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玩撕名牌游戏规则除了教会规则之外,其实还要教怎么玩

【图文】“我的世界”玩法 教你认识“我的世界”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的世界”玩法 教你认识“我的世界”
&&刚玩我的世界的新手可以下载来教学,或许对你也有帮助和一些了解。本文件所有人都可以下载,免财富值。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收藏的论坛
侠盗猎车手5GTA5PC版的20种另类玩法 教你如何变成动物
  GTA5中的洛圣都是一个充满罪恶却活力四射的城市,在这里生活的玩家会发现,除了他们的&买卖&之外,在城里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侠盗猎车5》是一款多样化的沙盒游戏。除了主线之外,游戏的城里乡间有着上百上千的活动等着你的参加。有些人会选择一些比较变态的玩法,比如开启秘籍之后大杀特杀什么的。而有些玩家就是喜欢在游戏里花样作死,尝试千种不同死法什么的。然而这些都是玩家享受游戏的方法,这里我们整理出来了20种另类的玩法,或许让你在紧张的打砸抢之余,可以为你带来一丝愉快和放松。  请注意,下列玩法可能很黄很暴力。请勿在现实世界中尝试下列行为,会被请喝茶的哟。  开启作弊模式  是的,GTA5的PC版是有作弊模式的。玩家只需要在游戏内建的控制台中输入对应的代码就行了。和多数游戏一样按下1键左边的波浪号键呼出控制台,无敌代码为PAIN-KILLER(止疼药),或者让你在高空数百米的地方复活的SKYFALL(天降),让你的拳头揍什么炸什么的HOTHANDS(热手),让你可以缓慢一切动作的DEADEYE(死眼)。另外,你还可以通过输入FUGITIVE(逃亡)来做任何事情迅速增加你的通缉等级,然后输入CATCH ME(来抓我)的指令之后飞速在道路上奔跑。  虽然开启作弊模式,会让你当前的游戏无法激活任何成就,而且你不能在任务过程中激活。不过在一个疲劳的周五之夜,开启这些秘籍之后在洛圣都里制造一场大骚乱发泄一下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和我们在前几作里那样!  烧烧烧!  找个加油站捡一个油桶,或者去武装国度花25元购买,你就可以随意将这些易燃液体洒的到处都是了,甚至可以用这个在地上画个自己的名字出来。只要用枪开一发或者扔个燃烧弹就能点燃熊熊烈火,甚至用汽车排气管炽热的尾气也行。为什么不在加油站里洒满汽油,然后把它炸飞上天来放烟火呢?记住,装B的最高境界就是身后爆炸再大也不转身去看!  化身为动物   吃下一个佩奥特掌仙人掌你的角色会产生幻视并化身成一只动物。游戏里一共有27处这样的物品,你可以从洛圣都机场附近的改车王车行附近开始找起。甚至,戴佩罗(Del Perro)码头下面也有!想变成一只猫吗?当然可以。你想成为一只鸟吗?那必须可以!  中指挑衅   开车时切换成无武装状态,这个时候按下射击键就可以对人伸中指了。你甚至可以一边开车一边伸着中指,这大概也是最GTA式的玩法之一了,既不担心风评又搞笑。虽然某种程度上,直接把车开上人行道然后踩油门才更GTA&&  乘坐飞艇观光  在一个灯火通明的夜晚,特别是PC版带来的那炫丽的光影效果下,乘坐飞艇观光洛圣都绝对是一种享受。当然了,如果你觉得这玩意飞的太慢,你还可以去抢一家九头蛇喷气式战斗机低空掠过城区,同时制造一点精彩的&烟花&。  拍电影   GTA5自带的视频工具比GTA4的要强大了不知多少倍。玩故事模式之后你可以解锁更多的角色并用于&导演模式&下使用,你还可以使用作弊功能或调整时间天气等,让你的电影看起来更酷。只要开启了视频录制功能,并在单人或线上模式时参与那些疯狂的举动即可。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编辑器有多猛的话,建议看看我们这两天发布的Rockstar官方推荐作品《跑男》,以及精选的三部玩家视频作品。  跳山  爬上齐利德山(Mountain Chilid),你可以在缆车站里找到一个跳伞背包,以及在山顶找到几辆越野机车。找一个最近的悬崖然后骑车勇敢地飞过去,在空中摆出各种花样之后打开降落伞安全着陆在山脚下。当然了,你也可以选择直接连人带车一起坠山&&  聆听隐藏信息  在故事模式中,你控制一个角色去破坏其他人的财产或攻击他的亲人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让我们举个例子,你用崔佛拿着RPG走进麦克家的院子里,对着豪宅来一发之后你会得到麦克发来的信息&再炸一次我就不客气了&& 我没开玩笑。&如果你在活动中打伤了麦克的儿子吉米,你会收到他发来的信息:&刚刚有了一次濒死经验,哈哈。你来付医药费。&  花样摔倒   GTA5的物理引擎的确是个好玩的东西,你只要在街道上跑步时不停地按下键盘的R键(Xbox请按B,PS请按圈键)跳来跳去,会发生很多滑稽的摔跤或撞上东西的镜头。有时候虽然你角色没事,但会在行人道上摔个头破血流,并把附近的路人吓跑,这实在是太搞笑了。比如在公车站附近挑起然后被花盆绊倒,跳到一个正坐在椅子上的路人身上,或者从房子上屁股坐在路过的老奶奶身上。是的,听起来很好玩,但是现实里千万别这么做,否则你就是不死也得一辈子躺在床上了。同时,你也会发现这种玩法很上瘾&&  坐过山车   戴佩罗码头,有一个和圣莫妮卡码头一样的游乐场,那里有一个玩家可以去玩的过山车。试试看,你会发现你喜欢上去探索这个城市的各种小秘密了!  抢战斗机  赞堡要塞有强而有力的九头蛇战斗机,装备了导弹和机枪两种武装。如果你在自己的机库里存一家,绝对是王道。然而要得到这东西,你首先得先冲进西海岸的军事要塞里,和阿兵哥们干个爽先。你甚至可以乘坐计程车去!只要你能挺住阿兵哥们的枪林弹雨,并活着到达驾驶舱之后,还得小心防空炮和坦克。但是如果你成功抢出来一架,那绝对酷毙了。  运动健身   上面说了一大堆不和谐的玩法,现在来轻松一下。麦克家附近就有好几个网球场可供使用,另外还有洛圣都的高尔夫俱乐部,只要支付100美元就可以享受这些平常难以玩到的运动了。你甚至还能在麦克家的远子里或山顶坐瑜伽来放松自己,你甚至还能找到那个单马尾的性格暴躁的女教练,和她在自行车、游泳和赛跑等项目上大汗淋漓一番。付出的是汗水,得到的是角色体能上升的奖励。  潜水探险  洛圣都的水面下隐藏着许多秘密,找一艘小船,装备上氧气管你就可以下水探险了。有些箱子里装满了钞票,不过水中也充满了危险,比如鲨鱼或者水压等等。如果你买下了码头,你还能得到小型潜水艇,这样你就能在水下打捞那些装满有毒物质的桶了。每个桶给能给你23,000美元的收入,你在收集齐全部30只之后还有额外250,000美元的奖励。  抢劫  需要点小钱?酒水店、加油站、小超市都是你的选择。你只需要用枪指着他们,他们就会乖乖把钱装进口袋里送给你。注意,当你离开店铺时你必然会获得通缉等级。如果你不怕死,你大可在拿到钱之后干掉店员自己再抢更多一些。每次你都能有200至1000美元进口袋。  狩猎动物   鸟、野猪、驯鹿甚至野狼都能是崔佛狩猎的目标。他可以到山区,并在每天早5点至晚5点件和好友一起狩猎。你可以把打下来的驯鹿拍照然后发给哥们赚钱,或者发给其他人逗逗他们。打中脑袋、脖子或心脏都能获得额外的收入。记住,耐心和观察风向最重要,以及小心豹子!  炒股  只要你会玩,你可以很快发家致富,然后躺在豪华游艇上晒太阳。游戏中的事件会改变股价:比如让富兰克林击杀腐败的陪审团成员,可以很让某家企业的股价大涨。低买高卖是做买卖的核心&&  自拍   现在是21世纪了,智能手机基本是人手一部。想不想把自己最帅最酷的一面展示给别人?GTA5里智能手机可以在任何时间帮你拍照了,哪怕你身后是一群愤怒的街头小混混。你还可以在过气的女星身边自拍,或者在一辆烧起来的车上面自拍,甚至穿上裙子去自拍&& 然后你会发现,为什么很多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喜欢整天拍下自己在做的任何事情了。  嗨起来!  游戏中这玩意会有些很黑色幽默的娱乐效果,特别是你在用我们的老伙计崔佛时。你可以去访问他经营的那家制药厂,然后尝试大厨研发出来的&新菜&。之后你会发现产生幻视或者昏过去,等下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山涧或者一些其他奇怪的地方。  线上模式   如果你没玩过GTA5的线上模式的话,你可能会损失不止一半以上的乐趣。在这个类似MMO一样的模式里,最多16名玩家可以一起在洛圣都里横行霸道。加入一个帮派穿上对应的衣服,然后把某些人悬赏并去干掉他们赚奖金,或者把他们的车用空运直升机吊起来。你也可以在山上买一栋豪宅然后邀请朋友们来派对,你会发现线上模式带来的乐趣十分让人着谜。  玩车  铲车以把其他车举起来,救火车可以喷水,而拖车还能将其他车辆拖走。你可以驾驶车辆停在红灯旁边另外一辆车旁按喇叭,看看对方是否愿意和你竞速。GTA5中每种车都有其特性,你还可以通过改车王调整车辆的性能和能力。  其实远不止这些,GTA5提供的丰富要素和内容中,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你很快也会被这个充满罪恶的城市的魅力所吸引。
近期游戏热闻
侠盗猎车手5
你对该游戏感兴趣吗?13岁前,优秀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我的图书馆
13岁前,优秀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13岁前,优秀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在写作本书之前,一直有这样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启发着我:
  一天,在美国某所大学的日文班里,突然出现了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开始大家并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人人都有权利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可过了不长时间,年轻人们发现,这个老太太并非是退休之后为填补空虚才来这里的。每天清晨她总是最早来到教室,温习功课,认真地跟着老师阅读。老师提问时她也会出一头的汗。她的笔记记得工工整整,年轻人们纷纷借她的笔记来做参考。每次考试前老太太更是紧张兮兮地复习、补缺。
  有一天,某位老教授对年轻人们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
  大家一打听,果然,这位老太太叫朱木兰,她的女儿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
  人们常说"见其母,知其子",这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国外某教育机构,通过研究也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母亲的素养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
  如果此刻,我们问天下所有的母亲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
  我想,无一例外的,所有母亲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幸福、富有、快乐、有知识、有修养、事业有成……"甚至有些母亲会说得更具体:"我想让孩子成为明星"、"我想让孩子从政"、"我想让孩子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
