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斯马上和沙阿拉法俄梅嘎 歌词主场光环有么?

普希金和妻子、儿女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俄罗斯莫斯科
出生日期:
1799年6月6日
逝世日期:
1837年1月29日
主要成就:
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
代表作品:
《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
普希金作品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中篇小说《》,《》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的发展影响深刻。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还会法语。并且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怀古”,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讴歌自由的诗歌,如《》(1817年);《》,(1818)年;《》,(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
。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1821)、《》(1822)《》(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的创作。
1826年,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1833)、童话诗《》(1833)、短篇小说《》(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1月29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了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还是一位美术家。只要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就能发现稿纸上面画有许多草图和速写,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图画的线条轻盈、急速、飞舞,完全符合诗人的气质和性格。
  普希金的绘画有肖像、风景、奔马和花卉等,还有为自己作品所配的插图。普希金尤其擅长的是肖像画。他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典型的特征,往往比一些专业画家的肖像画还要真实。他的一系列肖像画中,有伟大的法国启蒙哲学家和狄德罗、英国诗人拜伦、俄国作家格里鲍耶陀夫、俄国诗人雷列耶夫等,肖像传神,栩栩如生。
  从普希金画的另一些素描中,可以看到许多精巧优雅的妇女侧面像。公爵夫人叶·克·佛隆卓娃是当时非常迷人的女性之一,她的侧面像常在普希金的笔下出现。普希金用淡淡的几笔表现出美貌少妇安·彼·凯恩妩媚的形象。他画的年轻的卡坚卡·维里亚舍娃的肖像,仿佛是一首肖像诗,描写出这位美丽少女的“碧蓝的眼睛”和“可爱的面庞”。
  在普希金的一大批手稿、札记和书籍的空白处,留下了他的许多自画像。尽管许多画家都曾试图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普希金的外部形象和神情,但现在看来,能够引起人们长久品味的还是诗人为自己作的自画像。
  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屠格涅夫说: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象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象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别林斯基在著名的《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一文中指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赫尔岑则说,在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的“残酷的时代”,“只有普希金的响亮辽阔的歌声在奴役和苦难的山谷里鸣响着:这个歌声继承了过去的时代,用勇敢的声音充实了今天的日子,并且把它的声音送向那遥远的未来”。冈察洛夫称“普希金是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正象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科学之父一样”。普列汉诺夫、卢纳察尔斯基、等人对普希金也有所论述。高尔基曾指出:“普希金的创作是一条诗歌与散文的辽阔的光辉夺目的洪流。此外,他又是一个将同相结合的奠基人;这种结合……赋予俄罗斯文学以特有的色调和特有的面貌。”
  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国著名的艺术家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儿童剧和摄成电影。他的诗歌被谱成歌曲,流传至今。在苏联,普希金的研究形成为“普希金学”。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又名“普希金之家”)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书、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多年来,如魏列萨耶夫(编有《普希金在生活中》两卷)、莫扎列夫斯基(著有《普希金》)、齐亚甫洛夫斯基(编有《普希金生活与创作年谱》)、托马舍夫斯基(著有《普希金》两卷)、勃拉戈依(著有《普希金的创作道路》两卷)、梅拉赫(著有《普希金及其时代》)等著名的普希金学者,对普希金研究都作出了很多贡献。俄罗斯文学研究所编辑了17卷本《普希金全集》(1937~1959)、《普希金研究与资料》、《普希金委员会会刊》(多册)和《普希金语言辞典》(4卷,1956~1961)等。莫斯科和建有,列宁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纪念馆。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附近的三山村以及普希金安葬地圣山修道院,已改为普希金文物保护区。
  史料表明,普希金读过不少有关的书籍,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兴趣和感情。1830年1月他曾请求沙皇当局,允许他随同派往中国的使团访问中国,但遭到拒绝。普希金在20世纪初即已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翻译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儿》,中译书名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又名《花心蝶梦录》(1903)。普希金的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译,有些作品甚至有几种译本。
  诗歌简介
   《》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这首诗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同时,本诗也被选入《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 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普希金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普希金天性是可亲可爱的人,他是诚心诚意愿意向每一个他觉得是‘人’的人伸手的……他内心有着许多赤子似的和善、温良和柔顺的成分。”因而“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特征。该诗以一个假设句破题,劈头就是一个“假如”,此时26岁的普希金,面对的是一个纯真的女孩,他宛如一位饱经风霜而又无比温厚的长者,仿佛生怕碰伤这棵稚嫩的幼苗,于是从未来着笔,使用一种带有预言的口吻叮咛、勉励涉世未深的少女,如果出现这种偶然……
