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扯我尾巴广播剧消费升级,看看过这7道关了吗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完这篇文章,误判摸到了消费升级的门。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付一夫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时下,一阵名曰“消费升级”的热风吹遍神州大地。的确,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社会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富足。2015年,我国人均GDP历史性超过8000美元,这也恰好是国际经验中消费结构变化与消费档次提升正式步入快车道的显著标志。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身处消费升级的大势之中。那么,什么是消费升级?相信不少人都能回答个一二三出来。然而,关于消费升级的真正内涵,却不是每个人都说得清楚,至少,以下三个方面可能已经被你曲解或是误读了。消费升级,并不鼓励过度消费消费升级,其中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消费水平的升级。之所以消费水平得以“升级”,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人们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除去那些必要的储蓄需求之外,人们可以有足够的购买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宏观数据来看,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始终呈稳步攀升态势(见图1),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与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分别高达11.05%和11.23%,均高于同期全国GDP的平均增速。也正因为如此,自2014年起,“三驾马车”的力量格局发生了变化,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此后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2),2016年更是达到了64.6%,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让不少人看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希望,特别是在传统的投资驱动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消费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引擎。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人们多消费多买东西,也似乎是在为经济转型做着积极的贡献,同时也迎合当下消费升级的潮流。事实真的如此吗?消费本身并没有错,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同样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必须警惕:消费升级并不是让人们无所忌惮地提高自己的消费倾向,否则,出现类似美国的过度消费,结果将不乐观。毋庸置疑,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已经在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种种小额贷款产品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由于门槛较低、借款程序便捷、还款手段灵活等优势,小额贷款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对于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又没有太多收入来源的年轻人来说,小额贷款产品成为了他们有能力消费的重要经济基础。而今,申请个人小额消费贷款已经是见怪不怪,不得不承认,这同样也是人们消费水平得以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动力。然而,倘若放任这种超前透支的消费模式而不去加以约束,美国的惨痛教训或许会在我国重演。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就开始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型,而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借贷消费、“先买后付”一直都是美国人主要的消费习惯,他们喜欢将未来虚无缥缈的收入当成今天钱包中的财富去挥霍,各种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场皆是如此。最终,他们为这种“过度消费”付出了代价——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全球性金融风暴,世界各国经济均遭受重创。如此看来,一味地消费非但不可持续,更是不可取的,当然也与消费升级的真谛背道而驰。所以,一方面,我们提倡的是通过“适度消费”而不是“过度消费”来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在需求侧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已无悬念之际,我们更应该从“需求带动供给”的思路出发,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让供给和需求有机互动,共同推动经济的良好发展。消费升级,并不追求昂贵商品消费升级内涵的另一个维度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其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在人们的总体消费支出中,低档次消费品所占比重的减少与高档次消费品所占比重的增加。一般而言,决定商品档次的高低与否,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价值的高低。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在食品烟酒、衣着等附加值相对较低的领域所花的钱越来越少,而在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附加值相对较高领域的花费越来越多(见图3、图4)。这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的趋势之中。
