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大话西游2手游防沉迷是心病要怎样医治才有效果?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沉迷手游:孩子的社交教育该从哪开始和继续
日15:15&&来源:
“我没有那么多的金币,还没买到干将莫邪,好着急。”“放学回去我们一起开黑,我也要赚金币买下庄周。”一大早,中心城区一所小学的学生一边走进校园,一边谈论着手机游戏 《王者荣耀》。粗略计算,这款游戏玩家中,17岁以下玩家数量超过3600万。不少网友疾呼:这杯“王者农药”有毒!
《王者荣耀》为什么让这么多中小学生着迷? 不少学生玩家表示,因为游戏是组团作战方式,当越来越多的学生置身其中,打游戏就变成了一种社交需求。这让家长们苦恼,也让教育专家开始反思:孩子的社交教育应该从哪开始和继续?
《王者荣耀》火爆背后,大量中小学生置身其中
凌晨1点,记者打开手机上的《王者荣耀》客户端,只需要一秒钟时间就完成了10个人的组队。因为临近学期末,游戏开场之前,团队中有人冷不丁地冒出来问一句:“团队里有小学生吗?”一名选择了“后羿英雄”的玩家回应道:“我是。”
沪上一所知名高中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晚上一登录账号,认识的同学差不多占班级四五成;静安区的一所公办小学三年级学生鹿鹿告诉记者,30多人的班级中,近20人在玩《王者荣耀》,学生们还为此特别组建了微信群。
《王者荣耀》 究竟有多火爆? 记者了解到,根据腾讯浏览指数和内部调研分析,12岁以下玩家约占比3.62%,13至17岁玩家约占比14.50%。根据估算,约有3600万中小学生参与到这款游戏中。玩家可以花钱购买英雄的“皮肤”,仅仅凭借这一项盈利点,就让 《王者荣耀》 成为眼下全球最赚钱的游戏。近日,腾讯公布的 《王者荣耀》 一季度营业收入约为60亿元,据估计,这款游戏可为腾讯控股带来36亿多元毛利润。
对此,不少小学校长感到愕然。他们指出,该款游戏首页标明“本网络游戏适合年满16岁以上的用户使用”,事实上,游戏设计者没有把好年龄关,仍旧有众多低于16岁的孩子陷入游戏中。到目前为止,未实名注册的账号仍然可以“畅玩”该游戏。
玩游戏是为了不被孤立?
中小学生对《王者荣耀》青眼有加,不单单是因为游戏的体验感受较好。也有许多学生表示,对于这款游戏的依赖,源于学生之间社交的需求。一名学生如此解释:“我不是一个热衷于《王者荣耀》的学生。我想说的是,在学校这个大熔炉里,所有的人都在玩这个游戏,如果你不玩,你就会显得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别人聊的内容你听不懂,就会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
腾讯副总裁姚晓光曾表示,作为一款社会现象级游戏,已不能再仅仅用“游戏”的概念来理解《王者荣耀》,它已成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也有游戏领域的专家表示,学生对于游戏的热衷,也与自我实现感息息相关。他表示,国内的中小学生在18岁走入大学之前,大多数人的人生道路规划都由家长来完成,鲜有自己设立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达到目标的成就感。而在虚拟网络游戏中,这样的自我实现感非常明确。
但一些小学校长则表示,中小学生自控力较差,浪费在游戏中的时间不断增多,会影响学业乃至亲子关系。
社交和人格教育应多在真实生活中完成
“00后、10后孩子的童年有他们自己的模式,而家长们所熟悉的童年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认为,虚拟游戏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一味地隔绝,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哪怕是成年人,每天通过微信、邮件等虚拟通道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时间也远远超越了现实生活。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认清这种变化,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与人交流、形成完整的个性和人格。
“社交”成为了眼下教育过程中时常被强化的概念,在专家看来,所谓社交教育,大多指公共性的交往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空间和平台,帮助他们形成相互交流的群体。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认为,如果孩子无法在真实社会中获得积极体验,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蜗居在虚拟社会中出不来。他说:“这不是社会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更多的是家长应该反思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表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要增加“面对面”的机会,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首先要做出表率,不要在孩子面前一直摆弄手机、刷微信,而是多与孩子交流。遇到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的情况,不能以权威不讲道理的方法强制孩子与游戏的割裂,而是要通过多开展亲子互动等方法,找到孩子其他的兴趣点。
