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少种方式打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

找不到您要的内容_头条易读
file not found
对不起,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请你有多少种方式打开这个世界?
我的图书馆
你有多少种方式打开这个世界?
本来,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就应该有多少种活法,如同没有两片相同的草叶,谁和谁的人生轨迹能够完全重叠呢?但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总会有意无意地规范我们的人生,而他人期望你活出的样子也许和你内心想要活出的模样完全不同。今天,让我们通过几部影片,来看一下你究竟有多少种方式来打开这个世界。极致绚烂总有人把生命活到极致,生活的某一个面向,在他的生命里绚烂地绽放,开到极点就突然没有了界限。电影《爆裂鼓手》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岁的安德鲁是一个怀抱着梦想的少年,他希望成为一名顶级爵士鼓手。一个偶然的机缘,他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进入了爵士乐队,也就此开启了他“从平庸到伟大”的成长之路。《爆裂鼓手》幸福的小孩是在鼓励中成长,但是安德鲁不同,他遇到了一位信奉残酷教育的导师:弗莱彻绝对不会跟你说“不错”、“你其实也挺好的”这种片儿汤话,他毫不留情、甚至堪称残酷地打压着安德鲁,羞辱、谩骂、夸奖比你差得多的人来刺激你,一切最戳你痛点的方式他都不会放过,就是为了逼迫你超越极限。如果你能坚持,如果你有真正的决心,你将通过考验,完成生命中最渴望的那次飞越。在这样的严酷教育下,很多人退却了、离开了,安德鲁的人生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每天都被践踏自尊、梦想看起来遥不可及……然而他没有放弃。为了专心练习,他甚至不惜向女友提出了分手:也许正应了那句话,“不疯魔不成活”,戏中的安德鲁为了练鼓,直到双手出血都不会停下来,现实中扮演安德鲁的演员迈尔斯·特勒也是一样,他15岁开始打鼓,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手上的老茧都被磨破,鼓槌上浸满鲜血,这是真正血与泪的洗礼。而这一切当然不会白费,有一位不惜背负骂名也要逼你到极限的导师,有一颗历尽磨难也绝不退缩的强大的心,终有一刻,你会超越所有界限,来到属于你的自由之地。安德鲁最后的演奏,浑然天成、完全忘我,精彩至极。追逐梦想的道路,必然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关键是,不论遇到什么,你敢走到底吗?另一位活到极致的家伙就更特别了,他是一位天才钢琴家,从小婴儿时代就一直生活在一艘游轮上,从来也没有到过陆地,他的世界是由钢琴的88个黑白键组成的,看似有限,然而在音乐的世界里,却又永无穷尽。他是一个弃婴,被游轮上的水手收养,取名1900;他对于钢琴无师自通,从小便在船上为游客弹琴。《海上钢琴师》每当游船靠岸的时候,船上的水手和工作人员都会上岸去找找乐子,但是1900从来没有下过船,有很多次他站在悬梯上遥望陆地,总是走了几步又退回来,因为陆地好像没有尽头,一个城市的尽头是另外一座城市的起点,连绵不绝的陆地让从小生活在船上的1900感到恐惧。而在钢琴的世界里,他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乍见喜欢的姑娘,手指仿佛会说话一样,跟着他的情绪在琴键上流淌出温柔的曲调,一气呵成,什么作曲?什么规矩?根本不需要。面对特意前来挑战的爵士乐大师,1900也毫不逊色,他的激情与才华赢得众人追捧。他的人生,在88个钢琴黑白键上极致地绽放着,直到有一天,这艘游轮即将报废……面对88个琴键的无限组合,1900可以游刃有余,可是面对他从未踏足的陆地,又该何去何从呢?有时候,极致的另一个名字就是绝决。在游船即将爆破的最后关头,1900丢下一句“去他妈的陆地”,选择与船共存亡,生而肆意,死亦干脆,他就这样将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个传奇。悄然绽放那些在某一方面活到极致的人,注定成为传说中的人,仿佛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然而谁也不知道,自己身边那些看似普通的家伙,什么时候会迸发出生命的激情与力量,也许不知不觉间,他们就开花了……如同《白日梦想家》里的主人公沃特,他在一件杂志社做图片经理,默默工作了很多年,就像我们身边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同事一样,你绝对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白日梦想家》甚至要跟自己心仪的女同事搭话,都要犹豫半天,最后干脆自己脑补了一幕“白日梦”,还是没能真正跟女同事打个像样的招呼。