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丧,不知道是幸存者偏差和墨菲定律还是世界真

  一  昨天跟两位朋友一起坐了坐,其中一位偶然看到我回QQ信息,问我,这人说看了你视频很受启发,你弄的什么视频?我回答说,是2010年讲趋势交易的视频。  哦一了声,他继续问,那你QQ上大多是这样的人?  我把手机递给他看,说,关于交易的,大部分都是吧。  他翻了翻,说,他们都说看了你的视频,感觉很好,那说明你视频做的不错呀。  我刚想点头,突然觉得,不对,有问题。略一思忖,我反问他:如果你看了我的视频,觉得做的不好,你会不会加我?  不会啊。  你是觉得好才会加,对不对?  对啊。  那就是了。但凡你能在我手机里看到的,都是觉得我视频做的好的人,觉得做的不好的人,你根本看不到。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样本是“看了视频觉得好的人”,而不是“看了视频的人”,这样,你根据手机聊天记录的信息对我的视频做评价,就是偏颇的。  朋友觉得很有道理,点了点头,然后锲而不舍地追问,那你视频做的究竟好不好呀?  二  让我们把视频的事情放一放,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上:幸存者偏差。  百度百科对它的解释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幸存者),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信息(偏差)。”  最早讨论这个概念的,是亚伯拉罕·沃尔德,1943年,他写了一篇论文《A Method of Estimating Plane Vulnerability Based on Damage of Survivors》,探讨如何根据返航战机的中弹情况,推测飞机的要害部位。  也就是说,一批战机出征,最终有的回来了,有的坠毁了,我们不可能寻找到坠毁的战机分析哪里中弹更容易坠毁,又想局部加固战机,尽量减少伤亡,怎么办呢?只能根据幸存的战机进行分析。  沃尔德的原文是极其严谨的统计学和数理分析,我们不做详述了,简单说,如果返航的战机甲乙部位中弹较多,而丙丁部位中弹较少,应该加固何处?  一般来说,我们会觉得,中弹较多的部位比较危险,应该加固,但沃尔德却认为,应该加固中弹较少的部位。很简单,该处中弹的飞机,大部分都没能回来!换句话说,这里不加固,一旦中弹,就极其危险。  飞机能否飞回,是筛选的过程;我们很容易就看到筛选后的结果,即,飞回来的飞机的情况;但如果我们忽略被筛选掉的信息,即,坠毁的飞机的情况,我们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对应于我的QQ情况,是否觉得视频好,是否加我,这是筛选的过程;我们很容易就看到筛选后的结果,即,加我好友的人对视频的评价;但如果我们忽略被筛选掉的信息,即,看了视频觉得很一般的人的评价,我们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比较容易把视角集中到幸存的东西、可以看得见的东西上,而忽略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但实际上,我们把能看到的东西,看得越清楚,我们距离真相,就越远。  三  幸存者偏差最典型的,就是向成功者学习。  一位成功者有很多典型的特征,比如乐观、坚持等等,我们学习他的这些,就可以成功了吗?不。实际上,有很多跟他一样乐观和坚持的人,最终也失败了。  他只不过是一个幸存者。  《从优秀到卓越》和《基业长青》,举了很多家公司做例子,讲应该如何建设一家企业,怎么才能实现卓越,甚至追求基业长青。但我们照做就可以了吗?不。实际上,有很多类似的公司倒闭了。再实际上,作为例子的公司,也不乏倒闭、落伍者。  他们只不过是幸存者。  几乎每一本探讨“为什么是欧洲”的书,都会忍不住在最后为贫困国家提出政治建议:政治环境宽松、重视教育、自由市场等等,因为这些,西欧赶超了中国,你们也可以。但最终,我们看到,无数国家因为政治实验陷入困境。  因为他们不敢想象,中国、西欧、美国,可能都是幸存者。  我们只愿意相信我们看到的,我们看不到我们没有看到的,但他们并非不存在,恰恰相反,他们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  我们很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当然,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诱导别人进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有一位朋友,想在邯郸找自己公司的代理,找了几家公司备选,其中有一位老板问,你们在河北有代理吗?朋友答,有,石家庄有。问:那我能去你们代理那里考察一下吗?朋友犯难了。  我很奇怪地问他,这有什么好犹豫的?  他回答,他们这行不好做,去年就倒闭了四家代理,怕那人考察了之后不做了。  我问:石家庄这家是赚钱了,还是老板实力强,扛得住亏损?  朋友答:当然是赚钱了,去年赚的还不少。  我问:一家赚钱的代理商,甚至赚了很多的代理商,会不会说你的坏话?  朋友略一犹豫,我继续说,如果是我,我不但请这位老板去,所有的候选者,全部过去,组团去。  因为,他们在往幸存者偏差的陷阱里面跳,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听不到倒闭代理对这个事情的评价。  五  好了,回到交易上。