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帝王掌心娇格格党的活动,听说掌飞会给十个道具,掌飞什么时候

飞车道聚城-集道具聚欢乐
您还未登录,请
您还未登录哦,购买超值商品!
手机购买,更便捷
直降184.00元
184.00元(368QB)
剩余时间:
直降149.00元
149.00元(298QB)
剩余时间:
直降184.00元
184.00元(368QB)
剩余时间:
直降44.00元
44.00元(88QB)
剩余时间:
喜庆灯笼(5个)
道具期限:5个
道具介绍:购买角色经验卡+700必得甜蜜汤圆,有机会得永久A车啸天雷诺/雷诺/钢铁雷诺/战争雷诺/大圣雷诺或其他奖励之一限时:4.5-5.12
Q币价:&&&32.00 Q币
微信价:&&&&30.40
腊梅花(5个)
道具期限:5个
道具介绍:购买角色经验卡+1000必得腊梅花,有机会得永久T2啸天神君/金甲狮王、金甲圣狮、梦回同君礼服或其他奖励之一限时:4.7-5.17
Q币价:&&&46.10 Q币
微信价:&&&&43.79
逢考必过卡(5个)
道具期限:5个
道具介绍:购买角色经验卡+900必得逢考必过卡,有机会得永久S车烈焰新星/时空战舰/海神之刺,如意清辞服饰或其他奖励之一限时:4.10-5.18
Q币价:&&&41.40 Q币
微信价:&&&&39.33
幸运眷顾卡(5个)
道具期限:5个
道具介绍:购买角色经验卡+600必得幸运眷顾卡,有机会得永久四人座椅水上乐园座椅、永久天空之城座椅或其他奖励之一!限时:4.12-5.20
Q币价:&&&30.10 Q币
微信价:&&&&28.59
粉嫩桃花(5个)
道具期限:5个
道具介绍:购买角色经验卡+900必得粉嫩桃花,有机会得永久S车风之使者、永久T2守护者、永久白银帝王或其他奖励之一限时:3.29-5.2
Q币价:&&&41.80 Q币
微信价:&&&&39.71
个性风筝(5个)
道具期限:5个
道具介绍:购买角色经验卡+600必得个性风筝,有机会得永久轻樱蝶梦座椅/乌云闪电座椅/云雪梦呓座椅或其他奖励之一限时:3.30-5.4
Q币价:&&&29.10 Q币
微信价:&&&&27.64
莱卡相机(5个)
道具期限:5个
道具介绍:购买角色经验卡+900必得莱卡相机,有机会得永久S车暗影龙骑、永久T2猎魂裁决、永久A车罗刹或其他奖励之一!限时:3.20-4.25
Q币价:&&&43.20 Q币
微信价:&&&&41.04
道具期限:永久
道具介绍:战绝
Q币价:&&&123.00 Q币
微信价:&&&&116.85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腾讯在线服务千年掌旗寨&&秦皇击鼓人
千年掌旗寨&&秦皇击鼓人
——记“秦汉战鼓”第46代传人黄建民
这八一非那八一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特别喜欢个“8”字,有一种说法为“888”,即“发发发”的意思,“发”指发财呗,谁不爱发财呢?可“8”的另外一种寓意,人们却是忽视了的,那便是它的军事含义:日,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率国民革命军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之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为了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它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之为“八一建军节”。
弹指一挥间,这已到了2015年的“八一”,相距1927年,它整整是“88”年啦!人之“88”寿,一般称为“米寿”,它是大寿而不是小寿,是大事而不是小事。更何况,今年还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作为特级英雄黄继光部队出身的我,作为空降兵作家出身的我,对于这一日子,自然是不可以忽视的……我今年的“八一”,究竟该怎么过呢!
其实,还是几天之前,我仍然待在西安城里。可是,此时此刻,我却待在古都,待在咸阳,待在距秦孝公的宫殿并不是很远也离“商鞅变法”曾在那里颁发诏令的叫作“颁诏台”的地方十分相近,待在秦始皇的大军统一六国有旗鼓营勇士为之摇旗呐喊击鼓助威的那个叫掌旗寨的地方。在这里,我本欲为当地黄氏建民写篇东西,因为他是秦汉战鼓第46代传人,事迹十分感人,我便卯足劲下了势吃住在这里认真的深入生活,但巧的是,“八一”前夕,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欲举办复转军人创业誓师大会暨“陕西省西咸新区复转军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授牌仪式’”,他们专门邀请黄建民组织秦汉战鼓表演队前去表演,一闻我在掌旗寨,便发函相邀一并前去。于是,我便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大秦农庄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八一”。
这一日里,只能用一个字来表达,那便是热!热,先来自天上,天上的太阳火辣辣的,不是万里无云而是有云,但那稀薄的飘动的白云,根本难以遮住火一般的太阳,那火先从天空里燃烧起来的。天上的火苗,又滚落了下来,落在了地下,地下变得热腾腾的,像蒸锅、似火炉……人无处躲,鸟少藏处……这时候,人们不能不想到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关于唐僧师徒过火焰山时的那段描写,何其生动,却又何其真实!
这应当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就我们待的这个地方,预报说是高温38度、39度,而实际差不多有40度的样子,热啊,热!而这时在新疆“火焰山”那个地方,据说温度超过了60多度,沙窝里搁个鸡蛋一下就煮熟了,也真是火焰山呢!
热,可以挡住一些人,挡住胆小者,惧热者、怕中暑的人,但是,它挡不住军人,挡不住复转军人,更挡不住击鼓人!眼见,一车车昔日的军人今日的复转军人,不少还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人,他们或来自北京,来自上海,来自东南,来自西北,来自东北,来自西南,来自全国各地……当年我们正年轻,共同训练在军营,一声军号震天响,奔赴南疆杀敌人!这种经过战斗洗涤的革命友谊,它自然比海水还深比烈火还热啊!
庄严的主席台上,背景为鲜红的党旗;鲜红的党旗上面,有着伟大领袖毛主席身着军装的头像;党旗的另一边,红色里透着黄亮,黄亮里闪着万丈光芒……这场面,这气氛,给人一种多年前毛主席他老人家还健在时的感觉。我知道,组织者如此安排,无非是想给人一种感觉,一种精神充实感和道德回归感罢了!
那高音喇叭里,高唱着“战友啊战友”的壮歌——
战友啊战友明天我们要分手
消息传来眼泪在心里流
当兵的时间虽然很短暂
但我懂得了人生爱上了军旅
战友啊战友明天我们要分手
让我再次握住你的手
不要难过不要泪流
让军歌唱响凯旋的风流
战友啊战友明天我们要分手
让我再向军旗敬个礼
让我再吃一顿班长熬的粥
明天就要踏上新的征途
战友啊战友明天我们要分手
让我再次握住你的手
不要难过不要泪流
让军歌唱响凯旋的风流
战友啊战友明天我们要分手
让我再次握住你的手
不要难过不要泪流
让军歌唱响凯旋的风流
让军歌唱响凯旋的风流
是啊,他们这些个战友,昔日在军营的时候,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当年在越南战场的时候,同行军同侦查同战斗同杀敌;战场上归来以后,他们又经历了军人必须的复转退伍和生离死别的分手……可今日里,他们相见了,重逢了,30多年的分别在今日里一旦相聚,他们能不激动吗?于是乎,他们欢呼,他们握手,他们拥抱,他们拍照,他们唱歌,他们呼号……也难怪,因西咸新区是一国家级新区,是唯一的“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先行试验区”,而秦汉新城依据其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的定位,已先后投资逾3亿元人民币,建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都市农业项目,包括美食娱乐、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截至目前,这里的复转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已安置复转军人200余人、地方民众800余人。今天,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就要挂牌,而这一基地的建立,为退伍军人提供了就业、创业的平台。
要举办这样一个盛会,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威武的气势雄壮的色彩。可是,什么最威武呢?什么最雄壮呢?这次盛会的组织者大秦农庄董事长王相斌,身在古都咸阳且就在距掌旗寨不远的这个地方,自然一下子就想到了“秦兵马俑的活化石——秦汉战鼓”,于是,他便再三相请,盛情相邀,让黄建民和他的鼓友们参加,好为此次盛会增色添彩。
固然,大会开始之前,那最赢人眼球的,是老黄他们秦汉战鼓的热场;而大会开始以后,最激动人心的,也还是老黄他们秦汉战鼓的表演;所不同的,他们这时冒着烈日,身披重铠,奋力击鼓,忘情呐喊!真格是,战鼓咚咚,唢呐声声,人喊马叫,威风凛凛!我暗想:这时太阳给予老黄和他的鼓友们的温度,就不是38度、39度、40度,而应该是48度、49度、50度了,抑或是58度、59度、60度了……多么感人的执着?多么迷人的风采?多么憾人的壮举!
大会正式开始以后,有十几位嘉宾被请到主席台上,他们有西咸新区管委会、陕西省消防总队西咸新区消防支队、咸阳军分区、兰州军区预备役部队141师、咸阳市民政局、咸阳市武警支队、咸阳市双拥办等单位的领导,各类人物,方方面面,军民党政,应有尽有。我作为复转军人的代表,更大的可能因为我是一位军旅作家,也被请到了主席台上,这不能不是一种光荣。但遗憾的事,在这一盛大的复转军人聚会上,我未见到一位空降兵战友,因之我向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有关领导建议,在这个地方,不一定只搞陆军文化,还可以搞海军文化、空军文化、空降兵文化!尤其是在咸阳这个地方,有我们许多空降兵战友,他们都是空降兵部队之出类拔萃者,如把他们聚集起来,搞起空降兵文化,它不能不成为古都咸阳秦汉新城双拥工作的一大亮点!对于我这一建议,他们答应予以考虑。
当时,由咸阳市民政局副局长冯永信讲话,他说——
值此建军88周年之际,我们大家在大秦农庄欢聚一堂,以独特的方式纪念“八一”建军节,充分说明了西咸新区管委会和秦汉新城管委会对“双拥”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对军民深度融合工作的积极探索。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民拥军,军爱民是我们党光荣的优良传统。秦汉新城正在探索的以实业发展推动双拥工作和以双拥工作推动实业发展的“双推双拥”工作思路是新时期深化双拥工作的新探索,是秦汉新城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有形载体和实现渠道。复转军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今天在这里正式授牌,不能不令人兴奋。
啊,军人的节日,军人的聚会,军人的方阵,大秦的农庄,大秦的战鼓、大秦的军阵……这是一支多么自然、奇妙、雄壮的军旅和谐曲啊!
此寨千年有活证
这位老人,年已94岁,他名叫陈学敏,是掌旗寨的一位老者。老人前两年身体尚好,但近两年因年事太高,体质欠佳,所以很少出屋,多半时间躺在床上。那是今年8月10日下午,我同黄建民先生一起,采访了这位老者。
老黄首先向老人说明了来意,老人十分高兴地说:“好啊,咱这掌旗寨,咱这秦汉战鼓,也真该写一写呢!要不是因为这两年老了,把‘灯’弄坏了,我一定要陪上你,在掌旗寨到处看看,边看边讲掌旗寨的历史,我们这里很有看头,也很有写头呢!”
