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底wwWn949如何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是否n949CoM能再恢复

至道学宫至道学宫为往圣继绝学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连载丨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四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author&:&byxsheng&,&content&:&\u003Cb\u003E道经部分回顾\u003C\u002Fb\u003E\u003Cp\u003E如何认识世界,几乎所有的人用的类似的探索思维和路线。看上去,一切都在变化和运动,今天发生和存在的所有的一切,在过去都是不存在的。过去存在和发生的一切,在更远的过去,也都是不存在的。一直往前推,很多人追溯到一个创世神,就没法再往前推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道德经则不然,认为所有的事物,在开端的时候,都并不存在。那个开端,也不是最根本的第一因,华夏文明里面的上帝,其他文明里面的创世神,在道德经里面,还可以往前推。创世神又是怎么来的呢,无中生有而来。像帝之先,说明在天地之创造者之前,还有更根本的第一因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追溯到无,也还没有结束,既然有无,就会存在有。那么无又是怎么来的呢,道生出来的,道之所在,既没有有,也没有无。未始有物,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理解道经部分的关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发生和存在的事物,在未来,也肯定都讲不复存在。未来发生和存在的事物,对现在来说,也都是不存在的。变易,是永恒的主题。如果治理天下以不确定的,不恒常的变易为依据和准绳,那么结果就是,天下随着变易之变而土崩瓦解。所以不可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若要使天下长久的,恒常的,处于和平与生生不息的状态,那就是应该以恒常不变的道为依据和准绳。作为一切行为和生活的判准,和唯一的确定性。不可道,无名,无欲,无为,故能自然。道,侧重讲的是把“人”的因素剔除掉的万物之理,而德呢,则是加入了人的因素之后,讲的是圣人之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道理是说,道后而理;德行,德后而行。人有什么样的道,就会依循这样的道去生活,体现出与之对应的德。最高的德,当然是行于大道之上。其次,行于可道而不可名之道上,其次,行于有名而无欲之道上,其次行于有欲而无为之道上,再次,行于有欲而有为之道上。德经部分,讲的主要是这些道理。下面进入德经部分的第一章的正文部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一个德是人行其道的体现,是名词。第二个德,是名词动用。最高的德,是行于真正的大道之上,无名无欲无为,所以隐而无形,遵循了道的教化,故曰有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而低下的德,则是时时刻刻都不忘挂在嘴上铭刻在心里,这叫不失德。而恰恰这样不失德,却是违背了道的教化的,有名有欲有为,不过是人之言教,失常妄为,所以这样是无德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通俗的讲,上德就是不会经常告诉人规劝人,你应该如何如何。因为天地都不曾言教于人,人又凭什么言教于人,并让别人遵循他的教导呢?这是不合法的,不合道的。所以上德不会经常劝诫教导别人,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才是有德的表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反之,则是有些人,特别喜欢规劝别人和教导别人,他们有一万种“你应该”让你去遵循他的教导,按照他们的私人之德去生活。这样的德,都是下流低级的德行。生活中,经常看到这种人,学了点道理,就经常用自己的生活准则去要求和束缚别人。这都是无德的行为。\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上德者认为,万物自有天地去教化,应该遵循天地之常然,而不是遵循人为规定的准则,这样就不会失常妄为,故无为。不德,无为,天下自定,所以没有什么需要去干预和裁制的,这是无以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德之德,失常而妄为,因为失去了天地之常然。不知道人们的生活到底应该遵循什么准则。于是就制定出来很多人为的准则,这叫为之。而人为的准则,是和天地之常然想悖逆的,所以天下必然会遭致昏乱,不得不到处手忙脚乱的干预和裁制,这叫有以为。\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上仁为之而无以为。\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你能制定准则,我就不能呢。为什么我要听你的,而不是我制定一个准则,你来听我的呢。所以,下德之德,也是不牢靠的。既然一切私人规定的法则在合法性上都是平等的,那么不同的法则之间,到底如何交流和沟通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大家都能认同和接受的人为制定的法则失效了。下德不再能维系社会秩序。一下子便冒出来很多种人为的法则。那么不同的法则之间,都说自己对,别人不对,打的不可开交,眼看着要演变成血流成河的战争了,怎么办才好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时候,仁就应运而生了。你说你的,他说他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就行了。上仁为之,我说我的,你说你的。而无以为,你别攻讦我,我也不攻讦你,大家各说各的,不要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不然大家都别想好好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上义为之而有以为。\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既然什么人为制定的法则,在合法性上都是平等的,那总得有个底线吧。我以助人为乐为自己的道,你以杀人放火为自己的道,虽然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社会上,总应该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管你的思想和法则是什么,但一定要体现出他的正当性。杀人放火,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是不正当的,也就是不义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义为之,做正当的事。有以为,禁绝不正当的事。\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现在已经很乱了,大家都很乱,各说各的,都以为自己是正当的,别人不是正当的。那怎么办呢。不得已,大家坐下来,制定个协议,给出一个白名单,正当的行为包括哪些。再给出一个黑名单,不正当的行为包括哪些。所有的人,都应该按照这个规定和协议为依准。这就是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礼为之,关于谁的思想和法则能体现和代表社会普适的正当性,还是得制定出一个标准的。而莫之应,这个协议和标准符合你们的利益,不符合我的利益,我拒绝签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则攘臂而扔之,人人都有自己的一把小算盘,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不同方面根本就无法统一意见和思想,或者暂时统一了,过阵子就被人撕毁协议了。撕毁的协议,就是一张废纸。这就是攘臂而扔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世界上,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乱成了一锅粥,到处人头翻滚。不同宗教间,也一直试图和解,但是这种和解和协议,按照德道经的说法,就是攘臂而扔之的宿命。在礼的层面上,是不可能解决文明冲突这个问题的,文明间的流血冲突,将是长期存在的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故失道而后德,当人们都失去天地之常,那么要维系社会秩序,那么就只能通过效法天地,以人为制定的准则为依据和行为规范。\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失德而后仁,既然没有老天爷了,连天地也不效法了,那么大家都是人,你说了算,为啥我说了就不算呢,所以,大家都不要吵了也不要再打了,你说了算你的,我说了算我的,我们都别互相用自己的规范去约束对方,这样大家还是可以相安无事的共同生活下去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失仁而后义。义,己之威仪也。大家都开始不讲理了,都试图用自己的准则,去约束他人。社会上,也同时存在各种不同的行为规范,都认为自己的那套是最好的,最普世的,最正确的,如果还能相安无事的共处下去,那么只能互相接受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正当性原则。这就是社会正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失义而后礼,社会正义作为最低限度的规范,也不能维系社会秩序了,那么接下来,就只能用礼数来约束人们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难道该做的就是正义的吗,不该做的就是不正义的吗,不是的。礼不能规定正义。礼是社会丧失正义这个规范后的更低规范。\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忠,说文注,敬也。信,说文注,诚也。忠从心,信从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规定好了。大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既不按照天地之常,也不按照德之厚,仁之和,义之威。人们行为的合理正当与否,只看是不是合于关于礼的规定。符合礼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礼的,就是不好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们互相评价对方,也都是看他是不是符合了礼,还是违背了礼数。好比每个人都拿着一个校对勘误表在观察别的所有的人。人与人之间,通过心灵和思想沟通的通道被彻底堵塞,无从再谈忠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这样的规范来维持的社会秩序,是非常容易崩溃的。因为人的行为是随意的,人的天性也是各不相同的,通过一纸规定,让大家都进行自我管理和互相管理,那么人们的行为,和对他人的判断,都是不符合道理的。大家长期的处在一种不合常理的生活方式中和社会规范中,那么出现混乱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崩溃,那么社会也会接着崩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乱了之后怎么办呢,那就是要法家出面来出台更低一个层级的社会范式了,说教行不通,只能用鞭子。