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笔记本电脑外接机械硬盘玩游戏怎么样会不会很卡.

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笔记本外接过显示器后 显卡性能明显下降
6547浏览 / 5回复
我的年前外接了一个19寸的来玩,用鲁大师查了下性能充110降到57,现在我不用外接显示器了,显卡分数还是57,打也明显感觉到卡,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我打算升级现在驱动呢 。
没听说过外接显示器会降低显卡性能,感觉是你驱动没装好吧??
你现在的驱动是什么版本?、
对 第1楼 忆仙姿 说:=========================是不是因为接过显示器就自动切换成集显了,上次我在独显状态接外置显示器会老是隔一段时间就闪一下,切成集显就没问题了,vga借口的,不是hdmi的,hdmi的没试过,不过集显状态下性能的确就不咋的了。。。
不可能吧,我接过显示器用,用的是HDMI的,一样可以玩游戏不卡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外接显示器的分辨率变高了。比如我现在用23寸的,分辨率是,很显然运算起来比的要更好资源,你可以更改一下分辨率,在玩游戏的时候
我的还好,接的三星的23A550H,没用HDMI,基本使命召唤8和战地3都能跑!不卡!
可能感兴趣的板块: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正在阅读:电脑越用越卡?放弃机械硬盘吧,这些SSD硬盘更值得考虑电脑越用越卡?放弃机械硬盘吧,这些SSD硬盘更值得考虑
  【PConline 导购】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现在已经变成了每个家庭的必需品,甚至有两三台电脑的家庭都不新鲜了。不过很多人对电脑依然不够了解,即使是再好的电脑也会越用越卡,这种情况下很多问题都跟使用的HDD机械硬盘有关,它的性能已经跟不上了,而SSD硬盘性能更强,读写速度更高,系统开机、应用加载速度更快。所以今天想为大家介绍以下这几款SSD硬盘,有了这几款硬盘,就不用担心电脑越用越卡的问题啦。&推荐产品:英睿达 BX300 240GB 2.5英寸 固态硬盘参考价格:768元  英睿达的这款BX300固态硬盘容量为240GB,顺序读取速度为555MB/s,顺序写入速度为510MB/s,包装尺寸为130.18mmx130.18mmx 19.05mm。英睿达的BX300采用多步数据完整性算法,能使数据达到完整且安全的效果。另外,英睿达 BX300采用多步骤完整性算法,能够主动清理垃圾,达成提升工作效率。  英睿达的这款BX300采用&自适应热度保护&技术,能够根据用户使用的硬盘的方式动态调整存储组件的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使用硬盘,并且避免过热的效果。除此之外,英睿达 BX300为所有存储组件配备了四层数据防护技术,以防数据崩溃缺失。  推荐理由:英睿达良好的品牌名誉是它品质的保证,而英睿达的这款BX300结合多种高新技术,不仅性能高,计算速度快,而且处理能力强,能够做到保护硬盘不过热,数据不丢失。&推荐产品:Crucial英睿达 MX300 275GB参考价格:599元  英睿达的这款MX300的顺序读取速度为530MB/s,顺序写入速度为500MB/s,性能十分强大。MX300使用集3D NAND闪存技术,并且集早期大获成功的MX系列SSD于一身,让硬盘不仅仅是硬盘,还是加载和保存所有的操作。它能够满足严苛的要求,提高电脑各方面性能,深入挖掘电脑潜力。  英睿达的MX300能够利用其出色的3D NAND技术延长硬盘使用寿命,减少硬盘使用的电量,同时英睿达的MX300利用基于硬件的 AES 256 位加密、RAIN 技术、专用数据防护技术和 SSD 设计固有的耐用性,保护您的数据。另外,它也拥有&自适应热保护&技术,并且可动态调整存储组件的活动。这有助于保持系统冷却,并大幅降低过热导致的损坏风险。  推荐理由:英睿达的这款MX300拥有突破性的3D NAND技术,在提升电脑系统性能方面效果出色,并且在延长硬盘寿命,节约硬盘用电和防止硬盘过热方面也有很高的质量。