  可为了将这些美好的心愿变为现实,作为母亲,我们究竟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事实证明,孩子在13岁以前,可塑性往往是极强的。如果这个时候,给他的大脑中输入乐观、勇敢、有礼貌、知识无价、人生美好等关键词,那么这些优良的品质与思想,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益终身;而如果此时,将狭隘、自私、懒惰、学习很苦、社会黑暗等关键词输入孩子的大脑,那么这些不良的品质与思想,也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害终身!
  作为母亲,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妈妈。但同时,我们也拥有同一种责任--当个好妈妈,给孩子一个好未来!
  13岁前,妈妈的作用无人可替代
  为什么是13岁?
  13岁,意味着什么呢?
  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活,进入中学继续求学。
  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已经结束儿童期,进入了少年期,并即将踏入青年的初期。
  从孩子的生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跨入一个高速成长的阶段--青春期。
  从教师的感受方面讲,13岁前的小学生,往往更遵从学校的规矩、听从教师的管束,可塑性很强;13岁以后的中学生,若其已经养成了顽劣的学习态度、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会令人束手无策。
  从母亲的感受方面讲,13岁以前,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母亲的思想通过简单的转化,就可以转变为孩子的思想;13岁后,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不听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们标新立异的方式。
  13岁,往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这不仅是因为从此以后他们即将告别小学生活、进入中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3岁以后,其业已成型的个性、习惯,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是极难改变的。
  作为母亲,不管你的孩子尚处于幼儿期,还是学龄前、小学阶段,众多13岁以后,或者说是中学生母亲的烦恼,就是你必须以之为借鉴的--
  "本以为孩子上了中学,就会改掉马虎的毛病,而事实却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愈演愈烈。"
  "孩子小时候,就不爱说话,我也没太在意。现在,连读篇课文,他都磕磕巴巴的。"
  "小学的时候,在我的强迫下,孩子还能学习点。而今,我一说该学习了,他就嫌我烦,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马虎、阅读能力差、厌学等等不良现象,表面上看,都是孩子在长大之后日益显现的问题。可其实,这些问题的病根,在孩子13岁以前,就已经成型并根深蒂固。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在此,母亲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好了。"一位母亲,就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悔恨地写到:
  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不爱学习,教他数数都不愿意学。对此,我也没在意,心想,这些知识很简单,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十分贪玩,作业只有在我的严格监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本就不爱学习的他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上课睡觉、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我急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关在房间内令其闭门思过……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刚刚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的同时,妈妈就能够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还必须及时。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此时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顺从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一个孩子是教育不好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孩子在13岁之前可塑性是极强的。
  研究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在此结论之上,我们不妨加上这样一个教育期限--13岁。也就是说,母亲在孩子13岁以前的有效教育、优良教育,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1.在我国,心理学者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为六个时期:(1)乳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儿童期--6、7~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14、15~17、18岁。
  2.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妈妈是最好的榜样
  曾读过这样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
  某犯人在临刑前,对他的妈妈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我想最后吮一下奶,可以吗?母亲含泪答应了,看到爱子即将被砍头,即使面对成百上千人,她还有什么难堪的呢?于是,悲剧发生了--他,竟然咬下了妈妈的奶头!母亲立时因剧痛昏死过去……
  在临刑时,儿子只留下一句话,他说,他不是称职的儿子,但他的妈妈也不是个称职的妈妈!
  与以上故事截然相反,在许多名人访谈类节目或成功人士的回忆录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些语意相同的话语:"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妈妈曾经这样教育我……"、"我从母亲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
  是的,对于行刑犯来说,假如在他小的时候,母亲能给予他及时的引导和教育、恰当的爱护和提醒,那么,他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而对于那些事业有成、人生有成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母亲的谆谆教诲、以身作责,他们也定然难以铸就自己今日的辉煌。
  反观孩子们的两种人生,我们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样是孩子的母亲,但不同的母亲却可以铸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国外的某研究机构,历经数年通过对千百万孩子的成长历程进行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一个与此相同的惊人结论: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
通俗来讲,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亲伴随着他(她)的成长,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着她的孩子!
  拿破仑有一次在与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
  "母亲。"贡庞夫人回答说。
  她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拿破仑。"不错!"他说,"母亲的品格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每个人都是由孩童时代走入成人世界的,也许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母亲在孩子的一生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种角色,但有这样一点却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母亲的形象,至始至终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
  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
  母亲节俭有度,孩子自然就会拒绝奢华;
  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
  母亲坚强,孩子自然在苦难面前就不会怯懦;
  母亲善良,孩子自然就会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
  母亲修养有度、品质高洁,孩子自然会成为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方法
  每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尽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出类拔萃,而有的孩子却非常平庸?同样是孩子,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
  其实,造成差别的原因很简单--是否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基诺特,曾把父母不宜对孩子讲的语言归为十大类:
  1.不要威胁,如"我再也不想带你了,你给我滚开吧!"
  2.不要哀求,如"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
  3.不要抱怨,如"你这不争气的孩子,真叫人伤心透了!"
  4.不要许愿,如"假如你考了100分,我就……"
  5.不要讽刺,如"你可真了不起,能干出这种事儿!"
  6.不要恶语,如"你这个大笨蛋!"
  7.不要责备,如"你总是做错事,真是太糟糕了!"
  8.不要侮辱,如"你真是个没用的废物!"
