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武术打坐好还是练站桩功好会出现什么样的身体感觉

古传《张氏短打》白话文翻译,读之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 - 谈拳论道 - 北京武协民族武术社
古传《张氏短打》白话文翻译,读之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
发布时间:查阅次数:8次文章来源:
引言:中国武术种类繁多,不完全统计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流派有两百多个。传统武术里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但是站桩是大多数武术采用的方法。大的门派像武当、少林寺等等,都有站桩功法。在所有的传统武术中,形意拳是其中独树一帜的拳种,其劲法凌厉,打法硬朗,难得的是上攻很快,有一年打死人之说,其体系完整,但动作简单,易学易练,深得众人的喜爱。这简单的招式后面蕴藏的了很多看不见的幸苦和练法。形意拳练的是劲,不是动作,动作知识皮毛,所以形意拳的练法,在动作的背后,是功夫,是劲力。形意拳首先是要练明劲,之后就是练暗劲。形意也罢,太极拳也罢,传统武术修炼大体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修正身法,换劲,练劲,用劲。站桩,能解决修正身法和换劲的问题。三体式和五行拳解决练劲和用劲的问题。站桩的要领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身法,很多人不懂,有些人懂但是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站桩不能出好的效果,有些人会站桩站的腰疼。这是《张氏短打拳》一书中,张横秋的弟子良轮写的一篇序言,认真读一读,可能有“振聋发聩”、“脱胎换骨”之感。考虑到现在不少年轻人古文底子差,我且用白话翻译一下:常听学书法的人们说:不晓得六书的人,不可以跟人家比写字。我说习拳练武的行家们,不具备“三法”的人,尤其不可以称宗论派。什么叫做“三法”?就是“手法”、“身法”、“步法”。这三法之中,任何一法还没练精,就不可以抵抗敌人的进攻。不具备三法,就是虽然开始学拳,但还没入门的人,与根本不懂拳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三法之中,最重要的是步法。以步为主体,以手为使用,手法不过是具体的技法。拿一棵大树做比喻,步法,是树根。身法,是树干。手法,是树枝。步法笨拙的人,好比大树无根,这样一来,树枝就失去了依附的地方了。虽然说手是门户,用以掩护全身,当然不可忽视,但是,如果不是由身体回环转动支应,只凭手,不可能抵御对手进攻的锋芒。(“撄”,敌触也)然而,虽然身、手具备了圆活的技巧,如果没有步法上许多的进退和承载,最终还是难以避开对手的冲击,无法逃离对手直线攻击的轴线。即使你能歪着身子偏闪,拧着腰斜侧,但是,手动而脚不响应,身子转动而步法迟慢,上下互相矛盾,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怎么能克敌制胜啊!唉!如今练拳的人,只专门崇尚沉重的手法,(“耑”字等于“专”)而不懂得武技的主体而只追求手法的使用,竟将步法置之度外而不谈,这就好像捨去了根本而只去寻求细致末梢一样,用土话说就是“丢掉西瓜捡芝麻”。而且,“跨马开弓”的宗旨,很久以前就失传了。身体骨节的蠕动抖发、运气的学问,世上已很难见到了。所以演练武术的人,已经蒙昧了偏闪腾挪的真义,没有了起伏粘卸的妙方。(起伏是指绵张的“起沉落浮”,就是手向上时身向下沉,手向下时身向上起,这样才能克服顶劲,沾卸敌劲。)现在这些人,不追求骨节蠕动的方略,只仗恃练力气的方法。你要问他身法,他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有什么规范。或者,稍微能够做到蹲身端坐在后腿上的,就认为是“身法好”了。常见有“三脚猫”功夫的家伙,假冒拳师,炫耀“三家村”说大话的功夫,教人摆“坐马势”,叫人家两脚八字分开,挺直身子坐下去,好像老头子蹲厕所。