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正义:水浒传有几个版本中有几个良善之辈

哪有什么正义:水浒传中有几个良善之辈???
富人大多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其实是个自私的人,不关注弱者的生存状况,一本《水浒传》,记述了一百单八条好汉。我真的搞不清楚,何为好汉???那一百单八将中有几个真的是良善之辈???
我怀疑作者施耐庵也是个不关注弱势群体、没什么是非观念的自私佬。一百单八将成名前有几个是安份守纪的良民???成名后都被统称为“好汉”?有人要说了,“那是黑暗统治者强迫的”。一个封建社会,再怎么黑暗,必定有安分守纪的良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首先说最先出场的史进。
史进家至少是个地主,仗着他老子给他留下的几亩田地,他不伺耕作,不侍稼穑,好耍枪棒,游手好闲,还喜欢纹身。这些虽然算不得大缺点,但也算不得什么好的优点,史进违法犯罪的事情还在后头。一,是非不分,交友不善。史进的老子应该是一村之村支书,要么是族长,他老子死后,他统领村庄也算是顺理成章。朱武、陈达、杨春三人落草为寇,那就是当土匪啊,是反社会行为,不是良家弟子所为。作为族长继承人的史进率领村民防范土匪,那是正当的,也是应该的。也算上是一种好汉行为。问题是史进抓住陈达后,在对方主动示弱后,居然丧失政治立场,释放了陈达,还与土匪打得十分火热。最后落得一个无家可归。二、暴力抗法,故意杀人。史进的不当行为被人告发后,公安就来抓捕,史进为了逃脱罪责,居然暴力抗法,杀死不少公安人员。试问这是好汉所为吗?三、流落江湖,剪径为生。犯有“暴力抗法,故意杀人”的史大郎,也不愿意与土匪朱武等落草为王,说明他还没有完全丧失政治立场,也瞧不起土匪这个行当。但毕竟他要生存,于是他在山中做起剪径这种事来。何为“剪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两抢”,即抢夺、抢劫。在剪径时他碰巧遇上鲁智深,两人还一起杀了另两个坏蛋——崔道成、丘小乙。虽然上述两人不是什么好鸟,但是史进他们也没有权利宣布他们的死刑。四、为生活所迫,终成土匪。直到最后史进等被梁山收编,史进成名前你能说他是好汉吗?朱武、陈达、杨春更不是什么好鸟,更不能称之为好汉。
再说第二个出场的鲁智深。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唯一一个为了别人的事而被迫落草为寇的。鲁智深应该是边防部队的一员猛将,至少也是个少将吧。他武艺超群,急人所急,扶危济困,好打抱不平,视钱财如粪土,是真正的好汉。一、为翠莲,莽智深犯法。鲁智深也是一个犯有故意杀人罪的人,但他杀人不禁让人想喊一声“痛快”。社会上有人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有法不依,“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种社会的不公正性、不合理性,一个正义的人看了都会生气。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让人觉得痛快。可惜法律还是要追究鲁智深的责任。弄得鲁智深从此流落江湖。二、小霸王强抢民女,鲁智深假扮新娘。小霸王周通显然不是什么好鸟,是个纯粹的土匪,强抢民女,不遵守《婚姻法》,干涉别人的婚姻自由,要是你姐姐或者妹妹,你心里好受吗?鲁智深再次急人所急,痛打犯罪分子。三、为朋友,两肋插刀,不弃不离。鲁智深与林冲交往的那一段,林冲为歹人所迫,若不是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他一命,那来后来那些故事。所以说鲁智深才是真正的好汉。
第三个出场的是林冲。
说到《水浒传》,很多人说: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真正属于这类人的,恐怕只有林冲。林冲本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那相当于今天北京军区司令员啊,林冲出身好,导致了他对社会阴暗面认识不足,他有一身好武艺,但对黑恶势力一再忍让,弄得自己无锥之地,最后只好落草为寇。有权有势的人要做一件坏事多么容易啊,可以利用国家机器为非作歹,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升迁,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甘愿为你卖命,法律最应该监督的,是不是这些人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再后来出场的柴进,也不是什么好鸟。柴进的祖上与赵宋皇帝有割舍不断的渊源。五代时期,国家政局动荡,当时柴荣、赵匡胤、郑恩结拜为兄弟,后来夺得政权,建立后周。柴荣为柴世宗,赵匡胤只能当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那时的节度使可不简单啊,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而且还管破案。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政府首脑、地方军区司令员、地方法院院长。这三权集于一身,吓死你吧?!不料,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柴荣命运虽好,可惜性命不长,只好让当时只有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此时,皇帝少不更事,赵匡胤位高权重,不发生政变都难啊。于是赵匡胤伪报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带兵入京,授意手下,黄袍加身,夺了后周的皇位。自己用卑鄙的手段夺得了皇位的赵匡胤,对自己的手下也不太放心,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夺位后,赵匡胤倒也没有对柴荣的后代赶尽杀绝,而是下了一丹书铁券,给了柴家一个特殊的地位。于是在《三打陶三春》我们看到了郑恩,《水浒传》中看到了柴进,《说岳全传》中看到枪挑小梁王——柴桂,《杨家将》中看到杨六郎的妻子柴郡主。王爷的女儿才叫郡主啊,可见柴家地位确实不一般。祖上被赵家夺了皇位的柴进,对赵宋皇帝是否有不满,我们不太好说。但柴进豢养了很多门人,是我们大家知道的。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柴进一面豢养那么多的门人,结交江湖好汉,又一面与水泊梁山上的土匪交往甚密,柴进想干什么?至少柴进不是一个特安分守纪的人。
再说晁盖。可怜的晁盖居然不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之列。当然晁盖也不是什么好鸟。晁盖本是东溪村的保正,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的主任啊,最基层的地方政府。小说里说他“仗义疏财”,但没有具体事例。我倒觉得他不是什么“仗义疏财”,而是看到他在黄泥冈上拦路抢劫,视财如命。虽说那些可能是民脂民膏,但拦路抢劫就对吗?你敢说晁盖一定是一个好汉?顺便说一下雷横、朱仝两人,身为公安人员,私自在老百姓家讨吃讨喝,那还是小错误;私通犯罪分子,私放犯罪分子,致使重大做案犯潜逃,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这难道说是好汉所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水浒中的女人
王进母亲 &王进母亲出现在《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一场。 却说东京街头的帮闲浮浪子弟高俅靠上了徽宗赵估这棵大树,做到了殿帅府太尉,择吉日到殿帅府走马上任之时,手持花名册将手下一一点过,只缺一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患病未曾到衙门,高俅大怒,令手下到王进家去捉拿王进。 王进挣扎着病体去见太尉,一见面二话不说太尉就传令责打,是同僚们纷纷讲情才幸免于皮肉之苦。王进被狠狠地训斥一顿后,发现新太尉竟是已故老父亲都军教头王升的旧仇,父亲曾将高俅一棒打翻卧床数日不起。王进心知高俅不会轻饶了自己,于是回到家中,闷闷不已,对老娘说知此事,母子二人抱头而哭。 王进母亲说:"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王进道:"母亲说的是,儿也这样寻思。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他手下的军官有许多曾到过京师,无不喜欢我的枪棒,何不去投奔他们?那里是用人的地方,足可安身立命。"老娘说:"就私走延安府吧,只怕门前侍奉你的那两个牌军知道,若是他们告到殿帅府,我们母子就走不成了。"王进说:"母亲放心,儿子自有道理把他们支开。" 当天傍晚,王进叫来张牌军,对他说:"我近来患病,前天许下香愿,明天早晨要去岳庙烧炷头香,你今晚先去吩咐庙祝,明天早晨叫他早早打开庙门。你夜间就在岳庙里歇息,明天清早等我进庙上香。"张牌军吃过晚饭就出发了。 当夜,王进母子二人收拾了行李衣物细软银两,又准备好了马料袋。等到五更,王进叫醒李牌军,对他说:"你带些银两先去岳庙,同张牌军一起买些供品等候。我买些香火去,随后便来。"李牌军领命而去。 王进搀扶老娘来到后门,上了马,自己挑上一担行李跟在马后,趁天色未明,出了西华门,取路向延安府奔走。待高俅发觉,王进母子已去远了。 母子俩饥餐渴饮,夜住晓行,疾走了一个多月,欲往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门下。经略亦称"经略安抚史",《宋史·职官志》云:经略安抚使(代官名)以直秘阁以上充之,辖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狱讼,颁禁令,定赏罚,稽钱谷。这日,母子二人来到史太公庄上借宿,不巧当晚母亲因连日鞍马劳顿患了心痛病,史太公热情挽留王进母子安心在庄上养歇。待母子痊愈,正欲上路时,王进发现史太公之子史进正在练武,当下指出史进耍的是花枪棒,赢不得真好汉。史进不服,经比武史进果然不敌,史进忙躬身下拜,诚心摆下酒宴,拜王进为师。半年后,王进将十八般武艺全部教给史进,并让他尽得奥妙,王进母子才相辞了史进,上路去延安府了。 历史上确有王进此人,据宋代人编纂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等史籍的记载,王进是延安府人氏,少为军卒。在张俊所指挥的明州之战中,王进身先士卒,独立奇功,重创金军。朝廷诏授他为武翼大夫。王进后来官至御前都统制,这可能就是《水浒传》说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依据材又鉴于他是延安府人,《水浒传》的作者才布置下"王教头私走延安府"这样一个回目。 小说中的王进,武艺超群绝伦,为人谨小慎微。他不在一百零八个"魔君"之列,却也遭到高俅的迫害,被高俅公报私仇,逼走边庭。奸佞当道,君子在野,自古如此。明末启蒙思想家李贽说过这么一句话:"高俅是忌药,王进是引药。"王进是作为黑暗腐朽的统治集团的一条引线出现的,由王进出走引出史进,然后一环套一环、一步紧一步地引出一连串的英雄好汉造反的故事。 小说中王进母子避祸所采用的计策,概括起来是一个"走"字,也就是王进母亲说的"三十六着,走为上着"。这八个字在古时也写作"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或"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其本意是,当事变危急,难以挽回之时,各种计策无济于事,也只有一走了事。 