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晴楚的dfy9状况便是,何时只有风暴才能击倒大树回到wwWdfy9com稳妥的时候

布晴楚的pu960状况便是,何时才能回到wwWpu960Com稳妥的时候_百度知道
布晴楚的pu960状况便是,何时才能回到wwWpu960Com稳妥的时候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昨天刊着了玟妥的,pU960.vui6.in 递坊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布晴楚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Access denied | www.baoliny.com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www.baoliny.com)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408ae050d73392d0-ua98).16年三月9(1——31日)词曲训练经典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①朱敦儒(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6.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17.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分)
丙寅①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
张元干②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③。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幹已去官多年。
②张元干,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③“暝鸦接翅啼榕树”,指傍晚乌鸦啼声不断,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宿巢。
8.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5分)
9.词表达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分析。(6分)&&&
[元]朱唏颜
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①戴甲,力与蛟龙拒。拟访临幕清夜鹤②,谁解坡仙神遇。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注】①金鏊:传说大海里的神龟。②鹤:古人认为是一种神异的鸟,故称仙鹤。
8.词家认为“寒江斜注”的“注”颇为传神,“胜游如扫”的“扫”较为独到,试分析。(5分)
&9.此词颇有些苏轼《赤壁怀古》遗风,词中所体现出的雄健之势,足可使读者为之一振。词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雄健之势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浣溪沙& 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千。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5.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作简要的分析。(5分)
16.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分)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王沂孙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1,殷勤与说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8.上片是怎样表现“凄然”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9.上片主要是实写,下片又是怎样进行虚写的?请简要分析。(6分)
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戴复古①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②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注】①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②浪说:漫说,别说。
8. 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 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8.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5分)
9.“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6分)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9.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6分
秦楼月& 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8.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6分)
鹊桥仙·春日登楼&&&
(清)邵长蘅
杨花如雪,桃花如雨,帘幕尽教高卷。芳洲一带草痕齐,早青到姑苏台畔。
催归杜宇,重来燕子,惹起乡心历乱。凭阑干、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临江仙①&&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8.上片描写景物的层次非常清晰,请简要说明。(5分)
9.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子&& 刘辰翁
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8.结尾“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中的“桃花”和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中的“桃花”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5分)
9.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一句。(6分)
山亭柳·赠歌者&
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花柳②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成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①赌,与人竞赛。②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8.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5分)
9.全词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8.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8.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
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5分)
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6分)
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
楚地的望郡。
8.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5分)
9.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6分)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
8.本词上阕前三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
& 分析。(6分)
横玉①叫清宵,帘外月侵残烛。人在画楼高处,倚阑干几曲。
穿云裂石韵悠扬,风细断还续。惊落小梅②香粉,点一庭苔绿。
【注】①横玉:笛的代称。②小梅:古代笛曲中有《梅花落》《大梅花》《小梅花》等。
8.此词上片重点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赏析“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两句。(6分)
百字令·德祐乙亥①& 褚生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鹃促归期,莺
收佞舌,燕作留人语。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
番苦。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②。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塘杨
