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一切有为法一切如梦幻泡影影!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充满希望 喜读经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来源:大公佛教|
要查看此视频,请启用JavaScript,并考虑升级到高版本浏览器
  充满希望 喜读经典 第四十四期
  主讲人:文化学者韩望喜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相关故事:礼佛无所求
  黄檗希运在佛殿上礼佛,唐宣宗当时在寺中做沙弥,见此而问黄檗:“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僧)求,长老礼拜为何所求?”黄檗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礼如是事。”沙弥说:“用礼何为?”黄檗打他一掌。沙弥抗议说:“你好粗鲁。”黄檗一边回说:“这是什么地方,岂容你在此说粗说细!”一边又打沙弥一掌,沙弥只好走开。
  “夫为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僧)求。”这几句话是出于《维摩诘经》的〈不思议品〉。唐宣宗当时在黄檗禅师那儿当沙弥,他一定是看过《维摩诘经》了,而且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的第三行,名为无所求。一般人礼拜总是为了祈求什么,他乍见长老拜佛,信口就问:“经中说不求三宝便为佛法,那你老人家礼佛是求什么?”黄檗回答他:“经中的确是这么说的,但我是佛教徒,还是要经常这么拜啊!”沙弥觉得很奇怪:“既然无所求,为什么要拜?”黄檗便打了他一巴掌,沙弥并未因此而开悟,反而顶撞他说:“你好粗鲁喔!怎么打人呢?”黄檗又是一掌,叫沙弥别在这儿说粗说细,沙弥这才悻悻然走开。
  故事很精采,一位王子做沙弥,无端挨打。也只有黄檗才敢打他,其实是想帮助他。
  礼拜的功能至少有五种:一是为求感应,二是为求忏悔,三是为表感恩,四是为求安心,五是不为什么。因此,经中只说不着三宝求,并未说不礼拜三宝,礼拜三宝不一定要有所求。不过一般人礼拜总是有所求的,求感应是为消灾免难,增福增寿增智慧;求忏悔,在三宝之前承认错误,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希望此后不再犯同样错误,希望三宝帮助他、证明他;表示感恩是因为修学佛法而得了离苦的利益;求安心是为了用礼拜的方法来使心能安定、平静、统一,得禅定开智慧;无所求礼拜,就像黄檗一样,他已经开悟,已经无所祈求,他不是为了求什么而拜,只是做一天和尚就该撞一天钟,做一个佛教徒就该每天要拜佛。
  当时的唐宣宗,无法了解黄檗的境界,所以挨了两巴掌,尚不知道被打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他也跟着一起拜就没事了,哪来这么多的妄想、杂念、疑问?难怪讨打。
责任编辑:DN010
相关阅读:
日一二三四五六
2012 - 2016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____六祖寺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一节是结示正观,可以分为七个要点。
  大家是否注意到,《金刚经》结束的时候,最后一个字就是什么?是“观”字,应作如是观。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解,还要起行,不仅要观,还要是正观。这首偈子就是开示我们般若正观。《心经》一开始也是说“观自在菩萨,”也是“观”。所以般若智慧的证悟就是要活在当下,就是要用观。你觉知、觉照,觉照当下,欣赏一切,这样就能开显本具的般若智慧。
  第一个要点,〔云何为人演说。〕如何来对人家演说呢?我们有时候宣传佛法,也会尽己所能去跟周围的人去讲佛法。但是你有没有考虑到一个立场的不同?很多人还是在我见的立场去给人讲佛法,在我执的立场去给人讲佛法,那样一定效果不理想。我们要说的一定要是对方想听的法,而不是我要讲的法,不是发泄你想表达的,拼命去灌输给别人。你那样就是一种控制,还要人家接受你。用控制的人一定是用大脑思维的人。灵性思维的人,不用控制,只有尊重、只有欣赏他人。
  佛陀是应机说法,即随众生的根器而予以启发。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会跟人家起冲突的原因是什么?是我见。我见怎么体现?就是讲话的时候,讲我想要讲的,不是讲人家想要听的,这个我见我执就在其中,这个争吵就开始了。旁边的人就劝架,你不要计较了,他是个好人,他心是好的,不过说话就尖刻了一点。哪里有一个经常伤害人的好人呢?这就是我见,我见我执就在其中。所以,我们要以关怀为出发点,为他人的心灵解套。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么你就能够为他心灵解套。
