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那三国2魏国阵容魏国猛将夏候悙

三国水浒中的人生智慧(二)
还得从先做人开始
——以蔡瑁、吕布为例
第四十一回中,“刘玄德携民渡江”的途中,在当阳县被曹操的大军团追杀,直到第二天的黎明,刘备才脱离了险境。四下看看,身边只剩下了百余人。随行的百姓、两个夫人和孩子,还有赵云、糜竺、糜芳、简雍等人,皆不知下落何处。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踉跄跄地跑回来说:“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刘备听罢立刻喝叱道:“子龙是我故交,怎么能背叛呢?”张飞火上浇油地说:“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大概投降曹操,贪图富贵去了!”尽管如此,刘备仍然坚定不疑:“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的!”
纵观赵云的一切行为,从来没有失过忠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品格,才换来了刘备对赵云如此坚信不疑。接下来的“赵子龙单骑救主”,又是为赵云的铁血丹心作了一次坚强有力的佐证。
蔡瑁就不是这样了。在官渡之战前夕,蒋干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回到曹营报告曹操说蔡瑁、张允暗里勾结东吴,曹操听罢便把二人杀掉了。这个绝不是曹操处事简单轻率,而是曹操从蔡瑁的品格上断定,他是完全可以做出这种随便投降的事情来的人。
刘表死后,蔡瑁、张允利用制造假遗嘱的手段,使其侄刘琮成为荆州之主。在曹操准备进攻襄阳的时候,蔡瑁则是“主降派”的急先锋。李珪曾大骂蔡瑁:“汝内外朋谋,假称遗命废长立幼,眼见荆襄九郡,送于蔡氏之手!故主有灵,必当殛汝!”
刘琮向曹操交上了投降书,曹操在樊城派人去襄阳召见刘琮,王威看准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密告刘琮:“将军既降,玄德又走,曹操必懈驰无备。愿将军奋整奇兵,设于险处击之,曹操可获矣。获曹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传檄而定。此难遇之机,不可失也。”蔡瑁则喝叱王威:“汝不知天命,安敢妄言!”气得王威大骂:“卖国之徒,吾恨不生啖汝肉!”
蔡瑁同张允去樊城拜见曹操时,“辞色甚是谄佞”。当曹操加封蔡瑁为镇南侯、水军大都督,张允为助顺候、水军副都督时,二人“大喜拜谢。”待俩人退下去后,荀攸对曹操说:“蔡瑁、张允乃谄侫之徒,主公何遂加以如此显爵,更教都督水军乎?”曹操轻蔑地笑着说:“吾岂不识人?止因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水战,故且权用此二人,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
缺少忠义,品格不正,人家纳降你也只是把你当成走狗来使唤,绝不会当成同心同德的同盟者。而且这类人普遍的结局都是“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日本鬼子杀给他带路、向他告密的汉奸就是这样的道理。
在《三国演义》中,武艺能超过吕布的人恐怕不多,但这个人徒有其威武外表,而内心品格极为低下,李肃说他是“勇而无谋,见利忘义”;王允说他是“好色之徒”;糜竺说他是“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曹操说他是“豺狼也,勇而无谋,轻于去就,宜早图之”。至于张飞骂他的“三姓家奴”,更准确地描述了吕布的目光短浅,品格低下的嘴脸。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择主与背叛也是本质上的不同。赵云不是“从一而终”的,但没有人说他是“三姓家奴”这样的话,因为他不是像吕布那样“有奶便认娘”的背叛,而是“择主而侍”,积极地把握机遇,准确定位,掘弃庸昏之主,追寻明治之君,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吕布生得气宇轩昂,仪表不凡,自幼膂力过人,善骑射,人常以李广比之,号为“飞将”。吕布最早投于荆州刺史丁原麾下作主簿,丁原爱其英武,认为义子。
中平六年夏四月,灵帝驾崩,太子辩即位,当时朝廷是宦官专权,灵帝身边的“十常侍”权位极重,其母舅何进欲诛杀之,招纳四方勇士、英雄聚会于都城,丁原、董卓都在其中。后“十常侍”被诛,何进亦死,董卓趁机私招何进之兵,兵多势大,众公卿皆惧。董卓欲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遭丁原痛斥,便令部将李肃以利诱吕布杀了义父丁原,吕布又认董卓为义父。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吕布又杀了他的第二个义父董卓。
董卓遗党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吕布带领兵马逃走后,去投袁术、袁绍未成,转而投了刘备。曹操使“驱虎吞狼”计,让刘备去讨伐袁术,吕布则趁城中空虚,夺取了徐州。吕布最后被曹操擒获时,跟曹操说的是:“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曹操问刘备何如,刘备回答:“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下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武功应该是天下第一。罗贯中也有评价:“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第三回写的是“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在虎牢关前,给人留下印象的不是关羽、张飞、刘备,而是吕布。对这场交战,《三国演义》中这样写到:“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在民间老百姓的排行榜上,吕布也是稳居第一把交椅的。
乱世英雄。在那样一个群雄纷争的年代,这么一个武功盖世的人物,为什么非但没有成功建业,反落了那样一个悲惨的下场呢?问题就是由他的卑下的品质、人格决定的。吕布的身上太缺少忠信了。
吕布的问题很像宋朝的秦桧,“人从宋后少名桧,我至墓前愧姓秦”。
秦桧的诗词歌赋造诣极深,正是因为这些才能,才使得他在宋朝那样一个崇尚艺术的时代里如鱼得水,能够高官任坐,骏马任骑。秦桧的书法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内行人士认为是远远地高于岳飞。但宋朝之后的近千年来,没有人愿意去学习临摹秦桧的书法艺术。因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十分讲究人品的,清朝的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明确阐述到:“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志,如其学,总之,如其人也”。谁都怕因为学习秦桧的书法而“如其人也”,弄成千古骂名。
行草书法中有“宋四家”的“苏”、“黄”、“米”、“蔡”之说。“苏”是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蔡”原是大奸相蔡京,因此人德行不行,人们把“蔡”改为蔡襄。宁愿蔡襄的行草书水平远不如蔡京也认可。
楷书中更有“唐四家”之说。即“欧”、“柳”、“颜”、“赵”。
“颜”是颜真卿。颜真卿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为人也同样令人敬佩。他是唐代的三朝重臣,在宫廷里担任监察御史时,由于办事公正,不媚权贵,因而受到奸相杨国忠的排挤,被贬到外地,担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
安禄山刚刚打出反叛旗号,颜真卿就招募了1万多人的队伍,竖起讨伐叛贼的大旗。因为颜真卿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有所认识,早就在暗地里做着抵抗叛军的准备,比如加固城墙,收集粮食,训练士兵等等。可在表面上,他却常常与宾客外出游山玩水,划船饮酒,使得安禄山认为颜真卿不过是个爱游乐的书生,不值得担心,因此对他不加提防。
安禄山打过黄河时,把河南留守李橙等三位反对叛乱的官员杀了。然后,他派了一个心腹带着这三位官员的头颅,到黄河以北各郡县一路跑去,威胁各地的官员。这个心腹来到平原,又拿出人头向颜真卿摆威风,猖狂地说:“如果谁敢反对安大人,这就是榜样。”颜真卿轻蔑地一笑,转身对部下说:“我与李橙等人很熟,这根本不是他们的人头。安禄山想来吓唬咱们,大家不要上他的当。”说罢,就把安禄山的心腹给杀了。
颜真卿拉起抵抗队伍,附近十几个郡县的一些爱国官员,都带着队伍赶往平原城,与颜真卿回合。他们一致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把军队交给他统一指挥。联合起来的军马有20多万人。声势十分可观。唐玄宗得知,就下令升颜真卿为户部侍郎,辅助大将李光弼讨伐叛贼。
不久史思明攻陷常山,又挥军来攻平原。这时,黄河以北的大多数郡县又被叛军占领,颜真卿困守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兵微力弱,最后只好弃城撤退,绕道去了凤翔,去见已经继位的唐肃宗。过了十几年,这位民族英雄,又遭到奸臣陷害,被另一个叛乱分子李希烈杀害。李希烈希望颜真卿能够投降他,结果遭到颜真卿的一顿痛斥,临刑的颜真卿气宇轩昂,大义凛然。
颜氏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至唐后,颜真卿的书法在中国书坛受到历代书家的尊重敬仰,许多书家以学习颜氏书法为荣耀骄傲。
颜氏书法刚正端庄,肃穆宽博,法度森然,正气凛然,书品中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他光明磊落的人品,是他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在宣纸上化为笔墨艺术的表现。人们喜爱他的书法,不仅是要学习他精湛的笔墨艺术,更是要通过临摹他的书法来领悟他中正巍峨、忠信刚毅的生命境界,进而把文字写得好,更要把人做的好。
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做人,这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容。
品格凛然的人,即使是敌人也敬重。“白门楼吕布殒命”时,吕布死皮赖脸地向曹操求降,身边同样被缚的张辽十分瞧不起:“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曹操指着张辽说:“你这个人好面熟呀。”张辽直视曹操说:“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曹操笑着说:“你原来也记得”。张辽咬牙切齿说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曹操拨剑而起:“你身为败将还竟敢辱骂我!”随后就要来杀张辽,此时的张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这时,关羽跪在曹操面前主动为张辽求情:“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刘备也紧接着说:“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曹操随即扔掉手中的剑说:“我也知道文远忠义,故意试一下而己。”然后亲自为张辽松开了绑绳,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披在张辽的身上,请张辽上坐。
吕布被绑到曹操面前时,没有人替他求情。只有刘备跟曹操说了一句话,而这句话的内容是:“主公不会忘了丁原、董卓之前事吧?”同张辽相比,吕布应该说是死在了人的品格上。品格不行的人,连后路都难找。前面说的蔡瑁也是吕布同类的一丘之貉。
&&——以董超、薛霸为例
“撞倒南墙不回头。”从性格脾气上来看,这句话是说一些人过于倔强,爱钻牛角尖,属于“认死理”那伙的,从行为手段上来看,这句话是说一些人在活生生的运动变化的现实实践中,不善于总结经验,不善于汲取教训,不善于理性思考,属于“死心眼”那伙的。
哲人曰:“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俗语说:“吃一堑,长一智。”董超和薛霸二人就是“吃了一堑,没长一智”的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木头脑袋,是“吃一百个豆不嫌腥”的主儿。