《水浒传》中的王进母亲,虽然出场不多,却是一位明事理、晓大义的母亲形象。 她尽管年已六旬,身子骨又弱,但当她得知丈夫的旧仇高俅发迹,成了儿子的顶头上司时,先是心慌意乱与儿子抱头痛哭,哭过之后她马上意识到儿子的处境险恶,首先提议"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不惜离开东京自己操持多年的家园,毅然与儿子去荒凉的边界延安府投亲,可见王老太太的睿智与勇气。 王老太太已到风烛残年,且身体欠佳。本来,她可以让年富力强的儿子独自出逃,她留在东京安享晚年,谅他高俅老贼也无法拿她一个老嬷嬷如何,可她舍不下相依为命的儿子,她活着就是为了丈夫儿子。丈夫死了,儿子成了她的精神支柱,所以,她宁愿随儿子一起吃尽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之苦。只有时时跟在儿子身旁,亲手安排儿子的衣食方才放心,在这一点上,普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王进母亲虽出场不多,但却是恪守传统母德的典范,母慈子孝,其乐融融,带着浓郁的儒家伦理色彩。 王进母亲随儿子去:延安府后怎样,书中无有交代,也许投亲靠友,也许跟着军旅之中的儿子过活,能寿终正寝是她老人家的造化,也许身染沉疴不治而亡,看来也只能是这样的结局了。清金人瑞在《(水浒传)回评》中道:"王进者,何人也?不坠父业,盖养母志,益 子之门'之语,然则王进亦忠臣也。孝子、忠臣,则国家之祥麟威凤、员壁方圭者也。" 传说王进母亲生下儿子后,便得了一场重病,从此不能生育,王进自幼便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父亲王升每每从衙门里回来,都教王进练上几手。练功是很枯燥的活计,父亲要求又严格,马步一蹲就是一个时辰。有一次,父亲让他朝院子里吊起沙袋上打一百拳,王进那天懒得用功,胡乱捣了几拳,父亲一看恼了,将沙袋里的沙子倒出来,换上大石子,王进一看怕了,跑到上房里哭着要母亲向父亲讲情。母亲听完他的哭诉,一句话没说拉着他的手就走到后院,亲手将他交给父亲。几拳过后,王进的拳头就打出了血,母亲尽管心疼得热泪长流,但仍亲眼看着小王进打够了一百拳后,才为他烧水煎药疗伤。从此,王进练功再也不敢马虎,最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徽宗登基后不久,辽兵在大将耶律保的带领下,从北向南进犯,接连攻打河北、河南、山西等几十座城池,徽宗大惊,钦命枢密使童贯为破辽大元帅,带领十万大军迎敌,并在檀州城外扎下营寨,准备与耶律保决一死战。 这时,王进因骁勇善战,在张俊手下由军卒升为牙将。 檀州由耶律保重兵把守,城池坚固,易守难攻,童贯围城十几天,损兵两万,攻打不下。 为摸清檀州城内地形及兵力部署,王进主动请缨,准备化装成送衣被的辽兵混入城内。 临行前,王进深知此次深入虎穴,凶险多多,但好男儿志在报国,他死而无憾,只是担心他远在东京的老母亲无人照料。张俊看出他的心事,特地将他叫到帐前,语重心长地请他放心前往,说家中老母亲就如我的亲娘一般,王进大喜,当即跪下谢恩。 王进在檀州城内完成了任务正待出城时,不幸被辽兵发觉。 檀州城外是护城河,进城人员需放下吊桥方能通过。 这时王进已在城门之下,辽兵见势不对,马上将吊桥收起。就在这九死一生之际,王进一眼看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正远远站在城外的高坡上向这儿眺望,他浑身顿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大吼一声,奋力挣开七八个抓住他的辽兵,飞身跃上徐徐上升的吊桥,又纵身跳入河水。这一切都在瞬间完成,辽兵还未回过神来,王进已泅水上岸,回到了宋营,回到了母亲身边。 不等辽兵喘息,宋兵就趁机杀人城去,耶律保一看不好,只得下令辽兵弃城逃跑,一气后退了六十里,大长了宋兵的威风。王进因战功赫赫加官晋爵,很快升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母亲也被皇上册封为忠烈夫人。 王进母亲作为一个正直善良、慈祥和蔼、深明大义的好母亲形象,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金翠莲 金翠莲出现在《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史进去延安府寻找师傅,来到渭州地面,在向茶房的茶博士打听师傅的消息时巧遇鲁达,二人见面很是投缘,便携手去州桥下的潘家酒店喝酒。 鲁达等人酒兴正酣,忽听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地啼哭,鲁达嫌烦,便命酒保去探个竟。酒保回来,鲁达见"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背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儿,手里拿串拍都来到面前。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着泪眼,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鲁达问她为何啼哭,妇人道:"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这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子父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要奴做妾。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厉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父亲懦弱,和他争持不得,他又有钱有势,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哪讨钱来还他?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子父们盘缠。这两日酒客稀少,违了他钱限,怕他来讨时,受他羞耻。子父们想起这苦楚来,无处告诉,因此啼哭,不想误触犯了官人,望乞恕罪,高抬贵手!" 鲁达问清了这父亲叫金二,女儿叫金翠莲,听明白了所谓的"郑大官人"是状元桥下买肉的郑屠,不由得拍案而起:"呸!俺只道哪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请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看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史进一看势头不好,忙忙地拉住了,鲁达和史进等各凑了十五两银子,慷慨地赠与金老父女,让他们连夜收拾行李,准备赶快逃离此地。 第二天五更,鲁达来到金老父女住处,店小二以金老父子欠郑大官人典身钱为由不敢放人离开,被鲁达只一拳,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前门牙齿。店主人看不是事,吓得再也不敢阻拦,鲁达亲自看着金老父女离开客店,且送他们出城去寻昨日租下的车子逃命去了。 鲁达这才来到状元桥,见到郑屠,先叫他亲自切十斤精肉,又叫他切十斤肥肉,再切十斤寸金软骨,终于激怒了郑屠,鲁达出手将其打死,完成了惊世骇俗的"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壮举。 鲁达打死"镇关西"后,慌忙夺路奔逃,不觉来到代州雁门县,见十字街口挤着许多人,他也上前观看,原来墙上贴着缉捕他的文告。正在此时,鲁达被人拦腰抱住,拖离了街,回头一看,正是他在渭州酒楼上救了的金老。 原来金氏父女逃离渭州后,被一位乡邻介绍给雁门县有名的财主赵员外做了外室,父女二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金老拉着鲁达来到一家大院门口,进门便叫:"我儿,大恩人在此。" 只见金翠莲满头珠翠,说道:"若非恩人垂救,怎能够有今日!" 父女二人又在楼上殷勤安排筵席,盛情款待了救命恩人,并由赵员外捐重资重修了五台山的文殊院,送鲁达上五台山做了智深和尚。 金翠莲在《水浒传》中是作为被侮辱、被欺凌的妇女形象来描写的。 她被郑屠强行霸占了又赶出门去,还得归还分文不曾得到过的三千贯典身钱,父女客居他乡,不敢跟郑屠理论,只得忍气吞声,每日靠卖唱还"债"度日,一旦客人稀少赚不到钱,便要担心受郑屠的侮辱,能不暗自啼哭?可以想象情景是多么令人心碎,叫人愤慨。而这些不幸妇女的生活结局,则更表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受着双重压迫的妇女,是无力逃脱历史所注定的悲剧命运的。金翠莲虽然得到鲁智深的帮助,逃脱了郑屠的魔掌,过上了呼奴唤婢的优裕生活,说到底,还是做了财主的外室,一个小小的侍妾而已。 民间传说中的金翠莲,跟了赵员外后,为他生下了一双儿女,夫妻俩一向互谅互敬,十分恩爱。后来赵员外的原配死后,她被扶了正,接到赵员外家中居住。但赵员外的大儿子赵科怕继母带来的儿子同自己争家产,对金翠莲百般刁难,金翠莲看在赵员外待他们母子情深意重的面子上,忍气吞声,从不与赵科计较。 一日,赵科生出一条毒计,他趁父亲外出做买卖即将归家之际,在外边收买了一个泼皮,让他半夜潜到金翠莲窗下调戏,事成之后许给他白银十两。 这时赵科又等在赵员外回家的路上,迎住父亲说金翠莲是个淫妇,背着父亲跟人有染,每逢父亲不在家,那歹人便夜半潜入,以敲窗三下为号,金翠莲就放歹人进屋求欢。 赵员外不信,赵科让父亲天黑进家看个究竟。 赵员外等到深夜,果见有一人鬼鬼祟祟来到金翠莲窗下,伸手敲了三下窗棂。 金翠莲被敲窗声惊醒。她久居赵家,深知赵科为人,再说丈夫多会来家总是派人早早送信,即便是夜半归家,也不会这般悄无声息,一想到此,她不由得浑身发颤。 时,她灵机一动,高声呼唤丫鬟点灯,这时赵员外跃出去想将那歹人拿获,谁知那家伙一身本事,飞身便向后院奔逃了。 赵员外怒气冲冲问金翠莲是咋回事,金翠莲大叫冤枉,并叫来丫鬟作证。赵员外也觉得蹊跷,心想说不定其中有诈,便没有深究。 但事过不久,金翠莲的儿子在元宵节看灯之际突然失踪,赵家老少出门寻了十几天也未见踪影。金翠莲看到人情险恶加上失子之痛,终日啼哭,不久便郁郁而终。 金老白发人送黑发人,将女儿埋葬之后,自己再也不忍住在赵员外家,于是以年过七旬的老迈之身外出流浪,最后冻饿死在东京城外。 看金翠莲在第四回中,满头珠翠,浓妆艳抹,又得到赵员外的宠爱,父女俩衣食无虑,日子过得十分惬意,但最终没有逃脱命运的捉弄,这是那个黑暗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金翠莲逃脱了郑屠的魔掌,做了赵员外的外室之后命运究竟怎样,始终是人们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疑问。即使没有赵科之流从中作梗,她能永远得宠吗?若是她年老色衰或赵员外另有所爱,金翠莲的命运之舟又将飘向何方呢?不管是在《水浒传》中,还是在《水浒传》之外,人们对金老父女总是抱着宽容的态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林娘子 《水浒传》中女性出场的不多,描写的女性人物,大都非娼即盗,惟林冲之妻张氏,是作者正面描写的良家妇女。林娘子初次出场是在《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人白虎堂》一节。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陪娘子及使女锦儿去岳庙烧香还愿,不料被高衙内看上并无理纠缠,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义正辞严,正气凛然。 