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考试,四肢协调练习不协调.求教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太极拳理论】习练太极拳的七个境界
查看: 13035|
评论: 0|原作者: 任孝杰
摘要: 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来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还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如若不明个中奥义, ...
& & 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来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还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如若不明个中奥义,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 &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从养生太极拳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JP学架子,入架子。第二阶段,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即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阶段,高级,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从而进人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为以下七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打基础& &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最初的十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起来。否则,只顾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再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甚至十几年,练的仅为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始终无法品尝到太极拳丰富的内涵滋味。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将其融入行拳走架的过程之中。第二个境界,内外相合& &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第三个境界,上下相随& &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中的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 修炼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的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第一,垂直线软而活,自然而灵动;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以上三个标志不是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第四个境界,融进内功& & 许多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功夫就可以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揉碎了,让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 & 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式子的应用法作为此阶段的内容,诸如白鹤亮翅、高探马和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么招式的。而内功太极拳此阶段的重点,必须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的催发下自动运行。虽然学内功太极拳之始就必须把内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学练,但一般人并不容易出内功。所以,此阶段一定要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体的空架子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入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 如何做到融进内功呢?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从而能从心所欲地把这个式子祛僵硬而柔韧,祛招法而内功劲法,祛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第五个境界,内在充实& & 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抱虎归山、肘底捶、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势的漂亮与否,习练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而在习练的过程中,思维关注姿势的弊病始终改不了,浑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进而形成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有的人甚至会因此而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必须从“松散通空”进入到“松空圆满”。& & 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开、松散与通空尤为重要。松开就是松开身体的各大关节,使之形成流体、弹簧状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和感觉中须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来说,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和单鞭等动作。特别是单鞭中的“一身背五弓”,和关于“空四梢”的内在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 “松散”之后必须伴“通空”,“通空”之后必然要进入“松空圆满”,即松沉、松净、松柔、松化,内在像是充满内气的汽球,充实饱满;如同旋转门、跷跷板,动作之间的转化轻松自然,不露痕迹;继而周身内外混元一体,从而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第六个境界,过河扔船& & 现如今,有许多学练太极拳的人,往往越学越多,学会了24式,又去学42式、48式、88式等等。