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腺蓝宝石行业分析竣夫有什么行业经验和荣誉?

出错啦_易天富主要城市:
职位分类:
已选条件:
智能大厦/综合布线/安防/弱电
学历要求:大专|工作经验:3-4年|公司性质:民营公司|公司规模:少于50人
要求:1、全日制统招大专学历;2、弱电工程行业经验5年以上;4、有驾照;5、年薪约15万,面议。工作职责:全面监督与管理项目实施及售后服务的人、财、物,具体包括以下:1、组织、管理项目经理、工程师、施工员进行项目施工,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工期、施工质量、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监督,以保证项目在公司预期时间、成本范围内达到预期质量标准;2、负责部门制度建设工作;3、解决项目经理解决不了的各种施工过程中的问题;4、负责公司工程技术类人员的专业培训 工作。5、售后服务:负责项目售后服务工作的人员安排,以保证服务及时、高效、到位;
学历要求:大专|工作经验:1年|公司性质:民营公司|公司规模:50-150人
岗位职责:1、负责项目施工工程中强弱电方面的设计及技术支持;2、完成标书中相应的技术文件任职资格1、有1年以上强弱电工程项目设计经验,具备扎实的强弱电专业知识;2、能独立处理日常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学历要求:大专|工作经验:|公司性质:民营公司|公司规模:50-150人
岗位职责:1、弱电系统的维护、安装、调试;2、负责施工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标准化工作;3、对楼宇通讯系统和机房建设进行设计和实施;3、相关图纸的绘制、技术归档工作。任职要求:1、自动化、机械等理工科专业优先,大专以上学历;2、经验不限,接受优秀的应届毕业生;5、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善于学习,动手能力强。薪资福利: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年终长假联系电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三遍、三遍,周末双休、周末双休、周末双休)
学历要求:大专|工作经验:3-4年|公司性质:民营公司|公司规模:50-150人
职位描述:1. 熟悉各主要智能化弱电系统的配置架构和行业主要品牌厂家产品特点;2. 熟悉智能化系统,至少精通1-2个系统;3. 负责弱电智能化项目中部分子系统设计、技术文档编写,投标;4. 根据客户需求设计、规划技术方案,图纸,完成技术标书以及解Q方案;5、负责智能楼宇的项目系统的现场安装维护工作。&任职要求:&1 、大专以上学历,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相关专业毕业;&2 、具有3 年以上弱电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的工作经验,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熟悉本专业各项规范、规程,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3 、熟悉操作的综合布线,熟悉各弱电系统里的各子系统,如多媒体会议系统,音视频系统,拼接屏显示系统等经验优先。&4.工程项目现场的协调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强。福利待遇:
(1)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基本薪资+岗位津贴+绩效奖金+加班津贴等;
(2)根据员工表现实行转正调薪,表现优秀员工奖励学习基金,额外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个人能力的晋升的学习活动,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2.保险:按照规定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工伤、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公积金)。
(1)享有元旦、春节、清明、五一、中秋、十一等法定节假日;
(2)工作满一年享有五天带薪年休假;
(3)享有婚假、产假等特殊假期。
4.人文关怀: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派送贺礼,员工生日给予生日礼物。
工作时间:5天工作制,一天工作7.5小时,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中午休息两个小时);
工作地点: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园北区松坪山路1号源兴科技大厦南座301
公交指引:地铁高新园站,公交:松坪山路站、朗山路中站、铜鼓天桥站
学历要求:大专|工作经验:|公司性质:民营公司|公司规模:少于50人
岗位职责:1、弱电系统的维护、安装、调试;2、负责施工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标准化工作;3、对楼宇通讯系统和机房建设进行设计和实施;3、相关图纸的绘制、技术归档工作。任职要求:1、自动化、机械等理工科专业优先,大专以上学历;2、经验不限,接受优秀的应届毕业生;5、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善于学习,动手能力强。薪资福利: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年终长假联系电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三遍、三遍,周末双休、周末双休、周末双休)
学历要求:大专|工作经验:|公司性质:民营公司|公司规模:少于50人
岗位职责:1、熟悉建筑智能化等系统的方案设计。2、能够协调工程项目中各个相关专业之间的对接,能够和业主、监理进行良好的沟通。3、熟悉工程y施工、验收、审计流程。4、熟悉CAD制图。任职要求:1、电气、机电等工程类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2、能担任施工现场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与土建、业主、监理的协调);3、吃苦耐劳、学习能力强,能适应出差;
学历要求:大专|工作经验:3-4年|公司性质:民营公司|公司规模:50-150人
岗位职责:1.配合实施施工方案的深化设计、成本核算及施工图绘制及会审。2.配合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按照合同要求和上级的指令,确保施工人员、设备按时进场,做好材料供应工作。3.配合项目经理深入现场,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搞好安全生产。4.配合现场安排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备安装及调试,协调系统安装调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规范施工及客户满意。5.配合审核和管理项目的各项费用支出。6.配合组织工程验收,做好竣工决算工作。任职要求:1.计算机类、电子或通信类相关专业,大专或以上学历。2.有弱电系统工程施工经验者优先。3.能熟练使用AutoCAD、Office、PhotoShop、CorelDraw、Visio等办公软件。4.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关注细节,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学历要求:大专|工作经验:3-4年|公司性质:民营公司|公司规模:少于50人
岗位职责:1、组织消防工程有关报审、专业验收。 2、组织消防工程现场实施。 3、编制各种施工组织的有关计划,工程成本、质量、安全、进度控制管理。 4、协调甲方与现场施工方的关系。 职位要求:1、建筑学或工民建等工程类专业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2、具有较强的协调、交际能力,熟悉消防工程各个系统的安装、调试及验收工作。 3、持有建造师证优先考虑。 4、有中、大型消防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管理经验。 5、有极强的施工现场管理、统筹和协调能力,项目验收程序经验丰富。 6、熟悉消防规范。 7、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学历要求:大专|工作经验:|公司性质:民营公司|公司规模:500-1000人
岗位职责:负责固定用户的报警联网售后维护及监控设备维护工作任职要求:1、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责任心强2、大专及以上学历,有毕业证原件或相关学历证明3、有监控器、报警器、及门禁系统维护经验、有电工证、驾照者优先。上班时间:8:30-12:00;14:00-18:00联系人:武经理,公司名称:河南华安保全智能发展有限公司面试地址经三路丰产路交叉口财富广场5号楼A座14层
学历要求:大专|工作经验:|公司性质:民营公司|公司规模:150-500人
应聘者:     你好,很高兴你能打开我们的职位,我们公司招聘web前端工程师,上岗薪资是6k-10k。若您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请直接给我们投递简历。若您是零基础想要转行,请咨询我们的招聘主管王经理,电话:,QQ:*****
名额有限,先到先学。报名条件:1、大专以上学历,应往届统招理工类毕业生优先。逻辑思维能力较好,学习能力强。2、理工科背景专业;3、年龄要求18岁――30岁,有志于长期在IT行业发展。 岗位职责:1、负责公司产品的前端页面和功能的开发;2、持续优化公司产品的用户体验;福利待遇1、上岗后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工作环境轻松;2、不用出差,薪资随经验增加成指数形增加;工作地址:青岛市市南区银川西路动漫产业园C-203
共142页,到第页确定
-中高端人才求职平台
年薪:30-80万
招聘职位:
后端开发,前端开发,移动端开发,测试,产品/设计/运营
年薪:40-150万
招聘职位:
财务审计,合规与风险控制,后台运营,投行,销售
年薪:40-60万
招聘职位:
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商业,市场营销
年薪:20-40万
招聘职位:
汽车新能源,软件与汽车电子,生产制造,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
相似职位推荐
0.8-1万/月
青岛-城阳区
2-2.5万/月
青岛-城阳区
青岛-城阳区
4.5-6千/月
青岛-城阳区
1.5-2万/月
青岛-城阳区
0.8-1万/月
青岛-城阳区
3-4.5千/月
青岛-城阳区
青岛-城阳区
青岛-城阳区
青岛-城阳区
3-4.5千/月
青岛-城阳区
4.5-6千/月
青岛-城阳区
青岛-城阳区
1-1.5万/月
青岛-城阳区
4.5-6千/月
青岛-城阳区
未经51job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 | 无忧工作网版权所有&站内搜索:
分类查询:
省内图书馆名录
省内文化馆名录
省内博物馆馆名录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单位名录
拍卖企业基本信息
四川省文物商店名录
办事查询:
当前位置:&&&&&&
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正式推荐对象名单公示
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
正式推荐对象名单公示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文化部关于评选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通知》(人社部函〔2014〕78号),省文化厅会同省人社厅,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差额评选、民主择优的方式,在全省范围评选上报了8个先进集体、15名先进工作者初审推荐对象,全国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评选条件和原则,初评并确定我省正式推荐对象名单(先进集体7个、先进工作者12名),现予公示5个工作日,若有反映,请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箱三种途径在公示期内实名反映。
联系电话:(028)&&
传真号码:(028)
电子邮箱:
附:1.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正式推荐名单
2.先进事迹
&&&&&&&&&&&&&&&&& 四川省文化厅
&&&&&&&&&&&&&&&&&& 2014年9月23日
一、先进集体:
富顺县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
乐山市文化馆
邓小平图书馆
成都市文化馆
丹棱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
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
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
二、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游书勇&&&& &泸县文体广电局党委书记
杨 平(羌族) 理县文体广新局副局长
高大伦&&&&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
唐国良&&&& &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勾中进&&& &&遂宁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
戴 鸿(女) &&达州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局副局长
胡 海&&&& &&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三级演员
马宗舜&&& &&绵阳市文广新局局长
张 强&&&& &&资阳市文化馆馆长
汪信龙&&&& &巴中市文物局副研究馆员
钟 艋&&&& &&宜宾市文化馆馆长
刘 澍&&&& &&德阳市文广局扫黄办专职副主任
三、简要事迹
