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雁塔介绍的论文中多次出现的英雄是指什么

有关大雁塔【西平高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9,603贴子:
有关大雁塔收藏
好吧 我蛋疼无聊了 各种暴力不和谐
专家解读高中申请留学政策,高中申请留学名校申请,签证办理,留学费用等相关问题,点击进入天道留学网,免费咨询留学顾问,进行一对一留学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高中申请留学方案.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可是&&&& 大雁塔在想些什么&&&& 他在想,所有的好汉都在那年里死绝了&&&& 所有的好汉&&&& 杀人如麻&&&& 抱起大坛子来饮酒&&&& 一晚上能睡十个女人&&&& 他们那辈子要压坏多少匹好马&&&& 最后,他们到他这里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而如今到这里来的人&&&& 他一个也不认识&&&& 他想,这些猥琐的人们&&&& 是不会懂得那种光荣的
你不爱我了么 灯
所有的好汉都在那年里死绝了&&&&& 所有的好汉&&&&& 杀人如麻&&&&& 抱起大坛子来饮酒&&&&& 一晚上能睡十个女人&&&&& 他们那辈子要压坏多少匹好马&&&&& 最后,他们到他这里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而如今到这里来的人&&&&& 他一个也不认识&&&&& 他想,这些猥琐的人们&&&&& 是不会懂得那种光荣的
我就前排留下名
灯 你不觉得那段很内涵么?
登录百度帐号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1-09-19 08:35
“白日梦”以后的诗简直就没啥子看头!分析得对极了!
  世界太老 
 话已被人说尽 
发表于:01-09-19 15:11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猪。也没有宿命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猪 http://yuwai.top263.net 
发表于:01-09-20 08:34
为什么有人能写到四五十岁,有人两三年就完蛋?
有点象摇滚。
  世界太老 
 话已被人说尽 
发表于:01-09-20 10:54
摇滚还在前进。完蛋的只是某些人而已。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猪 http://yuwai.top263.net 
发表于:01-09-21 10:27
太局外了点。
  世界太老 
 话已被人说尽 
发表于:01-09-21 10:39
艺术形式还能完蛋? 嘿嘿。 圈内的就有资格说了?& 况且什么是局外什么是局内。你心有限制才会以为自己在外面还是在里面。艺术又不是靠某几个人来左右的。
嘿嘿。。。。。。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猪 http://yuwai.top263.net 
发表于:01-09-24 16:02
就象你的ID是吧,可以跳来跳去的,反正你心无限制,不象我等凡夫俗子。
如果有一天要你在你和其他人的生命之间作一个选择,我是不是可以说反正不论谁去死人类都将延续呢?
你这么回答就好象拿一块塑料布把零落的房间一遮,然后什么都看不出来了,恕我不能接受。
  世界太老 
 话已被人说尽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守望麦田------艾琳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初中现代诗歌解读与教学策略
上传: 谌林伟 &&&&更新时间: 12:14:13
一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在当下的语境中考察和谈论现代诗歌教育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现代诗歌教育以及人文关怀曾一度在教育中被忽视。而现代诗歌教育与教育体制,教材结构,教学模式以及时代氛围都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教材改革和现代诗歌阅读方式的转变对于现代诗歌教育而言是很重要的。诗教传统以及现代诗歌自身的特点都对学生的性情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诗歌,是一种最为特殊的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诗歌是人类的母语&。作为古老的诗歌国度,从孔子时代开始的诗教传统却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成为了空白。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诗歌在今天会再次成为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比如人教社的中学语文新教材都选用了大量中外现代诗,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就是一首诗。这些语文教材的大幅度改进,不仅再次确定了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而且确定了一个角度和方向,那就是通过诗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素质。 &&&&&& 确实,与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相比,现代诗歌从写作时间到所取得的成果来说都有自己相对的局限。但是,现代诗歌体现了现代人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性语境下复杂纠葛的现代意绪,创设性地运用现代汉语,这都与现代人包括大中学生的情感相一致,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接近与共鸣,也更易为学生接受。况且,百年现代诗歌的发展面貌是相当复杂也是相当丰富的,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视野、性情、审美能力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然而,现代诗歌教育一再被长期地悬置和忽视。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基本是以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为圭臬,加上动乱和政治运动,更是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和呆板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和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学生成了机械地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而对学生的主体性,对他们的个体体验、青春理想都失去了一种应有的人文关怀。