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老人能吃哪些东西的老人可以吃什么杂食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刘感哲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想战胜“三高”,该吃些什么?
想战胜“三高”,该吃些什么?
现在不少人在体检的时候发现有轻度「三高」,血压、血脂、血糖都比别人高一点儿,但去医院看病,又达不到吃药的标准,问医生怎么做,常常得到「低盐低脂饮食」这种建议,可是低盐低脂怎么吃呢?
大家心里肯定有不少问题。
有「三高」,除了蔬菜,还要多吃什么?
高血脂,还能不能吃肉了?
像花生、腰果啊含油也多,能吃吗?
低盐低脂饮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复杂,下面丁香医生(dxy.com)就结合大家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分类说一下推荐和不推荐吃的食物。
推荐的食物
这些食物适当多吃,能够帮助控制血压、血脂,但不是让大家光吃这些,别的都不吃了。
富含钾、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菌菇类。
用来代替部分主食的食物:燕麦、薯类(土豆、芋头、地瓜等)、粗粮(玉米、各种颜色的大米等)、杂粮(各种豆类)。
低脂肪、低胆固醇的优质蛋白来源:脱脂牛奶、鸡蛋清、鱼类、去皮的鸡鸭肉、瘦肉、豆制品等。
优质脂肪:花生、松子等坚果,深海鱼类,都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适量吃对心血管健康有益,推荐每天吃一把。
少吃的食物
咸菜、咸鱼、咸肉、火腿、酱鸭、卤肉等腌制、烟熏食品,多数口味偏咸,钠含量也高,要少吃。
做菜时除了盐,酱油、蚝油、甜酱等含钠高的调料也要少放。
各种鲜美的鱼汤、鸡汤、骨头汤,其实盐分、脂肪含量也很高,尽量少喝。
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
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蟹黄、鱼子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尽量少吃。
除了肉类,口感酥香的点心,各种口味的夹心饼干等也可能添加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等可能有反式脂肪酸的原料,也少吃。
这些不推荐的食物,是希望大家少吃,但不是一点儿不能吃。前面那些推荐的食物,也不是就要敞开了吃。
新鲜水果虽然好,但是吃太多了糖分容易超标;
天天吃蔬菜不吃肉,蛋白质容易不足;
虽然提倡低盐饮食,但完全不吃盐,又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对身体也不利。
还要注意,食物不能代替降压药的作用,想要血压稳定,健康的饮食、合理的药物缺一不可。
不只是「三高」人群,对任何人都一样,没必要一听是健康的食物就狂吃、一听高脂肪就一点不吃。所谓没有不健康的食物,只有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人本来就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吃一点,掌握一个总体的平衡,对身体健康最有利。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22:39
刘感哲大夫的信息
刘感哲大夫电话咨询
刘感哲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刘感哲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刘感哲大夫提问
刘感哲的咨询范围:
头痛、头晕,脑梗死、脑出血(俗称“中风”),脑供血不足,颈椎病,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颅内感染
刘感哲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神经内科好评科室
神经内科分类问答老人家讲解高血压PPT下载_PPT免费下载
=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高血压与高血糖、高血脂一同称为“三高”,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是需要健管家进行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主要病种之一。" />
您的位置:&>&&>&&>& > 老人家讲解高血压PPT
老人家讲解高血压PPT下载
网友评分:
文档大小:3 MB
上传时间:10-28
文档大小:615 KB
上传时间:10-28
PPT分类Classification
PPT色系: 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粉红色|黑色|紫色|橙色|灰色|棕色|白色|彩色|土豪金色|巧克力色|亮色|浅色
节日PPT:||农历春节|情人节|元宵节|妇女节|植树节|愚人节|清明节|劳动节|38母亲节|61儿童节|端午|父亲节|七夕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生日祝福|其他节日