老黄这时插话解释:“你知道陈老所说的灯吗?它指眼睛。陈老是说,他眼睛看不见了。”
老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思维却很清晰,声音十分洪亮。他说:“早年的时候,我们这掌旗寨,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有城墙、城楼、城门、城堡、城壕、城沟、陷阱等等,更有商家、店铺、银号、当铺、长廊、庭院、小楼……十分繁华,应有尽有。它既可以御敌于城门之外,又能够自给自足养活一方百姓,故人称‘小咸阳、小长安、小北京’呢!”
惜只惜,清同治年间,发生了回民叛乱,那些野蛮而无知的叛乱回民,对汉民和汉文化恨之入骨,必欲杀之毁之而后快。这样,具有秦军传统秦人骨气秦人血性常常与他们作对的掌旗寨居民,自然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于是,住在掌旗寨不远处的一直与掌旗寨闹对立的穆家的回民,率先对掌旗寨进行了报复。在叛乱队伍的支持下,他们开进了掌旗寨,所到之处,人被杀,房被烧,店被抢,物被夺,城被毁,井被填……可怜千年掌旗寨,今日一夜葬回人,此寨历史两千年,名胜古迹荡然无存!
说到这里,老人叹了口气,对我说:“那一次,掌旗寨究竟死了多少人,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听老人们讲过这样一件事,你就知道当时有多惨了。”他说着,便讲了起来——
回民叛乱时,掌旗寨村里,有个妇人正在井台上洗衣服,她见来了一批拿刀持枪的回民。有一个持枪的回民,他的枪头上挂有一个包袱。那回民一见这个妇人,便将枪头上的包袱给她一丢说:“你把这包豆芽菜,给我摘一下。”
妇人打开包袱一看,哪有什么豆芽菜,眼见是一只只血淋淋的人耳朵,都被用刀割了下来,上面有金银耳环。她吓得不敢吭声,也不敢动。那回民把枪头朝她一指,说:“摘不摘?不摘就挑了你!”
那妇人害怕,只好硬着头皮,摘下了那些割下的耳朵上所戴的金银耳环,但她人却被吓昏了过去。那持枪的回民,哪管她的死活,便一枪把她挑入井中。
听陈老说罢,我听得害怕,听得心惊!想不到,在陕西历史上,还发生过这样的悲剧!在掌旗寨的历史上,还发生过这样的悲剧!这也许正是掌旗寨被毁秦汉战鼓历史被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归来后,我专门查阅了有关同治年间回民叛乱的有关史料。
那是在18世纪,清朝的日益尖锐。清朝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以汉制回政策,“凡争论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族”。回族人性,亿万同心,故回汉矛盾日益加深。但的领导者,自觉不自觉地让造反的战车驶向了民族仇杀的错误方向,其策略失误和没适当的把握度,不但殃及了无辜的汉族百姓,也给自己的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
当时,一些甘肃著名的神职人员、从麦加和也门归来的,在中国西北回族创立了和派新教。老教和新教信徒之间的分歧,以及清政府的管理不善,是造成回族和穆斯林在1781年和后两次暴动的主因。
稍前的1856年,在云南省也发生了领导的大规模回变。由于和反抗清朝,中国境内的诸多回族也爆发了大面积的起义。&时至1862年,由于对不满,回之间的民族冲突日益激烈。加上官府的腐败和欺压,又受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在的影响,、马生彦、马振和、等回民首领发动了叛乱。同时,在宁夏也爆发了以马兆元合马化龙为首的大面积的回民之变。
在陕西的回军一开始在陕西中部立足,迅速弥漫到整个陕西,于1862年6月底围攻西安,1864年开始才被清军逼迫退守陕甘边区。当时,汉民少有反抗能力,与许多汉民吸食鸦片不无有关。
太平天国被消灭后,率领湘军开始对陕西山西一带用兵。左宗棠首先进攻捻军,在捻军被击破后再进攻位于陕西的回军,1866年回军退守甘肃。1869年左宗棠派进攻宁夏的金积堡,马化龙接受安抚后见清军屠城,迫于压力再次发难,兵败后被杀。
试想,在这样一场灭绝人性的种族大屠杀面前,掌旗寨还能幸免么?掌旗寨文明还能幸免么?一切,皆无可能。可以说,这就是千年掌旗寨和其文明被毁于一旦的主要原因。但是,遭屠杀的人死了,可还有少数幸存者;碑石类的文物毁坏了,可幸存在的口碑还在……如今的掌旗寨历史,主要靠当地人的口碑相传传下来的。
据说,周赧王五十五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七年,即公元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军进攻赵国长平,赵国老将廉颇领兵相抗,秦军连连失利。当时,廉颇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一连坚持数载,实力强而急于一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战争进入胶着阶段。两国都不堪重负,经济将近崩溃。
在此情况下,秦国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拔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他们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他上任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于是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秦国听说赵国任赵括为将,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
白起是陕西眉县人,他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曾大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石击卵”的强大态势。
战局的发展,果然按白起所预定的方向进行。8月,对秦军动态茫昧无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撤。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实施追击。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阵地长壁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受挫,被阻于坚壁之下。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秦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后,抢占了西壁垒(今山西高平北的高地),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并切断了赵军的所有粮道。与此同时,白起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
到了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部队,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打开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仍遭惨败,连他本人也丧身于秦军的箭镞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40余万饥疲之师全部解甲投降。当时,秦军只有20万人,但赵国降卒多达40万人,随时都有兵变的可能。白起为防意外,便暗中指示秦军在当日夜间,个个头上裹上白毛巾,夜里以鼓为号,但闻鼓响,便一起动手,把40万赵军降卒全部杀光。最后,只留下240个幼小的赵国降卒回邯郸报信。这样,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据说,就在白起欲秘密前往长平之日,昭王问他:“将军前往长平,还欲带何人?”
白起说:“只张大麻子一个人足矣!”
这张大麻子何许人也?他正是秦昭王旗鼓营的首领。其人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身体矫健,声吼如雷,尤其是他一脸的麻子,令人看而生怯,望而生畏。他执掌军旗,更是身手矫健,其行如飞,故称其为草上飞。张大麻子一直为白起将军的部下,掌管着旗鼓营五百壮士,对白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十分熟悉,心领神会。但王龁对他并不看好,也因为秦王宫中有庆贺之事,所以王龁出征没有带他,却给旗鼓营任命了一名新首领。白起因深知张大麻子其人,关键时刻启用于他,也不是没有道理。
长平之战时,那旗那鼓,皆有玄妙;旗有旗语,鼓有鼓音;秦军看之即懂,听之即明。而赵军却概不知之,这也是赵败秦胜的一个主因。特别是那天夜里秦军杀戮赵军降卒之时,每一个行动,都靠鼓音指挥,秦军刀刀见血,赵卒全为刀下之鬼。此后,大秦战鼓,仍在承继,而头戴白毛巾的习惯,却被陕北人承袭了下来,时至今日总不更改。
长平之战后,秦军旗鼓营将士皆奉草上飞张大麻子为他们的祖师,而对于白起将军更奉若神灵。
耐人寻味的是,时至今日,在掌旗寨村北仍有“洞庙”。千百年来,该庙重修过多次,庙中的神像也重塑过多次,虽然现在庙中所塑神像是“送子娘娘”“药王孙思邈”和一位黑须执笔仙者之像,并不是什么“洞庙”,而有殿堂一座,房屋很少,不具规模。对此,陈学敏老人给了一个比较圆满的解释,他说:“那个地方,原来叫作‘土金桥’。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那里原来有一条大沟,沟中间有一道长堤一般的大土梁,地下水冲为洞,上面横土为梁,恰似一座天然的土桥一般,人马车辆皆可行走,故人们称之为土金桥。”
就在土金桥这个地方,过去有一座始于秦代的庙,人称“洞庙”,又叫“白胡庙”。庙内所供,是一白胡将军的塑像,他实际就是白起将军。因白起将军不同意秦昭王急于进攻赵都邯郸,昭王不满,派应侯范雎去请白起为将,他亦不从,便驱逐白起离开咸阳并赐剑让他自裁。白起的自裁,是因为他得罪了秦昭王和应侯,故官方对其死十分冷淡,民间却深表同情。掌旗寨的“洞庙”,就是民间祭祀白起的产物。初为洞庙,是因为此庙建于土窑洞之中,也因为害怕官方追究,不敢大胆祭祀白起;而此庙又有“白胡庙”之称,那白寓意白起,相传白起留有胡须,这“白胡庙”不祭祀他又能祭祀何人?
“白胡庙”祭祀白起是其一,祭祀张大麻子和大秦战鼓才是其二。正因为此,每年二月初二,这里都有庙会,庙会的主要内容是祭“白胡爷”。祭“白胡爷”的形式除了进献祭品外,另一种形式就是击打大秦战鼓。但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推移,加之种种人为的因素,洞庙在几番重修后由洞变房,虽然“洞庙”的牌匾未变,但塑像在几番重修后,被供奉者的胡须也由白变黑,以至变成了药王孙思邈和送子娘娘,白起将军竟成了陪衬,这也只能是历史模糊的悲剧罢了。
据说,当年秦军旗鼓营的官兵,除了定居掌旗寨外,散居于周边村寨的也为数不少,他们也喜击打大秦战鼓。所以,每年二月初二白起将军的祭日之时,各村寨的鼓队皆聚于此地,展示自己鼓队的阵容和鼓艺,也就不难理解了。说是每每比赛,一定要见个高低,比个输赢,哪个鼓队赢了,就上第一炉香。比赛胜负,以围观的群众多少而论,谁家的鼓音洪亮,把式的鼓技高,围观的观众自然多,也就赢了。似此,白起将军的祭日,在白起庙进行大秦战鼓的赛会,这该具有何等的意义?
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今日的掌旗寨,差不多已被同仁村所取代了。例如,我供职于西安市龙首村的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今每每去掌旗寨,所依赖的交通工具是“游10”车:说去“掌旗寨”,司机和售票员概不知晓,但一说去同仁村,他们则一清二楚,因为“同仁”是“游10”的一个站点。就此事,我亲自做了考证,在距同仁村村委会西去约500米处,树有一块并不很大的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人民政府所立的石碑,正面仅有“同仁庄”几字而已,下面注明是“1990年立”。而背面的文字,真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市部东部二十三公里,在乡政府东部,距乡四里。清同治年间,湖北难民迁此。以“同天平艮”四字,建立四个村庄,该村取名同仁庄。村南原有西汉时通向汉景帝阳陵的一个渡口“千家渡”。
看来,在这块石碑上,也没有“掌旗寨”的字样,但“千家渡”则是有的。史书上没有,碑石上没有,可不见得老百姓的心中没有。据说,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村干部,差不多都成了搬迁者的后代。正当同仁庄的村干部满心喜悦,在村委会驻地欲立“同仁村”村碑之时,掌旗寨的老人们皆不答应。寨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这样说:“我们掌旗寨是先有的,秦朝时候就有了,是秦始皇御封的,我们是眉毛;你们同仁村是后有的,是清朝同治年间才有的,你们是胡子;眉毛先有在早,胡子后有在晚,眉毛不能刮掉,但胡子却可以刮掉,你们怎么能以胡子替代眉毛呢?所以,在掌旗寨这个地方,要立只能立掌旗寨的碑,不能立同仁庄的碑。”而掌旗寨的人,全都支持这一观点。于是乎,这同仁庄的石碑,便只能西退200米,立于后来同仁庄的村口。而掌旗寨这块碑子,却一直刻在掌旗寨人的心里!