在押解林冲刺配到沧州的途中,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事情,回来后,这两个人没有做过任何的必要思考,在押解卢俊义刺配沙门岛时候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改进提高的地方,结果被燕青箭中咽喉而亡命。
董超、薛霸二人押解卢俊义的过程,几乎就是押解林冲的翻版。
押解林冲时,临行前,二人收了陆谦的十两金子,答应陆谦在押解途中杀死林冲。万没料到“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若不是林冲仗义理性,两人肯定要被鲁智深杀掉了。当押解卢俊义的时候,二人又收了金子,还是应充在押解途中了结卢俊义。二人稍稍想一想即可清楚,卢俊义跟林冲一样,都是忠义千秋的大人物,周边肯定都是一批肝胆相照的铁兄弟,有鲁智深去救林冲,难道就不会有人去救卢俊义吗?那为什么还去收银子呢?陆虞侯送来的金子可能不好拒绝,权算是上级领导交办的特殊任务。而卢俊义的管家李固送来的金子,完全有理由不要。但二人贪性不改,还是收了,结果命也丢了。
二人残忍无道的品性也没有改一点,做事的方法也没有一点长进。押解林冲时,时遇六月天气,炎暑正热,林冲棒疮却发,路上一步挨一步,走不动。薛霸、董超毫无恻隐之心:“你好不懂事,此去沧州两千里有余的路,你这般样走,几时得到?”当晚三个人投村中客店,二人恶意将林冲灌醉之后。薛霸烧了一锅滚开的水,提将来倒在脚盆内。薛霸将林冲双脚按在滚烫的开水里,泡得林冲脚面红肿。早晨起床,林冲晕了,吃不得又走不动。董超拿出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强迫林冲穿上。满脚都是潦泡的林冲走得道路上鲜血淋漓,薛霸又骂道:"走便快走,不走便大棒搠将起来。"
二人折腾卢俊义也是这样手法。途中店中歇息,卢俊义吃的是他们剩下的残汤冷饭,饭后又让卢俊义去烧洗脚水。他们洗完了,又端了一盆滚热开水,薛霸扯起卢俊义的两条腿硬放进滚热的开水里,卢俊义大痛难禁。次日早晨,卢俊义看脚时,都是潦泡,点地不得。董超说:“我把一双新草鞋与你。”却是夹麻皮做的,穿上都打破了脚。
董超、薛霸二位先生真是笨到家了,折腾囚犯,也只能是千篇一律地用开水烫脚,然后给穿新草鞋。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董超、薛霸若是负责任的人,拿了钱财后,只管替人消灾便罢了,没有必要把人家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事都给抖落出来,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要杀林冲时,薛霸对着林冲说:“不是俺要结果你,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侯传着高太尉谕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即便多走几日,也是死数。只今日就这里,倒作成我两个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也许是薛霸想让林冲死了能做个明白鬼,所以把杀林冲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但从职业素养和做人原则的角度看,薛霸拿的是陆虞侯的银两,他应该为陆虞侯考虑问题,为陆虞侯服务才对。而没有必要地向林冲讲这些东西。鲁智深一直是暗地里跟随、保护着林冲,鲁、林二人从薛霸的言语中,彻底清楚了事情的真相。这正是日后林冲杀陆虞侯的一个主要原因。薛霸应该明白,他这么做有百般隐患而无一实际效益。可就在杀害卢俊义时,薛霸对卢俊义说的还是这样的话:“你休怪我两个。你家主管李固,教我们路上结果你。便是沙门岛也是死,不如及早打发了,你阴司地府不要怨我们。明年今日是你周年。”
就从这两段话的表述的内容看,薛霸在语言上也是一点进步都没有。
如果董超、薛霸不死,他们下一次的押解过程,我都可以替施耐庵老先生往下写,你根本无须构思,只要把他们俩人押解林冲、卢俊义的内容复制一下就可以。
很早的时候读个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个公司要聘用一位副经理,条件是要以工作经验丰富者优先。报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仅在此公司工作三年的一位年轻人,另一个是在此公司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同志。对照公司的聘用条件,那位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同志自认为这个副经理的岗位非他莫属了。结果公司经过详细的考核评定,聘用了那个仅仅工作三年的年轻人。那位老同志百思不解地询问公司领导:“难道我三十年的工作经验还不比一个仅工作三年的年轻人丰富吗?”公司领导微微地笑着回答他:“是的,你是没有那个年轻人的工作经验丰富。那个年轻人是仅在公司里工作了三个年头,但是你要看到,这里一个思想活跃、善于思考、富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年轻人,每年他都能提出来新的主见,新的工作措施,总结出新的工作经验。每年他都在迎着新的曙光大踏步地前进发展着。而你就不一样了,三十年来墨守陈规,每年都是教条地重复着上一年的工作。你不是有三十年的工作经验,你只是把一年的工作经验反反复复地用了三十次!”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上说:郑县有个叫卜子的人,他的裤子破了一个窟窿,便让妻子给他缝一条新的裤子。他的妻子问道:“缝一条什么样的裤子?”他说:“像我那条旧裤子一样的。”妻子于是在缝制成新裤子后,按照旧裤子的样子,剪了一个新窟窿。
董超和薛霸每天都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他们俩肯定不知道韩非子讲的这寓言故事,知道了也不会往心里面去。
冲动的代价
&&——以马谡、许攸为例
因为街亭失守,马谡给人留下了一个书呆子的印象,似乎是只知道背诵兵书上的词句,不会把理论运用到了现实的实践中,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家”。其实不然。
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建兴三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建宁太守雍闿、高定结连孟获造反,越巂郡太守高定献了城池,现今雍闿部下人马,皆与孟获为向导官,攻打永昌郡。其势甚急。”诸葛亮入朝启奏后主:“臣观南蛮不服,实国家之大患也。臣当自领大军,前去征讨。”后主同意后,诸葛亮便提兵大进,深入南蛮之境。因为此次出征是被动的,准备不是十分充分,达不到知已知彼的程度,因此,诸葛亮这次南征的战略、策略思想也不是成竹在胸。
马谡肯定不是等闲之辈,所以才有了孔明“遂留马谡在帐中叙话”。孔明问马谡:“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马谡字幼常)高见,望乞赐教”。马谡回答说:“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持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由此可见,马谡的战略思想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基本相同,或者说,采取攻心为上的七擒七纵孟获的战术,是马谡最早表述出来的。
第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大魏皇帝,任命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的战略军事家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并提督雍州等处的兵马。对此,汉丞相诸葛亮深刻地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对于诸葛亮“不如先起兵伐之”的战略,只有马谡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今丞相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岂可复远征?”接下来,又是马谡提出了一个比诸葛亮两军对垒刀枪厮杀的“不如先起兵伐之”战略更高的反间计谋略:“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布诸处,使曹睿疑心,必然杀此人也。”听罢,诸葛亮立刻收回了自己的“不如起兵伐之”的想法,采用了马谡设计的反间计。实践证明,马谡的反间计非常成功。
《孙子兵法·谋攻篇》开篇就讲:“凡用兵打仗的法则,使敌国完整的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军全军降服是上策,击溃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溃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溃它就次一等。”接下来的概括总结是:“百战百胜,还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只有不用战争就使敌军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最下策是攻城。所以,善于战争的人,使敌人屈服但不是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但不是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但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取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能圆满取得。这才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在伐魏、打击司马懿的战略设想上,马谡采用的“攻心”、“伐谋”的反间计,高明于诸葛亮采用兵戈相见的“攻城”、“伐兵”战术。
魏主曹睿恢复了司马懿的官职,带领他御驾亲征西蜀。孔明闻此大惊:“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孟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就在诸葛亮忧心忡忡的时候,又是马谡及时地提醒了军师诸葛亮:“何不急修书,令孟达提防?”对于马谡的提示,“孔明从之,即修书令来人星夜回报孟达。”(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纵观蜀军大营,包括刘备、关羽、张飞,也包括文武双全的赵云,诸葛亮都没有同他们讨论过军事上的战略策略问题,更没有去主动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在每次战役中,他们也都是处于被诸葛亮指派去执行具体任务的角色。在姜维出现之前,蜀军大营中能够让诸葛亮去主动地征询意见的人,只有马谡一人,而且马谡的谋略也每次都是出手不凡。在街亭失守之前,马谡在战略上、战役中均未有什么错误和闪失。这些都是一向小心谨慎的诸葛军师把驻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他的原因所在。
第八十五回,刘备白帝城问诸葛亮:“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诸葛亮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讲的“言过其实”,是说马谡这个人惯于夸张讲大话,不务实,浮躁张扬的缺点。而不是说马谡是一个只会照搬照抄的书呆子。
马谡的街亭失守原因,表面上是战术部署问题,而根本上是心态的冲动失衡问题。
古往今来,成就一番事业,是每个人,特别是每个男人的终生梦寐追求。在部署街亭战役的任务分工时,诸葛亮安排魏延去街亭之后屯扎,魏延当即向他提出了请求:“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马谡也是一样,当诸葛军师选定去街亭的人员时,马谡当即表态:“某愿往”,目的就是想要在这样的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成就一番自己的功名事业。
之所以说马谡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是心态的冲动失衡问题,可以作这样的分析:
