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幼儿象征性游戏有哪些

下载费用:10 元 &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00001) 1第一编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游戏第一章游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涵义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什么是“游戏期”现象、儿童游戏的文化适应功能了解玩具的起源及功能了解游戏的发生、儿童游戏及其价值观的演变,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古代的儿童游戏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游戏期”的形成难点儿童游戏价值观的演变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前言一、游戏研究的多维视野1游戏的社会文化视野(1)游戏的社会文化涵义(2)游戏的起源与演变(3)游戏的社会文化性格(4)“游戏期”的文化成因(5)游戏的文化传承功能2游戏的儿童发展视野(1)游戏的个体发生和发展(2)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3)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4)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3游戏的教育学视野(1)幼儿园游戏的性质和特点(2)游戏和课程、教学的关系(3)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4)游戏环境的创设(5)游戏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二、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困境”和出路1游戏困境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行动上轻视和忽视游戏。2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1)态度障碍(2)功能障碍(3)结构障碍|(4)游戏的教育性研究的匮乏2第一节游戏的起源与演变一、游戏的历史起源(一)游戏的前提1人类通过工作所获取的生存资料能够满足机体的生存需要2人类愿意享受闲暇生活3劳动丰富着游戏活动的内容(二)娱神和自娱被现代人看做是“游戏”的活动在古代是娱神的,以后,这种以“娱神”为目的的活动才逐渐转变为一种以人们“自娱”为目的的娱乐性游戏活动。(三)游戏的发生1游戏与劳动的关系(1)高等动物本能说(2)劳动说2游戏与艺术、体育的关系(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四)游戏规则的产生游戏规则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规则,是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由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二、游戏的演变和文化特点(一)游戏的文化特点1身体技能型游戏的文化特点狩猎采集型文化体力2运气型游戏的文化特点相信有某种外部的神秘力量或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并能够影响和控制自己的命运运气3策略型游戏的文化特点智慧(二)我国古代游戏的文化特点1力量型、运动技能型的对抗性团体游戏相对较少,个人技能技巧型游戏较多。2博弈类游戏、智力游戏、文字游戏高度发达和盛行。3具有独特的筵宴游戏。(三)我国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变化1古代儿童的游戏2现代儿童的游戏(1)改革开放前北京地区儿童游戏的特点(2)改革开放后北京地区儿童游戏的特点第二节“游戏期”现象与意义一、“游戏期”现象与自然适应功能(一)“游戏期”现象的发现德国格鲁斯3(二)游戏的自然适应功能1游戏和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2游戏与动物的社会化二、儿童游戏的文化适应功能(一)游戏与儿童对物质文化的适应1工具的掌握2工具的创造与发明3游戏适应的特点与意义(二)亲子游戏与儿童对社会文化的适应1基本的社会性交往结构的形成2信任、依恋、合作倾向的形成3文化延续的功能(三)伙伴游戏与儿童对社会文化的适应1伙伴文化的形成2社会角色塑造与规则传递三、儿童游戏的文化差异(一)竞争与合作的文化差异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2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二)性别差异的文化特征第三节玩具的起源和特征一、玩具的起源(一)来源于生产工具的玩具(二)来源于祭祀物品的玩具(三)来源于民间习俗的玩具(四)来源于民间传说的玩具二、现代玩具的基本特性(一)模拟对象的广泛性(二)科学技术特性(三)消费品特性(四)想象和幻想制造者的特性(五)教育者的特性三、玩具的文化传承功能(一)玩具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工具(二)玩具是幼儿学习的“课本”4第二章国外游戏理论概述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各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特点和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以及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难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及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1代表人物席勒斯宾塞2主要观点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1)席勒(2)斯宾塞3评价(1)消极对贬低游戏的价值负有责任A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德的,应当予以禁止。