  9.不要压抑,如"闭嘴,不许再说话!"
  10.不要强迫,如"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对照以上十类错误的教育语言,你是否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呢?
  千万不要觉得这只是一句话的问题,当这种语言成为你的一种固有教育手段时,更大的错误、甚至是极难挽回的错误往往就会发生了。
  例如,做家长的常常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却最容易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的这个缺点是怎么形成的呢?要知道,凡事有因必有果--有的家长抱怨孩子胆子太小。那么请你回想:孩子小的时候,你是否曾用大老虎、大猫等威胁性事物来恐吓他,以便制止他的不听话行为呢?
  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那么请你回想:当孩子刚学会做事,但做得不够好时,你是否曾经用"笨蛋"、"木头"等话语讥讽他呢?
  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不喜欢和自己沟通,甚至总是喜欢隐瞒事情真相。那么请你回想: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你是否曾十分习惯用打骂等强硬的方法去管教他呢?
  由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任何一种个性与习惯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根源所在。家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或一次无意识的举动,都极有可能给孩子的未来带来太多或好或坏的影响。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了:"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这个我是知道的。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既不能打骂,也不能挖苦讽刺,更不能态度强硬,那难道要随孩子的便不成?有效而科学的教育方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的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避讳的语言或行为。可仅仅知道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当孩子犯了错误、当孩子出现不良的个性倾向、当孩子不听话时,放任自流是一种最最错误的方法。
  教育孩子,既需要母亲和孩子亲密无间,又需要母亲和孩子的错误思想、错误行为斗智斗勇。作为母亲,作为和孩子最为亲密的人,以下几种教育孩子的良方,就是你必须首先知道的。
  ◆沉默
  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并坚持为自己的行为进行狡辩时,妈妈该怎么办呢?
  也许,有的妈妈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先进行一大通的批评教育;也许有的妈妈会先问清原委,再进行批评教育。可最佳的方法是什么呢?经验告诉我们,当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辩解时,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沉默。
  一位妈妈曾经这样写道:
  元元5岁的时候,一次,由于顽皮,他竟然用剪刀把我刚刚买来的一件羊毛衫剪得到处是洞。我气愤至极,可又想到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于是只得忍下怒气,转身不再理他,暗自考虑着惩罚的方法。
  元元见我十分气愤却并没有说他,更是觉得不安,跟在我的后面解释:"妈妈,我没有想把它弄坏……"在后来的十几分钟内,他一直围着我转,寻找着和我搭话的机会。对此,我依然沉默以对。
  没过一会,他便在我身边嘤嘤地哭了,一边哭一边说着:"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见孩子已经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知道,教育的最佳时间到了。于是,我把元元拉到怀里,告诉他错误的严重性……
从此以后,元元不仅没有再犯相同的错误,和我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起来。
  孩子犯了错误时,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他的辩解更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妈妈的适当沉默,不仅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反思时间,更是对孩子这种错误行为的一种变相惩罚。
  ◆ 与孩子"约法三章"
  很多母亲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行为得不到约束,但说到如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时,她们心中又觉得很茫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在这里,我们给您一个最有效,且最实用的建议--与孩子"约法三章"。
  下面这位母亲的成功经验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女儿虽然刚上四年级,但我感觉她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她看书,她偏要看电视,你叫她写作业,她偏要等一会儿,惹得我常常大发雷霆。可强逼终不是办法,看着女儿委屈的脸、不乐意的模样,我也很苦恼。
  有一天,我趁孩子高兴时说:"我们来约法三章,你先提几条要求我做到的规章制度,只要合理,我保证做到,好不好?"孩子高兴极了,她早就对我提过一些要求,希望我能给她自由。于是,双方协商,约法三章如下: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
  1.每天回家必须抓紧时间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不许拖拉;
  2.每天晚上要自觉学习达一小时以上,写日记或弹琴、练书法、读书等;
  3.不许好吃、贪吃(注意锻炼身体),凡事要讲道理,不能使小性子。
  孩子对我的要求是:
  1.进××(孩子名)的房间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才可以进;
  2.不许强迫××做不喜欢做的事,更不许发火;
  3.完成每天的任务后,可以自由活动,不许阻止。
  约法三章后,她果然照章执行起来。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果然自觉了,我也不用再和她大废口舌了。
  我们常说的约法三章,就是行为学家提出的"行为契约",即约定和承诺。有效的行为契约可以引发孩子良好的行为,促使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成功的约法三章能给孩子的行为提供一个外在协助的力量,使孩子逐步走向自我控制。
  值得提醒的是,妈妈在与孩子"约法三章"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作出好榜样。否则,已定的规则很可能就会对孩子失去效力。
  ◆尊重孩子的本性
  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久传不息,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常用事例。生活中,许多母亲在分给孩子东西的时候,也会不失时机地用这种办法考验孩子、教育孩子。但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遇到同样一种情景:孩子们都争着要大的。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全美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作了一次专项调查,结果其中有两位都谈到了母亲分苹果的故事。 一位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说: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红红绿绿、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一个,我刚想说要其中又红又大的那个时,弟弟就抢先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把大的给弟弟,小的留给我。"妈妈听后,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大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一位白宫的著名人士说:
  一次,妈妈买回几个苹果,我们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孩子们,我们来一场竞赛,谁做的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于是,妈妈把草坪分成三块,让我们修剪。结果我修得最快最好,妈妈把最大的苹果给了我。从此,我就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孩子想得到最好的,那是孩子的天性,天性无对错。而当我们的教育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一种大大的错误,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像孔融那样的神童太少。作为母亲,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利用孩子的需要,正确引导,让他们懂得公平、懂得索取与付出的关系,帮助他们成长。
  ◆纠正问题要及时
  一棵参天大树,长了一个小枝杈,你想掰掉非常容易,可是当它长成一个粗大的枝叶,再想掰掉它就很困难。
  同理,当孩子的某个小毛病第一次出现时,就应及时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果你没有纠正,等到它已形成一种习惯再去纠正,往往会事倍而功半。
  ◆允许孩子犯某些错
  孩子的错误可分两种,一种是必须立即纠正与引导的,如打人、骂人、乱丢垃圾、欺侮弱小等等,这种错误一旦放任,以后就将难以"收拾";另一种是应该允许孩子犯的错误,应让孩子在尝试和实践中自行纠正。
  例如,当4、5岁的孩子还经常要成人喂饭,跟他讲道理、鼓励、表扬等等很多办法都用尽后还没效果时,我们可采取不喂饭,让其知道饿肚子的感受。孩子肚子饿了,自然会找东西吃。又如,孩子在第一次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打烂了碗碟。这样的错误,在孩子多次实践后自然会不再发生。
  孩子犯错误的过程是不断改正错误、获得正确认识的过程,假如不给孩子机会,而是一味地帮他或严声怒骂地制止,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方法的乐趣,也会使孩子变成懒于动手、不敢尝试、习惯依赖的人。
  ◆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某母亲带着她两个兴高采烈的孩子来到剧院的售票处。"我要买3张票,1张大人票,2张儿童票。"她对售票人员说道。
"女士,6岁以上的孩子要半票,6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免费入场。"
  "那就买2张票,我最大的孩子今天刚好6岁,另一个还不满4岁。"
  售票员将戏票递给她,忽然笑着说道:"其实,你如果不说,我根本看不出你的孩子已经超过6岁。"
  "可是,我的孩子们知道。"这位母亲正色说。
  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孩子出生以后,其最初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从模仿家长而来的。因此,母亲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例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妈妈就首先要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一番成绩来;要求孩子和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妈妈自己就首先要与邻里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由以上几点,我们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教育出好孩子,就必需要有好方法!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母亲只有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
  基于此,本书的创作,也正是紧紧围绕着"教育方法"而写作的,涉及孩子的心理、习惯、个性、学习、沟通等多个方面。希望所有阅读此书的母亲共同努力,一同倾力打造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
  第一章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
  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总的来说,他们是--好游嬉的;好奇的;好群的;好模仿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成功的;喜欢别人赞许他的。
  --中国教育家 陈鹤琴
  孩子的大脑里都装了些什么?
  性格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相同吗?