PPT课件:|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科学|美术||体育|品德|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
PPT背景:简约背景|淡雅背景|商务背景|艺术背景|风景背景|动物背景|植物背景|卡通背景|爱情背景|节日背景|爱情背景|边框背景|谢谢背景|中国风背景
行业模板:|汽车|教育|经济|金融|房地产|医药|卫生|通信|能源|服务|建筑|交通运输|体育运动|茶|餐饮美食|科技|工业||
主题PPT:|||||论文答辩|党建|年会|晚会|
通用PPT:浪漫爱情|经典模板|古典模板|时尚模板|卡通动漫|自然风景|商务模板|韩国模板|艺术设计|植物模板|动物模板|中国风|现代|酷炫|时尚|潮流|英文90岁老人应该吃什么最好,能具体点吗_百度知道
90岁老人应该吃什么最好,能具体点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少量多餐。以点心补充营养 老年人由于咀嚼及吞咽能力都比较差,往往一餐吃不了多少东西,而且进食时间又拖得很长。为了让老年人每天都能摄取足够的热量及营养,营养师建议,不妨让老年入一天分5---6餐进食,在三次正餐之间另外准备一些简便的点心,像是低脂牛奶泡饼干(或营养麦片)、低脂牛奶燕麦片,或是豆花、豆浆加蛋,也可以将切成小块的水果或水果泥拌酸奶食用。  2.以豆制品取代部分动物蛋白质 老年人必须限制肉类的摄取量,一部分的蛋白质来源应该以豆类及豆制品(如豆腐、豆浆)取代。老年人的饮食内容里,每餐正餐至少要包含170克质量好的蛋白质(如瘦肉、鱼肉、蛋、豆腐等),素食者要由豆类及各种坚果类(花生、核桃、杏仁、腰果等)食物中获取优质蛋白质。  3.主食加入蔬菜一起烹调 为了方便老年人咀嚼,尽量挑选质地比较软的蔬菜,像是西红柿、丝瓜、冬瓜、南瓜、茄子及绿叶菜的嫩叶等,切成小丁块或是刨成细丝后再烹调。如果老人家平常以稀饭或汤面作为主食,每次可以加入1-2种蔬菜一起煮,以确保他们每天至少吃到500克的蔬菜。  4.每天吃350克水果 水果是常被老年人忽略的食物。一些质地软的水果,如香蕉、西瓜、水蜜桃、木瓜、芒果、猕猴桃等都很适合老年人食用。可以把水果切成薄片或是以汤匙刮成水果泥食用。如果要打成果汁,必须注意控制分量,打汁时可以加些水稀释。  5.补充维生素B 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显示,维生素B与老人易罹患的心血管疾病、肾脏病、白内障、脑部功能退化(认知、记忆力)及精神健康等都有相当密切的关联。无论生病、服药或是手术过后,都会造成维生素B大量流失,因此对于患病的老年人来说,需要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B。 没有精加工的谷类及坚果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所以在为老年人准备三餐时,不妨加一些糙米、胚芽等和白米一起煮成稀饭,或者也可以将少量坚果放进搅拌机里打碎成粉,加到燕麦里一起煮成燕麦粥。  6.限制油脂摄取量 老年入摄取油脂要以植物油为主,避免肥肉、动物油脂(猪油、牛油),而且也要少用油炸的方式烹调食物。另外,甜点糕饼类的油脂含量也很高,尽量少让老人家吃这一类的高脂肪零食。最好多元不饱和脂肪(如玉米油、葵花油)和单元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花生油)轮流换着吃,这样比较能均衡摄取各种脂肪酸。  7.少加盐、味精、酱油,善用其他调味方法 味觉不敏感的老年人吃东西时常觉得索然无味,食物一端上来就猛加盐,很容易吃进过量的钠,埋下高血压的隐患。 可以多利用一些具有浓烈味道的蔬菜,例如香菜、香菇、洋葱,用来炒蛋或是煮汤、煮粥。利用白醋、水果醋、柠檬汁、橙汁或是菠萝等各种果酸味,也可以变化食物的味道。一些中药材,尤其像气味浓厚的当归、肉桂、五香、八角或者香甜的枸杞、红枣等取代盐或酱油,丰富的味道有助勾起老年人的食欲。  8.少吃辛辣食物 虽然辛辣香料能引起食欲,但是老年人吃多了这类食物,容易造成体内水分、电解质不平衡,出现口干舌燥、火气大、睡不好等症状,所以少吃为宜。  9.白天多补充水分 因为担心尿失禁或是夜间频繁跑厕所,不少老年人整天不大喝水。其实应该鼓励老人在白天多喝白开水,也可泡一些花草茶(尽量不放糖)变化口味,但是要少喝含糖饮料。晚餐之后,减少摄取水分,这样就可以避免夜间上厕所、影响睡眠了。  10.每天服用一颗复合维生素补剂 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加上又长期服药,所以每个人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素也大不相同。让老年人每天服用一颗复合维生素补剂是最基本且安全的强化营养方法,尤其可以补充老年人特别需要的维生素 B、抗氧化维生素c及E、维持骨质的钙、增强免疫力的锌等。不要擅自服用高剂量的单一补充剂,尤其是脂溶性的维生素 A、D、E等,吃得过多会累积在体内,甚至引发毒性。  在影响老年人健康长寿的诸多因素中,合理营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专家对老年人的健康饮食提出了如下原则: 膳食结构宜荤素杂食,以素为主。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得了高血压的人该怎么吃,相信大家张口就来,「低盐低脂」嘛!可是这个低盐低脂到底怎么做呢?多吃什么才好呢?是不是肉不能吃了?像花生、腰果啊含油也多,能吃吗?低盐低脂饮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复杂,下面丁香医生()就结合大家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分类说一下推荐和不推荐吃的食物。