&推荐产品:三星 960 EVO 500G M.2 NVMe 固态硬盘参考价格:1799元  如果你在找一款能够突破PC性能的硬盘,那么我想这款三星的960 EVO 500G M.2 NVMe 固态硬盘会是你的不二人选。三星960 EVO连续读写速度分别可达MB/s,随机读写可达380K/360K IOPS,写入容量高达400TB。三星960 EVO采用智能加速技术TurboWrite,使用增加缓存闪存容量,进一步提高写入速度。  三星的960 EVO不仅性能高,速度快,而且耐久性和可靠性也十分出色。三星960 EVO采用DTG(动态散热保护监控),能够及时调整SSD温度,并且拥有新升级的Magician软件,能够为用户达到监测、管理与维护固态硬盘,达到延长硬盘使用寿命,保护硬盘数据的效果。  推荐理由:三星960 EVO总体写入量大,读写速度快,可见其性能之高。除此之外,三星960 EVO有自己独特的保护硬盘方案,在拥有速度的同时,不忘耐久性和可靠性,是质量非常高的固态硬盘。&推荐产品:英特尔 545S系列 512G SATA 固态硬盘参考价格:1099元  英特尔的这款545S系列 512G SATA& SSD的顺序读取速度为550MB/s,顺序写入速度为500MB/s。它采用64层英特尔3D NAND技术,替代了以往的传统机械硬盘,为用户提供经济高效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这款硬盘能够大幅提高电脑性能,提升应用响应速度,减少等待时间,处理更多的工作。  这款545S系列的固态硬盘也非常适合于台式机和移动计算游戏替换机械硬盘,并且拥有多种容量选择,能够轻松安装至任意SATA电脑中。另外,它支持AES 256位自加密功能,品质可靠。  推荐理由:英特尔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名誉,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另外,这款SSD采用64层英特尔3D NAND技术,经济高效,且能够大幅提升电脑性能,是一款值得购买的固态硬盘。&推荐产品:七彩虹(Colorful)SL500 240GB SATA3 SSD参考价格:389元  七彩虹的这款SL500 SSD设计纤薄轻巧,厚度仅仅为7mm,外表由细腻磨砂工艺处理,黑色的铝合金壳体,给人一种简约大方的感觉。另外,它还防滑耐磨,防震抗摔,完全不用担心因意外碰撞而导致的数据丢失。  这款SL500固态硬盘容量为240GB,顺序读取速度为520MB/s,顺序写入速度为240MB/s。它采用一线原厂闪存颗粒,在闪存寿命上得到大幅提升,除此之外,它在提升电脑性能方面也是不错的。  推荐理由:SL500的纤薄轻巧的设计,细腻的磨砂外表,简约大方的黑色铝合金壳体,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它低消耗,零噪音,防滑耐磨的特性也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而且,它在闪存和性能方面都有一定的高质量,是一款物美价廉的好硬盘。&推荐产品:东芝 Q200系列 480GB SATA3 固态硬盘参考价格:1299元  东芝的这款Q200系列固态硬盘容量为480GB,读取速度为550MB/s,写入速度为510MB/s,适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它选用原厂高品质MLC闪存颗粒,带来稳定而高速的数据读写。当然,它在提升系统性能方面也十分出色,能够大大缩短程序加载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东芝的这款SSD外形纤薄,金属外观下给人简洁干净的感觉。另外,东芝拥有低消耗,低发热,低噪音的特性,而且防震抗摔,不仅使得硬盘能够长时间运作,也能有效保护硬盘数据安全。  推荐理由:东芝的这款SSD纤薄硬朗的外观设计,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然后,它高速的读取和写入速度,使其在性能方面大放异彩。除此之外,在保护数据,延长硬盘工作时间和寿命方面也做的十分出色,是性价比很高的一款硬盘。&  总结:在看完这么多优质的硬盘后,我想大家心中已经有了自己心仪的那款硬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脑,而电脑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硬盘,所以大家在有必要的时候,千万不要犹豫,为自己的电脑买上一款好的硬盘吧。