自贡市富顺县文广新局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地处川南腹地的富顺县,幅员面积1336平方公里,辖26个镇乡,319个行政村,总人口108万人,是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和百万人口丘陵大县。自公元 567年建县至今,富顺已经走过了1447年的漫长历程,是中国井盐的发祥地之一,自贡市的第一口盐井——富世盐井就诞生在这座古老的县城,曾因盐业、农业并盛而富甲全川,被誉为“银富顺”,也因人才辈出被誉为“才子之乡”,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
近年来,富顺县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在富顺县委、县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抓住文化创新这条主线,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努力在文化体制、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精品文化创作、文化市场监管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创新突破,先后创建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和“巴蜀二胡之乡”;县文化馆申报为全国一级馆,县图书馆申报为二级馆,并被列为全省首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富世镇被评为四川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童寺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也涌现出了基层文化战线的两位优秀人物,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艺术道德楷模——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王文华和全国100名群众文化之星——富顺县文化馆馆长童世英。&&&&&&&&&&&&&&&&&&&&&&&
一、夯实文化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近年来,在富顺县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多方筹资近4亿元资金启动实施了县文体中心、西湖文化广场、健身馆、维维音乐厅等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全县26个镇乡分别建成了3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文化站,其中省、市级标准化示范站各3个。全县319个行政村、51个社区均建有文化室和书屋,其中全国示范农家书屋1个、全国群众体育“先进社区”1个。全县所有镇乡、村和社区均配备了文化工作人员,落实了专项经费。全县村村有演出队,群众文化队伍达460余支,各类文艺骨干1万余名。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之时,富顺县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乡村农户,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文化天地。
二、突出文化惠民,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富顺县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坚持立足基层,常年活动在村和社区,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带动了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蓬勃发展。每年县文化馆都组织开展了声乐、舞蹈等培训班10余期;进机关、下乡镇、到社区、入村组开展文艺节目指导380余人次。文化馆排练厅、乡镇文化站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健身馆、文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均在规定时间内免费为群众开放,全年接待人员达20余万人。全县共成立文化艺术协会14个、体育协会19个,每个乡镇以文化站为平台均成立了老年文体协会,以协会为单位组织的培训和举办的活动集聚了10余万人参与,为基层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扎牢了基础。富顺县每年都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30多场,送电影下乡3800余场,送图书下乡10000余册。越来越多的富顺人日益感受到文化事业发展带来的便利。这种便利,就是近年来,富顺县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的成果。
三、整合文化资源,地方文化特色得以传承发展
“立足县情,整合资源,打造富顺文化特色”是近年来富顺县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工作的一大亮点。充分发挥县文联的组织协调作用,设立三年一届的“红莲花“奖评选,分诗词、歌曲、舞蹈、摄影、书法、绘画等10多个门类设置的奖项促使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开展创作工作,各类优秀作品相继涌现,每年均有作品获国家级表彰奖励。大力支持文化协学会发展壮大,鼓励协会组织活动和开展创作,每年举办的端午诗会一办就是30年、县文化馆主办的内部刊物《富顺文艺》连续40年免费发行,二胡协会主办的西湖之韵中秋二胡音乐会达10年之久。狠抓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实施文化挖掘工作,围绕富顺历史文化整理,已先后出版了《刘光第其人其事》、《富顺豆花》、《富顺民间文学》、《富顺方言》等系列地方文化丛书,对全县49 处文保单位按照“四有”标准实施了保护,对馆藏文物建立了档案,还拨出专款开展“非遗”工作,创作了一系列以富顺豆花为题材的原创歌曲,组织创作编排了《富顺豆花赋》原创仪式展演活动,由于文化精品层出不穷,各类优秀人才竞相涌现,形成了富顺文化人才辈出的“富顺现象”,黎英海、周白渔、伍松乔、张新泉、甘一飞、刘应华、郭敬明、谭维维等都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综合管理规范有序
富顺县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了政府主管、部门主抓、社会监督的科学管理体制,确保了文化市场及产业繁荣有序发展。文化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并完善义务监督体系,组建了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队伍,加强社会监督。与此同时,强化了“扫黄打非”工作,近三年来共收缴非法音像制品2900余张,非法出版物1300余册。在县上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引领下,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了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多方努力,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相继上马,总投资5亿元的富顺县豆花文化产业园已立项开工。全县400余家文化经营单位年创利税近亿元。
转变观念& 完善体系& 创新服务&
充分发挥构建乐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作用
——乐山市文化馆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乐山市文化馆于1978年批准设立,国家一级文化馆。占地面积34.5亩,建筑面积8224㎡,现有人员编制43名,在编在岗3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0人。
近年来,乐山市文化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以创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内容,通过转变观念,强化管理,苦练内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扮演了导演、编剧、教练等“角色”。近5年来乐山市文化馆无任何违纪违规问题。2011年以来,先后荣获2次文化部、5次四川省文化厅多项荣誉称号(大奖)。
一、转变观念,完善体系
乐山市文化馆领导班子不断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担当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与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品位结合起来,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了馆领导主导、部室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格局。特别是2011年馆内全面实施免费开放以来,领导班子主动作为,主动思考,在重大事项、免费开放项目的设置决策上坚持集体讨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认真贯彻国家系列相关政策。
同时,定期组织全馆干部职工及时学习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引导职工更新观念,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勇于担当。
馆内职工在劳动付出的同时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该馆各项成绩的取得,正是源于他们对自己肩负的义务和责任的清醒认识。
该馆实施活动项目负责制,建立项目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与个人的年底绩效考核挂钩。制定实施了《乐山市文化馆免费开放项目规定》、《乐山市文化馆岗位设置工作方案》、《乐山市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承诺》、《乐山市文化馆绩效工资实施细则》、《场地使用须知》等系列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该馆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了馆内设施完备、队伍健全、活动丰富、机制健全、供给充分、百姓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二、创新服务、打造品牌
近5年来,该馆结合“美丽乐山”和“文化强市”建设,与打造“四名文化”、新农村建设、彝家新寨建设等同步推进,按照有主题、成系列、树品牌的思路不断增设新的服务项目。截止目前,馆内常设公益演出“乐艺大舞台”、艺术展览、“百姓讲坛”等免费服务项目共10项,室外6项室内4项。在全省市级文化馆免费开放项目设置数量上位居全省前列。做到了阵地内活动月月有演出、月月有展览、月月有讲座;阵地外活动特色鲜明、推广力强、群众参与度高。同时该馆努力培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四大品牌:嘉州歌台飞莺、嘉州画派传承、嘉州讲堂承韵、嘉州古艺萌春,7年来组织业余文艺社团专场演出100多场,参演群众上万人,受益观众近20万人;三年来共举办书画展览140余次,观展群众达30多万人次;实施免费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作普及性讲座800余场,受众50多万人次;整理出120多首铜茨山歌和200多首彝族山歌,贴合时代发展老词新编,在全市范围内广为传唱,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焕发新春。2009年小品《陌生的朋友》荣获全国群星奖作品奖,2012年文化部“三馆一站督导组”对该馆“乐艺大舞台”给予通报表扬,2013年该馆重点参与实施的“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公共文化项目2013年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和四川省第十六届项目类群星奖,同时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和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成为全省此批示范项目仅有两个名额中的一个。“朝圣峨眉·典藏金秋”峨眉山秋季书画艺术品拍卖会,已成为乐山市重要的文化产业品牌项目。青衣江合唱艺术团走进维也纳,嘉州画派作品亮相台湾、伦敦奥运会。
三、项目创建,示范带动
目前,该馆积极参与到乐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创建工作中,充分发挥文化馆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系建设中的“龙头馆”作用,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培育我市公共文化产品,为老百姓提供基本的、优质的、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在服务模式上,抓好“四个带动”:一是专业带动业余。文化馆搭台,群众登台,专业人员深入农村、社区辅导,举办文艺活动赛事,推动群众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二是城市带动乡村。开展“文化走基层”、“送文化下乡”、城乡结对帮扶,文化艺术扶贫、农民春晚、农民工专题演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等活动,构建城乡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三是培训带动活动。常年举办“百姓讲坛”、“声乐舞蹈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社区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村文化协管员,让他们在农村、社区发挥生力军作用。四是创作带动交流。定期召开音乐舞蹈、戏剧小品创作研讨会,免费发行期刊《嘉州演唱》,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 围绕“中国梦”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群文精品,同时支持社会文化人才的创作活动,充分挖掘社会文化资源、群众文艺团体的潜力。
