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用消磁二战电影坚韧的刺刀刀排雷,为什么要消磁?又是怎么给刺刀消磁的?

如果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看见一名德军士兵,你当时不知道他就是希特勒,而且发现他受伤了,此_百度知道
如果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看见一名德军士兵,你当时不知道他就是希特勒,而且发现他受伤了,此
果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你会怎么办,而且发现他受伤了,此时你正拿着枪瞄准他,在战场上看见一名德军士兵,你当时不知道他就是希特勒
我有更好的答案
如果他已经放下武器放弃抵抗,那你要遵守日内瓦公约
采纳率:42%
如果真在战场发现受伤敌军士兵在我眼前,我会选择上刺刀节省子弹,管他谁呢,这是换命的地方!
是敌人就干掉。
开枪,农夫和蛇的故事你应该知道。
我会给予救助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为啥看朝鲜人民军训练的时候突击步枪上还要上刺刀,自动武器上刺刀有无必要?是不是跟聋子的耳朵一个作用?
现代突击步枪配上刺刀是有用的。
自相关信息以来,每当有新步枪问世,都会有是否需要装备刺刀的争论,当时美国研制出了M1步枪的时候就有过争论,但是M1步枪还是装备了M3刺刀。马岛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人就认为他们新装备的SA80突击步枪是不需要装备刺刀的,但是到了马岛还是看到了装备了新式步枪和刺刀的英国部队。
其实,现代步枪所装备的刺刀已非过去的那种只是单纯的只用于搏斗的刺刀了。而是多功能刺刀。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时期,人们发现苏联部队装备了第一种多功能刺刀——AK74刺刀。它既要有拼刺功能,又要同时具备切,砍,撬,剪功能的刺刀,这种刺刀是现代多功能刺刀的鼻祖,它的设计理念就是不仅要拼刺,还要在野外环境中成为士兵的野外生存用刀。美国的M16步枪就先后装备了M7,M9和新设计的海军陆战队的M10刺刀。1999年,海军陆战队提出改进刺刀的要求。其中主要原则为:海军陆战队改进的刺刀主要用于对付突然袭击时的近身格斗,以杀死、致残或使敌人丧失作战能力为目的。改进的刺刀既可装在M16A2上使用,也可作为手持刀与枪分离使用。其次,刺刀还应有砍、切、撬(窗户、箱等)、剪钢丝(铁丝网、倒刺等)和锯(塑料、木...
现代突击步枪配上刺刀是有用的。
自相关信息以来,每当有新步枪问世,都会有是否需要装备刺刀的争论,当时美国研制出了M1步枪的时候就有过争论,但是M1步枪还是装备了M3刺刀。马岛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人就认为他们新装备的SA80突击步枪是不需要装备刺刀的,但是到了马岛还是看到了装备了新式步枪和刺刀的英国部队。
其实,现代步枪所装备的刺刀已非过去的那种只是单纯的只用于搏斗的刺刀了。而是多功能刺刀。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时期,人们发现苏联部队装备了第一种多功能刺刀——AK74刺刀。它既要有拼刺功能,又要同时具备切,砍,撬,剪功能的刺刀,这种刺刀是现代多功能刺刀的鼻祖,它的设计理念就是不仅要拼刺,还要在野外环境中成为士兵的野外生存用刀。美国的M16步枪就先后装备了M7,M9和新设计的海军陆战队的M10刺刀。1999年,海军陆战队提出改进刺刀的要求。其中主要原则为:海军陆战队改进的刺刀主要用于对付突然袭击时的近身格斗,以杀死、致残或使敌人丧失作战能力为目的。改进的刺刀既可装在M16A2上使用,也可作为手持刀与枪分离使用。其次,刺刀还应有砍、切、撬(窗户、箱等)、剪钢丝(铁丝网、倒刺等)和锯(塑料、木头及轻金属)等功能。这种刺刀必须能经受住各种陆地极限情况和气候条件的考验,例如,在黑暗中使用,要能指示刀刃的方向和位置。  
因此,枪和刺刀还是不能分开的。
其他答案(共19个回答)
时代数千年,人的本性当中对刀刃都有畏惧心理。刺刀不仅在实战中有作用,它本身有一种威慑作用。试想黑洞洞的枪口上一般雪亮的刺刀顶在你的的脖子上,这将给个人带来怎样的心理压力。
菱形刺刀(后来苏系/国产突击步枪在很长一段时间沿用了菱形/三棱刺刀)刺入人身体,其形状能造成极难愈合的大创面伤口和大出血,老兵口中“宁埃三枪,不要一刀”的说法就...
现代步枪如一战二战中,各国军队一般都将刺刀置于枪管下方.
而苏军将其置于上方完全是因为对枪刺/刺刀的使用习惯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是刺杀、或砍杀。但苏军士兵却是挑刺...
枪弹做成有一定锥度的瓶型有利于提高枪支供弹和退壳的可靠性。个人认为第一,弯弹匣相对直弹匣来说在与枪管垂直方向上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大了携弹量但向前弯曲的外形容易...
简单的说:一。突击步枪使用标准步枪弹,而冲锋枪使用手枪弹。二。突击步枪增加了单发或三连发设置,而冲锋枪只是连发。三。突击步枪射程较远,杀伤力大,而冲锋枪射程一般...
金元凤(日-?)
凤出生于庆尚南道密阳郡府北面甘川里的一个农家,号若山。因为他经常使用金若山的名字于各种场合,所以中国人往往只知其号而不知其名...
答: 呵呵!随便说说!
坦克炮属于加农炮,弹道平直,本身就属于很准的火炮,但是射程比较近。
一般对于改进火炮提高精度的想法,基本上能取得的收效是有限的,所以要想进一步...