所以,春秋之后,礼崩乐坏,出现法家,这是顺理成章的事。\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华,荣也;木谓之华,草谓之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识者,离弃大道,以人为的对世界的描述为智识。并根据这种描述,来制定社会行为规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之华,这样的人为的描述和以此为依据的规范,所因由的,只是道所造化出来的事物的表象。\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根据一些变易无常的表象之物,所观察得出来的智识,该是多么的浅薄和愚蠢啊。愚蠢是怎么来的呢,如此而来。\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大丈夫,原指身高一丈男子。上古一尺为人们两手指平均距离,那时人们身高较高,一丈大约1.85米左右,看1:1的兵马俑模型就知道了。后引申泛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实,会意字,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这里和华相对,指道德之深厚。\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处道德之厚,不居礼义之薄。处道德之厚,而结其实,实者无名之朴,明也;居礼义之薄,而生其华,华者人之前识,愚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处其实,抱道不离,行有所辎重。不居其华,不会离道悖德,被肤浅的事物表象和观念所迷惑。\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故去彼取此。\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一个人,他的愚蠢是怎么来的呢。道德经认为,愚蠢皆来自浅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浅薄又是怎么来的呢,不能得见道之玄,德之厚。见有物而封,封而有名,名而有是非,有是非而有辨识,有辨识而有智,以人之智识,替代天地之常然,以之规范天下,这就是愚蠢的起源,也是天下昏乱的起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有道之人,去薄去乱去华,而取厚取治取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u003Cbr\u003E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u003Cbr\u003E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u003Cbr\u003E上仁为之而无以为。\u003Cbr\u003E上义为之而有以为。\u003Cbr\u003E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u003Cbr\u003E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u003Cbr\u003E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u003Cbr\u003E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u003Cbr\u003E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u003Cbr\u003E故去彼取此。\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订阅:微信公众号 至道学宫 zhidaoxu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扫描下方二维码\u003Cimg src=\&9a97e3aa75a887f6a68f15e1d4b24590.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5:36:4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0,&likeCount&:3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36:4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0,&likesCount&:39},&&:{&title&:&连载丨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四十一」昔之得一者&,&author&:&byxsheng&,&content&:&\u003Cb\u003E上章回顾\u003C\u002Fb\u003E\u003Cp\u003E最高的德,是行不言之教,让百姓自化,这是上德;其次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是下德;其次,下德之行丛生,百姓各行其德,教导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要互相攻伐和伤害,这是仁。塑造社会的正当性价值规范,引导百姓自觉的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是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仁和义,都是发乎人的自觉,靠的是忠信来驱动,并不需要靠强制。如果人丧失了这种自觉,那么仁义的社会规范就会失序。这时候就需要得带些约束性质的行为指南,用这个行为指南,牵引着百姓的胳膊指导他们如何行事生活,这就是礼。这种强制性的拖着别人胳膊让百姓如何如何生活的,未必就是发自百姓的本性和意愿,所以忠信无从谈起,社会失序国家昏乱,也就开始发生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国家昏乱,有的国君,可能认为是百姓不好,于是开始制定刑法,认为仁义礼教都无法统治他们,那么肯定是因为这些人是刁民是坏人,那就用鞭子来统治他们吧。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靠鞭子维持的统治当然是不可持续的。还有更等而下之的统治方法吗?有,如果鞭子也统治不好这些人,那就用鬼神吓唬他们,于是各种怪力乱神的东西都出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孔子为什么鄙夷怪力乱神的东西,因为那是统治天下最下流的手段,也是最后的手段了。如果一个国家烂到了需要靠怪力乱神来维系的话,那还不如让它灭亡了呢。不过在印欧文明里面,他们没有这种道,德,仁,义,礼、法这套依次自高而低的各种社会统治的模式。他们历来只有一种模式,那就是靠宗教里的鬼神吓唬人。这在老子和孔子看来,都是不入流的,或者按照管仲的话来说,只有无知陋民才会信仰并需要这种荒唐的东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下统治模式,每次失范,就都会沦入更低级的下一个治理模式,如果放任这样下去,那么天下灭亡是必然的结果。而有道之人,又应该如何遏制这种持续的沦败呢?真的只能听任社会崩溃,并只能接受天下灭亡的结局吗?道德经认为,不是的,还是有救的,怎么救呢,这就是本章要讲的道理。下面进入正文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昔之得一者:\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得一者,受道之造化之物。\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天下大乱的路线图,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天下大乱。等天下大乱了,再去收拾乱局,就只能用粗暴的暴力机器了。道德经认为,没有天生的刁民,只有无道的国君。社会乱,不是百姓的责任,而是国君失职。\u003Cp\u003E第一步失道开始,后面的各种统治模式,就无法控制了,自发的往更下一等的统治模式流变,直至天下大乱。所以,统治天下的关键在于,不失道。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失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德经给出了王朝兴衰和治乱的根本原因:失不失道,才是真正的根源和本质。近代很多大人物,一直探索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周期律,给出的解释,也五花八门,有的人认为是环境,有的人认为是气候,有的人认为是人口数量,有的人认为是内忧外患,还有的人认为是帝王是不是勤政英明。更有甚者,认为是不是有民主。道德经认为,这些结论都是不足取的,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天下失道,或者是有道。\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天得一以清;最初之前,只有道,道生混沌鸿蒙之气。混沌之气,化阴阳二气而生天地。清扬者为天,沉浊者为地。天为阳,地为阴。天既已生,何以能一直清扬于上呢,因为天的背后是道这个持续不断的推动者在维系它的存在。\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地得一以宁;沉浊之气下降,地始生成。行星都是怎么来的呢,天地最开始是混沌一片没有分化的,后来清扬之气上升,沉浊之气下降,才有了天地。这里讲的气,不是指空气那种东西,而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所谓,通天地一气耳,就是这个意思。重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为什么能够一直致密结合在一起,看上去那么稳固安宁呢,因为道使之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神得一以灵;天清地宁,阴阳二气方能相交午而生造化。已经有天地了,如果要造出万物,天地这个造物车间里面,现在还需要一个操作员,这个操作员就是神;神,引出万物者也。神为什么可以引出万物呢,这个操作员,为什么这么能干,什么都能引生出来呢?神为造化之能,灵为造化之为,神得一,才有造物能为。\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谷得一以盈;天地有了,神这个操作员也有了,造化技能运转不停,造物运动也开始了。造出来的东西堆在哪里呢,堆在虚空里。宇宙空间,得到了道的本始设定,才能有可能从虚空里面源源不断的生出万物。\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万物得一以生;天地这个车间有了,神这个操作员也有了,谷这个原材料来源和成品仓库也有了,那么接下来,万物就被生产了出来。万物生出出来,为什么可以持存而有生命呢,因为万物得到了道的本始设定。\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贞,说文注,卜问也。贞字的甲骨文,就是一个鼎的形状。后来,字形演变成了上卜下贝。古人祭祀天地,祭祀神灵,祭祀万物,祭祀祖先,都是用鼎作为器具,所以贞字引申为通天地合常然之意。为什么要祭祀呢,感知天地与神灵造化,从而可以使天下统治合乎天地神灵,合则吉,悖则凶。天下之物,都被造化了出来,生生不息,如何才能让他们合乎天道而作,趋吉避凶呢,侯王得道,就可以为天下之物做成合乎天地之常的教化。