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能听到的几乎所有的财富故事,都是单次交易的暴利,巴菲特的那几只股票,索罗斯的几次战役,塔勒布怎么在金融危机中赚钱了,等等。国内投资界的名人,我们可以在心里默默例数一下,是不是也是这样?  为什么?  其中一个原因是,如果是小幅盈利的累加,不大好用于宣传,比如西蒙斯,我们都知道他的盈利能力可能是史上最佳,但“无智名,无勇功”。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财富故事的主角,是幸存者,他们周围有漫天的话筒。无数跟他们一样,重仓赌一波行情的人,都失败了,失败者没有记者围绕,说不出话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期货比赛的冠军,在私募运作中表现并不好。  有了更好的条件,有了更大的资金,但表现却下来了。因为,没有谁能永远做幸存者。  六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说过一个现象:很多有很强的执行力,同时又拥有极佳的交易系统的人,最终也是失败告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据复利,他们赚大钱只是时间问题啊?  因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压力。我们知道,一个真正好的、优质的、可复制的交易系统,一年百分之几十的收益就不错了,但百分之几十的收益,对于仅有十万元的投资者来说,太少了。他们会面临一个选择:如果专职做交易,一年几万块钱,甚至没有工资赚的多,必须取出来补贴家用,无法实现资本积累;如果兼职做交易,有可能导致无法稳定执行。  这两个选项,肯定都不是我们想要的,于是,我们在那些幸存者的刺激下,做出了一个不应该的选择:重仓,赌交易系统可以赚到大幅利润。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既然幸存者是幸存者,就意味着,概率极低,而且,自己能否成为幸运儿,并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这个故事我讲过,我也因为这个故事,想写文章讨论幸存者偏差,想告诉大家,你听到的那些财富故事,是真的。但如果只听到一部分真相,不会使你认识真相,只会使你离真相越来越远。这是媒体的技巧,也是我们需要避免的陷阱。  为什么我没有写呢?  因为,我无法提供解决方案,我无法给这些有潜质的交易者一个更佳的选择。但听到另外一位朋友的故事,我才发现,其实不是,不仅仅没有资金的朋友会走上追求暴利的错误道路,有资金的朋友也一样。他有足够的资金,盈利支付生活费用之后,依然可以实现积累,但最终也去追求暴利,并且同样走向了毁灭。  所以,我今天决定写一下这个话题。  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只看到回来的飞机、加QQ的听众、那些成功的暴利的交易者;也要看看那些残骸、那些听完之后骂你浪费了他时间的人、那些没有机会说话的交易者。  听听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七  我一直在鼓吹系统交易的思路,在这一领域,也存在幸存者偏差的现象:  一:检验交易系统  如果我们设计出来一个交易系统,做了一个检验,得出可以盈利的结论,是不是就确定可用了呢?不。我们要看一下,我们有没有被幸存者偏差骗了。  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个趋势跟随的系统,然后测试铁矿走势。测试数据出来,发现大幅盈利,然后,就拿着这个系统去做了。肯定不行。因为,铁矿上市之后,一直走的比较简单。  所以,我一直强调,实盘是交易的最后一步,一定要大量测试,我不知道多大的量才算大量,所以,我测试系统,都是从股指上市开始测,一直测到现在,看它在快速上涨、慢速上涨、快速下跌、慢速下跌、宽幅震荡、窄幅震荡各种走势中,分别是什么样的表现。如果我们的测试期欠缺了某一种节奏,无论是上面六种的哪一种,测试结果都是不可信的。  因为,我们都有遗漏,我们的结论都存在幸存者偏差。  二:调整交易系统  毋庸讳言,任何交易系统,都不可能出世即完美,肯定要经过无限次的调整。我们在调整的时候,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出现亏损了,发现问题了,我要调整。结果,针对当前亏损的原因所做的调整,成为了下一段时间亏损的原因。越调,亏损越严重。  也就是说,一旦是在亏损中调整,我们就会陷于幸存者偏差的境地,眼睛只看到这个原因会导致现在的亏损,而没有看到,在之前,导致大幅盈利的也是它。  所以,我一般建议,一:尽量在盈利的时候做调整,这样,心态更平和,不着急;二:无论在什么时候调整,对方法的调整,一定要做大量的测试,跟最开始测试的时候一样大量。调整后的系统表现,作为实验组数据,之前的系统表现,作为控制组数据,两相对比,就知道调整有无正面影响了。  三:执行  为什么我特别强调系统交易中的幸存者偏差?  因为,对于系统交易者而言,一:陷入幸存者偏差更可惜,因为,我们已经具有持续盈利的条件了;二:我们的执行能力远强于其他投资者,一旦犯了这个错误,会认死理,不回头,进而导致持续小亏累加的大幅亏损。  所以,实盘,慎之又慎。  八  在沃尔德之后,学术界特别重视了幸存者偏差的存在,并针对这种现象,专门设计了“双盲实验”等应对思路。  比如,痛感是主观感受,止痛药的效果,也只能通过病人的反馈确定。