B只是把游戏当成是“导泄”的手段,认为与其禁止儿童游戏,不如让儿童去游戏,在游戏中发泄剩余精力更为明智。(2)积极A说明了游戏的物质前提只有当机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机体才有可能去游戏B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作用(二)松弛消遣说“松弛”说1代表人物拉扎鲁斯帕特里克2主要观点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3评价见教材(三)预演说“前练习”说、“生活预备”说1代表人物格鲁斯2主要观点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功能,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3评价(1)积极5A认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B对于改变人们的儿童观、扭转当时人们认为儿童游戏物价值的传统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2)消极A只用“本能”的概念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B成人已不需要为生活做准备,可成人仍然有游戏的需要并继续游戏。对于这一点不能有很好的解释。(四)复演论1代表人物霍尔2主要观点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3评价(1)积极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的内容不同。(2)消极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无法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1理论基础人格构成学说本我快乐原则超我理想原则自我现实原则2主要观点A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B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3意义(二)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1帕勒的角色动机说角色的选择完全出于内部动机,即受情绪的驱使。2蒙尼格的宣泄说(1)观点游戏的价值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2)评价(三)艾里克森的游戏观点1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游戏能够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本我)和社会因素(超我)进行协调和整合,从而使人获得理想的发展。2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冲突(1)信任对不信任出生一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惧怕。6(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一岁一三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3)主动对内疚四岁五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4)勤奋对自卑六岁一十一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十二岁二十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6)亲密对孤立二十岁二十四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7)繁殖对停滞二十五岁一六十五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8)自我完整对失望六十五岁死亡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3游戏中的性别差异建构物的形态差异来自生物因素的影响,游戏内容上的差异则反应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四)游戏治疗理论儿童游戏治疗(1)什么是游戏治疗游戏是儿童最自然、自发的行为,在游戏治疗室,玩具好比是儿童的词汇,而游戏好比是儿童的语言。透过游戏,儿童能表达许多他尚未能清楚地用言语来沟通的感觉和经验,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游戏治疗师陪伴下,儿童能自然而然地玩出他的心境、困惑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一旦这些经验被处理后,儿童的适应力会提升,因而更有能力来应对并解决心理的挫折和创伤,所以游戏治疗对于儿童就好比咨询辅导、心理治疗对于成人一样有帮助,有疗效。(2)哪些儿童需要游戏治疗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的儿童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适应问题,有的是在学校(例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有的是在家里(例如亲子冲突,父母婚姻问题所带来的心里困扰),有些则经历了更大的创伤(例如家庭暴力、性暴力受害者,在意外中失去亲人等)。一般而言,如果经由父母、老师的观察或专业人士的诊断(小儿科医生、儿童心智科、精神科大夫等),发现儿童的确有适应上或学习上的困难,游戏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推荐。(3)游戏治疗适用的年龄层大抵而言,凡是介于幼儿园至小学高年级的儿童皆适合(约312岁)。