在创建成效上,实现“五个直通”:一是直通百姓。通过制度设计和标准化建设分门别类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不仅“送文化”而且“种文化”,把老百姓满不满意作为“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项目创建的一个尺度和标准。二是直通历史。通过层层专业培训、讲堂辅导、互动交流,传承嘉州文脉,达到提高不同人群文化素养的目的。创作群众文化精品,提高公共文化生产能力。三是直通阵地。通过参与打造等级乡镇综合文化站、优秀文化广场、优秀村文化活动室等完善梯级服务系统,推动县域逐步形成“两馆文化区”、“重点乡村(社区)文化区”、“广场特色文化区”、“文化基地服务区”等。正确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从“受体”向“主体”角色转变,成为示范项目创建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四是直通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正确处理好公共文化产品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把公共文化服务同市场接轨。五是直通网络。数字文化走进百姓家。实施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开设“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网上精品演出、网上文化艺术培训,网上讲堂、网上书画展厅、网上非遗展厅等,建立服务网站或窗口,通过Internet网络、手机、微博等现代传媒方式,为广大老百姓免费实现数字文化进家庭。
近5年来,该馆以实施免费开放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地方文化品牌为“推手”;以创建国家示范为“旗手”。搭建了政府保障百姓文化权益的大平台,助推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进程,逐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保护”、“培育”、“引导”路子,推动了文化民生工程的建设。为构建乐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广安市“邓小平图书馆”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邓小平图书馆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以邓小平姓名命名的、集专业性和公共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图书馆,于2005年10月在广安市图书馆基础上挂牌运行,属中共广安市委管理的正县级事业单位。馆舍系成都市为纪念邓小平百周年诞辰而援建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馆名由原国家图书馆馆长、我国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亲笔题写;馆藏图书及多媒体资料达120万册(件);现有职工40名;设有办公室、自动化部、文献信息资源部、读者服务部、外展外联部和保卫科等6个部门;拥有各类阅览室11个、阅览席位近600个;持证读者近6万人;年接待读者30余万人次,年外借图书25万册次。开办了7个业务分馆,并在机关、企业、部队、社区、学校及农村偏远乡镇等建立“图书服务点”100个,初步构建起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图书服务网络。
一、始终坚持“特色立馆”,倾全力打造“邓小平文献资料研究中心”。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征集邓小平文献资料,收到显著效果:迄今,我馆馆藏有关邓小平文献资料达5000余种近20000册(件)、广安地方文献资料达4000余种7000余册(件)、特色文献电子全文数据达170万条,已初步建成国内较全面的“邓小平文献资料库”。尤为珍贵的是,邓榕女士、邓垦夫人——丁华女士代表“邓家”向我馆捐赠了一批珍贵文献及图书。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捐赠了两期以“世界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头像为封面的美国《时代》周刊原件。我馆对现有邓小平文献全面分类整理,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建成15亿字的“邓小平文献资源电子全文数据库”。同时,正重新改陈升级邓小平文献资料室、新建邓小平珍贵文献展示室,为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学者等提供最翔实最丰富的参考咨询服务。
二、努力提升科技水平,大力度建设现代化一流图书馆。我馆主动作为、敢于争先,不断完善现代化设施设备,自动化建设水平逐步迈上新台阶。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近年来,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文明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对我馆的资金支持共计近2000万元;市财政拨款每年都有一定幅度递增,这些都为先进设备购置提供了资金保障。总容量达20T的服务器、高端硬件防火墙、网页防篡改系统、142台电脑终端等的投入使用,ILASII升级为ILASⅢ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以及OA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安装运用,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夯实了基础。重新规划设计的“邓小平图书馆网站”,版块设计科学,网页内容丰富,成为我馆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我馆于2011年4月启用了RFID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现了自助办证、借书、还书、查询、续借、智能架位搜索服务,使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真正进入“全面自动化时代”。同时,与深圳海恒公司联合研发了“九目的地图书自动分拣系统”,相关专利申请已获得国家专利局受理,我馆因此成为国内首家试用该系统的图书馆。
三、不断深化业务工作,多形式发挥图书馆公益服务职能。一是丰富馆藏资源。根据读者所需多渠道采编新书并及时送入各阅览室供广大读者借阅。近年来,累计采编新书6万余种20余万册,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图书资源。二是提高编目效率。目前,编目人员每人每天分编图书已达50种,且误差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近年来,已编目并送入借阅流通领域的图书达50余万册。三是推进“共享工程”。在全市建有1个市级分中心、5个县级支中心、7个基层服务站,并配合市委组织部在全市2720个村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使文化信息资源惠及更多农村群众。四是注重业务交流。主动与国内20多个先进图书馆进行交流;积极参加第72届国际图联大会和中、省图书馆学会年会;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图书馆考察学习;先后选派近100人次到省内外参加各类业务交流与培训。鼓励职工钻研业务,近年全馆职工撰写的论文共有100余篇荣获中、省图书馆学会各种等次奖。五是规范读者服务。创新服务理念,着力实施以“四个统一”(统一着装,统一讲普通话,统一文明言行,统一宣传口径)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服务,大力推行“借阅无缝隙式服务”,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六是拓展服务范围。开办了7个业务分馆和100个“图书服务点”,送去各类图书近20万册、价值500余万码洋,基本构建起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图书服务网络。七是开展阅读活动。近年来,我馆举办了《女儿心中的父亲》——邓琳摄影作品展等各类展览40余场次,开展了“纪念4·23世界读书日”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100余个,在全市范围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
四、着力加强班子建设,全方位提升班子战斗合力。馆领导班子能够以事业为重,识大体、顾大局,讲原则、守纪律。班子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以诚相待。在工作中,能推心置腹协商,交换不同意见,取得共识,大力增强班子的内在凝聚力。领导班子在制定政策、处理重大问题、重要事项方面能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了重大问题通过馆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科学决策。主要领导善于放权,善于激发班子成员工作活力,使班子成员在工作中敢抓敢管,为推动邓小平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领导班子还针对队伍年轻、文化层次较高、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等特点,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仅在单位内部推行竞聘上岗制度,而且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各类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学习,鼓励他们潜心研究邓小平思想理论。通过不懈努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职工队伍,为打造有特色的一流图书馆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近年来,我馆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届邓小平理论研讨会共有15篇理论文章入选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结集出版。有10名职工通过自考、函授取得本科学历,事业编制职工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95%。有10名职工考入了公务员队伍,为广安社会事业发展输送了高素质人才。
成都市文化馆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近年来,成都市文化馆立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四性”)原则,精准定位职能和着力方向,践行“立足小场馆,放眼大成都”,树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的理念,组建了全市阵地、活动、培训、人才、数字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统筹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四性”目标,以“全域覆盖”为理念、创新为动力、“四新四变”为途径,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着重四个契合,奠定“全域覆盖”的基础
其一,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文化事业,成都市文化馆始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宗旨,提供适应群众需求的各项免费服务,注重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项目、优化服务品牌。围绕“公益性”原则推进事业发展。
其二,保障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体现为20个区市县315个乡镇(街道)和3000多个村(社区)的全域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
其三,带动指导基层文化阵地场所,形成以四级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为支撑依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城乡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均等性”;
其四,通过示范带动、集约整合、统筹指导、联动发展,建立公益文化事业网络广覆盖、服务高效能,使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方便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
二、着力四项创新,开创“全域覆盖”途径
(一)观念更新。着眼全域、着重引领、着力统筹:“坚持一个目标”—— 让广大群众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抓住两个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三个要点”——“创新性、广泛性和成效性”。提出“文化服务社会化、文化活动品牌化、群众文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多元化”的“四化”要求以及“建没有围墙的文化馆”、“公益文化也需要营销”、“媒体传播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等创新思维。
(二)做法创新。通过“三段式”工作方法,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中把握“重在指导、督促、检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重在策划、引领和支持”,在群众文化队伍打造中“重在特色、影响和精品”,在艺术辅导培训中“重在多级辅导网络和联动”,在媒体宣传和文化传播中“重在城乡全覆盖和舆论影响”形成全市活动联动,均等化服务体系。
