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网游的御宅是因为心理有问题吗

  随着互联网普及化,娱乐电子化,使得网络游戏蓬勃发展。网络游戏玩的人多了,问题也就逐个开始出现了,其中不乏指责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带来危害的。网络成瘾,游戏是次要的,是外因,孩子的内心才是主要的,是内因。
  近日在华工广州学院精彩举办。讲座针对部分大学生喜爱网络游戏,并且出现了不能自控的现象,辟析了“网游”的心理成因、表现、危害以及如何自我调节作出了深入分析和具体指导,备受同学们欢迎。
  “同学们为了缓解压力,解除疲劳,在课余饭后选择玩游戏,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问题是部分同学出现了“欲罢不能”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象呢?”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人高兰副教授首先向同学分析了部分学生沉溺网游甚至出现网游成瘾现象的原因。她认为,网游设计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好玩、新鲜、刺激。某网络游戏开发商和设计人员曾说过“不能让人上瘾的游戏就不是好游戏”。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游戏开发商就要追逐最大的经济效益,目标自然是让更多的人一旦玩上便欲罢不能,这就满足了青少年强烈地好奇求新的心理。再加上大学生学习生活艰苦枯燥,部分同学独立性差、自控能力低、手机使用方便等因素特点,如果长期寻求玩手机游戏或计算机游戏,就会让这部分同学“欲罢不能”,极易“中招”。
  原因之二,高老师认为部分同学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危机。例如学习上的、情感上的、人际关系上的,有些心理上还不成熟的同学感到难以应对,往往就选择逃避现实的方式,形成逃避心理,因此也容易“中招”,产生网游依赖。
  原因之三,据调查表明,大一网瘾发生率比较高,主要是有些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可以松口气了;有的对新环境不适应,过于内向,不善于交往,感到孤独,继而也转向网游,躲避现实人际交往中面对面带来的压力;有些同学对新的学习方法、新专业课程不适应,觉得功课太难,或前途渺茫等进而也转网游而“中招”。
  接着,高兰老师从网游成瘾的表现、发展过程与网游成瘾的机理做进一步阐述,她指出,大一下学期以后是非网络游戏成瘾学生与网络游戏成瘾学生的分化阶段。非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生纯粹是为了娱乐和了解而玩游戏,会适可而止。而成瘾学生却沉迷其中,乐不思学,游戏的乐趣和驾轻就熟的游戏技能使他们很容易放弃艰辛的学习,由于学习挫败,情绪悲观失望,逐渐自我封闭,玩网络游戏成了排解烦恼、忧郁的工具,大二下学期以后是游戏成瘾学生定型阶段。高老师还结合对华广学生有关调研的详实数据,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社会心理原因出发,分析了个人对环境诱导的易感性、不适宜的角色学习、自身行为的错误归因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讲座的最后,主讲人高兰老师对网络成瘾危害性、网瘾诊断标准、网瘾的心理干预等方面也作了具体指导,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网游的理性认识。“如何避免网游成瘾呢?”高老师建议,大学生要做“网游”的主人而不是做“网游”的奴隶。网络是把双刃剑,网游成瘾是 “对网络的过度而错误使用”的结果。
  其次,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个体本身就是内因,部分学生对网游上瘾,是出于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例如,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所以要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内部动机,并不断予以强化。预防成瘾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个人人生规划。有目标,有方向,才能有动力,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些不知道在大学干什么,很容易与学业发生冲突甚至荒废学业,人际交往退缩的、沉迷网游的同学正是目标丢失的同学。对于被“网游”所控不能自拔的学生,高老师建议,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采用评价、诊断、治疗计划、干预、评价等认知行为疗法步骤矫正,如果同学们在摆脱“网游控”的自我调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可以求助心理老师的帮助。
  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很对同学表示对网络过度使用的危害和“网游”现象有了较客观的认识。一位大一班级学生心理委员说,想要根据老师建议的方法,形成帮扶小组尝试去改变宿舍存在的不良网游行为。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小学生沉迷游戏有何心理原因