答: 可以离开这里,到一个你不会再有痛恨的世道与社会去,到了那里你就获得了永恒的自由.………
答: “目前中国台湾地区的民主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希望能改”,那就改吧。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朋友给我找了一块做刀的材料据说是用来加工刺刀的,有人知道是什么钢吗?做刀之前需要热处理吗?_百度知道
朋友给我找了一块做刀的材料据说是用来加工刺刀的,有人知道是什么钢吗?做刀之前需要热处理吗?
还是直接开始用砂轮机磨出大概形状
我有更好的答案
首先要知道是什么材质的钢,然后按此钢材的热处理工艺进行热处理,即淬火+回火,得到一定的硬度和强度。钢材不经过热处理它的性能和铁没啥区别。
就是不知道具体什么钢,朋友只告诉我是做刺刀的钢,在他家里放了几年也没有生锈,上面有横着斜着的规则纹路,大概有4到5毫米厚,20来公分长,4到5公分宽的样子,能知道是什么钢吗,谢谢
可能是不锈钢。用挫刀挫一下,感觉比较硬的是热处理过的,软的是没热处理过的。
不管你怎么做,做出来之后是必须要经过热处理的。也叫淬火。
用不锈钢撒 再来个淬火回火 可以用个几十百年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刺刀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24|回复: 31
谈谈我的日本鬼子30刺刀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太极张三丰 于
17:35 编辑 3 W" |&&U, d- Y
我收藏有一把日本鬼子30刺刀,没有裤子,就是一刺刀,样子跟这个图片上基本一样,但是图上的刺,据说是二战后期生产的,因为,二战以前和前期的30刺,刀柄前方的护手,是带弯钩的,据说,弯钩有拨开对手敌人刺刀的作用。我的30刺护手就是带弯钩的。(图片是借用的。)
这个刺刀很长,有50多厘米长,鬼子的38大盖也长,可以想象装上这个刺刀,哪真是长啊!我估计,是鬼子当时身材短小,腿胳膊也短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用步木仓加刺刀拼刺,所谓一寸长则一寸强,所以,鬼子身材短小,才使用这样长的枪刺弥补。
30刺的做工还是可以的,我过去还有一把国民党军队的刺,明显鬼子的刺做工好一点,就像现在鬼子产品也是完工度好一点一样。
至于刃材,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钢做的,但是,这个30刺的韧性极强,而且刀身很厚,有7毫米左右了,就像一条锥子,再加上开了血槽,更加强了刀身韧性。但是,刀口硬度很差,用来切割很勉强。
我是菜鸟啊,请各位刀友多多批评指正。{:4_11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转帖(日本30刺的历史)
1 j. Y6 e. ?4 y8 T
日本早期军用刺刀和30年式刺刀的诞生 ! u. Q" o3 K&&`, I4 E
   ! z$ m/ a" _0 L5 q$ h+ Q5 j
  日本国内最早出现的制式步木仓刺刀,是1831年(天保2年)长崎市谘议高岛秋帆通过荷兰商馆馆长德·希列尼购买的荷兰燧发枪上所带的刺刀。1865 年(应庆元年)5月,长州藩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从英国购入了 1800支米涅步木仓及配用的刺刀,这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地装备近代刺刀。 1 G4 w7 {4 h- s' F
  明治初期,政府着力改进军事装备,大量购进并装备英、法、德、美等国的步木仓,同时也进口了相配套的各种刺刀。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政府接管了原幕府经营的军事工业,并逐步加以改造和扩充,初步形成了日本近代的军工生产体系。1870年(明治3年),东京炮兵工厂成立后,开始仿制英国恩菲尔德1858式步木仓。4年后,开始生产全长705mm的仿斯奈德步木仓刺刀。1880年(明治13年),步兵少佐村田经芳研制出11mm口径的13年式单发步木仓,并成为制式军用步木仓,随即在东京炮兵工厂投入大批量生产,到1886年陆军全部装备了该型步木仓。与13年式步木仓同时开发的还有仿自欧式枪刺的13年式刺刀,全长约710mm,质量0.79kg,配装于枪口右侧。随着村田步木仓的不断改进,13年式刺刀也先后更替为18年式和22年式等型号。为改善枪身的平衡性,从22年式刺刀开始,改为装于枪口下方。这些早期刺刀的生产与装备,为30 年式刺刀的研制定型奠定了基础。
  1890年代后期,东京炮兵工厂厂长友坂成章大佐(Nariakia Arisaka)受命开发一种使用无烟火药的新式小口径步木仓,以取代村田步木仓等早期型号。 1897年(明治30年)新枪正式定型,称为30年式6.5mm友坂步木仓,同时为该枪设计了相配套的30年式刺刀,也称为友坂刺刀。该刺刀全长525mm,刀体长 400mm,质量0.69kg。用今天的眼光来看,30年式刺刀相当长,近似于短日本刀,但考虑到当时世界上步木仓刺刀普遍在600mm左右的情况,而且相对于早期的13年式刺刀,30年式刺刀的长度已大为缩短,实际上符合军用刺刀的总体发展趋势。30年式刺刀的总体设计建立在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基础之上,最早的 30年式刺刀刀身上甚至打有西门子的标识。但30年式刺刀刀尖处不是对称的剑形,而是上端平直、下端单刃上挑,故有人曾撰文指出30年式刺刀刀尖是模仿传统武士刀的形状,实际上并非如此,同时代的欧洲刺刀中也有类似的设计。之所以采取这种形状,只是为了方便生产以及手持刺刀格斗时便于劈砍。稍迟出现的英国P1907式刺刀,在设计上也参考了30年式刺刀,长度与外形都与后者相似。至于后来日本故意夸大刺刀的作用,有意将其与武士刀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种“精神武器”,则已经是后话了。