(坐马开弓势,是绵张拳对敌预备势,以后还要专题论述,决不是“骑马蹲裆式”,差得太远了。)这些拳师还教导学生,蹲下去,要练到要推不动才妙。并不讲脚步如何进退,身体如何操守,“坐马开弓”这个架势、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这个技法怎么使用,对这些筋节要点丝毫没有指点,让学生莽撞的瞎摸。(其实这些拳师自己也不懂)又如,教人家摆“前弓后箭”之势,先将学生身体帮正,向前扑出去,前脚跨出去,摆个拗步冲拳,俨然像一个十字屏风。然后用脚往学生后腿弯一蹬,看是不是坚硬。教导学生说:“这个地方最要坚固,不然恐怕有人在背后往里一蹬,就要跌出去了”。这种议论,几乎让人笑得把饭都喷出去了。(现在这样教徒弟的也大有人在,绵张的“前坚后箭”步乍听起来与“前弓后箭”差不多,实际上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到手法,则横冲直撞,只知道以沉重为能。说到脚步,只知道直进直出,自己夸赞说,这多么快捷呀!(现在持直进直出论者也不在少数)他们哪里知道步法奥妙无穷,就像老子说的,世界像一个大的空袋子,见不到底。有许多“奇正相需之方”,(“正”就是直步中门,“奇”就是斜步偏门,作战不但需要正面攻防,更需要出奇制胜。)“反复制胜之义”,(正而化为奇,奇而返归于正,正奇互用,才能克敌制胜。)这些方略,这些深义,只可意会,难以言喻。如果仗恃着手重步快的一孔之见,就可以穷尽拳法之神奇,我不相信。种种流传开来的悖理谬论难以悉数,略举一二,就可以看到武术治学方面的错误。是啊,手法固然应当沉重,然而必须熟练地运用“披窍捣窾”的技巧,才能克敌制胜。(“披窍捣窾”就是通过偏闪腾挪,避实就虚,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而身法虽然贵乎于低,但是,如果没有起伏卷舒,怎么能够运作身体,兼有伸缩圆活之力,精确掌握阴阳幻化的微妙运用。(这里说的是,身法不止是一个“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起伏卷舒”,起伏就是手起身落,手落身起的矛盾劲,卷舒是丹田的转动吞吐,这是柔化抖发内力的源泉。)更需要,手一动身子也要磨旋,步子也转动。拳一出,肘、肩也要随之前攻。(这就是“整劲”,这里指出了“动手就动步”的原则。不要站在那里,比划好长时间不动步。有的人甚至强调不要动步,说一动步就不稳了。有的虽然也动步,但是走一步停一下。步法上的“顿号”也会影响到手法上出现“顿号”。)乘虚因势,才能不与人顶着劲干,刚柔相济,才能称得上是御敌的奇招妙法。环转活便,上下斡旋,差不多才不愧为身手运用的玄妙。至于步法,则不止是快便。(“啻”=不止是)尤其应该“轻浮坚固”,其要点是“跟实指悬”,(听惯了“五指抓地”、“落地生根”的说教,突然听到祖先的“跟实指悬”,“轻浮坚固”,一定感到很“另类”,其实,那才是真正的步法。将来我们还要细讲。弄懂了绵张的各种步法,就会感到“五指抓地”、“落地生根”有多笨。)这种步法很沉稳,却又可以很方便地磨旋移动。换步的同时,就伴随有撇膝、勾臁等法,脚跟、脚尖踢踹腿等技法伴随着步法的前行,这些攻击,不必等待“意”发出指令以后才降临。(原文中那个“降”字,只有右半块,也念“降”,是“降临”的意思)迎锋而上,触敌而变,刚柔相乘,彼刚我柔,彼柔我刚,他稍有停顿,我就粘手挨身直入,发现他很刚硬,就顺势斜走,左“之”变右“玄”,右“玄”还归左“之”,运用偏闪腾挪,躲影蹁跹大法,巧妙地击败对手。这叫做“让中不让”,“不攻而攻”,“无中生有”,“绝处重生”之法。有了下部制敌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步法。哪里只是快捷而已呀!(步法,不只是快捷,更重要的是角度的变化,还有步法里包含的暗腿、暗膝的运用。)然而,必须专心练习,(“耑”=专)早晨晚上都不间断,安静地居住少外出,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因为学得太多消化不了,反而感到迷惑。才能练到如此地步。哪里有初学入门的人就能轻言步法的呀?正是因为步法密切地关系到身手,必须下重力,把步法学到手,要先立根,然后才能说拳。