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喜欢和你正在打游戏的人怎么画或者对你没兴趣的,如果你邀请他的话会和你玩么?(假设)

一个女孩对你没兴趣,或不喜欢你,会和你说那么多话吗?解释什么吗?_百度宝宝知道您好, []|
范冰冰小清新完胜重口味
&宁静裹着白色的大浴袍窝在酒店沙发上,手机举在眼前,一根手指竖着,不时戳一下屏幕。“哎呀这个新闻太可怕了,你们看到了吗?”她突然跳起来,“有人会趁你睡觉的时候偷你的微信账号,看到你所有的信息。太可怕了!”她强调,大眼睛瞪得滚圆,又长又密的假睫毛翘上天,像两把小扇子。化妆师“哦”了一声,继续摆弄自己的行李,正在聊天的经纪人和助理则只瞄了宁静一眼,并未停下对话。“网上很多事情都让她觉得惊奇,我们都习惯了。”经纪人程滢对腾讯娱乐记者说。距离宁静学会用手机上网没多久。她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剧组,但凡有一点空闲时间在家呆着,就真的“呆着”,床上或沙发上,坐着或躺着,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呆无聊了,就做个饭、织个毛衣、绣个花。“我特别宅”,宁静说――“宅”这个字也是最近才学会的,此前她用一个更旧派的词形容自己:家庭妇女。当《花儿与少年》第二季(以下简称《花少2》)的嘉宾名单送到宁静手上时,她也是这样瞪着眼睛问程滢:“毛阿敏和许晴我知道,郑爽、井柏然、陈意涵、杨洋都是谁?”类似的事情在剧组也时常发生,她正跟年轻演员搭着戏,那边一车粉丝呼啦啦就来了,“我就想他这么红呢,这么红的演员我不知道,我怎么这么土鳖呢?”她也曾经是自己口中所说的“这么红”的演员,不过距离她最辉煌的时候已经有些久远。上世纪整个90年代,内地电影产量稀少,活跃在银幕上的大陆女星无非廖廖数人。拥有一双大眼睛和倔强少女气质的宁静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崭露头角。从《阳光灿烂的日子》成名开始,在她最红的那些年代――也就是21岁到27岁那些年里,宁静拿遍了中国电影界重磅奖项的最佳女主角:金鸡奖、百花奖、金马奖、上海影评人奖。但这些荣誉和欢呼并不能让一个明星永久保鲜。《花少2》总导演廖珂说,宁静对真人秀“似懂非懂”。23天的录制过程中,前15天她都“没搞清楚状况,很容易慌张”。出发前听说这是一次“疯狂的旅行”,宁静如临大敌;划船前怕落水,枕头大战怕羽毛,跳伞怕高,登山又为没有专业设备而忧心忡忡。“其实我们做节目,肯定会保证艺人人身安全的。”廖珂说。对于这些令她慌张的事,宁静统统一瞪眼一挥手:不去!摄像机忠实记录下了这些场景,“不去”二字被制作成颜色鲜艳的字幕,频繁闪动在节目画面上。自私、“作”、耍大牌、不合群……负面评价铺天盖地。作为一个“红过,但没火爆过,从来没有花边新闻”的演员,多年后以这样的方式火爆起来,宁静还是觉得“有一点心理障碍”。
点击添加焦点图
一场事先张扬的“难搞”
临行前接到《花少2》节目组电话时,宁静“炸毛”了:“不是吃吃喝喝玩玩吗?怎么变成‘疯狂的旅行’了?”她瞪着程滢,对方回以一个同样困惑的表情。
23天,辗转英国、土耳其、迪拜的多个城市,途中还要完成赛艇、登山、跳伞等任务,并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为了保证嘉宾在节目中的真实表现,节目组并未事先透露旅程的细节。宁静问要不要看下第一季,廖珂告诉她“不用,做你自己就行”,她就真没去看――反正家里也收不到湖南卫视,“你相信吗?我连上网都不会,更加调不出来它(湖南卫视)了,正好有个借口”。
4月25日晚,《花少2》首播,宁静对着镜头一脸张皇,收到“导游”郑爽来信说“旅途中自备毛巾、洗澡拖鞋,住宿不提供”时,她彻底爆发,“不提供住宿?不!去!”。工作人员在一旁解释,是酒店不提供毛巾和拖鞋,没说不提供住宿,你看错了。她转转眼珠为自己找台阶下:“所以我说她(郑爽)文化不高呢。”――这就是宁静的真人秀首秀。当晚,微博、贴吧里恶评如潮。接下来,“不去”事件频频发生,三期节目后,宁静获赠“不去姐”称号,“导游”郑爽在媒体采访中直言:“她真的是最难搞的一个。”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难搞”。宁静早年撂挑子的事迹,比缺席划船、跳伞、登山要劲爆得多。那是她声名最盛的时候,一位唱片公司老板兼粉丝找上来要签她做歌手。彼时,“演而优则唱”还不是通行规则,宁静觉得新鲜,也自信自己是演艺圈中最能唱的一个,于是想都没想,签!