(三)形式出新。开发全国首家文化馆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开通数字化培训招生、展览大赛等报名平台;开办全国首个“报纸文化馆”,建立公共文化自己专属的传播阵地;多元合作,与广播电视等媒体联袂打造活动精品,最大限度地做到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共同受益。
(四)成效呈新。将全市文化阵地、队伍、活动、资源有效整合、统筹安排、捆绑运作,形成各级联动发展;服务的质量、活动的规模、影响的深度广度及成效等方面均有了新拓展,文化阵地遍布城乡,3600多个基层文化阵地全部建成并免费开放,成都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总分校体系每年受惠民众达120万人次,服务资讯及时便捷,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跨越一个新的台阶。
三、着手四个转变,显现“全域覆盖”成效
第一变,“由内而外 推动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全域覆盖的文化阵地网络。成都市文化馆采取十大措施通过统筹指导和督查,全市公共文化阵地从无到有,从未建成使用到全市20个文化馆、31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和3000多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全部建成开放,全面构成了15分钟城乡文化服务圈。
第二变,“由点到面 推动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联动发展”,建立全域覆盖的文化活动网络。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纳入整体化、系统化开展模式,成都市文化馆以本馆两大品牌活动“成都故事百家谈”“约会艺术大家来”为带动,运作市级大型活动“成都文化四季风”和各种节庆日的大型文化活动,建立全市联动活动机制。每年开展讲座3万场次,开展各项集中示范性活动150场、小型广场文化活动10000余场,累计吸引400余万人次直接参加,文化活动遍布城乡,全民同乐成为成都群众文化活动的标志。
第三变,“由上而下 统筹城乡‘四级五类’培训机制”建立全域覆盖人才队伍网络。以本馆市民艺术培训学校为总校,在区(市)县文化馆建立20所分校,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立315个辅导站,社区和村建立上千个基层辅导点,形成资源整合、分级管理、工作联动的“金字塔”型四级辅导模式,通过层级培训和拓展五大类培训项目,由原来阵地式培训人数的约1.5万人次/年,突破到每年受惠群众达130万人次。
第四变,“由客为主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新模式”,建立全域覆盖文化宣传网络。由邀请媒体到主动出击抢占媒体,与《成都日报》开办“报纸上的文化馆”;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打造全景式数字化文化馆、开通官方微博微信与民互动;实现由客为主,与广播电视联手打造精品文化活动品牌,实现文化价值质和量几何增长,成都市公共文化活动相关宣传信息每年达3万条,受众面由2009年的约百万人次上升到2013年的千万人次。2013年,运用数字化微电影拍摄《治国的演讲》作品,获得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二等奖,成都市委组织部2013年党员教育电视片“特别奖”“组织工作奖”和“最佳剧本奖”。
成都市文化馆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和政府始终保持高度一致,馆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干部队伍素质增强、作风建设民主科学、组织制度健全规范,在全馆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绩,成都市文化馆连续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群众文化事业显著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受到专家、同行、群众广泛认可和赞誉。
特色亮点之一:成立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推动文化志愿服务
2012年,成都市文化馆联合七家单位为发起单位,成立“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注册登记文化志愿者15000名,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一是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统筹管理总(分)协会建立全域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二是工作思路创新——转变活动形式 从“送”服务到“定”服务,三是活动组织创新——依托各级文化志愿组织联动服务打造全市性文化志愿品牌活动。2013年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开展“名师大讲堂”主题活动,赢得了文化部专家的一致肯定,一举获得了文化部“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奖。
特色亮点之二:成都市文化馆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成都市文化馆继建立全国首个文化馆“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使阵地、环境、活动、展览、演出、培训及教学等各项服务在网络平台上同步实现,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数字文化生活之后,加快了公共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步伐,指导郫县研发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的整合与有效管理。目前,积极探索研发全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和管理平台,向全市群众提供最现代、最便捷、内容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管理,最大程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公平性、均等性。研发第一阶段的科研课题《公共文化空间全视域虚拟体验展示技术研究与应用》成功获批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立项。该项目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和管理平台的基础架构,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新引擎,相信不久的将来,便利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会更加快捷地服务城乡人民。
眉山市丹棱县文广新局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丹棱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现有在职职工25名,局机关内设办公室、文化产业股、行政许可股、社会文化股、广播影视股、非物质文化遗产股。下属事业单位6个,包括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中心、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文物管理所、大雅堂博物馆。
近年来,丹棱县文广新局在眉山市文广新局和丹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主动作为创一流,突出实施“文化名县”战略,有力促进了全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多次被评为眉山市文物工作先进集体、“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眉山市文化市场管理集中整改行动先进集体。2003年至今连续三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唢呐)之乡。
一、“铺天盖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功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 以“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市场运作、社团介入、村民自治、群众参与”的模式,充分挖掘大雅乡土文化特色,搭建了永不落幕的农民大舞台,将群众文化“种”在农村,打造了“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镇一品牌”的格局,达到“天天有文化生活,月月有精彩表演,年年有主题活动”的效果。自2012年以来每年在全县7个乡镇76个村、社区开展“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100场以上,成功将“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成全市出彩、全省有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眉山市农村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现场推广会,全市推广了丹棱经验。此项工作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省文化厅《四川文化信息》、省委宣传部《政工论坛》、《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  
积极培养基层文艺队伍,“铺天盖地”开展了群众文化活动。坚持开展了城区“每月一次广场文化活动”和乡镇“每季度一次文艺表演活动”,村社“每年2次以上院坝文化活动”。不断加大了对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农村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指导创作编排了一系列精品节目。指导76个村、社区建立了“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文艺宣传队。以县老年大学、舞蹈协会、各乡镇文艺团队等为骨干,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和文艺小分队10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县各乡镇、村社开展巡回演出。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文艺展演活动,选调队伍参加了眉山市系列文艺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较好地调动了基层文艺队伍的积极性。
二、打造院坝文化先进典型,推动院坝文化服务基层
积极指导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农民王作平在自己家中创办了一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王作平文化大院),为王作平文化大院送去图书1000多册、书画50多幅,配置了电脑、电视、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音响乐器等设备器材。王作平文化大院自2006年建立以来,面对困难,以坚韧执着的精神,坚持9年免费对村民开放,打造成了永不关门的文化大院。王作平文化大院还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文艺队伍,自编自导文艺节目,进村入户进行文艺表演,活跃在全县农村舞台。王作平文化大院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四川农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2013年12月,王作平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全省文化志愿者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与会人员近百人参观了王作平文化大院。通过打造先进典型,有效推动了院坝文化在丹棱县及眉山市农村的推广普及。
三、高度重视历史传承文化,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认真组织开展了文物工作普查,抓了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开展了文物保护点经常性巡查,积极开展了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2013年5月,成功申报了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棱白塔”和“郑山·刘嘴摩崖造像”2处,实现了丹棱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零的历史性突破。我县文物管理所被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评为“眉山市文物工作先进集体”。
四、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大力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完成了2012年、2013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新建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乡镇固定电影放映点,并全面配备了设备器材。完成了5个社区书屋规范化建设,完成了71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设备器材配置,实现全县村级文化活动室设施完善全覆盖。完成了71个村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实现全县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全覆盖。同时大力抓了新建文化馆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免费开放工作,切实解决了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以项目为抓手,建设了大雅堂博物馆“文化地标性”项目工程