单从同仁村1990年所立的石碑内容看,我们并看不出多少掌旗寨的影子。如再细细考究,那“游10同仁庄”站牌,树在了村委会的门口,但那“同仁庄”石碑,却距站牌和村委会西去200多米,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此。但值得注意的是,那同仁庄的碑文之末,刻有这样三字——千家渡,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
“千家渡”即有名的“咸阳古渡”的渡口,它起源于秦代,是汉唐西渭桥(即便门桥)旧址,历史和考古学家考证的结果是,咸阳故址在今咸阳市东南,即今日掌旗寨的附近。
咸阳地方志载,“咸阳古渡”建嘉靖年间,渡口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第一渡。“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诗云:“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的《》就更有名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既是诗证,更是史证。
提起咸阳古渡,就不能不说到,渭河三桥包括东渭桥、和。其中东渭桥是五年在渭河上建的;汉武帝又在渭河东岸与曹家寨两村之间的文王嘴附近建起了西渭桥(也称便桥或);而中渭桥则是秦昭王始建,到汉代重修,在今南的。咸阳古渡的遗址就位于西渭桥的附近,所以咸阳古渡也有渡之称。汉代修建帝王陵也是东西营建的直接原因。不过,开辟了丝绸之路后,这里已成为丝绸之路的桥头堡,送行去西域时这里是必经之路。当时,通过渭河只有两种方式,要么通过桥,要么通过古渡,据说渭河上或桥或渡,并存了很长时间,也许有一段时间以桥为主,可有一段时间以渡为主。
唐时,西渭桥更名为,昔日之便桥成为一座见证了的“离别之桥”,古老的渡口也曾见证了多少离别的泪水。虽然,唐朝从军或出使西域是令人仰慕的壮举,但西域一带当时还比较荒凉,生活水平与风土人情都和中原大不相同。送客至此,心中不免会产生悲伤。而唐时咸阳古渡已经非常繁华,白天桥上车马穿梭,晚上城门关闭,舟船开始工作,把货物摆渡到码头。码头附近建有“”,来往的商旅、马帮、驼队必在这里歇脚。桥头两岸,贩夫走卒,人马喧闹,歌舞升平,一派繁荣。
明嘉靖中,咸阳古渡以舟为浮桥,常年畅通。其后冬春有桥,夏春仍以舟渡。通陇通蜀,过客众多,彻夜不息,成为秦中第一渡。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阳城西迁到驿,渡口处建有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这里,也是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今天,那古桥遗迹,在隐没百年之后,于2001年重现人间,这与西咸新区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无关系。据说,有关方面正欲恢复“咸阳古渡”的旧貌,我们当翘首以盼。
根据以上文字而尤其是史料,我们可不可以勾勒出这样一个画面:在古老的秦都咸阳,有着秦王以至秦始皇、秦二世辉煌的宫殿;在秦皇宫殿的附近,有着旌旗飘飘战鼓咚咚的旗鼓营;从旗鼓营东去约5里地处,便是繁华的咸阳古渡渡口;无论旗鼓营还是古渡渡口,都是当时秦都咸阳的精彩景致……后来,秦朝虽然灭亡,但汉皇对秦朝旗鼓营的兴致不减,仍让旗鼓营的将士为他们掌旗,给他们击鼓,“大秦战鼓”便演绎成了“秦汉战鼓”。尤其是,在旗鼓营周围,有着多个汉皇的陵墓;皇家祭祀的大队人马,每每通过渭河桥和咸阳古渡,来祭拜自己的先祖;每逢祭拜汉皇之时,必有旗鼓营将士为之锣鼓配合,一片肃穆威仪景象……旗鼓营的将士,在离开旗鼓营之后,仍对击鼓情有独钟,便把“大秦战鼓”和“秦汉战鼓”带到了民间,作为一种民间庆祝和娱乐活动,这在掌旗寨一带最为活跃。而到了清同治年间,由于回民叛乱,将掌旗寨和它的文明毁于一旦,但鼓文化还是部分保留了下来。很快,湖北一带的难民,听说掌旗寨一带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当地居民多被叛乱回民屠杀,便逃难来到这里,耕种闲置的土地,以后再子孙生息繁衍,这才有了今天的同仁庄。此后,同仁庄与掌旗寨共存,以致差点吞并了掌旗寨。但是,由于掌旗寨人的坚持,这个村名还是保留了下来,秦汉战鼓也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掌旗寨的历史。如果叫我说句公道话,掌旗寨应当存在,同仁庄也应当存在,但是当地还是应该叫掌旗寨的好,还是掌旗寨那位老者说的在理,‘眉毛在先,胡子在后,眉毛不能剃,但胡子可剃。’如果恢复掌旗寨之名,那当地的历史,能推前两千多年,也不定,这里以后会成为一个大旅游点呢!
此鼓至今有传人
我们知道,现代作战指挥命令的传递靠的是电台、网络和电话。再往前推,那便是军号了,军号声声,传达命令,这是不少昔日里当兵从戎的人十分熟悉的事情。但是,古代作战,他们的指挥命令的传递靠什么呢?那便是旗和鼓。古代军中设有旗鼓营。旗有旗语,鼓有鼓音,旗语鼓音,号令三军。旗有旗手,鼓有鼓手,旗手鼓手,有聚有分。《左传·曹刿论战》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二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足以可见鼓在军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而显赫,它不仅能传递指挥信息,还能壮军威,鼓士气,乃是展示军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军中之鼓也称为战鼓,战鼓谓之军魂。
李白诗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快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单从此诗看来,秦始皇当年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威风?秦始皇其所以能统一中国,是由于他有一支摧枯拉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虎狼之师”,而这支军队的军魂是什么?它便是军中的战鼓。令人欣慰的是,大秦帝国虽如同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彗星,在历史的夜空中转瞬即逝,但是秦国的军魂——大秦战鼓虽历经2300多年,却仍然十分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就是掌旗寨村民们祖祖辈辈打着的一种鼓,其鼓声恢弘、昂扬、激奋、势大,它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大秦“虎狼之师”的战鼓,故村民们皆称此鼓为“大秦战鼓”。
那么,掌旗寨人击的鼓,与别家的鼓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鼓,是特制的黑色大鼓,人称“黑老虎”,即不但鼓是黑的,那鼓面上也隐隐有黑老虎的图案。关键是,他们村里,一代又一代,有着大秦战鼓的正宗传人,所以,在“洞庙”二月二的赛鼓会上,他们赢的机会自然就多。尤其是一遇到雨雪天气,“黑老虎”的威力一下子就突显出来,它吼声依旧,震耳欲聋,其它的鼓则击打乏声,有气无力。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观众们全围到“黑老虎”的周围,掌旗寨的鼓手们自然更加生龙活虎,腾跃呐喊,势不可挡。
掌旗寨属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它南临渭水,北依白蟒原,原上有11座秦、汉帝王陵,汉帝陵共9座,其中5座建有陵邑。以后,白蟒原便谓之五陵原。正阳镇就是战国时期秦孝公所修的咸阳古城的所在地,掌旗寨位于汉阳陵之南,渭水北岸,咸阳古城东门外10里处。当年,大秦帝国的旗鼓营就驻扎在这里。秦完成统一之后,其历史的使命得以完成,而后,秦被汉代,汉承秦统,旗鼓营的官兵有的仍从军,有的则脱掉戎装,成了普通老百姓。他们不出征了,不打仗了,便变营为寨,而这些穿着老百姓衣服的鼓手们仍丢不下打鼓,他们继续击打大秦战鼓。汉以后,大秦战鼓的传承人给大秦战鼓揉进了不少汉的元素,它便演绎成了秦汉战鼓。对于秦汉战鼓,他们世世相承,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了今天。就这样,才把大秦帝国的军魂当然也是大汉帝国的军魂保留了下来。
据老黄讲,大秦战鼓分为三部曲:第一部,出征曲;第二部,交战曲;第三部,凯旋曲。
出征曲俗称为“慢三火”。它威武庄严,紧张有序。试想,圣命下达之后,将帅统军指挥,调兵遣将,浩荡出征,安寨扎营,排列布阵。这样,出征曲所发出的,自然是让将士们整装待发,奔赴前线的号令了。
征战曲俗称为“紧三火”。它紧凑激烈,刚猛高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再加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给人一种金戈铁马、厮拼疆场的真实感,征战曲意在鼓舞士气,冲锋陷阵,让将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
凯旋曲俗称为“不紧不慢再三火”。它豪气万丈,昂扬向上,悲壮无比,却又豪情奔放,轻松欢快,试想,经过长途的跋涉,激烈的交战,拼命的厮杀,终于战胜了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他们就要回国了,回家了,将士们怎么能不高兴,不愉快呢!
