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钻石多长时间不打掉段玩咯,你们说大概几天能钻一到无敌战神

进来说说你们这个赛季打算打到什么段位就满足了。【绝地求生刺激战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进来说说你们这个赛季打算打到什么段位就满足了。收藏
我先来吧,打到超级王牌就满足了。可能的话就上个战神吧。
这种事得随缘
皇冠3了懒得打了。太累
让我这个青铜的怎么办
目前四排王牌,不想打了。没有职业点上分的队友,基本都是娱乐带妹队。单排今天从钻3打到了钻1看看有没有可能也上个王牌。
赛季什么时候结束
段位的无所谓。只要和好友一起玩开心就好啦
王牌,皇冠4了,赛季中期才开始玩的久一点,这几天就能上,在找冲分队友。
大号小号都王牌了
再打个小小号
单排打个星钻5放那里,双排四排随便浪,掉不掉分无所谓
随便打,不注重段位,,但是黄金段位的外套还是想要的
想上王牌啊,但是一直在冠二的段位保护…
打上战神吧
一直都是单排随缘队友,4人已经王牌(全靠苟),现在单人排双人冲无敌战神,真的累,吃把鸡才28分,落地成盒扣44分
打到前15我就满足了
当然是星钻五了
登录百度帐号字体:大 中 小
第313章 草木皆兵
&&这是一个传送阵。请大家搜索(品@书¥网)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并且显然是一个不同于六洲七海的传送阵。&&它利用的不是众人所知的灵石,而是和星辰很像,只是这种材质以祝离等人的见识显然都不认识,不过却并不影响,他们知道这里就是送他们回去的超级传送阵。&&只是随着鹤天鸣这么一说,众人心中顿时感到沉甸甸的,并且看向彼此的眼神都充满了戒备之色。&&身份可以被替代,那么知道这个事情的人,必然就需要防备,故此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对身边的人产生全新,何况他们本来就是有争比之心,更是从千军万马之中厮杀过来的存在,那就更是需要堤防。&&鹤天鸣可不管他们有什么想法,如今直接掐动手印,用恐怖的修为去驱动阵法,以至于这里的流光变得更加绚丽,促使着一阵阵嗡响之音,顿时从其中响彻开来。&&随后则是一阵强大的吸扯之力。&&伴着鹤天鸣的手势越来越快,豁然降临在众人身上,促使着他们个个躯体为之绷紧,也在那刹那之间,他们的身子被强行扯动而上。&&并在他们的头顶之处,那里风云逆转,呼啸之音弥漫,甚至更是出现可怕的电弧,以至于噼里啪啦之间,那里豁然裂开一个巨大的黑缝。&&砰隆!&&光束冲天。&&撕裂了苍穹一切。&&也就在这刻,随着一阵巨响回荡,那乌黑黑的风云顿时封闭,一切都在刹那之间,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嗖……&&流光在浩瀚星空中穿梭。&&划过了百万里之地,掠过了一颗颗庞大的星辰,疾驰之间,犹如坠落的流星,速度快到了极致,肉眼根本难以捕捉,但那声音却是惊人,惊醒了无数只隐藏在星空深处的巨凶。&&不过它们却是没有出手。&&在遥远之中瞭望了一眼,随后则是再次蛰伏,要知道乾坤上宗的威名,虽然自身无惧,却也不想无端端的去惹麻烦。&&砰隆!&&这束流光撕破了星空壁障。&&在苍穹之中泛起阵阵涟漪,恐怖的气息弥漫,促使着六洲七海内的异士,在那刹那之间纷纷抬起了头。&&修为卑微者,心神都在激荡,血气更是有点控制不住,幸好不是影响太大,修为高深之辈,则是双目豁然一亮,在观望了片刻之后,直接朝着东洲地界疾驰而去。&&更有陷入闭关中的强大异士,在感受到这股气息的刹那,豁然从闭关地中走出,他们凝望了苍穹片刻,也如那些高深之辈一般,直接驾驭苍穹,朝着流光追逐而去。&&东洲地界。&&在不同的六个地方。&&豁然响起一阵巨大的惊动之音。&&偏僻之处,则是令的大地炸开一个可怕的坑洞,丝丝缕缕的气息从其中宣泄而出,乌黑的气雾翻涌,直接令的附近的生灵纷纷规避。&&而砸在山岳中的最为可怕,直接令的山石激荡,无数碎石飞射,一颗颗都带着绝灭的气息,令的还未来得及逃离的猛禽,在那刹那之间,击成了一团团血雾。&&倒是落在汪洋中的,倒是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也令的湖中的生灵,在那嗤啦之音回荡之时,一片片鱼肚白翻起,死亡的生灵可谓是不计其数,并在清风洋溢之间,隐隐之中散发出阵阵焦臭之味。&&祝离,就落在湖泊中。&&巨大的冲击力,幸好他修为散开了,肉体更是强悍,再加上有传送阵光的保护,以至于现在的他,在浮出水面的时候,虽有痛苦之色浮现,自身却是没有任何大碍。&&“回归之路还真是迅速,只是用了区区三个星辰,便跨越了亿万里。”&&祝离抬头望天,看着璀璨星空,口中更是在那刻道出喃喃之语,随后则是泽地盘坐,他浑身湿漉漉的,不可能以此继续前行下去,何况即便没有遭受太大的损伤,但还是出现了创伤,这也需要时间来恢复。&&湖泊旁。&&光芒闪烁。&&海量的灵气从四面八方涌入而来。&&这是祝离动用了炼灵手段,利用五脏搬运法,汲取天地灵气,用来修补自身,当然也在体悟,毕竟这段日子以来,他经历的东西,确实颠覆了他的世界观。&&好在这处地方偏僻。&&在大山围绕之间。&&没有可怕的凶兽打扰,也没有恐怖的猛禽侵犯,他倒是可以安心,盘坐在原地,利用多部功法来加固自身的躯体,令的在不到百息的时间内,他整具躯体都变得无比通明。&&毛孔尽皆张开,摄取着涌入而来的灵气,一缕缕,虽然并不精纯,但是在钻入祝离血肉之中的刹那,却是被五脏搬运法提纯,化作躯体力量,从各方面开始强化他的肉身。&&水火共鸣之境。&&如今祝离已经修炼到了巅峰。&&他在明悟,希望借着这段时间的海量阅历,以此突破炎淼周天诀的下一个层次,真正达到周天不止。&&神火焚灭功也不例外。&&虽说祝离可以动用焚字诀,但那不过只是勉强,如今他希望借助这段时间获得的体悟,让神法加强,使火功变得更加强悍。&&两部主修功法。&&这是祝离一切手段的基础。&&千变万化诀被他搁置在一旁。&&葬息诀则是自动运转着,在那张面具还戴在祝离面孔上,那么它便不会绝灭,形成的隐藏之力,笼罩在祝离身上,可以使得他的身份不会彻底暴露。&&同时它的变态之处,不仅仅只是隐藏祝离的身份,更是可以在他出手之时,掩盖他所有施展的功法痕迹,若不然以青衣太子的见识,不可能发现不了祝离存在的不正常。&&“若是真的如那位上使所说的话,那么我现在应该就变成了一块香饽饽,以传送阵光的威能,那些神觉强大的异士,不可能发现不了这样的苍穹异常。”&&静坐中,除了巩固自己的修为,以及感悟这段时间的经历之外,祝离还在考虑,毕竟鹤天鸣的言语,他不可能不注重,甚至他的神经都在此刻彻底绷紧,虽然沉浸在修炼之中,却还是对着四周存在强烈的堤防之念。&&草木皆兵,不过如此,甚至不只是祝离这边,所有重新回归东洲的天骄们,都在抚平剧痛之后,脸庞都布满了肃然和凝重之色。谶史三千年——破解历史上的天书、异象和预言    文/卫淇    小序    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古时凡有大变故,多半先有谣谶广传。而诸如《推背图》、《梅花诗》、《烧饼歌》之类的东东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这篇小文既是写谶史,也是以谶写史,暂定写到清朝结束为止。  话说古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为与时俱进写好此文,特独创了一套“八卦笔法”,串连起古人的各种八卦传说,希望大家看得开心。这年头太正经的东西没人看,八卦才是王道嘛。其实八卦也算是有年头的东西了,传说是伏羲首创,那比春秋可还要早多了,咱的“八卦笔法”也算是有文化根基&历史渊源的。  本文每章两个标题,大的是幌子,小的才是正经(这个貌似和当下某些人的婚姻状况有些类似)。初步计划全文分三大部:第一部介绍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预计分为七章;第二部将记录各朝代的异象、谶语和人们对它们的解读;第三部详解历史上著名的预言诗歌和书籍,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推背图》以及对其他著名预言诗歌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好了,闲话少说,这就开始吧。          目录    第一部 诸神的私语——谶文化的渊源及流变    一、一个皇帝的诞生  (小标题:名词解释——谶)    二、汉字是怎么来的  (小标题:谶文化的滥觞——预言、解梦和占卜)    三、囚徒的推算  (小标题:谶的思想溯源和表现形式)    四、无所不能的孔夫子  (小标题:两汉谶纬之学的兴起)    五、人人都是草头王  (小标题:乱世中发扬光大的谶文化)    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小标题:隋唐对谶纬的禁绝)    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小标题:近世谶文化的逐渐没落)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部 诸神的私语——谶文化的渊源及流变    谶文化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古文明史。那些富于神秘色彩的谶,就好像是有人无意中听到的神灵的私语,在古人的心中它具有莫大的威仪和力量。它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让我们翻翻故纸堆,去寻找那个久远的答案吧。  