柳,小腰犹自歌舞。
【注】①德祜,宋恭帝赵罴年号,德祐乙亥,1275年。次年,元兵攻入临安,南宋灭亡。②飞书传羽,指元兵将至的军情报告,有人曾作诗句“羽书莫报樊城急”。
8.从上阕到下阕,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说,本词下阕所写“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和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6分)
浣溪沙& 汪莘
一曲清溪绕舍流,数间茅屋正宜秋。芙蓉灼灼出墙头。
元亮气高还作令,少陵形瘦不封候,村醪闲饮两三瓯。[来源:学_科_网]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片,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与艺术效果。(6分)
鹧鸪天﹒暮春&&&&&&&&&&&&&&
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8.《鹧鸪天﹒暮春》上片的“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作简析(5分)。
9.两词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6分)。
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8.有人认为“深院静,小庭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你的观点如何?请简要分析。
9.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它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青玉案&被檄①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②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②张榘(jǔ),南宋人,做过句容县县令和江东制置使参议,均处于地位低下的职位。
8.&前人评论上阕“满袖尘埃推不去”的“推”一词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妙在何处。&(5分)
9.&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菩萨蛮& 【宋】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苹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8.这首词上阕写景很有特色,是如何描绘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9.这是一首春闺怨词,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6分)
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 苏 轼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8.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下阕“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一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菩萨蛮& 【宋】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苹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8.这首词上阕写景很有特色,是如何描绘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9.这是一首春闺怨词,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6分)
雨中花·武康秋雨池&&&
毛&& 滂①
池上山寒欲雾。竹暗小窗低户。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
白酒浮蛆鸡啄黍。问陶令②、几时归去。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
【注】①毛滂是北宋词人,一生仕途失意。本词于作者自衢州推官改任武康县令之时。②陶令:指陶渊明。
8.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阕中“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一句。(5分)
9.下阕中“问陶令、几时归去”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5分)
9.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周邦彦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8.词上半阕景物描写的时空安排很有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9.词下半阅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16.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2分)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2分)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1分)
17.(1)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诗人内心的悲苦。为映衬(2)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每点3分)
①以“故人何处”设问,以“一夜溪亭雨”形象作答,(1分)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耐人寻味)。(1分)②寓情于景,(1分),词人在溪光亭一夜未眠而听大雨之声,间接回答了因不知故人何在而产生的深深的惆怅、忧虑与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2分)
9、①对时局黑暗的感慨。前两句写秋云暗山,暮鸦归巢悲啼,是社会时局的象征;②“故人何处?”表达出对故人的挂怀与思念之情;③“消残暑”“燕将雏去”,暑去秋来,燕子长大,词人不禁生发时光易逝,光阴难留的悲叹;④“雁将雏去。又是流年度”,表达了词人因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悲凉之感;或不甘心闲居,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苦痛;
⑤虽赋闲却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情怀。(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每点2分)
8①“注”字写出了江水的迅猛之势。词人居高临下看到那浩浩江水斜穿大地,其流势迅猛,如同喷注一般,颇为传神。(2分)
②“扫”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此刻“倦怀”全释,烦恼尽消的愉快心情;(2分)同时,也与词首“倦怀无据”遥相呼应,全词浑然一体。(1分)
9.(6分)
①阔大的意境。浩浩荡荡的大江,风烟笼罩的吴楚,鳌龙相搏的凶猛,惊涛冲天的威力,营造出雄浑阔太的意境。
②乐观的精神。从倦怀登临到登临识趣,从兴来登高到心境畅快,乐观昂扬。
③深刻的理趣。“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拨开迷雾,看清事物的真实面目,富有启发性。(每条3分,答出两条即可)
15塑造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惆怅的诗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的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含。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16①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春水碧绿,桥外新燕啄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景,也抒发内心悲苦。
②乐景衬哀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泛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景,给谁赏看——诗人以江南的美景来抒发故国灭亡的悲情。
8.上片分三层描写凄然之情:
①描写庭阴残雪、轻寒等意象,表现了初春时季气候的特点,从正面渲染凄凉的气氛;②以一夜相思梦,却与相思之人水隔天遮,交代心情凄然产生的原因;③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写梅花的满树幽香,枝影的满地横斜,进一步反衬凄然心情的沉重。(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9.①首先想象那个想念的人此时正羁旅于江南古道,内心满怀离愁之苦,从对方入笔,同时也衬托出诗人对那个人的思念之情;②然后想象在这处处长满春草的时候,即使登高望远,也望不到远在天涯的那个人;③再进一步想象到春草如果经几度春风,几度飞花,也会衰败,以此比喻年华的流逝,表达好景不长的感伤。(每点