在现行的教育中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必然忽视诗歌不可替代的美育功用和陶冶性情的效用。现代诗歌教育和文学教育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粗鄙化的教育观,这也势必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在上个世纪末开始的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素质教育都对语文教学和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和母语操纵能力的培养,现代诗歌教育就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广义的诗歌教学和审美教育作为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学生来说,母语是相当重要的,如洪堡特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两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而从语言的角度,诗歌的语言无疑是各种文体中最具创设性的,优异的诗歌,足以打开读者心灵上通往世界和语言的窗口,照亮心性,愉悦性情。正是因为诗歌文体对语言相当高的要求,那么学生在阅读、品味诗歌并尝试写诗的时候就自然会增加对母语的认识以及运用母语的能力。 &&&&&&& 以往旧版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现代诗歌几乎是由所谓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一统天下。这些诗作不仅艺术风格过于单一,而且过于倚重政治标准,题材上也以时代的战歌、颂歌和政治抒情诗为主,过于侧重政治教化功用而轻视审美内涵。这种时代烙印相当明显,并且艺术上有明显缺陷的诗歌不仅脱离了青少年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致使学生的诗歌知识和审美能力相当匮乏,而且这些整体艺术水准欠缺的诗歌作品也使学生和教师对现代诗歌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偏见和误解。在这种风格单一的诗歌面前,教师只需让学生弄懂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单调的艺术手法即可。中学的诗歌教育长期面临与实际上现代诗歌丰富多变的演化相脱离的状况,这不仅导致学生以及教师对现代诗歌状况不仅所知不多,而且这种认识还是相当偏颇和错误的,所以,现代诗歌教育理念的转换和相应的科学的阅读现代诗歌的方式就显得愈益重要了。同时我们也需要总结各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现代诗歌的入选篇目以及相应教参,总结目前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 比如《华南虎》(牛汉)一诗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是将其作为保护动物的诗歌来处理的,&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些不可多无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感情,还可以激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但是,牛汉的这首诗却是写于文革后期的劳改干校的,是表达一代人受难的反思的,而非什么保护动物。所以,读解现代诗歌的时候,对于诗人和一首诗的写作时代背景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反之就会产生错误的阅读。 而人教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所选入的中外现代诗较之以往的僵化的语文教材,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优异的诗歌对于中学生而言,一种美学的和人文的光辉会点亮诗意的灯盏,照亮人性和曼妙的来路和前程。 教材的选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些诗歌不适合中小学生来阅读,或者说一些并不成功的诗歌进入了教材,对于语文教育以及学生而言都是有害的。 &&&&&&& 流沙河的《理想》(人教版,7 年级上,第六课,26-29 页)一诗就不应该选入教材。应该说流沙河是当代新诗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位诗人,也写出了《草木篇》等名诗,但是像《理想》这首诗基本上是诗人作品中最差的一首,无论是在诗歌技艺还是诗思的构架和呈现上都是乏善可陈,用语抽象,粗糙;全诗的意象选择也多为俗套用词,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而《化石吟》(张锋)(人教版,7 年级上,第 16 课,78-80 页)&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也不适合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以诗来处理科普题材是相当具有矛盾性的,科普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客观、科学;而诗歌的语言则具有很大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所以用诗来处理科普题材最终只能使诗成为非诗。 &&&&&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尤其年龄偏大的教师自身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有很多局限,对现代诗歌存在着审美的隔膜,从而在教学中普遍认为有些现代诗过于朦胧和晦涩。这与他们曾经接受的&重意义、轻审美&的教学思维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所以,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整个现代诗歌教育的效果。有些教师普遍认为新时期的朦胧诗和一些现代诗过于隐晦、朦胧,教学中也难以把握。而实际上,这些作品与古代诗歌相比也并非过分令人费解。李商隐的诗、李贺的诗一向是以多义和&朦胧&著称的,即使是以通俗易懂著称的诗人白居易也写下了&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样令人&捉摸不透&的诗。而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也一向是多解的、难解的诗句。