众所周知的是,价格是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当高附加值消费品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似乎人们越来越喜欢买价格相对昂贵的东西了。特别是当85后与90后逐渐成为市场消费主体时,追求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体验式消费的他们,无形中助长了昂贵消费品的交易量。如此一来,提到消费结构升级,人们难免会将其与“消费者正在买越来越贵的东西”这一命题划上等号。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或许可以从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找到答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其主要内容是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观消费升级,其根本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演化的外在表现之一。如果说,在过去人们消费是为了解决温饱(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初级阶段”),前十年出现的“名牌购物潮”,很多时候是为了他人的羡慕(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中级阶段”),那么到现在,人们就慢慢进入到了“为了自己的快乐”这一阶段(即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高级阶段”)。既然是为自己快乐,那么单凭消费昂贵商品或是奢侈品带来虚荣心的满足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商品的高品质和高性价比才是真正迎合更多消费群体精神需求的关键所在。就像雷军所说:“消费升级不是产品越来越贵,而是同样的价钱能买到更好的产品。”事实上,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O2O的爆发和电商的成熟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透明,消费者对于品牌和产品的成本了解也更为容易。正因为如此,消费者逐渐从质次价廉的消费体验中觉醒,更愿意在同质化拉平品牌价值时,在质量好一些的产品上多花钱。当前跨境电商的兴起就是最好的例证——过去,进口产品是只属于少数精英人士的消费范畴;而今,更多人可以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享受到全球精选商品。年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从13000亿元暴涨至67000亿元,足足翻了5倍有余(见图6),由此可见一斑。此外,还有其他事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比如,2016年,LV、Burberry等奢侈品品牌在国内陆续关店,奢侈品整体的消费正在下滑;与此同时,优衣库、名创优品、ZARA等平价品牌在销售市场上捕获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宜家中国2016财年的销售额甚至超过了117亿元。再比如,一直热度不减的快时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切中了这次消费升级——快时尚通过优化供应链和营销链,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并同步提升产品质量,也就是说:高性价比让更多人前来购买,越多人买,就越便宜,产品质量就越好。综上所述,所谓消费升级,升级的应该是“品格”而非“价格”。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新中产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新中产正在形成,这群有着清晰的、符合当代商业美学的审美趣味,善于使用移动互联网等工具的新中产在关心性价比的同时,更倾向于为产品品质和体验支付一定的溢价。但必须指出,追求品质绝不意味着追捧奢侈品。如此一来,对于商家而言,消费升级不是把东西做的更贵,而是把“精英产品”卖给大众,变成日用品;对于消费者而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钱花得值,而现今的“值”,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等价,更有物质消费背后的精神延伸。 消费升级,并不是线上为王 谈到消费升级,业内有个非常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在未来,一切以线上为主,而线下只是辅助。此言听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大发展,不仅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崛起和第三方支付技术的成熟,催生出种种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而今,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购物模式,人们想买什么,打开手机App,片刻间即可完成下单并等待商家送货上门;同时,网络娱乐、支付、网上订票、优步出行等新兴消费领域,均与电子支付密切相连,因此电子支付也成为了重要的消费支付平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下零售业的一片低迷。自2012年开始,不少以百货、超市为主营的企业不仅经营业绩持续下滑,还通过关店来宣告自身的节节败退,其中不乏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大超市。如此一来,人们自然更加看好线上消费的光明前景,而线下零售业仿佛将成为消费升级时代的“弃儿”,充其量只能作为线上的补充与辅助罢了。然而,事实同样没这么简单。看似光鲜无比的线上消费模式,其实暗藏种种危机,理由有三:第一,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在逐渐削弱。近几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年均增速一直在减缓,已由2013年的15.35%降至2016年的5%左右,预计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这意味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在不久的将来会趋于饱和。第二,线上电商的零售总额其实远不及人们想象。人们的线上消费热情看似如火如荼,但影响力着实有限。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上零售总额为51555.7亿元,仅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13%,这就意味着超过80%的份额仍然在线下实体店面完成。第三,线上电商的价格优势在逐渐消减。