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电影,画面是在一个海岛生存类电影上全是人,岛中间有个鬼面石墩子伸出三根圆的石棍直通到岛边,不停的转碾压

中国的门文化 上
我的图书馆
中国的门文化 上
 中国的门文化 上 作者:吴裕成 
  第一章 门是建筑物的脸面
  第一节 门和户  第二节 门的建筑  第三节 门之饰  第四节 问前附设物  第五节 门对空间的标识及分割
  第二章 门的民俗      第一节 门之神  第二节 对联和匾额  第三节 岁时习俗  第四节 人生礼俗  第五节 五行四象与门的厌胜  第六节 门镜门符辟邪物  第七节 建房风俗
  第三章 面向历史的洞开 
  第一节 夜不闭户的理想  第二节 门第门阀  第三节 城门--社会活动的特殊空间  第五节 前后门·公私门  第七节 宫门内外  第八节 门名的文化含蕴
  引言  双扇为门,单扇为户,甲骨文字画下两个象形符号。   关于这门这户,诗也曾云,子也曾曰——《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别说那首陈国的民歌只是安贫乐贱的小俚曲,别说孔老夫子的设问不过讲了句大实话。   这便是门。从《诗经》的“衡门栖迟”,到《晋书》的“抗志柴门”。古代的清贫者明志自慰。横木为门的街门,简陋吗?然而,却发展出富丽的一支。它不仅衍生了琉璃的、艳彩的牌坊,还演变出帝王门前的连阙。因此,岳飞壮怀激烈的《满江红》才吟“朝天阙”。若问连阙的极致,请看明清故宫的午门。   这便是户。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居的要素少不了门户,还是那句话,“谁能出不由户”?道理越是简单越可能包蕴丰富。不信请读《易经》所言:“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不折不扣,已然是哲学的命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许许多多事物熏陶得纹彩绚烂,折映着自己的博大精深。有关门的文化即是如此。   门,既是房屋的外檐装修,又是独立的建筑-一民居的滚脊门楼、里巷的阊阖、寺庙的山门、都邑的城门楼子。独特的中国建筑。化,因“门”而益发独特。宫门上巨大的门钉,横九纵九,九九八十一枚,如凸立的文字,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篇大文章。宅门上门神威武,双双把门,将远古先民关于神话世界的畅想,经过漫长时光的千四百绘,定稿为身披甲胄的模样。门前石狮,何谓“十三太保”?“泰山石敢当”,何得“以捍民居”的功能;俗言道“猪入门,百福臻”,天增岁月人增寿的节日里,驮聚宝盆的肥猪拱门剪纸,贴上了屋门。辟邪呀,祈福呀,驱恶呀,迎祥呀,门又做了古风今俗的展台。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要首当其冲。唐初的李世民,不是导演过一出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吗?“天子五门”,所铺张的,绝不只是帝王的排场。老百姓则盼“夜不闭户”,清平世界。与此形成反差,是官府的封条在门扇上打叉叉。涉及北京古城的语汇,正阳门人称前门,相对于“前”,该有个后门。有的,地安门。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杜会。前、后门,公、私门,高尚与正直,低卑与猥陋,借助“门”,亮了相。   中国的门,也派生出“芝麻开门”的故事。中国的门,更创造出离凿龙门鲤鱼跳的传说。前者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需求,后者表现了超越自我的渴望。中国的门,还编排出鬼门关的迷信,吓唬愚昧的胆小的人。   门总是引人注日的。门占尽了出入口的“区位”优势。门文化也是一个出入口。读过了这篇引言的对话者,就请接着向“门”漫步行走,继续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对话吧。   1996年12月8日   丙子年十月廿八日记 
  第一章 门是建筑物的脸面  第一节 门和户   门脸,门脸,门是建筑物的脸面。就说门框,上横框叫门额,额头的“额”;左右立框叫门颊,脸颊的“颊”;门额要美化,还可以装门簪。这额这颊这簪,给门之“脸”一个形象化。   门之“脸”,不施粉黛,还是浓妆、淡抹——白板扉,抑或朱漆门、黑漆门?   门之“脸”,彻上瓦檐高翘的门罩,像是一顶漂亮的帽子。一对铺首好似它的眼睛,两个福字即是它的笑靥酒窝儿,一副对联像发辫,大红灯笼高挂起,如同戴上大红花。要半遮面,就筑一道影壁,犹抱琵琶。   门的“脸形”多样,东北地区有别于西南省份,京城四合院不同于陕北窑洞。   门,可以板着脸孔,台阶高高以显高傲,石狮把门带几分威严;门,也不妨仅仅开关而已,仿佛面含平和的微笑……   于是,中国的建筑文化有了这一页色彩纷呈的篇章。   1.有莫氏之前之后   谁是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第一人?上古神话的回答是:有巢氏。   他叫有巢氏——请注意这“有”字。《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赐经·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或言为避禽兽,或言以待风雨,总之,自从天下出了个有巢氏,思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不能,由无到有——有巢,实现了人类居住史的一次伟大变革。   关于有巢氏神话的诠释,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所论,架木巢居,得免穴居之苦。有巢氏之巢,不必在树上;垒土石,上架以木,简陋有类于巢,实近似于房屋。西安半坡遗址,显示的正是这种形制的“有巢”遗迹。   有巢氏之前,大约是没有独立的门意识的。穴居虽必有出入口,但那太必然了,试想没有洞口,何来穴洞?因此可以说,穴居尚不需要独立的对于门的思考。   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真正的开始。这时,为解决栖身问题,先民们要做的事情是,人为地造成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在封闭这个空间时,须设想留出缺口,以备出入。这个出入口,在漫长的岁月间派生出绚丽多彩的门文化。   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以丰富的信息遗存,让今人推想6000多年前四五十座房屋聚集的村落。凭借柱洞及其它遗存,考古学绘出一幅幅建筑复原图。这些房子以木柱木檩为构架,墙壁和屋顶用木棍枝条排扎,上铺敷泥和草。房子出入口的设置,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些方形房子,房内下凹于地面,其出入口修一段门道,门道的斜阶连接着室内地面。门道设有防雨篷架,既可遮挡雨雪,又可起到掩蔽居寝的作用。   圆形房子室内地面一般高于室外,其人口,门限高若槛墙。这种高门槛,能防雨水的灌入,也能减少地面尘上的吹入。门内两侧建短墙,可以限制和引导气流,有助于冬日室内保暖。同时,门内两侧的隔墙具有类似屏风的作用,在室内造成两个退隐空间。对此,研究者给以高度评价,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认为:“隔墙背后的隐奥,实际上初步具备了卧室的功能……居住建筑所必备的隐奥的出现,标志原始建筑空间组织观念的启蒙。”这是建筑文化的启蒙时代。半坡人为自己上启蒙课,包括思忖琢磨房子的进出口——门。   半坡遗址房屋复原图显示,不少房屋出入口的上:方设有窗口,门和窗开在同一个屋面(图1)。在陕西户县采集到的仰韶文化陶制房屋模型,与之相同。门上开窗的实用性在于采光,在于门窗对流,以通风排烟。门与富的组合,还给朴素无华的初期建筑带来装饰美,使单调的外观获得了一种灵气。整体轮廓面,以及迭加其上的门面积、窗面积,这三者构成建筑正面视觉效果的三个基本要素。后世不断发展的建筑样式,可以说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增繁。   门与窗的视觉效果,先民们一定感受得很强烈,所以,当半坡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演进为甲骨文字时,“宫”字形即源于对房屋正面三组轮廓线的勾画。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宫,室也。”甲骨文“宫”字写做“ ”“ ”像房屋边际线,“吕”,上“口”像窗,下“口”像门。今人用九笔写出一个“宫”字,不妨说是在画一幅房屋简图。九笔之中,三个组字元件各为三画。三三见九。这三个三画的巧合,虽不能说就包含着神秘的数字意味;然而,门在整个建筑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却被“宫”字结构的三分模式道出来氏   2.门,“从二户,象形”   1993年,江西安福县翠竹寺遗址出上一口清代康熙年间的铸铁大钟。钟上所铸铭文里,“门”字为简体字,与如今我国法定通用的规范简化字相同。简体“门”字,甚至出现在甘肃居延出士的汉代简续上。   然而,探究“门”的字义,还是要看它的繁体。   “门”是象形造字的范例。所像之形,可从二里头村文化遗址寻到某些踪影。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为近方形夯土台,年代由夏代延续至商代,有人认为它就是夏墟。一万余平方米面积内,遗存着许多廊庑、大门和殿堂的柱洞。遗址周边,起因围作用的廊庑设有大门。遗址大门处,九个柱洞一线排开,说明大门采取八间所衡门形式,样子如同没有瓦顶的牌坊。甲骨文“门”字,作“門”,作“門”,也写作“囗”。其中后者,形若两个门扇之上加一横木,或许正是二里头村遗址大门的写照。   东汉《说文解字》释:“门,……从二户,象形”。户,甲骨文写为“囗”,是单扇门的象形字。