签完之后开始录专辑,她傻眼了。做一首歌的原唱和在歌舞厅唱别人的歌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们说宁静给你听一个音乐,我一听好听,好,就这首歌。填完词把小样拿过来,再一听,还是那首歌吗?他们说是,因为你还没唱。好,我去唱――太难听了,原来我不会唱歌。”
等到歌曲录完,要拍封面照片了,宁静开始玩消失――连声“不去”都没说。“我知道我拍了照片,他就一定要发(专辑)了,但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的人,我不想发这么烂的一张专辑。”100万的制作费打了水漂,连同当年最好的编曲、作曲、作词人的作品。封面设计师倒是见过一次,细节都谈妥了,却再没见第二面,后来宁静才知道,对方就是任达华的太太琦琦。
用现在的流行语说,那位老板算是“真爱粉”,居然没有追究她的责任,“他要是追究的话,我赔不起”。宁静始终感念这位老板的情谊,“后来他找到我,只要能帮上的忙我都会帮”。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宁静为场面调度的事当场呛声导演姜文,一向霸道的姜文硬是没吭声,把她拉到一边:以后有脾气你单独跟我说,在片场可不可以不要发火?给我留点面子。他对这个在他眼里像“一颗定时炸弹”的女演员相当宽容。《阳光灿烂》上映后,宁静这颗炸弹果然摧毁了无数文艺青年,她饰演的“米兰”在他们心中等于青春,阳光下波光潋滟的游泳池和蠢蠢欲动的荷尔蒙。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宁静不厌其烦地在各种采访中讲述性格形成的原因:从小在打骂中长大,“父母打我,我就去打别人,家里比我小的我都打过”。长大后觉得这样不行,“好像有点暴力倾向”,于是想靠学佛来管住自己,却只管住了手,嘴上仍然是“有屁一定要放的那一个”。可以把“屁”字挂在嘴边的她,自然也不避讳在媒体面前提起那段失败的跨国婚姻。1996年,宁静拍摄《红河谷》时与片中演员保罗?克塞相恋完婚,生下儿子雷纳后,两人又再度合作《黄河绝恋》,这部电影是两人最后一次合作。“聊不到一块儿。很让着你了,但是还是文化背景不一样,很难。”冲突激烈的时候,两人一语不合就要拍桌子。宁静形容那段日子,“经常会变成飞一板凳,飞一杯子,乱来。”退回朋友位置的两人反倒能和平相处,并共同抚养儿子。
她的真人秀表现与十几年来向外传达的形象无缝榫接。在节目中,宁静几乎是唯一一个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因飙脏字而被频频消音的人。面对媒体隐隐带刺的提问,宁静说,尽管被网上汹涌的负面评价气得胃疼,仍然庆幸自己没有试图去演一个完美的人,“摄像机一天24小时对着你,总有演漏的时候,到时候被大家发现前后不统一,我会哭出来的。现在虽然有点胃疼,但至少没有想哭的感觉。”
在《花少2》中,宁静因为频频的“不去”事件,被网友封为“不去姐”。
我不需要洗白,我本来就是白的
在宁静最红的年代,她并不像今天一样,是因为在电视上“难搞”而引起观众注意。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当年的“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在其中饰演米兰的宁静一炮而红。王朔在原书中这么描述米兰:各个关节的扭摆十分富有韵律,走动生风,起伏飘飘扬的裙裾似在有意撩拨,给人以多情的暗示。她的确天生具有一种妖娆的气质。专栏作家黄佟佟写到:刚刚二十出头的宁静完美地解释了米兰这个“从头往下看,风流往下落”的性感形象。作为女演员,她极富天赋,这天份就是她那极具个人化的美,自然野性还极具侵略性。
次年,宁静凭《红河谷》中的少女丹珠一角登上百花奖影后宝座后,得到香港导演潘文杰的邀约,出演《新上海滩》的女主角冯程程,成为内地最早参与港片拍摄的女星之一。在那个港片当道的年代,这无疑是巨大的荣誉,与她搭戏的是张国荣和刘德华。这两位男星之前共同出演的电影是王家卫的《阿飞正传》,片中女主角是刘嘉玲和张曼玉。
到24、25岁,宁静已经成为了内地身价最高的演员之一,排在前面的只有巩俐。少年得志,一时风头无两,熏得她勃勃生长,鲜艳而热烈。
“虎”,宁静用这句东北话形容初出茅庐的自己。她不怵姜文,也不怵这两位“天皇巨星”。拍片间隙,刘德华给剧组的人展示身上的肌肉,“上健身课”,24岁的宁静则与40岁的张国荣躲在角落里抽烟,“他抽白万宝路,我抽红万宝路,你说我口味多重?”张国荣哄她,咱俩先抽白万宝路,然后一起戒烟好不好?她真的戒了,结果两年后再碰到,发现张国荣还在抽。
张国荣欣赏宁静,赞她“人长得漂亮,戏又好”。在香港拍片期间,他常常邀请宁静去自己家,问她会不会打麻将,不会,那我就做饭给你吃吧,“像兄妹一样”。为了表示对这个妹妹的亲近,张国荣还常用蹩脚的国语讲脏话,宁静飙脏字的习惯也是在那时有样学样培养起来的。回到内地拍哭戏,好不容易憋出点眼泪,导演却为等夕照的光连叫三次“咔”,最后说收工,明天再拍,她一下子崩溃,抹着眼泪大喊“你大爷的我不干了”。
“人家也没计较,还跑过来安慰我,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没心眼的小孩。”所以宁静很困惑,为什么她只是在节目里表达自己的想法,观众却说她欺负人,“熟悉我的没人会这样说。”
但观众远比她身边的人挑剔,当43岁的宁静在2015年的电视屏幕上频繁地说出“不去”二字时,观众并不打算把她当成“没心眼的小孩”。
在剑桥划船的前一天,宁静以怕落水为由宣布自己不参加第二天的比赛。当她踩着高跟鞋只想去看看热闹时,英国教练安娜走过来说,静,你真的不愿意参与进来吗?我可以给你补课,保证你的安全。宁静连连摆手,安娜,你不要这么nice,这样的话我真的不好意思拒绝你。最终,她还是没能拗过热情的女教练,脱下高跟鞋上了船。但这段对话没有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前一秒还假装矜持叫嚷着不去,后一秒又改变主意拖累团队进度”的宁静。
“真人秀是‘真人’,但也是‘秀’。而且我们一天24小时7台机器在拍,好几天的素材浓缩成一个两小时的节目,不可能客观呈现每个人的状态,肯定会有一些个性被放大。”廖珂直言不讳――“综艺效果”在这个年代已经不是禁忌词。
上一季有一位年长的女嘉宾在看完第一集后意识到这个问题,急急给导演打电话,回想旅途中自己说过哪些话会引起误会,一一嘱咐不要这么剪。宁静称,她从没动过这个念头。她的想法与廖珂如出一辙:“24小时被人家拍,总有飙脏字的时候,你24小时内说3次脏话没什么,但浓缩到一个小时之内,就有什么了――但你能说这个脏话不是你说的吗?不能,那就认了吧。”
所以,在委屈和“胃疼”了几天之后,宁静骨子里的“虎”气又冒了出来:“是,我脾气大,我神经大条,但我蛮聪明的,否则怎么可能在这个圈子里混了20年,还混得不错?你们自己往后看吧,就会发现我是怎样的人,我不需要洗白,我本来就是白的。”
她没有花太多时间就找到了和观众的相处之道――到了剑桥后,她猛烈地咳嗽过两天,却刻意没在镜头前谈论这件事,“因为我不晓得会不会剪我真的病了,如果没有,只是在抱怨生病,大家又要说我矫情了,那我可能真的会胃痛――没办法,这个变化来势汹汹,娱乐无极限啊。”
《花少》两季总监制夏青总结,“后来你会发现,宁静不去的理由都是很充分的,并不是瞎胡闹”。这甚至成为她眼里宁静“最可爱的地方”,那些“不去”一次都没有兑现,宁静总是抑制不住好奇心,嘟着嘴上船、上山、跳伞,然后立马开心地投入其中。最初,监制组在对讲机里听到前方编导说“静姐不去”还会慌一下,后来这样的消息已经变成了习以为常的乐事,“说不去的是她,玩得最high的也是她”。
观众对于她也渐趋于好评。她在节目两次讨伐了中国人的“和稀泥”精神,第一次是在旅途第二天,暴走十公里,游过鹿园、完成街头寻找肖恩羊的任务后,感到身体吃不消的宁静提议放弃下一个景点,大家纷纷喊累响应。但就在决定租车回酒店的当口,两位同伴提出这次不去就没机会去了,“坚持一下吧”,其他人又立刻改变了主意。“中国人就是和稀泥,你懂吗?一个人说坚持一下,大家就说那我们就克服一下吧,我不喜欢这种劝。”宁静很不满――这一次发作,网络上对她的评价是“自私、作、耍大牌”。
第二次,则是在土耳其露营时。但随着节目进展,很多人开始赞赏这种有话直说的态度。夏青视宁静为“真性情”的代表,而这恰是真人秀选择嘉宾的第一准则。
在即将举行《花少》上海站宣传活动的酒店大堂,宁静碰到了刚从湖南飞过来的夏青,她又一次瞪着招牌式的大眼睛:“你们当官儿的怎么也要亲自来?”