日前,一则“深圳11岁男孩趁父母不在家,偷取父母银行卡和手机玩《王者荣耀》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家长诉至法院”的新闻引发热议。其实这类新闻并不少见,浙江某小学五年级孩子使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花掉3.8万元;合肥10岁孩子偷用父亲1万多元为手机游戏充值;福州某三年级小学生半小时为游戏充值5000多元……熊孩子大手大脚偷用家长的钱玩游戏的新闻在各地屡见不鲜。据腾讯2016年财报显示,《王者荣耀》坐拥2亿用户,涵盖了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再到上班族的多个年龄段玩家,日活跃用户峰值高达8000万。而2017年,《王者荣耀》的数据更加惊人,每天有8000万至9000万场对局。而有报道显示,《王者荣耀》一大特点就是玩家低龄化严重,小学生玩家占据《王者荣耀》用户57%以上,成为《王者荣耀》的主力军,小学生沉迷游戏成为巨大隐忧。上海市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孩子沉迷《王者荣耀》不仅仅因为游戏好玩那么简单,其背后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教孩子区分现实和虚拟世界深圳李先生家一家三口生活颇为拮据,多年省吃俭用才积攒下3万多元钱。万万没有想到,家里11岁儿子偷偷将父亲的银行卡关联到QQ上,银行卡总共207笔交易记录全部转向了腾讯财付通,为玩《王者荣耀》偷偷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家长一怒之下将腾讯诉至法院。梅竹副主任医师告记者,孩子沉迷《王者荣耀》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网络世界充满神秘新鲜,容易吸引孩子,独生子女又相对比较孤单,父母工作忙陪伴少,孩子就会在网络世界里寻求慰藉,弥补在现实中缺失的东西;“其次,和同龄孩子交流需要谈资,《王者荣耀》的火爆不仅仅在于其休闲娱乐的游戏功能,还演变为小学生们的社交软件,甚至还有小朋友会说‘不玩这个游戏就交不到朋友’,而在游戏里玩得级别越高就会受到小伙伴们的羡慕和崇拜,有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游戏打得好,从另一个渠道获得价值感;“再有,通过游戏来发泄不满、愤怒、压抑等情绪,充值买好装备,在游戏中的战斗力就更强,这种所向披靡的感觉能缓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困顿和负面情绪。”梅竹副主任医师提醒,要劝孩子别沉迷游戏,不能用强行禁止的方法,而是要“以退为进”,“如果家长强行没收手机、平板电脑禁止学生玩游戏,反而增加孩子的好奇心,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通过上网吧或借手机等方式继续偷偷玩。”梅医生建议,家长不妨有空时玩一下孩子喜欢的游戏,不仅能产生共情,还能更深入了解孩子痴迷游戏的真正原因。家长也可以定期带有“目的性”的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游戏,“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陪伴、关爱和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就不会把家长作为对立面,会主动和家长交心沟通,谈谈自己最近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关系相处如何、同学间流行哪些话题、遇到哪些困惑等。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时,能起到监督引导作用,对于涉黄涉暴的内容及时予以警示和制止,教会孩子区分善恶美丑,并且要教孩子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110吗?我被人追杀了!快来救救我!”近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公安局接警台的电话里传来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而当工作人员询问对方在哪里被追杀时,电话里却传来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回答,“我在《王者荣耀》里被人追杀,已经被杀死好几次了。”梅竹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很多学龄前或者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时会混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在游戏世界里,被杀后可以满血复活,但是现实中生命只有一次,被杀后不可逆,而在游戏中的追杀会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产生紧张感甚至恐惧。”借游戏人物纠正被扭曲的历史此外,《王者荣耀》还存在扭曲历史、亵渎古人的问题。该游戏中的人物名称以及形象设定借鉴了历史人物,但经改编以后,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大相径庭。例如,在这款游戏中,荆轲成了风情万种的女刺客。梅竹副主任医师称:“小学生玩家对历史没有过深接触,会被游戏误导,作为家长,可以借着孩子对游戏人物的浓厚兴趣,给孩子上一堂真正的历史文化课,顺便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历史书给孩子看。”要真正将孩子从游戏中拉出来,还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梅竹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平时门诊中,有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报了各种学习辅导班填充孩子的业余时间,如果家长能真正关心孩子喜欢什么,尊重孩子的选择,报一些孩子乐于上的兴趣班,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可以大大减少孩子对于游戏的依赖。还可以带孩子多外出旅行、参观博物馆、进行户外运动,充实孩子的休息时间。”