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预测一下,这次妇联工作总结3更新,哪几个英雄

美国队长3漫画结局是什么
更新: 16:41:50
丨 标签:&&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38240',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美国队长3漫画结局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家不要太在意漫画剧情多牛逼,就像妇联2的奥创一样,漫画那么牛逼在电影被打成那样。  美国队长3内战漫画剧情  内战的争吵论点是超人类注册法,而超人类注册法又是早期突变人注册法的衍生,毕竟漫威世界观歧视问题较严重,对于超能力者普遍较不信任,像是对于蜘蛛人、浩克这种后天得到超能力的异变人都不会有什麽好感,更别提天生就有超能力的突变人,因为一出生就带有超能力的基因,等于天生就跟普通人不同,所以彷佛是不同生物活在人民周遭,无疑增加了恐惧感。  而世界上也越来越多超人类出现,像是外星人、异人族、突变人、异变人、科技天才或者超自然生物等,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然就是有著不同立场和政治原因,这导致政府就开始将突变人注册法,扩张成全部超人类都要参与的注册法。  一开始钢铁人东尼?史塔克是反对的,甚至还花钱雇用反派,弄出一场假攻击,让政府相信有人要故意推动注册法来做坏事情的阴谋论。直到后来一组年轻英雄团队
New Warriors(新勇士),在对抗恶棍的意外导致 600 多人丧生,尤其很多都是小学生,因此这使得民意偏向超人类们都该被管束。  新战团的四位成员试图逮捕藏身在康涅狄格州的四个超能力罪犯,在战斗中,“硝化人”使用了自爆能力,将在场的英雄们和斯坦福德大片地区化为废墟,死伤数百人,这起超能力者引发的重大伤亡事件被电视台转播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托尼·斯塔克出席了伤亡者的葬礼,被一名在这次事故中失去孩子的母亲痛骂是个肮脏的人渣,是托尼·斯塔克用自己的臭钱资助了复仇者联盟这个社会毒瘤,你手上沾满了我儿子的鲜血!彼得·帕克则刚好拍下了这一幕,暗暗地注视着这场超级英雄内战的开始。事态进一步恶化,由于斯坦福德事件和一系列超级英雄袭击事件,政府终于决定推出超级英雄注册法案(超级英雄注册法案是一项强制执行的法案,要求所有的超级英雄必须接受政府注册成为国家公务员,受政府和法律控制,为政府效力)。当超级英雄们都不知该同意签署条约还是不同意时,钢铁侠托尼·斯塔克第一个站出来说:“超级英雄注册法案是让我们合法化,而不是毫无法律束缚,要让我们对公众负责,斯坦福德事件让我们从宿醉中清醒过来,如果能让民众们睡得更安稳,做政府的公职雇员有什么不妥?”。有些人同意,有些人反对,斯坦福德事件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然而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却坚决不同意超级英雄注册法案:“我认为这项法案会让我们分裂,甚至自相残杀!超级英雄不该受政府的束缚,否则政客们就能随便给人戴上超级罪犯的帽子!”。神盾局主管希尔则同意超级英雄注册法案,是为了避免政府与超级英雄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带来不必要的伤亡。美国队长逃出神盾后,转入地下活动,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而另一边在总统和内阁的秘密会议上,钢铁侠强烈支持法案,并开口说亲自将美国队捉拿归案。  东尼身为一个超人类界的指标,且不想让政府滥用超人类注册法,于是自愿跟其他英雄一起主持。然而美国队长却认为,超级英雄平常都冒著生命危险帮人,却还要被监控,且透露任何个人情资,认为这有违反人权。于是一个象徵美国精神的超级英雄带头反对政府,使得情况越来越紧张。  法案通过后,所有具有超能力并拒绝注册的英雄都成了罪犯。整个复仇者因为法案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美国队长为首的自由派,要求依旧像以前那样超级英雄不受政府管制行侠仗义。另一派则是钢铁侠为首的亲政府派,一些被钢铁侠欺骗的复仇者成员和利欲熏心的超级英雄毫不保留的支持他。钢铁侠内地里自己的小算盘打的响亮,甚至把不服的复仇者成员抓到监狱里关起来,视往日的战友之情于无物。美国队长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带领自己的党羽转入地下,等待时机决战。蜘蛛侠受到钢铁侠的蛊惑,透过记者会揭开秘密身分,证明一个居家且有结婚有家庭的年经人,也愿意支持这个注册法,等同于宣传这个法案的合法性与安全性,但事与愿违反也使得正反两面的冲突更加大。站在了钢铁侠这一边,不但签署了法案,还在民众和媒体面前摘下面具。在这里插播一下蜘蛛侠公开身份之后的命运,公开身份后的彼得·帕克被自己的敌人知道后,害怕自己的死敌前来报复,天天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不久之后,自己的婶婶也不幸去世,自己和玛丽·简的孩子也不幸流产。  美国队长这时又发表一个演说,他说他代表的是美国良好精神,不是美国政府的言论,使得钢铁人担心注册法的正当性会被混淆焦点,只好被迫逮捕他和其他反对注册法的英雄,就这样内战开打了。  在某场战斗中,钢铁人、惊奇先生和黄蜂侠(皮姆博士,这时已经被史克鲁尔人取代)三人联手制作的索尔复制人,在一场战争中杀死了也用皮姆粒子做为能力的巨人,这导致蜘蛛人离开注册派,改加入美国队长那一方。  一场残酷的战斗之后,很多英雄们都遍体鳞伤,开始怀疑自己的立场。美国队长的一些盟友投向了钢铁侠一方,同时蜘蛛侠也为自己对钢铁侠的的忠诚产生了怀疑,隐形女和霹雳火也退出了神奇四侠,离开了钢铁侠,去寻找队长的地下组织。  蜘蛛侠离开钢铁侠后,遭到了重组后的复仇者成员—“南瓜头杰克”和“小丑”的追杀,蜘蛛侠被打的遍体鳞伤,就在他们快要杀掉蜘蛛侠时,惩罚者抢来救下了奄奄一息的蜘蛛侠,并把身负重伤的他送到了美国队长的避难所。  双方势力明争暗斗之后终于展开决战,最后两股势力在曼哈顿区展开决战。双方各自施展了浑身解数,拼的是你死我活。最后钢铁侠与美国队长单挑,就在美国队长制服钢铁侠正要杀死他时,一群美国平民拦住了他,队长此刻明白超级英雄内战只会伤害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妥协换来和平,于是他宣布了投降,超级英雄内战终于结束了。  投降的美国队长被送到法庭进行公开审判时,宿敌红骷髅操纵了史蒂夫的女友佩吉·卡特,在人群中暗地枪杀了美国队长,从此英雄主义宣布死亡。美国队长的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美国自由与希望的消逝。  可以说这个故事中,美国队长是以亚伯拉罕o林肯为原型的,那个为了国家的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最后同样遭到谋杀。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精神流传了下来。美国队长也是如此,史蒂夫o罗杰斯倒下了,但对于和平信念,在人们心中驻扎的却更加牢固了。  最后在史塔克的办公室里,开始那个因斯坦福德事件而失去孩子的母亲对史塔克说:“你是一个好人,托尼·史塔克,为了我们的今天,你孤注一掷,我相信你已经把值得信赖的英雄还给了人民。”。史塔克诡异的一笑:“最好的还在后面,亲爱的。”。难道那个死了孩子的女市民是史塔克故意安排的吗?最后她和史塔克在一起,史塔克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难道都是他策划的?如果真是史塔克故意安排的这场内战的话,那史塔克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阴谋家了。  这本漫画讲的是假如内战后死去的不是史蒂夫而是斯塔克,其中有写到斯塔克留给史蒂夫的遗书,实在是非常感人。  史蒂夫,  我愿你永远不必阅读此信,老朋友,因为如果你能,便意味着有件很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便意味着我已去世。  我自觉此事的发生应不出众人所料,说真的。在作为钢铁侠的数年之间,我曾数敌成百,都急欲我早日去死,而且,在最近这些事发生以后,也许几个老朋友亦有同感。但这也很有趣。我从来自诩为未来学家,一直都能比别人多想一步。显然,这一步可远不够超前。  但这封信说的仍旧是向前看去——而非向后。是什么杀了我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我留下的遗产会发生什么。我也不是在讲钢铁侠衣。那空壳中若没有正确的人便一文值。而事实上,我能信任并把它托付之人,也没有几个。  无论你相信与否,我一直信任你。即使在至黑之日——在内战之时——我也不曾停止相信你,无人曾停止。  但就像我说过的一样,重点不在要选出一个新钢铁侠上。在他之前,世界曾经运转流畅,在他之后,世界仍会一如往常。重点在于我的想法——我的那些计划与发明,我希望它们能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重点在于不让它们落入恶人之手,我甚至不愿想象如此灾难会导致的
种种恶果……这就是你要插手之处。我需要你的帮助,史蒂夫。我需要你来留神那些我已无能为力之事,来保证我已无法预测的那些威胁,不会因我的缺席而攻其不备。  我们间的战争或许已然结束,但我们都知道这不会是最后一次。当时间已到,这世界仍会需要英雄们。这世界仍会需要你。  而当斗争烟消云散,历史丹青写就,我只希望,我们不仅仅会被作为英雄而铭记。我希望我们会以我一直以来铭记彼此的方式被铭记。作为朋友。  斯塔克  事件结束后,钢铁人成了神盾局的指挥官,并开始让美国各州有超级英雄团队,还成立让想当超级英雄的年轻超人类其训练营,诺曼也被指派成控管恶人组成的英雄团队
Thunderbolts(雷霆战队),除了用极端的手段逮捕非注册派英雄外,也开始收集东尼等人见不得光的秘密,希望能弄垮他,让自己掌权。至于部分支持美国队长理念的几位英雄,也组成团队进入地下活动。  东尼希望要有新的美国队长,来稳定社会大众失去史帝夫的心情,他先找上几个神盾局干员,但没有一个人能将盾牌使用的得心应手,之后找来鹰眼担任,可鹰眼遇到继承他称号的年轻复仇者成员凯特,他们说到关于英雄传奇继承的话题,所以也脱下美国队长的服装,改跟著反注册派英雄行动。  之后注册派和反注册派的战斗都没有结束,即便有时会为了保护地球一同合作,甚至东尼有时会基于大家的交情让他们离开,可是双方的嫌隙,已经不是一两次的停战就可以解决。最后酷寒战士巴基勉强决定继承,不是为了东尼,而是为了替史帝夫用美国队长的精神象徵守护著美国,他成了第二代美国队长。  索尔随后也从诸神黄昏归来,慢慢将同袍唤醒,可是他归来的第一步,东尼就自动上门要求索尔注册,但索尔也反问关于自己复制人杀人这件事情,来与东尼兴师问罪。秘密入侵这时公开了,反注册派、注册派、地球的超级恶棍,只要是站在地球这边的,开始联合起来一同对抗史克鲁尔大军。  诸神黄昏  符文王托尔。就是托尔变成宇宙神之后。  最后诺曼凭著美国的”第二次机会”精神,加上公开东尼见不得光的事情,甚至又从死侍那边偷取资料,成功消灭史克鲁尔族的女王,成了代替东尼的新超人类问题负责人,然后将东尼弄为世界通缉犯,以及将蜘蛛人所在的新复仇者,因没有注册设定为全美通缉犯,就这样黑暗王朝开始了。  钢铁爱国者  蜘蛛侠1里的绿魔诺曼奥斯本就是他,【山寨】星人入侵之后,只有奥斯本的科技没有受损,并拯救了美国,而斯塔克【钢铁侠】被众之矢的,而奥斯本得到了斯塔克科技的接管权,从钢铁侠的仓库拿了这一套装甲,并组建了黑暗复仇者  诺曼.奥斯本在内战时加入了由政府组建的雷霆行动队,然后在skrull的秘密入侵中他立了功,刚好钢铁侠因为办事不力被撤职他就顶替了钢铁侠的职位,还把神盾局改名为天锤,然后他穿上了钢铁爱国者(由战争机器改来的)找了一些山寨,还把哨兵拉过来组建了黑暗复仇者  电影钢铁侠3里,钢铁爱国者是战争机器改的,和漫画有差异。  美国队长其实没有死去,他只是被特殊的子弹打中,灵魂流浪在时间流之中,好让红骷髅的意识附著在美国队长身体上,这样他就能用美国的英雄象徵,实行他击垮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社会架构其计画。而诺曼也有支援,因为他希望有个美国队长站在自己这边,这样就能让他在形象上和做法上都能增加公信力。然后2个美国队长相爱了,不。应该说是相见了。  而真正的皮姆博士,在美国队长的盟友和其他英雄帮助下,使得真正的美国队长归来,阻止了红骷髅的阴谋。并随后私下聚集索有超级英雄,准备推翻诺曼的黑暗王朝。于是正史世界结束了黑暗王朝时期,开始进入英雄时代时期,总统也废除了超人类注册法,英雄们再度团结,共同迎接更大和更难的挑战。  新毒液  在《黑暗王朝-黑暗复仇者》中,毒液摄入诺曼·奥斯本给他的化学物质后,得到了一个更具人性化的外观——黑色战衣的蜘蛛侠。毒液被奥斯本选中成为黑暗复仇者中的“蜘蛛侠”。大事件“围城”(Siege)后,MacGargan被俘。他被强行与寄生体分离。如今毒液将迎来新宿主  新的一代毒液成为一个新英雄所走的坎坷之路。
看过《美国队长3漫画结局是什么》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电影前任3最近正在火热上映,大家知道电影里有哪些经典语录吗?下面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前任3》经典语录:
1、当爱情走到迷茫的时候,要验证两个......
