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和解除杀软wwW92zipaitoupai 在线更新的栏截啊,每次登92zipaitoupai 在线更新的时辰com都不管

老北京的钟楼和鼓楼(专辑)
我的图书馆
老北京的钟楼和鼓楼(专辑)
目录(1)--卤煮(2)(3)(4)--张鸿声(5)--王铭珍(6)--佚名(7)(8)--景一鸣(9)--吕敏(10)(11)(12)--方彪(13)--张宗希(14)(15)--马戎戎(16)老北京钟鼓楼的晨钟暮鼓(1)
  钟楼和鼓楼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北部终点,是一前一后的两座高耸的建 筑物。 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公元1273年),原名齐政楼,聂金、 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地处元大都的中心,但元末明初毁于战火。 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旧址东面重建,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见到的鼓楼。 鼓楼是老北京的报时中心,因此台基高达4米,台上横列5间房屋,楼高达46.7米。红墙朱栏、雕梁画栋、兽脊飞檐,在 阳光映照下显得雄伟壮丽。 从楼后侧一小门登69级台阶,直上楼顶。这 里原有宋代遗物铜刻漏、漏壶和铙,但明末清初即已遗失。原置有象征24 节气的大鼓24面,现仅存一面。鼓高2.22米、直径1.40米,需 整张牛皮才能蒙成。上有刀痕一处,是八国联军直攻北京后,日军以刺刀 刺破的,因为更鼓巨大,无法劫走。 为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罪行,1911 年在鼓楼举办展览,并称鼓楼为“明耻楼”,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奇耻大辱。 在鼓楼外廊极目远眺,古城景色尽收眼底:南为景山、北海,殿宇重 重、白塔巍巍;西为后海、什刹海,碧波荡澜绿柳成荫;北为钟楼,岿然 耸立、琉璃耀目;东为国子监、雍和宫,红墙黄瓦、庙宇森森。观之令人 悦目怡情,心驰神往。 钟楼在鼓楼北面,相距约100米,是一座直立耸起、灰墙绿瓦的建 筑。楼通高47.9米,从东北角一小门登75级台阶而上。楼上悬挂着 一口铸有“永乐年、月、吉日制”印记的特大铜钟,高5.55米、直径 3.4米、厚120—245毫米、重约63吨,可称中国古钟之最。 鼓楼和钟楼,一红一灰,和谐美妙。 鼓楼与钟楼是北京古代的报时中心。 钟鼓楼是如何报时的呢?这要从中国古代计时方式说起。 按习惯,古人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即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19时称为定更,又称起更;21时称为二更;23时称为 三更,俗语“三更半夜”或说“子夜”指的就是这个时辰;1时称为四更 ;3时称为五更;5时称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为了解准确时间, 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 中安装了1个名“铙”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铙报点。后来又改用辰香计时,即以香燃烧的时间来确定时辰。 钟鼓楼专司更筹,每到定理就先击鼓,后撞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 从二更到五更,就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人们休息。到了亮更,则行鼓 后撞钟,表示起床时间已到。击鼓之法,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俗称 “紧18、慢18”,快慢相间共击6次,总计108次响。撞钟方法与 击鼓方法相同。之所以将钟鼓声定为108响,是由于古人以108响代 表一年的缘故。 钟鼓声宏厚有力,北京城及近效区40里以外都能清晰地 听到。 清代司鼓者是銮舆卫校尉。每定更,司鼓校尉以“对灯”为号,钟声 响起,城门关闭,交能断绝,叫“净街”。这时,皇宫及京城大小街巷的 更夫们手持铜锣、梆子和护身用的器具开始上夜,一为报时,一为守卫 城的安全。文武百官入朝都以钟鼓声为准:听到三更钟声就起床,四更钟 声就赶到午门外集合,五更钟声就鱼贯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砖地上听旨。 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钟鼓声对老北京人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常说“暮鼓晨钟”。
摘自老北京网(2)鼓楼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著名古建筑之一。此楼翘角飞檐,气势雄浑。来到地安门外,远远地就可以望见它那耸入云表的巨大楼身。一一九八四年三月问,万余根杉槁拔地而起,从四面将鼓楼紧紧“箍”住,开始了规模空前的修缮工程。查近人震钧的“天咫偶闻”,有清朝光绪二十年修楼的记载。可知从那时起直到现在,鼓楼又已经矗立了九十一个春秋了。
鼓楼始建于元初,旧名“齐政楼”。地址在旧鼓楼大街南口一带,其建筑规模与今略同。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时,皇宫位置东移,鼓楼随之东迁。我们今天看到的鼓楼,乃是当年在元代“中心阁”的旧址上,仿照原来的法式重新修建起来的。
鼓楼的功用在于击鼓报时,它的神经中枢是一套测时准确的铜壶滴漏系统。细分则为四大部分:一曰“天地”、二曰“平水”、三曰“万分”、四曰“收水”,整体安放在楼上的“漏壶室”中。壶前立一铙神,张臂执铙作欲击状。待至壶水一尽,双铙立时击响,不爽毫厘。其后,同时击响的二十四面更鼓则总汇成惊天动地的巨大鼓声。据记载:鼓楼每“击鼓一通,声闻遐迩”。尤在冬日夜深之时,寒星闪烁,万籁无声,高楼鼓声,响彻九霄,更增添了古城的肃穆和威严。鼓楼击鼓自有规矩。初鼓准响在戌正时分(晚八时整),击鼓十三下作为起时,称作“定更”。以后每过一时辰击鼓一次,军民作息皆以鼓声为度。百官上朝亦从鼓声,大约是三鼓即起,四鼓候于朝门之外,时至五鼓,午门大开,官员鱼贯入朝奏事。待到晨风徐起,朝暾渐红,霞光中传来亢亮的钟声,鼓楼报时才暂告结束。
据传鼓楼的漏壶原系宋代开封故物。四壶皆以精铜为之,外镌籀文,制作极为精巧。宋亡,运来大都。可惜的是,明朝以后,壶鼓皆已不知去向,在夜间改以燃香计时,并另换了一面绝大的皮鼓。一九○○年八国联军入都后,鼓楼备遭凌惨,皮鼓的一角亦被洋兵用刺刀捅破。但其音色未减,击鼓报时仍夜夜不停。直到民国初年,仍能听到它那深沉的鼓声。后来社会进步,钟表日渐普及,鼓楼才成了名符其实的“历史文物”。
中国自前清道咸以来,历经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庚子多次事变,割地丧师,国难深重。北京人对此体会尤深。一九二二年秋,在鼓楼改为“京兆通俗教育馆”后,当时的京兆尹薛笃弼为使民众不忘国耻,曾一度易楼名为“明耻楼”;并在楼内采取陈列模型的办法,逼真地再现了中国民众在甲午、庚子诸役中前赴后继,反抗外侮的壮烈情景。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反帝怒潮席卷了整个北京。“明耻楼”中亦增添了与之有关的展览内容。不久,新任京兆尹李谦六以为古迹不可擅改,仍易楼名为“齐政楼”。但北京人民出于多年的习惯,却始终祖辈相沿地称它为“鼓楼”,它的正名倒鲜为人知了。
鼓楼高达十五丈,重檐三层,楼势突兀,极富民族风格的建筑格调,为古都增添了极大的光彩。故而每次修楼,都成为使北京人引为自豪的一件大事。修楼工程亦极浩繁。“光绪二十年重修鼓楼,其架自地至楼脊,高三十丈,宽十余丈。层层皮木,凡数十层,层百许根。高可入云,数丈之材,渺如钗股。自卞望之,目眩竟不知其何从结构也”。
(天咫偶闻卷十)
这次鼓楼挑顶大修时,为不影响楼下交通,工人们一反常例,采取了悬空支架的结构方法。一万五千根杉槁层层托架,纵横交错,变化无穷。据说,就在搭建脚手架的时候,一应紧要之处已都被录相存档。另据报道,为了还原出一个完整的鼓楼,有关部门先已将楼体各部逐一拍照,因而在修缮工程中,无论从挑顶,置换角梁到油漆彩画,都能做到完全吻合,丝毫不差。
鼓楼的修缮工程已于一九八五年七月全部告竣。有关部门介绍说,鼓楼修缮后,其平座殿堂将被辟为“钟鼓楼地区历史沿革和民风民俗展览馆”,并在楼上重新陈设经过复制的更鼓和铜壶滴漏。同时,还将在楼后恢复当年那种杂货充陈,兼有各种游艺和风味小吃的传统集市。届时登楼俯瞰,将会别具.一番情趣。因为人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封建时代曾被人称作“前朝后市”的那种暂时的繁荣,而是中华腾飞的空前盛世丁。(3)&&&&&&&&&&&&&&&&&&&&&&&&&&&&&&&&&上世纪五十年中期位于钟鼓楼之间的民众市场&&&&鼓楼与钟楼之间有块空地,现在为文化广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曾辟为市场。名“民众市场”,百姓叫它“平民市场”。&&&为了了解当年市场的一些情况,我查阅了西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室编辑的《文史资料选编·第二册》,常人春先生有《钟鼓楼话沧桑》文章中对民众市场的提供了相关资料。据我所知,常先生之父常子光曾租赁钟楼经营电影院。常先生早年又居住在旧鼓楼大街,后搬至鼓楼湾,民众市场仅在咫尺。因此,常先生提供的资料真实可信。&&&&据《燕都从考》载:“民国十三年,辟鼓楼为京兆普通图书馆,颜其额曰'明耻楼’。次年,改为齐政楼。钟楼亦同时开放,且于其上设电影,以集游人。钟鼓楼之间,则辟为游艺场,儿童体育场,是为城北市民游息之所。”《燕都从考》成书于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说明民众市场开业是在1930年之后。&&&据常先生讲:民众市场设置单位为京兆通俗教育馆,馆址在鼓楼。抗战结束后,在民众市场南北出入口立有两个木制牌坊,上面有第一民众教育馆长何继凌的亲笔题字。经营项目较多,称得上既是固定集市又是平民娱乐场所。&&&在市场正中有两个固定茶社,分别叫第一民众茶社、第二民众茶社。四周是酒摊、民间艺人所设的小戏棚子,撂地的表演场子。常有一些名角到此献艺,如关学曾的北京琴书、金义全的京东大鼓、段剑石、白玉山的十不闲莲花落、大妖怪的滑稽双簧等。&&&市场内还有许多京味小吃,商贩们支起棚子,摆上长案、板凳,吆喝着招揽顾客。棚子外高挂着布幌。&&&摊贩中以经营儿童玩具和零食最多。春节期间,在市场四周摆满了各种游艺摊子,很是热闹。&&&&抗战之后,市场发展成百货、日杂、副食等综合性的市场,如干鲜果品、蔬菜、肉鱼等商贩集中在鼓楼湾东西两侧。