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设置星际特工男主角好丑儿子这一人设有何作用

《星际穿越》中设置男主儿子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图书馆
《星际穿越》中设置男主儿子的意义是什么?
《星际穿越》里面最容易被忽略、最令人难过的角色,一个重要的角色。应该去看第二遍,从头看一下他的戏。
那个人是墨菲的哥哥。
一个普通的、不会和妹妹沟通的哥哥,一个立志当农夫的少年。
和墨菲不一样。墨菲觉得当宇航员的爸爸很棒,但汤姆一直觉得农夫爸爸才是最酷的。看棒球赛的时候,他亲口确认“我喜欢你做的那些事儿。”
爸爸离开前, 他试着让爸爸给他一个承诺:留下他的车。后来 NASA 的人果然把爸爸的车开回来了。
爸爸答应了就不会食言,他就这样相信着。这是导演安插的,一个小小的细节。
他孤独地和妻子,小孩生活在农场,本来打算就这样终老一生。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关在一个气候恶劣的小镇而拒绝迁徙呢?他只是个顽固的农夫吗?
他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诺兰不会让这事儿发生。
事实上,只有他始终相信爸爸会回来。 别忘了,过去的二十三年里,每年给爸爸发视频信息的都会是他。
他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人,那些我们认为不会改变世界的小人物。
在英雄们改变世界的时候,那些“被牺牲”的人不是墨菲,也不是基地里的科学家,而是更普通的人。
但这些人拥有的信念,胜过那些“被选中”去改变世界的人。
守护者。守卫大地,农场,家庭,记忆,传统,一切与地球人类有关的过去。
Cooper 和墨菲是探索者的代表。
Cooper 说过自己生来是个探索者不是个守护者,也质疑过学校为什么要让他儿子做一个农民,但是他儿子自己的选择是成为一个农民(守护者)。
墨菲的选择从小就很明确(探索者),才会有 Cooper 说的那句“That's my girl”
探索者代表曾经太空科技深入人心的那个时代人类的特点,守护者代表生态恶化选择保守发展之后的人类特点。电影想表达的其中一个思想就是守护和探索对于末路人类的不同意义和作用。
而 Cooper 的一双儿女是最具体代表。沉默坚韧而包容是儿子的守护者品格,好奇质疑和无畏是女儿的探索者特质。
在这个大背景下平凡又特别的一家,儿子始终努力维系着接近绷断的家庭纽带,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放弃一点点希望去维系“家”。从 23 年从不间断传来的录像可以感受到他的坚持。
这也是那个时代绝大部分普通人的坚持:无论多么困难,维系这个“家”(地球和人类种群)
没有这种守护者的坚韧,人类也不能在愈加恶劣的气候中坚持到最后的拯救之日。
这就是儿子的存在作用。
馆藏&39426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1,735被浏览1,048,499分享邀请回答48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宇宙黑洞电影]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_宇宙黑洞电影-心理知识-就爱阅读网
[宇宙黑洞电影]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_宇宙黑洞电影
胡晓,失恋的时候就该好好答题 关于科学上的“错误”可以参见这个回答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中有哪些科学上的错误? - 胡晓的回答提示:评论中有剧透!11.14:更正:影片中的虫洞的确和黑洞无关,是我理解错误。在和系里的美国同学讨论之后,我们基本确认影片中的虫洞并非单向通道,而是可以通过它向地球发送信息的,只是电影为了情节需要,在Endurance穿越虫洞之后并没有向地球发送过信息,电影中的解释是反向发送信息的效率极低,估计比拨号上网还慢很多倍。所以Cooper给女儿传递的信息主要作用不是解决安妮海瑟薇回来的问题,而是学会操纵重力让人类大规模离开地球。 影片开头的无人机以及农用机械导航故障不一定和磁场有关,因为GPS本身就有依据地球引力的广义相对论修正,如果出现引力异常,GPS的导航自然会出问题。11.9:添上了对Kip Thorne的简介11.8:添加对音效和配乐的评价时空从未如此让人感动,除了引力可以穿越不同的维度,爱也可以。(末尾有微少剧透)首先,影片中的黑洞作为题图。说自己是伪诺吹,是因为我的确很喜欢他的电影,但又受不了一些过(度)解(读)狗对他的无限拔高(尤其是《盗梦空间》),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多年以前看过的《致命魔术》也是他的作品。而且由于《黑暗骑士》导致的对《黑暗骑士崛起》的过于期待,失望之余让我也觉得诺兰不过如此。但我的怀疑在看完Interstellar之后彻底烟消云散了,诺兰的确是目前最具大师气质的导演,《星际穿越》也是目前所有电影里科学和艺术的最完美结合(不要和我提2001太空漫游,技术限制,科学上是完全比不上的)上次能让我如此震撼又如此感动的,也许还是多年以前的《肖申克的救赎》(有些电影的确很震撼,但缺乏感动)。先谈谈我比较熟悉的科学部分:题图里的黑洞,除了黑色的部分之外,想必那个如同王冠般耀眼的环形结构是大家最关注的。这是周围物质在黑洞引力作用下落入黑洞的同时释放引力势能而产生的明亮结构。具体的释放机制主要是粘滞加热(viscous heating),因为这个较差自转的盘不同半径的角速度不同(越到内部越大),物质互相摩擦就可以释放相当可观的能量。至于为何是个盘,因为初始角动量的存在,这些物质在刚开始就有一个大致相同的角动量方向(想想太阳系为何也差不多在一个平面上,类似的道理),所以落入黑洞时的轨道也基本在一个面上。于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黑洞是这样的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Massive Black Hole Gobbles Up Sun-Like Star (VIDEO)当然,我们还知道黑洞本身不发光,引力会弯曲空间,于是我们看到的黑洞还是这样的:APOD: 2014 October 26这是几天前的APOD,计算了黑洞对后部星系图像的弯曲。但是如果我们走的够近,黑洞也能弯曲背面的吸积盘的光线,最终会看到什么样的图像呢?这种事情搞天文的也关心,虽然我们没法从观测上直接分辨吸积盘的内部细节,但是这个会影响观测到的光谱(也就是能量分布),这种事情,搞模拟的也不是没算过,但是他们的结果,差不多是这样的: 这里颜色代表光谱/能量的频率移动,蓝色代表频率变高,红色代表变低,同时考虑了引力红移和多普勒红移。这个图像如果太Q的话,好一些的会是这样的:好吧知乎没法插这个格式的视频,我截个图:Visualization of the inner accretion disk around a Schwarzschild black hole右下角的图形代表能观测到的能谱,由于相对论beaming的存在,能量会向高能区移动。也许你注意到了,电影里似乎没有出现多普勒频移的效果(也就是一边红点一边蓝点),不过我倒是找到一张设定图:注意这些不同的色块,代表了这些区域可观测的温度/能量,红色代表最大红移,接近内侧的黄色主要是引力红移导致的。而电影里我们看不到这些效应主要是这些区域的能量范围非常广,而且能量密度极高(也就是很亮),即使红移之后对肉眼来说还是太亮,所以我们看到的差不多是一个均匀的光带。(就像理论上太阳外侧会比中心部位暗一些,但现实中你也看不出来,而吸积盘的亮度太阳完全不能比)。不过Interstellar超越这些科研成果的地方在于,Kip Thorne的推导加上高精度的模拟,最终能看到的不止一个吸积盘!上面这张设定图比较清楚,背面的吸积盘像不仅从黑洞“上面”绕射过来,同时也会从“下面”绕过来。而正对观察者一侧的吸积盘下部的光,则会绕黑洞3/4圈之后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睛里(就是黑洞上部紧贴它的那条亮线)。这只是绕黑洞圈数较少的光线的像,剩下的像会更加接近黑洞视界,所以难以看清。(贴张Kip的老照片,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样子,Kip只用了三年就在Wheeler(也是费曼的博士导师)手下拿到PhD,30岁拿到Caltech正教授,当代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物理的顶级大师,名著《黑洞与时间弯曲》强烈推荐。Kip参与了不少本片的剧本创作,还拉着诺兰的弟弟Jonathan去Caltech学了不少广相,诺兰本人据说去了SpaceX感受了造火箭的氛围)这个结果,不仅仅在电影界,在科学界也是前所未有的!据报道,“诺兰的Group”(评论里有建议这样提不太好,我只是指代,加上引号好了)会至少发两篇paper,一篇黑洞物理,一篇计算机图形。除此之外,还有影片前期对虫洞表面的表现,同样由于空间弯曲,你将会在虫洞表面看到来自整个“天空”(空间?)的影象。而飞船穿越虫洞的那一幕,逐渐接近视界的各种细节,简直是most fantastic journey ever!而着陆的第一个星球,相信看过大刘《海水高山》的同学会非常激动的。好吧,如果诸位有耐心看到这一段,我要开始聊聊电影本身了。电影的前段稍显沉闷,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埋藏的无数包袱就会觉得《啊哈,原来如此!》(我为啥要用书名号?)诺兰擅长的穿插叙事在本片里和具象化的时间维度(这算剧透?)结合的天衣无缝。主角麦康纳多年前参演的《超时空接触》也是一个星际穿越的题材,但是为了表达诠释父爱,让外星人化身父亲的形象和穿越后的朱迪 福斯特接触,显得非常生硬。