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mm/70 m1935式头盔谁有应种机关炮的详细资料?

M134型速射机枪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M134型速射机枪
美国陆军型号称为M134型速射机枪,7.62毫米弹药速射机枪(minigun)用途广泛,美国空军型号称为GAU-2 B/A型,美国海军型号称为GAU-17/A型。目前,这种速射机枪最高射速高达6,000发/每分钟。该机枪于60年代初,原(现为洛克希德·马丁军械系统公司)在M61&火神&航空机炮按比例把20mm的M61机炮缩小成7.62×51mm NATO口径发展而成。一百米内的任何非重装甲物体都会被打穿。最初美国空军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发展出7.62毫米口径6管GAU-2型,采用电力驱动,由一名乘员操作,用于美国空军的轻型飞机和上,极高的射速威力惊人,并曾在期间广泛使用。
M134型速射机枪详细参数
冠名(XXX机枪/炮):加特林 米尼岗格林火神盖特
枪身重量:
不包括电动机和供弹机 15.9 kg
包括电动机和供弹机 26 kg
枪身长 800 mm
枪管长 559 mm
膛线 4条、右旋,缠距254mm
理论最高射速 6000发/分
初速 961 m/s
有效射程 800米
流弹射程 5000米
800米误差:0.2~0.8米
5000米误差:1.5~3米
M134型速射机枪具体结构
具体结构方面以美国陆军M134型速射机枪为例,采用回转联动装置,组件包括一台驱动电机,六个枪机部件,六个可移动的枪机轨道,枪管套管部件,后部枪支架,六根枪管,枪管夹持部件,保险部分,套管盖和二个快速释放销。因为转动部分在固定套管盖内,枪机部件和套管盖主凸轮轨道随动,引起枪机部件随着移动轨道往复移动,击发弹药。每个枪管被固定安装在枪管夹具部件中和枪机部件成一直线,在一台电机驱动下转动。基本尺寸:长度29.5英寸,重量35磅,有效射程1,500米。该机枪若以3,000发/分钟射速在1秒钟内水平面±45度扫射,则在200米距离上每间隔3.14米,便命中一发子弹。采用组织的7.62X51毫米口径标准弹药,包括M59、M80实心弹(Bali)、M60高能试验弹(HP)、M6l穿甲弹(AP)、M62曳光弹、M63训练弹。M134型可靠性(MRBF)为250,000发,寿命600,000发,每根枪管寿命l0,000发,散布为6.5密位(80%的命中数)。
M134型速射机枪运转原理
M134采用的原理,
M134型速射机枪
用电动机带动六根枪管旋转,在每根枪管回转一圈的过程中,它所对应的枪机则在和枪管一起旋转的旋转体上的导槽内作往复直线运动,依次进行输弹入膛、闭锁、击发、退壳、抛壳等一系列动作,所以射速极高。虽然高速旋转的枪管会因离心力的作用导致射击散布增大,但射速高、火力强这两点能弥补精度的不足,反而使得M134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杀伤集团有生目标的武器。此外,由于射速是由直流电动机(28伏)的转速来确定的,所以只要改变电流大小,就获得从300发/分到6,000发/分之间的任意一个射速,但在大多数情形下,M134的射速一般只设置到2,000发/分至4,000发/分的范围内。
M134型速射机枪历史
7.62×51mm北约标准弹的原本是美国的T65型.30英寸步枪弹,T65的研制与二战未期改进M1伽兰德有关,许多步兵希望M1步枪能装填更多的弹药,而且有连发功能,同时又认为射速比较快、弹容量比较多的M1卡宾的枪弹威力不足。
在1945年9月,经过初步测试后,美国军械技术委员打算研制了一种新的步枪弹,以取代.30-06步枪弹。原本他们打算参考德国7.92mm短弹或前苏联的7.62×39mm这两种中间威力弹。但美国陆军中的传统思维主义者始终觉得中间威力弹的有效射程和威力都有限,不能满足美国步兵的要求。军械技术委员会最后想出一个折衷方案,就是把.30-06 M2步枪弹的弹壳稍为缩短。
新口径为7.62×51mm T65步枪弹,虽然比.30-06 M2弹短了半英寸,但初速仍然有2800fps(848m/s),与.30-06 M2基本相同,就是因为新研制的发射药使即使装药量较小仍然能产生与.30-06 M2弹相同的压力。
当美国把7.62×51mm弹定型为T65,便开始强制要求北约成员接受这种新弹作为北约组织的标准口径。虽然英国人通过试验认为.280口径(7mm)是理想的步枪弹,但在1953年10月还是确定了把美国的T65弹定为北约标准步枪弹。1957年,美国定型了7.62mm NATO口径的M14步枪,而其他北约成员国也分别定型了这种口径的制式步枪,如德国G3或比利时FN FAL等等,除了步枪外,像美国的M60机枪和比利时的FN MAG都是采用这种口径。
但在T65被确定为北约标准弹之前的两年,温彻斯特弹药公司(奥林公司的一家分公司)就在市场上推出了一种看起来像T65民用型的步枪弹,并在1952年正式命名这种口径为.308温彻斯特(.308 Winchester)。
军用型的7.62mm NATO与民用市场上的.308温彻斯特的弹药规格其实是稍有不同的,但这两种弹却完全可以通用,并且这种互换性是完全符合美国的SAAMI(运动武器和弹药制造商协会——Sporting Arms and Ammunition Manufacturers Institute)的安全标准,混用也不会出现安全事故。一般而言,军用弹的膛压较高,弹壳壁的厚度也较大,而且军用型步枪的弹膛深度比民用型步枪的略深(相差约0.33mm),不过两种弹即使混用也不会引发安全事故,只是如果玩复装弹的人需要小心校准整个弹壳尺寸,而不仅仅是处理瓶颈部,避免因为把较短的弹壳装到较深的弹膛内发射时出现击针打击无力而不能击发。在民间, 军用型7.62mm弹有时也被人称为.308步枪弹。
M134型速射机枪供弹结构
M134的脱链供弹机结构十分复杂,其供弹动作是在旋转体的带动下完成的,脱链方式为纵向直推。供弹机的主要部件有脱链转轮、输弹轮等。脱链转轮由旋转体通过齿轮带动而回转,两者的转速比是6:7。输弹轮上有7个容弹槽。导板固定在机匣上,它是一个重要的零件。其作用是使枪弹准确地从供弹机进入旋转体并置于拉壳钩槽内,它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枪弹击发以后使弹壳脱离旋转体,以完成抛壳动作。弹链通过柔性输弹道进入脱链供弹机。如果输弹道较长(1.5米以上),或是曲率半径太小,则通常会在弹箱上再装一个输弹助推电动机。
M134型速射机枪可装配子弹
北约标准弹
7.62×51mm北约标准弹的原本是美国的T65型.30英寸步枪弹,T65的研制与二战未期改进M1伽兰德有关,许多步兵希望M1步枪能装填更多的弹药,而且有连发功能,同时又认为射速比较快、弹容量比较多的M1卡宾的枪弹威力不足。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28 in (32.5 mm)全重393 gr (25.47 g)弹头重150.5 gr (9.75 g)发射药类型WC 846发射药重46gr (2.99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750 fps (838 m/s)M59普通弹
M59普通弹是用于M14步枪、M60机枪和M219机枪的普通弹,这是一种钢芯弹,弹尖无识别标记。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28 in (32.5 mm)全重393 gr (25.47 g)弹头重150.5 gr (9.75 g)发射药类型WC 846发射药重46gr (2.99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750 fps (838 m/s)M60高压测试弹
M60高压测试弹(High Pressure Test)用于试验生产或维修后的7.62mm武器,这种弹药不在野战部队中配发,识别特征是亮银色的弹壳。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23 in (31.2 mm)全重412 gr (26.7 g)弹头重171.5 gr (11.11 g)发射药类型IMR 4475发射药重41 gr (2.665 g)膛压67,500 psi (4,745 kg/cm?)M61穿甲弹
用于M14、M60、M219、M240等7.62mm武器,可对付轻型装甲目标、掩体等有防护目标,经过测试,M61穿甲弹在300米处能击穿0.28英寸(约7mm)的装甲钢板,在500米处能击穿0.2英寸(约5mm)装甲钢板。识别标记是在弹尖涂有黑色。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28 in (32.5 mm)全重393 gr (25.47 g)弹头重150.5 gr (9.75 g)发射药类型IMR 4475发射药重41 gr (2.665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750 fps (838 m/s)M62曳光弹
M62曳光弹,可用于弹道观测和发射信号,并能对易燃物产生纵火效果,在机枪弹链上,通常隔4发普通弹就会有1发曳光弹。作为识别,在M62的弹尖上有橙色标记。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35 in (34.3 mm)全重383 gr (24.81 g)弹头重142 gr (9.2 g)发射药类型WC 846发射药重46 gr (2.99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750 fps (838 m/s)M62曳光弹(头顶扫射用)
这是M62曳光弹的一个变种,用于头顶射击(OVERHEAD FIRE MISSION)。在美军的步兵训练中有一项是全副武装爬过铁丝网,但有机枪手用锁定了俯仰角的机枪在训练人员的头顶上扫射来烘托气氛。这样的情景在许多涉及基础步兵训练的美国电影中都有见过。这种“头顶射击”型的M62曳光弹就是专门用于这种训练的。在结构上和普通的M62曳光弹没多少区别(除了弹头重了4格令),按照美国陆军弹药技术手册TM43-0001-27上的说明,主要是严格的生产控制和更细致的检查以确保弹道的一致性,提高人员安全。估计就是说质量把关较严格,防止偶然出一、两发劣质弹在训练中突然往下掉而打中某个倒霉蛋吧。作为区别,这一种M62曳光弹的弹尖是涂红色标记,而不是橙色。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35 in (34.3 mm)全重387 gr (25.08 g)弹头重146 gr (9.46 g)发射药类型WC 846发射药重46 gr (2.99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750 fps (838 m/s)M63教练弹