  一、一个皇帝的诞生  小标题:名词解释——谶    对于某些出身草莽的皇帝们来说,老妈怀他们那一刹那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老天爷又是乌云密布又是雷电大作什么的,然后大神或者大龙们在诸如此类很排场很耸动的天象掩护下大摇大摆的来到某妇梦中。大神大龙们下来做啥呢?相信不说大家也都能猜到了,那当然是做大家爱做的事情了。为了证明“受命于天”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史书里有时候也喜欢煞费苦心的整上这么一出儿童不宜的镜头。  就拿老刘家的三公子刘邦来说吧,太史公同学是这么写的:“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咳咳,老婆和别人幽会被自己撞见,老刘头的这顶绿帽子戴得可真够实在的。如果咱大汉朝有记者,那肯定会争先恐后热情百倍的去采访老刘头,然后问一些很娱乐很无良很教坏小朋友的问题,比方说“请问刘先生那时候的情况真的是酱紫的吗”、“请您谈谈您当时的感受好吗”、“当时现场有拍下来么”、“你们会离婚么”之类的。朴实的太上皇被逼急了也许会说:“我靠,谁TM造的谣啊,谁说我媳妇儿怀上别人的儿子了?刘三儿这臭小子再懒再笨也是我们老刘家的种。”咳咳,话怎么能这么说呢,神武威猛的赤龙怎么就成了满脸褶子的老刘了呢?有道是记者不暗示,迟早会出事。这段没有现场直播吧,快把镜头给掐了,赶紧的。  自然,皇帝他爹的这番艺术性不强思想性不高的话也就从此消失在空气中,史官们才懒得去记录这些政治不正确又无聊得让人打瞌睡的言语。当然了,如果您实在想弄清楚老天爷是不是曾经委派某龙或者某神下凡搞秘密活动,您完全可以去问问老天爷他自己嘛,他老人家反正是有问必不答的。    后来据说刘三哥率领数名壮汉勇闯沼泽,然后乘着醉意将一条白色大蛇斩为两截。后面的人在白蛇遇难处看到一位老妇人在路边哭泣,说赤龙之子杀了她儿子——也就白龙之子。这一段超现实主义的故事应当是刘邦为了增加号召力自编的。不过也可以看出来小伙子想象力那是相当丰富,魔幻小说的创作水平那是直追J•K•罗琳啊。太史公当然也不好意思直接拆穿他,在《史记》里头也是照本宣科。仔细想想,这个和《史记》里陈胜吴广造谶的那一出何其相似。作《汉书》的班固虽然对太史公有点意见,这些个段子却是全然照抄的。这些事情,大汉子民们只能添油加醋,谁还敢去质疑反驳啊。揭老大的底,不想混了。  《史记》上所说的这些东东神乎其神,其实这也算是一种“谶”。什么是“谶”呢?《说文解字》中说:“谶,验也。”验,就是验证。首先,必须有事情先发生或者有说法先提出之后才能去“验”;然后呢,那些被验证了的预言或者预兆就是“谶”了。这个解释简直精辟到极点,不得不佩服一下这种誓死节约墨水的精神。我估摸着当时的墨水可能比现如今的猪肉还贵,不省着点用估计还不行。也难怪诸子百家里极力提倡节约的那一家叫“墨家”,看来还是有事实基础的。  所谓大事必有征,异象必有验,这种带有浓重神秘主义的谶文化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现在这年头,如果有人在小布什5岁的时候说:“这小破孩将成为美国总统,而且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不上台面的总统”,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话很多人肯定认为就是个玩笑,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咱的老祖宗可不这么想,因为假如没有这些东东,刘邦最后的一统天下就显得不是那么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了。总之在古人心中呢,世间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正所谓天意不可违,“谶”只是上天有意无意间提前泄漏的天机而已。而出现异象谣谶之类的就好比老天偶尔心情好让你瞧瞧谜面,至于谜底是啥么,那就要请你自己去想咯。    其实汉朝首位皇太后的绯闻多半也是刘三哥自己整的。刘大妈好歹也是个名人嘛,俗话说没绯闻的名人那不叫名人。刘邦兴许是琢磨着当年人家秦始皇老妈的绯闻那是轰动全国震动全宇宙,他们老刘家怎么着也不能太寒碜。不过,这个故事也编得忒直接了点,或许只有邦哥这样的人物才想得出来。在先秦时代,王族们起源的传说也就是吃了鸟蛋踩了脚印之后怀孕的;而后世的开国皇帝也没有拿老妈这样开玩笑的,比方说同样是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同学,他老妈怀孕的那一出可就写得文明多了。  邦哥堂堂天子,乃九五之尊,其实这小子年轻的时候也就一小混混。不可否认刘邦同学身上有很多优点,但是缺点也是不少的。比如:好吃懒做,喜欢捉弄人,爱喝酒,又比较好色,等等。当年看到秦始皇巡游,他就羡慕得直流哈喇子:“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而项羽也看到同样的场景,直接就说:“彼可取而代也。”瞧人家项哥多有英雄气概。不过呢,这种英雄气概可以去拍好莱坞电影,却不见得可以夺取天下。项羽这人么,太理想主义也太迷信武力,到头来还是输给了肚子里能多转几个弯的刘邦。    当时坐在龙辇之上的嬴政也曾经想过要提防未来的大汉天子的,但后来一个伟大的谶语改变了一切,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北方去了。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咱们伟大的始皇帝突然开口说:“东南有天子气。”唔,沛县和咸阳隔这么远,也不知道他眼睛怎么那么尖。结果嬴某人就发了一次神经,决定东巡去压制一下。刘邦见势不妙,赶紧就躲起来了。吕雉大姐一看不对啊,老公经常性玩失踪,这里头绝对有问题。吕姐也是个牛人,总能把老公揪出来,决不容许他家里红旗不倒外面还要彩旗飘飘。刘邦就奇怪了,咋每次都找这么准呢?吕雉说他头上总有一团云,顺着云来找就能找到。这小夫妻俩说的倒是有鼻子有眼。但这造谣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的。嗯,哪能天天都晴天丽日的呢,这要是下雨阴天或者天上多几片云,就该抓瞎了。如果后来邦哥输掉了楚汉战争,这些个事情的老底估计会像陈胜吴广那样被统统揭发,或许干脆就不会流传下来。  始皇帝东巡无果而返,不多久就有了那句改变帝国命运的谶语。事情的缘由是嬴政派一个叫卢生的燕人去寻找海外仙山,结果这小子公费旅游一趟,啥都没找到。也许他觉得空着手回来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就给嬴政奏上了本宣扬符命占验的图录之书,书中就有那句著名的谶语:“亡秦者,胡也。”于是乎,本来就神经兮兮的嬴政同学更加紧张了,忙不迭的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其实这次出征收获也不小,黄河以南的土地尽收囊中(可惜没过多久就全归了大汉朝,子曰:为人作嫁衣裳,不亦乐乎?)。嬴政还不放心,打完匈奴打戎狄,又把蒙恬的大军驻扎在北方边界。而长子扶苏上书反对焚书坑儒惹恼了他,他又把扶苏派过去督军。这个么,凡事有果必有因,扶苏公子一时仁义,结果秦王朝从此再无仁义。看来学不会隐忍的人终究还是成不了大事的。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嬴政到最后也没有找到长生不老的仙丹,而拿着镰刀的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逼近。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火星侵入心宿,这兆头可不好,这是预示着帝王有灾的天象。然后呢,有颗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就在那块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八个字。嬴政得知后心里不爽,心说:靠,竟然还有人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诅咒老子。于是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问,结果当然没人肯承认。于是他一气之下把住在那块陨石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然后把陨石也焚毁了。过了一阵子,又有人手持玉璧在华阴平舒道拦住路过当地的使者,说:“替我送给滈池君。”然后又补上一句:“今年祖龙死。”说完就不见了。嬴政听了之后默然不语,再看那块玉璧,竟然是八年前他巡游时沉入长江的那一块。嬴政心里不由得敲起了小鼓,但还是故作镇定的打起了哈哈:“祖龙,就是人的祖先嘛。”言下之意,彼龙非此龙也,这个肯定不是我啦。嗯,解释得是不错,可惜自我安慰是挽救不了命运的。同年十一月,这条“祖龙”就在出巡的路上翘了辫子。“祖龙”当然是神话,性质上和刘邦斩白蛇是差不多的。  嬴政死后被赵高算计了一把,原本是让扶苏继位的遗诏被篡改,无能兼无耻的胡亥成了秦二世,扶苏公子更是不明不白傻不愣登的自杀了。胡亥纯粹是个草包兼傀儡,还学他爹又是四处巡游又是大兴土木的,而他又远没有他爹那种威仪和才干,结果是上任不到一年就群雄纷起,国将不国。最终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秦始皇死后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天下归汉,刘邦当上了名正言顺的开国皇帝。  这其中诸如火星侵入心宿、陨石刻文、祖龙死之类的都是预兆或者预言,而最有影响力也最像真有那么回事的谶语无疑是“亡秦者胡也”。这五个字,象楔子一样钉进了历史的墙里。按说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秦末不足百年,《史记》中所记载的这句骗吃骗喝的方士所造的谶语应当还是比较可信的。  《四库全书》中对谶语的经典解释是:“谶者 ,诡为隐语 ,预决吉凶。”嗯,隐讳,一定要隐讳。隐讳出真知,隐讳代表一切,隐讳也意味着多了无数种可以附会的解释。像这个“亡秦者胡也”就很有技术含量了,果然是很好很强大。当时的嬴政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胡”是他的另一个儿子“胡亥”吧。当初如果不把大军调去北方而使内防不足,让扶苏留在咸阳而大将蒙恬重兵拱卫,恐怕就轮不到不太老实的胡亥小朋友来做皇帝了。秦亡汉兴,到底是谶语导致了结局,还是结局应验了谶语呢?这貌似又是一个类似于“现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无解问题。如果当初是扶苏上位,强悍的秦王朝未必就会那么快垮掉。当然了,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不管怎么说,大汉朝自此诞生,一心想当皇帝的刘邦也终于美梦成真。那些“谶”也随着天子地位的确立而被正式承认,写进史书,流传千古。    由此可见“谶”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有着非常特殊的影响力的,而且每每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总能在忽悠大大伙参加起义军、吓唬对手、或者寻求自我心理安慰等方面上起到不小的作用。有时候它是一剂春药,让权力欲望强烈的人亢奋不已;有时候它是一剂镇静剂,让深陷危局的人心神安宁;更多的时候它是一剂毒药,让一心想要登天的人梦破身死。  那谶文化究竟从何而来呢?这个说来可就话长了,它的历史渊源或许要从那些写在甲骨上的文字说起……  