大她三岁的夏青笑笑,捏着嗓子,哄孩子似地说:“在我们这儿啊,官儿越大干的活儿越多。”
20年前,宁静因为主演《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炮而红。
慢一拍的娱乐精神
廖珂第一次见到宁静是在去年11月,一部抗战剧的片场。宁静一身男装马褂出现在他面前,又帅又酷,完全符合他印象中那个“真实、大条、率性的女演员”形象。谁知聊到在剧组的生活,宁静哗啦啦从旁边的行李箱里掏出一堆五颜六色的玩具,“而且是低龄幼儿的玩具”:塑料球,飞镖,毽子……让小她十来岁的廖珂大跌眼镜。
每次进剧组,宁静第一件事就是去驻地附近买这样的“低幼玩具”,邀请年轻人们来玩――作为老牌一线女星,通常,她拥有全组最好的住宿条件。宁静用这种方式来应对年龄带来的惶惑:这些年来,剧组里越来越多陌生的年轻面孔,她常常觉得自己“找不着北了”,“我们70后的想法,50后、60后不会有,但是我很想知道现在的80后、90后在想什么,想和他们玩到一起”。她也大方承认现男友就是80后,但更多的感情细节不愿向外人道。
以“低幼玩具”和冬天的暖气、夏天的空调为诱饵,宁静成功向年轻人们学会了“猜猜猜”游戏,学会了“真心话大冒险”,学会了“两只小蜜蜂飞在花丛中”。唯一没学会的是微信加好友,“人家教了十遍,我都记不住我的二维码在哪儿,我在科技上面就是很拒绝去思考的人”,现在她终于掌握了诀窍:麻利地点开右上角的加号,打开“扫一扫”,等着扫描别人的二维码名片。
见廖珂之前,宁静对《花少》的唯一印象是在朋友家看了20分钟第一季的画面,“一个演员在镜头里坐了20分钟没有动”,她当即换台,对朋友说“这是一个傻子节目”。跟廖珂聊完天,她改变了想法,“我喜欢他的脑袋,他脑袋里装的思路不一样,太有意思了。因为我是一个没意思的人,所以我就喜欢用有意思的人的思想来武装自己”。
廖珂认为,宁静在旅途刚开始时表现出的强硬态度,是内心慌乱时的一种防御姿势。“她对这个节目似懂非懂,所以我们说什么她都很紧张,想太多了”。
在英国旅程的第一天,众人被要求重演莎士比亚的经典话剧片段,这是一个游戏,大家背下自己的台词,一字不落地念出来就算完成任务。其他人都嘻嘻哈哈,只有宁静心事重重,“我觉得我会特别二,真的,我不是一个很擅长舞台剧、小品的(演员)”。她问摄制组自己可不可以不参加,对方采取激励法,说如果你参加就会有丰盛的晚餐。“你知道我有多傻吗?我想,哦,原来我们每天都要为他们做事,才能吃到晚餐,不然就要挨饿。”最终,她完成了表演任务,但会挨饿的恐惧贴在了脑袋里,“什么时候都觉得饿,一看到饭就会吃很多”。旅途结束一称,胖了十斤。
“钝感”是宁静和世界的一种相处方式。
2003年,她曾经突发奇想,去剃了一个光头,一时间,舆论喧然,“因感情失败而剃光头”的传闻不胫而走。多年后,她才哈哈大笑着对这件事解释,“我跟你说,根本没有感情失败那回事,我还不是一个那么不讨人喜欢的女的”。
剃光头的真实原因有两个。第一,小时候顽皮被钉子磕过脑袋,她突发奇想,想看看头皮上有没有留下疤痕。第二,凉快!舒服!那两年在横店,她的头发“就像长在那边的葱,不断的剪完又长,长完又剪”。实际上拍古装片天天带着头套,根本用不着头发,还特别热。她问梳妆师,如果我剃一个光头还能戴头套吗?对方随口一答,那当然,还更方便,她就跑出去“刷”给剃了。回来之后梳妆师傻了:你全剃掉,鬓角怎么办?