被誉为智慧谋略化身的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见识非凡,也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高手。这种档次品位上的人物几次向马谡讨论、请教军事战略战术问题,不可能不让年轻的马谡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命激动均十分强烈。马谡在街亭部署战役准备时,助手王平向他提出不同意见,他对王平说出了这样的话语:“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丞相诸事尚问于我”,让马谡的心态过分激动。对于军师孔明要求的“下寨必当要道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的部署,心里过于激动的马谡很可能有这样的“灵感”:我若不采用军师的办法而取得街亭战役的成功,不仅会让军师加深对我的认识,而且更会令蜀军中的全体将士刮目相看。更何况还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的说法。
于是热血沸腾的马谡进行了这样的安排部署:“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任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以当百也。”
由于急切地追求成就更大功名的愿望,使心态过热的年轻马谡擅自制定出与诸葛亮不同的作战方案,企图以奇招、险招来成就奇胜、险胜。进而来展示自己卓尔不群的才能。结果却酿成了“孔明挥泪斩马谡”。
马谡这一跤跌得太重了。“孔明挥泪斩马谡”使他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了。细细想想,在很多问题上都是功不抵过的。急躁冒进的采用险招、奇招,去过分的追求过高的功名,有时候不如滴水不漏地实现无任何闪失的零失误更稳准、更安全。
因为急切成就功名的冲动,马谡丢掉了脑袋。在稍有了一点功名之后不能理性把握,同样也容易因为冲动掉脑袋。我说的这个人是许攸。
曹操攻打冀州的时候,许攸献计曰:“何不决漳河之水以淹之。”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淹死了冀州城内的许多士兵。
曹操攻下冀州在率领众将领进城时,许攸纵马来到曹操马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很有政治城府的曹操听罢便是哈哈大笑,身边的众将领闻听许攸此言,俱怀不平。
又一天,大将许褚骑马入东门,正迎许攸。许攸又叫住许褚说:“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许褚怒气冲冲地辩解道:“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许攸接着破口大骂:“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许褚大怒,拔剑砍掉了许攸的脑袋。
在《三国演义》的诸多谋略中,诸如“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博望坡”、“火烧上方谷”等等都在佐证:“火”的运用技巧,一点也不亚于“水”的水准。即使是在用水淹城方面,许攸的这招与“关云长放水淹七军”也没有高出许多的地方,更何况,用水淹城这一招的使用,在曹魏军团中,也绝不仅仅是许攸一人用过。
比方第十九回中,曹操在下邳攻打吕布时,两个月也没有攻下来,意欲返回许都时,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这时,荀彧接着说:“莫非决沂、泗之水乎?”郭嘉笑曰:“正是此意。”曹操闻听大喜,即令军士决两河之水。曹军居于高地,坐视水淹下邳,“下邳一城,只剩得东门无水,其馀各门,都被水淹……”
相比之下,许攸的用水淹城,实在没有什么过人的高明之处。为什么许攸仅仅被这样一点成就,就冲动得在曹操、许褚等众将面前张扬不已?就是因为他取得的成就太少了,少成就的就多激动,难捺的冲动让许攸到头来丢了性命。
赵云的一生战功赫赫:“赵子龙单骑救主”(第四十一回)、“赵子龙计取桂阳”(第五十二回)、“赵云截江夺阿斗”(第六十一回)、“赵子龙力斩五将”(第九十二回)……正是因为如此,曾经沧海的赵云是不会在街亭失守后,仅就“为蜀军断后不失一兵一骑”而感到无尚荣光的。更不会因此而激动得失去了控制。
许攸之所以因献上用水淹城一计,就哭着喊着去向曹操要功赏,又在许褚等诸将面前过度地炫耀,就是因为他的才能不足,城府不深,品性修养不够,因此稍有成绩就冲动不已,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如果许攸拥有像诸葛孔明一样的“借东风”、“借雕翎”、“借荆州”、“气周瑜”、“空城计”等杰作,那么,仅就用水淹城这样的计谋,许攸是不会在众人面前做出那样激动失控的行为了。
还是那句话:少成就的多冲动、多激动,因为难捺冲动、激动,就会像母鸡下蛋一样地鸣叫不已;多成就的就少冲动、激动,因为曾经沧海,就会从容又冷静,像静默地翱翔在万里长空的雄鹰,在无垠的海天之间,扎扎实实地展开自己的生命画卷。
一山不能二虎
&&——以刘备、杨志、吕蒙为例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松将西川地图献给刘备后,同法正、孟达等人商议,谎称曹操、张鲁将欲攻打西川,建议刘璋请刘备入西川,稀里糊涂的刘璋便让法正去荆州请刘备进西川来帮助他抵抗张鲁、法正对刘备说:“益州天府之国,非治乱之主,不可居也。今刘璋不能用贤,此业不久必属他人。今日自付与将军,不可错失。”刘备因刘璋同他是刘氏同宗,“不忍相图”。
庞统向刘备进谏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望,汤、武之道也。若定事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刘备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刘备在请来诸葛亮共同商议起兵西行之事时,做了这样的人事安排:“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
有道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量大。然而,刘备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庞统一同去攻取西川呢?
诸葛亮与庞统同是《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被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认真对刘备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从一山不能二虎这样的人才管理学的层面看,司马徽的上面这句话也可以做这样的延伸: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但是,若两人同得,未必安天下。
“分槽养千里马”的管理学理论认为:顶尖级的人才都是个性鲜明,各具特势的,同在一个环境中,必然要互相冲撞,相互伤害,形成内耗。大智若愚的刘备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安排西行人员的时候,让庞统跟随着他,而让诸葛亮留守后方。诸葛亮更明白这样的道理,没有任何不满意的表现。
因为不存在两虎相争的问题,刘备、庞统的西行一路很是顺利,攻下雒城后,驻守荆州的诸葛亮军师物派遣马良送来书信,刘务拆书观之:“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葵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
与孔明同为刘备军中谋士的庞统对诸葛亮的书信却有这样的认为:“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于是对刘备说:“吾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吾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因庞统再三催促,刘备只得同意引军前进。途中,庞统被乱箭穿身而死。
事实证明,庞统有才能,但嫉妒的心态一点都不比“既生瑜儿何生亮”的周瑜低。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同庞统同时存在的“一山二虎”的刘备蜀汉集团,其后来是什么样子不好说,因为庞统以其卓越的才能来嫉妒、排挤诸葛亮的内讧负面效应不可低估,况且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却说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了十万贯庆贺丈人蔡京太师的生辰礼物完备,因“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盗出没的地方。”“上年费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东京去,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至今无获。”梁中书在蔡夫人的建议下,决定派他十分喜欢相信的杨志去押送。为了安全,杨志建议梁中书:“若依小人说时,并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做十余条担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货。也点十个壮健的厢禁军,却装做脚夫挑着。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却打扮做客人。悄悄连夜送上东京交付。恁地时方好。”梁中书十分赞成道:“你甚说得是。”  
杨志临启程之前,梁中书道:“夫人也有一担礼物,另送与府中宝眷,也要你领。怕你不知头路,特地再教奶公谢都管,并两个虞侯,和你同去。”杨志听罢马上对梁中书说:“恩相呀,杨志去不得了。”梁中书不解地问:“礼物多己拴缚完备,如何又去不得?”杨志禀告道:“此十担礼物护送的责任都在小人身上,和他众人都由杨志,要早行便早行,要晚行便晚行,要住便住,要歇便歇,亦由杨志来调遣。可如今又叫老都管并虞侯和小人一同去,他是夫人身边的人,又是太师府门下奶公,倘若路上与小人争执起来,杨志如何敢和他争执得?因为责任权力不明确而误了大事,杨志那其间如何分说?”梁中书认为杨志讲的有道理,便道:“这个也容易,我叫他三个都听你的。”梁中书这个人很负责任,随即召唤老谢都管并两个虞侯出来,当厅分付道:“杨志提辖情愿委了一纸领状,监押生辰纲十一担金珠宝贝赴京太师府交割,这责任都在他身上,你三个人和他做伴去,一路上早起晚行住歇,都要听他言语,不可和他争执。夫人那里吩咐的事情,你三人各自理会。小心在意,早去早回,休教有失。”
任何时代中的任何组织集团都是一样,多头领导,多头决策的结局只能是因政令不统一而四分五裂,不欢而散。梁中书之所以在杨志提出意见后,马上就进行了及时的修正,说明他也是认可这样道理的。但梁中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深刻,重视程度更不够,导致生辰纲在黄泥岗被劫。
如果梁中书的认识到位,他就应该将与杨志同行的奶公谢都管换一个比杨志的地位、权势、资历都低的人,以保证在执行押送生辰纲这样一份十分重要的任务中的主要领导者杨志的权威,从而使这支队伍有一个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奶公谢都管何许人也?“他是夫人身边的人,又是太师府门下的奶公”,“倘若路上争执起来,杨志如何敢和他争执得?”
奶公谢都管是梁中书府上的红人,又是夫人的身边人,他能瞧得起职位仅是刚刚提升到提辖岗位上的杨志?而那两个同去的虞候肯定是同奶公谢都管一个立场。梁中书让谢都管在同行的路途中听从杨志的领导,谢都管首先在心理上是不认可、不接受的,在实际行动上,他也不可能与杨志同心同德,甚至还要唱反调。由这样人员组成的队伍是很难顺利完成重要任务的。
押送生辰风去东京府的一路上要经过的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岗、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都是强盗时常出没的地方,因此,杨志一路上催促队伍急行以早日安全到达东京府。因为天热,再加上对杨志领导权威的不重视,两个虞侯和士卒们坐在地上要休息,杨志怪罪他俩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个责任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条路上可不是随便轻闲的。如今正处在这里十分不安全的地带,如果不趁着白天紧赶过去,谁敢在五更半夜里走?”