  天涯显示不了分隔符    不过也可以看出来小伙子想象力那是相当丰富,魔幻小说的创作水平那是直追J•K•罗琳啊。    这一句应当是:    不过也可以看出来小伙子想象力那是相当丰富,魔幻小说的创作水平那是直追J.K.罗琳了。
  二、汉字是怎么来的  小标题:谶文化的滥觞——巫卜们的预言、解梦和占卜    汉字是怎么来的呢?  以前我总有种臆想,认为汉字是烤出来的。那些牛肩胛骨啊乌龟壳啊之类的不是放在火上烤用来占卜么?烤着烤着就有纹路了嘛,我还一直以为那些纹路就是原始的甲骨文。那时候我总在想,这也忒神奇了,随便烤烤都能烤出这么漂亮的文字来。后来才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裂纹是用来推断吉凶的,而甲骨文是另外写上去记录占卜结果的。谁能料想得到,几千年后的今天,这种文字成了烤人的强力工具,什么“中烤”啊,“高烤”啊,诸如此类的。嗯,迟早有一天你会被烤熟吃掉的。  从事伟大的占卜工作的是贞人和卜官。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卜筮:卜就是指龟卜和骨卜,筮则是用蓍草来占卜。商代占卜的叫做贞人,记录的叫做作册。而到了周代祭神系统内的官员大约就是祝、宗、卜、史四种。祝的主要工作是在祭祀活动中向鬼神致词,比如“领导们好,俺们又宰了一头牛来进献了”之类的;宗的主要工作是执行程序性的活动,比如说是今天祭神是杀牛还是杀羊啊,祭坛应该怎么摆啊之类的;史呢,主要的工作就是记录了。卜这个职业是比较吃香的,尤其是在商代。那时候的人们不管大事小事,几乎每事必占,比方说明天六合彩的号码啊,后天会不会有桃花运啊之类的。卜的工作内容比较单纯,反正是好是坏都自己说了算。当然了,要是不应验,那后果也可能也是很严重的。祝、宗、史的工作难度也不算高。但是他们的同事,同样作为当时金领一族的巫觋就不同了。巫是指女巫,觋是指男巫。巫觋在国家的宗教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他们的工作可谓极其重要,而他们中的美女比例还不少,绝对是是当时的高尚职业,地位崇高,前程无量。《左传.成公十三年》里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嗯,看来讨好天神已经上升到与国防工作等同的高度了,主持这么重大仪式的人地位自然也是低不了的。  神祗们高高在上,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心里不免有些惶惶然。万一神想要下个红头文件传达个最新指示怎么办呢?毫无疑问,伟大的神是需要一个秘书的。这些传达神意、专门事神的人就是巫觋了。这个工作很多时候由女子来担任的(咳咳,可见男秘书从古到今都是不吃香的,大神们可不像汉哀帝刘欣那样喜欢断袖)。比如《汉书》中就记载:“齐襄公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为巫儿,为家主祀。”看来剩女的历史还是蛮久远的,当年甚至还普遍到差不多每家都有一个的地步。好歹现在还可以去相个亲蹭个饭什么的,齐国的长女们也许只能把这辈子奉献给神祗了吧,在此真的要身不由己的表示一下最深切的同情和慰问。  身为巫觋,责任是不小的,担子是不轻的,没两把刷子是当不了的。那时候巫觋们一般都干些啥呢?根据现代史学家的总结,他们的大致的职能有降神、祈雨、医病、解梦、预言、星占等等。  降神和祈雨是需要跳舞的,这显然更适合于巫而不是觋。“巫”在小篆中就是两个女子舞蹈的形象。甲骨文的卜辞里就有祭祀求雨的舞臣。看来神也需要娱乐的嘛,他的子民们在大庙里show下才艺给他老人家看看那还是很有必要的。《尚书.伊训》中说:“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楚辞》和《诗经》里也有描述巫舞的句子,例如《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就写道:“灵偃蹇兮娇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巫女们舞姿绰约,衣裳华美,兼之熏香满堂,五音并奏,难怪东皇太一大神也欣然大悦了。屈原同学笔下的这场祭神会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简直是人间仙境了。巫女们的舞姿想必是曼妙无比了,可惜咱生错了年份,无缘得见。  降神我估摸着就算胡跳一通,然后口吐白沫念念有词,估计也没人敢说三道四。有天神附体,巫师无论说什么都是神的旨意,谁还敢冒这个大不韪?但祈雨可就不同了,《周礼》中说女巫“暵则舞雩”(暵,干旱之意;雩是求雨的祭祀)。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跳得好不好是一回事,老天爷赏不赏脸又是另一回事。《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就记载了“夏大旱,公欲焚巫尪”的事件(巫尪就是祈雨的女巫)。大旱求雨而不得,人民自然有怒气,当王上的顺手就把这种愤怒转嫁到可怜的女巫身上了。看来这个职业不买点保险还不行,危险系数也忒高了,一不小心就要像哥白尼一样被投入火中成为烈士了。  医病也是巫觋们的职责。在那个年代,人们遇到病情都认为是鬼附于体内,自然就会去请通神的巫觋来祛除了。繁体字的“毉”下面就是个“巫”字,到后来医道才从慢慢从巫术中分离出来。据说古书中记载的巫彭、苗父等都曾经从事过给先民们治病的医务工作。记得我小时候在老家小镇还看到电线杆子上贴着小纸条,上云:“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连现代人都偶尔求助巫咒,看来“巫”的影响力是相当深远的。也难怪么,据说爱因斯坦也信上帝的说。知道得越多,疑惑也就越多,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从事预言和解梦工作的巫觋要得到赏识和认可大部分的功劳要归功于口才和运气了。不是人人都像电影《回到未来》里的布朗博士那样拥有时光机器可以任意穿梭时空,要想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左传》中就记录了一些巫觋预言的事迹,多是给王侯和他们的公子哥儿算命作预言。我估摸着这些巫师大人可能和今天的律师大人一样,收费比较高,老百姓大概是请不起的。而《周礼》中也有专门说占梦的章节,说什么“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云云。过年的时候还要整理成册交给王上,然后王上根据这小册子向四方行礼,以祛除不祥之梦。规矩一套一套的,煞有介事的说。  而巫师们的占星工作就比较高难了,这可是要有天文学专业知识的,技术要求那是相当的高。商代的人们很相信神的谕示,星象无疑是这其中重要的部分。别的不说,星星的位置、移位和特殊天象的含义那自然是要记得滚瓜烂熟,“上知天文”这几个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可惜那个年代传下来的书太少,知之不详。不过商代已经有很成熟的历法了,可见当年的天文学水平。据说商代的贤臣巫咸就是干这个的,还专门著有有著作,可惜失传了。《史记》中就说:“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干这个的层级看起来不低,我估摸着没个博士文凭那是干不了的。    巫觋的工作如此繁多,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显然有些勉为其难,分工合作才是正道。后来,给人看病消灾的就慢慢演化为医师,而解梦、预言、占卜这一类事情显然更适合不太会跳舞又比较喜欢夸夸其谈的男人们,也就是觋。秦汉时代的方士或许就是源起于觋。方士们不需要跳大神只需要嚼舌头,极大的扩展了这个职业的就业范围,而皓首穷经的他们显然也不是长袖善舞的人。看老头跳舞,估计大神们统统都要打瞌睡了呐。就是可惜了那些“偃蹇兮娇服”的形象,咱可是再也看不着了。子曰:美女不复,不亦悲乎?  大约巫觋中有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后来人们渐渐发现预测也不是那么准。这也许是导致巫觋地位下降的原因之一。虽然巫觋的地位逐渐下降,从前的高尚职业也变得不再高尚,但巫师们在民间依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名巫故去之后,有时也会被崇拜为神。比如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海南、福建、浙江、台湾等)以及东南亚等地所崇拜的妈祖娘娘就是一例。妈祖娘娘俗名林默,是北宋时福建莆田人。她生前的那些通晓天象、祷雨、医病等事迹就带有很明显的“巫”的特点。    商周之际的人们敬畏鬼神,崇拜上天,而先民们的这些观念就是谶文化萌发和深植的肥沃土壤。巫卜们都是通灵之人,这些带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解梦、预言和占卜可不就是神的谕告么?那些甲骨文就是人们想要“预决吉凶”的明证。后来一些异梦啊、童谣啊、天象啊也都不由自主的往“上天的谕示”这上面靠。这些指示性的异象和言论慢慢的就改头换面叫做“谶”了。  当谶在政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它就开始要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了。这时候的人们也慢慢的为它寻求理论上的支持。关于“谶”的理论,兴许要说说老祖宗那本古老而神秘的《易经》了。                
  怎么没了???