一扇为户,两扇相并就是门。“门户”一词,按照造字之初的写法,画三个门扇面已。登堂入室的进口,是一座建筑物的构成部分,规模较小,虽未必只有单扇门扉,但称以“户”;作为一组建筑的总出入口,规模较大,有时其本身即是一座建筑物,比如门房、门楼,故而双倍其“户”,称以“门”。方块汉字的横竖撇捺笔画之间,包容着图景、故事和思想,“门”“户”是例。   “扇”本来也是名同,以它充当门的量词,是语占发展的结果。《礼记·月令》:“耕者少舍,乃修阖、扇”。郑玄注:“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讲到了门扇的不同材料。阖,《尔雅·释宫》:“阖谓之扉。”扉也是门扇的名称。   开门关门的门轴,称为枢。先秦典籍《吕氏春秋》有句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橐”,门轴不会被蛀蚀,因其经常转动。摇梗,门轴的另一名称。固定于下槛,承托门轴的是门臼,也叫门枕,用单字称之,叫“(木畏)”。固定于上槛者,则称门槛。在一些地方,有祀门臼姑风俗。清代道光二十三年《武进阳湖合志》:正月十五,妇女“插簪箕上悬空,令(木豕)地以卜,云祀门臼姑,大率紫姑遗意。”民俗信仰中的“门臼姑娘”,反映了人们对门户的崇拜。   房屋墙壁砌嵌门框,以装门扇,门框又名门阑。门框为四边形,上横木叫楣,门槛则有阈、(木失)等别名。   古老的汉字是个蕴含丰富的信息库。用于名物的汉字,有关门者户者很多,从总体结构到具体构件,称谓种种,细致入微,反映了古人对于建筑物之门的重视。这里不再逐一检索。   3.板门和隔扇   房门屋门的实用意义,甲乙丙丁戊,人人都能列出若干条。门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实用性。它作为出入口,又给居住者带来温暖、安全以及诸多的方便。这实用价值中间,积淀着造门者的智慧。   仅说保温。东北冬季天寒风冷,1934年《吉林新志》记,民居房门有内外两层,外层俗称“风门子”,向外开,内层俗称“板门”,向内开。关门时,双层门有助干保暖,出入时,双门可有效地减少冷空气的进入。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录吉林奇异风俗,谈到“吉地房屋,室门向外开,比户皆然。考诸志册,谓昔多虎患,时夜入民家,攫人而去。故门向外开,借槛之抵抗力,足以御虎冲撞。唯昔之外开为虎患,今之外开乃习惯”。这是着眼于安全功用。   自古以来,作为房屋外檐装修的门,更是建筑形式美的注目所在。门形美之中展示着造门者的智慧,也反映各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那装饰多样的隔扇门还是众多文化符号的承载体。   先秦建筑的实物今已无存。一尊西周时代的方鬲(图2),以不朽的青铜凝铸为极可珍贵的模型。鬲,形状如鼎的炊具,足部中空。这尊方鬲,中空的下部被巧妙地铸成屋形,三面铸出十字棂格窗,正面铸门。门为双扇,这已超出房子的出入口只装单扇门、称为“户”的形制。门为板门之形,上下分为两格,增加了美感。两扇门上设有插闩的装置,反映了对于门户安全功能的开发。门的两侧各有卧棂栏杆,说明那时已讲究建筑物门前的装饰。   木板门为古今所常见。院落大门用板门,通常有实榻门、棋盘门两种。前者门心板与大边一样厚,后者在框架上装木板,加以穿带,方格略似棋盘。   隔扇门,又称格扇门、格子门、(木鬲)扇门,姚承祖《营造法原》称为长窗。延安民间称木制花格为“软”,隔扇为“软门”‘软窗”;流传于洛川的一首婚嫁“喜歌”,夸新郎家的建筑,及至隔扇门:“向下看,大四椽,软门软窗实好看。”   隔扇门,唐代建筑已采用,多为直棂、方格,唐时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画门,直棂样式。直棂和方格的质朴,至宋代开始起变化。宋代的《雪霁江行图》(图3)上景物,屋门格心已非直木条的组合,门的裙板部分,还饰以如意云头图案。山西侯马金代墓葬的砖刻装饰,仿刻建筑的正面的六扇格子门。其中两扇,格心为几何图形与花卉,裙板上有人物和动物图形,显示了当时格扇门的华丽风格。   格扇门主要分为两部分,上为格心,下为裙板,格心与裙板之间隔以涤环板。涤环板又叫中夹堂板。与中夹堂板相对而言,格心之上、裙板之下若加装饰,则分别称为上夹堂板。下夹堂板(图4)。   格心可用木板浮雕、透雕,镶嵌在门的框架中。云南丽江纳西族传民居,多层次的透雕格心,底层往往雕万字穿花图案,面层雕饰则选吉祥图形,如四季花卉、鸟禽动物、琴棋书画、博古器皿等,雕技精细,堪称艺术品。云南白族民居的格子门,还雕饰渔樵耕读、西厢故事、八仙过海等图案,其雕工精巧,甚至为五层透雕,各层分别雕出人物、云霞、飞鸟、花卉及衬底的几何图形。   由棂条组成的格心,糊纸或镶玻璃,图案在光线下形成剪纸般镂透光影,屋外看,室内观,效果皆佳。图案也多,且多含妙趣美意。表现吉祥数字,有四喜八方、八方穿纹、十字套方、万字锦格。讲文雅,锦框套方、笔隔卧蚕、金笔管、书架格、拐纹博古。步步高升,棂条简洁,几曲几折,便给出八条阶梯形曲线的祝愿,令人叫绝。蝙蝠衬角,称为四福齐至,祝福。龟背锦图样、长寿托方图样,祝寿。另有吉祥草托方、金钱如意、如意凌花,也是拜年话上了格扇门。植物入图,有四时梅、荷、菊、牡丹花,有竹子,以及葵花、海棠、西番莲等。   裙板的雕饰,如意图形比较普遍。还有:福(蝠)庆(磐)有余(鱼)、岁寒三友、五福捧寿、大降福寿等。   格扇门这一外檐装修形式,它的出现,它由简单向华丽的发展,典型地反映了对于门装置的美学追求。   如今,伴随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增加,拥挤的城市向天空发展,楼房正逐渐取代平房。这些现代新民居,大多外型方正,状如火柴盒,楼道里各个住房单元的出入口也基本无外檐装修可言。单元内宽敞舒适,很多讲究,单元门通常却为无装饰的单词板门,仅此而已。建筑在向高层发展的同时,门的样式似乎在走“返璞归真”的路,这该算是一种舍鱼而取熊掌的付出吧。因为,毕竟住宅楼不同于四合院或“一颗印”,单元房不同于院落里的正房或厢房,并排装六个或八个格扇门自不可能;将单元门换为格扇,恐怕也要为形式所累,给住户平添心理上的负担。并且,那是居住者所不乐于承受的。   有趣的是,单元板门外的防盗安全门——这本该严肃有余的“钢铁门卫”,却并不呆板,格扇般的花样,直棂式,长圆漏眼式,仿欧式,等等。对于单调的板门,仿佛是调剂和补充。格扇的失落,并非因为它缺少美;也正因此,它才会被另一种形式拾起来。   4.大门临街   像是风情画,又如建筑图,汉代人以鸟瞰般的视角,将一座院落勾画于青砖。此画像砖在成都出土。看那院落,院门是栅栏门,开在院墙的一侧,门不取中,有如北方四合院院门的位置。其面积宽绰,居室宽大,院内有水井、厨房,还建有供储物和瞭望的高楼,居室里二人相对而坐,庭院中两鹤相对起舞。这当是富足之家,以栅栏门临街。   乌头门,一种源远流长的大门样式。它与古代两柱一横木的衡门属于同一系统,甲骨文“囗”字正是为其写照。宋代李诫《营造法式》载有乌头门图样(图5)。古代宫苑坛庙的棂星门即取此样式。乌头门还是世宦显贵的标志,本书将在“门第门阀”一节讲到。   出土于四川德阳的汉代画像砖(图6),提供了另一种风格的大门图形。正门高大,双扇板门;正门旁还设较小的偏门。江苏睢宁出土的汉画像石(图7),大门之上起一层楼,说明这是屋门型大门,而非墙门型。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讲,书法家钟繇之子钟会善书,以模仿笔体的方法,骗取荀勖的剑;当时钟会刚刚建成一座新宅院,还没搬入,善画的荀勖要报复,便潜入门堂,在门堂壁上画钟繇像,衣冠状貌同生前一模一样,钟会一进门就感伤悲恸,新宅因此空废。这宅院的大门,叫门堂,也非墙门。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道出大门具有显示形象的作用。午门是皇宫的大门,形象如何,不言而喻。蒙古王府走马板式大门,两扇门上对称描龙,也不一般。   通常说来,屋门型比墙门型显得气派。张驭寰《北京住宅的大门和影壁》归纳,屋宇型大门分为柱廊式、空廊式、封闭式。柱廊式面阔三间或五间,门扇向里退让,门前立柱,形成前廊并吊藻井,多为王府大宅的正门。空廊式面阔只羊问,有廊无柱,规模逊于往廊式。封闭式屋门,门扇装在门屋前端,门扇好像也是门屋的门。至于墙门型大门,不建门屋,开门处砌砖垛以装门扇,门上覆瓦顶。这是平民住宅常用的院门。   八字门。元杂剧《湘雨》,寻夫的张翠鸾问:何处是崔甸士的私宅?答:“前面那个八字墙门便是。”此时的崔甸士是秦川县令,点明“八字墙门”并非浪费笔墨,八字大门代表着主人的身分。   大门的形制,繁简悬殊,《吉林民居》的材料可供对比。乡间住宅的“光棍大门”,没有门扇,两根圆木立柱,架着两根横木立在那里,就有了门里门外的区别,也就表示着领域感。这种“光棍门”,其实即是上古时代的衡门式样。这式样,装上门扇,仍叫“光棍大门”。再增构件,两横木之间装木板,大门上加木板脊顶,是为“板门搂”(图8),其脊头常以木雕装饰。与此造型类似,砖瓦代替木柱木板,为墙柱式大门(图9)。以上均为墙门型大门。至于屋宇型,讲究更多。四脚落地式,前后四根明柱立于础石之上,进门两侧的斜墙形成八字影壁,可壮观瞻。有种平顶屋宇式大门(图10),不起脊。为了美观,建成很小的坡顶如斗底形,前后用女墙围挡,人们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金满斗大门”。   《民俗研究》1991年1期载《鄄城民间房舍》,列举了三种规格的宅门样式:其一,起脊门楼,砖墙瓦顶,透花脊,脊上中央插钢叉旗,两端置陶兽头,间置脊鱼、海马、鸽子等陶制品,大门两扇,下置问板,上悬金字匾额。这当是富殷之家的大门。其二,鸡架门楼,两个砖墩,架以横木,上摆青砖三行,状若鸡架。双扇简易木板门,用锅底灰染成黑色。这当是一般人家的宅门。其三,墙豁口门,上墙围院,开个豁口就是门,编枝成扉。所谓荆门茅舍,是贫寒之家因陋就简的院门。   南方的住宅大门,门罩的装饰,或飞檐高翘,或雕搂精巧,往往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如《云南民居》所示,那里的有厦式门楼(图11),檐角翼然翘起,檐下斗拱彩绘,给人以华美富贵之感。即便只是依墙开门,无门厦,门罩仍可做出精美的雕饰。   将军门(图12),旧时南方官宦大户的宅门,则表现为另一种风格。