其实,现代诗歌和古典诗词都是相通的,尤其是在意境上,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将二者融合起来,那么在教学中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著名的戴望舒的《雨巷》中的雨中的&丁香&意象和诗人所渲染的整体情绪就与南唐李璟的《摊破浣溪沙》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具有共通性;而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与杜甫的&钟声云外湿&也是相互打开的;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走过/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错误》)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诗意上也有融合之处。基于此,现代诗歌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体制、教材、教法、教师、学生、环境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长期以来,中学的诗歌教育乃至文学教育存在着相当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初中语文教师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没有把诗歌作为诗歌来教,&重意义、轻审美&,甚至把诗歌课变成了简单化的思想教育课,脱离了文学和诗歌本身,也脱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通病& 就是偏重于思想教育意义,忽视并脱离了&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在教诗时也是这样,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首诗的思想意义,而且对其思想意义的理解又过于简单,比如教杜甫的诗教到最后只剩下&忧国忧民&几个字,杜甫诗本身的艺术力量和审美价值不见了;教《死水》只是指出&死水&象征的是当时黑暗的中国现状,《死水》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意义被忽略了。更有甚者,在多年来的惯性作用下,依然把文学教学、诗歌教学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把诗交到一个不懂诗的人手里,就像把一把剑交到一个小孩子手中一样危险。&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对&文学性&和&审美&的理解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回归到语言本身。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正是人生的花季,身心都处于快速的发展时期,也是需要引导和启发的重要阶段。青春本身就如一首美妙的诗,而优异的诗歌文本,总是能从不同方面揭示社会、生存的隐秘奥义,揭示社会生活和个人体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社会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总的来说,目前的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后工业社会。多元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给青少年的阅读带了强大的冲击与挑战,学生的文本阅读时间越来越少。现代诗歌作为一个特殊的文体,青少年阅读起来是有难度的,尤其是中学教师对现代诗歌的认识也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所以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隔膜也是由来已久。中学教师的教案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一个环节就是情感教育,教师在讲现代诗歌时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会说,写风景山水的就是赞美祖国的,强行给它扣个标签,可以说都是大而无当的。而且现代诗歌教育受到一种强大的影响,那就是古典诗词的影响,很多中学教师讲课的时候都提到一个问题,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们都是喜欢读古典诗词而不喜欢读现代诗歌?古典诗词已经形成了很多经典佳作,形成了一系列的固定文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也就是说古典诗词的经典化是比较稳固的。然而现代诗歌的经典化问题, 20 世纪现代诗歌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巨大的焦虑之下,在这种强大的外来语境和政治语境的挤压下,中国的现代诗歌教育一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从上个世纪 20 年代开始,现代诗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 40 年代到 80 年代,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教育完全处在政治和社会学的强大影响之下。基于此,真正的诗歌、具有美学和思想双重价值的诗歌是进入不了中学教材的,包括徐志摩的重要诗作,因为当时徐志摩是被认为反动资产阶级文人的代表,所以当下我们认为好的、经典性的文本,在以前的教学当中是被边缘化或是否定的,所以说现代诗歌的经典化问题一直处于变动当中,教材、教师和研究者都是很尴尬的。因为不断变动的&经典&文本给教材的编选都制造了相当大的麻烦,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我在看中学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时发现了很多问题。按我们的理解,教参应该对教师起到一个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很多教师也都是严格按照教参来备课的。但是在通读了中学语文的教参之后我却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性的知识。教参对诗歌的解读有很多错误性的引导,包括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背景知识的介绍都模糊不清,对《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居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可以想象,那些语文教师照搬教参讲课会给学生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 二 如何正确地解读新诗 &&&&&& 现代诗歌同样是一种诉诸于耳感的声音的艺术,它的恒久魅力是和声音密不可分的,是和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语感&、&语调&和&语气&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在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的重要性。