&&&1958年后,市场出现了以固定形式的坐商,佐以零星摊商。1960年市场歇业。(4)& 老北京人眼中的钟鼓楼有着前朝的余绪:“鼓楼像是一个穿红袍、戴红帽、矮胖身材的贵族,钟楼像是一个穿灰袍、戴灰帽、瘦高身材的平民,两人一前一后,形影不离,度过了700多年悠悠的岁月。” (余钊《北京旧事》)在来自乡下的杏儿(刘心武《钟鼓楼》中的人物)眼中,钟鼓楼有着俗世的幸福:“鼓楼比她想象的还大,这让她高兴。……她看见了钟楼。她觉得钟楼真秀气。不知为什么,她觉得可以把钟鼓楼比作一对夫妻,鼓楼是夫,钟楼就是妻。他们永远那么紧挨着,不分离。”刘心武眼中的钟鼓楼意味着建筑的凝固和时间的流逝:&请记住,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刘心武《钟鼓楼》)&&&& 不管是前朝的余绪,俗事的幸福,还是建筑的凝固和时间的流逝,都蕴含在钟鼓楼身上流淌的历史感中。始建于元代的钟鼓楼,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鼓楼在元代时名齐政楼,到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才被改建于现在的位置。清朝接用了明朝的全部宫室坛庙,包括鼓楼。据说当年鼓楼上面安置着二十四面更鼓,每面直径都有一米半左右,都是用整张的牛皮蒙制的。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时,鼓楼亦被劫掠,如今二十四面更鼓仅余一面,而且鼓面上还留下了列强的刀痕。钟楼在元代时是万宁寺的中心阁,明代未动,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后,才呈现出今天的面貌。在元、明、清三代,钟鼓楼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司时”。它最初计时的方法是铜铸刻漏,即利用水在不同大小的铜壶中均匀滴,而度量出时间,据说清时改用更香。钟鼓楼向人们报时的方式是击鼓撞钟。民国时期,仿照英国对皇室实行优待政策,逊帝溥仪依然被允许住在紫禁城中,维持其小朝廷的格局,钟鼓楼司时的功能也延续了下来。直到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负责旗鼓手的机关“銮舆卫”才随之被取消,老百姓就再也听不到响彻北京城的晨钟暮鼓了。童年时听过钟鼓声的朱家缙先生,回忆起旧京的钟鼓声,如此描叙:“记得当时每天晚上听见打鼓由慢而快的三通,据说是一百零八,但我没数过,只觉得有点像《击鼓骂曹》的'渔阳三挝’。打过鼓,停一会儿,又撞钟。夜里十二点钟又一次,早晨天亮以前又一次。早晚两次我每天听得见,觉得很好听,又感觉很严肃,因为我常听见这样口气的话:'别闹了,该睡觉了,鼓楼都打鼓了。’夜里12点钟的鼓我很少听见,偶然正赶上,好像有点可怕,什么理由,说不出来。”(朱家缙《什刹海梦忆录》)朱家缙幼时原住在王府井大街西堂子胡同,九岁时迁居帽儿胡同,距钟鼓楼更近,钟鼓声也听得分外清楚。他说,鼓的声音“沉重宽厚,有很大的气势,好像夏天酝酿下雨的时候,远方隐隐有隆隆的雷音”,钟的声音只能用“洪”来形容,因为“声洪就是说这声音不仅仅是大,而且是说这大的声音发出震动的音波、嗡嗡的起伏、飘飘然送到远方”。(朱家缙《北京的钟鼓楼》)金焘纯先生对钟的声音的形容是“亢亮”,对鼓的声音的形容则是“同时击响的二十四面更鼓则总汇成惊天动地的巨大鼓声”。他还说:“尤在冬日夜深之时,寒星闪烁,万籁无声,高楼鼓声,响彻九霄,更增添了古城的肃穆和威严。”(金焘纯《演尽沧桑话鼓楼》)当钟鼓楼的钟鼓声不再响起之后,它的最重要的功能渐渐被人们遗忘。上个世纪50年代的周汝昌看到《北京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北京钟楼的钟声》时,禁不住惊呼:“哦,原来'钟楼’是有钟声的”!他还说:“我从来就是把它当做'纯装饰性’的东西看待的,我还以为钟楼'天生’就是哑巴呢。”在“世界上不是很有些古老的钟楼,至今仍然每日发出动人的钟声吗”这样的追问中,周汝昌先生表达了自己的希冀:&我忽然眼中似乎看到整齐一新的钟楼,重阳佳节,居民游客,在上面凭栏远眺,按照人们喜爱的传统民族风俗来欢度节序(这也是人民幸福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耳中似乎听到一种响亮、沉雄、醇厚的钟声从钟楼传出,悠扬地播散开去。我仿佛看到全城无数劳动人民、家庭妇女、儿童学生……都在倾听着这声响,升气勃勃地上班下班、安排工作、调度家务。又忽然似乎看到“五一”、国庆等大节日的天安门前的壮丽场面,这钟楼上发出比平日格外响亮优美的声音,和不同的节奏,忽紧忽慢,连续撞击,为祖国敬礼、祝福;不在天安门前的人们,也都耳听着这钟声,心中激动,沸腾……(周汝昌《关于“北京钟楼的钟声”》)&周汝昌先生这个小心翼翼的愿望,终究难以实现。时代的发展变化已经不再需要钟鼓楼为这个城市击鼓撞钟报了。尽管人们感怀“钟楼哑了,鼓楼聋了”,“钟鼓楼就像一位聋哑的老人,以缄默封存住一个在人类听觉中逝去的北京”(洪烛《北京钟鼓楼的前世今生》),但是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终究无人能当。今天钟鼓楼所发出的声音只能是历史的排演,或者节庆时的点缀。不过,缄默的钟鼓楼并不影响它所带给人们的真切历史感。在刘心武的《钟鼓楼》中接近结尾的地方,年轻优秀的知识者荀磊对张秀藻讲,尽管以前他的历史常常得满分,可是很长的时间里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历史,他说:“直到我从英国回来,经过万里跋涉,终于又到达这钟鼓楼脚下,一眼望见了这鼓楼后身那口废弃的铁钟时,不知怎么搞得,我的心一下子狂跳起来,眼睛发热,嗓子眼发涩,我一下子产生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历史感……”《钟鼓楼》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风尚和现实的急剧变化所造成的今昔对比,使小说中的人物面对钟鼓楼的这种心灵震动具有了某种时代性。刘心武在这部以“钟鼓楼”的命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中,毫不掩饰自己对钟鼓楼的偏爱。谈及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城北门地安门的拆除,刘心武认为“不足惜”,甚至地安门外大街,他也认为应该改名为“鼓楼前大街”,“因为地安门早在解放初便已拆除,不成其为一个标志,而巍峨的鼓楼至今仍屹立在这条街北边,并且今后一定会当作珍贵的文物保留下去,所以,这条街其实不如还是叫'鼓楼前大街’的好”。(刘心武《钟鼓楼》)在刘心武的笔下,来自乡下的杏儿逛天安门、中山公园、故宫甚至王府井时都没有看到钟鼓楼时那么兴奋、激动。或许是相对于天安门的雄伟、中山公园的雅邃、故宫的威严、王府井的繁华,平民化的钟鼓楼一下子就赢得了来自乡下的杏儿的亲近感。洪烛在《北京钟鼓楼的前生今世》一文中说:“对于这座古老城市所经受过的漫长历史,天安门自然是它尊贵的面孔,而钟鼓楼却是它朴素的心脏。”刘心武对钟鼓楼的钟爱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钟鼓楼的平民化。钟鼓楼的平民化不仅仅是钟鼓楼建筑本身所具有的朴素美感,也不仅仅是钟鼓楼曾经以“晨钟暮鼓”的方式参与普通百姓每一天的劳作与休息,更为重要的是,钟鼓楼地区自晚清以来沦为贫民区后,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最集中的体现和最完整的承传了老北京的风俗文化。真正的老北京的文化,刘心武认为存在于最底层的人们身上。刘心武的《钟鼓楼》被誉为北京平民生活的当代画卷,在对北京市民的婚俗的描写中,在对旧京丐帮种种乞讨方式的介绍中,在对大杂院中各色人等身世的追叙中,作家描画出了以钟鼓楼地区为代表的北京下层民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上个世纪50年代,周汝昌先生曾在钟楼前面的“鲁记茶社”喝过茶。对于这个茶社,周汝昌是这样描述的:“……两架碧绿的葡萄结得累累垂垂;架的一角,小枣树作了天然的支柱。绿荫中几张朴素古旧的小木桌旁,坐着赤膊的茶客们。”茶社之外,“四周各种各样的菜摊、小吃摊上,发出引人的香味。相离不远,就有鼓书艺人的弦索古板声韵传来,中间小路上不时穿过满身新装的姑娘和'红领巾’。转身一看架外,啊,这里不是还有一块小小文化园地——故书摊吗”,周汝昌先生不禁感叹:“在这区区几十步之间,却是一个小市场、娱乐场、文化馆、楼台殿阁的古迹和瓜棚豆架的野趣的一种奇妙的结合。”(周汝昌《关于“北京钟楼的钟声”》) 虽然周汝昌先生的文字中流淌着文人士大夫的趣味,却也写出了这一带的市井风味。同样表现钟鼓楼一带世俗民生的现代民谣——《钟鼓楼》曾名噪一时。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何勇创作的一首摇滚乐:&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 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他们正在看着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烟&&&&&&& 小饭馆里面辛勤的是外地的老乡们&&&&&&& 他们的脸色像我一样&&&&&&&&&& 单车踏着落叶看着夕阳不见&&&&&&& 银锭桥再也望不清 望不清那西山&&&&&&& 水中的荷花 它的叶子已残&&&&&&& 倒影中的月亮在和路灯谈判&&&&&&& 说着明儿早晨是谁生火做饭&&&&&&& 说着明儿早晨是吃油条饼干&&&&&&&& 钟鼓楼吸着那尘烟 任你们画着他的脸&&&&&&& 你的声音我听不见 现在是太吵太乱&&&&&&& 你已经看了这么长的时间你怎么还不发言&&&&&&&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 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 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 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 我的家就在这个大院的里边我的家 我的家 我的家就在这个地球的上边&尽管这首歌中充满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迷惘与追问,痛苦与抗争,理想与绝望,但其中对鼓楼一带市民生活的描绘却历历如是。在三弦和吉他的交织声中,何勇唱尽了钟鼓楼的世事更迭和纷纭变迁。虽然时代变化了,可那些市井细民,依然 “有着那么多的时间”,关注着“谁家的三长两短”,讨论着“明天早上谁生火做饭”。凡俗和庸常是底层生活的常态,在琐碎和庸常中,底层的生命生生不息。在理想主义者眼中,这或许是生命的不幸。但同时,这也是我们无法视而不见的生命这枚硬币的一面。& & (5)【导语】鼓楼和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两者南北排列,相距100米左右,是古代报时的建筑,现保存完好。