在项目工作中,突出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完成了下属事业单位大雅堂博物馆室内陈列布展及室外文化景观工程项目。大雅堂博物馆于2013年12月全面竣工并对外开放。大雅堂博物馆纪念性重建,主要以杜甫两川夔峡300首诗和黄庭坚书法相结合,采用传统、现代多种展陈艺术手法展现了杜甫的“诗”、黄庭坚的“书”、杨素的“义”,以实物形式再现了千年大雅堂诗书文化,受到各级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称道叫好,为中国大雅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贡献。
六、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以及省、市、县规定。积极开展“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帮扶联系村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了反腐倡廉教育,扎实开展了专项治理。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成了“四风”问题整改。认真开展了县文广新系统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有力促进了文广新系统政风行风建设。
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10月份,甘孜州文化局和甘孜州广电局正式合并为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四大行业自合并以来,很快形成合力,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广电总局、省四个厅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县局的密切配合和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国家、省州领导的高度评价。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自2011年以来,我州大力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两馆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文化下乡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趋完善。四年来,完成了6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级中心建设、完成了3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任务和设施设备的配送工作、完成了212个牧定点文化服务设备的配送工作,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完成512个寺庙书屋和51个社区书屋建设任务;启动了全州18县两馆建设任务和歌舞数据库建库工作。
送文化下乡活动成效显著。四年来,全州共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超过2500场次,观众突破了200万人次。其中州歌舞团先后赴 18个县及农村牧区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演出超过达200场次,观众达 198000 余人次,利用重要节日和传统节庆开展各类展演活动360余场。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全州了全州各族群众的文化品位,达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重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协助中国广播艺术团开展了“新甘石”电网建设者大型慰问演出,8月由中国文化部“春雨工程”—广东志愿者四川行、“文化藏区行”和甘孜州—“爱国、守法、感恩”群众优秀文艺节目选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2013年成功举办了“情歌故乡”--藏族流行歌曲大赛、“圣洁甘孜-走进广东”、“第七届康巴艺术节”,成立了康巴文化研究院;2013年启动了“圣洁甘孜走进浙江”、“东方书画院艺术馆甘孜展等大型文化活动。2014年5月参加了第十届深圳文博会,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同志的高度评价;目前即将在北京举办“圣洁甘孜·走进北京”文化旅游宣传周系列活动;四年来,各县积极举办了大型文艺汇演达50场次,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了康巴文化精髓,为甘孜州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至今,全州共创作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曲艺小品千余件;其中创作音乐舞蹈作品280余件、曲艺小品30余件,创作《康巴红》、《秋月弦音》、《岗坚夏卓》、《魅力康巴文化德格》等大型歌舞剧目近20台。2013年我州选送的歌曲《香巴拉》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作品奖,选送的项目《牧民定居暨帐篷新生活文化行动品牌项目》也喜获群星奖品牌项目奖;创作的舞蹈《舞动甘孜》节目登台央视《我要上春晚》栏目;有长篇小说《康巴》荣获第十届“骏马”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
对外文化交流成绩斐然。近年来,州县文艺团体在保护、传承和弘扬藏民族歌舞文化艺术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各地巡回演出外,赴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为我州文化交流迈出了最坚实的步伐。2013年甘孜州民族歌舞团赴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推进了我州涉藏对台外宣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甘孜州的影响力,受到海外同胞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州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保单位55处,州保单位231处;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1个,省级项目56个,州级项目95个,县级项目422个;并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4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85人。正式颁布了《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我州石渠吐蕃时代石刻考古被评选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甘孜藏区农牧民通过文化产业收入达3.465亿元,实现农牧民年人均增收427元;组建成立文化传播、文化演艺两个国有股份制公司;研发了噶玛噶孜唐卡、药泥面具、阿西土陶、河坡民族手工艺品等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隆重推出了阿西土陶11类系列文化产品共计7000余件;组织上报了11个藏羌彝文化产业项目和8个我州文化产业支撑项目;2013年,全州民族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9.16 亿元,实现增加值3.77 亿元,增长18.13%,占全州GDP的比重为1.9 %。
甘孜州在条件艰苦、交通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充分利用文化的魅力,以文化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凝聚了民心,改善了民生,消除了不稳定因素,促进了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自加压力、砥砺奋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谱写了新的篇章。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487万,其中彝族人口243.6万,占50%。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被外界赋予“彝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美誉,特别是以彝族火把节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彝族音乐与舞蹈、彝族毕摩文化、彝族传统手工技艺、泸沽湖摩梭文化以及其它民族文化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全州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省级名录86项、州级名录216项,正在申报的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15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1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10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馆藏文物2.8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20件,馆藏文物总数和一级文物数量均居全省第三位;5个乡镇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凉山于2007年完成了州级文化、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整合,较早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近年来,凉山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民俗文化”品牌战略,积极探索文化“走出去”,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一.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凉山州大力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大凉山惠民音乐会、“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农村综合文化站602个,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全州60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公共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西昌知青博物馆、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等5个博物馆、纪念馆实行了免费开放;全州3744个行政村和一些县市的部分社区共计3761个农家书屋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凉山歌舞团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已经成功举办130场,现场观众超过16万人次,受到新华社等全国主流知名媒体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全国唯一定期不间断、公益全免费、专业乐团演出的惠民音乐会”,深受广大群众和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和好评。2013年11月开始实施的“艺术感恩大地”千乡播梦行动是凉山文化惠民、文化安民、文化乐民、文化亲民的新举措,是“送文化下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艺术家们拟用5年的时间为全州所有乡镇送去文艺演出,同时在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共建“艺术村小”,为偏远乡村小学生提供免费的专业艺术培训。
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群众文化与专业文艺创作双丰收