林娘子出身高级军官,父亲便是御林军教头。书中没有直接描写林娘子的美貌,但花花太岁高衙内自见了林娘子,便相思不能禁,终日"没撩没乱"以至"面色清减",真是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女婵娟。后来丈夫林冲中了高俅奸计,带刀误人白虎节堂,被罚刺配沧州。 林冲临行前,在州桥下的酒店里拜别泰山老大人张教头,为了不耽误娘子青春,忍痛写下休书。 这时只见林娘子同锦儿抱着一包衣服哭着寻到酒店,欲送丈夫上路,见了休书,百感交集,"小园昨夜春风恶,吹折江梅就地横",一时哭倒,声绝在地。林冲与岳父救得起来,"半晌方才苏醒,兀自哭不住"。 用林冲的话讲是结缡三载"不曾有半点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可见夫妇平日是何等的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今日与丈夫生离死别,怎不令人 痛断了肝肠! 林冲上梁山后,一日,林冲见晁盖做事宽洪,疏财仗义,安顿各家老小在山,蓦然思念妻子在京师,存亡未保,遂将心腹备细诉与晁盖道:"小人自从上山之后,欲要搬取妻子上山来,因见王伦心术不定,难以过活,一向蹉跎过了,流落东京,不知死活。"晁盖道:"贤 如何不去取来完聚?你快写书,便教人下山去,星夜取上山来,多少是好。"林冲当下写了一封书,叫两个身边心腹小喽哕,下山去了。 不过两个月,小喽哕还寨,说道:"直到东京城内殿帅府前,寻到张教头家,闻说娘子被高太尉威逼亲事,自缢身死,已故半载。张教头亦为犹疑,半月之前,染患身故。止剩得女使锦儿,已招赘丈夫,在家过活。访问邻里,亦是如此说。打听得真实,回来报与头领。"林冲见说了,潸然泪下,自此杜绝了心中挂念。正是: 千秋节烈数贞娘,一死方知玉石光。老父丫头肠欲断,却教史册永留芳。据说,扈三娘被林冲生擒上山后,十分倾心于军中儒将 林冲,只因林冲感念妻子其情真纯,执意不肯再论婚嫁,又碍于宋江将自己认为义妹的情面,才委委屈屈地下嫁了王矮虎。 梁山人民一直把义军当做子弟兵高看一眼、厚待一层。坐在梁山脚下满脸风霜的老人,把梁山好汉的遗闻轶事一遍遍絮说,一代代流传下来。 林冲婉拒马员外之女的故事是这样的: 后寨马员外家有千顷良田,还开着绸庄和茶铺,只有一个女儿叫彩凤。那女子自幼读诗作文,琴棋书画无有不精,看到林冲一表人才,谈吐风流儒雅,又新近死了其妻张氏,心中早就对林冲十分倾慕。正巧热心的孙二娘来为林冲保媒,彩凤姑娘含羞带笑地当着父亲的面允诺了这门亲事。谁知到了林冲那里却卡了壳,林冲说此生不再论婚嫁之事。那彩凤也是只情鸟儿,竞郁郁寡欢断送了性命,林冲得知后感慨万端,自此更是心如止水,后来也不随宋江等人招安做官,径自去六工山建福寺做了和尚,伴着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了却此生。 明嘉靖原刻本载有当朝李开先所著《林冲宝剑记》,全剧五十二出,由四百零三支曲子组成。此剧主要内容是林冲被高俅父子所害,投奔梁山的故事,内容不仅与《水浒传》有出入,甚或有的情节完全相反,主要表现在故事情节和顺序安排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诸方面。 《宝剑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如下: 林冲因不满朝廷命臣蔡京、高俅、童贯、朱动四个贼臣弄权,上书圣上。结果,打狗不成反被咬,高俅在天子面前拨弄是非,颠倒黑白,反诬林冲诽谤朝廷大臣,定罪谪除巡边总旗。后来,方得张叔夜荐举,做了禁军教头,提辖军务。但林冲刚直不阿,不能缄默,又上本奏贪官污吏的丑行,被高俅反诬他"擅入节堂者斩"的罪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林冲妻子张贞娘在开封府击鼓鸣冤,府尹杨清奉公守法,伸张正义,但迫于压力,也仅免林冲死罪,充军沧州。高俅父子于沿途多次派人刺杀,均未得逞。在鲁智深、公孙胜、柴进等人的协助救护下,林冲安全到达梁山泊。宋江任命林冲为总领大将,出兵汴京,捉拿高俅报仇。 以上所述故事为一条主线,其副线则是: 林冲发配离家之后,高俅之子多次到林冲家,要娶林冲之妻张贞娘,林冲之妻随之出走。使女锦儿代张贞娘过门后,也上吊自杀。在林冲带领的大军压力之下,再加上毫州太守侯蒙上书,圣上决定对梁山英雄"蒙恩诏下降",并把高俅父子解交给林冲处治。林冲下令将高俅父子"割腹剜心,碎尸万段"。圣上封宋江等人为都统,兼管军务破虏将军,林冲之妻为洛阳郡夫人,使女锦儿为义烈真姬。林冲与张贞娘夫妻团圆。 李开先本身是明朝命官,皆因刚直而遭奸臣陷害,他在《宝剑记》中借题发挥,揭露官场的腐朽黑暗和官僚地主的不法行为,并让林冲处置了高俅父子,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作者旨在通过林冲的遭遇,匡正时弊,警示世人。 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民间已经流传着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传说和戏剧曲艺。明元之后,以水浒人物故事编写的戏剧遍及大江南北,并有了专门的名称,叫"水浒戏"。自宋明以后,以林冲林娘子为题材的戏剧,有《林冲夜奔》、《灵宝刀》、《山神庙》、《黄河渡》等,可谓琳琅满目,层出不穷。 著名京剧演员李万春和"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曾同台演出过此剧。 1939年上海华新影业公司将由吴永刚编剧导演,金焰、李红、章志直、孙敏、洪警铃主演的《林冲雪夜歼仇记》搬上银幕。 解放后,由中国京剧院著名演员李少春、杜近芳主演的《野猪林》被搬上银幕,其中的"白虎堂"、"长亭"、"野猪林"和"草料场"几场大戏,更是脍炙人口,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杜近芳扮演的林娘子在长亭送别时唱的那段二黄散板,表现了她与丈夫难舍难分的夫妻情义和夫妻间的恩爱情深:见儿夫不由我珠泪重掉,好一似万把刀刺心梢。 奸贼设下了狠毒的圈套,可叹你蒙冤屈入了笼牢。实指望好夫妻白头偕老,万不想顷刻间两下分抛。盼只盼苍天有眼存公道,雪沉冤重相会且待明朝。望官人你快把衷肠相告,官人哪,夫妻们恨离别泪洒荒郊...... 这一段唱,感情充沛,细腻委婉,如泣如诉,表现了林娘子此时此地复杂万分的思想感情。 此有《江城子》一首以悲之,词日: 休书一纸永分离,好夫妻,只悲啼!长亭古树,不见燕双飞。云幂幂,雨霏霏。一缕冤魂无处安! 著名京剧演员李崇善和吴静兰同台演出过此剧。吴静兰饰演张贞娘时唱的那段"劳燕分飞再莫盼归程"和李崇善饰演林冲时唱的那段"愤愤问苍天"、"望家乡,去路遥"以及"闹他个天翻地覆海沸山摇"等,都是从人物的性格发展上,揭示了人物心理情绪的曲折发展和微妙变化,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推向高潮,表现了林冲和张贞娘这一对患难夫妻的悲愤和怨绝。 耿其昌与刘秀荣配演的林冲和林娘子也颇见功力。林冲唱的那段"何时重见天日光"及"官逼民反民必反"和林娘子"此去沧州何时返"的唱段,都唱出了个性,唱出了感情,唱出了色彩,表现了人物的命运。 1944年,延安评剧院演出的《逼上梁山》,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赞扬。 此剧在表演技巧上,以歌舞为主,以歌带舞,以舞托歌,歌舞结合,抒情达意,载歌载舞地表现了林冲的满腹仇恨和抑郁心情,以及对妻子殷殷的牵挂之情。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知雁无凭,今番定作悲秋赋。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特别是"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更是脍 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 可以说,林冲、林娘子的故事几百年来在我国盛演不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锦 儿 锦儿的故事见于《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拨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及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两场中。 一日,林冲偕妻子及丫头锦儿一起去岳庙上香,走到半路,林冲见院墙内有一个胖大和尚正耍一件浑铁禅杖,不由看得入迷,便使锦儿陪娘子去庙里烧香,自己看使枪棒看到好处,不由喝声彩,惊动了鲁智深,热情地邀林冲进去吃酒,二人说得投机,结拜为兄弟。正饮酒间,"只见女使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一原来一伙泼皮见林娘子生得貌美,上前拦住调戏。林冲冲进岳王庙五岳楼,抓住纠缠林娘子的后生挥拳要打,认出是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只好眼睁睁放他走了。 此后,高衙内贼心不死,一心要霸占林娘子,于是设计让陆虞候请林冲喝酒,又派一汉子去林冲家对林娘子说林冲和陆谦在酒楼上喝着酒突然生了重病。林娘子一听便慌了,忙忙地和锦儿一同跟着来人走到一家楼上,只见桌子上摆了酒食,并不见林冲,正要下楼,见高衙内又嬉皮笑脸地拦在楼梯图谋不轨,锦儿见事不好,急忙下楼跑到樊楼找来林冲,才又一次将娘子从高衙内魔掌中救了出来。锦儿再次陪同林娘子出现,是在林冲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之后。林冲在州桥酒馆里辞别泰山张教头,锦儿抱了一包衣服陪同林娘子赶来送别官人。张教头让林冲放心上路,自己将林娘子和锦儿接回家中。 林冲上梁山后,一日,林冲思念远在东京的妻子,遂派小喽哕下山去搬取。两个月后,小喽哕回到山寨回禀林冲:"闻说娘子被高太尉威逼亲事,自缢身死,已故半载。张教头亦为犹疑,半月之前,染患身故。止剩得女使锦儿,已招赘丈夫,在家过活。访问邻里,亦是如此说。" 嘉靖时人李开先著有戏剧《林冲宝剑记》,剧中说林冲发配离家以后,高俅之子高朋多次到林冲家纠缠林娘子,林娘子不堪凌辱愤而出走。使女锦儿代林娘子过门到高朋家后,那高朋对锦儿百般虐待,锦儿不肯屈就,上吊自杀。后来林冲率领大军兵临城下,皇上权衡再三,决定对梁山好汉"蒙恩诏下降",并把高俅父子交给林冲处置。林冲下令将高俅父子"割腹剜心,碎尸万段"。圣上封林冲之妻为洛阳郡夫人,并与林冲夫妻团聚,封女使锦儿为义烈真姬,名扬天下。 还有一种说法流传更为广泛。锦儿自幼生在东京,与张教头同住一条巷内。锦儿出身贫寒,父亲靠卖柴为生,母亲体弱多病,在锦儿六岁时就离开了人间,不久,父亲也染病身亡,只剩下锦儿孤零零一个女孩。张教头娘子心善,看那丫头可怜,遂与丈夫商量将锦儿收养在家中,与女儿贞娘一起学习诗书文章、针钱女红。贞娘白幼性情温和,心地宽厚善良,把锦儿当亲妹妹一样看待,二人意气相投。林娘子死后,锦儿悲痛万分,一心要为小姐报仇,她隐姓埋名,自卖自身到高衙内府上当了丫鬟。 高衙内府中婢,开始高衙内根本没有注意到锦儿,锦儿为了吸引高衙内的注意力,颇费了一番心思。她听说高衙内爱玩蟋蟀,就出门买了一只上等的蟋蟀,偷偷藏在后花园中。初秋的一天,锦儿精心梳洗打扮了,趁高衙内经过时故意捧着蟋蟀出现在他面前。高衙内见了蟋蟀眼睛一亮,锦儿故意说:"后花园内有一只蟋蟀王,叫得可响亮呢。""好,好,你快带我去捉。"高衙内一见月光清辉下的锦儿,楚楚动人,不禁动了淫心。锦儿故装羞涩地跟着高衙内走进后花园。捉罢蟋蟀,高衙内淫心大发,拉着锦儿进了后花园的小书房,宽衣解带搂住锦儿便要求欢,锦儿装做受宠若惊,趁其不备,将一把利刃刺进高衙内腹中,然后从容出逃。 锦儿不是潘巧云的丫头迎儿。锦儿摊上了对爱情忠贞不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后以死相抗,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和名声的女主人。小姐的人格魅力感召着锦儿,不论是她招赘丈夫在家过活也好,代主人出嫁,以死相抗抑或亲自到仇人家为小姐报仇也好,都是令人钦佩的举动。 锦儿作为林娘子的丫头,不仅担起了照顾林冲一家起居的重任,而且一定是林娘子的良伴和益友。封建社会的妇女讲究"三从四德",讲究"养在深闺人未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有社交生活,只能在"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庭院中,对月空叹,"独报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心中的诸多幽怨,倾诉的对象也只有丫头。有了心的交流, 人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从《水浒传》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进岳庙上香,或是陪娘子出门,锦儿与娘子寸步不离。 锦儿正直、机智、勤劳、勇敢,在遇到高衙内这种恶棍调戏林娘子时,她对高衙内毫不惧怕,而是挺身起来斗争。林娘子一次两次地遭遇高衙内,都是锦儿在混乱之中机警地脱身,千方百计地寻到林冲,将娘子从虎口中救了出来。