而在历史上,它们也曾有过劫难。鼓楼&鼓楼和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两者南北排列,相距100米左右,是古代报时的建筑,现保存完好。此地为元大都中心,曾建有中心台、中心阁、鼓楼和钟楼,已无存。因明朝修建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北缩五里南展一里,所以鼓楼和钟楼处于城的北部。现存鼓楼为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清代重修,钟楼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鼓楼、钟楼1957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时的时辰和更旧时,在没有钟表以前,人们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2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用12个地支分别代表一个时辰,从夜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其余类推。旧时夜间的计时单位为更(geng音),一夜分为五更,更与时辰相当,一更2个小时,从晚19点开始数更,至次日早晨5点止。19点至21点为一更,21点至23点为二更,其余类推。有“打更”、“半夜三更”、“五更天”、“起五更睡半夜”、“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之说。古时用滴漏水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名为更漏。更漏为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也称漏刻、刻漏、漏壶,根据漏水量测定时辰。后来改用辰香计时,即以烧香时间来确定时辰。明代以后有了钟表才逐渐取消滴水和烧香计时。城市建有钟鼓楼,用打钟、击鼓报时,小城镇用击鼓、敲梆子报时。鼓楼击鼓鼓楼为元、明、清三代京城报时中心,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初名齐政楼。齐政,取齐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之意。当时建楼于元大都中心,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重建。明代定都北京后重建鼓楼。清乾隆年间,嘉庆五年和光绪二十年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鼓楼上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民国十三年京兆尹薛笃弼将鼓楼改为明耻楼,并辟为京兆普通图书馆。民国十四年又改称齐政楼。在钟、鼓二楼之间辟游艺场。后鼓楼又开办过京兆通俗教育馆、第一民众教育馆等。鼓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四周砌有矮砖墙,门前有石狮一对。整座鼓楼由台及楼两部分组成,楼基称台,台高4米,台的南北侧各有券门三座,左右侧各有券门一座,台内为十字形券洞,系无梁式砖石结构。台东西长56米,南北宽33米。楼通高46.7米,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檐三重,顶为歇山调大脊。其东北隅有一小门,内有69级石梯,由此可达楼上。楼为木结构,分两层,第一层楼室面积五间,进深三间,内支撑有36根木柱。室内方砖铺地,门窗为六抹方格隔扇。室外有木护栏及环楼走廊。楼内有24面鼓,鼓为整张牛皮蒙制,鼓长2.25米,直径1.34米,鼓座为木制,油漆,上雕云纹,座高1.8米,宽1.9米,厚2米。每到黄昏时分,钟楼击钟18下,鼓楼击鼓18下,共击六遍各108下,算报完一个时辰,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每通鼓要击54下,两通鼓相加为108下。为什么要敲108下呢?明代郎英著《七修类稿》解释说:“扣百零八声,一岁之意也。盖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一更时先击鼓后撞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至四更只击鼓,不撞钟,以免影响人们夜间休息;五更时先行鼓后撞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暮鼓晨钟”。齐政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极精致,但早已遗失无考。清朝改用时辰香来定更次,由钦天监太监掌管焚香,銮仪卫派旗鼓手专门负责司鼓。楼的第二层为暗层,原无专用楼梯相通,后在一层东北隅置一铁梯上下,除为检查房屋外,还可存放物品。鼓楼的楼顶为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歇山调大脊,上带吻兽、垂兽。单昂单翘五彩斗拱,绘旋子彩画。民国十三年废止报时。鼓楼内有一块麒麟碑。1949年后鼓楼为东城区文化馆使用。1984年重修,1987年对外开放。该处设有鼓楼文物保管所。钟楼敲钟钟楼旧时为放置报时器具的地方,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重建后又遭火焚毁。现有建筑是乾隆十年重建,十二年建成,有乾隆御制重建钟楼碑。明、清时代,每到晨、暮都要撞击悬挂在钟楼之上的大铜钟,向全城报时。钟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通高47.9米,下部为砖石台基,上为楼体,高33米,上覆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殿式作法,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古代建筑。台基四面开券门,券门内成十字相交形,周围绕以短垣,内部东侧有石梯75级,可达二楼。二楼四周有城垛,每面有一座拱券门,左右各有一石制雕窗,四周有汉白玉护栏。楼内正中有八角形木框架,正四角每边长2.3米,斜四角每边长1.35米,架上悬挂着一座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钟。大铜钟朝北的一侧,镌有“大明永乐年”字样。钟体通高5.4米,直径3.4米,上顶径约1米,钟钮高近1米,重约63吨。此钟为我国最重的铜钟。钟的两侧各吊一长2米,直径约0.25米粗的圆木,以供撞钟之用。大钟由响铜铸成,撞钟时,钟声淳厚、洪亮,方圆数十里内均可听到。每日早、晚的寅时、戌时各撞钟一次,称之为“亮更”、“定更”,每次报时撞击108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一百零八”。一更钟响,关城门,皇城及大街小巷的更夫们手持铜锣、梆子上街,一为报时,二为守卫京城安全。五更钟响,开城门。城中军民百姓、文武百官闻“亮更”起,闻“定更”而息。在鼓楼西大街有铸钟厂胡同,就是铸造钟楼大钟的地方。大钟最初用铁铸造,重24吨,因音量不够,改铸铜钟。原铁钟即存放鼓楼旁,1983年移至大钟寺。钟楼在民国时期对外开放,并在楼内设电影院。1949年后为东城区教育局使用。1984年和1986年两次对钟楼重修,1989年对外开放。(6)说起北京钟楼,在北京的人都知道那里流传着一段鬼故事。但是真实的北京钟楼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传说呢?今天,小编找来了一篇北京钟楼的回忆故事,这篇故事由一个健康学博士写成,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钟楼那些温暖的回忆吧。儿时的北京,印象里就是天天晴日日慢,就那么慢慢吞吞地一天一天。  在除夕的守望里,一起来回忆。北京钟楼写真  说北京太大太空,其实我小时候的生活区域,就是以北京钟楼为圆心的两、三公里的地界儿吧。因为北京钟楼在中轴线上,所以这区域也跨了东西城呢。记得小时候是不被大人允许走太远的,虽然那时候社会治安还很好,却总被吓唬会被拍花子的拍走。所以每回接近世界边缘都充满紧张和兴奋。哪是世界边缘呢?  基本上,东边沿着北京钟楼东大街,过了宝钞胡同锣鼓巷,到了交道口就到头了,最远就去交道口电影院看电影,那时候的少林寺,珊瑚岛上的死光,生死搏斗,都是在那看的。提到电影院,还有一座,叫圆恩寺电影院,就在圆恩寺胡同里,也是我们经常去的,就记得在宝钞胡同附近拐来拐去,一会儿就到了。那时的电影票也便宜,基本上五分一张,后来涨了一倍,变成一毛一张了。再说西边到了铸钟胡同,前麻厂胡同就是头了。很少再往西了,虽然当时的5路公共汽车可以一直到德胜门,但小的时候是坐公共汽车都是要出远门的,平时基本靠走。南边儿,地安门大街就是边缘,穿越它去景山,少年宫,北海,故宫,那就是出远门,去旅游了。北边儿,旧鼓楼大街的豁口儿就是头儿了,那时还没有二环路,只是一条当时觉得很宽很宽的马路,过了那条马路,就是荒郊野外了,甚是恐怖。  这,大概就是儿时的活动范围了。  那时的生活轨迹也很单一,就是去上学和放学回家。草厂小学就在草厂胡同里,出口在北京钟楼东大街上,早晨出来,去学校都会去三大爷的早点铺买油饼儿,那个饭馆儿现在还在,只不过改了名,好像美国总统还去吃过炒肝儿。总统肯定不知道炒肝儿是什么,但那个饭馆儿肯定出了名。  从三大爷早点铺顺着北京钟楼围墙往西到鼓楼前的正门,那就是我儿时的CBD商圈了。那有路西的马凯餐厅,地安门百货公司,食品店,路东泰林副食店,以及烟袋斜街口的冷饮店,和街里面几个新疆人烤羊肉串儿。  要是再绕着围墙走,就到了鼓楼后面。紧贴着围墙有口大钟,打我记事儿就在那儿立着。上面刻着各族文字,据说是永乐年间的。那时也不懂什么保护文物,成天界围着钟瞎闹,还经常试图爬上去,很难。  当时钟北京钟楼间没有那个广场,是一溜房子,路西是理发店,东面是小副食店由于经理姓刘,我们一般叫那个小卖部“小刘”。小刘旁边是个小酒馆,印象中那里面总有几个大爷,像长在里面生了根。酒馆儿北边是个食堂,印象里就没营过业,而烤的果酱面包倒是很好吃。  再往北就是北京钟楼的正门。门洞里石碑隔不久就会一团墨黑,后来才知道这是不时有人来拓印碑文造成的。现在很遗憾当年天天从门前过,甚至在石碑上爬上爬下,就从没有欣赏下碑文了解下碑文。没文化。  钟楼不像鼓楼,那时是不开放的。所以我们整天琢磨的就是怎么能潜入钟楼院里为非作歹。里面荒草丛生,绝无人迹。看门的大爷很有传奇的。据说当年北京钟楼里有个幽怨的女鬼,而大爷不但不怕,还北京钟楼里安然自得好多年。另有说法说1976年一个夏季的雨夜,有公安从钟楼院里抬出大爷遗体,而之后还有人听到院里有大爷查夜打更的声音。总之,看钟楼的神秘大爷一直是我们孩子间的传奇,刺激而神秘。北京钟楼全景  现在的北京钟楼顶上西边的麒麟角是后装的,原有的在1976年地震时震掉了。  北京钟楼北面是个菜站,大棚里就是附近居民排队购买大白菜的地方,也是孩子们下学折腾的地方。再北,就是豆腐池儿胡同,往东还有赵府街和鼓楼医院,不少同学住在那边,因此也是放学后玩耍地方。我儿时的核心区就是围绕钟楼的北京钟楼湾儿胡同,以及相通的铃铛胡同和汤公胡同。而另一个经常玩的去处就是居委会办的少年活动站,里面有小小图书馆,负责人是陆爷爷,现在该叫志愿者吧,乐此不疲为我们这些皮猴子管理图书。记得有一年我还被评为优秀小读者,也许那时起就在逐渐培养着读书的习惯吧。北京钟楼侧面图  北京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且在儿时记忆里,是个没有喧嚣的城市。安逸到有些缓慢。春季的柳絮与风,夏季的季鸟(知了)和雨,秋季的落叶与拔根儿,冬季的棉猴与雪。每个季节都有鲜明的回忆,伴着画面与气味,就组成了脑际间留有余味的这个城市的记忆。清晰却遥远。近在眼前却又再无法触及。  那时我们上下学与兄弟姐妹同行,与同学伙伴相约。没人送也没人接。我们上学就坐那听,下学就背着书包跑。没人过多呵护,没有大人陪伴,我们就像疯长的野草,在北京钟楼间肆无忌惮的成长。没人设想未来,没人在乎现在,傻乎乎,愣科科,没人忧虑,没人束缚。我们就是那样,一群纯纯也蠢蠢的孩子。那时没有密集的交通,横冲直撞的汽车,阴沉的霾,郁郁低首匆匆独行的路人。我们放肆在大街上奔跑,在胡同里疯嚷胡闹,放散着少年的活力,积攒着人生的能量。  童年不该这样吗?  我有些说不清了。我们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有些说不清了。每当回忆使我迷惘,回忆就变得不再那么有趣了。想想还是暂停吧。  除夕到了,无雪,无风。来年会更好!我静静地祝福,也静静地关闭了回忆。(7)文/小草
