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极拳之练习谈感受的题目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太极 王教练)
第三方登录:田秋信老师在新华社谈太极拳实战技击问题,十分精彩田秋信老师在新华社谈太极拳实战技击问题,十分精彩壹太极百家号北京陈式太极拳领军人物田秋信老师【地点】:新华社总部大礼堂【题目】:太极拳实战与技击【主办】:新华太极拳俱乐部田老师新华社讲座系列文章之前两篇:北京陈式太极拳领军人物田秋信老师破解陈式太极拳的秘密答拳友问,田秋信老师新华社太极拳实战技击讲座问:您刚才讲到“力从足底发”,我在家试过,就想让它出来,不知道为什发不出来?答:别想,一想就什么都不是。请坐,她这个问得很好。你想,如果我登着梯子在墙上钉钉子,为什么不得劲儿?为什么一落地才觉得得劲儿?为什么拴着绳子在半山腰砍柴不得劲儿?——因为离开了地面。“力从足底发”的“足底”,不是你的“足”而是地面,蹬地的时候脚与地面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比如让我踩在桌子上干什么活儿,那“足底”就是桌子,就会觉得没有地面上踏实。你提得很好,谢谢你!(众鼓掌)问:有人说太极拳的胯要很灵活,这个胯应该怎么练?答:你说的那个叫“肚皮舞”(众笑)。现在很多人说“胯”,也有人说“裆”、说“尾闾”,说应该从脚下开始一个关节一个关节地放松。你想想,百脚虫本来爬得很快很难抓住它,如果按照他们说的,告诉它哪个关节先动合适,又从哪个关节传到哪个关节,那就出现什么了呢——冬虫夏草,就动不了了。所以很多东西不要想,想的越多就想哪儿哪儿紧张,老想着某个部位就没法打拳了。有人讲拳讲得越细,反而让你更放松不了,就什么都不是。我们学拳的时候,老前辈也没有这么多语言,他就是在那里打,你自己模仿找感觉,老人家也不知道哪根骨头哪块肌肉的名词术语,拳打得也挺棒。现在很多人讲得很细,一看他打拳就什么也不是了。谢谢你!(众鼓掌)问:田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胸腰折叠”,如果挺胸的话,不就违背了“含胸开背”的要求了吗?第二个就是他们说“圆裆”,要把膝盖撑开,把胯撑开,把后臀掤开,这是怎么回事?答:好,一个是“折叠”,一个是“圆裆”,这两个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性。看书上经常这么讲,因为讲的人不懂拳,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先说“圆裆”,指的是“劲儿的圆撑”,并不是老师看看你实际圆没圆(众笑),那不行。如果你骑在水泥管子上,那肯定是“圆裆”,但你下来还圆不圆(笑)?这个裆和胯都不要想,想哪儿哪儿是僵的。“折叠”并不仅仅是胸腰或某个具体部位,它指的是速度、力度、角度(左右上下)的变化,包括“眼神”的折叠。如果只有胸腹折叠,那是跳舞,跟实战还是不一样——“折叠”指的是“劲儿”。比如打篮球,后面人追我想抢我的球,我突然一停,他就冲过去了,或者我突然加速,这都是速度的“折叠”。如果突然发力,那就是力度的折叠。或者“欲左先右、欲右先左”,这个变化过程,又是一个折叠。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我这样(抬头看向斜上方),我相信你们都会跟着我看过去,心想那儿有什么呀?这是我的“眼神”领你过去了,这就是“神”的折叠。实战当中,用“神”的变化引导他本能地、下意识地跟着我一走,对方就会出现很多空当。所以并不是指的身体哪个部位的折叠,我们身体哪里都能折叠。很多外行人讲的很多说法,如果你都在那个文字游戏里面打转,最后把你转晕了算。