剃完头,宁静半个月没敢照镜子。怕自己一个人太扎眼,她就逼着两个男助理也去剃了光头,三颗光溜溜的脑袋天天在横店的街上游荡,大家都是同行,没人大惊小怪,出门在外则用头巾或帽子遮住。这样,被媒体拍到的时候,光头已经剃了大半年,“我没想过要拿这个来宣传,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没这种搞新闻的心态”。
宁静觉得,这种“不搞新闻的心态”可能让她错失过一些机会。比如当年一些国际电影节发来邀请函,请她的作品去参展,请她去走红毯,“那个时候的人有多憨,我在拍电影,剧组就没一个人想到说宁静去一下(影展),国际上我这个电影就有噱头了,他们不放人,我就说好啊,不去就不去呗,反正我也不想跑”。
不过如今想来,她也并不后悔。“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就把一个演员想做的事都做完了、想拿的奖都拿完了,所以后来就没有拼搏精神了,我不知道我再去演电影是为了什么。你看,我就是一个很不求上进的人。”宁静对腾讯娱乐记者摊摊手,“而且,电影你演完就完了,没有弥补的空间,电视剧还能一集一集不断调整状态。”
说完,她垂下小扇子一样的睫毛,沉吟片刻,终于又抬起头,下定决心似的再次开口:“实际上我是有一点点害怕,有一点点怂了。毕竟电影上的成就是演电视剧没法追上的,我不太愿意去触碰那个曾经辉煌的东西。”这是整个采访中,这位说话像竹筒倒豆子的女演员,唯一一次郑重其事。
近年来,宁静的工作以电视剧为主,尤其是各种古装电视剧。
对话宁静:不想借着《花儿》重启事业,我又不是没红过
腾讯娱乐:廖珂导演导评价你‘嘴比脑子快’”。
宁静:(一拍大腿)说得太准了,女人像呆瓜一样不是很好吗?干嘛要那么聪明,很累的,只要身边的男人比我们聪明就行了――我指的是男性朋友,不要误解。
腾讯娱乐:关于你性格的争议很大,你会在网络上做一些回应吗?
宁静:不会。我不想使劲把自己洗白,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我不会希望表现得有多好,来纠正你对我的态度。我不是对观众自信,是对我自己自信,我没有做错什么。
腾讯娱乐:所以你在节目里的那些不同意见,都是建立在你认为自己正确的基础上?
宁静:对,你精准地用了一个词是“我认为的正确”。在这种我认为正确的情况下,我需要对方是一个能捏得住我的智者。比如说我对这场戏有异议,我演的是大玉儿,但你让我演成了小玉儿,我就要为这个角色去力争,除非他能说服我,这样演是对的。
腾讯娱乐:能说服你的人多吗?
宁静:太多了,导演嘛,没两把刷子当什么导演。我一直认为导演的能力一定要在演员之上,上上上,因为你要把控所有的局面包括演员。当然也有无能的导演,很少,如果你不在我之上,你和我一样,或者比我还要(差),那我们只能僵在那边。
腾讯娱乐:你从小就是一个对自己做的事很自信的人吗?
宁静:不是,我对未来很恐慌,总是在想我以后长大了怎么办,要是挣不到钱就会很丢脸。其实我的家庭条件很好,吃的喝的都不缺。好多孩子想上兴趣班但是家里拿不出钱,我是想一出是一出,舞蹈啊画画啊,连篮球都学过,我爸妈很支持我。但我就是会想很多,很没有安全感,可能是天生性格决定的吧。所以我一直都很努力,在学校的时候很努力地上课,工作的时候努力地工作。你要说我运气好,我不否认,但我真的是特别特别努力的一个孩子。
腾讯娱乐:会不会觉得借着这次《花少》的热度,可以重新开启事业?
宁静:不会,我没那么摁不住自己,又不是没红过。
腾讯娱乐:这次的旅伴中有很多年轻的偶像派演员,会感受到压力吗?
宁静:人都会有心理落差的,你不要吹牛说你没有,有的,一定有,但是我会把这种落差自己平衡掉。这个行业里总有一个先来后到,但是范围就这么大,所有的后来者都会变成先来者,所有的年轻人都会随着年龄老去。可能白种人会比较偏爱30到60岁这个阶段,因为那个时候人成年了,整个人很立体,很饱满,很丰富,他们愿意写这个年龄段的人。可是我们黄种人就是喜欢青春的,阳光的,你生长在这种环境里面,你就要随着这个潮流,不要太纠结,不然会得神经病,会抑郁的。所以你要用很多武器来支撑你的行动,比如说我很喜欢美,我就在画画的作品里画一些很美的小女生。我不想演奶奶,势必就要减少拍戏的数量,可能将来会去做幕后,化妆啊、梳妆啊,或者制片人、导演,办个画展也有可能,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不会纠结在演员这一个职业上。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yangyanglili
大家对TA的印象是:
说说你对TA的印象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那些爱玩游戏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作者:李涛来源:木果书架(ID:muguo_shujia)
编辑:团砸
原来除了电击,还有那么多方法可以和网瘾少年们battle啊……
那些爱玩游戏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2017年,中国的游戏玩家已经超过了5亿,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当青春期遇见了游戏”,对于很多的学校老师来说,都是一件头痛不已的事情。
劝阻不听,谈心无效,暴力更是不能使用,面对着一个沉迷在游戏中的孩子,老师和家长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作为一位入行十余年的资深游戏设计师,也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游戏龄”的资深玩家,至诺科技制作人李涛老师曾经就是那个老师家长眼中“沉迷游戏的孩子”。
于是,李涛老师为深圳一些学校的心理老师们做了一次关于游戏主题的分享,帮助老师们深入了解游戏背后的机制,探讨应该如何与青少年交流游戏,以及引导他们建立正确游戏观念的方法。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的学生时代估计和各位老师目前面对的孩子的现状相差无几,希望这些经历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我在高中以前也算是个学霸,按分数来说上北大清华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可在高一的时候,我以学习的名义要求家里买了电脑,从那时起就每天晚上都偷偷玩通宵,凌晨五点半关电脑,六点起床上学,在学校一睡就是一整天。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复课一年后,考上了个三本大学。大学时也是几乎没上过课。
还好我在大学时找到了目标,就是成为游戏设计师,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自学游戏设计,读各种书籍,最后毕业的时候成功去了一家外企,进入了游戏这行。现在我已经在游戏圈摸爬滚打10多年,一直在做游戏设计工作,也做过几年的儿童教育游戏,目前创业在做独立游戏。
以上就是我的背景,接下来进入今天的正题,我将从一名游戏从业者和资深游戏玩家的角度和各位老师聊一聊游戏。
游戏行业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和应用
2017年全球的活跃游戏玩家数为22亿,占全球人数76亿的29%。中国玩家超过5亿人,占总人口的36%。而在美国,游戏玩家所占人口的比重甚至达到了60%。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游戏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
关于游戏的研究,国内还非常的初级,还在讨论游戏是好是坏,是该放纵还是该禁止,如何电击治疗孩子游戏上瘾的问题这一阶段。国内的游戏,也大都处于靠各种坑蒙拐骗的运营套路来坑玩家钱的阶段。而国外对于游戏的应用和研究,要远远超过我们至少20年。
比如教育游戏,早在十几年前,国外就有很多儿童教育游戏,通过有趣的故事和游戏教给小孩子知识或是技能。现在的《我的世界教育版》,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直观的学习建筑学,物理学电路,城市规划或是环境再生知识。
图:我的世界教育版
而在https://www.codingame.com这种编程学习网站,用户可以不在枯燥的面对书本学习编程,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界面,一步步学习如何用代码控制飞机飞行,控制炮塔射击。同时网站也提供了游戏化的升级体系、勋章系统、任务系统等机制,引导用户不断深入。