1909年晚清老照片北京,鼓楼  摄影师简介:张伯林(Chamberlin,Thomas&n…
北京城里典型漂亮的古建筑很多。但我个人眼里觉得最漂亮,最有民族传统艺术风格的就是钟楼。高高的楼身无论是在朝霞或夕阳的辉映中,还是在雨雪或雾霭的淡秀里,都是那样俏丽、挺拔。总是向人们的眼里投送着它内在的一种建筑艺术的音乐感。
钟楼始建于元代,原址应在现在的旧鼓楼大街北口的位置。现在钟楼的位置是元代大天寿万宁寺的中心阁。明代就已在中心阁的位置改建成钟楼了。现在的钟楼是清乾隆年间(1745年-1747年)在原明朝建的钟楼的基址上改建的。高47.95米,四面各有拱券式大门,二楼围墙筑有城垛,飞檐翼角,是一座结构与共鸣、传声巧妙结合的古代建筑。楼中央报时的铜钟铸于明代,高6.60米、下沿直径3.20米、钟厚0.19米总重约42吨。钟声圆润宏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都能听到。
旧时的北京城内有击钟定更之制。日落后击钟一百零八下,然后起更,这时整个京城开始戒严。这个定更的大铜钟就是在鼓楼西大街上的铸钟厂铸造的。先是铸造了一个铁钟重24吨,因音质、音量都不理想改铸铜钟。先铸的铁钟就放在鼓楼后边了。直到1983年鼓楼修缮时才移至北三环的大钟寺(觉生寺)。关于这个铜钟还流传着一个凄婉的故事。传说明朝初年为铸造这个铜钟,已经有几个工匠铸完钟因达不到皇帝梦里所听到的钟声被杀掉了。有一位当时很有名的铜匠接受了这个任务。但几次试铸也都失败了。每每回到家中都非常沮丧。他的十几岁的女儿看到父亲无助的神态也很焦急。想到如果父亲被杀了自己也将无依无靠,不如跟父亲到铸钟的地方去,就是死也和父亲死在一起。于是在正式铸钟这一天她就和父亲来到铸钟厂。这一次铜匠全力以赴进行最后的拼搏,可是炉温就是上不去。正在铜匠焦急万分的时刻,他的女儿眼看父亲又要以失败告终,便不顾一切地一头跳进烈火里,铜匠急忙救女儿,无奈的只是拉到一只鞋。这时炉温突然升高了,大钟铸成了。当皇帝听了这回钟的声音点头赞许道:就是这个声音。然而这回钟的声音是什么样呢?原来在钟声的尾音里总能听到有鞋——鞋——的余音。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献身铸铜钟的姑娘,人们便在铸钟厂附近建了一座“铸钟娘娘庙”,这个庙后来又被称作铸钟厂灶神庙。遗址就在现在旧鼓楼大街的小黑虎胡同24号、26号的位置。这个传说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反映了从前铸钟工程中是饱含劳动人民血和泪的现实的。(8)钟鼓楼现在是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鼓楼光彩夺目,名声显赫,而灰白色的钟楼却好像是跟在鼓楼身后的影子,相比之下显得默默无闻。殊不知,钟楼的故事却比鼓楼多,几代的沧桑,几度沉浮,让钟楼上的事儿说上三天也难周全。其实,传说故事与迷信并不沾边,它只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并在在传说的背后,都能找到些根基,故事与建筑本身,相辅相成。&&&铸钟娘娘的传说里还透露出这样一个细节,钟楼的钟声响起时,总能听到怪异的“鞋鞋”声,老年间的老人儿们劝孩子别闹的办法很多,“张辽止啼”就是个典范,而住在钟楼附近的人们听到怪异的钟声时,就跟孩子们说,可别闹了啊,铸钟娘娘又在要鞋了,惹恼了她,连你带鞋一起拿了去。钟楼的钟声真的很怪吗?这事儿还得问问陈主任,因为从1990年开始,钟楼的钟都会在大年三十儿零点准时敲响,陈主任不但是敲钟人,更是领钟人,所谓领钟人就是站在钟槌最前面的人,由他来把握敲钟的力度和速度。为了保持敲钟的老传统,陈主任每年大年三十儿晚上都得坚守岗位,连续数年没有正点看过春晚了。陈主任说,关于奇怪的声音都是传说了,钟楼的钟声浑厚嘹亮,并听不到什么怪异,要非说有那也就是心理作用罢了。说起敲钟的讲究,陈主任颇有心得,也很感叹。他告诉我,钟楼在老年间作为京城的报时中心,其钟声必定浑厚嘹亮。据记载,早年间的钟声最远能到通县,也就是现在的通州区,随着现在京城高楼林立,噪音污染等因素的出现,铜钟的嗓子真是不够使了。现在钟声具体能传多远,还真没测量过。陈主任将敲钟的门道娓娓道来。陈主任说,老年间敲钟和现在可不一样,那时候钟并不只有在大年三十儿才敲,每天钟声都不会停。敲钟的人是銮衣卫。钟报时,鼓打点,早年间每天的时间就是这样计算的。现在咱们老百姓问时间问几点了,这个“点”也就是这么来的。钟用来报时,每天分为12时辰,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小时。好比说,俩人约好了午时见面,地方在鼓楼底下,要是光有钟报时,您11点就来了算是正点,1点来了也不算迟到,这不乱套了吗?所以必须有鼓来打点来细化时间。把一天分为100份来打点,那么一份也叫一刻就是14分零4秒,也就是说有了钟鼓的配合,老年间人们说时间,误差才不会超过15分钟。再好比说我们看电视、听书,总能听到说把谁午时三刻斩首,这午时三刻就是中午11点43分12秒。钟该怎么敲,有口诀的流传,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五十四敲两遍,总共一百单八下。现在大年三十儿敲钟仍然用的是这个口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百零八这个数字频频出现,朝珠一百零八颗,佛珠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这么多一百零八光是个吉利数么?这里头可有学问。陈主任介绍说,一百零八所代表的是整整一年。老北京人见面打招呼习惯问天儿怎么样,问的也就是气候,拆开看,气代表节气,一年24节气,候是个计时单位,每五天一候,一年是72候,再加上一年12个月,三个数字的总和为108,这也就是一百单八代表一年的来历。钟楼作为老北京城的报时机关,什么时候“退休”的呢?附近的老人儿们说,据传闻,冯玉祥进京,溥仪皇帝退位搬出皇宫的当晚,是钟楼最后一次报时。钟楼现在恢复敲钟,也不再是为了报时,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保留下来。&张天师的故事&众所周知的传说故事算给您说完了,下面就跟您聊聊您肯定不知道的传说故事。其实钟楼还有其他的传说故事,但这些故事知道的人太少了,陈主任年轻的时候也曾收到一个关于钟楼的故事,但后来这份录音不知道被整理到哪儿去了。而讲故事的大爷4年前也去世了。笔者在周边胡同里绕了好几个来回,才终于把这个小故事也挖掘了出来。不知道有人留意过没有,在离钟鼓楼不远的地方,有个火神庙,具体位置就在地安门百货商场的南边。火神庙离钟楼如此之近,两者之间肯定是有渊源的。家住豆腐池胡同的张大爷说,老年间传说火神爷是走到哪儿烧到哪儿,大火就是火神爷走的路,火铺开路,火神爷就从上面趟过去,火神爷一来,周边必定遭殃,谁架得住火神爷遛弯儿啊。有一天,鼓楼这边的胡同里突然有个店铺莫名着了大火,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后来连续几天,又有几间房起了火,有的是店家,有的是民宅,连续几天走水弄得人心惶惶,有老百姓说,这几次着火有个共同点,老有个长者在火场附近出现,别人都急得不行,忙着救火,只有他闲庭信步,乐乐呵呵。周围就这么大地方,街里街坊都熟的很,这个长者哪儿来的,住哪儿,却没人说得上来。由此,老百姓推断,这没准是火神爷降罪来了。也不谁看过火神爷的像,认定了这长者就是火神爷变的,这事儿也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传开了。这个消息可急坏了周边的住户,百姓纳闷啊,到底什么地方得罪了火神爷他老人家呢?这个事儿很快让道爷张天师知道了,张天师出了个妙法。在火神庙北边修建了钟楼,钟楼完全是用石头堆砌的,里头没有木料,火是烧不着的。这下,火神爷家门口就好似堵上了一块大石头,火神爷路铺不通,也就出不了门了。火神爷那是神仙,哪儿受过这气啊,张天师的妙法让火神爷气得咬碎了后槽牙,恼羞成怒的火神爷于是把张天师的住所给烧了。张天师倒也不生气,您烧您的,我没地方住了,就住您家得了呗,所以后来,张天师也就住进了火神庙。传说必定不是空口瞎编来的,总得有个由头。这个传说的由头就更多了,首先,钟楼确实是完全砖石结构的,这一点有据可查。北京钟鼓楼从始建至今已有741年的历史,两楼从外观看,建筑风格有非常明显的区别,鼓楼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分上下两层,一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二层砖木结构,整个建筑的形状好像一面横卧的鼓。而钟楼则好像一口钟,也分上下两层,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大额枋、檐、檩、斗拱、檐椽等均为石料雕凿而成,两侧山花均为琉璃砖拼制而成。整座钟楼浑然一体,绝不掺杂半点木梁支撑。再有,地安门的火神庙里头,确实有张天师的供奉,张天师进火神庙的事情,也不是瞎说的。笔者来到火神庙时,正赶上庙内有法事,就跟一位20多岁的小道士问起了这件事。小道士告诉记者,庙内确实有张天师的排位,但是一般的游人们是无法看到的。笔者在庙内走了一圈,还真就没找到张天师的像。不过在行走间,也发现了些蛛丝马迹,庙内的红墙上贴着一张火神庙部分项目功德明细,万寿景命宝阁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玉皇像,第二位就是张天师像。这份明细是什么意思呢?