推荐的食物这些食物适当多吃,能够帮助控制血压,但不是让大家光吃这些,别的都不吃了。富含钾、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菌菇类。用来代替部分主食的食物:燕麦、薯类(土豆、芋头、地瓜等)、粗粮(玉米、各种颜色的大米等)、杂粮(各种豆类)。低脂肪、低胆固醇的优质蛋白来源:脱脂牛奶、鸡蛋清、鱼类、去皮的鸡鸭肉、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脂肪:花生、松子等坚果,深海鱼类,都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适量吃对心血管健康有益,推荐每天吃一把。少吃的食物高钠食物咸菜、咸鱼、咸肉、火腿、酱鸭、卤肉等腌制、烟熏食品,多数口味偏咸,钠含量也高,要少吃。做菜时除了盐,酱油、蚝油、甜酱等含钠高的调料也要少放。各种鲜美的鱼汤、鸡汤、骨头汤,其实盐分、脂肪含量也很高,尽量少喝。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蟹黄、鱼子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尽量少吃。除了肉类,口感酥香的点心,各种口味的夹心饼干等也可能添加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等可能有反式脂肪酸的原料,也少吃。这些不推荐的食物,是希望大家少吃,但不是一点儿不能吃。前面那些推荐的食物,也不是就要敞开了吃。新鲜水果虽然好,但是吃太多了糖分容易超标;天天吃蔬菜不吃肉,蛋白质容易不足;虽然提倡低盐饮食,但完全不吃盐,又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对身体也不利。还要注意,食物不能代替降压药的作用,想要血压稳定,健康的饮食、合理的药物缺一不可。不只是高血压患者,对任何人都一样,没必要一听是健康的食物就狂吃、一听高脂肪就一点不吃。所谓没有不健康的食物,只有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人本来就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吃一点,掌握一个总体的平衡,对身体健康最有利。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责任编辑:
不只是科普 更是健康工具作为杂食者的我们,正餐应该吃什么?_城市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作者:[美]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时间:2017 年 5 月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本书作者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本书简介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本书作者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城市作为杂食者的我们,正餐应该吃什么?
“人类吃什么、怎么吃,强烈决定了人类利用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改变世界的幅度。吃东西时更清楚了解进食的全部风险,似乎是一种负担,但实际上这件事所带来的满足感,也是生命中其他事物难以比拟的。”
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美国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2009 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领袖, 2010 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 2013 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等。
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及科学和环境新闻学奈特项目的主任,但迈克尔·波伦更像是一位热爱田野调查的美食侦探,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厨房,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同时对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类社会困境进行思考。他也是自然爱好者,他将走访田园的体验化作优美而幽默的文字,为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路。
书籍摘录:
全国性饮食失调(节选)
我们正餐该吃什么?
这本书很厚,但想回答的问题很简单:“正餐该吃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也想探讨一下,这个简单的问题现在为何会变得那么复杂。在目前美国的饮食文化中,以往的本土智慧已逐渐消失, 转而浮现的是困惑与焦虑。“吃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居然也需仰赖许多专家来帮助。我们需借助专业记者的调查,为我们说明食物是从哪儿来,还需要营养师帮我们决定晚餐的菜单。情况怎么会变成这样?