(4)游戏治疗的疗程7游戏治疗所需的疗程,根据每一个儿童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对轻微适应不良的儿童大约需46周;对有心理困扰的儿童则需816周或更长。不论疗程之长短,儿童皆能从游戏治疗中增进自我概念,学习自主性,自我控制,及更恰当表达情绪、需求的方式。1分析性游戏治疗2发泄性游戏治疗3关系性游戏治疗4非指导性游戏治疗(1)内容该治疗不把游戏内容看得特别重要,也不用对游戏活动进行解释或其他方式影响儿童,但强调与儿童建立信任和接受的关系,认为儿童在这种信任的关系中获得的经验具有治疗价值。(2)基本原则A与儿童建立热情、友好的关系B无条件地接受儿童C建立允许儿童完全自由表达他们情感的气氛D对儿童正在表达的情感非常敏感并作出反应;反应的方式、态度能使儿童对他们的行为有深刻的了解E相信儿童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能力,儿童有改变选择的权利F不以任何方式指导儿童的行动或谈话G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催促儿童,人为地加速治疗过程H治疗者需建立必要的界限和要遵守的规则,并让儿童意识到他们在治疗关系中的责任。该治疗在治疗者还不了解儿童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情感体验如何时,尤其具有价值。5行为取向治疗三、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一)游戏的认知基础同化顺应适应(二)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1实践性游戏2象征性游戏3规则性游戏(三)游戏的发展价值1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2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四、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一)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思想1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2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3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4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二)维果斯基的游戏理论1游戏形成了符号的间接作用2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游戏规则是儿童的自我限制8(三)列昂节夫的游戏观点1游戏发生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矛盾2游戏的特点(四)艾里康宁的游戏观点1游戏的起源2游戏的发展阶段五、游戏的激活理论(一)理论基础内驱力说(二)激活理论的各种观点1伯莱因的观点2埃利斯的观点3赫特的观点4费恩的观点六、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一)游戏的元交际特征(二)研究元交际特征的意义1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为追种族溯意识演化史提供了依据2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3游戏的元交际特征对儿童意味着什么9第二编儿童发展视野下的儿童游戏第三章游戏发生学的基本问题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游戏定义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前游戏的基本特性了解学前游戏的不同分类,在此基础上掌握不同分类主线的学前游戏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游戏的分类与发展难点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游戏活动的定义和特性一、解决游戏定义问题的策略(一)毋庸定义游戏是一种难以精确定义,而且也是一种不必要精确定义的行为。(二)直觉判断把游戏看做一种可观察、可分类的行为的总和,通过对于一个个具体的游戏行为的研究以达到对于作为一类行为总称的游戏的认识与理解。(三)特征列举游戏被看做是具有某些共同因素的一类行为。只要设法找出这些共同因素,并把它们组织起来就可以构成游戏的标准而区别于非游戏活动。二、游戏活动的基本特性(一)对象性(二)社会性(三)主体性(四)发展性三、游戏活动的辩证法(一)想象和真实(二)自由和约束(三)紧张和放松(四)过程和结果第二节游戏的个体发生发展一、游戏的个体发生(一)游戏发生的时间1出生后不久即发生皮亚杰23岁发生论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10(二)探究和游戏1区别(1)探究是一种刻板化的行为,游戏是随意的、多样化的、具有创新性的行为。(2)探究时注意力更为集中,在游戏中注意力则容易分散。(3)伴随探究的情绪往往是中性的甚至是否定的,伴随游戏的情绪则是积极的、肯定的。2关系在游戏的个体发生历程上,探究先于游戏而发生。(二)儿童游戏能力的获得1早期的游戏理论2皮亚杰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二、儿童游戏的动因(一)“想当成人”说1精神分析学派2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二)儿童游戏的需要1身体活动的需要2认知的需要3交往和表达的需要三、游戏、学习和发展的关系(一)游戏和学习的关系1游戏是不同于学习的行为,甚至是妨碍学习的行为。2游戏是学习,而且是比探究更为重要的学习。