M63惰性弹是用于练习装填和击发等操练动作的教练弹,为保护击针,也可用于测试武器的运作机能。M63教练弹没有发射药和底火,弹壳上有6道沟槽作为识别标记。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全重258 gr (16.72 g)M64枪榴弹空包弹
M64空包弹并不是训练用的空包弹,而是专门用于发射枪榴弹的空包弹。
全弹长2 in (50.8 mm)全重295 gr (19.12 g)发射药类型WC 830发射药重45 gr (2.925 g)M80普通弹
在美军,M80普通弹已经代替M59普通弹成为新的制式弹药,除了弹头外形稍有改变外,还把钢芯改为铅芯,但全威力弹的侵彻能力仍然比较大,在300米能击穿0.16英寸(4mm)装甲钢板,在500米能击穿0.12英寸(3mm)装甲钢板。该弹弹尖没有任何识别标记。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14 in (29 mm)全重392 gr (25.4 g)弹头重146 gr (9.46 g)发射药类型WC 846发射药重46gr (2.99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750 fps (838 m/s)M80普通弹(头顶扫射用)
和M62曳光弹的头顶射击专用弹一样,也是严格控制生产质量的训练弹。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14 in (29 mm)全重392 gr (25.4 g)弹头重146 gr (9.46 g)发射药类型WC 846发射药重46gr (2.99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750 fps (838 m/s)M82空包弹
这是训练用的空包弹,自动武器在使用这种空包弹时,需要在枪口上安装空包弹助退器,以获得足够大的膛压,保证自动机构的正常运作。
全弹长2.6 in (66.04 mm)全重235 gr (15.23 g)发射药类型SR 8231发射药重15 gr (0.975 g)M118狙击弹
名称叫特种普通弹(Special Ball),其实就是狙击弹了。主要用于M21、M24和M40A1等狙击步枪,但也可在标准的M14上使用,一些比赛射手也在M14NM上使用该弹。这是一种铅芯、船形尾结构的比赛弹。根据测试,在M14NM上发射10发一组,在600码(550米)的散布小于12英寸(305mm)。
全弹长2.83 in (71.88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31 in (33.3 mm)全重390 gr (25.27 g)弹头重172 gr (11.15 g)发射药类型WC 846 或 IMR 4895发射药重44 gr (2.86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640 fps (805 m/s)M118LR狙击弹
这是M118的改进型,LR的意思是“远程”,M118LR采用新的175格令尾锥结构空尖弹(BTHP),但弹尖的孔极小,实际上就是从后往前包被甲的新工艺,这种加工方式比起传统的从后方将弹芯挤入被甲的方式可以减少铅芯的形变,可获得更好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射击精度。现在这类弹头结构又被取名叫开尖弹(OTM)。
全弹长2.83 in (71.88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31 in (33.3 mm)全重390 gr (25.27 g)弹头重175 gr (11.375 g)发射药类型IMR 4895发射药重42 gr (2.73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600 fps (793 m/s)M160易碎弹
专门用于M219和M240机枪的射击练习,这种弹在击中目标后会立即粉碎,并在弹着点产生明显的视觉效果。M160易碎弹的标记是绿色弹尖后面有一个白环。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弹头长1.19 in (30.2 mm)全重315 gr (20.41 g)弹头重108.5 gr (7.03 g)发射药类型SR 8074发射药重10.5 gr (0.6825 g)初速1,320 fps (402 m/s)M172惰性弹
M172惰性弹是用于试验7.62mm金属弹链及供弹机构的运作性能的假弹。该弹表面有黑色氧化涂层,且无底火。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全重385 gr (24.95 g)M198双头弹
M198双头弹由温彻斯特公司研制,旨在提高射击命中,研制时的名称为T314E3。这种双头弹在1964年设计定型,含有两枚84格令(5.4克)重的普通弹头,由于试验效果不佳,因此没有获得采用。
M276暗光曳光弹
M276暗光曳光弹(Dim Tracer)专门为配合夜视仪而研制的,M276的曳光剂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是难以用肉眼发现的,但却可以用夜视装置观察。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全重381 gr (24.69 g)弹头重140-150 gr (9.07-9.72 g)发射药类型WC 846发射药重46gr (2.99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750 fps (838 mps) GMCS  2,680 fps (817 mps) GMM852比赛弹
用于M14NM的比赛弹,主要用于射击训练和步枪比赛,根据美国陆军弹药手册上的说明,M852比赛弹不用于战斗。M852与M118LR相同,也是采用OTM弹头。
全弹长2.83 in (71.88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全重385 gr (24.95 g)弹头重168 gr (10.89 g)发射药类型IMR 4895发射药重42 gr (2.73 g)膛压50,000 psi (3,515 kg/cm?)初速2,550 fps (777 mps)M948次口径脱壳穿甲弹
M948次口径脱壳穿甲弹(Saboted Light Armor Penetrator,SLAP)的研制是为了提高7.62武器的穿甲性能,以便能用M60、M240或M134机枪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和飞机,也可以用于狙击步枪射杀穿着防弹衣的人员。该弹是采用一个聚合物弹托包住一枚直径较小的钨合金穿甲弹头,由于弹头较轻,所以初速也大大提高了。根据试验,M948穿甲弹可以轻松穿透美军装备的SAPI防弹衣插板。
这种脱壳弹的试验最初是用7.62口径的弹托包裹一枚5.56口径的软尖弹进行试验的,枪口初速提高到约4000fps(每秒超过1200米),脱壳弹精度差是肯定的,不过由于速度大大提高,所以终点效能也大大提高。试验成功后,研究人员便改用钨钢合金弹芯继续试验,除了M948外,还有同样是次口径脱壳的M959穿甲曳光弹。此外还有.50口径的同样设计M903穿甲弹和M962穿甲曳光弹,这些次口径脱壳穿甲弹都由温彻斯特公司和奥林公司生产,弹托由由Cytec Industries公司提供。
M948/M959弹的一个缺点是精度较差。这几乎在试验前就可以肯定了,因为弹托在分离时必定会对弹头产生扰动,在原先的ACR计划中的两种箭形弹方案就已经存在同样的问题。但美军看中它的是对轻型装甲车辆可观的毁伤效果,而且用于M134机枪时精度差并不那么重要。但M948始终没有获得正式装备,有人怀疑它可能是弹头太轻,对付不了BMP步兵战车装甲车,也有人怀疑它的造价太贵,性价比低。总之,美军后来又研制了另一种穿甲弹M993。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家西部弹药公司(Western Cartridge Company, East Alton, Illinois)也有生产类似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
M973/M974训练弹
M973训练弹(SRTA)和M974曳光训练弹(SRTA-T)是弹头易碎的训练弹,用于实弹射击的战术训练。这两种弹药在1993年开始试验,在1998年底定型。弹头为聚合物,外形为高阻力设计,使速度掉得很快,一般用于100米内的训练,不过最大射程可达600米。相同设计的还有5.56口径的M862训练弹。SRTA弹并不用于对抗性练习,虽然易碎,但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所以还是要避免向人体射击的(对抗训练用FX反应弹或激光模拟系统),SRTA弹的好处是对训练场地的要求低,不担心这种弹会穿透墙壁或飞远了而造成间接伤害,因此可以降低训练场地的建设和维护费用。
最新的M973和M974用蓝色弹头标记
M993穿甲弹
M993穿甲弹是1992年的士兵增强计划(Soldier Enhancement Program,简称SEP)的一部分而开发的,目的是增强士兵对付轻型装甲车辆的能力。同时研制的还有5.56mm NATO口径的M995穿甲弹,两弹尺寸不同但结构一样。在1997年4月对俄罗斯的BRDM-2型装甲运输车进行了试验,M993/M995弹在穿过车体一侧后仍有足够的杀伤力。
M993的弹头外表为软钢被甲,里面有一个钨合金侵彻战斗部,侵彻战斗部与被甲之间有一个铝制的弹托,用于固定侵彻战斗部。该弹由瑞典博福斯CGAB生产,发射药由Dynamit Noble生产。在试验中,M993穿甲弹在500米能穿透7mm厚的高硬度装甲钢板(HHA)。前面提到的M948脱壳穿甲弹并没有列入美国陆军的弹药手册上,而M993则列入该手册,并说明用于M60和M240机枪,也可用于M24狙击系统,可见已经获得美国陆军的采用。
全弹长2.8 in (71.1 mm)弹壳长2.015 in (51.18 mm)全重362.6 gr (23.5 g)弹头重126.6 gr (8.2 g)发射药类型Bofors NC1290发射药重45 gr (2.925 g)膛压55,115 psi (3,875 kg/cm?)初速2,985 fps (910 mps)Mk316 Mod0狙击弹