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 就现代诗歌而言,其表现方式和诗歌技艺都是相当繁复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现代诗歌时必须要克服灌输和填鸭式的僵化教学方式,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的四段论教学模式,而应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以及分析、鉴赏甚至写作能力。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而叶圣陶所提倡的&美读&对于新格律诗和基本押韵的自由诗的教学都是很有益处的,如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余光中的《乡愁》就十分适合这种美读的教学方法。食指的现代格律题诗基本上是四行一节,而每节又大致押韵,诗人对语言的使用尤其是音乐性上是有相当的敏锐和过人之处的。那么在教学中,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在耳感上获得了美的享受,而且在读的过程中,诗人的理想的、沉重的、脆弱而坚韧的&相信未来&的精神就会深入地感染学生。 &&&&&& 中小学教师对一些更复杂的诗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也缺乏了解。他们所知道的诗歌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非常有限,许多人至今仍只知道&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这几种手法。这种贫乏,是很难胜任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教学的。而现代诗歌的修辞技巧无论是在教学、阅读和考试中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例如 1999 年高考试题的现代诗歌阅读部分就是对比喻这一修辞的考查。全题如下:(3 分),艾青《我爱这土地》(15 册)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翼。 &&&&&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歌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显然,最后一个选项混淆了诗歌比喻中本体与喻体的关系。 &&&&& 由于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来抒情和阐发哲理,所以往往借助于形象化的修辞来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修辞方法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强诗歌的意义表现和传递,而且还能够加强诗歌的节奏。尤其是现代诗歌大多不采用整齐的诗歌形式,但是读起来仍然具有较为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这就主要是诗歌修辞手法运用的结果。 &&&&&&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技巧是相当复杂的,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如《归侨》:&赶车/赶船/一回到花城/就满眼春天&&// 无语/无言// 就泪湿衣衫&&// 留影/留连/一跨上故乡/就恢复了童年&&&。其中排比在很多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中都有着普遍的运用,比如郭沫若的《天狗》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了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一、隐喻 可以说,比喻是现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比喻是天才的标志&,钱钟书也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而诗歌的语言本质上就是隐喻性的。比喻主要包括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回喻等。比喻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诗经&卫风&硕人》)。 诗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正如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强调的&关于诗歌,我自己已说过很多,但是最主要之点在于诗是一种隐喻&&说的是一件事,指的是另一件事,或者借用另一件事来说一件事&。 华莱士&史蒂文森:&毫无关系之物稍做调整就是它物的一个隐喻&。亚里士多德:&在四个事物的情况下,当第二个事物与第一个事物的关系犹如第四事物与第三个事物的关系时,第四个事物就与第二个事物成类比关系。&( b 与 a 的关系对应于 d 与 c 的关系时, d 与 b 便形成隐喻关系。 )隐喻的好处就是&普通的词语之蕴涵我们已经知道,只有从隐喻里我们才能最好地把握新鲜事物&(《修辞学》)。 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诗,象征主义诗歌等等都是隐喻性的。一首诗看起来没有运用一个比喻,但它仍具有某种隐喻的性质。&明喻&好理解,而隐喻的特点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死水》就是这样一首隐喻性的诗。我们一读即知,这首诗的意义决不限于它所描写的那一沟死水。那么,它究竟意味的是什么?这就需要了解它的隐喻性质。 合理的甚至精妙的比喻的使用能够使诗歌更形象,也更具说服力和哲理性,如著名的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就通过比喻相当有力地表达了对文革时代的反思与反抗。 本体和喻体互换,即本体和喻体循环往复,前一句的本体成为后一句的喻体,前一句的喻体成为后一句的本体,又称互喻,回喻,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博喻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事物或情感,故名博喻。