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 请问三足鼎立地图买币买装备找谁哪个商

货币银行学案例
&&&&案例一:黄金货币金融属性的变迁中国是最早将黄金作为货币的国家之一,最早在公元前 22 世纪的夏代就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了。欧洲 最早的金币奥古斯塔铸造于 1231 年,1252 年佛罗伦萨铸造了著名的金币弗罗林。以中国为例:殷商及西 周时期,黄金作为制造装饰品的贵金属很早就为人们所喜爱。根据《春秋》《管子》等文献记载,到了春 、 秋战国时期黄金已经具备了以下功能:第一,&&&&交换手段;第二,价值尺度;第三,国际货币( “国际”是指当时 的诸侯国之间) ;第四,大量用于赏赐、馈赠、贿赂。到了秦朝至西汉时期,黄金货币开始盛行。秦始皇统 一六国以后, 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规定黄金为“上币” 。西汉交易中盛行用黄金,小宗买卖都使用铜 钱,价值大的均以黄金计算,关系重大的活动都使用黄金。在此阶段黄金充分履行着赏赐、贮藏财富以及价值 尺度的职能。东汉至隋朝时期黄金的流通作用减退,黄金愈加贵重,黄金的用途有了很大改变。用于大额支付 和商品交易的情况锐减。黄金主要用于贮藏和装饰。第一,黄金充分发挥了价值保值的作用。第二,奢侈的黄 金饰品成为时尚。南北朝时,黄金制的钱币开始出现。唐宋时期黄金货币作用的上升,唐代金银仍被视为财 富宝藏,用于赏赐和馈赠、贿赂等。元朝以后黄金货币作用的消失,元朝以后,纸币逐渐流行,黄金进一步退 出流通领域。 尤其是明朝,曾明令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 黄金的货币地位正式被取消, 黄金主要起贮藏作用 。 在近代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之前,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 。在金银复本位 制度下,政府规定金银之间的价值比率并按这一比率无限买卖金银。此时,黄金的金融属性充分体现在: 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时间货币的职能上。 历史上第一个金币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以黄金为核心本位货币。到 1914 年已有 59 个国家实行了金本 位制。黄金是货币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也是最后一个本身拥有价值而又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与价值尺度的 实质性货币。黄金是本位货币,是国际硬通货,可自由进出口,可支付贸易赤字,可作国内货币流通。黄 金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一战对金本位带来冲击,1933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黄金紧缺并 且受到官方控制, “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各国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 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伦敦黄金市场关闭 。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黄金的金融属性主要体现在其货币职能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随着美元的逆差、黄金储备的减少以及美元过 剩等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里芬难题” 。美国于 1971 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 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1978 年 4 月 1 日, “牙买加协议”生效,协议规定黄金非货币化,黄金既不再是各国货币的评价基础, 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牙买加协议使黄金失去了其最直接的金融属性――货币职能。尽管黄金 不再在货币体系中发挥作用,黄金仍可作为一种能突破地域限制和时空阻隔的国际公认资产,黄金具有其 独特的流通性和变现性,仍是重要的国家储备资产和战备资源。作为投资载体,黄金仍与金融活动保持着 关系,信用货币缺乏的情况下,变现黄金是最后支付手段。 尽管黄金逐渐被非货币化,但黄金的金融属性仍然在多次事件中凸显:例如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亚 洲东南亚多国货币汇价急跌、2001 年的美国 911 事件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中、2002 年全球反恐和印巴紧 张局势以及今年 4 月一意孤行的美国对伊拉克战局中,黄金价格上升,成为瞩目的焦点。 在当代,黄金仍然是各国外汇储备地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央行认为不管黄金的价格如何变化,它仍然 是全球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央行目前拥有黄金储备 875.6 吨.占外汇储备总量的 50 %。近年来,虽 然一些发达国家央行试图减少部分黄金储备,也有发展中国家在增加外汇储备,但是总体情况来看,黄金 储备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利用黄金也产生了新的融资方式。一般黄金融资包括黄金股票、黄金债券、黄金借贷、黄金租赁等。 例如,黄金借贷就是商业银行以黄金作为贷款(只收取利息) ,客户用黄金偿还的一种融资方式,俗称“借 金还金” 。这是黄金具有货币和商品双重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黄金生产企业的融资方式。80 年代黄金借贷 成为金矿开发的一种融资方式 (由泛大陆金矿有限公司 1984 年向梅斯西太平洋集团贷款 6 万盎司黄金用于 开发该公司的帕丁顿金矿首创) ,因其利率远低于货币贷款利率而受到黄金生产企业的青睐。在这种融资方 式中,央行无需承担风险直接将黄金储备贷给黄金生产企业,以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商业银行以自己 的资产做抵押,向央行申请黄金贷款.获得贷款后.通常按黄金贷款企业的要求将黄金在现货市场上出售; 获得的资金转为借款人所需的项日开发资金;借款企业以项目未来生产出的黄金归还黄金贷款本息,借金 还金有锁定黄金价格、规避价格下跌的保值功能。而通过黄金租货业务,黄金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商业银行 向黄金首饰加工企业提供黄金租赁服务.以降低原材料库存.缓解流动资金压力,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 黄金还成为了新的投资工具。例如,电子黄金 e-gold。1996 年美国一家公司推出电子黄金 e-gold 、 利用 internet 的网上支付平台, 彻底粉碎地域概念, 使电子黄金再次步人流通领域, 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 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电子黄金其实是一种服务,当客户开立了一个电子黄金账户并注人资金后,就可以买 入黄金在内的贵金属,之后他们就拥有了以这种金属为基础的货币,承受黄金涨落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 投资者一旦购买了电子黄金,就同时获得了投资和信用卡的双重功能,不使用时等于是储存了黄金.从而 起到回避风险的保值作用,而这笔资金又可随时用来支付使用。我国国内银行所涉及的黄金零售业务品种 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实物交易的条块金、金币;一类是“纸黄金” ,以记账方式来表明黄金买卖的黄 金存折,适合个人投资者利用金价波动人市交易,赚取利润。思考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黄金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当代,黄金仍然具有货币金融属性 吗1 案例二:未发行的深圳“特区货币”2006 年 8 月,深圳原副市长周溪舞在回忆录中披露了特区初创时曾准备发行“特区货币” 的经过,票样已经印制出来,但最终还是在特区的历史中悄然逝去。 深圳特区成立时,周溪舞任深圳市主管金融的副市长。一位好友来深圳办事,周溪舞在一家 有名的饭店款待这位朋友。饭后当周溪舞准备结账时,被告知饭店不收人民币,只收港币和外汇 兑换券。周溪舞觉得很奇怪,仔细问了服务员才知道,这家饭店是一个香港老板用港币投资的, 饭店老板挣来的人民币却很难兑换成港币带走,所以就要求吃饭的人不能用人民币埋单。 周溪舞解释说,别小看这样的事,这在当时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因为在特区创办初期,许多 外商和港澳台的商人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 汇率不能自由浮动、 资金就更 不能自由进出,这就给投资和经营造成了很多不便。 随着港币越来越流行,有专家认为,再不制止这种势头将会使特区沦为香港的金融附庸,经 济、物价等会受到港币利率和汇价变动的影响。1981 年春,鉴于深圳货币现状,兼任中共深圳 市委第一书记的广东省省委分管经济特区的吴南生提出发行“特区货币”的意见,以便运用金融 手段促进特区经济发展。 周溪舞说:‘特区货币’具体的运作全在中央,1985 年发行‘特区货币’的准备工作全面 “ 展开,并通知我们深圳这边做好法规、政策等各方面的准备。 ”据周溪舞透露,当年“特区货币” 的票样就已经印制出来了。纸币面额分 5 元、10 元、50 元、100 元、500 元 5 种,图景选用的是 黄帝像;硬币面额分 1 分、2 分、5 分、1 角、5 角、1 元 6 种,图景用的是飞禽图。 周溪舞说,当时经济学者对“特区货币”争辩异常激烈。反对意见认为,发行“特区货币” 后,如果不能代替当时市面上人民币、外汇兑换券、港币的话,必然会造成金融秩序的紊乱,增 加金融管理的困难,更为主要的是担心“特区货币”会对人民币造成冲击。 1984 年 4 月, 陈云与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国务委员谷牧在杭州谈到 “特区货币” 时说: “对 是否搞‘特区货币’ ,我考虑比较多如果各个特区都发货币,人民币的‘腿’会越来越短。 因为‘优币驱赶劣币’ ,是货币的客观规律。 ”周溪舞清楚地记得,1986 年的春天,谷牧在北京 就经济特区问题答中外记者时谈到,深圳流通三种货币,原来准备发行一种“特区货币”来解决 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太复杂,即使解决了深圳的问题,也不等于解决了其他特区和沿海开放城 市还可能面临的共同问题。 所以, 我们要采取很慎重的态度, 再推迟一段时间来解决。 与此同时, 深圳经济特区的外向型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周溪舞说: “由于我国银行在金融、货币政策方面进 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外资企业在资金出入方面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困难了。所以我认为,最后没 有采取发行‘特区货币’的办法是正确的。 ”思考题:如果当时发行了特区货币,你认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 案例三:亚洲货币单位的讨论2006 年 5 月,亚洲开发银行在印度的海德拉巴召开年会,中国、日本和韩国及东南亚国家 联盟的财长齐聚一堂。 会议的主题是研究促进亚洲地区的金融稳定, 探讨创立区域性货币单位等 问题。 西方媒体和金融专家对此次年会十分关注, 因为自 1997 年亚洲国家遭受金融风暴的袭击 以来,有关实现区域性货币单位,即亚洲货币的提议一直存在,而如今首次进入决策阶段。 有专家认为,亚洲各国经历了 1997 年的金融危机之后,都渴望维持汇率的稳定。而且,区 域内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不断增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势头迅速发展。 现在区域内大部分国 家重视货币与美元的联动, 随着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发展, 有必要将亚洲国家的货币浮动幅 度控制在小范围内。 早在 2005 年 10 月, 亚洲开发银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办公室官员曾向媒体透露, 亚洲开发银行 将在 2006 年开始编制和公布亚洲货币单位。亚洲货币单位有望成为亚洲共同货币(“亚元”)的 “原型” 。据披露,该货币单位将参照欧元的前身欧洲货币单位,采用“一篮子货币方式” ,将按 比例反映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额。所以,亚洲货币单位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以及 东盟 10 国等 13 个国家的货币,将主要作为测试成员国货币稳定程度的指标。 有媒体指出:亚洲货币单位(acu)是一个指数,它通过若干亚洲国家货币的加权平均数来捕 捉假设中的亚洲货币的价值。指数中各种货币的权重视经济规模和贸易总额而定。 美《国际 先驱论坛报》曾刊发一篇题为《美元遭到唾弃,亚洲货币单位呼之欲出》的文章认为,亚洲并不 是想用亚洲货币单位取代各国货币。 亚洲货币单位是一个记账单位, 不会用于现实交易。 文章说, 假如亚洲货币单位成为亚洲汇率管理中的支柱,那就会开始产生影响。有迹象表明,这正是亚洲 国家的目的。据悉,包括中日韩等国在内的与会国,在海德拉巴商定“立即着手讨论建立一套制 度来协调外汇政策” 。因为,亚洲货币单位大大有助于这种协调。