  日俄战争结束后,根据实战经验,随即对30年式步木仓的枪机、保险和瞄准装置进行了改进,并于1905年(明治38年)正式定型为38年式步木仓,30年式刺刀则因为本身较为完善的设计以及在日俄战争中的良好表现,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并一直使用到日本战败投降,因此30年式刺刀也往往被误称为38年式刺刀。30年式刺刀和38年式步木仓一起,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得力帮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及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二战中最著名的军用刺刀之一。
在线时间 小时
30年式刺刀的结构和型式
   / C# S: \4 _/ S$ m* N$ S
  30年式刺刀的设计从整体看较为完善,是近代军用刺刀中一个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样板。以标准型30年式刺刀来看,全刀可分为刀体、刀鞘两大部分。 4 b) N# x" B4 s: S
  刺刀刀身为下单刃式样,截面形状为尖锐的倒三角形;刀身两侧铣有宽血槽,作用是刺入人体后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时减轻刀体质量和加强刀身刚度;刀身右侧靠护手处打有生产厂标记;护手为一整体,上端为枪口套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这种设计在19世纪后半叶的军用刺刀上相当常见,其作用是在白刃格斗时卡、别对方的刺刀,并方便将若干支步木仓牢靠架设在一起,此外还可以用来在枪上悬挂旗帜。后来的军用刺刀大多放弃了这一设计),后期生产的刺刀则取消了护手钩,护手下端为直形;刀柄末端为闭锁机构,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木仓上,需要卸下刺刀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刀柄中段呈弧形,方便用手握持,两侧有以铆钉或螺钉固定的护木;刀柄末端金属部分向下弯出呈“鸟嘴”状,末端顶部平面上往往打有号码等。
  刀鞘用来盛装和保护刀身,其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为薄钢板冲压成型后再经焊接而成。刀鞘上端口部焊有一个用来加固鞘口边沿的部件,称为“吞口”或 “鲤口”;稍下方为连接挂件用的止动环,以螺钉与刀鞘本体固定,穿皮带用的环口在刀鞘右侧;刀鞘内部有两对板状弹簧片,上端的用来在插入刺刀后夹紧刀身,下端的则用来防止刀身在刀鞘中过分晃动。刀鞘在拼刺训练时也有很大作用,一般要将刀鞘套上以防误伤,鞘尾端设计成突起的球鼻状“水滴”,正是为了在训练中起到减缓冲击力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刀鞘上大多有凹瘪痕迹,多半是在训练时相互撞击而留下的。 8 E; J1 E, k2 ?: N; h&&H, P- f
  30年式刺刀的标准型有两种型号:除了早期型号外,还有一种是中后期定型的型号,因其主要配用在1939年(日本神武纪2599年)定型生产的99式7.7mm岩下步木仓上,也有人称其为99式刺刀,但这只是俗称,并不是正式的叫法,通常情况下这两种刺刀都被称为30 年式,其结构基本相似,并且可以通用,刀鞘也可以互换,但在刀身、护手、刀柄、刀鞘上均有差别(在下一段文字中为方便叙述起见,仍将早期型称为30年式,后期型称为99式)。
  从刀身来看,30年式厚度较99式略薄,血槽稍浅,刀背靠前端处较为平直,少数刀尖的上方向下呈弧形收敛,并开有假刃,刀尖低于刀脊;而99式则大多相反,并有一部分刀尖向上略微翘起,有尖而无刃,刀尖高于刀脊,更接近于武士刀刀尖的形状。从护手来看,30年式弯钩处宽度较窄,到钩尖处则变粗,从侧面看略呈三角形,钩尖明显;99式弯钩比较宽厚,基本没有粗细变化,钩尖不明显,有的近乎方形。从刀柄来看,30年式刀柄较为纤细,弧形明显,中间呈“鼓肚”状,与手型比较吻合,护木后端与柄尾金属部分连接处为斜线,固定护木的铆钉或螺钉多有椭圆形垫片,柄末的“鸟嘴”状突起比较明显;99式刀柄较为粗厚,两侧皆为平面,下方的弧形部分较浅,护木后端与柄尾金属部分连接处和刀背相垂直,铆钉垫片为圆形,“鸟嘴”部分较不明显。从刀鞘来看, 30年式的止动环为机加件,较为厚实,刀鞘末端的“水滴”多呈半圆的球鼻形; 99式的止动环为2mm左右的钢板弯折而成,较为单薄,“水滴”则为向前伸出的圆柱状。 5 d5 `6 X# |5 }) _0 A
  早期生产的30年式刺刀都是上述两种标准型号。但随着侵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国内资源匮乏,日本虽然对内颁布了《国家总体动员法》,并对中国和朝鲜进行疯狂掠夺,但仍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到1941年,日本的煤炭、铁矿石和钢只能达到需求量的88.3%、42.4%和43%,原本就不丰裕的军工生产能力更是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为了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原材料, 30年式刺刀的生产不得不一再简化,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变型刺刀。虽然这些变型刺刀的整体构造大体相同,但根据刀身、护手、刀柄、刀鞘等部分的差异,保存至今的30年式刺刀从外形上来区分至少有18个不同的品种,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早期刺刀刀身两侧均有血槽,而战争末期生产的则将血槽取消;早期的刺刀一般将刀身全长都磨削出刃口形状,后期产品只将刀身前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磨出,但新刺刀一般都没有锋口,而是在下发后由使用者自行开刃;护手下端分为带钩和直形的两种形式,为提高生产效率,从1937年开始,逐渐出现了不带护手钩的刺刀,到末期几乎所有刺刀都取消了护手钩;不同厂家的产品护手本身形状也不尽相同,特别是简化产品的护手形状更是多种多样,战争末期生产的护手更是变成了简单的带孔的矩形铁板,护手与刀身、刀柄的固定方式也有紧配合、紧配合加铜焊固定以及较少采用的侧面铆固等数种;刀柄的形状变化最多,除了标准型外,后期又出现了矩形的刀柄,而且有的刀柄末端带“鸟嘴”,有的则不带,闭锁机构的形状和位置也各不相同,末期产品中也有完全取消闭锁装置的;刀柄的固定方式也种类甚多,总的分为螺钉固定和铆钉固定两种方式,其中以前者居多,垫片形状也有椭圆形、圆形和六角形等数种,铆钉材质则有钢制、铜制等区别。除此之外,有些刺刀刀身做了发蓝处理,在有些刺刀上还能见到护手和刀柄部分发蓝但刀身却未经处理的情况。早期刺刀表面大多经过打磨,光洁度较高,而后期产品表面大多留有初加工痕迹,工艺比较粗糙。同时,30年式刺刀刀身钢材一般不如同期的欧式刺刀,多以低碳钢制造,钢质偏软,磨出的锋刃难以持久且容易卷刃,特别是战争末期的产品,材料更是五花八门,质量也参差不齐。