实际上,这个对于无知的对话者所作的带有推测性假定意义的假说,正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即生活中不可能没悲伤、烦恼,但是你要克制、忍耐,因为还有一个“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这欢乐是针对悲伤而言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属于未来的。紧跟其后,在第二个诗节中,诗人进一步指出,这未来,并非现实生活中,漫漫长夜之后,遥远的明天,而是心灵生活中的未来,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转眼间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了的,将会变得可亲。”显然,在这里,诗人并未一般地开出常人司空见惯的用时间医治心灵创伤的这贴药方,而是要人面向内心世界,放眼于未来,实行一种自我精神调节法,究其实,这是一种情绪的转换,它可以是在一瞬之间完成,这就是要用希望去救治现实的痛苦。这同现代心理医生的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然而,普希金毕竟不是心理学家,而是诗人。他进一步指出,痛苦一旦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这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而令人感到无比亲切。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正所谓苍茫人世,短暂人生,期骥美好,追忆亦美好矣,这不正是离群索居、寂寥生涯中,诗人悟出的深刻生活哲理吗?这里没有一丝一毫宿命论的蛛丝马迹,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上亲切自然而又热情深沉的语调,诗歌朴素、流畅,言简意深,耐人回味。
  与普希金早期引吭高歌赞颂自由,嬉笑怒骂,讽刺权贵,批判专制的抒情诗不同,这首小诗,明显表现出诗人后期抒情诗创作趋向含蓄、富于哲理的特点。用普希金自己的话说:“从1825年开始,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这首诗即是一个佐证。
  普希金与《致大海》
  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第一节)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第二节)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第三节)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世界空虚了,大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第四节)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第五节)
  《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大致说来,《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一二节),海之思(三四节),海之念(第五节)“三步曲”。
  1837年1月29日,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当这一不幸的消息从莫伊卡12号传出来后,人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普希金怎么会死?但命运之神却大大地开了一个玩笑,把年仅37岁的天才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召回了天国,留给人们无限的悲痛和惋惜。
  在悲伤的人群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她就是普希金年轻漂亮的妻子,年仅24岁的娜达丽娅·冈察洛瓦·普希金娜。此刻,她不仅要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和打击,同时还要承受人们对她的恶语中伤。人们责备她,甚至咒骂她,正是由于她的轻佻行为导致了普希金与丹特士的决斗,以致于丈夫死在情敌的枪口之下。
  不和谐的婚姻
  普希金与娜达丽娅的结合,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以“郎才女貌”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天生的一对,非常般配。1830年,普希金诗人的声誉如日中天,此时,芳龄十八的娜达丽娅犹如刚刚开放的玫瑰,鲜艳欲滴,清香诱人,人人都想采摘,普希金被她迷住了。在此之前,有多少女孩迷恋他,但没有一位像娜达丽娅那样使他魂不守舍。恰如中国一句俗语所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普希金虽是一位大诗人,但却不得不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在1828年第一次求婚遭到拒绝之后,1830年他再次求婚,终于实现了梦想。
  其实,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孕育着一颗不幸的种子。按照现代人的解释,普希金与妻子之间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对于普希金来说,诗歌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他的一切。除此之外,他一无所有。但对于娜达丽娅来说,诗歌如同乏味的公文一样,她根本不感兴趣,当然也不懂。每次,当普希金把他的新诗朗诵给她听时,她就大喊:普希金,你的诗歌我已经听够了。一次,几个朋友来到普希金家,他们在一起朗诵普希金的新作,娜达丽娅也在场,大家问她,朗诵是不是影响她时,她客气地说:朗诵你们的吧,反正我也不听。可见她对诗歌的索然寡味。
  结婚之后,普希金陷入了困境。身边虽有一位美若天仙的妻子,这满足了他的占有欲和虚荣心。但要博得这位美人的欢心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为了维持婚后的体面生活,普希金不得不靠借贷来度日。以致于跳舞到很晚才归来的娜达丽娅还睡在床上的时候,门口就传来了债主们前来讨债的门铃声。普希金欠所有人的债:木柴商人、卖牛奶的、卖面包的、修马车的,还有自己仆人的。他欠酒帐777卢布,裁缝450卢布,欠女时装师为娜达丽娅制作服装的费用3364卢布,欠书商也是同样的数目。在他结婚的头四年里,欠债已达6万卢布。在随后的两年里,不仅没有还掉以前的债务,反而越欠越多。临死前已达12万卢布。债务压得普希金抬不起头来,应酬使他丧失了宝贵的写作时间。他感到了精神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陷入了困境。普希金在给好友纳肖金的信中痛苦地写道:“对生活的操心使我没时间感到寂寞,我已经没有单身汉时的自由自在地用来写作的时间了。我的妻子非常时髦,这一切都需要钱。而钱我只能通过写作来获得。而写作需要幽静,单独一人……..”但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娜达丽娅对这些家庭生活经济上的困难一点也感觉不到窘迫,她甚至一点也不关心,从不过问,继续去享受她的奢华生活。面对这样的妻子,普希金再次痛苦地写道:“您是怎样的一位帮手和工作者呢?您的工作只是在舞会上跳跳舞,帮助男人们挥霍而已”。可怜的普希金!
  娜达丽娅虽是家庭主妇,但除了陪普希金睡觉、生孩子之外,其他职责一概不问。甚至连孩子们的教育培养也多半是她的二姐娅力山德拉照管。在姐妹三人中,娜达丽娅年龄最小,长得最漂亮,最早出嫁。而娅力山德拉其貌不扬,自知只能做个陪衬,因而很少出入社交场合。但是,她虽然长得不漂亮,但却非常聪明能干,对普希金崇拜不已。她自愿替妹妹承担了管理家庭的重担。普希金从她那里得到了本是妻子应该给他的照顾和关心,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实现了部分交流。不幸的普希金!