随着流量获取成本、运维成本、物流成本以及其他各方面综合成本不断攀升,线上电商获利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或抬高免物流运费门槛等方式来持续获利。需知线上电商的立足之本在于其相对较低的价格,可是当不少线上商品的价格逐渐调整到与线下相差无几之际,消费者们是否还会继续保有最初的线上消费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当“新零售”这一新兴业态正式登上时代的舞台来到我们身边之时,其“格外重视消费者体验”这一理念,必将让线下实体店在未来大有可为。具体来说,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也就是让消费者在门店购物过程中有参与感,并获得愉快的心情。这样,线下店面可以通过新颖的门店设计,从视觉效果上提高门店的“颜值”,同时嫁接餐饮、科技甚至娱乐部分,重新定义人与货场,进而提高消费者体验的满意度,而这些都是线上消费无法提供的。当然,这也不意味着线上消费会渐渐趋于落寞。新零售“线上+线下+物流”的商业模式不仅将重塑消费生态圈,还将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如此一来,基于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的新零售,消费者的购物场景将更加多元化,其搜寻成本与时间成本也将大大降低,这当然也是消费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消费升级时代,“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消费升级,应该是线上线下的双重升级,而非一味强调线上或者单一的线下。只有充分整合线上线下各自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为消费升级创造更为良好的供给环境。 编辑:陈霞 杨娜
吴裕彬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1.26 投行圈子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11 刘璐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3.07 雷帝触网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2.03
下载华尔街见闻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华尔街见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2017开始了&&&用户时间、消费升级,你把握得住么?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csai.cn/img/news/hb54vopp5o5.jpg" STYLE="top: 48 left: 103 cursor: width: 478.369 height: 334" TITLE="点击查看源网页" WIDTH="454." HEIGHT="317"
ALT="2017开始了&&&用户时间、消费升级,你把握得住么?" />
谁先获得用户的时间,谁就先走了一步
2016年11月27日,支付宝推出“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
都说马云是要做社交。但他哪里是为了做社交。用户不把时间花在他这儿,他不放心啊。
根据2017微信公开课上发布的数字,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7.68亿,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90分钟。
再来看马云,从旺信、来往,到现在的钉钉,马云多年以来一直放不下社交情结,可谓“社交虐我千百遍,我待社交如初恋”,支付宝也从未放弃一颗“做社交”的心。
2017年,什么都说不定。
但是有一点是特别肯定的。阿里系,不管是支付宝还是钉钉,一定有一轮像样的社交进攻。
2017,马云会回来的。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p34.qhimg.com/t0b75ecdd0.jpg?size=" STYLE="top: 59 left: 0 cursor: width: 685 height: 411" TITLE="点击查看源网页" WIDTH="528." HEIGHT="317"
ALT="2017开始了&&&用户时间、消费升级,你把握得住么?" />
消费升级了,消费怎么升级了,你知道么?
消费者花的不仅仅是钱了,他们为每一次消费支付时间。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破另一个迷案了。
2016年初,中国电影屏幕是3万块;到年底,是4万块。超快速度。但是整个电影票房呢?去年440亿,今年几乎原地不动。450亿左右。从狂飙突进,到急速刹车。为什么?
有人说因为补贴没了。
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电影是一个要支付时间的消费品。猫眼的老板郑志昊跟我说,看电影,不是碎片时间的支付,是整块时间。做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风险也越来越高。没有好内容,在这个市场上根本就待不住。
总之,所有的行业都必须警觉。
不是你不努力,也不是你的行业没价值,也不是你的价格不够低,而是你索取了过多的用户时间,大家付不起了。
传媒行业,你真的需要办那么多频道、那么多版面吗?
出版业,你的每本书真的要写那么厚吗?
教育业,你的课程真的那么好,值得大家赶过去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地学习吗?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dsp.com.cn/userfiles_new/l15.jpg" STYLE="top: 131 left: 92 cursor: width: 500 height: 267 display:" TITLE="点击查看源网页" WIDTH="484." HEIGHT="317"
ALT="2017开始了&&&用户时间、消费升级,你把握得住么?" />
商机从空间转向时间。
理解了这一点,可以破下一个迷案——为什么这一轮消费升级特别困难?
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换,这个维度,很多人没有看到。过去,我们总以为消费升级,就是卖更好、更贵的东西。填满消费者的空间。但是错了,空间的商业机会升级,就是卖更好、更贵的东西。填满消费者的空间。但是错了,空间的商业机会已经非常有限了。
说个故事。有个朋友生孩子,有人给她送了一块金砖,在金砖上刻上了孩子的名字。
这本来是一份很重的情谊。但是,给当事者带来的却是个沉重的负担。首先,刻了孩子的名字,你是不舍得把它化成金子变成首饰的。第二,刻了孩子的名字,你也没法送人。第三,搁在家里怕保姆偷,得买一个保险柜。第四,只要你还记得这块金子,它就是你一生的负担。没有什么用,但是你不舍得丢。
金子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填满我们空间的其他东西呢?
