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实战 杨式太极拳推手手如何做到以柔克刚

推手,是一门极具技巧性的技法,当中的特点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的。
太极推手,体现着招法较量,实际内含双方劲路的比拼。动作随劲,丝丝入扣,内外相合,只有这样太极内功才能发挥得出神入化。推手时,你进我退,随屈就伸,看似随意,实际上每一动都自然而然含着太极规矩。
“从人则顺,随己则滞”,运行中要时刻调整自己的重心稳定,同时使对方失衡。举例说明:彼推我胸中部,被我引向右侧,彼遂变为向左给力,仍发向我中心部位,我身体仍按太极运行路线运转,即可将他引向左侧。
可见,运用好当中的技巧是可以实现很好的效果的。
这是因为太极运行路线到了左右两侧都是向后折转形成的线路,因此无论对方如何推我中心,我都能够左右逢源,将彼劲引进落空。太极推手既要用劲,还要掌握运劲的分寸。太极拳的放松,是指心理上的松与静。推手是在此基础上,身体由松到柔至刚柔相济。
1、太极的以柔克刚
太极推手,控制为本,以和为贵,不主动进攻,看似墨守成规、保守无为,实际上只要对方出手,我就不即不离、随化随进、如影随形,使彼无法摆脱。
两人搭手后,观察动向,判断意图,待彼一给力,我臂腕侧面的接触部位之劲以不脱离为度。此时,我精神专注,内气贯穿, “彼不动,我不动,我意在先;彼微动,我先动,我劲在先”,依靠接触部位感觉对方力的动向,我全身既松开又含着整架不散,毫不与彼较劲,无论对手动作多快,我身转臂随。
所以说太极推手的学习,还需要我们分清局势,学会以静制动。
如果彼突然迅速拿腕折臂,其擒拿必须用力,身体就会成为秘Ⅱ架,运转幅度必然受限;而我被拿部位仍依附于彼,柔活的身体迎合被拿的手臂转动,增大了手臂的旋转幅度,超过了对方的拧转极限,这样我就能够化解。彼拿人速度越快,产生惯性越大,劲力一旦落空身体就会倾斜;此刻我只须顺势运劲即可将彼发出,如果捎带绊别或反擒拿会更出彩。
当对方用双手向我推来,我仅用一臂承接住,这时由于我全身具有内劲贯穿的柔整劲,能产生太极拳的掤劲,使臂膀充满弹性。我前臂搠住来力,后面各关节节节松开,可灵活自如转动,能起到缓冲及转化作用。
在这种胶着状态下,无论彼如何迅猛用力给到我臂上,都不会牵动我的身体。若我以右臂应对,借彼推力向右后转身,重心向左前移, 退中寓进,就保证了身体在运行中的动平衡,运转中我臂掌后捋,就可将彼引向我身右侧外。
2、太极推手后发制人
“快手打慢手”,这是武术常识。太极推手“后发制人”的特点,似乎与常理相悖。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太极推手还是顺应客观规律的,所谓“求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
太极推手通过接触部位“听力”在先,所谓“后发制人”是等对方出手、我掌握了其动向,并根据对方劲路采取相应举措,我就可以“有的放矢”,对方只是送上来的靶子。这样,在与对方周旋中,我顺其力,由自然化解到发放,当对方感觉劲到时已无法走化因而被放出。
这种出奇制胜的机窍,在于太极推手由化过渡到发已融为一体,拿准了由化变发的最佳时刻。 后发先至是太极推手的特色。出手晚,并不代表发劲发劲的速度慢。这里要阐明的是,太极拳不是不能快,平时慢练是为了有利于养生和提高功力,当需要时可迅雷不及掩耳。内家功夫意识一闪感应就到、劲就发出。
在常规的搏击中,双方之间是有距离的,对方出手速度再快也要用时间。太极推手注重以逸待劳,一旦对方出手,我劲走在其前化解来力,得机得势时即发,一发必中在遭遇袭击时,实战推手能随化随打,一招制敌。
当对方用大力打来被我让空时,其身体就会失衡,这时我可趁对方发出力未及回逃之际直击要害,这样极易伤人。对手要打人必出直力,由于惯性作用其力往往直来直去,动作再快要想再发新力互要有停顿。而太极转圈是连贯运转,所以我速度比对方快,可后发先至追到击之。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太极网其它文章
(太极网现场报道)5月19日第八个“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在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2018中国旅游日河南分会场共享太极·共享健康暨文明旅游活动启动仪式拉开帷幕,“太极”“健康”主题格外引人,与国家旅游节日主题“全域旅游,美好生活”相得益彰。活动现场,举
美人痣、桃花痣、泪痣……很多人原意通过痣的位置和形态来判断运势吉凶,其中玄而又玄的知识老万不是很懂。但是,2010年热播的贺岁电影《非诚勿扰Ⅱ》中,正值壮年的李香山因患脚部的一颗“黑痣”(黑色素瘤)而英年早逝的桥段让老万记忆深刻、也第一次让“黑色素瘤”这
“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站”是指站桩,是武术的基本功,至于桩功的作用,正如建造房屋的基础,基础如不牢固,那么高楼大厦岂能安载其上呢?站桩没有复杂的套路,没有这样或那样的难度,不需要什么条件。不仅易学易练,还容易收心,容易出功。同时,站桩是练意