  妈妈教育孩子的良机有哪些?
  妈妈教育孩子时常犯的错误有哪些?
  妈妈最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有哪些?
  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在孩子的心里,都在孩子的大脑中深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时不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并且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作为孩子成长见证者的母亲,迫切需要知道怎样对待孩子才适度,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成人的架子,走进孩子神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心理一
  孩子的大脑中都装了些什么
  孩子的大脑中都装了些什么呢?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人和孩子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说大人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美丽而纯洁的'海洋'。"
  在孩子世界里,万物皆有灵性。他们喜欢和小动物说悄悄话,喜欢为布娃娃洗脸、穿衣服……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爱憎分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只有"是"与"非";对人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有些事情在成人的眼里是错误的、可笑的,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却是真实和正常的。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这就需要妈妈从"陆地"走向"海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首先,妈妈应当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与他们进行交流。妈妈们应该知道,从2、3岁开始,孩子的独立意识就开始萌芽了,这时候孩子经常会说"我自己做";到了10岁左右,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水平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关注自己、评价自己,又由于身体的发育和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形成"成人感"和"独立感"。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还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来保护,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抗。
  其次,妈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孩子的身体成长的同时,他们的心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幼儿期(1~3岁)
  幼儿期是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从动作上他们已经能自如地独立行走,手部的动作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可以独自吃饭、玩耍。3岁儿童已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能够分清楚"你、我、他"。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世界。
  1. 学习和模仿
  幼儿期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心理阶段,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总是不停地问为什么。
  这个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能够将刚刚听到的话,立刻想起并加以模仿。因此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力也很强,如果这个时候教孩子识字,效率会很高。
  当然,孩子也会模仿一些不好的行为。如当发现别的小朋友发脾气、胡闹、说脏话时,他们也会因为新奇而模仿。这个时候,妈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表现出好奇和大惊小怪,因为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的新鲜感,从而助长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
  2. 有表达欲望
  幼儿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表达的欲望,他们能够用语言表达一些新奇的东西。如,他能告诉妈妈刚刚看到的小狗,在马路上奔跑的汽车等。对于孩子来说,表达是一种自然的喜悦,因此,妈妈一定要抽出时间、拿出耐心听孩子表达。
  3. 反抗心理
  提到2、3岁的孩子,大家几乎都会提到"反抗"二字。这个年龄的孩子反抗外来的一切,妈妈喂他吃饭,他会心不在焉地摇头说"不吃";妈妈给他洗澡,他会跟妈妈玩捉迷藏,"不洗";妈妈让他上床睡觉,他偏偏找理由说"不睡"……孩子的这种反抗情形,自两岁半起将持续半年甚至一年之久。
  对于孩子的这种反抗心理,家长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也不能禁止孩子做一切事情。最好是与孩子订立规则,如,虽有美味可口的点心摆在面前,也得先去洗手才能吃;即使经过孩子喜欢的玩具店,也得要他忍耐等到约定的日子才买给他。如果妈妈能够慢慢克制住孩子的欲望,孩子的反抗心理会减轻很多。
 学龄前(4~6岁)
  3岁后是儿童智力、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大脑重量已达到克(成人为1400多克),这是脑功能健全发展的保证。
  如果说幼儿期发育主要表现在日常行为和运动方面,那么学龄前期则会更多地表现出智能发育。
  1. 语言
  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地边说边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时,话就更多。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树木、小河或公园里的动物、秋千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如,他们会对天上飘走的云彩说:"请再来玩。"会对被雨淋湿的童车同情地说:"你在哭吗?我来帮你打伞好吗?"这是4、5岁孩子心理最突出的特点。
  5岁左右,孩子的话题会更多,他们会交换看电视节目的感受,并会互相夸耀:"我坐过碰碰车"、"爸爸给我买了把冲锋枪。"孩子与同龄人之间可谈的话题也越来越多。
  但是,话再多的学龄前孩子,在外面就可能不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妈妈不要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只要让孩子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2. 思维和想象能力
  学龄前的孩子能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并且根据角色的身份进行表演,学妈妈给孩子喂食、扮老师教学生学习、扮演医生给病人看病等。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还不能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思维具有直觉性,往往只根据事物外在的表象作出判断。
  这个时期,孩子已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这表现在他们的游戏、绘画、手工、讲故事等活动中。日常所见所闻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他们会模仿成人学开汽车、学打仗游戏、玩过家家……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活动的目的性、创造性也会相应增强。
  3. 情绪和社会性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已相当丰富,且十分容易表现出来,不太稳定,缺少控制,通常对鬼怪以及黑暗等有恐惧心理。此时,孩子已经出现如道德、理智等一些较高级的情感,能遵守一般行为规范。
  另外,孩子5岁后,开始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积极评价的儿童会比较自信;而经常受到否定、消极评价的儿童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这些脾气、性格、情绪、行为的特别表现,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
  4. 以"自我为中心"
  学龄前孩子的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叫做"自我中心"。许多孩子只知道"我要"、"我有",而不能脱离自己的立场,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问题。
一个孩子告诉他的老师:"我有个哥哥。"当老师再问他:"你哥哥有弟弟吗?"他却说:"没有。"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孩子犯错误之后,家长提醒过他多次,他却屡教不改、一犯再犯。其实,这往往也是由于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危害而造成的。
  孩子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在6~7岁后一般就会改变,他会慢慢能够体会别人的感受。但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发展水平,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就会比较迟缓。
  因此,在学龄前这个阶段,家长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很重要的。这包括对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
  学龄期(6~13岁)
  学龄期孩子的心理,看似比较平静,其实很复杂,是孩子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因为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在这一阶段,作为妈妈,要有预见性,针对孩子即将成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让孩子们安全、健康地度过这个阶段。
  1. 认知特点
  小涛已经上四年级了,最近很贪玩,学习成绩一直下降。妈妈经常与他谈心,从明确学习目的讲到端正学习态度,从个人的前途讲到祖国的未来,费尽了心思和口舌。小涛每次都瞪着大眼睛听,但听后就是不改,气得妈妈不知道再怎样教育他。
  学龄期孩子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即使到了五年级以后,孩子的认知还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所以妈妈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特点,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成功人士的故事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像小涛妈妈那样,苦口婆心讲了许多大道理,孩子听不进去,只能以没有效果而告终。
  2. 情感特点
  "妈妈,我们班好多同学作文写得可好了,他们都是在网上查的资料。"三年级的小雪放学刚回到家便对妈妈说。
  "是吗?他们都查得什么资料了,跟妈妈说说。"妈妈感兴趣地说。
  "妈妈,咱家也买台电脑吧,这样学习也更方便。"小雪转移了话题。
  "你现在还小,妈妈一定给你买好不好?"妈妈想了想说。
  "不好!"小雪生气地冲进自己的房间,从此好几天没有理妈妈。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绪。学龄期孩子以学习为其主导活动,因而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会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
  学龄前孩子的情绪表现比较外露,他们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例如故事中的小雪,因为妈妈没有答应给她买电脑便好几天不理妈妈,这些都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
  学龄期这个阶段,妈妈们没有必要为孩子的情绪波动太大而着急,因为随着孩子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他们的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在总体上说是平静而愉快的。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其情绪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情绪的稳定性在增长;
  情绪的内容在不断丰富;
  情感的深刻性在发展;
  道德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3. 行为特点
  小迪最近有了新的爱好,就是收集《水浒》卡通卡片,为了收集更多更全的卡片,他不惜花钱买,甚至用自己心爱的电动玩具与别的孩子换。
  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情,就问他:"你知道梁山好汉中有几只虎吗?"