所以先辈贤人确定“三角步”、“梅玄步”,确实是拳技纲领。这件事情的由来时代已很久远,图像、口诀都没有留存下来,只凭口传心授,不可避免地存有差错和漏洞。再加上学绵张的人,崇尚追求奇妙的情节,于是就添枝加叶,分成枝派,各成一家。于是就有了“寒鸡步”、“一字步”、“里八字”、“外八字”等步。这些步已经不是张氏原形,而名称也各不一样。(这些步在曹焕斗《拳经拳法备要》里都有,已非张氏原步。)这些人只知道仗恃卖弄灵巧,不想一想这东西是否偏枯,反而依据这种肤浅的学说和勾当,(“勾”者,“勾当”也,行为也。)也不揣摩揣摩这些东西能不能行,就以假乱真,互相攻击诽谤。使学拳的人时常产生疑惑。喜欢谈论步法的人很多,十个人里面就有八九个,但是,真正探本穷源,刨根问底深入研究的人很少,一百个人里也没有一个呀!没有真传实学可问。只有我们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在黄山市西30公里)痒生(秀才)张横秋先生,拳法神奇,是天下名家的体系,“三角步”、“梅玄步”法,化为左右“之玄步”,推究得非常精奇,形成了一定的定理,并且画了图,标明了口诀。从而开启了千古未发掘的秘密,使学拳的人找到了头绪。这种步法的玄机,不是工深日久的人,不可能达到,不是才识兼优的人,说也听不懂。如果是又笨又傻的愣头青,更难弄明白,因此,没必要跟他讲这话。然而,我经常读张横秋的《拳经》,他说得详细透彻,每一个字都神奇,每一个技法、每一种用法,都说得非常详细,并且把使用技巧展示给你。如今四方人士,崇尚他的学说的人很多,但往往是说起来同一个源流,拳法上却是不同的流派,问他运用的技法,与书上说全不相符。为什么?总之,练武的人,可能多鲁莽,甚至不识字。因为没有学习过张氏的书,怎么能研究深入呢?无非是口传心授,照样画葫芦。再加上传拳的师傅有所保密,学拳的人没有下功夫,丢掉了此拳的一些要点,迷失了此拳的真意,起初也许是一点点错误,越传越错,到后来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也可能传抄的绘图画错了,以错传错,流传久了,一点正确的东西也没了。可知,传来的东西已经不是真实的绵张拳了,学拳的人哪能得到完整的东西,达到一定的水平啊!后面良轮讲述了他向张横秋学拳,向张横秋的弟子胡道生学“之玄步”的过程。大体上他是1742年见到张横秋,学了三个月。当时张横秋应该是72岁。又过了十年,张横秋已去世了,他又遇见了胡道生,教了他“之玄步”。第二年,他把这些真正的步法的图画出来,并加上说明,供大家学习,可见古人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保守。如果真喜欢武术的话,建议大家站桩,练练桩功。这是现在很多人都验证过的,比较认可的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无极桩修正身法,混元桩进行换劲,然后三体式或者太极拳套路练劲,经过进一步练劲用劲,效果非常显著。想想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这种现代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深邃,被肤浅的认为落后!由中医及武术,我心痛哉!很多习武的人,对传统武术莫名爱好,但却缺少明师指引,难以客观正确的认识武术,即便是自己修炼,由于中国传统武术自带文化属性,很多地方很多窍要,非指点无法突破。正因为传武的误解泛滥,急需拨乱反正,我师兄应众人邀请,提笔著书,成《传统武术答疑解惑录》一书,广传武术思想,点破修炼窍要,为广大爱好者答疑解惑,帮助广大爱好者了解武术,练习武术,其拳拳之心实为我等钦佩!师兄常说,虽水平有限,但也愿做法布施,以弘武道。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有缘得见者,望惜缘!(本文转自网络& 作者:黄裳)&&”,并请注明“学习通背”。&
谈谈通背拳开肩的过程及感受传统武术讲究周身放松,在松静中寻求武
通背拳:“活”出精彩人生1 传统武术有热起来的趋势我个人的感觉,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武术名家谈桩功
点击次数:101
邸国勇:万法出于三体式