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叫做圆裆开胯。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松胯的标准: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
5月19日第八个“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在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2018中国旅游日河南分会场共享太极·共享健康暨文明旅游活动启动仪式拉开帷幕,“太极”“健康”主题格外引人,与国家旅游节日主题“全域旅游,美好生活”相得益彰。姜继鼎讲话杨青玖致词王玲推介温
(太极网现场报道)5月19日第八个“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在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2018中国旅游日河南分会场共享太极·共享健康暨文明旅游活动启动仪式拉开帷幕,“太极”“健康”主题格外引人,与国家旅游节日主题“全域旅游,美好生活”相得益彰。活动现场,举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越来越多的在修行内家拳把站桩打坐做为体悟道体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在行拳和站桩中感觉到膝关节不舒服就一定要警惕了。在武林界很大师晚年都腿脚不好,如形意拳大师郭云琛晚年瘫痪在床,尽管他的拳的威力照样在
道医认为肺脏不仅有呼吸功能,还和人的免疫、防卫功能有关。早春通过适当的呼吸运动来扩张肺气,在一呼一吸之间宣降正常,散纳有度。1呼吸法养肺可多做深呼吸。晨练时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进行呼吸。可以站着做,也可以在慢跑、行走或做操时做,改善肺部的气血循
常听人说:“有一种勇气叫放弃,有一种力量叫柔和,有一种自尊叫包容”,应该再加一句叫“有一种平衡叫太极”。太极拳是快乐拳,太极拳是魅力拳,太极拳是智慧拳,每当拳打得好时,其乐无穷,身体变得灵活了,走路也轻松了,做事也不紧不慢不觉得累了,说话也轻轻柔柔的
当今的太极拳,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已呈百花齐放之态,太极拳的发展空前高涨。现在习练太极拳人群逐渐增多,老师的综合素质就越发显得重要了。中华武术几千年的传承为什么会越来越少,主要来源于以前教拳师父的留一手,总怕学生全部学会自己的技艺后,自己没有
5月18日,中华伸金太极研究会“万名中医练太极”活动启动仪式暨拜祖仪式于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祖祠举行。本次活动由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小架名家陈执经、其子陈天森以及中华伸金太极研究会会长朱世文组织发起,全国各地50余名中华伸金太极研究会成员积极参与本
陈长义:陈式太极拳小架陈长义字六有,1946年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师承一代宗师、《陈式太极拳图说》作者陈鑫公之亲传弟子陈克忠先生,16岁起随师习练陈氏小架太极拳,深受其师器重,学得小架一路、二路、枪术、八字交手法、内功心法以及从不轻传
陈式太极拳的终身功底子一脚1:脚为人体之根基。陈鑫说: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它是依靠蹬地的反作用力而产生力量的关键部位。要时刻注意,五趾抓地,涌泉穴要空《虚》的要求。2:踏实之脚不许随意乱动,五趾必须抓地面,目的是为了促使脚趾、脚踝等关节更灵
1、练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松腰敛臀,主宰于腰而带动四肢,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根因是脊椎排列紊乱、错位、椎矩缩短等。而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要求是撑直脊椎,背部拔长,腰如轴立,立身中正,头上顶而减轻脊椎的压力,腰
5月15日,“全国麒麟兄弟鞭法交流会”于山西省西北部的中华傅山园广场启幕。据悉,本次交流会由中国麒麟鞭健身总会会长张立君先生发起,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区武术门派的会长和武林精英以及全国各省市麒麟鞭健身分会会长和麒麟鞭爱好者共200余人参加。
大会组织Exhibition organization:政策指导单位Supporters: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河南省体育局主办单位Organizers:河南省武术协会、西码展览股份公司共同组织单位Co-organizers:河南省体育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中国