图:游戏化的编程学习网站
再比如游戏化教学,美国有一个项目名为《学习的远征》,通过将传统的教学,增加游戏化的奖惩机制,以及直观的进度展示和目标设定,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来。2020年,第一批学生即将毕业。
在技术上,VR、AR游戏拓展了我们的感官,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提供了新的交互方式和更独特的游戏体验。
图:微软的AR设备hololens,使用者正在用它进行手术室的辅助设计工作。
图:前两年火爆全球的AR游戏《Pokemon Go》,需要玩家走出家门,在真实世界中抓取小精灵。一个月这款游戏的下载次数达1.3亿次,上线20天获取1亿美元的收益。
在艺术性上,如《艾迪芬奇的记忆》这样的游戏,以毫不逊色于电影的叙事表现,击败了所有游戏,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2017最佳游戏大奖。而类似《最后生还者》、《暴雨》、《纪念碑谷》这样的游戏,也在媒体和玩家中获得了艺术品的赞许。
图:《最后生还者》游戏,讲述了在世界毁灭后,一位丧女的父亲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电影化的叙事方式融入了完美的游戏交互,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同时,游戏也应用在医疗上,如色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重大刺激后的心理恢复治疗等。甚至很多机构在研究如何通过游戏化,利用游戏的力量来提高人们工作的幸福指数和体验,重新塑造社会运转方式。
这就是目前游戏前沿的一些发展情况,游戏并不仅仅是人们消磨时间的工具,游戏这种集互动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于一身的表现方式,一定会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游戏会让人欲罢不能?
我们要知道,从我们一进入游戏起,就进入了游戏设计者的圈套中,从我们看到的,到我们操作的,到我们得到的,全都是心理学原理在起效。作为设计者,会考虑游戏目标、代入感、成就感等等因素来留住玩家。但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在于,游戏的本质是一个斯金纳箱,我们会通过有趣味的操作行为,给与玩家不断的奖励与成就感,满足他们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大家可能都知道,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只小白鼠放到箱子里,箱子中有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提供食物的装置相连。每次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就会有一粒食物掉到箱子中。结果小白鼠很快就学会了按下操纵杆。这说明了只要通过将行为与奖励不断重复、建立联系,就可以培养起操作者的行为模式。比如孩子做对题目,老师的表扬会让孩子更加愿意学习。这种奖励的行为模式会非常的持久。
斯金纳还有的第二个实验,每次小白鼠不按动操纵杆时,就会受到电击。结果小白鼠虽然学会了按下操纵杆,但一旦停止电击,小白鼠很快就忘记了按动操纵杆。这说明惩罚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并不起到显著的作用。
斯金纳箱实验证明了,即使是我们人类,也会轻易的受到正反馈的影响主动的做出各种行为。而通过惩罚并无法让人类建立长期的行为模式。游戏恰恰是应用了这种心理而诱导玩家进行各种行为。
图:各种游戏套路
常玩游戏的老师们可以想一想,你是不是不断的刷boss,就为得到一件装备?你是不是不断进行枯燥的操作,就为了得到一个能顶在头上的称号?你是不是天天做那些毫无乐趣的任务,就为了获得游戏币和经验值?只要给我们以奖励,我们就会像小白鼠一样不断的按压操纵杆,奖励刺激我们的多巴胺分泌,形成条件反射,让我们不自觉的就按照游戏设计者设定好的目标而行动,这就是游戏冰冷的本质。
图:典型的勋章系统,毫无实际意义,只为了让玩家进行特定游戏行为。
游戏会给我们正好符合我们能力的挑战,只要我们做就不断给奖励和鼓励,当我们失败时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在游戏里,我们是主人,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没人对我们指手画脚。这就是游戏最大的吸引人的地方,游戏要比学习好玩多了。
游戏有哪些益处和害处?
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前人总结过很多的益处,比如锻炼思维,培养手眼协调能力,训练合作意识等等。而我认为游戏最大的益处,就是游戏独一无二的互动性,游戏天生就是满足孩子好奇心,培养兴趣,通往其他知识和艺术的最好桥梁和载体。比如历史、文化、军事、艺术、机械、建筑、音乐等等等等。
图:游戏的益处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
图:这是一些让我对其他事物产生兴趣的游戏
通过它们,我接触到很多的知识,对其中一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光荣的《大航海时代》系列,我在上学时记住了大航海时代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所有港口的位置、特产和历史,后来也研究过帆船的知识。再比如《三国志》、《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之类历史模拟游戏,是我对中国三国时期,日本战国时期的知识的启蒙。通过《帝国时代》,我了解了英法百年战争和圣女贞德,萨拉丁与十字军的战争史,蒙古帝国为什么可以一路打到欧洲,成为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通过《家园》和《eve》,我开始研究宇宙的奥秘。现在的我是一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虽然各项爱好都不算深入,但这些兴趣让我的生活每天充满了乐趣。
我很喜欢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家书中的一段话
“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所以游戏可以培养更多的兴趣,这是我认为游戏最大的益处。
而游戏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无法合理安排游戏时间而影响生活。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 11 版草案中,“游戏成瘾”这种症状已经被纳入到精神与行为障碍这一类中。尽管仍然有很多的争议,比如这种状况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也不是确定的精神障碍或疾病,但从我们身边人来看,滥用游戏而影响生活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
这其实并不是游戏的害处,而是滥用游戏的害处。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大部分都无法区分这两者的区别,只是简单的把问题全部归结于游戏,并试图通过立法的方式强行禁止游戏而已。就好像多年前各种救救孩子的大讨论一样,只要是青少年消磨时间的方式,都会成为社会敌视的焦点。以前是台球、录像厅,小说,蹦迪,后来是网络。现在大家都手机不离手了,也没人讨论网瘾的问题了,于是目标又转到了游戏。
我很希望我们游戏业内人士能够和大家一起,寻找合理的游戏方式,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游戏,合理分配时间,正确使用游戏。
游戏少年的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我们该如何与他们成为朋友?