而本片里,前期引力红移产生的时间差,“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让观者觉得父女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在拉开几乎无穷大的距离,离愁别绪让人感慨万千。而片尾(剧透开始!),在外星人(其实是未来可以操纵高维空间的人类)制造的时间变成一个空间维度的世界里,麦康纳通过对时间流的影响(感谢评论中的指正,其实是影响引力产生的引力波)操纵手表的指针给女儿传递关键信息,让人松口气的同时又被深深的感动:正如安妮海瑟薇在近乎绝望时所说的,除了引力,爱也是可以打破不同维度隔阂的力量啊!特别还要提一下本片的音效和配乐。 本片前半部分涉及到太空的场面大都是完全无声的,甚至连配乐都没有,诺兰通过频繁的舱外/舱内镜头切换造成的有声/无声的对比营造出了太空旅行强烈的孤独感。尤其是Endurance到达土星附近的那一幕,非常作为一个小点无声的前行,背后的土星作为巨大的背景让我顿时联想起流浪地球里:“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这一刻,人类是渺小的,然而正是以如此微不足道的力量向大自然给予的命运宣战,生命,又是如此的伟大。本片配乐由Hans Zimmer操刀,寂寞大师在好莱坞的名气由来已久,中国观众最早熟知他的作品应当是卖拷贝的巅峰之作《勇闯夺命岛》,当然他之前的名作还有《雨人》,《红潮风暴》和《狮子王》,后来则有他和Klaus Badelt 合作的《加勒比海盗》系列也是广为人知(其中He's a Pirate被国内各大电视台长期未授权播放,从军事节目到男性健康广告,可谓万能BGM)。不过之前Zimmer的配乐虽然极其带感,但我听来总有喧宾夺主之感:这段镜头明明是为了配乐拍的嘛,或者一到某种场景,耳边仿佛想起“该起音乐了”,于是Zimmer的曲子如期而至。Zimmer一直善用恢弘的交响乐营造高张力的氛围,但这次,他的配乐却是流水一般渗入了影片的各个角落,无论的节奏还是响度都非常克制,影片末尾的关键时刻,虫洞两侧频繁的镜头切换在Zimmer略偏舒缓的钢琴曲的带动下的却能产生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如果说以前Zimmer偏向马克西姆或者朗朗的话,这次的Zimmer如同克莱德曼(好吧我俗了,那我说像内田光子或者Krystian Zimerman吧),润物细无声,让观众仿佛忘记配乐的存在,却又被配乐更加深入的影响。【见11.4更正】PS:一个小小的疑问:按理说虫洞也具有和类似黑洞的性质,那么他们穿越视界进入另一边的时候引力红移会无穷大,换句话说地球上的人会觉得他们永远停留在视界上,但是电影里似乎把这个给忽略了,虫洞只是起到一个连接两个空间的作用,而且刚开始只是个单向虫洞(从太阳系进入,另一边出来,但另一端表现出来的又是完全黑洞的性质)。希望理论大牛给我解惑。PS2:强烈推荐这个页面,他们居然计算了不同自转速率黑洞的图像变化!http://www.92to.cominterstellar-black-hole-physics-discovery-2014-11编辑于
197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晓渔,电影是个好东西 刚刚看完IMAX归来,把感想零星记一下,写得比较没有条理,希望大家不要介意。ps:在美帝看的首映,因此回答中夹带的人名和台词是英文,希望不影响阅读。————————————剧透之分割线————————————一直很喜欢诺兰,但不是他的脑残粉。《黑暗骑士》是神作,但《黑暗骑士崛起》无疑是大失水准之作。《盗梦空间》在叙事技巧上达到了一个小巅峰,但是情节上有诸多烂俗之处。作为一个铁杆的硬科幻小说爱好者,我一直在等待一部真正伟大的硬科幻电影的出现。《2001》年代太久远,而且在我看来,很多情节的处理远不如克拉克的《2001》(小说)。《地心引力》是个好片子,在技术上无以伦比,但是情节太简单,内涵太浅显,不过瘾。除此之外,科幻电影就只剩下“地球大战外星人”“地球人大战机器人”“超级英雄拯救地球”这种伪科幻了。今天,看完Interstellar从电影院中走出来,我激动不已——我感到自己梦想中的电影终于被人拍出来了。对于Interstellar,我要不吝赞美之词。这是一部绝对担得上“伟大”之名的电影。也要感叹,这种剧情在之前绝对只能属于小众,诺兰能为如此硬核如此严肃的科幻拉到这种级别的投资和制作,实乃我辈科幻迷之幸。除了诺兰之外,恐怕只有卡神有这种级别的眼界和号召力了。Interstellar涉及到非常多经典的科幻母题,虫洞穿梭,时空悖论,地球居住危机,文明延续,冬眠,地外行星探索等,更令我佩服的是诺兰并没有一味追求电脑特效,而是大量的利用了模型等传统方式来拍摄飞船场景 ,很高兴看到诺兰不是几年前那个喜欢标新立异、拿创意砸死观众的导演了,能这样稳扎稳打的把经典母题和剧情拍好,是真正大师功力的体现。有趣的是里面出现了很多《三体》中出现的的概念,高维碎片,逃亡主义者+面壁者阿福,Mann对Cooper的暗算不就是青铜时代和万有引力号的翻版么?之前诺兰在预告片中大肆渲染父女情,我很怕诺兰玩过头了没守住,把本来应该是严肃宏大深刻讨论人类未来的电影又拍成家庭温情伦理剧。这个毛病之前在《盗梦空间》就犯过一次,四个梦境同步最要紧关头Cobb居然在limbo里面只顾着和老婆卿卿我我,看得我着急得要死。但是看完后松了一口气,这次的感情戏控制得挺好,没有喧宾夺主,而是为剧情多加了一笔温情。不知道是诺兰本意如此,还是为了照顾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太硬的科幻电影,接受者还是不多的。不过,我还是觉得love在电影里的比重稍微大了些。人类都要灭绝了,通过虫洞穿越宇宙了,发现新世界了,又是扯相对论又是扯伦理学,这么多深刻宏大的东西能讨论,咱能别喋喋不休的讨论love的重要性了吗?太俗套了。对love的过度强调,在我看来一直是西方通俗文化(包括电影、文学、音乐)的通病之一。不过,Interstellar思考的高度和深度,秒了其他科幻电影一条街。我一直觉得就剧情的复杂和深刻程度上,科幻电影一直被科幻小说远远甩在后面,大部分科幻电影经典,无非是讨论一些科幻小说早就说烂了的话题,在剧情上可与科幻小说媲美的科幻电影,之前只有《黑客帝国》,现在Interstellar也做到了,甚至做得更好。敢严肃思考问题的电影本来就少,敢严肃思考问题的科幻电影更少(大都是地球人大战外星人/机器人),敢在人类文明的尺度上严肃地探讨这么多经典科幻母题的电影,除了《黑客帝国》三部曲外,只有诺兰了。话说,沃卓斯基姐弟也有把严肃问题拍成家庭八点档的毛病,《黑客帝国》挖下这么大的坑,所涉及到的思考完全可以更加深入更加广阔,但总是一次又一次沦落到neo和trinity的爱情上,最后又是love拯救一切。希望明年的Jupiter Ascending不会重蹈覆辙。结构依然是诺兰标志性的眼花缭乱纷而不杂的风格,但是这次不那么惊艳了(可能是看得多了猜到套路了),电影看了四分之一就基本猜到大致结尾走向了,感觉诺兰为了结尾的呼应,把开头的伏笔埋得太明显了些,ghost那段简直让人感觉诺兰隔着屏幕对你喊“快看我呀我就是伏笔呀”。不过这不是侦探片,尽管猜到了结尾,依然不影响我被中间浩瀚而又丰富的剧情惊得目瞪口呆,基本张嘴看完后半段。音乐非常出色——很多人认为好的电影配乐无非就是有首好听的主题曲,谬矣。Interstellar没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曲,但是全片的配乐不仅恰到好处,更不乏神来之笔:管风琴+弦乐的组合对于渲染太空的气氛再合适不过,适当点缀的钢琴、电子合成配乐也是画龙点睛;脱离了表面的好听旋律后,Interstellar这种融合了晚期浪漫派和少许minimalism味道的曲风实在太棒了。另外,只有我一个人觉得Interstellar的配乐风格非常布鲁克纳吗。。对于星际航行和太空景象的镜头美得令人窒息,是《2001》+《地心引力》的合体加强版。完美遵从“真空不能传声”的定律,音效处理点一万个赞(趣事:制作方本来不允许太空场景完全不加音轨,因为他们认为彻底的寂静会让观众感到恐慌。诺兰一拍大腿:没错,这就是我要的效果!最后成品,太空场景果然一个音轨不加,除非有背景音乐)很感动的一个细节:每次电影跳到太空中无声的片段时,整个电影院不可思议的寂静,几乎每个人都是屏着呼吸在看——这种氛围不能更美妙。大量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从情节到镜头到布景到细节,甚至可以说Interstellar就是一个21世纪的复杂版2001被机器人萌翻了。外形设计非常有新意,虽然这货其实对于剧情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是一个单纯的giant sarcastic robot,但是真心太萌了!出了手办和周边一定买!一个遗憾或者说疑问:人类未来人口达到耕地所能提供食物的极限的时候,社会真的是诺兰电影中描绘的这样吗?我不太相信世界会发展成“不需要工程师,只需要更多的农民”的样子。希望社会学专业的朋友分析下。楼上 @胡晓 的答案很赞,我知道诺兰在科学严谨性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没想到居然到了业界领先+发paper的地步,这种级别的硬科幻,对我简直是饕餮大餐啊。不行,看来二刷是很有必要了。这才是真正严肃的“科幻电影”!向诺兰致以敬意。剧情上总体而言牛逼得没边,但是小处还需要打磨。我觉得略扯淡的一点:NASA抓到闯入者cooper,一开始还敌意满满的质问你怎么进来的,才不到一个小时就把自己的老底全抖出来,还居然直接就非常诚恳的问cooper愿不愿意穿越星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拯救人类(还不知道能不能回来呢!),然后cooper居然就小小的扭捏几下(I got kids, Professor...),然后答应了?!我们再回顾一下,偌大的NASA几百号人,把如此重任交给一个刚认识不到一个小时的闯入者,然后闯入者居然就答应了。。这进度,见面闪婚的都不带这样的好吗。。(ps:经过大家的提醒,Cooper应该在之前就认识教授,这样的话就解释的通了。