“你要控制情绪,减轻心脏负荷,进行一些慢节奏的运动锻炼,了解一下太极拳吧,对你的病有好处。”2002年,捧着一纸心脏病诊断书,解文斗缓步走出医院大门,那时候的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些灰暗,心脏病三个字仿佛三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街边熙熙攘攘,路上车水马龙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土豪随意!陈照森演练春秋大刀陈照森1957年出生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系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他出生于太极拳世家,受族传武术之熏陶,自幼随父陈尚全、伯父陈尚孝习练家传太极拳械、内功、推手、攻防等技艺,加之其幼年聪
故事一甲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乙吃刚开始乙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直到有一天甲将鸡蛋给了丙,乙就不爽了TA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甲的甲想给谁都可以为此,TA们大吵一架,从此绝交故事二一个很热的夏天,一队人出去漂流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
在太极拳中,经常有练习一段时间会感到膝盖疼痛者。有部分人是因为运动量增大,有部分是不正确的练习造成的膝盖疼痛。所以在练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的几点:一、保暖在任何时候提到保护膝关节,保暖永远是第一位的,太极拳也不例外。风、寒、湿的侵袭会对膝关节造成长太极拳实战 太极拳推手如何做到以柔克刚
责编:马瑞
发表时间: 13:27
  的练习方法是非常多样的,但是练习的目的一定要做到以柔克刚,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有利掌握更高深的技击技巧。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太极拳自学教程来看看吧!
  太极拳推手如何做到以柔克刚
  太极推手,控制为本,以和为贵,通常不会采取主动攻击,看似墨守成规、保守无为,实际上只要对方出手就能随即化解。
  两人搭手后,观察动向,判断意图,待彼一给力,我臂腕侧面的接触部位之劲以不脱离为度。
  此时,我精神专注,内气贯穿,&彼不动,我不动,我意在先;彼微动,我先动,我劲在先&,依靠接触部位感觉对方力的动向,我全身既松开又含着整架不散,毫不与彼较劲,无论对手动作多快,我身转臂随。
  如果彼突然迅速拿腕折臂,其擒拿必须用力,那么身体就会呈现出秘Ⅱ架,运转幅度必然受限,只要用手臂超过了对方的拧转极限,这样我就能够化解。
  彼拿人速度越快,产生惯性越大,劲力一旦落空身体就会倾斜;此刻我只须顺势运劲即可将彼发出,如果捎带绊别或反擒拿会更出彩。
  当对方用双手向我推来,我仅用一臂承接住,这时由于我全身具有内劲贯穿的柔整劲,能产生太极拳的棚劲,使臂膀充满弹性。我前臂搠住来力,后面各关节节节松开,可灵活自如转动,能起到缓冲及转化作用。
  在这种胶着状态下,无论彼如何迅猛用力给到我臂上,都不会牵动我的身体。
  若我以右臂应对,借彼推力向右后转身,重心向左前移,退中寓进,就保证了身体在运行中的动平衡,运转中我臂掌后捋,就可将彼引向我身右侧外。
  太极拳螺旋转动的身臂应对来力,如千斤顶作用将对方在扭转中带起拔根,谓之&&沽&。双方在接触部位缠转产生的摩擦力,起到&黏&的作用,使两人如同&连&成~体,&随&之而动,这样我让对方总处在失稳状态,彼欲力求挣脱就会跌倒,只得被我&软约束&。
  同时,利用这种&沽、黏、连、随&方式,在肢体接触中感知彼力的动向,行话称为&听力&。当练到&感应与意识融为一体化&时,太极推手功夫则阶及&神明&,此时,凭感觉随时可摸到对方的失重点,可化发自如,将各种来力顺其自然放出。
  具体地讲,一旦接触对方,我就能掌握对方重心的动向;彼一动手,我就能下意识做出相应的举动,如同熟练的招式不差毫厘,内劲始终贯穿其中,保证了这自然而出的动作形成的招式充满威力,依据着力部位的变化。
  太极拳推手的劲法练习
  在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听劲是一直都需要运用到的。
  &听&并非用耳朵去听,而是以周身皮肤之触觉去感觉。只有练拳架能松、能沉,推手时能做到粘连粘随,才能通过皮肤接触感觉到对方劲路的来路去向。
  听劲练的是感觉和灵敏度,有僵劲和拙力者不能练出听劲,要在练拳时集中注意力和劲的运用,这也是练好拳架的必要条件。
  在练成听劲之后,你就会通过而且对对方的动作和意图逐渐的了解。
  并且逐步去掉顶、匾、丢、抗之病,这就开始进入懂劲阶段。能懂劲一定能听劲,但能听劲不一定懂劲,所以懂劲比听劲更难练。