\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其致之一也。\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上面说的天,地,神,谷,万物,得道的侯王,他们都是受道之本始设定的。反之,如果天地万物,不受道的这种设定,又会怎么样呢。往下看。\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天无以清将恐裂;\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天之为天,在于其清扬之气。如果天生沉浊之气,则有形质而继续分化成不同的事物,清扬之气不在浑然一体,那么,天紧接着恐怕就要裂开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地无以宁将恐废;\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地之为地,在于其沉浊之气。如果地生清扬之气,则原本因为沉浊之重紧抱成一团的地,就会不在安宁,四下激扬奔突,飞散流失。紧接着,地也恐怕要崩废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神无以灵将恐歇;\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神之为神,在于其既有造化之能,又有造化之为。如果神无以灵,那么就徒有造化之能,而无法施以造化之为,那么神很快恐怕就要停歇了。天地间,造化不再。\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谷无以盈将恐竭;\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作为万物之源的川谷,失去了源源不断的造物原材料供给,就如同失去了源头的江河一样,恐怕很快就会枯竭。\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万物无以生将恐灭;\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天裂了,地废了,神歇了,谷竭了。造物车间停止了运转,那么万物也就不会再被生出来。就如同工厂被停电了一样,马上机器停止运转,产品也就无法再被加工出来了。万物都不能继续再繁衍生息下去,那么很快他们恐怕就要灭绝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蹶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足,厂,欮( jué)。足,这个大家都知道,指人的脚。厂,本意是指山石之厓岸。欮,指石头。厂和欮一起,构成厥。厥,发石也。人昏了之后不能动了,僵硬的像一块石头,所以有昏厥一词。蹶,说文注,僵也。僵硬是蹶的本意,站在悬崖边上,还僵硬的像一块石头,那么接下来很自然的人就要跌下去了。所以,通常引申为跌倒之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句对应的是前面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句。贞与贵高之辨,和道德经里面的荣辱之辨,大小之辨很类似。元亨利贞,元为生;亨为长为贵;利为收为高;贞为藏。没有贞,就没有下一轮生命起始的元。如果侯王不能使天下贞,不能藏养万物,那么万物下一轮的生命循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无以贵高之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下万物和百姓只是由“天,地,神,谷”组成的造物车间加工出来的产品。这些产品加工出来之后,是要受侯王的统治的,以便使它们各得其所,各行其是。侯王如果不能通晓贯彻这个造化车间的奥秘,那么他也就无从使得天下万物各得其所。于是也就无法对天下万物和百姓进行统治。没有贞,也就没有元,接着也就没有亨和利。天下丧失了生机,如同石头那样的僵死。\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什么是贵呢,本意说的是物不贱也。那什么又是贱呢,本意说的是,贾少也。通俗的讲,值钱的就是贵,不值钱的就是贱。往深里讲,事物的发展演变,一开始的状态,都是很不值钱的,一条小鱼苗,显然没有一条长大的鱼贵,一颗西瓜种子,显然没有一颗大西瓜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不同的西瓜种子,却决定了未来哪一颗种子结出的果实更多更值钱,那一颗更不值钱。这不是种到地里之后才决定的事,而是由种子决定的。同样的自然环境下,一颗干瘪的种子,是不太可能超过一颗饱满的种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物先有生长,成熟了之后,显于他物,才能衬托出来自己的贵。另一方面,人们崇尚显达之物,那么它就会变得高。亨通则能显达,显而后有贵;富贵则有崇奉,崇而后有高。物都是由贱而贵,贱为人视之下,贵为人视之高。既然贵由贱而来,同理,高也是由下而来。\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gǔ)。\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孤,无父也;寡,少也,独也;榖,一种树木的名称。不榖一词,众说纷纭,各种解读都有。从通篇语境上来看,孤指的是没有父母,寡指的是没有妻子孩子。既没有父母,也没有孩子,自己也不会长成材。都是指不自生的意思。\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立于一,天下立于贞。一,天地万物未始生。贞,天下万物未始生。孤、寡、不榖,侯王不自生,后其生而生。\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yú)无舆。\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侯王以自贱的称谓自称,这正是以贱为本啊,不是吗?\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舆,车厢。所以,侯王不会自生为器物,如同很多车舆却空空如也,根本不会自生为器,放在车厢里面承载着。\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琭,有光泽的样子。珞,小石。\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圣人乘道而御物,非乘物而御天下。\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乘道者,得道;乘物者,得物。得道者,一也,无也,虚也,生生不息也,无可盛放也无所盛放,所以数舆无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乘物者,器也,杂也,多也,蹶也,丧失生机也。虽然看上去怎么装也装不完,不过就是一些精美的石头或者破碎的小石头之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圣人既不会让自己变成精美的石头,也不会让自己变成破碎无数的小石头,因为他根本不会让天下僵蹶失去生生不息之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圣人之道,不在于多,不在于杂,而在于纯素。至纯至素者,一也。返礼为义,返义为仁,返仁为德,返德为道,致其道一也,其天下治也。\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u003Cbr\u003E昔之得一者:\u003Cbr\u003E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u003Cbr\u003E其致之一也。\u003Cbr\u003E天无以清将恐裂;\u003Cbr\u003E地无以宁将恐废;\u003Cbr\u003E神无以灵将恐歇;\u003Cbr\u003E谷无以盈将恐竭;\u003Cbr\u003E万物无以生将恐灭;\u003Cbr\u003E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u003Cbr\u003E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u003Cbr\u003E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gǔ)。\u003Cbr\u003E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yú)无舆。\u003Cbr\u003E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订阅:微信公众号 至道学宫 zhidaoxu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扫描下方二维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a97e3aa75a887f6a68f15e1d4b24590.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u003E&,&updated&:new Date(&T08:36:2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0,&likeCount&:3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36:2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0,&likesCount&:32},&&:{&title&:&连载丨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四十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author&:&byxsheng&,&content&:&\u003Cb\u003E上章回顾\u003C\u002Fb\u003E\u003Cp\u003E德经的开头两章,一章讲了道、德,仁,义,礼依次递失的关系。接着第二章,如果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非常低下,如何从更低的社会治理模型,复归于更高的社会模型呢。上一章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得一”。那些所谓的德行,仁义,礼法,不过都是些或者漂亮,或者琐碎的破石头罢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治天下,怎么可以依靠这些破石头呢。这样的结果,肯定就是天下昏乱,终至不救。真正的要以大道治理天下,那么只有扔掉那些破石头。有很多的向道之人,都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装石头,认为这个也是道,那个也是道,不同的“道”装在同一辆车里面,以为这些道就合一了,他也就得道了。这种“合一”,绝然不是“得一”。这是一种典型的无道之为。一万种失道相叠加,不过就是失道的一万倍罢了。越叠加,越不可救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正的得一,不是抱残守缺,弄一车破石头当宝贝,而是全部扔掉。扔光了石头,再把拉破石头的车厢也要扔掉。道、德、仁、义、礼这个道依次递失的失道过程,叫往。礼,义、仁、德、道,这个道依次复得的得道过程,叫反。本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下面进入正文部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从失道,到得道,这个过程,为反。无道之人,终生沉溺在一堆破石头里面,从来不会把头抬起来一次。