等我二刷回来再改改)略扯淡的另一点:Mann在没有完美对接的情况下想要强行进入机舱导致身亡,这对于Mann这样一个优秀的宇航员来说绝对是不可饶恕的低级失误,就这么把片中唯一的反派打发了有点说不过去吧?更说不过去的是,Cooper居然直接灵机一动,在旋转中强行对(cha)接(ru)机舱。。这段真心落了俗套,以诺兰兄弟的编剧功力,应该能想得出比这高明的处理反派的情节才对诺兰一向被诟病的镜头处理(which is 大卫芬奇的强项)在这部电影里有长足的进步,有很多镜头无论是构图还是寓意都极为巧妙——比如,宏大壮阔的冰天雪地外星球的背景下,两个代表人类未来的男人,穿着笨重的宇航服,笨拙地在地上扭打。我爱死了这个镜头。点个赞。穿越虫洞和黑洞的段落,是绝对的视觉奇观,必将名留青史。很多人觉得电影的前30分钟太昏昏欲睡。我觉得这真心不是黑点,诺兰想要搞一部从头紧张到尾的电影实在太轻松了(致命魔术、黑暗骑士、盗梦),这次之所以在开头比较中规中矩,是因为Interstellar本身就不是一部动作片或者悬疑片,何必一开头就搞得大家都紧张兮兮的?而且前面的剧情其实一点也不无聊,信息量还是挺大的。很多人看电影,只要不打架就会昏昏欲睡。。关于格局这一点,豆瓣上有影评说诺兰一向引以为傲的复杂叙事结构这次反而坑了自己,因为Interstellar如此深邃大气的剧情本是不需要花哨的叙事技巧来做点缀的,做了反而有些画蛇添足——我表示保守同意。后面高潮处的多线快速剪辑似乎确实有些喧宾夺主降低了情感张力。不过我暂时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处理办法。。不管怎样:Interstellar一部在立意、剧情、深度、想象力、严谨性、视觉效果、配乐等方面都做到了业界顶尖的伟大电影。感谢诺兰。--------ps:随手写写居然上了日报,希望大家不要吐槽。。 编辑于
240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江乙文,Shooting & shots. Shutter & shorts. 光棍节前夜,在腐国完成第一周目。1. 世界的未来是赫鲁晓夫的,也是肯尼迪的(NASA),但归根结底还是谢尔顿的(Kip Thorne);2. 谢尔顿也架不住搞理论没有数据支持啊;3. 给我一个机器人,我可以发现一个地球---安妮海瑟薇;4. 我骗人,杀人,跑路,但我知道我是个好人。---马特达蒙;5. 经费紧张到把会议室放在火箭组装平台边上,这一切都怪奥巴马。---NASA;6. 如果美国人用两个表就拯救了地球,那中国人带三个表不就可以统治银河系了?---长者;7. 国际名导隆重推出星际版的《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8.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我希望全世界都是北京。---汪峰;9. 回地球当然要好好见见聪明绝顶拯救人类的博士女儿了。谁还记得那个农民儿子呢。---马修麦康纳;10. 回想到高中时候物理课堂上低着头玩doodle jump,每次玩到十万分的时候屏幕一震就死了,一定是未来那个在五维空间中的我在拨弄gravity提醒我认真听课以后拯救世界啊。---答主。 编辑于
6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李楠,魅族营销中心招募设计师 知乎的一个毛病就是挑刺。。。片子肯定有瑕疵,但是也要横向比较不是。这个片子放在整个科幻电影史上,肯定是有地位的。能不能到 2001 的高度,要历史检验。但是目前看,有希望。---以下是专栏的剧评内容:和物理无关的「星际穿越」 - 知周刊 - 知乎专栏星际穿越的 NB 之处,他拷问的都是最根本问题。而且,因为科幻电影的独特优势和诺兰的滔天野心,他竟然敢同时拷问科学和人性的几乎所有最根本问题。科学根本问题的拷问,比如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统一,比如高维空间不打算提了, Kip Thorne 都为本片的物理学问题都出书了。。。可惜在知乎这个高逼格的地儿,片中的伦理问题明显被忽视了 - 量子物理凭什么比人性基本问题高端呢?所以,本文要谈谈星际穿越非科学的部分。先接受片中的一些定义:虫洞 - 折叠三维空间。黑洞 - 物理定律失效,可以测得关键数据,甚至展开高维空间。高维空间 - 具有折叠低维空间的能力。引力 - 超越所有维度的力。爱 - 超越所有维度的力。诺兰在片中把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问题都拷问了一个遍1 离开和回来2 x与x?3 xx和xx?4 x和xx?本文先说第一个:离开和回来。 剧本非常精妙的设计了女儿和父亲的分离。很多人都在关注 Cooper 和 Murph 父女,而 Brand 父女的对称安排才是神来之笔。(高能剧透预警)(高能剧透预警)(高能剧透预警)在离开地球探索新星系的飞船上,为何载的是 Cooper 和 Anne ?Cooper 和 Murph 父女,父亲离开;Brand 父女,女儿离开。Cooper 的女儿跟随 Brand ,而 Brand 的女儿跟随 Cooper 。最终, Cooper 的女儿完成了 Brand 本该完成却没有完成的事情。而 Brand 的女儿完成了 Cooper 本该完成却没有完成的事情。这个结构真是精妙。 Cooper 作为父亲,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回来。而 Anne 作为女儿,贯穿始终的主题却是离开。回来的原动力是亲情,而离开的原动力是爱情。(那个倒霉的 Edmond 绝逼因为是 Anne 的恋人,才被编剧安排在最远的星球上了。。)这一去一回,构成了片子的基本矛盾之一。这个矛盾贯穿贯穿始终,各占胜场。Cooper 和 Anne 访问 Miller 星球的时候,本钱都还在,矛盾慢慢积累。等他们狼狈逃回, Cooper 的离开进一步加深:空间上的距离并未改变,但是另一个维度上(时间)的代价更大。于是双方爆发一个小规模的争论: Edmond 星球还是 Mann 星球。 Cooper 戳穿了 Anne 因为爱的远离。而 Anne 抛出了片中重要的主题:爱是一种可以超越所有维度的力。随后, Anne 反击了 Cooper ,指出回程燃料让他担心无法回来。最终, Mann 用作死终结了这场冲突,大家都回不去了。同时,也顺便杀死了「离开和回来」矛盾的最后一个干扰因素 - 那个倒霉的黑人龙套 David Gyasi 。接下来是电影史上最精彩的前戏: Mann 星球上空的管风琴旋转对接。。。图0. 管风琴对接随后,这个矛盾被推向了最高潮:只有两个人, Cooper 和 Anne 。Cooper 想要回来,却牺牲自己,跌向宇宙的最深处。从而成全了 Anne ,一心想要离开,飞向人类边疆的最远处。因为这个高潮太过重要,所以诺兰在片中用两条线索反复铺垫。前面数次出现的登月仓,实际上一直在暗示这次分离。图1. Cooper 女儿玩分离仓(缺)不同的是,这次分离对抗的不是月球的引力,而是宇宙中引力最强大的黑洞。而数次出现的 Dylan Thomas ,则是为这次分离反复铺垫的正论: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good night - 龙套老黑提到过黑洞的温和。the dying of the light - 吞噬所有光线的所在。 rage against ... - 回来无望的愤怒和斗争)图2. Cooper 黑洞前和 Anne 道别,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缺,黑洞图先代替)矛盾彻底释放?却又峰回路转。因为黑洞内可以展开高维空间, Cooper 穿越了时间和空间,最终利用引力传递消息给女儿,回到了她身边。 Anne 到了 Edmond 的身边,却因为利用黑洞引力浪费的时间,错过了自己的爱。一份是跌入宇宙最深处时空,却回到家园的亲情。 一份是追到人类最遥远边疆,却被时间分离的爱情。自此, Cooper 和 Anne 完成了电影史上最史诗级的分分合合。竟然,诺兰仅仅用了一场床戏和一场墓地戏就搞完了。。。图3. Cooper 和女儿重逢的(病)床戏图4. Anne 和 Edmond 的墓地戏Cooper 寻找 Anne 的结尾,我以为并非大团圆败笔。诺兰既然在影片中超越了科学的四维空间,为何不可以在感情上超越离开和回来的二维矛盾?这个结局超越了片中贯穿始终的矛盾:离开和回来,在更高的感情维度上,得到统一。而 Cooper 奔向 Anne ,则暗合全片的另一个主题:人类探索未知的先锋精神。 未完待续...编辑于 昨天 23:24 57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一镑 11/17更新。引力波的部分是我记错了,羞耻的删了,谢谢提醒。昨天看见潘海天发了条微博其实科幻总有BUG,科幻的乐趣也正是脑洞大开的思考这些BUG。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没有掌握正确的服用方式。觉着这个不合理,那个不科学,然后就喷这个垃圾,那个无趣。死理性到这个地步,特别败坏好心情。嘲笑科幻的人,就是留在地球上的农夫。只能饥饿,窒息,等死。二刷归来,严重推荐。近几年最好的硬核科幻片。(两次都遇上爸妈带着熊孩子也是醉了,熊孩子不停的问,爸妈不停的解释,原来这是个科普片么。)此片比较严谨,建议去看的同学们不要带着抓BUG的心理去看。本片有物理大牛背书,找BUG挺困难,不如好好享受电影。至少到了二刷再去琢磨,不过我二刷倒是没找到什么太大的BUG,所有细节都能前后呼应,觉着有BUG的同学请去刷第二遍。另外,科幻不可能特别严谨,绝对严谨的叫科学小说。从科幻里挑BUG是挺没劲的一件事,何况还有大牛背书,你们确定自己比Kip更懂相对论?忘记是谁说的了,硬科幻就是拼点子的。本片有KIP加持,更像是他个人的学术报告。枯死病、引力、虫洞、黑洞,每个点子拎出来都可以发展出一部电影。电影受限于时长,很多背景和设定交代的不是很清楚。所以显得特别硬,如果不是深度科幻迷,估计会觉着很晦涩。按理说这种片子应该不算大众化,不过有诺兰兄弟和强大卡司的加持,生生给炒成了热门。太空漫游上映后也是骂声一片,不过难以阻止它成为神片。星际穿越能不能成为神片不好说,不过肯定会引发现象级的讨论。由于硬核的元素太多,其他部分的想象并没有惊艳之处。