  往往经过名师口授和自己加强练习,在细细揣摩中慢慢悟出。简单、急躁是难以进入懂劲地步的。
  学习太极推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练习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多种难题,并训练出灵活的大脑思维。
  上面说到,劲是无形的,推手时通过&意到、气到、劲到&,劲路在体内沿弧线虚虚实实、刚柔相济、忽大忽小、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地进行圆周运动。
  只要你的太极功法练的越好,那么你在做动作的时候,幅度就会很小。
  往往能达到闪电般一触即发地步,那就是圈子半径趋向于零,达到&化即发&的高乘阶段了。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实战——不仅仅太极拳要如此训练!
太极拳讲究粘黏连随,不丢不顶,要能听劲、化劲、发劲,从而做到借力化力,以柔克刚,这是很好的技击思想和战术手段。拳论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干斤。”这表现了太极拳的技击原理,说明太极拳是非常高明的技击技术。太极拳不是硬顶硬抗,而是用柔化刚发的技巧来战胜对手。太极拳还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战术原则,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等等。
另外,太极拳的推手训练是一种高明的训练技击技术的手段,也是太极拳验证搏击技术能力的手段。通过太极拳套路、推手的练习,是能够获得一定的自卫防身功能的。但是,实战搏击和套路、推手练习还是有区别的。要想获得实战搏击的技能,必须进行专门训练,比如,把太极拳套路中的一些技术动作抽出来进行单操练习,还必须进行实战对抗。太极拳仅仅慢练是不行的,还要进行快速的发力训练。
太极拳的训练是“慢练快用,长练短用”。所谓“长练短用”是说,练习太极拳套路,为了活动肢体,动作要舒展大方,这样健身效果会更好,也更漂亮,但是,在实战中,动作要小,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护自己。“慢练快用”是说,太极拳练习时很慢,但是在用的时候是非常快的,讲究“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达到后发先至。这些能力,不是仅仅练习套路、推手就能获得的,必须经过单操、散打实战的训练。所以,太极拳为了实战,必须进行一些相应的训练。其实,不仅仅太极拳要如此训练,其他的拳种,比如形意拳、八卦掌、螳螂拳等,都要有这种单操、实战训练,才能真正获得实战搏击能力。
总之,以套路为主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健身,要想获得实战能力,必须进行单式、发力、散手、器械等实战训练。这些训练手段,在传统武术中都是有的,怎么能说传统武术是花架子,不能打呢?不能因为你打败了一个练习太极拳的人,你就否定整个太极拳,进而否定传统武术。
我们要提倡整个社会的尚武精神,但是,尚武精神不是争勇斗狠,不是沽名名钓誉。我们要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整个民中族素质的目标下,团结一致,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 内容正文
试论“太极推手”与“太极拳推手”
一、传统推手的现状
太极拳是中华瑰宝,在形式上它包含了太极拳架(套路)与太极拳推手两大部分内容。传承与弘扬太极拳推手这一中华民族的精髓,是国家以及民间太极拳传人和爱好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979年国家制定了第一部《太极拳推手竞赛暂行规则》,2015年国家又颁布了《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试行规则》。国家体委也曾于1994年至2003年将太极拳推手确定为国家武术竞赛项目,但是也仅仅维持了十年的时间即被迫暂停了比赛。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太极拳推手技法的限制导致太极拳推手比赛缺乏观赏性。
什么是太极拳推手?在概念上把太极拳推手做一个定论,时至今日应该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但是按照目前所公认的《太极拳论》以及众多的太极拳家留下了的论述来看,太极拳推手是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技术八法为核心的,在粘连黏随的基础上运用听、问、化、引、拿、发的技巧来进行二人对练的一种训练方式。是对太极拳套路的一种检验。太极拳推手训练的目标是破坏训练对手的中心,使其失重跌倒。&棚、捋、挤、按、採、挒、肘、靠&技术八法基本不具有直接对训练对手的身体甚至生命造成伤害的危险。那么,按照这种传统意义的太极拳推手规则来进行比赛,或倒地、或出圈、或出现第三支撑就算得分,缺少类似拳击赛场上的&KO&沸点,观看者就会感觉过于温柔而乏味。即使是竟赛者运用技术八法使其对方跌倒,那也是在一瞬间的事,作为爱好者可能会看出一点门道,但是作为一般的观众就难以看出其中的技法而失去热情。任何一个竟赛项目,失去了观众,那就失去了竟赛的意义。
