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锦州古塔的灵异事件附近好玩的,千载锦州古塔的灵异事件附近有什么好玩的

小程序 体验更轻盈
7×24 客服电话
国内: 香港:852- 852- 海外:86-10-
开封酒店预订
开封千载古塔附近酒店
展开服务设施&房型人数
相国寺/鼓楼广场/龙亭旅游区
金明广场/河大新校区/开封大学
火车站/汽车中心站
汽车西站/包公湖/西司夜市
东郊/河大老校区
汽车客运站
开封市汽车站
开封市汽车西站
开封市汽车东站
相国寺长途汽车站
金明汽车客运站
长青汽车站
舒适/高档/豪华品牌
免费接机服务
670家酒店满足条件
开封市酒店信息
关注公众号
反馈您的问题我见过的中国古塔
我见到过的中国古代名塔,比见过的古代明楼少一些。屹立在我国大地上的古塔,灿若繁星,何止成千上万,我所看到的太有限了,连凤毛麟角都够不上。而且有很多著名的、有特色的古塔都没有亲眼见到,很是遗憾。
&虽然我见到的古塔不多,但还是想把它们写出来,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些古塔,写出来可以帮助记忆,看看自己与宝塔的合影,是一种享受,另外,也激励我在有生之年,再多去亲眼看看那些心中向往的名塔。古人千辛万苦地创造了这些美丽的建筑奇葩,而且经历千百年风雨沧桑,窃喜至今犹在,而我们只是走几步路,坐坐很方便的车,就能看到,还有什么难的吗?
在辽阔美丽的祖国大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古塔的身影。在城市里有塔;在江边、河边、湖边、海边也有塔;在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寺庙、道教宫观里有塔;在富丽堂皇神圣庄严的皇宫王府里也有塔。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装饰雕刻之华丽,绝不比其他种类的古建筑逊色。
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塔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
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古印度的塔也随之传入我国,并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在古印度塔的前后左右,虽然也有少量的附属建筑,但都很简单。在中国古塔的周围或旁边,却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最初,塔在寺的中心,佛殿、佛堂等围绕着佛塔修建、布局。随着佛殿在佛寺中地位提高,殿、塔并列,或者将塔放在殿后,以至移于寺外,但古塔始终没有离开殿堂。
中国古塔的种类很多,分类的方法也不少。从佛教的教义上说,有所谓的舍利塔、法身塔以及各种派别的塔;从塔的平面上分,有四方塔、六角塔、八角塔、十二角塔等等;从层数上分,有三层塔、五层塔、七层塔、九层塔等等;从建筑材料上分,有土塔、石塔、木塔、砖塔、金塔、银塔、铁塔、铜塔、象牙塔、琉璃塔、瓷塔、陶塔、砖石塔、砖木塔,金银珠宝塔等等;从功能上分,有瞭望塔、风水塔、过街塔等等;从形态上分,有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覆钵式塔、宝箧印经塔、金刚宝座塔等等。
下面我们就从形态方面,说说我国古塔的几种主要类型。
楼阁式塔,在我国古塔中历史最为悠久,体形最为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因为这种形式的塔,来源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而楼阁是古建筑中气势最雄伟高大的一种建筑类型。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多层的高大楼阁。在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的木结构高楼大阁已经层出不穷。&
但这些木构古塔由于年代久远、火灾、风雨等的侵袭以及历史上的灭佛事件,多已被毁,现仅存辽代(907—1125年)的应县木塔等很少几处。
隋、唐以后,建塔材料转向砖石出现了以砖石仿木构的楼阁式塔。其特点是:每层之间距离较大。一眼看去,塔身就是一座高层楼阁;每层均以砖石制作出与木结构相同的门、窗、柱子、额枋、斗拱等;&
塔檐大都仿照木结构塔檐,砖木混合建筑的楼阁式塔,出檐更为深远;&
塔内部均有楼层,可供登临伫立或向外眺望。
我国早期的楼阁式塔实物虽已不存,但仍可从遗留的壁画、石刻中,找到它们的形象和缩影。唐代以后的楼阁式塔,由于是用砖石砌筑,留存的实物就非常丰富了。如如长安大雁塔、苏州虎丘塔、杭州六和塔、定州料敌塔等等,数量很多。
亭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也是较多的一类。它的特点是:塔身呈亭子状,外观多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
多为单层,有的在上面加建一个小阁;&
塔身内设龛,安置佛像或墓主人的塑像。亭阁式塔在中国起源也很早,几乎与楼阁式塔同时出现。平民百姓出资修建的佛塔和高僧墓塔,多采用这种形式。现存具有代表性的亭阁式塔有:历城四门塔、长清灵岩寺慧崇塔、运城泛舟禅师塔等等。自宋以后,渐为花塔和覆钵式塔取代,而渐渐衰落。
密檐式塔,是古塔中较为高大的一种,其高度、体量与楼阁式塔差不多。但它的外檐层数最多。其特点是: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
在第一层塔身以上,各层檐子之间的塔身,没有门窗、柱子等楼阁结构。有的虽开有小窗,也仅是为了通气;&
大部分不能登临眺览; 第一层塔身,是全塔的重点,佛教内容、建筑艺术都集中表现在这里,装饰雕刻比较华丽。
从密檐式塔的发展历史来看,辽、金以后,我国北方建造的密檐式塔较多,而南方仍以楼阁式塔为主。我国现存的著名的密檐式塔有北京天宁寺塔、河北昌黎源影塔、辽阳白塔等等。
覆钵式塔(喇嘛塔)&
印度的窣堵波传入我国之后,和我国的楼阁、亭子等结合,创造出了中国式塔,它原来的形象反而被融化掉了。到元代,窣堵波才又从尼泊尔传入内地,大事兴建,成了古塔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类型。因为喇嘛教建塔常用这种形式,所以又称为喇嘛塔、藏式塔。
覆钵式塔的特征非常明显,它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半圆形的覆钵,在其上安置高大的塔刹。覆钵之下,建一个庞大的须弥座承托。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喇嘛塔,是北京的妙应寺白塔,为尼泊尔的匠师阿尼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五台山塔院寺白塔、北京北海白塔、扬州莲性寺白塔等是我国现存的著名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属于佛教密宗的塔,主供五方佛。金刚宝座塔在我国大多是明朝以后修建的。全国大约只有十多处。著名的有北京金觉寺金刚宝座塔、昆明官渡妙湛寺金刚宝座塔、襄阳广德寺多宝佛塔、五台山圆照寺金刚宝座塔、甘肃张掖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舍利塔等等。此外还有一些采用了五塔形式的建筑物,例如峨眉山万年寺砖殿、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等,只是下面的座子变成了别的建筑物,可称作这一类塔的发展或变异吧。
下面就把我见到的一些古塔说道一番,当然只是管窥蠡测,数量有限,只能代表中国古代名塔的一点凤毛麟角。
&&&&&&&&&&&&&&&&&&&&&&&&&&&&&&&&&&&&&&&&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
白马寺齐云塔,位于洛阳白马寺东南,属于密檐式塔。因为它建造在汉明帝时九层舍利木浮屠的遗址上,所以又叫舍利塔。现存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建的,为四方形,十三层,砖筑,高35米。第一层塔身高大,下有砖台,自第一层塔身以上出叠涩短檐十三层。自第五层以上,塔身急剧收杀,更显稳健。整个塔的外部造型呈圆和的抛物线形状,独具特色。
&&&&&&&&&&&&&&&&&&&&&
蔡愔西去帝王催,夜梦金人绕殿飞。
&&&&&&&&&&&&&&&&&&&&&
信女善男遍四海,只因白马负经回。
&&&&&&&&&&&&&&&&&&&&
天竺旧制已经移,汉时台井尚依稀。
&&&&&&&&&&&&&&&&&&&&
故基重起齐云塔,还复当时放舍利。
&&&&&&&&&&&&&&&&&&&&&&&&&&&&&&&&&&&&&&&&&&&
虎丘云岩寺塔&& 1987年
&&&&&&&&&&&&&&&&&&&&&&&&&&&&&&&&&&&&&&&&&
虎丘云岩寺塔&& 1987年
虎丘云岩寺塔,又称虎丘塔。&
虎丘位于苏州西北郊,历来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原名海涌山,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死后葬此,埋后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
晋代司徒王珣建别墅于此,后舍宅为寺,唐时称“报恩寺”,宋代改为“云岩寺”,清代又改称“虎丘禅寺”。唐时白居易在苏州刺使任内,曾开河引运河水环山,使虎丘风景更为秀雅,可是自宋至清末,寺院建筑历经兴衰七次之多。
山巅之上耸立一座雄浑古朴的砖塔—云岩寺塔,塔建于五代吴越晚期(961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是江南第一古塔。塔八角七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高47米,每层施平座、腰檐、柱额、斗拱及门窗,每层高宽层层递减。塔内部由外壁、回廊和塔室组成,每层有木梯可登。枋上尚有许多图案式的彩画。塔的第七层早已损毁,明代予以重修。现在塔已倾斜,但尚未超出重心。1957年曾经进行过加固,现在倾斜不再继续发展。中国倾斜最大的古塔将长远屹立,成为一个奇迹。