见到奶公谢都管,两个虞侯告状道:“杨志那厮,他最多不过是我们相公府下一个提辖,竟然是这般的大架子。”谢都管更是直接把话挑明:“是因为相公当面吩咐不要与他别拗,所以我才没有做声。这两天我也是看不过去,权且先忍耐他吧。”两个虞侯又说道:“相公说让我们听从他的,那也只是个礼节上的人情话,都管你自己做主便罢了”。谢都管们对杨志领导权威的藐视直接影响了整个队伍,士卒们也纷纷来到谢都管这里说杨志的坏话:“我们不幸做了士卒被差役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真是太苦了。”在这样的队伍中,因为杨志的领导力受到了严重威胁,他的命令很难顺畅地贯彻执行。
就像这样地走了十四五日,来到了强盗时常出没的黄泥岗。士卒们又要在这里休息,杨志催促道:“快走!赶过前面岗子去,却在理会。”那些士卒们根本没有理会杨志的话语,却在松阴树下倒头便睡,杨志苦苦劝道:“苦也!这里是多么危险的地方,你们却要在这里休息!起来,快走。”众士卒道:“你便剁我做七八段,其实去不得了”。谢都管和两个虞候也都坐在了树阴下说道:“提辖,真的是热得走不得了,休见他们罪过。”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盗出没最多的地方,地名叫黄泥岗。平常的太平时节,白天里都经常有强盗出来打劫,就别说今天这种情景了,谁敢在这里停脚!”谢都管还是坚持要休息:“权且教他们歇一歇,等过了中午再行路吧。”担负着具体领导责任的杨志十分着急地说道:“连你也看不清楚了,从这岗子下去,仍然是七八里地没有人家,这么危险的地带,竟敢在这里歇凉!”谢都管不屑一顾地对着杨志说:“我就在这里歇歇了,你赶他们先走吧。”谢都管这样举动,再一次地打击了杨志的领导权威,一个小卒竟然直面杨志争辩:“提辖,我们挑着百十斤担子,比不上你空着手走的,你也太不把我们当人看了!即便是留守相公亲自来监押时,也能听我们说的话。你太不体谅人了,只顾强调你的说词。”杨志兴起藤条要打这个士卒,谢都管此时表明了他的真实心态:“杨提辖你且住手。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的军官见了千千万万,都向我唯唯喏喏的。不是我说话轻簿,量你就是一个该判死罪的军人,是相公可怜你,抬举你做了提辖,其实这只是一个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你这般地逞能!别说我是相公家里的都管,就是村庄里的一个老者,你也应该听我劝一劝,你只顾动不动就打人,让大家怎么看?”杨志又向谢都管解释道:“都管,你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里,哪里知道这道路上的千辛万险。”谢都管根本听不得杨志的话:“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也没有见过像你这样卖弄的。”杨志又接着解释:“如今不能跟太平时节比了。”谢都管强词夺理地说:“你说这话可是要剜口割舌的,你说当今天下怎么不太平了?”
就在他们争辩不休的时候,晁盖七人和白胜先后出场,用蒙汗药麻醉了杨志、谢都管一行人,导致生辰纲被劫。
如果梁中书不安排这样的奶公谢都管与杨志同行,让杨志能够保持一个领导者必备的权威,使他的领导意志得以正常的贯彻落实,这支押送生辰纲的队伍可能就会快速安全地通过黄泥岗。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东吴孙权一直想拿下荆州,为了麻痹关羽,想出了让吕蒙诈病休养,让陆逊给关羽送礼等办法。得知关羽撤荆州大部分兵马赴樊城时,孙权召来吕蒙商议:“今云长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设计袭取荆州。卿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何如?”孙皎字叔明,乃孙权叔父孙静之次子。
吕蒙说:“主公若认为我可以任用就独立任用我,如果认为叔明可以任用就独立任用叔明。”吕蒙接着说:“岂不闻昔日任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而程普身为老臣,却位居于周瑜之下,因此互相很不和睦。就今天而言,我的才能赶不上周瑜,而叔明所具有的地位又超过程普,对这样的搭配,你让我和孙皎如何是好呢?”
孙权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令孙皎在后接应粮草。
因为吕蒙有了独立自主的决策权,才使得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施展,不仅得心应手地攻下了荆州,而且还把威震天下的大将军关云长逼得败走麦城。
并不是在什么问题上,都是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托尔斯泰在谈到作家的风格时,意味深长地讲过这样的话:“让两个作家合写一部小说,无疑是让两个女人合生一个孩子。”
孙权让吕蒙和孙皎同时出战,可能是出于对袭取荆州这场战争的重视,但这样做的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对重要的战争的重视,关键问题是应该选出更优秀的将领来挂帅,而绝不能因为这场战争重要,就选更多将领同时挂帅。
打江山的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坐江山的社会建设年代也是一样。比方在一个大工厂里,为了加强对工厂的领导力量,先派吕蒙任该厂的厂长,具有法人代表资格,行政级别是正厂级,职称是高级工程师,在任命文件上强调指出:厂里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厂长在全厂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位置;然后,再派孙皎任该厂的党委书记,行政级别同样是正厂级,职称是高级政工师,同厂长的高级工程师同等级别、同等待遇。然后又在任命文件上强调指出,党委部门是全厂的领导部门,处于全厂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中的“核心”位置。
孙权这样配备干部的设想是,因为让吕蒙和孙皎都在厂里能说了算,所以,二人都能把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因为二人都能说了算,其实就是谁也说了不算,所以这就在组织机构上,使二人之间形成了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格局和机制。结果是互相矛盾、互相抵消。……
后来,这个厂子亏损倒闭了。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天,孙权带领一班人到该厂子实地考察,忽听身后有一个工人说:“什么这个核心,那个中心的,二心不定,亏个溜净。”
因为你是小人物
&——以范疆、张达为例
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点灯。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是可以找到佐证的,比方命运悲惨的范疆、张达。
从处理上下级关系的角度来看,关羽的特点是谩上,张飞的特点是欺下。对于级别高、权力大的领导人物,关羽一律不拿着当回事儿,也不很给面子。张飞对上级领导则都是十分尊敬,但对下级小人物,都是从来不放在眼里,而且欲所所为。桃园三结义的二兄关羽之死,使他悲痛万分,“旦夕号泣,血湿衣襟”,对痛失二兄关羽之悲和对杀关羽的东吴之恨,使他几乎是天天每喝必醉,醉后更是不论子午卯酉、青红皂白,对身边的士卒随意地鞭打以发泄悲愤,许多士卒竟是被酒后的张飞活活地打死了。
对于打死了多名士卒的张飞,因为是刘备的结义弟兄,因为是领导嫡系,所受到的惩罚只不过是刘备的几句嘱咐:“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今后务宜宽容,不可如前”
张飞回到阆中,根本就没有把刘备的嘱咐当成事,照样还是把悲愤倒进酒杯中,而且酒后还是照样打鞭士卒。
为了早日挂孝征吴,张飞完全是感情冲动地做出了没有客观现实性的军令:“限三日之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征吴。”这是一个比周瑜要求诸葛亮七日之内造十万驽箭还难的要求,对此,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两员末将范疆、张达跟张飞解释道:“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张飞听罢大怒:“吾急欲报仇,恨不能明日便到逆贼之境,当安敢违我将令!”然后,便令武士将范、张二人绑缚在树上,每人打50鞭,直打得二人满口吐血。鞭毕,张飞指着范疆、张达下了死命令:“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当二人示众!”
张飞“性暴如火,倘来日不完,你我皆被杀矣!”完全是在被逼到了绝路的情况下,范疆、张达二人才商定:“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完全是为了避免不被张飞杀害,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才趁张飞酒醉将其杀害。
至于说到范疆、张达割下张飞首级去报东吴,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因为杀了张飞,想在蜀汉军营中呆下去是肯定不可能的了。若是逃回家中耕田种地,也免不了蜀汉军马的追杀,所以说,他俩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逃到敌对的军营中去了。
这件事情可以做这样的换位思考,如果是范疆、张达醉酒后打了张飞,张飞则完全可以轻易地将范疆、张达杀掉,而且人们对此的评价,即使不是说张飞的做法是“正当防卫”,至少也会说他这个人是纪律严明,治军有方的好将领。而范疆、张达在被逼无奈情况下杀了张飞,则没有人理解、同情。之所以是这样,问题的关键不是事情本身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当事人身份、地位,特别是职务官衔怎么样。
范疆、张达之所以无人同情,是因为身份、地位、职务、官衔不行。在官本位的社会里,末将跟草民差不多,没有什么人格尊严及生命权利等问题,死了也如同一根野草或是一条臭虫。不值得人们去说个是非曲直。
处于末将位置上的范疆、张达逃到了东吴,也同样没有摆脱因身份、地位低贱的而造成的悲惨命运。
刘备亲率七十余万大军,挂孝伐吴,东吴“百官尽皆失色,面面相觑”。吴主孙权“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拨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孙权这样的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对于刘备的挂孝征吴,同样也感到“江东危矣”。多次聚集百官,商议御蜀兵之策。想出的许多与蜀汉和解的招法,均末见实际效果。为了化解刘备的征吴,步骘又向孙权表奏:“蜀主恨者,及吕蒙、潘障、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退矣。”孙权也没有什么更多的主意,便按照步骘的谏言,将已归顺自己的范疆、张达这两个替罪羊,囚于槛车之内,送到了西蜀营中,刘备根本不去考虑是在什么前提下,范、张二人才将张飞杀死并逃到东吴的原因,而是两手加额曰:“此天之赐,并由三弟之灵也!”张范自仗利刀,将范疆、张达万剐凌迟,祭父之灵。“万剐凌迟”就是将范疆、张达二人一刀一刀活生生地割死。如此酷刑在《三国演义》中不多见。
我总是感到对《三国演义》中的诸位人物,作者罗贯中都有分明的憎爱立场,但对张飞酒后鞭打死自己军营中的共同拚命搏杀的士卒却没有任何指责的语言,同时,还将范疆、张达称为“二贼”。在读者中,同情、理解范疆、张达的人也几乎是没有人,在谈论《三国演义》的文章中,很少有说到这二人的,更是没有人为其说几句公道话。
官逼民反是讲,有官逼才有民反。官逼是前提,民反是结果。从人权的角度来看,允许官逼,就得允许民反。圣人孔子、孟子也都有这样的革命主张。但现实不是这样,张飞可以因醉酒打死士卒,打死了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士卒被打死是活该的,不可以因为保全生命而在被逼无奈地情况下杀张飞,杀了就要被称为“贼”。
好在这已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但在今天提提这件事也无大妨。尽管今天的天空比历史的天空更为纯净,更为和谐。
“义”之追问
&&——以关羽、宋江为例
义是一种甘于承担风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精神。