  貌似会红。
  作者:lf4655013 回复日期: 3:25:22 
    怎么没了???  ==========================================================  第三章比较长,还没写完,我尽快吧         作者:马克马克马克 回复日期: 3:34:24 
    貌似会红。  ========================================================  谢谢~~借你吉言咯,呵呵
  等着看。
  作者:思远斋主人 回复日期: 9:45:20 
    等着看。    ====================================================  谢谢~
晚上更新  
  三、囚徒的推算  小标题:谶的思想溯源和表现形式    说起谶的思想理论来源,大致上有四种:《易经》的卦象和推演理论、星象学、天人感应论和阴阳五行说。    先说说《易经》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创造了八卦。这卦传到了商末的时候,有个被关在羑里的囚犯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可不是个普通的囚犯,此人姓姬名昌,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周文王。姬昌当时号称西伯,在岐山之下圈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史书上说有个叫崇侯虎的向商纣王进谗言,于是纣王一生气,就把他抓起来了。但是我估计这也未必完全属实。很明显当时姬昌的势力比较强大,商王已经镇不住他了,这当然对殷商的统治当然不是什么好事。纣王尽管暴虐,但他毕竟不笨,因此他派出盖世太保或者克格勃秘密逮捕姬昌也不难理解。这个么,历史是周人记录的,崇侯虎的话自然就变成谗言了。  姬昌这一关可有些年头。一个人在大牢里闷得慌,只好摆卦玩玩,真是“何以解忧,唯有八卦”啊。看来对八卦的热爱自古有之啊,今天八卦新闻的点击率基本上也是最高的了。比方说谁谁谁又拍了不雅照片啦,谁谁谁又生了龙凤胎啦,谁谁谁又把好好的女孩化妆成了妖孽啦,谁谁谁拍拖几十年终于结婚了啦,等等。这些新闻的受关注的程度绝对不亚于美国攻打伊拉克。有诗为证:“前有风流艳照门,却道很傻很天真。今有聊斋泉下鬼,化身红楼梦中人。”  话说姬昌拿了老祖宗的八卦图就开始推演运算。伏羲的叫做“先天八卦”,而姬昌把它的次序改了,成了“后天八卦”。《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其实嘛,姬昌也就想写写《关于如何指导巫师系统工作等相关问题的意见》而已,因为《周易》原本就是当时从事巫筮活动的工具书。写这个可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错综复杂”这个成语也就是源于八卦。不过用八卦来解释世间万事,貌似有些先进过头了。用纯数学来推理未来,一万年以后的人类也不知道学不学得会。  其实周王室的易学应该是是学得相当不错,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周文王周武王爷俩,一个叫姬昌,一个叫姬发。一个“发”,一个“昌”,取名的水平很高嘛。嗯,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周将发达昌盛取代殷商,这可是独家发现,古人附会历史因果律的时候是没想到这个的。  姬昌同学终于熬到了减刑出狱的那一天,我估计大礼小礼什么的送出去了不少。于是乎《周易》就传下来了,但最开始的时候书里只有经文,不太好理解。时光荏苒,几百年过去,春秋时代的人们再来看这本书已经很有些看不懂了。好心的孔老爷子认为这本书很有意义,就开始给这本书添上传,于是完整版的《易经》就在他老人家手中诞生了。这本书经过孔夫子的一番研究挖掘,那可就身价倍增,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了。话说这书到了两千多年以后,有位异邦人士就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还因为对这本书的崇拜而致信乾隆皇帝,强烈要求加入中国籍。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据说二进制就是他受到八卦图的启示而发明的。可见这书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连接中外友谊的桥梁了。可惜莱布尼茨最终没有来到中国,失去了成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大好机会。  《易经》是推演未来的巫筮之书,这个正好是春秋战国时候的方士们所需要的。从古到今,啥玩意儿不讲究个包装呢。有了经书,就有了底气,圣人之言那当然是不会错的啦。在国外是地摊货的哈根达斯,到了中国包装包装可就成了高档货,这是一个道理。《易经》对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众多富有神秘色彩的预言书不少就有卦象。号称第一奇书的《推背图》和传说是诸葛亮所作的《马前课》里面的每一则预言都有卦象相匹配。这个在本文的第三部中会有详细解读,这里就不多说啦。    虽说古人认为摆卦能预知未来,但这个毕竟太不直观。如果不懂那些劳什子,就得完全听人家掰了。神灵们都是住在天上的嘛,那天上的星象应该就是最直接的预兆了。《诗经》中就说:“日月告凶。”可见那时候人们都认为日食和月食都是凶兆。在谶书纬书中也有大量的天兆异象。比方说《春秋.汉含孽》中说:“彗星入北斗,强国乱。”看样子现在的美国人要小心了,如果彗星飞向北斗,最好弄个导弹什么的让它偏离轨道才保险。  中国古代的星象学缘起就是解释天象,当然客观上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上文提到的巫咸据说就是个中高手。现在所能见到年代最久远的是《甘石星经》。这是个合集,是把战国时甘德和石申所作的星经合在一起。甘德、石申是那个年代的天象专家。《甘石星经》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当属后人整理和辑佚而成。《开元占经》中引述甘德论木星时说他发现“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不少人认为“小赤星”就是大名鼎鼎的土卫二。看来甘德同学视力真是好得不一般,话说2000年后的伽利略同学可是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才看到的。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而最系统的天文学著作还是《史记.天官星》。天官书的内容很丰富,日月、恒星、彗星、行星等各种天体的运行轨迹写的非常清楚,尤其对三垣二十八宿和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的记载很详尽,除此之外还记录了天气对世事的预示。比方说对于战争的预示,其中就有“其(指太白星)与列星相犯,小战;五星,大战”这样的话,意思是:太白星与诸恒星相陵犯,预示有小规模的战争发生;与五大行星相陵犯,有大战发生。这个的确很神奇,但是否准确就难说了。如果真的灵验的话,现如今想当个国际观察员只需要一部天文望远镜就够了,那绝对是扬名世界,普利策奖手到擒来也。    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可谓久远。“天”可以视为自然和宇宙的代表,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二者是相通的,可以互相感应。天人感应的观念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甚巨,至今我们的脑细胞中明显还有不少残留——比方说天热上火之类的说法。而且这观念在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范围内仍然有着广大的市场。话说圣斗士星矢一旦打不过别人(当然他也经常打不过,我总怀疑他是和纱织小姐有那么点暧昧关系才当上圣斗士的),总会来那么一句著名的话:“燃烧吧,我的小宇宙。”看来日本人也深受这其中部分观念的影响嘛。  对天人感应道儒两家的说法是不同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被动的顺应。儒家则说人要发扬“诚”的德性,达到与天道一致。《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是主动的顺应。西汉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中宣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此论一出,天人感应论对谶文化的影响开始显现。关于董仲舒和他的主张,下一章中会有详述。    阴阳和五行的概念远在东周之前就已经存在。《易经》上就有阴阳的概念,是世间万物在哲学意义上的对立属性;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则有些类似于古希腊人所说的组成世界的“基本四元素”(水、火、空气、土)。这两个概念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但是战国时候齐国的邹衍兄却在其中发掘出了不一般的意义。  邹衍的名言就是:如果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阴阳五行本来属于哲学概念,和社会学八竿子打不着,但是邹衍可不这么想,他就成天就琢磨怎么才能把这两个联系到一块。终于有一天,苹果掉到了他那个联想能力过于丰富的脑瓜子上,于是获得顿悟的他就提出了五行相胜相生的理论。五行相胜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行相克,具体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而五行相生则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邹衍说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德”,从而提出“五德终始”说。根据邹氏理论,黄帝是土德;夏是木德,木胜土,所以三皇五帝之后有夏;商是金德,金胜木,所以商代夏而立;周是火德,火胜金,所以周取商之天下。根据这个原理,邹衍就预言“代火者必将水”。从阴阳五行说联想到王朝兴衰,他可谓是古今第一人。为此邹衍的忠实粉丝秦始皇同学还像模像样的以“水德”自居。  “五德终始”说到秦代还算说得过去,到了大汉朝就开始乱套了。开始的时候说汉为水德,后来又说汉代秦而立应该是土德,再后来按刘邦的“赤龙之子”说法是火德,总之是莫衷一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说法。其实这个和去菜市场买菜是一样的,总归是怎么样对自己合算就怎么来了。      谶有唱歌唱出来的,有写诗写出来的,有做梦做出来的,有画图画出来的,有说话说出来的,有考古考出来的,有编谶书纬书编出来的,有听天气预报听出来的,有看天文望远镜看出来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唱歌唱出来的是谣谶;写诗写出来的是诗谶;做梦做出来的是梦谶;画图画出来的图谶;考古挖出来的碑文铭文之类的,谶书纬书里面的语句,以及一些书里面记载的名人名言,是语谶;而听天气预报听出来的和看天文望远镜看出来的则是天象之谶。谶的种类不外乎就是这几种了。    先说谣谶。  谣谶就是带有预言性质的歌谣了。啥是谣呢?《诗经》毛传说有音乐的演唱就是“歌”,无音乐的就是“谣”(“曲合曰歌,徒歌曰谣”)。看来商周时代的人们的业余生活看来也不是那么贫乏的嘛。虽然那时没有电视DVD也没有卡拉OK,但没事的时候人们也喜欢哼哼歌什么的,玩个自娱自乐。老百姓穷,当然买不起象王宫里面的编钟那样的大家伙。谣么,琅琅上口,张口就来。嗯,很有点现代音乐中Rap的味道,貌似Rap也有不少是表达愤怒情绪和讽刺意味的调调。  《国语》中说:“风听胪言於市,辨妖祥於谣。”意思是:听老百姓的谈话,可以知道政治的得失;而听民谣儿歌,可以知道吉凶的预兆。民谣随口而出,不假思索,有时候人们就觉得里面就可能会蕴含某种特殊含义。而童谣则更具备神秘特质,因为人们觉得小孩子不识文辞,一定是天神附在他们身上,他们才会唱出谣来。所以儿歌童谣被认为是老天爷警告世人妖祥的谣谶。还有一说则是五星失位之时,其精即降於大地,化为人形。其中荧惑一星则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这些儿童唱的歌谣就是吉凶的预兆。荧惑就是火星。原来火星人很早很早就已经来到了地球啊,比我们看《火星叔叔马丁》的时候可早了几千年了。其实这都不太可信,造谣造谣,谣多半是人造出来的。虽然在那个年代,大家都信童谣是神教出来的,没几个人会相信童谣是人教的。    诗谶则是一种将谶隐含在诗中的形式,比如《梅花诗》之类的长篇预言诗。这个么,不仅要联想能力丰富,而且还得知道点韵律、有点文采才行。  北宋时候高考成绩优秀的王禹偁同学就有写过类似的诗。据说王禹偁喜欢养宠物,具体来说是仙鹤(真是有钱人啊,养鸟都养个这么大的)。有次他养的一只鹤得病死了,王禹偁伤心之余就写了以一首名为《病鹤》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埋鹤肯为鸿雁侣?飞鸣不到凤凰池。”  王禹偁得中进士之后,按说照他的学识应该被授予高官厚爵的。但是呢,王同学比较执拗,喜欢直谏,皇帝就不太喜欢,为此曾经三次贬谪他去地方上的基层组织锻炼。因而王禹偁一直未能位极人臣,当上宰相。后来的无聊人士把这句诗当成预言他人生道路的谶语,“飞鸣不到凤凰池”就被解释为不能飞上高枝了。    关于梦谶也有很多故事,在梦里见到上帝或者大神们的人是不少的——这个当然比另外一种“见上帝”的方式结果要好得多。  比方说在王莽末年,各地豪强纷纷割据称王。当时的蜀郡太尉公孙述也想着过过皇帝瘾。可是公孙述这人就是一汉代的电车男,有贼心没贼胆,直到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才下定了决心。  某天晚上,公孙同学梦见一个白衣的长须老人从窗外飘然而入,俯着身子在他耳边嘀咕了一句话:“八厶子系,十二为期。”说完老人飘然而去。公孙述惊醒后,琢磨半天也不明白啥意思。还是他老婆智商高,很快就猜到了前面四个字是“八厶子系”。这四个字合起来不就刚好是“公孫”么?而“十二”合起来就是个“王”字。这句话不就是摆明了说现在是公孙述称王的时候了么?公孙述恍然大悟,怎么感谢他老婆的书里没写,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估摸着是潇洒的把信用卡递给老婆,然后深情款款的说出了最能让女人开心的三个字——“随便刷!”  在刘秀称帝的同一年(公元25年),公孙述也在益州登基称帝,国号“成家”,改元龙兴。可惜的是公孙夫妇不太理解“十二为期”的意思,白胡子老头只是想让公孙家的当十二年皇帝而已。东汉建立之初,刘秀东征西讨,尚无暇顾及蜀地。直到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帝国大局已定,就要求公孙述投诚了。公孙述心说:“靠,老子皇帝瘾还没过够呢。要我投降?没门。”这么一来,刘秀当然也就不客气啦。偏安一隅的蜀地军队自然是抵挡不住常年东征西讨的虎狼之师。到了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东汉的大军终于攻破益州,公孙述国破身死。从他登基那年算起,这一年刚好是第十二年。    最后说说图谶、语谶和天象之谶。  图谶流传下来的很少,因为图不像文字那样容易复制,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转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推背图》就是一种图谶,这在本文的第三部中会有很详尽的解读,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后汉书》中记载汉光武帝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指的就是有图的谶书。  语谶是最复杂也是涵盖最广的一种,凡是不成谣、不成诗的谶言都可以归于此类。象刻在石碑和器皿上的文字、史书中记载的某某的言论、谶纬书中的片段句子等等,后文中例子很多。  至于天象之谶,就是星星的易位和各种天象天气的含义(星象说)、自然现象和天灾的预示(祥瑞灾异说)等等。比方说古时日食被说成上天怪责,皇帝是要下罪己诏的。《春秋纬•运斗枢》中说:“人主自恣,不循逆天暴物,祸起,则日食。”如果老外也信奉祥瑞灾异之说的话,我估计最忙碌的可能是“日不落帝国”时代的维多利亚女王了。半个世纪全球得有百多次日食了吧,那还不每年都整个两三次的,够她忙的了。    总而言之,形形色色的谶是古人或借助一定的“理论依据”、或假借自然现象、或从书中摘抄等等方式而来的。这些在草民心中拥有相当巨大威慑力和说服力的谶总是被人利用,谶也经历了它发展、鼎盛乃至没落。下面我们就去看看这个历程吧。    •