沃特的白日梦就像这样,沃特常常幻想自己是个大英雄,以冒险之王的姿态突然降临,女同事立刻就对他青眼有加……可惜,这一切都只是沃特的“脑内小剧场”。谁都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提不起兴致的家伙,在杂志社的并购危机中,成为了真正的英雄。就在《生活》杂志即将停刊,而沃特也面临失业的时候,他的小宇宙爆发了。杂志最后一期的封面图缺失,要想赶上印刷时限,就必须尽快找到狂野摄影师尚恩的一张底片。这时候的沃特,再也不是谨小慎微的小职员,为了找到这张底片,他不惜跨越大半个地球,翻山越岭……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女神的鼓舞(是的,他终于跟女同事搭上话了)。沃特踏上了真正的冒险之旅,变化、自由、无限、陌生的、有趣的……整个世界,好像突然变换了一个打开方式。最终,他站在那位传奇摄影师的身边,那位在曾经的他看来无比遥远、被他视为精神偶像的人,此刻却与之站在了同一个高度……而那张千辛万苦得来的底片,摄影师当作秘密保留到最后一刻的照片,传说中最精彩的最后一期封面,是什么呢?谁都没有想到,摄影师眼中最精彩的照片,竟然他偷拍的一张沃特的工作照,封面上写着“献给造就了这本杂志的人”。生活看起来伟大,是因为它囊括了无数个平凡的瞬间,那些最不经意的时刻,累积起来就是永恒。因此,别小看自己,更别小看你生命中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片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片刻是最珍贵的。亲爱的朋友,你是怎样打开这个世界的呢?···
馆藏&15206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绿茶,书评人、阅读推广人。《绿茶书情》创办人。曾为《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文史参考》主编、《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
世界读书日,打开书店的八种方式
有些消失的书店,已经打不开了。我们只能打开一下记忆,回味他们曾经留给我们的美好。
再过两天就是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这段时间,朋友圈被铺天盖地的读书日活动刷屏,到那一天,那些忙着号召大家读书的人们,自己铁定是没时间读书了。我呢,想在读书日那天,约几个朋友,逛逛北京的书店,以接近阅读的方式参与一下。最近几年,在各地逛了不少书店,也和一些书店从业者聊天,很敬佩他们的坚持以及对书的热忱,我自己个儿也想象过一万种开书店的可能,但书店之门始终紧闭。借读书日之际,试论书店之八种打开方式。一、精神和物质相互点赞走进mall,除了购物、吃饭,还可以逛逛书店。这是现在大多数mall的基本套路,mall里的书店,和服装店、首饰店、化妆品店、玩具店等一样,成为一个展示平台,大家翻翻或试穿、试用后,随即拿出手机,在某宝、某当、某东点击下单。mall书店越来越多,渐成新开mall的标配了,基本包含有书店、咖啡、文创、沙龙等几项功能,和同质化的mall一样,mall书店也同质化的厉害。西西弗、言几又、方所、钟书阁、page one、中信书店、建投书局、纸的时代……豪华精致的店面设计、模块化的格局、书+咖啡+文创+活动的经营套路。成都方所一角,绿茶绘“今天下午,XX书店全国第XX家落地XX购物中心”;“XX惊现又一家美炸天书店,颜值秒杀所有mall里的书店”等等类似的标题没几天就会刷一条,人们蜂拥而至,一睹国外大牌设计师主理得颜值炸天书店,在书架前假装翻翻书,摆出各种阅读者的姿势,拍很多照片发朋友圈,获赞无数。“哗,好文艺啊!”、“好美!我说的是书店。”、“美炸,什么时候来我的城市开啊!”、“……”。mall书店打开方式:当作逛商场一样,逛完吃撑后,找个地方消消食。让精神和物质共处朋友圈,互相点个赞。二、情怀与生意间徘徊独立书店是对大多数民营书店的统称。但独立书店类型很多,学术书店、文艺书店、主题书店等等。我把几个主要类型拆分一下,因为他们各自打开的方式很不一样。第一代独立书店主要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是中国民营书店的黄金时代。当时,北京就有五家民营书店。李世强、刘元生夫妇创办于1988年的三味书屋,刘苏里创办于1993年的万圣书园,王炜创办于1996年的风入松书店,席殊创办于1995年的席殊书屋,欧阳旭创办于1997年的国林风图书中心。如今,只剩下万圣书园和三味书屋。