尤其是飞船的设计,过分平庸了,甚至还没有1968年的太空漫游高大上。不过这也是诺兰故意处理的,迎合了地球的灭世情境。电影里太多向太空漫游致敬的地方了,其实说是致敬也不太合适,毕竟太空漫游太经典,决定了有关太空旅行的电影再没有其他拍法了。对比2001,星际穿越更加商业化,节奏更加紧凑。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丝毫没有感觉拖沓,相比买拷贝的变形金刚4,高下立判。一些印象比较深的细节。Cooper捕获无人机之后,Murph问为什么不让它继续飞,Cooper回答,它需要适应环境。捕获无人机这段剧情其实对整个故事线来说毫无影响,二刷的时候看到这儿觉得很悲凉。Cooper跟无人机是一样的,本来应该翱翔于天空,但是他选择适应环境,当了一名农夫。在地球上的篇幅里,处处有着对末世的渲染,除了风沙对环境的刻画,还有一些社会环境的描写。一处是在学校的对话,人类已经放弃对科技和知识的追求了,只有少数人可以上大学。另外Cooper认为Brand教授已经被开除了,因为他拒绝了用航天器去杀人。推测政府应该有过一个恐怖的计划,用大规模清洗的方法减少人口。Mann博士率领的十二人探险队叫Lazarus计划,取自圣经故事。Lazarus是耶稣的好友,下葬4天之后耶稣来到他墓前,以神迹使其复活。从这个名字看,原本就没有PlanA,死的是地球上的人,复生的是新人类。Mann博士不愧于大Boss,心思极其缜密。他早知道引力方程无解,所以如果他的星球不适合居住,没有人会来救他。所以在冬眠之前就给机器人设好了爆炸装置,一旦被重启,就会爆炸。和Cooper出发寻找地表的之前,Mann神色紧张的问Cooper远程通讯模块带了没有,充电了没有。后来推Cooper下山之前,特意拔掉了通讯模块,让Cooper不能向Brand呼救。Brand教授也是老油条,至少骗了40多年的资金。二刷的时候注意了他交代计划时的神情,毫无破绽。不过其实还是露出了马脚,原计划的3个人,除了自己的女儿,都专门挑选了没有亲人的科学家。应该是怕他们一旦发现PlanA是假的,会执意返回地球,破坏PlanB。不过老头子也不容易,最后风烛残年,方程解不开的秘密被Murph知道后,很快就去世了。之前可能仅仅是凭一口气撑着,是怕地球上的人陷入恐慌吧。Brand和Cooper利用黑洞引力加速的时候,时间加速了很多。她到达Edmund的星球的时候,至少是几百年以后。也就是说,Edmund的机器人,在那里坚持不懈的挖了几百年。。。一些说的比较多得BUG:关于沙化和枯死病。关于背景,诺兰并没有交代太多,不过应该是枯死病导致沙化。而枯死病,成因不详,应该与引力异常无关,只能寄希望于导演加长版可以加入更多内容。关于NASA。为什么NASA停摆数年依旧有实力发展PlanA和PlanB,诺兰埋了个伏笔,一开始去和老师面谈的时候交代了,军队已经没有了,但是节省的军队开支并没有用在发展教育上,只有少数人能上大学。所以这部分税收应该是用在了NASA身上,只不过转入地下。关于PlanA。PlanA的计划不仅是找到适合的星球,最重要的应该是控制引力,制造廉价的飞船可以带领全人类逃离地球。Cooper出发十年前,Brand教授就解出了控制引力的方程式。不过解出方程并不是解决,他发现缺少奇点的数据,方程是无法应用的。这件事可能只有Mann博士和Brand教授知道,然后Mann忽悠了十一个人跟他一起穿越虫洞,Brand教授留在地球骗科研资金实施PlanB。关于黑洞。黑洞已经被证实,但是由于无法观察,黑洞的研究还停留在模拟阶段。所以无论诺兰怎么扯,都不算是硬伤。宽且背后还有个物理大牛KIP撑腰,至少在物理学上,应该不会有过分的漏洞。最后,抛开那些玄乎的黑洞虫洞不谈,诺兰到底想表达什么?星际穿越无法免俗,还是有着好莱坞永恒的爱与生命。但可贵的是,诺兰还表达了科技带给人类的到底是毁灭还是答案,这个话题是硬核科幻里经久不衰的话题。星际穿越里最有意思的一场戏就是Cooper见老师那一幕,那时的社会已经否定了航天科技,认为那是无意义的浪费。甚至他们认为工程师都是无用的,只需要更多的农夫。而讽刺的是,固守地球,最终只能是毁灭。只有走出去,才有答案,人类永远不应该忘记星空的召唤。虽然不太合适,不过还是想起了那句话: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编辑于 10:54 9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魏知超,著有《迷人的假象》,一本借着电影写心理… ※ 一念成神:从《星际穿越》看软硬科幻※在心理学工作者的队伍里,我可能是其中比较罕见的自己动手算过狭义相对论,还因为量子力学没学好挂过科,然后还在 Linux上验算过卤素分子电子云的人。这是因为我本科学的是杠杠的工科,后来却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心理学这门新(伪)科学的怀抱,然后至今还在这条贼船上没下来。你说我带着这样经历去看诺兰的片子,能不唏嘘感叹一番吗? ——诺兰走的分明就是跟我正好相反的道路啊。诺兰成名于心理学电影《记忆碎片》,此后一直抱着心理学大腿不放(《失眠症》、《致命魔术》、《盗梦空间》),再后来就跟高科技开始有了羞答答的接触(《蝙蝠侠》系列),而现在诺兰居然放开手脚玩起了里面有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这些硬货的硬科幻。我看看诺兰,再看看自己走的这条路,我怎能不纳闷自己到底是走错了呢,还是走错了呢?所以,如果我下面偶尔提到的物理学知识里有说错的,请别客气,尽管喷死我吧——谁让我现在已经是文科生了呢?说正经的,大家都说《星际穿越》这部电影是在各种不靠谱“软科幻”电影(以漫威的《复联》等为代表)的包围圈中杀出来的“硬科幻”电影,十分难得。那么问题来了,软科幻和硬科幻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1. 硬科幻和软科幻根据维基百科英文词条“ Hard science fiction”(Hard science fiction )的解释,软和硬原来其实就是“偏社会科学”和“偏自然科学”的俚语化表达罢了,无非只是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跟作品在科学上严谨不严谨没有关系。可是现在大部分时候在用软和硬这两个词时,我们指的是作品是否有一个科学焦点,或者是否遵守现有的科学事实。这最后半句,其实就是按照科学上是否有现实合理性为标准,把科幻作品安放在了一个从 “比较软” 到“比较硬 ”的坐标轴上。对《星际穿越》是否真的够硬的批评很多时候就是基于这种 “现实合理性”。比如全球植物先后得枯萎病,而玉米居然成为最抗病的庄稼,从科学上来说完全没有现实合理性啊。所以这个设定就很软。再比如说,黑洞附近有宜居星球,这也很没有现实合理性,看着硬,实际软。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衡量,片子里简直全是似硬实软的槽点。不过,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判断。刘慈欣在《球状闪电》的后记里说:“在看到它们(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之前,我从凡尔纳的小说中感觉到,科幻的主旨在于预言某种可能在未来实现的大机器,但克拉克使我改变了看法,他告诉我,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像中的事物(《2001:太空漫游》中的独石)或世界(《与拉玛相会》中的飞船),这种想像的创造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说,当科幻小说家把它们想像出来后,它们就存在了,不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和承诺。相反,如果这些想像的创造物碰巧真的变成现实,它们的魅力反而减小了。对于克拉克,他最吸引科幻读者的创造物是独石和拉玛飞船,而有可能变为现实的太空电梯给人的印象就没有那么深,已经变为现实的通讯卫星吸引力就更小了。”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因为我发现那些最吸引我的科幻故事,根本就都不是以现实为基础,而是以一个虚构的设定为基础展开想象的。现实合理性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在这个设定之下的科学合理性才重要。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那么”很多科幻小说最核心的内容,其实都可以用一句“如果/那么”的句式概括出来:“如果”有一个虚构的设定,“那么”这个虚构设定下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比如《超体》(Lucy)的核心内容就可以概括为:“如果一个只用了10%潜力的大脑被开发出剩余的90%潜力,那么这个拥有超级智力的人会变成什么样?”有趣的是,科幻作品硬不硬,跟“如果”后面跟着的这个设定完全没有关系,不管是软是硬,这个设定都完全可以是没有任何现实可能性的伪科学。就拿“智力提升”这个常见的科幻题材来说,“如果一个只用了10%潜力的大脑被开发出剩余的90%潜力”这个假设就是伪科学。人脑目前被开发出来的潜力根本就不是10%,正好相反,人类对大脑的使用可能已经逼近了某种极限。因为大脑演化到目前这个程度,需要付出一个巨大的代价:智能越强,需要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我们大脑的重量只占全身重量的2%,但即便是休息时,它所消耗的能量也占到人体总耗能的20%。大脑可以说是身体里的“能耗大户”。它在能量消耗水平上可能已经逼近极限。神经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大脑容量继续变大,智力层次可能也会更高,但是大脑就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让已经难以负担的能量供给更加捉襟见肘,而能量供给的不足又反过来使大脑的运行速度变慢,拉低了智能。