何涛妻 何涛是济州府缉捕使臣,相当于现在的刑警队长。 晁盖等七人劫了梁中书送给岳丈蔡太师的生辰纲,惹恼了梁中书和蔡太师。梁中书马上责令济州府尹限期破案,蔡太师又自京城派人赶到济州府,住在州衙里立等捉拿罪犯归案,并带来太师的钧帖,限十日内捉拿完备,解往东京,若十日内不破获这件公事,要将济州府尹发配沙门岛。 济州太守气急败坏,随即传唤缉捕使臣何涛,问案子有无进展。何涛说自打领了公事,昼夜无眠,只是至今未查到案犯踪迹。 府尹声色俱厉地命何涛限日破案,说:"若还违了限次......先把你这厮迭配远恶军州雁飞不到去处!"说着便唤过文笔匠来,立时在何涛脸上刺下"迭配......州"字样,空着州名,意在若不能破案,立刺上州名,将他远远发配。 何涛闷闷不乐回到家中,何涛妻见丈夫满腹心事,脸上又增加了那骇人的内容,惊问道:"丈夫,你如何今日这般嘴脸?"何涛说:"你不知,前日太守委我一纸批文,为因黄泥冈上一伙贼人,打劫了梁中书与丈人蔡太师庆生辰的金珠宝贝,计十一担,正不知是甚么样人打劫了去!我自从领了这道钧批,到今未曾得获。今日正去转限,不想太师府又差干办来,立等要拿这一伙贼人解京。太守问我贼人消息,我回覆道:'未见次第,不曾获得。'府尹将我脸上刺下'迭配......州'字样,只不曾填甚去处,在后知我性命如何!" 何涛妻惊恐万分:"似此怎地好?却是如何得了!" 夫妇正说话之间,只见兄弟何清来看望哥哥。何涛本来心烦,又因他经常吃喝嫖赌不务正业,没好气地说:"你来做甚么?不去赌钱,却来怎地?" 何涛的妻子乖巧,连忙招呼小叔子:"阿叔,你且来厨下,和你说话。" 何清跟嫂子进到厨下坐了,何涛妻忙安排酒肉菜蔬,烫下好酒,请何清吃。 何清见只有嫂嫂在身边,愤愤不平地说:"哥哥太欺负人!我再不中用,也是你的亲兄弟,你地位再高也是我的亲哥哥,便和我来一同吃杯酒,也不算辱没了你!" 何涛妻忙说:"阿叔,你不知道,你哥哥心里正烦恼哩!" 何清道:"哥哥每日起了大钱大物,哪里去了?做兄弟的又不常来,有甚么过不去的事?" 何涛妻将事情原委向小叔子学说一遍,说道:"你哥哥性命都朝夕不保,如何有心和你吃酒,你可错怪你兄长了。" 何清说:"我也地听得人议论,有贼打劫了生辰纲去,是在哪块地面上?" 何涛妻说:"在黄泥冈上。叔叔你又不醉,我方才说了,是七个贩枣子的客人打劫了去!" 何清哈哈大笑:"你已知道贩枣子的客人了,为什么不差人捉去?" 何涛妻道:"你倒说得好,便是没捉处。" 何清笑道:"嫂嫂倒要你为哥哥忧愁。哥哥放着常来的一班儿好酒肉兄弟,闲常不睬的是亲兄弟,今日才有事,便叫没捉处。若是教兄弟闲常捱得几杯酒吃,今日这伙小贼,倒有个商量处。" 何涛妻道:"阿叔,你倒敢知得些风路?" 何清说:"直等亲哥临危之际,兄弟或者有个道理救他。"说了,便起身要去。 何涛妻见小叔子话中有话,忙拉住小叔子,殷勤地劝他再吃几杯。 何涛妻稳住何清,瞅个空子跑出去细细对丈夫说了刚才何清的一番话,何涛忙叫妻子请兄弟到面前,赔着笑脸说道:"兄弟,你既知此贼去向,如何不救我?" 何清却因为哥哥寻常不大理睬他,故意东拉西扯,不着正题。 何涛妻见状,忙赔上好言与笑脸;"阿叔,好歹要救你哥哥,也是兄弟情分。如今你哥哥被太师府钧帖,立等要这一干人,天大的事,你却不当回事。" 何清道:"嫂嫂,你须知我只为赌钱上,吃哥哥多少打骂,我只怕哥哥,不敢和哥哥争涉,闲常有酒有食,只和别人快活,今日兄弟也有用处。" 何涛妻见他话眼有些来历,忙取出一个十两银子,塞给何清,于是何清在身边的招文袋里,摸出一个经折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 何涛妻,既是贤内助,又是好嫂子。 何涛因捉拿不到劫持生辰纲的案犯遭到府尹责罚,闷闷地回到家中,何涛妻百般劝解;尽管家中摊上这等要命的大事,平日里不大干正事的小叔子来到门前,她仍不肯怠慢冷落,怕惹丈夫心烦,把何清让到厨房,拾掇酒菜招待;说话中听出小叔子知道一点端倪,忙揪住不放,顺藤摸瓜打听到了劫持生辰纲的凶犯,使丈夫得了实信儿。若不是那倒霉的何涛在郓城县遇上了宋押司,晁盖一行个个都成了瓮中之鳖、网中之鱼,无法上梁山聚义,也就没有了千古流传的《水浒传》了。 何涛妻这个人有嘴有心,可谓不简单。 梁山一带流传的何涛妻不光是贤妻良母,还是位好嫂子。何涛兄弟俩是苦命人,父母早亡,何涛妻进门时,小叔子何清才六岁,何涛妻辛辛苦苦又当嫂又当娘地把何清拉扯大,并为他娶上了媳妇。 何清花钱大手大脚,后来还染上了赌博的坏毛病,何涛多次劝说不听,还常常为他偿还赌债。一次,何清竞将兄嫂为自己盖的三间草房也赌了进去,一家人没了栖身之地,只得哭哭啼啼到何涛家来。何涛怒火万丈,将不争气的弟弟赶出门去,决绝地说:"从今往后,我不是你哥,你不是我兄弟,咱们一刀两断!" 何涛妻虽然也恨铁不成钢,但一直很疼爱跟自己长大的小叔子,拿出积蓄偷偷在外边给何清一家买了两间草房,又经常接济何清一家的生活,终于感动了何清,写下血书向嫂嫂保证坚决戒赌。后来何清用嫂子的接济,在济州开了问包子铺,生意兴隆,渐渐过上了丰裕的日子。何清怪兄长何涛当年太绝情,一直不跟兄长来往,却把老嫂比做母亲,逢年过节必上门探望。 后来,何涛在随高俅围剿梁山泊时被义军射死,何清将嫂嫂接到自己家中,直到老嫂子终老归西。
阎 婆 阎婆是宋江的岳母大人、阎婆惜的娘亲。 阎婆的故事见于《水浒传》第二十一回《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阎婆惜》和接下来的《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一回中。 晁盖大败官军之后,遂派刘唐携书信和黄金秘密去郓城答谢宋江救命之恩,二人在酒楼上吃了一顿酒。送走刘唐,宋江趁着八月十五的朗朗月色,正要回县衙自己的住处,走在街上不期正遇上阎婆。阎婆一见宋江,非拉着他回县西巷内乌龙院去见她女儿阎婆惜。宋江早已风闻阎婆惜同押司张文远有染,心里腻烦,几次推脱不过,被她满嘴的鬼话硬是撮弄回家。无奈那阎婆惜见来的不是张三,心里便不悦,也懒怠答理宋江。宋江无趣,欲想脱身,第一次被阎婆将门上屈戍搭了,走不脱;第二次唐牛儿来,宋江努嘴暗示求援,又被阎婆识破,抽身不得。 次日五更起身,宋江离家好远,才发觉招文袋丢在家中,大惊失色,跑回来取时,招文袋却早给阎婆惜藏了起来。宋江好说歹说,软硬兼施,而那婆娘自是不还给他。揭开被子,发现了袋子,宋江动手去抢,阎婆惜不给,宋江一怒之下将那阎婆惜一刀宰了。 宋江刚将晁盖的亲笔书信焚烧成灰烬,楼下阎婆听见动静赶上楼来,见女儿已倒在血泊中,只是叫苦不迭。宋江道:"我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女儿太无礼,被我杀了,随你怎样吧。"阎婆道:"这贱人的确不好,该杀。只是我一个孤老婆子,今后无人养活,可怎么办呢?"一边说,一边哭泣。宋江说:"你不必担心,我乡下有的是家产,保管让你不愁衣食,安度晚年。"& 理。宋江说道:"这个容易,我去买口棺材,验尸官来时,我自有道理。另外出十两银子给你操办丧事好了。"阎婆表示感谢,并要求趁天亮前就弄来棺材盛敛了尸首,以防邻居瞧见。宋江说:"也好。我写个纸条,你拿着去棺材铺取来就是了。"阎婆则说:"纸条不管用,最好你与我一同去取,铺子里才肯早早将棺材送来。"宋江一听有理,就同阎婆一同走出家门。 二人路过县衙,那大门恰好打开。阎婆一把揪住宋江,大喊道:"有杀人犯在此!"吓得宋江顿时慌作一团,不知所措。县吏闻声赶来,正待追问,恰巧小痞子唐牛儿经过,见阎婆纠缠宋江,赶上前去"不问事由,叉开五指,去阎婆脸上只一掌,打个满天星",宋江才趁机逃了。 阎婆是《水浒传》中出场的第一个虔婆。 虔婆是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之一。 虔婆的意思本指盗贼的妻子,后用为媚人取利、行为不端的妇女的称谓,常以此骂妇女,也用指妓院的鸨母。如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计出乐和》中说李师师的鸨母李妈妈,"世上虔婆爱的是财",燕青取出那火炭也似的金珠宝贝,她一见便喜。 阎婆发现宋江杀了她女儿之后,没有立刻同仇人吵闹厮打,而极力克制住悲愤,只说:"苦也!却是怎地好?"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如果她见女儿已死,马上抓住宋江大叫大闹又踢又咬,结果可想而知。阎婆好在能审时度势,不肯吃眼前亏。她先自忧后半生无人赡养,以示对宋江的依赖和亲近,这一招果然奏效,也稳住了惶恐不安的宋江,并且依宋江仗义疏财的脾气,他也决不会坐视阎婆冻饿街头的。宋江被稳住了,但如何才能将他缉拿归案绳之以法呢?她又灵机一动,决计调虎离山,顺手牵羊,恳请宋江同自己一道去购置棺木。宋江不知她的心思,乖乖与她一齐前往。宋江的目的地是棺材铺,阎婆的目的地却是去棺材铺必经的县衙大门,如此宋江果然落入阎婆的圈套,并借县吏之手将他捉拿归案。 《宋江怒杀阎婆惜,阎婆计陷宋公明》是《水浒传》中一个精彩的回目。明末思想家李贽(卓吾)评道:"此回文字逼真,化工肖物,摩写宋江、阎婆惜并阎婆处,不惟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惟能画心上,且并画意外。"阎婆的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描写的故事之所以活灵活现,在于作者不仅能将她的所言所行真切地写出,还能细腻地刻画出她行动的用意、表情甚至眼神的变化,从而展示出她的内心世界。作者对阎婆的描写是比较合情理的,并不带多少个人偏见。 阎婆原来和丈夫、女儿在东京靠卖唱为生,因生活无着去郓城投亲不遇,丈夫病死,无钱埋葬,恰遇王婆这个热心人,又连带攀上了宋押司,从此过上了衣食无虑的日子。知道女儿与张文远私通,她仍极力弥合女儿与宋江的关系,先是硬拉宋江回家,回家后怕宋江走掉又关上门,然后置酒办菜,硬拉上女儿,自己陪伴在侧,同宋江张家长李家短地说个不停,意思仍在留住宋江。她这样做,一是为了生活,因为宋江是供养她们母女的"饭票";二是知恩图报,女儿有负宋江,自己心似明镜,内心愧疚,这从她百般挽留宋江的行动中可以明鉴。 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宋江杀死后,她内心对宋江肯定怀有深仇大恨,但如果和女儿一样与宋江争抢,肯定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姜还是老的辣,在这一点上,她比她那个轻贱贪婪的女儿,不知要强几倍。 