梅竹副主任医师建议,可以采取限制游戏时间,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好规矩,一旦规矩定好了就不能被打破,家长要学会温柔地坚持,“孩子之间也需要谈资,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会让他们在学校里无法融入小伙伴,但是每次玩游戏要遵守约定。比如规定好孩子只有在双休日可以玩游戏,且每次只能玩1小时,家长在时间结束前15分钟可以给孩子做个提醒。”“如果时间到了,孩子撒娇甚至哭闹着要再玩5-10分钟,家长不能心软,因为这是孩子在试探家长的心理底线,今天你同意给孩子多玩10分钟,下次孩子就会得寸进尺想要多玩15分钟,如果孩子实在很想继续玩,家长可以明确告知提前协商好的打破规矩的处罚,如对孩子说‘你今天多玩的时间要从下一次玩游戏的时间里扣,你自己选择。’而孩子玩游戏的时间等同于学习读书的时间,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空间,不要打扰他们。”“顺手牵羊”不代表偷,培养正确金钱观对于孩子偷拿父母钱为手机游戏充值,梅竹副主任医师提醒,切不可轻易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要分清楚具体缘由:幼儿期和学龄前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主义时期,尚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会觉得只要是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别人有的自己也应该有,比如会拿其他孩子的零食、玩具等,有些孩子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还会有这种现象;家长如果一直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也会拿别人东西。比如,孩子想吃薯片,家长会觉得这是垃圾食品不让吃,孩子看到小伙伴有自己想吃却吃不到的零食,就会拿来自己吃起来,或者偷拿父母的钱买来吃;一些父母工作很忙,忽视关心孩子,有些孩子就会故意偷家里的钱引起父母注意;也有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太强势,控制欲过强,导致孩子内心压抑,通过拿别人东西来发泄情绪故意惹怒家长,以达到报复的目的;有些小朋友想做孩子王,在同学里称老大,就会用拿别人东西的方式来虚张声势;家境好、性格温顺的孩子,会受到校园霸凌威胁,被迫偷家里的钱财。父母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习惯,不能一味纵容包庇,但也不能反应过激,梅竹副主任医师举例道,比如之前有个“7岁女儿顺手牵羊,妈妈报警希望将她关几天”的新闻,这位母亲的做法就不可取,“这会让女儿蒙羞有负罪感,影响她的心理健康。应该教孩子明确‘我’的界限,明确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才能玩,而且要记得还给小朋友,不能随便带回家。”同时,梅竹副主任医师称,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比如深圳这个孩子偷了家里3万元玩游戏,有可能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些钱就是他家里多年的积蓄,不知道3万元究竟有多少价值。建议家长在孩子学龄前,就用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多少面值的钱,能买哪些东西。比如,家长给孩子买了1000元的乐高玩具作为礼物,但孩子可能对1000元究竟是多少没概念,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1000元可以买200包薯片。无论家境有多优渥,也不建议给小学生太多零花钱,要教育孩子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kittyyu]
热门搜索:
学会这一招,螨虫统统被杀光
从孕育到年迈到死亡。
那么多离婚夫妻中,有50.16%是因为小三!
黄圣依,你这些年到底做了什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男孩子沉迷网游尝到苦头之后,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后的心理状态会是怎样的啊?_百度知道
男孩子沉迷网游尝到苦头之后,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后的心理状态会是怎样的啊?
他会不会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好朋友一再的劝阻,而且会试图挽回原来深厚的友情?(他的这位朋友已经因为多次劝导无果伤心失落的不理他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后悔吧,而且他朋友那么好,可以和他和好的吧焕然一新的感觉
采纳率:26%
来自团队:
诚心悔过,和他道歉,用真切的话语和诚恳的感化他,真正从良,什么都好说
过一段后继续沉迷~
\(^o^)/~不可能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心理状态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这一点固然没错,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孩子,或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如果只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状态去发展,最后这个社会可能连最基本的尊严和生存都没办法提供给他。
富裕国家的孩子,就算只是当快餐店的员工,也能支付房租,保障基本的生活。可在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如果不强迫他去努力,他很大可能最后只能生活在果腹的贫穷中。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写得太棒想打赏却没找到入口在哪儿?