“桃园三结义”三位中的关羽,被后人称为武圣人,并且成为了义气的化身。在中国民间早已形成了一种不可超越又非常值得研究的“关公文化”。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极力推崇关公,封谥不断,虔诚祭拜。归根到底,看中的就是关公的义。清代顺治皇帝特意在关公的封号中加上“忠义”二字,乾隆皇帝惟恐对“忠义”强调不够,专门颁旨改谥,规定谥号必须加“忠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关公塑造成一个理想的忠君典范,让人们顶礼膜拜,永远忠于他们的王朝。世世代代的社会下层群众虔诚地敬仰关公,是他们渴望世界上出现更多的关公行侠仗义、打官救贫、扶危救困,帮助他们解决社会上对待他们不公平问题。诸如梁山好汉等造反草莽、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帮会组织和江湖团体,也都把关公的义气作为维系内部关系的精神支柱,以此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正是因为这些,关公的义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深得人心,也有着深厚的基础。
在关公文化中,最深层次、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是义,集中体现关公思想、道德和精神的也是义。
细细品味,似乎总是感到关公之义不够格调,缺少高品质的内涵在里面。
一是关公的忠义过于轻率。
桃园三结义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为讨伐黄巾军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刘备在榜文下面巧遇张飞,二人在村店里饮酒时,遇到了“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的关羽,刘备邀他同坐,讲了想要去参加招募义兵的想法。随后三人便来到张飞庄上祭拜天地,结为兄弟。
当时天下已经开始大乱,想要成就自己一番事业的并非仅是刘备一人。有这样想法的人,在嘴上都会讲出“匡扶正义”、“报效国家”之类的言语做招牌,曹操、董卓等人也肯定会这样说。
只是在酒店里偶然相遇,彼此没有任何了解,单凭想要去当兵这一共同的想法,便不考虑后果是什么样子地草率结为生死弟兄,这事没法说不是太过于轻率妄动了。如果遇到曹操、董卓以“匡扶正义”、“报效国家”的招牌来招兵,很可能关羽也不会过多地考虑什么而同他们结义为兄弟。后来的情况表明,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很狭隘,单单的只是针对刘备这个人,而根本不考虑诸如国家利益、正义事业等其他的内容。如果遇到了董卓、曹操等奸雄,或者说刘备是董卓、曹操之流,关羽的忠义就会变成助纣为虐,狼狈为奸。
二是关公的礼义缺少文明。
准确地说,关公追求、遵循的义中根本也没有礼义,更无法谈文明。内心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关公对很多人都缺失基本的文明礼貌。比方诸葛瑾前来索要荆州时,关羽没有任何礼节,而且出言不逊:“不看在军师面上,教你回不得东吴!”孙权要想与他联姻,关羽回答的语言是:“吾虎女安能嫁犬子乎!”这样缺失礼义的言语举止,导致吴蜀关系恶化,也使他本人败走麦城而丧命。对自己集团内部的战友也是一样。关羽在第五十三回的“关云长释黄汉升”中,他与黄忠是相互都有义举的,关羽没有趁机杀掉马失前蹄的黄忠,百步穿杨的黄忠也只是射了关羽的盔缨。然而,在他们共同被封为五虎将时,关羽竟当着众人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为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三是关羽的侠义缺少理智。
第五十回的“关云长义释曹操”中,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展示出对曹操的侠义,同时也背叛了对刘备的忠义,违背了桃园结义时的“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何况曹操是敌人,刘备则是自己的君主和义兄。放走了曹操,使得他有了重整旗鼓的机会,进而继续同刘备争夺天下。
如果关羽的侠义有理智,就完全可以把曹操抓回来,当面向刘备讲清曹操对他的恩情,请求刘备饶曹操不死。然后像曹操对待徐庶那样地把曹操“养”起来,直到寿终正寝。这样的报恩并不是失义之举。
话又说回来,当年曹操对关羽的行为并非是一种情感和义气,而是在用尽一切办法感化关羽留在自己的营中,为他的霸业出力卖命。在这个层面上说,放走这样的曹操的作为不是侠义,而是糊涂。
四是关羽的正义缺少立场
立场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关羽这样的时势英雄来说,就是做事情要有正义的旗帜和方向,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关公赚城斩车胃”、“关张共擒王刘二将”,以及在投降曹操时出马斩颜良、诛文丑,还有“温酒斩华雄”等等,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是关羽武艺过人,而没有让我们感到关羽杀的人都是该杀的人,是正义的伸张.
相比较而言,体现在宋江身上的义气更耐人寻味,值得借鉴。
晁盖、吴用等七人胆大包天地劫了太师蔡京的生辰纲,知府派何涛前来捉捕。宋江心里不会不明白:给这样的犯下弥天大罪的要犯去通风报信,一旦泄露,丢的不仅是饭碗,肯定还是生命,弄不好还要株连九族。但宋江闻听后,心中只想的是:“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迷天之罪,我若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立刻冒着生命危险去给晁盖报信,救下了他们七人的性命。
宋江的情义肝胆相照,丹心一片。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有困难,宋江历来不是袖手旁观,而且出手大方。宋江救助的人肯定不仅仅是阎婆惜一家,救助阎婆惜更不是因为阎婆惜漂亮,而是一份扶危济困的本性驱使。有病的送药,死了的送棺材,宋江对人的救济程度真的达到了及时雨的水平。宋江救助人从来不看地位,不分类别,不计回报,而且是十分周到细致。阎婆惜父亲停尸家中,宋江不仅给买了棺材,又帮助安排了后事,后来又安顿了阎婆惜母女两人的日常生活。后来阎婆惜恩将仇报的行为,酿成了宋江的牢狱之苦,但这些并没有一点改变宋江乐善好施的仗义,只要遇见了,还是一如既往的去救济。
宋江的仗义无怨无悔,质朴纯真。
青风山的头领之一王矮虎将清风寨知寨刘高的妇人押上山,正欲强行求欢时,宋江及时赶到救下了刘高的妇人。宋江跪着对王矮虎说:“贤弟若要押寨夫人时,日后宋江拣一个停当好的,在下纳礼进财,娶一个伏侍贤弟。”宋江对此事一直挂在心上,三打祝家庄时,捉住了“天然美貌海棠花”的一丈青扈三娘。得胜回到山寨后,宋江唤来王矮虎,说道:“我当初在清风山时,许下你一头亲事,悬悬挂在心中,不曾完得此愿。今日我父亲有个女儿,招你为婿。”宋江自去请出宋太公来,引着一丈青扈三娘到筵前,亲自陪着说话:“我这兄弟王英,虽有武艺,不及贤妹。是我当初许下他一头亲事,一向未曾成得。今日贤妹你认义我父亲了,众头领都是媒人,今朝是个良辰吉日,贤妹与王英结为夫妇。”把承诺人家的事情时刻放在心头,一旦有机会马上兑现,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宋江的信义斩钉截铁,一言九鼎。
李逵同燕青回梁山泊的路中经过荆门镇,误听宋江抢了庄上的民女,回到梁山便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又抢上堂来,径奔宋江便杀,而且嘴里骂道:“我平时把你看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五虎将慌忙拦住。对于李逵如此无礼的行径,宋江没有恼怒,还同李逵立下了赌赛军令状。陪同李逵来到庄上澄清了事实后。宋江根本没有去砍下李逵的脑袋,而是轻轻摆了摆手,再也没有提过此事。
宋江的仁义天高地宽,情深意长。
遭受黄文炳的无端陷害,宋江被打入死牢。在被押到市曹斩首施刑之际,梁山泊好汉劫了法场,救下了宋江。此时,轻易不张口求人的宋江起身与众人道:“小人宋江,若无众好汉相救时,和戴院长皆死于非命。今日之恩,深于沧海,如何报答得众位!只恨黄文炳那厮,搜根剔齿,几番唆毒,要害我们,这冤仇如何不报!怎地启请众位好汉,再做一个天大人情,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厮,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那时再回梁山如何?”晁盖道:“我们众人偷营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似此奸贼,已有防备,不若且回山寨聚起大队人马,一起和吴学究、公孙胜二先生,并林冲、秦明都来报仇,也未为晚。”一向与人宽厚的宋江则是坚持道:“若是回山去了,再不能够得来。一者山遥路远,二乃江州必然申开明文,各处谨守,不要痴想。只是趁这个机会,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准备。”众人齐声应道:“当以死向前。正要驱除这等赃滥奸恶之人,与哥哥报仇雪恨!”在捉打黄文炳家园时,宋江讲的十分明白:“只恨黄文炳那一个,却与无为军百姓无干。黄文炳的兄长既然仁德,亦不可害他。休教天下人骂我等不仁。众弟兄去时,不可分毫侵害百姓。”
活捉了黄文炳,宋江大骂黄文炳的言辞也是正义凛然:“黄文炳!你这厮!我与你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我又不与你有杀父之仇,你如何要谋我?你哥哥黄文烨与你这厮一母所生,他怎恁般修善,久闻城中人都称他做黄佛子,我昨夜分毫不曾侵犯他。你这厮在乡中只是害人,交结权势,讨好官长,欺压良善。我知道无为军人民都叫你黄蜂刺,我今日替你拔了这个刺!”黄文炳这种人活在世上,遇到时机肯定还要陷害良人的,这种人的本性都这样。捉杀黄文炳,既是宋江的私人恩仇,也是为民除害的正义之举。
宋江的正义恩仇明快,替天行道。
晁盖中史文恭毒箭,死前对宋江说:“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晁盖的这番临终嘱托很失一个领导者的理智与风范。捉住史文恭,存在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偶然性的因素在里边,也就是说,不一定是梁山泊中武功最高强的人必然捉住史文恭,比方东吴军中捉住关羽的,只是潘璋部下的那个马忠。再从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来看,武功最高强的人,并非肯定是最优秀的领导者。尽管这样,宋江始终没有违背晁盖的临终遗言。卢俊义捉住史文恭后,临时代理山寨头领的宋江便马上真心实意地请卢俊义坐山寨之主。识时务的卢俊义死活不肯,众头领又是异口同声地推荐德才兼备的宋江坐山寨第一把交椅。尽管这样,宋江并没有借势地顺水推舟。为了实现晁盖的遗愿,宋江采用的抓阄来决定山寨之主的方法,还是想以此来让卢俊义做山寨之主。他有意把军师吴用、入云龙公孙胜和武功高的人都安排到了卢俊义的队伍中,希望他能率先攻下东昌府,从而坐山寨之主。宋江在打下东平府后,闻听卢俊义攻打东昌府未破,宋江叹曰:“卢俊义真是如此无缘!我特地教吴学究、公孙胜帮他,只想要他见阵成功,山寨中也好有眉目,谁想又逢敌手。既然如此,我等众弟兄引兵都去救应。”
宋江的忠义光明磊落,毫无私意。
&——以刘表、宋江为例
刘璋的军队兵败回到益州,整日闭门不敢出城。马超领兵来到城下,声言如果不归降就要攻城,刘璋吓得面色如土,意欲投降。董和劝道:“城中尚有兵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叹曰:“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
刘璋之所以不敢带领益州的军民一起去迎战马超,是因为他的心里很明白:二十年来没有给益州百姓做过什么好事,大战来临,你想让城中兵民与你同仇敌忾地抗敌,那是不可能的。
你不去管人家的死与活,人家凭什么去管你的安与危?在三国时代的各君主中,刘璋根本不算是一个精明的君主,好在他还懂得这个事理。
刘璋应该知道在商朝末期的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司马迁的记载大体如下:商纣王听说周武王前来讨伐,发动了七十万人来迎战。由于商纣王政治腐朽,横征暴敛,严刑酷法,鱼肉百姓,导致民心伤尽,众叛亲离,七十万人不仅无心作战,而且在战场上纷纷起义,调转矛戈,帮助周军攻打商纣王,商纣王一败涂地。回到京都,在鹿台自焚而亡。牧野之战使商朝迅速灭亡。
我认识这样一位老同志,单位里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的大事小情,他从不靠边,几乎没有帮助单位同志办过一点好事,分个茄子、土豆,他都拣大的先拿。现在退休在家,孤苦零丁地门可罗雀,逢年过节也没有人去拜访。于是乎,他大叹世态炎凉,几乎是逢人便讲:“现在的人不讲情义”。这位老同志为什么不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这样想一想:你在单位时,从来不想着别人,现在你退下来了,却要求大家都来想着你,这事无论是于情于理都讲得出吗?
