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弩的神话弹药用什么传说手弩

你知道2000多年前的秦朝有多牛?弩的射程竟超现代步枪两倍!你知道2000多年前的秦朝有多牛?弩的射程竟超现代步枪两倍!解密历史百家号你知道2000多年前的秦朝有多牛?弩的射程竟超现代步枪两倍!考古学家对人类了解历史的过去有很大的贡献,他们的考古工作能够佐证那些只能从历史书籍中阅读到的故事,让这些历史故事不再只是虚拟的神话故事。前段时间,考古学家又有新发现,他们挖掘出一把距今2000多年前的弩,但它的射程竟是现代步枪射程的两倍,让我们来见识这把上古神器!中国考古学家在历史遗址中发现了这把弩,它是人类考古发现以来第一把完整的弩。这把弩的总长度约1.5米,高度约1.2米,被发现的时候仍然被半埋在兵马俑的旁边。从历史文献中推测,这把秦陵弩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射程可达792米(大约9个足球场的长度),其威力是现代步枪的两倍(现代步枪的有效射程只有400米)。根据对许多历史文献的分析, 弩是古代战国时期中取胜必不可缺的武器。从这把弩的规格推测,专家认为弩可能就是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成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的关键因素。这是秦始皇陵墓中发现第一把完整的秦陵弩。自2006年以来,秦始皇陵墓中也挖掘出各式各样的武器。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擎(一种装弓的工具),擎这种神秘的工具只有在历史书籍中读到过,因此这个发现让人非常兴奋。擎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弩是如何被运输和保存的,它可以在不用弩的时候保持弩不变形。考古学家团队的队长沈茂盛相信,不仅是在秦朝,甚至在整个战国时期都有各自非常完整的武器生产、储存和运输系统。这把最完整的秦陵弩以及擎的发现,为他们对历史的研究,尤其是秦朝军事力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震惊世人的兵马俑。秦始皇陵墓辽远广阔,是人类考古历史中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坟墓位于西安,古老的陵墓是为皇帝死后而建造,陵墓中设计了许多墓穴,华丽又复杂的陵墓中陪葬了许多皇帝死后的必需品,其中包括将近8000名士兵组成的军队、妻妾、大臣和仆人等。2000年以来第一个真人大小的陶瓷兵俑出土于1974年,是西安附近一名农民挖井时所发现的。此后的考古挖掘向世人展示了古代人对死亡的崇敬,但唯一担心的是目前的考古方法可能会损坏这精致易碎的艺术品。秦始皇陵墓被一个填满有毒水银的护城河所保护,而且陵墓中也有许多陷阱机关,以防止盗墓者进入陵墓,意味着考古学家的冒险精神的确值得人们尊敬。古代人类的智能不逊于当今科技,各种考古活动也在不停地为历史解密。但也因为是历史遗迹的缘故,出土的一砖一瓦都非常珍贵,希望考古学家在探究古文明的过程中,能够继续为人类解答对过去历史的疑惑,让我们一同向他们致敬!你知道2000多年前的秦朝有多牛?弩的射程竟超现代步枪两倍!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解密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享精彩的历史照片与故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传说手弩 哪把好点_百度知道
传说手弩 哪把好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神王的雷电十字架)
魔法师武器一览(无形魔链/阴阳四天;乌尔班攻城巨炮宇宙真理/离子驱逐者;永恒守护)
暗夜使者武器一览(星际毁灭,感兴趣的玩家一起随来看看吧DNF90级ss武器大全由给大家带来;威利无限破坏者;龙肝虎胆贝兹女王的荣耀之拳/妖刀村正/思维彼岸/霍克莫特教务长/暗影蔽日)
神枪手武器一览(地狱浩劫,那么dnf更新到90级版本之后会新增哪些SS武器呢;灵魂剥离;圣剑王者之剑/辉煌耀世)
圣职者武器一览(嗜战本能;世事不可强求快乐长存,DNF版本的更新必会带来武器的新增;代号n神谕/冰火清影)
魔枪士武器一览(嗜战本能/金色闪光)
格斗家武器一览(战神克星/先祖庇佑之柱/世界的支点/纵横百战
采纳率:97%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古代弓弩概述
在我国传说中,
黄帝命属下“做弓矢”,
而实际上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石箭头确定为距今28130±1330年前,
发现于山西朔县峙峪村,
时间早于黄帝所处的农业文明时期。很显然,人类是先学会狩猎,
然后发展的农业。这枚箭头在世界上,
如果不是最早的,
也是最早的之一(考古界大体认定非洲发明弓箭的时间是2~3万年前,
而欧洲是1.8万年前),
就考古的实物来讲,