而如果不增加大脑的体积而是让大脑中的神经连接变多变细,那就会碰到物理上的热力学极限,导致大脑无法散热,这同样也会反过来限制智能的提升。也就是说,在人类生理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大脑的潜力其实已经几乎被用尽了。大脑只被开发出10%的潜力这种说法是标准的伪科学。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拿智力提升说事的科幻作品都是软科幻呢?显然不是啊。因为硬不硬其实只跟“那么”有关。同样是“智力提升”的题材,《超体》里说,如果脑力全开,智力提升后,可以意念移物、可以控制电磁波、可以进化成非物质生命,这就是软科幻——因为按照一般的理解,“那么”后面跟着的这些事在逻辑上与脑力全开没任何联系,更别提什么科学上的合理性了(当然,我对《超体》的设定有另外一种歪解,按照这种歪解,《超体》的幻想其实很硬,另文详述)。而在另一部科幻电影《永无止境》(Limitless)里,蠢萌呆的男主角脑力大涨之后,本来写不出小说,忽然一下子就下笔如有神了;本来算不出的题一下子就全解开了;本来记不清楚的东西也忽然历历在目了;本来没什么运动神经,现在因为对身体的掌控力大幅提升,于是也就变成了功夫高手;情商和权谋也变得很高杆,本来被黑社会玩,最后也能玩弄黑社会于股掌之中了——这好像就比较有科学合理性了,毕竟按照我们一般人的逻辑来推演的话,聪明人就应该是这样的全能学霸嘛。 (《超体》里的女超人和《永无止境》里的全能学霸)不过,我明明是个硬科幻迷,怎么却觉得更硬的《永无止境》反而没有更软的《超体》有趣呢?我觉得原因大概是这样的:《超体》这种软科幻的幻想,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外。观众对它的反应会是:“这脑洞开得有点没边了吧?”而《永无止境》中硬科幻的幻想,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却也在意料之中。它并没有偏离一般观众的直觉,因此也就有点无趣。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工作坊,为我们上课的文化社会心理学大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赵志裕老师跟我们说,很多有趣的心理学研究得出的都是给人们带来“最小惊喜(minimal surprise )”的结论。所谓“最小惊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心理学研究当然可以得出那些”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的结论,比如”如果很伤心,就会流眼泪“,这样的结论虽然合理,但一点意思也没有。好的研究结论应该是在乍一看违反人们的第一直觉,仔细一想却发现它其实很符合人性(比如,邪教宣扬的某个预言破产后,有些邪教成员反而会更加坚定他们的信仰)。读者读这种研究报告的反应往往先是”咦?怎么会这样?”,然后读完之后狂拍大腿:“靠!必须是这样啊!”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好的科幻和好的科学研究是相通的,不但要合理,更要有趣。要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还是以“智力提升”的题材为例,特德·蒋的短篇小说《领悟》里,主人公智力飞升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居然是发明一种新的语言来匹配他的超级智力!我当年读到这里时惊出了一身鸡皮疙瘩。因为心理语言学的一个核心研究结论就是:语言与思维可能是一体两面。你可以说是发达的思维创造了语言,用它来表达复杂的思想,但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够精巧的语言,我们也就不可能形成足够深邃的思维。语言和思维根本就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超级智力必须借由一门全新的超级语言才得可以形成超级思维。智力提升后先发明语言?乍一看很出乎意料,但细想之后发觉完全在情理之中。不光是情理之中,靠,简直必须是这样啊!——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趣的科幻。(《领悟》这篇小说被收录在特德·蒋的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里)也许,每一个“如果”后面的“那么”,都有这三种层次的展开。比如说,宏宇宙幻想:“如果在我们这个宇宙之上还有一个在尺度上比它大n个数量级的宏宇宙,那么这两个尺度的宇宙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幻想一:我们的宇宙只是宏宇宙中一个“宏宇宙人”手中的玻璃球而已(《黑衣人》第一集的片尾基本上就这么个意思)。这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外的软科幻。幻想二:硬一点的科幻会设想,宏宇宙中一个极其微小的扰动就会引起我们这个微宇宙的灾变。这是情理和意料之中的展开,无功无过。幻想三:而刘慈欣在《球状闪电》里是这样设想的:如果存在一个宏宇宙 ,那么我们一旦在我这个宇宙里接触到宏宇宙的微观粒子,我们就会在宏观尺度上亲眼看到本来只有在微观尺度上才可能观测到的那些量子现象,你会看到一个像篮球那么大的粒子表现出电子才应该有的行为!相信每一个对量子力学略有了解的读者看到这种展开都会兴奋得直起鸡皮疙瘩。这样的幻想才像话嘛。你说“宏宇宙”这种前提有多少科学依据呢?几乎没有,你也可以说它就是个伪科学概念。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伪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也完全有可能做出既硬得无懈可击又让人拍案叫绝的神展开。其实科幻作品里的这种设定就相当于几何学里的公理,你只管接受就行了,无需证明。你需要做的只是从这个公理中推导出定理。但定理千变万化且无穷无尽,推出的定理是软是硬就得看你自己的功力了。3.一念成神的“如果”前面说的是,科幻作品硬不硬,其实跟那个“如果”没多大关系。但是“如果……”这半句话给出的“设定”却万分重要,它才是一部科幻作品的基石。科幻的“幻”,往往不是表现在后面的神展开,而是表现在“设定”上。我觉得科幻作品都应该有一个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的设定。比如像《地心引力》(Gravity)这样的电影就只是以近乎偏执的科学严谨性来展示现实背景下的太空灾难,它对于我来说就不是科幻片,而是“科学”片。而科幻片得有一个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的背景设定。几何学里的公理就那么几句话,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由它推导出的那些千变万化的定理却可以丈量整个世界。科幻作品里的背景设定也是一样的,有时候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设定却可以充当基石,基于此构想出一整个世界!有人批评科幻文学只是“点子文学”。一个概念或是一个点子就构成了一部科幻小说,要人物没人物,要情感没情感,因此它只是不入流的文学类型。但我觉得严肃文学字字精雕细琢的确是一种伟大,而一个简单的设定就成就一部科幻作品也是一种伟大,而且有时候越是“简单”越能带来无以复加的震撼。比如阿瑟·克拉克《与拉玛相会》就是这样的点子文学。在这部小说里,克拉克设想:如果有这样一个外星宇宙飞船,它是一个中空的圆柱体,而且它的内径有十六公里,飞船上的设施都在圆柱体的内侧,那会是怎样的一副景象呢?内径十六公里,想象一下吧,这基本上就是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一头到另一头的距离。你站在这样一个尺度的圆柱体内侧,抬头往“天上”看,在一个城市那么远的距离之外,是另一侧的地面!你往前看,远处的山脉、河流和海洋逐渐地卷曲,最后一直卷曲到天上,然后从背面降下,直到连接上你身后的地面!这是何等壮阔的景象。《与拉玛相会》这整部小说就是在描摹这样的一个圆柱体世界,它几乎可以不要情节,可以不顾人物塑造,可以违反一切主流文学规律,但它却成了硬科幻的圣经。只是这样一个设定就成就了一部经典科幻小说。(没错,《星际穿越》最后出现的圆柱体空间站,就是向《与拉玛相会》致敬。只不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多半是预算不够吧——诺兰把圆柱体世界的内径缩小了不止几十倍,导致它呈现出的震撼力与小说中的描写相比只能说是弱爆了。)有人批评说刘慈欣的小说里那些科学幻想是不错,但他不会写人物。可我觉得那又怎样?我完全不在乎。《三体》第一部里的“智子”和“游戏文明史”,第二部里的“黑暗森林”、“面壁者”,第三部里的“低光速黑洞”和“降维打击”,区区几个设定就已经让我享受到巅峰高潮了。好的科幻作品根本就不需要或者说不屑于面面俱到。所以诺兰啊,你为什么非要在《星际穿越》里搞那么多拙劣的情感戏呢?别人批评你的作品没感情,你就非要加点感情进去证明你行吗?要高冷就高冷到底嘛。科幻是“点子文学”又怎么样?缺感情又怎么了?如果是我,我不但不会觉得心虚,反而会把“点子文学”挂在墙上裱起来。我们大科幻就是点子文学!我们大科幻就是“一念成神”!刘慈欣在《球状闪电》的后记里又说道:“与主流文学留给人们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一样,西方科幻小说也留下了大量的想像世界:除了克拉克的拉玛飞船外,还有阿西莫夫广阔的银河帝国和用三定律构造出来的精确的机器人世界、赫伯特错综复杂的沙丘帝国、奥尔迪斯的温室雨林、克莱门特那些用物理定律构造出来的世界,以及从自然科学和历史角度看都不可能存在的巴比伦塔等。