(二)游戏和发展的关系1皮亚杰游戏从属于发展2维果斯基游戏领先于发展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一、幼儿游戏的特点(一)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1表情2动作3角色扮演4言语5材料(二)游戏性体验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或成就感4幽默感5生理快感(三)游戏的外部情景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11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二、儿童游戏的分类(一)游戏分类的方法1概念演绎的分类方法2观察归纳的分类方法(二)以自我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1自我宇宙游戏2微观宇宙游戏3宏观宇宙游戏(三)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1练习性游戏2象征性游戏3结构性游戏4规则游戏(四)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1柏顿的分类(1)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2)旁观(3)独自游戏(4)平行游戏(5)协同游戏(6)合作游戏2豪伊斯的分类(1)互不注意的平行游戏(2)互相注意的平行游戏(3)简单的社会性游戏(4)互补的社会性游戏(5)互补互惠的社会性游戏(五)以游戏活动中占优势的心理成分为依据的分类1机能游戏2想象游戏3美感或欣赏游戏4创作游戏或结构性游戏(六)以游戏活动功能为根据的分类1模仿游戏2探索游戏3检验游戏4造型游戏(七)以游戏活动对象为根据的分类1以身体运动为材料的游戏2以物体为材料的游戏3以语音为材料的游戏124以社会生活为材料的游戏5以规则为材料的游戏第四章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并掌握为什么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及游戏是如何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难点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因素(一)关于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看法与争论(二)关于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研究二、游戏在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儿童运动发展分期格拉胡1反射运动时期2初步运动时期3基础运动时期4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能力专门化时期(二)游戏和基础运动能力的发展1起始阶段2初级阶段3成熟阶段(三)运动发展与游戏发展的阶段一致性三、游戏与运动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学习的基本过程与特点1初级水平2中级水平3高级水平(二)游戏和动作技能的练习1特殊性探索阶段2多样性探索阶段3重新定向第二节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13一、游戏与概念的获得(一)感知运动游戏与婴儿概念的形成1概念的分类2感知运动游戏和婴儿概念的形成(二)象征性游戏与幼儿概念的发展1符号表征功能和符号的结构2象征性游戏与符合功能的形成3象征性游戏和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三)游戏经验与概念同化二、游戏和问题解决(一)游戏与辐合型问题的解决1辐合型问题2游戏经验和解决问题游戏经验之所以有利于问题解决(1)游戏是自发、自愿的,具有活动的内部动机。(2)游戏使幼儿有机会探索各种动作的可能性,游戏扩大了幼儿与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3)游戏降低了游戏者对于成功的期望或对失败的担忧的压力,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强,更有耐心与坚持力,能够以渐进的方式发现问题而不半途而废。3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二)游戏与发散型问题的解决1游戏经验与举出物体的非标准用途正相关2不同性质的游戏经验对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的影响游戏经验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解决发散型问题时,发散型材料游戏组的被试成绩好于辐合型游戏材料组,表现出较丰富的想象力,有更多的新颖性反应。(2)在解决辐合型问题时,辐合型游戏经验的迁移效果是特殊的、有限的,不容易概括迁移到解决其他不同类型的问题上去。而发散型游戏经验具有范围较广的迁移可能性,这种经验可迁移到与原先的任务不相似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去。第三节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广义“社会性”是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相对而言,是“指人在社会上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的总和,包括人的社会心理特性、政治特性、经济特性、审美特性、哲学特性等等。”是指对特殊的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认知、身体运动、语言、学习兴趣和态度、情绪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二)狭义“社会性”与身体、认知、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并列,指个体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性。学前各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14年龄发展任务03个月生理方面的协调36个月紧张的控制612个月建立情感上的依恋关系1218个月探索和掌握1830个月自主性3054个月冲动的控制,性别认同,伙伴关系二、游戏和亲子关系(一)亲子依恋的类型与意义亲自依恋是指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一种双向的情感联系。