&&&&&诗曰:
&&&&&&&&&&&&&&&&&&&&&&&&&&
浮屠远对姑苏墙,白虎何来送姬光。
&&&&&&&&&&&&&&&&&&&&&&&&
&池下吴钩深几许,曾将紫气诱秦皇。
&&&&&&&&&&&&&&&&&&&&&&&&&
阖闾伍子盛强时,后辈贤肖哪得知。
&&&&&&&&&&&&&&&&&&&&&&&&
&吴越争雄何处访,千年古塔且来迟。
&&&&&&&&&&&&&&&&&&&&&&&&&&&&&&&&&&&&&&&&杭州六和塔&
杭州六和塔,又名六合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日轮山上,属于楼阁式塔。创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是吴越王钱江俶为镇压钱江大潮而筑。塔名“六和”是应佛家六种规约;“六合”则是合“天、地,四方”之意。据记载初建时塔身即为砖木结构,共分九级,高五十余丈,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焚毁,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重建,前后用了十一年之久才竣工,但塔身已减为七级。&
现存六和塔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照原样修建的,惟塔身仍是宋代原构。现在塔内还有宋代重修时的碑记。现存的六和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内部仍为七层,高
59.89米。塔身为砖砌,外檐为木构。塔身内有穿壁螺旋式阶梯,盘旋上登,直到顶层。每层都有方形塔室,用斗拱承托天花藻井。塔外的木檐加回廊宽阔舒展,登塔的人可以从塔内走出,在外廊上周览江山景色。听说北京颐和园金碧辉煌的佛香阁,就是仿照六和塔建造的呢。
写的这里,我想起了《水浒》一书,其中有三个主要人物与六和塔有关。梁山一百单八将被朝廷招安后,为朝廷南征北战,取得胜利,但自身也伤亡惨重,十剩七八。后来剩下的人虽然衣锦还乡,加官进爵,但好景不长,没几日,遭到奸臣暗算,一个个死于非命。&再一次验证了世上“兔死狗烹”的真理。&
比起他们,这三人还算幸运。
这三人是鲁智深、武松、林冲。&队伍回京之前,驻扎杭州六和塔处,睡至半夜,忽听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后来听了众僧讲解,方知潮信之事。鲁智深心中恍然大悟,想到师傅智真长老给他的四句偈言,有“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之语,于是,沐浴更衣,在法堂上端坐,自然天性腾空,圆寂去了。&
再说武松,虽然未死,落了残疾(少一臂),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交与六合寺中,作了清闲道人,后至八十善终。还有林冲,当时染患风病瘫了,就留在六合寺中,由武松看视,后半载而亡。
&&&&&&&&&&&&&&
雄声怒气古钱塘,辛苦当年吴越王。
&&&&&&&&&&&&&&
原本江潮随日月,不成一塔便平腔。
&&&&&&&&&&&&&&
钱塘浪涌子胥魂,宝塔临江坐日轮。
&&&&&&&&&&&&&&
潮声震醒梁山将,胜似还随衣锦人。
&&&&&&&&&&&&&&&&&&&&&&&&&&&&&&&&&&&&
苏州北寺塔&&& 1987年
&&&&&&&&苏州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属于楼阁式塔,相传,此塔为三国时吴主孙权于赤乌年间为其母吴夫人祈福所建。报恩寺初名通玄寺,唐玄宗开元年间改为开元寺,五代末期又易名报恩寺。塔于北宋时毁,元丰间(年)重建为九层。苏轼舍铜龟以藏舍利。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蹂躏平江,塔复毁。南宋绍兴年间(年)重建九层塔即今塔。清咸丰十年(1869年)太平天国战争中再次毁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再经修复。
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八角九层,每面施平座、腰檐、重檐复宇,翼角翬飞,回廊萦绕,雄壮秀丽。塔身结构分外廊、外壁、内廊、内壁及塔心方室。塔高
76米。塔刹为塔高五分之一。底层外廊特大,覆盖塔的台基。现存塔身砖砌体六层以下是宋代遗物,上面三层可能是明时重建的,内外木构等都是清末重修。
&&&&&&&&&&&&&&&&&&&&&&&&&&&&&&
遥想东吴赤乌年,姑苏城里树经幡。
&&&&&&&&&&&&&&&&&&&&&&&&&&&&&&
千年还见报恩塔,自古英雄孝在先。
&&&&&&&&&&&&&&&&&&&&&&&&&&&&&&&&&&&&&&
苏州瑞光塔&&&
苏州瑞光塔&&
瑞光寺在苏州盘门内,寺旧名“普济禅院”,三国东吴赤乌四年建寺,十年(247年)建塔,以后屡有兴废,宋改今名。
塔八角七级,塔心柱至第五层止,六七两层为木构架。二层以上各层均有木构腰檐、平座,但除塔顶较完整外,均一残破。门窗位置逐层变换。塔总高42.3米,形制古朴秀隽挺拔,保存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塔下有一个石砌须弥座,有花纹雕刻装饰。塔刹于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被风吹折。现已修复。
1978年4月,从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来佛、地藏、观音等菩萨像九尊,经书一百二十多卷,特别是一座“珍珠舍利宝幢”最为精美,可称是稀世之宝。
&&&&&&&&&&&&&&&&&&&&&&&&
纤纤孤塔靠盘门,普济禅堂久不存。
&&&&&&&&&&&&&&&&&&&&&&&&
光绪年间风雨过,至今刹顶见结痕。
&&&&&&&&&&&&&&&&&&&&&&&&&&&&&&&&
无锡锡山龙光塔&&&&&
无锡锡山龙光塔,位于无锡的锡惠公园内。早在明初,锡山即有石塔,后毁。嘉靖元年(1522),顾懋章父子复建石塔;至万历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层砖塔,由常州知府施观民题名"龙光塔",王仲山书额,属振兴文风的风水塔。
&关于这座塔,还有两则有趣的传说,一种说法是;
据说明朝正德初年,昆山有个名叫顾鼎臣的礼部大臣,一次由无锡地方官陪同,游览锡惠胜景,他是很讲究“风水”的,在看了两山的形势之后,说什么“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之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不出状元,是龙头上没有角的缘故。”这位大臣的话,当时都信以为真,于是就在锡山上造了一座实心的石塔。
还有一个说法,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在殿试后,无锡的吴情初步确定为状元,谁知金殿唱名时,嘉靖皇帝一听“吴情”与北方的“无情”音相仿,他认为“天下哪有‘无情状元’?”就把吴情降为第三名,成了探花。于是家乡又有为归罪于塔是实心的缘故,说什么:“龙角用以听,必须空其中”,因此地方上又集资在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建成了这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为“龙光塔”。由明代著名书画家王问(仲山)题写塔名,刻石嵌于塔的第三层东外墙,至今尚在。
&&&&&&&&&&&&&&&&&&&&&&&
无锡缺少状元公,却怪秃山没角龙。
&&&&&&&&&&&&&&&&&&&&&&&
可惜吴情为塔故,不得折桂入蟾宫。
&&&&&&&&&&&&&&&&&&&&&&&&
&&&&&&&&&&&&&&&&&&&&&&&&&&&&&&
扬州莲性寺白塔&&&&&
扬州莲性寺白塔,位于扬州莲性寺内,属于覆钵式塔。塔下为一长方形高台,四周绕以护栏,有梯道转折而上,可达于台顶。在台的中央建砖砌须弥座。座上砖雕各种花纹,极为精致。白塔的宝瓶形塔身,较早期的半圆形覆钵塔身,已有所发展。塔上置十三层相轮组成的塔刹,上覆以金属华盖刹顶冠以铜制葫芦和宝珠。按其形状,当是仿北京北海白塔构筑成的,不过较北海白塔苗条,从而多了几分江南的韵味。白塔是廋西湖的重要景点,称为“白塔晴云”。
关于白塔的建造,有不少扑朔迷离之处。例如它的建造时间,就还不太清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有“莲性寺白塔”条,肯定地说:“寺内白塔建于乾隆四十九年。”《扬州览胜录》有“白塔”条,却说白塔“系就旧塔基建造,旧塔建于何年,都不可考”。据《扬州画舫录》卷十三,只说是“乾隆甲辰重修白塔”,乾隆甲辰也就是四十九年(1784),但这里说的是“重修”,而未明言其始建年代。可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是将白塔的重修时间误作始建时间了。
还有一个传说: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间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关于白塔的传说似乎也并非无中生有。在清代旧籍中时见扬州白塔的奇闻异事。如《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有“一夜造成之塔”条,内容如下:“乾隆间,帝南巡至扬州。其时扬州盐商纲总为江姓,一切供应皆由江承办。一日,帝幸大虹园,至一处,顾左右曰:‘此处颇似南海琼岛春阴,惜无喇嘛塔耳。’纲总闻之,亟以万金贿帝左右,请图塔状,盖南人未曾见也。既得图,乃鸠工庀材,一夜而成。次日,帝又幸园,见塔魏然,大异之,以为伪也。即之,果砖石成者。询知其故,叹曰:‘盐商之财力伟哉!’&&&&
莲性寺白塔还真有几个待解之谜:它是何时建造的?它是用盐堆起来的吗?它是在一夜之间造成的吗?