老兽什么时候上映?电影老兽上映时间是几月几日?哪一天上映播出?好看吗?下面大家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详情吧。
老兽上映时间:日上映......
双面劫匪什么时候上映?电影双面劫匪上映时间是几月几日?哪一天上映播出?好看吗?下面大家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详情吧。
双面劫匪上映时间:2017年12......
疯狂特警队什么时候上映?电影疯狂特警队上映时间是几月几日?哪一天上映播出?好看吗?下面大家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详情吧。
疯狂特警队上映时间:2017......
鲨海什么时候上映?电影鲨海上映时间是几月几日?哪一天上映播出?好看吗?下面大家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详情吧。
鲨海上映时间:日上映
近日,胡歌受邀录制了《金星秀》,“霸屏”男神胡歌将坐上红沙发,面对国民男神,......
金色大地这部电视剧题材是现代农村,于2016年1月开始拍摄,想知道金色大地电......
美国队长第三部为什么会内战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内战的阵营是怎么样的呢?下......
飞向蓝天这部电视剧题材是当代农村,于2016年1月开始拍摄,想知道飞向蓝天电......
美国队长3内战怎么样,好看吗?这部电影比漫画哪个好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影......
白雪公主与灰姑娘这部电视剧题材是当代都市,于2016年5月开始拍摄,想知道......
美国队长3队长会死吗,大家都很是期待,这部电影是美国队长系列的完结篇。小伙伴......
1.本片是克里斯·埃文斯第五次扮演美国队长的角色,如果算上《雷神2:黑暗世界......聚焦暖新闻_新浪网
聚焦暖新闻,传播正能量,新浪新闻为中国人的真善美点赞。
分享专题至:
  新华视点
近日,吉林省政府下发决定,给予丁华同志记个人一等功奖励。
结合发布的文件内容得知,
日,四平市铁西区滨河小区海绵工程施工现场挖出一枚可能是“四战四平”时遗留下来的美制燃烧弹,炸弹状态非常不稳定,严重威胁现场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时,四平公安铁西区分局治安大队民警丁华不顾个人生死安危,挺身而出,将炸弹搬至汽车上,独自驾车到郊外,出色完成了炸弹拆解引爆任务,捍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图皆来自 @吉林发布
4月11日,四平市公安局发布了丁华排爆的全过程,它比先前文件所描述的要紧张得多,也感人得多。丁华同志的这个一等功,真是让人心服口服。
以下为发布内容:
日早上5时许,四平市公安局铁西分局北沟街派出所接到辖区一施工单位工人报警称:在某小区广场施工中,钩机挖出一枚炸弹,炸弹直径约为20公分,长约60至70公分,其中一部分还埋在土里。
到达现场后,民警发现这枚被挖掘出来的旧炸弹引信处正在冒烟,十分危险。
四平市应急办启动应急机制,消防、急救中心也及时到位。铁西交警大队将现场各路口进行封锁,防止其他车辆进入,派出所民警和社区街道工作人员将附近两栋居民楼的居民及时疏散。
6点11分,四平市公安局排爆专家丁华赶到现场。近距离对炸弹进行勘查之后,把炸弹的图片和视频通过微信发送给省厅刑侦局排爆专家张军富,让他帮助鉴定炸弹性质。
随后,丁华制定周密的处置方案。及时赶到的某旅工兵部队,再次对现场冒烟的炸弹进行鉴定。
初步排查,确定这枚炸弹不是毒气弹而是燃烧弹,当务之急是防止因高温导致炸弹爆炸,需对炸弹进行灭火处理。消防战士冒险深入现场,对炸弹实施降温,降低危险系数。
搬运和引爆炸弹是处置工作最危险的一个环节。在搬运炸弹前,丁华说:“让我一个人去,估计能搬动,如果搬不动你们再过来。一旦出现意外,也可我来,别造成更大的牺牲。”在场的领导和同志们无不为之动容。
当丁华捧起炸弹时,冷却的炸弹突然再次窜出火焰,丁华的手瞬间就被灼伤,他没有丝毫慌乱,冷静处置,轻轻将炸弹放置安全位置。他独自驾驶运输车辆,将炸弹运离至十几公里之外的安全地带实施引爆,成功排除了这起危及人民生命的重大安全隐患。
事后,经过部队和省厅排爆专家初步鉴定,这枚炸弹可能是美式燃烧弹,是“四战四平”时期遗留下来的。
目前,丁华的伤势经过医生处置已无大碍。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而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向英雄致敬!