秦汉战鼓每每列阵,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数百人,鼓手旗手们均身着大秦将士戎装,庄严肃穆,威风凛凛。主鼓,无疑是全阵的中心,围绕主鼓的主打,数盘副鼓助阵,同时,还有锣、铙、锁呐、马铃伴奏,多种乐器同时击打,组成一支勇士出征、厮杀并夺取胜利而凯旋回国的和谐曲,又怎么能不威武雄壮呢!而那主鼓背后,又有一面“秦”字大旗,在这杆大旗周围,若干面大秦军旗随阵摆开。鼓有鼓阵,什么三星阵、五星阵、七星阵、八卦阵等,敲有鼓技,什么追星棰、揽月棰、冲天棰、撼地棰等。每每击鼓之时,旗手鼓手精神抖擞,英姿飒爽,再加上旌旗猎猎,威风八面,自然能让人们看到两千年前秦“虎狼之师”横扫六国的威武气势,看到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气概。但见,鼓棰翻飞,铿锵有力,紧凑激烈,刚猛高亢。更有,追星棰,英勇无比;揽月棰,势不可挡;冲天棰,气贯长虹;撼地棰,威震八方。旌旗之下,战鼓声中,将士们催马扬鞭,勇往直前,呼号呐喊,威震敌胆……大秦帝国,横扫六合,江山一统,国力强盛,势不可挡。但是,由于赵高指鹿为马,秦二世昏庸无能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一帝国大厦迅速坍塌。毕竟,汉继秦统,一脉传承,由“大秦战鼓”演绎的“秦汉战鼓”得以延续。因为大秦战鼓成了秦汉战鼓,便又有了“马踏匈奴”“回首望北斗”“还我河山”等鼓曲。总之,秦汉战鼓的十几种打法,变化无穷,奥妙无尽。那鼓声响彻,撼地动天,汹涌澎湃,排山倒海,有虎啸深山之感,狮吼森林之威,大兵压境之势,黑云摧城之力!老黄讲,他们用流水调表现十万大军修筑万里长城的号子声,用唢呐声表现战马的奔跑声,用串铃表现战场上激烈的格斗厮杀声。再以鼓、锣、铙、铃、唢呐等乐器互相交织,展现出激烈壮观的战斗场面,使人感到亢奋向上,斗志昂扬。好一个秦汉战鼓,它果能壮军威,使人豪情满怀;鼓士气,催人信心倍增。如置身击鼓现场,鼓手们神情忘我,人人陶醉疯狂,观众群情激扬,热血沸腾,全然陶醉其中。这时,能给人一种秦兵马俑方阵复活之感,这是活脱脱的一个大秦帝国旗鼓营之再现。这里,我们用“秦兵马俑方阵复活”来形容老黄他们的秦汉战鼓,可这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形容,我们还可以找出有力的史证:在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三号俑坑,出土了第45号秦俑。这个秦俑,他不是别的俑,正好是一个秦始皇旗鼓营旗鼓手的形象。只见他,头戴巾冠,脖系围巾,身穿铠甲,一身戎装,最是他双目正视,全神贯注,紧握鼓棰,臂力外张,双棰击鼓,一丝不苟……这是当年秦军旗鼓营一位鼓手形象活脱脱的再现,无须书面文字描写,此形象作史证足矣!可惜的是,历经2000多年之后,这位鼓俑手中的鼓棰,早已变为尘土,只是那战鼓的轮廓还在,鼓俑击鼓的架势还在,神情专注依旧,这已经是很珍贵的了。我由此突发奇想,那秦俑博物馆,怎么就不请老黄和他的秦汉战鼓队去做呢?如果他们去的话,两者一旦结合,又该是多么壮观的一种情景,能给人一种多么深的印象!
秦国的将军,白起之后就数王翦了。王翦是陕西频阳东乡(今富平)人。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先统兵灭赵,接着平定了燕国,其子王贲先败楚,再平魏。王翦父子灭赵魏之后,秦始皇又让王翦统60万大军攻楚,他终于平定楚地,俘楚王熊负刍,王贲又平定了燕、齐。至此,六国皆平,天下一统。
王翦统军,十分有名,但他军中旗鼓营的首领燕子张进山也很有名,在不提真实姓名时,后人又俗称燕子张进山为燕子三。这位张进山不是别人,正是张大麻子的孙子。孙接爷班,承继祖业,成为大秦军营旗鼓营的首领,大秦战鼓,传至汉代演绎成秦汉战鼓,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时至黄建民这一代,他们传了多少代呢?共46代。人们听来有些诧异,从秦昭王时代至今,已是230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大秦战鼓,怎么才传了46代呢?这草上飞张大麻子同燕子张进山的关系,我们已交代清了,他们是祖孙关系。那么也就是说,草上飞张大麻子是大秦战鼓的创始人,人称燕子三的其孙张进山是第二代传人……从那以后,一如既往,战鼓传承,隔代相传,不传儿子,不传侄辈,只传孙辈,且必须是鼓手中之最优秀者。正是这样一种传承方法,到了黄建民这一代,他就是第46代传人,这是准确无误的。
自大秦战鼓第二代传人燕子张进山之后,这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以至第42代以前的传人,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已无法考证。但是,从第43代以后,谁个传承,谁个有什么特长绝技,却是一清二楚的。那么,这第43代传人是谁呢?他是张家老大。其人力大无比,人称千斤力。说是清朝年间某年二月二,就在洞庙之前,照旧举办赛鼓大会。因洞庙的地形分高低两个平台,每年赛鼓早到者占高平台,迟到者在低平台。有一年,掌旗寨鼓队去的迟了,只能占低平台。但赛鼓之时,天降细雨,其他鼓队的鼓都打乏了,鼓手们有气无力,锣鼓少了声响,唯有“黑老虎”震天价响,撼山动地。就在掌旗寨鼓队胜券在握之时,那高处平台的鼓队有人想出一个坏点子,他们从高处平台上,对准“黑老虎”帅鼓推下一个石碌碡来,将“黑老虎”帅鼓砸了个稀巴烂。立时,“黑老虎”帅鼓哑了。大把式急了,此人正是“千斤力”张家老大,他竟然跑上前去,一下抱起石碌碡,发神威冲上平台,将石碌碡往高台上的帅鼓一砸,把对方的帅鼓也砸了个稀巴烂。那支鼓队有鼓手欲拦,但一见张家老大如此神力,谁个又敢惹呢!他们明里不惹,暗里却一定要惹。有一天,掌旗寨的一位老鼓手推着一推车柴禾,孙子在前面拉着,他在后面推着,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不料,那家输了的鼓队却雇佣枪手进行暗杀,子弹先从掌旗寨老鼓手孙子的头上穿过,又射进老鼓手的胸膛,祖孙俩同时毙命,多么悲壮的往事啊!
第44代传人是谁呢?他是张六老汉。张六老汉体捷身敏,人称鼓鹞子,他打起鼓来形如鹞子,上下翻飞,鼓棰舞动,煞是好看,各种动作交相变化,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次表演中,鼓鹞子正在奋力击鼓,一根鼓棰突然折断,情急之下,鼓鹞子顺势从身后抽出了自己那铜头、铁杆、玉石嘴的长杆烟锅代替鼓棰,继续擂鼓表演,直到表演结束。此举,引起了一片更加热烈的喝彩声。
张六老汉之后,又是谁成为了秦汉战鼓的传人呢?他就是陈德胜。陈德胜老汉人称铁胳膊,他不但是打鼓的大把式,铙钹打得也很出众。他们鼓阵里有一对最大最重的铙钹,很少有人掂得动、抡得开,但这对铙钹在陈德胜手中十分得体灵便,他只要双铙一举,人便会随铙钹飞起,在空中一声炸响,人再飘然着地,动作甚是优美精彩。到了老年,陈德胜老汉的一条腿因风湿疼痛,不能直立,但却没有因此而终止打鼓的爱好。当年春节打鼓时,他爬上鼓台,一腿跪地,一腿弯曲,抡起他的铁胳膊,继续打出了一场场精彩的大秦战鼓。最后,他两条腿都不能行动了,不能再上鼓台表演了,老汉便双臂拥抱着“黑老虎”,老泪纵横,无限伤悲,他用脸贴着鼓面,一遍遍地吻着大秦战鼓,真似老牛舔犊一般。
也正是陈德胜老汉,他把敲击秦汉战鼓的绝技传给了黄建民,这才有了今天秦汉战鼓的第46代传人。
老黄其鼓及鼓韵
今文章写到这里,我不能不想起一个著名的典故:只因为尧把帝位让给了舜,舜把帝位让给了禹,三代让贤,才有了一桩千古美谈,当时,他们传位之时,没有厮杀,没有争夺,也没有争吵,有的只是谦让、帮助和尊重。那个时候,老君换成新君,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正常的轮换。可是,自从禹之子夏一开子孙承继王位的专权之后,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那种父子相争、兄弟相残、血腥登位的例子举不胜举,屡见不鲜。
我还想到了浙江杭州的西泠印社,其社本为王禔、丁仁、叶铭、吴隐四人所创,但他们人人退后,个个谦让,硬是把著名书画家吴昌硕推上前台,由他出任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首任社长后,又有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这些著名书画家、金石学家和著名学者分别担任了社长,他们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正因为此,才成就了西泠印社的百年伟业,使之成为西湖一景,更成为了国家一级的印学博物馆。
我也曾经为西泠印社是百年印社而感叹,感叹我三秦大地并没有类似这样的百年社团。却不曾想,在我陕西在我古都咸阳,却有着这样一种传承了2300多年传承了46代的秦汉战鼓,它不能不令人深为惊讶。如果我们翻开史册仔细计算,从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公元前770年)算起,大秦战鼓已有2700多年的发展传承史。而从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即白起将军带兵攻打韩国的新城算起,大秦战鼓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传承发展史。若按一代传人50年计,大秦战鼓应该有46代传人,黄建民正是这一代的传人。
大秦战鼓的传人,既不搞世袭,也不搞选举,靠的就是传承。这种“传”,就是由上一代传人进行传授;这种“承”,就是新一代传人向上一代传人潜心的学习;所有的传人,都必须认真学习上一代传人的鼓艺、人品和德行,在鼓队中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权威和威信,而且,他们一般都有绰号,诸如“千斤力”张家老大,“鼓鹞子”张六老汉,“铁胳膊”陈德胜……而黄建民呢?他则是享有“鼓疯子”盛名的了。
秦汉战鼓的传人是秦汉战鼓表演队里的焦点和核心人物,鼓手们和群众习惯称他们为“大把式”。“大把式”打的是帅鼓,就是帅鼓手,在大秦战鼓鼓阵中,数他最为“帅气”。所有的旗鼓手,都得听他的、看他的。三尺鼓台之上,“追星棰”“揽月棰”“冲天棰”“撼地棰”,棰棰都有“下数”,有板、有眼、有力,尤其是大把式的肢体语言,它融戏剧、体育、舞蹈动作于一身,处处给人以飒爽英武、强悍威猛、矫健神奇之美感,使人过目不忘,印象至深。
打鼓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鼓手们打鼓的时候,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四肢总不停歇,脚后跟难得挨地。每每一段鼓曲过后,无论是帅鼓手还是旗鼓手,全都会累得一身大汗。纵是大冬天,但凡打鼓,鼓手们常常会光着身子,更不要说是夏天了。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今年的“八一”,像那样火辣辣的红太阳,似那般大热的三伏天,我们的老黄和他的鼓友,却一个个戴盔穿甲,拼命敲鼓,欢呼雀跃,如痴如醉,那该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毅力呢!怨不得,鼓手们这样说:“咱们打的这鼓应该叫二杆子鼓,咱们的秦汉战鼓队就是二杆子战鼓队,大把式更是个鼓疯子。”那打帅鼓者,不光要有“二杆子精神”,还要有“二棰子绝技”。黄建民呢?他从小受“鼓文化”的熏陶,学的一脑子鼓文化,打的一手好鼓。长大后,他跟随陈德胜老人学习鼓艺,从小练就了一手绝活即“双棰冲天”。这就是,他在敲鼓的时候,会把鼓棰抛向空中两米开外,然后不偏不倚落在双手中,继续敲击。鼓手们都诙谐地说:“咱大把式的这一手,就叫‘二棰子绝技’,就他这一手,能把多少人镇住!”而这一手,也真令人叫绝呢!