&&&&&&&&&&&&&&&&&&&
神降浮屠一夜间,维扬大贾力通天。
&&&&&&&&&&&&&&&&&&&
只缘皇上说琼岛,费尽江南多少盐。
&&&&&&&&&&&&&&&&&&&&&&&&&&&&&&&&&&&&&&&&&&&&&&&&&&&&&&
镇江金山寺慈寿塔
&&&&&&&&&&&&&&&&&&&&&&&&&&&&&&&&&&&&&&&&&&
镇江金山寺慈寿塔&&&
镇江金山寺慈寿塔,此塔始建于唐代,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
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塔身砖砌,塔檐及平座栏杆均用木构。塔的平面呈八角形,七层,高约
40米。每层四正面开门,内有梯级盘旋而上。可俯览周围景色。
金山古名浮玉山。传唐代高僧法海开山得金,上献,皇帝复赐以建寺,始有金山之称。宋祥符中改名龙游山,建炎时韩世忠败金兵于此。山原在江中,清咸丰、光绪间南岸沙涨,遂与陆联为一体。
江天寺原建于东晋,称泽心寺,宋祥符中改龙游寺,清康熙时名江天寺,俗称金山寺。民间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子水漫金山故事,即传出于此。寺内藏苏东坡玉带、诸葛亮战鼓、文征明《金山图》、周代铜鼎,合称“金山四宝”。
金山寺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山巅之上的慈寿塔。
金山寺风景与建筑俱美,清代曾仿建其一部于承德避暑山庄及扬州廋西湖,犹以“小金山”名之。
裴公建此山,燃指意何坚。
岂道非天意,怎得地底钱。
隔江望北固,浩渺见焦山。
塔影清波照,江中一朵莲。
法海高僧具慧眼,蛇妖变化也枉然。
点悟愚氓归宝寺,雄黄一盏把形还。
痴情可笑白娘子,水漫金山苦纠缠。
魔道相争明若判,素贞难免钵中盘。
&&&&&&&&&&&&&&&&&&&&&&&&&&&&&
镇江北固山铁塔&&&&&&&
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铁塔,在北固山后峰上,相传建于三国吴大帝时,为刘备招亲之地。现寺内殿宇有:多景楼(又称春秋楼,是传说中的孙夫人梳妆台故址。米芾称之“天下江山第一楼”)、天王殿、老君殿、观音阁等。天王殿后有长廊二十一间,其中央十一间石壁,镌有“天下第一江山”,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吴琚书。还有江声阁、凌云亭(传说是孙夫人的祭江亭)、天津阁、秋月潭等几十景。
铁塔在甘露寺东,相传是唐宝历中(852—856年)李德裕所建,北宋元符间(年)再建,平面八角形,系铁铸,但外观仿木楼阁式样,原高七层,现仅余塔座及二层塔身,且第二层向东倾斜。&
其基座所镌云水、龙凤纹样,与塔身之柱、阑额、斗拱、力神等,尚保存完好,是反映宋代建筑形象的一件珍贵文物。1949年后,除加固并矫正一二层塔身外,还将光绪年间被雷击倒的三四层塔壁安装复位。
塔周围还有古迹:恨石(传为刘备与孙权在此共商破曹大计)、太史慈墓等。
古寺临江天水连,孙刘相会至今传。
英雄割据人何在?千载风流北固山。
二杰挥剑寄雄心,今见恨石十字纹。
鼎峙三分皆过去,后人代代漫登临。
&&&&&&&&&&&&&&&&&&&&&&&&&&&&&&&&&
西安大雁塔&&&&&&
西安大雁塔,位于西安和平门外的慈恩寺内,初期也叫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由唐僧玄奘创建,用以存放由印度带回的佛经。
雁塔初建为五层,高 180尺。武则天时重建,后经兵火,五代后唐长兴年间(930年)又行修缮,为七层,即现存塔状。塔高 64米,底边各长
25米,整体呈方形锥状,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庄严古朴。塔身有砖仿木构的枋、斗拱、栏额。内有盘梯至顶层,各层四面均有砖券拱门,可凭栏远眺。塔底正面两龛内有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圣教序》碑。四面门楣有唐刻佛像和天王像等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尤其西面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显示唐代佛殿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关于雁塔名称的来由,说法不一。有的传说玄奘在印度时住大乘寺,信大乘佛教,不吃肉;另一派为小乘佛教,吃肉。一天,附近小乘寺内做饭僧没有肉而仰天兴叹,“菩萨显圣”化雁落地,则全寺大惊,遂改信大乘,并在落雁地方葬雁建塔,名雁塔,以资纪念。&
又传&天竺记&达亲国有迦叶佛伽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层雁形,故叫雁塔......。
唐代惯例,不仅一般人春秋游览要登临雁塔,而且考中进士的人还要登雁塔题名,所谓“雁塔题名”。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在此登高赋诗,留下了大量逸事佳话。
&&&&&&&&&&&&&&&&&&&&&&&&&
仰天兴叹小乘僧,菩萨可知无肉星。
&&&&&&&&&&&&&&&&&&&&&&&&&
一雁飞来忽落地,长安建塔始得名。
&&&&&&&&&&&&&&&&&&&&&&&&&
隋唐取仕学而优,宦海遥遥苦作舟。
&&&&&&&&&&&&&&&&&&&&&&&&&
有梦一朝题雁塔,寒窗何惜拼白头。
&&&&&&&&&&&&&&&&&&&&&&&&&
誓取西天三藏经,回时松柏又萌青。
&&&&&&&&&&&&&&&&&&&&&&&&&&扶摇平地起高塔,好为神舟传大乘。
&&&&&&&&&&&&&&&&&&&&&&&&&&&&&&&&&&&&&&&
西安小雁塔&&&
西安小雁塔,在西安荐福寺内,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因比大雁塔体量小,故称小雁塔,属于密檐式塔。小雁塔为方形,十五层,砖砌,高约
46米。因最上两层已震坍,现有十三层,高 43.3米。正方形平面,底层每边
11.38米。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以叠涩方法挑出,下面出菱角牙子,檐上塔窗左右叠涩砖砌成低矮的平座,与一般密檐式塔形制不同。塔身逐层收刹成秀丽舒畅的卷杀轮廓,各层南北有圆形拱门,门楣刻有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图像,雕刻精美,线条流畅。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
小雁塔是密檐式塔的早期作品,全塔造型玲珑秀气,别具风格,与大雁塔的雄伟壮姿,互相辉映。
据查于 1487年的地震中曾“自顶至足中裂尺许”,而在
1521年再次地震中一夜之间竟被震合。故古人称有“神合”的奇迹。千余年来历经七十余次地震,塔顶虽毁,但塔身屹立,可见结构的高超。
荐福寺内有从武功崇教寺中迁来的金代明昌四年所铸的大钟一口,声音清脆,震撼附近城乡。“噌吆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人称“雁塔晨钟“,为关中八景之一。
&&&&&&&&&&&&&&&&&&&&&&&&&&&&
独立一千三百年,不因折顶减风范。
&&&&&&&&&&&&&&&&&&&&&&&&&&&&
裂开塔缝忽合璧,只作天宫一笑谈。
&&&&&&&&&&&&&&&&&&&&&&&&&&&&
无愧盛唐成两雁,宛如姐妹伴长安。
&&&&&&&&&&&&&&&&&&&&&&&&&&&&
李家社稷逐流水,唯有浮屠留世间。
&&&&&&&&&&&&&&&&&&&&&&&&&&&&&&
山东长清灵岩寺塔林&&&&
&&&&&&&&&&&&&&&&&&&&&&&&&&&&&&&
山东长清灵岩寺塔林&&&&&
&山东长清灵岩寺塔林,有和尚塔167座。
&&&&&&&&&&&&&&&&&&&&&&&&&&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塔所在碧云寺位于北京西郊香山东麓,相传是金章宗(完颜璟)玩景楼旧址,元至顺二年(1331年)始建寺庙,原称碧云庵。
明正德年间(年)和天启年间(年)宦官于经和魏忠贤曾先后选此为墓地,遂加扩建,拓之成寺,并在寺后建墓圹。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一步扩建,并于寺后墓圹旧址建金刚宝座塔,南院建罗汉堂,成为现在的规模。
第二进院子是天王殿,系明代建筑,殿内原有四大天王塑像已毁,现存布袋和尚铜像也是明代遗物。
金刚宝座塔系仿照印度建筑形式,又结合我国建筑的传统手法建成的。塔前有四柱三楼白石牌坊一座。塔总高
34.7米,全部为汉白玉砌成。塔基共两层,塔基上面为三层塔座,座身有层层佛龛,内有精工细致的佛像。塔座上矗立着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两座喇嘛塔和一座小金刚宝座,八个塔尖参差高耸,轮廓极为丰富,塔身上布满佛教题材的浮雕。
&&&&&&&&&&&&&&&&&&&&&&&
碧云福地自金元,奸佞觊觎也枉然。
&&&&&&&&&&&&&&&&&&&&&&&
终有八峰白玉塔,镇压阉丑魏忠贤。
&&&&&&&&&&&&&&&&&&&&&&&&&&&&&&&
北京戒台寺抱塔松&&&&
北京戒台寺抱塔松,您是不是会问:“你弄错了吧?你说的是塔,现在这么又说松?”