学校教育不能“为了社交而社交”,校园内的社交教育其实发生在无形之中。复旦小学校长董海佳说:“比如课上的小组讨论,课间小朋友们之间的游戏等,都是社交教育。要多给孩子创造团队协作等机会,增加孩子团队的参与感和参与度。”
相关专家也建议,推进网络游戏进行分级管理制度,减少懵懂儿童过早接触网络游戏的情况。(记者 张鹏)
(责编:王湘浦(实习生)、申宁)
全国各地2017高考分数线及分数段分布情况
目前,2017年全国各省区市录取控制线、分数段分布情况正在陆续发布。志愿不会报?免费在线提问帮帮团专家,等你来问!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将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
根据《意见》实施改革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将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儿科心理专家:沉迷手游是心病,断瘾要用“心”药医_凤凰资讯
儿科心理专家:沉迷手游是心病,断瘾要用“心”药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单亲爸爸尚先生打印出的儿子转账账单。南国都市报 图 近日,又有家长向《南国都市报》新闻热线求助,称孩
单亲爸爸尚先生打印出的儿子转账账单。南国都市报 图 近日,又有家长向《南国都市报》新闻热线求助,称孩子转走自己银行卡上的钱玩游戏。这样的事屡见不鲜。据媒体报道,近年,国内多个城市都发生过少年儿童偷偷从父母银行卡上取钱玩《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的事件,引起了家长、老师及儿童教育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儿科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医生对此称:孩子偷偷地从家长银行卡上取钱玩游戏,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暑假马上就要到了,家长们一定要多放些心在孩子身上,帮助孩子从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 家长吐烦恼
15岁男孩打游戏 转走爸爸6万多元 单亲父亲:不好管,怕儿子跑
单亲父亲尚先生日前向本报求助:15岁儿子利用他的微信,分36笔从他的银行卡上转走6.68万元玩手游,请记者帮助追回。
据尚先生介绍:他的儿子是海口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有一次,他把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交给儿子去缴学费,儿子根据该银行卡密码破解了他的手机微信转账密码(都是用生日日期当密码)。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儿子用手机微信支付,分36次转走他银行卡上6.68万元,并及时把银行短信信息删除。直到日,他偶然收到银行转账短信后才发觉。
尚先生说:“孩子的母亲5年前离家出走,现在由我单独带孩子。我们是单亲家庭,我不敢大声与儿子说话,也不敢反对儿子玩手机,现在还不敢就此事批评他。我担心儿子受到刺激后,也离家出走……请记者出出主意,我该怎么办?”
12岁孩子买“装备”
“盗”取妈妈6万多元 环卫工妈妈:工作忙,忽略教育
本报6月7日《偷刷6万元买游戏装备》报道:一年前,海口环卫工人覃女士让儿子帮忙给她开通手机微信支付,并捆绑了自己3张银行卡。令她没想到的是:12岁的儿子记住了密码,上千次从覃女士的银行卡上转账购买手机游戏设备,每次转账付款金额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共计达6万多元。
覃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她与家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经济创收方面,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外,很少有精力顾及孩子的其他方面,如没有及时去管制孩子玩手机游戏的事情,没有时间给孩子做思想品德教育,更没有时间给孩子讲述家长赚钱辛苦、孩子要珍惜的为人道理,以致养成了孩子“盗”取家长银行卡,毫不心疼地拿家长的钱放肆购买游戏装备的情况。
心理医生支招管 不给孩子贴“标签”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医生称:对于孩子偷拿父母钱为手机游戏购装备或充值,家长切不可轻易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
首先,这些少年儿童正处于自我中心主义生长期,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意识,觉得父母银行卡上的钱就是自己的钱,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去买,自己没有钱就应去找父母要钱,父母不给偷偷拿就好。