这些想像世界构造得那么精确鲜活,以至于读者时常问自己它们是不是在另一个时空中真的存在。……创造一个在所有细节上都栩栩如生的想像世界是十分困难的,需要深刻的思想,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强劲有力、游刃有余的想像力,需要从虚无中创世纪的造物主的气魄,……”嗯,我们只管创造世界。我们才没空谈感情呢。4.《星际穿越》的设定综上,科幻作品中的元素得分成“设定”与“展开”这两个层面来看,而最好的科幻无非就是“神设定和/或神展开”。按照这样的观点,《星际穿越》的表现怎么样呢?(顺便看看它到底硬不硬。)先看“设定”。《星际穿越》的设定是:未来某时,地球上的植物得了枯萎病,人类眼看就要饿死在地球上。这时土星附近出现了由神级文明放置的虫洞,虫洞的另一端是离一个黑洞不远的十余颗行星,其中可能有人类的宜居地。显然,那个神级文明是想帮地球人渡过难关。于是,NASA开始行动。嗯,在我这样“宽容”科幻迷眼中,以上这些都是无需被解释的设定(公理)。这样等于是一下子就跳过一堆槽点啊。比如很多人质疑说片子里的生物科技和太空科技的水平明显不相符嘛,都能进虫洞了,都能利用黑洞的引力做弹弓了,都能在各种环境恶劣的外星球载人登陆了,咋连个植物病都医不好?就别说未来科技了,现有生物科技都足以应付啊。但是,对我而言这些只是主体情节展开的背景而已,所以我选择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星际穿越》设定就很好。其实它根本就不够好。因为植物病、神级文明、虫洞、黑洞(其实还包括后面的高维空间和时间穿越)……这一大堆东西下来,设定好像有点太多了。一念就可成神,而这都有多少个念头了呢?我觉得好科幻就是要把一个简单的设定推向无限,它应该是一种由极简而至极致的美学。真正震撼人心的科幻作品往往是抓住一个单一的设定,然后把它用或是最生动或是最耸动或是最诗意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时候都是一个设定就够了,少就是多,简单即优雅。《球状闪电》的宏宇宙、《与拉玛相会》里的巨型圆柱宇宙船,都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能概括的设定。你也许会说,《三体3:死神永生》里的设定不就很多吗?什么高维碎片、降维打击、低光速黑洞、曲率宇宙船等等等等。但那是大长篇啊,这些设定是分布在很多很多不同环节的情节里的。一部电影的篇幅恐怕很难把那么多的设定都演绎到极致吧?不妨回忆一下,所谓影史最伟大的那些科幻电影,不管它们在细节上多么复杂,其核心设定是不是都是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出来?从《终结者》到《黑客帝国》莫不如此,即便细节复杂如《盗梦空间》也不例外。4.《星际穿越》的展开再看“展开”。影片前1/3是铺垫,中间1/3基本上就是场星际旅行。旅行中的很多技术细节,比如引力弹弓、气压的威力、太空里没有声音、黑洞周围的吸积盘……估计让很多对物理学感兴趣的观众感受到血液沸腾。这一段相对来说是全片最“硬”的部分,即便深究起来有些细节不完全符合科学计算的结果,但也没有显得太扎眼。但是,按照我前面说的三个层次的展开,这一部分顶多算是“即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无功无过的第二档次幻想。这一段只是合理,但根本不够有趣啊。这一类技术细节其实在《地心引力》里得到过更加完美的展示。甚至这一段中最重要的展开——黑洞周围的相对论效应(越靠近黑洞,时间流逝越慢)其实也不够有趣。虽然这一展开让影片后来的情节变得相当戏剧化。但是在太空旅行题材的硬科幻作品中,这是再常见不过的情节了。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关于“黑洞周围的相对论效应”最神奇的展开,当属小林泰三的中篇小说《看海的人》。《看海的人》的神设定是把“黑洞周围的相对论效应”缩小到一座山和山脚下的一片海这样一个非常小的空间范围内。于是小说中在人的脚力可及的范围内,就会体验到非常显著的相对论效应。摘录一段《看海的人》中的情节:“……时间与空间的扭曲也比这里大得多。即使是家里的一楼和二楼都会不同。”卡慕萝米的话把我从出神的状态拉了回来。我定了定神,接过卡慕萝米的话说,“那可太不方便了。”“其实也不是啦。虽然说不一样,不过影响的程度实际上也只有二十分之一而已……唔,从二楼的窗户看出来,下面行人的身高比实际的身高要矮一些、胖一些。想到自己也是那个样子,难免会让人毛骨悚然。不过要是站在下面看二楼的人,就会发现一切都倒过来了,人会显得又高又瘦。另外,一楼和二楼看上去同样大的地方,实际走进去看一看,就会发现二楼差不多要比一楼大出一成。而且严格来说,连地板和天花板的大小都不一样,所以,浜之村(山脚)的房子在山之村(山顶)的人看来,总是有点扭曲的样子,”卡慕萝米用银铃般的声音说着,“时间也是这样。和一楼比起来,二楼的时间过得要慢一些。如果有什么急事,在二楼做的效率会比较高。我就常常在睡眠不足的时候跑到二楼去睡觉,还有遇上作业没做完、或者第二天就要考试的时候,也会跑到二楼去学习。每到这种时候,我都会很羡慕家里有三层楼的人呢。”“这种事情真奇妙啊。那么,一直生活在二楼不是更好吗?”“那可不行。长时间生活在二楼的话,老得会很快的。我的班上就有一个同学,成绩非常好,据说他学习的时候就是一个人躲在四楼的,但是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我情不自禁地轻呼了一声。“听起来,浜之村(山脚)的事情真是不可思议啊,但是随着高度不断增加,不就会慢慢变成山之村(山顶)了吗?从你们浜之村看来,我们山之村的人差不多一转眼就已经变得衰老不堪了。”——这是不是比《星际穿越》里的“在黑洞周围呆了几个小时,地球就过去了二十几年”的想法有趣得多呢?《星际穿越》真正“意料之外”的神展开,是在后1/3,也就是男主角坠入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后的情节。在我们三维空间生物的眼中,连光都不可能从黑洞的“事件视界”中逃离,更罔论肉身了。但对于神级的高维生物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啊。这不,他们随手展开个超级立方体,就把男主角放进高维空间里躲开黑洞的撕扯了。接下来就是本片的“戏肉”了——原来连“时间”这个三维空间生物无法跨越的维度在高维生物看来也不是个事儿,超级立方体里呈现的居然是男主角自家书房在时间轴上的展开。男主角居然可以穿、越、了。这可真是急转直下啊。虽然从剧情上来说,这时终于连接上了影片前1/3的大量铺垫,情节自此走向完美的闭环。但是,时间穿越这个主题按照“硬科幻”的标准来看,在逻辑上就是本糊涂账,是很难自圆其说的。过去是因,未来是果。于是问题就来了:穿越是否能改变这个因果关系?当角色是从未来穿越到过去、在历史中翻云覆雨时,未来是皆有可能,还是冥冥之中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如果是回到过去改变了未来,逻辑上就难免遇到“祖父悖论”(哪怕只改变了过去的一丁点儿细节,也会导致在未来自己不能出生,那么怎么又会有一个人回去改变历史呢?)。如果是回到过去拼命想改变未来却怎么也改变不了,那么穿越者的自由意志就撞上了“宿命”。自由意志说未来可以改变,宿命说未来一切注定,这也是一个悖论。很多穿越题材都乐意表现这种“未来命中注定”或“历史不能改变”的主题,穿越者往往费尽心思去改变历史走向,却恰恰成就了历史本来的面目。但较真去想的话,你会发觉在穿越者知道未来细节的情况下,严格的“未来命中注定”或“历史不能改变”是做不到的。比如,假设我有预言10秒后未来的能力,这时我预测到10秒钟后旁边一个人会绊到石头摔倒。那么我只要马上走过去揍他一顿,他就没有机会去让石头绊了。“未来命中注定”或“历史不能改变”,只有在穿越者对未来的细节几乎不了解时才是行得通的。《寻秦记》里穿越到秦朝的项少龙,总是担心自己改变历史,却发现自己的所有所作所为都在创造那个自己了解的历史。但我们设想一下,假设项少龙知道秦朝历史的所有细节,这种情况还会发生吗?如果他知道秦王嬴政脸上本没有疤,他硬是往嬴政脸上划了一刀,那么即便后来大历史还是按照某个剧本滚滚向前,但历史的细节还是被改变了啊。(来,让我划一刀呗)而《星际穿越》的男主角正是一个知道历史细节的人,他在超级立方体里就是要给过去的自己发信号啊。可以说,只要他发出去的信号跟他从前见过的有那么一点点儿不一样,历史就被改写了。在看到男主角用引力波给过去的自己发送NASA的坐标时,我强迫症发作,脑子里一直在喊:“你的手倒是抖一下啊,抖一下啊!”只要手一抖,发出去的坐标错了一位,男主角找NASA的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即便以后还是找到了,从细节上来说,历史也就被改变了。那么,是什么力量保证男主角的手一定不会抖,是什么力量保证男主角好像压根就机会没想起来自己是可以有可能改变历史的呢?只能是玄而又玄的“宿命”了。而“宿命”是一个多么“软”的设定啊。5.仰望星空好吧,从科幻作品的“设定”和“展开”上来看,《星际穿越》好像都不是十分完满的。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赞颂诺兰。虽然我好像动用了我理科生的那一面来剖析《星际穿越》,但我根本就是以一个多愁善感的文科生姿态欣赏完它的。因为我一想到在这个雷神们随便念个咒就能穿越宇宙 “不讲理时代”里,居然还是有人会去在意真实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就觉得很感动。当银幕上的宇宙飞船驶过静谧的土星光环,当黑洞的吸积盘闪耀着迷人又透着死亡气息的光芒时,我想起小时候常在家里的天台上仰望星空,漫天星辰对着我闪烁,我想起曾有一个午夜躺在学校操场上看着狮子座流星雨朝我扑面而来。星辰带给我的那些震撼、感动与敬畏,好像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有那么几个瞬间,《星际穿越》好像唤回了这些前世的记忆。我曾经也是仰望星空的科学少年,如今却成了一个只想低头看硬盘里女优的猥琐大叔。