中国黄河流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弓箭的地区。中国古代神话里还有“羿射九日”的传说,
故事的主人公羿被贬到人间,
成了东夷族的首领,
历史上武力强横的东夷族其首领也叫后羿,
在这个人身上传说与历史的界限已经模糊了。东夷族活动范围是今山东、苏北一带,
与中原农耕民族多有接触,
古史中讲到有一位夏王“柕”专门为了应付东方民族的箭矢而发明了“甲”。虽然古史书并不代表真实,
但是以渔猎为生的东夷族善于射箭,
却是历史上的事实,
而且似乎给当时的中原部族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
讲到东夷族,
不妨也对中国的北方民族做一个说明。东夷与后世所谓北狄在地域上相连接,
在文化上也有交流。东夷较早融入中原农耕文化,
而以游牧为业的北狄,
则发展成了后世中国历史上诸多的北方少数民族。到东周末年战国时期,
北方诸族融合统一成匈奴和东胡两大部族,
再加上辽宁、吉林一带的肃慎族,
让历代中原王朝头疼不已的北方民族已经全数登场。匈奴活跃漠北500年,
威胁秦汉两朝。匈奴没落后,
继之以起的突厥是匈奴在文化和血缘上的直接继承者。而契丹大辽以及威震东西的蒙古元朝都属于东胡系统,还有肃慎直系后裔的女真金和满清,
都曾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几乎所有汉族史书中描述这些民族时,
都会有这样的评语“善骑射”、“娴弓马”,
以他们为代表的北方诸民族以骑兵之威、弓箭之利争夺天下,
让一朝朝一代代的中原王朝疲惫不堪,
也为中华民族加入了强悍的血液。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
作为兵器的戈消亡了,
剑也一度没落,
矛和刀也不断改变着形制适应着战争的发展,而中国的传统弓弩却是一直长盛不衰。
弩是弓的近亲,
虽然在我国“弓弩” 并称,
但在其他国家的情况却未必如此。弓是冷兵器时代世界上众多国家民族都有的,
弩却是一家独大,
中国差不多是世界上唯一个将弩这种兵器发展到极致的国家。中国的弩起源于何时?三国谯周说“黄帝作弩”,
这显然是托古:《吴越春秋》说“弩源于弓,弓生于弹”,
就道明了弩、弓、弹(弹弓)三者之间的渊源关系,
这是比较科学的说法。弩是横弓着臂,
弩臂后部装有挂弦、发射、瞄准的装置——弩机。最新的记录表明,
中国最早的弩残件出土于山东青州,
那件石弩被判定为3000多年前的作品。中国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大量装备部队,
秦汉时已经成为了王朝军队中装备数量最大的武器,
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些大型弩,
经过唐代进一步发展,
在宋朝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
此后逐渐没落。
弩源于弓,而威力强于弓,还便于瞄准。中国弩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图片为博主所加)
现在的史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弓弩有两个关键点是必然提及的:周代《考工记》和孔子“六艺”说。《考工记》中“弓人”和“矢人”两部分详细记载了当时弓和箭的制造工艺,
两千多年中,
弓箭匠人一直奉之为皋规。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成都“长兴” 弓铺和现在中国硕果仅存的“聚元号” 弓铺,
按传统工艺制造弓箭,
除了一些称呼上的不同,
他们的具体制造工艺仍不脱《考工记》的规矩。孔子作为儒家鼻祖,
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之大,
他提出君子“六艺”作为必修技艺,
其中一项是射,
“孔子复周礼”,
而周代以能射者为尊,
“射”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贤”的标准。此时的射在军事意义之外还是一种礼仪,
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礼》中对射礼做了详细的规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国的士人们都以射箭为摆设的,
在民风尚武的唐朝,有一位进士薛公达曾经在凤翔军中做幕僚。一次军中比射,
当时箭靶有一百数十尺远,
军人都没射中,
而这位读书人“射三发,
连三中,的坏不可复射”,
靶子都射坏了。他死后,
韩愈把这件事写进他的墓志铭中,引为一生豪事。
射是古代六艺之一,射箭技能的高低甚至决定了一个士人的社会地位(图片为博主所加)
我们说到蒙古弓或者清弓等中国传统的弓,
一般都会描述它为“双曲反弯复合弓”,
这就涉及到对各种各样的弓的分类。
弓按弓体材料分有单体弓和复合弓。单体弓就是只用单一材料制作成弓体,
人类最早的弓都是单体弓。复合弓的弓体则由许多种材料构成,
成熟形式的复合弓大多是由竹木、动物肌键、角骨制作。大约在商朝,
中国的弓就进入了复合弓的时代。在工艺发展的过程中,单体弓并非直接发展为成熟的复合弓,最开始的作法是将几种力学特性不同的竹木材料贴合到一起,
用以改善弓体的性能,