它严肃有余,于近乎呆板的对衬之中,透露出带着威严的凝重。姚承祖《营造法原》载,将军门的门槛,又叫门档、高门限,因为比普通门槛要高。   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的石库门即是中西合壁的产物。我国发行《中国民居》普通邮票,其中《上海民居》一枚,图案为石库门,可见它是具有代表性的。有研究者指出,石库门式里弄住宅,实际上是取用苏州住宅的最后一进两屋楼的上房形制,并将其中分为两户,形成密度较高的住宅。这种住宅的大门,门框以花岗石或宁波红石为材料,横框砌成三角形或人字形、圆弧形,上面刻有图案花纹。配上两扇黑漆大门,形如仓库之门,所以称为石库门。   北京的四合院,中国的传统建筑样式,但其门头的装饰,融入西洋建筑的某些特点,这样的实例也是容易找到的。大理民居的门头装饰,也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5.角门、耳门和地穴   院落的出入口,除设大门外,有的还辟角门。清代方氵睿师《蕉轩随录》:“外官衙署正门左右各有门一,谓之东角门、西角门,属官参谒,均由角门入也。”角门的设置,使大门可以平日关闭,视时视事而开,也就有了仪礼方面的意义。   北京的四合院,大门以内建有二门,此门通常为垂花门。河北张家口一带称为“闪门”,旧时《阳原县志》:“东西屋与南屋中隔一门,谓之间门,即北平之垂花门”。闪门之称,很可能是着眼于“闪”字字形,二门起着屏蔽内宅的作用,就像“门”挡住了外“人”的视线。   院落里又设耳门。清代《扬州画肪录》:“今之园亭,皆有大门,门仿古制。至园内房拢、厢个、巷厩、藩溷,皆有耳门,不免间作奇巧,如圆圭、六角、八角、如意、万胜、一封书之类,是皆古之所谓户也。”古代的私家园林将住宅与花园融为一体,门的样式也追求多样。   墙垣上辟有门宕而不装门,通常称为墙门,建筑学著作里也称为地穴。墙门的式样,圆圆的,叫月洞门;模仿植物的,有海棠花形、莲花瓣形、牡丹瓣形、葫芦形、秋叶形;仿照器物的,如汉瓶形、云头执圭形;此外,有采取椭圆、八角等几何形状。此外,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所列举的样式还有:剑环式、方壶式、花觚式、蓍草瓶式、唐罐式、鹤子(长圆)式等。《礼记·儒行》“筚门圭箭”,郑注:“圭窬,门旁窬也,穿墙为之如圭矣。”这墙门上锐下方,形若圭。《左传·襄公十年》“革门圭窦”,杜预注:“圭窦,小户,穿壁为户,上锐下方,状如圭也。”这些本是小户人家的出入门户,后来成为具有装饰趣味的形式。   月洞门的范例,要推南朝陈后主为贵妃张丽华所造“月宫”。《古今图书集成》引《南部烟花记》说,其“圆门如月,障以水晶”,门内“庭中空洞无他物,惟植一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恒驯一白兔”。月亮门里简直是座广寒宫了。   6.门的材料   事物的进步总是由简单走向纷繁的。建筑物门户也是如此。   做门取用的材料,最初取诸自然存在物。《礼记·月令》,仲春之月“耕者少舍,乃修阖、扇”。郑玄注:因耕事少闲而治门户,用木曰阖,用竹曰扇。以竹材和木材做门扇。   编篾做门,如宋代《鸡肋编》记:“广州波斯妇,绕耳皆穿穴带环,有二十余枚者。家家以篾为门,人食槟榔,唾地如血。北人嘲之曰:‘人人皆吐血,家家尽篾门。’”篾门曾是普遍的景观。   城门铁扉。《晋书·石季龙载记》,后赵大兴劳役:   季龙于是使尚书张群发近郡男女十六万,车十万乘,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广长数十里。……起三观、四门,三门通漳水,皆为铁扉。   铁门又见于《大唐西域记》,其记铁门之关,不仅因为峭壁色如铁,还因“既没门扉,又以铁锢,多有铁铃,悬诸门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铁门倒未必是铸铁为门,大约是在木板门[加铁皮,以求坚固。《利玛窦中国札记》描述明万历时南京城,“它有十二座门,门包以铁皮,门内有大炮守卫”。这城门也就是铁门了。   古人竟能琢磨出用磁石做门,以防铁器潜入的点子。这同如今车站机场出入口的安全检查,可谓是同一思路。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阿房宫前有磁石门阙,“悉以磁石为,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之以示神。故亦曰却胡门也。”《二辅黄图》也载,秦始皇修阿房宫,以磁石为北阙门。这磁门名称冠以“却胡”,同秦修长城的着眼点一致。而对秦皇的威胁尚有其他,可以设想,若秦始皇在磁门之内接见来自易水畔的荆柯,大概也就不会出现“图穷而匕首见”的惊险一幕了。   体现了不劳而获者的一种奢侈,古籍里记有水晶门。《古今图书集成》引《南部烟花记》“圆门如月,障以水晶”,南朝陈后主造水晶之门,为追求广寒宫般的效果,前文已述及。   的确,门的材料同门的形制一样,可以表现贫富尊卑。敦煌遗书所存变文《下女[夫]词》,是一份珍贵的民风民俗资料。其中,借描绘门户来形容富贵,大门:“柏是南山柏,将来作门额。”中门:“团金作门扇,磨工作门环,掣却金钩锁,拔却紫檀关。”堂门:“堂门策四方,里有四合床,屏风十二扇,锦被画文章。”大门二门一重重,门的富丽不仅在于团金磨玉金钩锁的装饰,也在于用材南山柏,配有紫檀门闩。   紫檀诚然华贵,栗木门闩也有讲究。《古今图书集成》引《云仙杂记》:“凡门以栗木为关者,可以远盗。”   如今用合金型材做门成为时尚。在以往,木门多。旧时民间对于木材的选用,忌槐木,因为“槐”字一旁为“鬼”。山东民谚说,“槐木不宜做门窗”。用槐术做门,门带“鬼气”,那还了得?民俗信仰就是如此,一方面,“三槐堂”匾被王氏住户所沿用,三槐寓意出大官;另一方面,又怕“鬼”而忌用槐木。“槐”好还是不好,全凭“说法”,看人们的取舍。 
  第二节 门的建筑  1.门隧和双塾   最初的门(户),是一间房、一座屋的出入口,是房屋的结构部分。门的独立化,意谓门由建筑物的一部分独立出来,独自构成一座建筑物。“庑,门屋也”,这就是功能为出入口的建筑物。   自然,有了若干房屋聚合的院落,才会有院门;有了宫殿建筑群,方需设宫门;至于那些旨在宣扬某种名堂、实有点缀景观作用的牌坊,其作为门户的实用意义已微乎其微,不妨视为建筑业满足居住需求的余裕,视为建筑文化的精彩的“闲笔”。   作为门的建筑物,在很古的时代已经存在。河南惬师二里头发现的商代宫殿遗址,其建筑群中轴线南端存有大门遗迹。考古工作者绘制的复原图表明,这个大门为上有屋盖的穿堂门形式。门隧长6米。门隧即门道,《礼记》有“出入不当门隧”的话。门隧的长度,说明了这座门屋的进深。   二里头遗址,穿堂门两侧建有房屋,即所谓塾。   塾,《尔雅·释宫》:“门侧之堂谓之塾。”疏曰:“门侧之堂,夹门东西者,名塾。”《尚书·顾命》记周成王丧礼,祖庙里“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辂即车,分别停在大门的双塾前。   双塾相对,充实了门屋建筑的规模。门侧之堂为何称为塾呢?《三辅黄图》的解释挺有趣:“塾,门外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熟详所应对之事。塾之言熟。”臣僚在门侧的塾屋里等候朝见君王,这等候,不是大眼瞪小眼地呆坐着,也非言无聊、道有趣的打发时间,而是要为面君做最后的准备——“熟详所应对之事”,预习得滚瓜烂熟。借这“熟”的音,大门两侧的房间得了“塾”的名称。   夹门而设的塾,写入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重要一章——家塾、私塾。《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早在先秦,塾就是最基层的普及教育的形式。汉代郑玄讲:“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德高望重的长者坐在闾门之侧,传授知识。“家有塾”,原来本是巷首门旁的塾。“民在家之时,恒就教于塾,故云家有塾”,这是唐代孔颖达的解释。   塾设闾门之地,这里是一闾人家进进出出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各间之间显示形象的“门脸”地带,既方便于就读,又是一种外向的形象展示——在塾施教,以塾为荣,体现了重视教育的优良民风。   塾,在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仍称家塾,但其“家”,已非孔颖达所言的意义,因此又有私塾之称。   私塾依旧依傍着大门。北方的四合院,院门的东侧往往是家塾的所在。   2.邑门·闾门·坊门   华夏历史多“门”。邑门、里门、闾门、巷门、坊门……诸多名目,不同于宅门,有别于城门,是具有辖制住户和治安防盗作用的居住街区的出入口。   先说邑门。商、周时代“野以邑名”,乡野民居按邻里编户,围垣设门,构成邑。《周礼·地官》“九夫为井,四井为邑”,说明邑的建制以井田为基础。《汉书·食货志》说,春天督促耕者都到田间去,田中有庐,春夏可居;秋后农事歇闲,“冬则毕入干邑”,归于邑中居住。邑门两侧有塾,督促者就在那:“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这是一幅以广阔田野为背景的乡邑图,高墙围围着邑中房屋,邑门紧闭,待开门时,门左门石又是乡吏的岗位。   闾里之门。周武王伐纣灭商,大功告成,在经过商朝的一位贤德之人——商容的阀门时,周武王做出一种姿态,给天下人看。《尚书·武成》将此举记录下来:“式商容闾”。闾作为城市街区的基本单位,在商末周初已是闾门屹立了。按《周礼·地官》所记,小于闾的编户单位是比,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周礼·地官》还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闾”“里”均为二十五家,古人往往连用。《尔雅·释宫》释闾为里门,并说“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三才图会》的间里图(图13),画出明代人心目中的闾里之门。   闾门里门的故事散见于古籍中。《诗经·将仲于》“无囗我里”,可以由里门而入,不要翻墙而进。