庙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为了记录人们的功德,当功德款齐备的时候,神像就会被请进庙内,万寿景命宝阁就在火神庙的二层。1988年的北京消防报上登过一篇豆腐块文章,大概是趣闻一类的,其中一篇小文就提到过张天师和火神庙的事情。故事说张天师确有其人,他在北京的时候住的就是地安门的火神庙,张天师的排位便一直留在了那里。一份火神庙简介资料中也记载着这样一句,据传正一派大宗师张天师由江西龙虎山入京觐见就曾驻跸该庙。该庙指的就是地安门的火神庙。&钟楼里哪些东西是原汁原味的&要说原汁原味,得看您从哪儿开始算。元朝的钟楼您是连块瓦都找不见了。钟楼的确切建造年代是元朝,但是明朝和清朝都经历过大修甚至重建。尤其在明朝钟鼓楼历经多次焚毁和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为防止再度发生火灾,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拱券式结构。所以要说原汁原味,从清乾隆年间钟楼完全定位为砖石结构,算是一个比较妥当的说法,因为打那时候开始,无论是怎么修,都算是修缮,而没有重建的问题了。民国时期,钟楼包括鼓楼又有了一次较大的变革,史料记载中提到,我门现在看到的钟鼓、鼓楼一层的门窗是民国时期后加装上去的,在这之前两个楼的一层券洞是没有门的,四面坡道自然延伸,可以穿行马车,所以两楼的坡道也称为马道。现在的鼓楼马道因当时修整道路,整修院落而被切掉一部分,已经不是历史原貌了。1986年,钟楼进行了建国后最大规模修缮,1989年对外开放。现在钟楼上的东西基本都是老年间的东西,唯独钟槌换过三四根,最早留下的一根老钟槌,现在还留在钟楼之上。陈主任回忆说,当时他们看到那根老钟槌的时候,它就已经没挂在钟边了,而是在一旁随便放着。钟楼修缮的时候,新的钟槌是从地坛公园运过来的圆木做成的,当时完全是依料而制,木头有多大,就做多大一根钟槌,具体尺寸没有测量过。后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也为了保护大钟,钟槌的尺寸逐渐改小了。钟楼里的大钟一定是原汁原味的,道理明摆着,从钟楼建筑方法来推断,钟楼里的钟很有可能是先挂钟,后盖的二层楼,要是等楼子盖成了,钟可就塞不进去了。所以说里头的这口钟,就是想换也掏不出来。&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景一鸣/文并摄(9)& & & & & & &初步调研北京钟楼一带的庙宇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的二排六段:&  初步调研北京钟楼一带的庙宇&  吕敏(Marianne Bujard)&  法国远东学院&  根据不同的调查、登记和纪录,北京内外城在民国初期有接近两千座庙宇。李孝聪教授根据多方资料记录了1621座 ;韩书瑞 (Susan Naquin) 认为最保守的数字为1500 庙宇。&  我们认为有两千座,是考虑到由于多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庙宇很可能没有加载任何记录。其中有的庙宇太小(如没有僧、道的街区小庙),有的庙宇不便登记(如故宫里面的寺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政府[1]曾进行过三次系统的庙宇普查,分别为1930年(1734座)、1936年(1135座)、1941年(783座)[2],当时,已经有一部分庙宇被改成学校或改为它用(如仓库或旅店)。两千座庙宇的估计大概比较符合实际的数字。&  北京老城各个街区的庙宇分布不平衡。以乾隆十五年( 1750) 的北京城区图册为基本参考,我们最近进行的检索显示出,北京内城的上半部分——从朝阳门——阜成门——二环,曾存在过520座庙;从此数目推算,很可能内城北边庙宇最多,而其它区域则相对少一些。整体来说,北京庙宇的数量相当大,在其城市景观里,庙宇是极为普遍的建筑。如此普遍的建筑一定和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不但从庙宇的数量上可以看到,从庙宇的功能和类型上也可以了解到。若干学者如韩书瑞,施舟人,李孝聪教授已经多次提到,在尚未出现西方式的公用场所之前,如广场、公园、剧场等,庙宇是市民活动的主要的公共空间,老百姓在此聚会交流。&  除了拜神之外,人们到庙里去也是要“逛庙会”,庙会集市使得庙宇成为商业流通、消费的重要之地。庙宇也常常是发起慈善活动的中心,免费治病,施粥济困。庙宇还是行会和香会的活动场所,会员聚会的地方,有时候它也是会员住宿或仓储货物之所。庙宇还有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功能,其中收藏着罕见的古董或一些经书的古本。也可以说庙宇是植物园的前身,因为它们的院子常有珍贵的植物和数百年的老树,人们会定期来观赏。&  总的来说,庙宇与北京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庙宇当然有不同的类别。不只是因为庙里供奉的诸神不同,寺庙隶属于不同的教派如道观、佛寺、祠堂、帝坛、清真寺等,也还因为有不同的社会团体,不同社会等级的信徒,如皇家亲属、满族官员、儒生、行会、香会等,分别建立庙宇,维持其装修和香火。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北京的大庙如雍和宫、白云观、东岳庙或过去的隆福寺,这些庙宇虽然很重要,但它们却不能代表北京的庙宇网络。它们直接受皇室或上层社会的管理和支持,而大多数的北京庙宇属于老百姓自己管理。&  不同的类型庙宇也可以从创建者、施主或拥有者上加以区分,有的属于皇亲国舅,有些的由太监和高官主建,也有的由七品小吏维修,抑或是行会、香会,社区的普通市民捐款修葺。&  实际上这样分类只能是一般性的:我们都知道,北京的东岳庙既是太监和公主娘娘们援建的庙宇,又是各行业的行会和多种朝圣香会的“总部”,而若干小庙既有香会自理也有官员的资助。&  我要强调的是:研究北京庙宇,进而了解北京的社会,必须以各类大小不同的庙宇为对象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同时,庙宇研究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人物。另外,也因为庙宇的历史比普通的建筑要长得多、资料相当丰富,研究的成果相对而言会更具可信性。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庙宇的研究也是打开北京市民社会史领域的一把钥匙。&  下面我将谈到的个案研究,是一个总体计划的初步尝试。我先介绍一下这项总体计划。&  北京庙宇的石碑与口碑:京城社会史研究计划  从1992年起,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 教授就已带领“圣城北京”研究组的中法学者,开始了北京庙宇和碑文的开拓性研究。该研究组的部分成果已发表在《三教文献》(Matériaux pour l'étude de la religion chinoise)学刊上。&  我们的计划是在这一成果之上,沿着同一方向,在尽可能全面地核查自明代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内城的寺庙祠堂,据现存资料统计大约有1000座。然后抄录涉及寺庙、香会及行会的相关碑文,目前估计至少有500块碑。同时,针对那些比较完整地留存下来的庙宇及周边环境开展实地考察,并收集口头传闻。&  该项研究计划将由一个多学科小组承担,其中包括中法双方的历史学、金石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学者。&  日本学者仁井田升于年期间所研究的行会庙宇都坐落在城南。直到1949年,那里的民间社会活动肯定都相当活跃。然而,后来的大规模拆除使其面目全非,以至于我们决定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把视线集中在内城。事实上,追踪研究的目的不但要将文献尽可能收集全面,而且也要以它们为出发点,通过对街坊邻里的访谈,弄清庙宇的功能,界定出各类社会团体的形式,其中包括同街区的邻里香会,信徒及朝圣香会,行业公所,同乡会,以及官吏、同僚、太监、满洲旗人等的聚会。这些不同的群体各自进行着不同的祭拜活动。&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在《老台南的土地公会》(? Neighborhood Cult Association in Traditional Taiwan ?) 一文中指出,在19世纪的台南市中,无论有否庙宇,各类土地公会在拜神的同时,也承担着其所辖区域的一些公益事务,如护路,修葺公所,维持治安等。这些祭拜团体的社会宗教职能使施舟人教授提出一个假设:即在一个社会内部存在着某种“祭祀结构”( structure liturgique) 。围绕着某个庙宇或某种香火因缘,这些结构使人们获得个人隶属于某个空间的意识,个人投入其中,不仅是焚香修行,还参与诸如慈善、公共卫生、教育或文化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城市中,祭拜团体与街区叠合,我们可以说存在着某种“住地公民品质”(citoyenneté de résidence), 其前提是邻近距离和共同祭祀。毋庸置言的是,也存在着其它的祭祀团体,围绕着朝圣活动或某种职业而形成,同样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但未必居住在同一地理区域。&  像北京这种七百余年的古都,其居民当然会隶属于各种不同的祭祀团体,结构也各有春秋,个人从多重生活侧面被包容在社会网络之中:住地、行业、朝圣或娱乐。正是这些个人在不同社区隶属中形成的联系和因为这些隶属关系而从事的活动,将成为我们对庙宇及其社团进行系统研究的对象。&  如上所言,本项研究计划既紧迫又艰巨。韩书瑞在其力著& Peking – Temples and City Life,