他还很玄,很“大师”,这个人讲话你听不懂,做不到,为什么听不懂?因为他没讲懂。为什么没讲懂呢?他自己根本不懂。你按照他说的,到老也找不着,谢谢你!(众鼓掌)问:老师,我想请教一下,站桩应该是“收臀”还是“泛臀”呢?我看有两种说法。答:“泛”是冒出来,“收”也叫“溜”,泛臀不对,溜臀也不对。正确的应该是“敛臀”,“敛”是在正常情况下不“泛”不“溜”。站桩是个好方法,但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站桩是个好方法,但要正确地去站;站桩是个好方法,但不是站的时间越久越好。站桩就是为了“外静求内动,内动催外形”,他有这样一个过程。我记得有一次一位海淀区太极拳协会副主席讲座,他说田老师在这儿我就不多讲了,我们打拳一定要“溜臀”,不要“泛臀”。我当时上去就说,我得“消毒”,“溜臀”是两个宠物打架,失败的夹着尾巴跑了,那叫“溜臀”。也不要“泛臀”,就是在正常情况下略有收敛,就像你很高兴,但又没有表现在脸上,收敛着。站桩不要站太久,否则容易导致静脉曲张,厨师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应该打“活桩”,打拳就是“活桩”。站桩应该找明白老师指点,不然出现很多现象,你不知道有利还是有弊。不站桩,并非出不来功夫。中国129个拳种,提倡站桩的拳种并不多,高手并不一定都是站桩站出来的。谢谢你!(众鼓掌)问:第一个问题是“螺旋”、“缠丝”您讲是两个概念,我没有完全听懂。还有一个就是“金刚捣碓”的震脚,到底应该震还是不震?答:你很专业。这个“螺旋”、“缠丝”有人说很厉害,是陈鑫发明的,可以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相提并论。我说这样不对,螺旋缠丝是一个规律,不是哪个人发明的,如果没有人,宇宙依然在公转与自转。螺旋是自转,缠丝是公转,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藤盘树,树死它也盘,就算藤死了也还盘,这是缠丝而上。你种个牵牛花,只要有杆儿,它就缠着上去。蟒蛇抓住猎物以后,缠绕使猎物窒息,肯定不是人教它的。螺旋,比如鳄鱼抓住角马,叼住以后它自己一螺旋,把角马拽到水里去了——这种运动方式在动物界与植物界普遍存在。刚才我说老太太纺线,那个纺轴叫螺旋,用手摇着把丝线缠上叫缠丝。所以它们不是一回事。这样回答好吗?(众鼓掌)关于震脚,它是一个全身心的松沉劲儿,直击下落,给地面以渗透力,有穿透力的才叫震脚。有人是在“拍脚”,像撒了一脚面或者土,还有人是在用足跟“跺脚”,像跺脚捶胸放声大哭的“跺脚”。“金刚捣碓”,“金刚”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对于拳术没有什么具体意义,重要的是“捣碓”。“碓”是我国南方用来舂米的工具,捣是向下砸落。我真想好好谈谈金刚捣碓,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根据地面的地质条件不同,我们所给的力度也要不同,如果是土地可以稍微使点劲,如果是广场水泥地,再非常用力的话,那是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现在有很多错误的做法,比如右脚落地开得很大,正确的应该是与肩基本同宽。力量用得过大,地面给予的反弹力就大,伤的就是足跟和膝盖,也会震伤后脑。象征性地、适当性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要使那么大力气,玩儿了命地伤自己。谢谢你!(众鼓掌)问:田老师,打拳的时候经常会走神,走了又得回来,不知道怎么能够集中精神来打好一套拳?谢谢!