  中国武术讲究桩功,形意拳更是注重桩功,老谱中有“要学形意拳,先站三年桩之说。“三体式”是形意拳桩功中的代表,有“万法出于三体”之说。站桩的过程是求“形正、劲整的过程,也是增长力量、磨练意志的过程,还是逐渐学习和掌握拳术要领的过程。所以初学时要多
站桩,以便打下扎实的基础。练习一段时间后,也要经常站桩,不断加深理解,不断有新的体会。可以说,“三体式”桩功是伴随着练习形意拳始终的。
  站桩也是练习内功的方法。所谓内功就是练内的功夫,每个拳种都有自己的内功,内功是为自己拳种的技术服务的。形意拳内功有一整套功法,通过内功的联系可以使技术更快地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功的练习,可以使自己身体强壮,达到养身健身的目的。只有有了强壮的身体,才能使武术技术更上一层楼。长期练习内功能促进人境界的提高。
张全亮:阴阳合一法自然
  武术的桩功,既是筑基的功夫,又是登堂入室,步入高级阶段的高级功法。练好武术,必须从桩功开始。桩功就是向地下打桩筑基,也像栽树一样,可以落地生根。中国人讲究天人台一,把自然界中的这现象,引用到武术练功当中,就把武术的基本功训练称作桩功。从人体的健康保健角度看,腿是人体的根基,人老腿先老。腿部的肌肉力量强壮,人的心肺功能也好,身体就强壮;反之,腿部力量不足,健康就没有保障。所以,从健身角度看,桩功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技击万面来讲,如果你脚下根基不稳,也很难取胜。因此,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各种武术都讲究脚下根基,讲究腿上的功夫,武术有“手打三分,脚打七”的说法,就是强调腿上的功夫。
  站桩能够增强腿部力量;同时也能够使内气下沉,落地生根,外力不容易打动自己。还有,通过站桩,能够培养整力,上下贯通,能使力量从脚到手,一气贯通。桩功不完全是练习外形的,它主要的是联系内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矛盾的,如果形向下,气就往上走;如果形向上,气就向下走。通过站桩,可以把人的气息调动起来,让气进入丹田,进入各个脉络,达到周身上下畅通。再有,站桩需要静,可以使人心绪平静,不再心浮气躁。站桩开始的时候很烦躁,慢慢的气向下沉,肾水上升,水火既济,达到阴阳平衡。
  另外,人一般动的时候多,静的时候少。站桩则是一种反先天的运动——站立不动,神意内守。通过静站,蓄养神意调动内气,达到阴阳平衡。“大道源于返还”,这种反先天的运动,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对桩发的要求,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大体上讲,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比如马步桩、虚步桩、三体式、弓步桩,各种桩法外形都很相似。这桩法,在外形上都是练习某一部分肌肉、筋骨的力量,比如马步桩是双腿屈膝下蹲,练习双腿的支撑力量;虚步桩重心落在后腿上,弓步桩向前弓出,联系单腿的力量。锻炼的部位是不同的。一般的养生桩则是稍微屈膝不能姿势太低,这样有利于健身养生。当然,年轻人练习桩功,如果想出功夫,姿势是要低一些的。
  各种桩法外形相似,但是里面的意念要求是不祥的,比如:有的是意守丹田,也有意守大小周天的,意守穴位的意守点的,意守线的。虽然有诸多的不一样,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松静、自然、意念专一。比如:八卦掌和太极拳的桩法就不同,各式太极拳也有自己的桩法。但是分析起来这些桩法都是有共同的地方的是大同小异。
  再有,桩功有静桩和动桩之分。太极拳和八卦掌本身就是种桩法。因为它们在运动中都是很缓慢的是种动桩。
  练习传统武术无论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都要求你在练拳的同时适当地打坐站桩,特别是太极拳和八卦掌