那时期著名的民营书店还有:上海严博非创办于1997年的季风书园;广州陈侗创办于1994年的博尔赫斯书店、陈定方创办于1994年的学而优书店;南京钱晓华创办于1996年的先锋书店;杭州朱升华创办于1997年的枫林晚书店;贵州薛野、萧然等人创办于1993年的西西弗书店;长春王忠民、吴风夫妇创办于1997年的学人书店……第一代独立书店都带有强烈的文化情怀,偏重人文社科方向,在情怀与生意之间徘徊,有些转型为新形态的书店,如西西弗书店;有些还在坚持自己的品质与情怀,兼寻求生存之道,如:北京的万圣书园和三味书屋、上海的季风书园、杭州的枫林晚书店、广州的学而优书店、博尔赫斯书店、南京先锋书店、泉州的风雅颂书局等等。可喜的是,这些坚强活下来的独立书店,都呈现出丰富的精神气质和地标属性;当然,还有很多已经关门了,如:风入松书店、第三极书局、思考乐书局等等。第一代独立书店打开方式:有空多来逛逛、买几本书,如果运气好,碰到店主可以一起聊聊书,谈谈各自的阅读趣味。向阅读致敬!南京先锋书店三、和这个世界谈谈文艺独立书店中数量最多的是文艺书店。如今开书店,不文艺一下都不好意思开,不管是书店的氛围营造,还是选书品味以及活动配套,都力求吸引书店的主流人群――文艺青年,一旦开成文艺青年圣地,那场面就热闹了,但书可能还是卖不动。拿北京来说,单向空间可以算文艺书店的代表了,每周密集的文艺沙龙,频频出没的文艺大咖,店内的选书、咖啡、店猫,以及那些文具,来一杯咖啡坐下,或许会艳遇花家地小业主,十三不靠的许老板……处处戳中文艺青年的G点。文艺青年们相信,他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而文艺书店刚好满足了这个想象,他们提供各种文艺的可能性,电影、音乐、戏剧、文学、绘画以及等等,虽然文艺书店店主们心里明白,他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还是有那么多文艺书店不断生根发芽。北京有库布里克书店、模范书局;上海有衡山?和集、汉源书店、好久不读;广州有1200bookshop;深圳有旧天堂书店、书店;杭州有两本书店;苏州有慢书房、初见书房;郑州有城市之光书店、松社书店;厦门有不在书店;青岛有良友书坊;大理有海豚阿德书店……这个名单很长很文艺。文艺书店打开方式:三五好友,一杯咖啡,怀疑人生,虚度时光。然后重回粗糙的人间,和这个世界谈谈。深圳旧天堂书店,绿茶绘四、人以群分 竭泽而渔还有一种书店类型可以称为主题书店,这些店主往往很有个性也很任性,对一些人和物有偏执的喜爱,并且把自己的爱好化为实体,向公众传递这样的趣味,吸引相同志趣的人。开书店最难把握的就是读者在哪儿?而主题鲜明的书店其实不担心这个问题,他们总有一幅“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把自己这个主题的书籍、物件、地图或相关收集到极致,然后等着同好者摸着门来,店主和顾客深入地交流,互加好友,这种垂直对话特别让人开心,也特别引发购买欲。但这类书店生存不易,我们并不能真的任性。女性主题的雨枫书馆(北京)、禾田书房(广州)给人以温暖和力量;京味浓厚的正阳书局(北京)让人回味老北京的气息;苏帮滋味的苏派书房(苏州)带你品味姑苏人文之味;杭州南山书屋背靠美院,主打美术书籍。主题书店打开方式:竭泽而渔,系统有效地打通知识要道,以审美的方式理解阅读。杭州南山书屋五、有限空间里的无限想象还有一种小小的,很美好的书店。这些店主们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不把书店当作一门生意,只是想为自己营造一个精神空间,让小情怀有处安放,在有限空间里无限想象。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居住小区的读易洞书房,这家已经十一岁的“中国最美小书店”,一直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阅读邻居,我们在书店里办读书会,六年来,每个月都以阅读的名义相聚,读书、吃饭、玩。这么美好的生活方式就因为有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一切想象成为可能。类似的小书店还逛过好多。郑州的目录书店也在一个小区里,小到只能安放两张书桌,但翻开这个“目录”,可点的“菜”很多。广州的彼得猫古本店,更是小到没朋友,在一栋文化空间里,只有几个书架,但主人彼得猫运筹着一个很重要的文艺沙龙――“书墟”,每年邀请很多朋友来摆二手书摊,聊文艺议题;还有上海的1984bookshop,成都的无早Rosabooks、青岛的小城书店等等,这些小小书店就像一颗颗火苗,在城市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散发着阅读之光。小书店打开方式:因为太小,很容易被错过,一旦遇见,一定进来坐坐。青岛小城书店,绿茶绘六、旧书店里有旧灵魂我喜欢旧书,也喜欢逛旧书店和旧书摊。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能找到的旧书店已经很少。