平心而论,阎婆作为一个母亲,不可能坐视女儿身首异处,而去顾及什么梁山起义的大事,大义灭亲,任由宋江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深明大义地对宋江说:对,你杀得好!这小贱人的确该杀。这样的话,她还是一个母亲吗?阎婆为了生计,领着阎婆惜走南闯北,有着"只去行院人家串"的经历,不免使女儿染上浮荡的劣迹,而且养成了她深晓人情世故圆滑泼辣的个性。如阎婆惜到宋江的招文袋后,以此为把柄,要挟宋江的种种言行,就有力地刻画了此人的性格。试想阎婆若出身大富大贵,她的女儿是千金小姐,自当是另一番命运。可惜,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不可能人人都是王公贵族,非得有三教九流陪衬才成其为社会,所谓水有水路,人有人道。 阎婆一没像刘高老婆那样恩将仇报,反咬一口,也没有像王婆那样贪贿说风情,她能做的只是为维持生计和报恩将女儿"嫁"给了宋江,此后发生的事确乎和她关系不大,阎婆何罪之有呢? 这当然是一家之言罢了。 阎婆一家自东京而来,先病死了丈夫,后横死了女儿,只剩她孤苦伶仃一个老太太。书上说她告状不顺,县里一干人都向着宋江,张三那厮也耐不过众人的面皮,况且婆娘已经死了,张三平常也受宋江的好处,因此也只得罢了。朱仝自凑些钱物,送与阎婆,都叫她不要去州里告状,"这婆子也得了些钱物,没奈何,只得依允了"。 阎婆的晚景也够凄凉的了,她靠变卖家产维持着生活,此后不久便染病身亡,又是王婆张罗着将乌龙院卖掉,为她料理了后事。 阎婆惜 阎婆惜确有其人。 她生在东京,虽出身贫寒,却也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珠。 《大宋宣和遗事》讲:"一日,(晁盖)思念宋押司相救恩义,密地使刘唐将带金钗一对,去酬谢宋江。宋江接了金钗,不合把与娼妓阎婆惜收了;争奈机事不密,被阎婆惜知得来历。忽一日,宋江父亲作病,遣人来报......宋江回家,医治父亲病可了,再往郓城县公参勾当;却见故人阎婆惜又与吴伟打暖,更不睬著。宋江一见了吴伟两个正在偎倚,便一条忿气,怒发冲冠,将起一柄刀,把阎婆惜、吴伟两个杀了,就壁上与了四句诗。道是诗日: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要捉凶身者,梁山泊上寻。" 《水浒传》中宋江杀惜的故事较《大宋宣和遗事》做了 较大改动。 《大宋宣和遗事》中阎婆惜是妓女,《水浒传》中改成了卖唱的,是她母亲由于对宋江施舍棺木蒙情不过,自愿许配给宋江做了外宅,而非结发夫妻,所以发生和张文远私通,利用晁盖书信来逼迫宋江写任凭改嫁的文书,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如果写成正室,则一定会同林冲娘子一样,誓死保守贞节,决不会发生与张文远私通的事,更不会利用晁盖书信来威逼宋江写休书。 阎婆惜被宋江杀掉,是她自找的。 本来,她还给宋江招文袋和书信,留下金子,宋江就可以放过她,从此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何乐而不为呢?但她既爱色又爱财,看上了小白脸张文远,又舍不下黄澄澄的金子,为了"财""欲"两全,她便不顾道德,不要脸面,萌发害人之心,没想到反被宋江杀死。这位如花似玉的阎婆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也是没法子的事。这回事出现在《水浒传》第二十一回《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阎婆惜》里。 阎婆惜年方一十八岁,颇有些姿色,会唱诸般耍令,又被宋江养在县西巷内,丰衣足食,打扮得"满头珠翠,遍体绫罗",才上来自是感激。宋江虽让她母女衣食无虑,却"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阎婆惜便渐渐瞧不上年已三十的"黑厮"。而宋江对于阎婆惜私通张文远,竟也不十分介意,只是肚里寻思道:"又不是我父母匹配的妻室,她若无心恋我,我没来由惹气做甚么?我只不上门便了。"表现了十分的君子风度。 及到阎婆惜攥着晁盖的书信,挟迫宋江,她提的三个条件,宋江都答应了,她还是不肯把书信还给宋江,日口声声"在郓城县还你",宋在夺招文袋的当儿,偶然见了刀子,才起了杀人的念头。这样一来,就使人觉得宋江杀惜,实是出于情急无奈,情有可原,无伤于他平日忠义宽厚的品格,倒是阎婆惜得寸进尺,欺人太甚,自取其祸。这就比宋江纯粹是为了争风吃醋,一见同自己相好过的妓女又同别人亲热了,就怒而杀人,从人的品格上要提高了许多。 阎婆惜同潘金莲、潘巧云、白秀英等人一样被人杀死并被骂为"淫妇",这表明《水浒传》作者的世界观,在妇女问题上是封建主义的。也有人猜测施耐庵说不定受到女人"红杏出墙"的刺激,所以对女人满怀仇恨,写出的女人不是阎婆惜一类的淫妇,就是孙二娘一类的女大盗。扈三娘虽生得"天然美貌海棠花",但在作品中毫无思想,毫无个性,毫无感情,苍白如纸。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水浒传》在描写女性形象方面是成功的,比之《红楼梦》中那些活灵活现、鲜明生动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尤三姐、王熙凤们,简直有天壤之别。这固然由于作者生活环境不同,创作路子不同,但不可否认也有作者对女人的思想感情在里面。 阎婆惜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把阎婆惜作为追求幸福生活的典范,对宋江杀惜表示了巨大的同情,认为阎婆惜追求的是一夫一妻有爱情的家庭生活,她私通张文远就是这种追求的具体表现。而宋江不仅没有给她爱情,就连听说她私通张文远也不动气,这种冷淡反映了阎婆惜处境的可怜。宋江没有给予阎婆惜爱情,却要求阎婆惜忠于宋江,岂不有点不讲理?若说阎婆惜私通张文远不光明正大、理直气壮,那么人们就反问:当初又没有颁布《婚姻法》,也没有结婚自愿离婚自由这一条,阎婆惜怎么才能摆脱那个又矮又黑的黑三郎呢? 我们说吧,阎婆惜追求爱情并不为错,错的是不该贪得无厌,做事没了个"度"。宋江救了她们母女,安居乌龙院,整日里梳油头,戴鲜花,食鱼肉,穿绫罗,人的感恩之1&心还是应该有的,生生让人家郓城县有头有脸的及时雨宋江戴个耀眼的大绿帽子,总有点不大成体统。 不能把所有的贞节烈女一概斥为愚昧落后。比方说孟母、岳母若都早早改嫁他人,将孟子、岳飞作为"带犊子"领到新夫家,他们将来能成为名垂青史的学问家和军事家吗?这无疑需要打个问号。 还有一种说法,阎婆惜利用晁盖的书信逼迫宋江,这已经超出了争取美满家庭生活的范围,而是一场政治斗争了,换句话说,她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晃盖、宋江的对立面,反对农民起义,因此杀之不亏。 这让我们闻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火药味儿。占山为王,扯起"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大旗,和官兵作对,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农民起义",在当时社会上却认为是造反,大逆不道,做了强盗。说得好听一点儿,叫做草莽英雄、绿林好汉。连"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的宋公明也认为无论是晁盖劫生辰纲,还是自己上梁山,都是"犯了大罪",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否则,丢失了晁盖的来信,大摇大摆地径自上梁山求发展就是了,反正郓城距水泊梁山只一箭之地,何必那么死乞白赖地央告阎婆惜?林冲就算在沧州住破草屋看草料场也没想过上梁山的门子。 连宋江都认识不到上梁山是弃暗投明,就更不能强求阎婆惜这么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女子了。不能因为这场悲剧涉及了晁盖的书信,就让阎婆惜担个反对农民起义的罪名,那样去要求古人,既牵强又欠公道。 阎婆惜呢,一个水性杨花的小女子罢了。 《乌龙院》、《宋江杀惜》、《宋江闹院》、《杀院》、《坐北楼》等全国各地几十个剧种演的都是宋江与阎婆惜这档子事。京剧《借茶活捉》,写的是张文远偶过乌龙院,以借茶为名,与阎惜姣苟合。宋江杀惜后,阎惜姣鬼魂夜到张文远处,拟续前情。张知道阎已死,惊惧却之,惜姣深深悲愤,活捉张文远而去。想那阎惜姣一身缟素,如临风嫩柳一般,在天地间飘飘荡荡,她身为情死,而张文远又不重其情,其心境之悲凉是可以想象的了。 山东梆子《宋江杀惜》的主要梗概是:宋江纳阎惜姣为妾,兴造乌龙院使居。阎惜姣与宋江同衙文书张文远私通,宋江微有所闻,至院,阎惜姣故意怠慢,因而口角,阎惜姣又发现了晁盖给宋江的书信,一再要挟宋江,宋江愤而杀之。 此剧主要表现宋江被逼上梁山的起因和整个过程,是《水浒传》中的重要情节,也是宋江思想性格裂变的内在重要原因之一。 《宋江杀惜》是做工戏。其中做工老生宋江,在梆子戏里演来,唱腔抒情委婉,动作深沉凝重,显示了人物的性:格。 宋公明打坐鸟龙院,猜一猜大姐腹内情。莫不是茶饭不随你的口?莫不是衣衫不合你的身?莫不是邻居得罪了你?莫不是妈儿娘打骂不仁?这不是来那不是,莫不是思念我宋公明? "宋公明打坐乌龙院","打坐"二字,点出了他是此间主人的身份。正因为他施仁施义,救济了阎惜姣母女,所以,阎惜姣才成为他的侍妾。而阎惜姣向往郎才女貌,看不上黑三郎矮宋江,思念白脸小吏张文远。宋江早有耳闻,故而东拉西扯地问了一通。最后,"莫不是思念我宋公明"这一句言不由衷。他明明知道这个"娼妇"爱上了张文远却故意揶揄地向她发问,可以说是酸溜溜的,所以话在V1中也就言不由衷了,这对于表现人物此时此地的心情、性格和身份,都是十分巧妙恰切的。 京剧《坐楼杀惜》早在乾隆年间就已有了,到道光年间,盛演不衰。这种演戏的盛况,从宫廷到民间,都十分普遍,连被历代封建帝王所崇尚的孔府也不例外。 据说,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有才学,爱戏曲,于道光年间雇京剧徽班--四喜班来孔府唱戏,写下了《铁山无诗稿》。其中的《戏赠》六首中,有一首日: 不言心地太玲珑,荀令香焚酒正浓。闲说前宵好明月,夜深还听吠乌龙。由此可见世袭衍圣公们对此戏的欣赏程度了。 至于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更是个戏迷。他酷爱京剧和山东梆子。当时,孔府有两个戏班:一个京剧班,一个山东梆子班,从北京、济南等地招了不少演员到孔府。有时他亲自看排演,有时还向戏班学几出戏,登台演出。 1926年,梁山寿张集村井守俊的高调戏班,名为"井班",被邀请至孔府演出,据说重要的剧目就是《宋江杀惜》。孔令贻观看演出后称赞不已,赠"长圣班"匾额一块和虎头牌一对。从此,井班更名"长圣班",唱红了大半个中国。 梁山人热戏,又自古有赶庙会的习俗,梁山四周就有莲台寺庙会、前集庙会、土山庙会、张坊庙会、郝山头庙会、后集庙会等。庙会,顾名思义,因有庙而集会。每逢会期,善男信女都来寺庙烧香许愿,求神拜佛,香烟缭绕,数日不散。寺庙附近,摆摊设点,出售香蜡纸箔、风味小吃、农具牲畜、日用百货,远近客商四方云集。唱大戏是赶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说,长圣班曾多次趁古历三月初八后集庙会之日在后集戏楼演出《宋江杀惜》。 后集即是后寨,梁山好汉当年安排家眷的地方,也是明清以来著名的集镇之一。庙会时,从四面八方赶来听戏的人摩肩接踵,万头攒动,盛况非常。梁山至今保留着赶庙会听戏的习俗。 阎婆惜确有其人,但在梁山一带的传说很少,大概是碍于和宋江是老乡的情面,再说这里距孔子故里曲阜只有几十公里,本来就有"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说法,再加上这种身份和背景,人们就更不屑一顾了。 乌龙院遗址就坐落在郓城衙西侧,如今的郓城古塔唐塔附近。古塔犹存,整日被飞燕萦绕,啼鸣婉转,不知阎婆惜灵魂安在乎?