这位老同志还经常抱着一条狗对邻居说:“现在的人不如狗讲情义”。
狗的情义哪里来?现在你试一试,如果你不去喂它,养护它,你看这狗还会不会跟你讲情义?它不仅不会跟你讲情义,而且还要咬你。
其实道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有什么样的付出就有什么样的回报。
甘宁为什么能同凌统结为生死之交?是因为凌统在生命危难时候,甘宁敢于挺身而出,救下了凌统的命(第六十八回)。黄忠同关羽交战时,黄忠战马失蹄,关羽没有乘他之危而杀他,于是才有了第二天交战,百步穿杨的黄忠有意地用弓箭射下了关羽头盔上的缨子来回报(第五十三回)。
第十九回中,刘备被吕布打得支身匹马逃离沛城,在寻小路投许都曹操的途中,经常到沿途的村中向村民求饮食。之所以“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就是因为刘备是一个有爱民之心的仁义之君。猎户刘安听说刘备来讨要吃的,由于没有打着猎物,竟偷偷地把自己的老婆杀了给刘备吃。曹操听说这件事后,“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
打开电视机,常常看到这样一句广告词:“品味舍得,智慧人生!”
佛家曰: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为舍得。道家曰: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曰: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
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舍就是付出,就是投入,就是奉献,就是牺牲;得就是得到,就是收获,就是成效,就是欣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
《笑林》上有一个很好的寓言:有一只猴子死了,去见阴间的阎王,请求来世托生变人,阎王说:“你既然要想做人,就必须将你身上的毛全部都拔掉。”说完,就呼唤夜叉鬼来替猴子拔毛,夜叉鬼刚拔下了一根毛,猴子便忍不住疼痛,一声高于一声地大叫起来。
阎王笑了:“如果你一毛不拔,那还怎么能做得成人呢?”
进入到舍得最高境界的人,非宋江没有他人。
宋江在当时社会上,有着极高的威望。尽管他是郓城县官府的一个做文秘工作的押司,但他却在江湖中,纵横四海,是一个一呼百应、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凡是见到他的人,一律都“倒头便拜”,敬慕无限。他的生死弟兄几乎是遍布社会各个角落,他的名声美扬四海天下。尽管宋江命运多舛,但每次遇难都是大难不死,化险为夷。
宋江杀了阎婆惜,阎婆在大街喊人捉拿杀人凶手宋江。书中这样写道:原来宋江为人最好,上下爱敬,满县人没有一个不让他。因此县衙里的办公人员都不肯下手拿他。来到了厅堂上,知县和宋江最好,有心要帮他解脱,只把唐牛儿来再三推问。在碍于场面的情况下,知县派朱仝、雷横去宋家庄搜捕宋江,朱仝那人和宋江最好,朱仝冒着生命危险,公然放走了宋江。
宋江和兄弟宋清逃离宋家庄,来投未曾见过面的柴进。庄客道:“不敢动问二位客官高姓?”宋江道:“我是郓城县宋江的便是。”庄客道:“莫不是及时雨宋押司么?”宋江道:“便是。”庄客道;“我们大官人如常说大名,只怨恨不能相见。既是宋押司,小人领去。”闻听宋江来到庄上,柴大官人引着三五个伴当,慌忙跑出来,见了宋江,拜在地下,口称道:“真的是想死我柴进了!天大的幸运,今天是什么风吹到此,大慰平生渴望之念。多幸!多幸!”宋江说自己杀了人,想在柴进庄上躲避的想法。对于宋江这样一个杀人犯,柴进说道:“兄长放心,便杀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库的财物,柴进也敢藏在庄里。”宋江酒醉八分,在解手时将炭火掀到武松的脸上,武松不认识宋江,揪住宋江大喊道:“你是甚么鸟人,敢来戏弄我!”柴进大笑道:“你不认识这么了不起的押司?”武松道:“了不起,了不起!他敢比得上郓城的宋押司。”柴进道:“你认识宋押司么?”武松道:“我是不曾识得,江湖上久闻他是个及时雨宋公明,且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我如今且等病好时,变去投奔他。”柴进指着宋江道:“此位便是及时雨宋公明。”武松定睛看了看,纳头便拜:“我不是梦里么?与兄长相见!”(第二十四回)
宋江与武松在孔家庄出来,武松去投奔二龙山,宋江去清风山寨找花荣。宋江在路上被燕顺、王矮虎、郑天寿误劫。小喽啰把宋江捆成粽子相似,提来绑在将军柱上。一个小喽啰打来一大铜盆水,手中明晃晃拿着一把剜心尖刀。宋江叹口气道:“可惜宋江死在这里!”燕顺亲耳听到松江两字,便起身来问道:“这个汉子,你认得宋江?”宋江道:“我便是宋江。”燕顺听罢,吃了一惊,便夺过小喽啰尖刀,把麻绳都割断了,把自己身上披的枣红丝衲袄脱下来,裹在宋江身上,抱在中间虎皮交椅上,唤起王矮虎,郑天寿快下来,三人纳头便拜。三个好汉一起跪下,燕顺说:“小弟只要把尖刀剜了自己的眼睛!原来不识好人,一时间见不到处,少问个缘由,险些害了义士。小弟在江湖上绿林丛中走了十数年,也只闻得贤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大名,只恨缘分浅薄,不可拜强尊颜。今日天使相会,真乃称心满意。”宋江道:“量宋江有何德能,教足下如此挂心错爱。”燕顺道:“仁兄礼贤下士,结纳豪强,名闻寰海,谁不钦敬!梁山泊近来如此兴旺,四海皆闻,曾有人说道,尽出仁兄之赐”
。(第三十二回)
宋江同花荣的家人街面上元宵观灯,刘高的妇人恩将仇报。诬陷宋江是抢劫她的山大王,宋江被清风寨官军提拿,时任清风寨副知寨官职的花荣听罢,根本不去考虑自己丢了饭碗的事情,冲破军营,救下了宋江。(第三十三回)宋江、花荣在被押往青州府的途中,燕顺、王矮虎、郑天寿根本没有去想触犯王法的罪过,劫下囚车,救下宋江。青州府的都监黄信从秦明那里知道自己先前押着青州府的那人就是宋江后,跌脚道:“若是小弟得知宋公明时,路上也是放了他!”(第三十四回)
在刺配江州的半途中,梁山泊的刘唐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见到宋江道:“奉山上哥哥将令,特使人打听得哥哥吃官司,直要来郓城县劫牢。却知道哥哥不曾在牢里,不曾受苦。打听得判配江州,只怕路上错了道路,教大小头领分别去四路等候,迎接哥哥,便请上山。”宋江不肯“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继续前往江州。在揭阳岭上,根本不认得宋江的混江龙李俊对李立道;“我听说郓城县宋押司,不知为什么事发在济州府,断配江州牢城。我料想他必从这里经过,别处又无路过去。他在郓城县时,我尚且要去和他厮会,今次正从这里经过,如何不借此机会结识他?因此在岭下连日等候。接了他四五日,并不见有一个囚徒过来。”得知误被李立用蒙汗药麻翻了的人便是宋江时,李俊赶紧给宋江服了解药,再三挽留宋江。宋江执意不肯:“梁山泊苦死相留,我尚兀自不肯,恐怕连累家中老父。此间如何住得?”(第三十六回)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灾难,肯定都会有人出手相救,确保宋江大难不死。第三十九回,宋江在浔阳楼醉酒吟反诗,被黄文炳几次陷害,就在被开刀问斩的时候,梁山泊及时派出了最强劲的队伍下山,将宋江救下。
为什么当时的天下人都热爱、信服、忠诚、追寻宋江?很多竟是不认识他的人,在关键时刻都敢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搭救宋江?这些都可以从宋江在君子层面上对舍得的认识和把握上来找出根本答案。
宋江的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不求任何回报的这样君子层面上的舍得,是自身对生命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原则,一种方式,比方救助阎婆惜、宋玉莲等都是当时社会最下层的贫困户,救助这样的人,他根本不去想要得到具体回报,比方冒死去给劫了生辰纲的晁盖通风报信,也是一种忠义的驱使,而不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后路,因为宋江根本联想不到后来被逼上梁山的结局。天下人对宋江的认同,就是对君子层面上舍得的认同。
君子之“舍”,不应该像渔竿上的钓饵,以明确具体地物质利益回报为“得”之目的。君子之“舍”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修行格调,是君子的象征标志。君子之“得”也不应是“舍”的交易成果表现,比如市场上的“舍”商品“得”货币。君子之“得”更多的是“心”之“得”,得到生命的慰藉,得到灵魂的安宁,得到心态的平衡,得到精神的愉悦,得到良知的满足。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千古名言:“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风物长宜放眼量
&&——以鲁肃、周瑜、关羽为例
在《三国演义》的诸多战略思想家中,鲁肃总是那样地耐人寻味。解读鲁肃做事情的手法,要用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要从思维的多指向、多视角、多方面、多层次和系统的整体结构、整体功能出发进行全面地观察和思考,方能领略鲁肃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眼光,还有独到的境界和深远的意义。
鲁肃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人物。从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他一生几乎没有任何闪失,更妙不可言的是,他能把他的智慧和才干都很巧妙地蕴藏在表象的温和、厚道、谦逊和木讷里面,宽宏大度、上善若水地把许多人都处成自己的好朋友。每每想来,总是令人赞叹不已。
周瑜死后,诸葛亮“柴桑口卧龙吊丧”的真正目的是:“代瑜领兵者,必鲁肃也。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贤士佐助主公。”(第五十七回)诸葛亮来江东想要为刘备寻求的贤士就是庞统。
对于庞统这样的人才,鲁肃也是心中有数并积极地运作招纳之事。在芜湖厚葬周瑜当天,鲁肃便向孙权推荐庞统:“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现在江南,何不重用?”孙权闻言大喜,便问此人姓名,鲁肃说:“此人乃襄阳人,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
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在两人的对话中,庞统没有给孙权留下好的印象。孙权平生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周瑜,他问庞统:“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庞统笑着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孙权认为此话是庞统轻视周瑜,心中愈发不高兴,直接对庞统说:“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庞统长叹一声而出。