英国学者Pitt-Rivers将这类弓称之为加强弓或者更为形象的叠片弓。日本传统弓就是典型的加强弓,
可以由二、三、四或者五根木料叠合加强成弓体,最甚者,
现在日本弓道馆常见的弓胎弓可以由八、九根木条加强而成。
(图片为博主所加)
欧洲最著名的单兵用弓非英国长弓莫属,
这是标准的单体弓,
以紫杉木、榆木等坚硬木材弯成弓体。十三至十六世纪是英国长弓创造赫赫战功的黄金时期,
直到最终被火绳枪取代。中国的传统弓是复合弓,
与西方人较为熟悉的蒙古弓是一脉相承的,
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弓。这种弓以木或竹为弓胎,
内面贴角片以承受弯弓时的压力,
外面贴兽筋以承受拉力,
不同材料以动物胶固粘在一起,
大大改善了弓胎的力学特性,
可以称作是最早的“复合材料”。由于弓体上贴有动物角片,
所以也可统称之为“角弓”,
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及,
后世宿儒对弓不甚了解,
将其解释为以角装饰的弓,
这是错误的。由于使用了动物角和筋改善承力,
复合弓以不大的弓体长度可以提供给箭矢以更多的能量、拉弓更省力,
并且较小的尺寸也便于骑在马上射击。
传统的复合弓截面照片,
中间浅色的竹木芯是弓胎、下面的深色层是角片,
竹木芯的上面是铺的筋,
筋和角以动物胶粘贴在弓胎上,
外面再用丝线缠紧,
涂上胶和漆,
有时最外面还要包上树皮或兽皮防潮。(上三图摘自“亚洲传统射艺研究网络”www.atarn.org)
所谓“反弯弓” ,
是指弓体在不上弦时处于松弛状态,
其弯曲方向与上弦
的时候相反,
有部分或者全部的弓体是往前弯的。这说明弓体的弹性比较好,大多数复合弓都是反弯弓,
由于贴加了动物角筋,
能够做更大程度的弯曲。一般而言,
对于比较软的弓体先将其弯曲绷紧到一定的程度才参与搭箭射击,
有利于提高弓体材料的利用效率。既然有“反弯弓”,
对应的也就有松弦时不向前方弯曲的弓,
一般来说这种大都是单体弓。典型的复合反弯弓在上弦之后会呈现两个优美的弧曲,
整个弓体呈“
M”型或者“
所以又叫“双曲”,
与最普通的“单曲”相对应。
反弯和双曲是亚洲复合弓的典型特征(图片为博主所加)
【相关链接】有人做过试验,
以土耳其弓与欧式长弓作对比,
土耳其弓源于突厥人用的弓,
与蒙古弓相近,
都是典型的复合弓。实验表明,
在开满弓拉力相近的情况下,
复合弓尺寸小于单体弓,
而箭的初速和动能却高过它。以物理学的角度看拉弓射箭的过程,
其实就是射手拉弓将能量储存于弓体,
而后弓体再把储存的机械能传给箭矢的过程。为了增加弓体拉满时储存的机械能,
就要增加弓臂弹性部位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其中弓有的厚度对弓力的影响最显著。参考我国一些近代战弓实物,
其弓臂很厚,
弓体沉重。而欧洲单体弓受木材所限,
一般采取加大长度的方法来提高弓体性能。后来欧洲出现了以钢作弓体的弩,
直接更换掉材料力学性能有限的木质弓体。
描述弓的性能的最基本一项指标就是弓的拉力,
弓拉满的时候拉弓弦的力量大小就是整张弓的拉力。现在国际上体育比赛所用的弓拉力一般在 40磅上下,
以奥运会为例,
女子用弓20~40磅,
男子用30~50磅。50磅的重量大约是23公斤,
好像并不大,
实际上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新手来说,
拉开50磅的弓远比提起23公斤的重物要吃力的多。而经过长期训练的专业射手其拉弓力有时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
按史书记载,
极少数古代战将甚至可以拉开400磅左右的战弓。记载中这些善射的古人都具有胸宽背阔“猿臂”善射的身材,
这是有原因的,
拉弓主要使用胸部和背部的肌肉群,
而猿臂是指双臂修长、柔韧性好。英国思想家培根说练习射箭可以使人心胸开阔,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不无道理,
经常性大幅度的扩胸运动,
加上瞄准时的凝神静气、克虑杂念,
确实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最基本的单体弓其拉弦力是随拉弓距离线性增大的,
但是对于亚洲传统的复合弓,
射手会感觉到弓的拉力并不是均匀增大的,
按制弓师傅的
说法大约在拉弓到一半的时候最吃力,拉满的时候反而略轻松,
现代的科学实验部分证实了这种说法。
美国学者Paul-Klopsteg对四种弓做过对比实测,
并给出拉力与张弦关系的曲线。第一种,
短而直的单木弓受力“僵硬”,
拉弓费力较大而射出的箭无力,在中国有些西南方少数民族自制的弩弓可以看作是这种弓的比较贴合的例子。第二种, 6英尺长的长单木弓(英国长弓的形制与尺寸约1.8米)拉力随张弦距离均匀增加,
弓张满时拉力最大。第三种弓是安装了硬质弓弰的单木弓,
弓弦不是像英国长弓那样直接挂在弓胎木臂两端,
而是像复合弓那样挂在弓弰上,弓弰一般采用更为坚硬的材料制作,
较少参与弯曲,
能够改善张弓过程中的受力,
拉弓开始时较硬,
到了末期反而比较轻松。
A是短而直的单木弓,B是6英尺长的单木弓,C是带弓弰的单木弓,上弦之后弓弰与弦成一直线, D是亚洲复合弓(原文图片)
这种弓的实例,
只在电影《魔戒》见到精灵王子有一张弓接近这种形制。另外,
古印度的弓其弓弰就特别长,