《史记·万石君传》“入里门,趋至家”,顺序是:先进里门,再进家门。万石君的小儿子石庆“入外门不下车”,可见里门的规模不小。司马迁为之立传的丽D食其、张耳、陈徐都曾“为里门监”,干守门的差事混饭吃。《汉书·于定国传》记,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听讼断案,享有盛名。一次,闾门坏了,闾里父老一同商议重修。于公说:“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后来,于定国当上丞相,于定国的儿子做了御史大夫,封侯传世。能通过驷马高盖车,也真是高门大闾了。   坊门。闾里之制沿袭至东汉末年,曹操规划建设邺城,开始实行城坊之制。邺城中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路北为宫城、禁苑及贵族居住区。大道以南,纵横交叉的道路状如棋盘,被道路分隔成方形的居民区,称为坊。坊有围墙,开坊门以爱出入。唐代长安,除宫城外,城区分割为108个里坊。坊以土墙封闭。较大的坊,四面各开一门,坊内辟十字街,通达四门。小一些的坊则修一条横街,通联东、西两个坊门。   3.南门   有说“神农作市”,又有说“祝融作市”。不管将“日中为市”的首创权挂在哪位上古神话人物名下,交易之市的出现当是很悠远的事。   古代城中有市,市的出入口设门。市门前一块空地,形成公共活动空间。货物集散,信息也在这里集散,统治者很懂得利用这一场合。居延汉简保留下这样一段史料:“五月甲戌,居延都尉德博,丞岂兼行丞事,大庾城食用者,书到令相丞侯尉,明白大扁书市里门亭显见。”陈直《居延汉简解要》释,所谓大扁书者,谓大如扁额,类似于后代张贴街衢之告示。根据汉简所记,可知这种告示借市门和里门来广而告之。   利用市门,作为大众传播的场合,还有更为著名的例子。比如,在秦国,市门悬赏以搞名堂,似乎形成传统。商鞅变法,欲取信于民,便在市的南门立一棵三丈之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没人敢动,又将赏金增五倍。终有一出头者,搬木头,得赏金。大约百年后,秦国的吕不书指使门客编写《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市门,悬千金其上,声言有能增损一字者,赏。这回没有“出头鸟”。东汉的高诱评论此事,书不是不能改,只是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敢。   这两个典故都记录在《史记》里。它们的场景,是古代都城城池的巾肆之门。   市门题字,字写在公共场所,也可以如当众宣誓一般。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初入氏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这就是将自己的豪言壮语向公众发表出来。   战国《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有个故事,讲到官员派人前去了解市中情况,特别涉及市门:   商太字使少庶子之市,顾反而问之曰:“何见于市?”对曰:“无见也。”太宰曰:“虽然,何见也?”对曰:“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太宰……因召市吏而消之曰:“市门之外,何多牛屎?”市吏甚怪太辛知之疾,乃惊惧其所也。   这故事,反映了先秦时代城里设市,市置市门的情况。那市不上一个门,故有市南门之说。畜力车大约是禁止进门入市的,所以南市门前有很多牛车。太宰由此推断市门前会有许多牛屎,并召来市吏责问。推断是对的,市吏一下子被太宰的明察所慑服。这又说明,守在市门口的市吏,除了负责征税、治安等事宜,还对门前卫生负有责任。《吕氏春秋·仲夏纪》“门闾无闭,关市无索”,无索则讲的是不征税。   东魏初钱币混乱,“盗铸弥众”,“轻滥尤多”,进入流通的铜钱往往分量不足。《魏书·食货志》记,武定六年,“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称,悬于市门,私民所用之称,毕准市称以定轻重。凡有私铸,悉不禁断,但重五铢,然后听用。”市门悬着衡器,以它为标准,就像如今市场上所见的公平秤。   4.阙:当途高——三国魏   帝王宫门立双阙,中国古代皇家建筑这一传统平面布局,凝固为一个同:宫阙。这词用来称谓庞大的皇城建筑群,也指代朝廷。“阙”,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甚至可以独自概括那一切。因此,怒发冲冠的岳飞,吟《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清代费密《荒书》,讲明末张献忠的农民军转战四川:“贼张献忠僭位,改贼国,曰大西,贼元为大顺,以蜀王府为贼阙。”通篇以“贼”蔑称,张献忠的宫殿被叫做“贼阙”。   阙的建立,初见于春秋时代。《尔雅·释宫》:“观谓之阙。”《古今注》说:“古每门树两观于其门,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阙用来“标表宫门”,具有等级符号的意义,如汉代班固《虎通义》所言:   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   屹立于宫前的双阙,以其巍巍,显示帝王气派。它还是国君颁布政令的地方。《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图强,筑冀阙是举措之一。唐代司马贞释:“冀,记也。出列教令,当记于此门阙。”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咸阳找到商鞅变法时所筑冀阙基址。其两阙相距400米。发掘西阙所获资料,使今人得以勾勒当年的壮观——秦冀阙为上下三层的建筑物,底层有七室之阔,正所谓“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   至汉代,阙已非宫门专有,词庙、庭院都有建阙的例子,但它仍是或庄严或权势的象征,寒门小户是立不得的。   成都出士的汉代画像砖(图14),画面是阙。高高两阙之间,以大门的檐罩相连。这是汉阙的形式之一,即门、阙合一的阙。   另一形式为各自独立不相连的双阙,成对地立于大门之前。山东沂南县汉墓石刻(图15),表现了庭院门外立双阙的情景。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汉代宫殿之阙多有涉及:“《关中记》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有金风在阙上,高丈余,故号凤阙也。”阙上饰以铜凤,让人想到成都汉画像砖的门阙图案,连阙正中画有一凤凰。古时歌谣:“长安城西有双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成,再鸣五谷熟。”铜雀即阙上金凤。郦道元写到未央宫:刘邦“令萧何成未央宫,何斩龙首山而营之。……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北有玄武阙,即北阙也;东有苍龙阙,阙内有闾阖、止车诸门。”阙借山势,雄伟气象,令人仰望。   从东汉元初五年(118年)起的五六年间,河南登封建造了三座石阙,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均为庙前神道阙,并称“嵩山三阙”。三对石阙屹立至今,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室阙上的狩猎、出行浮雕,少室阙的马戏、蹴鞠浮雕,留下汉代生活的宝贵史料。启母阙建于当年的启母庙前,阙上刻有小篆铭文,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阙上浮雕也可寻到大禹故事的画面。   陵墓前的神道阙,左右相对,中间为神道,形成入口处,在平面布局上具有门的意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其浮雕精美,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阙的形象,还见诸汉代图形印。上海博物馆的两枚藏品,分别被名为“宫阙”、“阙门瑞鸟人物”(图16),在很小的面积里,表现了大门和门前双阙。图案虽然简约,却能使人体味门、阙布局的层次感。   门之阙以其巍巍,又叫魏阙。古代“魏”通“巍”。东汉高诱注《淮南子》:“魏阙,王者门外,阙所以县(悬)教象之书于象魏也。巍巍高大,故曰魏阙。”门阙的名称含“魏”,取义于“巍巍高大”。由“魏阙”、“魏观”而“象魏”,以至于“象阙”,阙有了这些别名。   阙之“魏”,毕竟与魏晋之“魏”用了同字,古人因此编造出有关曹魏的故事。晋代王嘉《拾遗记》载:   太山下有连理文石,高十二丈,状如柏树,其文彪发,似人雕镂,自下及上皆合,而中开广六尺,望若真树也。父老云:“当秦末,二石相去百余步,芜没无有溪径。及魏帝之始,稍觉相近,如双阙。”   《拾遗记》说这是魏时帝时期的事。明帝为曹丕之子,魏朝第二帝。王嘉讲“众祥致应”,黄麟、神草之外,提到泰山巨石如阙。并借父老之口神乎其词,本来相隔百步的两岩石,逢曹氏称帝而渐渐靠拢,移动成阙。言虽在阙,而意却在“魏”,将其说成魏当代汉的征兆。   阙——魏的文章不只如上。袁术字公路,《后汉书·袁术传》记,拥兵自重的袁术曾见谶书有“代汉当途高”之说,以为自己“名字应之”。其实,“当途高”说的是阙,由阙而及魏,人们是在为曹魏代汉编谜语,并无袁术的事。晋代人给《三国志·魏·文帝纪》注解,讲得明白:   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造高,当途高者当昌于许。”当途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阙门高大,“阙然为道”,正所谓当途。由此,阙派生了暗指曹魏的隐语“当途高”。这不妨视为古代门文化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这类故事在晋时重又上演。《晋书·王沈传》载,王沈字处道,其子王浚以“处道”即为“当途高”,视为“应王者之谶”,而谋僭号称尊,结果下场不佳。   