  呵呵,谶纬可是神秘的好东西,我一直弄不清楚,关注楼主解惑:)
  谶谚与其说是一种语言,还不如说是一种民意的扭曲反映。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那就是当时的舆论。
  作者:班布尔汗 回复日期: 14:27:39 
    呵呵,谶纬可是神秘的好东西,我一直弄不清楚,关注楼主解惑:)    =========================================================  谢谢斑竹支持~ 解惑可不敢当啦,共同探讨吧,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多多指教        作者:江上苇 回复日期: 16:11:24 
    谶谚与其说是一种语言,还不如说是一种民意的扭曲反映。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那就是当时的舆论。  ==========================================================  嗯,斑斑说的很有道理。人民有怨言不得发,有时候就借助谣谚来抒发了    
  作者:战区导弹防御计划 回复日期: 20:47:36 
    1976年前后的很多异事就是一个证明      ==========================================================  兄台资料收集的很仔细啊,受教了~
  四、无所不能的孔夫子  小标题:两汉谶纬神学的兴起    在经历了漫长的先秦之后,一直隐在历史大幕之后的谶文化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两汉。可以说,谶源于先秦,兴于两汉。而说起两汉谶纬神学的兴起,就不能不提一个人。可以很肯定地说:他不是一个鸟人,而是一个牛人。  此人姓董名仲舒。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公元前800年到200年之间是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众多伟大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都诞生于那个年代。而据说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就总会不由自主的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这话说的那是相当精辟。董仲舒同学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追寻一种能让大汉朝长治久安的理论,而去诸子思想中去答案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于是呢,小董就进入了冥想状态,去与上古先贤们展开一次灵魂之间的对话。    1. 韩非子    韩非子:小罪就杀头!  董:啊?!  韩非子:这样等到人们小罪都不敢犯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董:哦。  韩非子:小子想活乎?  董:想……  韩非子:那就给我老实待着!少TM废话!  董:噢。      2. 孔子    孔子:要学习礼乐。  董:是啊。  孔子:要尊敬长辈。  董:对啊。  孔子:要忠实诚信。  董:没错啊。  孔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做一个坚守志向的人,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以下省去8000字)  董(轻微鼾声):呼呼……      3. 老子    老子:道乃万物之宗。  董:说的好啊。  老子:清静无为才是正途。  董:老老师,……着火了。  老子:万事要顺其自然。  董:烧到您的头发了!  老子:……这教室里没有灭火器的么?      4. 墨子    墨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董:有道理啊……  墨子:麻布衣服,光脚,不许吃肉!  董:这个……  墨子:不许泡妞!  董:……      5. 鬼谷子    鬼谷子:阴谋是必须的  董:哦。  鬼谷子: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董:哦。  鬼谷子:人前要保持形象,让人觉得亲切可靠。  董:哦。  鬼谷子:人后要运用种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董:……这不成了岳不群了吗?      6. 邹子    邹子:世界很大。  董:(嘀咕)这不废话么。  邹子:历史很长。  董:(继续嘀咕)还是废话。  邹子:九州虽然很大,但还有一个更大的九州。  董:哇,神奇啊。  邹子:朝代虽然有更迭,但总是按照五行规律来的。  董:哇,更神奇了,老师我太崇拜你啦。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小董终于选择了每一天都可以上课睡觉、每个月都安全又舒心的儒家。另外,由于对历史和地理知识的热爱,董同学也总琢磨着顺带也把邹老师的说法也给鼓捣进去。    董仲舒通晓各种经文,尤其《春秋公羊传》玩的倍儿熟。在秦火过后的西汉初期,这可是难得的人才。在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140在位)时,董仲舒同学曾经担任博士。那时候的博士大致相当于图书管理员兼经学顾问兼讲师,这么个有名无实的职位显然是不能满足小董同学那颗红亮的心啦。终于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左右,汉武帝刘彻给了他一个面试的机会。君臣二人在未央宫中开始了一场足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焦点访谈,这就是“天人三策”。  当时求贤若渴的刘彻面试过的人如同哗哗流水一般,但直到遇见了满腹经纶的小董同学才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就是在这场问答中,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面试结果相当满意的刘彻采纳了他的建议。其实吧,董同学所提倡的并不是具有纯正血统的儒学,而是掺杂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儒学。为了配合这么一出,孔老先生也被他们搬出来当作神来崇拜,这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空前绝后的一次。  “不语怪力乱神”本是孔子的训导,可是西汉的儒士们可不管这一套,董仲舒和他的追随者们要建立的是一种神学化的儒教。《孝经纬.钩命决》就说:“仲尼虎掌”、“仲尼黾脊”、“夫子骈齿”等等,知道的说那是孔老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E.T.又来地球了。《春秋演孔图》就更夸张了,说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凭这模样,我估计孔子绝对是演《侏罗纪公园》中霸王龙的最佳人选,连化妆都直接省了。  神是有法力的,孔夫子也由此变得神通广大起来,洞悉未来之类的那也就是小case了。《易纬.摘亡辟》就把“亡秦者胡也”说成是孔子说的。《论衡.实知篇》援引《孔子遗谶》里的说法就更玄妙了:“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  看来孔子可真是先知先觉啊,连秦始皇死的地方都预见得清清楚楚。到了南北朝的时候这个还被演绎成了小说,谶语也改了一首谣谚:“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飨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据说这是秦始皇巡游到曲阜的时候掘了孔子的墓,在墓壁上就发现刻着这么一首民谣。而秦始皇驾崩的地方果然就叫做沙丘。(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得当年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孔子是“野合而生”。唉,万万想不到野外受孕的人竟然如此强大。看来这对今天的优生优育还是颇有参考意义的。如果孔夫子真的成了位列仙班成为太上孔君,那么太上老君就算是有伴儿了,见了面俩人还可以打打招呼一起喝个茶什么的。子曰:跟老子喝茶,不亦乐乎?    汉代独尊儒术,而当时儒学中这些颇具神秘色彩的学说,则为谶纬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谶和纬的起源是不同的。谶书据说起源于古时的河图洛书,《说文》说:“有谶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苍颉篇》也说:“谶书,河洛书也。”而纬书则是附由经书而来。有经就有纬,比如《易经》就有《易纬》,《书经》有《书纬》等等。当然了,所谓河图洛书和经书之类只不过是幌子罢了,和《鹿鼎记》里韦小宝说的那个“反清复明”其实是一样的。事实上谶和纬就实质来也没啥太大的区别,不过就是用来忽悠人民群众的红宝书罢了。  谶纬之学的理论基础就是君权神授、祥瑞灾异、五行德运等等。但是在西汉中前期,谶纬还处在酝酿阶段,而到了西汉末年,强大的政治需要促使了谶纬学的一次大爆发。当时的王莽需要夺汉家天下,但是强抢显然是名不正言不顺了,于是乎王某人就想到了一直都拥有强大影响力的谶。简单点说呢,就是充分利用谶这种舆论工具为自己造势,争取民众的支持。这个么,和今天的美国的麦凯恩和奥巴马搞总统选举那还不是一个性质。  王莽当时权倾天下,而且那届汉朝政府民调又很低(“人心厌汉”),所以民众也都认为他是下届政府首脑的合适人选。于是呢,各种符瑞就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一般呈上来了。比如这里发现了一个刻石啦,那里又发现了一个石牛啦,还有什么突然出现一口井啦,发现了铜铭文盒子啦,等等。这么多考古大发现,估计当时的文物贩子都爽歪歪了。  当然更爽的是王莽,造势活动搞得很圆满很成功,他当然也很满意。这为他顺利上位铺平了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谶书纬书就开始出现了。正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写这些玩意儿也没多少限制和根据,基本上谁都可以写,再加上当时的文化部、宣传部、信息部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提倡,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甚至还有人为此写了洋洋洒洒十多万字的巨著。写这书也没什么其他的诀窍,只需要弄得神秘点隐晦点,其他的就纯属自由发挥了。因此那个年代写谶纬的风气流行一时。  王莽的大力提倡让谶文化迎来了第一个高峰,而其后上位的刘秀在反对王莽的战争中同样利用了谶为自己造势。话说人气最重要,一切都是为了人气嘛,这跟什么快男超女搞短信投票一样。刘秀就用“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之类的谣谶收买民心。这些个不花钱的广告做的非常成功,民众支持率那是直线上升。刘秀在统一天下之后,更是“宣布图谶于天下”,让图谶和纬书掀起了更大的创作高潮。此后,数十种图谶纬书出版发行,民间流传的谣谶更是大行其道。    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一场重要的皇家会议在洛阳未央宫中的白虎观隆重召开。通过汉章帝的亲自裁决,这场讨论今古文经学的会议形成了一份会议记录,这就是班固所记录的《白虎通义》。皇帝钦点的这本书更是将谶纬神学系统化和法律化了,于是一时之间读书人“争学图纬”,谶纬达到了鼎盛。  谶纬的风潮从西汉末年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而民间流传的谣谶在此期间也一直长盛不衰。虽然也曾经遭遇了象桓谭、王充这样的无神论者的强烈反对,但是由于皇帝的推崇,,这些声音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谶文化在两汉的繁盛主要是因为谶纬神学的兴起,而随着东汉政权的倒掉,谶纬这门学问也陷入了低谷。但是民间的谣谶之风依然很盛,而官方态度暧昧,时而利用,时而又打击。谶文化的这场大戏在秦汉与隋唐的乱世中依然在精彩的上演……        
  够八卦  难道不知道古代有上身之说  不要总是向交配扯
  5. 鬼谷子        鬼谷子:阴谋是必须的    董:哦。    鬼谷子: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董:哦。    鬼谷子:人前要保持形象,让人觉得亲切可靠。    董:哦。    鬼谷子:人后要运用种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董:……这不成了岳不群了吗?      ————————————————————————————    哈哈……我也写了这么一段,不过没发表,被老兄抢先了,英雄所见略同,握爪!