来源:综合观察者网(ID:guanchacn)、吉林发布
  原标题:[暖新闻]“我是一名党员,遇到这种事肯定要上!”无锡80后退伍军人赴宁捐献造血干细胞
4月4日,在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房,无锡“80后”小伙张涛正躺在病床上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无锡市第45例、惠山区第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无锡80后小伙张涛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图片来自“无锡交通广播”微信公号)
“太好了,我随时准备着”
3月30日下午四点,好消息如期传来,无锡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张涛配型成功,第二天,他就动身前往南京,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
说起张涛第一次献血经历,那是2011年2月的一天,张涛在凌晨接到了同学的求救电话,一位朋友出了严重车祸,肝脏破裂,急需大量血浆进行抢救。想到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身体一向健康,又是O型血型的张涛立即打电话叫上了平日里关系好的几个朋友一起到医院献血。最终,那位朋友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康复后多次由衷感谢张涛。从切身经历中,张涛深深地认识到了献血的意义和价值,从此成为了一名献血志愿者,每年都积极参加献血活动。同年5月,在洛社镇红十字会负责人陈志燕举行的一次宣讲活动中,张涛进一步认识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消除了一些认识上的误解和心理上的恐惧,正式报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2年,张涛又加入了洛社镇志愿服务总站,常年活跃在志愿工作的第一线,参加各项志愿活动,如今已经是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的星级志愿者。
今年32岁的张涛曾在河南信阳当过兵。(图片来自“无锡交通广播”微信公号)
“我是一名党员,遇到这种救人的事,我肯定要上的”
自去年11月13日接到惠山区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初步配对成功的电话后,张涛就一直在为捐献工作默默做着准备。“电话里,惠山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问我愿不愿意捐献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肯定要捐。我是一名党员,遇到这种救人的事,我肯定要上的。”张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内心颇不平静。一开始和家里人说起这件事时,年迈的母亲急得好几晚没有睡好觉。作为家中独子、两岁孩子的父亲,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张涛耐心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并深情地说:“捐献后,这世上就多了一个和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在亲人朋友顾虑重重的那段时间里,是他的妻子站出来第一个支持他,帮助他做通家人朋友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顾虑,鼓励张涛全心准备捐髓事宜。自接到通知的那天起,4个多月来,张涛心中始终牵挂着那位年轻的患者,一直要求自己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再也没有碰过一滴酒,生怕会对配型结果产生一丁点不好的影响。
今年3月28日晚上,张涛再次接到无锡市红十字会的电话,第二天一早就去市中医院进行了全面体检,本来一个星期才出的体检报告,加急到30日下午4点就出了结果。张涛一边为患者的情况感到担忧和揪心,一边抓紧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和家事,做好全面准备,奔赴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截至目前,无锡已有1.4万人成功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图片来自“无锡交通广播”微信公号)
“真希望志愿者能多一点,这样希望也能多一点”
“祝你生日快乐!”4月1日正值张涛生日,也是他来到南京等待捐献的第二天。一个蛋糕、一束鲜花……今年的生日有点简陋,却十分有纪念意义。
身体检查、打动员剂、采集干细胞,张涛在医院一住就是好几天。在这几天里的所见所闻也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他说:“这里的病房住满了病人,走廊里也摆上了加床,一点也不比医院急诊部的病人少。我以前没想到生这个病的人会有这么多,可是配型的成功率这么低,才十几万分之一的概率,真希望志愿者能多一点,再多一点,这样希望也能多一点。我有的时候和病人家属们聊天,他们知道我是来捐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后,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心力交瘁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眼睛里也有了光。我想,我的到来,也给他们增加了一些信心吧。真心希望属于他们亲人的好消息也能早日传来。”
来源:&无锡新传媒网
  原标题:[暖新闻]90后女社工助40多位流浪者回家
陈勤英帮暂住在工作室的受助者整理房间。
大洋网讯 十多年寒窗苦读,不少人大学毕业之后都梦想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而出身农村的25岁大学毕业生陈勤英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大学期间,她就加入尚丙辉工作室成为一名志愿者,为“街友”们寻找回家的路;大学毕业之后,她便入职该工作室,每个月拿着仅仅两三千元的工资,却仍坚持资助困难学生。据悉,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已帮助40多位流浪者回家。
童年艰苦盼有人帮
大学毕业想帮助人
尚丙辉,“中国好人”荣誉获得者,被誉为“最美破烂王”,他利用经营废品站的收入帮助了上百名流浪者。陈勤英,广东财经大学毕业生,90后,也是尚丙辉工作室三名干事之一。自2016年加入尚丙辉团队后,她已在这里正式做了两年多。
陈勤英出生在梅州一个农村,家中共四个兄弟姐妹,她是其中学历最高的一个。读中文系的她此前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与这个职业结缘。“爸妈之前也有过不理解,他们觉得我一个女孩去帮助流浪者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但好在他们后来慢慢理解了我的工作,在广州的姐姐偶尔还会过来帮帮忙。”陈勤英说。
做公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虽然有工资,但并不高,最开始一个月2500元,现在一个月3000多元。对此,陈勤英却很知足:“我平时都没什么社交,这足够我的日常生活了。尚大哥靠着废品站支撑起这个工作室,我也不敢多要工资。做公益,可能更多的是靠情怀吧。”
这份情怀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陈勤英幼时的经历。平时爸妈都要打工养活四个孩子,从学前班开始,陈勤英就帮着大两岁的姐姐一起分担家务,从煮猪食到收割稻谷,可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候家里没钱,有时让兄弟姐妹上学都很艰难,爸妈曾经一度想把一两个孩子送给别人养,不过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那时我们就想,要是有人帮一把该多好。”大学的时候,她的开支基本上没让家人操心,大学四年几乎靠着做家教等兼职养活自己。让她没想到的是,虽然自己受助有限,却成为施助的人。
好奇尚丙辉为何做“傻事”
主动请缨运营微信公众号
陈勤英与尚丙辉工作室的缘分始于2014年。彼时,尚丙辉的工作室正处于筹划阶段,而陈勤英刚好有同学在这里帮忙,对这位传奇的人物,她也充满好奇。
“一个人靠着自己收废品的收入来帮助人,为什么要做这么‘傻’的事?我想知道答案。”做了几次志愿者后陈勤英被尚丙辉的精神所感动,“最多时,他收留了10多个人,我看到之后觉得很不可思议。”2016年,尚丙辉工作室需要一个运营微信公众号的人,她便主动请缨过来帮忙,变成了工作室三位干事之一。如今,在团队的运营下,工作室的注册志愿者已达500多人,加上非注册志愿者已有2000多人。
陈勤英的工作是“两点N线”,每天上午从出租屋到工作室上班,处理日常工作,下午下班后就跟着尚丙辉等干事、志愿者一起出去,骑着车出去做公益,直到深夜才又回到出租屋。有时为了帮联系上的家人看护受助者,她甚至会和志愿者们一起熬通宵。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自己一个人独居。“回家太晚了打扰到室友不好,虽然贵一些,也只能自己一个人住了。”陈勤英租住在天河客运站附近一个城中村中,每个月几百元的租金占了她收入中相当大一部分。
每次助人都费时又费力
怕受助者溜走通宵“盯人”
“街友”们经常到晚上9时之后才回到栖身地,这成为陈勤英和团队的重点工作时间。在每周七天时间里,他们至少会出动四五个晚上,沿着大街寻找。
每次走访时,陈勤英团队都会带上食物,但他们却常会吃“闭门羹”,对方会收下食物,但很少会主动开口说自己的故事,好几天或好几个星期后,才会开口。“去年夏天,我们见到一个50多岁、很特别的人,与其他‘街友’不一样的是,他很干净,还带着两本书,语言逻辑清晰,白天干一些体力活谋生。经过多次交流后,他才告诉了我们其老家地址,我们帮他找到了家人。后来他家人告诉我,他以前是一名大学生,来广州闯荡后遇到困难流落街头,觉得颜面上过不去,一直在外面流浪了20多年。”陈勤英说。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生命的逝去。一次在火车站附近,她和志愿者们发现了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他发着高烧,一个伤口严重发炎,志愿者们深夜跑了好几个药店买了药,还先后两天走访关注,终于从他口中获得了家庭的消息。然而志愿者们还没来得及核实,第三天再去同一个地方找他时,旁边的“街友”告诉他们,这个人已经去世了。“之前还和这个年轻人聊得好好的,忽然他就去世了,让我有些难以接受。”陈勤英说。
有时候陈勤英不得不熬通宵,因为好不容易联系上受助者家属之后,他们得盯着受助者以防他们忽然走掉。有一次,在陈勤英团队的努力下,他们终于联系上了一名受助者的家人,家人也立即赶了过来,结果当志愿者们再回到他的住处时却找不到他了,他的父亲在工作室里整天以泪洗面,找了整整半个月才又找到这名受助者。
据悉,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陈勤英已参与帮助40多名受助者回家。
90后也爱做公益
钱少也想走下去
虽然收入不高,房租还占了很大一部分,但陈勤英还是预留了一部分给有需要的人,其中便包括资助一名初中生和一名如今还寄居在工作室的受助老人。
受助的初中女孩身世可怜,女孩是茂名人,家中有五口人,然而包括父母在内的三口人均患有精神疾病,全靠她将家撑起。“我们去走访过,她的家庭让我感到特别震撼,好在她读书特别勤奋,成绩名列前茅,村里又有人帮扶,解决了基本问题。”陈勤英每月都会给她寄去200元,当成一份“奖励”。
尚丙辉工作室专门预留了一个空间供流浪者暂住,老何是在这里住得最久的人,一住就是几年。然而,他也仅靠自己拾荒的收入生活,很多时候难以为继。陈勤英每个月也都会给他预留一些生活费。
如今,“90后”是全社会热议的对象,有人认为这个群体“太自我”、“很自私”,也有人对他们的自信、独立、创新等品质赞叹不已。陈勤英以自己的行动投身公益慈善,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了具有使命感的规划。