瓦隆(法国心理学家)“儿童对人们的依恋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条件,缺乏这种依恋,儿童将可能成为恐惧和惊慌体验的牺牲品,或者将产生精神萎缩的现象,这种痕迹可以保留终身。”心理学实验跨文化研究亲子依恋普遍存在,一般在婴儿67个月时出现,但是有程度与性质上的差异。“陌生情境法”亲子依恋的类型1安全依恋型2非安全依恋回避型3非安全依恋反抗型(二)亲子游戏与亲子依恋1安全依恋形成的原因(1)父母要敏锐的觉察到婴儿的各种需要(包括食物、水、温暖、舒适、解决痛苦等),并且及时的满足这些需要。(2)父母要以适合婴儿的情绪与认知能力的方式与婴儿进行游戏式的、愉快的交往。(亲子游戏)2亲子依恋的物质基础小脑(运动控制中心←→脑的边缘系统(情绪控制中心)三、游戏与伙伴交往(一)伙伴交往的意义伙伴(PEER)一词是指地位处境相同的个体。在儿童发展研究领域中,伙伴一词专指同年龄的儿童。皮亚杰认为,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来说,同伴交往的重要性超过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游戏与交往技能的掌握1游戏与合作研究表明受过游戏训练的被试的合作能力好于没有受过训练的被试。2游戏与社会性问题的解决幼儿加入伙伴游戏采用的策略(1)请求(2)评论(3)建议(4)邀请(5)提供玩具(6)平行游戏总结游戏经验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性问题的解决。3游戏与同伴集体的接纳15受欢迎程度(POPULARITY)受欢迎的幼儿和不受欢迎的幼儿(三)伙伴相互影响的方式1范例在与伙伴共同的游戏过程中,伙伴的行为为幼儿提供模仿的直接对象,促进幼儿的观察学习。2修正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一个幼儿的行为构成了对另一个幼儿行为的刺激或反馈,对于伙伴的行为具有修正(或调节)的功能。3强化如果一个幼儿在第一次使用某种策略取得成功后,会出现反复使用这一策略的倾向。4经验互补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经验不同的幼儿在一起共同游戏,游戏过程就成为幼儿交流经验、发现他人的经验与观点的过程,有益于幼儿思维活动的“去中心化”过程。四、游戏与亲社会性行为及行为规范的掌握(一)游戏与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狭义的亲社会性是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这种有益于他人的行为不需要外部报酬或惩罚,而且往往是需要自己做出某些牺牲甚至对自己有危险的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属于道德范畴。广义的亲社会性所有那些被人肯定的,或其动机在于得到他人赞许的行为,如友好、助人、分享等。是一种互惠行为,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用广义的亲社会性行为来要求更为适当。由玩具引起的冲突为幼儿学习分享、谦让等亲社会性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二)游戏与规则的学习1象征性游戏与规则的学习(1)象征性游戏要求幼儿在进入游戏情景之前,制定游戏规则,规定角色与情节。(2)象征性游戏具有想象性,想象的情景本身就包含了规则,幼儿不可能在一个没有规则的想象想象情境中行动。2规则游戏与对规则意义的理解(1)规则游戏可以使儿童实践规则并理解规则的意义,有利于儿童对于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与掌握。(2)规则游戏为儿童接受与理解更为广泛的社会规则及其意义奠定了必要的基础。3游戏与冲动的控制维果斯基“儿童最大的自制力来自于游戏之中”游戏可以使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冲动性行为。哨兵站岗经常玩儿想象游戏的69岁的儿童更能够忍受长时间的等待。五、游戏与“去中心化”幼儿思维的特征“自我中心”即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情感与想法,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一)伙伴游戏与“去中心化”1角色游戏与“去中心化”(1)在角色游戏中,由于游戏的需要,幼儿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在思想上必须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16(2)在社会性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想法不一致的情况,游戏要求幼儿学习协调和接受别人的想法。2追逐打闹游戏、规则游戏和“去中心化”(1)追逐打闹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游戏,在游戏中躲闪逃避往往需要考虑对方的意图,采取突然的、出其不意的动作来逃避或抓住对方。(2)传统的规则游戏(如捉迷藏、丢手绢等),都要求幼儿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在游戏中取胜(如考虑藏在什么地方才不会被人发现)。(二)社会性角色游戏训练与观点采择观点采择是指同时考虑并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情感与看法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合作能力的必要基础之一。1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评价方法(1)偏于认知“生日礼物挑选法”(2)偏于情感“多维度故事移情讲述法”2社会性角色游戏训练的效果研究发现游戏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理解他人的观点、情感与看法的移情能力。