关于游戏少年,我只讲一个特点。
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多都中二且叛逆,他们自恋又自卑,大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观察很多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特别的珍重,不愿意别人踏入到其中。比如很多喜欢二次元动漫的孩子,对于别人也喜欢这个二次元人物是抱有敌意的态度的,他并不想和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果你要找他聊,他会很不耐烦,明显表现出你懂个什么,你也配的态度。
但游戏少年就明显不一样,他们玩到喜欢的游戏时,是特别想跟别人分享,想让别人一起体会到乐趣的,玩的人越多他越开心。为什么王者荣耀、吃鸡游戏那么火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就是喜欢热闹,而这两个类型的游戏恰恰满足了他们跟朋友一起玩,一起团队合作打败对手的需求。而且他们会非常崇拜比他们玩得好的人。就像那些游戏主播那样,如果你比他们玩得好,比他们懂得多,他们就会信服你,听从你。
擅长做游戏攻略视频的主播,拥有上百万粉丝
这就是一个很好利用的特点。想要和他们交朋友,只要跟他一起玩就好了。最终,要么你陪伴他,要么你镇住他,这两个方向一定能让他成为你的朋友。
我大学的辅导员,是一个比我们大十岁的大哥,在我们班男生中威望极高,就是因为当时他和我们一起玩CS,甚至还有一次打通宵。虽然他玩的不好,但他从不作弊,也不耍赖。我们都特别的信服他,他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往心里去,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去看望他。
这就是对游戏少年的陪伴,而且是最容易的方式。玩的不好没关系,只要你虚心求教,满足他小小的虚荣心,他自然不会排斥你,而是会带着你玩,你们俩一起成长,慢慢他就会把你当成朋友来看待。而如果你比他玩得好,那就再好不过了,在游戏中对他从智商到操作上全方位碾压,他就会对你产生崇拜,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无论是否和这个游戏相关,都会让他信服的。
这是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做法就是不懂装懂,更不要在不能碾压他的情况下对他指手画脚,这会让他觉得你装X。在游戏中,你可以弱而自知,你可以弱而搞笑,你可以强而嚣张,但千万不要弱而嚣张,这是最招游戏玩家恨的。
刚才说到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镇住他,这利用了孩子们对力量的崇拜,需要很高游戏技巧。
举个例子,以前我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在当地小县城玩CS小有名气,初中没毕业就想要辍学去打电子竞技。自认为自己有天赋,可以靠电子竞技赚大钱,家里人怎么劝都不听。后来他父亲找到我,让我劝劝他。我也没跟他二话,通过一个朋友找了一个三流队伍的替补选手跟他对战,他直接被虐的生活不能自理,被打了个15比0,完全一点希望都看不到。第二天我问他还要不要去搞电子竞技时,他说叔我想通了,我干这行看来是没什么前途了,我还是去上学吧。从这以后他也还是玩游戏,但再也没有辍学搞电子竞技的想法了。
这就是在游戏能力上镇住他的作用,当他发现自己玩游戏不如你的时候,哪怕你不说话,你的行为也会对他产生影响了。
和孩子们一起玩可以快速融入到他们中去,就是我跟很多年轻人和孩子接触后体会到的,这个方法也让我可以很快的同他们找到话题,成为朋友。
未来游戏会对孩子们有什么影响?
大家一定发现很多游戏化设计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QQ的点亮勋章功能就是游戏的勋章系统;京东的plus会员功能就是游戏的VIP功能,淘宝购物后的转盘就是游戏的抽奖系统。
我们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不得不面对游戏的世界,让孩子们早点了解游戏的本质,培养良好的游戏审美,养成正确的游戏习惯,要远远比少年时禁止,大学时放纵要好得多。未来我们一定会是生活在一个游戏化的社会中,游戏的目标指引,奖励机制、成就展示和情景代入的特点也会更多渗透到生活中,只有尽早学会把握游戏,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
最后,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美国未来学家简·麦格尼格尔写的《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非常系统的讲解了游戏的运作机制,游戏化如何必定成为未来社会运转的重要方式,以及游戏化会带给我们的现实价值。尽管因为本书写的较早,有些游戏的案例稍显落伍,但整体的思路是非常有价值的。
游戏是一个非常宏大且有深度的话题,牵扯众多门类的学科知识。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形式、前沿技术等。这点时间很难讲清楚,所以我今天的分享很多都是蜻蜓点水,浅浅带过,只能给大家一个大概的普及,也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具体到现实中的问题,还得我们一起具体分析,一起解决。
1、现阶段青少年流行的游戏,比如王者荣耀,“吃鸡”,我的世界,从游戏设计的角度分析,这些游戏为什么会吸引青少年?