“这是无法赚钱的行当,注定是一个苦差事,但帮助人是快乐的,这条路我还会继续走下去。90后公益人,将是构成中国公益社会的重要力量。”陈勤英说,未来她希望在社会公益方面深造,希望在这个领域一直走下去。至于个人的感情生活,她则笑着说:“我现在忙起来根本没时间找男朋友,有男朋友太花时间了,还不如专心做公益,哈哈!”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原标题:帮助他人收获幸福(学雷锋志愿服务进行时)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有一位从事志愿活动多年的公益达人。今年3月,他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而全国获此荣誉的仅50人。他就是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陈军浩(见上图,右,资料照片)。
有人曾这样形容陈军浩的生活:他不是在服务他人,就是在服务他人的路上。
与志愿活动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7年前。2001年除夕夜,正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陈军浩接到了一位老人的求助电话,说家里下水道堵了,找不到维修工。不太精通维修技术的他,为了维修忙活得满头大汗,一抬头看见老人双手捧着崭新的毛巾,两眼闪着泪光。这一刻,陈军浩觉得:“做公益、参加志愿服务,是最能带来幸福感的事情。”
陈军浩以此为契机,在社区成立了助残应急服务队、阳光助老服务队,专门为残障人员、孤寡老人提供开锁、水电维修、管道疏通等免费应急服务。
涓涓溪流终能汇成江河,陈军浩身边的志愿者越聚越多。2012年,在新碶街道的帮助下,陈军浩建立了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社会公益组织平台——“红领之家”。
万事开头难,这支印上“红色”印记的服务队伍,有着比一般团队更高标准的要求。“亲水行动”是红领之家的固定项目之一,主要是对河道边的垃圾进行打捞等。在第一次活动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他们是“作秀”。他顶着质疑的目光,带着志愿者们去清理河道。在第七次去打捞垃圾时,一位志愿者的网兜坏了,那位老人看到后,主动拿出工具修好了网兜。陈军浩知道,这是对“红领之家”的认可。
除了将关怀给予身边人,陈军浩还将目光投向了特殊群体。“最初的想法是让志愿者帮助这些特殊人群,但是帮助还不够,需要给他们一种更体面和更自主的方式。”
2014年,一位21岁的小伙子因偷了同事的手机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被安排到红领之家进行矫正。“刚开始的时候,他几乎不主动参加活动。”后来在一次敬老院活动中,小伙子被安排给一位老人洗脚,老人对着他说:“我要是有你这样一个孙子,该有多幸福啊!”小伙子愣住了,后来竟潸然泪下。此后,他开始主动参加志愿活动,最后还在工厂找到了工作。
截至2018年2月,红领之家共注册红领1160名,5年来开展志愿服务2195次,服务时间达44425小时,实现了从“学雷锋一阵风”到“志愿服务常态化”的转变。
陈军浩由温暖与志愿结缘,也因温暖而继续服务下去,“做好这份事业,让我感到满足,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 人民日报 》( 日 06 版)
在我们身边,有群人被叫做"志友",是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之友的简称,他们自愿将遗体献给医学事业,为他人点亮生命的希望。
有一种奉献叫"志友"江苏已有近3万人
丈夫李天沛去世已经一年多,担心谢世红睹物思人,李天沛生前的照片和物件都被家人藏起来。但在谢世红的手机,依旧隐藏着一张合影照片:我永远的情人,你还好吗?我想你。2001年,谢世红和丈夫一起加入南京"志友",这是他们爱情的盟约,也是生死之诺言。
南京市遗体捐献志愿者谢世红告诉记者:“他去体检回来以后,跟我说那边有捐献的,这样省得给孩子添麻烦,省得孩子上坟、买墓地也烦。我同意了,于是这他拿了两张表回来。”
担心孩子不同意,在亲属同意书上,谢世红和李天沛夫妻给彼此做了鉴证,这个过程平静而淡然。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位于南京西天寺陵园的遗体捐献者纪念林,纪念墙上镌刻了一千多已捐献者的姓名,谢世红说,有一天,她的名字也会出现在这里,陪伴丈夫。“虽然他走了,前面我们做了这个决定,尊重他的决定,这是我们两个共同认可的事情。没有什么遗憾,没有什么后悔。”
日,南京设立首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截至目前,江苏省内报名捐献遗体器官总数近3万人,其中南京已有"志友"9000多人。江苏已实现捐献器官438例。
“三不两献一育”助力医学发展
1995年,十几位南京市民率先提出一个口号“三不两献一育”: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挽联、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捐遗体供解剖、献器官供移植;骨灰用于植树育林。这一倡议得到南京市民的积极响应。今年70岁的马开均,是南京邮电大学的退休职工,就是当时响应者之一,夫唱妻随,妻子王黎玉也成为一名“志友”。
马开均说:“我们志友大家在一起非常愉悦,认为这个事既平常也伟大。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大家觉得应该做的。如果没有前人的付出,祖国医学、人类的医学一步步到现在,和这个都有关系。”王黎玉也表示:“老伴先我办这个事情,我愿意追随他,孩子们也赞同。我们孩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孝顺孝顺,顺着妈妈的意思就是孝。”
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部负责人刘文华介绍:“他们的捐献间接或者直接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同时也直接挽救他人的生命。很多捐献出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组织,真正用到实处,他的捐献才有意义,更多人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2015年出台了南京遗体器官捐献条例,里面对于遗体的登记,捐献管理,包括对于捐献者的缅怀纪念,困难家属的慰问,一系列问题都有相关规定,这也是这项事业重要的法律保障。”
死亡不是终点站生命因大爱而永恒
在南京市的各个区都设有"志友"大组长和小组长,他们负责捐献遗体事业的宣传、咨询、登记、档案管理、与遗体接受站的联系等工作。目前"志友"组织中长期参加志愿服务的有230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
63岁的刘晓燕是南京玄武区志友西片区大组长,她说:“一些人看到我们,你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忌讳这事,我们也能理解。毕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一下子改变也是有一定难度的。现在我们在外面做宣传的时候,很多人是主动问我们要表。”
南京志友办公室行政干事许文花今年已经65岁了,她也表示:“我愿意去奉献,我愿意去做这件善事。别人去打麻将、跳舞唱歌了,我们把去做公益的事情当作锻炼吧!这个群体都是善良豁达的人,心态都比较阳光的。”
刘文华称:“我们志友里面一些老人这么说的,我加入志友组织,我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对生死的观念在这个组织中,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刚开始发起人提出的‘三不两献一育’的口号,后面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
随着20年多来“志友”的不断努力,奉献与大爱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种下。质疑声少了,点赞声多了,这群可爱的人赢得了更多感恩和敬佩的目光。近年来,南京市陆续出台了《南京市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并建成了“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而今年又专门设立了“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不仅是对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他们家属的最大抚慰。
刘文华介绍:“我们专门成立临终的关怀服务的小分队,去世的时候上门做一些缅怀纪念。简单简易很庄重的仪式,让捐献者更有尊严,让家属感到欣慰。另外对捐献者纪念林进一步美化,使捐献者最后的精神家园更加美丽,更让家属觉得他们亲人去世后,有这么一个缅怀纪念的地方。地方法规根据事业发展可能还会陆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会逐步关注,进一步改进,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
如果没有爱,死亡就是最后的结局。然而,持有爱的人,他的死就不是终局。向这些遗体捐献志愿者和家属致敬。
  患有老年痴呆症、年逾九旬的老太王某,意外落水,危在旦夕。幸运的是,江苏海安县公安局曲塘派出所巡逻队员在值勤途中发现了这一意外险情,迅速报警并协助消防官兵全力救援,终将命悬一线的遇险者成功救还。4月3日,老人的家属向派出所民警再次致谢。
据了解,4月1日深夜10时许,海安县公安局曲塘派出所巡逻队员在辖区进行例行值勤巡查时,意外发现在海安县曲塘镇东大桥东侧的河道南片,夜幕下,有位年事已高的老太太不慎坠河,老人正在河水中奋力挣扎、岌岌可危!
面对险情,曲塘派出所巡逻队员当即报警,并将这一突发事件迅速报告给曲塘派出所当夜的值班领导。
接到报警求助信息后,海安县公安局曲塘派出所值班民警,海安曲塘消防中队消防官兵,以及当地120急救中心的急诊医生,均以最快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对落水老太太展开生死营救。因事发现场光线较暗且没有阶梯下河,且河岸较为陡峭,实施营救的消防员只得先扔下一个救生圈,希望河中老人能抓住不至于溺水下沉。然而,因年老体迈且遭受惊吓,河中的老太太无法抱紧消防员放下去的救生圈漂往岸边,这一措施宣告失败!
救人要紧,刻不容缓。鉴于老人已体力不支,消防战士当机立断跳下河道继续营救。同时,河畔围观群众也不断安慰老太太,让她不要担心。
下河后的消防员接近老太太后,使用救护带锁住老人的腰部,随后,将惊慌不安的老人往河边拖救。所幸,老太太头脑一直较为清醒,能根据消防员的引导予以配合。最后,经过一番努力,老人被消防员成功营救上岸。
事后经了解,落水老太太是曲塘当地人,姓王,今年91岁,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王奶奶当夜因一时睡不着就摸到河边走动,后在河边洗涮东西时意外落水。经医护人员检查,老人有惊无险、幸无大碍。(记者周朝晖通讯员马圣雯常俊)
  相城区黄桥街道生田村
扬子晚报网4月5日讯(通讯员黄梅记者薛马义)近日,苏州市相城区黄桥金山静园里,来了三位远道而来的老人。他们头发花白、神态凝重,站在祭奠的花圈前,他们低头默哀,不时地擦拭着眼角。。。。。。这三位老人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幸存战士,这次不远千里从广东、广西等地赶来,为的是看望苦苦找寻了38年的牺牲战友的家人。这个家人就在苏州相城区黄桥街道的生田村。
战友祭奠张林根烈士
“如果谁牺牲了,没有牺牲的战友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光荣的家人。”这是38年前,相城籍军人张林根和一起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战友们共同的承诺。38年后的今天,张林根烈士的战友们兑现了这一诺言。
烈士张林根:英勇善战,为国捐躯
张林根出生在吴县黄桥乡金峰村(现相城区黄桥街道生田村)的一个普通人家。从小开始,张林根就有一个参军梦,立志扛起钢枪,保家卫国。
战友祭奠张林根烈士
1977年1月,张林根如愿参军,成为了福建省军区独立团的一位士兵。因为擅长射击、能吃苦耐劳、胆大心细,他被调到了原陆军126师376团3营7连,参与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为了夺取越南高平省的一个高地,他勇敢地紧跟坦克部队冲在最前面。其间为了掩护班长作战,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中,不幸头部中弹,最后因为失血过多而壮烈牺牲,终年22岁。张林根牺牲后,被追认中共党员,烈士,荣立三等功。
张林根烈士
战友们:为了一句承诺,苦苦寻觅了38年