答:这是个好问题。初学的人往往不容易走神,他得使劲记着老师怎么打的,得紧盯着、紧跟着。当自己练的时候,就像开车到路口看到有警察,精神集中一下,其他时间也容易走思,这是人的自然规律。但是在熟练以后,不管走思与否,连做梦都打不错,那就差不多了。如果真认真了,每个地方都打出质量来,你也就不会走思,一点一点地达到全身心投入。谢谢你!(众鼓掌)问:田老师,有的人说打拳时力不在手,最终的力在胳膊,这是怎么回事呢?答:你被误导了。太极十三式“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今天我们单说一个“掤”字。很多书上写了非常多关于“掤”的论述,都莫衷一是,你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掤”。其实我高度概括就一句话——“掤”是运动中的张力!做任何动作,都既有扩张力也有内收力,就像呼啦圈一样。不要说得那么琐碎,从脚下到尾闾、从尾闾到头,那样说就把人绕晕了。说起这个“掤”字,几年前我在台湾,有26个国际级大师对我轮番轰炸,有一位大师说我提一个问题,你看我这个动作“掤”劲儿如何不丢?他想难为我。我说你兜里本来就没有钱,却老说钱不能丢钱不能丢,为什么呢?他说是啊,没钱怎么丢?所以如果根本没有“掤”劲儿,那就丢不了。“掤”不是形,形不代表劲儿,劲儿却可以充斥于任何形内。任何没有实质内容的表现形式,都叫空架子。所以如果说劲儿在哪儿在哪儿,在任何一个局部都是错的。太极拳像一个温柔运转的球体,是一个整体,一动无有不动,接触哪一点哪里就是切线。所以不要想这个动作是在这儿呢在那儿呢,好吗?(众鼓掌)田秋信老师在美国讲学问:田老师好,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太极拳技击与健身之间的关系?答:首先要了解太极拳的本质,发明这个太极拳是干嘛的。几百年以前肯定没有人给你设计一个健身动作,都是为了技击,这就需要动作的合理,才能使力量达到最佳的释放量。这个“合理”,正好意外地使你收获了健康,所以我们用太极拳的方式去健身。有人说太极拳不是武术,只能健身。我打个比方,就像军人用的枪,现在已经解放多少年了,我7岁那年解放军进的北京城,几十年不打仗了,军队每天还在训练,你能说枪是运动器材、健身器材吗?枪就是枪,所以拳就是拳。多了解一些每个动作的技击性,这样才能达到力度、速度、角度和准确度的最佳值,这个最佳就起到了健身的作用。我愿意多给大家讲一些技击原理,但并不是说让老太太练完回家打老伴儿去,不是这个意思(众笑)。这个动作是干什么用的懂了、知道了,才能最合理地把你的肢体和骨骼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就像一个金币,一面是图案一面是数字,你缺了一面他就不叫币了,不可以给它分割开来。谢谢你!(众鼓掌)问:老师您好!现在很多太极拳习练者喜欢听着音乐打拳,请问这样好不好?答:这个问题很带有普遍性。音乐有它的节奏,太极拳也有自己的节奏。拳的节奏作用在于有效地保护自己以及攻击对方,打我打不着,我打他跑不了。音乐的节奏与拳的节奏感有所不同,不过我也不反对配合音乐。人家在练的时候,他爱听音乐,没有音乐就不舒服,那就让他听也无所谓。不过要想真正练好太极拳,是不需要配乐的,过去老前辈也没有。严格来讲,没有专为陈式太极拳设计的音乐,就算设计了也不对,这是不能量化的。晨练族们喜欢听音乐,咱们就让他们听吧,千万也不要过于绝对化。80年代有人曾经问我,田老师您打了这么多年拳,能不能给我们找一个特别慢的好音乐啊?我说你这个动作上哪儿找去,找哀乐正好儿(众大笑、鼓掌)。所以真正练太极拳是不用音乐的,晨练族你给他找一个好音乐,大家都高兴,是吧?(众鼓掌)(未完待续)壹太极,是一个聚合众多传统太极拳名家的文化传播平台。关注壹太极,拳以修心,让太极之美,人人得享。壹太极会馆关注微信公众号:壹太极京城最具禅意的太极空间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壹太极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还原一个真实的太极拳文化相关文章浅谈太极拳与力学的问题
