,所以铸出的宣炉铜质也就特别精美有珠宝的光彩手头份量重。六、宣德炉颜色
宣德炉本身端丽无俦、浑样天成的色皮,才是令诸家赏玩时擎为天人的主因。昌襄《宣德炉哥注》: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谈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宣德炉的色皮,可谓变化万端光是著斑色便有:葡萄朱砂斑如铜绿色、石青斑、石绿斑、黑漆古斑、,枣红色、桑椹色、猪肝色、翡翠绿色、茶叶末色、水银古色、藏经纸色、土古色及鎏金、渗金、洒金等。造成这些不同的色泽,是用各种不同颜色精工料染制出来的。其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涂色与烘烤,才能将色料沁入炉体,有的像使全器贴附一层梨皮,或像包裹一层粟壳,除此以外还有镶嵌金银或鉴金渗银的。铸工逐件黄时染制,将宣炉本色完全包裹起来,器表便覆盖一层坚实入里的“皮色”,最后打上一层白蜡罩护并使其宝色内涵,珠光外现便告完成。即使用利刃去剔它,也不容易利脱皮色,同时铜体本身隐藏在皮色之内,未与空气或水气接触,也就不会有生铜锈及铜器病的顾虑。文献中有很多古人称美宣炉炉色的文辞。如项元汴《宣炉博论》说:宣德铜炉将宝石般的锋芒内敛其中,只现出温润如珠玉般的光泽,虽是谈雅庄穆,而其中玉粒金屑的采饰,则在炉身的肤理间隐隐呈现,仿佛融雪时的冬日清晨,或是夜晚的雪光一般,晶莹柔润,映照四方的光华,绝非其他的鼎彝所可以比拟的。
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宣炉中只有颜色是一般炉品所伪造不来的,炉色看来黯淡无奇,但是却隐隐透出奇幻的光彩,仿佛是柔腻而肤触的活物般,如果逼近来看,好像是肌肤一样的鲜活,若用温火烧炼,炉色就会幻化成绚烂多变的色彩;如果是伪制炉,外表看来虽然光彩夺目,但是实际铜质的肤理却是乾槁而缺乏柔润的光泽。昌襄《宣炉哥》说:宣德铜炉最奇妙的地方在於颜色,伪制的色皮外表炫眼夺目,真正炉色却是揉纳於铜质中,从黯淡的表皮内发出奇特的光芒,就像是女子鲜嫩的肌肤一样,柔软细腻似可捏掐。……本色较淡的铜炉,是属於晚期所烧的炉色,此时铸炉已经纯粹是利用铜的本质来烧练炉色,所以炉色愈是浅谈,反而愈能显现出铜质的精采。
沈氏《宣炉小志》说:炉色虽然有青赤白黑等的分别,实际上铜质只有青、黄、赤三种颜色,而没有黑、白这两种颜色,那种炉身纯黑,俗称“黑漆古” 的颜色,是由青、红两种颜色的铜,经过长久的烧炼所结合而成的新颜色。白色则本属於黄铜色,愈经过烧练而颜色愈谈,看起来十分的古雅庄穆。炉色是依铜质而定,铜质匀嫩者虽佳,若颜色与铜质不合时,一经火练就变化;铜质纯净者虽属上乘,如果铜质和炉色不能相合时,长时期地用火功烧炼,反而更道致色泽枯死。这是因为铜质与炉色是息息相关的,伪制的铜炉因为色皮掩盖了铜的本质,所以由色泽的死沉或是鲜活来区分,就非常的清楚了。(粟皮色)、(茄皮色)这两种颜色铜液中掺入了三分铅;(棠梨色)在铜液中掺入了五分铅;(褐色)、(藏经纸色) 两种分别掺入铅三、四分之间。以上各种铜炉,都必须等到铜质炼得非常精致时候,才会显出光润的色泽。
《宣炉汇释》还将宣德炉颜色分别诠释,大约有三十种:(斑色方面) 仿宋烧斑色、仿古青绿色、朱砂斑、黑漆古斑、葡萄斑,(皮色方面)枣红色、猪肝色、甘蔗红、海棠红、桑椹色、石榴皮色、茄皮紫、珊瑚色、杏黄色、蜡茶色、粟壳色、棠梨色、秋白梨色、骆色、褐色、善鱼黄色、藏金色、绿色、鹦羽绿、秋葵花色、茶叶末色、蟹壳青、水银古色、鸡皮色、覆于色等等。具体那种颜色为尚品各家说法不一。
七、宣德炉的铭款
大多数宣德炉款铸在炉外底正中央,也有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几炉的一侧,极少有在内底正中。铭款均为阳文,其字体据《图谱》摹传有二种,其一是小篆铭款,有单字作“宣”或再加框的,有二字直书作“宣德”或加框的,有四字直书作“宣德年制”也有四字作一行的,其二是用欧阳询体楷书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有一行直写的,有一行横写的,而绝大多数为长方印款三行六字排列(图5)。铭款不论是小篆或楷到式的“德”字,其中的“心”上一横笔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故而特予讳省的,由此德字的省笔特徵征,也被引为鉴定真伪宣德炉的凭据之一。
如何辨制识印款真伪,是所有玩家的难题,因为并非落款“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即为宣德皇帝所铸炉。这是广大玩家的共识。《宣炉汇释》中记载了二十九种款样可提供大家参考。分为一、二、三、四、六、八、十、十二、十六字款(图6),还有蟠螭款、太极款、圆花款、嵌款、李澄德款、且闲主人款等。
八、宣德炉仿品