太极拳推手参赛者突破技术八法,使竟赛显得不伦不类,观者吐槽。
在竞技场上,太极拳推手毕竟是一场竟赛,竟赛就是以取胜为目的的,所以无论规则怎样限制,竟赛者都会极尽全力在场上拼搏,难以控制自己行为动作在&棚、捋、挤、按、採、挒、肘、靠&的技术八法之内,往往在太极拳推手比赛场上,都会出现使用蛮力、顶牛、抓扯、抱摔的现象,其结果往往是力大胜力小,体壮胜体弱。这又不符合传统太极拳推手所追求的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的本质特征。这就难怪一场太极拳推手比赛下来,观者都要吐槽:这哪里是太极拳推手嘛,明明是摔跤比赛。
太极拳推手竟赛难以显现太极拳推手深邃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推手之所以在东方这块土地上诞生,是离不开中华民簇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中华文化历来讲究内敛、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外露,张牙舞爪。比如在文学方面: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但是他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他尽管可以七十二变,在观世音面前也是乖乖地作揖磕头。又如在红楼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中,骂人从不现一个&脏&字。不像美国的竞选总统辩论,特朗普恶心西拉里,直接就说她&是一个恶心的女人&。在哲学方面:中国的《易经》、《道德经》等提出了&一分为二&的宇宙发展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强调&阴阳共存,阴阳互孕&的相对论观点。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太极拳这种外表软绵绵的拳才得以诞生。太极拳的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的核心思想;&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的后发制人的伦理思想,无不包含着传统中华文化影子。&阶及神明&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习练者在&招熟&&懂劲&的阶段,被推上了太极拳推手擂台,在&取胜&的意识驱使之下,是很难保持住&内敛、含蓄&而不得不显现出自己的原形来的。所以,太极拳推手比赛场上往往出现使用蛮力、顶牛、抓扯、抱摔的现象就不奇怪了。赛场上是难以显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的。
二、传统太极拳推手在当代遇到了什么问题
延续了数百年的太极拳推手,走到了今天,给当代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太极拳推手&究竟是一种对练形式,还是一种体育竞技运动。&我们来看看当代的许多太极拳研究者们对太极拳推手所下的定义。余功保编著的《中国太极拳辞典》中对&太极拳推手&一词的注解是:&太极拳对练形式。以双人锻炼为主。------传统太极拳推手经常在师生之间和学员之间进行。现代武术比赛中设立了太极拳推手项目,------制定了《太极拳推手竟赛规则》&。(明确了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对练形式,而不是体育竞技运动)。王志均编著的《中国太极拳史》中对太极拳推手的定义是:&一种中国古代民间个体徒手技击术&。(回避了现代太极拳推手的竞技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推手教程》中对太极拳推手的定义是:&------用以体认太极拳体用兼备,由术入道的训练形式。&同时强调:&太极拳推手和太极拳推手竞技运动不同。太极拳推手竞技运动,简称太极拳推手运动,是指在竞技体育的背景下,以竞赛规则为准则的对抗竞赛活动。太极拳推手主要指承传太极拳传统训练的一种练习形式。&(明确了传统太极拳推手是由术入道的训练形式,并和现代太极拳推手竞技运动本质的不同)。