甚至能占到全长的一半,
但它是复合弓。实测的第四种弓就是传统的亚洲复合弓,
其受力变化最为明显,
开弓过半程之后,
虽然静拉力还在缓慢增大,
但是张弦距离却在迅速增加,
给射手的感觉就是越拉越轻松。
相比于欧式单木弓,
亚洲复合弓的受力有两个优点。一、
拉复合弓过半之后,
射手做功负担减轻,
有利于分出更多精力进行瞄准;二、
是复合弓的“储能” 特性要优于单体弓,
在张满弓拉力相同的情况下,
复合弓拉弓过程中储存的机械能最多,
射出的箭矢速度最快,
“劲” 最大。反过来讲,
要射出同样威力的箭,
复合弓可以做的更小。因此东亚和中亚的游牧民族无一例外都选择复合弓,
就是为了便于马上使用。而欧式单木弓很少用于骑射,
这跟欧洲历来的战争传统有关。当然世界上有一个特例,
战国时常见武将骑在马上用长近两米的“巨弓”
向敌人射击,
而且骑马射箭还是武士的基本训练科目。不过日本的传统弓上下不对称,
射手手握在弓的中部以下,最远可到三分之一处,
弓体以握弓处为分界,
上弱下强。如果弓的上部做成与下部刚度相同,
其长度将处于合用的限度。
弓箭作为一种武器,
它的使用和发展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地域环境以及对外的交流相关联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使用的弓弩类型并无定数,万不可一概而论。例如,
从春秋成书的《考工记》可知,
当时复合弓的工艺已经成熟,
而湖北、湖南出土的竹弓、木弓却说明,
在同时代或稍晚的南方楚国却一直大量装备单体弓,
可能是受南方多竹的地域条件影响,
成本低、工艺简单的单体弓也能在当时的战场上占有一定地位。
通过对民国时属“南弓”流派的成都“长兴”弓铺和现在生产“北弓” 的北京“聚元号”的调查,
南北流派都已经是标准的复合弓,
但到建国初期,
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和东北边远山区的部分少数民族还在使用单体弓或者叠片弓,
其原因应当可归于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地域环境对弓弩的工艺也有明显的影响,
例如同样流派的中国复合弓,
北方用旱牛角,
南方用水牛角,
而蒙古却用山羊角,
北方民族用牛筋做弦,
中原却多用绢丝。
还有一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好例子,
就是韩国\朝鲜传统弓箭的发展。中国汉朝和魏晋时朝鲜半岛尚未统一,《后汉书》记载高句丽
“其国名为邦,弓为弧”,
《三国志》说“乐浪,
檀弓出其地”。中国古代以弧称呼木弓,
此时可以判断其弓制还比较简略,
可能为木质的单体弓或者加强弓。到了中国宋朝时,
经过与外来文化的频繁交流,
朝鲜弓箭发展显著,
已经开始使用复合弓。《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录下当时宋朝使者出使朝鲜时对其弓箭的看法“弓箭之制,
形状简略如弹弓”、“发矢不候引满,
举身送之。虽矢去甚远,而无力”
可见其弓制虽然开始走向成熟,
但性能仍有不足。而到了李朝(大体与中国明清两朝相对应)时期,
由于此前长期受契丹、蒙古、女真等族的威胁和影响,
高丽弓弩迅速完善。明代朝鲜人写的《朝鲜史略》上有这样的记载:1377年,(此时高丽刚刚摆脱了蒙古70余年的统治,
国尚武)高丽恭愍王与倭寇对阵时,
曾于200多步外引弓毙敌(古代计距离的“步”
有单步和复步之分。中国一般计作复步,
一步大约1.4~1.5米不等,
但此处应该是单步才比较符合实际,
也就是120米~150米左右,
基本属于步弓直瞄的合理范围)。
韩国传统射艺(图片为博主所加)
也可以想象那时的高丽弓箭应该具备较高的实战性能,
走到了其传统弓的顶峰,
我们看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朝鲜族狩猎战争题材的壁画,
高丽弓箭的形状已经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角弓”无异了,
其工艺一直流传到现在。可以说朝鲜历史上的传统弓具有相当浓厚的中国血统,
其弓箭发展的过程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的影子。
不同的内、外条件决定了各自弓箭的不同类型,
反过来武器装备不同又决定了战争的不同面貌,
有时这一影响是决定性的。蒙古弓和土耳其弓,
长度一般小于1.5米,
便于马上骑射。中国单兵用传统复合弓,
其长度上限大约是1.7米,
下限为0.7~0.9米,
步弓较长。英国长弓一般有1.7~1.9米左右,
与弓箭手齐眉。而日本弓长度超过2米者比比皆是,
是特例。由于东方复合弓体积小威力大,
所以其使用者很早就有条件采取骑射作为大规模使用的正规战法。
比较而言,土耳其弓和蒙古弓短小精悍,便于骑射;英国长弓长度为1.7~1
.9米,箭矢大约为弓长度的一半(左图为原文图片,右图为博主所加)
以中国为例,
不论是中原汉族还是北方游牧民族,
骑兵武器排第一位的都是弓箭(中国秦汉朝骑兵较多使用弩),
不论是士兵使用弓弩的技艺水平、重视程度还是它的装备数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骑兵史中都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生命力远超马刀、马矛肖等其他单兵武器。尽管与西方骑士甚至是东方步兵相比,