  "有矮脚虎王英、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其他的想不起来了。"
  "我来告诉你吧,梁山好汉中共有十只虎,他们是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病大虫薛永、笑面虎朱富、青眼虎李云、母大虫顾大嫂。那你知道好汉中有几条龙吗?"妈妈故意问孩子。
  小迪摇摇头,但他对此非常感兴趣,便开始阅读小说。从那天起,小迪爱上了读小说,也不再去收集卡片了。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有了比较长远的目的,行为可以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了;他们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也开始减弱,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进步;但是,从总体上讲,孩子行为的果断性和坚持性还比较差,往往在"果断"中露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依赖。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妈妈必须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行为的特点。
  故事中小迪的行为就有很强的盲目性,也许是心血来潮,也许是受同学的影响,开始喜欢上了收集卡通卡片。但是在妈妈的正确引导下,他很快喜欢上了阅读。在学龄期这个阶段,孩子需要一个明智的引领者为他们引领方向。
  4. 个性发展特点
  上四年级的王阳有个小本子,有一天,他给妈妈看他的本子,里面竟然有他"发现"的二十几条数学"定理"。妈妈看后,发现儿子的总结有些是错误的,但大部分是正确的。于是,她给王阳买了好多数学方面的课外书,鼓励孩子学好数学。
  学龄期是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形成阶段,妈妈们要留心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兴趣、爱好的倾向,及时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任何两个孩子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点完全相同。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兴趣,不管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妈妈都要小心地培养和呵护孩子的兴趣。
  5. 自我意识特点
  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学龄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因此,妈妈要时常表扬和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完小学阶段。
  性格不同,教育方法亦不同
  作为妈妈,你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吗?
  孩子放学回家后,是静静地回到房间里去做作业,还是跟在你的屁股后面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是热情地招待,还是缩回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与别的孩子接触时,孩子是主动大方,还是忸忸捏捏地放不开自己?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性格的不同表现。
  是不是性格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就应该不同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典例。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随便实行起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
  孔子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感到很奇怪,便问孔子:"子路问'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您说'有父兄在';而冉有问您同样的问题,您却回答他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答案呢?"
  孔子说:"冉有做事往往畏缩不前,因此我鼓励他;子路的勇气一人抵几人,敢于作为,所以我让他慎重。"
  孔子在三千弟子中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除了他诲人不倦外,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因人施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母亲,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材。然而,总有妈妈抱怨"教育孩子怎么就这样难呢"、"教育孩子可真是件苦差事"……持有这类观点的妈妈应该反醒了,你真正了解孩子吗?你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吗?如果妈妈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教育孩子真的有那么难吗?
  下面,我们就一同来看看,妈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因人施教。
  首先,妈妈应了解孩子的性格。所谓"性格"是一种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优柔寡断、刚强、懦弱等,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格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性格和气质一样,也有一定的可塑性。
  妈妈在判别孩子的性格时一定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一时性的、偶然性的表现不能被认定为就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经常性的、带有本质性的表现才能被认定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提到因人施教,很多妈妈都认为,因人施教就是个别教育。其实个别教育并不等于因人施教。道理很简单,每个妈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都是一对一的个别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却并不一定适合孩子。所以因人施教在本质上讲,并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而在于这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于孩子。
 活泼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分溺爱
  川川生来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老师和邻居们都很喜欢他。但是,川川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太活跃了,总是坐不住,妈妈经常怀疑他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一天,川川妈妈的同事搬了新家,妈妈带川川一起前往祝贺。让妈妈没想到的是,到了朋友家,川川仍然像在自己家似的四处乱窜,一点也不知道收敛,不一会儿,便把同事家的新花瓶打碎了。同事碍于情面,并没有责备川川,但是川川妈妈总是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川川属于典型的活泼型性格,这种孩子的特点是喜动厌静,生命力旺盛。这类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现欲和交往能力也很强,即使面对很多陌生人,他们也敢大胆地说话和做自己的事情。但是这种类型的孩子自控能力极差,常常会出现闯祸的现象。
  对于活跃型的孩子,如果妈妈过分地溺爱他,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来,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会目空一切、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因此,如果这种类型的孩子闯了祸,妈妈应该及时教育,并采取相应措施,让孩子及时纠正。如故事中的川川,妈妈就应该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只花瓶,亲自送到同事家,并真诚地向人家道歉,这样川川才能尝到闯祸的滋味,进而收敛自己的行为。另外,这样做还能使他从小就具有责任感。
  腼腆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于心急
  龙龙上一年级了,但是让妈妈一直很着急的是,他总是很腼腆,不会主动和老师和同学们讲话、家里来了客人就会躲进自己的房间。有时,他心里有事情,宁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去解决,也不和妈妈讲。
  腼腆型性格的孩子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听话,但他们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对于这类性格的孩子,妈妈不要为他们的不活跃而过分心急。因为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或适宜的氛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情温顺,"节奏"慢,若家长迫使他提前活跃起来,他们就会感到心里不踏实,有时还会因信心不足而徘徊不前。
  对于腼腆型性格的孩子,妈妈最好用表扬和鼓励法让他们去做事情。以故事中的龙龙为例,妈妈可以经常找机会表扬他,"今天楼下的王叔叔夸你了,说你主动跟他打招呼,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龙龙长大了,知道给客人拿水果了"……
  另外,妈妈一定要试着与这种类型的孩子沟通,因为把一切事情都装在心里,将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妈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龙龙,今天班上有什么事情发生吗?""你有什么看法呢?"……当沟通成为一种习惯,孩子就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乖巧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高要求
  小星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他的生活、学习从来没有让家长多费心。用小星妈的话说,就是"一切都在静悄悄中进行,小星也在静悄悄中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妈妈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在前十名徘徊也不行,为了让孩子更具竞争力,妈妈给小星定了一个目标:向第一名挑战,并给他做出了相应的学习计划。
  让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月考中,小星的成绩竟然一下子降到班里的第20位。妈妈很迷茫:为什么越订目标,孩子的成绩越下降呢?
  乖巧型的孩子不活泼,也不腼腆,但他们的心情几乎总是好的,好像每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少大声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抗议,所以有时妈妈们往往对他们要求过高,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意志。其实,妈妈们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一种不好的后果:如果孩子觉得压力过大,往往会影响他们能力的发挥。而且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
  其实,小星的妈妈没有必要给孩子定太高的目标,孩子的成绩可以说已经不错了,妈妈只需要让孩子明白:你的成绩是不错,但还不是最好的,凭你的能力还可以做得更好。然后可以这样鼓励孩子:"成绩排在你前面的那位同学很棒,不过凭你的能力,妈妈相信你下次考试时一定能超过他的。"这样,孩子抱着轻松而又有压力的态度去学习,效果会好得多。
  问题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多责难
  皮皮是个有名的"问题孩子",老师经常向皮皮的妈妈告状:"他经常欺负比他小的同学、故意在女同学的衣服上画画、还经常把我的教鞭弄断后收藏起来……"妈妈每次回到家后,都会把他狠狠地打一顿,但是这顿"体罚"的有效期只有两天,两天之后,皮皮又恢复了原貌。
  问题型的孩子,常常让父母操透了心。这种孩子一天到晚很难安静下来,等孩子慢慢地长大,还会出现狂妄自大、厌学、打架、早恋、上网成瘾等现象。
  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多与孩子交流,从正面入手,用悄悄话教育孩子如何克服"问题",帮助孩子从小就能分辨什么可以做,什么则不可为之。
  对待这样的孩子,妈妈需要极大的耐心,不要给他过多的责难,如皮皮妈妈听到老师的告状后就"体罚"皮皮,这就是种非常错误的做法,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叛。当然,妈妈也不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自责型孩子的应对策略--多夸少责
  这类孩子一般都是完美主义者,或者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很高。当孩子做错事情或者未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他们自己会先把自己责备得体无完肤。这种孩子的自尊心极强,如果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当,很容易造成孩子严重的自卑心理。
 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妈妈要格外小心,也许不经意间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当这类孩子犯错或遇到失败时,如考试没考好,妈妈千万不可说一些有损孩子自信的话,如"我早知你是难成大器"、"这次测验你又不及格"、"妈妈对你实在很失望"。
  其实,妈妈可以用夸奖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他们拿出信心去努力,如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次考试你竟然前进了两名,妈妈真为你高兴。虽然这次你还是没有及格,妈妈知道你努力了,妈妈敢保证你下次一定能及格。宝贝,你有信心吗?"这样,孩子听后不但不会过分地责备自己,还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心理三
  做妈妈常犯的十大错误
  生活中,有的孩子很懂礼貌,见到小区里的叔叔、阿姨总会热情地打招呼,而有的孩子总是不懂事,一会儿破坏公共设施,一会儿欺负比他小的小朋友,大人们见到他总会摇着头说:"太调皮了!";有的孩子很积极,按时起床、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地预习,而有的孩子做事总是很拖拉,迟到、完不成作业……
  同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在这么小的年龄就出现了如此明显的差距,除了性格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呢?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除去特殊情况,每个孩子的智力都是相当的,孩子之间因智力引起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相反,后天的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差距。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
  所以,妈妈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至少应该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犯哪些错误。
  其实,只要妈妈们用心观察便会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犯这样一些错误:
  错误一: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
  "我要功能更多的文具盒"、"我要吃肯德基"8岁的小贝经常任性地向妈妈这样喊。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她就会生气地大哭大闹,再不行就以不吃饭、不上学来威胁妈妈,大有不满足要求誓不罢休的架势。遇到这种情况,妈妈通常是无奈地向她妥协。
  为什么孩子总是任性地向妈妈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并且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已经把妈妈的心思摸透了。
  他们明白,很多时候,妈妈口中的"不行"并不是真正的"不行",仅仅是"可能不行",而且这种"可能不行"可以迅速地转换成"行",只要他们拼命吵闹就可以达到目的。于是,在这样的环境刺激下,孩子逐渐掌握了拼命哭闹这个控制父母屡试不爽的绝招。由此,孩子也将养成很多坏毛病,如任性、贪婪、虚荣等等。
 一位妈妈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为了改掉孩子任性、耍赖的坏习惯,每次我带他去买东西前,都要先列一个清单,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妈妈和你都只能买清单上列出的东西,你监督妈妈,妈妈也监督你,好不好?"