  为什么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容易吵架呢?就因为大家都一直活在表相的世界里面,都是在用大脑思维,都是在用以前的记忆和知识来解读对方,而从来不肯活在当下去了解对方的心。为什么?因为他恐惧。他恐惧什么?因为他不知道灵性生命,所以他觉得我没有一个东西抓住去解读这个世界,我不晓得怎么办。因为恐惧的缘故,他只好调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对方,大家都有我相,这个矛盾就起来了。
  为什么夫妻之间总是不和谐,总是吵架呢?因为大家总是活在表相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活在灵性生命里,不了解自己的心,也不了解别人的心。不了解自己的心,就是没有智慧;不了解别人的心,就是没有慈悲。你看一个人又愚蠢又冷漠,是不是天天都烦恼、痛苦呢?所以,我们看到佛陀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就要受到启发,我们就要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深入了解他们所说的话,感受到他的心。
  这样就是深入地在生活之中运用金刚般若的法门。有没有看到佛陀说金刚般若法门在哪里修啊?在生活的当下修。我看到一朵花也能修;吃饭我也能修;喝水我也能修;看到一个人我也能修。任何时候都不起烦恼,任何时候都常生智慧,久久功深,就能够内心不违实相,外顺机宜。外,随顺众生的根机,依世俗谛假名宣说,而实无所说,才是真正的能说般若法者。否则,只是取法相而说,只是宣说相似般若。
  第二个要点,我们来解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要知道如来的大智慧,每一部经到最后总有几句话把她归纳起来的。《金刚经》就在此地,全经所有的精华就把她归纳为这八个字: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前十六分是讲离相,后十六分是讲离念;离相就是不取于相,离念就是如如不动,所以归纳起来了。
  经里面讲:色声等六尘相、布施等六度相、微尘相、世界相、三十二应身庄严相、众生相,乃至于成佛相,凡所有相,一切都不取。而且说断灭空相也是相,也不取。所以说,如果能够不取,当下就能够离生灭心,当下不生不灭的真如就现前了。如如自性,当下现前。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开示:“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昧。”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修行境界。般若三昧的关键就是“通用无滞”,任何都是无住。所以,黄檗禅师说:“若学佛法,但学无所住。”
  我讲一则公案。有一个年轻人,他12岁就跟随师父出家,天天想着要开悟,他看了很多经,很向往圣者开悟、解脱的境界。跟了师父几十年,因为他心里面执著于法相,以为有一个可得的法,有一个有所得的法,他就一直认为师父没有把修行的窍诀传给他,师父心里面肯定还有什么秘密没有传出来。
  所以有一天起了大烦恼,觉得我都三十多岁了,还是一事无成。我的师父是名满天下的大德,但是我跟随师父几十年,师父从来没有给我传一点法。他起了大烦恼心,就拿了一把小刀等在山路上。那天下点小雨,山路又很狭窄,刚刚只够一个人走过去。他就等在那里,等到师父回来的时候,他就一把抓住师父说:“师父啊,我几十年都求法,您老人家不肯告诉我,今天我不要命了。”然后把刀就拿出来,“你今天如果不说,我就杀了你。”他师父就很从容,一把抓住他拿刀的手说:“喂,路很窄!你过来,我要过去。”听懂了吗?路很窄,我要过去,你过来。就这一句话,这个年轻人马上就言下大悟。
  如果你是想尽办法要把烦恼空掉,要来求清净心,那你就是师父跟徒弟永远堵在路上走不过去了,所以不要著法相。要知道你执著于法相,就卡在那个里面了。你执著法相,你就是用大脑思维。所以永嘉玄觉禅师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如果你对妄念抱持一种抗拒的态度,抱持一种你要想消灭它的态度,那只是对更多的妄念打开大门。你追求开悟,就不会开悟。你要用大脑思维想开悟,那是永远不可能。你一定要用灵性生命思维,然后只是去觉照它。所以,懂得金刚般若法门的人,不追求,也不抗拒,只是觉照。而这个觉照之相也不可得。
  第三个要点,〔一切有为法。〕我开始讲说偈子,这首偈子就是教我们观一切诸法,都不过是因缘和合时生起的一个幻相。实际上,生即无生。要明白是生即无生,当下就是无生,它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假相。凡夫众生能取所取,这个二取的对立还没有消亡,所以他还会看到有生灭、有形相、有作用,这一切都是有为法。一切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现象都是有为法。