正本清源,再看看历来太极拳的经典论著《太极拳论》的阐述:&人钢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里讲的是太极拳推手要粘连黏随而绝非对滞顶牛。&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拳推手学习的三个过程:&招熟&、&懂劲&、& 阶及神明&,不是可以短时间里所能够掌握的。&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者。&太极拳推手之外的拳种技艺很多,但都是壮的胜弱的,力大的胜力小的,这些都是先天生就而不是后天努力训练出来的。&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进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太极拳推手就是要忘掉自我而随着形势的变化为变化,如果不是潜心而专注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学,只是贪多求快,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学习太极拳推手必须要注意。
从以上众多定义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传统太极拳推手绝不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但是当代为了弘扬和推广太极拳推手,又确实存在把太极拳推手纳入了体育竞技项目的状况。这就为当代太极拳推手的研究者们给太极拳推手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也就是说,如果把太极拳推手纳入体育竞技项目,可以更广泛地推广传承太极拳推手运动。但是这又不符合具有中华民簇文化特色的传统太极拳推手的本质特征。如果太极拳推手没有竟赛活动,那又怎样来体现太极拳推手的技击功能,怎样体现太极拳的&拳&的含义呢?
三、按照辩证唯物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讲的是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推广的&简化太极拳&,在全国各地开展得蓬蓬勃勃。尽管是徒有其表,但也仍然是被叫做&太极拳&,仍然被众多百姓所认可。所以,国家层面的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民间搞的太极拳推手竞赛,也是尽可以开展的。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太极拳学者专家都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在当代的太极拳推手竞技场上,这种&太极拳推手&,就是一种体育竞技运动,它继承和体现了传统太极拳推手的技击部分的特性。因此,在国家层面制定《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时,应该实事求是的针对具有现代新概念的&太极拳推手&的特性来制定规则,适当的放开&棚、捋、挤、按、採、挒、肘、靠&技术八法的限制,融入摔跤、擒拿等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有元素,使其成为:即具有传统太极拳推手的部分特征,又能够区别于其它的拳击、摔跤、散手等体育竞技项目;即具有观赏性,又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太极拳推手的崭新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那么,我们具有中华民簇文化特色的传统太极拳推手是否就此变味而逐渐消失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具有中华民簇文化特色的传统太极拳推手将仍然得到传承和弘扬,不过它的土壤是在民间,而不会是在竞技场上。
为了把传统意义的太极拳推手与现代&太极拳推手&在用词和概念上加以区分,我认为用&太极推手&一词来界定、规范传统太极拳推手的内涵与外延更为妥当。即传统太极拳推手就是现代概念的&太极推手&。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在具有现代新概念的&太极推手&和&太极拳推手&的文字中加上&&引号,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推手。
四、现代概念的&太极推手&在民间
用&太极推手&一词来代表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推手,在字面上更为简洁与妥帖,在内涵和外延方面也能够完整显现传统太极拳推手的本质特征。&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论》的第一句&无极者&就没有&拳&字。&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是代表宇宙的万事万物按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变进化论的观点。《太极拳论》&太极者&中的&太极&也代表&一阴一阳之为道&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的相对进化论的说词。