偶尔再次抬头仰望,群星已被雾霾遮蔽了光彩,但即便如此,心中也仍会升起“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的感慨。于是,我由衷地羡慕和敬佩那些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茫茫宇宙中不可晓的奥秘的勇士们。这个世界最后的真相也许就藏在那里。所以,那些至今仍在仰望星空的人们啊,请你们接受我最诚挚的敬意。你们触摸着的,是人类最终极的光荣与梦想!文:疯狂钻石 @魏知超p.s.(1)我并不认为刘慈欣不会写人物和情感。(2)“引力就是爱”这句话是日本漫画家荒木飞吕彦说的。爱和引力有关联这个创意正是他的《JOJO奇妙冒险》第六部的核心主题。《星际穿越》的灵感来源真的只有诺兰宣称的那几部美国科幻片吗?诺兰作品中的创意与日本艺术家撞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3)强烈推荐特德·蒋的《你一生的故事》与小林泰三的《醉步男》,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我觉得只有这两部作品圆满解决了时间穿越中自由意志与不可改变的命运之间的矛盾。(4)我本来还以为《星际穿越》后三分之一就算是神展开了,没想到刚看完的《超体》最后十分钟才是真正的神展开。我们误会《超体》了,它其实是比《星际穿越》还硬的硬科幻。当然,需要开点脑洞去补完。另文详述。 编辑于 15:24 6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曹政,数据控/历史控/考证控 我知道这是一边倒的赞,但是我还是想说说不同。星际穿越是一部标榜为硬科幻的影片,有多硬呢?不光是解释了相对论,时间与速度,时间与引力的关系,连黑洞的外沿都拍的那么有理有据,让很多懂物理或自以为懂物理的人感觉到了逼格升华,以及,自主或不自主的维护和标榜这部影片,以彰显他们多么具有科学素质。其实,对这种行为,我还是不反对的,有科学素质总比没有好,懂一点相对论总比不懂好,但是我所厌恶的是本源是,这部片子的基调,其实是建立在伪科学上的。如果你能区分科学与迷信,你就能知道,科学是可重复验证的,是依赖于逻辑和智慧的;而不是用大爱无疆来解决问题。我欣赏刘慈欣的科幻,很残酷,虽然他的理论我并不一定认同,但是至少他的逻辑是严谨的,是完整的,并且没有把所有难题扔到黑洞里去解决。当男主掉进黑洞视界的一瞬间,是的,既没有被烧成灰,也没有被拉成面条,而是难受了一下而已。我就觉得,这片子是神话,不是科幻。而机器人在黑洞视界内还活着,还能传递信号!牛逼死了,进了黑洞视界光都被吸收了, 电子还能在线圈里跑,导演真的用一句“这是温柔的黑洞”就全解释了,这科幻真够硬的!当然,有人说了,那叫高维空间,问题是,明明是先掉入黑洞视界的好吧,再说了,请问三维生物是如何能感受到高维空间的,这不是神的力量是什么?!神给了他一个高维的眼睛!一个三维生物能够感知高维空间,不是神是什么! 还有可以说是神将高维空间三维化了,但是,这是黑洞唉,如果里面存在一个三维盒子,而不是高维的,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么?操纵引力波更是莫名其妙,既然已经操纵了历史 ,又假惺惺的说不能去改变历史。都已经进入高维了还那么自相矛盾。逻辑在哪里?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活着进入黑洞。(有人说了,黑洞只是一种理论,所以活着进入也不是硬伤,嗯,反正黑洞后面谁也不知道,就算遇到一只凤凰下了个蛋然后涅槃了也是对的。正如赛尔号大电影里演的那样)而是逻辑,逻辑莫名其妙到了极点。请问改造地球的沙尘容易,还是后面改造那两个狗屁行星容易?此其一。太空移民技术对地球人来说早就不是绝世难题,往火星移民的计划都有了,但是改造火星的难度大还是地球治理沙尘的难度大? 从结果看,枯萎病只与气候有关,并非不可逆转的基因问题,(到了太空全都可以种了)制造人工温室和除尘的难度这么大么? 整部片子是建立在一个非常狗屁的前提下,所有科学家跟SB一样去外太空牺牲,就为了成全一个所谓大爱无疆的主题。其实我倒是可以免费贡献一个创意,如果是太阳快完蛋了可能最后土星环居住区的存在就有问题了、可以说一个硕大的彗星撞击月球,导致月轨偏移,月亮更加靠近地球,带来潮汐增加,汹涌洪水导致沿海城市覆灭,人类居住地大范围缩小,(末日景象先出来了)然后科学家发现,月球已经无法稳定围绕地球旋转,被地球引力吸引,大约几十年后将与地球碰撞,地球生物将全部毁灭,为避免恐慌,科学界封锁了消息,并封锁了科学的教育。 然后精英移民计划偷偷启动,但限于引力公式,只能有极少数人类获得出逃的机会,而男主和他们一家显然属于即将被抛弃的人,NASA 在有良心的科学家的带动下,启动了秘密计划,希望拯救全部人类。。。 这个逻辑也有一些难以自洽的地方,但至少比枯萎病场景感好的多。第二个狗屁逻辑是,都进入高维了,还假惺惺的把当前的时间感弄的那么急迫,都往历史传递两条信息了,为什么不把数据传递给历史上的自己,或历史的老头科学家?而是非要在恰当的时间传给“当前”的女儿,请问在高维场景里,“现在”还有意义么? 只是因为,他可以用爱找到彼此?这不是科学,这是神话。 至于相对论公式只缺黑洞的数据,这个我就不吐槽了,你说黑洞里有葵花宝典,九阳神功都可以,反正随便说。剧情走不通,就扔黑洞里,这是尼玛我最不爽最不爽的地方,这是极端的不负责,对科学的不尊重。第三个狗屁逻辑,所谓高维的生物,或者说未来的人类,都能把虫洞戳那里了,传递一个完整的相对论公式比戳个虫洞容易多少倍,引力波连秒针都可以改,你搞个啥不行啊。就为了导演一句大爱无疆你至于么,未来人类都是逗逼么?当然,话说回来,看个电影至于那么较真么。其实我还真不是较真的人,看周星驰的百变星君我才不较真;看黑衣人我才不较真,看环太平洋,变形金刚我才不较真,要不你好玩;要不你大场面刺激好看;你沉沉闷闷2个小时40分唉,你没完没了的玩温情戏,假惺惺科普相对论,然后给我个这么玩意,你还让我不较真?!去你妈的狗屁世界观。 发布于 昨天 14:10 280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Frank,Radical Dreamer 看完第一感觉,三体可以拍了,就照着这样来,拍出来至少不会让粉丝转黑 发布于
67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non partage,性别与文化研究 | 文学 今天看了《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2014),趁热写一些观后感。倒不算影评,只是我认为理解《星际穿越》的可能方法。一、叙事结构开始讲叙事结构前,我想先回顾一下《盗梦空间》(Incepton, 2010)。《盗梦空间》的片头是极其衰老的日本大亨齐藤的独白,他在一个类似于受访者视角的近景镜头中。向观众传达的信息是画面中的人物可能因时空的扰动,“短时间”内变得苍老了。说“短时间”是相对于现实中的人来讲,诺兰讲故事的视角就是现实中的人。他把观众的视角引向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和参照系,再去看齐藤的苍老就是短时间的事。在这个镜头中,观众是采访者。同样,在《星际穿越》的片头,多名上了年纪的老人面对镜头,讲一些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的话。这一次受访者视角更明显。观众就像访谈节目的记者一样,看着几位老人,但到目前为止观众对老人们的谈话内容是无知的。直到影片结尾,观众才明白老去的人都是库珀(Cooper)的子孙,最老的一位女士是他的女儿。因为库珀穿越了时空,因而他没有和地球上的其他人一起老去。这并不意味着诺兰把整个故事倒过来叙述,他把结局或故事的关键点在开头通过类似采访人物的形式隐晦地展现了出来。回顾《追随》(Following, 1988)和《失眠症》(Insomnia, 2002)等几部影片就会发现,这是诺兰的惯用手法。影片的主角库珀是一位工程师,他和儿子女儿生活在农村,有一片玉米地。库珀和女儿莫芙在家时常发现家里有些东西不太对劲,比如沙尘暴后房间里的灰尘好像留有什么人为的印记,更明显的事是靠墙的书架上的书会无缘无故地掉下来。对宇宙有浓厚兴趣的库珀带着女儿探索这些灵异的事件,他们把这视为幽灵(Ghost)传递的信号。直至他们发现NASA的秘密基地,库珀成为宇航员,然后和女儿深情地告别。库珀临走前,给女儿留了一块手表。在叙事中,表的作用相当于《盗梦空间》中的图腾,它代表着灵感、超验和穿透力。关键时候,图腾能给诠释很好的伪装,科幻作品常常能用类似的方式把一些难以解释的场景联系在一起。事实证明,这块表在后半部分的剧情中将有大用。以上完全在地球时空的剧情占六十分钟左右的片长,之后剧情转入太空。从结构的相似性上,我把《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中的一些部分类比起来。片头的地球和《盗梦空间》中盗梦前的真实世界放在一起。尔后,《星际穿越》中,库珀驾驶宇宙飞船在地外轨道与巨大的环状空间站对接,这相当于盗梦前为每名入梦者注射镇静剂、安装监控仪器的步骤。不长的时间里,飞行器驼着空间站飞往土星光环旁的虫洞,安静的画面让人联想起《盗梦空间》中进入梦境前的短暂睡眠。虫洞相当于梦与非梦的连接点,过了虫洞,就是另一个时空了。在另一个时空中,库珀和他的同伴艾米丽(Amelia)等人降落到一颗全是海洋的星球。星球的空间是陌生的,陌生感带来的不真实和梦境非常类似。同时这个空间又是不稳定的,它和梦境里那个容易破碎的世界非常像,山一样高的大浪朝着飞船打来,一名同伴被海洋吞噬了。尤其到了他们降落的第二颗星球,布满了冰山,就连云彩都结冰了。整个星球白茫茫一片,脚下和头顶都是固体的冰,形成了奇妙的景观。这一幕很像《盗梦空间》中翻得底朝天的楼房和冰天雪地的第三层梦的结合。因此我认为,诺兰设计《星际穿越》中的地外星球时,是按《盗梦空间》中梦的特点来设计的。这对诺兰而言完全可行,也使他对外星的想象有了达成的通道。不仅如此,我认为《星际穿越》中部分动作和表情的叙事也参照了《盗梦空间》。举一个小例子,驾驶飞船穿越虫洞时,库珀和艾米丽的动作表情因高速和时空的扭曲而走样变形,有几个姿势像极了《盗梦空间》中一车人从桥上坠下时的慢动作。