而终于有人,从这些破石头里面抽身出来,开始闻道入道,那么接下来,他就应该要不停的扔石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车车的,全部扔掉。扔到最后,连车厢都扔掉了。这样,便能入了虚境,虚极了,就是大就是一就是全,就是道。入了虚境,继而入道,入道笃守之,最终得道。这个向回反的过程,就是道之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反回到道那里,会发现,所有的破石头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无器物可执用,看上去不高不贵也不强,而是又小又柔又弱。那么即便得道了,又如何的经世致用呢。用道,是用它的生生之根,不息之源,无穷之本,无有之大。\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用一车关于破石头的道理,能理解和解决树的问题吗?显然不可能。用关于一片森林的道理,能理解和解决一车石头的问题吗,也不可能。在物的层面上,因为有了差异,有了本性,此物和必物,所体现的道理,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如果以这样片面的局部的道理,去统御万物,显然是不可取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穷尽了万物的知识,是不是可以归纳总结出来一个无所不包的可以统御万物的道理呢。这样也是不可取的,又回到了往车厢里面装破石头的那个不断的失道过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底怎么才能掌握万物之奥并统御它们呢。要找到它们的源头,万物都生于一个源头,如果理解并掌握了万物是怎么来的,那么就可以理解掌握并统御万物。这是万物生于有的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万物的总源头,有,又是怎么来的呢。无中生有而来。站在万物之源的那个有之处,放佛看到了造物者一样,但是那里还不是道的最深处,还可以继续往回反。告别了这个造物者,发现了造物者之母。这个造物者之母,就是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站在造物者之母那里,还可以继续往回反吗。答案是可以的。在造物者那里,还可以和他聊聊天说说话,到了造物者之母那里,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可听可见可知。但是却能看到造物者的一根脐带连在一片虚无之中。继续往回反,发现那根脐带也不见了。连无也没有了,那里就是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附:《道德经》第四十章\u003Cbr\u003E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u003Cbr\u003E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微信订阅:微信公众号 至道学宫 zhidaoxue\u003Cbr\u003E或扫描下方二维码\u003Cbr\u003E\u003Cimg src=\&9a97e3aa75a887f6a68f15e1d4b24590.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u003E&,&updated&:new Date(&T09:43:5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likeCount&: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43:5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likesCount&:24},&&:{&title&:&连载丨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四十三」夫唯道,善贷且成&,&author&:&byxsheng&,&content&:&\u003Cp\u003E\u003Cb\u003E上章回顾\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失道到得道的过程,称之为反,这是道之动。一直反,直至复归于道。前面章节曾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失道者,用强,有道者,用弱,所以,从失道到复归于道,这也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自诩为修行者。既然是修行,那么到底要往哪里修,又往哪里行呢?给出的答案,那就是五花八门了,往哪行的都有。而道德经给出的答案是,你们都不要再修行了,方向走错了,不如歇歇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还有某些动辄称”借假修真“的人,就更不懂什么是修行了。人本身就是真,假的只是后天的伪巧智识把自己蒙蔽了而已。把这些修剪掉,重新像一个婴儿那样,恢复自己的本真,这就是修。借假修真这种谬之千里的说法,则是把人当成假,去捣弄一个彼岸世界不存在的被称之为真的东西,这是和道德经的根本主旨都相违背的。不过这个歪理邪说,糊弄到的人却很多。蛮夷外来文化的文化污染,让很多人把无道的歪理邪说,想当然的归给道家思想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两句,给出的就是得道的方向和次第。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给出的则是得道的路标和地图。道理都讲透了,很多人都口口声声的说要得道,现在道德经给出了得道指南,就放在眼前,大家又会怎么做呢,真的复归于道,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这就是本章要讲的。下面进入正文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上士,上智之人,微妙玄通之人。上士闻道之后,就会笃守大道,须臾不离其宗,勤而行之,不论做什么,都遵循崇奉道。上智自无所染,故不可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士,中智之人,平庸寻常之人。中士闻道之后,一会说哦知道了,一会又忘的无影无踪。他们不会像上士那样去行道,因为他们并未真正的得道。中智之人无恒道,从教而变,不教不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士,下愚之人,粗陋鄙薄之人。下士闻道之后,会哄然大笑。在他们看来,得道之途居然是要往回反,居然要用弱,这样太好笑了。他们是那种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之人,装着成车的破石头,根本无法想象道之所在,既没有破石头,也没有拉破石头的车。下愚之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虽教无益,亦不可移。\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不笑不足以为道。\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如果下愚之人听闻大道,不哄然大笑的话,那说明这个道,也不是真正的道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见,老子讲的道不是很多人宣扬的那样,到处都是道,不管做什么都是道,不仅不是这样,恰恰相反,能真正的理解道并行不离道的人,太少了。所以,但凡看到有人不加分辨的,认为什么都是道,什么歪理邪说都能无条件尊重、敬畏、接受并包容的,那一定是个无道的下愚之人。\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故建言有之:\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建,本意是指立朝律也,从聿从廴;聿,所以书也,本意指笔。廴,长行也。建言,这里有书写并流传下去的意思。类似于之前章节里面的”古之所谓“一句。\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古语里说过这样的话,有这样的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明道若昧,对于得道之人来说,对道的体会就是昏昏默默,惟恍惟惚,杳杳冥冥。和明晓物不一样,明晓道,就是体会到它的无物无像,昏昏默默。这样才是真正的明晓了道。\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进道若退,对于行道之人来说,不是向前往,而是要向后反。这个反的过程,就如同在后退。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行道。\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夷道若纇(lèi);夷,平坦空旷。纇,丝节也。道是那么的大,却像丝节那样浑然一体,根本没有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上德若谷;最崇高的德行,就如同川谷之于江海那样。\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大白,常德不忒之意。辱,复归于无极,不显露任何变化和特性,不萌不荣是谓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广德若不足;施常德教行于天下,是谓广德。真正的广德,不是教导别人别人如何如何。而是恰恰相反,认为自己都不足,更不用说去教行百姓了。不去说教,而是虚于顺物来引导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建德若偷;不得已而建立德行,教行百姓,也只是静悄悄的不言而教,不引而行。好似偷偷摸摸的一样,神不知鬼不觉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质真若渝;渝,变污也。这句承接上面的几句,上德,常德,广德,建德,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返璞归真。质真,一直往回反,复归于道,寻回天真,本性复归于天真之性。返璞归真的人,沌沌兮浑然不化,看上去好像变污了变浑浊了 ,什么也看不清。没有分化,故不能分辨。\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大方无隅(yú);方隅连用,方通常指地域、区域、疆域的意思,隅指角落。最大的区域是没有角落的,无边无际。此句里的方,引申指道的一方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器晚成;上句讲了方,这句接着讲了器。道,方,法,术,器。道散为器,是这么一步步生成的。最大的器是什么呢,就是天下神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这个器,就是以道御物的具体执用之物,它的生成,却要比任何其他器物都要晚慢,因为它不自成,后其成而成。\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音希声;执天下神器而统御天下,行不言之教。虽有大美而不言,虽有大音而希声。\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象无形;有形之物,再大也是小,因为有形的东西,就会有边界。真正的大象,是无形的,所以它才可以要多大就能有多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隐无名;道没有边界涯际,不自生而生,没有言语和音声,也没有形状,它看上去就是隐形的一样,没有任何的行迹可察。