  与刀体相比,刀鞘的种类变化更多。早、中期的刺刀刀鞘均为钢制,其表面大部分为发蓝处理,少数直接涂覆暗棕绿色油漆。除止动环外,刀鞘末端的“水滴”形状在生产过程也逐渐简化,前后共有4种式样。到二战后期,日本金属原料特别是钢铁来源匮乏,刀鞘不得不改为非金属材料制作,其中最常见的是木质,而且根据制造年代的先后也有所变化。早期的木制鞘身由两瓣对称的木片组成,有薄金属板制成的吞口和鞘尾,并有钢板制成的止动环,中、下部分别缠绕两段棉线或箍有两道薄金属片用以加固鞘身,刀鞘外涂棕绿色或棕黄色油漆以防木材腐烂。后期木鞘的制作进一步简化,首先是鞘尾由刀尖形改成方形,后来又取消了金属吞口、鞘尾直至止动环,最后甚至出现了仅用棉线缠绕木片而成的简陋刀鞘。皮制刀鞘也有使用,但皮革成本较高且易损,使用并不广泛。后来还出现了以帆布为骨架、外覆棕黄色橡胶蒙皮的橡胶制刀鞘,特点是将挂件和刀鞘做成一个整体。这些简易刀鞘由于材料易损的原因,保存到今天的为数很少,但却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穷途末路却仍困兽犹斗的境况的真实见证。
' r) J3 u4 y# w
  除刀体与刀鞘之外,30年式刺刀还有一个重要配件——挂件(日文称为 “剑差”),用来连接和固定刀鞘,防止运动中将刀鞘丢失。通常情况下,日军士兵都是将刺刀用挂件固定于腰部左侧。挂件通常由牛皮或猪皮缝制而成,上端为皮环,用以穿腰带,有上端分叉和不分叉的两种形式,后者较为多见,下端由两片皮革缝成,有的还以铆钉固定,并附有皮带和扣环(铆钉、扣环又分为铜、铁两种材质)。使用时刀鞘插入两片皮革之中,然后再将皮带穿过刀鞘上的止动环并以扣环固定住。为避免止动环背面的突起磨损挂件,在挂件的相应位置上开有圆形或椭圆形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南洋地区作战的日军发现皮质挂件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极易霉烂,遂将部分挂件改用帆布制作,除材质外其他都与皮质挂件相同。朝鲜战争期间的南朝鲜军队也曾根据日本二战末期的设计,装备过一种帆布材质的30年式刺刀挂件,上端改为一个与美式刺刀挂件相仿的钢丝卡子,用以与S形腰带上的小孔配合,下端以铆钉固定的一个钢钩来连接刀鞘上的止动环。 / P&&V3 i4 ~8 Q6 N4 f
  由于日军对个人武器装备管理极为严格,损坏或丢失刺刀者都要受到严厉的处罚,所以有些日军士兵会在自己的刺刀上做上个人记号,这些记号多半是姓名和数字,有的是刻在手柄的金属部分或护木上,有的是涂写在挂件上。保存至今的实发使用过的30年式刺刀及挂件上,都可能有这样的记号。 3 ~- Q0 i( t' [) l9 ~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军还曾使用过一种30年式的变型刺刀,由于是在 1902年(明治35年)定型,通常称为35年式海军型刺刀,配用于南部麟次郎(Kijiro Nambu)少校在30年式步木仓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海军用35年式南部步木仓上。其外形与30年式基本相同,区别是在手柄正上方靠护手处设有一个弹簧控制的“桥式”开关,与吞口上的缺口配合以固定刀鞘,这种设计与后来的95 式士官刀如出一辙。另外,日本还装备有部分训练用刺刀,常见的一种训练刺刀与早期标准型30年式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刀身改用廉价材料制造,厚度比标准型减少约三分之一,血槽较浅,制作粗糙;另外还有一种日本少年军校使用的训练刺刀,外形与标准型差别较大,刀身较短并且刀尖部分为对称的椭圆形,而且只能装在训练步木仓上。除此之外,二战后期的日本还曾把许多老式的 13年式、18年式刺刀改造后继续使用,为配用后来的各型步木仓,刀身部分都被截短,刀柄部分也做了相应改动,其特征是护手钩钩尖部分为扁球形,且血槽一直延伸到刀尖处,并配用截短了的有金属吞口和鞘尾的黑色刀鞘。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国内古玩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假冒30年式刺刀,其主要特征为:刀身刀鞘多有经专门作伪而产生的锈蚀,但多为浮锈,色泽红褐,且较为疏松、抚之沾手,没有老包浆(“包浆”俗称“传世古”,指金属表面由于氧化、锈蚀及汗液作用,随时间推移自然形成的一层化合物,有黑、古铜等多种色泽,使器物有一种自然的陈旧感。——编者注)的质感;刀身多数为手工加工,有的刀尖形状过于尖锐,血槽两头处形状不规则,槽内不平整、有凹凸感,刀身普遍薄于正常厚度;枪口套环形状不规整,或有明显变形,护手钩形状怪异;手柄护木木质疏松,多用普通木工螺丝钉固定,垫片形状不规则,有的甚至是四方形,两个螺钉或铆钉的连线多不与刀背平行;T形槽与刀身、套环不在同一轴线上,卡笋简陋粗糙,形状亦与正品不同,柄尾与刀体连接处铜焊痕迹明显;刀鞘焊缝粗糙或有漏焊点,“水滴”不圆滑、多留有锉痕等等。有的假刺刀也打有标记,但多数深浅不一,或者较为模糊,且图案多为臆造,有的是三个相互分离的小圆,有的是五角星内有三横,有的甚至将标记打到刀身左侧。但其中有些假冒刺刀仿真度较高,有些则与当时国内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兵工厂手工仿制的30年式刺刀较为相似,识别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特征,并特别加以注意。
; z+ r8 @# G0 j6 B2 |( t
在线时间 小时
把你的图发上来看看啊啊!!