近年来,我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采用送文艺演出、送图书资料、送电影、送艺术培训下乡等方式,不断满足广大农牧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州、县(市)图书馆主要窗口坚持全年为读者服务,州、县(市)文化馆开展了“大家跳、大家唱”、广场惠民音乐会、周末文艺广场、“坝坝电影”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我州原创歌曲《朵洛荷》、月琴弹唱《阿嫫妞妞》、女子群舞《她o们》、广场舞《彝家女儿》等文艺作品多次荣获全国“群星奖”、“荷花奖”和少数民族曲艺展演等国家级和省级大奖。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中国o凉山民族文化艺术节;组队参加四川省第五届、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并取得优异成绩;“凉山彝族火把节”民俗表演项目荣获四川省“群星奖”(项目类)一等奖。我州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吉林卫视等媒体合作举办青歌赛凉山选拔赛、凉山彝人歌会等项目,发现和包装凉山本土艺人对外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燃情大凉山》、《心中的泸沽湖》等舞台剧目赴成都等地商演,凉山歌舞团受国家相关部委委派赴台湾、香港、荷兰、法国、加拿大对外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宣传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三.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我州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列为全州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民族文化资源是凉山最具特色的五大资源之一,出台了《关于推进民族文化资源大州向民族文化经济强州跨越的意见》,把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高到“文化资源变资本”的高度加以谋划。凉山制订并颁布了全省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率先增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办了全国市地州第一张《非遗报》,先后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申报世界遗产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等针对性很强的领导机构。形成“专家年会制度”、“专家咨询机制”、“专家评审机制”、“专家论坛机制”、 非遗保护“四个一工程”等一系列创新的工作思路。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6项,省级传承人96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了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主办的历届“中国o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荣获组委会最高奖项——“太阳神鸟金奖”7项、“银奖”3项和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4项;“彝族火把节”入选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2014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10点,省级文保单位75处;馆藏文物达2.8万余件,居全省前列;我州文博单位与内蒙古包头、西安半坡等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文物互展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泸沽湖“摩梭家园”建设加快推进,拟定了《摩梭家园建设与文化保护总体规划》和《摩梭文化保护详规》,有效加强了摩梭古村落和摩梭非遗文化保护;摩梭博物馆正式开馆。
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我州以民族特色文化助推民族风情旅游,对展示凉山风情的文艺演出市场化运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火把节”、“国庆黄金周”,“彝族年”等节庆活动期间,推出了“火o图腾”大型歌舞剧、“火把狂欢夜”、“彝族传统选美”、彝历年祈福仪式、民乐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等特色活动。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喜德县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等成功申报第四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公司投资开发中影星美国际影城、天籁音乐休闲厅、九虎青少年活动中心等18个文化产业项目,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阿斯牛牛o大凉山彝风”(北京)民族文化商业体开业,成功搭建彝族风情餐饮、民族文化演艺、“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综合推介平台。2014年4月,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财政部文资办在我州举办了全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解读研讨活动,西藏、青海、陕西、云南、贵州、甘肃、四川等7省区文化厅、财政厅领导及核心区、覆盖区市州政府分管领导、文化局、财政局负责人共150人参会,为推动规划组织实施,加强各地区、部门间沟通协调,凝聚共识,推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州正在积极组织编制《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藏羌彝文化走廊凉山片区规划》,做好项目储备和开发,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升级。
综上所述,凉山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认真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思路,多项工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表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意推荐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泸县文化现象”的创造者
——泸州市泸县文体广局党委书记、局长游书勇同志
游书勇同志担任泸县文体广电局党委书记、局长八年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团结和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把一度陷入困境、举步维坚的泸县文体局改变成“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把“泸县农民演艺”创建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培育县”。2011年9月,四川省委常委、原宣传部长黄新初调研泸县农民演艺时,高度肯定“独特的‘泸县文化现象’是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面旗帜”。
迎难而上,饱蘸浓墨写新篇
“七姑八姨幺妹子,县文体局的游局长想你们……想你们的节目去参加中国梦巡回演出,你们去不去?”这是2013年5月底走遍全县19个镇38个村的“中国梦——和谐美丽泸县”文艺巡演中一个音乐说唱节目的歌词。一句简单的歌词,表现了泸县文体广电局以及游书勇这个名字在泸县文化人和全县百姓中的重要分量。然而,八年前,泸县文体广电局这个单位却是个鲜为人知的“冷衙门”,加之一些历史原因,全局人心涣散,文化陷入一片沉寂。2006年4月,游书勇临危受命,由泸县立石镇党委书记调任泸县文体广电局局长。尽管对文体广电局的情况早有耳闻,但实际情况还是让他大吃一惊,县图书馆、文化馆有馆无址,没有博物馆、体育馆,全县19个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十分简陋。还有基层文化干部缺乏,一身兼多职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短缺等。摆在面前的基本上是个烂摊子。
到文体局不久,泸县就接到了雨坛彩龙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的邀请。这对于身处困境的泸县文化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针。通过积极协调,认真排练,雨坛彩龙演出极为顺利,而且还破天荒地获得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亲笔点睛,泸县文化一下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当年,雨坛彩龙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泸县的另一大重要文化遗产——宋代石刻也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沉寂多年的泸县文化,好似如鱼得水,翻开了发展新篇章!
开拓进取,满城文化领风骚
游书勇同志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成就一行。长期的基层工作,练就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敢说敢干的胆识。泸县农村历来盛行的“清吹”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激发了他的创造力。2009年,经认真思考、多方协调,泸县将全县的86支农村演艺团队进行有效整合,成立起全国首个农民演艺中心。目前,泸县农民演艺团队已壮大到97支,演员人数扩大到3000余人,年演出1.6万多场次,年演出收入达8000多万元,足迹遍及川、滇、黔、渝等地,观众达2000多万人次,唱红了大西南。以“县有演艺中心、镇有演艺站、村有服务点”为特点的“农民演艺网”式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丘陵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模式被写入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决定在全省推广。2011年,泸县农民演艺中心被评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泸县入围首批“四川省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培育县”;2013年10月,“泸县农民演艺网”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依托丰富的农村演艺资源,泸县实施了“112农村文艺演出服务工程”(即实施每年在每个行政村举办两场公益性文艺演出),相继打造了春节联欢会、龙舞暨民间民俗闹元宵、激情广场大家乐、农民演艺大舞台、“乡音乡情”慰问演出、“中国梦——和谐美丽泸县”文艺巡演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繁荣的农村文化让泸县农民演艺成了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焦点,2013年7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5期“走基层·泸县农民演艺网蹲点日记”,开泸州建市以来在中央媒体正面宣传持续时间最长、报道最深入的先河。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泸州日报等媒体也长期关注泸县农民演艺。
事必躬亲& 辛勤耕耘结硕果
泸县还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游书勇深知,唱唱跳跳的农民演艺只是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历史文化遗产若得不到有效保护,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将不复存在。在2006年雨坛彩龙和宋代石刻分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2007年,泸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2008年,泸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2011年,泸县又被文化部命名为“龙舞之乡”。2013年3月,随着泸县龙桥群、屈氏庄园、玉蟾山摩崖造像、罗盘嘴墓群、茶马古道——光明古道共5个50处文物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县“国宝”已增至8个,龙文化底蕴愈加深厚。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以来,泸县的文化市场管理与综合执法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09年破获徐永东演出诈骗案,被评为全国文化市场重大要案,该案案卷获全国优秀案卷评审三等奖。
游书勇同志八年的辛勤付出,让泸县文化改头换面,生机勃勃,获得一系列荣誉:除前面已涉及的泸县农民演艺和文化遗产方面的荣誉外,<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文化部授予泸县文体广电局“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泸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2010年,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泸县文体广电局“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11年,游书勇作为全省最基层的代表参加了第九次全国文代会。游书勇同志还作为连续两届泸州市人大代表,为泸州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发展繁荣提出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建议和意见。
杨平同志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阿坝州理县文体广新局副局长
杨平,男,196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8年12月至1995年12月就职于阿坝州民族歌舞团,担任小提琴手;1995年12月至1997月10 月就职于理县文化馆任馆员,从事音乐创作工作;1997年10月至今就职于理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现任理县文化体育影视广播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杨平同志始终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力武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系统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反分裂维护稳定工作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与分裂活动做斗争,参与各项维稳工作。认真践行“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自身工作积极投身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民务实、清廉工作,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文化系统践行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中,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班子成员他积极搞好班子团结、做好参谋助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真务实,作为文化工作者,他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的典型作用,得到了上级领导、同志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他“真深入” 基层,践行科学发展之路