自然也就无法命名它。\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夫唯道,善贷且成。\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贷,施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地万物,都在永恒的运行不休。到底是谁在推动它们如此的呢,是道在背后推动它们。只有道,才会善于施为并成就一切。虽然它看上去无物无像,无形无状,无声无音,不器不成,如此之弱,却能施给天地万物所生的一切,并衣养它们,使它们成长生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如此的道理,应该效法天道,用道之弱,用德之谷,这样才能够对百姓善贷且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u003Cbr\u003E不笑不足以为道。\u003Cbr\u003E故建言有之:\u003Cbr\u003E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u003Cbr\u003E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u003Cbr\u003E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u003Cbr\u003E夫唯道,善贷且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订阅:微信公众号 至道学宫 zhidaoxu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扫描下方二维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a97e3aa75a887f6a68f15e1d4b24590.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u003E&,&updated&:new Date(&T09:28:1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3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28:1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30},&&:{&title&:&连载丨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四十四」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author&:&byxsheng&,&content&:&\u003Cb\u003E上章回顾\u003C\u002Fb\u003E\u003Cp\u003E即便知晓了如何才能复归于道,很多人也是不可能行反用弱的。只有上士闻道后才能抱道不离。行于道者,可知道昏昏默默,反而动之,夷且混沌。故对应有道之人的德行也同样是行反用弱。正因为如此,道才能施养万物并育成它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生养、造化、成就万物。这一切具体又是怎么进行和运转的呢,本章讲的就是这些内容。下面进入正文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道生一,无极生太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生二,太极生阴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生三,太极与阴阳为三。一与二为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生万物,万物只是阴阳的不同组合而有分别。就好比,程序员用01两个符号,就可以编出来任何的软件。万物的差异,本质上只是阴阳的多少而表现出来的信息的差异。\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万物负阴而抱阳,在河图的北方,地一为阳万物始生,天六为阴覆之;这时候对应的是冬天,虽然大地一阳生,但是天气是非常冷的,因为天数六是阴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河图的东方,地三为阳数,万物成长,天八为阴覆之。这时候对应的季节是春季,因为天数为阴数,这时候的天气依然是很冷的。虽然地数之阳已经在荣发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道生万物这一半流程里面,万物便是这样的负阴而抱阳。在河图的另一半,则是主杀。那一半是万物负阳而抱阴,对应的是夏秋两季。这两个季节,虽然天气很炎热,但是地数已经转为阴,万物已经步入死亡的周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德经里面,主要讲道主生的一部分,不讲道主杀的一部分。所以万物负阳而抱阴的那半个主杀之道,就没怎么仔细讲。只是一直让人规避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冲气以为和,光有阴阳,就好比只有01没有程序员一样,是无法编程的。所以,道造化万物,不仅有阴阳,还得有一个程序员,这个程序员,就是太极之虚漠之气。也就是冲气。没有太极作为总设计师和程序员,阴阳什么也生不出来。\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人们所厌恶的,通常都是不生不长,只嫌自己不够强大。而王公则以此自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呢,长大了,强壮了,就进入道主杀的那半个周期了。王公治理天下也是如此,如果长的太强壮,如日中天子时,也就是道主杀的另一半周期开启的时候。如何才能一直生长,而不至于强壮到滑入另一半道主杀的周期内呢,前面的章节中,已经给出解答,那就是归根复命。后面章节中,依然会不停的讲这个道理,深根固柢也是这个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道的得失之辨,引出来了往反之辨,往返之辨,又进一步引出来了损益之辨。如果不能理解这个谱系,就根本无从理解道德经里面的损益之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反,导致损,损掉物的外在荣华。但是这样对它来说,却是有益的,会生存的更长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往,导致益,增益万物的外在荣华。但是这样对万物来说,却是有害的,因为他们长到生命的巅峰,也就意味着马上进入凋残死亡的另一半周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打个比方来说明下这个道理。两盏油灯,一盏灯,把它的灯芯调的很小,损了他的光芒,但是它却可以点燃很久不熄灭。另一盏灯,把它的灯芯拨的很大,光芒四射,没多久就油尽灯灭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人之所教,我亦教之。\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这句对应的是前面的人之所恶一句。人们都厌恶自己不够闪亮,不够光芒四射,不够荣华富贵。这就是人们通常所遵循的教行,我也会教行这个道理,这就是益之而损的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本来一盏油灯加满油正常使用,可以用十天,不过有些人,非要把灯芯全拨出来,虽然非常明亮,但是用一天就油尽灯灭了。这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意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益之而损,是只知雄不知守其雌,这样的教行,是为雄之道,所以称之为教父。有教父,则肯定也会有教母,能守其雌的,就是教母。后面章节里面,会讲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那个就是教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生万物,都赋予了它们天命,有天命则必有其天年,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尽其天年,有的人就不能呢,点灯熬油太严重的了,益之而损的太严重了。同理,侯王治理天下,也是如此,不可以对天下益之而损,这是反面教材。\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知往反之理,明损益之辨的人,太少了。能名此理,治事则事成,治身则成真,治国则能万世天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第四十二章\u003Cbr\u003E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u003Cbr\u003E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u003Cbr\u003E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gǔ),而王公以为称。\u003Cbr\u003E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u003Cbr\u003E人之所教,我亦教之。\u003Cbr\u003E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微信订阅:微信公众号 至道学宫 zhidaoxue\u003Cbr\u003E或扫描下方二维码\u003Cimg src=\&9a97e3aa75a887f6a68f15e1d4b24590.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u003E&,&updated&:new Date(&T10:06:4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7,&likeCount&:2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06:4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7,&likesCount&:21},&&:{&title&:&连载丨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四十五」天下之至柔&,&author&:&byxsheng&,&content&:&\u003Cb\u003E上章回顾\u003C\u002Fb\u003E\u003Cp\u003E道生万物,损之而益为生,益之而损为杀。如何才能生存的更长久呢,人们通常都崇尚益之而损,所以都不得尽其天年。天下之至强者,更不能尽其天年,所谓不得其死。所以,侯王治理天下也应当引以为鉴,不要用无道之强梁,而应用道之柔弱。如何运用道之柔弱呢,这正是本章要讲的内容。下面进入正文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天下之至柔,道也。天下之至坚,物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下再坚硬的事物,也莫不是阴阳二气所化成。而道之虚漠冲和之气,则是调和二气的指挥者和设计者。再坚硬的东西对它来说,都如同驰骋于无物之境。\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无有,至柔之柔,无形无状,无物无像,虚漠冲和之气,未始有有者,是谓无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间,至坚之坚,坚硬到没有任何间隙。