(北京之间的庙宇和城市生活) 一书中强调,根据她使用的金石与文字资料,其中很少能够使我们重构基于居住地而形成的祭祀团体的存在。她指出,那些建立在乡村社会或台湾研究之上的模式,在北京找不到具体案例的说明(79-81页)。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资料阙如,比如存在最多的土地庙、关帝庙或真武庙,可是却很少有关于它们的资料,而这些庙宇可能在居住地祭祀团体中扮演过核心角色。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北京作为首都所特有的城市流动性,每年有数千举子赴京应考,数千官员进京朝拜,全国各地商贾、工匠络绎不绝,这一流动性削弱了上述共同体的形成。还要加上皇权对这类有组织的团体的戒备,高度防范其出现或巩固。&  然而,我们仍然假定,上述的那些邻里香会曾经存在过,它们可以解释何以在大街小巷存在为数众多的关帝庙、真武庙、土地庵、观音庵,或泰山之女碧霞元君庙。由于在韩书瑞研究过的文字资料中找不到足够的痕迹证明上述结构的存在,对居住在老街庙宇附近的老人进行访谈,将有助于我们弄清史实,并由此对金石文字资料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感到本研究项目的紧迫性。能够直接见证1949年以前的社会生活的人都年事已高,他们所能描述的街区正在消失。而这些见证人又因拆迁而散居各处,难于找寻。另外,以施舟人所研究的台南市为例,由于香火因缘或居住地而形成的团体并不都拥有自己的庙宇,因此,街区访谈与考察便尤为必要。&  “京城全图”二排六段庙宇之存在状况&  我曾于2002年对乾隆“京城全图”的“二排六段”作过调查,作为初步研究尚不全面。我在利用相当有限的材料之上,作了实地考察,以进一步收集有关该城区庙宇的存在状况和历史背景。所调查的范围是乾隆“京城全图”的208块之一,即钟楼后面一带,面积大约有两千五平方米。在乾隆的“京城全图” 中标有各种建制、街道名称,其中包括1500条胡同和1300座左右的庙宇。共分为横十七排竖十二段,钟楼后面的一带即是二排六段。乾隆图册较为详实准确,我们甚至可以根据其图标,在那些变化较少的老街中穿过与当年相同的胡同,或在一座庙宇中数某个大殿的间数。&  在二排六段中标有11条胡同:小石桥、前马家厂、铸钟厂、黑虎儿、铃铛、烫锅、豆腐池、张望儿、高公庵、酒醋局、玉作儿、草厂和药王庙街。至今这几条胡同还都在,一般只有名称的小变化,如烫锅胡同变成汤公胡同,张望儿胡同变成张旺胡同,只有高公庵胡同改名为国兴胡同,酒醋局胡同改为国旺胡同,但它们的路线都没有变。图中还标记了15个庙宇:铸钟娘娘庙、清虚观(两处)、万福庵、真武庙 (两处)、灵鹫庵、天仙庵、清净寺、地藏庵、三皇庙、玉皇庵、高公庵、弥勒庵。当时还有一座庙叫永寿寺,但没有标注。另外图中还标有一处水坑和酒醋局一所。&  这些庙宇的情况可以概括在下表中:&  庙宇与碑文资料表&  干隆十五年(1750)  民国年间  2002年  北图拓片编号  首都拓片编号  文献  1  高公庵&  (慈隆寺)&  国兴胡同1号  高公庵&  民国晚年变成疯人收养所  今存前殿三间、左右两殿各三闲和耳房各一间,后殿和东西配殿。后院70年代拆除改学校和操场。&  前院现改为民居。  京602万历23年(1595)  日下867&  2  玉皇庵&  国兴胡同3号 ?  不清  无  无  3  清净寺&  豆腐池胡同  娘娘庙&  宏恩观  今存山门、大殿、后殿、东侧配殿。&  庙改为菜市,公共浴室,工厂,库房。  (1) 京556&  (2) 京557&  (3) 京558&  光绪19年(1893)  首576, 577, 578  资料583&  (1936)  4  天仙庵  今不存。&  改作民房。  5  地藏庵  今存。改为民房和公共浴室。  6  三皇庙  翠云仙院  今存正殿三闲,民国石碑一通  (4) 京559光绪17年(1891)  首575  7  灵鹫庵 (西山大觉寺下院)&  干隆9年募建( 1744)  灵鹫庵  今存完整一个院子,南北两大殿、东西配殿。再往南进不去。据居民说西边原还有建筑,拆改为学校  无  首617干隆9 (1744)  资料472&  (1936)  8  酒醋局真武庙  酒醋局真武庙  今存后殿。&  原有三个院子,中院和后院有东西配殿,前原有木头牌楼两座,山门。中院到后院有月亮门,后院有两棵大树。文革全部拆毁。  无  9  前马厂真武庙  今不存。&  原址叫“一善里”? 1976年地震倒塌?  无  10  前马厂伏魔庵  关帝庙  今不存。&  民国时仅存正殿已改为民居。70年代全拆掉。  无  11  万福庵=?万佛庵按《宛署杂记》嘉靖1年建(1522)&  (小黑虎胡同13号)  今存大殿和东西配殿,今人叫姑子庵,其南的大殿,石台和山门,60-70年代拆毁。  京472康熙41 (1702)&  京466嘉庆13 (1808)  首66, 首67 (与北图同)  12  清秀巷清虚观&  (清秀巷21号)  清虚观  今存正殿三间,东殿三闲,东侧配殿,后殿三闲,香炉石座;山门已拆, 庙全改为民居  京550景泰5(1454)  13  清虚观&  旧鼓楼大街/药王庙街南段  清秀巷清虚观的庙产(明代景泰5年古碑留在原址空地)  今不存  日下873&  资料199 (1928), 576 (1936)  14  铸钟娘娘庙&  (小黑虎胡同24-26号)&  金炉圣母娘娘庙  今不存。&  原有三殿、石台、配殿、后园、前殿为道观、居民说后殿为娘娘“住过的地方” (娘娘行宫)。2001年全部拆毁,改成排房。  (1)京597&  顺治8 (1651) ;&  (2)京574&  干隆50 (1785) ;&  (3)京595&  道光7 (1827) ;&  (4)京596&  道光8 ( 1828)  资料670 (1936)&  辞典159  15  弥勒庵&  (草厂胡同)  待考  无  16  永寿庵&  (王佐胡同25号)  永寿庵&  今存两个完整的院子和山门,全部居住占用。  文献简称说明:&  日下:《日下旧闻考》;资料:《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辞典:《北京名胜古迹辞典》。&  因为民国期间不存在任何可与干隆图册相媲美的出版物,而我的实地考察时间又太短,所以我对民国的情况没有很准确的把握。2002年的考察则相对较详细。除了弥勒庵未能作现场调查和玉皇宫未能进入其原来所在地之外,其它14座庙都被调查过。干隆十五年的14座庙宇中今天基本完整或部分残存的共9座 (包括未标记的永寿庵)。最古老的庙宇是清虚观(景泰五年1454年),但坐落在清秀巷21号的建筑未必是明代初期所建。最大的是清净寺,一直到清末都由道士们操持。最“民间”的 ,就是说至今仍令本区居民怀念并因其被拆毁而伤心的是铸钟娘娘庙(小黑虎胡同24-26号)。下面我们来介绍目前收集到的各庙的资料。&  清虚观 (1454建立 ,清秀巷21号)&  清虚观还剩下西边清秀巷西口的部分。它分为面南坐北的正殿和东西配殿,东边还有一殿。原来朝东的山门已经在70年代被拆掉。&  根据1454年的碑文记载,清虚观由一位叫做李琮的内府官员修建,他把自己的住宅改成道场。他任职五十多年,一辈子仕途顺利。上年纪以后想立功德“以酬国恩”,因此建了这座庙。当时的明景帝给这座庙敕封了“清虚观”一名。我根据考察,疑其所建的庙宇原址可能是旧鼓楼大街西边的清虚观,在见存的清秀巷清虚观之东南。这个位置上现在有一座五六十年代的住宅楼和一片空地。细看民国地图可以发现当时(1940年) 那里已经是一片空地。根据当地居民的回忆,旧鼓楼大街街西的清虚观早就没有了。&  在调查我们发现这座庙宇的明代碑石仍留在原地。住宅楼旁边有一通大烟囱,烟囱隔壁是个小菜园。菜园里就静静地横着明代的三米高的古碑。&  (幻灯片)&  碑文如下:&  【清虚观碑】&  来赐清虚观记&  光禄大夫少傅兼&  太子太师礼部尚书口陵胡濙撰&  中书舍人直文华殿括□李淳书&  嘉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经筵侍书广□程南云篆&  清虚观者内府供用库大使李琮舍宅所建之道场也公自洪武中&  太宗文皇帝居藩邸时选入侍奉迄今五十余年矣。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年间屡蒙&  列圣录用荣宠厚恩思无补报欲将京都城内日中坊住宅舍为观宇虔奉神灵以酬&  国恩其同契中贵□□□来福□□□□□阮昭亦俱健羡不胜忭跃起敬各舍己赀具材命工首作前殿虔奉龙虎君,左奉汪&  真君,右奉刘天君,次建正殿以奉三清左奉玄天上帝右奉演教天尊后创重楼杰阁以奉三皇左奉土地真官右奉历代祖师&  翼以两庑缭以周垣屏以三门及钟鼓二楼法堂方丈道房库庾庖□靡不备具以国大方之体景泰二年□□十八□□中贵&  具实奏&  闻钦蒙&  圣恩来赐为清虚观□□□□□□遂疏其兴建之由谒予征记欲以昭示方来予受辛不获先为李公书其舍宅之概今复为诸公着&  其喜舍赀财共结善缘之迹同垂不朽或曰道家以无为为宗苟涉于有为则非道矣,予晓之以老子有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今李公舍宅而□□□□□□□□□□□□协助之力实伙遂致栋宇嶙峋金碧焕烂都人聚观叹未曾有固皆出于无心而&  自然成此无量功德则诸中贵也必自然获福报于将来也,故书此为记以复诸公之请&  大明景泰五年岁次甲戌二月朔旦&  (京 550/1454年,景泰五年二月一日;胡濙撰、李淳正书、程南云篆额;首题:“敕赐清虚观记” (额同);213×92+47×28)&  碑文中详细记录了道观里参拜的诸神并描述了整个庙宇的建筑布局。按其说法,庙宇相当宏伟庞大,应该是位于旧鼓楼大街的清虚观,今已荡然无存。&  清虚观参拜的诸神示于下表:&  清虚观诸神表&  前殿奉 :龙虎君  左奉:汪真君  右奉 :刘天君  正殿奉:三清  左奉:玄天上帝  右奉 :演教天尊  重楼奉:三皇  左奉:土地真官  右奉:历代祖师  翼以两庑缭以周垣屏以三门及钟鼓二楼法堂方丈道房库庾庖口  在见存的“小”清虚观我们有幸拜访过一位八十高寿的老道士。1949年以前他是清虚观最小的道士。他从顺义县呼奴山的白云观来到清虚观拜师修道[3]。据他说清虚观当时是一个子孙庙,道士为龙门派。老道士身体欠佳,不能提供很多信息。清虚观关闭以后他还俗做工,赶过马车,后来改开卡车。他有家室,夫妻和孩子都还住在一起。他还一直照顾他的师傅,直到最后给他操办后事。&  在清虚观的西北角几百米开外,原来是清初建立的铸钟娘娘庙。&  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 ( 1651年前建立,小黑虎胡同24-26号)&  《北京名胜古迹辞典》[4]比较详细的描写了这座庙的建筑并叙述了铸钟娘娘的传说。铸钟娘娘与钟楼的大钟有密切的关系,庙的名字大概来自于庙宇西边原有的一个大的铸钟厂。&  按其碑文资料,这座庙本身是一座真武、关帝和龙王庙。但在它的后殿一直供奉的却是金炉娘娘。读其见存的四篇碑文,很容易看到娘娘的地位在本庙不断地提高,并很快变成该庙的主神,因此庙宇以她的名字命名。&  这座庙的资料比较丰富,北图保存着四块碑石的拓片。最早的碑是1651年的,由一位五品大夫刘芳远撰写,用以纪念庙宇附近一带的善男信女捐钱修葺庙宇。&  100多年以后,一位叫做王志诚的道士募捐修复了铸钟娘娘庙大殿。完工后,他立碑纪念此事。&  最有趣的是最后两块碑,分别立于1827年和1828年,也是纪念修复娘娘殿的。碑石很小,不到60公分高。两块碑是故宫负责马厩的司马官彭礼寿立的。彭老爷第一次立碑把他四个儿子的名字都刻了上去,有趣的是,他的四个儿子里有三个子承父业,也是皇宫马厩的小官。&  彭大爷第二次立碑,文字大致一样,但他又加上四个名字,就是他的四个孙子的名字,因为年纪尚小,估计还没有进入宫殿管马!