《南史·何尚之传》将正郊丘、铸九鼎、树双阙并论,可见“当途高”的影响:   世传晋室欲立阙,王指牛头山云,“此天阙也”。是则未明立阙之意。阙者谓之象魏,悬法于其上,浃日而收之。象者法也,魏者当途而高大貌也。   山形虽似阙,却不能代替立阙的象征意义。以上是何胤的话。   5.牌坊又称牌楼   保存至今的古代牌坊,人们可在曲阜孔庙看到,可在北京明十三陵见到,可在安徽歙县看到——那里棠樾村明清时的牌坊群闻名遐迩。在一些园林、庙宇以及衙署和词堂的旧址,也常建有牌坊。   上了年纪的北京人还记得,北京曾是个多牌坊的城市。街面上,前门牌坊、民安街牌坊、西交民巷牌坊、孔庙成贤街牌坊、交道口育贤坊……或横跨于通衢,或雄踞于巷口,点缀着景观。尽管许多牌坊已不复存在,但燕京地名中仍有它们袅袅的余音,如:东四——东四牌楼,西四——西四牌楼,东单一东单牌楼……或许正因为此,继《钟鼓楼》之后。作家刘心武另一部反映京华生活的小说取名《四牌楼》。   日本版画集《唐上名胜图会》,刊刻于1802年,时当清朝嘉庆年间。书中可见日本人笔下有四牌楼(图17)。   牌坊也叫牌坊门,又称牌楼。称“楼”,是着眼于造型华美的飞檐瓦顶。那顶盖面积虽人大,却缩龙成寸地,采用了中同古代宫廷建筑的屋顶样式,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这些瓦顶,工匠们称之为“楼”。例如,术语“三间四柱三楼”,是说四根立柱将横面分隔成三间,三楼即三个瓦顶。以用料而言,常见的牌坊有木牌坊、石牌坊、琉璃牌坊等。   关于牌坊的起源,一些古建筑学家曾论及。梁思成《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以敦煌北魏诸窟中的阙形壁龛为论据,提出北魏时的连阙——两阙间架有屋檐的阙,是阙演变为牌楼的过渡样式,连阙“之发展,就成为后世的牌楼”。刘敦桢《牌坊算例》则将“坊”字作为线索,认为此字“关系最切”。唐代建城,城坊制已相当成熟。坊设门,坊门是牌坊的直接来源。牌坊之“牌”,大约与当初坊门上榜书坊名有关,还同坊门下悬牌旌表贤能的古俗有关。   周武王表商容之闾,不少古籍这样记。何谓表闾?有一说是刻石,即将表彰功德的刻石立在闾门前。其实,“表”本为外加上衣的意思。闾门高高,有住有额,其上正好做文章。或漆或染,或裹或罩,或悬挂或高挑,一句话,另外加上表彰的标志,恰恰是引人注目的“表闾”形式。里闾之门得到美化,门内有引以自豪者,门外有投以羡慕者,真是一人贤德,里闾增辉。不排斥勒石门前,但在门本身做文章效果已是绝佳。可以说,这“表闾”——借助于阀门的一种表彰形式,开了牌坊的先河。现存宋代石刻《平江图》拓本,标出平江城内牌坊类建筑57处,分布在各街口。立两柱,中间以额枋相连,额仿书坊名,“大云坊”、“武状元坊”,等等。立于街口,巳书坊名,说明这是些坊门建筑。其额枋之上斗拱相叠,斗拱上覆以有檐有脊的瓦顶,已如今天见到的牌坊。   需要一提的是,像“武状元坊”的坊名,很可能即是“表闾”的产物。此坊出了个武状元,全坊居民跟着沾光荣耀,这荣耀被榜书在坊门之上,并沿用为坊名。   汉的闾门,唐的坊门,大多为木结构。“表闾”既是荣耀,为使那光荣的标志长存,便用砖石修门,将表彰的词句刻在砖上石上。这就更接近于现存的牌坊。   借助于闾门和坊门的表彰,逐渐形成格式,于是,这格式本身就不再依赖于坊门。为表彰,专立“门”,它不必具备门禁功能。它可以雕饰华丽,但它的功用不过是托起写着歌功颂德或宣扬教化字句的“牌”。社会需要为状元、为节孝、为显贵的官员、为一方的英雄“表闾”,就随处立它——这便是牌坊。   古代牌坊享有盛名的地方,首推安徽歙县。明朝大臣许国建造的石牌坊,四面各一牌楼,结合为一体,平面呈“口”字形。这座仿木结构的石坊,石料厚重,雕饰精美,巨龙飞腾、瑞鹤翔云、鱼跃龙门、麟戏彩球、凤穿牡丹等图案,既是祈祥的吉语,又不妨视为春风得意的标榜,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牌楼上镌“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等字样,可谓光耀“门楣”。六对石狮倚柱而立,更为许国牌坊增典雅。   歙县城西棠樾村的牌坊群,两座建于明代,五座建于清代,接踵排开,列为“忠”、“孝”、“节”、“义”的顺序。其中义字牌坊,上题“圣旨”、“乐善好施”。相传,清代先有忠、孝、节二座牌坊在前,朝廷赐建的。世代官商的豪绅鲍漱芳想再凑上一座“义”。乾隆皇帝答应了,同时提出颇为“义”的条件——要鲍漱芳为朝廷修筑八百里河堤,发放三个省的军饷。鲍家的一番“乐善好施”,龙颜大悦,赐建了义字牌坊。   在我们这个有着尊老传统的国度,牌坊又被用为这方面的标志,即古代的百岁人瑞坊。据高成鸢《中国的尊老文化》一书考证,对百岁老人进行旌表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宋史·郎简传》。郎简为官有实绩,致仕后向人们施医合药。他89岁无疾而终,朝廷表彰他,“榜其里门曰德寿坊”,这是借其所居的里闾之门,表彰他的德寿。到了明代,曾当过知府的林春泽,活了104岁,获得“人瑞”称号,还建了牌坊。他写有《谢建百岁坊》诗,收录在《古今图书集成》:“擎天华表三山壮,醉日桑榆百岁红。愿借末光垂晚照,康衢朝暮颂华封。”这当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牌楼,立在通衢大道上。《清乾通典》载,康熙四十二年明文颁布:“百岁老民给与‘升平人瑞’匾额,并给银建坊。节妇寿至百岁者,给与‘贞寿之门’匾额,仍给建坊银两。”百岁老民,不论身分,“人瑞坊”的这一原则,对中国古代的尊老传统,做了一个平民化的注脚。   牌坊的形式,还用于庆典临时性建筑。清康熙三十二年,皇帝六旬庆典时,北京神武门到畅春园,沿途搭起数不清的过街彩坊,是各地前来祝寿所设。牌坊必备的题额这一形式,被用来书写那些歌功颂德、渲染喜庆的同组。康熙帝由畅春园一路行,不时有彩坊呈献漂亮词句,或“寿齐大地”、“万年有道”,或“民和年丰”、“日华云灿”,或“圣寿同大”,或“四海升平”,或是:“厚德无疆”、“风动时雍”、“万邦维庆”、“羲轩风景”、“德洋恩博”、“华诸神光”、“万年连景”、“九州向化”、“圣德光华”、“皇仁浩荡”、“庆洽无疆”、“物被仁风”;有的彩坊两相对应,用句也就追求对偶,或“六合同春”、“万年一统”,或“舜日光华”、“尧天浩荡”,或“瑞叶青阳”、“增辉紫极”,或“鸾翔凤翥”、“回升月恒”,或“多上嵩呼”、“老人华祝”,其它有“力年玉历、“三祝华封”,“道超几圣”、“德覆万方”,“金轮现采”、“宝历呈祥”,“大地山呼”、“钓天雅奏”,“四海腾欢”、“六符御极”,“八方寿域”、“一气鸿钓”,等等。将彩坊营造喜庆气氛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此事见清代方氵睿溶帅《焦轩续录》。 
  第三节 门之饰  1.门色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名句。酒肉臭,有注者释为酒肉的气味;而众多读者宁愿理解为朱门之内,酒池肉林,食之不尽,腐烂发臭。这更能形成强烈的对比。   白居易《伤宅》诗:“谁家起第宅,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字相连延。……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这可移做“朱门酒肉臭”五字的诠释。当了十年的大官,第宅大门自然不会像普通百姓那样,开在坊里门内,而是开门直冲大街;门色也不凡——漆成朱红。   封建时代,宫殿朱门。朱门是等级的标志。汉代卫宏《汉旧仪》说:丞相“听事阁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官署不漆朱红,以区别于天子。   朱漆大门,曾是至尊至贵的标志,个好随便使用的。由此,朱户被纳入“九锡”之列。所谓九锡,是指天子对于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即赐给九种器物。《韩诗外传》讲:   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铁钺,九锡(禾巨),谓之九锡。   “九锡”之物,所以要等待天子赐给,倒不一定是因为诸侯或大臣的资财少,置办不起。比如,那排在第六的朱户,只要天子有此礼遇,恩准可以漆上朱红色,也就是“赐”了。受此礼遇者完全有能力自己操办,来壮自家的门户。朱户的赐予,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   汉代何沐注《公羊传》,说到“礼有九锡”,将朱户排在第四位。   至于黄色之门,也很高贵。以至唐代用“黄阁”指宰相府,用“黄阁”借指宰相。朱红与明黄,依后世之制而言,“人主宜黄,人臣宜朱”,清代《茶香室丛抄》讲到这一情况,所谓“古今异宜,不可一概”。   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对于大门的漆色,也有明确的规定。《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同时规定,“一品官房……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   旧时,黑色大门很普遍,这是非官宦人家的门色。随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遐迩传名,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规模气势确是不凡。这宅院黑漆大门,因为它是民居。济南旧城民居四合院,门楼最具装饰趣味,当地居民称为“门楼子”。其色调,深灰的瓦顶,灰白的台阶,大门漆黑色。门上红底对联,于这黑、灰之中亮着艳色。   在东北一些地方,宅院的黑漆大门被称为“黑大门”。别看其黑一片,虽未描绘图案,却如同贴了五彩门神画——那是“黑煞神”的象征。民间将“黑大门”说成是“黑煞神”,并传说“黑煞神’当门,邪气难侵入。门色成了门神。   南北朝时鲍照《芜城赋》“藻扃黼帐”,黼帐即绣帐,藻扃是彩绘的门户。这彩绘,或许是绘花草,也许绘的是龙是凤。   与彩绘门户的华丽形成巨大反差,是白板扉。