Mk316 MOD0狙击弹(Special Ball)是为海军特种部队的Mk17 SSR狙击步枪专门研制的。由塞拉公司(Sierra)的175格令MatchKing尾锥空尖弹头(HPBT),联邦弹药公司(Federal Cartridge Company)弹壳和金牌决赛公司(Gold Medal Match)生产的底火及专门改进的发射药组成。该弹和M118LR不同,是专门针对Mk17 SSR、Mk14这类枪管较短的狙击步枪进行优化。根据NDIA 2009年年会上公布的试验结果,在600码距离上10发一组散布在7英寸以内,在300码距离上10发一组散布在3.5英寸以内,都是小于1.1 MOA。而在300码距离上5发一组散布在2.4英寸内(0.8 MOA)。这样的散布完全满足这类狙击支援武器的战术要求。不过Mk316 MOD0比较贵,可能只会为配发给狙击手,其他使用7.62短步枪的射手很可能会采用Mk319 MOD0。
  Mk316的枪口焰明显比其他.308弹的枪口焰要小,这是专门针对Mk17 SSR或Mk14这类短枪管武器专门优化了发射药的结果
Mk319 Mod0 SOST
7.62mm口径的Mk319 MOD0和5.56mm口径的Mk318 MOD0一样,都是专门为短枪管卡宾枪研制的SOST弹。研制时称为AB50。Mk319 MOD0采用比较轻的130格令的OTM弹头,前半截为铅芯,后半截为铜,这种结构是采用一种破障弹技术,据说穿透性能更好。通过Mk17进行试验时,在16英寸枪管上发射初速为2925fps(约891m/s),在13英寸枪管发射初速为2750fps(838m/s)。比M80弹的初速高,但据说后坐力也比M80弹要小。
继M855A1无铅弹取得进展后,美国陆军又开始研制7.62mm口径的M80无铅弹(M80 LF),并已经预定命名为M80A1。M80A1无铅弹的结构材料和M855A1基本相同。
M134型速射机枪启动方式
M134的启动方式是用24~28V直流电源驱动,工作电流100A,起动电流300A。
M134型速射机枪工作过程
首先闭合总电源开关,然后按压握把上的击发按钮。通电后,电机运转,通过齿轮传动,旋转体和六根枪管一起作旋转运动。同时,旋转体后齿轮带动供弹机齿轮转动。
每个枪机都随着旋转体转动,同时由于各枪机的滚轮都受机匣内表面的曲线槽的约束,于是它们又沿着各自在回转体上的导槽作前后直线运动,从而完成一系列动作。各枪机依次从导板端部获取一发枪弹,而后枪机滚轮沿曲线槽向前运动,推弹入膛。在机体上的闭锁斜面的作用下,机头回转闭锁。与此同时,击针尾端的曲拐状突起则受旋转体中S形击发导槽的限制,使击针处于待发状态(击针簧被压缩)。当枪机随旋转体转至正上方位置(12点钟位置)时,机头完成闭锁,击针曲拐状突起从S形导槽中解脱,击发枪弹。
机匣内表面曲线槽的前部有一段直槽,枪机在这段直槽内运动时,一直保持闭锁状态,即枪机只随旋转体转动,而不能开锁和后退, 由此起到击发后的机械保险作用。
当枪机滚轮越过曲线槽的直槽段之后,就进入了曲线槽的反向部分,机体后退,带动机头回转开锁。而后整个枪机带动弹壳后退,完成抽壳出膛的动作。枪机后退的同时,仍随旋转体旋转。当转至下方位置时,导板使弹壳脱离旋转体,弹壳随之向下抛出。
至此,一个枪机就完成了360°的自动循环,并准备获取另一发枪弹。六个枪机依次重复上述动作。
M134型速射机枪存在问题
M134的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1)耗弹量极大;2)枪管升温问题突出。由于枪管较轻(比一般重机枪的枪管还要单薄),射速又高,因此容易出现枪管温升过高而破损的事故,甚至会危及飞机本身的安全。为此,后来在枪上加装了红外警报器,在枪管温升过高时即自动停射;3)虽然该枪故障率甚低(小于万分之一),但勤务性却远不如一般武器。其原因主要是结构复杂、分解结合相当困难,所以一旦出现故障,就难以及时排除。从体积和重量上来说,一挺M134比六挺同样口径的单管机枪要小,重量也轻,但它所配用的外部电源、控制系统、容弹及输弹系统等却相当庞大,因而大大限制了该枪的使用范围。而且最重要的一点:M134每根枪管的耐久率大概是1万发子弹,虽然很高。但是M134射速过快(发/分钟)所以很快就要更换枪管。
M134型速射机枪同类对比
美国空军的GAU-2B/A型速射机枪,美国陆军和美国海军改装后也大量采用。在最近几年中,美国海军已经开始使用GAU-17/A型来替换服役时间较长的各型25毫米(1.0英寸)链式弹药机枪和0.50英寸口径重机枪。美国陆军的M134型能非常容易的改进用来射击其它的较小口径弹药,像是XM214型5.56毫米“袖珍型-速射机枪”。
美国海军GAU-17/A型在UH-1 N、H-3和H-60型直升飞机上使用,现在提供给机组人员使用的是发/每分钟两种可选择射击速率。在UH-1 N配置中,速射机枪能在直升飞机前部固定并且被飞行员遥控射击。GAU-17/A型速射机枪系统组成的部件由电缆、机枪驱动电机、一个MAU-201/A或一个MAU-56进弹机,可弯曲的弹药馈给滑槽和一个弹药存储系统。弹药存储系统有4,000发链装7.62毫米待发弹药的备弹能力。
美国陆军M134型“速射机枪”系列的M21、
M27、XM50和Emerson MINI-TAT被用于UH-1、OH-6A和OH-58A型直升飞机上使用;XM18E1、M28和XM64在AH-1G和MOD AH-1S直升飞机上使用;XM53在AH-56A直升飞机上使用。M134还在美国陆军和美国空军的广泛范围多种轻型固定翼飞机和一定数目的美国陆军、空军飞机上使用。
M134型速射机枪电影和游戏
M134型速射机枪电影
《终结者2》:施瓦辛格直接将它拿在手里打警车,警车被打成马蜂窝。
《我们曾经是战士》:一支严阵以待的越军队伍转瞬之间就被仅仅一架UH-1直升机上的m134打的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金刚:传奇重生》
《现代启示录》
《最后的动作英雄》
《黑鹰坠落》:直升机上的m134把武装分子一瞬间打的鬼哭狼嚎,不过掉下去的灼热的弹壳掉到了一个美国大兵的衣领里,烫的他狂骂fuck。
《第一滴血2》
《铁血战士》
《奥林匹斯的陷落》
《超级战舰》近距防空,真特么爽
《变形金刚2》开头美军士兵用的车载机枪。
《美国队长2》不过毕竟美国队长是主角,M134打半天他的盾,没一点事
《速度与激情7》巨石强森从无人机上拿下来打直升机
《侏罗纪世界》军人用直升机上的M134扫射暴虐龙
《蝙蝠侠大战超人》有人用加特林打蝙蝠侠的蝙蝠车,就跟美国队长一样,找事的那辆车瞬间被秒杀
M134型速射机枪游戏
使命召唤系列
《使命召唤4》
《使命召唤6》
《使命召唤7》
《使命召唤8》
《使命召唤9》
幽灵行动系列
《幽灵行动4》
侠盗飞车系列
《侠盗猎车手:圣安地列斯》
《侠盗猎车手:罪恶都市》
《侠盗猎车手5》
《反恐精英OnLine》
《突击英雄》M134 载弹量150/150、M134旷野 载弹量180/180、M134青花瓷 载弹量200/200
《穿越火线》
《求生之路2》在固定的几个关卡会有固定在车或地上,不能让玩家拿走。使用时枪管虽然会变红,但是不会因为过热而不能使用。
《命令与征服》
《红色警戒2尤里的复仇》尤里的一系列武器,例如盖特机炮一系列
《三角洲特种部队》
《崩坏学园2》元宵节限定UP
M134型速射机枪其他类同百科
.枪炮世界网[引用日期]
.黑鹰坠落 国语 百度视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战列舰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攻击与厚重防护为主的高吨位作战舰艇。是能执行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军舰。其自时代诞生,年开始变革,在年之间一度断代,但是期间的实验探讨一直没有中断,由1890年开始复兴至中末期逐渐式微。战列舰一直是各主要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称为主力舰。二战结束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所取代,不再是舰队中的,此外火控系统对于战列舰来说相当重要,这可以帮助战列舰更好的发挥其火力,提高命中率,使其在战斗中更有效率。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具有很强的防护能力和较强的威力,承担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若干世纪里,战列舰曾经雄霸海洋世界,独领一代蓝色风骚,是近代海军舰队不可或缺的。
战列舰发展概要
战列舰风帆时期(风帆战列舰)
十五世纪末,主要是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一是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二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建造较大的船只,以风力而不是人力航行。于是贯穿整个的出现了。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她一般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几层统长甲板,很高。大型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有2000吨,吃水达8米。她适合运载货物通过很长的海道。续航力很长,在很长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船。
风帆时期最大的战列舰:西班牙圣三位一体号
经过英国、荷兰等国的改造到了17世纪战列舰真正的出现了。()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单纵阵)前进……”这也是“战列线”(line of the battleship)这一名称的首次被使用。
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军舰,这级军舰担任舰队的旗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吨。代表舰船为中的旗舰“”。因为这级军舰每艘造价高达10万英镑,所以当时英国海军现役中一共不到12艘。
纳尔逊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军舰,这级军舰比一级军舰略小。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它们的一个缺点——早期战列舰共同的缺点——在暴风雨天气,军舰的下层炮甲板的炮门不能打开。