因为孙权不肯接纳庞统,鲁肃才将庞统推荐给了刘备,目的是:“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
推荐庞统于刘备,不仅妥善地处理好了与庞统的朋友关系,鲁肃也以此推进了同刘备的朋友关系。
自己的老板不肯用,而当时的庞统自己已有出山的意愿,也就是说,你孙权不用,庞统很可能会去找别人。庞统何许人也?“卧龙、凤雏,得一人则可以安天下也!”如果庞统投靠了曹操,给东吴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加盟蜀汉集团之前,刘备势穷力孤,诸葛亮加入后,迅速形成了与东吴孙权和北魏曹操三分天下的局面。鲁肃很明白,庞统即使不去投奔曹操,随便去投奔他人,很可能象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一样,又给东吴增加了一个争夺天下的强劲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把庞统推荐给刘备,可以保持住吴蜀两家的战略伙伴关系,强化共同抗击曹操的力量。这种实现东吴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还同时达到了同刘备和蜀汉集团处朋友的目的。
单从鲁肃推荐庞统加盟刘备集团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鲁肃的战略胸怀和眼光,以及处朋友的艺术手法和智慧。
与鲁肃相反的人物就是周瑜。
为抗击势力强大的北魏曹操集团,诸葛亮亲赴东吴去寻求吴蜀的统一战线联盟。张昭等人主张降曹,就是因为曹操的力量太强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吴蜀联盟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正是因为有了吴蜀的联盟,才使孙权下定了同曹操决战的决心。在准备战争期间,作为主战派的代表,又是大都督的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几次竟想把他置之于死地,结果都被技高一筹的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进而保住了吴蜀共同抗击曹操的联盟阵线。
在曹操大举进兵的形势下,吴蜀联盟就是大局,就是主题。维护吴蜀联盟既是战略,也是策略。就共同抗击曹操而言,诸葛亮不是敌人,是朋友,是需要进一步团结好的朋友。周瑜没有这样的胸怀,也没有这样的眼光。试想一下,如果周瑜真的逼死了诸葛亮,也就是宣告吴蜀联盟当即瓦解。诸葛亮是蜀汉的支柱,是蜀汉的大旗,周瑜害死了诸葛亮,就是把蜀汉推到了与东吴不共戴天的仇敌位置上,刘备是不可能善罢甘休的。如果吴蜀两家在曹操进兵之前,先来了一个“鹬蚌相争”,后来的赤壁之战结果就不好是怎么样了,东吴能不能还存在着也不好说了。
朋友需要好好地团结,感情需要好好地建设。
赤壁之战之后,当时的战略大局仍然是要继续巩固吴蜀两家的统一战线联盟,“宜将剩勇追穷寇”地继续共同抗击曹操。但心胸狭隘,且目光短浅的周瑜还是看不到这些,继续挤兑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将计就计地运作成了“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一气周瑜”的情形是:赤璧之战,吴蜀联军大败曹操。听说刘备屯兵油江,周瑜认为刘备有攻取南郡之意,便偕鲁肃来见刘备,双方答成了协议:先由东吴去攻取南郡,如攻取不下,蜀军可以再去攻取。彝陵之役后,曹仁用曹操留下的锦囊妙计,使周瑜误入南郡城中,结果被埋伏在城中的曹军杀得大败,而且自身左肋中了毒箭,有幸被丁奉、徐盛救回。医者诊疗说:“箭头有毒,不能很快痊愈,需耐心调养,若是怒气冲散,伤口复发,会有危险。”趁吴军与曹军混战之际,诸葛亮已令赵云率兵进占了南郡。周瑜得知大怒,率兵攻城不下,遂命甘宁攻取荆州,此时,荆州也被诸葛亮用计令张飞占领了,诸葛亮又用同样的计谋令关羽轻取了襄阳。周瑜闻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之时,刘备还轻取了零陵,长沙,桂阳和武陵。
诸葛亮“二气周瑜”的情形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刘琦死后,荆州被刘备“借用”,周瑜趁刘备死了甘夫人这个机会,假意将孙权之妹孙尚香嫁于刘备,意在通过这样的手段将刘备骗到东吴做人质,或是讨回荆州,或是趁机杀掉刘备。诸葛亮将计就计地用了三条妙计,不仅弄假成真地让刘备娶了孙尚香,而且平安地回到了荆州。面对岸上蜀军“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赞美”,周瑜“大叫一声,金疮并发,倒于船上,不省人事”。
“三气周瑜”的情形是:周瑜被曹操表奏为南郡太守,使他更加想与西蜀报仇雪恨,让鲁肃索取荆州无功而返后,周瑜又采取了“假道伐虢”之计,以取西川为名,实要攻取荆州,结果又被诸葛亮轻易识破,周瑜刚刚来到荆州城门口,关云长、张飞、黄忠、魏延四路大军一并杀出,震天动地的喊着活捉周瑜,周瑜知道又是中了诸葛亮的计策,“怒气填胸,大喊一声,箭疮复裂,坠天马下”。随后诸葛亮又送来了一封针对性极强的断命书信,大意写的是:“足下欲取西川,我认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力量虽弱,亦足可自守。曹操失利于赤璧之后,没有一刻忘记报仇,今你兴兵远征,倘曹兵乘虚而入,江南就会变成废墟,我不忍坐视,特此告之”。看罢书信,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三气周瑜”的每一件事情中,周瑜都是看不懂时局,不善于团结,把朋友当做敌人来看待,弄得最后自己受伤害。
先看“一气周瑜”。
为了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打击共同的战略敌人,达到战略上的双赢,诸葛亮大气磅礴地来到了东吴,在赤壁之战的胜利中充分发挥了不容替代的作用。共同地战胜了曹魏,这既是蜀汉的胜利,同样也是东吴的胜利。为了巩固胜利成果,继续联手打击曹魏,吴、蜀两国当时的大局是强化团结,共同作战,而绝不能相互嫉妒,消耗合力。作为三军统帅的大都督周瑜却不能从这样的时局出发来认识、考虑问题,把大敌曹操放到一边,却是全心全意地来挤兑、打击本应是继续并肩作战的朋友诸葛亮。又因能力水平不足,胸怀不够广大的自身本质修养问题,弄得自己“大叫一声,金疮迸裂。”诸葛亮毫发未损。
再看“二气周瑜”。
如果周瑜具备鲁肃一样的胸怀、眼界、性情、智慧,懂得对大局和朋友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吴、蜀两家的联姻就不会设计成一段计谋,而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地推进团结同盟的实际作为。试想一下,如果刘备与孙尚香是一段真实的婚姻,那么,吴、蜀的朋友加亲属关系将会形成一种更大的合力,这对进一步地抗击曹操没有任何坏处。然而,非要把朋友看待成敌对面的周瑜在设计这段姻缘的时候,考虑的是一种伤害朋友关系、伤害同盟团结的计谋。此举必然要损坏吴蜀两家在赤壁之战时已形成的朋友关系。对于这样简单的计谋,一个一般人都会看明白,肯定不会让刘备去东吴招亲,那么,周瑜的想法和目的肯定不会实现。高人一筹的诸葛亮将计就计,弄得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大叫一声,金疮并发,倒于船上,不省人事。”
接下来看“三气周瑜”。
周瑜的胸怀狭隘令他丧心病狂,置眼前的敌人曹操于不顾,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打击朋友蜀汉和诸葛亮身上。稍稍冷静一点的周瑜都应该明白:在“二气周瑜”之前的所有事情中,诸葛亮表现出来的非同一般的见识能力,肯定是要识破他的这个“假虞伐虢”之计。此时的周瑜莫不如来到荆州,敞开胸怀,坦荡真诚地同诸葛亮交流感情、交流经验,然后共同联盟去征伐西川,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
再说诸葛亮写给周瑜的那封信,从文字内容上看,就是一种对战局形势的分析,对周瑜所做的一些事情的现实提醒。如果换上司马懿,不仅不会生气,他肯定会从朋友这个层面上,把这封信看成是一份好的学习资料,认真分析,认真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见识,智慧,让自身的战斗力更强大。因为自己的胸怀狭隘,所以周瑜却是从敌人、对手这样的视角出发,认为是诸葛亮对自己的一番嘲弄,看罢书信“连叫数声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三国演义》中事实表明,“三气周瑜”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周瑜首先挑拨起来的,诸葛亮都是处在一种被迫的应战状态。因此说,“三气周瑜”的主人公不应是诸葛亮,而实际上应该是心胸狭隘、不懂团结的周瑜自己配药给自己吃。
像周瑜这样心胸狭隘又嫉妒心极强的人,在生活中也是很难生存的。
与周瑜相似的还有关羽。
诸葛亮同刘备去西川之前,再三叮嘱关羽一定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由于胸怀和眼光问题,关羽不能深刻理解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思想。
在荆州同东吴的几次接触中,关羽都不能妥善地处理好与东吴的朋友关系,非但没有友好地推进吴蜀的联盟,反而是一再地破坏两家的朋友关系,结果导致孙权同曹操的联盟,把本来是朋友的东吴变成了自己的反对方,自己最后也是“关云长败走麦城”。
关羽被害,致使吴蜀联盟瓦解,朋友变成敌人。为报仇雪恨,刘备倾全城之兵挂孝东征孙权。“陆逊营烧七百里”,“刘先主遗诏托孤儿”。吴蜀两家朋友关系的破裂,造成曹操大军进犯,“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之后,他又是从战略大局出发,第二次同东吴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正是因为形成了这样战略联盟的稳定局面,才使得他能安心去南征孟获,北伐中原。
《毛泽东选集》中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章开篇讲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
我们要有明确的眼光来正确地分析判断出我们的朋友,我们还要有宽广的胸怀来容纳和团结我们的朋友。
懂得处朋友是真聪明,善于处朋友是真本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们完全有意识和能力把许多人都团结到我们身边来,处成情感结实的好朋友,求同存异地共同干出一番大事业。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逞强好胜非丈夫