结果,每天早晨练拳为了不忘记套路,则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这样学练的结果,往往是精力付出很大,效果却并不理想。& &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研习拳架熟练后,就死抱住拳法套路不放,一辈子都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实,拳架只是帮助理解太极拳真谛的一个渡河之舟,目的是让你抵达太极功夫的彼岸。过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去拜访一位太极拳老前辈。那个太极拳爱好者问:“您是练哪一家太极拳的?”这让太极拳老前辈很为难。因为太极拳的各家各派,只不过是门,进了门,则要忘记门,专心领悟,去欣赏门内的风景才对。所以,老前辈只好沉默尤语。那是因为老前辈已有许多年不练完整的拳架子了,许多招式招法的名称都已忘记了。& & 为学日益,初学时要尽可能多学学,多练练,到了一定阶段,则必须“损之又损”,动作招法越来越自然随意,内功心法简洁明了,不复杂烦琐,脱离太极拳门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缚,进人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的阶段。这个阶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自然实现了。第七个境界,自然无为& & 传说杨式太极拳内功传承体系中,有一描述杨家祖孙功夫进阶的图画。“全图共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标志着师祖杨禄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层,少侯公排在第四层……”这图画中第一层的意思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人化之境。所谓出神入化,就是自然无为,全体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这同道家粉碎虚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自然无为的境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境界。此时,太极拳拳架中的每一招、每一势、每一种内劲走法都已经没有了,太极拳的独特思维——“无根之根,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已成为自觉意识,一身舒适,无我无为、无形无相、万法自通、圆融无碍的境界已经呈现。
上一篇:下一篇: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平台:官方认证“太极拳”订阅号(cntaijiwang)最权威的太极拳微信公众平台!太极粉43万+,领域第一!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123456789101112
Powered by太极拳是如何以腰胯带动四肢 不会千万别强求太极拳是如何以腰胯带动四肢 不会千万别强求道法太极百家号  观察打拳的人,我们可以发现,练拳过程中,整个周身都是处于半蹲状态,而且还要完成转腰动作,这就是腰胯的作用。  1、手的动作其实只有四个,一是上提、二是下放、三是合掌变挤、四是双手打开,而前提都是要以意导松肩来完成(如此手与身体才能形成连结)。  至於手要往左、往右或往後,完全要由腰的旋转来主导带动,两手臂只是被动跟随着,而脚的运作也是如此,甚至两手脚的发劲也是由腰胯在主导操控。  腰胯在太极拳练习中非常重要,练习太极拳能强腰固肾,达到补肾功效,太极拳是男人的最佳运动。  2、要完成腰胯带动四肢的训练,学习初期就要遵守两大原则。  (1)确遵太极步法—往前,脚跟先点地;往後或侧移,脚尖先点地;尤须注意要有两个支撑点才能移动重心。  (2)脚动手动,脚停手停--脚不动或腰不转,手就不能自动,而脚或腰停止动作时,手就要自动停止,否则就是动手。  想要练好太极拳就要灵活的转动腰胯,在练习中要用腰胯带动四肢,这样才符合太极的运动规律。  3、长期腰胯带动四肢的训练,应用时自然就不会出现乱动手的情事,而且所出的劲道就不会是个别的,而是全身整体的弹簧劲。  另外,只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坚持练习,功夫就能练上身,届时所谓的摺叠劲、螺旋劲或缠丝劲自然就能水到渠成,不必刻意去练或去求。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且实用的道法太极,点击上方关注我们吧~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道法太极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太极既能防身又能养身 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当前位置:
&& 内容正文
练太极要记住的感觉 找找这些感觉你身上有吗?
现在每次清晨我们总能在公园或是广场看到中老年人在哪里练习,也经常听到在谈论太极拳的好处如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补益气血的作用。而今天小编不是要讲太极拳好处而是在练习太极拳时的感觉和体会,我们正常把太极拳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阶段,由实到虚的过程,空、松、圆、活过程。当然每个过程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如骨升肉降的感觉、脊柱行拳的感觉、天人合一的感觉等九种感觉,下面就跟着太极拳小编一起来看看你有没有这些感觉吧!练习太极拳有三个层次开始就像是在水底下练,然后就像在水中央练,最后像是在水面上练。这是郝为真老前辈练习太极拳的体会。跟郝为真的后人也把这句话记录下来。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实际是表达了练习太极拳由实到虚的修炼过程。在开始的时候,练习太极拳是重和实的,随着功夫的增长,动作会变得轻灵,最后则好像在空气中练拳了。在水底练拳,脚扎在水底,身体运行时有水的阻力,这表明身体的轻灵度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进一步练习,好像在水中央练拳了,脚不是扎在水底了,水的阻力也小了,这表明练拳的轻灵度提高了;到了第三层,就浮到了水面上;没有水的阻力;身体就极其虚灵了。因此,武派太极拳在走架时,要求做到空、松、圆、活。实际就是要求做到空、松、圆、活。如何做到空、松、圆、活呢?这就要求走架时要从重、大向轻、灵的方向练习。也就是开始练习时要沉稳重大,随着功夫的增长逐渐变得轻灵圆活。这三层意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经历的,这只是郝为真老前辈自己的体会。其实,每个人练拳都有自己的体会,比如中国台湾的郑曼青老人,他练拳的感觉是像”陆地行舟”,这是在空气中锻炼自己轻灵劲的功夫。