三级军舰,这级军舰分为几种型号,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时,英国海军的175艘主力舰中就有117艘三级军舰。
四级军舰,这级军舰有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该级军舰造价便宜(每艘26000英镑),定员少(350人)。它们主要担任海外巡航分舰队的。
战列舰风帆战列舰与铁甲舰过渡期间的撞击战术
奥匈帝国海军军官们全部没有海战的经验,因此只得在战前充分思考撞击等战术问题。他们认为,撞击战术的主要问题可分为进攻与防御两方面。
海军史上唯一一艘被铁甲舰包围而全身而退的木壳战列舰凯撒号
  从进攻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哪艘战舰适于执行撞击;舰首的桅杆、雕像等结构会在多大程度上削减撞击威力;撞击前夕应达到的速度是怎样的;撞击角度以多少度为宜。  从防御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怎样保护舰首建构;侧舷炮要固定在什么位置上才不会因撞击震动而损坏并在撞击后立即可用;撞击会对引擎造成什么影响,怎样保护引擎;怎样防止以撞击震动、设备松脱掉落带来的人员伤亡。  攻击要素  1-适于撞击的战舰。利萨海战中,铁甲舰大多刚刚建成,都装备了撞角,都是适合撞击的。铁甲舰费迪南德·马克西米连号位于奥地利阵型最前方,进行了4次撞击,战果显著,己方只造成轻微进水。相比之下,另一艘不得已执行撞击的木质蒸汽战列舰凯撒号就要逊色不少,主要因素详后。  2-舰首结构对撞击的影响。奥匈帝国铁甲舰为了便于撞击,都取消了船首桅杆等设施,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但蒸汽战列舰凯撒号却是桅杆结构比较健全的传统式样。其舰首柱和舰首桅杆对其撞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她在战斗中也损失了舰首柱和前桅。奥匈帝国军官们认为,如果不是这些结构的阻碍,她至少可以撞沉2艘意大利小型铁甲舰,而实际的结果是只用舰首结构剐蹭坏了敌人的上层建筑。但考虑到她是一艘木质战列舰,严重的撞击也可能给自己带来较大伤害。
3-撞击的速度。奥匈帝国海军认为,引擎应当在战舰撞击的一刻停止运作(以防损害),而撞击前的速度应当能保证本舰撞击完成后能够迅速倒车脱离。但足够的速度还是应当保证的。在利萨海战中,费迪南德·马克西米连号的第一次撞击,引擎停机过早,结果撞击只给敌舰造成了有限的损害,损坏了一门炮,弄松了几块装甲板。第二次撞击,停机时的距离比第一次短得多,撕坏了敌人的侧舷装甲,但并不致命。第三次撞击在离撞上非常近的时候才停机,一举撞沉国王号,然后全速倒车脱离。凯撒号因为被4艘小型铁甲舰包围,没有空间提速冲撞,因此只能算是推撞到敌舰船舷上,没有多大威力。  4-撞击的角度。奥匈帝国海军认为,撞击的最佳角度是90度的正负15度内。(按:此点与后来的撞击战术有所不同。后期撞击战术偏好用撞角划口子,因此认为以30度为宜。这里更近于字面含义上的撞击。)撞击的最佳地点是敌舰的锅炉或引擎,因为即便不能一举击沉,也能通过震坏其管路导致其瘫痪,成为丧失机动力的活靶子。但是如果敌舰保持完好的操舰能力,几乎不可能给人留下这么好的撞击机会。因此奥匈帝国海军认为,应当采用佯攻战术,先佯攻假目标,到合理位置上突然转向冲向真目标,使其无法避退。费迪南德·马克西米连号对意大利国王的那次致命撞击的角度是85度,威力极大,一下就把对方撞沉了。而失败的第一次撞击只有50度,被认为使其威力削减了一半。
1-保护舰首结构。最重要的是舵要打直,撞击时不能有方向变化,扭伤舰首和撞角。  2-保护火炮。撞击前做好准备,固定在一定的角度上。  3-保护引擎。一定要及时停机。撞击瞬间,本舰管路也可能受到震动,导致蒸汽进入气缸。如果未经检查贸然全速倒车,可能导致爆缸。  4-保护人员。船舱内堆的各种东西要牢固的放置好。零碎东西不要和人员杂处。撞击前一定要下令人员放下手里的杂活。
据一位与参加过利萨海战的奥匈帝国军官交流过的英国海军军官说,奥匈帝国铁甲舰没有任何一处装甲板被击穿。这恐怕就是撞击战术能在铁甲舰时代早期大展威风的主要原因。
战列舰蒸汽机铁甲时期(铁甲舰)
的成果在十九世纪最后50年迅速改变了海军的面貌,蒸汽动力、金属船体、装甲和新式火炮这几项
北洋水师定远舰
重要的进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观上是全新的。往复式代替了风帆和索具,桅杆则为了火炮控制、观察和信号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来;后装弹线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两舷的旧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数量少,配备在舰甲板的中心线上的装甲炮塔里;越来越厚的装甲覆盖了船身以抵御新式火炮的攻击;木制的船体已经无法负担沉重的新装备产生的应力,不得不用金属建造整个船体。
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不仅为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吨,推进功率达到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Ironclad),北洋海军的定远级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北洋水师定远级铁甲舰(现代复制品)
战列舰蒸汽轮机时期
技术革新一旦开始就会不停步的继续前进:、、船体逐步由铁制替换成钢制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蒸汽轮机比往复式能提供更强的动力,可以使战舰获得以前想象不到的高速,的性能也更可靠,可以缩短维修养护的时间,延长战舰巡航的时间,等于增加了舰队的能力;火炮射击指挥仪的发明使人们
三笠号战列舰
对和远程射击的威力更有信心;为了增加防护力,以下设置隔舱逐渐成为大型船只的标准设计;装甲也不再均匀的覆盖全舰,而是在重点部位重点防护,以求用相同重量的装甲取得更好的防护效果。
在吸收了的经验之后前无畏舰级诞生了。右图为现存
的前无畏舰三笠号。在1904年(明治37年)中,担任日本旗舰,是联合舰队司令大将座舰。位于的三笠公园以纪念舰形式保存。
1906年2月下水的英国。“无畏”号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安装蒸汽轮机的主力舰,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1节,而同时代的美国战列舰“”号航速是19节;“无畏”号的武备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当时的战列舰通常安装安装
英国“猎户座”级战列舰
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罗得岛”号装有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8门8英寸口径的和12门6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与“无畏”号同时完工的英国“”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2英寸炮和10门6英寸炮,而“无畏”号除了一些对付的小口径以外,只装备了10门12英寸主炮,完全没有中等口径的火炮,这样“无畏”号的远程大口径火力比其他战列舰强一倍半;火炮射击指挥仪确保它的这些在最大射程上仍有较高的命中率;最后,在费希尔勋爵的主持下,这艘舰用了不到一年就完工,而不是一般所用的4年,创下了主力舰的建造时间最短记录。她的出现又一次显示在技术上遥遥领先,许多国家经过数十年努力建成的引以为自豪的战列舰队突然间都变成了古董。此后所有的海上强国都仿照“无畏”号建造自己的战列舰,“无畏”号成为了现代战列舰的
代名词,所有这些后来建造的战舰——总共有150艘之多——都被冠以“”的称呼(以前建造的则称为“前无畏舰”)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和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限制战列舰和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战列舰进入条约时代。
从1922年到1936年
纳尔逊级战列舰
的15年间被称为“”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共有7艘,全部搭载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别是美国的科罗拉多级(3艘,、、)、日本的长门级2艘,长门号、)、英国的级(纳尔逊号、罗德尼号)。
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即“条约型战列舰”或“后条约型战列舰”。英国建造了五艘英王。并计划建造。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四艘、四艘并计划建造。意大利海军建造了四艘,法国海军建造了三艘并计划再建造1艘改型舰和四艘更强的阿尔萨斯级,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并开工了2艘H级舰(但没有建成),日本海军建成了两艘,即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和,另有一艘中途改建为,计划建造两艘超大和型。
与历史上的战列舰相比,它们的火力、防御力和速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为14英寸(35.6厘米)外,其余均达到15至16英寸(38至40.6厘米)以上,大和级战列舰甚至装备了18.1英寸(46厘米)主炮,同时联装炮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大部分战列舰均采用三联装主炮,英国的乔治五世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还采用了四联装主炮(准确的说,乔治五世级是装备了一座双联装和两座四联装);炮塔布置也有所调整,大部分战列舰采用前二