由于对机动能力的追求,
让东方骑兵在大多数情况下防护力处于弱势,
但是弓箭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其免于陷入近身肉搏战,
提高了骑兵的生命力,
也提高了单兵的杀伤和控制范围,
而且能够有效的威胁远程密集目标和中近射程内的移动目标,
使军队获得了极大的战术灵活性。
与此相对应的,
战斗用途相对呆板的战阵在中国长时间难以获得大的生存空间。中国有两个使用步兵战阵的高潮,
细看来却都有各自的特殊情况。先秦时代,
车战还没有退出战争舞台,
很长时间内作为战场上唯一的机动力量,骑兵尚未得到推广。而宋朝由于疆域上马场的丧失,
长期缺乏优秀的战马,
无从发展大批骑兵。但是在这两个大力发展以密集步兵为主力防御性阵法的时期,
也都从未忽视弓弩的装备。战国时期各国练兵,
其精兵的选择就已经以开弓弩强弱为标准。而宋朝,
将弩作为一种防御兵器发挥到了极致,
并藉此发展出了成熟的步兵对抗轻重骑兵的战法。
再来看西方,
与东方不同,
欧洲除了中世纪的十字弓源于中国宋朝的单兵弩之外,
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合适的骑兵用抛射武器。欧洲骑兵的经典战法一般是集群冲阵,
以长矛和剑斧杀伤敌人,
将战马和骑士束缚起来,
战场上其用途在于以自身大质量高速冲撞攻击敌人。由于不能远距离杀伤敌人,
只能 “以身试刃”,
不得不走重装甲路线,
进一步加大了骑兵的成本,
反过来又限制了骑兵的大量装备使用。相较于骑兵,
欧洲步兵在很长时间内都采取了密集方阵的经典战术,
单一方向威力巨大,
战场使用笨拙无比。
从中世纪开始欧洲步兵对弓弩的重视明显加强,
逐渐取代了希腊、罗马时代的投枪和飞石索。从英国长弓的出现,
标志着弓箭手终于能够在战场上作为一支主导力量而存在。而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
威力巨大的长弓作为一个重要因素,
直接刺激欧洲骑兵走上了重装甲的极端。出现了成熟的骑士全身板甲,
也即我们通俗讲的“铁罐头”。
西方骑兵铠甲从锁甲到板甲的演变和重型化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弓弩的影响(原文图片)
骑兵的防御力达到了峰顶,
而机动力达到了峰底。这里可以关注一下西亚和东欧及其接壤的小亚细亚地区,
这一地区同时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军事发展融合了两者共同的特色,
例如拜占庭帝国拥有东西方各国常备军中号称“最重” 的重骑兵——拜占庭重骑兵,
而这一重骑兵兵种又装备了复合弓和投枪作为单兵武器,
拜占庭帝国雄立东西方要冲上千年之久,
与其武力强盛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关系。
【相关链接】西方的传统铠甲都是以锁子甲(中国或称“罗圈甲”
以铁圈串编成的锁子甲非常利于抵御刀劈剑砍,
但是面对箭射枪刺则防护力不足。在长弓硬箭的攒射之下,
人们不得不对锁子甲进行改良,
先是在局部以铁片加强,然后进一步发展出了板甲和鳞甲(也就是中国所谓的“札甲”)
最终达到了人——马全身装板甲的极致。中国则与西方完全不同,
从一开始就是强于抵御穿刺伤害的札甲,
与弓弩相伴相生,
不论材质是皮、是铁、是木还是石,
形式都一样。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中国军队使用的全都是各种各样的札甲,
甲片由大变小,
防护面积由偏到全,
继续发展到南北朝,
出现了早期的板甲——“明光铠”。直到唐朝,
通过对西域的控制,
才经由中亚接触到了西方的锁子甲,
但是由于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战争环境,
并且自身成本、性能难以控制而没能大量使用,
到明朝中后期才开始较大范围的使用锁子甲,
而此时火器时代的钟声已经敲响,弓弩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弓弩的威胁下,
中国迟迟没有推广西方的锁子甲,
右图为明清之际西藏地区的铠甲,左图为西方画家笔下的中国宋辽时期的札甲(原文图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帖子主题:渐渐没落的弩式兵器: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共&0&个阅读者&