潘金莲 不管人们读没读过《水浒传》,都不会不知道潘金莲。 潘金莲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自《水浒传》及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成书几百年来,潘金莲成了淫妇与坏女人的代名词。 潘金莲的身世见于《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中:"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使女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 对于潘金莲的身世,《金瓶梅》进一步介绍说,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她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儿,所以就叫金莲。她父亲死了,做娘的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致,娇模娇样。况她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五岁就会描鸾刺绣,品竹弹丝,又会一手琵琶。后王招宣死了,潘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转卖与张大户家。她与玉莲同时进大户家学习弹唱,金莲学琵琶,玉莲学筝。金莲长到十八岁,出落得脸衬桃花,眉弯新月。一日,主婆邻家赴宴不在,大户暗把金莲唤至房中,遂收用了。主家婆与大户嚷骂了数日,将金莲甚是苦打。大户知不容此女,听说武大忠厚,见无妻小,又住着宅内房儿,堪可与他。这大户早晚还要看觑此女,因此不要武大一分钱,白白嫁与他为妻。 笑笑生为了吻合《水浒传》的故事,写了这一段。说到潘金莲的美貌,吴月娘在初见她时,"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论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语态度,似红杏枝头笼晓月"。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是为更好地表现"绝伦超群"的打虎英雄武松而设置的。《水浒传》中的武松,则是根据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武十回"的故事和金元杂剧中武松的故事编撰的。《大宋宣和遗事》所载,天书内已有"行者武松"的称号。金院本有《打虎艳》,元杂剧有东平人高文秀写的《双献头武松大报仇》。 往下的事大家都明白,她先勾引武松不成,后在王婆的说合下与清河县的大户西门庆勾搭成奸,然后在第二十五回《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中,亲手将丈夫送上了西天,自己也被武松"献了头"。 几百年来,潘金莲的故事反复地并且还将不断地被人们搬上舞台与银屏,真是说不尽的潘氏金莲。 单说京剧,有《潘金莲》、《挑帘裁衣》、《武松杀嫂》、《武大郎之死》、.《狮子楼》等。著名京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和周信芳曾同台出演过《武松与潘金莲》。 早在1928年,大东影片公司摄制了由严独鹤编剧,赵琛、韩云珍、贺志刚主演的《武松大闹狮子楼》;1938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又拍摄了《武松与潘金莲》、《潘金莲》,著名电影演员金焰、刘琼、顾兰君、袁美云、陈燕燕、童月娟都曾在剧中担纲主演。 欧阳予倩写的五幕话剧《潘金莲》及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则是为潘金莲翻案的作品。请看川剧作者魏明伦在八十年代写出的副标题为"一个女人的沉沦史"的戏剧《潘金莲》的主要故事梗概: 施耐庵于紫石街上笔诛淫娃,惊动了花园街五号的吕莎莎。新女性寻访古才子,将这桩盖棺案再辨个是非,论个真假。吃斋念佛的张大户,本是个衣冠禽兽,向潘金莲求欢不成,恼羞成怒,将一个妙龄女郎嫁给了侏儒武大郎,置身于陋巷,好端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此桩婚事,引起了《红楼梦》中怡红公子贾宝玉的叹息:金莲应进大观园,随鸳鸯,伴金钏,入十二钗又副册。打虎英雄武松归来见哥哥,喜坏潘金莲。调戏武二爷,遭到拒绝。大周则天皇帝同气相求,只好摇头叹息;而那位发誓"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七品芝麻官唐成,翻遍历朝法典,因此案关系到三纲五常,也只好望洋兴叹。正值此时,来了个好色之徒西门庆,演出了"挑帘裁衣"一幕,潘金莲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用砒霜害死亲夫武大郎,来了个武松杀嫂为兄报仇。 此剧之所以荒诞,是因它聚古今中外人物于一台,连俄罗斯名著中的安娜也出场叹一番。出场的古今中外人物有潘金莲、武松、武大郎、西门庆、武则天、唐成、安娜、贾宝玉、施耐庵、吕莎莎、现代法官等,可谓真正荒诞。最后,在杀与不杀潘金莲的问题上,台上的人物各抒己见,各有理由,但大多集中在情与理、情与法上,这样,就使剧中的人物陷入一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封建的买卖婚姻制度造成了这场悲剧,使武大郎、潘金莲甚至西门庆,都成为悲剧人物,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潘金莲为的是争取婚姻自主,但封建社会制度不允许她这样做;不过,杀人者偿命,在这一点上,情与法的这对矛盾,便无法解决了。作者陷入困惑之中,只好让施耐庵再次出场,阻止了现代法官强调不应该杀潘金莲的种种理由,说:现代人管不了古代人的事--杀! 这个结尾,耐人寻味,引起观众的思考。 魏明伦的《潘金莲》上演后,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西安移植的秦腔《潘金莲》,上演两个月场场爆满,三次进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辽宁歌剧院重新排演,破例将戏曲移上歌剧舞台;湖北、甘肃、青海、新疆、安徽、河南等各省约五十几个剧团纷纷上演。全国及东南亚、欧美一百四十多家大小报刊发表文章近五百篇,其中美国旧金山《时代报》不惜篇幅,以半月之久,连载《潘》剧。 潘金莲是忠是奸暂且不论,反正古今舞台上,不知有多少戏剧影视明星、说书艺人因饰演和说唱潘金莲而出人头地,一炮走红。 梁山一带民间传说中潘金莲的故事也颇多,基本上分为"善"与"恶"两大类。 坏潘金莲有《潘金莲与西门庆》、《潘金莲设计赚元宝》等。《潘金莲卖房》说的是潘金莲杀死武大郎后,欲把自己的住房卖掉换成私房钱,而王婆则想把房屋据为己有,于是二人反目,王婆向武松告发潘金莲想独吞家产。武松本来就对哥哥之死十分怀疑,于是一天持刀直逼潘金莲,潘金莲无奈将事情和盘托出。结果狗咬狗一嘴毛,潘金莲和王婆被武松一并杀了,为死去的兄长报了仇。 也有故事讲潘金莲年轻貌美、聪慧勤快的,如《潘金莲巧计斗招宣》、《潘金莲智惩张大户》,说的是潘金莲在张大户家为婢,张大户见她出落得亭亭玉立,便图谋不轨,她设巧计让他在夫人面前出丑,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清白。 《武大郎妙语娶金莲》的故事流传较广。说潘金莲系出名门,父亲潘大人是州官。武大郎呢,长相俊俏挺拔,八岁就能吟诗作对写文章。但他命苦,十岁丧父,十二岁上又死了母亲,家中只剩下他和刚满九岁的弟弟武松,为维持生活,只好做点凉粉进武城去卖。这天,十五岁的武大郎卖完凉粉回家,走着走着累了,就把小车放下,搬过三块石头垒起来,坐在上面休息。 这时,潘大人扮作算命先生骑毛驴去乡下私访回来,见卖凉粉的少年坐在那里碍他走路,就顺口说:"卖粉小童垒石坐。"武大郎听了急忙站起闪在路边,随声应道:"算命老叟骑驴来。" 武大郎刚应完对子,忽见老头骑的毛驴踢翻了他垒起来的石头,脱口说道:"踢破磊桥三块石。"上前拦住老头的毛驴又说:"你的毛驴踢翻了我的桥,答不上此联,就得下驴替我搭桥。" 这一下,可把潘大人给难住了。他想,自己身为五品州官,如因对不上一个小孩子出的对联而下驴替人家垒桥,也太失身份了,于是便说:"老夫今日劳累,请限三日后再答,若答不出,愿送纹银十两,赔你搭桥的工钱。" 武大郎问:"我去哪里找你?" "黄金庄潘府门前,见人一问便知。" 潘大人回到家中,一连三日苦思冥想地吟咏"踢破磊桥三块石"。 潘大人家有个女儿,名唤金莲,一十三岁,生得心灵手巧,才貌双全。 这天,她正剪着窗花,听见父亲吟咏就顺口道:"剪开出字两座山。" 潘大人听了高兴,连称:"妙妙妙,真是妙联佳句,替老父解了大围。" 金莲笑着问道:"父亲为何因此联作难?"潘大人就把路遇小孩出联之事说了一遍。 潘金莲听后说:"莫不是那个聪明过人的武大郎?他来了我也出联难他一难。" 父女二人正说话间,家人来报:"武大郎登门学联。"潘大人迎出去,答上所对之联。武大郎却说:"此对应出自女人之口,并非大人所作。" 潘大人心里一惊,问:"何以见得?" 武大郎说:"男子汉用'劈'字,只有女人常使剪刀,才合用剪。"那武大郎也早闻潘大人府上有冰雪聪明的才女。 潘大人心里很是佩服,婉言说道:"老夫偌大年纪,和一小孩作对,以大欺小,心中不安,才回家叫我女儿金莲作答。你俩年龄相仿,正好比个高低。" 接着潘大人又说:"小女也出一联,你若答上有赏。"武大郎说:"快快请讲。" 潘大人念道:"破石能炼金。" 武大郎应声回道:"断藕常思莲。" 潘大人心中惊喜,借口去取赏钱,去后院告诉了金莲。金莲听后拍手叫道:"此联一语三关,堪称绝对。""怎讲?" "此联既说人们切藕之时常常会想起和藕一起生长的莲花,又合了藕断丝连之意,女儿的上联甘拜下风。"潘大人又问:"那第三呢?" 潘大人也不追问,用笔把这副对联写到纸上,先出了门,上下两联的末尾一字,正好并成"金莲"二字。他一寻思,"莲"指金莲,"金"也得指金莲。"破石能炼(恋)金"之句,应看做女儿说,你的"磊桥破石"之联,能使我金莲恋恋不舍;"断(见)藕(偶)常思莲(恋)"之句,应看做大郎说,我后见别人成双成对之时,定常常思恋你金莲。这真可谓珠联璧合的妙联妙语,怪不得被女儿称为绝对。 又见女儿脸上飞霞,知道这女儿动了爱才之心,不由脱口说道:"唉,只可惜这小子出身太贫寒啦。" 金莲听后立刻回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潘大人喝道:"女孩儿家不得胡言乱语,此事以后为父会酌情而定。" 潘大人思忖多时,拿出银子去赏大郎。