  "好呀。"孩子满口答应了。
  然而,到了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诱人商品,孩子早已忘掉我们的清单,他向我提出了一大堆要求,从糖果到图画书,我都一一拒绝了。但是,就在准备付款的时候,孩子的目光被一个很可爱的小瓶子吸引了,里面装的是口香糖,他用可怜的眼光看着我:"妈妈,我要那个糖。"
  我故意不理他。
  "妈妈,我真的想要。"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并引来了很多目光。
  我有点尴尬,但还是没有理他。
  他看到我的态度很坚决,知道是没有希望了,只好默默地跟在我的后面。
  回到家后,我批评他,并且拿出清单跟他一一对照,确实,我们一件东西都没有多买。从那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在买东西方面向我提出过无理要求。
  很多时候,孩子的态度往往是由妈妈的态度决定的。这位妈妈的日记,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育子真理:一旦已经给了孩子"不行"的答案,就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妈妈总是在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就妥协,这就是在助长孩子的任性行为,并坚定了孩子耍赖的信心。
  错误二:用物质来弥补亲子时间的不足
  帅帅的妈妈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最不缺的就是钱。由于她平时经常忙于应酬,所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过,只要一到周末她就会带孩子出去玩,无论孩子提出何种要求,都会给予满足。
  生活中,像帅帅妈妈这样的妈妈很多,她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心里感到惭愧,于是她们会给孩子买很多各式各样的衣物、学习用品、零食等,一是慰藉自己,另一方面是想千方百计博得孩子一笑。
  其实,这种过度以物质的方式来补偿孩子的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如果经常让孩子从物质中得到补偿,他们会认为妈妈觉得钱很重要,那么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把物质看做是至高无上的,从而会在心中形成一种扭曲的认知。而且,他们还会养成不把向妈妈要东西或提条件当回事的习惯。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在孩子13岁前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青春期之后父亲的作用则更大。所以,在孩子13岁之前,妈妈一定不要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妈妈真有工作要忙,或者像帅帅的妈妈一样有自己的事业,那妈妈就应该把这些情况讲给孩子听:"妈妈真的好想陪你,可妈妈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等完成后再补偿你。"但是,尽量不要用物质来补偿。每天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自己现在在干什么,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妈妈都在惦记着他。 错误三:孩子没有必要做家务
  雯雯已经上四年级了,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不爱劳动,每当班级大扫除的时候,她都找借口请假,或是找一个很轻松的活慢慢地干。当老师把她叫到一边,很真诚地劝她要热爱劳动时,她却很不耐烦地对老师说:"我在家里从来没有劳动过,我们家劳动的事情从来都是妈妈来做。"
  老师把雯雯的话转告给了雯雯的妈妈,雯雯妈也无奈地说:"这孩子从小就懒,没有办法。"
  "世上没有天生的懒孩子",家务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怕孩子累着,常会以"孩子太小不会做家务"为理由;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妈妈又认为干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所以不要求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即使孩子有干家务活的愿望,也会在妈妈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泯灭。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它会诱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妈妈们:"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可见,让孩子适当地参加劳动是有益的,它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毅力等。
  因此,妈妈们该放手时就放手吧,不要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包大揽,适当地给孩子布置一点家务劳动,给孩子一次施展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有权利参与家庭的各项活动,妈妈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不让孩子做家务,其实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这种权利,实际上是把孩子隔离于家庭之外。相信,智慧的妈妈们永远不会这样做!
  错误四: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渐渐关闭起来。
  然而,很多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忽略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妈妈,可以尽情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甚至粗暴干涉、拆信、监听、偷看日记等。
  可如果妈妈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隐私,这往往会得不偿失--
  一个9岁的小女孩,因为妈妈偷看了她的日记而一个多星期都没有和妈妈说过一句话,最后妈妈无奈,只好向她的老师求救。
 一个12岁的男孩子,因为妈妈未经他的允许动了他的东西而和妈妈大吵一通,然后离家出走。
  很多事实都证明,妈妈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其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这样,妈妈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被破坏了。
  那么,妈妈怎样做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隐私呢?
  首先,在生活中,妈妈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当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妈妈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妈妈就不要偷看。
  其实,当妈妈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尊重孩子,孩子也同样会尊重妈妈,从而把妈妈当成他的好朋友。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向妈妈谈起。
  另外,当妈妈需要进入孩子的房间时,应该敲门,并礼貌地问他:"我可以进来吗?"
  当孩子写日记或者写信时,如果妈妈想看,必须经过孩子的允许。妈妈可以说:"孩子,在写什么呢?妈妈可以看看吗?"
  当妈妈想帮助孩子收拾房间、书桌或者书包时,最好让孩子知道。妈妈应该说:"让妈妈帮你收拾,你看好吗?"
  错误五:滥用表扬
  现在很多妈妈都知道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她们常常把表扬孩子的话挂在嘴边。这样做,对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非常有帮助,但与此同时,太多的表扬则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
  一个9岁的小男孩,能言善辩,见多识广,他的妈妈经常在人前人后夸孩子聪明,所以他在别的同学面前总是很骄傲。
  一次,老师让他回答问题,由于他没有注意听课而没有回答上来,因此老师很自然地说了他两句。就因为这件事,他难过得要命,说什么也不想再去学校上学了。后来,经过老师耐心反复的劝导,他才放下了思想包袱。
  妈妈的表扬,切记不能滥用。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如准时完成作业等)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另外,妈妈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具体地、明确地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
  一个小女孩拿着一幅她刚完成的画作让妈妈看,妈妈认真地看了一会儿对她说:"你的小鸟画得真细致,花的颜色也很鲜艳,整幅画看起来非常协调!"
  说完,妈妈还在认真地欣赏,一会儿又对孩子说:"天空中还有一块空白,如果你在那儿添点什么,这幅画就更完整啦!"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又高兴地画了起来。
 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在于,明确说明孩子什么地方值得表扬,并且为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这样,孩子会因为妈妈的表扬而受到鼓舞,同时妈妈指出的不足也让孩子确立了新的目标,并使她逐步明白:只有不满足现状、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错误六: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
  "孩子,自从有了你,妈妈从来没有好好地看过一次电影。"
  "要不是因为你,妈妈现在可能早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了。"
  "因为你,妈妈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话,一些妈妈经常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想以此来打动孩子,引起孩子的可怜,从而让孩子听话。
  有时,妈妈的这种办法确实能使孩子听话。但是,如果妈妈经常性地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却会使孩子产生一种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会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来度过一生。
  错误七: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小菲的妈妈一说起女儿就特别激动,"我们做父母的为了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可她就不给我们争气。你看,我们同事的孩子,比她还小一岁,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别人行,为什么我们家孩子就是不行呢?"