“林根同志枪法很准,是我们连的步枪手,一些高难度的射击,都是他上阵。”张林根生前的指导员陈观友回忆说,张林根很勇敢,战场上他总是奋不顾身地冲在最前列。“可以说,正是他勇猛地作战、掩护大家,才增加了我们幸存的可能,发自内心地感谢他。”说着说着陈观友忍不住放声痛哭了起来。
张林根烈士的亲人和战友
“虽然林根同志牺牲了,但是他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找到他们,尽我们所能地帮助他们。”陈观友说,从战场上回来后,他们就开始了“寻亲之旅”,其间也联系到了部分牺牲战友的家人,给他们送去了关爱。甚至在2017年清明时节,幸存战友们还组织了376团3营7连里牺牲烈士的家属去往广西龙州烈士陵园进行了集中祭扫。但很可惜,现场唯独缺少了张林根的家属。“我们当场就表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里,找到林根同志的家人,我们不想把这个遗憾带进棺材里去。”
张林根烈士的遗物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战友们的多方打探下,关于张林根家属的消息渐渐有了眉目。“我们一个战友的儿子,刚好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他托人多方打听,最后终于在相城区民政局这边打探到了林根同志家人的下落。”陈观友透露,得知消息后,我很快就和林根同志当时的班长和副班长定了机票赶到了相城。
张林根烈士的战友和亲人
3月29日上午,这三位年迈的老人在黄桥街道办事处民政办张莉和生田村主任徐凤明的陪同下看望了张林根的父亲,兑现了战友们38年前的承诺。
隔了38年,终于来到牺牲战友的家中,看到了战友的老父亲,这些远道而来的老兵们感慨万千,他们握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老爸爸,我们来看您来了”、“老爸爸,您身体还好吧?”……一句句问候、一段段回忆,场面温馨又感人。此外,三位战友还凑了一笔慰问金送给张爸爸,希望他身体健康,安享晚年。看到儿子生前的战友一起来看望自己,张林根烈士的父亲十分激动,他握着战友们的手,久久不舍松开,仿佛自己一下子又多了几个儿子。
张林根烈士的战友和亲人
随后,老兵们又来到黄桥烈士陵墓为他们的好兄弟、好战友张林根扫墓。“我们来了!兄弟,你还好吧!?”、“我们排排长、还有……都牺牲了,我们很想念你们!”、“当年给你发枪的场景还依稀在眼前,你是国家的英雄!”………三位老兵一边哭泣,一边讲述着38年来一直想对张林根烈士说的话。同时,老兵们燃上三支清香,寄托对英勇牺牲战友的哀思。
烈士父亲:只要国家需要,我儿在所不辞
如今,张林根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家中的衣橱里却一直整齐地存放着他当年在部队里用过的棉被,穿过的棉衣和棉裤。“想儿子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看看,也算是留个念想吧。”张爸爸低着头,眼角闪着泪光说道。
张林根烈士的战友和亲人
张爸爸回忆说,自从1977年张林根去当兵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儿子。“本来1979年的时候,说要回来看望我们的,谁知道就被派去越南打仗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张爸爸说,张林根是自己的大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妈妈最喜欢和牵挂的人就是这个大儿子。然而,自从张林根牺牲之后,妈妈就开始一蹶不振,最终积郁成疾去世了。
“这些年,我跟着两个小儿子一起生活,政府也给了我一定的生活补贴,日子过得还行。”张爸爸坦言,自己从未后悔过让儿子去参军打仗,在他心目中,儿子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是家族的荣耀。“只要国家需要,我儿在所不辞。”
张林根烈士的证书
事实上,38年过去了,张爸爸并没有完全从失去儿子的阴影中走出来。他说,这些年,一直不敢看战争片,甚至在电视里听到枪炮的声音都不行……
心怀感恩之情、长存敬畏之情,铭记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崛起、为祖国大好河山而奋战的革命先烈,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感谢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美好,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本文原标题:《[暖新闻·江西2018]坚守大山四十年!抚州这个老村医从不给自己放假,只因…
位于广昌县塘坊镇的新淇村,地处偏远,离塘坊镇12公里,山后便是福建安远,山路极险。在这儿,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总能看见一位白发老人,身背药箱,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村民家中行医问诊。。。。。。
他就是塘坊镇新淇村乡村医生、今年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余大生。
“只要乡亲们一个电话,我就立马出发”是他多年来信守的承诺。如今,老余已在大山中守护村民健康四十载,他的医者仁心被一方村民广为称道。
△正在涉水出诊的老余
立志学医护乡亲
△老余正在仔细地配药
新淇村地处偏远,当地人看病极其不易,刚中学毕业的他应当地父老的殷切期盼,在塘坊乡(当时的称号)卫生院学习西医医术,立志学医改善当地医疗。
那时,村里医疗书籍匮乏,他就通过借阅、购买的方式收集医学书籍,常常看书到深夜。由于十分热爱医疗事业,他还积极争取到县医院、黎川卫校进修学习。多年来,他一直不间断地坚持学习医疗业务知识,并在实践中再加以学习提高,医术倍受大家的赞许。
在新淇村,他一人担起了村民的“健康守护神”的职责,四十年来解除了村民们许多病痛。
△村民们看见老余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村民唐大爷:
我的气管炎之前一直反反复复,在多家医院都没看好,如今改善了不少,那可多亏了余医生!他的医术真不赖!我们这出去看个病十分麻烦,
要是村里没有余医生,我们平常看个病真的是没辙了。。。。。。
风雨兼程40余载
△老余为了出诊换的第九辆车
由于新淇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且多半是老人、孩子,村卫生所平时来看病的人不多,大部分患者都需要老余上门就诊。
常常病人一个电话,哪怕是半夜三更,老余都会立马挎上就诊箱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里。这种情况,对老余来说如“家常便饭”。早年没有自行车时,老余出诊完全就靠两条腿走,而且常常一走就是二十多里。他说,有时晚上出诊,天黑路险,碰上大风大雨天气更是举步维艰,自己有时也会担惊受怕。但想到还在等着自己看病的村民,老余总是义无反顾。
几十年风雨兼程,几十年犹如一日,老余用脚丈量过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四十年来,他的自行车骑坏了4辆,嘉陵(广昌人俗称狗子)骑坏了2辆,现在的摩托车也是老余换的第3辆。
△遇到车到不了的地方,老余就走路上门
△老余在村民家给老大爷测血压
数十年的行医生涯,老余待人温和,与村民们感情十分亲密,对就诊后的病人还常常主动上门复查。每每这个时候,村民们总会热情地留他吃饭,流淌出对老余深深的敬意。正是因为心里存有这份温暖,肩上扛有那份责任,使他扎根深山的信念更加坚定。
良心看病显仁爱
△村民正在找老余看病
四十年多来,他总坚持用最平价的药,解决村民的病痛。村民们介绍,年迈的老人就诊,有时手头拮据难以及时付费,都是老余帮忙垫付。其实,老余自己家也不宽裕,但
他前后已为就诊村民垫资数千元。
村民刘静:
村里人看病就找余医生,而他总是为我们着想,一直以来收费都比较低,刚刚我女儿感冒打针开药也才花了12元。
△余大生医生讲述这四十年间的行医经历,眼中泛出泪花
当得知老余的家人早已搬到县城居住,笔者问他“为什么还留在村里”时,老余深情地说:“我在村里一年到头都不敢放自己的假,就是怕有人生病找不到我!待到有人能接过我的班,我才会安心地放下我的就诊箱。。。。。”
△老余背着药箱再次出发
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余大生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他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人,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医者大爱!
向老余致敬!
向无数奋斗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一线的“老余们”致敬!
来源:广昌发布 综合掌上莲乡
编辑:万海燕
值班主任:洪蓓
监制:陈细勤
  原标题:拾荒夫妻40年拾养9名弃婴,一墙奖状是孩子们回馈的礼物
40年前,河南邓州市一对农民夫妇从捡到第1个孩子开始,相继又拾养了8个子女。其间,他们靠运垃圾、捡废品供养子女们看病,不惜与亲生儿子断绝关系也坚持让这些子女上学,虽然艰苦,但他们却一直坚持。
如今,最初收养的“老大”、“老二”、“老三”均已出嫁,“老四”、“老五”送给别人收养,除了因病早夭的“老六”,现在仍有“老七”、“老八”、“老九”三个孩子在他们夫妇的帮助下艰难求学。
40年收养9弃婴
目前还有3个孩子患病需救治
如今66岁的丈夫程传洲和62岁的张改玲,靠着拾废品40年来先后收养9名弃婴,并将他们一个个养大,在当地传为美谈。
提起老程夫妇,邻居们赞不绝口:“积德行善,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40年来,夫妻二人一共收养了9名弃婴,“‘老大’、‘老二’、‘老三’都是在垃圾堆里捡的,‘老四’被捡到时就生着病,捡到‘老五’时孩子高烧40℃,后来治好了,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好心人收养了,‘老六’在菜园里捡的,得了破伤风……”
如今,陪在夫妻二人身边的是“老七”程佳苗、“老八”程佳伟和“老九”程文星。3个孩子也都患病,“老七”“老八”都是唇腭裂,“老九”脊椎尾骨上突出一个馒头大的疙瘩,由于部分神经被压迫无法行走。
夫妻俩如今年纪大了,不知道哪一天就会离开,他们始终放心不下“老九”,孩子想痊愈,仅手术费就得十几万,这对一家子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程传洲、张改玲夫妇谈起孩子们很自豪 本文图均为大河网 图
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教育
4月2日下午1点钟,程传洲将“老八”、“老九”送到离家不远的邓州古城雷锋幼儿园。这里的空气和环境让两个孩子精神一振,虽然是坐在角落里,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依然感染了他们。已经10岁的他们虽然比同学们大了一倍,但病痛和营养缺失让他们的智力发育明显迟缓,表达能力还不如同学们。
将两个孩子送到学校以后,程传洲把他们的残疾证明交给老师,却得知还需要贫困户建档立卡表,这样可以给每个孩子提供200元的补助,这些钱几乎是自己一家人将近一个月的收入。老师告诉他当晚要送回来急用,他匆忙赶回家中,骑着电动三轮带上老伴张改玲赶往25公里外夏集乡的家中。
他们如今住的楼房是租来的,一楼除了两张床外堆满了拾来的废品,二楼也同样。整个房间散发着一股子浓重的酸味,让邻居们望而却步,唯有墙上的奖状整齐、醒目,让人很是羡慕,这也给他们老两口一丝安慰。
住在这里,每年需要支付6000元的房租,这让他们很是力不从心,但却又不能离开——因为这里不仅能让孩子们就近上学,也提供了他帮家属院清运垃圾和拾废品的工作。
孩子们的一张张奖状是家中最大的财富。
为学费夫妻俩操碎了心
两年前,因不满程传洲夫妇坚持让养子女读书,老两口唯一的儿子与他们断绝关系。
好在养子女们都很孝顺,张改玲说,她年幼时摔伤了腰,到现在也不能干重活。后来她又患上心脏病,离不开药。“治病的钱都是‘老大’、‘老二’和‘老三’出的,3个闺女都结婚了,孝顺得很。”
程传洲说,目前家里最难的就是“老八”和“老九”两个孩子的学费,“老七”在邓州第四小学读五年级,学校已经为她减免了学费,但“老八”和“老九”读的是民办幼儿园,已经尽力为他们减免了学费,但每学期还有每人1300元的费用没有着落。
现在,程传洲除了照顾一家人和三个子女的上学外,每天早上5点就出门帮几个家属院清运垃圾,从垃圾中拾些废品贴补家用,每个月能有400多元收入。
张改玲说,不管再难,也要想办法让三个孩子读下去。
来源:大河报
  最近,镇江一位交警对一名违法改装三轮车上路的市民进行了罚款,但是这笔罚款却是这位民警自掏腰包的。在这张温度与法度并存的罚单背后,是怎样的故事呢?