军号:7125609 工分:8223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渐渐没落的弩式兵器: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文章提交者:no作no死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作者:吧 天魂地鬼摘要:弩威力比弓小,射速处于绝对劣势,好处是对训练要求低。秦兵马俑为人们提供了最为直观的配置样式。在这个地下军阵中,人们发现大量士兵都是手持青铜弩的弩兵,弩兵也构成了兵马俑军阵中唯一的远程杀伤力量。不仅仅在步兵手中,甚至秦也以弩作为主要兵器,在兵马俑已探范围内,在骑兵俑区域发现的武器仅有青铜弩机和箭簇等等,并未发现其他枪矛等格斗兵器,由此可知秦骑兵也是以弩作战。电影《英雄》里秦军弩阵发射时的样子秦弩技术世界领先在秦弩同一个时期,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的军队鲜少有使用类似秦弩这样的单兵机械投射武器的。希腊腹弩虽然结构更加复杂,还有间接辅助上弦设计,但可以肯定从未曾大量装备过什么部队。所以,唯一被大规模装备过的单兵机械投射武器只有中国的弩。当然,这个机械是指秦弩采用了一种机械构造来拉住弓弦和击发,在张弩过程中所依赖的依然是人力。弩的结构,大抵可分作三部分,前端是普通的弓,后端是具有固定弓弦和发射作用的弩机,而把弓和弩机固定住的就是被称之为弩臂的木块。当士兵把弓弦拉开,弩机的“牙”就会挂住弓弦,使之出于待发状态,此时士兵就不需再出力来维持张弓的姿态,发射时仅需扣下名为“悬刀“的扳机,牙随悬刀运动下降,无法继续挂住弓弦,于是弓和弓弦回弹,将弩矢射出。很显然,相比普通的弓箭,这样就具有了精度上的显著的好处。弓箭手在张开弓后瞄准的过程中,需要一直出力拉着弓弦,在这个状态下,尤其是训练不足、力量和技巧欠缺的弓手很容易出现晃动,使得射击精度难以保障。而弩因为由机械帮助挂住弓弦,士兵就能轻轻松松的专心瞄准了,由此一来,对于同为初学者的士兵,弩的上手速度和发挥就要比弓好的多了。对于需要快速筹集大量投射兵力而且又缺乏弓箭传统的势力,招募普通人稍加训练就能成为合格弩兵。这也是中世纪后半段,英国以外各国都大量配置弩兵,还有著名的热那亚弩手作为雇佣兵活跃在各个战场上的原因所在。秦弩复原图与弩机构造示意图抛开鲜少装备部队的希腊腹弩和多人使用的弩炮等重型武器(希腊弩炮也有单兵使用的),中国的弩借助机械节省人力,降低投射兵种的培训难度,无疑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就好比在其他地区都只使用台式电脑的时候,只有我们在大量使用平板电脑。然而,平板电脑技术虽新异,运算能力却未必就高于台式电脑,秦弩也是一样面临着这样的现实。秦弩未臻成熟精度提升有限如果说精度是弩相比弓最大的优势所在,那么在秦弩的时代,这个优势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投射类兵器,射出的箭矢或弹丸速度越大,同样距离的弹道就越接近平直,瞄准难度也就越低,所以现代步枪在200米距离内,都可以采用直接瞄准的方法进行射击,而若是数百米时,就必须调高枪口来打弧线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古代弓弩箭矢射出后速度并不很大,其射出的箭矢鲜有初速超过90m/s的,绝大多数则都集中在40m/s到70m/s这个范围内。而现代的枪械们射速是多少呢?AK47的初速就超过了700m/s,即使是手枪如M1911也有250m/s以上,均数倍甚至10倍于古代的弓弩。然而,抛开不通军队实际的吹嘘以及一些不顾实战精度需要的比赛式记录外,从古代兵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弓弩的作战距离大都从200米内才开始。如《宋史?兵志久》所言“弩手,带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为本等”。也就是说,普通的弩手,能在150米左右的距离有一小半的弩矢射中靶子(大概类似一个人大小)就算优秀了,而作为传说中的中国最强弩神臂弩呢,则是“垛远百二十步,给箭十只,取五中为合格,军中少得该赏……”也就是说,180米这个距离即使用最强的神臂弩也很少有人能半数命中了,只要能射中一次就算不错了。步枪曲射用表尺,曲射时将此表尺立起使用就算150米,步枪射击已经要微微调整枪口角度了,速度不到步枪子弹十分之一的箭矢自然划出的曲线更加明显,只能仰射才行了。而仰射时,箭矢并不指向敌人,除了依靠经验和个人技巧之外,就需要别的辅助装置来帮助瞄准了。过去步枪的远程瞄具会提供刻度以帮助士兵按距离选择需要抬高枪口的程度,古代的弩也有类似的做法。弩机上的望山高高凸起,作用就是帮助士兵曲射时进行瞄准,西汉出土的弩机上,人们发现了类似表尺的刻度,显然是用于瞄准辅助。但在出土如此大量的秦弩或更早之前的战国弩上,这种刻度表尺并未出现,望山也仅仅是个光秃秃的青铜块。也就是说,曲射时,秦弩射手所依靠的依然是个人技艺,他手中的武器并不能为他提供多少帮助。自然,在远距离射击精度上,也就无法比弓更强,只有在近距离直射时才强于弓箭。秦弩相比弓威力射程均不足欧洲在中世纪后期,尤其是11世纪后,弩的威力超越弓箭,成为了最强大的单兵投射武器,并保持这一地位直到15世纪火绳枪出现之前。这是依靠欧洲弩在其助力技术上的进步而实现的。相比旧式的中国弩或十字弩,中世纪后期到欧洲近代的西方弩使用了杠杆、滑轮、绞盘以及荆轮和单向齿轨等等技术,利用杠杆原理大大增加了张弩力量,使得弩弓上可以存储数倍于过去的能量。中世纪欧洲弩的各种张弩方式以及助力设备战国弩和秦弩的出土实物数量不少,然而从来没有发现过其中任何一个有辅助上弦的助力装置。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人力一次性硬拉开弩,这样弩弓所存储的能量也就很难比普通的弓箭更大,顶多在威力上和弓持平。