“打鼓要好看,全在平时练。”这时秦汉战鼓队鼓手们常说的一句话。这些鼓手们除了击鼓的实践训练以外,更多的则是平时的徒手训练。徒手训练的目的,一是增加臂力,二是训练臂腕的灵动。训练的方法,就是左右手掌交替击拍腋下及腋背部位,击拍时有节奏、有力量,且发出啪啪的声响。徒手训练时,老黄教给鼓手们一套训练口歌:“一打铁,二打钢,三打矛子,四打枪。”他们每击拍一次,便念上一句,往复循环,总不间断,如果要说击打秦汉战鼓有什么秘诀的话,这似乎就是秘诀,同秦汉战鼓的传承一样,这一训练秘诀也传承了2300多年。
如今,一说起当初“入秦汉战鼓之门,拜陈德胜老人为师”一事,黄建民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在“文革”时期,是一次欢庆“最高指示”发表的仪式之后,少年黄建民出于凑热闹,也加入了村里的锣鼓队。没想到,陈德胜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击鼓天赋,想把秦汉战鼓的大旗交付于他。当时,他因双腿不能行走,便拄着双拐,把黄建民叫到黑老虎鼓前。而后,他把双拐往鼓跟前一靠,双手把鼓棰摸来摸去,人爬近鼓,用脸贴贴鼓这边,又贴贴鼓那边,再坐直了身子,十分严肃地对黄建民说:“舍娃子(黄建民小名),秦汉战鼓从张大麻子传到爷这一辈,整整传了45代。爷一辈子爱敲鼓,鼓是爷的命,不敲鼓能要了爷的命!可是现在,爷老了,人快不行了,但爷没了,这秦汉战鼓不能没了啊!爷看来看去,全村的娃娃,就数你是敲鼓的好苗子。所以,爷决定把鼓艺传给你,把‘黑老虎’交给你,你学会以后,就给娃娃们人多教一教,贵贱贵贱,不能让着秦汉战鼓失传了啊!”老人说罢,便流下泪来,一副老泪纵横的样子。
面对这样的老人,面对这样的场面,面对这样的战鼓,黄建民怎么能推脱呢?他一丝也不能推脱,一毫也不能懈怠,他说:“放心吧,德胜爷,我一定把你的鼓艺学下来,传下去,绝不会让秦汉战鼓失传!”君子一诺重千金,正因为黄建民有这样的承诺,所以他就必须把秦汉战鼓的传承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一生一世,不离不弃,传承发展。
就这样,黄建民接过了陈德胜手中的鼓棰,他成了秦汉战鼓的第46代传人。他也的确不负陈德胜老人之望,对于秦汉战鼓,他不仅接过了,也传承了,也发展了,将它无限的发扬光大!
秦汉战鼓又何以得名“黑老虎”呢?因为,黑色是大秦帝国的国色。“黑老虎”之黑就是国黑色,它意味着该鼓就是国鼓。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崇尚一种颜色,而且都对这一颜色赋予特殊的含义,大秦帝国所崇尚的便是黑色:一种说法是,“黔首”是秦王朝统治者对“民”的一个专用称谓名词,“黔”是黑色,黑色象征着野外劳作之“民”的肤色黝黑,“首”就是第一,即“民”是第一。在中国历史上,其他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们多将“民”称之为“草民”“庶民”“贱民”“奴隶”“奴才”等,将他们中的的官也称为“牧”,意即统治者就是“牧主”,“民”是被他们任意驱赶的牲畜。这样,无形中助长了统治者的骄横和百姓的卑贱。但是,秦国却对“民”不这样看待,甚至是非常高看的。正是商鞅变法以后,秦首先提出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观点,这也是秦重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以后,无论君王怎样更换,秦统治者都将其写入法条之中,而且以实际行动予以践行。由此可见,“黔首”一词,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人民”,这在两千年前,不能不是一个创举。
“黑老虎”为什么能够发出虎啸般的声响呢?它与其他鼓质地又有什么不同呢?原来,这种鼓的选材十分讲究,做工特别精良。其制作工艺,也是当年大秦帝国的旗鼓营流传下来的,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掌旗寨鼓匠们的绝活。
“黑老虎”鼓面的直径在1.8米以上,它需用特大牛皮,但这不是普通的牛皮,而是要选用健壮的“二一子”牛皮。“二一子”是关中方言,是指男女生殖器皆有但不能生育的人,二一子牛则指兼有公母牛生殖器特征但没有生育能力的牛。这种牛的牛皮富有弹性,韧性很好,耐击打,各种性能都优于其他牛皮。但是,这种牛皮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养牛人怨其吃得多,只长骨架不下牛犊,所以都不愿饲养它,一遇上就会早早宰了它。岂料,它们的皮,制鼓人却视为至宝。
一般鼓的鼓帮,选材多选杨木、松木,这些木料轻,外出击打时携带轻便。可杨木、松木容易变形,鼓帮也容易裂缝。一旦鼓帮裂缝,它便会走气,聚音效果变差。而“黑老虎”呢?它的鼓帮多选槐木、枣木等硬杂木,这些硬杂木帮板之间,接缝严密,帮板不易变形,鼓音十分浑实。
“黑老虎”除了选材讲究以外,其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纵使有了二一子牛皮,也一定要将牛皮用清油浸渗,浸油之后的牛皮,具有防水防潮的效果,纵使雨水落在鼓面,即会变成水珠,随着鼓棰的击打滚落而下。但其他的鼓,因没有这一道制作工序,所以不能防水防潮,一淋上雨水,鼓面就松弛起来,鼓音自然就没劲了。还有,做黑老虎鼓必须经过“踩鼓”这道工序。固然,其他的鼓也有踩鼓者,但一般只踩一两天。可黑老虎鼓必须踩四七二十八天。所谓踩鼓,就是将二一子牛皮在鼓腔上绷好后,鼓匠要站在上边踏踩,使紧绷的牛皮变松。踩鼓需要绷紧,踩松,再绷紧,再踩松,这样反复多次,直到将鼓面完全绷紧为止。踩鼓的目的,在于提高鼓面的弹性和韧性。掌旗寨老鼓匠为了制成“黑老虎”鼓,踩鼓时嫌自己的体重不够,有的背着石头踩,有的背着孙子踩。对于鼓帮的制作,他们除了选用硬杂木外,还要精心刨平,用上等的好胶合缝。鼓帮做好后,还要在鼓帮外调胶缠裹三层白布,再用生漆多次涂刷。这样加工的目的,在于让鼓腔密封严密不漏气,聚音。同时,在鼓腔内还要装若干根钢簧,钢簧上再挂若干个小铜铃。这些工序工艺,一般的鼓都没有,但是“黑老虎”却一道不省,一项不缺,这正是它声音无比洪亮浑厚独特的原因。
遗憾的是,这样一种古老的、独特的、绝妙的黑老虎鼓制作工艺,今日里已经基本失传。据老人回忆,掌旗寨最后一次制作黑老虎鼓,已时隔70多年了。因为,当年被大人背上踩鼓的小孩,今年刚离世,他逝世时是80岁。现今,掌旗寨已没有老一代的制鼓匠,新制的已很少见正宗的黑老虎鼓了。如今,老黄他们使用的鼓,都是从鼓厂专门定做的。尽管如此,他们哪怕多掏钱、多费时,也一定要求鼓厂尽量按照黑老虎鼓的独特工艺进行制作,将原始的工艺部分保留了下来。
以上,关于黑老虎鼓,我说了这么许多。那么这里,我想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化作为本章的结尾:“秦军军威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也就是说,当年,在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县西南)那个地方,当秦赵两军对峙时,秦军的战鼓,把武安的屋瓦都震动了。似此,也足以可见,当初秦军的黑老虎鼓,具有何等的威力!可喜的是,就是那时秦军使用的黑老虎鼓,今日仍旧保留了下来,传到了黄建民手里,这不能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老黄其人及家人
在前面,我们谈到了“节”,说到了“寨”,也谈到了人,却也少不了黄建民其人。但是,作为本文主人公的黄建民而尤其是他的家人,我们的笔墨也还是太少了。固而,这一章里,我便要写“老黄其人及家人”了。
老黄其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说他像黄忠,这有点太老;说他似罗成,这有点太小;说他像摇着羽毛扇的孔明,这有点太文;说他似一声喝断了张家桥的张飞,这又有点太武……但是,老黄其人,他粗壮结实,很有力气,嗓门极高,“鼓活”极多,一言九鼎,客套话不说,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记得有一次,我与他及另外一友人去礼泉某农家乐小聚,午休时间,我待在一个窑洞,他和友人待在另外一个窑洞,我们中间还隔着一个窑洞,可老黄谈话的声音,吵得我根本难以入睡,这足以见其嗓门之高了。如从正面讲,我们可以看出老黄其人坦白率真的程度,但谁个如果有点小私心想占点什么便宜的话,你最好别同老黄共事,因为他几乎一无遮拦。不过,有时我们也能理解,他成天待在敲锣打鼓的人群中,处在轰轰作响的锣鼓声中,你说话嗓门不高声音不大谁又能听得见呢!
早先的时候,我还是从曹志峰那里,才知道黄建民的,他希望我能为老黄写篇东西。但是,我却未能动笔,一是不太了解,二是没啥触动,三是我对老黄值不值得写表示怀疑。那是前年4月28日,我应黄建民之邀,赴咸阳石桥中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暨秦汉战鼓传习基地揭牌仪式,也看了场秦汉战鼓表演,虽有一定印象,但对我触动不大。其后,我虽也见过老黄,但只是一般的接触,并未见其表演,没有发现新的素材。可这一次不同,就在我正式在掌旗寨深入生活之际,因为同老黄有了许多的接触,这才发现他身上许多不被人注意的闪光的东西。首先,你知道,他对于秦汉战鼓事业的执着,几乎到了如痴如迷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才赢得了“鼓疯子”的雅号,这不能不令人敬佩。
老黄的父亲叫刘黄义,因给黄家顶门,便复姓刘黄名义,这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农民,辛劳一生贫苦一生耕种一生,他传授给儿子的,也只是些种种收收、耕耕播播这些农艺,对于鼓艺则一无所传,因为他并不爱击鼓。以至于,他对于儿子的击鼓爱好一不看好,二不支持,因为他认为打鼓是不能当饭吃的。不幸,他于日就早早离世,从那以后,这个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黄建民肩上。
他的母亲叫黄淑云,今年已83岁,但是身体尚健,思维清晰。要说的话,在这个家里,母亲才是老黄事业的坚定支持者。记得,儿时的黄建民初学打鼓的时候,父亲有些反对,母亲就说:“娃爱那,就让他打去吧,也不是干啥坏事!”她支持儿子走进了击鼓之门。后来,黄建民买鼓缺钱,要卖家里的粮食,母亲也不反对,还把自己节衣缩食的积蓄,拿给了自己的儿子。也许,正因为如此,老黄待母亲十分孝顺,时至今日,老母亲的尿盆,都是老黄每天亲手端去倒的。
他的妻子叫蔺芳花,这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型女人,如今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大大小小7口人,全靠她的操持。她对于老黄的事业,虽然不十分支持,却也没坚决反对,她只是担心,这打鼓挣不下钱,家里生活怎么办?老黄又是这个家当家的,他成天只操心打鼓,为秦汉战鼓跑来跑去,一家人的生活,到哪里去寻着落呢?