它可以成为一种“一篮子”货 币,各个亚洲国家可以让本国货币盯住它从而把价值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金融专家认为,假如亚洲国家不再认为美元具有可靠的保值功能,那么,亚洲货币单位很可 能会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货币用于开具发票、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媒体注意到,日本一直在大 力宣传亚洲货币单位的理念。在现任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的日本前财务省官员黑田东彦积极努力 下,亚洲开发银行打算今年开始计算并公布几份亚洲货币单位,其中一份将由 13 种货币组成, 包括日元、人民币、韩元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柬埔寨、老 挝、缅甸和菲律宾的货币。 《国际先驱论坛报》认为,如今中国已掌握了主动权。虽然研究工作 将在日本展开,但亚洲货币单位的组成将由东盟来决定。而日本虽然是“东盟+3”的成员,影 响力却日渐下降。美国著名投资银行 jp 摩根认为,亚洲应以中国为中心大胆创立“亚元” ,而把 日本排除在拟议中的亚洲汇率机制之外。 它呼吁中国及其亚洲相邻经济体把货币结合在一起, 创 造一种亚洲货币单位,并逐渐允许它对其他外部货币自由浮动。该金融机构称,这一做法将减少 全球失衡现象,允许亚洲国家在不失去竞争力的同时加强其货币,并促进地区的稳定。思考题:你认为亚洲货币单位是否因该建立它将带来哪些方面深刻的变革3 案例四:布雷顿森林体系讨论1944 年 7 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 44 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 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 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 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 ,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 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了战前 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并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 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 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 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 年为 6.8%, 年为 7.9%,1965 —1970 年为 11%;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 年为 7.7%,而战前的
年,平均每 年只增长 0.7%。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 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进入 60 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1950 年以后,除个 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 1971 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 83 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 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 246 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 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此后,逐年减少,至 1971 年 8 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 102 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 520 亿美元, 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 1/5。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 ,1973 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 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 1000 多亿。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 里芬难题” 。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 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 1960 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为此,美国于 1971 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 1973 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 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美国与西方主要富国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解体,只是布雷顿森林体制解体后的部分景象。另一部分的景 象是美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关系、汇率制度依然没有改变,盯住美元、使用美元和储备美元,依然 是美国与这些发展中国家权利义务关系的象征。根据西方媒体报道,2001 年美国货币发行量达到 7.8 万亿 美元,其中在美国国内流通的只有 6000 多亿美元,比重不到发行总量的 8%。另据报道,2004 年,全球官 方外汇储备中,美元达 3.4 万亿,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 72%,其中亚洲央行拥有 2.2 万亿美元。全球外汇 交易总额的 68%是美元;全球贸易总额的 68%是通过美元结算。通过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依赖,美国维持了 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如何建立 21 世纪的国际金融体系这似应首先回答如何在协调美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 同时,协调和改善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 目前,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问题成为国际舆论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大量事实表明,布雷顿森林机构 遭遇诟病的根本在于其决策机制的偏颇。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两机构的贡 献至今未能在机构治理框架中得到应有的承认。 据研究, 债权国对基金运行成本的贡献比率由原先的 72.3% 下降到 2004 年的 23%, 而借款国的贡献率则相应上升。 但发展中国家对两机构直接和间接的财务贡献并未 在投票权中得到体现。发达国家往往在两机构的决策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2005 年基金投票权分配的现状 是:美国占 17.14%,日本占 6.15%,德国占 6.01%,法国和英国各占 4.96%,西方七国共占有 45.4%的投 票权。如将其他发达国家任执行董事的混合选区的投票权计算在内,则发达国家控制的投票权占到了 60% 以上。这实际上赋予了发达国家在许多重大事务上的否决权。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决策过程中的看客。思考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分别什么4 案例五:安然事件与诚信危机2001 年 11 月下旬,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承认自 1997 年以来,通过非法手段虚报利 润 5.86 亿美元;在与关联公司内部交易中,不断隐藏债务和损失,管理层从中非法获益。消息 传出,立刻引起美国金融与商品交易市场的巨大动荡。安然股价去年曾一度高涨到 90 美元,如 今跌至不足 1 美元,许多中小投资人损失惨重。 事件中,负责对安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安达信成为焦点。人们指责其没有尽到审查职责。 在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对安然破产事件的调查中,安达信的职业操守受到质疑。在安 然公司,安达信 2000 年获得的咨询收入高达 2700 万美元,审计收入达 2500 万美元。英国《金 融时报》指出,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与审计业务没有完全分开,这种关系过于亲密、缺乏独 立性的结构,难免引起会计事务所与客户“相互勾结” ,中介机构的诚信值得怀疑。在安然正式 宣布申请破产程序后,平日竞争激烈的“五大”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罕见地走到一起。普华永道 (pricewaterhousecoopers) 、毕马威(kpmg) 、安永(ernst & young) 、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和安达信(arthur anderson)发表联合声明:将继续致力于对财务公开业务的改革, 制定新的标准,对企业运营中可能的欺诈行为进行监督。 早在 2001 年 6 月,安达信被 sec 指控为 waste management inc.“欺骗及伪造账目” ,被华 盛顿联邦法庭罚款 700 万美元。安达信同意支付罚款,并同意遵守 sec 有关反欺诈行为的禁令; 同时,一位资深会计师被罚终身禁入。这是迄今为止安达信受到的最严厉的民事处罚,也是 20 多年来 sec 首次对“五大”采取如此严厉的处罚措施。安达信与 waste management inc.的业务 关系长达数十年。过去 10 年中,该公司支付给安达信的费用高达 2000 万美元。据 sec 调查, 数十年来,waste management inc.的每一位 cfo 及每一位首席会计师都曾经在安达信担任过审 计员。安达信在 waste management inc.得到的咨询费约是其审计费的 10 倍。 面对公众质疑,会计师事务所多辩称被作假公司错误的数据误导,自身不但无辜,且还是受 害者。由于“五大”通常既为某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也为该企业提供咨询,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 冲突。近年来,会计公司面对上市公司弄虚作假问题,往往“网开一面” 。会计师行担心,一旦 得罪客户,将无法获得高额的咨询收入。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传统上专注于会计及审计服务, 延伸至税务咨询、 管理咨询业务所占的 比例很小。但这一情况在 90 年代发生了显著转变。1993 年美国六大事务所的管理咨询业务收入 仅占总收入的 32%;随着 brp(企业流程改造) 、erp(企业资源规划) 、y2k(计算机千年问题) 维护、网络基础的供应链管理及电子商务等的蓬勃发展,1999 年“五大” (普华兼并永道后只剩 五大)的管理咨询业务收入比重已高达 51%。审计收入的比例则从 45%降为 30%,另 19%为税 务规划与咨询收入。 1996 年,美国“六大”的上市公司客户有 12106 家,1999 年增加 663 家,年增长率不到 2%;审计业务收入年增长率只有 9%,市场成熟而且利润不高。因此,他们无不全力冲刺管理咨 询服务,使得这方面的收入年成长率高达 26%,业务收入迅速超过传统的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 和波士顿咨询(bcg)等。 正因如此,2001 年 2 月离职的 sec 前主席列维特(arthur levitt)在任职期内欲拿“五大” 开刀,于 2000 年要求他们分离咨询业务。在列维特看来,会计师行的双重身份引致严重的利益 冲突, “贪婪与狂妄”已使会计师确保提供股东健全财务报告的使命产生偏离。致力于拓展利润 丰厚的咨询业务, 使会计师事务所疏于主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 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报 表质量下降。 “安然事件”这一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中会计师事务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深思。在当 今的大众投资时代, 金融市场向公众兜售的实际只有诚信。 投资者在将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交给证 券公司用以投资股票、债券、公共基金等投资工具时,他们必须确信自己会受到公正对待。在目 前全球证券市场震荡不安时,这种信赖尤为珍贵。对于其中道理,sec 前任主席列维特有着精 道的阐述: “诚信是市场的基石,只有它才是推动市场前进的真正力量。 ”思考题:安然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吗诚信与制度是何种关系5 案例六:从“长虹事件”看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2004 年岁末, 一场发生在美国的诉讼把人们的目光集中到我国最大的彩电厂家四川长虹。 在长达两年的沉默之后,长虹与美国代理商 apex digital(下称 apex)发生了决裂,终于开始了 追收 40 亿元人民币应收账款的法律行动。而 apex 正是在过去三年中为长虹带来巨额出口、曾 经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40 亿这个数字,相当于长虹对 apex 全部销售收入的 40%! 通过对长虹近几年的年报分析可以发现,2001 年 apex 第一次出现在长虹的应收账款前五 名名单中,并列于榜首。而公司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比前一年下降了 11.14%,出口收入增长了 10.89 倍, 由此可见 2001 年的产品出口成为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 但出口的大幅增长并没有得到 现金流的支持,当年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增长 58.27%,而前一年是下降 27.23%,由此可见出口的 增长带来的是财务压力的增大。 此外, 公司应收账款前五名的应收金额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大 幅上升,显示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有集中的趋势。而 apex 的欠款也逐年增长,欠款账龄也有延 长的趋势,这都预示着长虹海外货款回收的状况越来越不乐观。2003 年业界就曝出“长虹遭诈 骗”的风波。当时长虹及 apex 双方同声否认,但危机终于掩无可掩在 2004 年末爆发。apex 一如既往否认所有有关“诈骗”的指控,但是长虹此番终于把自己放到了受害者的位置上。是否 会有诈骗指控,尚待司法当局认定,而对于长虹来说,40 亿元的教训已成事实。然而, “长虹事 件” 并不是一个被海外代理商欺诈的简单个案。 实际上常有中国企业为了在海外拓展进行低价销 售或者甘冒赊账风险,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长虹事件所暴露的问题表面看是财务管理问题(应收账款风险) ,而探其根源是企业的信用 管理问题。从“长虹事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由于过于心急而忽略了风险 控制,导致应收账款大幅上升,产生坏账的风险或事实。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 物,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正处在建设期,在诸多方面还不完善不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架构也不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是个动态过程,贯穿于原材料的采购、信用额度的设定、应收账款的管理等 生产经营全过程。而且它也与营销、财务管理相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因此,企业 的信用管理部门应该摆脱销售压力的干扰, 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监控, 科学地评价销售风 险,以达到收益与风险最佳配置的目标。思考题:长虹事件得出什么教训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6 案例七:美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及应用情况在美国普遍使用以商业征信公司为基础的社会信用管理方式,遍布美国的个人征信公司、追账公司等 都是从盈利目的出发,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包括资信调查,资信评级,资信咨询,商账追收等,完全实 行市场化运作。 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ssn(social security number) ,这个安全号可以把一个美国人 一生几乎所有的信用记录串在一起,包括个人的银行账号、税号、信用卡号、社会医疗保障号等都与之挂 钩。自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成立社会安全管理局后,联邦政府下令,所有合法公民和居民必须持有有效社 会安全号,该号由国家社会安全管理局统一赋予。只要把某个人的社会安全号码输入全国联网的计算机, 任何人均可查到自己的背景资料,既包括年龄、性别、出生日期等这些自然状况,也包括教育背景、工作 经历、与税务、保险、银行打交道时的信用状况、有无犯罪记录等等。如果一个人有过不良纳税记录,那 么这一记录将永远伴随着他,当他去求职、买保险、买汽车、开公司,几乎无论他做什么,无论他到哪个 州,这一污点都无法抹去,他将因此而四处碰壁。 在美国,社会安全号码就如同中国的公民身份号码,每人只有一个,并且终身不变、终身使用。美国 是个联邦国家,即使是作为&身份证&的驾驶执照,也是每州不同。所以唯一跟着你一生不变的,唯有社会 安全号。很多学校,拿此来做学籍号码。没有它,你只能算是一个社会边缘人,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明白 许多东西你必须有社会安全号才能享受到。 对消费者信用评估和提供个人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在美国叫信用局,或称消费信用报告机构。专门 从事个人信用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量化分析、制作和售后服务,形成了个人信用产品的一条龙服务。 美国的个人信用服务机构实行的是自由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些机构都是由私人部门设立的。整个美国有 1,000 多家当地或地区的信用局为消费者服务。但这些信用局中的绝大多数都附属于 equifax、experian 和 trans union 三家最为主要的征信局,或者与这三家公司保持业务上的联系。而这三家征信局都建有覆盖全 美国的数据库,包含了超过 1.7 亿消费者的信用记录,从而在事实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构成了美 国信用局制度的核心。 美国的信用局制度就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个人信用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体系,其主 要包括三个环节:1、个人信用资料的收集和登记、2、个人信用数据的加工处理和信用评估、3、个人信用 产品的销售使用。 在美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离不开信用消费,要申请信用卡、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都需要对消费 者的信用资格、信用状态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集中表现为信用报告。美国的个人信用报告由三 大信用机构提供,对个人的借款习惯进行详细纪录和分析。 为了达到既保护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又保证正常信用信息的充分交流目的,美国法律在以下三个方 面作出界定: (1)什么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护,什么信息属于正常的信用信息,应当公开并允 许征信机构搜集; (2)如何保证信息的使用目的是正当的,即不能被滥用; (3)如何保证信用信息的准确 性、完整性和及时更新。为了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美国规定任何机构或个人根据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 告作出不利于消费者的决定,比如拒绝消费者的贷款、工作、牌照申请等,必须告知消费者提供该信用报 告的征信机构的名称、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 如果有了不良记录,可能没人再愿意贷款给你,这时,信用修复机制会帮你解除顾虑,给你提供建议, 包括如何清理、重组债务,如何加强理财,以便分批偿还债务等。还清贷款后再对你观察两三年,如果没 有污点,就可以消除记录。思考题:请简单评价一下美国的个人信用管理制度,从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案例八:2007 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2007 年 8 月2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 行继 3 月 18 日、5 月 19 日、7 月 21 日三度加息后,今年以来第四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也是 2004 年 10 月至今不到三年内的第八次上调基准利率, “目的是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 根据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 个百分点,由现行的 3.33%提高到 3.60%;一年期 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18 个百分点,由现行的 6.84%提高到 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 0.09 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这次采取的是非对称加息,即存款利率的提高幅度高于贷款利率的提高幅度。这 种“非对称加息”有其深意。 首先,政府对于近期股票市场的再度大幅上涨有一定的担心。很明显,股票市场的快速上涨明显地分 流了原来聚集在银行体系的存款。今年以来,企业和居民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这可能意味着,越来越多 的存款资金准备择机而动,进入股票市场。央行在本周股票市场大涨之后选择非对称加息,并非时间上的 巧合。 其次, 由于今年以来以 cpi 为代表的物价指数不断上升, 月份和 7 月份的 cpi 分别达到了 4.4%和 5.6%, 6 物价指数在第二季度后月度环比逐渐上升,再度超过了一年期存款利率,又出现了所谓“负利率”的现象, 为了提高存款者的实际利率,采取非对称加息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7 第三,过去提高利率难以抑制银行信贷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由于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上保持不 变,结果,每提高一次利率,按照存续期来计算,存贷利率就会有一次相应的增加,这反而刺激了银行扩 张更多信贷资产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提高利率总会造成银行股随之大幅上涨并进而带动股票市场进 一步上涨的重要原因。今年的两次非对称加息,逐步缩小存贷利差,某种意义上是对商业银行“不配合” 货币紧缩的激进行为的一种“惩罚”,因存贷利差的缩小会减少银行体系的利润至少 300 亿元以上。如果 这一效果加入到了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估值预期中,那么,这一非对称性加息可能会起到惩罚无节制的银行 信贷扩张和延缓股票市场上涨速度的一箭双雕的作用。 最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也会让中国在加息时提高警惕,因为美联储的连续 17 次加息极大地加 重了一些次级抵押借款者的偿付负担,并最终爆发了偿付危机。或许正因为央行考虑到利率上升对房贷者 负担的影响,所以在 2006 年 8 月份加息时就将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向下浮动的区间扩大到了 15%。然而,现 在超过了 7%的贷款利率,至少已与企业总体的资产利润率相当接近,这可能会加大那些产品价格上涨幅度 较小、资产利润率较低的行业企业的偿还负担。随着央行多次提高贷款利率效果的逐步显现,金融机构的 贷款违约率可能会逐步上升。这大概也是央行现在运用利率政策时所不得不顾虑的。 这次央行调整利率之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先是调整了企业经常账户的政策,继而宣布在滨海新区试点 个人直接投资于香港股票市场,而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又宣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了外汇货币掉期交易。 所有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既有利于推进我国的货币可兑换改革,为进一步完善汇率机制 创造条件,同时也是我国央行原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流动性扩张方面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选择。因此, 现在看来,政府不再单纯为了宏观调控而简单地改变利率或法定准备金比率,而将真正通过改革促进宏观 调控。这对于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与信贷的增长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数据显示,受食品价格快速攀升影响,从 7 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看,通胀预期还是 很高。