  匿名信
  1836年11月4日上午,普希金收到了一个纸袋。拆开一看,里面装着三封“绿帽子协会”寄给他的成员证书。证书上面这样写道:绿帽子最高勋章获得者、骑士团长及骑士们会聚勋章局,在尊敬的纳雷什金主席主持下,大家一致同意任命普希金为主席的助手和奖章史研究家。落款是:常务书记——波尔赫。
  另外,就在同一天上午,维娅泽姆斯基、维耶尔戈尔斯基、瓦西里契科瓦等人也收到了同样的匿名信。顿时,整个彼得堡流言蜚语声四起,普希金成了上流社会谈论的笑料,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甚至在一次晚会上,某个名叫多哥尔鲁科夫的年轻人在普希金的脑后竖起了两根手指,作羊角状,即表示“戴帽子”的意思。
  难道真的是有人故意陷害普希金吗?或许吧!但俗语说得好:无风不起浪。普希金的妻子娜达丽娅到底有多美?她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普希金的好友索洛古博是这样描述的:“一生中我见过许多漂亮女人,遇到过比普希金娜更迷人的女人。但从未见过象她那样将古典端庄的脸型与匀称的身段如此美妙地结合在一起。高高的身材,神话般纤细的腰…….这是真正的美人。无怪乎,甚至是从最靓丽的女人中挑选出来的女人也要在她的面前黯然失色。我第一次看见她时,就神魂颠倒地爱上了她。必须承认,当时,彼得堡没有一个年轻人不对普希金娜暗暗地恋慕着。她那灿烂的美和魔力般的名字,让人们陶醉。我认识一些年轻人,他们非常自信地确定自己爱上了普希金娜。不仅是那些仅与普希金娜见过一面的人,还有那些根本就没见过普希金娜的年轻人”。从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普希金的妻子的确很漂亮,她那美丽的姿色具有无坚不摧的魅力,这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子。
  普希金在与娜达丽娅六年的婚姻中,初始如获至宝,倍加呵护和炫耀,为取得这样一个美人为妻感到骄傲和自豪。他凭借自己天才诗人的名声,将自己的妻子介绍给朋友,引见给皇后和沙皇,带进彼得堡的上流社会,进入交际圈,引起人们的一片惊叹,人们对这一对“郎才女貌”的绝配赞叹不已。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普希金爱美,其他的男人也爱美,沙皇尼古拉一世更爱美。随着普希金带着妻子参加的舞会越来越多,娜达丽娅的魅力越来越呈现出来。开始,她借着普希金的大名与达官显贵们结识,享受着第一诗人夫人的荣誉。但不久,她那魅力的光环已经超过了丈夫诗人的声誉。现在,在各种舞会上,人们谈论的话题,已不再是普希金和他的诗,而是他的妻子和她的美丽。人们喜欢她,仰慕她,热恋她,甚至渴望得到她。在众星捧月许多男人大献殷勤之后,娜达丽娅已经晕头转向。她开始接受所有男人献来的殷勤,不顾在丈夫面前与他们打情骂俏。特别是在“英俊王子”兰公使的干儿子,法国人丹特士出现后,她那不检点的行为举止更加明显,有时甚至达到了放肆的地步。娜达丽娅和丹特士,不知究竟是谁先爱上了谁,或许是一见钟情。丹特士,高高的个子,一副漂亮的面孔,两只粗野勇敢的大眼睛稍稍前凸。非常自信、活泼、幽默、快乐、机智,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与娜达丽娅同岁。在彼得堡圈子里,普希金开始也因他那活泼的性格而喜欢他,沙皇宠爱他,女人们更是爱他如掌上明珠,将他从一个人怀里抢到另一个人怀里。他在交易场上的成功与娜达丽娅不相上下,在这方面,他们俩可以说是天生的一对。丹特士利用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及沙皇的信任和人们对他的宠爱,大胆地追逐女性,尤其是对娜达丽娅穷追不舍。而娜达丽娅也被他的青春魅力所吸引,因而对他的追求和放肆不但不加以拒绝和阻止,反而非常乐意接受,觉得很快乐。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年之久,娜达丽娅不知分寸的举止越来越离谱。那些与她交往甚密的好友曾试图劝她要学聪明些,要识相些,与丹特士打情骂俏不会有好结果。但每次都听到下面这样的回答:我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快乐,我只是喜欢他而已。请放心,不会出什么事,今后还会与两年来一样。这就是1836年普希金收到匿名信时的娜达丽娅及她的表现。
  至于娜达丽娅与沙皇尼古拉一世是否有亲密关系,这很难说,但我想,仅以上所述,娜达丽娅的行为足可以使人们认为,她给普希金戴了“绿帽子”。
   自收到匿名信之后,普希金坐卧不安。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妻子的荣誉,他毅然决定向丹特士发起挑战——决斗。对于普希金来说,荣誉高于一切。收到普希金挑战书后,丹特士的义父,荷兰公使老格尔恩顿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意识到,义子的行为太过分了。同时,他也清楚,普希金对于俄罗斯意味着什么。决斗,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都是不愉快的。于是,他开始四方奔走,多方斡旋,以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结果,安排了丹特士与娜达丽娅的大姐叶卡捷林娜结婚,并于1837年1月1日举行了婚礼。至少从表面来看,给人们的印象是,丹特士追逐的不是娜达丽娅,而是她的姐姐叶卡捷林娜,从而给普希金收回挑战书下了一个台阶,挽回了荣誉。丹特士在这桩婚姻中的确扮演了一个不幸的角色,叶卡捷林娜不但长的不漂亮,而且比他大6岁,丹特士的心理极不平衡,甚至连皇后都为他打抱不平:“我很同情他,他这是一种宽宏,还是一种牺牲?”