他的儿子叫刘黄鑫,是一位很务实的青年。有一次,儿子这样问老黄:“爸,你说你的秦汉战鼓一定会有辉煌的一天,可这一天到底是啥时候?”
“快了,快了,我相信快了!”老黄十分含糊地对儿子说。
“假使,我们看不到这辉煌呢?”儿子说。
“会看到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这个辉煌。”老黄又给儿子打起了马虎眼,他说:“比方说,我们革命先烈追求的目标是共产主义,他们正是为了这一目标而献身的。但是,他们的牺牲,毕竟使共产主义的实现近了一步。”
“可我们现在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啊!就走完这一阶段,还需要100年呢!秦汉战鼓辉煌的那一天,咱们能等到吗?咱家眼下的日子咋过呢?”儿子说。
老黄当时没话说了。事后,他心里不能不有些酸楚,也不由得回忆起了桩桩往事:
早在初学秦汉战鼓时期,黄建民就曾做过这样的梦:他梦见了秦昭王、白起、张大麻子,梦见了秦始皇、王翦、张进山……
他梦见了胡天胡地的塞北荒漠,梦见了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和那呼啸而过的白毛风,大宛的汗血宝马四蹄翻腾,把大地踩成了一面巨大无比的鼓,于是那人那马那部队,全是在鼓上行进。当时,大约是黄昏,疾风呼啸,惊沙扑面。他呢?这时正身披战甲,站在一段长城之上,站在一面黑色的碾盘大的鼓面前,那正是他们的黑老虎鼓……一声将令,命他击鼓,于是,他挥动鼓棰,擂得地动山摇……那征杀助威的鼓点,如同滚石惊雷震撼了荒荒大漠。鼓声之中,他看见一队队秦俑苏然复活,列阵而发。一时间,车辚辚,马萧萧,兵戈森森之中,秦军将士正向着漠漠的塞北行进。那战马都衔了枚,羽箭都搭上了弓,他不由发出了一声“赳赳老秦,一统天下”的长啸,正欲奋力击鼓之时,却原来是南柯一梦,真神奇啊!
但他还记得,梦境中,那猎猎的旌旗之上,有一个斗大的“秦”字,他们的统军之帅正是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啊!
正因为这个梦,黄建民便三更惊醒,热泪成行。这泪,是梦中烟尘的驰散,鼓声成绝的惆怅。而面对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家伙都忙于外出打工挣钱,这鼓就没人敲了。面对大秦战鼓的冷落,视鼓如命的老黄彻夜难眠,甚至上演过一出“哭陵”的壮举。因掌旗寨村北原上就是长陵,长陵里长眠着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黄建民一人走到墓冢上,久久伫立,仰望咸阳,不由悲从心起,大哭一场。哭曰:大秦帝国虽然灭亡了,可大秦帝国所创造的文明还在,汉承秦制,秦始皇之后,是你汉高祖刘邦继承了中华统一大业。今大秦帝国的军队不存在了,大汉帝国的军队也不存在了,可大秦大汉帝国的军魂秦汉战鼓还在啊!“纠纠老秦”的精神还在啊!你汉高祖如若有灵,怎么就不保佑一下秦汉战鼓呢?……
但是,老黄哭陵之后,汉高祖并没有出现,奇迹也没有出现。如此看来,正如《国际歌》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那么,对于秦汉战鼓,自己身为第46代传人,也只能自己救自己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干脆开起了一家葫芦头泡馍馆。其实,这家饭馆的主角是老黄的妻子蔺芳花,她那阵扮演的是阿庆嫂式的干练女人的角色,成天提一把铜壶添茶倒水,系一袭围裙忙里忙外。而老黄呢,仿佛只是个打工的,他对饭馆的事并不关心。可是,只要有人一提“秦汉战鼓”,老黄便立马来了精神。原来,他这是“曲线救国”,是想借开饭店来挽救自己的秦汉战鼓事业呢!
掌旗寨人都说:老黄只要一谈鼓,给个江山也不坐,老黄只要一打鼓,天地之间我为尊。曾经有一阵,他白天不沾家门,背个挎包四处游转,今日上乾州,明日去西府,寻找鼓手切磋技艺,一到晚上,才迟迟回来,一回来就倒头大睡鼻鼾如雷,胡乱说梦话。一说梦话,就双臂舞动狂呼乱喊。有一晚,他梦里突然大喊“好大王江山一统”,又惊呼“冲天棰势不可当”,索性挥臂打起“冲天棰”来。可是,他不打不要紧,挥臂之间,一记“冲天棰”向身边的妻子打去,直打得妻子鼻口流血牙齿松动,他对此却丝毫不知。妻子叫醒他说明情况后,他方才赔情道歉,以至泪水连连,他又能如何呢!
蔺芳花说:“我能理解老黄的愧疚,人不到伤心不落泪,老黄也是堂堂七尺男,为何此时能落泪呢?那也是他内心被折磨的啊!”她又谈起了往事:几年前,家里日子拮据,让她忧心煎熬。那时,上有高堂老母的棺木未备,下有一双儿女婚事在即,可老黄就是执迷于鼓不管不顾,他不管一家生计花费,日常用度,只当他的“甩手掌柜”东跑西颠,今天寻鼓谱,明天拜名师,家里成了他的客店,鼓成了他的命根。有一阵,他又鬼迷心窍,突发奇想,想制一面“黑老虎”鼓。于是,五黄六月天,他马不停蹄的东跑西颠,今日山东寻鼓匠,明日河南买牛皮,踏破铁鞋遂志愿。后来,他听说西安东大街有一余姓鼓匠,遵循传统工艺世代制鼓,据说其制作工艺异于常法秘不示人,行内人称“余氏鼓”。余氏鼓,大锤击之不裂不烂,小锤打之震聋发聩,即使遭遇雨水浸淋亦能发声干脆。老黄听后,自然兴奋异常,于是,就提上四色大礼三登余师家门,为其端茶敬烟惟恐不周。但是,这余师性情怪僻,虽点头应允作鼓之事,但价钱却分文不少,并说祖上有规:“鼓要一等一的好,银子一两不能少。”可是,老黄他囊中羞涩,只准备了买一面普通鼓的钱,做高档鼓的费用自然付不起。无奈,他只好怏怏而返。回来后一连几天,他吃饭不香,睡觉不安,夜夜哀叹,无计可施。他只好提前取了儿子的人身保险,虽凑了一笔钱,却也损失了好几百元钱,但买鼓钱远远不够。几天后,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忽听门外传来小贩的吆喝声:“收粮,收粮来!”老黄一听,便又产生了卖粮买鼓的念头。
粮贩子是个精明人,扣斤掐两的软缠硬磨,一个劲儿讨价还价。老黄哪经得起这,他只是急着卖粮,急着变钱,急着买鼓啊!似这样,再三拖两不拖的,待家人尤其是妻子一回来,这事不就弄不成了嘛!想到这,只见他大手一挥,说一声:“咱来干脆的!你看,就这一囤粮,给多钱?”
粮贩子一惊,因为他买了多少粮,都是按斤论秤麦,哪有论堆卖的?他稍稍犹豫了一下,便使个皮尺将粮屯里的麦子一量,一口说定了价钱。老黄并不还价,牙关一咬成交。很自然,他以后不能不受到妻子的数落,因为他又少卖了几百元钱。复一月后,老黄用娃的保险费和卖粮款买来的“黑老虎”,气势昂扬地走回了村庄。那天,他站在村口,一对木碗大棰直打得雷鸣电闪,气如长虹……全街人围观,人皆慨叹:“嗨,这愣怂,只怕是为鼓的事发神经了!”
八月里,秋禾未收,老黄又突发奇想,要扮演他“三千虎贲,天兵照雪”的秦汉梦境。此念一生,他先招兵买马。为此,他走门串户,苦口婆心,不怕吃“闭门羹”,碰“冷钉子”。面对犹豫者,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碰到懦弱者,就壮其胆魄,豁达其胸。但是,一个月下来,他使尽了浑身解数,但依然从者寥寥,响应者无几,他为此十分头疼。这时,一位老人对他说:“现在人重实惠,轻空谈,把一切不能挣钱不能吃喝的事情都视为‘谝闲传’。再说,这五黄六月天,抢收在即,谁能跟你去敲锣打鼓?纵使到了农闲时节,大家都要进城打工,挣钱养家糊口,谁又愿和你去发疯热闹呢?所以说,不挣钱的事,没人干!”
“不挣钱的事,没人干。”黄建民反复念叨着老人的这句话。又反复琢磨:也就是说,只要是打鼓能挣钱,就会有人干了。可千百年来,打鼓一直是过节喜庆图热闹,大伙儿都分文不取争着抢着做的事,到了今天,难道一定要改谱的吗?老做法行不通,也只能改谱了!于是,他放出话说,跟着我打鼓付工钱,敲锣也发工钱。农忙时,每人每场50元;农闲时,每人每场30元。此言一出,立即马走风传,一村人为之震惊:这老黄,他疯了!敲锣打鼓,还给人付工钱呢!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老黄虽然不是重赏,但他确实有了赏,愿打鼓者,便来了不少。一时,好汉云集,八方风动,愿打鼓者有,愿敲锣者也有。老黄一见,便不失时机,趁热打铁,托人贷款数十万元,先买了大鼓18面,还有铙钹马铃40件,以及黄罗伞帐一顶,帽盔铠甲百套,把“装备”先弄齐全。然后,他正式成立了“秦汉战鼓”队,按劳计酬,论功行赏,事情便红红火火干了起来。为此,他还摆了数桌酒宴,一庆夙愿得偿,二庆鼓道将兴,三庆锣鼓队成立……
在众目睽睽之下,老黄不禁感从心来,悲喜交集,只见他端起一碗烈酒,一仰脖子饮之而尽,等到第三碗下肚,已成红脸关公。在众声怂恿中,他酒上心来,手持鼓棰,对着“黑老虎”,打得惊雷电闪,琼花乱舞。一时,合场老幼,掌声雷动,赞口不绝:“咱只从电影电视上看什么‘醉拳’,没成想,老黄的‘醉鼓’更为好看。”
那场鼓,掌旗寨人至今记忆犹新,都亲切地叫它“黄氏醉鼓”。也真是——
人说一醉解千愁,
黄氏酒后击醉鼓,
秦汉战鼓传承人,
不擂战鼓死不休!