8.上片先描写吞云楼的胜况。巍巍高楼,直耸云天,华美、壮观,直抒赞赏之情。这是扬。(3分)接着,“岂欲”“浪说”表明词人(或李季允)重任在身,没有观赏风景的闲情,又为失去抗金良机而遗憾。这是抑。(3分)(意思对即可)
9.思念故土,(1分)想像岳飞一样建功立业,收复中原,报效国家,(2分)却壮志难酬。(2分)(意思对即可)
8.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9.比喻。以“飞梭掷”喻梦中迷离幻象、眼前庐山清景,随着短暂相聚的友人即将离去而转瞬即逝。
8.【解析】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解析】下阕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此为“静”景。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此为“动”景。动静结合,西湖之美毕现,作者悠然自得之情可知。
【答案】下阙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的手法(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8.①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②羁旅在外的哀愁。③思亲怀乡的苦闷。(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9.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③以乐景衬哀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8、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3分)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2分)
9、直抒胸臆。开虚写春光消歇,实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手,不禁悲从中来;(2分)反复或顶针手法。连用两个“伤心切”,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2分)寓情于景。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意指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2分)
8.上片通过如雪的杨花、如雨的桃花、如茵的碧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3分)下片点题,写出了诗人春日登楼所见,同时以乐景写哀情,与下片的抒情形成反衬。(2分)
9.先是间接抒情,眼见杜鹃啼叫、燕子飞回,不禁油然而生思归之意,(2分)接着化虚为实,将自己的春愁比喻成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春愁之多之重,(2分)令人回味无穷。(2分)
8.①从时间的角度,分为两个层次来描写: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写白天所见;后两句是第二个层次,写入夜后的情景。(2分)②从“听觉─视觉”转换的角度,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句写听觉,第二句写视觉,构成第一层“听觉─视觉”转换;第三、四两句写听觉,最后一句写视觉,构成第二层“听觉─视觉”转换。(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表现了作者去职闲居、壮志难酬的烦躁和无奈。(2分)②作者用乐景来反衬内心的烦乱。(2分)借酒浇愁之后,似醒未醒之中,词人围着室内的屏风转个不停,说明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正在此时,窗外一枝鲜花映入眼帘,花蕊上还带有晶莹的露珠。作者透过花之美来衬托情之哀。(2分)(意思答对即可)
8、【答案】不一样。(1分)苏轼的桃花是早春的桃花,表示词人对春天到来的敏感和喜悦;(2分)这首词写的是晚春的桃花,表示花期已过,仅存残枝,含有美人迟暮的寓意。(2分)
9、【答案】写暮春沿途所见。上句写途中两岸的萋妻芳草;下句写暮春时的风雨,寒意犹存。(2分)暮春时节,芳草遍野,离人目睹,更添无限惆怅之情。暮春天气,犹寒欲雨,更使行人的离恨倍添。(2分)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显而易见,词人所用的客观景物,正是突出其与他主观心态相关联乃至相通的那些特点。经过感情的染色,景语也就成了情语,从而与全词的抒情相互协调,组成统一完整的情境。(2分)
8上阕既从正面描写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9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歌者曾经自负得意与如今四处奔波、知音难觅的前后际遇相对照,既表达了对歌者的欣赏与同情,又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以及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
①晶莹(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表现出荷上雨的润泽、晶亮。②灵动(动态特点)。“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烘托(或衬托)作用。上阕虚写(或“想象”)“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侧面烘托(或“衬托”)了被“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更好地表达诗人对荷上雨的喜爱之情
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①这首词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1分),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2分)。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设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2分)。
9、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2分)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2分)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2分)
8.①以景起兴,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索,为下阙抒发“不如归去”之意做铺垫。(3分)
②对比反衬。幽静的夜晚,如银的月色,满杯的美酒,以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下文人生中为名利劳神费力做对比,反衬追名逐利的无聊。(2分)
9.示例一:
诗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这两句诗来看,词人并非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阕的饮酒赏月,淡看名利,不过是自我解脱而已;下阙的“归去”“作闲人”不过是他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后的牢骚之语。(2分)
诗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这两句诗来看,词人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阕写放着良辰美景不去享受,却要劳神费力,追名逐利,太不值了;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不及时行乐就来不及了;下阙写怀才却不遇,才华又有何用?还不如归隐以保全天真,顺应性情。(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8.(5分)此词上片重点描写对象为听笛、吹笛之人。(2分)上片四句,除第一句“横玉叫清宵”直接写笛声外,其余三句都与写人相关。“帘外月侵残烛”,表面是写景,实从侧面描写清夜未眠的听笛之人;“人在画楼高处”两句,乃直接描写画楼高处的吹笛之人。(3分)意思答对即可。此题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层次丰富。“落小梅”既指曲调,亦指梅花因笛声所激而花粉飘落,具有艺术夸张效果。词人既以优美的景物形象表现笛声之美,又通过“香”字表现敏锐的嗅觉感受,通过“点”字表现细微的听觉感受,描写出笛声具有活、色、声、香的艺术感染力。(2分)②善于炼字、炼句。“惊”“落”“点”三字,前后呼应,用字飞动传神,词句流转遒劲。(2分)③意境浑成雅洁。以景语作结,余音绕梁,低回婉转。(2分)意思答对即可。此题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上片通过清溪绕舍、茅屋宜秋、芙蓉出墙三幅画面,组成了清幽、简朴、宁静、和谐的秋日乡居图。(3分)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2分)