  有为法又可以分为有漏有为法和无漏有为法两大类。有漏有为法是指世间的一切缘生法,是指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的善道恶道,六道轮回,这是有漏有为法。还有器世间也是有漏有为法。无漏有为法是指出世间的一切缘生法。比如说,大小二乘都是正觉世间。你要成佛、示现成佛也没有离开因果,清净的因果,无漏有为法。所以化身佛也是有生灭。事实上,我们要开显的是法身。真正的本体开显了,当然报化二身都能成就。可见,一切有为法,实际上就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染污的或者一切清净的因缘生的诸法。
  第四个要点,〔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六个比喻之中,梦、幻、影是显示有为法,有而非真,虚假不实;泡、露、电是显示有为法刹那生灭,变化无常。我分开来讲这六个般若正观。
  第一个比喻是如梦观。一切有为法如梦,这是个总观。
  比如一个人进入梦乡,梦里面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我、人、众生。这个梦中人不知道是梦,将此梦境执为实有,所以有种种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忧恼恐惧,种种的情绪都生起来。为什么会生起?因为他梦里不知道是梦,他认为这是真实的。由此可知道,梦境不实,随心所现。其实白天我们所见,也是自心随心所现,也是不真实的,也是梦。所以祖师说,白天是大梦,晚上是小梦,都是随心所现。
  有些人会问:“世间有漏有为法是如梦不实的,出世间的无漏有为法难道也是如梦不实吗?”学了《金刚经》大家都明白,成佛也不可以著成佛之相,此相当然也是如梦不实。佛法也要作如梦观,有四重要义:从凡夫的角度来说有两点,第一点是佛法作如梦观,不可执著。因为佛法重点就是在破我相、我见,如果你执著于佛法,就还是法我执。所以要离相、如梦。第二点是佛法尚且不可执著,何况是世间法呢?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如梦也有两点。第一点是视涅槃如昨梦,不住涅槃,大作利生的佛行事业;视生死如昨梦,所以常在定中,不住生死。常在自性定中。第二点就是因为无尽的众生,都还在生死轮回的大梦之中没有觉醒,所以证悟般若空慧的菩萨,已经开启了灵性生命的菩萨,他就生起同体大悲来去度化他们。二乘如果知道度生如梦,就不会沉空滞寂。菩萨如果知道度生如梦、成佛也如梦,就能够成佛。可见,如梦观是照破我法二执的般若智慧宝镜。
  《大圆满虚幻休息》第一章就是如梦章。虚幻休息有三大休息:虚幻休息、禅定休息、心性休息。你有根器,真正懂得灵性生命的人一看就恍然大悟。一看到那些窍诀马上证量、觉受、空性智慧就源源不断地产生,喜悦就从内心深处发出来。虚幻休息事实上就是八个比喻,如梦是第一个比喻。
  抉择一切法如梦,虽现而无自性,显现但是没有自性。有一个偈颂可以归纳:“究竟心性到本界,自利法身他色身(这是利他的报化二身),如梦二利而圆成,是故应修如梦理。”就是自利法身好像天空界中圆成之大悲,而现利他如日月之色身,尽轮回中,而作利生,如梦般示现。
  我们觉照自己的心也是如此。经教大手印我之前不是讲过吗?《金刚经》事实上就是经教大手印,你看《金刚经》能够用灵性生命思维,你就可以运用经教大手印。有比方,好像放风筝一样,对于这个念头,如果你老是想着去对治它,想着怎么去搞,那都是有为法。事实上,你只要让它任运就好了,如果你有一定的修持基础,能够开启灵性生命以后,法身就好像虚空一样,妄念就好像风筝一样。风筝当然有一条线,你用这条般若智慧的线就可以了,让风筝自由地在法身的天空中飞翔就好了。当然,这个属于《金刚经》的密层义。
  第二个比喻就是如幻观。
  有人说,过去的事情当然是如梦,一枕黄粱梦,南柯一梦。那现在的境界当前要怎么修呢?事实上如幻观。好像魔术师玩魔术,一玩魔术就现出种种的幻相来,小孩子不知道是幻,他认为是真实的。现前的诸境也是如此,迷者执著为真实,悟者知道是一切法平等大空性。
  在《大圆满虚幻休息》里面有四幻喻: “于无生而生幻境 ,所修之体自性幻,所修垢障不净幻,能所对治方便幻,达究竟果智慧幻,以四幻喻而抉择。”自性幻、不净幻、方便幻、智慧幻,这四个幻喻来指导我们无修而修,来观修我们的心识如幻。经偈上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画。”没有一个法不是心这个画师所画出来的,心识如幻。
  第三个比喻是如泡观。
  泡就比喻世界,影就比喻色身。有为缘生法,犹如水泡,刹那生灭。僧璨大师《信心铭》上说:“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智者任运无为,只是觉照,而愚人起种种分别念,自己捆绑自己。没有学佛以前,他去分别外境,去追逐财色名食睡,自己把自己绑死了;学佛以后,他用大脑思维,去分别种种法相。他执著于法,只看到法相,没有看到法,所以还是被法相绑住了,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法无异法就是告诉我们要既不执著,也不否定。迷生寂乱,悟无好(hào)恶(wù)。迷的时候,对于迷者有寂静和散乱的分别,所以想着有散乱可除,有涅槃可得。对于悟的人来说,没有喜好和厌恶,无散乱可除,无涅槃可求。
  第四个比喻是如影观。
  有为缘生之法,犹如影像,依形而有,全无实体。