美国内华达级战列舰
后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国的纳尔逊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采用了主炮前置设计,将前向正面火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主炮炮弹重量也有所提升,除乔治五世级外,一般主炮炮弹重量可达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战列舰还装备多门口径在127-155mm的副炮作为补充。为了对付新兴的航空兵器的威胁,新建造的战列舰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装备了多门7.6-12.7mm高射炮,同时还有大量的20-40毫米机关炮,并尽可能采用高平两用炮。
战列舰在航母时代的退位
二战后,战列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绝大多数战列舰都退役并解体,有些则作为博物馆保留下来。美国建造的最后4艘战列舰,最新最好的“依阿华”级,则经过多次改装,断断续续的服役了许多年,它们最后一次参战是在1991年,“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作为火力支援舰和巡航导弹发射平台参加了海湾战争。日,最后一艘战列舰“密苏里”号退出现役,整修后前往珍珠港,停放在珍珠港事件中被炸沉的“亚利桑那”号残骸旁供人们参观。
战列舰的退出历史舞台,主要也是因为航母、导弹、甚至是核子技术的出现,削弱了战列舰的存在。
经过的实战检验,许多国家均认为,战列舰将是海战第一利刃,特别是像在海域进行的,舰队的航速和火炮的口径成为杀伤对方、夺取海战胜利的关键性因素。正是因此,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尽风头,人们对战列舰的崇敬导致战后各国大力建造此种船坚巨炮的“海上堡垒”。
倒是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在造战列舰的同时还把目光转向了一种新型海战兵器身上,这就是。 这就为此后在太平洋发生的几场大规模海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证明了美日两国对新技术发展的敏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当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驶出船厂之际,美国和日本却把一艘艘航空母舰送上了海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战列舰也是绝好的武器,但是它的空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完全让航空母舰给占了,它不得不退出战争舞台。当然,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的战列舰“密苏里”、“威斯康星”号也参战了,但这时的战列舰已是今昔比。它们发射的弹药主要是。从攻击方面看,随着新型导弹和制导炮弹的出现,战列舰上大口径火炮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中,承担摧毁敌方关键性目标任务的将不再是巨型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它们的位置将被海军装备的和所取代。而且战列舰尽管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但它存在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较差等不足,因而极易成为对方导弹攻击的活靶子。
信息化战争时期,战列舰已经不在海上游弋,它的工作已经由那些更先进更具毁灭性的舰种接手,然而战列舰的概念却还在主宰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国家的政策,那就是寻求对海洋的控制。
战列舰最后的“复活”
19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即担任“”的职责。
在1991年1月的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战列舰”这一级别也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
战列舰世界上最后一次战列舰之间的对决
凭借威力巨大的舰炮、坚固厚重的钢甲和强劲的动力,战列舰一度横行世界海洋,是海洋强国维持海上霸权的武力象征。然而随着舰载航空技术的日益成熟,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不仅有高超的机动能力,可以进行大范围侦察观测,而且可以发动超远程打击,拥有强悍战力却技术落后的战列舰终究逐渐走向没落。1944年10月末,发生在苏里高海峡的一场海战成了世界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之间的对决。
也许是为了洗雪当初仓皇撤离之辱,1944年7月,美军攻占后,美国高层将下一步作战目标选定为菲律宾。为此,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倾力出击,其中第七舰队包括6艘战列舰、18艘、9艘、108艘以及众多轻型舰艇,掩护400多艘登陆舰杀向菲律宾。日,美军在菲律宾登陆。
此时,已现颓势的日军联合舰队发出“捷一号”作战计划,命令粟田舰队自文莱向增援,其麾下的西村舰队使命“特殊”——率领带有缺陷的老式战列舰“扶桑”号和“山城”号、重巡洋舰“最上”号及4艘驱逐舰,强行穿越苏里高海峡,吸引附近美军海空火力,为粟田舰队其他同僚争取成功回援的机会。
最上号重型巡洋舰
对西村来说,这几乎就是死亡任务。因为他手下最强的“扶桑”号和“山城”号是日本最早的“超无畏战列舰”,虽然各装备12门356毫米舰炮,火力不弱,但由于设计时强调火力,防护能力反被削弱,况且它们的舰龄已达30年,舰体老化,最高航速仅能达到24节,会严重拖累舰队的行动速度。事实上,这2艘老舰平时只是用来训练新兵而已。
日西村舰队出航,最初两天没有遇到任何敌军,反而遇到了己方的志摩舰队。志摩舰队跟西村舰队不是一个指挥系统,两位舰队司令的军衔和资历也相差无几,虽然都被要求穿越,但却决定各自为战。
扶桑号战列舰
舰载机空袭
24日上午,美军舰载机呼啸而来。日军战列舰拼命对空发射三式弹(在炮弹中装填480个充满燃烧剂的小铁管,杀伤半径达152米),但只击落1架美军战机,反而所有日舰皆受轻伤。此时,美国航母发现了日本主力舰队,于是掉头北上,西村舰队和志摩舰队侥幸逃过一劫,但其位置已被告知美军第七舰队。
当晚,39艘美军以3艘为一组率先出动,艇上官兵用艇载简易雷达细致搜索海面,终于在22时36分发现西村舰队。PT-131号艇冒着日舰炮火,一边向敌舰发射鱼雷,一边向舰队司令部发报,不仅拖延了西村舰队的行进速度,还重创志摩舰队的1艘轻巡洋舰。
次日凌晨,5艘美军驱逐舰接踵而来,施放烟幕掩护后,趁日军慌乱,连发47枚鱼雷,之后以35节高速撤离。西村舰队1艘驱逐舰中雷沉没,至少2艘驱逐舰遭重创,“扶桑”号战列舰躲避不及,右舷中雷,动力下降,电路被毁,中央炮塔弹药库被引爆,与舰队失去联络。当落在后面的志摩舰队到来时,却看见两个扶桑级战列舰的沉没(实为扶桑号断成两截造成的误判)。
驱逐舰诱敌
25日3时30分,美军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发现日舰。此时美舰沿莱特岛布阵,3艘巡洋舰在右,5艘巡洋舰在左,中间是6艘横排的战列舰(“西弗吉尼亚”号、“马里兰”号、“密西西比”号、“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宾夕法尼亚”号),舰队以15节速度缓慢航行,扼守苏里高海峡北口。
3时35分,美军9艘驱逐舰抵近诱敌。日军“山城”号战列舰和“最上”号重巡洋舰中计,只顾炮轰美军驱逐舰,却没有发现自己正进入美军巡洋舰的射程。3时51分,美军8艘巡洋舰距离日舰14千米,众多152毫米口径舰炮开火。暗夜中,美巡洋舰射击瞬间的耀眼火球如流星般闪现。日舰“以闪光为目标”,耗费了不少大口径弹药,但全无战果。
战列舰对决
就在日舰庆幸“敌军火力杀伤力不大”时,24千米外的6艘美国战列舰排成标准T字阵形后,也纷纷开火。“西弗吉尼亚”号的8门406毫米主炮和其他战列舰的356毫米主炮在新型火控雷达和指挥仪的辅助下,向日舰猛轰。首次齐射,“西弗吉尼亚”号主炮正中“山城”号,之后以大约40秒1次的频率投送重型穿甲弹。“山城”号被撕开了喷吐烈焰的可怕伤口,1座炮塔被气浪掀动,军舰航速下降到12节,舰上水兵不得不全力投入损管。
山城号战列舰
美军巡洋舰发现日舰火力渐稀,当即主动抵近射击。几十门152毫米舰炮喷吐出的炮弹如同“机枪扫射”,以至于指挥官不得不命令放慢射击速度。此时,1艘名为“本尼昂”的美军驱逐舰也冒险向日本战列舰突进,还鼓动其他驱逐舰抵近发动鱼雷攻击。日军“最上”号重型巡洋舰为了躲避鱼雷,被迫大动作转弯,无暇开火,被美舰趁机利用雷达锁定射击,大口径炮弹连续击中,上层建筑严重损毁,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最上”号被迫掉头逃命。
只剩4门主炮能正常开火的“山城”号,一边扑救舰上燃起的大火,一边向美舰拼死射击。不过,由于日舰的火控系统相对简陋,取得的“”微乎其微。最终,约4时12分,坐镇“山城”号的西村中将发出最后命令:“向上级报告,我们现在突入莱特湾玉碎。“不久,“山城”号多次中雷,倾覆沉没。可笑的是,在沉没之前,西村中将还向残存舰艇打,命令各舰接受“扶桑”号指挥,却不知“扶桑”号早已沉没。
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
航空兵追杀
趁美舰围攻“山城”号,日军“最上”号重型巡洋舰和“时雨”号驱逐舰悄然逃窜,不料却迎面撞上了志摩舰队,互撞受伤。之后,这些日舰一起南逃。几小时后,遭受重创的“最上”号又遭到美军鱼雷艇和舰载机的追杀,不得不废弃,被友舰发射鱼雷击沉。最终,西村舰队只有“时雨”号逃脱,成了日军著名的“祥瑞舰”。
在主力舰对决中,6艘美军战列舰的大口径主炮发射炮弹285发,巡洋舰的主炮发射超过4000发,美军41人阵亡、114人负伤,日军战死超过4000人,日军舰艇被基本摧毁,美军可谓大获全胜。另外,这次战役前后的舰载机作战似乎暗示了战列舰的命运,正如一位海军专家叹息:“苏里高海峡内巨炮咆哮过后,迎来的是静谧。仿佛可以想象,那些海战英灵正在对他们熟知的海战模式敬礼告别……”