我的图书馆
浅谈太极拳与力学的问题
& &太极拳中所练之力乃是弹性力。弹性力不仅速度快,而且具有反弹性,力的弹性越大,反弹速度越快越好。只有弹性力,才能将对方的作用力快速地反作用于彼身,以达借力打力的目的。比如有了“一身备五弓”(两手臂为两张手弓,两腿为两张腿功,腰身为一张身弓)的架势,就能练出本能的弹性力来。太极拳泰斗杨澄甫说:“发劲须找到一直线,方可发。发时如放箭似地。”此话指明了太极劲一是宜直而发,二是依靠弹力来起作用的。
& & 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发放动作和击打动作都可视为一种碰撞的能量传递,区别的是发放的肢体接触时间要比击打肢体时间长。我恩师林墨根说过:逢抓必打,逢抱必打。在技击实战中一般会选择击打动作,因为击打动作省时省力,杀伤力也大。在推手发劲、化劲的时候,通常需要的是非弹性碰撞,既可消耗对方的能量,又利于稳定自己的身体重心。
& & 力偶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力偶原理指的是:两个平行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为力偶。力偶的作用可使物体旋转。在实际的运用中,两力方向相反是绝对的,其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但其效果均会使对方旋转。太极拳的“挒”劲法就是对力偶原理的具体使用。比如“斜飞势”、“野马分鬃”中“挒”、“采”化打合一的拳法体现了力偶特点。再如:对方以右手推按我左肩时,我左肩顺着来劲方向,松腰转胯带动身体避让,使对手不受我身体的阻力而继续前进,同时我以右手推按对方左肩,无须用很大的劲力,就能使对方身体失重的旋转起来而跌出去。
& & 郑曼青谈到太极拳推手时指出:“倘我受向心力较大,而还之以离心力亦大。然我受之向心力虽大,我能运而去之,以我得体圆之效用也。但还之以离心力,彼则不能运而去之,必弹出于寻丈之外……太极拳善于分化来力,亦善于合二力为一力进攻之,拳论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是也。此外,太极拳善用提劲,将对方之根力拔起,而后一发可以两足离地跌出。此乃起重机与千斤顶之原理。” 网传宗岳门太极掌门人质疑太极拳的“离心力、向心力”,说“所谓的大松大柔就是什么力都不用,一旦加上‘离心力、向心力、螺旋力’那这些力量的冲力,就会把太极拳带到刚猛的道路上,就会远离王宗岳祖师的教诲,就根本不能‘走、粘’了。”各抒己见也是正常的交流研讨。我是不认同这位掌门人的质疑,考究史料和练拳实践,说明“‘离心力、向心力、螺旋力’把太极拳带到刚猛的道路上”这句话有点牵强,“就根本不能‘走、粘’了”这句话更是不合逻辑。我认为,谈“力”色变是不客观的,也不科学;不大松大柔是练不出真正的太极拳功夫,但把“大松大柔”搞得又神又玄却是不利于研练太极拳。大家知道,郑曼青大师大松大柔的功夫和技击功夫是太极拳界公认好评的,事实说明“离心力、向心力”没有使他“远离王宗岳祖师的教诲”。太极拳是一层功夫一层拳理的,从“离心力、向心力”的“有形有相”层次到“无形无相、应物自然”层次,是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修炼过程啊!