宣宗虽在前后一年间敕令工部铸制了大量的宣德炉,但当时分赐到皇宫之外者不过几千件,有些还不是炉,而被赐的对象都是王公文武大臣、官府衙门,以及各地有名佛寺道观。此后自然还有臣属会因功受到赐炉,但一般小官仕绅,以至民间大户,却是风闻而难得一见。于是一些原来主管过司铸的官员们为谋私利将那些解散了的铸造工匠重新召集起来,按照当年铸造工艺仿制,抛售于民间,从此开民间仿制之凤。当时原工部侍郎吴邦佐仿铸的宣炉最为著名,可与宣德三年铸造的正宗宣德炉媲美,但这绝不能列为真宣炉。据晚明天启时(1626年)项子京的《宣炉博论》称,当时真正的宣炉绝少,赝品到处都是,大概十炉九伪,所以真炉可价比氏壁。在万历末年(约1614年前后)南京甘文堂,能仿铸一种猪肝色的乳足炉极佳,另一位比甘氏不差的是苏州周文甫,饥仿铸鱼耳及蛐耳两种炉,他晚年所铸者已以与真器相差一等,当时亦被人搜购一空,价钱可达真炉的一半。清代以来,民间普通存在造伪者到处都有。经常能见到的还有正德、景泰、崇祯、康熙、雍正等年款的炉制做也很精细。
从明到清由于文人雅士对炉的衷爱,还出现了大批文人私家铸制炉,其款式质色也称得上是佳品。如:琴书侣、玉堂清玩、仲师记、树德堂、品竹斋、宝鼎、赏心、清玩、王旭、杲竹山房、乾清宫、正德年制、松月侣、杏朴斋清正主人等等上百种之多。
九、宣德炉的鉴别
宣德炉自宣德三年以来几百年间,由于民间大肆仿制、工艺技术也不断提高,时至今日那些原藏宫禁民间的正宗宣德炉与民间仿品混杂一起,以至鱼目混珠,难辨真伪。难怪有些专家说,距今几千年前的商周青铜器到处可见,距今500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炉难见,真让人废解。我认为真宣德炉的鉴别应遵循以下要求:1、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所列的117种样式,古朴典雅,追求纯朴美。2、铜质要精,当时是用“风磨铜”经过六至十二炼,同时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敦实而厚重所以手感非常重。3、铭款要清楚,结构严谨,字体规整,与《宣德鼎彝图谱》所载相辅。4、外表色泽要美观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介绍的颜色,鎏金或洒金宣炉金水很厚,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感觉。5、外表包浆要古朴,给人以珠光宝器的感觉。
收藏宣德炉,主要欣赏的就是造型和幽雅铜色,龙以不着纤尘,润译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种颜色的产生主要以铜质的含量不同而展现的色彩不同得到收藏者推崇。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曾撰文,提出一种看法,他认为铜炉的美包可以经过炭墼烧热,徐徐火养而成。铜色在火养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烧炉者正是在添炭培灰,巾围帕衷,把玩摩挲中得到享受和满足。王先生介绍了《烧炉新语》共32篇,篇名如下:炉说,论铜色不可制,急火烧炼法,制造烧炉具法,打磨香炉法,烧练方砖法,制造砂法,洗油头发法,急火烧炉分上中下三法,论红藏金结雾法,论水乍白结雾法,论墨漆古结雾法,论水查白结雾法,论秋葵结雾,论黄藏金结雾法,论蟹壳青结雾法,论苹果绿结雾法,论藏锦色结雾法,论铜质老嫩难结法,做橘皮炉法,打磨橘皮糙熟法,退炉法,煮花纹炉法,论各炉款式结法,揩抹香炉法,论炉清水做色之辨,论北铸假色难成,下炉色免磨法,制造养炎罩式法,打炭墼法,洗除斑点法。此文收录在王先生《绵灰二堆》中。
宣德炉收藏很有讲就,必须经常把玩,不能放在潮湿的房间,保持室内清洁十分重要,空气污染的地方宣炉也容易生锈,把玩香炉手中不能有油渍和污渍最好带上纯棉手套,宣德炉为陈设品不应长期放在裹盒内保存。为广大爱好者了解宣德炉,借此献陋,以望得到更多同好关注共同探讨其真假之迷。
•& & & & CCTV-国家地理-艺术品投资
宣德款铜香炉 ()
央视国际 (日 17:27)
[待鉴藏品]:今天待鉴的藏品是一件宣德款铜香炉,炉高9 厘米,最大直径16厘米,炉底部“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周围有两条龙环绕。   鉴定专家:贾文忠 青铜器鉴赏家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从事青铜器研究鉴定二十年。   
藏友: 张庆 收藏爱好者  
 张庆:贾老师,我祖上传下来一个炉,我认为这是明代的宣德炉,你说呢?  
 贾文忠:好,(我)看看。先掂掂这个炉的分量。这个炉啊,看一个炉怎么样,首先要看它的风格,就是它的本身的造型是不是明代《宣德彝器图谱》里面有的,完了呢,再掂它的分量它的重量,完了翻过来呢,再看它的款识。通过这个,第一眼看您这个炉的造型,我认为还是符合这个《宣德彝器图谱》里边,你看这《宣德彝器图谱》里,有这个炉的样式,你看就是这个炉:狮首大彝炉图,就是这个炉的造型,是这个炉。不愧是专家。所以说您这个炉是在谱的,在谱里面有的,有这个炉。你这个书是从哪里弄的?这是《宣德彝器图谱》里边的一个复印本,是善本书里的。给咱们搞上一本。你看:大明宣德年制。您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到付款的小钢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