在 2002 年秋天,这种情况已经荒谬到了让我无法漠视的地步。人类古老而珍贵的一种主食,竟突然从美国餐桌上消失——我指的是面包。美国人几乎在一夕之间改变了饮食方式。 1977 年,卡特当政的时代,国会公布了新的“饮食目标”,警告爱吃牛肉的美国人远离红肉,之后美国就进入“畏惧脂肪”的时代,我们迄今也一直谨遵这些方针。而现在,全民畏惧的对象改为碳水化合物,此症状如同痉挛发作,席卷全国。
为何会有如此巨变?似乎是缘自一股媒体风暴,由各种饮食书籍、科学研究以及一篇适时发表的杂志文章共同掀起。许多饮食类新书深受罗伯特·阿特金斯(Robert C. Atkins)这位声名狼藉的医师影响,带给美国大众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只要远离面包与面食, 不管吃再多肉都能减轻体重。许多新流行病学研究也一致支持这种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并认为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人奉为圭臬的饮食方针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脂肪使人肥胖” 这种官方说法并不正确,会让人发胖的,反而是大家为了维持苗条身材而摄取的碳水化合物。 2002 年夏天,《纽约时报杂志》针对这些研究,刊出封面故事“如果脂肪并不会让你发胖?”,更让饮食内容的方向发生了 180 度的转变。受到这股新营养智慧的影响,几个月内,超级市场货架上的商品重新陈列,餐厅的菜单也改了。牛排的罪名被洗清,而面包与面食这两种无可非议的优良食物则名声扫地;数十家烘焙坊与面粉厂接连倒闭,受到糟蹋的好食物更是不可胜数。
饮食习惯出现如此激烈的改变,正是“全国性饮食失调”的病征。一种文化若有根深蒂固的饮食传统,不但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也无须劳驾国会来说明国家的“饮食方针”;甚至不需要每隔几年就发动一次政治战争,只为了制定出“营养金字塔”这种官方的详细饮食设计方案。具有稳固饮食文化的国民,也不会每到一月就掏出大把钞票来购买写满谎言或常识的饮食类书籍;他们对食物的好恶不会如钟摆般摆荡,也不会因为每隔几年新发现一种营养素,就把某项食物奉为仙丹或是打成妖魔。这样的社会,不会把蛋白质棒和食品补充剂与正餐弄混,也不会无法区分早餐谷片和药物;更不会每五餐就有一餐是在车上解决,或是以快餐来喂饱美国三分之一的孩子。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也不会这么胖。
拥有稳固饮食文化的社会,倘若发现意大利或法国等其他国家,是以饮食乐趣与传统这样古老奇异而非科学的准则来决定正餐内容,也不会觉得惊讶。这些民族吃下的食物这么“不健康”,但你瞧瞧,他们竟比美国人更健康且更快乐!面对此情此景,美国人觉得意外,把这叫作“法国悖论”(French paradox):这些人怎能吃下鹅肝、高脂奶酪等显然有毒的食物,却比美国人更苗条、更健康?然而,我却觉得把这称为“美国悖论”似乎还比较合理:这群着迷于饮食健康概念的人,却非常不健康。
在某种程度上,“正餐要吃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杂食动物。毕竟自然界的东西你几乎都可以吃,因此决定要吃什么,当然会引起焦虑,特别是有些食物很可能会致病甚至致命。这是“杂食者的两难”,卢梭与法国作家布理勒特–萨瓦林(Brillat-Savarin)老早就指出这一点,而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保罗·罗津(Paul Rozin)则在三十多年前提出这一名词。我借用这个词作为本书标题,因为杂食者的两难可鲜明描绘出我们目前在食物方面的困境。
1976 年,罗津在《鼠类、人类与其他动物对于食物的选择》一文中,以只吃特定食物的动物对比出杂食者的生存状况。对于后者,正餐问题再简单不过:树袋熊不担心该吃什么,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闻起来、吃起来像桉树叶,那就是它的正餐。树袋熊的饮食喜好已经烙印在基因里,但是人类和啮齿类这样的杂食动物,面对的是自然界中那么多或许可以吃的东西,所以得耗费许多脑容量与时间去厘清哪些食物是安全的。我们靠着与生俱来的认知力与记忆力,让自己避开有毒食物(这是上星期害我生病的蘑菇吗?)而选择有营养的植物(红色的浆果比较甜美多汁)。我们的味蕾也帮助我们追寻甜味(这代表了自然界中碳水化合物的能量)、避开苦味(那是植物中有毒生物碱的味道)。出自本能的呕吐反应让我们远离腐肉之类可能致病的东西。许多人类学家坚信,人类会演化出如此大而精密的脑,就是为了解决杂食者的两难问题。
作者本人,来自:
什么都能吃是一项天大的恩惠,但挑战也不少。好处是人类可以成功在地球上所有陆地环境中生存,而且吃的种类多,得到的乐趣也多。然而过多选择也会造成压力,甚至导致我们对食物产生二元论的观点,亦即好食物和坏食物。