在日常的工作中,杨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一心一意地沉下去、与广大群众相融在一起,不浮在面上。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他积极主动投身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开展各项文化系统抢救、保护工作,第一时间与单位干部职工一起了解文化系统受灾情况,把真实的灾情向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作好汇报。灾后重建工作开始后,先后负责桃坪羌寨、木卡羌寨、维洲城、百战房古栈道等文物遗址灾后重建项目工作。为了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他始终把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好群众灾后重建项目动员工作,走村入户,向基层群众认真解释各项灾后重建政策,时常遇到群众不理解,甚至一时冲动辱骂动手的情况,衣服破了,手抓伤了,他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克制,处处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默默承受工作中的委屈,仍旧面带微笑、耐心细致地主动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建感情,换位思考、交心谈心,倾听群众的困难、建议意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增进理解,给群众作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在项目建设中,他和同事们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项目招投程序,完成招投标工作,为保证文化灾后重建项目按期完成,他总是加班加点,废寝忘食,从无怨言,遇到困难积极解决,不拖沓、不懈怠、不推诿,努力作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圆满完成了灾后文化重建项目建设工作,树立了共产党员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他扎根群众,主动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基层谋发展、解难题、为广大群众的长远发展利益着想,坚持灾后重建文物修缮工作的原则。他所负责的各项灾后重建项目如今成为了理县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阵地,桃坪羌寨灾后修缮工作成为了文物修缮的典范。
二、他 “真办事” 为民,践行惠民利民之路
杨平同志作为单位负责人之一,还分管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他坚持问需于民,以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听取群众意见、拉网式摸排具体情况。将理县的网吧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净化了网吧经营环境,一改过去互联网上网经营场所零散、空间陕小、安全隐患多、市场监管难、违规经营等状况,他结合学习到的文化市场管理新理念,创新思维,向网吧业主宣传先进的连锁经营理念,引导网吧经营者走合作经营的道路。多次与县网吧协会协商达成共识,组建了我州第一家联合经营的大型网吧——“理县云端网城”,县城7家网吧均归属到“云端网城”进行统一管理,不但为市民提供了便利、舒适、健康、安全的上网环境,降低了经营者租金、管理等经营成本,也为文化、公安、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的集中监管,有效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违规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我州网吧经营管理模式、文化市场监管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受到了群众好评,并得到省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三、他“用真情”创作,践行讴歌百姓心声之路
杨平同志既是一名行政管理干部,又是一名音乐创作专业技术人员,在行政工作非常繁忙的同时,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他便开始实现自己的“音乐梦”。他利用工作之余,真心实意地深入村寨群众生活中,广交朋友,不虚情假意,深入藏羌村寨收集整理本土音乐的过程中,得知羌笛这一古老民间乐器已濒临失传,为让这一古老民族艺术瑰宝得以传承,使其重放异彩,2002年他深入高山远寨,向民间羌笛老艺人虚心学习羌笛演奏技艺。学成以后,经过不断探索,潜心研究,演奏技艺日臻完善,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努力追求演奏技巧及曲调的发展与创新。曾先后受邀到中央一台、二台、四台、八台、九台、十二台、台湾山力电视台、韩国国家电视台接受采访并录制节目。 2005年央视一台大年三十各民族为全国人民拜年为其录制羌笛。2009年4月赴北京接受“光线传媒”栏目专访, 5月应邀参加国内首部大型羌族音乐舞台诗画《羌风》剧组节目,并担任羌笛独奏。7月赴北京,亮相国家大剧院,走进北大百年讲堂,坐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被网络和媒体称为“羌笛王”。并在2010年和2012年年度考核中被评选为“优秀”。
他真用情、用真情,把群众所盼所想,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出来,讴歌了他所热爱的这方热土。他创作的歌曲《欢迎您到桃坪来》荣获第三届阿坝州高原艺术节创作二等奖,《吉祥谷恋想》荣获四川省“西部旅游风光歌曲大赛”金奖,《湘理相亲》灾后重建感恩歌曲入选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优秀音乐作品,并获得阿坝州“五个一”工程奖。近年来,他还先后创作了《欢乐吉祥谷》、《吉祥甘堡》、《几时回》、《理县公安之歌》、《雪山小城》等优秀作品。他的音乐作品,讴歌了百姓时代心声,贴近老百姓生活,赋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演唱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为宣传理县,加大文旅结合,树立理县文化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他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数年如一日,始终牵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文化工作者,就应该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为理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党员我奉献”的党员精神,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者良好的时代风尚。
考古事业的创新之星
& ——四川省考古院院长高大伦同志先进事迹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有过辉煌,但当历史推进至2000年前后,我们在全国同行中的综合实力已严重靠后,即使在省内影响也有限。始于2003年的以“科研兴院、人才强院”为突破口的改革战略,令我院各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不断创新的组合拳在业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新举措在世界考古界也属首创。大批青年人才在此找到创业的乐土,并扎根成长。今天,全国同行公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青年人才团队最有朝气,创新最为活跃且卓有成效。而院里职工和全国同行们每当谈起这一巨大变化时,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到一个人——高大伦。
2002年下半年起,高大伦调任我院院长。在他的提倡和领导下,制定了“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一、锐意改革,制度治院
2000年前后的我院,因固守旧制,局面沉闷,每年考古发掘面积仅1000平方米,承担项目屈指可数。对此,高大伦主导出台了数十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实施项目负责制,重奖科研成果,充分调动起了职工的积极性。通过十年的努力,现在我院每年发掘面积五六万平方米,承接大小项目百余项,顺利完成了向家坝、瀑布沟等大型水库考古工程。
二、勇于创新,人才强院
高大伦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于一个科研院所的重要性,正是在其创新思维的引领下,我院在多个方面走到了全国文博同行的前列。
1.2003年就设立了全国文博行业第一个院长基金,主要为年轻人科研提供启动资金。十年来已资助30余个项目共计50万元。
2.首倡文物修复师承制,其主持的“探索文物修复师承制管理机制”项目于2005年获国家文物局文保科技创新二等奖。在全国率先做了新时期新体制下的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新方式的有益探索。
3.在全国科研院所首设“博士文库”,支持来院工作的博士出版博士学位论文。
4.设立全球第一个考古探险中心。2005年,我院成立“西部考古探险中心”,以此搭建平台,组织全国专家进行文化线路考古调查。持续十年,开展了十次卓有成效的大跨度的考古探险活动,如“穿越横断山脉”之——寻踪五尺道、险行米仓道、走进俄亚等,总行程近五万公里,此项活动拓展了考古研究新领域,发现了一大批珍贵遗产,迅速提高了四川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还开创了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新模式,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现在的西部考古探险中心已是业内一个著名的品牌。
5.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国外考古发掘。2005年,我院到越南独立开展考古发掘,业内权威专家认为这次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6年的新华社和《中国文物报》对此有大篇幅的专题报道,赞誉为中国文化崛起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项壮举也是高大伦最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的。
6.建成全球第一家虚拟考古体验馆。高大伦以高度的行业责任感推动公众考古,从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考古科普学术活动日,向社会汇报四川当年考古新进展。还设立了公众考古中心。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用一整年时间,在全省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举行了100场“三星堆进校园”宣讲活动。有感于公众对考古知识的偏颇,和对考古神秘化的社会认知倾向,2013年下半年,他说服全院职工同意自筹资金,自主创意建成了全球第一家虚拟考古体验馆。200平米展馆,开馆半年,已接待观众两万人次。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长、九州大学宫本一夫教授参观后激动地留言:四川虚拟考古体验馆,世界首创,中国公众考古,四川为第一。
此外,他是四川从20世纪末在全国率先启动“系统发掘保护明清手工业作坊遗址”的总策划人和组织者。今天业界都还很新颖的“文物医院”、“文物移动医院”都是他首创,《中国文物报》曾以《2013——四川科技考古元年》为标题,整版报导这一全国文博界的新生事物。他还编剧并导演了全球第一部考古科普动漫片《考古训练营》。