上一次加息以后,国内物价上涨速度并没有平抑下来,此次加息是预料之中的事。7月份全国居民 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达到 5.6%,这是我国cpi连续5个月同比上涨达到 3%以上,也是近10年来 cpi月度涨幅最高的一个月。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银行信贷增长过猛、流动性过剩问题 依然突出,因此,央行今年已第四次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央行此次最新加息决定的时间有点出人 意料,但表明央行急于修正实际利率为负值的局面,特别是考虑到 a 股市场重拾升势,同时也是为了稳定 总体通货膨胀预期。而时间上的出其不意,正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成熟。 思考题:1、此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宏观经济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贷 款利率上调幅度 2、应该说前几次加息对抑制通胀效果不大,那么,这一次会步前几次的后尘吗 3、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什么变化趋势 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项 目 一、存款 (一)活期存款 (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 三个月 半 一 二 三 五 二、贷款 六个月 一 年 6.03 6.84 7.02 7.20 7.38 6.21 7.02 7.20 7.38 7.56 0.18 0.18 0.18 0.18 0.18 年 年 年 年 年 2.34 2.88 3.33 3.96 4.68 5.22 2.61 3.15 3.60 4.23 4.95 5.49 0.27 0.27 0.27 0.27 0.27 0.27 0.81 0.81 0.00 调整前利率% 调整后利率% 调整幅度一至三年 三至五年 五年以上 三、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五年以下(含五年) 五年以上4.50 4.95 84.59 5.040.09 0.09 案例九:2004 年央行加息的案例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 2004 年 10 月 29 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 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 个百分点, 由现行的 1.98%提高到 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 个百分点,由现行的 5.31%提高到 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同时,进一步放宽金 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 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 0.9 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 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 2.3 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以 调整后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 5.02-12.83%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 款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 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从利率走势看,这是中国九年来的首次加息。此次加息所带来的市场影响,已经不再仅仅 局限在中国国内, 在中国已经充分融入到国际市场的背景下, 中国的加息导致国际市场油价的下 调,也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的相应调整。 在公布加息之前,10 月 22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04 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 据。从这些经济运行的数据走势看,2004 年全年的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基本上没有大的悬念,走 势和格局也已经相对清晰。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当是在前三季度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探 讨第四季度应当采取哪些相应的政策举措,从而为 2005 年的经济增长创造更为大的空间。适当 加息, 改变 2002 年前为防通货紧缩设定的利率水平, 将利率由负转为稍高于零的实际利率水平, 这样做有利于企业形成合理的投资预期, 改变宏观调控因缺乏价格信号的配套支持而难以长期巩 固的状况; 有利于防止因为长期负利率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过热, 反倒使问题积重难返的状 况出现; 有利于克服资金体外循环, 提高央行的货币政策效应; 有利于体现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 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也有利于改变商业银行由于始终对预期不明 朗而采取过于谨慎的贷款行为。 此次加息这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 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美国的利率走势的影响。 加息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从“行政管制主导”转向“市场调节”主导。以“管住土地、管 紧信贷”为主要政策线索,从 2004 年 4 月份开始的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这在当时的 市场环境下有其必然性,同时也具有见效快的优点,但是,采用行政性的手段也有明显的缺陷, 例如导致经济过热的体制性缺陷并没有根除, 建立在管制和审批基础上的宏观紧缩往往随着时间 的推移在地方政府的游说下效力会逐步下降, 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不同部门在总结宏观调控取 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往往会强调“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是阶段性的,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 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不稳固。 此次利率的调整, 同时也伴随着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这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回到市场化改革 的轨道上来。 实际上, 针对导致经济过热的体制性缺陷, 进行相应的改革, 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根本途径。第四次宏观调控结束时所推进的外汇、外贸、财税体制 改革,到现在我们的经济运行还在受益。 从发展方向看, 利率改革将进一步迈向 “贷款上不封顶, 存款下不封顶” 的更大的灵活机制, 金融机构的定价自主能力不断扩大。 与简单采用行政手段审批特定高风险行业的贷款, 采用市场 化的手法、区别性地采用不同的利率水平,无疑是更为有效的方式。 加息对于证券市场的总体影响是不确定的。从基调看,加息具有紧缩作用,但是,加息同时 也确认经济增长的强劲和潜在通涨压力的强大, 对于证券市场也有积极作用。 同时, 不同的行业, 加息的影响不一样,例如,银行业无疑会得益,而房地产行业等会受到十分明显的影响,特别是 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房地产公司。思考题: 2004 年的利率调整, 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调整的幅度大吗为什么说 “同 时也伴随着利率的市场化改革”9 案例十:利息税与加息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二条 的规定, 国务院决定自 2007 年 8 月 15 日起, 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 的 20%调减为 5%。 根据 1999 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和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我国 自 1999 年 11 月 1 日起,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复征 收个人所得税 8 年来,在鼓励消费和投资、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 利息税全称“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 ,主要指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存储人民币、外币 而取得的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在我国的实行可谓一波三折。建国以来,利息税曾 两度被免征,而每一次的变革都与我国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1950 年,中国颁布《利息所得税条例》 ,规定对储蓄存款征收利息税。但因当时人均收入较 低,在“社会主义没有税”的口号指引下,1959 年停征了利息税。其后在 1980 年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通过的个人所得税法和 1993 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都再次把利息所得列为征税项目。但 又因为当时个人储蓄存款数额较小、物资供应又比较紧张,故再次对利息税做出了免征规定。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时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形势,通货紧缩、投资不足、消费不旺成为当 时经济的主要特征。为调控经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中国人民银行从 1996 年 5 月 1 日起连 续 7 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但依然难以扭转储蓄存款余额持续增长的现实。1999 年国家 迫于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为鼓励个人消费和投资、把居民存款赶到市场上来,决定恢复征收利 息税。虽然利息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比例不大,却成为财政收入稳定的来源之一。据悉,2000 年,我国的利息税收入约为 150 亿元,2001 年 279 亿元,2002 年达到 300.66 亿元,2003 年收入 约为 280 亿元,而 2004 年收入为 320.76 亿元 但据报道,我国居民的储蓄并没有随着利息税的收取而降低。征收利息税的几年来,居民储 蓄一路飙升,居民储蓄余额在 2000 年首次超过 6 万亿元,2004 年末则创纪录地达到 12 万亿元。 据此,有人认为“我国开征利息税的初衷并没有实现” 。同时,从 2004 年开始,我国物价的涨幅 已超过了利率,也有人认为, “这说明对并没有增加实际收入的利息征税,显然不合理” 。还有人 提出, “从我国的储蓄构成看,储蓄的人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们当中有大量的每月仅拿三五百元 工资的打工者或更低的低保人员, 他们省吃俭用把款存入银行, 最后不能全部拿回自己少得可怜 的利息, 还要被扣除利息税” 这从法律上也是说不通的——因为国家规定月收入 800 元以下 , (目 前起征点有所提高)是不用交税的。另外,对我国大量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他们的月收入大都 在 1000 到 2000 元之间,发工资时已被代扣了个人所得税,工资存到银行后,取款时又要被扣利 息税,无疑是对公民的双重征税,似乎于理于法都有些不公平。 几年的实践表明,一方面居民储蓄利息所得税在启动内需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利率、储蓄 利息所得税等手段没能很好地发挥启动内需的作用。 这倒不是因为这些手段本身有问题, 而是社 会保障不完善、不健全,人们对未来生活、养老、医疗等没有安全感,不得不储蓄,不敢无顾虑 地消费造成的。另一方面储蓄利息所得税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所有人的板子,特别是减少了中等 以下家庭的收入,加重了大部分人的负担。 国外有关利息税的现状为:美国没有专门的利息税,但无论是工资、存款利息、稿费还是炒 股获利,美国纳税局都会把你的实际收入统计得清清楚楚,到时寄张账单给你,你的总收入在哪 一档,你就按哪一档的税率纳税。