走到前厅,对大郎说:"你所对这联欠佳,上联'破石'之词是你'磊桥破石'之意,你那下联'断藕'之词又从何而来?似有些牵强。我今出联问你因荷(何)而待藕(偶),答上有赏,答不上走人!" 武大稍一思索便答道:"有杏(幸)不须梅(媒)"。 潘大人一听,心中想道:他这不是要我当面许媒吗?这联不能和他再对啦。就说:"今天赏你纹银百两,拿回家好好读书,不准再做生意了,考取功名后再来见我。" 武大郎已明白了大人的心意,谢过大人恩典后,捧着银子回家了。 武大郎回家后依着弟弟的意思将他送到少林寺学武,自己歇了生意闭门苦读。大比之年他考中进士,被封为阳谷县令,终娶得潘金莲为妻,有情人终成眷属,并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还有一则流传较广的民间故事说,潘金莲生得乌云压鬓,柳眉修长,杏眼长睫,睛点新漆,面赛鹅卵倒立,平静疑剥皮荔枝,动情羞红桃迎风,双颊托而鼻凝脂,擅口启而皓齿露,玉喉润而银铃响,身腰细而不弱,胸臂丰而不赘,亭亭玉立,丰韵绰约。 潘金莲养在深闺,父亲靠给人剪裁衣服为生,家境虽说不上殷实,却也衣食无虑。她自幼许配于姑母家表兄陶琦,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不料陶琦遭劫身亡,潘金莲悲痛异常。此时皇上为充实后宫,广选天下美女,潘金莲不愿进宫,为逃避宫选,四方漂泊。后来父亲潘裁患病,为给父亲求医问药,潘金莲变卖了首饰衣物,又将自己的三间祖屋求人典卖。东庄员外张云凤欲买此屋,见到潘金莲后立刻被她的美貌倾倒,将三百两银子借给她为父亲治病。不料父亲在一场火灾中死去,潘金莲厚葬了父亲。张员外见时机已到,上门来逼债要钱,潘家已是一贫如洗,无法还钱,张员外便一纸状子告到县衙。知县批下官判,以身偿债,将潘金莲抵为张家奴仆。 张员外贪恋金莲美色,几次欲行不轨,张家娘子华氏妒肠狠心,生性刁泼,张家顿起醋涛。寂寞中潘金莲与张家管家柳俊缱绻缠绵,不久,东窗事发,张员外再次逼金莲就范,金莲不从,张员外恼羞成怒,故意将潘金莲送给矮小丑陋卖汤水炊饼的武大为妻。潘金莲跟随武大后,韵事不断,于是武大郎迁居阳谷县,后事便是巨作《水浒传》。 至于《水浒传》对他夫妻的丑化,有人说武大郎恶于朋友,也有的说是他为官不正,百姓对他唾骂。 几百年来,人们对潘金莲几乎众口一词地谴责,直到近代,有人开始为潘金莲鸣冤叫屈,说她是为情所困,情非得已,还有的说她是一个觉醒的、反叛的形象。 应该说,人是有善恶之分的。 如果一个人终生行善,乐于助人,偶有小恶,仍不失为善人,因为人毕竟不是神仙。但若是一个人一生作恶多端,即便是做过几件善事,也属恶人之数。作为艺术形象,如果说潘金莲在《水浒传》中杀夫还是情非得已的话,到了《金瓶梅》,她还百般恃强凌弱,虐待武大郎前妻的女儿迎儿,毒打下房的丫头秋菊,为争风吃醋还欺凌李娇儿、孙雪娥,勾搭女婿陈经济,更有甚者步步紧逼,将李瓶儿、官哥儿母子逼上死路......在潘金莲身上,从头到脚看不到半点善良的影子,不折不扣是一个恶的化身、罪的渊薮。 如花似玉面目姣好的潘金莲不满意武大那样一个"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的丈夫,心中苦闷,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怎样解脱这种苦闷,潘金莲采取的行动至少是太轻率了。 第一次轻率,是对武松。初见武松,她就暗想:"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光想想,倒也罢了,她偏偏还要对武松有所流露,"将酥胸微露,云鬟半弹",撩拨人家武松说:"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被武松劈手夺来,泼在地下,然后卷起铺盖远远离开,让她碰了个大大的钉子,美人爱英雄的行动严重受阻。她就没有认真考虑,她即使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也难和武松结为夫妻。原来的叔嫂变夫妻,原来的丈夫倒做了大伯子,这恐怕在任何社会都要受到社会舆论非议的。 第二次轻率,是对西门庆。潘金莲原来和西门庆素不相识,只是有一天收帘子关门时,叉竿打了西门庆的头,同他说了两句道歉的话。谁知这个奸诈的西门庆和开茶坊的邻居王婆设下圈套,引诱着潘金莲上了钩。在王婆茶坊里吃酒时,潘金莲已听说西门庆家中妻妾成群,却还是和西门庆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知道这时潘金莲为今后考虑过没有,是打算长期同西门庆偷情呢,还是脱离武大,改嫁西门庆?嫁了西门庆,到他家中做个小老婆,也未必是幸福。以,我们在此时还很为她惋惜,同一个潘金莲,在清河县的张大户面前,那样有见识,有志气,有自尊,在另一个大户西门庆面前怎么就那么糊涂愚蠢了呢?就是她同西门庆苟合,也可以原谅吧,而此后,她却干出了一连串阴险毒辣、丧尽天良的坏事,再难赢得人们的同情了。 从武大茶坊捉奸,被西门庆踢伤起,潘金莲的行为进入了一个更严重的阶段。在此之前,她算犯错误,打这之后,那就是不可宽恕的犯罪了。武大虽然矮丑,性情和心地却是温和善良的,他从未欺负过潘金莲,相反,却处处忍让,用梁山的方言说是个"受气的布袋",一对夫妻并没有水火不容、无法一起过日子的迹象。退一步说,虽然潘金莲被迫嫁了一个不称心的丈夫,心中苦闷,有可同情的一面,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有苦闷就可以乱来,就可以把丈夫毒死。武大在病榻上还真心实意地要她改过,说只要两口子好好过日子便一切无事,并保证不给兄弟武松说。但潘金莲仍然亲手把砒霜给武大灌下肚,怕他死不挺,又跳上去骑在丈夫身上,用被子紧紧捂上,任武大难受得满床翻滚,直至肠胃迸断,呜呼身亡。读到此处,怎不令人怒不可遏? 潘金莲最后被武松手刃,实在是死有余辜,罪有应得。潘金莲见到武松是在阴历十月,时年二十二岁。第二年的阳春三月,就死在武松刀下,这时还不满二十三岁!
王 婆 在阳谷县紫石街开茶坊的王婆自供"我家卖茶,叫做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卖了一个泡茶,直到如今不发市,专一靠些杂趁养口",她真正的职业是里泊六一 马泊六是撮合男女私通的人,也叫拉皮条。 她果然不愧是一位惯家。天时地利,偏偏她的隔壁便住着武大郎两口子。潘金莲偶然失手把叉竿掉到西门庆头上,本想发作的西门庆,一见对方是位娇艳的妇人,马上转怒为笑,& 到王婆的茶坊坐着,朝潘金莲那边发呆。 王婆亲眼看见西门庆一天好几遍在潘金莲门前转悠,却装糊涂,一味讲些缺盐少糖不着边际的疯话逗他,用隐语来激他,高高吊起他贪色的胃口。她多次用茶汤名称来逗西门庆,先是给他点一个"梅汤",借"梅"引"媒",继而针对西门庆请她为媒,给他点一盏"合和汤",预祝吉祥,马到成功。她还故作冷淡,佯推不睬,卖关子,兜圈子,使西门庆欲罢不能,欲进无门,逗得西门庆那厮心急火燎,不能自持,然后定计说:"这个刷子踅得紧!你看我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只叫他舐不着。" 此后西门庆进茶坊,她初装没看见,继而又笑着说"连日少见";西门庆淫火正炽,怎能坐这冷板凳?于是去身边摸出一两来银子。这时王婆才给他点上一盏"宽煎茶",以示让西门庆放心。但这只是个的插曲儿,当西门庆以十两银子的酬价求问"妙计"时,王婆又卖起了关子:"今日晚了,且回去,过半年三个月,却来商量。"西门庆跪下哀求,这时王婆才和盘托出她的"捱光计",渐渐将西门庆引入所设之圈套。 "你别慌,老身那条计,是个上着,虽然入不得武成王庙,端的强似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潘金莲会一手好针线活,你买白绫、蓝筵、白绢各一匹,再用十两好绵,都把来与老身。我过去对她说:有个施主大官人,给我一套送终衣料,特来借历头,央及娘子为我看个黄道吉日,我好去请个裁缝来做。她如果表示替我做,不让我去请裁缝时,这便有一分光了。" 这十分光的第一步便是让西门庆给他买料子做寿衣。金圣叹不禁叹日:"积世虔婆,趁火打劫之计,令我绝倒。""我请她来我家做衣服,她如果肯来,便有二分光了。她来我家,我安排些酒食点心请她。次日,她如果还肯来我家做针线活,就有三分光了。头两天,你不要来。第三天晌午前后,你穿戴打扮整齐干净了来,在我门前问候一声,我便出来迎你进屋。她见你进来,如果不起身走开,就有四分光了。坐下后,我对她说:这就是施舍给我衣料的官人。我夸奖你的好处,你称赞她的针线活计,她如果口里答应着,便有五分光了。我却说道:难得这个娘子,出手替我做活。亏了你们两个施主,一个出钱,一个出力。我请你出钱,替我置酒答谢她,你取出银子给我,央我出去买时,如果她坐着不动身,便有六分光了。我拿了银子,临出门时对她说:有劳娘子陪着大官人坐一坐。她如果不起身走开,就有七分光了。我买了酒菜回来摆在桌上,说:请娘子放下活计吃杯酒,难得这位大官人破费。她若嘴里推却而仍坐着不动时,就有八分光了。等她酒吃到兴头,话说到兴头,我就推托没了酒,请你去买,你再请我去买。我只装做去买酒,把门拽上。她这时如果依然如故,不焦躁,便有九分光了。你两个在屋里,你不要性急,要用甜净话儿说她。然后假装把筷子拂落桌下,你只做出地下拾筷子,将手去她脚下捏一捏,她若闹将起来,我便来搭救,此事也便休了。若是不做声时,此是十分光了。这时节,十分事都成了。" 这试探性的一"捏",则是王婆整套"捱光计"的关键一招,也是她的真传秘传。袁刻《水浒传》评道:"风情中智囊,断以王婆为第一。"诚哉斯言。 王婆替西门庆策划的勾搭潘金莲的十分捱光计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真可谓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难怪西门庆大笑道:"虽然上不了凌烟阁,也的确是个好计。" 两人于是分头行动,果然三天后,西门庆就好梦成真了。 王婆的"捱光计"如此诡秘阴险,但更诡秘的犹在"捱光计"之外。当西门庆、潘金莲勾搭成奸,云雨方罢,王婆又玩起"冲奸记",推门而入,怒道:"你两个做得好事!"她一边要挟潘金莲每日不要失约负了西门庆,否则便告知武大;一边要挟西门庆所许之物,不要失信,说"你若负心,我也要对武大说"。 王婆把西门庆、潘金莲一对男女玩得耍猴一般。张恨水说得好,"王婆亦人杰也哉","其人奸猾精明,固在此一对男女之上者"。 此后,武大到茶坊捉奸被打后,西门庆听说武大的兄弟是景阳冈上打虎的英雄武松,怕他找自己算账,不禁慌了手脚。王婆则冷冷一笑,讥笑他枉自做了男子汉,还不如她沉着镇静,说出一计让西门庆去家中取来砒霜,又教潘金莲将砒霜下进给武大治心疼的药中,结果了那个矮子,并许诺毒死武大后让潘金莲敲墙,她过来帮助处理尸首。 王婆的故事见于《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第二十五回中。 王婆的公开职业是开茶坊。