& & 欲要得到整劲,先能“周身一家”。协调全身的“周身一家”是太极拳中对身法和行功运劲的技术要求。“周身一家”给拳势带来这样的好处:一是质量m的增大。根据牛顿的惯性定律可知,质量m越大则物体的惯性越大,相应地要改变其运动状态,所以劲力也就越大。练拳者有了“周身一家”的松功之后,能成倍提高化劲和发劲的功效。二是明显提高劲力的传导效率。“力由脊发,植于脚跟,达于端”就是体现了“周身一家”的好处。假如肢体部位各自为家,就可能造成劲力被肢体的某些部位消耗不少,或是肢体因协调问题而无法传导到终端,比如“揽雀尾”挤势之臂、“搬拦捶”打人之拳、“白鹤亮翅”靠势之肩、“倒撵猴”击人之肘、“踢脚”击人之脚尖、“玉女穿梭”打人之掌、“蹬脚”击人之脚跟等等肢体部位就是终端之一。
& & 肖飞在《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一书里面说:“在一个太极拳的高手面前,无论你如何随时改变推力的大小,他仍然可以做到在身形基本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稳定,你会觉得,你推的力量小,对方返回的力量就小;你推的力量大,对方返回的力量也跟着变大。在这个过程当中,太极拳高手只需要用少许的力保持合理的受力结构就行了,而与你对抗的力主要是支持力和摩擦力,所以他省力而你不省力。太极拳的这种高明的借力技术,使得外部的支持力和摩擦力通过人体的骨骼而起作用。”由此可见,巧妙利用摩擦力是太极拳借力打人的技法之一。郑曼青谈到给人借力的问题时说:“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说:“不给人有任何可借之力。用手打人是帮倒忙;拿人是傻瓜;抱人是摔自己,自找麻烦。”这种要一丝不能承受外力的实战思路,在推手、散手对练中要多点体悟才能得到反借力的功夫。
& & 太极拳松沉到脚底的目的之一是利用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用自身重量引导拳势运动。练习太极拳,不用力量,也不用力气,而是利用地心吸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和重量。地心吸引力使我们的身体有重量,打拳时两腿不停地左右交替承受身体的重量。当身体放松时,一部分沉下去,身体的另一部分飘起来。我们的身体松开一分,沉重量就有一分,飘浮量也是一分。松十分,沉重量就增至十分,飘浮量也有十分。越沉重就越轻灵。这样借地力之法,是太极拳劲道、拳势的动力源泉。修炼多年的拳友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把重量沉到地下,就会有一股劲力从脚下传导到全身,松的越到位,劲力就越大,这就体现了借地力的特点。
& & 透劲是一种能够渗入身体内部的劲力,感受过透劲的人都知道,这一拳或这一掌不是打在表面皮肉,而是骨头、内脏难受,甚至被震的受不了,劲之落点较小。如果自己松的功夫不够而打人不入内,人家会感受到打在表面皮肉有点辣痛,劲之落点较大。劲之落点的大小与力学的压强有关系,面积越小,压强越大;面积越大,压强则越小。速度是透劲的关键因素,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劲力的穿透性越强。控制速度就能控制自己劲入对方身体的深浅,控制透劲的速度得有运用意念和放松的功夫,这样才能发放自如。杨式太极拳名师王建业(我的师兄)是这样具体描述透劲的:“训练时我把掌握太极松透劲者分为三层,功夫中者:手臂击打碰撞时响声较大,其劲能透入对手皮里、骨膜,能使对手的皮肉当场见红肿。功夫高者:手臂击打碰撞时响声沉闷不大,其劲能透入对手皮里入骨髓,碰撞处当时不见对手的皮肉红肿,一般二、三天、一周后从骨里散发出乌血到皮肉表面,慢慢扩大。若此透劲进入内脏,外表不见青红伤,但已成内伤、内痛。功夫低者:手臂击打着时,虽然两臂同时接触,总感到如同打在棉花堆上,打不实在,其劲只能到对手的皮里膜外。”
& & 传说太极拳宗师杨露禅有着极好的听劲、粘劲、化劲功夫,能够在掌中放一只雀鸟而飞不起来。据说因为鸟在展翅欲飞时必须用脚蹬地或者蹬树枝,我曾观察过鸟飞的实况,如果树枝较细小,可以看见鸟在展翅起飞的同时见到树枝在摇晃。而杨露禅在鸟蹬脚的瞬间用听劲察觉后,以极快的速度化掉鸟的蹬力,这样使鸟无法展翅飞翔了。如果鸟脚下的手掌处于像棉花或淤泥的极软状态,那么鸟是蹬不了而无法展翅起飞了,不是什么神秘的磁性吸力哦!大约是一九九六年的一个上午,我恩师林墨根在成都市新华公园里面授拳之余,有人带着几只白鸽与他老人家聊天,于是林师就试把一只白鸽放在他的手掌上,也放过在手臂上,白鸽大约在林师手上停留二十几秒钟,展翅欲飞但飞不起来,这是我在视频看到的片段镜头。当时我有个亲戚阿文在场学拳见证此事,他也是林师的徒弟,是他把林师手中停鸽不飞的视频带给我看的。后来林师试在手臂上放两只白鸽,控制没成功,因为增加了很大难度,听说当时还有其他师兄弟在场观看。从物理力学得知,鸟儿的质量越小、重量越轻就越难对付,鸟小了蹬力也小,极难在瞬间对如此小的力量做出有效反应。“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句来自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话,很多人更倾向于把如此神明至高的太极境界看做为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