父母发现孩子“偷”自己的钱后,不能一味纵包庇,但也不能过激反应,一味责备孩子,甚至骂孩子是“小偷”。要明确界限,告诉孩子父母的钱是要经过允许才能拿的。梅医生建议覃女士耐心地告诉孩子,这6万元是母亲数年工作积攒下来的,非常不容易,它对于家庭生活开支和孩子的学费支出有多么重要等等。
“以退为进”不可强禁
梅医生提醒家长,要劝孩子别沉迷游戏,不能用强行禁止的方法,而是要“以退为进”。梅医师称:如果家长一味强行没收孩子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禁止孩子玩游戏,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通过上网吧或借手机等方式继续偷偷地玩。
家长不妨玩一下孩子喜欢的游戏,不仅能与孩子产生共同的语言,还能更深地了解孩子痴迷游戏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时,能起到监督引导作用,对于涉黄涉暴的内容及时予以警示和制止,教孩子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
培养孩子兴趣爱好
梅医生认为:要真正将孩子从手机游戏中拉出来,还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报各种学习辅导班填充孩子的时间。如果家长能真正关心孩子喜欢什么,应尊重孩子的选择,报一些孩子乐意上的兴趣班,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可以大大减少孩子对于游戏的依赖。
再者,可以采取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孩子之间也需要谈资,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会让他们在学校里无法融入小伙伴,但是每次玩游戏要遵守约定。比如规定好孩子只有在双休日可以玩游戏,且每次只能玩1小时,家长在时间结束前15分钟可以给孩子做个提醒。
梅医生表示:马上就要放暑假了,这段时间是引导孩子摆脱手机游戏的关键时刻。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当中来,让孩子的暑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原标题:又有熊孩子“偷”转走父母数万元玩游戏!孩子的问题请家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沉迷手游是心病,断瘾要用“心”药医;儿科心理专家提醒:暑期将至,和游戏“抢”孩子,家长要多放些心在孩子身上,多些亲子时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3197
播放数:700
播放数:947
播放数:5808920当前位置: &
09:02:46 & & &
据解放军报7日报道,因为痴迷手机游戏,火箭军某部助理工程师刘斌栽了大跟头。3月底,正担负值班任务的刘斌在处理完相关业务后,就趁着上厕所的时间过一把“游戏瘾”。赶巧值班室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而他沉浸在游戏世界的虚拟厮杀中,完全没有注意到电话铃声。没想到的是,刘斌错过的却是上级抽查值班情况的电话。当值班领导气急败坏地把他从厕所揪出来,他才知道自己在短短几分钟里,已经犯下了大错。解放军报原文如下:“手游热”是部队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放军报5月24日推出对陆军基层部队“手游热”的相关报道后,引发了不少读者关于“手游热”现象的讨论。我们随后进一步将观察视野延伸到海军、空军、火箭军等部队单位,多方了解和听取年轻官兵的意见。我们相信,调研中遇到的这些新情况,以及官兵们不同观点的碰撞,必将为手机游戏的科学引导提供更多启示。因为痴迷手机游戏,火箭军某部助理工程师刘斌栽了大跟头。3月底,正担负值班任务的刘斌在处理完相关业务后,就趁着上厕所的时间过一把“游戏瘾”。赶巧值班室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而他沉浸在游戏世界的虚拟厮杀中,完全没有注意到电话铃声。没想到的是,刘斌错过的却是上级抽查值班情况的电话。当值班领导气急败坏地把他从厕所揪出来,他才知道自己在短短几分钟里,已经犯下了大错。军令如山。原本是机关参谋的刘斌立即被调离岗位,到连队担任助理工程师。谈及此事,该部政治工作处主任叶雄表示,沉迷手机游戏不仅影响工作、精神和健康状态,也会隔离官兵之间的交流。“必须狠狠打压‘手游热’的势头。”这不仅是叶主任的观点。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部26%的官兵都认为“手游热”弊大于利。而南部战区空军某旅的一位指导员王麟却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因为手机游戏曾帮了他的大忙。在连队,下士刘伟彬性格内向,加上沉迷手机游戏,与战友们交流极少。连队党支部甚至一度认定他有“自闭”倾向,将其列为“重点人”。为了走进刘伟彬的内心世界,王麟专门注册了手机游戏账号,以陌生人的身份向小刘发起了好友申请。经过几轮游戏厮杀,王指导员和刘伟彬竟然成了掏心窝子的好友。深谈之后他才发现,小刘其实非常想和现实中的战友交往,但总是不知道聊什么话题好。“那就多跟他们分享打游戏的诀窍吧!现实中的战友也可以成为游戏世界中的队友嘛。”