再坚硬又如何呢,至柔之虚漠之气,依然可以驰骋在这没有间隙的最坚硬的东西里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以此而知道,人之所为,有为之益,不过都是益之而损。而道之所为,无为之益,则是损之而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万物莫不赖道而成,以道充体。道充之,益之,虽无为却无不为,无所益而无不益。\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道从来不用告诉万物如何生活,它们自会自然而然的生生不息。这是不言之教。正是因为道从来不耳提面命的告诉人们如何如何生活,人们反而刻意以其天真合其天命,率性而成,尽其天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也从来不刻意增益万物什么,如此,万物才能尽其天年。不至于如强梁者那样,不得其死。这才是真正的不益之益,无为之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反观天下之人,具有这般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德行的人,太少了。人们通常更喜欢崇尚一些伪诈巧智之言论德行,以妄为常。老觉得别人应该怎样怎样,不仅如此,还自作聪明的,去做一些自认为有益于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越是这样,反倒越是益之而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道德经》第四十三章\u003Cbr\u003E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u003Cbr\u003E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u003Cbr\u003E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微信订阅:微信公众号 至道学宫 zhidaoxue\u003Cbr\u003E或扫描下方二维码‘\u003Cbr\u003E\u003Cimg src=\&9a97e3aa75a887f6a68f15e1d4b24590.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u003E&,&updated&:new Date(&T11:34:2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likeCount&:2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9:34:25+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likesCount&:26},&&:{&title&:&连载丨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四十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author&:&byxsheng&,&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名与身孰亲?\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上一章讲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道理。与之相反的呢,则是有言之教,有为之身。本句里的名,指有言,对应的是不言之教的反面。身,有为之体,对应的是无为之益的反面。\u003Cp\u003E先有不言之教,后有无为之益。其反面,也是如此,先有名,有名之后,可言可说,进而,人以这些名教言说,构建成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就是身。在道德经看来,人的自我,只是后天的一种发明,是知识的产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道德经认为,所谓返璞归真之人,无名无欲无身无为,能同于道未生无,无未生有,有未生万物之前的那种虚境,从而可知道之大,虚之通,这就是大通之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名,就如同积木一样,人用它们来搭建自己,组成了一个我,这个叫做我的事物,本来就是外部世界的素材,人用外部世界的素材,来搭建了一个和自己无关的我,这个自我之身,和那些构成这个自我之身的素材,都只是身外之身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名是你呢,还是身是你呢。既然都不是你,那么又和你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没有关系,那又何亲之有呢。\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身与货孰多?\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以有名之身,行有为之事,天下之事,为而执之,无有穷尽。怎么做,也做不完,怎么追求,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的一生,一旦落入了这个有名之身,他就坠入了有限之中。人即便有再大的能力和精力,即便生命也足够长,那也只是多点和少点的区别。本质上,也根本摆脱不了这种有限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货,就是人要去追逐的事物。事物总是在变幻,在时间纵深上没有止境,在多样性的广度上,也没有止境。人以有限之生命,在面对这么多无穷无尽的外部世界的对象时,显得是那么的无助。你来追我呀,怎么追,都比你多无穷倍。\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得与亡孰病?\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尽管是那么的眼花缭乱,还是去追了。就如同走进了一片欲望的森林,森林里什么都有,看到什么都想拿,都想拥有。可是,怎么也无法一次把所有的漂亮衣服都穿完,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吃完,得到一个,就意味着错过了其他的所有。这么看,得难道不是失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既然注定不能得到所有,那么错失过的那些,就真的比手里现在得到的这个好吗?要不干脆,把所有的都失去呢,会不会心里没那么多遗憾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有名之身,行有为之事,既不可能得到全部,也不可能失去全部。在得失之间,不管进退,都是亏。\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本来,域中什么也没有。那时候天地万物,还没有被生出来。接着,天地万物被生了出来,不同的事物之间,别有了差异和天性,于是要标划描述这些不同的事物,只能分门别类,这是这个,那是那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既然有了彼此,那么自然的就会有是非。有了是非呢,人就会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喜欢的呢,就想越多越好,不喜欢的呢,就希望越少越好。道生万物,万物初始为一。有了名相和是非呢,一就被裂为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如果万物为一,何为此,何为彼,何为是,何为非?一裂为万,道之亏也。穿梭于万种碎裂细物的杂多乱亡之间,是其是,非其非,爱之所以成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爱之甚,必藏之多。藏之多,道必亏之尽。道亡,藏之愈厚,祸败愈烈。\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道之不亏,为全。一之不裂,为足。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就不会役累于物,而是以道御物,使万物自来归附于自己。物为君,己为臣,物为上,既为下,此谓大辱,失道而不可御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既明万物为一,又知万物之所名。不亏道,对万物应而不遣,观而不乱,静静的看着它们归附自己,而不动不燥,不欲不为,不厚不薄,以静笃而守之,是谓知止。知止,则道不亏,德不悖。道全德足,故可以长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道德经》第四十四章\u003Cbr\u003E名与身孰亲?\u003Cbr\u003E身与货孰多?\u003Cbr\u003E得与亡孰病?\u003Cbr\u003E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u003Cbr\u003E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订阅:微信公众号 至道学宫 zhidaoxu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扫描下方二维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706ca19ee9.jpg\& data-rawwidth=\&258\& data-rawheight=\&258\&\u003E&,&updated&:new Date(&T09:43:4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3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43:4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36},&&:{&title&:&白云道馆讲习丨商道经略中的时、局、势&,&author&:&byxsheng&,&content&:&最近一些朋友经常问,如何才能把所学的思想和道理,和生活现实结合起来,用来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正是先秦诸子们思想的本旨之所在:经世致用。\u003Cp\u003E学问最终都是要用来指导并解决现实问题的。所以便成立了白云道馆,学以致用,用先圣们的思想,解决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是白云道馆的定位,和至道学宫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白云道馆的载体,不是知乎上的专栏,而是以微信群为载体的线上道场。申请加入白云道馆的方式:加我微信号 byxsheng ,然后会被邀请入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白云道馆每周一、三晚上八点开讲。