更强调站桩,一般都要求站三年桩。古人更是说不练套路只是站桩就可以生发出许多东西,达到养生养气的目的。因此,不管练习什么,都要把桩功房子重要的位置,终身都要站桩。站桩是越站越有味道,越站里面的感觉越多,越站身体素质越好,越站功夫上身越快。因此,无论是健身还是技击都要好好站桩。
  我们在站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周身放松,二是要入静,三是不能贪功。
  如果不放松,不入静,浑身僵劲,胡思乱想,站桩就达不到好的效果,还会严生偏差,不利于健康。还有个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贪功,也就是在意念上过于执著,这样也会出现偏差。
人在放松入静的状态下,能分泌出有益的物质,调整人体阴阳的平衡。所以站桩要求眉头展展展,膻中空空空,会阳松松松。这几个部位是非常重要的,眉头放松,胸中空了,会阴穴通了,内气就能够上下贯通。有时,在站桩中会出现些幻听、幻觉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要淡然处之,勿忘勿助,不能过分追求否则极易产生偏差。
  站桩产生内气后,人体处于一种练功的状态,这时练习八卦掌和太极拳套路,感觉是完全不样的,有一种“阴阳合一法自然”的感觉。通过站桩使人体阴阳平衡,这时人体的动作就非常协调,处于这种气功状态,平时不能做的动作这时都能够做到。
秦庆丰:功以法致用,法以功为基
  一、桩功的类别:中国传统武术中包含有丰富的桩功训练方法,桩功是一切武术的基础,在武术训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太极拳中有浑圆桩,八卦掌有走盘桩,形意拳有三体式,大成拳有技击桩,戳脚翻子拳有骑龙步桩,北派少林拳法则有近三十种桩法练习,其中包括技击桩、养生桩、功法桩等三大类。在这些桩法中,有静止桩功训练、活步桩功训练、动静互换桩功训练等。
  二、桩功作用:1.技击桩的作用在于通过实战中各种静态和动态的技术姿势所形成的基本定式,在功架、意识、重心的作用下,寻求和提高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劲力,耐力与规范技术的结合,提高战术实践所必须具备的战术意识,呼吸、劲力、速度高度结合的肌冈力量和神经传导能力,即高度强化意、气、力在实战中的整体快速反应能力和战术攻防能力。
  2.功法桩的作用在于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桩法,训练和提高武术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包括功架准确,神情专注,气息沉稳劲力顺达。
  无论是静功还是动功形式的桩功训练,首先要求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形身法,要准确规范,通过桩功训练,逐步调整姿势,使技术水平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练功先入静,习拳先做人,在进行初期的桩功训练时,首先要通过功法桩的练习使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以平常、敬畏之心学习武功,建立良性的心理素质,使功力逐日提升。
  功法中的气息练习,均与拳法中的浅呼吸方式相配合,在少林拳中,讲究“力从气中来,劲从腰马生,气自丹田吐,周身龙虎行”,这说明气息与意念的结合在功法桩基础训练中占有重要位置。
  功法桩的训练形式各个拳种虽不相同,但均为习武者从动作生疏走向纯熟,从僵滞走向自然,从劲力相互制约走向相对轻松舒展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传统拳法中称为换劲。这桩功训练,为武术训练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3.养生桩的训练,各个拳种虽侧重不同,但都为人的长寿健康创造了条件,它是涵养人体精气神,增强人体意气力,培养综合攻防实战能力,使体能消耗得到恢复的有效手段。同时,养生桩功训练又可激发人体的生命潜能,提升荣养人体筋骨、内脏、气血经络的健康质量与康复的能力,有效激活人体的生命周期,为长寿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武术的桩法训练始终遵循着“功以法致用,法以功为基”的科学训练原则。