没有错。说的是松,可它抱着塔呢。
戒台寺,又称戒坛寺,其以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盛名久负。北京戒台寺的戒坛、福建泉州开原寺戒坛和浙江杭州台庆寺戒坛,历来被称为“全国三大戒坛”。而北京戒台寺的戒坛其规模又居戒坛之首,故古来又被佛徒们赞誉为“天下第一坛”。
唐代初年高祖武德年间,有位名叫智周的僧人,选中了马鞍山下一处松柏茂盛的山洼,创建了一所寺院,当时名称为“慧聚寺”。这座寺院就是戒台寺的前身。
辽道宗咸雍年间,有位名叫法均的僧人,整修已经倾废的慧聚寺,为彰扬佛义,创建“戒坛”,基本上开拓出现今戒台寺的建筑格局。
&&&&&&大雄宝殿的北侧,有两座高峻的古塔,北边一座七层密檐式砖塔,就是法均和尚的墓塔,建于辽大康元年(1075年)。这座墓塔曾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由住持高僧知幻重建过。南边一座砖塔,也建于大康元年。因为塔中埋存有法均和尚的袈裟、食钵和“度牒”等,所以又称“衣钵塔”。
&在戒台寺山门的左侧,有一株形态可称怪异的古松,但见此松五米多长的粗大躯干仿佛巨龙一样扭转着“爬过”山门前的矮墙,直向石阶下的辽代僧人法均和尚的墓塔补抱过去,两条枝杈架在僧塔的两侧,真好象一条巨龙伸出前爪在“护卫”着古塔。这株奇特古松,自明清以来人们习惯地称为“抱塔松”。谈起抱塔松的来由,还真有点富于神话哩。清人李恒良的《戒坛古松歌》里,有这么两句诗:“怒涛夜吼雷雨声,抱塔龙松啼月黑。”诗中讲述的是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抱塔松”本为天上神龙的后裔,是玉皇大帝委派它到戒台寺护卫高僧法均和尚的。它托身化作一株青松,守立在戒坛大殿的山门前。&
法均和尚圆寂后,安葬在山门下的一座高大墓塔里。“龙松”怀念恩主,它的枝杈也就逐渐向法均禅师的墓塔倾斜而去。&
一个雨狂雷吼的漆黑夜晚,“龙松”怕天上的霹雷将法均的灵塔击倒,于是扑身向前,用两只“前爪”牢牢抱住了灵塔。雨停天明,人们发现古松的枝杈搂住了法均和尚塔,才悟出了这里面或许有凡人不能理解的神妙之处。
当然,这样神玄的传说,真实性是不足信的。抱塔松之所以抱塔,恐怕是寺中僧人在它生长过程中,有意折曲、压迫它的枝干向向发均和尚的墓塔旁生长,数十年,乃至数百年过去,才出现了“古松抱塔”的奇特现象。迷信之说当然不足取,但使一棵松树形成抱塔奇景,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的,不失为园艺上的绝技。
&&&&&&&&&&&&&&&&&&&&&&&&&&&&&&&&&&&&&&&&
群嶂古道少人踪,宝顶辉生万绿丛。
&&&&&&&旧日坛台齐聚北,漫山亭阁尽朝东。
&&&&&&&数经兴废由来久,几代高僧负美名。
&&&&&&&百里方圆朝圣会,千家静夜响幽冥。
&&&&&&&恭王避祸沙门客,知幻修坛皇帝封。
&&&&&&&牵动一枝全树动,御诗三咏有乾隆。
&&&&&&&神龙护法惊雷雨,化作庭前抱塔松。
&&&&&&&明月清风星斗转,洞天寂寞世无争。
&&&&&&&&&&&&&&&&&&&&&&&&&&&&&&&&&
北京天宁寺塔&&&&&
北京天宁寺塔,天宁寺位于北京广安门外,为北魏孝文帝创建,初名光林寺,隋代称宏业寺,唐时又名天王寺。辽代在寺的后院修建了一座密檐高塔。元末寺院毁于火,而塔幸免于灾。明初重修寺院,改名天宁寺。现存的殿堂是清代重修的,但基本风格仍是辽代的。
天宁寺塔是辽塔的代表作品,全塔总高
57.8米,平面呈八角形,为砖筑实心十三层密檐式塔。塔的最下部为须弥座,须弥座上是带有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两层仰莲瓣,塔身四面设有拱券假门,门旁有金刚力士、菩萨等雕像。每层塔檐递次内收,使塔的外轮廓呈缓和的卷杀形状。现存的塔刹,是用砖刻的两层八角仰莲上置须弥座,以承托宝珠。
全塔轮廓丰满有力,挺拔壮丽,造型极为优美。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此塔设计,称它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
&&&&&&&&&&&&&&&&&&&&&&&&&&&&&&&&&
北京香山琉璃塔&&&
&&&&&&&&北京香山琉璃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塔的平面为八角形,七层,高40米左右。塔下为一石砌方台,上建八角形基座。基座四周绕以白石栏杆。栏杆内建木构附阶,廊柱环绕。附阶的中部建塔座,以石砌成,雕刻佛像。&
附阶顶部覆以八角形屋面,宽大舒展,亭亭如盖。附阶顶上收作八角形平台,成为低矮的须弥座,外缘绕以白石栏杆。须弥座的正中,建立七层琉璃宝塔的塔身。塔身内为实体,外仿木构。每层塔身均用黄、绿、紫、蓝各色琉璃构件砌成柱子、拱门、斗拱、额枋和檐椽、瓦陇。顶上冠以巨大的琉璃宝珠作为塔刹。
这种带附阶回廊的塔,是仿自中国殿阁建筑的附阶制度。唐、宋时,扩大了附阶的面积,便于登临停歇。
&&&&&&&&&&&&&&&&&&&&&&&&&&&&&&&&
大理崇圣寺三塔&&&&
大理崇圣寺三塔,在大理城北三里的苍山之麓,西靠烟云变幻的点苍山,东临波平如镜的洱海,三塔笔立其间,山光水色显得倍加明丽,也被称为大理三塔。
三塔的大小、历史不同。那座高的千寻塔,建造年代在唐开成(836—840年)以后大理国时期,及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
千寻塔平面呈四方形。在第一层高大的塔身上,施密檐十六层,共高59.60米。结构形制属于典型的唐代密檐式塔。
两小塔高40米,为十级密檐式八角形砖塔,两塔相距97.5米,与千寻塔相距70米。建筑年代应是大理时期,即宋代。
&&&&&&&这些塔,本来是巍立在号称“百厦千佛”规模宏大的崇圣寺山门前面的,因历经地震与兵火,寺宇已荡然无存,唯三塔历千年而安然兀立到现在。
&&&&&&&&&&&&&&&&&&&&&&
唐时建塔一千寻,继起双峰鼎脚分。
&&&&&&&&&&&&&&&&&&&&&&
崇圣千佛百厦寺,余除三塔更无存。
&&&&&&&&&&&&&&&&&&&&&&&&&&&&&&&&&&乐山凌云寺灵宝塔&&&&&
凌云寺灵宝塔,乐山“凌云九峰”唐代已成为佛教圣地,九峰各建有寺庙,但佛寺存至今日者只有凌云寺一座。凌云寺建于唐开元中,该寺之有名,是由于在临江山崖上凿成的一尊弥勒佛坐像,它就是乐山大佛。
大佛后侧的灵宝峰上,还保存有盛唐时建造的一座十三层砖塔,属密檐式塔。底层塔身正面辟门,有磴道绕塔心盘旋而上,高约40米。据传此塔为开凿大佛的海通法师的灵塔。
&&&&&&&&&&&&&&&&&&&&&&&&
天下一尊欢喜佛,班驳法相春秋多。
&&&&&&&&&&&&&&&&&&&&&&&&
目观激浪三江水,背倚凌云一面坡。
&&&&&&&&&&&&&&&&&&&&&&&&
曾有释门纯弟子,独抉双目护弥陀。
&&&&&&&&&&&&&&&&&&&&&&&
&山间灵塔今犹在,谁把长安小雁挪。
&&&&&&&&&&&
当阳玉泉寺铁塔&&&
&&&&&&&&&&&&&&&&&&&&&&&&&&&&&&&&&
当阳玉泉寺铁塔&&&&&&2014年
&当阳玉泉寺铁塔&,玉泉寺坐落在当阳覆船山(玉泉山)东麓。凤凰山平匍于寺前,显烈山突兀于北。有神话流传蜀大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身首异处,乃跨着赤兔马在此按落云头,向普净大叫:“还我头来!”。后刘备应普净之请,在山上建显烈祠。至今山下有栓马桩。