前面一小时为讲习时间,后面45分钟是答问时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的讲习主题,是应一些科技圈创业圈的朋友邀请,帮他们以道家思想的角度来分析商业经营中的战略决策方面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讲习目录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题目:商道经略中的时、局、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时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局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势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经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五、略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时间:今晚20:00-21:4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思想,不仅可以运用在商业经营上面,也可以运用在任何领域。因为大道为一,其用各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有兴趣加入白云道馆同道,请加我的微信,微信号 byxsheng 。加我之后,我会邀请同道们入群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下是讲习文字整理完整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时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都知道,天会下雨。如果要问,天为什么会下雨呢?因为有云层。再 问,为什么会有云层呢?因为气流带着水蒸气在运动。再问,为什么又会有气 流呢?因为陆地和海洋之间之间存在温差,所以会导致热力循环。继续问,为 什么会存在热力循环这种现象呢?因为地日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导 致的。再问,为什么地球会公转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一个层面的问题,都是由更高的层面所塑造和导致。这个就是道家思想 的思维特征。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更低一级的层面,那么就根本无 法解决更低一层的问题,甚至都无法理解。也就是说,如果做不到知其所以 然,那么很可能也做不到知其然。\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试图以更低层面的现象,来解决更高层面的现象,自下而上的来应对 更高层面的问题,在道家思想看来,那就更不可能了。管仲说,以家为乡,乡 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 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这个道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道是第一推动力,也是第一因。在它的推动下,自上而下,层层往下递 推,天地万物都在运转。这个现象,叫做造化。通俗的讲,造化如果是标划万 物的一个坐标的话,那么时间就是它的横坐标,物象就是它的纵坐标。\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给定任意时刻的横坐标,也就是给定时间的话,那么世界上的物象就是固 定和静止的。所谓时也命也,是说,天地造化出来一个什么事物,那是刚好造 化之能的横坐标走到了这里,只能生成此物而非他物。动态的时间,在静态的 物象之间,是一一对应的。所谓天命、禀赋,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了 一个公元 20 世纪的人,而不是几亿年前的恐龙,那是因为时间轴刚好拨到了这 里,必须如此。\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造化像一个车间里的流水线一样,它永不停息。任何事物,在出生之前都 不存在,在消亡之后也不存在。所以,如果我们把着眼点放在物象之上,那么 就找不到用来理解这种变化的规律和依据。因为物象在只是所有时刻静态图像 连成的动画。时间先于物象,到了什么时间,该生成什么物象,这是有章可循 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世界的确定性,并非由物象决定,而是由横坐标的时间决定。所以,我们研究时间,才能理解变化。才能理解纵坐标上面所对应的物象。 比时间和造化更高的层面,我们今天不做展开。我们从动态的横坐标时间 轴来研究变化,通过理解变化来理解世界如何运转,也足够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局篇\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格局这个词,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高频词汇。它通常指人的境界和高 度,在横坐标时间轴上,境界和高度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动态的时间,没有 这样的属性。只有静态的纵坐标的物象,才有高度和境界这种属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格本来的意思,是指树木的枝条,一棵树上,长出来很多枝条,每一根都 和其他的不同,占据着属于自己的空间。而局呢,是尺字下面一个口,有束缚 的意思。一个伸长,一个束缚。这样一来,物象在那个时刻,就被固定住了, 变成静态,对应成造化坐标纵坐标上的一个值。一个人的格局高,是说他比其 他人,在同样的时刻,理解了纵坐标上面更高的存在。\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格局高的人,就如同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无论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 如何变化,都无关大局。因为他在物象的维度上,比别人站在了更高的层面。 所以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理解别人不能理解的现象。\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造化这个坐标系里面,在物象这个纵坐标上,占据更高层面的人,会表 现出很卓越的理解力。而在时间轴上面,比别人占据更高层面的人,则会表现 出更卓越的洞察力。所以古人讲,读史可以明智。因为占据的时间越多,越能 理解时间的脉动和韵律,才能在物象未兆之前见端倪。而在横坐标和纵坐标两 个坐标上,都出在较低层面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力。\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洞察力卓越的人,可以判断出来,他未来将处于什么样的世界里。理解力 卓越的人,可以判断出来,现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而观察力卓越的人,则是被世界拖着走,既不能判断未来,也不能理解现在。 他们活在已经废旧的镜像世界里。\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势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静态世界中,局确定下来。那么在给定的任何一个局里面,它都由若干 物象组成。这些不同的物象之间,使它们构成生态的主要联接方式,是竞争关系。比方说树上生长了很多枝条,一个大了,必然会挡住另一个的阳光。这个 强弱关系,就体现为势。强大的那一方,可以称之为权盛者,弱小的一方,可 以称之为权衰者。\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理解了所处的时代,会理解很多局。确定要进入了一个局之后,在 这个局里面,又发现有很多股力量。如果要赢,那么选谁呢?洞察力卓越的 人,通常会选将来会成为权盛者的一方,理解力卓越的人,通常会选择目前处 于权盛者地位的人。观察力卓越的人,他们会选择自己能理解的那一方,而不 论盛衰。\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一个已经选定的局里,如何成为权盛者。顺势者昌,逆势者亡,讲的 是,不要和当前的权盛者为敌,而是应该借助他们的力量。这是顺势。等自己 成为权盛者时,才能够造势。理解了时代,理解了格局,理解了形式,这样起 码可以立于不败。\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时、局、势,都确定下来之后。然后才能讲定位。定位就是说,在这样的 时代,这样的局面,这样的形势下,我如果站在那个位置,对自己最有利,自 己的自我实现上,也会更加彰显,活成一个卓越的人,经营成一个伟大的企业。\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经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确定了自己的定位,就会从这个定位出发,接下来就是会给自己设定目 标。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要成为这样的人,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业。经,讲 的就是筹划和管理。筹划自己的事业,管理自己的团队。\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所以,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成一个 利益共同体的前提是,这个管理者,必须是通观全局的人,能够运筹帷幄,不 能拘泥于一事一物一城一地,就好比掌舵的人,不能成天心里想着给锅炉里加 煤这种事。不然船就会容易翻。\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维系和凝聚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根本是什么 呢,是员工要有利可图。有的组织,可能并非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 的,所以这样的组织,分崩离析的也快。\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五、略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略是指什么呢,举其要而用其精、用功少者皆曰略。通常,人们常说的, 战略,谋略,都是如此。找到要害,用其精髓,于是可以事半功倍。为什么人 们要讲战略呢,因为资源天然的都是有限和短缺的。这里用了,那里就用不了 了。所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什么地方,才能发挥出来最大的效用,这个就 是战略决策的学问和本质。如果资源是无限丰饶的,可能也就没有战略这回事 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战略决策的要旨又是什么呢。如果只是局限于当前的问题和当前的任务, 是无法谈战略了。所以才需要层层铺垫,从时讲到局,又从局讲到势。再接着 讲经。理解更高层面的状况,理解自己的资源,然后才能找出来一个事半功倍 的策略。给自己的业务和团队,定一个方向,选择一个策略定下来往下走。这 就是战略。\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好的战略的标准,不违背时,不违背局,不违背势。而且,量力而行,不 穷竭和过用自己的资源。坏的战略是什么呢,世界在向东走,它在向西走。为 什么它要反着来呢,因为他不理解时代,不理解局面,不理解形势,也不理解 自身的力量和资源。