虽然我也玩过网游,也很少入迷,但是我多少能体会为什么这么多人痴迷,因为打怪升级能轻易带给人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恰好是你付出一部分努力就几乎能成功的。和三次元的学业和工作中那种你努力了但是很遗憾的无力感很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如果一个孩子如果他真的沉迷网游,去除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追求刺激之外,也许是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部分失去了掌控吧。
不至于沉迷
错不在游戏,游戏本身只是游戏
我家小孩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游戏中。他告诉我:“因为只有在游戏中我才是自由的。” 我能理解他的孤独和成长中的不自在。所以有一次我还用单位饭卡多出来的钱给他买过一款“以色列空军”的游戏。当时他的表情……我至今都难忘记。然后,他就约束着自己的游戏时间,再然后,他长大了,对再强大的游戏都有了免疫力。我先生的说法是:他玩伤了。一笑。
“这种自杀的冲动,其实正是孩子已经达到了自我完善的表现,作为一个孩子,他已经完全成熟了,他已经准备好要和曾经的世界告别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进入成人的世界。他预感到一个完善的世界早晚会被打破和玷污,所以为了保护这种完善,甚至会产生放弃生命的冲动。”那是一个艳阳天,我走出门去,爸爸还很凶的问我去哪里,我没有理他,径直走向高速公路上一座桥的河旁,阳光刺痛我的眼睛,我犹豫了很久要不要跳下去,因为我实在受不了这煎熬了,高三的重担,家庭关系的紧张,内心青春期的搅动,那种无力感,焦虑,绝望,心中又保持着未来的幻想。路过一个爷爷一直把我拉开河边,晒了很久太阳,没有勇气跳下去,安静地回家了,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青春期的那种绝望是真真切切的,那种对现实生活的焦虑一点也不比成年人少,寻求感官的刺激,追求幻想的生活,在这样的日子里翻来覆去总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
菊次郎那段有些重复的段落和句子。
手动点赞~
孩子真难养...
童年拥有的终将会在通往成年的路上一一丢失,而在成年通往年老的路上又想将他们一一找回,有时间应该在看一遍《菊次郎的夏天》
佩服,一语中的,好奇这种感觉怎么破。那一种深刻感觉到自己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看到了人生的本象,心已经衰老得近乎暮年,而余生还有漫长的时间要打发,那种绝望而困顿的心情,是真实的。
麻痹奋斗意志的政治工具。啥意思?
我家小孩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游戏中。他告诉我:“因为只有在游戏中我才是自由的。” 我
我家小孩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游戏中。他告诉我:“因为只有在游戏中我才是自由的。” 我能理解他的孤独和成长中的不自在。所以有一次我还用单位饭卡多出来的钱给他买过一款“以色列空军”的游戏。当时他的表情……我至今都难忘记。然后,他就约束着自己的游戏时间,再然后,他长大了,对再强大的游戏都有了免疫力。我先生的说法是:他玩伤了。一笑。
看到这个,会心一笑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陪他一起玩,然后拼命拿他人头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这一点固然没错,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孩子,或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如果只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状态去发展,最后这个社会可能连最基本的尊严和生存都没办法提供给他。
富裕国家的孩子,就算只是当快餐店的员工,也能支付房租,保障基本的生活。可在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如果不强迫他去努力,他很大可能最后只能生活在果腹的贫穷中。
而这样的环境 应该是成年人去诉求的, 没有什么自由民主平等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他的主题是什么,没看懂
玩游戏的那么多,真正沉迷的是哪几个?知道雷锋的那么多,真正做得到的哪几个?向往古惑仔的那么多,真正走上路的又是哪几个?大家都习惯去抱怨社会,环境,企业路是自己选的,当头棒喝总不如恍然大悟
没说到本质,偏狭空洞,何谓孤独?内在关联?
沉迷游戏的大人怎么破!!!