  每当小菲听到妈妈这样说时,她就一肚子委屈,她经常偷偷地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从记事起,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看到别的孩子画画画得好,她就说我没出息,让我也学画画;看到别的孩子小提琴拉得好,她又让我学小提琴……一年之内,我学了将近五种特长,结果什么也没学会。为什么妈妈总能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就是看不到我的优点呢?"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优点和缺点,能力和特长也各不相同。妈妈们总是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相比,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巨大的伤害,很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萎靡不振,从此消极待世。
  错误八:不给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
  小雪今年读四年级,今天中午,妈妈还没吃完午饭,就见小雪哭着跑回家,并告诉妈妈:"我不去上学了。"妈妈问她出了什么事,她也不理妈妈,只顾伤心地哭泣。后来,妈妈劝了半天,她才说出了原因:今天有同学说她丑。
  小雪在班里担任班长,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她从小乖巧懂事,接受的都是掌声和鲜花,别人的赞扬声络绎不绝,家人对她更是宠爱有佳。显然,同学说她丑,这个事实让她无法接受。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安宁的成长环境,不愿意让孩子吃太多的苦。因此,他们除了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说,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父母已经为孩子把这些烦恼的事情摆平。如此,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就被完全剥夺。
其实,家长们这样做并不是为孩子好。在家长完全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他们不能经受任何的挫折和失败,因此他们长大后往往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错误九:经常对孩子说"你真笨"
  一位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嘟囔着小嘴对妈妈说:"妈妈,这次考试我不是第一!"而这位妈妈则是用信任、鼓励的目光对孩子说:"你在妈妈眼里始终是最好的!"
  很显然,这位妈妈是在赏识和鼓励孩子。孩子听到妈妈的鼓励之后肯定会信心大增,从此为下一次能取得好成绩而努力。
  但是,如果此时这位妈妈用一种相反的态度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那么容易的题你还答错,真是猪脑子!"
  这样的教育方式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时,妈妈就给孩子戴上了一个"猪脑子"的帽子,使他认为自己从小就笨,他还怎么能去争取好的成绩呢?如果孩子自幼就有一种不如别人的心态,没有信心,等到真正遇到失败时,他就会把"笨"作为理由,他就有了一个护身符:我天生笨,所以我不努力!
  有些妈妈经常会说自己的孩子"你真笨"。其实,从脑生理学的角度看,正常人的头脑并没有天生好坏之别。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头脑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呢?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的思维永远是活跃的,而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却会在无意识中让自己的头脑变得闭塞僵化。可见,一个认为自己笨的孩子,自然而然其头脑就会处于闭塞状态。因此,妈妈们,请千万别再用"你真笨"这三个字去束缚孩子的头脑!
  错误十:不能抓住教育的"重点"
  孩子要和朋友去玩,妈妈交待"可以去,但是下午5点前一定要回来",然后送他出门。可是,5点了孩子却没有回来,超过了约定时间20分钟后,孩子才回到了家。
  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母亲会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守约定:
  "说好5点回家,就应该准时回家!下次再不守约定就不准出去玩。"
  "为什么不遵守约定?说好5点回来就要5点回来,老是说谎怎么能成为有信用的人!"
  其实妈妈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仔细想想,"不可以不守约定"、"说谎不能成为有信用的人"这些孩子早已经知道的道理,却并非是本次教育的重点。此次问题的关键是孩子如何才能遵守约定,这才是妈妈应该提出具体建议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很清楚地知道"5点要回家",可是玩过头就忘了。而迟归后母亲关于不守约定的斥责,并不能使孩子学到任何道理。如果此时妈妈提出建议,让孩子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回家,这才是有效的教育。比如,下次可以让孩子戴5点钟会鸣叫的手表出去玩;或者说"5点钟妈妈去接你";或者告诉孩子:"下次去朋友家玩,如果在约定的时间不能回来,要打电话跟妈妈说。"教孩子一些具体的方法,才是抓住了重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心理四
  教育孩子的九大良机
  我们都知道,打仗要讲究战机,播种要讲究时机,同样,教育孩子也要讲究时机。所谓教育的时机,就是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
  很多妈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不仅不接受,还很抵触;而在另一些时候,家长只简单说几句话,就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后者选准了教育的时机。
  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时,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发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
  例如,撒谎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行为。面对孩子的谎言,做妈妈的应该如何教育他才是最科学的呢?
  片断一:
  "我妈妈在教育局里做领导,正好管咱们学校。我要是把这事告诉了咱们老师,他一定不敢再批评我了。"小勇正在和他的同学们聊天。
  "真的呀,那老师批评我的时候你要保护我呀!"小勇的同学羡慕地说。
  "那当然了,谁叫我们是好朋友呢!"小勇表现出很自豪的样子。
  这时,小勇的妈妈来接小勇回家,正好听到了儿子与同学之间的这段对话,她很生气,揪起小勇的耳朵就说:"这么小就知道吹牛,长大后还了得!快向同学道歉,说你刚才撒谎了。"
  从此,小勇在同学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来。
  片断二:
  "我家有三辆小轿车,爸爸开的是奔驰车,妈妈开的是宝马车,舅舅开的是奥迪车,他们经常在校门口同时来接我。"一个孩子正在和一个刚认识的小朋友聊天。
  "真的太棒了!你经常坐谁的车?"小朋友很羡慕。
  "当然是坐爸爸的车,他的车又长又宽又豪华,开起来很威风。"孩子故意摆出威风的样子。
  他们的谈话正好也被孩子的妈妈听到,这位妈妈没有马上戳穿儿子的谎言,而是在晚饭后,把儿子拉到一旁聊天。
  "儿子呀,我们家如果有一辆小轿车,那该有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接你上下学了。"妈妈开玩笑地对孩子说。
  孩子低着头不敢看妈妈,小脸蛋霎时绯红了起来。
  这时,妈妈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希望我们家有小轿车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家还没有小轿车,你竟然对小朋友说有三辆小轿车,这就不对了,这是在撒谎。"
  孩子低着头,不好意思地向妈妈认了错。
  为了教育孩子不再说谎,妈妈又给他讲了"华盛顿小时候不说谎"的故事。听完故事后,孩子攥着拳头向妈妈保证:"妈妈,请你相信我,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从以上两组教育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时机的不同,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是教育孩子要诚实,第一位妈妈当场戳穿了孩子的谎言,虽然也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但是孩子的自尊心却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不仅会使孩子在同学面前很长时间抬不起头来,更容易使孩子变得自卑。而第二位妈妈却很懂得寻找教育孩子的时机,她没有当场揭穿孩子的谎言,而是回到家后,在引导孩子慢慢觉悟之后再予以纠正。这样一来,孩子既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有了强烈的改正错误的决心,又不至于伤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像小树一样需要不断修剪。也就是说,成人要不断地引导他,帮助他克服缺点和毛病,他才能健康地成长。
  其实,如果做妈妈的能够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就会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有哪些呢?做妈妈的又应当如何把握呢?
  时机一:当孩子困惑时
  每个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困惑,在这些时候,他们往往特别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此刻也正是妈妈教育他们的最佳时机。
  一天,做班长的小庆放学回家后情绪非常低落,她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在草稿纸上写着"理解万岁"。
  妈妈看到这种状况,没有直接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故意给她讲自己与同事之间发生误会的事情。小庆听了,很惊讶地问妈妈:"妈妈,你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呀?"