区分食物非常重要,一只老鼠多少得靠自己区别哪些食物是有营养的、哪些是有毒的,然后牢记下来。然而身为杂食者的人类, 除了有敏锐的感官与过人的记忆力,还可仰赖文化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其中累积了无数前人的食物经验与智慧。光是看到“毒鹅膏” (death cap)这样明白的三个字,不需要任何经验也知道这种蘑菇吃不得;而第一个大胆吃下龙虾的人,想必就尝到了绝佳美味。人类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整合汇编了饮食之道的智慧,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烹调方式、规则。有了这些饮食传统,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目前全美所面临的饮食失调问题,可以视为杂食者的两难从遥远的古代重返现代来教训人类。超市中琳琅满目的食品,把我们丢回当年扑朔迷离的食物场景。我们再度担心那些看似可口的食物可能会致命(速度可能比不上毒鹅膏,但是效果相同)。在美国,如此丰富多样的食物让问题变得更复杂。同时,人类历史所发展出足以解决杂食者两难的工具,目前已经不灵光,甚至完全失效。美国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国家,拥有各地移民,而每支移民都拥有自己的饮食文化,造成了美国从来就没有单一、强健又稳固的饮食文化来指引我们。
由于缺乏坚实的饮食文化,我们非常容易受到食品科学家与商人的诱骗。对这些人而言,杂食者的两难反而是个机会。食品工业为了自身利益,先以各种方式加深消费者对于吃的焦虑,然后再塞给我们新产品来化解这种焦虑。我们在超市中左右为难,这并非偶然现象,杂食者的两难得以重返现代,正是根植于现代食品工业。而我发现,这一切还可追溯到艾奥瓦州等地的广大玉米田。
日剧《深夜食堂》剧照,来自:豆瓣
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超市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有些两难非常古老,有些却是前所未见。要吃有机苹果还是一般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产品还是进口货?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要吃含有反式脂肪的奶油、一般奶油,或者“不是奶油”的奶油?应该吃肉还是吃素?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当采猎时代的人在树林里采摘到一朵新奇蘑菇时,他是靠自己的感官记忆来判断是否可以吃,同样地,我们也在超市中拿起一包食物,却对自己的感官失去了信心,反而仔细阅读食品标签,上面许多费解的词汇让我们抓耳挠腮:“有益心脏”“不含反式脂肪”“散养”“圈养”。而“天然烤肉风味”“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黄原胶”又是什么?这些林林总总的东西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我决定写这本书,这是回答“到底要吃什么?”的最佳方式。我将追本溯源,沿着供养人类的食物链,一路从土地追踪至餐桌,直到我们实际吃下的每一口食物。我想要从源头来了解食物的取得与食用,也就是自然界中不同物种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英国作家威廉·拉尔夫·英奇(William Ralph Inge)曾说:“整个自然界就是‘吃’在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间的动词变化。”在本书中,我尝试以博物学家的方式来研究正餐问题,同时运用了生态学与人类学的宽广视野,以及微观的私人经验。
我的基本假设是,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样,都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人类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地位,或多或少决定了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物。人类杂食的特性,塑造出我们的灵魂与身体的本质(人类的牙齿和下颚能够处理各种食物,既能撕裂肉类,也可磨碎种子,这就是杂食造成的身体特性)。我们与生俱来的观察力与记忆力,以及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与实验精神,也大多拜杂食这种特性所赐。有些哲学家甚至认为,正是人类不知满足的胃口造就了人类的野蛮与文明,因为想把所有东西(包括其他人类)都拿来吃的生物,会特别需要伦理、规则和仪式。我们吃下去的东西以及吃东西的方式,都会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人类和自然界其他动物最显著的差异,就是我们有办法大幅改变自己所仰赖的食物链。这些革命性的技术包括用火烹调、用工具狩猎、种植作物以及保存食物。烹调技术使许多动植物更容易消化,也摧毁了许多物种为抵抗掠食者而发展出的防御措施,让人类的食物范围扩展到新的领域。农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人类喜好的食物的产量,而这产量则促使人口增长。到了近代,工业技术让人类创造出新的食物链,这些产品大到人工肥料,小到可微波加热的杯汤(尺寸刚好能置入车中的杯架)。这种巨变对于人类与自然界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仍有待厘清。