《都城纪胜》日:"水茶坊,娼家聊设课凳,以茶为由。"《水浒传》中的王婆,正是一个以开茶坊为公开职业,"专一靠些杂趁养口"的虔婆。诚如她自报家门时所言:"老身为头是做媒(媒婆),又会做牙婆(买卖的中间人,经纪人),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接生婆),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 作品并未停留在对王婆贪欲的揭露上,而是更深刻地揭示出她毒辣、丧尽天良的本性。从她欲置武大于死地那副"成竹在胸"的神态上,完全可以想象,武大不可能是惟一被她残害的无辜者,只是以前没遇见武松罢了。 梁山一带的民间传说中,王婆的形象也是恶的化身。她不像潘金莲,还有令人同情的一面。她曾为西门庆说过两房小妾,还为阳谷县知县找了个唱小曲的名叫秋月的做外宅。那阳谷知县怕老婆,不敢像西门庆那样堂而皇之一房又一房地娶回家,王婆就在紫石街找了一座僻静的小院将她安顿下来。知县每每推说衙门有事搪塞夫人,前来与秋月相会,两人恩恩爱爱,如胶似漆。 秋月不久就怀上了孕,乐坏了知县,因知县同夫人结缡十几载,一直无有子嗣。知县还特地请了王婆为秋月伺候月子。 谁知此事隐隐约约传到了知县夫人耳中,于是知县夫人秘密找到王婆,对王婆说只要她说出实话,定以重金酬谢,并当场拿出一只金元宝放在桌上。王婆贪心,忍不住将秋月的事禀明了县太爷夫人。 几天后,知县夫人探明了虚实,带领仆人丫鬟,冲进秋月的小院,抓住秋月一顿暴打。可怜秋月当时便大出血,孩子胎死腹中。秋月不堪凌辱,也含恨自尽。 王婆又装做没事人一样,为秋月料理了后事,前前后后共赚了县太爷上百两雪花银子。 多行不义必自毙。 王婆最后的结局是被判凌迟处死,罪名是"王婆生情造意,哄诱通奸,唆使本妇下药,毒死亲夫,又令本妇赶逐武松,不容祭祀亲兄,以致杀伤人命,唆令男女,故失人伦,拟合凌迟处死"。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带去东平府市心里,吃了一剐。 不知西门庆殷殷勤勤为她送的衣料,潘金莲辛辛苦苦为她缝的寿衣派没派上用场? 正是: 眼意眉情卒未休,姻缘相凑遇风流。王婆贪贿无他技,一味花言巧舌头。
张玉兰 张玉兰见于《水浒传》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一场。 蒋门神自从挨了武松一顿拳脚,丢了快活林酒店,便跑来求保护人张团练替自己报仇。张团练又用钱买通了施恩父亲的顶头上司--孟州守御兵马都监张蒙方。 张蒙方设计将武松请到家中,说要提拔他做自己的亲随,收拾了一问耳房,让武松安歇,每日里好酒好菜招待,并赠送金银衣裳,把武松做亲人看待,武松无论有什么事情央求张都监,他都无不应允,武松心下好不喜欢。中秋之夜,天上一轮明月似练,清辉遍洒人间。张都监在自家后堂深处,鸳鸯楼下安排了筵席,请武松喝酒赏月。武松到鸳鸯楼后,发现张都监夫人宅眷都在席上,感到多有不便,吃了一杯酒就想离席回避。张都监大笑,说咱们也如自家一般,还回避什么?硬拉着让他坐下继续吃酒。席间武松三番五次谦让告辞,张都监那里不肯放,又教人拿来大银盅,殷殷地劝武松痛饮了好几大盅。这时,月华如水,笙歌缭绕,美酒佳肴,红袖执盏,张都监叫唤过来自己心爱的养娘玉兰,出来为武松唱曲儿。那玉兰生得如何?但见: 脸如莲萼,唇似樱桃。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纤腰袅娜,绿罗裙掩映金莲;素体馨香,绛纱袖轻笼玉笋。凤钗斜插笼云髻,象板高擎立玳筵。 玉兰执着象板,向前各道个万福,顿开喉咙,唱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便是有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玉兰唱罢,又遵张都监之命,为武松把盏。 张都监指着玉兰对武松道:"此女颇有些聪明,不惟善知音律,亦且极能针指。如你不嫌低微,数日之间,择了良时,将来与你做个妻室。" 武松起身拜道:"量小人何者之人,怎敢望恩相宅眷为妻?"张都监笑道:"我既出了此言,必要与你......" 武松心中高兴,又连饮了十数杯酒,约三更时分,回到前厅廊下自己的房中。正待歇息,忽听后堂响起"捉贼"的喊声,武松心想:"都监相公如此爱我,他后堂内里有贼,我如何不去救护?"于是提了一条哨棒,大步抢进后堂去。只见那个唱曲的张玉兰,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对武松说:"一个贼,奔入后花园里去了!" 武松赶入后花园,找了一遭也没见贼影,不提防黑影里撇出一条板凳,把武松一跤绊倒,闯出七八个军汉,一起叫道:"捉贼!"就地下将武松绳捆索绑,押到厅上。 张都监大怒道:"你这个贼配军,本是贼眉贼心贼肝的人,我倒抬举你一力成人,不曾亏负了你半点儿,却才教你一处吃酒,同席坐地,我指望要抬举与你个官,你如何却做这等的勾当?" 武松百般辩解。这时,众军汉指出从武松屋里搜出的银酒器皿物件,武松方知中了张都监设下的圈套。 后来,武松在刺配恩州牢城的路上将张都监派来加害他的几个公人,统统结果掉,想想气愤难抑,又踅回孟州,直奔鸳鸯楼,将吃酒的蒋门 神、张团练、张都监及张都监夫人、丫鬟都结果了性命,直杀得刀都钝了,又从厨房里取来朴刀,再进入楼里来。只见灯明下,前番那个唱曲的养娘玉兰,引着两个小的,把灯照见夫人被杀死地下,方才叫得一声:"苦也!"武松握着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着。正是:画堂深处尸横地,红烛光中血满楼。 梁山一带的民间流传着张玉兰确对武松产生过真情的故事。 玉兰名为养娘(丫鬟),实为张蒙方侍妾。 玉兰家贫,自幼卖与张蒙方府上为奴。张蒙方夫妇见她容貌姣好,便派她伴小姐读书作诗,学琴练画,并针线女红。玉兰聪慧伶俐,样样都十分出色。很快,玉兰成为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少女,张蒙方心生邪念,经常送首饰衣料给玉兰,暗地里百般挑逗。 玉兰年幼无知,不由得上了张蒙方的当,二人明铺暗盖,合府上下背地里议论纷纷,只瞒了张夫人一人。 后来二人寻欢时不期被张夫人撞见,张夫人气得寻死觅活,张都监跪在夫人面前认罪赔礼。因为夫人的父亲是童贯家的总管,张都监这个官职也是岳丈活动童枢密得来的,都监还想升迁仕途,万万不敢得罪夫人,于是把玉兰当做人情送到夫人屋里侍奉。夫人嫁鸡随鸡,也只好作罢。 至此,张都监表面上是收敛了许多,不敢明目张胆地接近玉兰了。 武松住进张都监家后,每日里进出张府,渐渐与张府上下熟悉起来。 初秋的一个月夜,武松在前厅院子里练武,将一根哨棒舞得银龙一般。玉兰月下看武松,凛凛七尺的身材,剑眉入鬓,明目似漆,英气勃勃,不由得春心萌动,顿生爱慕之情。 于是玉兰便经常去为武松打扫房间,缝补衣裳,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小曲,武松也正值青春年少,二人眉来眼去,心下都有了几分意思。 此事被张都监看出了端倪,他妒火中烧,恨不得一刀结果了武松,但又惧怕武松力大无比,于是心生毒计,中秋夜设下家宴,并当面将玉兰许给武松,乐坏了这一对有情人。 夜半,府上响起一片"捉贼"声,张都监找到玉兰说:"快去前厅请武松前来捉贼。" 玉兰不知有诈,慌忙答应着叫武松去后花园捉贼。 武松被军汉捉住押往大牢,临行前见到玉兰,以为是她和张蒙方串通好了骗他,破大骂她是泼妇淫妇,口口'声声要剐了她方解心头之恨。 玉兰方知中了张都监的计,又见武松被捉,自己蒙冤蒙屈无处诉说,百感交集,投井身亡。 武松听说后,后悔莫及,唏嘘不已,自此断了儿女之情,终生不再谈论婚嫁,直到八十岁在六和寺中善终。
蒋门神 蒋门神小妾见于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 蒋门神夺了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让新娶的小妾在柜上卖酒。武松发配孟州牢房后,管营施恩与武松相好,武松抱打不平,要为施恩夺回快活林酒店。这日,武松一路喝着酒来到了快活林酒店。 只见酒店中"一壁厢肉案、砧头、操刀的家生,一壁厢蒸作馒头烧柴的厨灶。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半截埋在地里,缸里面各有大半缸酒。正中间装列着柜身子,里面坐着一个年纪小的妇人,正是蒋门神初来孟州新娶的妾,原是西瓦子里唱说诸般宫调的顶老。武松看了,瞅着醉眼,径奔入酒店里来,便去柜身相对一副坐头上坐了,把双手按着桌子上,不转眼看那妇人。那妇人瞧见,回转头看了别处"。 武松敲着桌子要酒喝,酒保让妇人舀了两勺酒,武松拿起来闻一闻,摇着头说不好,嚷着要再换酒。那妇人接来,倾了那酒,又舀些上等酒下来。武松提起来咂一咂,仍叫不好,还让妇人换酒。如此换了三回,又听得武松口吐狂言,那妇人听了道:"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武松继续胡闹,叫道:"过卖,叫你柜上那妇人下来,相伴我吃酒。"酒保喝道:"休胡说!这是主人家娘子。"武松道:"便是主人家娘子,待怎地?相伴我吃酒,也不打紧!" 那妇人大怒,便骂道:"杀才!该死的贼!"推开柜身子,却待奔出来。 武松早把土色布衫脱下,上半截揣在怀里,便把那桶酒只一泼,泼在地上,抢人柜身子里,正好接着那妇人。那妇人拼命挣扎,无奈武松手硬劲大,那里动弹得?被武松一手接住腰胯,一手把冠儿捏做粉碎,揪住云髻,隔柜身子提将出来,往浑酒缸里只一丢,听得扑通的一声响,可怜这妇人,正被丢在大酒缸里。 直到武松将赶来的蒋门神打败,那妇人方才从酒缸里爬得出来,头脸都吃磕破了,下半截淋淋漓漓,都拖着酒浆。蒋门神被打得只喊饶命,忙忙地收将行李,和妇人一起灰溜溜地离开了快活林酒店。 蒋门神不甘受辱,收买都监张蒙方陷害武松,被武松杀死在鸳鸯楼上,可怜那蒋门神小妾又守了寡。 民间传说中蒋门神小妾本姓杨,名柳儿,本是北宋大臣杨苏的女儿。后来杨苏因谋反被皇上察觉,被诛灭了九族,小柳儿被一个远房亲戚收留。柳儿从小聪明伶俐,可惜生不逢时,被卖到西瓦子,经常受到老鸨打骂。后来被蒋门神看上,蒋门神之妻婚后不能生育,蒋门神要娶柳儿,蒋门神之妻不敢不依,心中却充满了怨恨。 蒋门神将柳儿娶进门后,夜夜在柳儿处歇卧,更加激怒了大老婆,处心积虑地想毒死柳儿,她曾两次下毒,都被柳儿无意中躲过。柳儿识大体,不仅不记恨她,还处处尊敬礼让大老婆,使大老婆不得不有所收敛。 蒋门神死后,快活林另一家丁员外新丧了家,复娶了柳儿。丁员外也是一个读书郎,且怜香惜玉,十分善待柳儿。苦命的杉,终于终生有靠,与丁员外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孙二娘 让我们看看母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几个版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