老黄其“疯”其精神
那是2012年5月里的一天,经著名学者、书法家、高级记者曹志峰联系,他引见黄建民去见石兴邦先生。石兴邦,时年89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所名誉所长,陕西省社科联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在中国考古界,石兴邦堪称泰斗级的人物。他主要负责了发掘、长江流域考古调查发掘、考古调查、地区的考古和勘察、下川发掘、陕西临潼村遗址发掘等多项工作,同时还参加了《中国史稿》第一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编写工作。他还倾注大量心血,负责重点发掘秦咸阳、凤翔和等遗址和、等遗存,建立了耀州窑、汉阴、绥德等数十个工作站,开展了一号坑的发掘研究、的勘探研究等工作,完善了全省的考古体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研究人员。强化了省考古所的硬件建设,加强了陕西考古界与国际考古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陕西考古界在国内外同行中的知名度。
正是石兴邦这位考古界的权威,他听了有关黄建民秦汉战鼓的事情后这样说:“秦始皇兵马俑仅是一个地下的冥氏文化,一经发现,震惊世界,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汉战鼓,它是秦军事文化的活标本!如果人们对它真正认识了,那将对中国、对世界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啊!”看,对于秦汉战鼓,石老提高到了“秦军事文化的活标本”来认识,将其上升到了一个多么高的高度!
石兴邦还语重心长地对黄建民这样说:“我石兴邦兴了一辈子邦,现在将要见马克思了,快兴不成邦了,再做不了多少事情。你传承的秦汉战鼓,是卫国兴邦的大事,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你一定要把它好好打下去,传下去!你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学习。”
那天临走时,石兴邦专门为黄建民写了一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字相赠。后来,石老又相赠黄建民一幅“祖龙战鼓,国之魂宝”,他是何等看好秦汉战鼓的啊!
陪同黄建民一起探望石兴邦先生的曹志峰,事后给黄建民发来短信一条,这样说:“黄建民对华夏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可救药的执着和永不衰竭的激情及罕见的使命意识,特别是超凡的组织与行动能力令人佩服,其精神令人感动。”
不知我们是否注意到了,无论是石兴邦还是曹志峰,他们在评价黄建民和秦汉战鼓时都提到了“精神”二字,老黄的精神是什么精神?一是对秦汉战鼓鼓艺认认真真的学习精神,二是对秦汉战鼓扎扎实实的传承精神,三是对中华民族鼓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四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当然,他还有精神多多,我先归纳了这四大精神。但是,正是他的这样一种伟大精神,却是被人看歪了的,都说黄建民疯了。老黄呢?他一不做二不休,你说我疯我就疯,打起鼓来咚咚咚,你们忙着把钱挣,我为打鼓能拼命!
要说,老黄的精神,着实感动了一些人,年近七旬的蓝田县鼓乐艺人李书民就是其中一位。一年春节时,老黄因去蓝田的亲家走亲戚,受到了李书民的盛情相邀。李书民一见黄建民,十分激动地说:“建民,我打了一辈子鼓,从未服过人,可是,对你我服了,你所打的,是大秦的战鼓,是秦汉的战鼓啊!我今年已68岁了,是叫70的人了,按说,在那鼓场上,我还能蹦跶几年,但是,我不幸得了肺癌,已打不成鼓了。叫你来,没别的,我有一对铁匠木鼓棰,是我家祖传的,它再打打不弯,再泡泡不烂,我想把它送给你。”那铁匠木,是铁匠打铁做铁锤把所用的木头,铁火尚且不怕,更不要说用于打鼓了。待李书民取出鼓棰,送给老黄后,他又叮咐说:“这对鼓棰,跟随了我一辈子,我用它打了一辈子鼓,希望它也跟随你一辈子,你也能用它打一辈子鼓。以后,我人不在了,可这鼓棰还在,你一看到它,就像看到了我这位老鼓手,我也是秦汉战鼓的人啊!”
老黄,他十分郑重地接下了这对铁匠木鼓棰,并一直把它视为自己的宝贝。
从蓝田归来,很少写诗的老黄,写了这样一首诗:
天下几人懂?
世上觅知音。
我愿把君寻。
终于,老黄又寻见了一位“鼓知音”,他名叫张自立。正是这位张自立,都70多岁了,但跟随老黄打东打西,打南打北,不远千里,不怕艰辛,随叫随到,随到随打,是老黄最得力的帮手。一次表演时,张自立打得兴起,不由奋然跃起,却不慎从台上摔了下来,摔得头破血流。老黄劝他休息时,他这样说:“不要紧,不要紧!在战场上,不是流行这样一句话,‘轻伤不下火线’,我这是轻伤,怎么能退下鼓场呢?”他仍坚持着完成了这场表演。
时隔不久,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时年68岁的老鼓手刘兴福,他在一次大型秦汉战鼓表演时,竟因兴奋无比,激动过度,突然心肌梗塞发作,当场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而去。
对于刘兴福的逝世,老黄深感悲痛,他称之为“阵亡”。他说:“我们秦汉战鼓关键是个‘战’字,我们是在战场上击鼓,击的是战斗进行曲,击鼓人也是在战斗啊!不幸的是,我们的刘兴福老鼓手,他在击鼓的战场上阵亡了。刘兴福老人含着笑击鼓离世,这是一个鼓手的光荣。”尽管如此,但刘兴福去世后,老黄还是东拼西凑,卖东西卖粮,协同刘兴福的家人安顿好了后事。
总结了刘兴福“阵亡”的教训,老黄便规定:以后,但凡有击鼓表演,60岁以上的队员都不能上场,以免发生意外。他还准备劝年龄大的队员离队,就像是上班的人也必须退休一般。可这行得通吗?因为,已75岁高龄的刘兴贵首先反对。
刘兴贵何许人也?他正是刘兴福的叔伯哥。那一天,老黄正欲劝刘兴贵离队,可未等他开口,却被刘兴贵拦住了。刘兴贵说:“大把式,我知道你为啥找我来了。”
“为啥?”老黄假装糊涂。
“想让我离队。”刘兴贵说。
“算你猜对了。”老黄说。
“可我不离队!”刘兴贵的态度十分坚决。
“不离也得离!”老黄也是一种坚决的口气,他说,“刚发生的事,你不是不知道。刘兴福是你兄弟,他在鼓场上牺牲了,人心里能好受吗?”
“可我要在鼓场上牺牲了,不怨你还不行吗?”刘兴贵说。
“此话怎讲?”老黄追问。
“我给你立生死状!”刘兴贵说,“我打了一辈子鼓,爱的就是这码子事,与其不打鼓把人急死,还不如打鼓打死!用你的话说,我也可以阵亡,阵亡光荣啊!打鼓人死在击鼓场上,还有什么比这结果更光荣的呢!如果说有危险,可做什么事没危险呢?走路能把人累死,吃饭能把人噎死,车祸能把人撞死,喝酒能把人醉死,就连打麻将也能把人气死……可这样的死法,哪有鼓场上阵亡光荣呢?”
很快,刘兴福便叫来了女儿,当着黄建民的面,他对女儿这样说:“我现在年纪大了,但我爱敲鼓,还要跟着你黄叔敲鼓。如果我敲鼓敲死了,你把我拉回来一埋就算了,跟你黄叔没任何关系。”
女儿含泪应了。仅仅答应还不行,刘兴贵还专门让女儿写了一纸生死状。那上面写道:“我爸爱出去敲鼓,发生意外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我本人全面承担,不要任何人管。以此为证。”似此,老黄怎么能不让刘兴贵老人继续敲鼓呢!
谁知,围绕着一纸“生死状”,故事才是个开始。很快,秦汉战鼓队里的其他老鼓手们纷纷仿效,都向黄建民递交了“承诺书”和“生死状”。大意是:“因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一切疾病造成的一切后果,责任由自己承担。”
鼓手张普选这样说:“大秦战鼓太有魅力了,击打大秦战鼓有一种战士在战场上拼杀的荣耀。老黄他是担心,怕出意外不让我们敲鼓,这我们受不了。我们都觉得,作为鼓手,能牺牲在鼓场上,的确是一种荣耀!为此,我们愿置生死而不顾,共同传承大秦战鼓!”
黄建民手捧着一摞布满签名的“承诺书”和“生死状”,他能不激动么?他说:“看,这就是秦汉战鼓的魅力和感召力,这就是秦汉战鼓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秦人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其实,更振奋人心的事,也许还发生在后面。
围绕着秦汉战鼓队生死状一事,在《秦风报刊》上,首先发表了梁澄清所写的《生死状》一文;
礼泉县的剧作家蔺志顺,根据这一素材创作了秦腔眉户剧《秦汉战鼓生死状》,此剧在全省小剧小品中荣获五个奖项;
2007年,西安电视台又拍摄了《秦人秦鼓生死状》专题片,参赛获得了银奖;
对此,《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为打鼓立下生死状》一文;
就生死状一事,陕西电视台连续报道了两次;
陕西省广播电台专门请黄建民去台做客,专讲“生死状”的故事;
《人民日报》所刊《王智的志向》一文,也有关于“生死状”的内容。
文化部有人打来电话,要专门就“生死状”一事对黄建民进行采访。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它所激起的,岂止是千层浪!因为,有整整上百家媒体都做了宣传报道呢!要叫我说的话,人们所欣赏的,是“生死状”壮举那种义薄云天的精神!
精神,精神,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大秦战鼓之所以能几千年盛传不衰,当缘于大秦战鼓的精神魅力之所在;大秦战鼓之所以能演绎成秦汉战鼓,是因为大秦战鼓的传承人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包容精神;秦汉战鼓之所以能一代代传承并不断发展,是因为他们的传人都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应当说,就是秦汉战鼓,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盛史,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其中有2800多年是从这种鼓声中走过来的。秦汉战鼓作为一种文明文化,深受人民大众之喜爱,几千年来一直如此,这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也少见难得。究其实,这也是一种团结战斗,拼搏向上,追求统一,向往进步的精神。
这里,有人也许会问:“你那秦汉战鼓纵是大秦战鼓,不也才2300年历史吗?怎么能和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有关呢?在这里,我提请大家注意鼓的发明:黄帝时代,他曾经率军大战蚩尤,因蚩尤战斗力非凡,又有猛兽相助、吼叫助威,势不可挡,故黄帝军九战九败。岐伯为黄帝献计,让人剥下被打死的猛兽的皮来,做成多面大鼓,开战时摇旗呐喊,击鼓助威,惊天动地,吓退猛兽,掉转头的猛兽反而冲乱了蚩尤军的队形,故而在决战中黄帝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他杀掉蚩尤才取得了华夏的统一。那么,从这时的鼓算起,我们又把鼓文化推前了多少年呢!
从黄帝时代推算,我们是往上推了,但我们还可以往下推。值得注意的是,周秦汉战鼓一样,陕西还有西安鼓乐,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西安乐古。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大型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中国古代汉族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西安鼓乐被列入《人类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并逐渐流入民间的西安鼓乐,在经过大批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抢救、保护之后,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申报过程,一跃成为世界级。
那么也就是说,秦汉战鼓和西安鼓乐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只不过,前者属于省级,后者属于世界级;前者属于战斗进行曲,后者属于宫廷音乐。可对于秦汉战鼓与西安鼓乐的关系,还没有专家好好研究关注,这里面也有许多有趣的问题:是不是秦汉战鼓衍生了西安鼓乐?是不是西安鼓乐源于秦汉?究竟西安鼓乐吸取了秦汉战鼓多少成分?这些问题,真的需要好好研究。
这里,我仍然要回到“生死状精神”一说。试想,如果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这种精神,那我们民族还会有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吗?还会有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吗?那还会有“小日本”对我“大中华”的侵略吗?那还会有今日南海之争的是是非非吗?所以,人不能没有精神,精神何其可贵,精神何其难得,尤其是黄建民的“疯子”精神和他的鼓友们为打鼓立“生死状”的那种悲壮精神!