从匮乏到丰裕,其实走不了多远,你就会发现你负担不了多少空间的物质。从买买买,到断舍离,很快。
有一个著名的问答是这样的,
问:做哪些事情可以提升生活品质?
答:定期扔东西。
那消费升级该怎么做呢?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age72.360doc.com/DownloadImg/4/.jpg" STYLE="top: 48 left: 90 cursor: width: 503.363 height: 334" TITLE="点击查看源网页" WIDTH="477." HEIGHT="317"
ALT="2017开始了&&&用户时间、消费升级,你把握得住么?" />
答案是,跳到时间的维度重新思考我们的市场。不是优化消费者在空间里的比较优势,而是优化消费者在时间里的自我感受。所有的体验,本质上都是时间现象。这一轮消费升级,一定不是把更贵的东西卖给更傻的人,而是换一个维度,优化那些有钱人的时间。
消费升级,在我们的身边正在展开,有的时候你看到的东西是一模一样,但是它背后的那个道理正在发生变化。吴伯凡老师有一句话:用户不会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而付钱,用户会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而付钱。这两个“茶”的区别是什么?上一个茶是你空间当中的一个物件,而下面琴棋书画诗酒茶,这里面的“茶”和周边的每一个字都代表一段美好的时间。
这一轮消费升级提供的不是炫耀品,而是体验品——
他们会愿意为一块点心里添加的玫瑰花瓣付钱,
他们会愿意为企业创始人的一念坚持付钱,
他们会为了一幅精美的宣传招贴而付钱,
他们会为了奖励自己而不仅仅是比过别人而付钱,
他们会为故事付钱,
他们会为细节付钱,
他们会为说辞付钱,
他们会为想象付钱,
他们会为一切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变得更美好的东西付钱。
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一种是帮助用户省时间。
那省下时间干什么?
这就是第二项生意——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先别扯消费升级!看看过这7道关了吗?先别扯消费升级!看看过这7道关了吗?耙子哥百家号前天看到一句话觉得犀利无比:你以为有钱人真像你想象的那么快乐吗?不,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当下流行正“消费升级”,这让奢侈品迎来了一个异常和谐的春天。男友送女友礼物都是圣罗兰迪奥,情人节吃饭要去高档餐厅,大家买的东西都是倍有面子的,可以直接拿来炫富。于是大家也不顾实际体验了一波有钱人的快乐,开始大量的“趋优消费”。“趋优消费”导致钱消费得越来越快,一个月就那么几千的工资,能存下的越来越少。什么是消费升级?消费升级也叫做消费结构升级,是指在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提高的基础上消费结构不断合理优化,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变化的过程。强调的是在自身原有经济基础的增长上开始消费升级,并不是鼓吹我们在工资不变的状态上去买奢侈品。发现个有趣的现象,面对更贴近现实的问题犀利归犀利,但是大家可以开始理性的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至于再抱有攻击性。像郭美美炫富曾经大家声讨力伐,现在面对范冰冰的钻戒大家都只能说句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仇富心理减弱了许多,对“穷”这个字眼大家也不会再讳疾忌医。如果你想消费升级,请先过这七道关:1.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熟悉自己的必需品。每个人生活方式都不同,有些人崇尚极简,有些人喜欢繁复。比如,有些人买包抽纸还要考虑自己是买“清风”,还是随便买个杂牌子用用。有些人觉得同样是纸,肯定挑便宜的用。但是,看起来都是纸,挑便宜的买不一定好,因为牵涉到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我曾经去超市买抽纸,翻了整个货架,拿了个最便宜的,花了大概五分钟。但是男友平常惯用“维达”,于是,他不到一分钟就挑好了抽纸。