&  碑文如下:&  【娘娘庙碑】&  兹者铸钟厂&  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左伏魔右玄坛龙王后殿金炉娘娘&  久矣因殿宇渗漏损坏无人修理幸&  神明显佑感动一方之善士 恩庇昭彰永保万姓之□&  垂训之经畴弗佩报应之公聆 格言之词孰不仰首□□&  姓之□ 教主&  北方之圣帝也睹右垣射昂之剑气 左壁昭烈烈□&  日月以长明佑山河而永固四方安泰八表升平&  恩流九极 泽被万邦信士弟子庞成功等附居&  圣域不忍坐视辐辏捐资共成 圣事延命住持道士王□&  □□□朝夕焚修上□&  圣寿无疆 皇图永固□虔陛迁财源茂盛锡福无穷&  北城司正□五品大夫服俸刘芳远撰&  顺治辛卯孟冬吉旦立 后学心一于之善熏沐书&  (京597/ 1651年,顺治八年;刘芳远撰、于之善正书;;额篆书题“重修圣庙”;132×66)&  【娘娘大殿碑】&  万古流芳&  重修铸钟娘娘大殿碑记&  盖开人天路上修福为先万善门中布施第一兹因&  鼓楼西铸钟厂真武庙原有&  金炉娘娘王元君大殿三间年深日久渗漏损坏住&  持道衲昼夜思念钱粮浩大独力难成不免募化&  十方施主此众信之虔心士庶善之诚意资财共成&  圣事大殿业已鼎新&  干隆乙巳年孟冬朔日吉立住持道衲王志诚叩&  (京574/ 1785年,干隆五十年十月一日;王志诚正书;首题“重修铸钟娘娘大殿碑记”;额题“万古流芳”;67×33)&  【娘娘庙金炉圣母大殿碑】(1)&  兹因鼓楼西铸钟厂娘娘庙金炉&  圣母大殿三间渗漏不堪道衲昼夜悬念今莫&  化彭礼寿独立重修其功莫大矣&  上驷院司理圈厩长信官弟子彭铸钟保道号礼寿&  率男&  长子厩副松禄&  次子库使松存&  三子厩副松贵&  四子厩副松常&  道光七年 月 日主持道衲黄宗禄叩&  (北京595/1827 ,清道光七年;正书;额题“名剽千古”;尾题名;55×28)&  【娘娘庙金炉圣母大殿碑】(2)&  兹因鼓楼西铸钟厂娘娘庙金炉&  圣母大殿三间 北极玄天上帝大殿六间山门三间渗漏不堪昼&  夜悬念今莫化彭礼寿功钱壹千□百余□文袋金圣像□□重修其&  功德莫大矣&  上驷院司理圈厩长信官弟子彭铸钟保道号礼寿&  率男&  长子厩副松禄&  次子库使松存&  三子厩副松贵&  四子厩副松常&  三孙安龄&  长孙大龄&  次孙德龄&  四孙官龄&  内□府正□□□□□□□敬书&  大清道光戊子年三月十五日望日良辰吉立后学□黄宗禄郭泰瑞敬□&  (北京596/1828年,道光戊子八年三月十五日;正书;额题“万古流芳”;113×65+28×28)&  如前所述,这座铸钟娘娘庙虽然还供奉真武、关帝和龙王,但碑文证明它的主神是铸钟娘娘。在小黑虎一带询问老百姓,他们都知道这座庙和娘娘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我简单讲一下它的内容。&  传说,皇帝命令全国最好的铸匠铸一口巨大的钟挂在新修的钟楼上,这口钟必须在八十天内完成。铸钟厂就在庙宇的后边(现在的铸钟胡同),那里有一位技艺精湛的师傅。可是,虽然他的技术高超,但试了几次,每一次刚铸好的大钟都会裂开。他知道,如果铸不成钟会被砍头,因此很忧虑。这位师傅有个又漂亮又善良的女儿,当他爸爸试着最后一次铸钟时,姑娘央求爹爹让她也一起去现场。在巨大的熔炉旁边,师傅和他的徒弟们都在担心最后一口钟的浇铸失败。姑娘则趁大家不注意突然跃入炽热的铁水中,这一次大钟终于成功铸造出来。&  为了永远纪念她的牺牲精神,钟楼一带的居民给她建立了一座庙宇,就是小黑虎胡同的铸钟娘娘庙。这座庙的名气很大,并且跟钟楼有密切的关系。在钟楼上面有一块牌子专门介绍这座庙和这个传说。但很可惜的是,这座庙宇已于2000年全部拆毁改成普通的红专小住房。&  通过碑文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这四块碑展示了金炉娘娘的地位晋升。我没有特别研究上面提到的传说,但它可能跟干隆时代重修钟楼有关。当时该庙的主神已经是这位娘娘。传说赋予她一个具体生动的形像,也使周围胡同里的老百姓以这位孝顺的姑娘为中介,建立起与天天报时的庄严的钟楼之间的一种亲缘关系。&  这里顺便要提到的是田野调查的重要性: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初步建立上述的假设,就是说铸钟娘娘庙、娘娘本身和钟楼有一定的关系。而现场的调查,会帮助我们发现并收集在当地仍然流传的有关文本,进而体验当地老百姓对庙宇的关心和怀念。研究者的“在场” 可以其提高感知能力,比如,庙宇的位置就具有启发性:从院落中直接能看到钟楼的形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铸钟娘娘庙与钟楼之间的关系启示,如此巩固上述假设并增加了它的可信性。&  在铸钟娘娘庙的东北角隔几百米有万福庵&  万福庵/万佛庵 (1522年建 ,小黑虎胡同13号 )&  经过考证,我们发现这座庙有两种称谓,万福庵或万佛庵。根据《宛署杂记》记载,它是明代1522年修建的。目前尚存正殿和东西配殿。&  在北图能查到两块碑的拓片。1702年的一块是重修碑。由“露灯香会”修葺庙宇的后殿及伽蓝祖师左右丈室,碑阴列有近300个捐款人的名字。可惜这块碑磨损得很严重,名字和正文都已难于识别。&  1808年另立一块合同碑。当时一位叫觉罗谭玉保的镶蓝旗的满人,将私家产地舍给寺庙。碑文记载玉公欠本庙和尚一笔钱,因害怕如拖欠,死后会下地狱,因此决定把他家在固安县的一块农田遗产捐给万佛寺作为该寺永世财产。&  碑文如下&  碑阳:&  【万佛寺后殿及伽蓝祖师左右丈室碑】&  重修后殿新建伽蓝祖师左右丈室碑志&  慈稽□来□今□察仰观为功不易 □ 建 □□□ 石 □□□□…/&  楼大街□有古刹万佛禅庵当日□□甚□□□□□莫□□/&  且多湮沦仅遗殿庑金像岁远底理□苦□□持□经十有 □/&  努力营构□□□修晨昏礼□祝□ /&  国祚居之檀那慨发慈心得金乐助共 □□□□力□宫寮舍□□/&  辉煌通为告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楼此檀那莫大之功衲□□□之□□□□…/&  诸石□成并垂不朽云□曰巍巍堂堂 古刹重光 道场□故 金□□…/&  檀信之力 叶叶遐昌戴斯垂永 悠久□□/&  大清康熙壬午孟冬之日 住持嗣祖□门□□□立&  碑阴:&  【露灯圣会】&  (人名10行)&  众善男信女共捐□资银□□□□…&  (人名10行)&  (京472/1702,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六日;碑阳正书;首题“重修后殿新建伽蓝祖师左右丈室碑志”;额篆书题“万古流芳”;碑阴提名 额篆书“露灯圣会”;124×49 (通)87×49+16×15&  【玉保舍地碑】&  勒碑刻石以传不朽恐悔将来今作证明/&  兹因镶蓝旗觉罗谭玉保有祖遗老圈地两项坐落在固安县外河村因玉公往返取祖与本地/&  万佛寺住持朗然相好朋友有通财之道相善岂无周旋之理故玉公手之长借朗然之钱使至九百贯之数/&  因循日久无力清还玉公不肯侵染三宝之财吊怕坠无间之地狱自己发无上之心情愿补眼前之债固/&  将祖遗老圈地两项布施与万佛寺朗然名下长为香火之地永无返悔之情明则布施佛寺地实后补还/&  朗师财源由此之后地无回赎之理钱无再讨之情两家情愿各无返悔更有中人说合同作证明□□/&  为此镌碑刻石千古不朽百代流芳永垂不朽刻立碑/&  说合人 孟焕然&  立字人 玉 保&  中保人 印玺师&  此地真武庙永种[5]&  嘉庆十三年六月三十日立&  (京466/1808,嘉庆十三年六月三十日;正书;额题“因果不昧”;84×47+18×15)&  下面的两座庙在前马家厂胡同之北,资料缺乏且其建筑都已被拆毁。&  伏魔庵 / 关帝庙 (前马厂胡同3-5号)&  根据居民回忆,这座庙在五十年代还剩下一座殿,而在70年代全部拆毁。其所在位置今天已盖满狭窄低矮的小平房。&  真武庙 (后马厂胡同)&  这座庙消失的准确时间难以考定。有居民说它可能在1976年地震时全部坍塌。&  上述的几座庙宇都在旧鼓楼大街的西边,以下所述的庙宇则在该街的东边。二排六段最北边的是一座寺庙的下院叫灵鹫庵。下院是大寺院的下属庙宇,在北京约有数十个。&  灵鹫庵(1744 年重修,玉阁胡同18号)&  灵鹫庵至今还有一个完整的院落,包括前后两殿和东西配殿。然而全部被居民和小作坊占用。西北边的建筑部分被拆毁,剩下的改建成学校。庙原来占地五亩、共有48间房。&  根据1744年的碑文,此庙是香山大觉寺的分寺,叫做大觉寺下院。灵鹫庵相传为古刹,建于明代以前。&  碑文如下:&  【西山大觉寺下院灵鹫庵重修碑记】&  儒之道不离君臣父子离则非儒释之教不住色馨香味住则非释故凡&  为释者利群生严佛土皆作无作为无为如谷之虚呼至则应呼止则寂&  如水之流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何容心于其间哉闻诸大雄氏云我度一&  切众生之类令皆入无余涅盘而实无一众生得涅盘者菩萨庄严佛土&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达是义者是为佛之徒可为佛之事 大觉佛泉和&  尚之重修下院余故有取焉院旧称灵鹫庵在京师地安门外相传建自&  前明盖古刹也 干隆壬戌春始得之隶于寺顾斯庵年久远木石规&  制霜露剥蚀颇失旧观佛殿尤甚椽栋毁坠垣墉坛裂若修葺后时将不&  可问乃减钵费劝檀施量事度力庀材僦工先大殿次山门层构崇檐涂&  丹墁碧昔风雨之交侵今鸟鼠之咸去妙相端严威光晃曜见者生畏爱&  礼者起肃敬始工于癸亥之春落成于清和之月虽易故为新而改观若&  创远近观瞻缁素赞叹皆以为和尚道行之感神功之相故能成速而工&  善若是哉岂知其通诸有为本诸无为作是因缘现诸希有非惟近示阎&  浮提亦可达历尘沙劫然在和尚悲田法界中则又何异云之行空风之&  过野住与不住雨无交涉耶余故乐为之记而实诸碑以示世之囿相者&  和尚系迦陵禅师之嗣来继师席说法最久慕其风操而入山者接迹于&  道修是下院为往来者息足亦宜无不乐且颂也&  干隆甲子五月朔固山贝子弘景撰文并书&  (首617/1744;弘景撰书;干隆九年五月;首题: “西山大觉寺下院灵鹫庵重修碑记”额题:“万古流芳”;138×91+26×22)&  在灵鹫庵的南边有另一座真武庙,不过缺乏资料记载,且大部分已经拆毁。&  酒醋局真武庙(国旺西巷8号)&  据居民回忆,这座庙从前有三个院子,前中后三大殿,有月亮门、山门、木头牌楼、等。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拆掉。今仅存后殿。&  从国旺胡同往东就到了国兴胡同(原来的高公庵胡同),在这条胡同的图上标有两座庙宇,一座是玉皇庵,另一座是高公庵。&  玉皇庵 (国兴胡同3号?)&  玉皇庵所在地现在是一个四合院,因不能入内而未知庙宇是否还存在。&  高公庵 / 慈隆寺(1595年建,国兴胡同1号)&  干隆图标示的高公庵有三个院子,包括前中后三殿和配殿,今天还剩下前院的大殿和配殿,有五十多户人家住在里面。后边的两个院子,都在70年代被拆掉,改为学校的体育场。&  这座庙宇由明代的大太监兴建。除了太监之外,还有皇亲国舅的参与。碑阴纪录说明,内务衙门里不同职位的太监一起资助,共刻有三十多个名字。&  高公庵似乎后来变成蒙古策棱将军(元太祖二十一世孙)的孙子之大住宅的一部分,称做那王府。此名来自策棱将军的后代,那彦图之名。民国初期,他一夜之间赌场失利,把王府抵押给天主教堂。1949年前后,高公庵变成疯人疗养所[6]。