第四节游戏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一、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游戏的功能(一)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情感(AFFECTS)情绪(EMOTION)感情(FEELINGS)(1)认为在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可以找到深刻的情绪原因,找到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2)游戏被看做是解决情感冲突的途径与手段。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角色,往往是基于他们对角色原型的爱、尊敬、愤怒等复杂的情感。通过游戏,各种被压抑的情绪与愿望就可以表现出来,得到释放与处理。2社会学习理论人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如同人的其他方面的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3特性学理论正如动物具有一套先天的生存适应的动作图示一样,人类的幼儿也带着这种先天的“内部装置”降临人世。这种先天的生存适应的动作图示表现在最早的、对于婴儿具有生存适应意义的喂养护理活动中。在喂养护理活动中,形成了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最初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逐渐发展成为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婴儿时期的依恋被看做与以后的各种重要的情感和能力(例如移情、同情心、问题解决、情绪的自我恢复能力、高想象倾向、游戏以及社会性能力等)的发展都相关的因素。(二)游戏的情感发展功能1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2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道德感3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美感4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同情心与移情的能力(三)游戏的情绪恢复功能1班尼特的研究游戏,尤其是想象性游戏确实可以帮助幼儿降低焦虑与紧张,具有情绪的“修复”功能。172许多游戏材料(如面团、黏土、橡皮泥)与游戏(如奔跑)都具有帮助幼儿宣泄与释放消极情绪的作用。二、游戏治疗的原理和不同模式埃里克森“把受压抑的情绪玩儿出来”(一)精神分析模式1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所要求的条件(1)病人必须有改变自己的强烈动机。(2)病人必须把医生看做是生活中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的替代者,队医生敞开心扉,与医生交流。(3)病人必须能够进入自由联想的过程,他们必须把随时想到的事情说出来。2代表人物(1)凯伦(2)安娜弗洛伊德3类型(1)消极的游戏治疗演变为非指导性治疗法或关系模式(2)积极的游戏治疗演变为结构化模式(二)关系模式1时间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2代表人物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3基本假设只有儿童自己(而不是治疗者)才能找到把自己的心灵从黑暗中带到阳光下的手段或途径。4内容非常注意治疗者与儿童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质量。治疗者的任务是创设一个使儿童感到被完全接纳的气氛。治疗者不批评儿童,也不一定非得使治疗过程向着某一特定的方向发展,治疗者是“非指导性”的,他的任务只是表达对儿童的关心、尊重与接纳的态度。对患者的尊重是治疗的关键。5基本原则(1)温暖有好的关系(2)完全接纳儿童(3)宽容的气氛(4)反应儿童的感受(5)尊重儿童(6)追随儿童(7)不要催促儿童(8)建立一定的规则(三)结构化模式既不像传统的精神分析模式那样滥用“阐释”技术,又不像关系模式那样把宽容的气氛极端化,结构化模式是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折中。1松弛治疗治疗者的责任首先是确认儿童正与之斗争的问题,然后采用可能鼓励儿童直面这些问题的玩具与游戏来治疗儿童。2化装游戏治疗当儿童在游戏中化装成假象的角色时,就可以做一些平常在生活中不可以做的事情,,化装游戏使儿童感到非常快乐。183故事讲述人们往往发现如果把自己的问题说成是一个假设的“朋友”的问题时,他们就很容易把问题谈出来。在描述假设的“他人”的问题的过程中,描述者往往会认识到他自己情感上的问题之所在。4书籍辅导当我们发现书中人物的处境与问题与我们自己的处境与问题相似的话,我们就会从书中人物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明智地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且,当我们讨论书中人物的事情时,也比直接讨论自己的问题更舒服自然。第五节游戏与儿童的个性特征一、游戏性的概念与结构“游戏性”(PLAYFULNESS)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但直到6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关于儿童游戏性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游戏性”的两种理解1一种是把游戏性看做活动的客观特性,可用作判断活动的性质(游戏或非游戏活动)。2游戏性既是所有游戏活动的特征,可用作判断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的性质判断标准;同时,也可以把游戏性视作个体的一种个性倾向性或个性特征。(一)游戏性和个性特征1游戏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具有非常显著的稳定性。(1)“游戏性”得分高的儿童在“肯定的情感”上得分也高,他们表现出高水平的身体和言语活动、高想象性和高社会性。(2)游戏性强的儿童喜欢游戏、富于想象。他们经常进行自发的身体活动,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更热衷于户外活动。