  卫淇老兄新帖,过来顶上。
  留记号
慢慢看 谢谢楼主 辛苦
  写的好,顶
  楼主好文,顶了。。。。
  关注!
  不错啊~~~期待更新啊~~~~
  作者:yfengo 回复日期: 8:20:48 
    够八卦    难道不知道古代有上身之说    不要总是向交配扯  =====================================================  史记 原文如此       作者:江上苇 回复日期: 10:18:19 
    5. 鬼谷子            鬼谷子:阴谋是必须的      董:哦。      鬼谷子: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董:哦。      鬼谷子:人前要保持形象,让人觉得亲切可靠。      董:哦。      鬼谷子:人后要运用种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董:……这不成了岳不群了吗?          ————————————————————————————        哈哈……我也写了这么一段,不过没发表,被老兄抢先了,英雄所见略同,握爪!  ============================================================  嘿嘿~~ 同握爪,同发表~~          作者:脂砚斋生 回复日期: 10:49:52 
    卫淇老兄新帖,过来顶上。  ===========================================  多谢脂砚兄 支持       作者:咪咪2000 回复日期: 17:54:55 
    留记号 慢慢看 谢谢楼主 辛苦  =================================================  谢谢~       作者:吾风烈 回复日期: 14:59:22 
    写的好,顶  ==========================================  过奖过奖,大家喜欢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作者:南戴河的北海 回复日期: 21:26:38 
    楼主好文,顶了。。。。  ============================================  多谢支持~       作者:河马象 回复日期: 10:18:51 
    关注  ==================================================  谢谢关注       作者:魏风华1975 回复日期: 12:27:14 
    关注!  ==================================================  感谢魏兄,魏兄的“唐朝黑夜”曾经拜读,很喜欢      作者:小锅鸡 回复日期: 13:26:17 
    迷信  =====================================================  ~。~       作者:dosney 回复日期: 17:22:00 
    不错啊~~~期待更新啊~~~~  ======================================================  谢谢,尽量赶在今天更新~  
  呵呵,楼主在此又开一帖,頂  
  先顶再看
  支持 交友
  五、人人都是草头王  小标题:乱世中发扬光大的谶文化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经过几年的筹备,黑社会组织太平道的领导人张角准备在三月初五举行一个超大型活动。这可不是什么狂欢节或者嘉年华会,而是一次大造反。张角是个精通谶纬的人,也是个引导社会舆论的高手,早就有一句著名的“谶语”在他的信众中流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当年就是甲子年,而“黄天”则象征“土德”,将取代汉朝的“火德”。参加本次活动的人民群众据说有数十万之多。因为怕误伤友军,所以他们都头裹黄头巾以示分别。黄头巾可是那时最时尚最流行的装束,就算不参加黄巾军,关键时候好歹也要戴个头巾表示下支持嘛,要不然被人误会无端端挨上一刀可就划不来咯。  张角可不是个普通人。他自称“大贤良师”,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广大农民兄弟中宣扬教义,从事地下活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太平道教众的人数达数十万,遍布东汉帝国的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角把太平道分为三十六方,大方超过一万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设一个渠帅,由他统一指挥。据说很多人为了投奔张角,不惜变卖家产,千里迢迢去投奔他。参加太平道的不仅有官员和贵族,甚至还有宫中的太监和京都的禁军。那个年代太平道简直黑白通吃,底气十足,估计其中的小流氓们也会经常把“我上面有人”挂在嘴边来吓唬吓唬善良的小老百姓。  到了二月初,张角派了一个叫唐周的去通知宫中的卧底封谞。谁知道唐周这小子不知道是害怕还是贪财,竟然玩起了无间道,直接向朝廷的情报部门告发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当时洛阳地区黄巾党的领导人马士元被捕并判了死刑,城中因牵连而被诛杀的超过千人。事情传开,张角只能决定提前起事。他命人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弟弟张宝和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举众在冀州起事。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叛乱。黄巾军势如破竹,汉帝国州郡失守,吏士逃亡,京都震动。  这就是历史上相当有名的黄巾起义。    东汉是个奇怪的朝代,除了最初的三个皇帝(光武帝、明帝、章帝)之外,后来的皇帝继位时都不满十八岁。那个年代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显没有落到实处,皇帝上位的时候一般都是三无人员——无权、无钱、无女人。太监和母党争权,双方你来我往,互相轧压,朝政自然好不到哪里去。那些个皇帝中也没出个康熙那样的狠角色,所以始终也没什么中兴的气象。而黄巾起义终于给这个被内斗耗空了的王朝敲响了丧钟。  张角也是个想当皇帝的人,那则谣谶很清楚的说出了他的心思。可惜他辛辛苦苦密谋了小半辈子,却在起事的当年就病死了。失去精神领袖的黄巾军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少了一位强有力的人来领导,终于也被镇压了下去。而东汉朝廷因借重地方武装来对付起义而陷入真正的危机。皇权被架空的结果,就是皇帝像一个名牌的宜家家俬,今天放我家,明天搬你家,后天借他家,堂堂汉家天子沉底沦为了摆设。  张角虽然失败,却开了个造反的先例,不少野心家也都开始蠢蠢欲动,妄图夺取汉家天下。那时的形势好比是在人才热线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公开招聘新皇帝一名,年龄不限,会打仗就行。皇帝当然是个受欢迎的职位啦,权倾天下,后妃三千,那些爱江山更爱美女的豪强们个个都是争破了头。一时间群雄纷起,天下大乱。在东汉之后的近四百年里,除了短命王朝西晋半个世纪的不完全统一,这种乱世的景象从汉末几乎是一直持续到隋的大一统。    曹操也是镇压黄巾军起家的,深知谶纬在老百姓中的巨大影响力。为此他显然对他的儿子们作了一番深入的家庭教育,代汉而立的曹丕在这个问题上可不敢掉以轻心。但其实曹丕的上台一样是借助了谶纬的力量。曹家那都是文化人,很懂得“知识就是力量”这个道理。老大要上位,小弟们就去谶书纬书中寻求理论支持了。他们的确摘抄了很多句子,什么“代汉者,当涂高”啊、“汉以许昌失天下”啊、“代赤者魏公子”啊、“鬼在山,和女运,王天下”啊,等等等等。这些既为曹丕当皇帝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基础,也大大加强了曹魏王朝对谶纬的戒心。因为当时谶书纬书多得数不过来,既然姓曹的可以找可以从里面找当皇帝的依据,那姓李的姓张的姓王的姓刘的难道就不能么?这种玩笑可是轻易开不得滴,于是禁止谶纬就成了曹魏政权的基本国策之一。《魏书》说“科禁内学、兵书”,内学就是谶纬之学。这一禁不要紧,给后来的王朝开了个头,魏晋南北朝的皇帝们也纷纷仿效,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禁止谶纬,《晋书.武帝纪》就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禁星气谶纬之学”的事情。谶纬之学盛极而衰,在经历了两汉的大兴之后终于开始走下坡路。    官方虽然打击谶纬,但是谣谶却不在禁止之列,反而是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乱世中政权更迭频繁,而那些一心想当皇帝的草头王们除了动用武力之外,也纷纷利用谣谶为自己正名。俗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如果哪天撞大运轮到自己总要弄点“受命于天”的依据嘛。因而乱世谣谶多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除了谣谶之外,天象、异梦等谶兆也不少。魏晋南北朝期间这些谶谣谶兆层出不穷,是大力开展卡拉OK比赛和天文学教育的黄金时代。  其实谣谶虽然与事件或者人物的结局有巧合,但也多多少少也反映了民意。比如说董卓这老混蛋作恶太多,很多人就开始诅咒他:“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就是“董”,十日卜就是“卓”,结果强大的意念力发挥了作用,董卓果然是死的快。三国时候,既然魏帝用谶来证明自己的天命,孙刘两家自然也不甘示弱,于是就有了蜀汉的“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东吴的“开昌门,迎天子”之类的谶语。说白了,这些人有权有势,想找个托那还不是小事一桩?    两晋是历史上盛产帅哥的时期,晋武帝时的石苞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人说他“石仲容,姣无双”,也就是当时的第一帅哥,这评价给的可够高的(见《晋书》)。石苞不仅长得帅,而且官运亨通,没结婚之前那可是标准的钻石王老五。唯一的缺点就是石苞出身比较低微,这在晋代那个讲究根正苗红的年代要评职称加工资可不容易,而出身士族的司马氏对他也多多少少有些戒心。西晋的开国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这人是个小心眼,疑心病也很重,和他爷爷司马懿一个德行。其实这也难怪,那个年代人心不稳,叛乱多多,不小心点说不准什么时候皇帝宝座就不保了。  当时石苞镇守淮南,淮南是对阵东吴的重镇,自然是兵力强盛。监军王琛看不起石苞,就在晋武帝司马炎面前说他曾经听到一则童谣。童谣是这么说的:“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宫中大马”显然是指司马氏,“石”就是影射石苞。马儿被石头压着成了蠢驴,这不是明摆着姓石的有贰心,皇帝被他蒙骗么?紧接着又有天气预报员说天象预示着“东南有大兵起”,这下可把司马炎吓坏了,因为淮南已经发生过文钦、毋丘俭、司马诞三次叛乱了。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司马炎就琢磨着找几个小弟把石苞给做了。