一般约 39%。德国利息税为 30%,但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 如果单身者个人存款利息低于 6100 马克、 已婚者低于 1.22 万马克, 就可在存款时填写一张表格, 由银行代为申请免征利息税。 瑞士利息税为 35%,而且对在瑞士居住的外国人的银行存款也照 征不误。韩国存款利息被算作总收入的一部分,按总收入纳税。银行每 3 个月计付一次利息,同 时代为扣税。 瑞典凡通过资本和固定资产获得的收入,都要缴纳资本所得税,税率为 30%。资 本所得包括存款利息、股息、债息及房租等收入。但政府为了鼓励消费,会为那些申请了消费贷 款的人提供 30%的贷款利息补贴。 菲律宾利息税为 20%,在菲的外国人或机构(非赢利机构除 外)也照此缴纳。澳大利亚利息计入总收入,一并缴纳所得税。所得税按总收入分不同档次,税 率由 20%至 47%不等。 日本利息税率为 15%。埃及、巴西、阿根廷及俄罗斯等国家不征收利 息税。 思考题: 1、2007 年减征利息税目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此次调低利息税,相当于加息二次,请问加息和调低利息税作用有不同吗10 案例十一:市场主导模式与银行主导模式两种金融体系的比较金融结构一般可分为英美式(普通法系)的市场主导型模式和德日式(大陆法系)的银行主 导型模式。在英美体系中,公司主要依赖内源融资,较独立于大银行。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企业 的内源融资占所有投资来源的比重超过 3/4;在美国,公司的资金更多地来源于证券的销售。 美国和加拿大,债券、短期证券和股票提供的资金相当于从银行借款总额的 50%—70%,而在 日本和欧洲大陆国家,这一比例则少于 30%。 这些差别最终的净效果很难总结。通常认为,基于强大的证券市场的金融系统更灵活、更适 合于风险项目。面对非金融公司,银行没有能力处于支配地位,非金融公司大部分依赖于内源融 资(未分配利润加上折旧),外源融资则相对次要,而且外源融资也主要通过出售证券,而不是依 靠银行贷款。 因此所导致的结果是银行对融资没有垄断权, 即使银行拒绝对一特定项目进行融资, 这一项目仍有可能进行。相反,银行主导型模式下,银行和金融机构则有能力对非金融公司的投 资决策施加影响。这两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市场主导型模式通常被认为更富竞争性,而 银行主导型模式则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降低风险、减少银行破产和减少不稳定性的模式。 银行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金融系统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在于集中性系统和分散性系统之间 的差别。 以集中性金融机构为基础的金融系统更适合于为大型长期项目动员资金, 这些项目通常 只在未来的很长时期以后才会产生效益, 但不适合于对数以百万的中、 短期风险项目进行评估和 融资。分散化的、以证券为基础的金融系统则能够为每一个项目标价(通过股票市场定价) ,但 是这些风险由投资者自己而不是由中介机构(银行)来承担。 美国的公司管理者常常羡慕日本的同行能从银行获得稳定的项目融资, 而且可以不去考虑那 些小股东,以至于很长时期内不用给那些小股东支付高额的股利;与此同时,日本的投资者也在 羡慕美国金融系统所能提供的大量投资机会。 在以证券为基础的体系中, 风险是由市场自身定价 的,而在以机构为基础的体系中,投资项目由银行来评估,银行通常对于承担风险持更保守的态 度。失败的概率和代价在美国模式下显得更大,然而投资于有利可图的风险项目,其前景和收益 也同样大得多。 金融系统的差异也导致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 因为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 分离的问题。 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取得方式是与一国的金融体系直接相连。 英美等国的金融体系 对企业只提供短期贷款, 企业长期发展所需资金只能通过企业的留存收益和证券市场来筹集。 同 样,德日等国的企业资金主要靠银行,很少通过市场来筹集。融资体制的不同使得公司治理模式 也产生差异。思考题: 市场主导型模式与银行主导型模式各有什么有缺点中国目前的金融结 构是怎样的中国应怎样深化金融体制改革11 案例十二:国有银行的改革案例之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 2003 年年底,中国政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决定选择资产质量相对较好、历史包袱相对 较轻的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 并动用 450 亿美元国际储备对两家试点银 行进行注资,标志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 2006 年,在中行热火朝天地进行上市冲刺之际,银监会正式对外发布了《国有商业银行公 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 。该《指引》施行之日起,于 2004 年 3 月发布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 银行公司治理与监管指引》即宣告废止。显而易见,新《指引》的目标对象不再是“两家试点银 行” ,而是涵盖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国有商业银行。 两年前,国有商业银行股改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全新改革实践” 。现如今,建行已经完成 了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改上市等一系列工作,上市后股价表现良好,市值攀升至港股 第二;中行离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也仅一步之遥,还有望刷新多项资本市场纪录。尽管上市不 是最终目的,和国际一流银行相比依然差距明显,但试点行股改工作的成就有目共睹。 在前一份《指引》中, “试点银行”的字样频繁出现,中行和建行肩负的探路先锋和试验意 义不言而喻。几番探索之后,两家银行驶上了股改上市的快车道。从社会各界反映来看,两家银 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和市场价值已为国际投资者所认可。 两年间, 中行和建行为国有银行改革 积累了众多宝贵经验。随着中行挂牌上市,试点战役首战告捷;之后,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 尤其是工行和农行将陆续成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尽管未在试点之列,工行和农行的股改工作 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在“试点银行”初成正果之时,针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 交行五家银行的新《指引》问世,银监会对国有银行的监管指引完成了从个别到一般的转变,这 也正是我国国有银行改革走向深化的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 从个别到一般的转变不是单纯的照搬, 其中蕴涵了两年来国有银行改革的探 索成果。对比旧《指引》 ,总则中增加了一条: “完善公司治理是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旧《指引》 中关于公司治理改革的条目共有 10 条,而新《指引》中关于公司治理改革的条目共有 10 项 37 条。公司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从中行和建行的改革实践来看,公司治理不 仅能够解决银行内部的诸多弊端, 提升经营效益, 还成为了国际投资者衡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 一个关键要素。 考察中行、 建行从路演到年报披露的一系列操作, 公司治理内容始终是热门话题。 这一次,新《指引》细致地规划了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之路。前一次只提到了要按现代企业制 度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制度,新《指引》则对它们的具体设置、运作和 职能做出了规范; 在战略投资者问题上, 《指引》 新 公布了若干新原则, 包括持股比例不低于 5%、 股权持有期在 3 年以上、派驻高管人才等等。此外,风险问题再度被强调,除了对风险管理体系 建设作出要求外, 还规定 “国有商业银行在财务重组完成当年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应不低于 60%, 之后在确保财务稳健的前提下逐年提高该比例,争取在五年内达到 100%” 。显然,监管者对国 有银行的监管也随着改革深化而“水涨船高” 。 事实上,只要关注建行和中行的股改上市进程,就不难发现,新《指引》关注和新增的内容 都是投资者和媒体一再“挖掘”的对象,如战略投资者职能、各类财务指标等等。有了明晰的准 则之后,国有银行各项改革是否“达标”一目了然。 变动体现的是银行改革经验的积累,也是更高层次上的挑战。不过,我们依然能够发现两份 《指引》中一致的内容: “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股份制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财务实力, 在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方面,达到并保持国际排名前 100 家大银行中等以上的水平。 ”虽然是从 个别到一般的转变,然而国有银行改革的目标始终如一。 思考题: 1、新《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有什么变化体现了什么问题 2、 中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的核心、 目标是什么当前银行业股份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2 案例十三:国有银行的改革案例之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工商银行上市引起了世界瞩目,不仅因为这是今年以来全球融资金额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 更重要的是,这家中国最大商业银行迈出上市步伐是中国银行业深刻变革的重要标志。 在工商银行 a+h 同步上市之前,我国有两家银行刚刚分别完成了这一动作,一家银行登陆 h 股,一家银行则回归 a 股。登陆 h 股的是招商银行。9 月 22 日 10 时,招商银行在香港联合 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又到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完成了自己的 a+h 之旅。反方向迈步的是中国银行。7 月 5 日,这家此前已在港交所上市的银行正式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回归 a 股。 中等大小的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计划 2006 年内赴港上市,民生银行赴港计划也在紧张进行 中。宣布上市战略的银行就更多了,北京银行已选定上市辅导投行准备上市,南京市商业银行和 上海银行也启动了上市战略,本年度是个名副其实的银行上市年。 证券业分析人士认为,2006 年是银行上市比较有利的时间窗口,香港市场对内地银行估值 相对较高,a 股市场经过股改洗礼后焕发活力,ipo(首次公开募股)也开始重启。 除资本市场的因素外, 银行业人士认为银行掀起上市潮还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资本的硬性约 束, 目前监管层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越来越严格了; 另一个是国内银行要强健身体应对即将到 来的激烈竞争,因为今年 12 月我国银行业入世过渡期将结束,中外银行将同台竞技。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吴晓求看来, 上市对银行来讲有三个好处, 一是在成熟 市场上市利于逐渐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防范风险;二是补充核心资本,利于稳定经营;三是若是 赴海外上市从长远看利于银行的国际化。 确实,实现 a+h 上市的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国际监管标准要求,同时,基于境内外 投资者的要求,也必须具备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基础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监管高层对银行上市持支持鼓励态度。刘明康不久前说: “不论是在国内外所有市场上 市都可以,上市将使银行面对公众投资者与证券市场监管当局的监督,这对促进公司治理、加强 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都有好处。 ” 专家认为, 银行上市尤其是境外上市前一般都会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 引进战略投资者不论 从资金角度、还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改进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来说,都有非常重大的意 义。 不过,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上市仅仅是第一步。