浏览本产品的网友还关注:
浏览本产品的网友还关注:
DIY硬件图赏
DIY论坛帖子排行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2018 年,对于不玩大型游戏的你,买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底线是什么(小白也能看懂)值乎评论问得太多,所以有了这篇零基础小白看完也能心中有数的教程,它能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样的性能是目前的主流水准?什么性能之外的东西其实很重要?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更加适合我的?全文基本没有理论化拗口的术语,重点在加粗,如果非常懒的话,也可以直接看末尾的总结。什么样的性能是目前的主流水准?关乎个人电脑流畅性的部件,主要也就是 CPU, GPU, 内存, 硬盘。它们就像 iPhone 一年,差不多一年更新一代,所以大部分的笔记本电脑也都是一年更新一代。那么在 2017 年下半年:最新一代的 CPU 是第八代酷睿, 它们的型号都是 i3-8***, i5-8***, 或者 i7-8***的命名方式,比如 i5-8250u, 还有 i7-8550U 等等。在 CPU 方面,今年的第 8 代酷睿相对于第 7 代有着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 U 结尾的低功耗处理器上,由原来的双核变成了四核,在这我不会给太多复杂的对比,你只要记住结论,i5-8250u 的综合性能,大约要比同级别的上一代产品 i5-7200u 高 30% 左右(当然实际体验差距没那么高)所以只要不着急,就一定要等。最新一代的 GPU 是 10 系列,它们的名字一般都是 GTX 10*0, 不过也有一个很适合不玩大型游戏的型号不叫 GTX 10*0, 而是 GeForce MX150. MX150 是目前的入门级别独立显卡,但是它的表现超越了核心显卡太多,基本上和上一代 GTX 950m 接近,实际游戏 FPS 差距在 20%~5% 左右。因此 MX150 是轻薄定位笔记本里最合适的独立显卡,只要你不玩单机游戏大作,少开点特效玩个网游都是没问题的(比如中特效守望先锋 1080P)如果不玩游戏,或者只是 LOL 这种小型游戏,那么核心显卡就已经足够,没有独立显卡也可以带来更长的续航,还有更轻薄的机身。最新一代的内存是 DDR4, 如果你发现有的叫 LPDDR , 那说明它是低功耗版本,可以让续航时间更长,不过内存只要总容量大,其他方面对于流畅性的影响就很小了。4G 内存基本是开几个网页就会卡的水平,8G 内存是今年的主流水准,能满足绝大部分的使用场景,当然,内存这个东西,自然还是越高越好。如果你需要处理大量的、高负荷的图像或者视频,那么 16G 甚至更多的内存也是必要的。硬盘,各个厂商没有统一的命名方式,你更需要知道的是几种不同类型的硬盘,通常来说有这么几种名字,速度按慢到快排列:SATA(机械硬盘或固态硬盘接口)&M.2(固态硬盘接口,有三种尺寸)&PCIE(最高端的固态硬盘协议)轻薄便携的产品都只会有一个固态硬盘接口,而主流的坚固便携和扩展性的产品则会提供一个固态硬盘接口和一个 SATA 接口,那么只要不是只有一个 SATA 接口的产品,就可以接受。PCIE 虽然最快,但是日常使用中几乎感觉不出来,所以只要是固态硬盘,就比机械硬盘流畅无数倍。如果买的型号预装只有一个机械硬盘,或者只有一个硬盘接口且容量很小,那么后期如果加装或者换装固态硬盘还需要自己重新装系统。什么性能之外的东西其实很重要?首先一定是屏幕,如果你看看手机屏幕,然后再看看你的电脑屏幕,发现它们之间的差距很大,那么毫无疑问,你需要换一个好屏幕了。上图左 TN 屏幕,右 IPS 屏幕
如果你的电脑屏幕相对手机容易泛白,稍微移动角度颜色就变了,那么你需要的是 IPS 屏幕,它的可视角度相对于传统的 TN 要好很多,目前 IPS 已经覆盖了 95% 以上的主流笔记本。上图上方为高 PPI 屏幕,上图下方为低 PPI 屏幕
如果你的电脑屏幕颗粒感很严重,文字充满锯齿,那么你需要的是更高 PPI 的屏幕,也就是分辨率更高的屏幕,目前来看 14 寸 以下的屏幕 1080P 分辨率为底线,15~17 寸则需要 2K 或者更高。上图左为高色域覆盖屏幕(可以显示出深紫色),上图右为低色域覆盖屏幕(右侧无法显示紫色)