这个问题很大,关于这三款游戏的研究都可以写成论文了。从本质上来说,最容易让玩家沉迷的游戏类型,就是能够给玩家带来无尽又不重复游戏体验和成就感的游戏。这三款游戏恰恰是特别满足这一点的游戏。
其中王者荣耀和吃鸡是同一类型的游戏,我的世界是另外一个类型。我们先说王者荣耀和吃鸡。
第一,王者荣耀和吃鸡这两款是轻竞技类游戏,每次面对的对手和面对的战况都不相同,会给玩家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组队玩游戏也成为青少年社交的一种方式,这就比单机游戏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年轻人一个游戏能够玩几年,玩的就是这样竞技类的游戏,或是变化极多的策略类游戏。
第二,与传统意义上的竞技类游戏如星际争霸1和2、CS系列比起来,这两款游戏的上手难度大大降低了。在国际上,上手难度高,高手吊打新手的竞技类游戏越来越不受欢迎,大乱斗类游戏越来越成为玩家追求的热点。像CS那样中露头就被高手秒杀,练习一年也追不上对方的情况并不太会出现。这样新玩家不需要太多的练习就可以打到不错的阶段,高手和普通选手之间的差距并不太大,普通玩家也可以在里面找到乐趣。吃鸡这个类型要比王者荣耀更加休闲,蹲坑阴人,开车撞人之类的玩法让游戏更多的充满乐趣和不确定性,这吸引了更多普通玩家的进入。
段位匹配模式,让玩家可以跟自己同水平线的其他玩家竞争,而不是被高水平玩家秒杀
第三,现在的青少年,尤其重视社交和自我展示。这两款游戏恰恰把社交和自我展示做的非常好。很多小姑娘玩王者荣耀,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段位有多高,只要有好看的皮肤,美美的炫出来她就很开心了。吃鸡也是一样,很多人专门玩这款游戏不为了胜利,而是为了拍搞笑片在抖音之类炫出来。比如我就知道有个孩子在吃鸡游戏中,要求队友把他的摩托车偷走,然后他说一段窃·格瓦拉那段经典的“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偷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就为了拍抖音视频。
直播的兴起也是重要原因。这两款游戏要竞技有竞技,要口水有口水,要配合有配合,要深度有深度,大量的主播的直播,也为这两款游戏带来很大的流量。
抖音上百万点赞的欢乐吃鸡视频
以上就是王者荣耀和吃鸡类游戏在青少年中兴起的主要原因。
而我的世界吸引人是另外方式,那就是它可以实现你无尽的想象力,它的深度和广度几乎是所有游戏中最强的。爱玩这个游戏的人,一定是有想法,能给自己找目标的人。
比如它的建造模式,你可以用方块拼出任何你能想像得到的样子
权力的游戏君临城地图,花了100多个玩家四个月时间完成
刚才说到的是建造玩法。我的世界还有非常科技的机械电路玩法。它的红石系统可以模拟电路,从0开始制作复杂的电路和机械。比如计算器、全自动农场,光感应路灯等。
自制的计算器
在我的世界中制作吃豆人游戏
普通青少年会玩生存模式,把它当成RPG游戏来玩;艺术型的青少年会在里面建设建筑和城市,把它当成模拟城市来玩;科技青少年会在里面制作电路和机械,把它当成设计游戏来玩。这就特别符合我们刚才说的,最容易让玩家沉迷的游戏类型,就是能够给玩家带来无尽又不重复游戏体验和成就感的游戏。
2、合适青少年的好游戏有哪些?好游戏和坏游戏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理解的好坏,和孩子们理解的好坏是不一样的。成年人理解的好坏游戏,是这个游戏对孩子有没有帮助,这是一个很功利的评判标准。而孩子们眼中的好坏游戏,是这个游戏是不是好玩,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评判标准。我们很多成年人,都把这两个标准搞混了。
就好像电影中的文艺片和爆米花片一样,好游戏和坏游戏,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比如刚才提到的《艾迪芬奇的记忆》,刚刚战胜了任天堂的《塞尔达旷野之息》,拿到英国BAFTA电影学院最佳游戏奖,但这款游戏是以叙事为亮点的小众游戏,我们作为游戏开发者能看到它牛逼之处,但对普通玩家来说这款游戏简直枯燥无味糟透了。
图:《艾迪芬奇的记忆》,烧脑式、慢悠悠的游戏方式劝退了不少人。游戏性并不强,但叙事方式和细节达到了艺术品的层次。
如果把玩家、媒体、游戏开发者的评价体系综合起来看,好的游戏是艺术性、创意、游戏乐趣至少有一个方面达到杰出的程度;三个要是都能达到杰出,那就是游戏史上的经典游戏了。但这个评价标准对于没怎么玩过游戏的人来说,很难把握,所以我不建议大家在自己玩游戏不够多的情况下来判断孩子玩的游戏是不是好游戏,这样很容易因为评判标准的不同造成孩子的反感。
假如我们没什么经验,真的要帮助孩子选择游戏的话,可以这样:从IGN之类老牌媒体发布的游戏年度榜单,或是游戏史榜单中,选出那些分数最高的游戏,然后根据年龄分级来筛选一遍,这样剩下的游戏基本上都是适合孩子当前年龄的好游戏。在这里强调一下,游戏好坏,是跟年龄有直接关系的。再好的成人玩的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适合的。我们国内没有游戏分级,所以需要我们帮助孩子做判断。
图:欧美游戏分级
至于坏游戏,只要注意远离赌博类游戏,少接触色情游戏,别玩国内的各种垃圾手游和垃圾页游,基本上也就和坏游戏绝缘了。
一看就知道是毫无游戏乐趣的坑钱垃圾游戏
3、从游戏设计师的角度看青少年玩游戏,是不是看见了和学校老师不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纯商业游戏的话,作为公司管理者,我只会看数据,留存,付费转化,月流水。每个玩家都只是一个报表上的数字,我完全不关心他是不是影响生活。
我自己做的独立游戏的话,我看到的是玩家评价,什么人,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我们的游戏。每个玩家都是真实的人,我希望把我的想法和心情,通过游戏传达给玩家,我更希望通过游戏,能够给玩家乐趣,给他们一些思考,潜移默化的帮助大家了解一些东西。
而作为家长,我看到的是游戏是否合适他这个岁数玩,他每周玩游戏的时间是多少,会不会影响生活。
或许你觉得刚才的说法可能有点太冷血了,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国内所有商业游戏公司,看到的全都是第一条。每个玩家,都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为什么最近网易游戏的口碑瞬间蹦了?为什么腾讯游戏在海外口碑非常好,在国内则是好游戏杀手?就是因为在国内的商业公司内,KPI高于一切的企业文化,造成游戏研发和运营团队在营收的压力下,不得不以牺牲游戏体验来换取利润最大化。比如《怪物猎人ol》,早就被改的面目全非,老玩家骂声一片了。
KPI至上,造成即使游戏再好玩,不赚钱的情况下,运营推广的重心也不会放在这个游戏身上,甚至连改进的资源都拿不到,项目直接被砍掉。
所以我特别希望腾讯网易这样的大型游戏公司,在已经赚到足够多的钱,通吃研发、发行、运营的情况下,能够至少拿出一些资源,做出一些标杆性的好游戏出来。
4、一个玩游戏到沉迷的青少年站在游戏设计师面前,游戏设计师做些什么,可以让这位青少年逐渐不沉迷?