两种止痛药,一种1元一粒,一种1毛一粒,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1元一粒的表现更好,并在临床试验中给予医生这样的反馈,这样,究竟哪种止痛药更好,我们就无法得出准确结论了。双盲实验就是要求病人和医生并不知道病人吃的是什么样的药物,看他的实际感受。这样,就便于实验设计者区别对待实验组和控制组,拿到真实的数据。  但我想强调:我写这篇文章也好,双盲实验也好,都是希望沉默的人说话,希望他们给予的信息可以和我们已经掌握的信息组合,构成真实全面的信息,如果我们走向极端,过度重视被筛选掉的信息,忽视可以轻易掌握的信息,那么,我们所犯的错误,和幸存者偏差的错误,是完全一样的。  比如,认为巴菲特、索罗斯、西蒙斯的成功仅仅源于运气;认为IBM这么伟大的企业,与其他企业无二;认为中国、西欧和美国崛起的历史不值得研究,绝对是天大的荒谬!  所有的成功都无法复制,这毋庸置疑,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等重要,需要我们全面学习,这更加毋庸置疑!  掌握全面的信息,不因任何一个片面被强调而受误导,真正选择好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不盲从于成功者,更不盲目否定成功者的经验。我希望的,是这样的结论。  九  1950年,亚伯拉罕·沃尔德受邀去印度讲学,飞机不幸坠毁,沃尔德及其夫人罹难。这位研究飞机安全,强调幸存者偏差的统计学家,最终未能成为幸存者。  命运之无常,令人唏嘘。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深度好文章
  学习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投资中的幸存者偏差
我们会很崇拜今年股票获得巨大收益的人,可是为什么说真正的大师是需要十年保持高复利的人呢?&
为什么我们应该去学习哪些常年能够盈利的高手,而不是今年做的特别好的人学习呢?
在我们投资过程中,有个非常让人误入歧途的概念“幸存者偏差”。就是这家伙,让我们总是像“高手”学习,却总是学不会。&
技术分析、抓到牛股等等就是最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从常识来看,长期回报在30%以上的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短期连续达到翻番的收益也是可能的,只是这种“股神”大都是昙花一现的类型,人们总是选择性遗忘,所以股神年年有,大师就几个。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东西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
讲个幸存者偏差的故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统计学 家沃德 教授(Abraham Wald)
遇到了一个意外的访客, 那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作战指挥官。
他说:「 沃德教授,每次飞行员出发去执行轰炸任务,
我们最怕听到的回报是:『呼叫总部,我中弹了!』 请协助我们改善这个攸关飞行员生死的难题吧!」
沃德接下这个紧急研究案,他受委托分析德国地面炮火击中联军轰炸机的资料,并且以统计专业,建议机体装甲应该如何加强,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机会。但依照当时的航空技术,机体装甲只能局部加强,否则机体过重,会导致起飞困难及操控迟钝。
沃德将联军轰炸机的弹着点资料,描绘成两张比较表,沃德的研究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部位,而飞行员的座舱与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部位。
沃德详尽的资料分析,令英国皇家空军十分满意。
但在研究成果报告的会议上,却发生一场激辩。
负责该项目的作战指挥官说:「沃德教授的研究清楚地显示,联军轰炸机的机翼,弹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弹。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机翼的装甲。」
沃德客气但坚定地说:「将军,我尊敬你在飞行上的专业,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建议加强飞行员座舱与机尾发动机部位的装甲,因为那儿最少发现弹孔。」
在全场错愕怀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释说:「我所分析的样本中,只包含顺利返回基地的轰炸机。从统计的观点来看,我认为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而飞机很少发现弹着点的部位,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根本就无法返航。」指挥官反驳说:「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没有任何飞行经验,就敢做这么大胆的推论,就我个人而言,过去在执行任务时,也曾多次机翼中弹严重受创,要不是我飞行技术老到,运气也不错,早就机毁人亡了,所以,我依然强烈主张应该加强机翼的装甲。」这两种意见僵持不下,皇家空军部部长陷入苦思。
他到底要相信这个作战经验丰富的飞将军,还是要相信一个独排众议的统计学家?