  就在一场风暴看似过去,紧接着晴天之后,其实孕育着一场更大的风暴。丹特士与叶卡捷林娜结婚之后,他利用自己现在是姐夫的合法身份,更加大胆放肆地追起娜达丽娅来。只要那里有娜达丽娅的身影,那里就有他丹特士。他公开地挑衅地为娜达丽娅的健康干杯,邀请跳舞,大声地说着恭维话。不仅如此,他通过别人约娜达丽娅与自己单独约会,独白自己的爱情,并用自杀来威胁对方接受它。在丹特士的进攻面前,娜达丽娅陷得越来越深,她没有发现自己的这场游戏有多危险及其严重的后果,他甚至不顾丈夫的禁止她参加一切年轻人的聚会的命令,依然我行我素,四处招摇,正如索非亚·卡拉姆津娜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所写的:“我沉重地告诉你这个发生上周三的悲剧,就在那一天,那一刻出现了可悲的结局,可怜的普希金,可怜的人!自从那天收到了那封卑鄙下流的匿名信之后,三个月来,他的精神上遭受了多大的打击啊!就是这封匿名信,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是这个悲剧产生的原因……但引起决斗的具体原因,人们认为,是在上个星期六沃龙佐夫家的晚会上,当普希金看到妻子与丹特士在一起亲密地谈笑,跳着华尔兹时,他的愤怒达到了极限。还有这位不谨慎的女人一点也不介意星期天在麦雷尔斯基家,星期一在维亚泽姆斯基家再次与丹特士见面!”
  面对这样‘贤惠“的妻子和无赖的连襟,普希金纵有诗歌才华,此时也无济于事。除了决斗,他毫无选择了!于是,他再次发起决斗挑战,并确定了极其残酷的条件:双方射击的距离只有十步,并且在第一次双方都没有射中对方之后,决斗再重新开始,直到有一方倒地为止。看来,普希金真的拼命了。
  1837年1月27日,星期三,决斗在离彼堡不远的黑山进行,结果出现了本文开头中的局面。伟大的诗人死了,他的妻子被人们唾骂,是她害了普希金。普希金成了她美丽姿色和轻佻行为的牺牲品。
  妻子娜塔丽娅
  除此之外,另有为普希金夫人正名的观点有如下描述:
  100多年来,人们往往把普希金之死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他的妻子娜塔丽娅·普希金娜。俄国文学界的一些权威论著,在对娜塔丽娅这个人物并没有掌握充分资料的情况下,一直说她是个轻浮浅薄、与诗人在精神上毫无共同之处的庸俗女子。娜塔丽娅几乎成了历史罪人,长期受到谴责与谩骂。
直到1963年,普希金研究家奥布多夫斯卡娅和杰缅季耶夫经过不懈努力,挖掘出一批珍贵的新史料——冈察洛夫家(娜塔丽娅的娘家)的书信,其中包括普希金和娜塔丽娅的法文亲笔信札,有了可喜的突破性的新发现。随后他们又着手研究娜塔丽娅写给第二个丈夫兰斯科依的信,以及她的两个姐姐的信件。两位专家出于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高度责任感,以这数百封经过论证的信件为基础,陆续撰写了多部专著,相继于20世纪70—80年代出版。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普希金娜传》在我国已有中译本,书名改为《普希金夫人传》(团结出版社,1991年)。此外,苏联女作家库兹涅佐娃的作品《“我爱你的心灵”——普希金娜的故事》也早已译成中文,书名改为《普希金娜的故事》(新华出版社,1983年)。这些著作的问世提出了对普希金夫人的新评价:在诗人之死的问题上,她非但不是祸首,而且还是受害者;她是个心灵与外貌同样美好的女性。
作者们根据翔实的新史料描绘出另一个娜塔丽娅。她纯洁善良,受过良好教育。她之所以能攫住诗人的心,不仅仅是由于姣好的容颜,更重要的是她优美的内在气质。若娜塔丽娅是个头脑空虚的庸俗美人,实际就是贬低了伟大诗人普希金!