唐代王维《田家》诗:“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南宋戴复古《夜宿田家》诗:“夜扣田家白板扉”。门不施漆,原木色,“白板扉”比起朱门彩扃,自然逊色寒酸,它是农家简朴生活的写照。《金瓶梅》第七十二回“李瓶儿何家托梦”,西门庆“从造釜巷所过,中间果见双扇白板门”。看来城里也有“白板扉”。   2.门簪   古代仕女梳头打扮,青丝高髻,发上还往往要簪鲜花,簪金钗。   古人打扮宅院的门脸,也用“簪”——大门上槛突凸的门簪。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以至许多民居大门上门簪的设置,只为美观,并无结构功用。   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门簪的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只两枚门簪时,则雕“吉祥”等字样。   汉代已出现门簪。古建筑学家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门簪的数目,在中国营造学社已经调查的辽、宋遗物中,均为二具。唯此寺(指少林寺)金正隆二年西堂老师培,与元泰定三年聚公塔,增为四具,足证金代的门簪数目已与明、清同。唯其时位于两侧者,虽正方形,可中央两具,或作菱形,或作圆形,未能划一,也许是一种过渡时代的作风。”门簪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其由实用性向装饰性的过渡。作为具有结构功能的构件,一洞门上只需两个门簪便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了。初时置一对门簪,只着眼于固定门扇作里。人们追求美观,将其做得具有装饰趣味,但仍只两枚。后来,人们再重门簪的装饰效果,增力四枚的本身,已将门簪的结构功用降于第二位了。至于那些纯粹为了做样子的门簪,便只计装饰,不较其它了。   3.兽面衔环辟不祥:铺首   门扇上安装拉手,便于开门关门。金属门外可充此用,且是一种装饰。叩环有声,是在敲门上铸有一对门环(图18)。   主要具有实用价值的门环,又往往配以装饰性的底座,即铺首——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汉书·哀帝纪》“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唐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   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铁制者。汉成帝时的一首童谣,说到铜色青青的铺首:“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歌谣影射皇后赵飞燕的得宠。作为和下场,写《汉书》的班固说:“‘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言将尊贵也。”以宫殿木门上的铜铺首,隐言赵飞燕将被立为皇后。颜师古释:“铜色青,故曰仓琅。铺首衔环,故谓之根。”三字“仓琅根”,形、色兼备,尤以“根”字用法绝佳。这三三字被后世传为铺首的异名。   古代铺首的造型,汉拿元庙殿门所装为龟蛇之形,这是四象之一——北方玄武。南方朱雀的形象也被嵌在门上,近年出版的《汉代图案选》,载有朱雀、双凤、羊头铺首。虎、狮、螭等兽头状铺首,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则将威严气象带上大门。早期铺首的实物,有秦咸阳宫遗址出上青铜铸件,造型为虎头变形,双目圆睁,铸纹流畅,已是精品。   铺首以威严斥诸视觉。在这一门饰形式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是当门的辟邪物,如清代《字沽》所说:“门户铺首,以钢为兽面御环著于门上,所以辟不祥,亦守御之义。”   铺首兽头,大约是由螺形演变而来。其发明权,古人记在建筑业的祖师鲁班名下。这似乎是一种因循惯例的做法,不难理解。北宋高承《事物纪原》罗列了两种说法:   《后汉书·礼仪志》曰: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商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百家书》曰:公输般见水蠡,谓之曰:“开汝头,见汝形。”蠡造出头,般以足画之,蠡遂隐闭其户,终不可开。因效之,设于门户,欲使闭藏当如此固密也。二说不同。《通俗文》曰:门扇饰,谓之铺首也。   “商人水德”而选螺饰门户,是替商代人拉五行说为旗帜。鲁班画蠡,创制铺首的故事,迟于商,而至周,晚了一个时代,却更多几分大众情趣。蠡,即螺。两说虽相异,但异途同归,不仅都取法螺狮,而且均看重螺的谨其闭塞、闭藏周密,着眼点也是相同的。   元代人的作品中,又出了“户列八椒图”的描写。王实甫《西厢记》剧末“沽美酒”唱词:“门迎着驷马车,户列着八椒图,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驷马车、八椒图,形容显贵。白仁甫《墙头马上》:“你封为三品官,列着八椒图。”同一用法。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李肿《日闻录》广罗有关铺首的材料,却未及椒图。   椒图何谓?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讲“古诸器物异名”,举出十四种,如“囗囗其形似龟,性好负重,故用载碑”,“螭吻其形似兽,性好望,故立屋角上”,“宪章其形似兽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狱门上”,“兽吻其形似狮子,性好食阴邪,故立门环上”,等等。其中说到椒图:   椒图其形似螺蛳,性好闭口,故立于门上,今呼“鼓了”非也。……词曲有“门迎驷马车,户列八椒图”之句,八椒图,人皆不能晓,今观椒图之名义,亦有出也。   关于铺首来历的故事,说它如螺似蠡而好闭;陆容所说的椒图,正具有这些特点。“椒图其形似螺蛳”,事情到此并未完结。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将龙生九子的传说写进书里,椒图由“形似螺狮”而变成了龙子。杨慎写道: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囗囗、鸱吻之类也。椒图,其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词曲“门迎驷马车,户列八椒图”,人皆不能晓。今观椒图之名,亦有出也,见《寂国杂记》。又,按《尸子》云,法螺蚌而闭户。《后汉书·礼仪志》,殷以水德王,故以螺著门户。则椒图之似螺形,信矣。   世上本无龙,龙的神话由人创作。创造出龙,且又编造龙神话的枝枝蔓蔓,于是有“鲤鱼跳”,有“生九子”。关于龙生九子,两说并存:蒲牢、囚牛、睚眦、嘲风、狻猊、霸下、狴犴、囗囗、蚩吻为一组名单,另一组是宪章、饕餮、蟋蜴、(虫蛮)(虫全)、螭虎、金猊、椒图、(虫刀)多、鳌鱼。后一个系列里包括椒图。   椒图的形象也是兽首街环(图19)。作为龙的九子之一,其“形似螺狮,性好闭,故立于门上”,由商、周人模仿螺蛳,到椒图“形似螺狮”,形式未变,变化的只是源出。螺为水族,归于龙的家族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成了龙子,就唤它椒图。包含在形式里的内容,则像是陈年老酒,窖了几下年,即所谓“性好闭”——以螺之闭,来强调门之闭。铺首兽头的威形厉志,那戒奋与示威合一的形象,透出的上是酿酒初始时的香醇。人们可以这样品味,它貌似威加外界的样子,其实只不过躲进“螺壳”成一统,“守御”慎闭塞而已。闭藏周密,——铺首将一种精神,在朱漆的黑漆的门扇上展示了几干年,它透露着属于中华门文化精髓的东西。   附带说明,龙生九子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其原型当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载故事有关: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囗,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   龙生十子,其中有一个名叫“九隆”。这传说,早见于《风俗通》和《华阳国志》。哀牢夷即今云南省哀牢山地区彝族。   十子、九隆,后来传为龙生九子。《中国道教》1995年第2期刊载王丽珠文章说,这在哀牢山彝族的民俗信仰中也能找到佐证。对于道教所奉斗姆星神,道藏《北斗本命经》说:“昔在龙汉,有一国三名周御,有王妃号紫光夫人。生莲九色,化为九子。其二长子化为大皇大帝、紫微大帝,其七幼子为七星。圣母紫光人人尊号北斗九真圣德皇后。”哀牢山地区彝族民间,将哀牢的九隆传说与斗姆九子传说糅合在一起,把斗姆演变成自己的祖光神,认为产子十人的沙壹,就是生九子的斗姆。《后汉书》中龙生十子,如何变成龙生儿子的传说,彝族的民俗信仰便是注解。   仍来说铺首。铺首造型之精美,明清皇宫大门所饰用者可称代表。这枚铺首(图20),呈长圆形,兽首下面,分上下两层。上层形若衔环,饰以飞龙戏珠图案,叫做“仰月千年铞”,只具装饰效能,而无门环功用。这一层之下,有飞龙饰纹衬托“仰月千年铞”。铺首在朱漆宫门上,同金色门钉相互映衬,显示出皇家建筑的帝王气派。   铺首别名金铺、金鲁。汉代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囗以而似钟音。”描写叩响门环的情形,玉户金铺的视觉效果,和金属碰撞的听觉效果,画面加音响。唐代诗人薛逢《宫词》“锁衔金兽连环冷”,写处于静态的铺首。   与兽面铺首相类,是门钱。门钹状似钹,周边通常取圆形、六边形、八角形,中部隆起如球面,上带钮头圈子。普通民宅门上的这种门钹,样式简洁,却不乏装饰美,有的还带着吉祥符号,如外沿圈以如意纹(图21),或镂出蝙蝠图形。   4.门钉   北京故宫的宫门,两种门饰很醒目,除了铺首,冉就是金光闪闪的门钉了。