(3)他们的情绪经常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4)游戏性强的儿童常常能主动发起游戏,愿与他人合作分享,能很好的与他人交流,具有较高的交往兴趣和较高的社会性交往技能,能够成功的介入他人的游戏之中。2游戏性作为一种个性倾向性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性。(1)超常儿童在社会性和认知活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游戏性水平高于普通儿童。(2)游戏性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孩比女孩有更为积极、自由的身体活动,在游戏中更喜欢开玩笑、嘲弄人。研究表明游戏性越强的儿童依赖性越低,性情越随和宽容,情绪越积极乐观;相反,对外部依赖程度越强,情绪越消极紧张。(二)游戏性的评价有特定的评价量表二、游戏性与创造性大量研究发现游戏性与创造性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游戏性是高创造性儿童所具有的重要品质之一。早期游戏性的不足,会导致高中生较低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一)创造性的概念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不同特点辐合思维发散思维概括性的只有正确的才是有价值的分析性的任何信息对于一个新的想法的产19生都是有价值的选择性的解决问题只有一条正确的路径探索性的有许多可能的路径,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可能是激发灵感的源泉可预测性的思维是有逻辑地展开的非预测性的思维是跳跃式的,更多地依赖于直觉而非思维结果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结果不止一个答案2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研究表现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不同的学派关于创造性的解释理论倡导者基本观点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特征,它使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创造是自我实现的方式。创造是一种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勇气;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真正完善的人。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创造的动力来自于满足内部的情感需要;创造性根源于“集体的无意识”;创造是对知觉到的生理与心理上的自卑感的一种补偿方式;在生命的最初五年中,父母的宽容、理解与支持是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建构主义皮亚杰创造性是与概念建构、问题解决有关的策略。创造性是认知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关。(二)游戏性与创造性1游戏风格与创造性喜欢玩儿想象游戏的幼儿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2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正相关3社会性想象游戏的倾向性、创造性和智力(1)游戏性与男孩的创造性似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与女孩的智力发展状况有关。(2)高智商的幼儿有可能有较强的社会性想象游戏倾向,也可能没有。但是低智商的幼儿很少或没有社会性想象游戏的表现。启示(1)为儿童提供的游戏材料结构程度不应过高,应当给儿童的探究与想象留有余地。(2)要鼓励与支持儿童大胆的探索与想象,尤其要重视儿童的社会性角色游戏,鼓励幼儿共同游戏。(3)对于那些不爱玩儿,缺乏好奇心的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鼓励他们探索、交往和游戏。三、游戏性的发展与培育(一)游戏性的发展阶段维乐特1感觉探索期(出生至5岁)游戏性主要表现为婴幼儿能够灵活地、富有热情地探索周围环境;202以自我为中心的推断假设期(27岁)游戏性主要表现为幼儿富有幻想和想象,玩具和假象的朋友充斥着他们的生活;3个人实验期(610岁)游戏性主要表现为儿童通过试误检验自己的感性经验、理解周围世界;4符号表征期(1115岁)游戏性主要表现为儿童采用绘画、公式、词语、舞蹈、雕塑等符号形式来表征自己的经验;5理性证实期(23岁以上)游戏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应用行为,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成人的智慧来改造自我和环境。(二)影响儿童游戏性发展的因素1机体的生理条件2成人的影响3游戏活动有利或不利于幼儿创造性表现与发展的环境不利的环境有利的环境强调行动方式方法的一致性和对权威的服从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关系,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回避幼儿的问题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不鼓励探索,幼儿的“冒险”行为会导致批判;更重视学习的结果鼓励幼儿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方法;对过程的重视高于结果强调记忆模仿的能力鼓励想象与创造严格按照事先结构好的计划组织幼儿活动,到点就结束活动,不考虑幼儿的兴趣,缺乏应变的灵活性幼儿不同和的观点与想法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在活动步骤、方式方法与时间安排上等都具有灵活性,当幼儿深入活动时,不强调时间的限制性奖惩使用外部奖惩和竞争激励的方式来控制幼儿的行动;幼儿感到有压力,取悦于他人、获得奖赏成为幼儿活动的重要动机较少使用外部奖惩和竞争激励的手段,幼儿经常可以从伙伴和教师那里得到反馈与肯定(三)培育游戏性的意义游戏性强的儿童不仅在现时拥有一个轻松自如、快乐的童年,而且较强的游戏性还预示着他们在未来也可以拥有一份健康幸福的成年生活。