  尽管娜塔丽娅由于年轻(她比诗人小13岁)对普希金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他的作品都难以有深刻理解,不过她崇拜他,尊敬他,支持他的创作。还在蜜月期间,她就为丈夫誊写诗稿。普希金的每一部新作诞生,总要先朗诵给她听。后来普希金想出版文选,娜塔丽娅便向哥哥求援,要了87令白纸。她还为普希金办理过许多出版事务。诗人遇害前半年,娜塔丽娅为减轻丈夫的负担,瞒着他再次请求哥哥接济。
  普希金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你的美貌举世无双,令人倾倒。但我爱你的心灵胜于你的容貌。”在给岳母的信中诗人写道:“我的妻子非常可爱。和她共同生活的时间越长,我对她的爱就与日俱增。上天赐给我这样一位温柔美丽、纯洁善良的天使,我实在受之有愧。”
  这正是普希金夫妇爱情的基石。
  普希金是位追求自由、反对专制的进步诗人。沙皇政府和上流社会把他视若大敌,千方百计摧残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娜塔丽娅是彼得堡第一美女,不知有多少男人为之倾倒,同时也遭到贵族小姐太太们的极大嫉妒。既是一位叛逆诗人的妻子,又有千百双仇恨的眼睛在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可是涉世不深、天真单纯的娜塔丽娅并不知道丈夫和自己的险恶处境,仍快快活活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沙皇尼古拉一世对她垂涎三尺,法国军官丹特士狂热追求她……其实娜塔丽娅何罪之有?她天生丽质,这不是过错。如果她有错,就错在过分天真和轻信,另外还有上流社会女子的通病——虚荣。她是个普通人,自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不过她是清白的,对丈夫始终忠诚。
  普希金信任自己的妻子,并深深地爱着她,同时也明白像她这样的绝色女子是很难逃脱悲惨命运的。为捍卫自己和爱妻的名誉,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普希金与丹特士决斗。对方先开枪,他受了致命的重伤。被抬回家后,他在痛苦中安慰妻子:“你放心,你没有任何过错!”当剧痛难忍时,他就让她走开,不愿让她看着自己受伤痛折磨的样子,嘴里不断地说:“我可怜的妻子!”并派人去安慰她。在疼痛间歇时,便把她唤到身边,反复向她解释,她是无辜的,他永远爱她……
  给普希金治伤的御医阿连特目睹了这一切,感叹道:“对普希金来说,没有被当场打死是他的不幸,因为他受尽折磨,痛苦不堪。但对他妻子的声誉来说,他活着回来却是不幸中的大幸。因为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到她的无辜,以及普希金对她忠贞不渝的爱情是毋庸置疑的。”
  弥留之际,普希金嘱咐妻子:“我死后,你带着孩子们到乡下去住。为我服两年丧你就嫁人,一定要嫁个正派的人。”
  普希金逝世后,娜塔丽娅的处境不堪设想。她才24岁,还有4个年幼的儿女。丈夫猝亡带来的撕心裂肺的悲恸,再加上经济窘困,对她已是够残酷的了,她还得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指责。更有甚者,她竟成了举世闻名的反面教员,人们都以普希金错选了娜塔丽娅招致杀身之祸为教训。把普希金之死这一重大的历史悲剧归罪于一个弱女子显然是很不公平的。这也是娜塔丽娅的最大痛苦。
  娜塔丽娅没有死,是个奇迹。孩子们给了她力量,使她顽强地活下来。儿女们就是她的生命,她已没有了自己的生命。
  娜塔丽娅服了两年丧,而她的心却服了一辈子丧。尽管命运多舛,但善良的天性使她总是十分同情身处逆境的人们。青年作家谢德林被流放,这让她想起普希金当年遭放逐的情景。她为谢德林奔走,终于使他获释。后来她还帮助了另一位无辜受害的年轻人。
  普希金逝世7年后,淳朴善良的军人兰斯科依理解她,同情她,爱她,也爱她的孩子们。他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但内心的伤疤总在隐隐作痛,一生郁郁寡欢,51岁病逝。临终前惟一使她感到欣慰的是,此时她和普希金所生的4个儿女都已长大成人。
  作为普希金的妻子,娜塔丽娅是无愧于伟大诗人的。由此人们也更能理解普希金对她的爱——“我爱你的心灵胜于你的容貌”。
  但是由于长期造成的深远影响,在我国仍有许多人对普希金夫人持传统观点。
  近些年来,经常可在报刊上读到一些国内著名作家造访俄罗斯,参加莫斯科和彼得堡普希金故居后写下的观感。文中每每提及诗人之妻都毫无例外地持否定态度。一位作家写道:“娜塔丽娅不是个信守诺言的人。在普希金逝世后不久,她就改弦更张,嫁给一位追求她的法国贵族。这也许是她对普希金的一种报复。”另一位作家写道:“普希金和娜塔丽娅的结合注定是不幸的。她没有给他愉悦和幸福,带来的是郁郁寡欢和悲剧式的结局。……在爱情方面普希金是败者,是输家。”还有一位作家认为:“普希金的婚姻‘下错了一步棋’,举足轻重的一步棋!”新近又有作家写道:“冈察洛娃”(即娜塔丽娅——本文作者)除去给普希金生孩子,对普希金的精神痛苦视而不见,完全漠不关心。”
  根据传统史料写的作品必然受其局限,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有些似乎是这一学科领域的“圈内人”,却发表有严重谬误的文章,实在不应该。例如《普希金之死有新说》一文(载《光明日报》1998年12月9日),竟张冠李戴把一个叫伊达莉娅的女人当成了普希金的妻子娜塔丽娅。事实上这个伊达莉娅当年曾追求过普希金,但诗人对她没有一点好感。她恼羞成怒,从此怀恨在心,同丹特士勾结在一起,制造事端,陷害娜塔丽娅,乃至酝成诗人在决斗中惨遭杀害。《新说》一文中把伊达莉娅的许多事统统扣到了娜塔丽娅的头上,最后得出结论:“诗人的悲剧是由其妻一手策划并与她的亲朋共同实施的。”因为伊达莉娅和娜塔丽娅两个名字仅有一个音节之差,对中国读者来说是非常容易搞混的。这篇“新说”又以其标新立异立即引起广泛瞩目,被其他报刊纷纷转载或摘登。于是以讹传讹,混淆视听,使本已被歪曲的普希金夫人的形象再次遭到更加粗暴的歪曲。