  总之,桩功训练要做到认真求实,随时调整,循序渐进,持之以 恒,纯于自然,适度均衡.不求怪异,意气劲通。
赵幼斌:武术桩功的练习和注意事项
  “桩功”也写作“椿功”。“桩(椿)”意为打入地中以用基础的木棍或石柱。桩功是武术或气功用来整合意、气、势,增长内力,培养浑圆劲,稳固下盘,中定四方,从而达到强体健身、养生修性、锻炼技击能力为目的练功方法。桩功练习的特点是,以相对单一和静定的姿态,通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并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意念控制及呼吸配合来达到这练功目的。
  由于武术流派或气功门派的传承不同,形成的桩功也不尽相同。但也有拳家并不特别主张桩功,认为慢练拳架和姿势始终处在半蹲状态就是桩功,这些都可以自己的见解而选择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练桩功有它独到的益处,特别是它在“静定”中培百心宁体松,蕴育内气潜换,体味内外三合,培养内力,提高意识修为等都能起到好作用。如“放松”是练太极拳的个难点,尤其是两膀和两胯,通过站桩可以得到较快体悟和改善。站桩“静中寓动”的机能就是活桩,不是死桩。再则“静定”中内含生机,能开发自身第六感冒的潜能,进而提高“见微而知著”的超前感知能力,如“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的听劲能力,通过桩功练习可得到较快的提高。
  太极拳桩功常用的姿势是“无极桩”、“混元桩”、“虚步桩(也叫川步桩)”、“弓步桩”、“独立桩”。站桩两腿屈膝即可,时间长短也没有特别规定,一般初练者以5分钟起头,可每天增加一两分钟加至一次站20分钟或1个小时,保持经常练习就可以了,再长就因人而异了。另外太极拳每个动作的“过渡式”和“定式”也作为桩功练习,每一动作停留30秒左右再做下一式,练功效果也很好。
  桩功有“养神”和“练神”两种基本练法,一般姿势相同,骨力有别,区别主要在于肌体“松”和“挣”的状态,比如以两手胸前圆抱的马步桩为例:顶虚悬,眼微合,心意空净(空静也是不思的意识),筋骨松蓬,肌肉舒展心身保持一段时间无欲无念的宁静守恒状态,可使血脉自然奋张、通体溶热、体力充盈精神具有超凡脱俗感。这种状态称为“松桩,起“养神”功用。
  “练神”是“挣桩”的练功状态,如接前式:先使心意开,依次顶头悬、沉尾闾、两臂筋骨圆撑、圆裆、腿裹、脚拧,使身体内外上下骨力渐挣开,有身备五弓同时张开而又同时合一感觉即可。此时眼也睁开,眼见内收,目视前方,达到通体劲圆神注的状态,为此“练神”。如此守恒一定时间感到累了,可再渐变到养神桩状态。如此动静张弛适时交替变化,即为桩功的基本方法。
  练桩功也要注意一些良好习惯和安全状态,贵在持之时日,忌一曝十寒;逐日增时,不可忽多忽少。能坚持数年最好此后经常保持就行。着服要松宽,长袖长裤。环境适宜,空气优良,避潮湿阴冷直风热晒之地,不宜空腹饱肚或酒后练习。桩功功法较多,宜数月只练几式,熟再换几式联系较好。
  特别是要正确对待桩功功用,不忽视它的积极作用,也不迷信桩功万能。不刻求意念深邃功夫莫测,只求意舒心遂得力自然。不能硬找穴位死守穴点,只求虚泛对应大体合度。在意念上一定要能够自律不可苦思凝想钻牛角。如有人在闭眼状态下站桩出现身体摇晃,不要认为这事“气”催的反而加深摇晃。这是视觉无光线造成的不稳定现象。应及时将眼睛睁开稳定身势为宜。又如出现鼻心眉骨发凉、气机凝聚,头皮发紧等现象,这是在练“松桩”开始进入状态时一般都容易出现的正常情况,不是走偏,心里首先不要误解,不要紧张。遇到这种情况一是不去想它,不再着意于眉心,转移去想其他要领,过会儿就好;二是可转换城“挣桩”练习状态即可消除;第三就是渐次收功通过散步放松消除。
  另外要助于练功三稳要素:练功前进入状态要平和稳妥,练功过程变换姿势和松挣张弛要平和稳妥,收功时要平和稳妥。注意避免突然收功和外人干扰。
吴文翰:练功要“无过不及”