由于战况紧急,无法做更进一步的研究,部长决定接受沃德的建议,立刻加强驾驶舱与机尾发动机的防御装甲。不久之后,联军轰炸机被击落的比例,果然显著降低。为了确认这个决策的正确性,一段时间后,英国军方动用了敌后工作人员,搜集了部份坠毁在德国境内的联军飞机残骸,他们中弹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预料,主要集中在驾驶舱与发动机的位置。
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
乍看之下,作战指挥官加强机翼装甲的决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弹着点的分布,是一种严重偏误的资料。
因为最关键的资料,其实是在被击落的飞机身上,但这些飞机却无法被观察到,因此,布满了弹痕的机翼,反而是飞机最强韧的部位。
空军作战指挥官差点因为太重视「看得见」的弹痕,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这个案例有两个特别值得警惕的地方。&&&&&&
死掉或被俘的人无法发表意见
第一,搜集更多资料,并不会改善决策品质。
第二,召集更多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来提供专业意见,也不能改善决策品质,因为这些飞行员,正是产生偏误资料过程中的一环。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个老人说,他90岁,靠吸烟喝酒一直活得很好。又或者现在电视很流行的,某个养生专家说XX老太太靠常年吃XX东西头发不白,腿脚利索。&&
那么请你想起“幸存者偏差——死人不会说话”这个道理。 你要是吃了这些,可能就是幸存者偏差里面的不幸者哦。
而在骗局中,很多人被骗就是基于简单的幸存者偏差原理。
骗钱的例子:&
某某高手向你推荐股票,说涨就涨。& 第二次又推荐一个,说涨就张。&
第三次还推荐,说涨还真的就涨了。
于是你把全部的储蓄拿出来投资,
两个月以后,那些钱有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你伏在邻居的肩膀上嚎啕大哭,他告诉你,他也接过这种推荐股票,第二个股票就跌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
那些骗子玩的把戏是,他们从电话簿找出900个人,推荐3个股票各给300人。第一轮涨了1个股票,他们会继续推荐拿到上涨股票的那300人。
3个股票各给100人。 2个涨了,下一轮在推荐给那200个拿到上涨股票的人,一轮一轮后,剩余的几十个人就完全相信了。
因为太他妈的准了!!!
因此骗子只要花点电话费,便可骗到很多人。
所以,我们做投资,也会像上面那些人一样,由于前提(或假设)是错误,再漂亮的统计算式或方法、再多的资料,也不能让后面的推论变得正确。
什么叫提前试错误的?&
比如,你说因为XX消息,股价就3个涨停。
好了,上面讲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解释幸存者偏差这个理论。那么在我们投资上,有什么启示呢?
不要盲目相信短期(短线)高手。因为他们是剩余的幸存者。&
不要相信今年获得巨大收益的高手,因为他们是牛股的幸存者。不要因为股票翻倍,而盲目认为背后的原因可以复制,因为他是今年的幸存者。
理论上总会有牛股,有牛股就会有人买到。有高手也有傻子。但他们都是幸存者。
所以,大家会发现,我们跟随高手的思想,不停寻找牛股背后的逻辑,最终的结果可能根据牛股逻辑买入的股票却没有什么表现。其实,当你买的股票没有表现,你就是幸存者偏差里面,那个不会说话的死人。
当然,死人不会说话,但是不涨的股票你是可以找到的。为何只盯着幸存者,而不去看看死人为何而死呢。
也许他们原因一样,只是有些在某个市场环境中活了下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投资中的幸存者偏差呢?&
这也是为什么价值投资者对技术分析的不重视,因为下面三点,价值投资可以做到,纯技术分析跳不出幸存者偏差这个怪圈:
成功、失败案例都需要去看、去分析、去找原因。
你看看某些让股票大涨的原因,是不是也会让股票不涨甚至下跌。虽然做投资,不可能所有原因都找到,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基本面原因对股价产生的影响,远远地比技术面更可靠。
牛市中某某方法抓牛股,是很典型的只看幸存者。
找到如何避免那些失败的。
如何避免失败的。价值投资上,也许是高估,也许是市场,也许是基本面出问题,也可能是主力背后的操纵等等。
&但技术分析上,特别是短期的走势,很难找到下跌的原因。&
尽量拉长周期看。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周期本来就是幸存者偏差的重要因素,时间越长,偏差的可能性就越小。比如上面,低估值的股票究竟能不能上涨,今年可能不行,但十年,二十年,看看国外百年的数据统计呢?