人力三轮车不蹬自跑被执勤交警拦下检查
3月22日下午三点多钟,镇江交警支队京口大队民警邵浩然正在市区学府路焦山路红绿灯路口执勤,发现外观看似为一辆人力三轮车沿学府路自西向东向路口驶来。但奇怪的是,蹬三轮车的师傅没有用脚蹬,而三轮车就一直“呼呼”地跑。邵浩然当即将该三轮车拦下,一探究竟。不查不知道,一查确实让邵浩然大吃一惊。原来,这辆人力三轮车经过了人为加装动力装置,俨然变成了一辆“机动车”。加装后的这辆三轮车,不仅把手上有电启动,脚踏上有档位,神奇的是车厢下面居然有一套简易的发动机和油箱。一启动,不用脚蹬,“机动”三轮车就忽忽直冲。这样的三轮车上路行驶,交通安全隐患无疑是很大。
非法改装涉嫌违法师傅拒绝接受处罚
民警邵浩然当即让骑三轮车师傅出示身份证。结果,骑三轮车师傅掏了很长时间,才缓缓地从口袋里拿出了一本残疾证递给邵浩然。小邵打开一看,三轮车师傅叫老田,镇江本市人,精神四级残疾。面对这名残疾司机,邵浩然就有些踌躇。邵浩然告知老田,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非机动车加装动力装置,要被处以50元处罚,并拆除和收缴非法装置。听说民警又要罚款,又要收缴动力装置,老田一下子就急了,在现场就和民警“据理力争”了起来,“我蹬三轮车每天才赚几十块钱,除去每天吃饭二三十块,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如果处罚,简直要了我的命,坚决不接受违章处罚。”
罚单开出民警心生一计“这次罚款我帮你交了”
面对这个情况,民警没有和老田针锋相对,而是耐心地跟他解释,做思想工作。慢慢地,老田放下了抵触情绪,但始终说家庭实在太困难了,实在交不起罚款。最后,老田说:“家庭确实很困难,如果被处罚50元,真要两天揭不开锅了!”了解这一情况后,邵浩然陷入了两难:不罚有违执法原则;处罚的话老田确实家庭困难。一番思考后,邵浩然决定对老田三轮车加装动力装置的行为必须处罚,但考虑到其家庭困难,自己先垫钱帮老田缴罚款。老田听说民警要帮缴罚款,说什么也不同意。民警安慰老田:“老田,这钱算我借你的,等你有钱了再还我。”老田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随即一个劲的握着民警的手表示感谢,非要留下民警的手机号码。
故事还未结束温情仍在继续
考虑到老田家庭实际困难,纠违活动后,邵浩然也记下老田的电话和家庭住址。3月25日,民警邵浩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专程来到老田家里,希望能为他做点什么。老田夫妻对他对到来非常感动,连连向他道谢。
虽然知道老田家庭条件不好,但是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还是让邵浩然震惊了:老田前年因为骑车摔了一跤,头部做过手术,虽然命保住了,但留有后遗症,现在每天都要吃药。每个月光药费就得1000多元,还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自己的老婆是一名环卫工人,每个月工资也就2000块钱不到。儿子现在镇江上大学,还未毕业。
亲眼看到老田一家人的窘迫之后,邵浩然心中心酸不已。在老田家中,邵浩然鼓励老田儿子好好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后踏上工作岗位,给家庭输入“新鲜血液”。
邵浩然总觉得该为老田和他的家庭做些什么,于是回到大队后,马上向大队长于宁汇报了这一情况,希望动用组织的力量来帮扶老田。于宁当即表示,之前大队已经结对帮扶过不少困难家庭,这次也将老田纳入长期帮扶对象里,通过发动社会公益组织、民警捐款、长期走访等形式,让老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平安镇江、我苏网综合整理编辑/刘静、刘嘉)
  原标题:[暖新闻]“我是一名党员,遇到这种事肯定要上!”无锡80后退伍军人赴宁捐献造血干细胞
4月4日,在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病房,无锡“80后”小伙张涛正躺在病床上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无锡市第45例、惠山区第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无锡80后小伙张涛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图片来自“无锡交通广播”微信公号)
“太好了,我随时准备着”
3月30日下午四点,好消息如期传来,无锡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张涛配型成功,第二天,他就动身前往南京,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
说起张涛第一次献血经历,那是2011年2月的一天,张涛在凌晨接到了同学的求救电话,一位朋友出了严重车祸,肝脏破裂,急需大量血浆进行抢救。想到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身体一向健康,又是O型血型的张涛立即打电话叫上了平日里关系好的几个朋友一起到医院献血。最终,那位朋友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康复后多次由衷感谢张涛。从切身经历中,张涛深深地认识到了献血的意义和价值,从此成为了一名献血志愿者,每年都积极参加献血活动。同年5月,在洛社镇红十字会负责人陈志燕举行的一次宣讲活动中,张涛进一步认识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消除了一些认识上的误解和心理上的恐惧,正式报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2年,张涛又加入了洛社镇志愿服务总站,常年活跃在志愿工作的第一线,参加各项志愿活动,如今已经是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的星级志愿者。
今年32岁的张涛曾在河南信阳当过兵。(图片来自“无锡交通广播”微信公号)
“我是一名党员,遇到这种救人的事,我肯定要上的”
自去年11月13日接到惠山区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初步配对成功的电话后,张涛就一直在为捐献工作默默做着准备。“电话里,惠山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问我愿不愿意捐献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肯定要捐。我是一名党员,遇到这种救人的事,我肯定要上的。”张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内心颇不平静。一开始和家里人说起这件事时,年迈的母亲急得好几晚没有睡好觉。作为家中独子、两岁孩子的父亲,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张涛耐心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并深情地说:“捐献后,这世上就多了一个和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在亲人朋友顾虑重重的那段时间里,是他的妻子站出来第一个支持他,帮助他做通家人朋友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顾虑,鼓励张涛全心准备捐髓事宜。自接到通知的那天起,4个多月来,张涛心中始终牵挂着那位年轻的患者,一直要求自己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再也没有碰过一滴酒,生怕会对配型结果产生一丁点不好的影响。
今年3月28日晚上,张涛再次接到无锡市红十字会的电话,第二天一早就去市中医院进行了全面体检,本来一个星期才出的体检报告,加急到30日下午4点就出了结果。张涛一边为患者的情况感到担忧和揪心,一边抓紧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和家事,做好全面准备,奔赴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截至目前,无锡已有1.4万人成功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图片来自“无锡交通广播”微信公号)
“真希望志愿者能多一点,这样希望也能多一点”
“祝你生日快乐!”4月1日正值张涛生日,也是他来到南京等待捐献的第二天。一个蛋糕、一束鲜花……今年的生日有点简陋,却十分有纪念意义。
身体检查、打动员剂、采集干细胞,张涛在医院一住就是好几天。在这几天里的所见所闻也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他说:“这里的病房住满了病人,走廊里也摆上了加床,一点也不比医院急诊部的病人少。我以前没想到生这个病的人会有这么多,可是配型的成功率这么低,才十几万分之一的概率,真希望志愿者能多一点,再多一点,这样希望也能多一点。我有的时候和病人家属们聊天,他们知道我是来捐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后,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心力交瘁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眼睛里也有了光。我想,我的到来,也给他们增加了一些信心吧。真心希望属于他们亲人的好消息也能早日传来。”
来源:&无锡新传媒网
  原标题:[暖新闻]90后女社工助40多位流浪者回家
陈勤英帮暂住在工作室的受助者整理房间。
大洋网讯 十多年寒窗苦读,不少人大学毕业之后都梦想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而出身农村的25岁大学毕业生陈勤英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大学期间,她就加入尚丙辉工作室成为一名志愿者,为“街友”们寻找回家的路;大学毕业之后,她便入职该工作室,每个月拿着仅仅两三千元的工资,却仍坚持资助困难学生。据悉,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已帮助40多位流浪者回家。
童年艰苦盼有人帮
大学毕业想帮助人
尚丙辉,“中国好人”荣誉获得者,被誉为“最美破烂王”,他利用经营废品站的收入帮助了上百名流浪者。陈勤英,广东财经大学毕业生,90后,也是尚丙辉工作室三名干事之一。自2016年加入尚丙辉团队后,她已在这里正式做了两年多。
陈勤英出生在梅州一个农村,家中共四个兄弟姐妹,她是其中学历最高的一个。读中文系的她此前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与这个职业结缘。“爸妈之前也有过不理解,他们觉得我一个女孩去帮助流浪者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但好在他们后来慢慢理解了我的工作,在广州的姐姐偶尔还会过来帮帮忙。”陈勤英说。
做公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虽然有工资,但并不高,最开始一个月2500元,现在一个月3000多元。对此,陈勤英却很知足:“我平时都没什么社交,这足够我的日常生活了。尚大哥靠着废品站支撑起这个工作室,我也不敢多要工资。做公益,可能更多的是靠情怀吧。”
这份情怀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陈勤英幼时的经历。平时爸妈都要打工养活四个孩子,从学前班开始,陈勤英就帮着大两岁的姐姐一起分担家务,从煮猪食到收割稻谷,可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候家里没钱,有时让兄弟姐妹上学都很艰难,爸妈曾经一度想把一两个孩子送给别人养,不过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那时我们就想,要是有人帮一把该多好。”大学的时候,她的开支基本上没让家人操心,大学四年几乎靠着做家教等兼职养活自己。让她没想到的是,虽然自己受助有限,却成为施助的人。
好奇尚丙辉为何做“傻事”
主动请缨运营微信公众号
陈勤英与尚丙辉工作室的缘分始于2014年。彼时,尚丙辉的工作室正处于筹划阶段,而陈勤英刚好有同学在这里帮忙,对这位传奇的人物,她也充满好奇。
“一个人靠着自己收废品的收入来帮助人,为什么要做这么‘傻’的事?我想知道答案。”做了几次志愿者后陈勤英被尚丙辉的精神所感动,“最多时,他收留了10多个人,我看到之后觉得很不可思议。”2016年,尚丙辉工作室需要一个运营微信公众号的人,她便主动请缨过来帮忙,变成了工作室三位干事之一。如今,在团队的运营下,工作室的注册志愿者已达500多人,加上非注册志愿者已有2000多人。
陈勤英的工作是“两点N线”,每天上午从出租屋到工作室上班,处理日常工作,下午下班后就跟着尚丙辉等干事、志愿者一起出去,骑着车出去做公益,直到深夜才又回到出租屋。有时为了帮联系上的家人看护受助者,她甚至会和志愿者们一起熬通宵。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自己一个人独居。“回家太晚了打扰到室友不好,虽然贵一些,也只能自己一个人住了。”陈勤英租住在天河客运站附近一个城中村中,每个月几百元的租金占了她收入中相当大一部分。
每次助人都费时又费力
怕受助者溜走通宵“盯人”