当刘伟彬得知与自己在游戏中出生入死的队友就是指导员时,他感受到了来自战友的关爱,对社交的疑惧消失了。王指导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打通了小刘心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膜。训练时间,刘伟彬开始向身边的战友虚心请教。休息时间,他带着战友们“打怪”升级,也逐渐体会到融入集体的幸福感。“能有效排解压力”“有助于拉近战友间的距离”“能够锻炼思维敏捷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该旅64%的官兵倾向于认为“手游热”利大于弊。手机游戏争议最大的就是手游消费问题。在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汽车队,手游消费问题激起了不小的风波。下士小武单为购买一个游戏角色,就花了近千元钱。指导员张其浩得知后,苦心劝小武:“把钱攒下来孝敬父母不好吗?”小武不以为然地回应:“我花自己的钱,购买游戏中的知识产权,既不违反规定,也没影响工作,有什么不对呢?”事实上,官兵们对手游消费的认识还是比较理性的,该汽车队61%的官兵认为不值得为游戏花钱。但也有人表示,只要是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之内进行的手游消费,就应该受到尊重:“虚拟商品也是商品,并非只有实物消费才算正当消费。”除了手游消费带来的争议,“手游热”对干部骨干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一次出海任务前,兰州舰政委陈海波给文艺骨干毛梓涵布置了在舰艇大洋晚会上表演节目的任务。“我凭勇气开的团,为啥说我瞎带节奏”“防御塔就没有生命吗?他们永远不会退缩”“谁说女子不如男,姐来展示一下高端操作”……毛梓涵和几位战友表演的《手机游戏大咖秀》节目令陈海波一脸茫然。但看到舰上的官兵欢呼雀跃、笑得前仰后合,陈政委也不免兴奋起来:“大洋晚会本来就是要调动大家情绪,提振出航士气。没想到竟然是这样一个节目,达到了最佳效果。”陈政委似有所悟:“手机游戏是年轻人非常依赖的休闲方式,甚至是社交方式。手游热潮宜疏不宜堵,只要加强科学引导,就能做到劳逸结合,工作娱乐两不误。”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589226',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为您推荐: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4631',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6岁男童爬水池被松动石雕塑砸中 当场皮开肉绽
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现天价:&一对一&咨询一次上万
弹射型国产航母效果图曝光?这则消息透露新信号
居民家挖出成千上万只白蚁 房子下面还有十几个窝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565507',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4630',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无锡裸体女子被下药当街做不雅动作?真相令人唏嘘
女学生为这持不雅照威胁男网友
女童在迪士尼撞灯柱 园方:无责
男子公交车上看旁边乘客玩手机:这不是我的手机吗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4626',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4629',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4627',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4621',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4624',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4622',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扫描到手机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儿科心理专家:沉迷手游是心病,断瘾要用“心”药医
南国都市报
单亲爸爸尚先生打印出的儿子转账账单。南国都市报 图近日,又有家长向《南国都市报》新闻热线求助,称孩子转走自己银行卡上的钱玩游戏。这样的事屡见不鲜。据媒体报道,近年,国内多个城市都发生过少年儿童偷偷从父母银行卡上取钱玩《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的事件,引起了家长、老师及儿童教育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儿科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医生对此称:孩子偷偷地从家长银行卡上取钱玩游戏,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暑假马上就要到了,家长们一定要多放些心在孩子身上,帮助孩子从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家长吐烦恼15岁男孩打游戏转走爸爸6万多元单亲父亲:不好管,怕儿子跑单亲父亲尚先生日前向本报求助:15岁儿子利用他的微信,分36笔从他的银行卡上转走6.68万元玩手游,请记者帮助追回。