如果你的电脑屏幕在看同样的页面时颜色没有手机鲜艳,那么你需要的是一个色域覆盖更高的屏幕,目前除了影像处理的专业级用户,最推荐的是覆盖 100% sRGB 色域的屏幕。()第二重要的是接口覆盖,2015 年开始 USB Type-C(或者叫 USB-C, Type-C)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它是目前最先进的 USB 接口,而 USB-C 只是接口的形状,内部支持的协议从速度从高到低一共有:雷电 3 &
USB3.1 Gen2 & USB3.1 Gen1 & USB 3.0 这么几种,真正的全功能 USB-C 既可以传输信号,也可以传输电力,也就是说不需要独立电源就可以给笔记本供电。今年 USB-C 的底线是支持 USB 3.1 Gen2(保证了外接 4K 显示器,低于 USB 3.1 Gen2 的都不及格)而旗舰产品比如 MacBook Pro, X1 Carbon 2017 等等都会支持雷电 3, 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这个接口连接最高 5K 分辨率的外接显示器。而你会发现有的产品虽然提供 USB-C 接口,但其中有些猫腻,比如我在就提到过,小米笔记本 Pro 的两个 USB-C 接口并不是最先进的支持雷电的 USB-C 接口,所以在连接 4K/5K 显示器时,很有可能会出现问题。这个接口,保证了至少未来 5 年都不会过时,至少是旗舰机型的标配,。 其他影响使用体验的小细节还有:触摸板:最好支持 PTP 精密触摸板(Precision TouchPad)它是微软在 Windows 硬件认证的一种。简单的来说,就是支持 PTP 的触摸板在防误触和使用体验上达到了 Windows 的最高水平,并且能完美支持 Win 10 的最新触控板手势功能。噪音:很多时候噪音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在实际体验里噪音则是非常影响体验的地方。不过大部分中低端商用产品和几乎所有高端商用产品都对噪音有着严格的要求,噪音的重灾区还是集中在家用的游戏类产品。如果你只是在家一个人用,开着扬声器或者带着耳机听着歌玩游戏,那么噪音大也无所谓,但是如果你经常需要带着笔记本电脑去公众场合,比如自习室,只要噪音超过 40dBA 就很尴尬了,不说自己会不好意思,而且坐你旁边的人也一定想把你赶出去。
续航:在使用第八代酷睿 U 结尾的低功耗处理器前提下,直接用你想要的续航小时数(不玩游戏,单纯上网或 Office 系列软件)*6, 就能得到你大概需要多大的电池容量,比如你想要 8 小时左右的续航时间,那么一个电池容量为 8*6= 48Wh 的笔记本就是底线了。内部设计:就像我再中提到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仅仅通过主板的外观,就判断出 PCB 板的内部线路设计 Layout 好不好。也没有任何人就可以从拆机图精准地判断一个产品的内部设计具体好不好。所以对于大部分人,看拆机图的最大意义,还是了解拆机的步骤是否简单,里边有什么配件是我能自己更换的。追求轻薄的产品,内部空间都非常紧凑,除了硬盘,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更换的部件,而一些高性能的产品往往内部空间更充足,内存和硬盘都是可以自己换的。能够自行更换意味着更小的维修成本,更高的自由度,不过稳定性也会稍差,这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了。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更加适合我的?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产品,就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CPU 性能越高越好GPU 性能越高越好风扇越多越好Heat pipe 多多益善键盘键程越长越好屏幕要大,分辨率越高越好,色域覆盖越高越好电池越大越好接口越多越好请问,以上的「好产品高标准特性」,哪一项是真正的好产品所必备的。恭喜你,答案是:「以上全错」。