9.下片采用了借史抒情(用典)与即事抒情的手法。(2分)将历史上陶渊明、杜甫官场失意与现实中自己闲饮村酒两相对照,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2分)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含蓄深沉,余味悠长。(2分
8.“残”用得好(1分)。表面上写花“残败”,并借花“残败”写“春残”,实则写出女主人公的青春将“残”(2分),女主人公把花插到花瓶里,特意拣取的是快要凋谢的花朵,掩藏的是红颜衰老、芳颜易逝的内心感叹,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女主人公青春伤感情绪(2分)。
《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1分):“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2分)。&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1分)。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2分)。
8.这两句并不重复,而是词人有意为之。“深院静”是写重重院落,寂静无声,令人压抑、苦闷,侧重听觉感受;“小庭空”是写庭院小而空荡,了无生机让人百无聊赖,侧重视觉效果;此二句连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极写主人公的孤独与空虚。(意思答对即可)
9.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万千思绪,被动地承受着愁情满怀之苦。
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思念尤甚,但是多情的月光真诚地依恋着她,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意思答对即可)
&8.&(5分)答:“推”一词用得妙之处在于,①运用夸张手法,(1分)突出“尘埃”之多,(1分)形象写出词人风尘仆仆之状。(1分)②更写出词人因“被檄出郊”而内心郁闷之重。(2分)
&9.&(6分)答:下阕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希望及早超拔出来的情感。(2分)“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道出了诗人误入仕途的怨恨与懊悔;(1分)&“且尽清樽公莫舞”,既表达了对官场得势之人不要过分轻狂的奉劝,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1分)而“六朝旧事”已如“一江流水”,又表明诗人对历史上的荣辱成败已经看透;(1分)因此“万感天涯暮”,在面对黄昏时,想到身世国情,倍感凄凉。(1分
8.&①拟人,词人用“闹”赋予春光以人的性情,写出了春意盎然的生机活力;②比喻,用葡萄的紫绿比喻春水,形象地写出了春水的碧绿、动人;③动静结合,春风、春光、春水、春草为静,子规啼叫是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5分)
9.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冶游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6分)
8.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留恋、珍惜之情,作者先写了雨后山冈上花木零落的景象,然后又看到“枝上残花吹尽也”的暮春景象,触发寻芳的意念,一“问”一“觅”将作者珍惜春光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试题分析:上片写雨后暮春景物,并抒写了惜春的意绪。开头三句从城南引水入城工程写起:东武城南筑就新堤,郏淇河水开始充盈。其所以由此落笔,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曲水”的水源,对下片来说,真可谓伏脉千里。以下详写暮春景物,先写雨后山冈上花木零落的景象:一场小雨过后,在那浓密的树林中和苍翠的山冈上,红花绿叶,堆积满地。透过字面,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轻微的叹息。以“卧”、“堆”两个动词形容花叶遍地狼藉的状态,以“红”、“碧”两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借指花、叶,都显得十分形象和精炼。再写“枝上残花”荡然无存,于是向江边追寻春天的踪迹:试问未来还有多少春光?算来不过三分之一。这就是寻春所获得的一个既令人失望又使人略感安慰的结果。因此,词人在描写暮春景物时,也由隐而显地表现了他惜春的心情。)
9.作者运用典故,通过对晋朝兰亭集会的热闹,繁盛景象的渲染,并将其与如今“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的景象进行对比,发出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试题分析:下片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以及对当年兰亭陈迹的感慨。换头“官里事”四句,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这是一笔衬托,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以下“相将泛曲水”两句,正面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上巳日与同僚相约聚会于流杯亭,开展曲水流杯的活动,全城百姓都争着前来观光。“相将”句明点词序“会流杯亭”,转到对全词中心内容的叙写,但用墨极其简炼,妙处全在从闲处铺垫以及从侧面烘托。与暮春自然景物相比,“泛曲水”是一道特异的风景线,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春光大减所造成的缺憾,所以上片所写未尝不是一种绝好的铺垫。“满城争出”句,由充当热心观众的全城百姓渲染出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一个“满”字和一个“争”字,更令人想见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以及词人作为州郡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另一层烘托则是由眼前景、事所引发的对历史的联想:“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显然,兰亭修禊与曲水流杯,当日主盟其事并作序的王羲之与词人自己,众名士(“豪逸”)与众同僚,一一对应,其衬托和比喻之意清晰可见。结尾两句紧承上文,对史事感慨系之:到如今只有长竹布满故地的山岭,而昔日盛事已成陈迹,再也无从寻觅了。这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吗?不是。怀古主要是为了慨今,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其真正用意即在于此。它所蕴蓄的是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是带有人生哲理意义的。)
8.&①拟人,词人用“闹”赋予春光以人的性情,写出了春意盎然的生机活力;②比喻,用葡萄的紫绿比喻春水,形象地写出了春水的碧绿、动人;③动静结合,春风、春光、春水、春草为静,子规啼叫是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5分)
9.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冶游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6分)
8.作者正在小憩之时,雨打芭蕉的声音打破了自己的短梦。(2分)词句借景抒情,通过雨打芭蕉之声,既写出了秋声的萧瑟,又表现了词人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惆怅。(3分)
9.作者以陶渊明白比,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要像陶渊明一样保持高洁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怀;(3分)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思乡归里、向往田园生活的急切心理。(3分)
8.(5分)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2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3分)
9.(6分)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分)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2分)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2分)
南乡子 周邦彦——
8时间角度:前两句写夜尽晓至,后两句写冬去春来,具有明暗冷暖交替特点;空间角度:由室外春光写到室内残烛,后两句由眼前的风帘写到远处的融冰——内外、远近、上下层次巧妙。
9前两句表现词人孤独苦闷愁绪——人物心理及其动作细节表现:清晨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打算捥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下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youtube怎么才能进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