当然,也有些人根据模棱两可的文字证据认为,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踏张甚至腰开弩的方式(如上图左上角两种)。但我们可以想到,同样的弓的情况下,要积累更大能量,势必要将弓开的更满,变形程度更大,也就是拉距要更大。秦兵马俑出土的带有弓残迹的弩中,都显示其弩弓通体木质,用皮条缠绕并过上了漆,可知其制作工艺显然不像《考工记》说的那样一做花一年,在木头上又加了筋角的复合弓,仅仅是制造相对简单的单体弓。而在弓臂的力度方面,首先秦俑出土弩弓的弓臂本身并不像后世的强弩那样加粗加厚以增强力道,曾经一度以为在弓臂上有四块支撑木是用来增加弓臂的力道的,然而秦俑馆的考古部主任刘占成否认了这一说法,因为这些支撑木几乎不具备形变能力,若真支撑在弓臂上只能导致弓臂无法均匀变形让弩手张弓搭箭,因此这种幻想“在实践上也是无法讲通的”,其实际作用方面,实乃“弓囊上所用之木”(刘占成语),也就是弓袋子里支撑弓的托而已。那么材料上秦弩所配的弓并不特殊甚至反而可能更简陋些,弓臂粗细也并不超出寻常的弓,要积蓄和弓箭相当的能量就必须得有至少一样大的拉距了。古代弓箭射法和现代一样,讲究因人而异,根据人臂长不同而不同,小拉距射法将弓弦拉到脸颊下方,这样可以让士兵精确瞄准目标发射,而大拉距射法,将弓弦拉远直到耳后。步射时,大拉距射法因威力和射程大而受到训练有素的弓手欢迎,日本箭道也采用这一方式以一个身高1米7的士兵为例,他拉弓前手绷直或稍有弯曲,后手拉弦到自己脸颊下方,这个小拉距的姿势下,拉距已至少近70cm的距离,若是采用大拉距,则轻易就能超过80cm。相比之下,弩因为弩机牙的位置固定,拉距不可变化,那么秦弩拉距有多大呢?兵马俑考古队队长王学理先生在其著作《秦俑专题研究》中,用所发现最长的矢和最大的弩对拉距问题进行了讨论。秦俑中发现的最大一把弩,弓长144cm,不说比英国长弓之类,就是比起中国许多步弓也显小,弩臂整体长度更只有76cm。而弩机的牙在弩臂的后半段居中的位置,复原计算后,整个弩弓变形距离不过45cm,拉距也就是65cm左右(拉距是前后手距离而非弓弦受力点位移),毕竟出土的弓囊(装弓的袋子)宽度也不过20cm,那么弓本身宽度自然只会小于20cm。65cm的拉距,仅仅接近普通士兵用弓时的小拉距,远比大拉距为小。而这还是秦弩最大号的,还有许多推算下来拉距不过50cm多,显然比用弓的拉距小的多。拉距小,弓材质又不突出,弓臂也不更粗,也没有额外的加强力道装置,自然秦弩的威力也不可能比弓箭更大,反倒是普遍比弓的威力要低,自然,抛开弩用矢本身远射性能低于弓矢不说,这样能量更低,自然秦弩射程也不可能好看,不说和弓箭比,就是和后世的强弩比也差之尚远。根据记载汉代1石弩能够射远百步,汉1尺约23cm,6尺为1步,也就是说射程约140米。而普通士兵的弓箭通常只有七、八斗力道,那么比硬弓还弱的秦弩,实战可用的射程只怕不足百米了。这一点在先秦著作《墨子?备城门》中有旁证,墨子在书中描述守城时需要城墙上“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50步不过70多米射程。《墨子》是先秦少有的较为实用的书籍,作者也是有丰富战斗和器械制造经验的人,其内容可信度自然比其他更高。像《战国策》里吹牛的“射六百步之外”,想想宋代以70人张发的大型床弩射程才300步(见《武经总要》),这等吹牛言论自不必认真,就如同《战国策》许许多多其他胡吹大气的夸张描述一样。当然,秦俑中并未发现弓兵和弓,这似乎说明秦俑是一支纯粹以弩作为投射力量的军队,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弩比弓有优势,这一点我们之后会提到。如果说威力略低也可以由精度优势抵消,那么射速上,弩手就要完全被弓手碾压了。弩射速慢是其绝对劣势抽箭、张弓、放箭,动作的简洁使得古代弓手拥有比火枪更高的射速。英国长弓在熟练的弓手手中,可以爆发性的半分钟射出10箭,持续射击时,也能在20分钟内维持每分钟5~7次射击的水平。还有蒙古射手曾表演过5秒射出10箭的技艺,而弩手呢?即使是简单的手拉弩,张弩、取箭、放箭、端起、射击,除了最后一步,由于整个过程中士兵姿势不断改变,不像弓手可以一手始终保持持弓状态,弩手发射一次的耗时少说也在弓手的三倍以上,一次射击至少需要10秒。这样低的射速会导致什么问题呢?假设骑兵从200m外开始发起冲击,就算速度只是30km/h这样温吞吞的中速跑,冲过200m也只需要不超过25秒的时间。这样,当弓手采取疾射对骑兵射出五、六箭的情况下,弩手最多射出了两箭。要是再考虑到士兵在临阵时情绪紧张以及要留出弓弩手撤回阵型后方的时间等等问题,弓手也只不过射出3箭,而弩手,最多就只能射出一次了。“临阵不过三矢”是古人从战场上得来的现实经验,无论你是用齐射加强杀伤力,还是上轮射搞持续压制,对于单独的弩手来说,射击机会就只有这么一次。更麻烦的是,弩的精确度更高也很难在这种环境下发挥出来,因为敌人是动态的目标,在百米外打静态靶子一半命中在面对运动目标时会大打折扣,而敌人发起冲锋15秒后,就会进入弓箭手也能精确瞄准射击的距离。玩过射击游戏的人都能知道面临近距离射击选择时,精确的狙击步枪和高射速精度较低的冲锋枪、突击步枪,谁才是首选。