其实这明显是王琛嫉妒石苞长得太帅造的谣罢了。石苞还是挺忠心的,对当草头王他没啥兴趣,压根儿也就没想着要造反。后来石苞用部下孙铄的计谋自解兵权,从而赢回了司马炎的信任,一世显贵。其实说起来在历史上老石的儿子比他爹名气大多了,小石同学就是赫赫有名的败家巨富石崇。  当然两晋盛产的不止是帅哥,谣谶在那个年代也可以说是蔚为大观。《晋书.五行志》中记载的谣谶远多于其他朝代,还有一些散见于《搜神记》、《汉晋春秋》等其他古籍。当时很多大事都有谶语对应。更怪异的事情是那时候竟然小动物们都能开口说人话,畜生所言基本上没啥好事,所以又称为“牛祸”、“犬祸”、“豕祸”、“羊祸”之类的。西晋果然也祸不单行,饥荒连连,国力衰微,北方的游牧民族趁虚而入,把晋王朝赶到了江南。  与东晋对峙的北方十六国虽然大部分是胡人政权,但因为被统治的基本上是汉民,所以也时不时有些谣谶冒出来,糊弄单纯善良不明真相的小老百姓们。而到了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位抢班夺权的新皇帝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天命”,谶言谶兆更是层出不穷,大有两晋之遗风。  当北周统一北方之后,新即位的皇帝小朋友就成了可怜的小红帽,被他的狼外公隋文帝杨坚取而代之。隋王朝重新统一中国,自然也不忘利用谶来自命为真龙天子。但是经过数百年的乱世,隋朝的皇帝们深知不能让这个强大的舆论武器落入新的野心家之手。隋朝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禁谶运动,其后的唐朝禁谶的力度也不小。除了对自己有利的“谶”他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外,其他的“谶”都被视为大逆不道,直欲除之而后快。谶文化的发展自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 15:40:52 
    呵呵,楼主在此又开一帖,頂    =====================================================    谢谢木鱼兄,好久不见了~~           作者:吹雪斋 回复日期: 18:15:34 
    先顶再看    ===================================================  多谢支持~         作者:jianwei2007 回复日期: 18:34:11 
    支持 交友    ===========================================    谢谢,握手~
  呵呵,今天更新了,頂  
  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小标题:隋唐对谶纬的禁绝    据说隋炀帝杨广是个有名的花花皇帝,尤其年纪大了之后,不仅越来越好色,而且还喜欢经常去逛逛宫外的娱乐场所。唉,真是人老心不老啊。这让我不太厚道的想起了如今备受国人尊重的杨老先生,莫非这是老杨家的传统么?  有一次杨广去了江都有名的迷楼,唱完K喝完酒之后就睡下了。结果他在迷迷糊糊间听到了传说中的夜半歌声。那歌是这么唱的:“河南杨柳谢,河北李花荣。杨花飞去去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当时夜深人静,皇帝把这首歌听得一清二楚。杨广一想不对啊,这不明摆着咒我们杨家吗?有阴谋,绝对是有阴谋。  有道是杨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那位歌女就被找来问话了。杨广问她这歌是她自己原创的还是翻唱的。这首歌的版权问题还是很关键的。如果她说是自己创作的,那可是大逆不道,要掉脑袋的。结果那歌女说这是她弟弟教她的,她还听说这歌很流行,大街上好多小朋友都在唱这个。杨广听了之后半天没言语,最后长叹一声:“命,介奏是命啊。”     这事见于唐人所写的《迷楼记》,那首童谣也是关于隋唐朝代更迭的众多谣谶中的一首。对于隋炀帝,唐朝的文人们总把他都当成样板戏里十恶不赦的黄世仁来写,而唐朝的皇帝们则是杨子荣那样的高大全形象,所以说这些个故事可信度其实并不高。虽然杨广是有比较过分的地方,但一面倒的评论对他来说毕竟还是不公平的。君不见杨广同学又是挖运河又是修长城的,还尤其喜欢搞花车大巡游,基础建设和面子工程都搞得很不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不过虽然GDP因此增长迅速,但人民群众还是对他很不满意,因为这样实在太败家了。败光了国库不说,还要加税,把老百姓手里的钱也连带着都败光了。  杨广并不糊涂,民间的怨言他应当也有所耳闻,再加上乱世甫毕,人心不稳,自然得防上一手。而他即位之初,他的老弟杨谅借助“一张纸两张纸,客量小儿做天子”这样的谣谶起兵造反,让他心里更加七上八下。这些都促使杨广下决心禁谶。《隋书.经籍志》记载:“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皇帝新上任的这把火还是烧得挺猛的,很多相关的书籍都因此而失传了,即使是侥幸躲过焚书的,传到后世也只有一些不全的辑本。图谶纬书因此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谶纬之学在经历了曹魏之后历朝的禁止之后就再也没翻过身来,而隋炀帝杨广的这次禁绝,终于将它彻底送上了末路。    杨广同学禁谶可不是为了破除封建迷信、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是因为他害怕人家借这个抢了他的宝座。这从萧琮事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  萧琮是萧皇后的兄弟,也就是杨广的小舅子。他原是西梁的末代君主,后来投诚了大隋朝。开始的时候萧琮还是很受器重的,又是升职又是加工资,逢年过节还能发个水果月饼啥的。但是猜疑心很重的杨广后来听到了一则童谣,说是“萧萧亦复起”。这下他可坐不住了,也顾不上什么小舅子不小舅子了,直接就让纪检部门把萧琮给双规了,撤职查办(见《隋书.萧岿传》)。这可以看出杨广对谶深信不疑,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心理阴影。《大业杂记》中还记载,曾经有人在杨广即位之初告诉他一则童谣,说是“修治洛阳还晋家”。杨广曾被封为晋王,这就是说他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杨广听完很高兴,不久就起驾去了洛阳,甚至一度还想把都城也迁过去。说到底,杨广对谶的态度就是顺我者大力宣扬,逆我者狠狠打击。怎么说当个皇帝也挺不容易的,总不能让人家不明不白的把这个位子给抢去了。  可是有些东西你越不想它来,它偏偏就来。杨广的严防死守并没有挡住洪水一般沸反盈天的民怨。他禁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最终还是没办法保住大隋朝。在隋末的动荡中,宇文化及逼杨广自缢,隋朝就此玩完。老杨家抢了宇文家的天下,到头来还是毁在姓宇文的人手里。这就是所谓的karma了,果真是世道轮回,报应不爽啊。    李渊立唐,也借助了谶这个强大的舆论武器为自己造势和正名,上面所说的“杨花落”、“李花荣”没准就是他手下的杰作。然而一旦天下大局已定,唐朝的皇帝们马上就变脸了,禁谶也是煞费苦心,不遗余力的。  唐军攻克长安之后,李渊还装模作样的扶持了十来岁的杨侑小朋友当皇帝。过了一年多,他两个能干的儿子帮他平定四方,隋炀帝也被部下逼死,他也就用不着再掩饰自己的企图了。带头大哥想当皇帝,自然有人来劝小杨侑把皇位禅让给李渊。当然了,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美德,李渊还得假惺惺的推辞一番,搞得像是他还吃了天大的亏似的。臣子们为了说明天命不可违,就上了一些尼姑道士所作的神谶。神谶有五首,其中第一首是“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手持双白雀,头上戴紫云。”这明显又是在玩字谜游戏了,“十八子”就是“李”,“八井唤三军”就是“渊”。那个年代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老百姓们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只要稍微念过书的一般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五首神谶大概的意思就是当皇帝是天意,大哥您就别磨叽了,大伙儿都等着分钱分粮分女人呢。于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拯救全人类,李渊终于也就老实不客气的接受了杨侑的禅让,登基做了皇帝。  这五首神谶其实也挺有意思,因为里面还透露了唐军与突厥的秘密交易。在神谶里面有象“胡兵纷纷满前后”、“胡兵未济汉不整”等句子。当时的突厥人的势力还是很强悍的。李渊要反隋单靠自己难度不小,而且突厥人要是趁机在背后再捅上一刀子那可就彻底玩完了。所以李渊先向突厥称臣,尔后再向他们借兵打长安。据说双方还有协议:人和地盘归李渊,银子财宝归突厥。这摆明了就是到长安抢劫来了,整个儿就一土匪作风,和《投名状》里的“抢钱抢粮抢女人”没啥区别。这些都记载在李渊起兵时随军所录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可以算是原始史料了。虽然后来唐军也教训了不老实的突厥人,但大唐天子曾向突厥称臣借兵毕竟还是有损天朝威仪,所以这一段在后人写的史书里大多就文过饰非语焉不详了。    唐朝皇帝们在禁谶的斗争中,充分利用了法律武器。《唐律》中造谶是很严重的犯罪行为,政府对这个可不含糊,时不时的就整个严打什么的。唐朝法律对于“造谶”的详细解释是“自造休咎及鬼神之言,妄说吉凶,涉于不顺者”。而对于造谶者,《唐律》中说了“诸造袄书袄言者,绞。”简单点说就是妖言惑众妄图颠覆大唐的,将被处以绞刑,直接把你送去西天乐土。如果情节严重兼有谋反行为的,那可不仅仅是掉脑袋,而且要诛灭九族了。对于私藏与谶相关的书籍器物的,《唐律》载:“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书、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徙两年。”这么看来,弄个私人收藏虽然不至于掉脑袋,但也是要是流放到偏远地区去劳动改造,好好反思一番的。  其实中国古代的法律再严厉,那也是区分阶级对象的,“法治”在中国终究是敌不过“人治”的。皇帝们自己玩谶当然没问题,但这是皇家的禁脔,其他人没事还是不要碰的好。据说中国第一位女性国家领导人武则天,就是根据《大云经》中的一句“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而改朝称帝的。而《大云经》里还有一句话:“理复思顺好,李三五年少”。当时武后朝的汾州司马李思顺刚好就是五兄弟中排第三,而且名字也吻合。结果李司马可能就想入非非,以为有大富贵。谁曾想他因此被人以妄图用图谶谋反的罪名告发,不明不白的脑袋就搬家了。    隋唐两朝除了对自己有利的谶网开一面之外,对民间所流传谶语、谶纬书籍等的打击态度还是很坚决的。唐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中央政府逐渐失去权威,只能依靠平衡各方关系来维系。宫中内斗也是一团乱麻,宦官专权弑君的事件也出了不少,煊赫大唐走向没落。谶文化在经历了隋唐两朝的禁毁之后,始终未能恢复元气,老百姓对此也远不如以前那么买账了。就像今天能忽悠卖拐,明天能忽悠卖车,后天再来忽悠卖担架可就不好使咯。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也是异常频繁,但谶的出现次数却远少于南北朝时期,这也很能说明问题。在其后宋元明清的千年统治中,谶文化的发展和中华古文明一样,可谓波澜不惊。但总的来说,还是逐渐的走向了无法挽回的没落。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 20:12:24 