这些练拳的体会其实都是一种从重浊到轻灵的感受。练拳讲究“落地生根”,这其实也是一种比喻,也就是练拳要注重脚下的稳定。太极拳拳论中讲:“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深渊。”这也是一种比喻,是讲步法的轻灵。要做到“迈步如猫行”,得做到两点:第一要轻,第二要沉稳。所谓沉稳,就是扎实,也就是脚下要有根。如果脚下没有根,那就是漂浮,也就不会有步法轻灵了;如果脚下过于滞重,也是做不到”迈步如猫行”的。所以,我们要求练拳要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重如泰山”。这就要求在步法转换上一定要到位,不能落步以后,再去转动脚掌的位置、角度来调整身形上的不协调。这也就是所谓的“落地生根”。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做到轻灵稳健,就必须在步型、步法上下功夫,一定要规范标准,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型,找到适合自己的步幅、步宽。在转脚时,还要做到角度准确。另外,还要练好基本功也就是腰腿功夫。如果腰腿不好,也是做不到步法轻灵稳健的。除此之外,做到步法的稳健轻灵还要掌握一些技术技巧。比如做弓步动作,迈步时,一定要把支撑腿稳定好。另一条腿的胯根要松,要用胯把腿送出去,送出去的脚要脚跟擦地而出,如履薄冰,然后依次过渡到全脚掌着地,重心前移,最后完成弓步动作。在将要完成弓步动作时,意念体重通过前脚涌泉穴下沉,好像前腿扎入地面一样。这时,前腿的膝盖不能过脚尖,膝盖也不要左右摇摆,要稳定住;后腿要微曲,有弹性,脚后跟不能离地,脚掌也不能转动。还有,迈步时重心不要先移动,要等到前腿落实后,重心才能逐渐向前移动;重心移动时,身体要中正,不能低头猫腰。这样练习就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稳如泰山“。另外,太极拳为了技击,除了要求稳健轻灵外,还要快速准确。这就要求在腾挪闪展上下功夫。闪展主要是腰上的功夫,腾挪则是腿上的功夫。要达到这个程度,只是练习拳架还不够,还要进行一些专门的功法训练。总体来说,”落地生根”“脚下生根”就是为了练拳稳如泰山、举步轻如鸿毛。没有“落地生根”的稳定性,就不能做到“举步轻如鸿毛”的轻灵。“落地生根”不是滞重,而是稳定。如果过于滞重,就不能达到举步轻灵的目的。至于练习拳架的高低问题,要因人而异。过去练习太极拳,都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开展,就是身法要放低,动作要大一些。过去都是青少年练习太极拳,成年人练习太极拳的很少。所以,开始练习时,都是低架。青少年练习,也要求底架。随着年龄增长,拳式要逐渐紧凑,身法就高了。身法比较低,这是由于杨澄甫老师教拳时年龄不是很大,身体又高大,所以拳架比较开展。但是,练拳的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年龄,来决定架势的高低。郑曼青老师的拳架就比较高,也比较快,这是因为郑曼青个子和杨澄甫相差悬殊,所以他并没有在外型上学习澄甫,而是在太极拳的理念上学习了杨澄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练习武式太极拳的人高架比较多,这是由于武式太极拳主要是在文化人中间传播,这些人大部分不是从小练习的,所以,一般都是高架,步法比较灵活。总之,练拳要因人而异,不是低架就好,高架就不好,也不是高架好,低架就不好。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去己之根”的观点,他的观点是练习太极拳要像不倒翁一样,上轻下沉。如果“脚下生根—了,步法就死了,不灵活了。其实,这只是从文字上对“脚下生根”的理解,比较片面。“落地生根”并不是真的扎在地上不动了,而是对人在运动中下肢稳固的一种比喻。太极拳并不是只讲“落地生根”,还讲究轻灵敏捷、腾挪闪展。没有“落地生根“的稳定性,也就不会有腾挪闪展的轻灵敏捷。“落地生根”是强调你在举步投足时脚下要稳,如果脚下不稳,你还怎么和人推手搏击?所以,下肢稳固,是上肢轻灵的基础,也是腾挪闪展的基础。这就像盖房一样,不打好基础,房子是盖不起来的。不仅仅是太极拳,中国武术都十分重视腰腿的功夫,重视下盘的稳固。所以,王壮弘说的”像不倒翁一样.上轻下沉”是对的,但是,对“脚下生根…。落地生根”的理解是片面的。“脚下生根”并不是要把桩步扎死,并不是死的桩步,而是对下肢稳定的一种形容比喻。另外,在推手时要做到身体稳固,并不完全取决于桩步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对虚实的把握。崔毅士老师当年坐着跟我推手,他虚实变化得好,到他手里我站都站不稳,更甭想“落地生根”了。李亦畲对太极拳的虚实说得很清楚,他说:虚,并不是全无着落:实,也不是完全扎煞,像一个桩子扎在地上一样。实中要有虚,虚中要有实。太极拳最重要的是虚实的变化。如果虚实变化不好,再稳的桩步也是没用的。不懂虚实的变化,也就像王壮弘说的,桩步也就成了死桩了。所以,在推手中,虚实变化得好是身体稳定的关键。如果你不懂得虚实变化,或者是大虚大实,不懂得细微的虚实变化,那么你想稳如泰山也是做不到的。懂得虚实变化,身体才能像不倒翁一样稳定。但是,下肢的稳固也是身体虚实变化、闪展腾挪的基础。所以,练习太极拳,既要练习“脚下生根“的稳定性,又要懂得虚实的变化,练习腾挪闪展的灵敏。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开合虚实,其他身法的变化、桩步的稳定,都是为了开合虚实服务的。找找你身上有没有这些太极感觉一 、“骨升肉降”的感觉“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是行拳时
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二、“自身重量”的感觉“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由于人生来
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
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三、“脊柱行拳”的感觉“脊柱行拳”
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
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四、“周身一家”的感觉“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
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杨澄甫曾经强调过:“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
“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高级阶段是练神,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的感觉,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神意、呼吸、动作三结合,意到、气到、力到。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筋肉化僵为柔,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五、“身如气囊”的感觉“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蓄势时,体