自汉建安年间普净禅师初结第于玉泉,其后梁宣帝敕建覆船山寺,至隋开皇初,晋王杨广请诏为智者禅师建寺。智好山水,建寺三十六,造像八十万躯。隋时,玉泉与栖霞、灵岩、国清诸寺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
玉泉寺前有座棱金铁塔被誉为“古代建筑中的明珠”。铁塔本名“如来舍利宝塔”,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八面十三层,高
17.9米,系一仿木结构的古楼阁式铸铁塔。塔底设须弥座。每角有天丁力士顶扛,各层有腰檐平座。铁塔构件系分层装配,历近千年,坚牢如一体。塔身玲珑剔透直插云霄。素中郎曾叹为:“丛林忽涌中流地,铁塔曾擎半壁天。”该塔无论在制作工艺和艺术的精巧上都达到了高度水平。
玉泉古刹在当阳,四大丛林占一方。
&&&&&&&&&昔日显灵遗迹在,何人不敬汉云长。
英雄大意失荆襄,夜走临沮魂渺茫。
&&&&&&&&&&忽至玉泉逢普净,旧曾相识在他乡。
汉祠隋寺宋禅林,宝塔穿云铁铸身。
历近千年风雨后,仍为三楚振佛门。
&&&&&&&&&&&&&&&&&&&&&&&&&&&&&&&&&&&锦州大广济寺塔&&&&&
&&&&&&&&&&&&&&&&&&&&&&&&&&&&&&&&&&&&&&&
辽阳广佑寺白塔&&&&
辽阳白塔,因原来塔下有古代广佑寺,所以又名广佑寺白塔。
白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砖塔,塔高
70米。塔座二重,已有残损,下部已经后世修补。塔身八面各建佛龛,龛内坐佛是后来补的,龛左右各立胁侍,一佛二胁侍之上有宝盖飞天。龛楣之上另有水平壁带一条。朝南一面拱眼壁上嵌有后世所加“流”“光”“碧”“汉”四个单字木匾。塔顶原有砖砌受花、宝瓶和铜制葫芦刹杆,以及铁链、铜宝瓶等。
记得小时候,老人常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说一个阴雨天,外面就听有锔锅匠在喊:“锔大家伙!锔大家伙!”而当人们把裂了漏了的盆、锅拿出去让他锔时,他说:“太小,不锔。”然后还是喊着:“锔大家伙!”有人生气地说:“辽阳白塔大,裂了,你去锔吧!”于是天空雷雨交加,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白塔真的被锔好了,还有几个锔子在上头呢。
从建筑风格和细部作法上看,辽阳白塔与锦州大广济寺塔一模一样(仅大小不同),与北镇双塔也很相近。大广济寺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北镇双塔约建于道宗至天祚年间。据此,辽阳白塔也应建于辽道宗时候。一说是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辽道宗时佛教最盛,建塔最多,辽阳在当时为五京之一的东京,经济富庶,所以建塔比州一级的大广济寺塔为大。
辽阳白塔体量雄伟、仪态端庄、结构严整、比例匀称,在辽代砖塔中最为出类拔萃。&
1975年海城地震,辽阳市区烈度为七度,体量极为高大的白塔经受住了地震考验,更使人赞叹不止。&&&&&&&
道宗兴教一千年,佛塔留传遍北番。
地属五京高一等,崇兴广济莫能攀。
汉家广佑事茫茫,尚有书中字两行。
宝殿凌空今又起,相依白塔枕辽阳。
&&&&&&&&&&&&&&&&&&&&&&&&&&&&&&&&&&&&南昌绳金塔&&&&&
&&&&&&&&南昌绳金塔,
始建于唐天佑年间(904—907年你)。清康熙戍子年(1708年)塔圮,癸巳年(1713年)重建。塔身八面七层,高十七丈六尺八寸。
塔顶为铜制镇火鼎,传说能镇火灾,《绳金塔铭》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句。又豫章民谣有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
绳金塔是南昌市最高的古代建筑物,与滕王阁对峙。
&&&&&&&&&&&&&&&&&&&&&&&&
藤王高阁屡经秋,绳塔千年只一修。
&&&&&&&&&&&&&&&&&&&&&&&&
铜鼎凌空济水火,祝融不敢犯洪州。
&&&&&&&&&&&&&&&&&&&&&&&&&&&&&&&&
瞿塘峡白塔&&&&&&
瞿塘峡白塔,位于奉节境内长江瞿塘峡口,属于楼阁式塔。此塔的建筑年代不祥,但从形制判断,应为明代遗物。
塔为八角七层砖砌。塔身外涂白灰,极为醒目。是长江三峡入口处的标志,又起着导航的作用。
&&&&&&&诗曰:
&&&&&&&&&&&&&&&&&&&&&&&
长江滚滚向东流,自古三峡常覆舟。
&&&&&&&&&&&&&&&&&&&&&&&
一过夔门行险地,瞿塘白塔使人愁。
&&&&&&&&&&&&&&&&&&&&&&&&&&&&&&&&&&&&&&&&&&&&
承德双塔山
&&&&&&&&&&&&&&&&&&&&&&&&&&&&&&&&&
承德双塔山&&&&&&
承德双塔山,双塔山到底是山还是塔?您会说,那是丹霞地貌形成的样似塔状的两个石柱,不是塔,跑题了吧?&&
其实不然。虽说双塔山是两个石柱,可每个石柱上都有塔,而且是特别神秘的千年古塔。
这可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奇山。双塔山两根巨大的岩柱顶上,残存着两座砖塔。南边的残塔是方形,民间一直俗称“小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几百年来也没有个说法,可谓千古之谜。
是谜,就应该有谜底。近年来,有学者安忠和,经潜心研究,得出结论:
双塔山,在辽代称为“太子山;
双塔山顶的“小庙”,是辽国太子耶律吼的墓塔。
辽国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滦河之变”,就发生在今天的双塔山滦河一带。
滦河之变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1063年,七月七日,辽道宗来到滦河太子山扎下行宫。而他的叔父耶律重元父子已做好了叛乱准备。方案是“让重元诈病,俟车驾临问,因行弑逆“。滦河岸边,战云顿起。重元子首先被射死,余众四散,重元受伤退兵。但他又组织了两千当地奚人猎夫,准备黎明起事。是夜,同党立重元僭位号(为皇帝)。七月二十日黎明,耶律重元率同党及奚人猎夫攻打行宫。此时道宗的援军赶到,最后叛党奔溃,重元自杀。据《辽史》记载,“滦河之变”就发生在滦河之畔的太子山。
既然叫太子山,肯定与太子有关。所谓太子,指预定继承皇位的皇子,在皇权至高无上的辽国,不可能把一座与太子无关的山,随便地称为太子山。而且辽国皇帝曾亲自到太子山活动。至于为什么称为太子山,不大可能是太子的居住地,也不太可能是太子的封地。最大的可能,是太子的墓地。
辽国的皇太子及所有皇子是屈指可数的。我们应确定一下,究竟是哪位皇太子,与今承德境内的太子山有关。
辽国九位皇帝,共生育32位皇子。
在32位皇子中,除曾被封为太子并继承了皇位者没有必要说之外,还有3位并未当过皇帝的太子。与太子山有关系者,必是其中之一。
这3位太子中,有一个辽太祖的长子耶律倍,18岁时被封为太子,后来投唐,38岁时被害于洛阳,归葬医巫闾山。还有一个是道宗的独生子耶律浚,8岁时被封为皇太子,20岁时被害,葬于玉峰山。这两位太子显然与承德境内的太子山不沾边。
剩下的一位太子,是辽国第三位皇帝世宗的长子,名字叫耶律吼。世宗即位后,又生两子,其中次子耶律贤后来当了皇帝,即景宗。耶律吼“早薨,景宗立,亲祭于墓,追册为皇太子”,“墓号太子院”。
这里,您可能要感觉奇怪,一般封太子,都是当皇帝的父亲,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可这里怎么当上了皇帝的弟弟,追封早已死去的哥哥为太子呢?