“街友”们经常到晚上9时之后才回到栖身地,这成为陈勤英和团队的重点工作时间。在每周七天时间里,他们至少会出动四五个晚上,沿着大街寻找。
每次走访时,陈勤英团队都会带上食物,但他们却常会吃“闭门羹”,对方会收下食物,但很少会主动开口说自己的故事,好几天或好几个星期后,才会开口。“去年夏天,我们见到一个50多岁、很特别的人,与其他‘街友’不一样的是,他很干净,还带着两本书,语言逻辑清晰,白天干一些体力活谋生。经过多次交流后,他才告诉了我们其老家地址,我们帮他找到了家人。后来他家人告诉我,他以前是一名大学生,来广州闯荡后遇到困难流落街头,觉得颜面上过不去,一直在外面流浪了20多年。”陈勤英说。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生命的逝去。一次在火车站附近,她和志愿者们发现了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他发着高烧,一个伤口严重发炎,志愿者们深夜跑了好几个药店买了药,还先后两天走访关注,终于从他口中获得了家庭的消息。然而志愿者们还没来得及核实,第三天再去同一个地方找他时,旁边的“街友”告诉他们,这个人已经去世了。“之前还和这个年轻人聊得好好的,忽然他就去世了,让我有些难以接受。”陈勤英说。
有时候陈勤英不得不熬通宵,因为好不容易联系上受助者家属之后,他们得盯着受助者以防他们忽然走掉。有一次,在陈勤英团队的努力下,他们终于联系上了一名受助者的家人,家人也立即赶了过来,结果当志愿者们再回到他的住处时却找不到他了,他的父亲在工作室里整天以泪洗面,找了整整半个月才又找到这名受助者。
据悉,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陈勤英已参与帮助40多名受助者回家。
90后也爱做公益
钱少也想走下去
虽然收入不高,房租还占了很大一部分,但陈勤英还是预留了一部分给有需要的人,其中便包括资助一名初中生和一名如今还寄居在工作室的受助老人。
受助的初中女孩身世可怜,女孩是茂名人,家中有五口人,然而包括父母在内的三口人均患有精神疾病,全靠她将家撑起。“我们去走访过,她的家庭让我感到特别震撼,好在她读书特别勤奋,成绩名列前茅,村里又有人帮扶,解决了基本问题。”陈勤英每月都会给她寄去200元,当成一份“奖励”。
尚丙辉工作室专门预留了一个空间供流浪者暂住,老何是在这里住得最久的人,一住就是几年。然而,他也仅靠自己拾荒的收入生活,很多时候难以为继。陈勤英每个月也都会给他预留一些生活费。
如今,“90后”是全社会热议的对象,有人认为这个群体“太自我”、“很自私”,也有人对他们的自信、独立、创新等品质赞叹不已。陈勤英以自己的行动投身公益慈善,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了具有使命感的规划。
“这是无法赚钱的行当,注定是一个苦差事,但帮助人是快乐的,这条路我还会继续走下去。90后公益人,将是构成中国公益社会的重要力量。”陈勤英说,未来她希望在社会公益方面深造,希望在这个领域一直走下去。至于个人的感情生活,她则笑着说:“我现在忙起来根本没时间找男朋友,有男朋友太花时间了,还不如专心做公益,哈哈!”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原标题:帮助他人收获幸福(学雷锋志愿服务进行时)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有一位从事志愿活动多年的公益达人。今年3月,他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而全国获此荣誉的仅50人。他就是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陈军浩(见上图,右,资料照片)。
有人曾这样形容陈军浩的生活:他不是在服务他人,就是在服务他人的路上。
与志愿活动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7年前。2001年除夕夜,正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陈军浩接到了一位老人的求助电话,说家里下水道堵了,找不到维修工。不太精通维修技术的他,为了维修忙活得满头大汗,一抬头看见老人双手捧着崭新的毛巾,两眼闪着泪光。这一刻,陈军浩觉得:“做公益、参加志愿服务,是最能带来幸福感的事情。”
陈军浩以此为契机,在社区成立了助残应急服务队、阳光助老服务队,专门为残障人员、孤寡老人提供开锁、水电维修、管道疏通等免费应急服务。
涓涓溪流终能汇成江河,陈军浩身边的志愿者越聚越多。2012年,在新碶街道的帮助下,陈军浩建立了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社会公益组织平台——“红领之家”。
万事开头难,这支印上“红色”印记的服务队伍,有着比一般团队更高标准的要求。“亲水行动”是红领之家的固定项目之一,主要是对河道边的垃圾进行打捞等。在第一次活动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他们是“作秀”。他顶着质疑的目光,带着志愿者们去清理河道。在第七次去打捞垃圾时,一位志愿者的网兜坏了,那位老人看到后,主动拿出工具修好了网兜。陈军浩知道,这是对“红领之家”的认可。
除了将关怀给予身边人,陈军浩还将目光投向了特殊群体。“最初的想法是让志愿者帮助这些特殊人群,但是帮助还不够,需要给他们一种更体面和更自主的方式。”
2014年,一位21岁的小伙子因偷了同事的手机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被安排到红领之家进行矫正。“刚开始的时候,他几乎不主动参加活动。”后来在一次敬老院活动中,小伙子被安排给一位老人洗脚,老人对着他说:“我要是有你这样一个孙子,该有多幸福啊!”小伙子愣住了,后来竟潸然泪下。此后,他开始主动参加志愿活动,最后还在工厂找到了工作。
截至2018年2月,红领之家共注册红领1160名,5年来开展志愿服务2195次,服务时间达44425小时,实现了从“学雷锋一阵风”到“志愿服务常态化”的转变。
陈军浩由温暖与志愿结缘,也因温暖而继续服务下去,“做好这份事业,让我感到满足,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 人民日报 》( 日 06 版)
在我们身边,有群人被叫做"志友",是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之友的简称,他们自愿将遗体献给医学事业,为他人点亮生命的希望。
有一种奉献叫"志友"江苏已有近3万人
丈夫李天沛去世已经一年多,担心谢世红睹物思人,李天沛生前的照片和物件都被家人藏起来。但在谢世红的手机,依旧隐藏着一张合影照片:我永远的情人,你还好吗?我想你。2001年,谢世红和丈夫一起加入南京"志友",这是他们爱情的盟约,也是生死之诺言。
南京市遗体捐献志愿者谢世红告诉记者:“他去体检回来以后,跟我说那边有捐献的,这样省得给孩子添麻烦,省得孩子上坟、买墓地也烦。我同意了,于是这他拿了两张表回来。”
担心孩子不同意,在亲属同意书上,谢世红和李天沛夫妻给彼此做了鉴证,这个过程平静而淡然。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位于南京西天寺陵园的遗体捐献者纪念林,纪念墙上镌刻了一千多已捐献者的姓名,谢世红说,有一天,她的名字也会出现在这里,陪伴丈夫。“虽然他走了,前面我们做了这个决定,尊重他的决定,这是我们两个共同认可的事情。没有什么遗憾,没有什么后悔。”
日,南京设立首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截至目前,江苏省内报名捐献遗体器官总数近3万人,其中南京已有"志友"9000多人。江苏已实现捐献器官438例。
“三不两献一育”助力医学发展
1995年,十几位南京市民率先提出一个口号“三不两献一育”: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挽联、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捐遗体供解剖、献器官供移植;骨灰用于植树育林。这一倡议得到南京市民的积极响应。今年70岁的马开均,是南京邮电大学的退休职工,就是当时响应者之一,夫唱妻随,妻子王黎玉也成为一名“志友”。
马开均说:“我们志友大家在一起非常愉悦,认为这个事既平常也伟大。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大家觉得应该做的。如果没有前人的付出,祖国医学、人类的医学一步步到现在,和这个都有关系。”王黎玉也表示:“老伴先我办这个事情,我愿意追随他,孩子们也赞同。我们孩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孝顺孝顺,顺着妈妈的意思就是孝。”
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部负责人刘文华介绍:“他们的捐献间接或者直接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同时也直接挽救他人的生命。很多捐献出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组织,真正用到实处,他的捐献才有意义,更多人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2015年出台了南京遗体器官捐献条例,里面对于遗体的登记,捐献管理,包括对于捐献者的缅怀纪念,困难家属的慰问,一系列问题都有相关规定,这也是这项事业重要的法律保障。”
死亡不是终点站生命因大爱而永恒
在南京市的各个区都设有"志友"大组长和小组长,他们负责捐献遗体事业的宣传、咨询、登记、档案管理、与遗体接受站的联系等工作。目前"志友"组织中长期参加志愿服务的有230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
63岁的刘晓燕是南京玄武区志友西片区大组长,她说:“一些人看到我们,你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忌讳这事,我们也能理解。毕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一下子改变也是有一定难度的。现在我们在外面做宣传的时候,很多人是主动问我们要表。”
南京志友办公室行政干事许文花今年已经65岁了,她也表示:“我愿意去奉献,我愿意去做这件善事。别人去打麻将、跳舞唱歌了,我们把去做公益的事情当作锻炼吧!这个群体都是善良豁达的人,心态都比较阳光的。”
刘文华称:“我们志友里面一些老人这么说的,我加入志友组织,我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对生死的观念在这个组织中,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刚开始发起人提出的‘三不两献一育’的口号,后面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
随着20年多来“志友”的不断努力,奉献与大爱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种下。质疑声少了,点赞声多了,这群可爱的人赢得了更多感恩和敬佩的目光。近年来,南京市陆续出台了《南京市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并建成了“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而今年又专门设立了“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不仅是对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他们家属的最大抚慰。
刘文华介绍:“我们专门成立临终的关怀服务的小分队,去世的时候上门做一些缅怀纪念。简单简易很庄重的仪式,让捐献者更有尊严,让家属感到欣慰。另外对捐献者纪念林进一步美化,使捐献者最后的精神家园更加美丽,更让家属觉得他们亲人去世后,有这么一个缅怀纪念的地方。地方法规根据事业发展可能还会陆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会逐步关注,进一步改进,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
如果没有爱,死亡就是最后的结局。然而,持有爱的人,他的死就不是终局。向这些遗体捐献志愿者和家属致敬。
  患有老年痴呆症、年逾九旬的老太王某,意外落水,危在旦夕。幸运的是,江苏海安县公安局曲塘派出所巡逻队员在值勤途中发现了这一意外险情,迅速报警并协助消防官兵全力救援,终将命悬一线的遇险者成功救还。4月3日,老人的家属向派出所民警再次致谢。
据了解,4月1日深夜10时许,海安县公安局曲塘派出所巡逻队员在辖区进行例行值勤巡查时,意外发现在海安县曲塘镇东大桥东侧的河道南片,夜幕下,有位年事已高的老太太不慎坠河,老人正在河水中奋力挣扎、岌岌可危!
面对险情,曲塘派出所巡逻队员当即报警,并将这一突发事件迅速报告给曲塘派出所当夜的值班领导。
接到报警求助信息后,海安县公安局曲塘派出所值班民警,海安曲塘消防中队消防官兵,以及当地120急救中心的急诊医生,均以最快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对落水老太太展开生死营救。因事发现场光线较暗且没有阶梯下河,且河岸较为陡峭,实施营救的消防员只得先扔下一个救生圈,希望河中老人能抓住不至于溺水下沉。然而,因年老体迈且遭受惊吓,河中的老太太无法抱紧消防员放下去的救生圈漂往岸边,这一措施宣告失败!