例一: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例二: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邹荻帆《蕾》) 二、通感 &通感&的手法在诗歌中一直存在着,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则把它发展成一种诗的方法论,如波德莱尔把自然万物视为向诗人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得像牧场,/&&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波德莱尔:《感应》)。通感的使用对于诗歌而言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通过心来互相交换,于是,颜色的光亮可以听见,声音可以看见。 三、矛盾修辞(悖论) &矛盾修辞&,指的是在文学修辞中把相互矛盾、冲突、不协调的东西或&异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这种矛盾修辞也可称为悖论性修辞,英美新批评派特别看重这种诗的方法,称&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典型的例子如《死亡赋格》:&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在正午喝在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喝呀我们喝/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墓那里不拥挤/&&/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在早上喝在正午喝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喝呀我们喝//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在正午喝在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喝呀我们喝/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墓那里不拥挤/&&/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我们在早上喝在正午喝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喝呀我们喝// &&&。 再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名诗《错误》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矛盾修辞:&(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趸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在&美丽的错误&这样的词语组合中运用了诗的&矛盾修辞法&, 从而产生了更丰富和复杂难解的意味。为什么这样的&错误&是&美丽&的呢?因为这样一种幻觉引起了等待者的心跳和美丽动人的期盼,给寂寞的人生带来了希望和光亮,然而同时,这种&美丽&又带有一种&错误&的性质,又有点让人悲哀,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种&美丽&既给等待的人带来失望,又加深了&一个无法归抵的浪子的悲哀&。此外,著名的朦胧诗人舒婷的代表作《神女峰》也是一个是用矛盾修辞的例子,&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慢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的这首《神女峰》不仅是诗歌分行的杰作,同时也因为成功使用了矛盾修辞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相当有力地揭示了千百年来女性命运的沉重和被虚假的道德伦常所规范的畸形的内心世界,也同时抒发了新一代的女性对自身命运的重新思考,对千百年来女性命运的反抗与怀疑精神。 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同样是教师在教学和阅读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是用矛盾修辞的例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就应留意&嘶哑&这个词和&喉咙&之间的关系,而二者之间正好是一个矛盾修辞,可以说,它正是这首诗的&诗眼&或&关键词&所在。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民族矛盾无比尖锐的背景下,爱国诗人艾青对于这片苦难的土地,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这就有力地揭示了一种刻骨的、至死不悔的情感,并富有感染力地奠定了全诗的深沉和悲痛的舒缓基调。这种在暴风雨中歌唱的嘶哑的嗓音,这黎明前的不停息的坚强的带有流血的嘶哑的喉咙的歌唱尽管不是那么优美悦耳的,或故作高亢的,但却是无比真实地、疼痛的、深厚的、悲剧性的。 四、象征 象征(symbol):诗歌的基本艺术构成方法。象征,基本上可以看作用具体物象符号表达抽象的精神或情感。象征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比喻是从具体(喻体)到具体(本体),而象征则是从具体(象征物)到抽象(所象征的情感思想)。 象征一般可以分为传统象征和私人象征。传统象征主要有杜鹃、子规、梧桐、阳关、折柳、玫瑰、雄鹰、大雁、百合、丁香、十字架等。私人意象则是伴随着 19 世纪以来社会的进程和现代诗歌的发展而产生的,更强调诗人的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也更具有私人性和隐秘性,阅读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私人象征往往不容易为普通读者所理解,这种象征更具有隐密性、开放性和多义性,如&一夜大风吹掉月亮/泪水像一支蜡烛烧痛了土地/微暗的火,几乎不是火/田野飘浮在向下的阴沉里&(欧阳江河:《冷血的秋天》)。 象征在诗歌中的使用成为一个系统和整体是 19 世纪以来的现象,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文本就是著名的诗人波德莱尔的《感应》:&大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得像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狂热!& 象征在诗歌中的使用无疑会增加诗歌情感的复杂性、普遍性和哲理性,例如&黎明时我们驾着马车穿过冰封的田野。/一只红色的翅膀自黑暗中升起。/突然一只野兔从道路上跑过。/我们中的一个用手指点着它。/已经很久了。今天他们已不在人世,/那只野兔,那个做手势的人&(米沃什:《偶遇》)。在那个清晨与一只野兔的偶然相遇中,人生的偶然,命运的短暂和人世的变迁就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了。 