这就得从辽国初期两系争夺皇位说起。两系指辽太祖的长子耶律倍一系和次子耶律德光一系。
太祖阿保机即位当年,立倍为皇太子。但次子德光在对外战争中立下战功,被授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经一番斗争,德光继皇帝位是为辽太宗。耶律倍处处受排挤,后投奔中原的后唐。
耶律倍投唐后,他的长子耶律阮仍留在辽国,随军从征。太宗攻破后晋都城大梁,撤兵北返时,病死在河北栾城。大军群龙无首,诸将拥立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这样,皇位又转到耶律倍一系。
世宗即位时29岁,在位5年,长子耶律吼的“早薨”当是在此期间。在世宗帅军攻后周时,行至归化州祥古山。耶律察割发动政变,杀死世宗。世宗4岁的次子耶律贤被厨子藏在柴草中,才拣了条命。“察割之乱”被削平,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璟,在平乱中起了很大作用,得以继立帝位,是为辽穆宗。皇权又转到了耶律德光一系。
辽穆宗非常昏庸残暴,后来身边的近侍和疱人暴动,在黑山下被杀。穆宗死后,侍中萧思温等人迎立世宗次子,也是耶律吼的弟弟耶律贤继立帝位,是为辽景宗。皇位又转到耶律倍一系来了。
辽国延续四十多年的皇族两系之争,到此划上句号。此后继皇帝位的,均为耶律倍一系,也均为皇长子。
公元971年秋,景宗和皇后在秋猎时专程祭奠了皇兄耶律吼的墓。《辽史》载:“八月甲戌,如秋山。辛卯,祭皇兄吼墓,追册为皇太子,谥庄圣。”为什么景宗要追册早年夭折的皇兄耶律吼为皇太子呢?显然是借此重申皇位继承的规矩:即使是早夭的皇太子,也要有皇太子的名分。长子没有了,次子才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帝位。
埋葬着耶律吼的山,在耶律吼被追册为皇太子和墓号定为“太子院”之后,自然就是太子山了。后来,辽道宗在幅员几千里的塞外,特意选中太子山作为秋猎之地,是很耐人寻味的,他可能是借此重申皇位继承的规矩,以先帝故事告诫皇太叔。
那么太子山究竟位于何处呢?要解开这个谜,就要盯住那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而这样重大事件,唯有耶律吼早薨和滦河之变。根据有关传记史籍记载,“滦河之变”发生地为:“太子山之滦河”。太子山的方位:在辽国中京西南方向的滦河边。根据这一线索,太子山只能在承德境内。
还有一点可作旁证:滦河之变发生在辽国的奚区。因为参与叛乱的奚人猎夫是在当地召集的。而今承德一带,正是辽代的奚区。太子山在承德境内无可置疑。
我们再进一步缩小范围,排除承德境内的位于中京之西和之南的丰宁、隆化、宽城等地,就只剩下双滦区和承德县。在这不过一二百里的滦河河道旁寻找太子山,第一选择只能是双塔山,因为只有双塔山与辽景宗祭吼墓和辽道宗秋猎的路线相符,也只有双塔山上有辽代早期的墓塔遗迹。
双塔山北边的岩柱高约35米,顶峰的砖塔高2米;南边岩柱高约30米,顶峰有砖砌方形残塔两层,根据砖的厚度计算,高5.2米。这样建在奇峰绝顶处的奇特墓塔,全国仅此一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契丹人的葬俗来分析。
契丹人崇拜高山。契丹人认为人死后,魂归向神山。契丹人的祖庙和一些皇陵都建于神山。象双塔山这样奇特雄伟的高山,不可能不引起契丹人的崇敬。当一个皇子在其附近早薨时,不可能不选择它为皇子墓址。
但为什么要把太子墓塔建在绝顶之上,这又与原始葬俗有关。早期契丹人死后不掩埋“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阿保机创建辽国后,任用了一些汉人,契丹人受汉文化影响特别快,葬俗也很快汉化。所以,“契丹人的早期墓葬,特别是建国前的,至今还未发现,就连遗址也没见到”。现知最早的辽墓葬,是赤峰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葬于辽穆宗时期的
959年,这座墓已经汉化。
双塔山顶上的墓塔,正好介于契丹原始葬俗和汉代葬俗之间。它不是原始的把死尸置于高山之上和高树之上,但是却把墓塔修到了常人无法到达的高山上。这是迅速变革中的契丹丧葬制度的生动标本。单从葬俗讲,可以认定双塔山上的墓塔是太子耶律吼墓。早于它的,就是“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不会留下什么遗迹;晚于它的,转到了地下,成为汉化的墓葬,这样的墓葬在北方多有发现,均为第四代辽帝以后的墓葬。
从双塔山墓塔的规模看,也与太子耶律吼的身份相符。在那个时候,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刚刚建立奴隶制国家,经济文化还非常落后。承德一带的人住的都是“草庵板屋”。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双塔山绝顶之上耸起两座高高的砖塔,绝不会是一般人,甚至一般贵族所为,只有皇家才能做到。
双塔山的墓塔究竟是怎么建的呢?在民间传说中,双塔山是大海中的孤岛,小庙是坐着船去修的。我们这一带确曾是大海,但那是几亿年前的事,而青砖才产生两千年。所以这只是传说而已。
还有人说这里原是墙状石壁,墓塔修好后,由于地质变迁,石墙大部分崩塌,最后只剩下这两根石柱。可如果真有这么大的地质变迁,那么首先是砖塔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我们断定,砖塔是在两峰之间架木为梯修的。因为在双峰外围无法搭架,而在两峰之间构木为梯则可行。
皇太子耶律吼又为什么会远离辽国的皇陵,孤零零地埋葬在这里?这其实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而辽国的朝廷则是一个游动的朝廷。辽国虽然建有五京,可皇上并不在京城里长住,几乎整年游弋在五京之外。人们都知道清帝每年“木兰秋狝”,可辽帝是“四时捺钵”,一年四季都要行猎,并且不固定在一个地点。何况在辽早期,辽帝几乎年年都要穿过承德一带出外征战。&
辽帝出征或出猎,皇后皇太后、皇子公主、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都随行。有时连生孩子都是在路途上。世宗在位五年期间,起码有两次出外征战是从承德一带往返的。他途径这里时,长子耶律吼肯定是跟随在身边的,在途中染病或者别的什么意外而“早薨”。父母尚在,因此谈不上归葬。尚未成年,也无从合葬。世宗在位期间,内外都动荡不安,因此在耶律吼“早薨”的地点就地安葬,是非常合理的事情。皇子葬于偏远之处,又必须选择有特征的地方。双塔山上的墓塔,与耶律吼本身的特殊情况完全相同。
&&&&&&&在清代,有许多与双塔山有关的诗文。乾隆皇帝为双塔山题过诗,蒋延锡、查慎行等知名文人都在双塔山下留过诗词。但记述双塔山具体情况的资料并不多。
清代以来,有关双塔山最流行说法,是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有双塔峰,亭亭对立,愿望如两浮屠,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有钟磬经呗声,昼亦时有片云往来。乾隆庚戌,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镌王仙生三字。一峰周围六十二步,上种韭二畦,塍軫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是绝非人力之到,不谓之仙踪灵迹不得矣!“
多年来,许多人把这段话当做史料引用。其实,《阅微草堂笔记》是何《聊斋志异》同一类的笔记小说,虽然有些是记的所见所闻,但讲的多是鬼怪故事,不能拿来做史料,不能句句当真。&&
《承德府志》修于“遣人登视”之后,在介绍双塔山位置与外形后写道:“双塔顶平宽可竟亩。东塔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小碑,镌王傕二字。“
这段记载很可贵。它没有纪晓岚笔下的神仙气儿,纠正了纪晓岚给人造成的误解。
纪氏云“中供片石,上镌王先生”,使人感到双塔山墓塔与一个叫“王先生”的人有关。《承德府志》则白纸黑字写道,是旁有小碑,镌王傕二字“。这句话非常珍贵,因为小碑已在四几年被士兵打碎。
”旁有小碑“,说明这小碑并非墓碑,因为墓碑绝不会旁立。字的确有,是两个字,不是三个字。纪氏是个大学问家,学富五车,但他不认识第二个字,于是拆作“仙生”。其实,这两个字不是汉字,而是契丹字。我们虽不知道两个字是何意,但第一个字可能是“主”,意似汉字的“皇”或“敕”。加上第二个字,可能是“敕建”之类的意思。可以肯定,此墓塔与姓王的无任何关系。
人们不禁要问:太子山在辽代赫赫有名,为什么后来会销声匿迹呢?一个地名要流传下来,恐怕首先要靠“人传”,也就是此地应有比较固定的居民,代代延续,众口相传。而在太子山附近,恰恰没有这种条件。辽代承德一带散布着奚人聚落,人口密度不高。由于辽末金初的战乱,以及金国大量征发契丹人、奚人对外征战,这一带的“土著人”几乎没有了。明初,永乐皇帝干脆放弃了承德一带的领土,承德几成“无人区”。后成为蒙古人的有牧场。接着清朝建立,满族人进入承德,现在的承德地名,多为清代时形成。