& & 湖南卫视播出《谁与争锋》中“大力士龙武推不动太极掌门陈小旺”的节目之后,有人看好,说陈掌门的功夫真厉害。有人不看好,说这个节目是作秀。其实节目中陈小旺的“千斤坠”就是太极拳的“守桩”功夫。有些东西与机械自锁原理有相通之处。一个推力作用在平面上的物体,如果它与平面的夹角满足一定的条件,那么无论这个推力多大,它的的水平分力总是小于物体与地面的最大摩擦力,也就是说永远都推不动。有一篇网文是这样破解大力士龙武推不动陈小旺的有趣问题:“陈小旺利用技巧将对手龙武推力的水平夹角增大并进入摩擦角的范围之内,以满足机械自锁的条件,这个力是斜向下并跟陈小旺的左腿在同一直线上。从龙武背上的肉的凹陷看,陈小旺的右手明显是在往回拉,这个拉力的相互作用力是陈小旺受到一个向前拉的力,这个力跟陈小旺受到的推力叠加,求合力看看,你就会发现总推力的水平夹角更大了,从而满足机械自锁条件。这种自锁现象只限于在同一竖直平面上,只要对手‘变换方向推你’,或者施加一个横向力,马上就可以推倒你。陈小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感应对手推力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力点和方向’,再次达到自锁条件。”辩证的说,陈小旺是有太极功夫的名师,若问功夫到了哪个层次?这不是本文研讨的问题哦!他的“感应对手推力的变化”和“改变自己的力点和方向”,是需要桩功和丹田功作为基础的。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所在的位置: >
太极拳与太极文化之感悟
作者:周鸣鸽 来源: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 日期: 10:47:42 人气:69   标签:
& &&在感叹我们中华民族先辈经过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智慧瑰宝,不被多数现代人们所认识而郁闷时,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在首尔大学讲话中,谈到了中国的太极文化,这个中国古老的哲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第二次在外交场所提到“太极”这一中华民簇自己的哲学文化。第一次是邓小平在一九七八年接待日本议员代表团时,谈到中国的太极,并提笔书写了“太极拳好”四个字送给日本议员代表团。& 谈到太极拳与太极文化,这是一个大的题目,不是三天两夜能够谈清楚的,本人只能在这一个题目之间,谈一点自己在习练太极拳期间的一些星星点点的感悟。& 太极拳的确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表面上看它是一个拳种,是一项体育锻炼项目,但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衍生出了太极文化,太极文化融合了儒、释、道、武、医各家之道义,更加深化了太极拳之内涵,使其更加的有血、有肉、有灵魂。这是其它任何体育项目及外家拳种所不可及的。有人说太极拳是武拳文练,有的说太极拳是文化拳、是棉拳、是水性太极拳,这些称谓都体现出了太极拳的“松柔”的特征。就太极拳和太极文化这二者的关系上来说,本人认为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载体,太极文化通过太极拳这样一种形式来展现其深厚的内涵。太极拳为阳,太极文化为阴,阴阳互生,阴阳互孕。预示着太极拳必然的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大多数习练传统太极拳者都知道,要想功夫上身,在练太极拳时就要做到身体大松大软,思想上要心静无杂念。要做到这两点,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太极拳与外家拳和其它体育竞技项目最大的区别所在。要说做到这两点不容易,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做事用“力”,遇事用“脑”的习惯。