写的特别好
非常棒的文章,蛹的概念让我想起了《room》
我现在24,曾经有一段时间感觉心都已经腐朽了,整个人衰老的不行。
青春期的绝望真实存在,每个孩子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寄托,这种心灵的蜕变是挣扎而可怕的。但经历过之后,就会破茧成蝶。我的初三到高三一直到现在都在经历,我觉得它也可以称为面对残酷现实时,价值观的重塑与成熟,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陪他一起玩,然后拼命拿他人头
陪他一起玩,然后拼命拿他人头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这一点固然没错,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孩子,或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如果只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状态去发展,最后这个社会可能连最基本的尊严和生存都没办法提供给他。
富裕国家的孩子,就算只是当快餐店的员工,也能支付房租,保障基本的生活。可在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如果不强迫他去努力,他很大可能最后只能生活在果腹的贫穷中。
此一时彼一时吧,时代不同,我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以及孩子们对于成长的思考也不同,当下来说,不论什么职业,只要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和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都可以活出自己的色彩,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对于青少年来说要比更高的学历水平更加重要。普通学历不乏有志才干,高等学历也不乏奸邪小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塑造自己的人格。所谓按照自己想要的状态发展,只不过是给孩子更多属于他们的自主权利,让他们主动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这也是他们必然要迈出的一步。
该文抽象地分析了网游孩子的内心需求,煲了满满一罐子鸡汤,让俺有点失望。究其原因,还是期待心理的问题,我原本以为这是一篇网游心理学的理论分析_(:з」∠)_想着至少应该涉及网游性质分析和成瘾性心理形成性分析,原来没有,唉╯﹏╰
问题是网游的世界没有终点。。。。那到底怎么出来。。。么出来。。出来。。来。。。
大道至&茧&
重要的是要明白虚拟和现实,就不会沉迷了
我家小孩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游戏中。他告诉我:“因为只有在游戏中我才是自由的。” 我
我家小孩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游戏中。他告诉我:“因为只有在游戏中我才是自由的。” 我能理解他的孤独和成长中的不自在。所以有一次我还用单位饭卡多出来的钱给他买过一款“以色列空军”的游戏。当时他的表情……我至今都难忘记。然后,他就约束着自己的游戏时间,再然后,他长大了,对再强大的游戏都有了免疫力。我先生的说法是:他玩伤了。一笑。
一句话,不懂教育孩子。任何时代,都有玩物丧志的孩子,任何孤独,都是精神突变的标志。文中的日本男孩确实觉悟了,但我并以自己的孩子有那种经历为傲,没准遇到狼就死了。 年龄,可以欺骗很多东西。 我坚定的相信,天真的本性,即使过了13岁,即使到了73,依旧存在。而导致严重后果的网瘾,只不过是少数特例罢了。还不如谈谈如何育人。
但是李贺未满20岁的时候,他父亲就死了,他虽为唐宗室的远支,家道早就衰落,住在农村,连饭都吃不饱,虽身体不好,小小年纪就和哥哥出外谋生。 和衣食无忧的现代少年差别太大了,可不是你认为的那些不关于工作的,不关于赚钱的,不关于家庭矛盾的少年痛苦
说出了我的心声,虽然我没有沉迷网友
转发了文章,亚比萨,求神祝福你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道理我都懂,可是那个红buff虞姬抢到没?
玩游戏和被游戏玩儿嘛,别太当真,当真也要有当真的资本
写得真的不错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文章讲得挺清楚了。放低自己的身段,贴近彼此。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这一点固然没错,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孩子,或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如果只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状态去发展,最后这个社会可能连最基本的尊严和生存都没办法提供给他。
富裕国家的孩子,就算只是当快餐店的员工,也能支付房租,保障基本的生活。可在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如果不强迫他去努力,他很大可能最后只能生活在果腹的贫穷中。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这一点固然没错,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孩子,或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如果只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状态去发展,最后这个社会可能连最基本的尊严和生存都没办法提供给他。
富裕国家的孩子,就算只是当快餐店的员工,也能支付房租,保障基本的生活。可在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如果不强迫他去努力,他很大可能最后只能生活在果腹的贫穷中。
犀利。其实不只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底层人民活得也不好。父母很多时候希望小孩优秀也是希望小孩过上体面的生活。
另外一个角度,很棒
写得太好,同理现在有很多孩子甚至大人沉迷于日漫,二次元,这些人很多都是傻白甜。无非是一些不想告别童年的孩子,希望活在幻想的另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最容易沉迷的时期,因为他没有接触到其他世界的美好,就被网游阴云笼罩了。
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
初中的时候玩网游,老师整天无缘无故讨伐我,中国的教育现状大家是知道的,不给孩子留自尊心。我是个很害羞很敏感的孩子,那时候每天生不如死,回家的路上经常扶在桥边向下俯望,感叹自己又熬过了一天,巴不得跳下去一了了之。终于我还是熬出了头。但可笑的是,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的成绩一直很稳定,全靠青春期的那点聪明,谈不上努力更说不上堕落。那么我受的这些痛苦意义在哪里?这之后的几年里知道大学毕业前我都一直很恨那个老师,恨她无缘无故带给我都这些痛苦和屈辱。我甚至会把自己身上的一些性格缺陷归咎于她,毕竟,成长中形成的事,到底是不是她的错谁又说的清?到后来,我越来越发现,成年人的生活有时是荒谬可笑的。说青春期的那点痛苦算不了什么?别倚老卖老了。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抱怨一下。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已为人父母的朋友能好好用心引导自己的孩子,不要给幼小的生命带来无意义的痛苦。Mathilda: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Léon: Always like this.