门钉纵横皆成行,圆圆的,挺大体量的凸起,与那厚重的门扇正相称,足以壮观瞻。门钉本是出自木板门的工艺需要,但是到后来,门钉的装饰性意义似乎更为重要了。并且,其美化门面的形式,接受了中华文化多方面的给予。   门钉数量,便有讲究。《燕都》杂志曾刊殷文硕单口相声《漫话燕京》:   连大门上的门钉全分等级。皇宫城门上的门钉,每扇门九排,一排九个,一共九九八十一个。在古代呀,“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征“天”,所以,皇宫的门钉,是九九八十一个。哎,唯独东华门的门钉少一排,是八九七十二个。为什么呢?那时候,文武百官上朝都走东华门,这门是给文武官员准备的,所以少九个门钉,剩七十二个啦。王府的门钉是七九六十三个;公侯,四十九个;官员,二十五个……到咱们老百姓家,一个不个!不信?您考察呀,只要不是官府,多阔的财主——磨砖对缝影壁,朱漆广亮大门,那门上一个门钉没有!要不怎么管平民百姓叫“白丁儿”呢,哎,就从这留下的!   “白丁”云云,逗乐而已。门钉数目体现着等级观念,是不错的。清代规定,九路门钉只有宫殿可以饰用,亲王府用七路,世子府用五路。宫门饰九九八十一颗钉,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古代以“九五之尊”称指帝王之位。   清宫门钉均横九纵九数目,唯独东华门例外,来了个八九七十二颗。这自然引人注意,生出诸多解释。相声中说因为官员由此门进出,所以少了九颗。也有人推测,工匠失误,钉做大了,只好装八路钉。这推测很难站住脚,东华门是紫禁城重要的门,此其一;再者,给皇家做活儿,当儿戏能成?那可是要掉脑袋的。有种解释说,清代帝后灵柩自东华门出,生为阳,死为阴,门钉用偶数,偶数属阴。另有解释,沈阳故宫大清门为三十二颗钉,偶数;东华门向东,门钉如此取数,是一种有意的呼应,体现了清王朝对其发祥之地的怀念。   关于门钉数目,北魏杨囗之《洛阳伽蓝记》记永宁寺佛塔“四面,面有在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其十二门十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依此算来,每扇门上门钉五行,每行即为九颗钉。   然而,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筑专家刘敦侦1936年在河南少林寺发现,金元时代古塔“门钉的数目,无论纵横双方,均极自由,无清代仅用奇数的习惯”。例如,金代正隆二年(115年)西堂老师塔,门为双扇,每扇排列门钉上下四行,每行四钉,两扇共计三十一二钉。年代更早,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殿门,门背面有多处唐代题记。这板门后面用五道福,每道福在门扇前面钉一行门钉,每行十一个钉。这反映了门钉的结构功用,也说明讲究门钉数目是后来的事。   白丁白丁,大门无门钉,虽是说笑话,却并非凭空诌出。蒲松龄《聊斋·娇娜》描写狐仙幻化的宅子,只几个字:“金沤浮钉,宛然世家”。这里,将门钉与世家相对应,反映了一种社会存在,是虚构的小说里写实的笔墨。   门钉,古代俗称“浮沤钉”。其来源,同鲁班发明铺首的传说搅在一起。传说鲁班模仿蠡之善闭,创制铺首。门钉也仿螺狮,请读宋代程大昌《演繁录》:   今门上排立而突起者,公输般所饰之台也。《义训》:“门饰,金谓之铺,铺谓之钅区,钅区音欧,今俗谓之浮沤钉也。”   “排立而突起者”,当指门钉。浮沤,水面的气泡;“浮沤钉”这一俗称,该是概括了门订造型的称谓——装饰在门扇上,如浮于水面的泡。《聊斋·爱奴》有“沤钉兽环,宛然世家”的句子,当是门钉、铺首并举。这就是说,蒲松龄所言“沤钉”系指门钉,而不是铺首。   门钉被纳入民俗活动,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说:“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结伴而游的妇女们,走叫“走百病”,过桥说是“度厄”。病、厄全抛,再试一试运气,去摸城门门钉,一摸而中,欢声笑语,该是富有情趣的场面。   门钉在民俗活动中获得神秘意味,摸一摸,有病者去病,无子者得子。请看明代万历年间《长安客话》“金铜钉”条:   京都元夕,游人火树沿路竞发,而妇女多集玄武门抹金铺。俚俗以为抹则却病产子。彭季囗试礼闱时,与客亦在游中。客曰:“此景象何所似?”彭曰:“放的是银花合,抹的是金铜钉。”乃苏味道“火树银花合”、崔融咏张昌宗“今同丁令成”句也。   “金铜钉”、“今同了……”的文学游戏,借助谐音。这谐音方式,至少那个“钉”,甚至那“金”那“铜”的谐音,都可以用来解释摸门钉的风俗。美国学者W·爱伯哈德《中国符号词——隐藏在中国人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一书注意到这一点:   将钉子锤进东西内,既是一种加固的方法,也是一种辟邪之法。从前,在中国人的大门上,常常可以看到以钉子钉着美杜莎式的恶魔头,据说这是为了防止疾病,或者是为了促进早日生子。这大约是因为“钉”与人丁的“丁”同音的缘故。   这位美国学者同时谈到门钉和铺首,说的是“钉”之音的民俗意义。   摸城门钉的风俗,隐含着生殖崇拜的遗风。明崇祯年间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正月十五前后摸钉儿,妇女们“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城门门钉的造型和体量,容易使人产生这方面的联想。因此,摸钉儿总是要手暗暗地摸、心暗暗地喜。《帝京景物略》录有一首《元宵曲》:   姨儿妗子此间谁,问着前门佯不知。   笼手触门心暗喜,郎边不说得钉儿。   摸门钉风俗又不局限于北方。1930年《嘉定县续志》记:   中秋,比户竞焚香斗,并陈瓜果、月饼祀于中庭。妇女踏月摸丁东。摸丁东者,夜至孔庙门上扪其圆木,谓可宜男。此风于光绪中叶后已渐不行。   20年代福建《兴化莆田县志》,正月十六夜“有过桥、摸钉之俗。……暗摸城门钉,谓之‘吉兆’”。   具有装饰意义的门钉,经古人这么一摸,又被磨出信仰民俗的光华来。这是属于平民百姓的光华,它汇入中国门文化的熠熠光华之中。   5.狱门狴犴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二,讲狱门画兽头,引述两种说法。其一,陆容《菽园杂记》:“宪章其形似兽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狱门上。”另一,李东阳《怀麓堂集》:“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而与李东阳同时的杨慎《升庵集》义说:“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龙生九子不成龙,古人的传说留下两套名单,宪章和狴犴分别属于其中一个系列。相比之下,狴犴的名气更大一些。   狴犴的形象似狮头又似虎头(图22),这一图案通常被装饰在狱门上方。明天启年间刊印《明珠记》有“闻赦”图,保留了明代监狱的情景。监狱的外门和二道门均为券门,狱门上方都为巨大的狴犴图形(图23),那情形让人想起虎头牢。山西洪洞县现存我国年代最久的监狱,就是虎头牢门,尽管那已不是明代原物;“低头出了虎头牢”,京剧舞台上苏三这样唱。   龙生九子之说,明代时才编排出名单,且是互有出入的两组。而被列入九子的那些名目,有的在汉代文献中就已见记载,狴犴即是资历较早的一个。汉扬雄《法言·吾子》:“狸秆使人多礼乎?”狸秆指牢狱。   “狴”既是兽名,又指监狱,如《孔子家语·始诛》“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论者,夫子同狴执之”,是说把父子俩关在同一牢狱。“犴”也是兽名,又指监牢,如《荀子·宥坐》“狱犴不治,不可以刑”,犴即是狱。“狴”“犴”复合为词,并没成为两种动物的混体,而是再无歧义地专指牢狱。直到后来出现了龙生九子之说,狴犴又被用作龙子之名。   牢门上的狴犴,大约同画虎驱邪的风俗有关。门扇画虎之俗,汉代盛行于皇宫和民间。门上画虎辟邪,目的是借助虎的威慑力。可以设想,对牢狱这特殊的处所,人们更希望施加威慑力量,狱门画虎是可能的。以后民居改为门扇上画门神,保平安;狱门仍画虎,并且追求狰狞效果,以期起到镇慑作用。这样一代代沿袭下来,没有人想到要特别给它取个名字。待到“龙生九子”,需它归入其间,花名册上便写“狴犴”。   明代胡侍《真珠船》言:“狴犴好讼,今狱门上兽吞口,是其遗像。”将狴犴同香口等同起来。吞口是我国西南一些地方民间至今仍在流行的门上饰物,人家挂吞口于门楣,用来辟邪。民间挂吞口的风俗,本书关于门神的一章将谈及。这里要说的是,在明代人眼里,牢门上的狴犴同人家门楣上的吞口有着联系,这是一条线索。借这条线,将门上画虎、门楣挂吞口、狱门狴犴等串起来,会帮助我们认识狴犴的来历。   6。门前市招   市招,义称幌子、招牌、招幌。这是店家高悬于门前的广告招徕。   酒旗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门前广告,先秦已见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悬帜甚高。”悬帜说的即是酒旗,或叫酒帘。这种酒家门前的广告,同诗词歌赋、骚人墨客联系最多,也就较多地体现了门前市招的文化韵味。   “竹锁桥边卖酒家”,宋代的画家作命题画,平庸者尽费笔墨画酒馆,唯有一高手只画酒帘出竹丛,帘上书“酒”字。   这令人想起元代欧阳玄诗中的意趣。他的《为所性侄题不景》:“浦口归帆落,沙头行客回。林间酒旗出,快着一篙来。”酒家门前的酒幌,召唤来归舟人,快靠岸,去喝酒。   《水浒传》描写打虎的武松,望见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引出打虎前的一番豪饮;轮到醉打蒋门神,武松见蒋门神开的酒店,檐前立着望竿,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河阳风月”,门前一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小说在叙事写人的同时,勾勒出“飘飘酒筛舞金风”的场景。清代孔尚任《红桥》诗:“酒施时摇看竹路,画船多系种花门。”