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人沉迷游戏是因为现实压力太大,这需要从现实角度帮他解决,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我只从游戏的角度帮助他:
首先,我会不做任何说教,先跟他一起玩他喜欢的游戏,逐步让他信任我,敞开心扉。
在他信任我以后,我会通过比他更强的游戏能力,更广的游戏知识来让他信服,慢慢教给他游戏的坑和套路,培养他对游戏的审美,让他再也看不上坑爹弱智游戏。
接下来,我会想办法根据他的兴趣,为他推荐适合的游戏,并慢慢通过这个游戏把他的兴趣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比如如果他对战争感兴趣,我会通过《使命召唤》之类的二战游戏,提起他对战争的兴趣,并推荐相关的战争史、人物传记、拚插模型给他,让他每天能分配一些时间给现实生活。
最终慢慢的让他回到现实世界,教给他合理安排时间,把握自己的人生。
图:以前我写的帮助小孩子玩游戏的图
5、青少年对“网络直播”其实兴趣很大,可以介绍一下吗?
直播有很多类型。如果是游戏直播,玩游戏的人都知道看人玩游戏要比自己玩游戏好玩。著名的主播比如敖厂长、黑桐谷歌都各自的风格。直播里有高水平的游戏攻略、有关于游戏的好玩吐槽,更有各种名人比赛的直播。一般来说,喜欢这类主播的人,都是爱游戏的人。
另外,还有聊天、唱歌、跳舞、卖萌、的主播,甚至还有催眠的主播。喜欢这类主播的人,一般都渴望获得关注,也有性的因素在里面。
6、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家长,本身不玩游戏,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款游戏的玩法,这时我们面对一个爱玩游戏的少年,能做些什么?可以和他们聊游戏吗?
我认为如果本身不玩游戏,也对游戏不感兴趣的话,想和一个爱玩游戏的孩子硬聊游戏,是很难的。如果你本身是一个对游戏一无所知的小白,还要和孩子聊游戏,他就会很反感,觉得你在套近乎。
想要和孩子交流游戏,本身还是要对他们玩的游戏有一点的认识。可以找几个喜欢玩游戏的老师或者学生一起,几个人先尝试一起玩一下,再慢慢和孩子交流,可能会好一些。
我也建议没玩过游戏的老师,可以先从纪念碑谷1和2开始入手。如果开始就玩王者荣耀和吃鸡,会觉得太复杂了,会晕掉的。
总之,在爱玩游戏的孩子面前,我们可以不懂游戏,但一定要让他们觉得我们尊重游戏,喜欢游戏。即使是问他们游戏的问题,也不要用敷衍的方式,而是让他觉得你是真的想玩,但需要他的帮助。
7、对于青春期玩游戏比较严重的学生,树立规则比较难,也需要长期的过程,那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孩子情况呢?
家长首先想办法跟孩子处好关系,然后在考虑怎么慢慢影响他。一上来就下猛药他会更反感。比如我刚才举的我的大学辅导员的例子,就是先交朋友,再产生影响的代表。
我个人建议,老师和家长们如果想要让孩子们正确游戏,自己真的要了解一些游戏才行。就好像我少年时,我爸过来跟我聊游戏,我就会觉得他别有用心,平常老是因为游戏打骂我,突然过来无事献殷勤,必定事出有妖。尤其是看到他明明不感兴趣,却装作感兴趣的样子,让我心里特别的反感。
8、老师提的观点很新颖,受益良多,作为一个心理老师,同时也是一个王者荣耀爱好者,我从来没有想过关于游戏审美的问题,觉得可以在心理课中加入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谢!
如果想要教给孩子们游戏审美,一定要拿国外游戏举例,不要找国内的游戏。
像任天堂、CD Preject、顽皮狗这类的公司开发的游戏都可以拿来给孩子们看,来提高他们的游戏眼界。玩过几个好游戏后,那些垃圾的游戏就再也入不了你的眼了。
这里还要给大家普及一个关于免费游戏和付费游戏的知识。就是但凡是免费游戏,最后你花的钱一定比付费游戏还要多,除非你不想好好玩。
虽然在全球,商业化免费游戏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但想找到真正好玩、纯粹的游戏,还是从付费游戏中寻找会更容易。而且从比例上来看,免费游戏出垃圾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付费游戏。
9、从游戏设计师的角度,不知道您们有没有做过分析,游戏成瘾的青少年通常有什么特点?
表面看来在现实中学业受挫明显、或人际关系比较差的孩子比较容易游戏成瘾,但其实这背后,也存在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当这个孩子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他所需要的成就感时,他最终就会去游戏中获取这种自尊和成就。
10.关于游戏化教学,不知李涛老师有何感受?
游戏化教学,其实是应用游戏的目标→行为→奖励的逻辑,并增加剧情等代入感设计,提高人的行动力。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至少目前我们技术能实现的游戏化教学只适合低年龄的孩子,以及有明确目标的成年人,不适合青少年。
对于小孩子,在他们没怎么玩过游戏的情况下,这种情境设计特别符合他们的天性,是好的方式。其实就跟幼儿园奖励孩子的方式差不多。
对于有明确目标的成年人,无论是否有游戏化,他们都会做下去,此时游戏的积分、勋章之类正好是个锦上添花的功能,可以起到一些效果。
至于青少年,他们已经被游戏洗礼过,所谓游戏化教育这种在他们看来披着游戏的皮,行应试教育之实的方式,是他们所反感的。但如果VR技术再发展一下,虚拟情境学习能跟得上的话,可能游戏化学习就有机会了。
这次分享结束后,无论是玩游戏还是不玩游戏的老师,都觉得获益匪浅。游戏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如果利用得好,还能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们也很容易从热爱的游戏中,找到自己的兴趣。
有些老师还表示,虽然自己之前从不玩游戏,但为了进入孩子们的世界,更好地和他们交流,也要去下载一个最火的游戏玩玩,只有当我们和孩子成了朋友,才能更好地对他们产生影响。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玩游戏的人被打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