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的定位,有的产品转为一种人群打造,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适合(这种产品一般出现在专业领域);而另一种产品覆盖人群广,不过这种产品也没法最精准的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家用产品的人群覆盖大都很广)比如说一个追求长续航的便携商务笔记本,每天都只是 Office 系列软件,上个网处理邮件看个视频,给它加上 HQ 的处理器没有半点帮助,还会导致机身发烫而且续航骤减。比如说一个需要一点游戏性能但是从不玩大型游戏的主流家用产品,玩的游戏也就是守望先锋到头了,而且还每天都需要带出去所以要轻薄好看,噪音也不能大。给它加上 GTX 1060 再来四个风扇,结果把电池的空间占用了,续航只有三个小时还又厚又重,风扇转起来吵死人。最后一种,笔记本当台式机用,几乎从不移动,不在乎外观,不在乎续航,性能需求上不封顶,那自然是按照微型化台式机的思路来制造,什么性能高来什么,噪音控制?不需要的,暴力加风扇就好。续航是什么?电池能撑到突然断电还能用几十分钟就行。没有完美的,能满足所有人需求的产品,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真正的总结对于不玩大型游戏的人。屏幕:色域 85% 以上 sRGB, PPI 至少 150 以上。CPU:i5-8250u 为底线,i7-8550U 更佳(日常使用和 i5 没太大差距),买新不买旧(不在乎性能可以买 i5-7200u)GPU:LOL 之类小型游戏不需要独立显卡,大部分网游不追求高特效 MX150 就足以。内存:至少 8G 越高越好,如果是可以自己加内存的笔记本,那么买 4G 版本再加更划算。硬盘:底线是固态硬盘,最烂的固态硬盘也比只有机械硬盘强无数倍,PCIE 更好但是日常基本用不出区别。接口:至少两个普通的 USB 接口,一个 HDMI 接口,一个支持雷电 3 的 USB-C 接口或者一个 mini-DP 接口(二者至少有其一)电池:40Wh 左右能保证 5~6 小时轻度续航,50Wh 就可以做到 7~8 小时,当然前提是关闭睿频的轻度使用,Chrome 或者玩游戏什么的就算了。更多我们近期的评测:
5921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以消费电子行业一线从业者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纯粹、高质量的教程与体验评测,包括消费电子产品的最新消息,使用体验与设计,还有一点个人的手工作品,更新较慢,只出精品。用了3年笔记本电脑玩游戏一直很卡,怎么解决? - 知乎64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分享邀请回答1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先锋游戏知道信息频道欢迎您
硬件:机械硬盘被固态替换下来后(对于笔记本),当做外部移动硬盘。用数据线插在电脑上,在笔记本上对机械硬盘里的东西进行操作,会不会很慢。或者说是比这个机械硬盘没被替换出电脑内部前更慢?比如
[123] [ 23:20:48] (<span id="tgd) (<span id="tfd) &&
问题详情机械硬盘被固态替换下来后(对于笔记本),当做外部移动硬盘。用数据线插在电脑上,在笔记本上对机械硬盘里的东西进行操作,会不会很慢。或者说是比这个机械硬盘没被替换出电脑内部前更慢?比如我机械硬盘里存储了一个单机游戏,用数据线插上笔记本后运行这里面的游戏,会不会卡?最佳答案外接理论速度没变,但是要让系统读取应用肯定会卡受影响,毕竟外部 的还要转换。你可以把机械硬盘放在光驱位试试。
笔记本,而且是超薄的,本身就没光驱???? 其他答案你如果下载在固态硬盘不会卡,如果是机械硬盘,肯定卡
那我就是花钱买了速度,赔了容量,可以这么理解吗 你用usb口的移动硬盘肯定会比原来在sata上的时候慢,而且会慢很多。
假如移动硬盘盒的接口是sata接口呢,会不会好点?
昵称: 验证码:
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硬件相关知识
硬件其他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玩游戏用什么机械硬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