作业举例说明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21第五章不同年龄儿童游戏的特点与指导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不同年龄儿童游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婴儿游戏、幼儿游戏的指导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婴儿游戏、幼儿游戏的指导难点幼儿园游戏观察的方法与观察结果的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婴儿游戏的特点与指导一、社会性游戏社会性游戏是以人际互动为特征的游戏。包括亲子游戏和伙伴游戏。(一)亲子游戏的发生发展1亲子游戏的发生根据成人和婴儿的交往方式,早期的亲子游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直接的交互模仿主要包括凝视、微笑及对表情、声音(包括语音等)和动作的相互模仿等因素。在母亲给婴儿喂奶、换尿布时,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往往在跟小婴儿说话、微笑,甚至模仿小婴儿的一些动作(例如吐舌头)。而不在乎婴儿是否能听懂自己的话。大约在3个月左右,母亲的这种热情有了回报。当母亲低下头来,轻轻地跟婴儿说话的时候,婴儿的小脸明显地有了表情,他(她)在朝自己的妈妈微笑。当母亲模仿他(她)吐舌头的动作时,他(她)也会跟着再吐舌头。婴儿欢乐的表情与动作,激起了母亲与之交往嬉戏的更大热情。当婴儿会用社会性的微笑回应成人时,具有社会性交往性质的亲子游戏就发生了。表现形式A成人模仿婴儿,用有趣的、夸张变调的声音对婴儿讲话,对婴儿做鬼脸;B用自己的脸在婴儿的脸上蹭;C挠痒痒;D把婴儿扔向空中;E让婴儿在自己的膝盖上弹跳;F和婴儿追逐打闹;G对婴儿唱歌等。(2)以物为中介的协同活动成人和婴儿的交往和游戏借助于玩具或物品来进行。如对婴儿摇拨浪鼓来逗引婴儿。2亲子游戏的发展随着婴儿的发展,婴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增长,婴儿会主动逗引成人,从被动的游戏者转变为游戏的主动发起者。(二)伙伴游戏和语言游戏221语言游戏2伙伴游戏婴儿在游戏中的交往意图(1)争夺物体的拥有权(2)模仿彼此的动作(3)交换物体(4)模仿彼此的声音(5)互相攻击(6)对伙伴做出积极的情感反应(7)对伙伴做出积极的言语反应(8)跑进跑出(9)跑和追(10)玩躲猫猫(11)协商(12)追逐打闹发生在婴儿之间的早期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以物体为中心的阶段(2)简单的交往阶段(3)互补性交往阶段(三)社会性游戏的结构1共同参与2轮流交替3重复4非实义性动作(四)成人的作用1从模仿婴儿开始2追随婴儿的兴趣3享受和幼儿的游戏4了解婴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出生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岁交互的模仿性游戏,如脸对脸的接触、微笑、吐舌头、摇头、模仿婴儿的声音、和婴儿说话、让婴儿拉你的小指等逗婴儿笑、胳肢婴儿、让婴儿拉你的头发、和婴儿做“鬼脸”玩儿交互的动作模仿游戏,如伸胳膊、蹬腿、爬的游戏玩骑“大马”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民间游戏提供安全的地方鼓励婴儿爬或走;玩追与被追的游戏;藏和找的游戏;捉人游戏提供颜色鲜艳、明亮、会转动的物体让婴儿练习视线追踪提供安全清洁的、适用于婴儿抓握的玩具,例如拨浪鼓。不要给婴儿过于细小的物品以免婴儿放进嘴里提供婴儿可以抓握、敲打、扔、摇等的玩具,如积木、塑料瓶、盖、秋、圈、棍等,并用盒子装这些小玩具倒空、装满的游戏把脸或物体挨(移)玩“虫虫飞”等手指把东西藏起来让婴儿积木游戏23近或移开,为婴儿提供不同的视觉距离,帮助婴儿判断物体和自己的关系游戏、给婴儿唱或念儿歌寻找。刚开始时,把藏起来的物品露出一小部分,或者用透明的遮盖物(如纱巾)挡住抱起婴儿让婴儿从不同的角度看周围的东西为婴儿提供能对婴儿的动作给予反馈的玩具(例如会动、会发出声音的玩具);鼓励婴儿自己玩儿;不要干扰婴儿自己的游戏玩“给与取”、“扔和捡”、“躲猫猫”等游戏假装吃饭、喝水、洗脸等的游戏;假装过生日的游戏抱婴儿照镜子给婴儿讲图画书;重复婴儿的发音并扩展为词汇提供有熟悉物体的图片,让婴儿练习命名;谈论图画书中的故事二、动作游戏动作游戏是指以大肌肉动作为主的身体运动游戏。(一)婴儿动作游戏的特点婴幼儿的身体运动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有规律的重复动作婴儿没有任何目的、重复进行一些大肌肉动作2练习性游戏(1)帮助婴儿练习特定的动作技能。(2)帮助婴儿认识不同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让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元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6612000"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幼儿 游戏 理论 教案 讲课 00001 调研报告 调查报告 案例 范文 模版 ppt 课件 范本 免费 下载
& 天天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00001)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DOC
大小: 487.50KB
上传时间:
&& 广告或垃圾信息
&& 色情、淫秽、低俗信息
&& 反政府、反人类、反社会等反动信息
&& 散布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信息
&& 侮辱、诽谤等人身攻击信息
&&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果斯基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