    呵呵,今天更新了,頂  =======================================================  谢木鱼兄~~         作者:wang9614 回复日期: 21:37:30 
    记号  =========================================================  谢谢支持  
  谶  LZ继续
  个人认为,这种推算一定有极其强悍但现已失传的数学方法。  就像周易、奇门遁甲之类能够较准确预测一些个人事项,但用现代科学方法全然找不到根据。它们的歌诀个人认为也是能用数学方式表达的,期待强人发现。
  写得很好,但是调侃口气有点重了    虽然现在很流行调侃,但是太多了就感觉很水,偶尔为之可以,还是不要太多的好,不知道大家怎么觉得
  呵呵,更新了,就是慢了些,顶
  记号,楼主写得精彩,推背图41象有没有高人能解释下啊
  咋一看lz的名字想起了以前有很深印象的一个性卫的女作家
  写这类文章就少用点网络流行词,看上去就没大气。
  调侃历史虽说现在流行,但总感觉上不了台面,也许是文人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
  作者:艾比艾姆 回复日期: 13:18:13 
    谶    LZ继续  ===========================================================  谢谢支持~~      作者:WHNXZDNX 回复日期: 13:49:41 
    个人认为,这种推算一定有极其强悍但现已失传的数学方法。    就像周易、奇门遁甲之类能够较准确预测一些个人事项,但用现代科学方法全然找不到根据。它们的歌诀个人认为也是能用数学方式表达的,期待强人发现。  =========================================================  好像南怀瑾老师也有这样的观点,不过我总觉得有些玄乎:)~       作者:破碎南瓜 回复日期: 1:00:48 
    3  ===================================================  :)       作者:shuodao 回复日期: 10:23:46 
    写得很好,但是调侃口气有点重了        虽然现在很流行调侃,但是太多了就感觉很水,偶尔为之可以,还是不要太多的好,不知道大家怎么觉得  ========================================================  谢谢兄台提醒。其实这样写也是第一次,不过这个帖子应该没办法发改了,将就着看看吧:)语言只是表面,内容应该还是算丰富吧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 16:47:16 
    呵呵,更新了,就是慢了些,顶  =======================================================  奥运结束,应该会加快不少,谢谢木鱼兄支持~~         作者:att100 回复日期: 17:36:20 
    记号,楼主写得精彩,推背图41象有没有高人能解释下啊   =========================================================  我想第三部分另外开贴,就是《推背图》、《马前课》那些的解读。要不然这样一直更新下去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了。  两头同时写,这样应该会好些  推背图其实不可全信,不过读着玩还是挺有意思的      作者:closefdg 回复日期: 17:46:36 
    咋一看lz的名字想起了以前有很深印象的一个性卫的女作家   =========================================================  这个么,兄台难道说的是卫慧……我不是女的,也没她那么厉害~。~      作者:我的饮料是啤酒 回复日期: 22:56:08 
    写这类文章就少用点网络流行词,看上去就没大气。     作者:我的饮料是啤酒 回复日期: 22:58:59 
    调侃历史虽说现在流行,但总感觉上不了台面,也许是文人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  =========================================================  这样写无他,只不过是尝试一下新的写法而已。浮躁说不上吧,为写这个也准备不少日子了。  其实看得惯看不惯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因为社会思潮远没有达到一个平衡点,而是处于一种剧烈的变化当中,而过去人们思维相对稳定的社会让人会感觉比较踏实沉稳些,到了现在可能就觉得很多东西难以理解。其实平常心去看,很多事情并没有什么的。人在社会中毕竟是渺小的,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的好。我们所处的社会是走向激进、狭隘、封闭,还是多元、开放、宽容,谁也不知道,不过我还是觉得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些       作者:司马放 回复日期: 14:30:20 
    顶~  ========================================================  多谢司马兄支持~~  
  呵呵,期待
  真不错。 将这么生僻、因为属于“迷信”而让许多人不屑一顾的重大题材呈现出来,用许多人看不上的“调侃”方式。读着痛快、印象深。    谣言三千年!
  我喜欢看用调侃语气写的历史文章,这样可以打破那些故作神圣或庄严的东西,实际上就那么回事,可文人喜欢神化,这样一写,就贴近生活了。
  支持了,楼主加油写成宏文巨篇吧~~
  继续啊,我还没有看够呢
  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小标题:近世谶文化的逐渐没落    某个风和日丽的春晨,南唐皇帝李璟和他的大臣冯延巳兴致勃勃的在池塘边看鸭子们游水。嗯,这俩品位挺高的嘛,莫非他们也和我一样爱看《动物世界》?冯延巳写得一手好词,李璟在业余时间也喜欢搞搞文学创作。正所谓惺惺相惜,所以这俩人也喜欢时不时一起观个花赏个月喝个小酒什么的。  李璟看着看着,忽然就想起冯延巳的一首得意之作来,开头一句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璟就开玩笑的对冯延巳说:“这风吹皱了池水,关你啥事啊?”冯延巳是个机灵人,心思也转动得特别快,马上就回答说:“那一句怎么比得上陛下您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呢?”有道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冯延巳官运亨通,自然有他的道理。至于他的为人么,咱就先不去探究咯。  李璟的宫廷生活看上去有钱又有闲,这种优雅奢华的生活方式显然是现如今无数小资们白日梦中的主要内容。但其实当时南唐的形势可不象宫廷里的生活这么美好。李璟即位之初倒是还能开疆扩土,南唐也显现国富兵强之势,俨然当时雄踞南方的霸主。但等到后来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南唐就显出纸老虎模样来了,军队兵败如山倒,大片国土也成了人家的囊中之物。李璟无奈之下也只得自去帝号,对周称臣。此后南唐国势一蹶不振,直到宋兵入金陵俘后主而亡国。    据说南唐的勃兴和颓亡都是有前兆的,早先就有一则谣谚在民间流传,说是:“乘鸡登宝座,跨犬出金陵”(见杨慎《古今风谣》)。南唐的开国皇帝原本是个李姓孤儿,后来被徐温收养,改名为徐知诰。徐温是当时的吴国大将,后来掌握了朝政大权。徐温死后,徐知诰就接替了养父的位子。  小徐同学估计是干团支书出身,相当有政治天分。他尤其擅长搞统战工作,当时杨吴的重臣和有名望的士族都被他拉拢的差不多了,也难怪徐温的亲生儿子们争不过他,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一步步登上权力的顶峰。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觉得时候差不多了,就和当时的吴帝杨溥打了声招呼,让他把皇位“禅让”给自己。这事儿简单得就跟公共汽车上让个座似的,杨溥的小命都捏在人家手里,哪里还敢说半个不字?于是徐知诰就这样当上了皇帝,国号大齐,改元昪元。第二年,他恢复了自己原先的姓氏,改名李昪。他还学起了刘备,号称自己是唐宪宗第八个儿子李恪的玄孙,把国号也改为唐。李昪登上皇位的那一年是鸡年,这就是谣谶里的“乘鸡登宝座”了。  李昪自小是个苦孩子,那个年代也没有希望工程,可怜的娃估计也没念过多少书。俗话说得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因此呢李昪就下决心要搞好自家小孩的教育工作,遍请当时的名士来当家庭教师。花这么大投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他的儿子李璟、孙子李煜都是写词的顶尖高手,别说在皇帝中,就是在历代词人中也称得上当之无愧的桂冠级词人。南唐文风馥盛,这和中主、后主的个人才华与对文化建设的大力倡导是分不开的。两宋文艺事业发达,尤其宋词可以说是独步古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承南唐而来。  李璟李煜父子俩要说填词作文,那是没得说的。但如果说到治国,就让人难以恭维了。尤其是后主朝,南唐国力衰微,但宫中依旧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娱乐活动繁荣得很。宋
赵匡胤还是很惦记李煜的,几次三番“请”李煜搬到汴京去住。李煜哪里会舍得“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这样的奢华帝王生活,所以死也不肯去。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赵匡胤就以他不受征召为由出兵攻打南唐。第二年,在围城近半年之后,宋兵终于攻破金陵,李煜奉表出降,延续了三十八年的南唐从此在历史的风中烟消云散。赵匡胤起兵伐南唐的那年就是狗年,谣谶中所言“跨犬出金陵”正是说跨越了狗年,李煜就要出金陵,南唐也要亡国了。  “乘鸡登宝座,跨犬出金陵”这则谣谶直言南唐兴与亡,准确度颇高。南唐文风冠绝一时,而国家却逐渐走向衰落。谶文化在唐以后的发展,也就和南唐的国势一样,套用一句李后主的词,那就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想留都留不住咯。    谶文化在宋元明清经历了一个逐渐凋敝的历程。唐五代以后的千年是中国在政治上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因此统治者们在政治上对谶不仅需求不大,反而是抱有戒心。宋明两朝就都曾有禁谶的记录。而随着人民群众的觉悟逐渐提高,用红宝书这样的老一套来忽悠大家也不那么容易了。这两个原因都促使了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看绿钻到期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