藏书家韦力这些年都在寻访各地的古籍书店和旧书店,旧书店里有旧灵魂,吸引着爱旧书的人。曾经的旧书肆圣地琉璃厂,成为真假古玩市集,中国书店里线装书都在玻璃柜里锁着,潘家园书贩们转行的转行,归乡的归乡。旧书从业者比大多数人都习惯网上交易,孔夫子旧书网和布衣书局成为旧书流通主要平台。但依然有很多人在坚持传统的买卖。上海绍兴路只有短短的几百米,却活跃着好几家旧书店,这些旧书店掩藏在社区里,敲门或预约才能进入。mephiston、诗集、会饮以及附近区域的小亚细亚、犀牛等,也活跃着一些年轻的老灵魂。成都一个不起眼的小区,某单元一楼窗户上,贴着流沙河先生题的“毛边书局”几个小字。敲门进入就像来到一个书的库房,人只能侧身穿梭,没有见过比这更拥挤的旧书店,选书成为很头痛的事,但乐趣也在这里,慢慢在沉浸在旧书时光中,此刻,身在书中。还有温州乐清的桃园书院旧书店;青岛某古玩城里的我们书店等等,都把握住了书店的魂,散发出迷人的味道。旧书店打开方式:亲自抚摸、翻阅有岁月痕迹的旧书,每本书都有动人的故事。七、国有书店升级打“怪”前店后厂,出版社开书店在中国是有传统的,民国时期文人们,自己没有出版社、书店、杂志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那时候的书生们,做起书的生意一套一套的。商务、中华、三联更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并且延续至今。如今,国有化的三联的韬奋书店,商务的涵芬楼书店,中华的伯鸿书店依然是出版社+书店模式的佼佼者,和大多数出版社书店仅仅是读者服务部不同,这三家书店都走综合型人文书店路线,并且融合咖啡、沙龙活动等,具有很强的行业竞争力。中华书局伯鸿书店近些年,更多出版社转型和改造旗下书店,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旗下的果戈理书店,辽宁出版集团旗下的歌德书店,陕西人民出版社旗下的延安书局等,这些转型升级都出自某书店策划人之手,这位策划人已经策划了十来家类似的书店,出版社和新华书店是他的主要用户,还出版了一本书叫《书店革命》,讲述自己的操盘手法。对这些书店,我的确喜欢不起来,就像现在满世界的欧式庭院、北欧小镇等楼盘一样,天花板或墙上吊着很多书,或者用书码个拱门、码个收银台,这种不尊重书的书店不会是好书店。而这位书店策划人只是做了夸张丑陋的书店设计,后续的运营、选书、码放、活动以及迭代,就没他什么事了,他接着策划下一家书店。像富锦的新华书店,黑河新华书店旗下的普希金书店等也都出自该策划人之手,套路都差不多。这两套国有书店系统,未来可能还会开很多,估计能把国外文化名家名字用个遍。海明威、马尔克斯、福克纳、乔伊斯……你们危险啦。还好博尔赫斯早在1994就被陈侗先生占了,卡夫卡被安徽许多余先生抢了。这类书店的打开方式:呵呵!八、不是书店 专注阅读最后一种类型,他们不是书店,但也是书和阅读的空间。这些不以卖书为主业的书吧、图书馆或藏书室,更注重阅读本身。北京的杂书馆、老书虫、春风习习;杭州的晓书馆、麦加理想谷;秦皇岛的孤独图书馆;沈阳的启蒙之光图书馆等等。杂书馆和晓书馆都找高晓松做馆长,名人是用来背书的。但在杂书馆看书真是非常不错的阅读体验,有品种丰富的各时期图书和杂志,比在国有图书馆看书更自由轻松的多,如果能有幸进入老板的藏书楼,看上万种民国杂志创刊号,名家手札及各类主题收藏,更会惊的目瞪口呆,中国的私家收藏竟如此丰富。老书虫是一位国外文学青年在三里屯开的书吧,每年举办的老书虫文学节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中外文学交流节;春风习习是个杂志图书馆,入馆交会员费,可以翻阅世界各地好看的杂志;麦加理想谷也是只供阅读不卖书的空间,还有机会偶遇这里的驻店作家。阅读空间打开方式:阅读或者发呆,以及走神……北京老书虫书吧九、学习成为一名读者风入松书店、国林风书店(第三极书局)、席殊书屋、蜜蜂书店(摘刺)、朴道草堂……这个名单很长很长,很让人忧伤。这些消失的书店,已经打不开了。我们只能打开一下记忆,回味他们曾经留给我们的美好。在众多消失的书店里,风入松书店对我有特殊意义,那个通往书店的地下通道,也通往我的内心世界。我从这里进入书的海洋,吸收无限美好的精神源泉。1996-97年间,我是风入松书店店员。从哲学区域店员一直到店长,和书店十几万种图书发生了关系,那两年的潮汐相伴,让一个懵懂学子知道知识世界的深邃,精神世界的空乏。那两年时间里,翻书、搬书、码书、捆书、荐书,终于学会成为一名读者。上述打开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书店,仅北京就有几千家书店,大量的书店之门我们从没打开过。
【责任编辑:陈四】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世界不欠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