  企盼大家都能尊重历史事实,好让这位埋葬在涅瓦河畔、生前饱受磨难的不幸女子的在天之灵早日得到安宁。
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
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妻子。良好的教育,社交圈必不可少的见识、口才、仪态和气质,当然还有她的美貌使得她的声名一直被流传。
  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Nataliya Nikolaevna Goncharova,1812.9——1863.11)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妻子。1812年,出生在莫斯科。幼年时代,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社交圈必不可少的&见识、口才、仪态和气质。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美貌。这是改变她既定命运的根源。1828年,在一次舞会上,与普希金陷入了爱河。
  多情的诗人立即向娜塔丽娅的父母求婚,一开始遭到了拒绝,但最终还是如愿以偿。错误从这一刻起就不可挽回地开始了:普希金的风流天性使他注定不适合成家立业,娜塔丽娅所受的传统教育使她注定不适合与性情如此狂放的诗人共同生活,而他们之间原本脆弱的情感纽带更注定经受不起风流时代对夫妻感情的强大冲击。
婚姻不幸的暗示
  可惜他们都未从婚前的种种预兆中得到警示,及时地从这场注定悲剧的婚姻中解脱出来。随着教堂钟声的响起,毁灭的进程也拉开了帷幕。
  在婚礼上,发生了两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戒指掉在地上,蜡烛熄灭了。同时,他还想起德国女占卜师A·F·克赫戈夫对自己命运的四种预言:发财、升官,命中有两次流放,将备受国人尊崇,以及如果普希金在一生的第三十七年不遇到来自一名高个子金发白肤男人的不幸,他就可能活到长寿。但当时,谁都不知道预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真正的裂痕是从婚姻的当事人开始的。婚后的娜塔丽娅恪守着道德规范,过着寻常的家庭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对于情感恣肆的普希金来说,平淡的夫妻生活无异于牢笼。虽然娜塔丽娅的美貌举世公认,也是普希金引以为傲的资本和后来的无穷妒忌的根源,但他并不满足于一夫一妻的平淡生活。
  普希金和娜塔丽娅的两个姐姐有了私情,甚至还得到了娜塔丽娅的默认。除此之外,无论婚前还是婚后,普希金口无遮拦地把自己的风流韵事不断告诉普希金娜,致使她经常在夜里偷偷哭泣。
  丈夫的放纵,让娜塔丽娅颇有微词;丈夫的冷淡,则让她有理由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她频频出席上流社会的各种聚会。于是,很快在她周围聚集起一群狂热的追求者。
预言中的追求者
  那个预言中的“高个子金发白肤男人”出现了,他就是来自法国的丹斯特,一名近卫重骑兵团军官;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加入了追求者的行列。
虽然,普希金本人风流多情,但他无法忍受自己的妻子被别人追求。特别是那个叫丹斯特的漂亮男人出现后,他变得更加忧虑重重。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就让普希金极为不快。不可否认,丹斯特是个很会讨女人欢心的有男性魅力的家伙,娜塔丽娅与他的交往是愉快的。虽然一开始,娜塔丽娅表现出一位忠于家庭的好妻子的正直,多次拒绝丹斯特的求爱,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丹斯特不懈的努力,以及普希金的敌人们的撮合,他们开始幽会。普希金却说,他真正开始仇视丹斯特,是因为他与娜塔丽娅的姐姐卡特琳·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相好,而卡特琳原先崇拜的是普希金,并和普希金发生了关系。后来因为吃丹斯特的醋,与他反目成仇。与丹特斯相好的她更是不让普希金再进她的房间,并最终与丹斯特结为夫妻。为了娜塔丽娅和卡特琳,普希金同丹斯特约定决斗。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与丹斯特的决斗中,被丹斯特提前开枪击中。他挣扎着向丹斯特开枪射击,以为射死了丹斯特,就放弃了第二次射击机会,但击中的只是丹斯特军服上的一颗金属纽扣,丹斯特装死得以侥幸逃生,荷兰公使宣布决斗结束,上尉便从地上爬起来,普希金要求补上第2枪,被公使拒绝。 据说,沙皇“听从”了普希金的“劝告”,虽曾派人阻止这场决斗,但派出的人却被故意说错了地方,没赶上决斗。
普希金的赞词
  2月9日,普希金被送回家中,呻吟了3天3夜,普希金在呻吟中对普希金娜说:“你没有任何过错。”
2月10日,普希金去世。丹斯特被降为列兵,驱逐出国,带着妻子到法国度过余生。&普希金逝世7年后,淳朴善良的军人兰斯科依理解她,同情她,爱她,也爱她的孩子们。他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但内心的伤疤总在隐隐作痛,一生郁郁寡欢,51岁病逝。临终前惟一使她感到欣慰的是,此时她和普希金所生的4个儿女都已长大成人。普希金曾为太太写道,“我爱你的心灵,胜于你的容貌”,这一点,普希金说得没错。
一、长女:玛利亚,小名玛莎,1832年5月19日生于圣比得堡。作为家庭的第一个孩子,自然获得了父母的喜欢和爷爷奶奶的宠爱。普希金与父母的关系虽不融洽,但这并没有影响爷爷奶奶对孙女的感情,他们把小玛莎看作家庭的小天使。1833年谢尔盖·利沃维奇(普希金的父亲--笔者注)在给女儿的信中高兴地写道:“小家伙……可爱极了,就像个小天使……我想,亲爱的奥利卡,你只要见到她,就会忍不住给她画下来,因为她使我们想起的正是拉斐尔所画的天使。”