现在,在双十一等促销时,买日常用品的越来越多,如果你按便宜来算,岂不要把淘宝翻个遍,才能对比出便宜的?这样做其实毫无意义,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吗?所以,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要有足够的了解,才会节省时间和精力。2.想买东西的时候,分清需求和欲望有些人有冲动消费的时候,这很正常。但是你要想清楚,这些东西是你想买的还是必须要买的。你突然很喜欢这个东西,或许是因为包装、代言人是你喜欢的明星、很合你的眼缘?如果它不是你的必需品就放弃,你可能会不开心,其实没有必要。我会给自己留有一部分的“可挥霍资金”,一个月留有三五百元可以随便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无用的,就是冲动消费买下来的。我不喜欢因为省钱、存钱而过多克制,那样太压抑个性和生活的趣味了。3.一物多用,物尽其用,购买高性价比的东西不需要刻意的关注什么购物打折,优惠信息等方面的消息,只是在你要买东西的时候,看看你买的东西能不能一物多用,有多用途就好。有些人在不同的购物网站上看刚需物品的优惠力度,这种行为不能说错,但是很鸡肋,优惠差并不大,但浏览的时间和精力完全可以多看一篇文章,或者多休息一段时间。4.合理运用二手市场有些东西我们是可以买二手的,有些东西我们也可以当成二手出售的。每年我们都会清理掉一部分东西,这些东西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候都没用上它,可是又舍不得扔掉。里面固然有其他因素,但是肯定也有一个想法在作怪,买的时候挺贵的,扔掉多可惜啊!但是,如果这些东西是二手的呢,你还会不会格外心疼?不会的!所以,有些东西可以用二手替代,省了钱也避免了后期处理起来过于心疼。5.买贵,但少买奢侈品还要买吗?当然可以买啊,消费降级就完全拒绝自己买不起的东西,你还怎么体验有钱人的快乐?只是有控制的买,少买一些。像衣服,你可以穿一百以下的,也得有上千块一件的。这样既能接地气,出去玩也不会让你丢份。6.省下智商税我有吃维c的习惯,开始会买网上那种上百元一盒的维生素片,但现在只会去医院买两三块一瓶的维c片。其实两者差别不大,可能网上的维生素咀嚼片有维e、维a糅杂一起,但维c就少了。看似你好像补充了很多种维生素,可你最想补的可能补不到位。7.投资自己的消费是万万不能节省的你可以容许自己吃的差点,穿的差点,玩的差点,但是你不可以让自己在变优秀上有丝毫的凑合与将就。我每月都会拿部分资金让自己进行学习,这笔钱我会用来买书,用来学习,用来健身运动等,但是这笔钱的花费,我绝对不会让自己有半点折扣。因此,任何消费都是要满足生活美好体验感的。太过克制的消费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你的生活仪式感和快乐。就像一个喜欢吃甜品的人,如果她不吃甜品能省下一大笔钱,但她因此缺少了生活乐趣,那她省钱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耙子哥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让你像耙子一样捞钱。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会花钱的女人才会挣钱-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会花钱的女人才会挣钱
来源:QQ快报 &责任编辑:小易 &
花钱和赚钱两件事情都是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和探索,让我们通过花钱和赚钱的行为,看清楚自己的价值取向,看见自己的思考方式,也理解金钱的工具价值、资本价值和欲望价值的不同层面价值,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金钱和资本,来创造价值。“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这句话本身只是一句用来安慰购物狂的话,有很多人买了一辈子,还是不懂得如何挣钱。也有很多人买买买就能当成买手,买成时尚博主,意见领袖。其差别何在?根本差别永远不在花的多还是花的少,而是你是否有“生产性/投资性消费”的思维模式。同样是买一支口红,你是买来自拍完就丢到一边(纯欲望性消费),还是拍个试色,发个公众号,还拿它来搞个活动吸粉转化(生产性/建设性消费)?