想逃离现实
玩游戏是小孩的天性,要正确的引导。
深有体会啊
我想雷电大王有些得当的看法
环境与朋友是关键
觉得在研究孩子方面日本比较用心誒~
一直沉迷游戏。不喝酒不抽烟老老实实做人礼貌待人。不知道有什么不对呢
总觉得少了什么
语文老师:这是一篇事例堆砌的议论文,中心思想提出太晚,阅卷老师没那么长时间读到尾。我:我觉得挺贴合实际的呀。语文老师:举例老套,例议分离,江苏高考最多给40分
在我的小时候,非常沉迷于网络游戏,那时我什么也不想做,学也不想上,只想能无时无刻的坐在电脑面前。到后来长辈的一巴掌把我打醒了,我父母也用了亲情温暖我,慢慢才从电脑游戏中解脱出来。现在想起,那时候沉迷游戏应该是由于我没有朋友,孤独导致的吧。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这一点固然没错,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孩子,或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如果只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状态去发展,最后这个社会可能连最基本的尊严和生存都没办法提供给他。
富裕国家的孩子,就算只是当快餐店的员工,也能支付房租,保障基本的生活。可在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如果不强迫他去努力,他很大可能最后只能生活在果腹的贫穷中。
说得很有道理,在台湾交换时 深深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真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而社会也给予包容和理解,他们至少可以到基本的尊严和生存。而回来后,我自己找工作时,明显发现我是被社会推着走得起,我并没有选择权。那么问题来了,是我们去是适应,让这个社会继续这样下去,还是社会做出一点改变,然后让更多人可以做自己的呢
犀利。其实不只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底层人民活得也不好。父母很多时候希望小孩优秀也是希望小
犀利。其实不只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底层人民活得也不好。父母很多时候希望小孩优秀也是希望小孩过上体面的生活。
但他们的优秀还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职业去实现
写这些的都是不打游戏的人,游戏就是好玩而已,和看电视踢球那些一样,现在什么年代了,游戏鬼神论?
恐怕好多孩子是抵不住诱惑,体验到游戏带来的成就和快感,才逐渐逃离现实吧。小小年纪,就看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们怎么会有心思,想到那种事?那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呀?
那个孩子的重点不是玩游戏而是借高利贷还东凑西补吧,把游戏替换成赌博之类的也可怕啊。
写这些的都是不打游戏的人,游戏就是好玩而已,和看电视踢球那些一样,现在什么年代了,游戏鬼神
写这些的都是不打游戏的人,游戏就是好玩而已,和看电视踢球那些一样,现在什么年代了,游戏鬼神论?
有两段话重复了呀,菊次郎
问题是网游的世界没有终点。。。。那到底怎么出来。。。么出来。。出来。。来。。。
问题是网游的世界没有终点。。。。那到底怎么出来。。。么出来。。出来。。来。。。
当发现比网游更有意义的事或者玩游戏得不到想要的时
网络中有真有假,有情有爱,有杀戮有虐待,有铁血有柔情,有光怪陆离有大千世界。现实中只有平淡,我们渴望心脏剧烈跳动,渴望激情渴望荣耀,渴望成就不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亚比煞(来自豆瓣)来源: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但每个生命也都有其共同追求的方向,那就是尊严,自由和爱。
可是,没写“网游借钱欠高利贷”该怎么办。
喜欢玩网络游戏只是因为现实这个游戏不好玩,如果能让他体会到现实这个游戏的乐趣,那么他会喜欢的。
麻痹奋斗意志的政治工具。啥意思?
麻痹奋斗意志的政治工具。啥意思?