的确,小玛莎长得非常漂亮,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和父亲的才华,热爱俄罗斯文学,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而且画画得很漂亮,9岁时就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和法语。玛利亚16岁进入首都彼得堡叶卡捷林尼斯基女子学校学习,4年后毕业被选进皇宫,做皇后的女官。这即是一份荣耀的工作,因为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荣幸侍候皇后,教育皇子,但同时又是一份清苦的差事。因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消耗在同性对象上了,这样,直到1860年4月,28岁的玛利亚才出嫁,丈夫是禁卫军骑兵团中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加尔通格。
列昂尼德与玛利亚同岁,50年代初在帕热斯基中等武备学校学习,1852年毕业后分到禁卫军骑兵团。恰恰在一年前和一年后,玛利亚的两个弟弟亚历山大和格里戈利先后从该校毕业,进入同一骑兵团服役。正是通过同宿校友和同壕战友,列昂尼德认识了未来的妻子。
婚后的生活总的来说是幸福的。列昂尼德忠于职守,勤勉工作,多次受奖,1870年4月17日因〃出色的工作〃被提升为少将。玛利亚聪明能干,贤惠漂亮,里里外外一把手。
但不幸的是,1877年10月,丈夫列昂尼德因遭诬陷被送上法庭审判,由于不堪耻辱,开枪自杀,保持着高傲的人格。
丈夫的不幸去世给玛利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1877年10月24日她在至舅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冈察洛夫的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舅舅和舅妈,你们的来信收到,非常感动,谢谢你们的同情和邀请……。丈夫的不幸死亡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我去洲法院时,希望看到他活着,而当我发现他已经停止呼吸时,顿时忘记了我们以前的争吵,想起的只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快乐日子。此刻,我愿意付出一切,只要他能复活。哪怕是一刻钟也好……”
丈夫去世后,玛利亚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她孤身一人,不得不投靠亲友,过着半漂泊的生活。多数时间,玛利亚住在大弟弟亚历山大家,帮助他照顾和教育孩子们。姐弟俩的感情非常深,晚年时经常在一起。夏天一块到同母异父的妹妹阿拉波娃家做客,冬天则在家里坐在壁炉前喝茶,聊天,回忆童年的快乐时光。
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惟独玛利亚没有孩子,但她的寿命最长,1919年3月7日去世,享年87岁,葬于莫斯科顿斯科依修道院公墓。
二、长子:亚历山大,小名萨沙或萨什卡,生于1833年6月6日。儿子的诞生,给家庭带来了莫大的欢乐,普希金自己承认,萨什卡是他最喜欢的孩子。1835年10月2日普希金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为什么玛莎的情况一点都没写?虽然我特别喜欢萨什卡,但玛莎的淘气样子也很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对孩子们的思念之情。
与姐姐玛利亚一样,萨沙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聘请了家庭教师教法语、德语、俄罗斯文学、历史等。1845年11月,在母亲的张罗下,12岁的萨什卡进入了彼得堡第二中学读书。三年后,根据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命令进入帕热斯基中等武备学校学习,1851年8月以近卫军骑兵少尉衔毕业,来到团长是继父朗斯柯依骑兵团服役。1858年11月8日,亚历山大与继父的侄女索非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朗斯卡娅结婚。这桩婚姻对于作为母亲的娜达丽娅·尼古拉耶芙娜·普希金娜--朗斯卡娜来说,是最美满不过的了:前夫的儿子娶了后夫的侄女儿,为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普希金娜完成了夙愿,聊可以告慰已长眠地下的前夫普希金。
索非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婚后她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献在丈夫和孩子们的身上。她与亚历山大共生有11个子女。但不幸的是,由于生育过多,家事繁重,损害了健康,于1875年4月8日因患肺炎而去世。届时不到40岁。丢下一堆儿女,含恨而去。
这里寻要交代的是,普希金1837年去世后,其妻普希金娜于1844年嫁给了朗斯柯依将军,组建了新的家庭。在这个新的家庭里,亚历山大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作为长子,他对继父的尊敬,对母亲的关心和体贴,在兄弟姐妹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怀念父亲,尊敬继父朗斯柯依。”正是这种尊敬赢得了继父的关爱,朗斯柯依把小普希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爱护,即使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一视同仁。因而兄弟姐妹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这一点使他们的共同母亲普希金娜--朗斯卡娅感到非常欣慰。