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棚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太极拳棚劲的鼓荡、充盈程度
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效果影响极大。六、“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是身体“开合鼓荡”与拳势呼吸相配合的感觉。“吸缩呼胀”的感觉是:蓄势时,随着吸气内气由四梢向丹田汇聚,身体产生收缩感;发势时,随着呼气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产生膨胀感。“吸气呼沉”的感觉是:吸气时有气流沿督脉上行(“气贴背”)之感,身体上提变轻,使蓄势时身体转换轻盈灵活;呼气时有气流顺任脉下行之感,身体下沉变重,使发势时打击对手沉稳有力。由此
可见,拳势呼吸很好地顺应了拳势的蓄发变化,是太极拳运动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拳势呼吸的方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蓄吸发呼”,即蓄势时吸气,发势时呼气。只要方法得当,掌握拳势呼吸并不难,这里向拳友推荐如下方法:初练时脑子里只需想着动作,不要考虑拳式呼吸。太极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发呼”来限制自己的呼吸,这样做会造成呼吸紧张和憋气,对身体反而有害。行拳时呼吸要遵循“细、匀、深、长”的原则,任何时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适为本。在套路动作纯熟后就应该习练拳势呼吸,方法
其实很简单:只要想着在“定势”时把气呼完即可。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接下来你就自然会在蓄势时吸气。-----当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时,说明你的呼吸已经融入到身体的开合鼓荡之中,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这时你就掌握了拳势呼吸的奥妙。七、“手指胀缩”、“掌心吸放”的感觉“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既然是“身如气囊”,手掌作为气囊的一部分,自然会随着身体一起胀缩鼓荡。蓄势时,随着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要求学员在推掌时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时手心有内凹之意,以此体会太极拳的“粘黏”劲。-----手掌是身体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极功夫手上看”的说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时随着拳势蓄发变化手掌出现了胀缩、吸放的感觉,恭喜你
已经踏进了太极拳之门。八、“口内生津”的感觉“口内生津”是行拳过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断。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说:“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练太极拳应当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行拳时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个标识。太极拳练得是否得法,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套拳练
下来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畅快。太极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身舒适为万法宗”。家冯志强主张“打拳似休息”----------“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愿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极拳带来的酣畅舒美中获得健康长寿。九、“天人合一”的感觉“天人合一”是习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时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间,在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和互动中获得快乐和升华。太极拳理认为,天地为一大太极,人体为一小太极,行拳时将自己的小太极融入到天地的大太
极之中,做到“天人一气”和“天人一理”,便可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变化决定着事物的变化与归属。我们祖先将能量流的汇聚称为“阴”,将能量流的发散称为“阳”,所以天地大太极就是宇宙间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太极拳由蓄、发两种拳势互变而成,蓄势时人体能量由四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发势时人体能量由丹田向四梢发散,为开属阳,所以人体小太极是人体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因此行拳时人体通过能量流(内气)的“阴聚阳散”
产生开合鼓荡,使个人的拳势与大自然的气势相合,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阴聚阳散)”。
你进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从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华。结语:学习太极拳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成为太极拳高手的,当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其内在身心难以用语言表达,方知神意气所催发的形体动作是如此的美丽和高贵,内气的充盈是如此的丰富和舒适,走进另一个境界似有人似无人所有的劲是一体的。太极感觉不只是在练拳时可以有,找到这种感觉之后,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练习精神内收。
相关章节视频
太极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善四肢不协调的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