央行行长周小川就对此 有清醒认识,在最近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他将金融机构改革分成“快过程”和“慢过程” 。 他认为,重组改制和发行上市是“快过程” ,就像“上班搭错公共汽车,第二天就能改过来” ,而 公司治理、信贷文化、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慢过程” ,就像“学习一门外语,提高外语 水平”“不用三五年是不行的” , 。 从改革路径上来看,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选择的是 “股份制改革和发行上市” 目前, 。 “快过程” 接近尾声了,但重塑竞争力的“慢过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考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到目前到了哪一个阶段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13 案例十四:花旗集团的收购兼并之路1998 年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的一次创举,它使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及保险业务三者合一,对当时美国并行的两大银行法(即 1933 年颁布的《格拉斯一斯 迪格尔法案》和 1956 年施行的《银行控股公司法案》 )提出了全面挑战。它改写了美国金融发展 的历史。 花旗与旅行者合并的选择不是凭空而来, 它是在美国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内忧外患的形势下 做出的。80 年代,美国逐步放松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制,但对商业银行的分业管理却没有 大的改观。 非银行金融机构抢走了商业银行的许多业务, 并通过兼并银行, “金融百货公司” 形成 , 使商业银行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按当时的法律框架,外国银行享有许多优惠,比如可以跨州 设立分支机构,可以经营证券业务,持有美国和外国企业的股票,外国银行迅猛发展。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国银行不断受到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压力。1992 年“全能银行” 和分行制在欧共体范围内全面推广;1998 年日本进行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实行全能银 行体制,经营业务涵盖商业存贷款、投资、保险等领域,美国银行地位迅速下降。花旗集团的合 并应运而生。 1999 年 11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99 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financial service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 ,新法案的通过使美国的金融业从立法上告别了分业经营的历史,迈向了一个混业 经营的新时代。 它允许在美国每一个城镇建立金融超级市场, 提供低廉的一站式 (one-stop-shop) 服务, 企业和消费者可以在一家金融公司内办妥所有的金融交易。 花旗用实践走在了法律的前面。 另外,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还来源于其内在的动力与条件。当时,旅行者集团包括 两家著名公司:旅行者保险公司和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 holding inc.) 。 旅行者保险公司是美国最大保险公司之一,其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纯利润之和有 22 亿美元。所 罗门·美邦投资公司,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旅行者集团在与花旗公司合并以前,是一个管 理有方、经营有方的美国国内公司,它很少有国际方面的运作。合并之后它将以花旗的品牌和花 旗在世界的运作网络来扩展其业务, 远远比一个市场要快得多;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花旗的世界网 络迅速向新兴市场扩展。 就象两个执行官所预期的: 合并所带来的交叉出售的契机将会实现巨额 盈余利润,协同还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和多领域市场地位的提高。 由于花旗不断强化市场份额, 而且合并之后的花旗集团依据专家建议在集团标志、 业务扩张 及整合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服务,使人们有理由相信花旗的前 景不可限量。 合并之后,两家公司的股东分别享有合并公司 50%的股份,花旗公司股东在免税交易过程 中以 1 股花旗公司股份兑换 2.5 股花旗集团股份,而旅行者集团股东所持股数保持不变,这成为 新公司的控股形式。原旅行者集团董事长兼 ceo 桑迪·维尔(sandy weill)与原花旗公司董事 长兼 ceo 约翰·里德(john reed)并列新公司董事长兼 ceo。新董事会共有 24 名成员,其中 11 名来自合并前两个公司董事会。 原隶属花旗公司的花旗银行、隶属旅行者集团的所罗门·美邦公司、primerica 金融服务公 司、旅行者财产保险公司、旅行者人寿及年金公司、商业信贷公司等继续作为独立的实体,原花 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的资产管理部门合并组成 ssbc 资产管理公司。 合并后,花旗集团又陆续进行收购兼并了日本第三大证券公司(nikko cordial) 、欧美长岛 银行、英国 schroders 投资银行、波兰第三大银行(r.bhw) 、欧洲美国银行(eab) 、美国第一 联合资本公司、墨西哥第二大银行-国民银行(grupo financiero banamex) 、美国金州银行、韩 美银行等金融机构。 花旗集团的收购兼并多来自对新兴市场的进入与竞争需要。花旗集团新兴市场主管维克 多·梅内兹(victor menezes)说: “我估计,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有 2/3 是来自有机增长,1/3 将 通过收购完成。 花旗已经确定了 20 个新兴市场,在这些市场的占有率至少要达到 6-8%,其 ” 中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波兰、新加坡、韩国和台湾,花旗表示至少有 10%的占有率才能参 与竞争。 花旗计划进行扩张的市场还包括:中国、香港、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捷克、埃 及、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和澳大利亚。在绝大多数上述市场中,花旗的市场占有率 不超过 3%,但希望至少能达到 6%。 花旗集团的收购除了一小部分以增发新股方式募集资金外, 大部分为现金收购, 强大的资本 实力使花旗实施大规模的兼并收购战略成为可能。 花旗集团目前股东权益已达到 980 亿美元,接近汇丰银行的 2 倍; 五年的总盈 利达 720 亿美元, 是汇丰银行的 2 倍。 充沛的现金能力在花旗集团实施兼并与收购战略时起了重 要作用。思考题: 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合并得动因是什么从合并后的收购兼并活动中, 你能得到 什么启示14 案例十五:法国银行的合并之路法国现有银行体制是在 1800 年法兰西中央银行建立的基础上形成的,共有银行 2000 多家。法国金融 业在世界金融史上一度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美国“巨无霸”式银行的崛起,以及德国、荷兰等 欧洲国家经济的较快发展,法国作为金融大国的优势似乎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面对着欧洲市场的激烈竞 争,跨国兼并屡有发生,法国银行也在考虑着自己的出路。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是法国最大的银行,也是第一个走向兼并之路的银行。农业信贷银行是一家有着百 年历史的古老银行,它以地方合作为基础,拥有庞大的组织规模,几乎垄断了法国的所有农业信贷业务。 1996 年,该行为了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增强其在国际业务领域的涉足,全资收购了当时法国国内排名第 12 位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成立于 1875 年,是以法国在印度支那等海外领地为活动基 地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家老牌银行,曾一度在印度支那、大洋洲及法属索马里享有发行当地货币的特权。二 次世界大战后,其业务重点从印度支那和旧中国转向本国、非洲和南美洲。因此,该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有 着丰富的经验。 而且, 该行国际网点众多, 65 个国家中设有 240 多个分支机构。 在 该行一直经营状况良好, 只是 1994 年出现了巨额亏损,也正是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该行乐于接收国内实力最强的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作为自己的股东。应该说,这是一场互惠的联姻,双方实力在此之后都有了飞跃,东方汇理银行虽然变成 了附属行,但由于法农信将原有的国际业务全部转入了该行,其国际网点和经营能力反而更加充实。而农 业信贷银行也因此将总资本增加到 259 亿美元, 远远超过了其欧洲的竞争对手, 按资本实力成为世界第 4 大 银行,资产总值达 4570 亿美元。新银行名称改为 credit agricole indosuez。 同样一场互补型兼并发生在国内排名第 10 位的法国对外贸易银行和排名第 8 位的大众银行集团之 间。法外贸银行早期是一家半官方中、长期信贷专业银行,且是唯一一家有法国中央银行参股的法国银行。 该行 1996 年私有化,银行本身的规模虽然不大,资产 495 亿美元,资本 21 亿美元,但是其国际业务很有 活力,在许多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由法国 30 家地区银行组建而成的大众银行集团于 1997 年收购了法外贸银行的多数股份。经过几年的调整,到 1999 年底,该行已经成为大众银行集团的全 资附属行。这一兼并是以优势互补为特色:一是客户类别的互补,法外贸的客户主要为大型企业,而大众 银行的客户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人;二是业务范围的互补,法外贸以国际业务见长,而大众银行主要经营国 内业务。大众银行收购法外贸银行后,将自身原有的国际业务也转到该行统一办理。 法国右翼政府上台后,认为法国经济增长情况不佳是由于国有企业不良的经营机制,所以一直致力于 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国有商业银行被私有化的结局更是在所难免。以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为例:法国里昂信 贷银行于 1863 年创立于里昂,拥有员工 57000 人,是法国最大的国有银行。该行曾与法国巴黎国民银行、 法国兴业银行合称“法国银行界的三驾马车” 。该行在九十年代初采取了过度的业务扩张战略,1993 年总 资产达 3388.48 亿美元,列世界第 9 位,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银行。90 年代初开始,全球性经济不景气, 该行也连续两年遭受巨额亏损,1993 年亏损为 69 亿法朗,1994 年更高达 120 亿法朗,成为法国银行业历 年亏损的最高记录。为使里昂信贷银行摆脱困境,法国政府自 1994 年起先后对该行实施了四次拯救方案, 向该行注资,并将该行原有坏帐剥离出来,转入一家专门成立的资产公司。条件是:该行进行机构重组, 并实行私有化。因此,该行从 1995 年开始自身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活动,包括裁减员工、削减经费、缩小投 资规模、出售或关闭海外机构等。到 1999 年初,该行资产总值减为 2437 亿美元,资本为 77.49 亿美元。 按资本排列,是法国第 7 大银行。 谈到法国银行之间的收购与反收购大战,最惊心动魄的事件就是巴黎国民银行、兴业银行和巴黎巴银 行的并购大战。法国兴业银行是一家以商业银行业务见长的私有化商业银行,现有资产 4475 亿美元,资本 125 亿美元,是法国第三大银行。而巴黎巴银行是法国最重要的投资银行,资产 3093 亿美元,资本 99 亿 美元,是法国第六大银行。两行为了取长补短,争取更大优势,于 1999 年 2 月 3 日宣布以换股方式进行 友好合并,成立兴巴银行集团。如果合并成功,该集团将成为法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黎国民银行是法国 最大的私有化银行, 资产总值为 3790 亿美元,资本为 128 亿美元。同时,该行也是法国第二大银行,仅 列农业信贷银行之后。面对这一强强联合,同是以商业银行业务见长的巴黎国民银行毫不示弱,它于同年 3 月提出要以更高的价格换取巴黎巴银行股票,同时收购兴业银行,该计划很快获得了法国金融市场委员 会的通过, 如果收购成功, 法兰西土地上将诞生出一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银行, 资产总值将达 8500 亿欧元, 雇员 13.5 万人。为了抵抗巴黎国民银行的价格攻坚战, 兴业银行先后两次提高与巴黎巴换股的价格,但 每次巴黎国民银行都以更高的价格跟上。 经过 6 个多月的激烈竞争, 巴黎国民银行最终收购了巴黎巴 65.1% 的股权,同时收购了兴业 36.8%的股权。由于巴黎国民银行所购入的兴业银行股份未达半数,根据法国政 府的有关规定,其所持股份重新返还市场。