但技术分析,十年都可以是:横盘突破、盘久必跌、横盘突破、盘久必跌、横盘突破、盘久必跌。。。。。
我就先聊到这里,抛砖引玉,未必正确,我们各自思考。
投资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千变万化的。幸存者偏差这个理论也存在着幸存者偏差。
如果中国之外有亚洲,亚洲之外有地球,地球之外有宇宙。。。。。。。。。
做投资就是一种寻找真理的重复过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没有更多推荐了,
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内容:
幸存者偏差
举报原因:
原文地址:
原因补充:
最多只允许输入30个字
加入CSDN,享受更精准的内容推荐,与500万程序员共同成长!如何理解“幸存者偏差”?
如何理解“幸存者偏差”?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一个和心理学有关的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你认真听一下今天的这个话题,或许它真的影响你人生中的很多重大决策,让你不容易被忽悠。
在介绍这个概念之前,我先问你几个问题啊:第一个,如果你拥有李嘉诚的所有品质,你是否就会像他一样有钱?第二个,如果将你的大脑换成了巴菲特的,炒股是否就能无往而不利?第三个,如果乔布斯复生,但大家都不认识他,他是否能复制苹果王国的奇迹?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先想一想,然后说,嗯,那可不一定。
的确,商业的漩涡异常复杂,死在里面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只是少而又少的幸存者。但是,如何解释幸存者是他们,而不是别人呢?因为我们都想复制一个他们在自己身上,于是就从他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每一个小细节开始研究。但其实,这正是 “幸存者偏差”。也就是说,我们都倾向于在幸存者身上寻找一些特质,来说服自己,他们的成功都绝非偶然,不然就无法解释,“幸存者为何不能是我”这个问题。但其实,只要你把焦点放在所有人身上,而不是这些幸存者个体,就会很容易发现,这个社会上有成千上万人,拥有你所认为的成功者身上才有的美好特质,但们却依然穷困潦倒,身上也看不出一点点潜在成功者的影子。
也就是说,如果把乔布斯再复制1000份,散落在世界各处,最后能成为幸存者的很可能也就只有一位,至于为什么是那位呢?其实没人真能说得清。
假设说,你身边现在出现了巴菲特,你会不会放心把钱交给他们打理呢?你肯定会说,那当然了,收再高的管理费我也愿意,那可是股神啊。
但估计你不会把钱随便交给一个赌“押大小”游戏成功的人,因为你会觉得那只是偶然,只要参与者基数够大,按照概率,总能产生几个连续盈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你凭什么就相信股神不是靠参与者基数够大,而概率性产生的呢?
其实,这种幸存者偏差现象,不仅在投资领域出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比如说,某些老中医的偏方吧,其实,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究竟治好过多大比例的患者,而所有的幸存者都会在不知道整体治愈率的前提下,就认为这位老中医的偏方非常有效,还要不遗余力地主动向其他人宣传。其实,这种“祖传偏方”基本都是不靠谱的,因为如果它真的具有普适性和不可替代性,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它就不会只是偏方了。但正是因为对于偏方,我们的期待值总是比较低的,如果我们默认医院的治疗是100分,而它的治疗效果最后是90分,你就会很不满意,认为这家医院不行。但对于偏方就不一样了,我们的心理预期一般都只有20分,如果达到了50分的效果,你就会对它的疗效非常满意,而且很容易认为,它对所有人都有效。所以说,除非某位“神医”或“某个方子”一个人都治不好,否则总会受到追捧。
虽然我们的大脑本身是有理性的,但在很多事情上,我们还是会本能地把规避危险的系统人为地放大,也就很容易掉进“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之中。比如说飞机失事这件事儿吧,很多人不敢坐飞机,虽然理性上他们都知道,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他们还是认为,虽然飞机的事故率极低,但一旦出事就无法幸免,这同样是掉入了陷阱之中,实际上飞机事故后的生还率在90%以上。
而汽车呢?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如今大概数字已经超过了20万人/年,注意,这是死亡人数,不是事故数。但是很多人还是患有飞机恐惧症,却认为私家车出行很安全,这都是因为大家的关注点常常会落在媒体报道上。但请各位记住,稀松平常的事情,媒体是没有兴趣报道的,而这里同样存在幸存者偏差。
还有一个幸存者偏差的典型例子,就是选秀。其实,哪怕选秀孵化了再多的歌手,死掉的人,仍然是幸存者的上万倍,甚至更多。其实,那些出名的歌手,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会火起来的,而更多的失败者,却不会出来说话。
归根到底,幸存者偏差,就是因为你偏听偏信了幸存者的话,因为失败者,他们再也不会出现在你面前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驳幸存者偏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