五、反讽 反讽大体就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或者说是正话反说。可以结合海子的诗《明天醒来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来理解反讽这种修辞:&我想我已经/够小心翼翼的/我的脚趾正好十个/我的手指正好十个/我生下来时哭几声/我死去时别人又哭/我不声不响地/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欢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我黄昏时坐在地球上/我这样说并不表明晚上/我就不在地球上 早上同样/地球在你屁股下结结实实/老不死的地球你好// 或者我干脆就是树枝/我以前睡在黑暗的壳里/我的脑袋就是我的边疆/就是一颗梨/在我形成前/我是知冷知热的白花/或者我的脑袋是一只猫/安放在肩膀上/造我的女主人荷目远去/成群的阳光照着大猫小猫/我的呼吸/一直在证明/树叶飘飘// 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半葬半截/来到村口或山上/我盯住人们死看/呀,生硬的黄土,人丁兴旺&。 值得注意的是,在朦胧诗之后,现代诗歌写作使用反讽这种修辞几乎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诗歌修辞技巧,而是与诗歌观念的变化、文化语境的转换和现代人生活的复杂性直接相关的。例如著名的例子&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韩东:《有关大雁塔》)。在反讽这种修辞中,往往能够产生出一种颠覆性的精神和怀疑的立场,同时也呈现出了世界和生存的本质。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反讽这种特殊的诗歌修辞方法。   目前,中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在具体的现代诗歌部分的教学和写作指导中仍然存在着重要的问题。而中小学语文教参对现代诗歌的错误性解读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误导,那么,该如何正确地阅读现代诗歌,如何准确而有效地进行现代诗歌教学和阅读指导呢? 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很多的中学语文教材都选入了第三代诗人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包括教材的阅读指导和教参的提示却又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那么,该如何阅读和讲授这首现代诗歌呢?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现代诗歌认识相当肤浅、偏激、陈腐、滞后,对诗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诗歌是抒情的产物。用诗歌等于抒情这样陈旧的诗歌观念是可以解读一些浪漫主义诗歌的,但是很难面对所有的诗歌,包括已被选入中学教材的一些诗歌,很多诗歌除了承担最基本的抒情功能之外,还承担起哲理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的诸多功能。很多教师的现代诗歌文体意识几乎就是空白,比如像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翻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案和教参,他们都没有认识到海子这首诗的文体的重要特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十四行诗(sonnet,闻一多将之译为&商籁体&),但是很多教师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十四行诗。这就导致教师不仅对中国的现代诗歌读不懂,而且对西方诗歌的认识就更无从谈起了。 很多版本的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都选入了海子的名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无论是教参的解读与提示还是众多的教师课例以及参考文章很多都是存在着相当值得商榷的问题的,如&最后,抒情主人公把三个最世俗化也是最真挚的祝愿留给了陌生的世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却以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终把自己隔绝到了尘世生活之外。我们现在已经说不清这份遗世独立是逃避意识在作怪,还是不甘堕落、追求崇高的结果。诗人的孤独并不是由于先于大众觉醒而导致的游离群体的孤独,而是他有意把自己关在生存的困境和文化的困境中与世隔绝而导致的个人的孤独,他的孤独不是来自社会,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旷古的悲剧情结的体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 29 页)。教参认为海子的人生悲剧和死亡是出自诗人天生的悲剧情结,这显然是有悖于事实的。海子的诗歌理想、人生悲剧性命运恰恰是与 1980 年代后期文学的边缘化、诗歌理想的破灭以及社会上的商业浪潮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的。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备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准备的资料很多,都是有问题的,可参照具体课例。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忽略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诗歌文体上的特点,这是一首典型的十四行诗。这首诗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反讽精神才是这首诗的最为关键的核心所在,而很多读者只是读到了这首诗的表层结构,而没有深入到深层结构当中来。 北京版义务教育中学语文的教参解读是存在问题的,如教参认为(教参: p87 )&青年诗人,立足今天,想象明天,追去幸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追求幸福的热情和祝福他人的胸怀。诗人突出&从明天起',意在激励人们相信未来,创造幸福;而明天也沟通于今天,现实理想是一致的&。教参认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理想之歌,诗人身处尘世,渴望幸福。诗人要&从明天起&,自己做幸福人,也祝愿亲人和陌生人得到幸福。同时,在明天诗人又祝福人们&在尘世获得幸福&,而不是在虚无的天国得到幸福。( 87 页)教参的这种解读只是注意到了这首诗歌的表层结构,只是看到了这首诗歌表面的温暖和诗意美好的祝福,而没能够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到这首诗歌的反讽意识和悲剧性精神,没有能够参悟使人难以言说的无尽的苍凉。 