&——以武松、关羽为例
《庄子.徐无鬼》:吴王坐船渡过大江,攀登上一座猴山,成群的猴子看见吴王的队伍,都惶惶然四散奔逃,一直逃到那深山的荆棘丛中。独独有一只逞强好胜的猴子,却在吴王的队伍前面洋洋得意地卖弄炫耀。吴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飞箭接住,显得更为得意。吴王下令让左右的人万箭齐发,那只逞强好胜的猴子被射死了。
这个典故,武松与关羽都应该看。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的是:“景阳岗武松打虎。”武松在柴进庄上告别了宋江,在回家探望兄长武大郎的途中,望见前面一个酒幌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店。武松入店喝了三碗酒后,道:“这酒好生有气力!”再向酒家要酒,酒家向武松解释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便不添了。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了三碗,更不再问。”逞强好胜的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又劝诫武松说:“我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酒味浓醇甘美,少刻时便要醉倒。”武松道:“休要胡说,难道不给你钱,再筛三碗来与我吃。”武松喝下这三碗之后又要了三碗。看到这样逞强好胜又不懂事理的武松,让酒家感到很可笑,他也顺水推舟地挑逗武松道:“客官,你要吃酒时,还有五六碗哩,只怕你吃不的了。”武松道:“就是比五六碗再多,你尽管都给我拿来。”喝下十五碗酒的武松实则已醉,却还是硬撑着:“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来,笑道:“却不说‘三碗不过冈’!”手捉哨棒便走。善良的酒家拉住醉酒的武松说:“我是好意。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眼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司如今权限全县猎户,擒捉发落。冈子路口多有榜文,可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于已、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余六个时辰,不许过冈。更兼单身客人,务要等伴结伙而过。我见你走都不问人,枉自送了性命。”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见武松如此逞强又不识好人心,酒家也只能说道:“你看么!我是一片好心,反做恶意,倒落得你恁地说,你不信我,请尊便自行。”
作者施耐庵对武松这样很危险的拿性命开玩笑的逞强好胜也不赞成,为此事专门写了一首诗:
前车倒了千千辆,后车过了亦如然。
分明指与平川路,却把忠言当恶言。
武松乘着酒兴,向景阳冈走去,走不到半里多路,见到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官方的印信榜文,上面写着景阳冈上有老虎,告诫客人要结伙而行的通知。武松看罢榜文,方知景阳冈上真的有老虎,想要转身回酒店时,寻思道:“我若回去时,须被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因为在酒店里已经把大话说到了家,武松自己也感到没有回头路了,想了一会儿,武松只好说道:“怕什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打虎时的紧张心态也证明,他打虎并不是胸有成竹,而是因为逞强好胜弄得自己绝了退路的勉强为之。“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作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出现这样失误的原因是武松当时的紧张心态而导致了惊慌失措、慌中生乱。就在武松已经把老虎打死后,他心里还是没有底,武松“来松树边便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
在景阳冈上,已经醉酒的武松根本不敢确定他肯定会轻易地打死老虎,他也知道自己同时存在着被老虎吃掉的性命危险,因为大话说尽又逞强好胜,只好是“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这件事情之后,武松并没有进行反思什么,反倒是以打虎为光荣资本的武松更加放纵自己逞强好胜、自大自傲的心理性格。
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金眼彪施恩请武松去打蒋门神,讨回霸占他的生意:“那厮姓蒋名忠,有九尺来长身材,因此,江湖上起他一个诨名,叫做蒋门神。那厮不特长大,原来有一身好本事,使得好枪棒,拽拳飞脚,相扑为最,自夸大言道:‘三年上泰岳争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因此来夺小弟的道路。小弟不肯让他,吃那厮一顿拳脚打了,两个月起不得床。前日兄长来时,兀自包着头,兜着手,直到如今,伤痕未消……”施恩向武松介绍蒋门神的这些真实情况,是希望他知己知彼,不要因为轻敌而失手,以至于既损害了武松的打虎英雄形象,又不能为自己讨回生意。
武松不认识蒋门神,对这个人丝毫没有了解,没有任何依据可以断定自己肯定会打败蒋门神。然而,逞强好胜、骄傲自大地武松,又不给自己留一点后路地夸下海口:“那蒋门神还是几颗头、几条臂膊?我只道他三头六臂,有哪吒的本事,我便怕他!原来只是一颗头、两条臂膊。既然没有哪吒的模样,却如何怕他?”自幼在江湖上学得枪棒在身的金眼彪施恩又提醒武松:“只是小弟力薄艺疏,便敌他不过。”武松道:“我却不是说嘴,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既是恁地说了,如今却在这里做什么?有酒时,拿了去路上吃,我如今便和你去。看我把这厮和大虫一般结果他。拳头重时打死他,我自偿命!”
武松应该想到:如此这样的自己把自己无端地推上了绝路,又不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去打这个正在横行霸道的蒋门神,一旦失手,武松在江湖上便会由一个打虎英雄变成一个人人嗤笑的丧家犬。逞强好胜的武松做事真让人担心,让人替他后怕!
既然大话已经吹出去了,为了有备无患,也该在战术上为出战蒋门神暗暗地做好充分准备。武松却不是这样,“当日武松欢喜饮酒,吃得大醉了。”
在准备去打蒋门神之前,施恩请武松骑马去,武松道:“我又不脚小,骑那马怎地?”接下来更是十分张扬:“我说与你:你要打蒋门神时,出得城去,但遇着一个酒店,便请我吃三碗酒,若无三碗时,便不过去。”施恩道:“这块快活林离东门去有十四五里田地,算来卖酒的人家也有十二三家,若要每店吃三碗时,恰好有三十五六碗,才到得那里。恐哥哥醉了,如何使得!”逞强好胜的武松越发跟自己较劲:“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确实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
喝酒就肯定要丧失体力,喝一分酒便要丧失一分体力,喝五分酒便要丧失五分体力,若喝了十分酒,这力气肯定不是不知从何而来,而是不知从何而去了。包括武松在内,没有人是越醉头脑越清醒,越醉身体越强力的。武松的此番说法,就是不去考虑后果的逞强好胜,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不成熟,不稳重和社会阅历、经验的缺失。好在武松碰上的是蒋门神,而且“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如果武松遇到的是玉麒麟卢俊义、入云龙公孙胜、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小李广花荣、小旋风柴进、扑天雕李应、美髯公朱仝、花和尚鲁智深等高手,结果如何就不好说了。
世界上没有最高峰,江湖上也没有永远的第一,况且当时的武松还不是天下第一。诸如武松这样不谙世道的人,迟早会要身败名裂的。武功高的人也有可能败死在武功低的人手下,比好逞强好胜的关羽,就是被潘璋手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捉拿。如果作者施耐庵具备更高的政治观察力和社会责任感,他应该把武松的下场写得跟关羽相似,这样也是对读者的一份责任,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们从武松的处世为人的观念方法上,得到一定的借鉴、启迪。在这方面,罗贯中比施耐庵做的更到位,读《三国演义》比读《水浒传》对人生更有帮助。
“关云长单刀赴会,”与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很相似,都是内心自大、单纯的心态所表现出的一种逞强好胜的行为,让读者看罢感到很好笑。
刘备取了西川,孙权派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再来讨还荆州,刘备、诸葛亮再也找不出不归还的理由可以说得出口,便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关羽。刘备跟诸葛瑾说愿意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归还东吴,让诸葛瑾自己拿着刘备的书信去荆州找关羽讨要。
深被刘备、诸葛亮了解的关羽,见了来讨三郡的诸葛瑾变色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诸葛瑾曰:“将军何太无面目?”关羽执剑在手:“休再言!此剑上并无面目!”“不看军师面上,教你回东吴不得。”
此事如果换上赵云,同样像关羽一样地不会交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但他会以更多更巧妙的方式方法来解决,而不会像关羽那样盛气凌人,令人无法下台,进而又激化了矛盾,树立了敌对面。
东吴派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赴任的官员被关羽驱逐后,惹得孙权大怒。三讨荆州未果的鲁肃为孙权出了一个主意:“
今屯兵于陆口,使人请关云长赴会。若云长肯来,以善言说之;如其不从,伏下刀斧手杀之。如彼不肯来,随即进兵,与决胜负,夺取荆州便了。”孙权曰:“正合吾意。可即行之。”辞别孙权,鲁肃来到陆口,召吕蒙、甘宁商定:设宴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修下请书,选帐下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魏国皇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