据尚先生介绍:他的儿子是海口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有一次,他把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交给儿子去缴学费,儿子根据该银行卡密码破解了他的手机微信转账密码(都是用生日日期当密码)。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儿子用手机微信支付,分36次转走他银行卡上6.68万元,并及时把银行短信信息删除。直到日,他偶然收到银行转账短信后才发觉。尚先生说:“孩子的母亲5年前离家出走,现在由我单独带孩子。我们是单亲家庭,我不敢大声与儿子说话,也不敢反对儿子玩手机,现在还不敢就此事批评他。我担心儿子受到刺激后,也离家出走……请记者出出主意,我该怎么办?”12岁孩子买“装备” “盗”取妈妈6万多元环卫工妈妈:工作忙,忽略教育本报6月7日《偷刷6万元买游戏装备》报道:一年前,海口环卫工人覃女士让儿子帮忙给她开通手机微信支付,并捆绑了自己3张银行卡。令她没想到的是:12岁的儿子记住了密码,上千次从覃女士的银行卡上转账购买手机游戏设备,每次转账付款金额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共计达6万多元。覃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她与家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经济创收方面,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外,很少有精力顾及孩子的其他方面,如没有及时去管制孩子玩手机游戏的事情,没有时间给孩子做思想品德教育,更没有时间给孩子讲述家长赚钱辛苦、孩子要珍惜的为人道理,以致养成了孩子“盗”取家长银行卡,毫不心疼地拿家长的钱放肆购买游戏装备的情况。心理医生支招管不给孩子贴“标签”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医生称:对于孩子偷拿父母钱为手机游戏购装备或充值,家长切不可轻易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首先,这些少年儿童正处于自我中心主义生长期,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意识,觉得父母银行卡上的钱就是自己的钱,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去买,自己没有钱就应去找父母要钱,父母不给偷偷拿就好。父母发现孩子“偷”自己的钱后,不能一味纵包庇,但也不能过激反应,一味责备孩子,甚至骂孩子是“小偷”。要明确界限,告诉孩子父母的钱是要经过允许才能拿的。梅医生建议覃女士耐心地告诉孩子,这6万元是母亲数年工作积攒下来的,非常不容易,它对于家庭生活开支和孩子的学费支出有多么重要等等。“以退为进”不可强禁梅医生提醒家长,要劝孩子别沉迷游戏,不能用强行禁止的方法,而是要“以退为进”。梅医师称:如果家长一味强行没收孩子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禁止孩子玩游戏,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通过上网吧或借手机等方式继续偷偷地玩。家长不妨玩一下孩子喜欢的游戏,不仅能与孩子产生共同的语言,还能更深地了解孩子痴迷游戏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时,能起到监督引导作用,对于涉黄涉暴的内容及时予以警示和制止,教孩子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梅医生认为:要真正将孩子从手机游戏中拉出来,还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报各种学习辅导班填充孩子的时间。如果家长能真正关心孩子喜欢什么,应尊重孩子的选择,报一些孩子乐意上的兴趣班,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可以大大减少孩子对于游戏的依赖。再者,可以采取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孩子之间也需要谈资,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会让他们在学校里无法融入小伙伴,但是每次玩游戏要遵守约定。比如规定好孩子只有在双休日可以玩游戏,且每次只能玩1小时,家长在时间结束前15分钟可以给孩子做个提醒。梅医生表示:马上就要放暑假了,这段时间是引导孩子摆脱手机游戏的关键时刻。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当中来,让孩子的暑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原标题:又有熊孩子“偷”转走父母数万元玩游戏!孩子的问题请家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沉迷手游是心病,断瘾要用“心”药医;儿科心理专家提醒:暑期将至,和游戏“抢”孩子,家长要多放些心在孩子身上,多些亲子时间)