创新之外,高大伦敏锐地认识到人才对于一个科研院所的重要性,并以开放的胸襟,接纳来自全国的优秀人才。从1985到2003年,我院有近二十年没有一个硕士毕业生来院工作,北大、复旦等一流名校的本科生也不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后十余年,已吸引25名一流高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来院工作,北大、复旦、人大等名校的还占了多数。不仅如此,还有几名在著名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也被吸引到我院工作,鉴于近十年来全国文博界人才几乎都是一边倒的从地方流向高校,从高校流向我院逆势而动的现象被国内同行称为“四川现象”。他还总是鼓励年轻人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去参与学术讨论,保持对行业前沿的职业敏感。他力倡为年轻人创造优越的工作和科研环境,鼓励年轻人锐意进取、敢于担当,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正因如此,我院近年来不断涌现出一批在全国考古界小有名气的青年学者,如金国林(全国出版田野考古报告最年轻的学者, 29岁),王婷(全国最年轻的石窟寺调查报告编写人, 26岁)、刘志岩(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考古论坛最年轻的主讲人,27岁)和万娇(全国最年轻的出版考古学专著的女考古学者,30岁)等。近5年来,我院已有40余人次年轻学者陆续登上国内外著名学术论坛,其中李万涛(26岁)、陈苇(31岁)、王婷(30岁)、冉宏林(26岁)连续数年分别成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最年轻的汇报人。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认为我院拥有一批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拓宽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时有新成果、新举措问世。2009年的《四川党建》和2010年的《中国文物报》都以《为年轻人插上腾飞的翅膀》为题专文介绍过我院重视培养年轻人的事迹。高大伦院长带领的这批以年轻人为主的学术团队,自2005年以来,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次,全国重要考古发现20次,荣获国家文物局“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先进集体,2013年被授予“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十余年间共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并与30多个国内外相关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三、敢挑重担,甘于奉献
在高大伦的带领下,我院造就了一支敢于奉献、吃苦耐劳、具有较强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优秀队伍。国家文物局1980年代部署的编写《中国文物地图集》工程,四川所承担部分的多年都进展不理想,到2000年初,已严重拖全国后腿,上级安排他总负责后,很快圆满完成了任务。2007~2011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他担任全省和我院三普督导组组长,三普结束后,四川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万多处,四川省调查登记文物总量跃居全国第三。这一优异成绩实与他创造性地提出工作新思路,深入一线示范指导密不可分。国家文物局2009年的全国考古工作会上曾特别安排高大伦发言,介绍四川三普工作经验。
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高大伦临危受命,担任“汶川大地震遗址选址”、“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地震文物征集”专家组组长。他和他带领下的专家团队长期深入重灾区,无数次冲进危楼,半月内完成了“汶川地震遗址选址”、两个月完成“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规划”、三年内完成“地震文物征集”、“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陈列大纲”。以上任务是在国家未拨付任何经费的情况下圆满完成的。仅征集地震文物就达10万多件,比四川地震灾区所有博物馆征集地震文物总和还多,堪称中国文博史上主动征集重大突发事件见证物最多的单位,高大伦亲自征集的就有数千件。以一个考古机构创造了中国博物馆史上的一个奇迹。现在北川地震遗址纪念馆80%的展藏品都是我院征集移交的。
国家文物局励小捷局长2013年1月到我院考古工地调研并听取汇报后当场指出:我到国家文物局一年多了,常常在思考什么是考古精神,今天我要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职工所表现出的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就是考古精神、文博精神。
四、严于律己,良师益友
高大伦不仅在工作和业务中严谨、奉献、创新,对自己一直也是从严要求,办任何事都主张以最小经济的投入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他说,创新不难,能搞出小投入大产出,甚至不投入也有产出的创新才难。他的很多创新工程在业内都是节约高效的典范。而他办公室的家具是十多年前他上任时老所长留下的旧物。3年前,他把院某科室淘汰到垃圾堆里的3个旧书架捡了回来,放到他办公室继续使用。他还一直坚持挤地铁上下班。
高大伦在学术上也有较高成就,尤以巴蜀考古、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研究见长,已出版考古学、博物馆学著作十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他不仅敦促年轻人积极进取,他自己也勤于思考、广泛涉猎。我院职工清楚,为了单位事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成长,高大伦院长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可从无怨言。许多大学毕业生刚到院里,高大伦就亲自指导搞科研、设课题、编方案。他出思路,教方法,常常和大家加班到深夜,他用他的学识、经验和敬业态度感染了一个又一个年轻人。他还以敏锐的判断力发现课题、提出课题、推进课题,带领年轻人高质量地完成课题,“四川古建筑大系”、“四川石窟寺大系”、“西部考古探险系列”等丛书,以及与央视合作的考古探险电视专题片8部30余集(是全国出考古专题纪录片最多的单位),都是在他的推动下启动的。他言传身教,使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他是院里青年们的良师益友。
在高大伦带领下,通过十年的改革创新,院内形成了公开、公平、务实、高效的科研氛围,组建了一支团结、活跃、向上的科研队伍,在全国独树一帜。他的多项创新举措不断给我国考古事业注入活力,不仅为我院、也为四川乃至全国文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说得很好,做得更好!
唐国良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南充市非遗中心副主任、
市演艺集团公司大木偶剧院院长
一、基本情况
唐国良,男, 1968年8月出生,1989年12月参加工作,四川省蓬安县巨龙镇人,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国家二级演员,川北大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南充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及市演艺集团公司大木偶剧院院长。
二、综合表现
唐国良同志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党性原则和党的“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三贴近”的原则,自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为指导,廉洁奉公,紧跟改革步伐,刻苦钻研大木偶艺术,以当好传承大木偶艺为责任和使命,从特招为木偶剧团演员的那天起,就下定决心,要为大木偶艺术奉献自己的一切。20多年来,他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用艰苦的耕耘和辛勤汗水在实践实现自己承诺,为大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工作实绩
唐国良同志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论是任剧团业务股长、演出队长,还是剧院副院长、院长,他始终做到无怨无悔尽职心责。在多年的巡演中,尤其在事业处于危机与挑战的关键时期,他始终带领演职员们,对大木偶表演艺术进行大胆探索创新,所导演的大木偶《脸谱乐》和《卖汤元》、《千里共婵娟》,给大木偶的表演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实现了大木偶戏以假乱真的艺术追求目标。
川北大木偶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该同志从初涉市场的《灵秀峨嵋》中得到启示。他认为,要对川北大木偶戏加强保护,就必须进行保护性生产,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他带领剧院的艺术主创人员,先后在山东泰安和峨眉山,策划、导演了《泰山韵》、《峨嵋韵》和《圣象峨嵋》。这些节目,不仅以大木偶戏的表演为亮点,融入泰山、峨眉山的景观文化,荟萃川北灯戏、武术、茶艺、手影等艺术形式,而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旅游观众,站稳了市场,充分显示出“非遗”的品牌效应。仅在5年时间里,演出达3000多场,既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又为我市非遗项目保护性生产走向市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他先后组织招生共计30多名,为了提高剧院学员艺术的整体性,他主动和四川成都职业艺术学院联系,达成了学院和剧院共同办学的理念及协议。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是可以解决传承教学的基础问题,二是让学生可以真正学到艺术知识,三是解决了学生文凭的问题。回院团后他自己亲自进行木偶教学,目前在舞台演出中一线演出的学生已经有好几人都成了主角。在整理收集资料方面他先后自己和同事下乡收集失落在民间的大木偶30余件,收集整理并出版了大木偶书刊、影册《川北大木偶》各一本,整理摄制川北大木偶成影像4套。演出中,他曾先后充当数十个木偶的主要表演角色,担任《脸谱乐》、《卖汤元》、《花伞舞》等木偶节目和《泰山韵》、《圣象峨嵋》等大型综艺节目的导演。在对外交流的活动中,他策划、担任总导演的中法兰波诗会、阆中国际旅游艺术节、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南充法国周、首届南充国际木偶皮影艺术周等大型综艺晚会,得到了中央,省领导,市委市政府,国外友人及同行的高度评价。近十年来,唐国良率领团队先后赴韩国、美国、墨西哥、智利、西班牙、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屡获成功,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为创新、传承、发展我国非遗项目,提高南充文化软实力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2003年,由该同志创排的《脸普乐》和《卖汤元》参加全国木偶皮影金狮奖比赛,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2009年,川北大木偶戏被国家商业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四川省大木偶剧院被中国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集体。2010年,《圣象峨嵋》被中国文化旅游协会评为全国十大精品旅游节目。2012年由该同志导排的大型神话木偶剧《彩蝶的神话》参加第21届国际木偶皮影艺术节大赛,一举获得艺术节最佳剧目奖的最高奖。
文化路上的追梦人
——遂宁市文广局党委书记、局长勾中进同志先进事迹
2011年,勾中进担任遂宁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成为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领头人。面对本地深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发展基础(已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县2个、全省文化先进县1个),以及市委、市政府建设“大而美、优而雅、富而强新遂宁”的工作要求,他负重自强,开拓创新,团结和带领全市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奋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遂宁特色的文化发展新路子。遂宁市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一、抓谋划,确立文化建设在地方工作的重要地位
2011年,勾中进上任伊始,正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他意识到这是推动遂宁文化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亲自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提升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系列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并采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决定》明确提出遂宁文化建设新目标:“建设与现代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文化强市”。围绕这一目标,遂宁先后出台了《遂宁市深化文化改革创新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遂宁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遂宁市支持文化改革发展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全市文化提速发展。2013年,勾中进抓住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跨越”专题调研活动机会,再次组织开展文化发展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市委“六大兴市计划”之一的“文化振兴计划”,全市文化建设步入跨越发展快车道。在勾中进的不懈努力下,遂宁市文化工作始终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地方工作的重头戏,呈现出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近三年来,遂宁文化产业增长保持在30%以上,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
二、抓项目,推进“文化振兴计划”深入实施
勾中进深刻意识到,文化工作必须立足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力行业竣工备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