田纳西号战列舰
战列舰部分战列舰介绍
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号(Yamato, やまと)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超级战列舰之一。
大和号战列舰
大和号建成时,搭载3座3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主炮,标准排水量65,000吨,试航排水量69,100吨,满载排水量72,808吨,舰体全长263米,水线长256米,垂线长244米,舰宽38.9米,水线宽36.9米,型深18.915米,平均吃水(试航)10.4米,满载平均吃水10.86米,航速27.46节。
历史上该级舰艇计划建造四艘,建成了两艘。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假想敌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限制军备的谈判,明确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数量方面无法同美国海军抗衡,决心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对方在数量上的优势。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开始于1934年。
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
大和号战列舰
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像大和级战列舰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58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
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日军的作战。4月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
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大和”号航速降至22节。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13时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
大和号战列舰在宿毛湾进行海试
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
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
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
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50海里,德之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美军先后派出共436架次的飞机攻击第二舰队,以损失不到10架飞机的代价,击沉了日本花费了4年时间和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大和号。其中包括第一波的280多架次和第二波的150多架次。参与攻击大和的舰载机一共有386架,其中战斗机180架、轰炸机75架、鱼雷机131架的往复攻击。 前后两波的攻击时间是从中午12点23分开始,至下午14点20分“大和”号沉没结束。大和总计中航空鱼雷9~12枚,航空炸弹24枚。
大和号的沉没标志着大舰巨炮时代的彻底结束,超级战列舰由此退出了世界海军的舞台。
“武藏”(近处)与“大和”(远处)
战列舰依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Iowa Class Battleship)是美国海军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
新泽西号,此照摄于1969年
衣阿华装备3座三联装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标准排水量44560吨,满载排水量:55710吨(改装前),57265吨(改装后)。舰长:270.4米,舰宽:32.92米,吃水:10米,水线长:262.5米,航速:31节。
本级舰共完成建造4艘,是世界上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战列舰,4艘同型舰仍保存至21世纪。由于依阿华级的继承舰——蒙大拿级的取消建造,使得这一级战列舰成为美国海军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日,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上的三号舰的主甲板上举行,本级舰因而闻名于世。
20世纪30年代中期限制建造新战列舰的期满。1936年美、英、法三国签订了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战列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356毫米。由于日本、意大利未签订该条约,1938年6月美、英、法三国将对战列舰的限制条款修改为标准排水量增加到45000吨,火炮口径增大到406毫米。
威斯康星号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
1938年5月,美国海军确定后续的4.5万吨级新型高速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依阿华级的设计方案(依阿华 Iowa Class,因翻译不同,又被译做衣阿华、爱荷华、艾奥瓦)。美国海军对之前建造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性能并不满意,主要是排水量偏小,限制了性能的提高。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依阿华级战列舰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依阿华级的动力装置的主机功率是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是历史上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战列舰。
为了能够通过船闸,便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快速调动,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极限为准,采用限制船体最大宽度,拉长舰体的措施,依阿华级重新设计了舰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而舰体长度和吃水则被加大,舰体的长宽比达到8.2,而当时其它战列舰的长宽比大多不足7。其细长的舰艏曲线与日本海军的大和级战列舰相似,有利提高航速,但影响了适航性。依阿华级舰长达到270.4米,舰体长宽比8.18:1,水线长宽比7.96:1。首舰依阿华号在进行高速试航时,曾发现船艉有振动现象,经过水池试验后,依阿华级改用了两种不同螺旋桨,外舷轴螺旋桨直径5.563米,为4叶桨;内舷为5叶桨,直径5.182米,以此消除了振动现象。缺点是其舰体细长,炮火命中率会大打折扣。
1980年经现代化改装后的密苏里号
右图是依阿华级战列舰主炮齐射时的场面,可以通过船身旁的海水来确定,庞大的战列舰被火炮的冲击波向后“推”,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战列舰火炮的威力。
依阿华级战列舰主炮齐射
战列舰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而成,是美国海军1939年始建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建造计划于1938年5月批准,共建造四艘,于1942年间陆续服役。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主炮3座三连装16英寸45倍406mm口径主炮(mk6),舰长:207.4米,舰宽:33米,满载排水量:45,200吨,航速27.5节。
级战列舰由于北卡罗来纳级的装甲仅仅能够抵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攻击,显得攻强守弱,因此该级舰在设计时被要求在吨位、火力不变的情况下加强防护力,因此尽可能的减轻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防护。南达科他级的设计方案被定为“1939式战列舰”。南达科他级保持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大舰宽,减少舰体水线长度,以节省结构重量。精心设计了船型,采用球鼻型舰艏降低了阻力。提高主机功率以保持27节的航速。增加甲板装甲厚度以及加大侧舷装甲带的倾斜角度(倾斜角19度),提高装甲区抗攻击能力。将副炮的位置提高,改善射界。拥有单个烟囱是在外形上与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最明显的区别。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被公认是攻防平衡的最强。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争中多用做为编队护航和对岸使用,南达科他级被编入航空母舰编队,利用其强大的防空火力网为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提供空中保护与支援两栖作战。相继参加了进攻、的战役,莱特湾海战,攻占和的战役以及对日本本土的炮击作战。