责任编辑:谢寅宗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儿科 心理专家 沉迷 手游
澎湃新闻APP下载火箭军一名军官值班时沉迷手游 被立即调离岗位|军官|手机游戏|值班_新浪科技_新浪网
火箭军一名军官值班时沉迷手游 被立即调离岗位
  原标题:手游在军营的正确打开方式
  编者按
  “手游热”是部队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本报5月24日推出对陆军基层部队“手游热”的相关报道后,引发了不少读者关于“手游热”现象的讨论。
  我们随后进一步将观察视野延伸到海军、空军、火箭军等部队单位,多方了解和听取年轻官兵的意见。我们相信,调研中遇到的这些新情况,以及官兵们不同观点的碰撞,必将为手机游戏的科学引导提供更多启示。
  因为痴迷手机游戏,火箭军某部助理工程师刘斌栽了大跟头。
  3月底,正担负值班任务的刘斌在处理完相关业务后,就趁着上厕所的时间过一把“游戏瘾”。赶巧值班室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而他沉浸在游戏世界的虚拟厮杀中,完全没有注意到电话铃声。
  没想到的是,刘斌错过的却是上级抽查值班情况的电话。当值班领导气急败坏地把他从厕所揪出来,他才知道自己在短短几分钟里,已经犯下了大错。
  军令如山。原本是机关参谋的刘斌立即被调离岗位,到连队担任助理工程师。
  谈及此事,该部政治工作处主任叶雄表示,沉迷手机游戏不仅影响工作、精神和健康状态,也会隔离官兵之间的交流。
  “必须狠狠打压‘手游热’的势头。”这不仅是叶主任的观点。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部26%的官兵都认为“手游热”弊大于利。
  而南部战区空军某旅的一位指导员王麟却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因为手机游戏曾帮了他的大忙。
  在连队,下士刘伟彬性格内向,加上沉迷手机游戏,与战友们交流极少。连队党支部甚至一度认定他有“自闭”倾向,将其列为“重点人”。
  为了走进刘伟彬的内心世界,王麟专门注册了手机游戏账号,以陌生人的身份向小刘发起了好友申请。
  经过几轮游戏厮杀,王指导员和刘伟彬竟然成了掏心窝子的好友。深谈之后他才发现,小刘其实非常想和现实中的战友交往,但总是不知道聊什么话题好。
  “那就多跟他们分享打游戏的诀窍吧!现实中的战友也可以成为游戏世界中的队友嘛。”当刘伟彬得知与自己在游戏中出生入死的队友就是指导员时,他感受到了来自战友的关爱,对社交的疑惧消失了。
  王指导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打通了小刘心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膜。训练时间,刘伟彬开始向身边的战友虚心请教。休息时间,他带着战友们“打怪”升级,也逐渐体会到融入集体的幸福感。
  “能有效排解压力”“有助于拉近战友间的距离”“能够锻炼思维敏捷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该旅64%的官兵倾向于认为“手游热”利大于弊。
  手机游戏争议最大的就是手游消费问题。
  在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汽车队,手游消费问题激起了不小的风波。
  下士小武单为购买一个游戏角色,就花了近千元钱。指导员张其浩得知后,苦心劝小武:“把钱攒下来孝敬父母不好吗?”
  小武不以为然地回应:“我花自己的钱,购买游戏中的知识产权,既不违反规定,也没影响工作,有什么不对呢?”
  事实上,官兵们对手游消费的认识还是比较理性的,该汽车队61%的官兵认为不值得为游戏花钱。但也有人表示,只要是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之内进行的手游消费,就应该受到尊重:“虚拟商品也是商品,并非只有实物消费才算正当消费。”
  除了手游消费带来的争议,“手游热”对干部骨干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一次出海任务前,兰州舰政委陈海波给文艺骨干毛梓涵布置了在舰艇大洋晚会上表演节目的任务。
  “我凭勇气开的团,为啥说我瞎带节奏”“防御塔就没有生命吗?他们永远不会退缩”“谁说女子不如男,姐来展示一下高端操作” 毛梓涵和几位战友表演的《手机游戏大咖秀》节目令陈海波一脸茫然。
  但看到舰上的官兵欢呼雀跃、笑得前仰后合,陈政委也不免兴奋起来:“大洋晚会本来就是要调动大家情绪,提振出航士气。没想到竟然是这样一个节目,达到了最佳效果。”
  陈政委似有所悟:“手机游戏是年轻人非常依赖的休闲方式,甚至是社交方式。手游热潮宜疏不宜堵,只要加强科学引导,就能做到劳逸结合,工作娱乐两不误。”
  来源:解放军报
由亏转盈、联手谷歌、建厂投资、第三次回归中国市场,这一系列的...
之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一直处于隐藏模式的苹果,真的开始了与谷歌、...
谈及共享雨伞项目受挫的原因,一些人称是国民素质太低所致。对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话西游2手游防沉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