  "当然了,只要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都会碰到被别人误会或误会别人的事情。"
  "那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小庆充满期待地问妈妈。
  "首先,我要确认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如果确认自己是正确的,我会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对方沟通,向对方解释清楚;同样,如果我发现我是错误的,我会找个机会向对方道歉。"
  听了妈妈的话,小庆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并感激地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我知道怎样去做了。"
  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到困惑时,妈妈抓住孩子渴望学习经验的心理,及时帮孩子进行必要的疏理,不失为教育的最佳策略。因为此刻,无论妈妈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孩子都会很容易地接受,从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时机二:当孩子取得成绩时
  生活中,孩子总会取得一定成绩,如在学校中考得了好名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或在某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奖励等。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都会比较高昂,自信心也会比平常强,妈妈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在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给孩子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孩子乘势而上,把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动力。
 当然,妈妈也不要忽视孩子因取得成绩而引发的骄傲自满情绪。骄傲是成功的大敌,做妈妈的千万马虎不得。许多孩子的学习成绩经常大起大落,其原因就是骄傲自满。因此,妈妈在表扬孩子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及时让孩子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另外,当孩子做了好事的时候,如给老人让座、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关心班集体等,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孩子做好事常常是无意识的,妈妈要善于把这种无意识引导到有意识,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时机三:当孩子犯错时
  综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许许多多的名人或成功之士,在他们成功成名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经典的故事--那就是他们在犯错时,他们的父母在当时的情景下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着他们一生的成长。
  列宁因为打碎花瓶,妈妈教育他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华盛顿因为砍倒了樱桃树,爸爸教育他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无数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犯错改错的过程,而犯错的过程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因为只有在犯下错误的同时,孩子才更有可能深刻地去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妈妈就要帮助孩子去分析错误,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最终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时机四:做客时
  亮亮是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妈妈多次教育他待人要有礼貌,但每次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一次,妈妈带他去参加一个婚宴。宴会结束时,孩子对妈妈的同事说了一句"叔叔阿姨再见"。同事们都称赞亮亮说:"这孩子真有礼貌",甚至还有同事让自己的女儿"向亮亮学习"。回来后,妈妈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便给孩子买了一台"文曲星"。
  亮亮很惊讶地问妈妈:"妈妈,'文曲星'我要了这么久,为什么今天给我买呀?"
  "因为今天你很有礼貌,应该奖赏。叔叔阿姨已经给了你口头奖励,这是妈妈给你的物质奖励。"
  "谢谢妈妈!"亮亮欢呼着。
  "懂礼貌不但会让别人很开心,自己也会在别人的开心中有所收获,以后还要不要做懂礼貌的孩子呀?"妈妈不失时机因势利导。
  亮亮使劲地点头表示同意。
  有很多孩子在家很听话,但是到了客人家,就容易"人来疯",放任骄蛮,让大人很没面子。这时,如果妈妈当着客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孩子不但不听,甚至会故意大哭大闹,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因此,要使孩子在别人面前变得听话、懂礼貌,妈妈就必须在做客前和做客中对孩子做一些相应的指导,并且在做客后及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此时,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时机五:待客时
  待客时,是孩子学习待人接物礼仪的最佳时机。
  妈妈发现8岁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礼物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就微笑地对孩子说:"贝贝,你好像忘记说什么了?"贝贝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说什么,这时,妈妈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礼物给贝贝,我代贝贝谢谢您!"
  贝贝听了妈妈的话,意识到自己没有礼貌,于是很不好意思地说:"贝贝也谢谢阿姨!"接着在妈妈的示意下,贝贝又对客人说:"阿姨,您热不热,我去给您拿杯饮料。"说着便去准备了,俨然一个"小大人"的样子。
  时机六:孩子对某些事物有浓厚兴趣的时候
  妈妈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一事物特别有兴趣,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抓住孩子兴趣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这样做,说不定就会激发出孩子某一方面的智慧火花,引导孩子沿着自己的兴趣走向成功。
  大双和小双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14岁考入大学,19岁攻读航天博士,22岁参与国家863课题研究。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其父母抓住了他们的"闪光点",从兴趣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例如,"二双"的父母从哥俩用铁丝去探电源插座是否有电开始,发现了孩子对家用电器的浓厚兴趣。从此以后,父母用心去保护和支持孩子的这种兴趣和爱好,"纵容"孩子把家电当"玩具",拆家里的收音机给孩子做试验,鼓励孩子在修水龙头、马桶中练习动手能力,等等。结果,哥俩小小年纪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电器医生",并一步一步成长为航天奇才。
  时机七:就餐时
  许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感受,平常工作忙,几乎挤不出时间来教育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就成了教育孩子的一个好时机。如此一来,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家长便开始问功课、查成绩、讲孩子过错,常常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哭哭啼啼,使就餐笼罩在一种不愉快的紧张气氛中。
  "我不喜欢在家里吃饭,一上饭桌,妈妈就问这问那。"
  "妈妈老问我考试分数,还说考不到90分就不给我买好吃的。奶奶就不说我,我还是愿意在奶奶家吃饭。"
  "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说我不喜欢的话题,因此,我每次都吃的特别快,不给妈妈说我的机会。"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餐桌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抑和情绪低落,使父母和孩子隔阂加深,从而导致孩子不亲父母的尴尬局面。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餐桌上不能教育孩子。其实,吃饭时,妈妈完全可以教孩子认一认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告诉孩子这些菜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烧熟了后又是什么样子,并让孩子记住它们的名字。这样,一边吃东西一边学习,孩子会吃得更香。
 其实,餐桌虽小但意义重大。家长如果能够营造一个愉快、舒适的进餐环境,就等于搭建了一个和孩子良好沟通的桥梁。在愉快的环境当中,孩子有发表自己"高见"和"新闻"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还有利于活跃进餐的心理气氛。
  时机八:当老师来家访时
  大多孩子最怕老师上门,因为,他的在校表现就会暴露出来,同时,孩子更怕妈妈将他在家的所作所为告知老师。因此,妈妈应懂得孩子的心理,在老师家访时,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提出希望的口气间接地说出孩子的缺点以让老师了解。
  新学期开学了,妈妈教育性格腼腆的小丁在学校要活泼、开朗、大方一点,儿子满口答应了。以后的每隔几天,妈妈都会提醒儿子,"将来的社会不需要性格腼腆的人",每次小丁都很认同地点头。一个月过去了,妈妈找到小丁的老师了解情况后才得知,儿子在学校还是那样不爱说话。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事情有了转机。
  一天,小丁的老师来做家访,问小丁的妈妈:"小丁在家里表现怎么样,是不是比以前活泼多了?"
  "好多了,现在家里要是来了小客人,丁丁都会主动陪小客人玩。"小丁的妈妈想了想说。
  送走老师后,妈妈发现小丁一直盯着她,便走上前跟他聊天。说着说着小丁就问妈妈:"妈妈,你真的觉得我的性格比原来好多了吗?"
  妈妈先是一愣,然后接着说:"当然了,那天家里来客人,你不仅主动打招呼,还给小客人拿了一个苹果,这都是进步呀!"
  果然,从那以后,小丁的性格好多了,并开始主动与爸爸妈妈进行沟通。
  时机九:生活中任何一个合适的时刻
  磊磊突然迷上了游戏机,他曾和妈妈做了很多次保证:以后再也不玩游戏机了。但是,趁妈妈不注意,他还是会时不时地偷偷溜进游戏厅。
  一天,同为球迷的妈妈和磊磊一块看《足球之夜》,主持人正在回顾意大利对荷兰的一场世界杯经典之战。荷兰球星德波尔两次将点球踢飞,导致球队失利。
  这时,磊磊急得直跺脚,妈妈感到机会来了,便对他说:"儿子,德波尔罚失第二个点球时,主持人是怎么评价的?"
  "真不可思议,一个人居然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能掉进同一条河流。"孩子一字不落地回答。
  "别以为妈妈不知道,你小子被游戏机'绊倒'过多少次?几次'掉进'游戏厅啊?"妈妈幽默地问。
  孩子惭愧地低下头。
  妈妈一看有门儿,赶紧引导:"迷恋游戏机就像射失点球,会造成严重后果。最近你视力下降,学习成绩……"
 没等说完,磊磊抬起头说:"妈妈,我只是有时控制不住自己。你放心,我百分之百改!"
  生活中,教育孩子的好时机有很多,当孩子有崇拜的对象时、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当孩子经历失败时、当孩子享受成功时……妈妈抓住这些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每个孩子都会成长得很快。
  教育孩子讲究时机,当然,这需要妈妈用心去发现时机、用耐心去等待时机、用宽容的心去创造时机……只要时机得当、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不会让妈妈失望!
  心理五
  妈妈最应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贴鼻子游戏规则及玩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