但是,巴黎国民成功收购了巴黎巴银行,由此使兴巴银行集团 的梦想破灭,巴黎国民银行反而后发制胜,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无论是激烈的争夺战,还是银行间的和平演变,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自家门内班门弄斧。这不 仅与政府带倾斜性的鼓励政策有关,与法国人所特有的民族自尊感也是分不开的。但是近期,随着跨国兼 并的浪潮风起云涌,法国银行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尤其是对外国资本的进入已不再是那么诚惶诚恐 了。法国商业信贷银行与香港汇丰银行的合并计划更是说明了这一点。法国商业信贷银行列本国第 9 位, 现有资产 732 亿美元、资本 33 亿美元。该行以零售业务和以大企业客户为对象的投资银行业务见长,经营 业绩一贯良好,年年盈利。但是,由于该行的规模有限,一时间也很难有扩展业务的资金和实力,这也是 为什么近年来该行一直在寻求合作伙伴的缘故。 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该行规模适中且经营状况好,也使之无形中成为了欧洲各大银行竞相追逐的猎 物。今年 4 月,荷兰商业银行首先宣布:要收购该行。但仅一天,法国商业银行信贷银行就作出反映:强 烈反对这种恶意收购。最终使这一收购计划破产。也许正是看到了自己被收购的命运在所难免,该行私下 也开始找寻合作伙伴,以争取在合并中能争得更多的利益。仅一个月后,当汇丰银行又宣布将以 150 欧元 或 13 股汇丰银行股票换取 1 股商业信贷银行股票的方式公开收购该行时, 该行董事会态度骤然转变, 表示: 这一举动对商业信贷银行股东和银行自身发展都是有利的,建议全体股东接收这一收购计划。经两行商议, 合并后,商业信贷银行仍将保持很强的管理自主性,保留自己的董事会和巴黎作为决策中心的地位。同时 它还可以分离汇丰银行的全球网络的强大的资本和技术支持。 纵观法国银行的合并之路,可以发现:寻求优势互补是法国银行间合并的主要原因,保持平稳过渡是 法国银行间合并的突出特点。到目前为止,法国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参与了兼并、合并或重组。 思考题:本案例中,共涉及了法国银行业的哪几种类型的并购活动对中国银行业今后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是什么 15 案例十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 年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这5家公司在1993年以前的海南 房地产热中,已有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上。从诞生之初,海发行就被赋予了化解金融风险的重 任。之后,海发行又引入北方工业公司、中远集团等40余家岛外股东,筹集资金10.7亿元,由海 南省控股。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的海发行一开始就背负了44亿元的债务。 但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的情况下,海发行迅速扩张。1997 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 展到 106 亿元。也就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 月,海口 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 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 年 12 月兼并 28 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有种说法是, 当时海南为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 28 家 资不抵债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 并托管了 5 家被关闭的城市合作信用社。 接管的城市信用 合作社总资产为 137 亿元,总负债却为 142 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 接管之后, 那些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很快在海发行营业部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这成为当时 海南的热门话题。 由各种传闻引发的恐慌很快演变成挤兑风潮, 海发行只能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 艰难度日。 1998 年 3 月 22 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行提供了 40 亿元的再贷款后,决定不再给 予资金支持。此时,海发行已无法清偿债务。其后,据说海南省政府也动用了 7 亿元资金企图挽 回局面,但已是无力回天。1998 年 6 月 21 日,为了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国务院、中国人 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发行,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 海发行的关闭引起了强烈反应。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在事件发 生的第二天就刊出了这条消息, 国内报纸也陆续刊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的消 息,这表明银行的倒闭与一般企业的破产不一样,它涉及的单位和人更多、影响更大。 关闭海发行后, 海南的 11 家信托投资公司停业整顿, 仅有的1家城市信用社也于 2002 年进 入停业整顿。渣打银行和日本住友银行也于 2002 年撤出海南,而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 制的逐步加强,这些银行的海南省级分行的贷款权限仅为 5000 万元,比很多其他地方市一级分 行的权限还小。 海南缺少融资,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中小企业,2004 年度,海口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新增 额只有 1.42 亿元,仅占海口各银行对外贷款总额的 0.2%。海南目前有中小企业 20 万余家,但 每年能够办理“贷款证”并通过年审的只有 4000 余家,占全部中小企业总数的 1/50。从银行贷 不到钱,于是大家只好另谋出路,一位开典当行的朋友形容: “借钱的人真多,刚融到一百万, 不到一天就全贷出去了。 ”相对于这些对资金十分饥渴的中小企业而言,电力、石化、海航等集 团融资的难度倒并不是很大。 “挽救”海发行仅有愿望是不够的,最终的决定权还取决于银监会的态度。从 2004 年初中 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上报复活海发行方案至今已经两年有余,而海发行被关闭到现在也已 有八年,资源早已流失殆尽,此时复活海发行无异于重建一家新银行,加之海南整体经济环境仍 不尽如人意,银监会必定顾虑重重。 思考题: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更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海发行是否还具有复活的动因 和条件16 案例十七:巴林银行倒闭案例1763 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 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当然它也得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 啡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过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 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 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 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 1803 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有资金就出自巴林 银行。 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切尔特银行, 但巴林 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1886 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 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 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20 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 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 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 从而奠定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 基础。 里森于 1989 年 7 月 10 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这之前, 他是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 名职员,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 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 权结算方面的专家, 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 并允许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 适的职务。1992 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但关键是看你怎样处理这些错误。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 此,例如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 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 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六月份期货却买进了三月份期货等等。一旦失误,就会给银行造成 损失,在出现这些错误之后,银行必须迅速妥善处理,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唯一可行的办法,就 是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账户”的账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 里森于 1992 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人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 号” ,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账 户。1992 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 设立一个“错误账户” ,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 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很快,利塞尔就在电 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账号,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里 森以此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账号必须是五位数,这样账号为“88888”的“错误账户”便诞 生了。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电话,总部配置了新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按老规矩行事,所 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 “888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 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于电脑之中。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现的 错误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塞而过。 “88888”这个被人忽略的账户,提供了里森日后制造假账 的机会,如果当时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的历史可能会重写了。 