在线时间 小时
30年式刺刀的生产厂家及标记 1 G0 q9 \& o' n) m- u
  30年式刺刀的生产从189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前后近半个世纪,并且是由分布在日本、朝鲜和中国的不同兵工厂生产的。起初,日军使用的包括30 年式刺刀在内的各种自产兵器都是由国营各大兵工厂生产的,但随着对外扩张规模不断加大,民间企业也逐步加入到军需品生产行列。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受日本政府战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大部分工业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转向了军需生产。从1937年10月起,日本连续实行了两次“中国事变”军需动员计划。1938年4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国民总动员法》,称:“今逢战争时期,为达国防之目的,冀发挥国家全体之力,拟对人力、物力资源等,加以统制运用……” 此后,政府根据需要不断安排民间企业转向军工生产,绝大多数日本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绑到了战争的车轮上。像30年式刺刀这样的冷兵器,也同样被安排到了许多不同的民间企业进行生产。为了相互区分,刀身上多打有相应的厂徽或其他标记,这些标记是鉴别30年式刺刀出处或品评其价值的最直接的依据。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这些民间企业往往都归属数个国营大兵工厂领导和监管,大兵工厂在民间企业内设有监督班,负责监管军需品的生产,其产品上除带有本企业的标记外,在经监督班验收合格后,再打上对应的大兵工厂的厂徽,所以这一时期的许多30年式刺刀上都打有对应制造厂和监制厂的两个标记。
  一般来说,30年式刺刀的厂徽都打在刀身右侧靠近护手处,由一些简单的图案组成,代表不同的制造厂和监制厂,有的在其下方还打有汉字,常见的有“石”、“菅”、“尚”、“和”、“高”等(图1 (b))。此外,在刀柄尾端顶部,也常打有长度为5~7位阿拉伯数字的号码,有的数字前还有1至2个假名,有的早期生产型在数字的上方或下方还打有汉字标志,以“名”、“阪”、“和”为多,也有打有“昭”、“仁”等字的(图1(a)),这些假名和汉字应该是对应着某个验收者或生产厂。
  最初生产的30年式刺刀,有的像18年式刺刀那样,在刀身右侧靠近护手处打有“东京炮兵工厂 明治××年造”的汉字标志,有的在刀柄上打有西门子公司的标志,有的像大多数日制步木仓一样刻有象征天皇的16瓣菊花的徽记。但这些只是极少数,后来生产的30年式刺刀,则统一改为打制造厂和监制厂的标记,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后者,主要有以下几种。 3 n0 w4 y8 o9 Y3 D8 V+ ~
  东京炮兵工厂(Tokyo Hohei Kosho)或小仓兵工厂(Kokura Rikugun Zoheisho) ! [2 D; e# c% F- k
  从建厂到二战结束,日本陆军的绝大多数武器都是由东京炮兵工厂及后来的小仓兵工厂供应的,其中也包括刺刀。东京炮兵工厂前身是幕府于1861年(文久2 年)2月兴建的关口制作所,它是日本第二家近代兵工厂,1863年5月投产,主要制造火炮。1868年4月,该所被明治新政权接管,专门生产步木仓等武器。1870年起称为东京炮兵工厂,因位于小石川(Koishikawa),又称小石川炮兵工厂, 1923年起改称东京陆军兵工厂(Tokyo Rikugun Zoheisho)。1935年,该厂迁至小仓并改称小仓兵工厂。从东京炮兵工厂到小仓兵工厂,厂徽始终都是一个圆圈外围绕三个半圆(图2),表示从上方俯视时的四枚叠放在一起的球形炮弹,以纪念该厂从生产火炮起家的历史,该厂徽从1898年一直沿用到1945年。
   2 b" V/ _& S# D8 D# J% O
  光精机制作株式会社(Hikari Seiki或Hourglass) 6 o1 j. \. S. q8 m% v
  该厂是小仓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关于厂徽的含义,以前曾有人释为沙漏,实际上为一透镜(图3),表示该厂的主要产品是军用光学精密机械。该厂位于台湾高雄,其他情况不详。
  松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Matsushita National) : c3 m( b2 _# ~2 I4 K. a