1942年10月,参加了在海域的海战,日南达科他号与和日海军编队遭遇,结果南达科他号虽损伤严重,但是舰体并没有大的损坏,仍以20节的航速脱离战场,大修62天,换掉一门主炮,防护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印第安纳号服役后投入。1944年1月,曾因与相撞,右舷受损,修理了5个月。
1942年11月参加了北非的登陆行动,炮击停泊在的法国战列舰JEAN BART(中文名 让·巴金)号(未完工),使其丧失了战斗力。1943年2月开赴太平洋战场。
亚拉巴马号服役后先加入投入欧洲战场。1943年8月开赴太平洋战场。
战后1947年该级舰开始陆续退役,编入预备役。1962年正式从海军除名。南达科他号、印第安那号卖给船厂拆毁。马萨诸塞号、亚拉巴马号分别被、买下,作为纪念馆保存起来。
战列舰维内托级/利托里奥级战列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Vittorio Veneto class battleship),外文文献一般将其称之为利托里奥级战列舰,(Littorio class battleship);因为该级舰一二号舰同日下水,维内托号为预算拨付首舰,利托里奥号为实际服役首舰,中文翻译传统以维内托级为准)是意大利皇家海军(:Regia Marina)在前夕建造的主力战列舰。
维内托级战列舰
本级舰排水量:标准排水量41,167吨(改进型41,650吨);满载排水量45,752吨(改进型46,215吨),舰长237.7米(改进型240.7米),水线232.4米;舰宽32.9米;吃水9.6-10.4米,航速:31节。采用适航性较高的长艏楼、球鼻艏、巡洋舰艉构型,装备三座三联装安莎尔多毫米口径主炮(前二后一)、四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和十二座90毫米单管高炮。
装甲为带延伸结构的的盒型装甲舱和普列赛防鱼雷系统,装甲防御和水下防御体系完全独立,在设计上前卫且符合意大利海军特点需求。
本级舰首批建造两艘,1937年法意英关系紧张后意大利再决定追加两艘改进型罗马号和帝国号。1934年前两舰开工,1940年竣工。1938年罗马号开工,1942年竣工。四号舰帝国号1938年开工,最后未完工。前两舰成军服役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两舰参与了、第一、二次锡尔特湾海战等地中海战事,战争末期意大利资源缺乏两舰转而留港充当防空平台,在战争中受到一定损伤后均存活到战后拆解。
战列舰黎塞留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英语:Richelieu-class battleship,法语:Cuirassé Classe Richelieu)是法国海军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亦为法国海军史上最强大、也是最后一级战列舰,本级舰共四艘,命名舰黎塞留号,次舰让·巴尔号,三号舰克莱蒙梭号,末舰加斯科因号。在本级舰命运多舛的建造和服役生涯中,见证了法国的被入侵和解放。
黎塞留级战列舰
本级舰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7600吨,舰长248米、舰宽33米,吃水10.7米,,航速:30节。装备新型四联装1935年式45倍径380毫米主炮塔两座,并列布置于前甲板;后甲板分列三点式布制三座三联装152毫米高平炮,舰体两舷布制六座双联装100毫米口径高射炮。舰首两座四联装主炮虽然在数量上逊于维内托级战列舰(3×三联装9门),但拥有比维内托级更为密集的火力输出。
黎塞留级1号舰“黎塞留”号(是法国中世纪著名的红衣大主教)日在开工。在随后的4年内,2号舰“”号和3号舰“”号相继开工。
法国计划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随后再建造3艘黎塞留级的改进型,预计到1940年代中期,整个造舰计划完成时,法国将拥有8艘较新的战列舰与意大利和德国海军的同类战舰对抗。与英国和美国的全球性海军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国海军,因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务就是夺取以及东的制海权,保障殖民地与法国本土的海上联系。
因此,作为本土主力舰队核心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它的作战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与意大利主力舰或者英国地中海分舰队决战,同时能进行护航、破交和对陆火力支援、压制任务。基于此,黎塞留级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具有高航速,但续航力不作过高要求;具有足以对付意大利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具有较强的水平装甲带,还要增强对空防护能力。
战列舰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号(North Carolina BB55)、华盛顿号(Washington BB56)。日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纽约海军船厂开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舰华盛顿号战列舰日开工,1941年5月服役。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此舰标准排水量:36600吨(1942年);满载排水量:46700吨(1945年)。舰长222米;最大舰宽33米;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5米。最大航速:28节。装备3座三联装406毫米/45倍径主炮(mk6)。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于年曾计划建造10艘战列舰,但由于受(日签订)的限制,又于日取消了其中7艘战列舰的建造,结果只有3艘建成服役。
19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考虑到其在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国日本和德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于是根据英、美、法三国签订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在1937年开始建造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于1939年7月至1942年2月始建4艘;又于1940年6月至1941年1月始建4艘。这三个级10艘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最后一代战列舰,它们建成后相继投入了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相继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42年8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北卡罗来纳”号成为当时为航空母舰护航的
的一艘快速战列舰。在这次战斗中有卓有成
效的表现,为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奠定了它们的主要任务:为航空母舰编队提供对空掩护。日“华盛顿”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的夜战中,利用雷达的引导击沉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舰。1944年“华盛顿”号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舰艏撞毁并更换了新舰艏。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北卡罗来纳级两舰参加了大部分重大战斗活动,主要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与支援两栖登陆作战,参加了进攻吉尔贝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硫磺岛、日本本土诸岛的战役。
战列舰前卫级战列舰
在1937年陆续开工建造后,就意识到其不足,主要表现在火力和航海性能上。英国海军随后设计了,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狮级战列舰于1940年10月停建。与此同时面对紧迫的战争局势作为应急方案在时任海军大臣的影响下,英国海军采纳安装4座双联装15英寸(380mm)口径主炮炮塔(1924年勇敢号、光荣号改装成的遗物)的方案。命名为前卫号战列舰(HMS Vanguard 1944年)。
前卫号防护设计较“乔治五世”级有所改进,根据实战经验改进了舰体结构,因为重量补偿的原因主带减少了一英寸。针对乔治五世级航海性能不足的缺陷,在方面的改进最成功,前卫号航海性能十分优良。前卫号重新设计了舰艏,舰艏提高,增设防浪板,提高在恶劣下的航海性能,优化的舰型设计,舰体的长宽比适中,舰艉采用方形艉,提高了。前卫号装备了比较完备的雷达火控系统,除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外,不仅主、副炮装备了,各种口径的防空火炮也装备了。前卫号战列舰火力方面略显不足,主炮口径、威力、数量都偏小。
前卫号于1941年10月在约翰·布朗(Clydebank)船厂开工,是英国设计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舰。1944年11月下水,1946年完工服役,并一度作为皇室出访的,被当时有人讽刺为“最豪华的王室邮船”。1949年改为训练舰,1954年退役。于1960年拆毁。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最后一艘被拆毁的战列舰。
战列舰俾斯麦级战列舰
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