但遗憾的是,普希金娜--朗斯卡娅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于1863年11月26日病逝,终年只有51岁。母亲的过早去世给亚历山大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他的孙女回忆说:“我的爷爷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普希金非常爱自己的母亲,不论是青年军官时,还是结婚之后,他每周六都在娜达丽娅·尼古拉耶夫娜那里度过。星期六对于他们俩来说是怀念普希金的日子。曾祖母向祖父倾诉内心的痛苦,讲述对普希金最后日子的悲伤回忆。”&&&&
1861年亚历山大以少校军衔退役回家,第二年开始担任莫斯科省布罗尼茨基县第三区调停官之职,直至1866年。1867年再次服役,在维纶斯基军团担任中校,1869年晋升为上校。1879年7月15日被任命为第十三骠骑兵纳尔夫斯基团团长,并率团参加了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4页最后一行)1878年12月,因指挥出色、作战勇敢,被奖给金乔治军刀。1880年7月1日晋升为少将,并被任命为第十三骑兵师第一旅旅长,沙皇侍从武官。
1883年,亚历山大第二次结婚,妻子是玛利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巴甫洛娃。但这次婚姻不很成功,据比比柯娃回忆说:“玛利亚·亚历山大罗夫娜……经常抱怨老头子丈夫,赶走他前妻的孩子,不给他晚年安宁。”自1895年6月,亚历山大开始担任莫斯科皇家男子商校教学部主任,1898年9月16日被任命为叶卡捷林尼斯基和亚历山大洛夫斯基女子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这个职务他一直担任到1913年。在长达15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亚历山大忠于职守,努力工作,殚精竭虑,为俄罗斯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14年7月19日,当听到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消息后,亚历山大激动而死,遗体葬于维涅夫斯基县马雷吉诺村,1963年移葬于挈坷夫城。
次子,格里戈利,小名格里沙,出生于1835年5月14日。两天后,普希金在致丈母娘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娜达丽娅·伊凡诺夫娜:饿哦荣幸地祝贺您又添了一个外孙格里戈利,请您为他祝福。〃普希金之所以将小儿子取名为格里戈利,是为了纪念自己某个坚强不屈的祖先--格里戈利·普希金。一年后,1836年5月14日,当小格里沙满周岁时,远在莫斯科的普希金致信妻子:“今天是格里什卡的生日,向他和你一并祝贺!我将为他的健康干杯。他是否又有了小弟弟或小妹妹?等我回来,我正准备来到你的身边。”在这封信里,我们可以读出普希金的儿女之情,读出他对孩子的关心,对妻子的爱。
但不幸的是,这种父亲的关心和爱护小格里沙并没有享受多长时间。8个月后,不到两岁的格里沙就永远失去了父亲。从此,他和哥哥姐姐妹妹们一起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格里沙遗传了母亲的外貌和性格,长的很帅,性格活泼,喜欢淘气很顽皮。1848年,母亲将他送进彼得堡第二中学寄宿读书,一年后进入哥哥所在的帕热斯基中等武备学校学习。1853年毕业,获近卫军骑兵少尉衔,与哥哥一样,来到继父朗斯柯依近卫军骑兵团服役。1860年被任命为独立近卫团团长的副官。两年后以骑兵中校衔调到内务部工作。1866年退役,转为七等文官,定居普斯科夫省。
这里一个有趣的问题是:1866年格里戈利只有31岁,正是年轻有为,前途不可限量的年龄,为什么要退役离开京城来到乡下呢?按他自己的解释是:“宁可穷,但穷得高尚。宁愿不和彼得堡的权贵们争斗。”在这个解释里我们似乎听出了某种铉外之音。原来,我们的这位风流王子看上了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一个美女,向对方求婚,但遭到拒绝。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因而一怒之下,他要求退役,永远离开了彼得堡。但是,格里戈利并不是一个人来到乡村,在他的身边还带来了一位腼腆的法国姑娘。奇怪的是,格里戈利没有和这位法国姑娘结婚,但却和她在一起生活了将近20年,并生有三个女儿。直到1883年10月,格里戈利才与这位法国姑娘友好分手,与瓦尔瓦拉·阿列克谢耶夫娜·梅利尼柯娃正式结婚。
自从离开京城之后,格里戈利一直住在乡下,他不出风头,不追逐名利,平静、安静地过着一种田园式乡村地主的生活,米哈伊洛夫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凝结着他的劳动和关心。今天我们看到的作为米哈伊洛夫村一景的大榆树就是当年格里戈利亲手栽种的,还有他建造的石谷仓。
1899年,在纪念父亲普希金诞辰100周年之后不久,格里戈利随妻子一道来到维尔诺(今维尔纽斯)妻子的庄园马尔库贾依。在这里,他与瓦尔瓦拉幸福地欢度晚年,直到1905年8月去世,遗体葬于梅利尼科夫家族公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拉法俄梅嘎歌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