日剧《深夜食堂》剧照,来自:豆瓣
本书将说明目前维系人类生存的三条主要食物链:产业化食物链、有机食物链以及采猎食物链。三条食物链各有千秋,但系统作用差别不大:经由我们所吃的食物,将人类与土地的生产力以及太阳的能量联结起来。这种联结可能并不显著,但即便是一块奶油夹心饼(Twinkie)都可以发挥这种功用,与自然界建立联系。本书所说明的也就是生态学所指出的道理:万物皆相连,即便一块奶油夹心饼也不例外。
生态学也告诉我们,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可视作为太阳能而战的竞争物种。绿色植物会吸收太阳能,然后储存在复杂的含碳分子中,而所谓的食物链,就是让这些能量传递到缺乏这种吸收能力的物种身上。本书的主题之一,在于说明“二战”后的产业化食物链,如何一举改变基本游戏规则。以往食物链都是从太阳取得能量,但是产业化农业的能量则大多来源于化石燃料(虽然化石燃料的能量最初也是来自太阳,不过这些燃料与太阳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存量有限、不可替代)。这样的新进展使得食物所含的总能量大幅增加,对人类算是好事(使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也有缺点。我们发现,丰富的食物并不意味着杂食者的两难问题就此解决,反而加深了这种困境,并且带给我们各种新的问题和担忧。
本书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从一种主要的人类食物链展开,从源头一路追踪到末端,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的能量,一路探索到餐桌上的晚餐。我将按照时间的倒序,从产业化食物链开始,因为这是与我们关系最深、最需要关注,同时也是延伸最长又最广的食物链。大规模种植单一作物是产业化食物链的特征,因此这部分我将聚焦于一种植物:玉蜀黍(Zea mays)。这种高大的热带禾本科植物也被称为玉米,是产业化食物链的基础物种,也因此成为现代饮食的基础食材。
第二部分所谈的是“田园食物链”,内容有别于产业化食物链。在这一部分,我将探究工业化食物之外的选择,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农耕方式。它被冠上几种不同的形容词:有机、本地耕种、自然耕种与超越有机等。
我将在最后一部分谈到“个人”的食物链。我会从加利福尼亚北方的森林开始探索这种新石器时代的食物链,终点是由我亲自准备的一顿餐食,其中的食材绝大部分是我通过亲自狩猎、采集与种植得来。
日剧《深夜食堂》剧照,来自:豆瓣
另一个主题(其实是假设)是,我们进食的方式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界最深刻的关系。人类通过进食,日复一日地将自然转换成文化,将世界体系转换成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人类的所有作为中,改变自然界最多的是农耕活动,不但重塑了地貌,也改变了生物相。动物、植物和真菌界中的数十种物种,已因人类的进食活动与我们建立起密切关系,并一同演化,直至与彼此命运相系的地步。
工业化饮食最棘手与悲哀之处,在于其彻底掩埋了人类与各物种的关系与联系。在人类把“原鸡”(Gallus gallus)变成麦乐鸡块的过程中,世界亦进入了一趟遗忘的旅程;在这趟旅程中,我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不仅包括动物的痛苦,还有人类的欢愉。但是这种“遗忘”正是产业化食物链的目的(或许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主要原因非常晦涩难解,但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产业化农业高墙背后的真相,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
一如美国作家温德尔·贝里(Wendell Berry)的名言:“饮食就是农业活动。”然而饮食也是生态活动和政治活动,只不过许多事情都掩盖了这个简单事实。人类吃什么、怎么吃,强烈决定了人类利用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改变世界的幅度。吃东西时更清楚了解进食的全部风险,似乎是一种负担,但实际上这件事所带来的满足感,也是生命中其他事物难以比拟的。相较之下,人们在工业化饮食中对于食物一无所知,得到的乐趣也弹指即逝。许多身处产业化食物链末端的人们,对于现状十分满足且毫无想法,那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他们,因为书中的内容会让他们胃口尽失。不过到头来,这还是一本关于饮食乐趣的书,越了解饮食,从中得到的乐趣才会越多。
题图为日剧《深夜食堂》剧照,来自:豆瓣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没有更多啦
登录查看你的好奇心指数
根据你的好奇心指数推荐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杂食动物吃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