我想你应该查一下奶头乐理论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亚比煞(来自豆瓣)来源:那一种深刻感觉到自己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看到了人生的本象,心已经衰老得近乎暮年,而余生还有漫长的时间要打发,那种绝望而困顿的心情,是真实的。 太有同感了……
想起来前几天看过的一部电影《仙境之桥》
可能对很多孩子来说已经没有比游戏更快乐的东西了。
主要是孩子本身而不是因为游戏,没了一个游戏还会出现另外一个游戏,无穷无尽,如果孩子本身自制力强也不用担心入迷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
写的太棒了!但我有一个思考,“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方向,孩子也许未必会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模样。”这一点固然没错,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孩子,或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如果只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状态去发展,最后这个社会可能连最基本的尊严和生存都没办法提供给他。
富裕国家的孩子,就算只是当快餐店的员工,也能支付房租,保障基本的生活。可在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如果不强迫他去努力,他很大可能最后只能生活在果腹的贫穷中。
引导孩子不是放任自流,作者的意思应该是在孩子的迷茫期不该用粗暴的方法横加干涉,你讲的是不管了。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逼他打游戏,不玩就抽,一天十四小时游戏,DNF不毕业就不许去上学,王者荣耀掉下钻石就不给饭吃,发现他敢学习就赶出去,相信我,他比你先砸电脑。
我之前也玩。不过只会玩人机。不想拖队友后腿?。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天天让他打,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一直让他打直到他对游戏失去兴趣
我也算是网瘾过,沉迷游戏,就是好玩,戒网的话一次性要戒掉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起那些去戒网所的才是傻逼父母
玩游戏的那么多,真正沉迷的是哪几个?
知道雷锋的那么多,真正做得到的哪几个?
向往古惑仔的那
玩游戏的那么多,真正沉迷的是哪几个?
知道雷锋的那么多,真正做得到的哪几个?
向往古惑仔的那么多,真正走上路的又是哪几个?
大家都习惯去抱怨社会,环境,企业
路是自己选的,当头棒喝总不如恍然大悟
前半段很有意思,确实是。。。在我于ACG世界和现实世界游走的这些年,直到现在感到那些是少年时代的精神寄托,用来逃避现实的麻烦伤痛,用可控的世界代替不可控的现实。确实是有这样一个“宇宙”的,可惜,感觉作者好像没有真的亲身经历,还是从一个打算指导的角度来说。
玩游戏也可以养家糊口啊,而且是合法的,总比去坑蒙拐骗偷强吧。
“大人们总说,少年是不知愁滋味的,他们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青春的那些喃喃自语,自艾自怜,都不过是无聊和中二,都是闲出来的,是生活富足之后,没事找事的矫情。大人们总觉得,我顶着那么大的压力,给你创造了安宁的环境,你不好好读书,就是对不起我。你那点痛苦,算什么痛苦?在大人的世界里,总觉得只有自己所承受的那些关于工作的,关于赚钱的,关于家庭矛盾的问题,才能叫做真正的痛苦。”
说的就是我妈,“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一样一样的。虽然以我现在的年龄,说青春期有点那个,但是不同年龄的人都有自身所处那个阶段对应的烦恼啊,人为什么不能相互理解呢
我没怎么看到主题
同样一把刀,在厨师手里可以切菜,在强盗手里可以杀人。
贾宝玉当是懵懵懂懂并没有理解那些东西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如何解决,怎么引导
所以作者到底想说啥?
可惜家长不懂,他拼命的将你往外拉
电视有的时候会说出人们不敢承认的一些事理,有些事情没有人敢承担,那就将电视人物承担吧
我现在是个15岁的少年,几年前我曾也沉迷游戏,那个时候家中闹离婚,受伤最大的是孩子,。直到沉迷游戏后,终于找到一丝归属感,在游戏中至少没那么痛苦,游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家”。假如父母总带着孩子去各地游玩,每天都有新鲜感,孩子或许不需要游戏这个“家”,我也认同作者“茧”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多数孩子(包括我)沉迷游戏是作茧自缚,是为了逃避现实,在游戏中获得虚幻的幸福罢。
我爱你writer
世界是唯心的,物质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固定形态。你看到的来源于你的认识。宇宙虽然很多物质。但是物质本身是精神幻化的。只有精神引领各种物质的产生。
其实我想说与其让强制让孩子不玩游戏,不如控制他们玩游戏时间以及玩好的游戏。
(四川成都)
亚比煞(Abishag):飘流之因 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 好像晨...
亚比煞的最新日记
&&&&&&&&&&&&
&(49人喜欢)
&(2363人喜欢)
&(7577人喜欢)
&(5580人喜欢)
&(6079人喜欢)
&&&&&&&&&&&&
22441人浏览
299828人浏览
189802人浏览
235419人浏览
6143人浏览
4959人浏览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1人关注)
&(2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迷网游的御宅修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