1992 年 7 月 17 日,里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仅一星期的交易员金·王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 (富士银行)要求买进 20 份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此交易员误为卖出 20 份,这个错误在里森当 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 40 份合约,表示至当日的收盘价计算, 其损失为 2 万英镑,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但在种种考虑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88888” , 承接了 40 份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掩盖这个失误。然而,如此一来,里森所进行的交易便 成了“业主交易”使巴林银行在这个账户下,暴露在风险部位。数天之后,更由于日经指数上升 200 点,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便由 2 万英镑增为 6 万英镑了(注:里当时年薪还不到 5 万英镑) 。 此时里森更不敢将此失误向上呈报。17 另一个与此同出一辙的错误是里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犯的。 乔治与妻子离婚了, 整日 沉浸在痛苦之中,并开始自暴自弃,里森喜欢他,因为乔治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棒的交易员 之一。但很快乔治开始出错了。里森示意他卖出的 100 份九月的期货全被他买进,价值高达 800 万英镑,而且好几份交易的凭证根本没有填写。 如果乔治的错误泄露出去, 里森不得不告别他已很如意的生活, 将乔治出现的几次错误记入 “88888”账号对里森来说是举手之劳。但至少有三个问题困扰着他:一是如何弥补这些错误; 二是将错误记入“88888”账号后如何躲过伦敦总部月底的内部审计;三是 simex 每天都要他们 追加保证金,他们会计算出新加坡分行每天赔进多少。 “88888”账户也可以被显示在 simex 大屏 幕上。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账户,但其前提当然是这些失误不能 太大,所引起的损失金额也不是太大,但乔治造成的错误确实太大了。 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 里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 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部位交 易, 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 里森从此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 若运气不好, 日经指数变动剧烈, 此交易将使巴林随极大损失。 里森在一段时日内做得还极顺手。 1993 年 7 月, 到 他已将“88888” 号账户亏损的 600 万英姿转为略有盈余, 当时他的年薪为 5 万英镑, 年终奖金则将近 10 万英镑。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的历史也会改变。 除了为交易员遮掩错误, 另一个严重的失误是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 在 1993 年下旬,接连几天,每天市场价格破纪录地飞涨 1000 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 频繁,无数笔的交易入账工作都积压起来。因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到发 现各种错误时,里森在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将近 170 万美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 定继续隐藏这些失误。 1994 年,里森对损失的金额已经麻木了, “88888”账户的损失,由 2000 万、3000 万英镑, 到 7 月已达 5000 万英镑。事实上,里森当时所作的许多交易,是在被市场走势牵着鼻子走,并 非出于他对市场的预期如何。他已成为被其风险部位操作的傀儡。他当时能想的,是哪一种方向 的市场变动会使他反败为胜,能补足“88888”账户的亏损,便试着影响市场往那个方向变动。 里森自传中描述: “我为自己变成这样一个骗子感到羞愧——开始是比较小的错误,但现已 整个包围着我,像是癌症一样,我的母亲绝对不是要把我抚养成这个样子的。 ” 从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里森在 1992 年去新加坡后, 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 作为一名交易员, 里森本来应有工作是代巴林客户买 卖衍生产品,并替巴林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险。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 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佣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 及其他市场极短时间内的不同价格, 替巴林赚取利润, 一般银行允许其交易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 险部位。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 而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 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 事实上,在里森抵达新加坡前的一个星期,巴林内部曾有一个内部通讯,对此问题可能引起 的大灾难提出关切。但此关切却被忽略,以至于里森到职后,同时兼任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 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 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在损失达到 5000 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事实上,每天都有一张资产 负债表, 每天都有明显的记录, 可看出里森的问题, 即使是月底, 里森为掩盖问题所制造的假账, 也极易被发现——如果巴林真有严格的审查制度。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 5000 万英镑存款,但这 5000 万已被挪用来补偿“88888”账户中的损失了。查了一个月的账,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 账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账户中并没有 5000 万英镑的存款。 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还曾经在 1994 年 3 月有过一段评语,认为资 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 因为它的组成, 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 因此, 彼得·巴林说: “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 ”对资产18 负债表不重视的巴林董事长付出的代价之高,也实在没有人想象得到吧! 另外,在 1995 年 1 月 11 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巴林,提出他们对维持 “88888”账户所需资金问题的一些疑虑。而且此时里森已需每天要求伦敦汇入 1000 万英镑,以 支付其追加保证金。事实上,从 1993 年到 1994 年,巴林银行在 simex 及日本市场投入的资金 已超过 11000 万英镑, 超出了英格兰银行规定英国银行的海外总资金不应超过 25%的限制。 为此, 巴林银行曾与英格兰银行进行多次会谈。在 1994 年 5 月,得到英格兰银行主管商业银行监察的 高级官员的“默许” ,但此默许并未留下任何证明文件,因为没有请示英格兰银行有关部门的最 高负责人,违反了英格兰银行的内部规定。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 便是巴林在 1994 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示 5000 万英镑的差额后, 仍 然没有警惕到其内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 在发现问题至其后巴林倒闭的两个月时间里, 有很多巴 林的高级及资深人员曾对此问题加以关切, 更有巴林总部的审计部门正式加以调查。 但是这些调 查都被里森以极轻易的方式蒙骗过去。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为: “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 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 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 。 从金融伦理角度而言,如果对以上所有参与“巴林事件”的金融从业人员评分,都应给不及 格的分数。尤其是巴林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而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 他为巴林套利赚钱。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的两个月前,即 1994 年 12 月在纽约举 行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 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 250 还将里森当成巴林的英雄, 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1995 年 1 月 18 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 更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购买更庞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 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 范围。1 月 30 日,里森以每天 1000 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获得资金,已买进了 3 万份日经指数期 货,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2 月 10 日,里森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交易史上创纪录的数量,已握 有 55000 份日经期货及 2 万份日本政府债券合约,交易数量越大,损失越大。 所有这些交易,均进入“88888”账户。账户上的交易,因为自己兼任清查职权可以隐瞒, 但追加的保证金却是无法隐藏的。里森以各种借口继续转账。这种松散的程度,实在令人难以置 信。2 月中旬,巴林银行全部的股份资金只有 47000 万英镑。 1995 年 2 月 23 日,在巴林期货的最后一日,里森对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日经股 价收盘降到 17885 点, 而里森的日经期货多头风险部位已达 6 万余份合约; 其日本政府债券在价 格一路上扬之际,其空头风险部位亦已达 26000 份合约。里森为巴林所带来的损失,在巴林的高 级主管仍作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 终于达到了 86000 万英镑的高点, 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 银行终结的命运。 新加坡在 1995 年 10 月 17 日公布的有关巴林银行破产的报告及里森自传中的一个感慨,也 是最能表达我们对巴林事件的遗憾。 报告结论中的一段: “巴林集团如果在 1995 年 2 月之前能够 及时采取行动,那么他们还有可能避免崩溃。截至 1995 年 1 月底,即使已发生重大损失,这些 损失毕竟也只是最终损失的 1/4。如果说巴林的管理阶层直到破产之前仍然对“88888”账户的 事一无所知,我们只能说他们一直在逃避事实” 。 里森说: “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 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 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 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 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 思考题: 1、你认为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2、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银行应该如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足鼎立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