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太极拳&一词中的&太极&是事物的本质,而&拳&是&太极&的载体。那么,我们用&太极推手&一词来表达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推手;更为抽象、含蓄,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现代概念中把&太极推手&与&太极拳推手&区分开来,更有利于传承与弘扬太极拳推手。&太极推手&少了一个&拳&字,更加体现出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推手追求&阶及神明&的&道&的本质。我特别赞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推手教程》中对传统太极拳推手所下的定义:&------用以体认太极拳体用兼备,由术入道的训练形式。&这里的&术&是指&太极推手&的表象, &道&是指&太极推手&的本质特征。&太极推手&的核心内容是&意&。& 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推手&特有的特征,通过这种训练方式,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曾经有人说太极拳是&水拳&,是因为它具有&水&的特性,即与万物不争而润万物。所以我们要以&道&而不是&输赢&来论&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训练目的是什么呢?具体的说,通过这种由术入道的训练:1、达到习练者的头脑清晰。习练太极拳架&太极推手&要求心无旁骛,在头脑里达到一种虚灵明静的自然状态,这时习练者会感觉到头脑特别清晰;2、达到习练者的身体健康。坚持习练太极拳架&太极推手&,内可以&按摩&五腑六脏,气血畅通,外可以灵活身段,避免减少意外的发生,延长寿命;3、健全强大的心理。通过习练&太极推手&,可以从中悟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孕、阴阳共存的道理,做到遇弱不欺、遇强不畏的中庸之道;4、丰富人生生活。&太极推手&强调身心都要松、空、圆、柔、活,两人对练&太极推手&不会对身体以及生命造成威胁,不会对心理造成任何负担。所以说太极拳&太极推手&是任何体育项目都不可比拟的。它适合各种年龄、层次的人参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和谐家庭关系,与推友一起推手,推出健康、推出和谐、推出中华民簇的兴盛。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空空的、圆圆的、柔柔的来,在世间几十年后逐渐负担满满、由柔变僵。习练太极拳架&太极推手&就是要达到一种人的自然回归。所以习练太极拳架&太极推手&是现代人必修的文武之道。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中,急功近利、舍近求远、心绪浮躁是现代人普遍的现象。习练&太极推手&学习气沉丹田、舍己从人,经过&招熟&、&懂劲&阶段达到& 阶及神明&层次的,那是太极者为之奋斗的目标。那些质疑太极拳能否打人,以及像&颜某&等,对&太极推手&不着边际的神话般表演,都非真正的太极者。所以,传承与弘扬&太极推手&的历史任务即复杂又繁重,我们必须要正本清源,紧紧抓住&太极推手&的本质特征,潜心研究、坚持习练、承前启后,做一个真正的太极者。
四、现代概念的&太极拳推手&在竞技场
&太极拳推手&比&太极推手&,多了一个&拳&字。&拳&字本身就含有&力量&的意思,所以把适当的放开&棚、捋、挤、按、採、挒、肘、靠&技术八法的限制的太极拳推手竟赛运动,用&太极拳推手&一词来表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太极拳推手&有了反应它自身本质特征的定义,就可以名正言顺确定它的体育竞技运动的身份,名正言顺的据此制定《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使其逐渐成其为一项具有较广泛群众性的、能够反应出中华民簇血性一面的、崭新的体育竞技运动。从单项体育竟赛项目走向全运会、亚运会以及奥运会。
综上所述,在概念上将&太极推手&和&太极拳推手&加以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太极推手&生存发展于民间,&太极拳推手&展现于赛场,一文一武、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转化、共同发展。不仅有利于传统太极拳推手的传承与弘扬,更有助于中华民簇的伟大复兴。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太极拳前辈、太极者批评指正!
笔者周鸣鸽电话:&&&& QQ:&&&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定稿于成都
相关章节视频
太极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