  我小时候练武术的时候,还没有桩功的说法,那时叫站桩,它是武术基本功的一部分。武术基本功主要是腰腿功夫,内容是踢腿、压腿、涮腰等。练习基本功的般是小孩。这些内容跟现在专业队员练习的内容基本一样。对我们的功法练习比如有“抱腿”——外形动作如金鸡独立,单腿独立一腿上提双手搂抱上提的腿让膝盖上顶到胸口。这个动作是有技击作用的它是个顶膝动作也是为了锻炼单腿独立时的身体平衡。其他还有“张飞擂鼓&
做法是骑马蹲裆式站立,双手如爪,左手上举,右手下砸,右手上举左手下砸。上举时手背朝上手心朝下,下砸时手背朝下手心朝上。上举不过头顶下砸不过腰裆。如此双手—上一下反复运动。还可以正面上举下砸然后练习两个侧面的上举下砸。这个功法是为了练习肢体的力量。太极拳是武术.手上没有定的力量是不行的。其他武术门派练习臂力、抓力的方法很多.比如抓坛子、拧木棍等。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因此不能把肢体练得过于僵硬,这些功法练习.就是为了增强擒拿抓握的力量。练习时,身体要放松要把力点用到十指上去。不是十指用力而是意念灌注十指。张飞擂鼓’就是要求用这样的意念练习它是练习手的叼拿力量。这是武派太极拳专门练习的功夫。
  另外还要练习步法。太极拳不讲究练习死桩而是讲究练习活的桩步。活桩的练习方法很多比如有五行步三角步。武派太极拳的推手是活步推手,步法是三步半。推手时的进步退步也不是直线的而是三角步。五行步也是一种三角步,但是比较复杂有转身的动作。另外还有环形步但是不同于八卦掌的练习方法,而是走8字形。除此之外还有拖拉步也叫寸步。通过这些步法练习训练人的虚实变化.并不要求人像木头桩子一样站立不动。太极拳不讲究练习站立不动的死桩而是注重通过虚实的变化让对方不能打动自己的桩步。这些功法的练习,是学习太极拳的基础开始就要练习。这是我小时候武派太极拳比较独特的练习方法。其他还有踹腿练习。
  对成年人来说练习方法不同于少年儿童。这些在我的《武派太极拳全书》中有详细阐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总体来说太极拳注重的是活步桩功的练习.不大注重定式的桩功练习。现在,&
说站桩,就要站立很长时间有的达数小时之久。小时候我练习拿大顶锻炼臂力.老师也要求次练很长时间。其实,从现代科学来讲,这种长时间的静力训练是不太科学的。定立的桩功站的时间过长腿部的静脉就会冗血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静脉曲张这是不利于健康的。我认为定步桩功练习的时间每次不要超过半小时.练完后要活动活动.散散步。
  武派太极拳除了这些功法外,还有定式架的练习。比如,做个懒扎衣的架势.可以站立十分钟。还有单鞭.也可以作为定式架进行练习。练习时.要求手、眼、身法、步都达到要求.要不断调整姿势。武派太极拳外形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实际内在的意念身法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比较难练。我小时候练拳师傅都要求我们练习定式。定式练习可以调整身姿保持身形。定式练好后再连起来练习整套动作。并不是所有的拳式都要练习定式但是主要的拳式要练习定式。
  过去,练习太极拳是非常重视桩功.也就是基本功的,练完基本功,才能学习套路、推手,还有包括持器械的方法,都要按照规矩要求去做。过去武派太极拳传授很少,就是因为严格。现在,学习太极拳的多是中老年人,我认为对中老年人来说,也应该先练好基本功,也就是桩功,腰腿有了功夫后,再练习套路,效果会更好。
  练习桩功要注意一句话:“无过不及。”现在一些练功的人出现了各种偏差,都是由于过”。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练拳和教拳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都按照一种方式学拳、教拳。教拳不能死教死练,要灵活,最低要做到死教活练。小孩练拳,拳架可以低一些;老人练拳,拳架就要放高一些。总之要“无过不及,因人而异”。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站桩功的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