同样是买一本书,你是看完就丢到一边,甚至没看完(冲动型消费),还是看完之后,写个书评,认识作者,跟同样的阅读者交个朋友持续深入的探讨(生产性/建设性消费)?同样是上一门课,可能是你自己花大价钱上的课程,或是网络上的MOOC,你是上完就开开心心地走掉(消磨时间型消费),还是上完之后认真做笔记在网络上分享,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促进大家一起做点事情完成一些项目(生产性/建设性消费)?所以,越会在生产性/建设性项目上花钱的人,自然也是越能赚钱的。但相信聪明的你也发现了,之所以愿意投资在生产性/建设性项目上的人如此之少,就是因为“投资”比买买买难多了,它需要你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努力,它绝对不能带来“买买买”给予的一时爽快。无论你现在挣多少钱,尽可能地多留出一些给生产性/建设性消费投资的比例,随着你在这部分花钱能力的增强,你将会更容易理解钱的价值,也会让你整个人变得更有价值,自然,你一定会赚得更多。首先从个人层面。如果从个人层面出发,这句话的轻重音就是“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也就是重点在“会”上。能花钱和能赚钱是两码事,而会花钱和会花钱往往相生相伴。至于原因,其它很多答案已经提到了,投资自己投资别人啊什么的,也就是不以“爽”为目的的花钱。比如买名贵的奢侈品是为了爽,这不是会花钱,而是能花钱;请这个奢饰品的设计师吃个饭让他传授设计等技艺然后自己做了一个,这个是会花钱。个人层面就说到这。第二个层面就是社会层面。其它答案中没有提到这个层面,我就又简单又着重的说下它。从社会层面出发,这句话的轻重音就转换到了“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金融大亨Ray Dalio有一套经济模型,而这套模型就是基于最简单的“交易”而生的。如果把我们这个社会比作一个机器,它的动力就是交易。比如如果我花3块钱在小卖部买了瓶水,小卖部就有了3块钱的收入,也就是我的支出变成了小卖部的收入;而小卖部用这3块钱在粮食店买了3块钱的馒头,这3块钱就是小卖部的支出,粮食店的收入;粮食店用这3块钱从农民那进了3块钱的面,这3块钱又是粮食店的支出,农民的收入;最后农民又用这3块钱在小卖部买了瓶水。一言代之,我们每个人的支出就是下个人的收入,下个人的收入又是他的支出,以此类推。你可不要瞧不起这句话哦,这世上所有的经济活动皆源自于此。好,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花了多少钱,就有人挣了多少钱。大家可以反观下自身,是不是当我们工资越高,支出的也就越多?你看平时省吃俭用攒钱的其实也是在憋着买大件儿呢吧?所以说的科幻一点,你支出的越多,这个循环里的钱就越多,那么你挣到手的钱也就越多。其实所有所谓的国家调控手段都是为了控制你支出和收入的比值。当有些人没钱的时候,他所能带来的消费就减小了,如果同时很多人都出现这个问题,那么也就是很多人同时减少支出,原先工厂每天能生产一万瓶水都能卖掉,现在没人买了都自己烧水喝了,工厂就必然会减产,同时降低物价,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人下岗,工厂倒闭,更多的人没有了收入,这会儿我们经历的就是通货紧缩。这个时候国家会用降息等手段刺激资金从银行里起床流到市场里去。反之所有人都有钱,大家都去花钱,就是通货膨胀继而催生泡沫,然后泡沫破裂经济萧条,通货紧缩,政府调控,去杠杆化,通货膨胀,泡沫破裂……回到我们这个题目,其实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这句话都是有可能成立的,只是注重的点不同。个人更强调你会不会投资自己,如果不是投资那赚钱和花钱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社会则更看重的是你究竟是花了还是没花,因为无论你花在哪,都有人赚钱,就都会增加这个链条上的资金量,不用你会。因此,总的来说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千万注意个人层面的那个问题,一定要【会】花钱,才能赚到钱哦。
本文相关:
- Copyright & 2018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级升级系统 虾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