  该公司是日本著名的民营企业之一,于1918年(大正7年)3月在大阪大开町设立。从1937年开始,该公司积极投身于收发报机、电话等军用通信设备的生产。1938年初,其下属的松下金属公司(Matsushita Kinzoku)开始接受陆军省订单,生产机枪弹弹壳,后来逐渐扩展到大多数常规兵器。其间生产的30年式刺刀上仅打有一个标记(图4(a)),与小仓厂徽相类似。稍后松下金属公司成为小仓厂的监管企业,厂徽改为中间有字母 “M”(松下的缩写)的箭(图4(b)),同时在左侧打有小仓厂徽,但也有单独打有松下标记(图4(c))的刺刀。到1944年初,日本全国572家指定军需品生产企业中,松下公司下属企业就有7家之多。松下公司对战时军需生产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甚至是倾尽全力的,对侵略战争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但战后这一点并未受到追究,目前该公司仍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器生产和经销商之一。
4 S* M' H* [8 Z4 h
  名古屋兵工厂(Nagoya Arsenal) 2 `' ^6 [9 ?: k' v$ S/ u4 t
  该厂于1923年设立,是规模仅次于小仓兵工厂的日本第二大陆军兵器制造厂。其厂徽为大圆中包含上大下小的两个外切圆(图5)。名古屋兵工厂除自身参与生产外,还负责监管若干下属企业。与小仓厂不同的是,名古屋厂的厂徽打在生产厂家的右侧。不过单独打有该厂徽的30年式刺刀并不全都是在名古屋生产的,同样使用该厂徽的还有位于爱知县春日井市的分厂,即1939年7月设立的鸟居松(Toriimatsu)制作所,该厂占地约100公顷,有工人12000人,主要生产99式步木仓、狙击步木仓及30年式刺刀。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厂被撤销。
  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Toyoda Au to mat ic Loom或Toyoda Jidou Shokki)
  该厂是名古屋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厂徽为4条相互交叉成菱形的线条,代表织布时交叉的经纬线,中间为自动的“自”字(图6),根据“自”字末笔写法不同,又分为两种。该厂除生产30年式刺刀外,还生产过“二式短剑”,实际上就是缩短的30年式刺刀,配用于1942年(神武纪2602年)定型生产的二式伞兵步木仓。与30年式刺刀不同的是,二式刺刀的厂徽标记打在刀柄背部的金属部分上。该企业在战后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目前是我国纺织业所用自动喷气织机的最大供应商。 / P4 d$ c: y8 H8 l! \# E+ J$ C
  理研钢材公司(Riken Kouzai)
  该厂是名古屋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厂徽为一个菱形中间有两条平行的竖线(图7)。该厂的前身是1927年在东京成立的理化学振兴事业株式会社(理化学研究所),制造汽车用活塞环。1941年,发展为理研重工业株式会社和包括理研钢材公司在内的理研康采恩,战时生产飞机、汽车用活塞环和钢铁等。现今理研株式会社仍然存在,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 0 A5 b3 t* q$ t+ O8 v
  金城凿岩机制造公司(Kanashiyo Sakugan-ki)
  该厂是名古屋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厂徽为五角星内有一“K” 字(图8),五角星为日本陆军的象征,“K”应为神奈川县(Kanashiyo)的缩写。该厂具体情况不详。
  仁川兵工厂(Jinsen Arsenal) 0 ]8 `&&P&&M1 v* Z) q* F; K; W6 H7 K
  其厂徽为五角星内有一类似树叶状的图案(图9),有人认为是象征着荣誉的桐叶。根据中间图案的大小,厂徽可分为两种。日本在侵占朝鲜后,于1923年在该地设厂,主要生产38式、99式步木仓及刺刀等轻武器,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日军兵工厂,并在平壤、元山等地设有多个分厂和监督班。1946年后大部分被朝鲜人民军接管。
  奉天兵工厂(Mukden Arsenal)
  Mukden即奉天,为沈阳的旧称,也有称其为满洲(Manchuria)兵工厂的。该厂前身是1916年军阀张作霖设立的奉天军械厂。“九·一八”事变后,该厂被日军占据,1932年在其基础上组建了奉天造兵所株式会社,1937年扩建后改名为奉天兵工厂。该厂是日本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兵工厂,主要为日军和伪满军队生产各种轻重武器。日据时期,该厂厂徽为一个被三等分各种30年式刺刀厂徽的实物照片的同心圆(图10(a))。日本投降后,奉天兵工厂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并于1946年11月改为兵工署第90厂,其间继续改造和生产部分日式武器,不过厂徽有所变化(图10(b)),但打有后一种厂徽的30年式刺刀大多较为单薄和简陋,有的比日本二战末期的产品还要粗糙。1948年底沈阳解放后,90厂被人民解放军接管,并成为626厂等诸多国内现代军工企业的前身。 8 U% Z& {* p: q% S8 ?