而要真正的静下心来习练太极拳,不能用“力”,思想要“静”无杂念,这还真不习惯。从习练太极拳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个“练功夫”的过程。从太极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舍得”的过程。就是先要舍掉你身上固有的“僵力、拙力”,舍掉你脑子里的那些“世俗、世故”的东西。从而使自身的机体有空可钻,真气“内力”才能够进来,太极功夫才能够上身,才会有所“得”。所以,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舍得”。& 经过第一个阶段的“舍得”,功夫上身了。但是山外有山的古训,我们应该是知道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得意洋洋,彰显无度。有多少英雄好汉因此竟折腰。我们说,身上有了内气,这是一个好东西,我们一定要尽量的把它储存起来,人活一口气嘛,内气越足越好,储存起来慢慢用。比如改革开放后,赚到了一点钱,不能因此而得意洋洋,八方显摆,这样是要跌筋斗的。同样的道理,我们有了一点功夫,不能得意忘形,见人就出手,这是不行的。我们要虚怀若谷,戒骄戒躁,不断努力,更上一层楼。从太极拳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追求“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境界。从太极文化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进入第二个“舍得”的阶段,贯彻“舍己从人、不卑不亢”的修行。所以我认为,习练太极拳,就是一个不断的“舍”的过程。这是太极文化的“大智慧”。& 从一般人的理解,练太极拳是指太极拳的拳架,这应该是太极拳的侠义的理解。从广义的太极拳来说,太极拳应包括太极拳拳架、太极拳推手、太极拳散手、太极拳内功、太极文化(太极道)。& 太极拳推手,是两个太极拳习练者,按照“沾连粘随、随曲就伸”的原则进行对练一种练习方式,目的是相互检验太极拳拳架和太极拳内功的习练程度。在相互的推手练习中,双方更能够品味出太极文化的味道。& 首先,太极拳推手可以不分男、女、老、幼,不论体质强弱,不论功力深浅,都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达到了参与者的广泛性。这是因为太极拳推手的检验标准,不是力大吃力小,不是用蛮力,而要展现太极拳特有的轻柔灵活,刚柔并济,四两拨千斤之力。是要使太极拳推手的每一个参与者的内心感到轻松、舒服,要达到既锻炼了筋骨,又洗涤了心灵的双赢目的。这也是太极文化中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阴阳互孕的哲理。&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以“绵里藏针、柔中有刚、以柔克刚”而著称的,更有“极慢到极快,极柔到极刚、遇柔即柔、遇刚则刚”之百变特性。在太极拳推手的检验中,可以展示出“推不倒、拉不动、抱不起、压不垮”内功能力。举例来讲,甲乙两个太极拳习练者相互推手练习,甲方的力量侵入乙方,乙方以局部之柔,化解甲方之力;此时甲方应适可而止,不可过之;而在甲方回收力量之时,乙方随之而进,伺机发放。这就是太极拳推手的“不丢不顶‘沾连粘随、随曲就伸”游戏原则。再者,太极拳的内功展现,即体内的内气充足,能聚能散,意到气到劲到。对方力量进来,我可以聚之以抗,对方奈我不何,也可以分散我的内力,无论对方再大的力进来,却找不到我的着力点,犹如用力于水中之球,有力使不上。但是在对方将力量收回之时,我随之聚力将对方弹出。这是太极功夫。其实,精通我国史论的毛泽东主席,当年制定的“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游击战术,与此太极拳理是何等相似。“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即“不丢不顶、沾连粘随、随曲就伸、伺机发放”。“诱敌深入”即“引进落空”。总之,双方拼的不是力量,而是智慧、是“道”。& 此外,太极拳理是阴阳互孕、阴阳互生、刚柔相济、相互包容,而不是以大欺小、倚强凌弱、弱肉强食。没有侵入,即没有“引进落空”,没有“千斤”之力,即没有“四两”之拨。这是“太极功夫”。这有应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上一篇:没有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小升初面谈的题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