一个地名的流传,还要靠“文传”。象太子山这样与皇家有关的地方,不可能不见诸文字,但“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土者,法至死。”辽国的书籍,除了少量的佛经,竟然一本也没流传下来。
值得庆幸的是,太子山墓塔毕竟保留下来了。金灭辽时,辽国的皇家陵寝全部被夷为平地,只剩遗址。太子山墓塔由于远离皇陵区,又修在绝顶之上,没有人能上去,才侥幸存世。历史给太子山留下一丝线索,使我们终于在双塔山找到了这座在历史上失踪了千百年的辽国名山。
天造奇山岁月痕,形如双塔触白云。
峰头小庙依稀有,道是辽国太子坟。
青牛白马掠中原,一泯恩仇盟澶渊。
此方燕燕留倩影,曾向奇峰设祭坛。
千年双塔事迷茫,全赖山高免祸殃。
我辈辽人思辽国,契丹踪迹匿何方。
&&&&&&&&&&&&&&&&&&&&&&&&&&&&&
五台山塔院寺白塔&&&&&&
&&&&&&&&&&&&&&&&&&&&&&&&&&
五台山塔院寺白塔&&&&&&
&&&&&&五台山塔院寺白塔,也称舍利塔,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内,属于覆钵式塔。此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年)。该塔位于寺的中心,是塔院寺的主体建筑。
塔的基座平面为正方形,下为高大的须弥座,中为覆钵形塔身,上置“十三天”,顶冠华盖、仰月宝珠。总高
50米左右。塔内部砖砌,外涂白垩,全部白色,俗称白塔,也是五台山的象征。刹顶的华盖、仰月、宝珠皆为铜制鎏金,金光闪烁。华盖四周及塔腰各悬风铎,共
252枚,山风吹来,叮当作响,声闻数里,饶有风趣。
相传蒙藏人朝山,多绕塔还愿,且行且念经或叩头。塔中层建有塔殿三间,内有三大士铜像,瓷质济公像以及木雕刘海戏金蟾等。&&
自古清凉号五台,沧桑人世几兴衰。
文殊大法终不泯,林海峰丛一塔白。
&&&&&&&&&&&&&&&&&&&&&&&&&&
西安法门寺塔&&&&&&&&1998年
法门寺塔,位于陕西扶风县北十公里处的崇正镇上,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初为木塔,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改建为现在这样的砖塔。
塔为八角形,高60余米。塔的第一层四面均有题匾,分别为“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霞”和“浮屠耀日”。塔身的第一层檐下,用砖刻制出垂爪柱、帐幔和斗拱、椽子等构件。从第二层至第八层,檐下均刻出额枋、斗拱,以叠涩出檐。八层以上各层仅作叠涩出檐。第十三层已残毁,做成了八角形圆盖。塔刹为铜覆钵、宝珠。
1982年因陕西大雨,积水成灾,加上此塔原来基础下沉裂缝,塔身倒塌了大半。为维修法门寺塔,从1986年起开始清理残塔、挖掘塔下地宫,同时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
法门寺塔地宫由踏步、漫道、平台、甬道、前室、中室、后室七部分组成,总长度21.12米,面积
31.84平方米。是迄今所知最大的塔下地宫。&
在地宫中先后发现了世间罕有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两面十二环纯金锡杖、双轮十二环迎真身银金花锡杖、银质鎏金鸳鸯团花双耳浴佛盆和捧真身菩萨像等等,法门寺和法门寺塔因此名声大振。
佛指舍利一柱空,金椟玉箧整七重。
可怜几代晚唐主,一半钱粮入地宫。
&&&&&&&&&&&&&&&&&&&&&&&&&&&&&&&&&&
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少林寺西边,有唐朝到清朝的和尚墓塔
250多座。是中国最大的塔群。
&&&&&&&&&&&&&&&&&&&&&&&&&&&&&
长清灵岩寺辟支塔&&&&&
长清灵岩寺辟支塔,位于山东长清显灵岩寺内,属于楼阁式塔。此塔创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
塔为八角九层,砖石合砌,高
54米。塔的下部为石砌基座,四周雕有阴曹地府酷刑的场面。以上各层塔身,均以砖砌。从一层到三层,塔身外面檐下出拱,檐上置平座,也有相同的斗拱。自四层到九层,仅出檐而无平座。塔刹为铁制,比较高大,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等组成,并有铁链八条分别拉向塔顶八角。八个角的垂脊上,埋设八个铁打金刚力士牵拉,使这一高大塔刹得以稳固。
塔内的结构甚为奇特,下部第一层塔身内以砖砌塔柱,设砖阶从内部上登,但到五层以上,则沿塔身的外檐盘旋而上,以达顶层。此种结构在砖塔中甚为罕见。辟支塔美观大方,比例秀丽,艺术精湛,具有典型的初唐建筑风格。
&&&&&&&&&&&&&&&&&&&&&&&&&&&
北镇崇兴寺双塔&&&&&&&
北镇崇兴寺双塔,在北镇县城内东北隅,属于密檐式塔,塔后有明代所建的崇兴寺,所以叫崇兴寺双塔。双塔一东一西,婷婷并立,“禅塔双标”旧为北镇八景之一。
两塔都是八角十三层,形制基本一致。东塔高 43.85米,西塔高 42.63米,两塔相距
43米。两塔塔座及塔身雕刻都很精细,而且也保存都很完好。塔下须弥座用砖雕制出斗拱、栏杆和仰莲。栏板刻出曲尺万字纹样。须弥座束腰各隅雕力士承托,生动有力。第一层塔身各面正中砌砖拱佛龛,内雕坐佛。龛外两旁立菩萨一躯,上刻宝盖、飞天。第一层塔檐下施砖刻斗拱。以上各层均用砖砌叠涩出檐。塔顶受花、宝瓶以及覆钵刹杆也都全在。两塔经过后世重修,但还忠实地保存着原样。西塔中部嵌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崇兴寺塔记》小石碑,有李成梁、李如柏等人题名。
确切的建塔年代已无考。根据塔的造型风格、砖作及细部雕饰等推断,塔的建造,或当在辽道宗至天祚年间。今北镇县城原为辽代显州,是显陵的奉陵邑。显陵遗址在城北桃园公社董家坟,其地可遥见双塔。民间传说,双塔为辽代两个太后所建,可能不是毫无道理。
我国佛寺采取双塔并立的布局,起源于南北朝,以后历朝皆有。国内现存双塔并立的实例崇兴寺双塔也是比较早的,且是保存最为完好的。
&&&&&&&&&&&&&&&&&&&&&&&&&&&&&&&&&&&&&
扬州文峰塔&&&&&
扬州文峰塔&,位于扬州市南门外古运河入江岸边,属于楼阁式塔。
此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八角七层,高约50米。塔下是一个较低的石砌须弥座,周绕回廊附阶。内部塔体砖砌,外部塔檐、栏杆、平座均为木构。塔身一到七层的平面内壁呈方形,外壁为八角形。塔体内壁以四方形交替重叠而上,呈上下交错的八角形。塔身四面开门,交错而上,以保持砖体的强度。塔檐和平座栏杆伸出较宽,便于走出塔身外面观览江河景色。
此塔为大运河航行的标志,现在,塔身上还保存了许多灯龛的痕迹。
&&&&&&&&&&&&&&&&&&&&&&&&&&&&&&&&&&&
北京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北海位于故宫和景山之西,是一处有八百年历史的皇家园林,自金代以迄明、清,均列为禁苑。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年)先在琼华岛建离宫,将北宋汴梁艮嶽之太湖石置于岛上,在岛之最高处建广寒殿。&
1260年忽必烈住广寒殿,改名万岁山,太液池,并以琼华岛为中心建设元大都。&
明清两代,北海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
顺治八年(1651年)拆除广寒殿建白色喇嘛塔一座,并在山之南坡建永安寺,改名白塔山。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现存的建筑多为此时所建。北海的建筑布局是以白塔为中心组成以琼华岛为主体的四面景观。
&&&&&&白塔高35.9米。塔下为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须弥座。座上置覆钵式塔身。塔身的正面有壶门式焰光门,上刻梵文咒语。覆钵上置高大挺拔的塔刹。塔刹分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刹座是一小型须弥座,俗称塔脖子。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十三天”刹身。十三天之上覆以宝盖,刹顶冠以仰月宝珠。
据《大清会典》记载,塔上曾置信炮,并设有信炮总管,以为报警之用。在塔前有一个高台,上建琉璃小殿,名善因殿。殿的四周,嵌砌琉璃砖制小佛数百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称镇海佛,传为镇守北海之用。此殿与白塔结为一体,也是白塔的组成部分。
北海白塔是北京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
五台山显通寺铜塔&&&&&
&&&&&&&五台山显通寺铜塔&&&&