  图11中所示的4种厂徽对应的生产厂家尚不明了。图11(a)为向下的等腰三角形,可能是三爱工业公司;图11(b)为叠压在锚上的五角星,外文资料中称这个标记为Rocking Star,估计生产厂家与海军有关,或者是为海军生产的某种武器上的刺刀;图11(c)中单独的五角星既可以代表日本陆军,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的标志,所以认为这些刺刀是日本生产和国内八路军、新四军兵工厂生产的两种看法都有。但从实物来看,打有五角星的刺刀一般都是早期型号,且工艺较为精细,特别是血槽加工较为规整,与根据地兵工厂手工生产刺刀的情况明显不符,个人认为日本生产的可能性更大;图11(d)所示的厂徽为菱形内带“60”字样,风格与日本兵工厂截然不同,应为国内厂家仿制产品。国内称为60厂的有两家,一是1945年11月成立的京沪地区兵工厂接收处,1946年9 月改称兵工署第60厂,但主要生产美式武器。二是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由西北制造厂等与晋兴机械厂合并成立的第60兵工厂。由于打有该标记的30年式刺刀现多在山西、河南发现,且皆为早期型号,做工较为精细,故是后者生产的可能性极大。
  图12(a)与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徽记近乎相同,估计代表海军兵工厂或横须贺海军工厂,打有该标记的30年式刺刀和95式士官刀在国内均存有实物。图12(b) 对应厂家是东崎株式会社,该厂也是小仓兵工厂的监管厂之一,此厂徽主要见于95式士官刀上;图12(c)对应的厂家主要生产轻武器弹药,产品上多有打“ム” 标记,其他情况不详;图12(d)为大阪炮兵工厂,厂徽为两门交叉的旧式野炮,该厂亦是日本近代两大陆军兵工厂之一。1870年2月,明治政府接管幕府的长崎制铁所,将部分机器设备和工人迁至大阪,创建大阪制造所,后改称大阪炮兵工厂,主要生产山野炮、海岸炮和攻城炮等重武器和配用弹药。 3 y' F9 `' O. p
  除此之外,现存实物中还有大量的无标记30年式刺刀,其中一些加工精细,另一些则较为粗糙。这里面多数是国内各兵工厂所仿制的刺刀,可能也有一些是日本原产的。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期间各抗日根据地兵工厂制造了大量刺刀,仅1942年晋察冀军区就生产了4.7万余把,原材料多是钢轨及炮弹弹体,但其中仿30年式刺刀并不多,除极少数是为仿造的部分日式6.5mm步木仓配套制造外,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弥补战斗中的损耗。抗战结束后至1950年前后各解放区仍在仿制30年式刺刀,不过数量依然不多。总的说来,国内仿制的30年式刺刀大多较为粗糙:一是刀身钢材中杂质多、易锈蚀,有的还有“夹灰”现象;二是钢火差,易弯折、易断裂;三是刀身较薄较窄,护手、卡笋部分单薄;四是血槽部分多数为手工制造,有的系用钢棒在烧红的刀坯上砸成,有的是用錾子在刀身上直接凿出,边缘较不规整,槽内也不平滑。
在线时间 小时
30年式刺刀在战争中的使用 5 o- b) E, O) d4 L- O: o
   2 a! Q( U+ e/ x&&_: c
  30年式刺刀是日军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冷兵器之一,到二战结束为止,有据可查的生产数字约为680万把,比年的40年间日本各种步木仓的总产量还要多40万,实际生产数字肯定更大。30年式刺刀除可配用于38式、99式及一式等各型步木仓外,还可以配用于96式、99式等轻机枪,这在其他国家也是相当少见的。在日本陆军中,除曹长(上士)以上佩带手木仓和军刀以外,包括部分军曹(中士)在内的大多数士兵都是人手一把30年式刺刀,海军等其他兵种的警卫部队和宪兵也有配发。此外,并不广泛使用步木仓的炮兵部队的炮手、驭手等也多有佩带,主要作为个人自卫武器和日常工具使用。38式步木仓全枪较长,装上30年式刺刀后,更是长达近168cm,弥补了日军士兵身材普遍较为矮小的缺点,加上刀身较长、厚重结实,杀伤力很强,在拼刺时占有相当优势;同时日军非常重视白刃格斗技能,入伍的新兵要经过严酷的长时间拼刺训练及体能锻炼,因此刺刀肉搏近战成为日军在作战中经常使用并且占有一定优势的战术。 &&T* S/ Y: S+ h9 x% d+ C* j
  30年式刺刀在日军中受到重视由来以久,它的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是在日俄战争中。日到28日,在沈阳会战前夕的黑沟台战斗中,立见尚文将所率第八师团残余部队组成“立见军”,并自命为临时司令官,在第五师团的援助下,全体以刺刀进行突击,成功解除了俄军对自身和秋山好古率领的骑兵第一旅一部的包围,并反败为胜。这一次的胜利作为以师团为单位执行“白兵突击”(白兵突击(はくへいとつげき)是日军在进行白刃战时所喊的口令)的成功战例,助长了日军作战指导思想中浓厚的唯意志论倾向,以至于把“刺刀突击、白刃决胜”称为是“攻击精神”的结晶,过分夸大白刃格斗和精神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到后来30年式刺刀甚至成为日本陆军的主要象征。1909年,“决定战斗最终胜负的方式是刺刀突击”被写入《步兵操典》。一直到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为止,“利用刺刀进行短兵夜袭攻击”始终是日军的基本作战信条。 , t3 X6 s8 e- X8 R&&]$ U
   ) I3 E( P& ?2 X# K7 P$ z/ w
) g8 b3 J( U2 c: J# [& D3 y$ T
   1 F, ^9 H( r% R5 T
  实际上,30年式刺刀的神话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同样是在日俄战争中,日,为夺取旅顺口东线松树山堡垒,日军组织起以中村觉少将为首的3 000人敢死队。出发前中村觉要求“我们将以刺刀打击敌人,不管敌人火力多猛,在敌阵地上立足未稳之时,谁也不准开枪”。当日18时许,日军敢死队破坏铁丝网后向堡垒发起冲击,被俄军2个缺编的水兵连以白刃格斗阻止在胸墙一带。战至次日凌晨2 时,敢死队伤亡过半,中村觉亦中弹负伤,被迫撤退,这一次以刺刀对抗机枪和铁丝网的大规模“白兵突击”便以日军告负而草草收场。30年之后,在南洋的热带丛林中,当日军面对火力占绝对优势的美军时,任何依靠30年式刺刀进行的“白兵突击”往往都是以尸横遍野的惨败而告终。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刺刀战的情况也很少出现,白刃战多是以排、班为单位来进行。但面对装备处于劣势的中国军队,白刃格斗一如既往地成为日军的强项。抗战期间牺牲在日军刺刀下级别最高的中国军官是国民党第79军军长王甲本中将,他于日在湖南省东安县山口铺附近与日军的遭遇战中,被敌刺中腹部壮烈殉国。到抗战后期,敌我力量及战术能力发生了彼消此长的变化,同时日军中有经验的老兵也逐步损失殆尽,拼刺刀逐渐成为一种得不偿失的“精神战法”。到战败投降前夕,日本在“全民玉碎”的口号下,在本土及各殖民地的日本侨民中组织了各种“肉攻队” 和“特攻队”,而其中的多数人连步木仓也没有,只有绑着30年式刺刀的木棍和竹扎枪,试图进行自杀性的“本土决战”,以刺刀来对抗盟军的飞机和坦克,30年式刺刀因此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最后疯狂的历史见证物。