有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与古代诗人尤其是陶渊明的隐逸思想结合起来,而实际上海子在这首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并非是什么隐逸精神,而恰恰是对这种隐逸精神的反抗,&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为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渊明重趣味,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理想,应该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 要能够正确讲授一首现代诗歌有几个基本要素:教师的文学素养,诗歌之时,人文情怀,阅读能力,感受能力。 三 互文性教学理论的运用 实际上,在具体的教学中,受到学生和课时安排以及教师的种种限制,诗歌教学一直是最薄弱的部分。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讲授者由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限制,往往在教学中形成了&单一&式的视角。换言之,就是缺乏丰富的视野,而几乎任何文本之间都有着互文性特征,这些文本是相互打开,彼此激活的。这对于新诗教育而言尤为重要。 互文性阅读,简单地讲就是比较阅读,让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章同时呈现。&互文性&一词出自西方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有人翻译成文本间性,出现于上个世纪的 60 年代。互文性理论认为一切文本都是由其它文本&织成&的,都包含了其它的无数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转化、整合和改写。原创性文本是不存在的。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比如上面提到的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讲授时就可以与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及食指的《相信未来》进行比照和互文阅读,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和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比较阅读的范围很广,如同一单元的作品进行比较,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 7 至 9 年(初中)语文教材是按照人文专题编写,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为线索安排相关内容。全套教科书 36 个阅读专题设计好后,再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编入相应的单元。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主题,所以可以进行同一单元作品的主题比较和与之相关的如表现形式、主题细微差异的比较,如关于&秋&的主题性互文阅读,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与韩东的《山民》的阅读,同题诗如高尔基的《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李广田的《乡愁》诗的比照阅读,这都会起到相当有效的阅读效果。 在进行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性阅读的时候,可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高尔基:《海燕》 氛围:苍茫的大海、狂风、闪电、乌云、雷声、海鸥、海鸭的呻吟、蠢笨的企鹅 主题:飞翔的海燕(勇敢、抗争,预言家) 郑振铎:《海燕》 氛围:故乡的燕子、春天、雨丝、柔柳、稻田(记忆)、离开故乡、离开故国、船 、大海、 燕子(现实) 主题:乡愁:&啊,乡愁呀,如轻燕似的乡愁呀!& 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著名的诗人王家新早年的作品《在山的那边》,很多老师在讲授这堂课的时候觉得有难度,不知道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读。实际上,这是语文老师日常的文学阅读量少,缺乏应有的广阔的阅读视野的结果。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和科研中能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量的积累,这对实际的教学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实际上,讲授王家新的这首《在山的那边》如果能够和当年的第三代诗人韩东的《山民》以及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诗《地平线》比较的话,就能够相当容易也能够相当有效地从这些相关作品的主题、立意、情感、形式、语言等方面的比较中找出重点和有效的切入点。 案例比较: 1.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 2. 韩东:《山民》 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 &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还是有的,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3. 贾平凹:《地平线》 (背景)小的时候,秋天,空旷的渭北大平原。寻找 && &天的尽头&,永远的很亮的灰白的线。对话者:白胡子老头 && 指出,地平线没有尽头,这是一个谜。继续追赶地平线,失败了。长大后:命运和理想的关系。 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研究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阅读指导当中有意识地进行比照和互文性阅读,一定会空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水平,尽快地提升阅读的能力。并且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比照性质的互文性阅读对于提升教师的水平尤其是关于现代诗歌以及文学的教学经验上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ota2创造英雄指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