这疯子非那疯子
在网上,我查过“疯子”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它是精神疾病的名称。(或称做疾病、心理疾病、心理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的主要的心理疾病包括躁郁症、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强迫症等。
在古代,古人认为精神疾病的原因在外部,如被诅咒,灵魂出窍等,所以使用巫医、祈祷或举行一种请求神除去自己身体不净的仪式。到了中世纪,受宗教影响,一般认为精神病是“恶魔所为”或“神的惩罚”,因此会请被称为“师”的神父举行驱魔仪式。而如今,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心理疾病开始被当做一种需要医疗帮助的疾病,便交给医生去治疗了。
那么,我们所说的老黄“疯”,是这样一种“疯子”吗?不是!但是,老黄却也是疯子,他是另外一种疯子,即对自己的事业过于认真过于热衷过于着迷的疯子。所以我说,“这疯子非那疯子”。
我看过一篇咸阳师范学院某个写作班子所写的《陕西咸阳‘秦汉战鼓’的当代价值》的论文——
陕西鼓舞,是中华民族大血脉的律动,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关中秦人最广博的文化内涵,维护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秦汉战鼓,是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人们几千年来含辛茹苦的艺术创造和历史积累。在三秦人民的生活、习俗与社会意识等多方面的深厚影响下,它绽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活力,直率地体现了这个地域的文化特色。
一、丰富精神世界美化生存空间。在现代、新传媒艺术等强有力的浪潮冲击下,“秦汉战鼓”鼓舞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仍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审美效应。这与“秦汉战鼓”鼓舞的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有关,它凝聚着关中传统地域文化深厚的积淀内涵,周身全流淌着三秦民风民俗的血液。近年来,在陕西省政府、省文化厅以及运城市委宣传部、区、办、村各级组织大力支持下,秦汉战鼓可谓是春风得意、瑰丽四射。
可以说,秦汉战鼓已成为三秦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它是人们文化活动和情感的联系,既满足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审美需求,又营造出崭新的社会文化气氛。实际上,鼓舞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鼓和鼓舞本身,它是一种文化的衍生品,是文化的象征符号。它以文化的形式参与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生存的客观世界和自然环境。总之秦汉战鼓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对三秦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打造文化品牌传承地域文化&任何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逐渐形成,最后成为品牌。咸阳“秦汉战鼓”就是以明显的地方性和浓郁的文化特色,成为烙有秦汉文化、关中地域文化的特色文化品牌。在不断地探求和创新中跻身于民间鼓舞之林,走出了一条属于关中民间鼓舞自己的特色之路。关中地区,这样一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不仅人杰地灵、物产丰厚,文化情结还很深厚纯朴。“秦汉战鼓”流传民间,长于民间、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关中历史积淀丰厚,自然和历史汇集的文化,融入秦人的血液,形成关中人刚烈、求实、厚重、淳朴之气,秦汉战鼓就是典型代表。近年来,秦汉战鼓被陕西省锣鼓协会评为优秀锣鼓艺术团队,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秦汉战鼓已被更多的人认可和喜爱,也建构出了一种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的民间鼓舞形体文化,但它依然面临有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建立起人为保护空间,清楚认识到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时刻强调自己对本地区地域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追求自我娱乐享受的同时保持好本土艺术的个性,只有这样才不会使秦汉战鼓成为“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因为每一种民间舞蹈都凝聚了千百万人民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土地、人民、生活,都赋予了它一种本质的内在气质和力量,这种“真、善、美”的艺术品质深深地埋藏在了民间艺术的脊髓里,我们应该好好珍藏!
我想,这篇论文,对于秦汉战鼓的历史渊源、文化品牌和当代价值,写的是够深刻的了,故而我在这里加以引用,也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我向老黄问起有关秦汉战鼓队所发生的一些大事,他更如数家珍似的给我说了起来:
2001年10月,他们参加了庆祝咸阳建城2350年庆典;
2001年11月,他们参加了中国杨凌第八届农高会开幕式;
2006年4月,在汉阳陵举行了陕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秦汉战鼓团的揭牌仪式,省文化厅副厅长孙豹隐,省民间国际文化艺术促进会名誉会长雷达,书法家范炳南,打击乐艺术家安志顺等专程前往祝贺;
2006年9月,在陕西省体育场举行第三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开幕式中,秦汉战鼓助兴演出,震撼出场,当月他们还参加了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开馆仪式;
2007年7月,他们参加了第三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擂台赛开幕式;
2008年7月,他们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火炬咸阳传递仪式;
2009年2月,他们参加了榆林市府谷县元宵佳节庆祝;
2009年2月,他们参加了中国首届民间花馍艺术节开幕式;
2010年9月,他们参加了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
2014年2月,他们接受凤凰卫视陕西文化探秘之旅的采访,进行了探秘咸阳秦汉战鼓的节目录制;
2014年5月,他们参加了陕西首届端午民俗文化艺术节;
2014年9月,他们荣获了全国锣鼓大赛铜奖;
2015年2月,秦汉战鼓正式登上了2015年陕西春晚。
近年来,他们得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南方日报》《陕西日报》《咸阳日报》、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近百家媒体的宣传和报道。
最鼓舞人心的是,2009年,秦汉战鼓被正式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全省唯一的以个人名义申报成功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里面饱含了老黄的辛酸、智慧和心血。
又一件大事是,2013年1月,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咸阳市文物旅游局、陕西泾河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秦汉战鼓暨秦军事文化国际文化学术研讨会”得以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秦汉历史文化学界泰斗云集咸阳。著名秦汉史专家、秦汉史学会会长王子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秦汉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卜宪群研究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副主任许寿琨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石兴邦老先生还为大秦战鼓题词。会议授予黄建民“大秦战鼓传承人秦文化传播使者”牌匾。
中国著名编剧、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杨争光观看了大秦战鼓后,称赞称黄建民是“梁山好汉,一流热血汉子”。说道:“这真是千古文化的经典,货真价实的大秦战鼓,张艺谋如果能观看,可能上奥运会开幕式。”并激动地说:“秦始皇把事弄的多大,咱这鼓的事就能弄多大。”他还为秦汉战鼓题写了“秦汉雄风”四字。
美籍华人范炳南观看了秦汉战鼓后,说:“真美,太棒了,真是一种高质量的艺术享受。”
省政协主席周雅光说:“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有信心把先人的鼓文化传承下去,把大秦战鼓打出陕西,走向世界!”
民俗专家傅功振先生观看后激动地说:“真正是中国唯一,世界无二。一部不可多得的战鼓曲。”
著名作曲家孙韶说:“大秦战鼓很有文化价值,值得发扬光大。”
中国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王学理先生说:“大秦战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文化活标本。听到大秦战鼓的鼓声,我都想冲锋陷阵。”
《大秦帝国》的作者、著名学者孙皓晖说:“中国的文明历史,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此后,历经五帝时代,在大禹治水完成之后实现了第一个伟大的文明跨越,我们的民族从此进入了以王国诸侯制为历史形势的联邦制或邦联制的国家时代。在此后,经过将近两千年的文明沉淀,我们民族在战国末期完成了第二次伟大的文明跨越,由王国诸侯制的分治文明,顺利跨越到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文明的历史时段。秦之后的两千余年,直到今天,我们的文明形态的历史根基,依然是秦文明,而不是其他任何时代。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西北大学教授、秦文化研究专家徐卫民说:“秦人是了不起的,秦文化是博大的,秦人始终以一种开拓创新和顽强拼搏的毅力一步一步实现着自己的战略目标,由一个西垂小国,逐步强大,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大壮举,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使中国历史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为我们留下了恢弘壮阔的秦文明遗迹。”
两位专家的发言不但为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理清了思路,也为我们认识大秦战鼓理清了脉络:大秦战鼓的渊源就是秦人的渊源,大秦战鼓的文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
也还有,作家王海以掌旗寨为背景,以大秦战鼓为主题,以黄建民为原形,塑造创作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城市门》。
散文作家康亦庄写出了长篇散文《鼓魂》。
这些,都是些“弦外之音”,我相信,在今后,对于秦汉战鼓,还会有巨音强音发出,关键还是它的保护与发展。一谈起大秦战鼓的保护和发展,黄建民十分激动地说:“我们一定要让大秦战鼓威震四方,打出秦人的骄傲,打出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已向咸阳有关单位建议,将掌旗寨作为秦文化保护村,作为陕西省旅游观光点,在村子里建一个大秦战鼓表演广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带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让大秦战鼓这一中华文明文化的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对于秦汉战鼓,对于秦汉战鼓的第46代传人,如果要我作以评价的话,那么我说,张大麻子首创当是首功,黄建民传承其功第二。因为,他不只是位“赳赳鼓夫”,而且能文能武,能屈能伸,对秦汉战鼓有继承有发展,有弘扬有扩大。尤其是,他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商品经济的时代,不但把秦汉战鼓传承下来,发展起来,还让它走向市场,这非一般人所能为之。也还有,他把秦汉战鼓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秦汉战鼓走遍陕西,走遍全国,以至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功比天高,空前绝后。正因为此,我特为黄建民赋诗一首。诗曰——
千人觅知音,
知音最难寻,
古都黄氏在,
总闻秦鼓声。
是啊,在千人百众中,你要寻觅一个知音,真不是那么好寻找的。但是,这位黄氏建民,却成了我的知音。虽然,我们从事的职业不同,我是一位作家,他却是一位鼓手,但我是一位以写秦汉历史为主的作家,他却是一位秦汉战鼓的传承人,单从这一点看来,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研究的方向、追求的目标,自有其相同的地方,这也正是我们能成为事业知音和真正挚友的基础。对于此诗,我专以让我的战友周斌,写成了一幅书法相赠黄建民。周斌战友不但迅速写好,而且亲自送来。
我还想起高鸣波作词、著名作曲家孙韶谱曲的《大秦战鼓》歌——
青龙长剑舞乾坤。
王者风范威名震。
三军征战扫六合,
一统江山天地新。
大秦战鼓,
龙马精神,
千百年的那种神韵,
把兴旺迎进门。
大秦战鼓,
催人奋进,
黄土地上的追梦人,
擂击个艳阳春。
那么,我就以这首歌,作为本文的结尾。
&&&&&&&&&&&&&&&&&&&&&&&&&&&&&&&&&&&&&&&2015年初秋写于咸阳掌旗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帝王掌心娇tx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