现代军队在CQB作战中选择MP5冲锋枪的理由和古代军队选择弓手一样在这样一次面临骑兵的战斗中,弩手们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若在敌人尚远时射击,则余下的时间不足以再次射击,而远距离射击效果实在有限,对于缺乏瞄准刻度的秦弩尤其如此,而到了近处,弩手只能射击一次,箭矢投送量及其有限,也难以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秦弩威力又不够大。而弓手们就要简单的多了,有3~5箭的射击机会,远中近都可以射击,不会陷入选择困难。远距离时射击一波进行干扰和阻碍,近距离时再以大威力的箭矢产生杀伤,作战容错性要比弩手们宽裕的多。当然,战场上并不只有骑兵,步兵也一样会杀来,而在这之前的,是敌人的弓弩手们攻击火枪之前训练有素的弓兵才是古代军队首选弓手和弩手的正面对抗发生过不止一次,最能说明其优劣的,则莫过于百年战争中后期的英法阿金库尔战役。这一回,是5000英军长弓手和法军的7000弩兵来进行角逐。双方相隔200多米,这个距离正是长弓依旧可以充分发挥威力,而对于弩兵来说,虽然近距离下钢弩因初速更高因而威力更大,但这么远的情况下,弩矢因为自身相对较短,存速能力差,威力并不如长弓。但是法军弩手比对方多出40%,似乎可以靠数量优势来压倒对方?然而,现实是一个英国长弓手的射速能顶的上三个法军弩手之和,于是法国弩手们相当于在和一万五千人的投射军团作战。结果也完全不出意料,威力更大、投射箭矢更密集的英国长弓手们取得了胜利,法军弩手们在草草射出箭矢后就往回跑以躲避英国人的箭雨。虽然这个距离下因为精度问题弩手们并没有死伤惨重,但胜负已经很明显了。弓手训练比弩兵更难,但只要有合格且稳定的弓手来源,无论中外都会首选弓手作为主力投射力量。草原牧民、山林猎户等等都是优秀的弓兵兵源,许多因为传统而坚持自小学习弓箭的村庄、城镇也不例外。在中国,虽然秦汉都以弩兵为主,但经历了南北朝民族融合后,草原民族的血统和习俗南下,唐朝军队就以弓兵为远程杀伤的绝对主力了。弓马皇帝李世民自不必说,在《新唐书?兵志》还明确记载唐太宗时期只装备有弓,而到唐玄宗时代才更多出现弩,显然是军队弓手素质有所下降所致。饶是如此,唐代兵书《太白阴经》中,一军准备的武器数量,弩只有2500副,而弓却需要一万两千五百张,地位显然不同。同样还有经历了蒙元后的明朝,火器成为了主要的投射力量,弓弩退居次席,然而在戚继光的《练兵实记》中,旗总和队总依然要装备弓,至于弩,却完全无有影踪了。平定伊犁回部战图中清军火枪与弓箭齐用宋时,弓手素质甚至比火器为主的明代还要低的多。同样射靶,明代初期的要求是120步12箭6中,而《宋史?兵志九》中宋代的标准却是60步下12箭6中,要求足足降低一半!要知道,即使是中晚期的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仍然要求能够在80步时3箭2中(相比弩要求为60步3中2但靶子比弓靶略小)。但北宋中期的《武经总要》在规定步兵兵种比例时,仍要求每50人队有10人持弓,而弩兵仅5人(《武经总要?教旗》)。而又过了几十年,神宗时宋军编练阵法,每2800名“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弓手三百”;再到南宋光宗时,北方尽失,宋军干脆就成了每十分兵力“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不仅仅因为北方人口丧失失去了足够的弓兵兵源,就连近战兵种比例也低的不像样子了,无怪在与金蒙交战中屡屡受挫(以上数字均出自《宋史?兵志九》)。有着先进的钢弩技术的欧陆各国,在见识过英国长弓兵之后,纷纷打起了自己训练属于本国的长弓兵的念头,只是无奈缺乏优秀的弓手兵源,始终难以成功。而英国本身,随着近代化对传统习惯的冲击,兵源也越来越稀缺,长弓手的作战距离越来越低,威力和射速也逐渐下降,以至于火绳枪出现的16世纪,英国人就取消了长弓法令,这一兵种事实上被取缔。至于元清两朝,本是弓马起家,自然更是看不上弩,鲜少将之装备。清人见识了火器,立刻将之转为自己的装备并始终重视,火器兵在清军中占据半数,可见清人并非保守,而是明朝的弩手在满蒙大量优秀弓手下实在得不着便宜,虽然火枪成了首选,但弓箭依然稳居第二,没有弩的地位。在火枪出现前,训练有素的弓兵无论射程射速还是中远程的威力,都显然胜过弩兵许多,弩在近程精度和威力的微弱优势也完全不足以抵消这些劣势。结语美国XM8新型步枪采用诸多新技术从而成为美国最轻的步枪,却因为精度和威力下降而完全不足以用来取代已显老旧的M4A1步枪。像这样技术虽新,性能却未能提高甚至反而下降的例子在历史上屡屡出现。弩兵器因为本身依旧完全依赖人力提供能量,自然无法在射速和威力上做到双提高,而古代的生活环境却经常能提供优秀的弓手兵源,于是自始至终都让弩被弓压着一头。秦弩作为弩兵器中并不出色的一员,弩的固有缺陷自然不可避免,且因其技术尚未周全,连唯一的精度优势也难以体现,更在威力、射程上都比古代强弓逊色许多,更不能和后世技术完善的腰引弩、机械上弦钢弩相比。新而不锐,大抵是秦弩这种大量装备秦军的武器最恰当的评价了。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渐渐没落的弩式兵器: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渐渐没落的弩式兵器: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90传说手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