救人要紧,刻不容缓。鉴于老人已体力不支,消防战士当机立断跳下河道继续营救。同时,河畔围观群众也不断安慰老太太,让她不要担心。
下河后的消防员接近老太太后,使用救护带锁住老人的腰部,随后,将惊慌不安的老人往河边拖救。所幸,老太太头脑一直较为清醒,能根据消防员的引导予以配合。最后,经过一番努力,老人被消防员成功营救上岸。
事后经了解,落水老太太是曲塘当地人,姓王,今年91岁,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王奶奶当夜因一时睡不着就摸到河边走动,后在河边洗涮东西时意外落水。经医护人员检查,老人有惊无险、幸无大碍。(记者周朝晖通讯员马圣雯常俊)
  相城区黄桥街道生田村
扬子晚报网4月5日讯(通讯员黄梅记者薛马义)近日,苏州市相城区黄桥金山静园里,来了三位远道而来的老人。他们头发花白、神态凝重,站在祭奠的花圈前,他们低头默哀,不时地擦拭着眼角。。。。。。这三位老人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幸存战士,这次不远千里从广东、广西等地赶来,为的是看望苦苦找寻了38年的牺牲战友的家人。这个家人就在苏州相城区黄桥街道的生田村。
战友祭奠张林根烈士
“如果谁牺牲了,没有牺牲的战友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光荣的家人。”这是38年前,相城籍军人张林根和一起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战友们共同的承诺。38年后的今天,张林根烈士的战友们兑现了这一诺言。
烈士张林根:英勇善战,为国捐躯
张林根出生在吴县黄桥乡金峰村(现相城区黄桥街道生田村)的一个普通人家。从小开始,张林根就有一个参军梦,立志扛起钢枪,保家卫国。
战友祭奠张林根烈士
1977年1月,张林根如愿参军,成为了福建省军区独立团的一位士兵。因为擅长射击、能吃苦耐劳、胆大心细,他被调到了原陆军126师376团3营7连,参与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为了夺取越南高平省的一个高地,他勇敢地紧跟坦克部队冲在最前面。其间为了掩护班长作战,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中,不幸头部中弹,最后因为失血过多而壮烈牺牲,终年22岁。张林根牺牲后,被追认中共党员,烈士,荣立三等功。
张林根烈士
战友们:为了一句承诺,苦苦寻觅了38年
“林根同志枪法很准,是我们连的步枪手,一些高难度的射击,都是他上阵。”张林根生前的指导员陈观友回忆说,张林根很勇敢,战场上他总是奋不顾身地冲在最前列。“可以说,正是他勇猛地作战、掩护大家,才增加了我们幸存的可能,发自内心地感谢他。”说着说着陈观友忍不住放声痛哭了起来。
张林根烈士的亲人和战友
“虽然林根同志牺牲了,但是他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找到他们,尽我们所能地帮助他们。”陈观友说,从战场上回来后,他们就开始了“寻亲之旅”,其间也联系到了部分牺牲战友的家人,给他们送去了关爱。甚至在2017年清明时节,幸存战友们还组织了376团3营7连里牺牲烈士的家属去往广西龙州烈士陵园进行了集中祭扫。但很可惜,现场唯独缺少了张林根的家属。“我们当场就表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里,找到林根同志的家人,我们不想把这个遗憾带进棺材里去。”
张林根烈士的遗物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战友们的多方打探下,关于张林根家属的消息渐渐有了眉目。“我们一个战友的儿子,刚好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他托人多方打听,最后终于在相城区民政局这边打探到了林根同志家人的下落。”陈观友透露,得知消息后,我很快就和林根同志当时的班长和副班长定了机票赶到了相城。
张林根烈士的战友和亲人
3月29日上午,这三位年迈的老人在黄桥街道办事处民政办张莉和生田村主任徐凤明的陪同下看望了张林根的父亲,兑现了战友们38年前的承诺。
隔了38年,终于来到牺牲战友的家中,看到了战友的老父亲,这些远道而来的老兵们感慨万千,他们握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老爸爸,我们来看您来了”、“老爸爸,您身体还好吧?”……一句句问候、一段段回忆,场面温馨又感人。此外,三位战友还凑了一笔慰问金送给张爸爸,希望他身体健康,安享晚年。看到儿子生前的战友一起来看望自己,张林根烈士的父亲十分激动,他握着战友们的手,久久不舍松开,仿佛自己一下子又多了几个儿子。
张林根烈士的战友和亲人
随后,老兵们又来到黄桥烈士陵墓为他们的好兄弟、好战友张林根扫墓。“我们来了!兄弟,你还好吧!?”、“我们排排长、还有……都牺牲了,我们很想念你们!”、“当年给你发枪的场景还依稀在眼前,你是国家的英雄!”………三位老兵一边哭泣,一边讲述着38年来一直想对张林根烈士说的话。同时,老兵们燃上三支清香,寄托对英勇牺牲战友的哀思。
烈士父亲:只要国家需要,我儿在所不辞
如今,张林根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家中的衣橱里却一直整齐地存放着他当年在部队里用过的棉被,穿过的棉衣和棉裤。“想儿子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看看,也算是留个念想吧。”张爸爸低着头,眼角闪着泪光说道。
张林根烈士的战友和亲人
张爸爸回忆说,自从1977年张林根去当兵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儿子。“本来1979年的时候,说要回来看望我们的,谁知道就被派去越南打仗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张爸爸说,张林根是自己的大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妈妈最喜欢和牵挂的人就是这个大儿子。然而,自从张林根牺牲之后,妈妈就开始一蹶不振,最终积郁成疾去世了。
“这些年,我跟着两个小儿子一起生活,政府也给了我一定的生活补贴,日子过得还行。”张爸爸坦言,自己从未后悔过让儿子去参军打仗,在他心目中,儿子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是家族的荣耀。“只要国家需要,我儿在所不辞。”
张林根烈士的证书
事实上,38年过去了,张爸爸并没有完全从失去儿子的阴影中走出来。他说,这些年,一直不敢看战争片,甚至在电视里听到枪炮的声音都不行……
心怀感恩之情、长存敬畏之情,铭记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崛起、为祖国大好河山而奋战的革命先烈,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感谢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美好,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本文原标题:《[暖新闻·江西2018]坚守大山四十年!抚州这个老村医从不给自己放假,只因…
位于广昌县塘坊镇的新淇村,地处偏远,离塘坊镇12公里,山后便是福建安远,山路极险。在这儿,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总能看见一位白发老人,身背药箱,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村民家中行医问诊。。。。。。
他就是塘坊镇新淇村乡村医生、今年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余大生。
“只要乡亲们一个电话,我就立马出发”是他多年来信守的承诺。如今,老余已在大山中守护村民健康四十载,他的医者仁心被一方村民广为称道。
△正在涉水出诊的老余
立志学医护乡亲
△老余正在仔细地配药
新淇村地处偏远,当地人看病极其不易,刚中学毕业的他应当地父老的殷切期盼,在塘坊乡(当时的称号)卫生院学习西医医术,立志学医改善当地医疗。
那时,村里医疗书籍匮乏,他就通过借阅、购买的方式收集医学书籍,常常看书到深夜。由于十分热爱医疗事业,他还积极争取到县医院、黎川卫校进修学习。多年来,他一直不间断地坚持学习医疗业务知识,并在实践中再加以学习提高,医术倍受大家的赞许。
在新淇村,他一人担起了村民的“健康守护神”的职责,四十年来解除了村民们许多病痛。
△村民们看见老余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村民唐大爷:
我的气管炎之前一直反反复复,在多家医院都没看好,如今改善了不少,那可多亏了余医生!他的医术真不赖!我们这出去看个病十分麻烦,
要是村里没有余医生,我们平常看个病真的是没辙了。。。。。。
风雨兼程40余载
△老余为了出诊换的第九辆车
由于新淇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且多半是老人、孩子,村卫生所平时来看病的人不多,大部分患者都需要老余上门就诊。
常常病人一个电话,哪怕是半夜三更,老余都会立马挎上就诊箱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里。这种情况,对老余来说如“家常便饭”。早年没有自行车时,老余出诊完全就靠两条腿走,而且常常一走就是二十多里。他说,有时晚上出诊,天黑路险,碰上大风大雨天气更是举步维艰,自己有时也会担惊受怕。但想到还在等着自己看病的村民,老余总是义无反顾。
几十年风雨兼程,几十年犹如一日,老余用脚丈量过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四十年来,他的自行车骑坏了4辆,嘉陵(广昌人俗称狗子)骑坏了2辆,现在的摩托车也是老余换的第3辆。
△遇到车到不了的地方,老余就走路上门
△老余在村民家给老大爷测血压
数十年的行医生涯,老余待人温和,与村民们感情十分亲密,对就诊后的病人还常常主动上门复查。每每这个时候,村民们总会热情地留他吃饭,流淌出对老余深深的敬意。正是因为心里存有这份温暖,肩上扛有那份责任,使他扎根深山的信念更加坚定。
良心看病显仁爱
△村民正在找老余看病
四十年多来,他总坚持用最平价的药,解决村民的病痛。村民们介绍,年迈的老人就诊,有时手头拮据难以及时付费,都是老余帮忙垫付。其实,老余自己家也不宽裕,但
他前后已为就诊村民垫资数千元。
村民刘静:
村里人看病就找余医生,而他总是为我们着想,一直以来收费都比较低,刚刚我女儿感冒打针开药也才花了12元。
△余大生医生讲述这四十年间的行医经历,眼中泛出泪花
当得知老余的家人早已搬到县城居住,笔者问他“为什么还留在村里”时,老余深情地说:“我在村里一年到头都不敢放自己的假,就是怕有人生病找不到我!待到有人能接过我的班,我才会安心地放下我的就诊箱。。。。。”
△老余背着药箱再次出发
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余大生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他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人,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医者大爱!
向老余致敬!
向无数奋斗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一线的“老余们”致敬!
来源:广昌发布 综合掌上莲乡
编辑:万海燕
值班主任:洪蓓
监制:陈细勤
  原标题:拾荒夫妻40年拾养9名弃婴,一墙奖状是孩子们回馈的礼物
40年前,河南邓州市一对农民夫妇从捡到第1个孩子开始,相继又拾养了8个子女。其间,他们靠运垃圾、捡废品供养子女们看病,不惜与亲生儿子断绝关系也坚持让这些子女上学,虽然艰苦,但他们却一直坚持。
如今,最初收养的“老大”、“老二”、“老三”均已出嫁,“老四”、“老五”送给别人收养,除了因病早夭的“老六”,现在仍有“老七”、“老八”、“老九”三个孩子在他们夫妇的帮助下艰难求学。
40年收养9弃婴
目前还有3个孩子患病需救治
如今66岁的丈夫程传洲和62岁的张改玲,靠着拾废品40年来先后收养9名弃婴,并将他们一个个养大,在当地传为美谈。
提起老程夫妇,邻居们赞不绝口:“积德行善,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40年来,夫妻二人一共收养了9名弃婴,“‘老大’、‘老二’、‘老三’都是在垃圾堆里捡的,‘老四’被捡到时就生着病,捡到‘老五’时孩子高烧40℃,后来治好了,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好心人收养了,‘老六’在菜园里捡的,得了破伤风……”
如今,陪在夫妻二人身边的是“老七”程佳苗、“老八”程佳伟和“老九”程文星。3个孩子也都患病,“老七”“老八”都是唇腭裂,“老九”脊椎尾骨上突出一个馒头大的疙瘩,由于部分神经被压迫无法行走。
夫妻俩如今年纪大了,不知道哪一天就会离开,他们始终放心不下“老九”,孩子想痊愈,仅手术费就得十几万,这对一家子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程传洲、张改玲夫妇谈起孩子们很自豪 本文图均为大河网 图
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教育
4月2日下午1点钟,程传洲将“老八”、“老九”送到离家不远的邓州古城雷锋幼儿园。这里的空气和环境让两个孩子精神一振,虽然是坐在角落里,可同学们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妇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