1935年,“俾斯麦”级战列舰设计工作开始。最初的设计指标是:标准排水量35000吨,舰长250米,宽38米,吃水10米,四座双联装380毫米主炮,涡轮-电力装置。最大30节,最大续航力8000海里/19节。
这是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当时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基尔运河规定对船只的限制是:长度不得超过250米,宽不超过38米,吃水不超过10米。由于德国在一战后,海外殖民地损失殆尽,战舰在作战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可以依赖海外殖民地的基地补给,因此“俾斯麦”级必须有非常大的续航力,所以其设计续航力达8000海里,而且还是高速的19节战斗巡航。
考虑到德国海军舰艇数量少,“俾斯麦”级必定常常在己方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战斗,而在海战中,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战斗,没有高的航速是十分危险的,故此,“俾斯麦”级以高标准设计建造。
首舰曾用一发炮弹击沉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
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国于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二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其设计遵守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即356毫米)的规定,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同级舰有乔治五世国王号(HMS King George V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HMS Duke of York)、安森号(HMS Anson)、豪号(HMS Howe)等5艘。
乔治五世国王号服役后担任本土舰队旗舰。威尔士亲王号刚服役就参加了围歼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斗,后带着战伤运载首相丘吉尔出访美国,签订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日威尔士亲王号在马来亚海域被日军飞机击沉。
日在护航作战中,约克公爵号击毁了德国海军战舰“沙恩霍斯特”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加入了英国太平洋舰队,参加进攻日本的作战。
战列舰纳尔逊级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夭折。根据条约最后妥协的结果,日本、美国可以保留完成条约规定的未完工的安装16英寸口径(406mm)主炮的战列舰(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海军1922年11月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
演习中从纳尔逊号上看到的罗德尼号
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并且强化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水密隔舱等间接防御设施。
纳尔逊号战列舰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基本设计思想基本与N3和G3计划相同,都是尽量使需要装甲防护的部位集中。
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间炮塔安装在高出其前后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状排列,为了配平重量舰桥位于舰体舯部靠后的位置。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装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需要重装甲保护要害部位的范围被缩小到最小的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纳尔逊级战列舰开炮时的场面
战列舰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当时战列舰所搭载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联装主炮塔沿舰体纵向中心线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采用背负式布局。并且为了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观通以及指挥的需要,前主桅采用了7根支柱支撑的高大的圆锥结构樯式桅楼,顶端设立射击指挥所,这种结构相当坚固不易中弹受损,随后历次改装中桅楼设施逐步增加逐渐形成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长门级采用长艏楼船型,该级舰在舰体长艏楼设置两层炮廓式副炮。最具日本特色的是设计了独特的带60°倾角的“勺型”舰艏(为了使用链系水雷,舰艏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但在不良海况高速航行时舰艏溅起的会影响到舰桥和桅楼指挥所)。
长门级战列舰
战列舰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基本设计继承了,继承了当时美国战列舰的标准风格:飞剪型;笼式主桅;副炮安装在艏楼甲板上;采用电气推进的动力系统。主要改进了火力和防护力。美国在获得日本海军长门级战列舰的情报后,更改设计,用4座双联装16英寸(406mm)口径主炮取代了田纳西级战列舰的4座3联装14英寸(356mm)口径主炮。由于火力加强,防御也相应加强来抵御敌方相同口径炮弹的攻击。其余各方面均与田纳西级相似。动力方面还是没有得到军方的重视,最大航速只有21节。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1942年、马里兰号拆除后部主桅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日本海军日时击沉的1943年打捞出水进行改装,拆除前后主桅,舰体上层建筑彻底重建。三舰在改装中都改装了防空火炮加强防空火力。
战列舰总体评价
火力、机动、防护三者平衡是不现实的,加强一项必然要牺牲另一项的性能,而只要是稍有实战经验的设计者,都不会为了顾及速度而降低防护。
战列舰就是炮战用的,所以炮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标,像什么防空反潜之类的都是软指标,交给驱逐舰也可以。
评价一艘战列舰,首先要看两层硬指标:
第一层:四项炮战指标。即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两艘船二二分,那么以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都是由上至下落下来的。
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和船体结构。30年代以后的战列舰,防护性不仅要看装甲厚度,还要看其装甲和其他防护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还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船体也很重要,有一个的外形不仅影响齐射稳定性、转弯半径、适航性、抗沉性等与炮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防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两层为硬指标,其他的参数,比如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算软指标。火控在现代可能算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控的决定性作用不强,只能算软指标。
只有在硬指标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才要看软指标。战列舰就是为了炮战而生的,任何把战列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不明智的,例:
①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舰艇袭击英军零散部队和运输队”的思想,最后弄巧成拙。
②一战之前英国设计的战列巡洋舰,在初期贝蒂被希佩尔击败就足以证明这是个不明智的设计。二战时,曾经号称英国最大的战列巡洋舰的胡德号则是最著名的例子。好在战巡只有英国和德国造了很多,其他国家都及时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讯》曾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标准评价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数字来显示自己的恐怖。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百度贴吧[引用日期]
.战列舰.[引用日期]
.搜狐军事[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NavWeaps中国镜像.[引用日期]
.四月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黎塞留级战列舰[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1935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