\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六、商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古人说,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可见,自古以来,就有行与坐之分。而现 在的商业图景,则又变得更加的复杂。因为媒介技术的革命,使商品的交换和 实物交割相脱离。资产证券化,信用证券化,风险证券化,一切看上去,流动 性都在变得无比的丰裕。\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个超流动性的商业环境中,未来的趋势是,会出现一个最极致的,从 把一切证券化,升级到把一切都信息化。在实物交换的商业 1.0 时代,车马舟 船的运力是关键。在证券化的商业 2.0 时代,流动性是关键。在信息化这个 3.0 时代,理解媒介,信息建设能力,则成了关键。\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七、货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里讲的货,就是指商品。在商品 1.0 时代,商品是指有形的物品或者劳 务。在商品 2.0 时代,服务业则成了商业标的的主体。现在,或者在不远的未 来,商品的属性,还会继续嬗变,这表现为,商业行为的主体,和主体本身的 脱离。\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谁在消费,谁再生产,似乎一切都变得模糊了起来。驱动一个社会和商业 生态,生产什么,或者不生产什么的机制,即将发生彻底的革命。\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问题是,生产什么,和不生产什么,取决于对信息化的商业版图里的 数据的占有量。未来的生产资料里,第一要素,应该是数据。\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八、值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价值是什么。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价值”。有的人认为黄金值钱,而 有的部落则把石头磨成轮子,认为石头更值钱。有的人认为梵高的画值钱,而 梵高生前穷的饭都吃不起。所以,真正的价值,应该是权盛于权衰之间的势 差。\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理解事物的盛衰兴亡,并理解它们为什么会盛衰兴亡,这样才能够捕捉到 这种势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里面体现的就是势差,就 是价值。关键是,得在毫末之时持有,在合抱之时出手。这才真正理解了盛衰 兴亡。\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 列传》里面的这句话,道尽了商业的本质。没有一直赚钱的行业,也没有一直 不易手的商品,在这个永恒变化的世界里,有能者发达,无能者瓦解。\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什么是有能者呢,能够理解时、局、势,又能理解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能够以利益共同体和价值观来凝聚团队,并能从思想的高度上下沉到现实问题和任务中去,表现出卓越的达成使命和目的的能力。\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无能者,则恰好相反,他们既不能通达世界如何运转,也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这样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追求成功会收获失败,已经成功的,如果走上了无能者之路,则之前的基业也都会瓦解。\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4:00:0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3,&likeCount&:10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2:00:0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3,&likesCount&:107},&&:{&title&:&白云道馆讲习预告丨如何才能不生病&,&author&:&byxsheng&,&content&:&\u003Cp\u003E最近一直很多知乎私信问养生的问题,养生,说白了就是怎么不生病的问题。至于生病了怎么治,那是医学问题。我不是医生,也不给人治病,本次讲习只讲怎么让人不生病的学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讲习场所和形式:白云道馆微信群线上实时文字直播。\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时间:日,晚上20:00-21:45。也就是今天晚上。前一个小时是文字直播时段,后45分钟,为答问时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讲习目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疾病是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人为什么会生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不同的世界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不同的疾病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如何才能不生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康复训练的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如何参加本次讲习活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加我微信 byxsheng 然后申请入群。\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本课程已完成,下面是全文实录的整理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疾病是什么 \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汉代之前,道和医是不分家的,所谓道医同源。所以本次讲习,也是从 道家思想的视角来了解人的身体和疾病。道家思想,一贯是从整体把握事物, 从更高层面理解并解决事物。对待身体和疾病,也是如此。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汉字里面,有三个字,是和疾病有关的。分别是恙,疾,病。这三个字 虽然在汉语中,都有疾病的含义,但是各不相同。恙,本意指的是忧虑。后来 引申为七情不节所导致的内伤病。虽然它有病的意思,但是侧重于指由于内因 而引起的疾病。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疾这个字,疒字旁一个矢。矢,就是箭的意思,箭可以伤人,疾的本义是 指兵伤,后泛指疾病。侧重于指由于外因导致的外感疾病。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病,疾加也。就是说,恙和疾,越来越严重了,就成了病。病这个字,疒 字旁一个丙。五行中,丙丁属火,所以在道和医中,丙有时候是火的代称。邪 气炽盛,正气开始攻打邪气,正邪相交,人体就会出现发烧反应。所以,病是 指很严重的邪气客身,正气和邪气发生很剧烈的斗争,打的身体都烧起来了。 它比一般的苛疾要严重的多。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着重讲下疒这个字,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病字旁。这个字读 nè,它的 本意是指,倚着靠着的意思。人歪歪斜斜的,不正了。他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 呢,是指人违背了一些恒常的道理,才会导致不正。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人为什么会生病 \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道家的思想里面。人是天地的造物,所以也被天地这个更高层面的系统 所主导。如果人违背了这个更高层面的规律,那么就会失常,失常了,也就不 正了。汉语里面,正常这个词语,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疒,病字旁,为什么歪歪斜斜的就叫病字旁呢。就是因为,人在疾病的状 态,他是不正常的。那么有人要问了,正常,以什么为参照系呢,以什么为标 准来衡量呢,这个标准,就是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同构理论。合于天的,就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常,悖于天的,就是失常,就是不正,就是疒。长时间的与天地相悖,那么 身体也就“不正常”了,生病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 疾不起。”只讲天人相应,天人同构太抽象。这句话就比较具体的阐述了这个道 理。天地之常表现为,阴阳四时,它们是万物生生不息,生死的根本原因。逆 之,就会生病。从之,就会不生病。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句话里面,生病 也起于过用,这是中国传统医学里面,对于病机的最基本的论述。为什么会过 用呢,因为人顺从天地这个大系统,就会搭便车,特别省力。而一旦违逆了天 地这个更高层面的系统,就如同逆水行舟,爬上坡路,顶风航行,必须得用更 大的力气才可以。这样就会导致过用。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并且,人如果一旦形成一种惯性的生活习惯,违逆天地的不良习惯,那 么,他就会以妄为常,把错误的生活方式和做法,推到极致。直到把自身的精 气神全部开泄穷竭光,以大病一场来收场。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气不正,故有邪干。人如果总是把自己的精气神都耗费掉。那么身体就 被掏空了,就如同点灯熬油一样,油尽灯灭。正常的真气被穷竭光,开泄光, 那么这个躯壳里面,邪气就会趁虚而入。因为没有正气能够抵御并驱逐邪气 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不同的世界观 \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传统的世界观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同构的,一层层的嵌套起来。每 一个更低层面的小系统,都由更高层面的大系统所主导。所以,才有天人相应 的思想,才有天人同构的理论。天地分阴阳,人体也要分阴阳,天地有升降, 身体也要有升降。天地有日夜,人也有作息。 \u003C\u002Fp\u003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920p 能用三星pay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