酒筛即酒旗。   此外,“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揽客的妙语;李白斗酒诗百篇,自称“酒中仙”,要利用名人效应,不妨写上句“太白遗风”,或写“李白回言此处高”(图24)。《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八载,王逵在福州做地方官,平生最得意的诗作是两句咏酒旗诗:“下临广陌三条阔,斜倚危楼百尺高。”当地有位当垆老媪,常酿美酒。有举子出主意,让老媪“市布为一酒帘”,由善书者将王逵那两句诗题写在酒帘上,并设法在王逵出行时使他看到酒帘。王逵问时,老媪说:“来饮酒者常诵这两句,说是酒望子诗。”王逵听了大喜,赏钱五千作酒本。酒帘佳话一段,在酒旗上写咏酒旗诗。所言“酒望子”,也是酒旗的别称,远远可望,甚是形象。   宋代饭馆有“欢门”之饰。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且言食店门首及仪式:其门首,以妨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上挂半边猪羊,一带近里门面窗牖,皆朱绿五彩装饰,谓之欢门。”   商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市招的多姿多彩。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讲商业的广行招徕,引用众多史料,本小利微者门外挂的物件,如绒线铺外挂有花拷工,香销外挂鱼骨。富商巨贾,财大气粗,争奇斗胜,北京“正阳门(外)东西街,招牌有高三丈余者。泥金饰粉,或以斑竹镶之;又或镂刻金牛、白羊、黑驴诸形象,以为标识;酒肆则横匾连楹,其余悬锡盏,缀以流苏”。可见当年店铺门脸前竞斗奢华、比赛气派的繁荣景象。   清代时市招更加发达。清人《浪迹续谈》讲棉花店门前幌子的故事:“闽本有定风珠,相传康熙间周栎园先生为闽藩时,出门日恰值大风,南门大街两旁招牌幌子无不摇动,惟一棉花店前,所挂多年棉球幌子,屹然不动,先生目而异之,不计价买归,乃中有一大蜘蛛,腹藏大珠,屡试之风中,不小摇动……”这个故事至少反映了三方面的情况:一、清代福州的这条南门大街上,两旁店家挂满了幌子,风动幌摇,形成景观。二、棉花店挂棉球幌子。三、有些店家的幌子是多年也不更换的,由此有蜘蛛做窝棉球、腹藏定风珠云云。徐河《清稗类钞》记常见的幌子:   商店悬牌于门以为标识广招徕者曰市招,俗称招牌,大抵专用字,有参以满、回、藏文者,有用字兼绘形者,更有不用字,不绘形,直揭其物于门外,或以象形之物代之,以其人多不识字也。如卖酒者悬酒一壶,卖炭者悬炭一支,而面店则悬纸条,鱼店则悬木鱼,俗所谓幌子者是也。   市招悬以物件,直观,又照顾到不识字者。锡制小碗系成一串串,级以红布条,这是锡器店;石刻特大蜡烛并灯台,这是蜡烛店。天津著名的“风筝魏”,店门前悬木制的糊以天蓝布的沙燕。鞋店市招为木制筒靴和云彩,含着平步青云的祝福(图25)。大津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商家招幌,酱园悬一束腰葫芦形木板,上写“陈醋”字样;烟草铺悬木牌,上面竖写“烟魁”两个正楷大字。清代《旧京琐记》卷儿:“旧日都门市肆亦留心广告之术,……雷万春之鹿角胶,门上挂大鹿角。某扇铺之檐际悬一大扇。”   市招不只限于商业买卖。清代扬州的书场,“门悬书招,上三字横写,为评话人姓名,下四字直写,曰‘开讲书词’”,见李斗《扬州画肪录》卷九。《西游记》第八十四回描写,孙悟空见“正当中一家子方灯笼上,写着‘安歇往来商贾’六字,下面又写着‘王小二店’四字。行者才知是开饭店的。”旅店门前悬挂的灯笼,在夜色里广告招徕。虽见诸神魔小说,但这一细节当是取自现实生活。 
  第四节 问前附设物  1.门槛   在现代汉语里,“门槛”和“门坎”通用。称谓门户的这一构件,汉语还用到另一些字。   阃。《广韵》:“阃,门限也。”宋代吕居仁《轩渠录》的笑话:苏东坡与宾客同游,见一僧坐门槛熟睡,戏言“髡阃上困”,除“上”外,用了三个同音字;有客以“钉顶上钉”相对。   切。《汉书·孝成赵皇后传》“切皆铜沓黄金涂”,唐颜师古注:“切,门限也”。这是说,赵飞燕的妹妹所住昭阳殿,门槛包钢,涂以金。   限。如《后汉书·臧宫传》“使锯断城门限”。赵飞燕门槛包钢,南朝陈的智永禅师则包铁。只因他习书法写秃十瓮笔,自创一体,求字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见唐代《尚书故实》。而智永禅师的书体也被称为“铁门限笔”。   阈。《论语·乡党》讲孔子走进朝廷的门,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走,注意避免踩门槛。   (木失)。《尔雅·释宫》:“(木失)谓之阈。”   畿。《增韵》:“畿,门限也。”韩愈诗“白石为门畿”,即言门槛。《诗经·邶风·谷风》“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男送女,不肯送过门槛。   辚。《淮南子·说林训》“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高诱注:“辚,户限也,楚人谓之辚。辚读似邻,急气言乃得之。”说的是楚地方言。   门(木呈)。元杂剧多以此称门槛。《东堂老》第三折:“恰才个手扶拄杖走街衢,一步一步,蓦入门(木呈)去。”《朱砂担》第一折:“我才出门(木呈),向花苑闲行。”《猿听经》第二折:“一只手将门扇来摇,两只脚把门(木呈)来跳。”   槛横伏于门口,迈进去,退出来,最容易使人联想到界线,里外的、区域的界。唐代《朝野金载》卷三所记,就取用了这种象征意义,把猫卧门槛说成征兆:   薛季昶为荆州长史,梦猫儿伏卧于堂限上,头向外。以问占者张猷,猷曰:“猫儿者,爪牙;伏门限者,阃外之事。君必知军马之要。”未旬日,除桂州都督、岭南招讨使。   阃外,扩展了门槛的意义。再如,清洪异《长生殿》,郭子仪派哨卒去范阳探安禄山,说“那知有朝中天子等,单逞他将军令阃外囗嗻”,都城门槛之外安禄山的权势大。   居家过日子,门槛没那么多象征意义。《郑板桥集》中收有他写给弟弟的十六封信,许多是颇具生活情趣的。其中《潍县寄舍弟墨第二书》:“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王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月明风清,一家几代人在一起,小孙孙坐在门槛上,唱着诗,好一幅其乐融融的风情画。这同“行不履阈”的圣人言,完全是两种境界。谁能说这是犯了什么忌讳呢?   然而,种种说法流传民间,门槛确是横在许多民俗事象中,由人们坐,任人们踩,或不准踩。   欧粤《上海市郊岁时信仰习俗调查》载,旧有“立夏坐门槛,囗夏困床榻”之说。立夏节的岁时活动,许多着眼于避免“囗夏”。此日不准孩子坐门槛,说是为免“囗夏”。   辽宁西部地区习俗,端午之日偏要坐一坐门槛。煮粽子的锅里煮鸡蛋,太阳未出山时坐在门槛上吃,剥下的蛋皮用衣襟兜着,鸡蛋进肚,再把蛋皮兜到大门外扔掉。这一扔,据说是可以驱除病灾的。门槛被用来象征一种界线,因置身于这界线上,那一取一舍的含义也就被强调了。   《台北市志》记婚姻风俗:“新妇忌踏阈,以免触犯‘户碇(阈)神’。或以阈是其公公,故忌之。”在台湾一些地方,新娘娶进门之前,门槛已放上铜钱,称为缘钱。铜钱由女方准备,请媒人将一枚置于男家客厅门槛上,放时要说“人未到,缘先到”,另一枚连同一瓶水,一起倾入男家的水缸中或井里,并说“大家有缘”。缘先到,缘钱放在门槛上即为到,也是借门槛为象征。   苏州人称生孩子的妇女为舍姆娘。当地生育习俗,坐月子的妇女要遵守这样的禁忌:不到别人家串门。据说舍姆娘若是踏了别人的门槛,下一世要替人洗门槛。   鲁迅小说《祝福》写了捐门槛。嫁过一二夫的祥林嫂,听人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便相信到土地庙捐一个门槛,当做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可是,以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并没能使祥林嫂摆脱人们的鄙夷,不久她就悲惨地死去。   2。闩和销   “闩”的字形字义,可以说是汉字造字的绝妙之作。合上一对门扇,加上一横木,这就是门闩。   《老子》说:“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关、键的功用是闭门不开。《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键,是竖插的门栓。《周礼·地官》:“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键的作用是闭门。汉代蔡邕《月令章句》:“键,关牡也。所以止扉也。或谓之剡移。”   门闩还传下一首《囗囗歌》。春秋时,百里奚家境贫寒,在楚国为人放牛。五霸之一秦穆公听说他是贤能之才,用五张毅羊皮向楚国赎他,任用为秦相。百里奚过去的妻子在相府里做仆人,在堂上奏乐之时,自言知音,抚琴而歌:“百里奚,五张皮。忆别时,烹伏雌,炊囗囗;今日富贵忘我为!”囗囗即《月令章句》所说的判移,就是门闩。妇人唱《囗囗歌》,回忆夫妻过穷日子的旧时光景,那时穷得烧掉门闩以为炊。此歌流传既远,诗文中用“囗囗”指代患难妻子。   门闩又在武举考试时派用场。武则天时,翘关为武试科目,《新唐书·选举志上》:“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六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翘关就是举城门闩。   宫门和城门都是用关以闭门开门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人何攀在朝廷作司法官员“有盗开城门下关者,法据大辟。攀驳之曰:‘上关,执信之主。下关,储备之物。设有开上关,何以加刑?’遂减死。”上关下关,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岛 电影 2013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