  30年式刺刀之所以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像,并不是因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而在于它是屠戮中国人民的最主要凶器之一。日军始终认为,用刺刀来“处理”战俘和平民,既节约弹药、又不会发出多大声响,而且可以有效地震慑民众,使其打消任何反抗的念头。特别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这种“处理”办法更是残酷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原日军士兵外贺关次在日的日记中写道:“……途中,遇到二、三十名残兵败卒,便枪杀或刺杀了他们……在南京南门车站,工兵队的胆大妄为者刺杀或绑成十字地刺杀了中国兵70名左右。城外,尚有许多人躺在敌人的尸体堆里,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最后通过我们的手送他们上西天者,不知其数。……”《东京昭日新闻》随军记者铃木二郎在回忆录中也谈到了在中山门城墙上对俘虏的集体屠杀:“……俘虏在25米宽的城墙上排成一行,一个个被刺落到城外。许多日本兵举起刺刀,使劲地吆喝着,再向俘虏的胸膛和腰间刺去,只见鲜血飞溅,阴森森的气氛使人毛骨悚然。在那里,我又看到了前一天在中山路励志社,日本兵把我错当成是中国人而企图刺杀我的一副凶相。……”对平民的虐杀行为更是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当时的安全区委员会委员马吉牧师在信中写道:“12月18 日……有个5岁的男孩被送到医院来,他被刺刀戳了5刀,1刀戳穿了腹部;有个男子,身上被刺刀戳伤了18处;有个妇女,脸部有17处被戳伤,腿部也给戳了好几刀……”在其后的各次作战和“扫荡”中,30年式刺刀成为屠杀中国人民的 “效率”最高的武器,将战俘和平民作为活靶练习刺杀的惨剧更是一再发生。在整个抗战期间,倒在30年式刺刀下的中国民众要以百万来计数。从这个意义上说,30年式刺刀可谓是臭名昭著,如今存世的每一把该型刺刀都可能见证过这一段浸透中国人鲜血的屈辱历史,都可以说是日本侵华和大屠杀的铁证。 - f# ]0 _4 l6 d8 I
  二战期间,30年式刺刀除了装备日军外,还广泛地装备伪满洲国和汪伪军队,受到日本支持的泰国、缅甸等国的仆从军队也有使用。虽然日本在二战后不再生产30年式刺刀,但实际上战后日本陆上自卫队、警察预备队和保安队仍装备该型刺刀和99式步木仓,直至被自产的64式步木仓所替代。在中国,30年式刺刀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50年以后。在抗战中缴获的大量日制步木仓和30年式刺刀在解放战争中被继续使用,并且其中大部分最终成为人民解放军的装备,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那一时期的许多纪念碑甚至是徽章上都有该型刺刀的身影出现。抗美援朝开始后,入朝作战的志愿军中仍装备有部分38式步木仓和30年式刺刀,而先期从朝鲜半岛撤出的苏联红军也将缴获的包括30年式刺刀在内的大量日制武器交给朝鲜人民军使用。在国内,30年式刺刀和38式步木仓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末,才最终从民兵装备序列中撤出。
在线时间 小时
这把刀是买的吗...
在线时间 小时
国民党军队的刺该是中正步木仓的刺刀吧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太极张三丰 于
18:07 编辑
我的30刺,护手是带钩的,就跟这个图片上一样。
总体感觉,30刺,只有上在步木仓上才有威力,手持格斗的话,没有什么意思,一者太长,不灵活,而且硬度很差,刃口劈砍能力太差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把你的图发上来看看啊啊!!6 R8 D$ k4 F4 N- y* x' Y! [' ^
爱好者 发表于
17:41 % N$ }4 I' P# C: P2 M+ e7 T) f8 W/ q
0 l&&}- r' g: s6 G; x
& & 呵呵,过天翻出来拍照上图大家看。
在线时间 小时
血债累累啊。能辟邪了。
在线时间 小时
30劣质仿品太多,要看手中实物或图片才能判断
在线时间 小时
你这个我觉得应该是早期版本 后期版本手柄末端取消了钩 而且 护手就是一个开有枪管孔的铁片
在线时间 小时
欣赏一下!
在线时间 小时
老道有啥好镜子么?土耳其看时间长了有点晕是不是光轴不正啊!
在线时间 小时
光轴我都是严格一具一具检查的。20*80倍数大,一次看时间长了,舒适性不如7*50,10*50,是正常的。以后感觉不合适寄回来我看看。{:4_90:}
在线时间 小时
学习中。。。。。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索然 于
20:52 编辑 * U% e, ^; J& J. ?8 G) Z
! l, l* Y9 p, w( h% c2 s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不是晚期的,是早期奉天兵工厂的,用中国的钢做的刺刀。二战后期,由于日本钢材紧张,30刺的制作,也进行了简化,取消了血槽,后部鸟嘴改为方头,取消了钩型护手,省略了刀身表面防氧化处理(就是烤蓝),甚至连刀鞘也改为木制。
在线时间 小时
还有30刺得主要功能是刺,不是劈砍,刺刀出厂时原本是不开刃的,发到士兵手中由士兵自行开刃,一般为刀身前部2/3开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刀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