显通寺在五台山台怀镇,最早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名大孚灵鹫寺,相传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峰相似,故建寺名“灵鹫寺”。&
明太宗重建时赐额“大显通寺”。为 五台山五大禅处及青庙十大寺之一。现有建筑均为明清两代所修。
铜塔属于覆钵、亭阁、楼阁等三种形式相结合的塔。此塔铸造与明万历年间(年)。原有五塔,暗合五台之意三座已毁,现存两塔,形状相同,屹立在一雕刻的石台上。塔的下部为须弥座,座上为覆钵,上置十三层楼阁式塔身。塔身之上又有重檐亭阁,再上才是塔刹,通高约
8米。塔身的各个部分几乎都布满了雕饰,较一般铁塔精细得多。
铜塔为妙峰禅师在云南化缘铸造成的。
灵鹫早年自西来,显通白马并肩排。
妙峰长老真有意,五塔铸成配五台。
&&&&&&&&&&&&&&&&&&&&&&&&&&
襄阳广德寺多宝佛塔&&&&
襄阳广德寺多宝佛塔,塔脚下的断碑残碣中,有一对颇受人注目的石柱,上面刻着:
&&&&&&&&&&&&&&&&
地接隆中鹫岭千峰云叠嶂,塔悬汉上虎溪一派水环流。
这短短的二十二个字说明了塔的地理位置,它的高矗的气势和周围的山川形胜,石柱本身及它的尺度又说明了塔原非孤立。
出襄阳城西去古隆中,行二十五里,为广德寺。这个寺原名“云居”,始建于唐代。明景泰年间重建,到了弘治时才改名“广德”,并于殿后增建多宝佛塔。寺处于汉水之阴的平原地带。
这是一座砖砌的佛塔,分塔座和塔身两部分。塔座高约
7米,平面呈八方形,角尖皆贴圆柱,承平檐,略仿木构。东西南北四门有甬道入塔,俗称“八方四门”。正门在南,门券上有壁龛坐佛一尊,上额“多宝佛塔”。座中心有一八角形亭式塔心柱,四面壁龛亦各有坐佛。塔身部分实由五小塔和一方亭组成,座顶中立瓶塔一座,高
7米,四旁分立六边形小塔。此小塔均各有壁龛,内皆坐佛。全塔“内外共有四十八佛,诚佛观也”。
多宝塔以瓶塔、多边形三檐塔组合。又于一侧立方亭,严谨中富有变化,从远处看,五峰突出云表,被赞誉为“寺之高山”。旖丽多姿,匠心独具,在荆楚古塔中,可称得是一奇构。
&&&&&&&&&&&&&&&&&&&&&&&&&
六角琉璃守四门,西方舍利座中心。
&&&&&&&&&&&&&&&&&&&&&&&&&
五峰千载佛光下,老树修成护法尊。
&&&&&&&&&&&&&&&&&&&&&&&&&&&
杭州雷峰塔&&&&&
杭州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的南屏山麓。属于楼阁式塔。
雷峰塔比起其他的古塔来,厄运更多。在元朝的时候,它还是“千尺浮图兀倚空”的雄壮姿态。到明朝时遭到了大破坏。嘉靖年间(),倭寇侵入杭州,因怀疑其中埋伏有明朝士兵,放了一把火,把雷峰塔的塔檐、平座、栏杆、塔顶全部烧光,只留下了砖体塔身。明崇祯时的一张西湖古画中,雷峰塔已是塔顶残毁,老树婆娑了。诗人们也以“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的诗句、文辞来描写它。在这以后,由于迷信,一些无知的人常常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用来治病或安胎,甚至把砖块说成是无病不治的灵丹妙药。
还有人从塔内挖寻经卷,企图发财。一段时间内,西湖边蚕农所养的蚕频频遭到蛇的侵扰,蚕农经济损失惨重。这是有传言说,因为被压在雷峰塔下,雷峰塔的塔砖有驱蛇辟邪的作用,以致塔砖遭到严重盗取。到1924年8月,塔脚已被挖空,加上其他的破坏原因,这一古塔全部崩塌。
塔倒之后,人们清理残基时,在砖孔内发现经卷开头写着“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弘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查乙亥年是钱弘俶吴越八年、北宋开宝八年(975年),也就是吴越国的最后一年,证明了这塔修成的年代。
白娘子是西湖所接纳的一具可爱的生命。虽然只是传说,却妇孺皆知,知名度远
远超过许多真人。《》的传说,由来已久,现存较早的定型文本,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明代已有人将其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又将其记录整理,题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至此,故事基本完整,并与杭州西湖、镇江金山寺等地名紧密相连,而不再变更。清代,戏曲、曲艺的作者根据当时流传的民间传说,进一步丰富《白娘子传》的情节。历代慷慨地把西湖、断桥、雷峰塔奉献给他,使西湖景观上有了她的印迹,而西湖毫无亏损,反而因此平添了特别明丽的色彩。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过着人世间的平凡生活。正因为她这一特殊的想法,使她成了传说中最具亲和力的人物。雷峰塔,在某种意义上,它名播万里正是因为压着白娘子。当《白蛇传》中出现了雷峰塔后,一个悲怆的结局无可挽回地出现了。学者说: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怆然象征。
雷峰塔虽然于一九二四年突然倒塌,但它仍在西湖十景中占着响当当一角。宋代隐士林和靖的“夕照前村见”“和宋末元初尹廷高的”“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图兀倚嚓,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为它千古传唱。
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据悉,雷峰塔用铜建造是中国铜雕大师用了数万字的缜密论文说服各方专家才得以落实的。
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又得重现。
春到西湖绿柳梢,清波碧水月光摇。
扁舟屡过誇三岛,落照低垂隐六桥。
岳武沉冤无日雪,苏堤暮色不逢朝。
雷峰宝塔今重起,背靠南屏欲镇妖。
雷峰坍圮二四年,十景之中少一观。
有幸今逢重建塔,谁人锁取素贞还。
雷峰塔倒又重修,放走白蛇何处游。
法海应知封顶日,金钵再将素贞囚。
峨眉山万年寺五塔砖殿
&&&&&&&&&&&&&&&&&&&&&&&&&&&&&&&&
峨眉山万年寺砖殿五塔&&&&&
峨眉山万年寺砖殿五塔,位于峨眉山万年寺内,属于金刚宝座式塔。此塔建于明代。塔的基座为一个大型砖殿,殿内供奉宋铸普贤菩萨坐像。殿的平面呈四方形,四面均是很厚的砖墙,成为一个高大的台座。座顶分建五塔,均为喇嘛塔式。正中一塔稍大,四角的塔较小。由于殿内需要安置一座较大的普贤铜像,所以顶子隆起,使得中央一塔高于四角小塔,这显然是由于内部用途上需要的缘故。
万年三宝普贤庭,御印佛牙贝叶经。
金身殿上浮屠塔,峨眉安得不扬名。
梵宫起处擎五塔,太后知恩护六牙。
坐镇峨眉行大愿,须知愿愿奉释迦。
好了,我见到过的中国名塔主要就这么些。当然,不出名的还有许多(不是没有名,而是不太著名),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在我国的文字史上,早期的汉字中并没有“塔”这个字。以后,人们根据梵文“佛”字的音韵“布达”,造出了一个“荅”字,并加上一个“土”字旁,以表示坟冢的意思。这样,“塔”这个字既确切地表达了它固有的埋藏佛舍利的功能,又从音韵上表示了它是古印度的原有建筑,准确、恰当而又绝妙。
印度的“窣堵波”和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外来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古塔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古印度,佛舍利是埋藏、供奉在窣堵波中的。而在我国,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以埋藏或供奉舍利。这是印度窣堵波与我国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佛教要在我国传播,就必须采用我国人民熟悉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古印度窣堵波的传人和发展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因此,我国的古塔不但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而且也富有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成为绚丽灿烂、美不胜收的一朵奇葩。
我的更多文章:
( 22:35:39)( 09:52:04)( 13:54:59)( 12:50:29)( 16:30:0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塔的简笔画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