  宋朝末年,有一位无学祖元禅师,当时元朝的军队打过来了,其他的法师都害怕,都逃走了,他没走,他一个人在大殿里面如如不动,打坐。元朝的将领带领军队冲进来,看到他以后就审问他:“所有的人都逃走了,你为什么没有走啊?”禅师就回答:“如果我因缘已尽,到哪里都会死。如果我因缘未尽,到哪里都不会死。”元将就问他说:“难道你不害怕不怕死吗?”禅师就回答说:“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将领就醒悟过来,很敬重禅师,退出去了。所以一个真正有般若智慧的人,是成就了真正的自由。这个自由并不是你肆意妄为,而是你没有被束缚。
  凡夫众生有没有被束缚,有没有自由?没有自由。你看,你的身体有自由吗?没有。为什么?有生老病死。你的心有自由吗?更加没有。你心里面有种种的观念,有种种的烦恼妄念,有种种的知见。这就束缚你,使你受种种的折磨,所以你的心也没有自由。有见性智慧的人超越一切,而又能够安祥地活在当下的每一个时空点,坦然不怖于生死。
  第五个比喻就是如露观。
  露就是露水,朝露。今生的苦乐荣华、贫富贵贱都是不长久的,像露水一样。
  第六个比喻是如电观。
  电就是闪电。缘生的有为法,都是瞬息万变的,犹如闪电,了不可得。所以我们能够如是地来作般若正观。我们的心体就会变得非常纯净,正如寒山所说的:“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第五个要点,〔应作如是观。〕这个观,不是说你单单要去作观修、观想,更是指心智模式的提升,指观念的超越、局限的打破。阻挡我们的并不是周围的环境,而是我们有局限性的想法。我们在自己用分别念所制造的迷雾里面不知道何去何从,彷徨无依,内心里面有恐惧。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跟你的本性连接。一旦你能够开启你的内在灵性生命,跟本性连接,任何时候都成就了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才要观,才要修般若法门。
  般若法门是智慧,也是手段,也是法则。就功能而说,非般若不能证得一切法无我,所以说般若是智慧;就证悟过程而说,因为用般若而能够证入,所以说般若是手段;就所证的缘起性空来说,能证的是般若智慧,所以说般若是法则。般若就是什么?就是让我们成就心灵的自由,要能够认识自己。因此我们要知道,你去吸收那些认识自己的知识和认识自己是两回事。
  观,关键就是观念的突破。我稍微归纳一下:
  第一点就是我们不要站在色身的立场,而要站在法身的立场。我们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解放我们的心智,成就心灵的自由。活着的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众生成就心灵的自由。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活着的原理不清楚,他没有跟本性连接。所以,我们一直要记着前面讲的方法,就是那一句:“我透过眼睛在看。”这就是《六祖坛经》里面讲的、禅宗里面祖祖相传的,般若三昧的起修之处。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去运用、去实修。
  第二点就是我们要超越片断式的、非此即彼的、有局限性的大脑思维,要运用无穷尽思维,要从已知中解脱。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当下,你都要解脱——就是从你已有的知识里面解脱出来,从你那个价值体系里面解脱出来——最终它会束缚你、捆绑你。然后回到相对认识产生之前的绝对状态,只是觉知,活在当下。因为我们要知道,我们心的本质就是三个要素、三个特质:空、明、现。心的本质就是空、明、现。你不要认为你证得心空你就成就了,那还没有空、明、现都成就。空是什么?万法的平等大空性就是法身。明是什么?就是报身。现是什么?就是化身。
  心的本质就是空、明、现。我们能够觉知,活在当下,就是完整地运用了心的本质的空、明 、现。所以为什么说禅宗的法门,就是最高的大圆满法、大手印法,就是了义大中观见,这是真实不虚的。有些人还到处心外求法,我要跑到哪里去、要求什么了……打种种妄想。所以,你一定要超越你的思维模式。你原来总是大脑的片断式思维模式,非此即彼,二分法,这是有局限性的。
  我举个例子:有个法师拜访六祖大师,他就请问:“黄梅意旨,甚么人得?”这个话问得很尖锐,大家都知道六祖大师得到了黄梅的衣钵。但是他故意来问黄梅意旨,甚么人得。你回答我得吗?那就有贡高我慢。你回答其他人得吗?那就是打妄语。六祖大师怎么回答的?说:“会佛法者得。”这个就跳过去了,看到没有?非此即彼都跳过去了。
  会佛法者得,我们听了这么多《金刚经》,你会佛法吗?会了,当下就是了,对不对?佛法没有什么秘密,你真正能够开启你的内在灵性生命,你就是得黄梅意旨,就是得到六祖大师的衣钵。所以我们要知道观念的突破,不著一切相。不要著法相,不要著非法相。
  先说到此,愿大家早成佛道!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0财富]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经 如梦幻泡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