&  碑文如下:&  碑阳:&  【来赐慈隆寺碑】&  赐进士及第奉训大夫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朱国祚撰文& 直&  文渊阁预修 会典 实录 玉牒 正史官登仕郎翰林院侍书范可受书丹弁篆额&  皇上御极二十有三年慈隆寺成时国祚奉命侍&  皇长子殿下有内臣传命曰兹寺也&  圣母皇太后之所赐颂&  皇恭妃之所并建以祝&  皇上之万寿者也执笔之役尔其无辞祚退而深惟佛法入中国无论王公贵人闾里珉庶皆瞿然顾化即后妃亦往往奉事如所&  谓功德院者自唐及宋时或有之今&  圣母皇太后俯鉴素心特隆正觉眷兹新构肇锡嘉名上祈佑于&  皇图下润泽乎黔庶慈云遍复合群汇以俱融慧日照临普万方以胥烛功济尘劫化洽含生于是乎仰见&  圣母皇太后之仁&  皇恭妃协替&  坤仪钟祥&  震位感&  皇恩之隆厚景祈福于无疆爰舍净区聿崇纱力沙门森列虔屋云阴梵乐法憧种种具备于是平仰见&  皇恭妃之贤&  皇长子之体&  皇上论教至意朝夕视学寒暑罔间而又以其吉祥善事归之&  君父于是平仰见&  皇长子之孝一举而三善备焉是不可以无纪已是举也始其事者为衘马监太监高勋及诸内臣之所鸠聚而焚修则古潭和&  尚也比古潭还山而今命僧录司觉义净德矣为净德者宜以明不染之心益演无方之教栖情不二纳正见于三空授手大千&  拯群生于八苦庶几哉不负弘施之意乎敬申盛美以佐宏观其词曰&  于惟我&  皇统有万方治追有虞仁协陶唐百姓熙熙既乐且康化翔海宇受祉无疆峨文梵宇翼琼牖畴其锡名寔惟&  圣母智开群迷光烛九有籍彼佛力跻兹万寿有俨其容有烨其辉畴其肇建厥有&  贤妃庆钟&  帝子德洽宫闱百禄是膺介福攸归主其寺者是日净德虔奉庄严罔懈罔忒无退转法用精进力佑我&  皇明百千万亿&  万历二十三年岁次乙未仲冬十一月吉旦 立石 虔 碑阴:&  (京602/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十一月;(碑阳);朱国祚撰,范可受正书并篆额,裴进镌;首题:“来赐慈隆寺碑”。周刻二龙戏珠;额篆书同 阴提名 额题:“万古流芳” 146×87+28×21)&  永寿庵 (王佐胡同25号)&  这座庙的名字没有标在干隆图中,但是它的建筑标得很清楚。它大概是明代的庙宇。现在还保存有两个完整的院子和山门,山门上面刻有“永寿寺丙子中秋,周又忱敬书”。北图存有一张1660年的碑石拓片。这是一块重修碑,证明这座庙在清初之前已经存在。立此碑的是二十一位吏部和都察院的满族大臣。可惜从拓片看,碑已经磨损得很严重。&  这是另一个田野调查必要性的例子:如果只看地图,我们就可能会忽略这座庙宇。&  碑文如下:&  碑阳:&  【重修永寿庵碑记】&  □ 多招提永寿禅林□……是帝□之人□□□□/□□陈庑□地□……可便香火&  人□□为□……者布布/金之□出□……间东西厢房一间□山房六间文/□劵(=捐)千方信士资财修前/伏□大殿三间东西禅堂六间□……楼一座周围群房十四间/□井一眼于于是堂□□……供/准提院香火禅僧□心于前□……西北间隶后层东北间隶前层□垂/永久康□春将□……二东□□□俗不右人用竹匿兴□□为□□□神/□□□寺庑□……斯无□□夫摩耶佛母□于为□之/……周……斯……□为挂□耳安能丹亚/生□金碧□若是载□祥善事□不□一人力通于从……/国□上庇氏□仁……日子之用洵不……/助邦为……化……美……问 心/子春月吉旦/□□傅兼太子傅刑部尚书文渊阁大□士晋沃卫国祚沐手撰/&  碑阴(提名):&  昂邦□&  原任江□□□府知府□国□&  尚□□□□□加一级番□官兴氶朝&  吏部他赤哈方加一级□□&  吏部他赤哈哈□加一级祝表正&  吏部员外朗□□□&  吏部员外朗杨名耀&  吏部员外朗张可前&  都察院□都衘史家以及□□&  奉□大夫陈……&  钦差工部两奎监□掌理□□加一级陈……&  主持僧□顺……&  (京607/1660 碑阳;卫国想撰 正书;顺治十七年春月;首题“重修永寿庵碑记”额题“万古流芳”;碑阴提名 额篆书题“万古流芳”;134×76+29×24)&  清净寺 / 宏恩观 / 娘娘庙 (豆腐池胡同23-25之间)&  这座庙是我研究的范围内最大的庙宇。1936 年的记录表明,它当时占地13亩,房屋187间,拥有222尊神像,250件礼器,9件法器,石狮子两座,铁狮子两座,供桌五十六张,松、槐树十八棵,石碑四座,井一眼。&  宏恩观的山门、大殿和后殿在民国时期已经改为学校(广一小学);现在已改成菜市场(山门和大殿)和工厂的仓库(后殿)。在它的隔壁,东边有天仙庵,西边有地藏庵。天仙庵已经完全改成民房,看不到原建筑的任何痕迹。地藏庵改成公共浴室和简陋的宿舍。&  根据碑文,明朝在元代的千佛寺的遗址上修建了这座庙。它在钟楼的正北面。&  目前我找到的三块碑都是1893年立的,内容都跟道士刘素云重修庙宇有关。&  从直隶来到北京的刘素云道士,1887年到了清净寺。当时庙宇全部破坏。有趣的是,碑文还记录描述了一位洋人,因为院里树木茂盛,他想把庙宇买下来。一位叫做厚安的内务府大臣,听说这件事后大怒。他叹气说:“斯地当龙尾之要 ,为诸天佛、菩萨所降光、昭灵者、安得毁于外人哉”[7]。于是乎他先把庙宇的产权买下来,后来认识刘素云道士,便把产权转给了他。&  刘素云后来成为这座道观的方丈,重新安置了神像。根据白云观道士张百熙和刘素云本人写的碑记[8],我们可以很容易恢复该庙宇的建筑结构以及里面所参拜的神明:&  【宏恩观诸神表】&  山门  四天王  正殿  关圣帝君  文昌帝君  孚佑帝君  西殿 (地藏庵)  地藏王菩萨  十殿阎君  东殿 (天仙庵)  碧霞元君  后殿  十八罗汉  三世佛  妙道真君  财神  当然,诸神的塑像今天一尊也找不见了,但大殿雄伟的屋顶仍能从钟楼上欣赏到,而街边的山门则变成了菜市场的大门。&  碑文如下:&  【宏恩观碑记】&  万古流芳&  宏恩观碑记&  夫事不考其缘起不详其始末即不足以昭修筑之诚启后来崇奉之志也今宏恩观者创建于元/为千佛寺迄于□□易名清净寺至于 国朝殆传七百余年其中兴废不一而摧残朽落至今为/已极矣先是同治十二年住持本庙僧人振龄因焚修无力转与本门僧人闻庆虽禅堂寥落香火/就湮而宏基开敞山门屹立丛林之气象固宛然可观外洋人诚其地者争欲购易以为寄庐事将/有成而内务府郎中厚安乃慨然曰斯地当龙尾之要为诸天佛菩萨所降光昭灵者安得毁于外/人哉遂与闻庆约将此庙转与厚安接修仍令闻庆住持重监寺之责光绪十三年闻庆复将此庙/转于刘成富梅顺安二公仅写白字一纸无手本契纸之确证盖手本契纸均在厚安处也是年秋/余至清净寺瞻仰 圣像见庙貌倾颓美林尚存遂以兴修之事为己任鸠工庀材不惜重资余固/与厚安交甚契厚安乐余之善举因以手本契纸并加送字一纸俾余以为永远之证盖以识余志/也自光绪丁亥年九月初三日而功始作乃易名曰宏恩观谓 神恩宏布感应无穷即默启余以/修建之志而尤冀后之居是观者仰鉴神恩而永为护持焉故述其缘起始末刻石志之望同侪同/志者有所稽考为护法之善举不致湮没也是为记&  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 素云道人自识&  (京557/1893年;素云道人[刘诚印]撰正书;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首题 “宏恩观碑记”;额篆书题“万古流芳”;258×53+25×28)&  碑阳:&  【宏恩观碑】&  万古长春&  宏恩观碑/夫开善法会金壮诵于萧统光宅应令翠网歌于简文七觉五禅孝克摄山之集投云折桂江总广果之游莫不妙相庄严信心供养岂维简栖头陀之寺荆/妙放生之亭涣以风泉乐及鱼鸟四照之花围万品一观之性遂群生乃知禅灯无尽终发扃于暗室兜罗所指诞登岸于法门是以天人欢喜愿托祗园手/眼通明俱寻宝地然使南朝四百八十之寺锁烟雨之迷离我佛丈有六尺之身糹+戈 风霜之锁铄何以阐扬象教振起马鸣始和香界重新方为极乐良材荟/集乃号精蓝如京师地安门外宏恩观者固元之千佛寺也在昔元贞之日肇建嘉名及乎泰宀+之之年更新宝刹自至元丙戌迄明洪武以至宣德代施丹丹+ /聿焕榱题洎正统天启崇祯之间际戌午壬戊已巳之岁雨庀将作一新化城然而恒河之沙非一粒所能助须弥之大岂尺壤之遂崇粗具规模不无因陋/得依 日月始见增辉钦惟我 圣朝龙兴东土鹫访西方 威慑师子之王贡遍天竺之国崇尚法教阐□宗风 宫阃祝厘梯航介祉顾以庙貌剥蚀道/场□廖乃于干隆丁丑嘉庆乙丑一再重修俱值青牛之纪大千普照非特春虹之彩诵端明句不袭吉祥牡丹之名稽法苑编乃更清净招提之目固已仰/出星河上参倒景藓寻千刃之木华飞五香之草檐依锒鸟树息金鸟于是法侣云从神居霄接为 帝京之重镇亦奈苑之伟观然而黄花满地箤锦而为/宝坊翠竹森天成林而呼香阜经八十余年之久当开昼栋晴云依 九重天上之光即是慧峰丽日原有羽士素云忝侍枫宸式瞻兰若自念生逢 圣世/沐雨露之涵濡缘结梵天审衣钵之寄托遂发宏愿誓复旧观委村庀工因时选晷寸心若会不日斯成芝木+而 并兰槔俱辉葆吹与彩幢齐展玉础含润通云/气于西山金铃徐响答潮音于渤海其前则山门截山+辟伽蓝震耸奉 四天王为寺护法其中为正殿供奉 关圣帝君及 文昌帝君 孚佑帝君武烈文/谟同条而共贯仙缘神契异趣而皆归后殿则佛果斯圆神庥广被中奉 三世佛左右奉 十八罗汉及 妙道真君 则神诸像宝相晨见中罗卍字之/胸应真旁列俱超辟支之果况乎坊号仙陀释通乎道金能地布取亦薰施众善一堂万福并执志道同合谁曰不宜其东耳殿则奉 碧霞元君等为其西/耳殿则奉 地藏王菩萨及 十殿阎君夫维摩悟偈兼有天女柱国表绩当作阎罗岂徒相伴烟霞传童予下山之咏矜言果报设轮回出世之余法身并/见圆相俱呈鱼鼓超于中宵花雨纷乎列坐琉璃砗磲之饰万宝以毕臻迦陵频伽之音六时而皆奏檀越赞叹众灵杂还讵敢诩后来之居上实惟云吾迷/而不作计鸠工于光绪丁亥年九月初三日开工落成于光绪十九年九月重阳日工无朕胝之慨人有皈依之乐盖此举也非欲供士庶之游观侈经营之/壮丽亦愿祝我 皇太后 皇上圣寿之无疆 皇图之永固尘清玑钟知 中国有 圣人福遍珠林庆无量之 寿佛用是特玫寺名曰宏恩观俾知/晨钟动籁皆是嵩呼德水采源无非 帝泽 爰泐歌于介石比邀福于浮图歌日巍巍崇观门邻地安元贞肇造楼阁高寒自元迄明重葺者六千佛集胑吉/祥介福宏惟我 朝赫濯迢遥天竺诸国欢声如涛丁丑乙丑两新杰构今岁疆圉复新其旧旃檀馥郁珠□□□云从栋生手有花拈佛颜微笑满月开奁/猗与此举非示法侣更有私祝合掌而语祝我 圣清 金萱瑞呈兹云长绕爰霰瑶觥 帝道遐昌邦家之光人天欢喜/万寿无疆&  /潘祖荫拜撰 陆涧庠书/&  素云道人 立&  碑阴:&  因果不昧&  宏恩堂第一代开山黄冠羽士素云刘诚印重修立&  (京556/首578/1893年,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潘祖荫撰 陆润庠正书;首题“宏恩观碑”;额篆书题“万古长春”;碑阴 :额篆书“因果不昧”260×93+28×26)&  清净宏恩观&  【宏恩观碑】&  万古长春&  宏恩观碑&  宏恩观者刘素云方丈之所建也观为千佛寺故址地势高旷遥与龙华柏林诸寺口然相接诚宗风法教阐扢之场高人逸士之&  所兴启者乃岁久倾废漫漶不饰栋楹榱桷半角挠折级砖盖瓦祗余破缺光绪丁亥中秋素云师瞻仰于是见庙貌剥落而美材&  独存梓口(木+再)之贵乃支朽敝喟然叹曰此固宝光之所曾驻作金刹而妥佛灵者耶遂发众善奉行之志兴一木支厦之嗟慨然以兴&  复为己任鸠工聚财不惜重费彩丹碧于腐黑聿焕口题拓基地而壮开宏栋宇先立正殿崇祀 关圣帝君 文昌帝君&  孚佑帝君谟烈灵感之风懔然同仰次东西二殿西殿祀 地藏王菩萨 十殿阎君呈果报于幽冥昭惩劝于庸俗东殿祀&  碧霞元君等位仁风慈范一方造福其前则山门巍峨伽篮震赫奉 四天王以为护法后殿则奉 三世佛左右 十八罗汉&  妙道真君财神诸像缘一心之善念作诸天之皈依莫不竭诚敬以永期不朽至于回廊广庑丹舍经庐与夫庖庾之所钟鼓之县&  像位之列次第毕具井条不紊土木一新藻绘彪炳固人天欢喜之福地而素云师心力之果志念之笃亦可见矣素云师姓刘氏&  上诚下印直隶东光县人好道德务修持受其教者数十人再传者又多人其为人广造善因肇修寺观乐拯困苦施药济贫良谊&  美行固枚举而是役之成又其善端之卓著者固不可不书以垂久远爰具事之颠末为文记之其辞曰于此崇观精耀昭明百&  废毕举不日而成以纪宏恩以祀 圣明 万寿无极四海永清惟德是程惟礼是荣恪恭祷祀黍稷芬香神具醉止降福穰穰&  白云观律堂第二十八代法裔高明峒拜撰 张百熙书&  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  (京558/1893年,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拍 5zipai 露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