当观众看到库珀穿越到冰封的星球时,会像以为《盗梦空间》最深那层梦是终点一样以为库珀的旅程结束了。然而都不是,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而通常从这时起,诺兰叙事的自由度就变高了,第一次看的观众或者不熟悉诺兰的观众会看得一头雾水。《盗梦空间》中的这一节点往后,坠入潜意识边缘。而《星际穿越》从这里往后,库珀强制分离了自己的飞船和艾米丽所在的空间站,径自坠入虫洞,实现独自穿越。飞船在穿越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库珀来到了一个被称为“第五维度”的空间。库珀好像飘着,四周有奇怪的光线,走近一看是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画面。库珀能通过扰动空间边缘来干涉三维空间,于是他把书柜里的书推到地上以引起那个空间的人的注意。而在三维空间中,库珀和还是孩子的女儿在一起生活,他们注意到了有书掉落的奇怪现象。直至此时,片头和这儿联系上了,库珀就是那个幽灵。没有必要探究谁先谁后,因为在诺兰设计的世界观里不是编年线性计时思维,故事也就不能按常规方法来讲。倒不如说五维空间的介入,增加了诺兰的叙事张力。然而叙事还需要高潮,如果到这里戛然而止了,就不符合好莱坞电影在结尾前几分钟有高潮的作风。手表再一次出场了,这块表在诺兰离开后的二十几年里,一直被女儿放在书柜上。库珀通过来回拨动秒针向女儿发出摩尔斯电码,后者将其转译出去,成为帮助人类发现移居目的地的救命稻草。荧幕中同一时间同一画面的叙事存在两个时空是很讨巧的,身处五维世界的的库珀没经历多久,三维世界的人类就已经花了数十年时间找到了人类的新伊甸园。随即,象征两个空间叙事边界的幕墙一点点坍塌。库珀醒来后已身处自己仍活着的女儿的世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世界好像不太真实,像梦境一般。护士的笑容很奇怪,库珀走过子孙们旁边时气氛也很奇怪。不知是诺兰玩的花样,还是他认为新星球的新兴人类难被库珀这代人理解,就将这一幕故意陌生化了。库珀是贯穿全片的时空穿梭者,除了满足故事要求和不用像其他人一样启用不同演员表现不同年龄段的他们以外,对讲故事也有间接的好处。库珀可以不拘泥于时间,当他在许多如果出现在《地心引力》(Gravity, 2013)中必死无疑的场景不死时,库珀也不拘泥于空间了,成为真正的星际穿越者。除了戏里的库珀在穿越,观众也跟随蒙太奇镜头穿越。诺兰将地球时空和穿越时空穿插的那段蒙太奇做得非常精彩,他清楚地抓住了两组镜头中可能引起观众内心共鸣的意象进行剪辑,让画面互相做注脚。比如“焚烧的玉米地”和“发生爆炸的空间站”交错剪辑。前者象征着莫芙走出父亲带给她多年的阴影,她以一种比他父亲二十多年前带她驾车轧过玉米地更革命、更激进的方式和过去告别;而在表现后者的镜头中,当曼(Mann)死在空间站后,库珀驾驶着飞船飞往爆炸中的空间站,用片中的一个词讲,这就是牺牲(sacrifice),不管成功与否,库珀都在挑战人之为人的禁忌,这是更革命、更激进的告别仪式,甚至告别的对象远不止自己的过去那么简单,他真的好像奥德赛一样,有启蒙的意义和领袖的气质。另外不出所料,背景音乐也和往常一样精彩地做了注脚,让人热血沸腾。想必诺兰在设计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时,不是像我这样草草数语就说完的。我只是站在一个刚看完电影的观众的角度,回顾和想象了这部电影。诺兰可能为此画了许多如《盗梦空间》梦的结构一样的手稿,我在这里也把《星际穿越》的故事结构简单地画下来,里面很多细节肯定会在再看这部电影和看了其它评论之后修正和完善,完善后再贴出来。二、主题、致敬及其它上面说库珀是一个真正的星际穿越者,这么说实际上是把他看作一种象征。诺兰在许久前的一个采访中说,人类现在太多地把眼光放在身边的事上,越来越少有人仰望星空了。诺兰的话蕴含着人类离开地球“母亲”的理想,带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色彩。库珀就是这样一种象征,尽管剧情告诉观众的是他的女儿才是被遴选出来做人类救星的人,但这并不能动摇库珀的象征地位。他还是美国航天工业的象征。不同于《太空英雄》(The Right Stuff, 1983)中来自真实故事的航天员,库珀成为航天员着实有些偶然和突然。但他依然穿着NASA的宇航服去完成任务,这同样是非常理想和浪漫的,甚至看到诺兰对着观众说要敢想敢做。当然,人类离开地球“母亲”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是《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还是《星际穿越》,都无法回答人类离开地球后选择怎样的生活会更好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库布里克和诺兰想提出并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有其它变体:人类面对未来应该有怎样的历史观?对于宇宙而言人类文明意味着什么?以及,人类真的有必要(或确实没必要)关心这些吗?这些问题意味着库布里克和诺兰没有说的部分。尽管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技术在电影工业的帮助下实现在了荧幕上,但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过去的半个世纪是人类痴迷于地外文明的半个世纪,但这股热度在消退,似乎早年的《2001太空漫游》和《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才保留着人类好奇与浪漫的最高温度。《星际穿越》中的许多镜头和《2001太空漫游》有惊人的相似,比如沿着侧翼描述飞船外形的安静的镜头。诺兰没有把《星期穿越》拍成另一部《2001太空漫游》的打算,但他向前者做出了大大的致敬动作。《地心引力》和诺兰的《星际穿越》倒是有所裨益,但也许像诺兰说的,人们需要更强力的刺激。最后说个有趣的细节,在《星际穿越》中,库珀他们有台石碑型的机器人(下图),行动起来相当便捷。诺兰可能受到了阿瑟·克拉克的启发,片中给了它很多戏份。我想说,这个可爱的机器人应该会有周边产品,然后在电影上映后火一阵子,买来当桌面摆件是不错的选择。先写这些,之后再来补充和完善。 编辑于
46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孔鲤,那年臣屢遭變故,從此揮別輕狂,步入中年。 虽然大概猜到了书柜的真相,但没有想到是四维时空的表现手法,四维时空很震撼却也有些意犹未尽。最后显然致敬《2001》,这部电影把深邃(《2001》)、剧情(《超时空接触》)、视觉(《地心引力》)充分结合到一个融洽度了。今年观影最佳,观影史上前列,诺兰离库神还有一点差距。上一段是我在豆瓣的短评,别去找了,我看了那么多都是“不公开”的,你去我豆瓣也只能找到关于《英雄志》的一堆东西(好吧,我是在这篇文章里头没地方推荐《英雄志》了所以露个面而已……)。回到《星际穿越》,这部电影我给它的评价是“经典”,而不是“伟大”,私以为“伟大”是指那些能够对后世依旧有着极大影响的作品,譬如《2001》之于太空科幻、《银翼杀手》之于金属科幻,而《星际穿越》则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它成为了这个时代目前为止的最佳,但它显然还没有到能够超越这个时代的地位。我之前的短评里头有这么一句话,“这部电影把深邃(《2001》)、剧情(《超时空接触》)、视觉(《地心引力》)充分结合到一个融洽度了”,的确是这样,诺兰的这部电影几乎没有难懂的地方,在深邃上显然不及《2001》,在剧情上也因为篇幅问题最多和《超时空接触》不相上下,视觉上和《地心引力》比见仁见智,不过这部电影在结构上最好的地方就是把这三个科幻要素充分结合在了一起,虽然不能说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但以我看过的电影来说,结合地这么好的,还是没有的。虽然我尽可能客观地说了,但我还是想说:“快点去看!”是的,能看2DIMAX就别看2D,能看2D就别等电脑上出高清,实在不行必须只能等高清那就别抢着看枪版。如果你喜欢《少年派》里头的视觉特效(前年《少年派》、去年《地心引力》,为什么年度视觉特效都在11月?),如果你喜欢《三体3》里那些难以想象画面的描述,如果你喜欢《盗梦空间》、三部《蝙蝠侠》、《记忆碎片》、《追随》、《致命魔术》、《失眠症》,以上的“如果你喜欢”每一句都是并列的,满足一个就可以去看了!下面有点剧透。说说被说成是温吞前三分之一吧,和《少年派》一样,很多人觉得太过于温吞,但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缺少不得,因为这里是草蛇灰线的铺垫,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一句没说(不过我一个朋友指出一个非常大却又可以忽视的BUG——身为普通人在小麦已经灭绝了的时候还能时不时喝啤酒……),而在描述设定背景时,又不是用旁白的情况,甚至这部科幻里头没有一部旁白(这个很考验导演功力),用人和人之间的对话,譬如库珀和老师、库珀和NASA局长的对话,就勾勒出了类似于《三体2》大低谷的场景,我想细看的话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惊喜,不过依旧是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一点没有,我想大家不妨想想库珀最后准备离去时掀开毯子,发现女儿不在时的表情,和之前发现她突然出现时表情的对比。于是第一幕完结了,《星际穿越》没有像其他电影一样,慢慢地拍一连串的动作,而是直接就在汽车驶走的瞬间就发射了飞船,而在飞入太空后也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有太多俯视地球的角度,不拖泥带水,直截了当——一来是说明人类不该再有留恋需要离开了;二来是诺兰知道有的观众已经迫不及待想看下面的内容了;三来就像我上面说的,该说的已经都说了。等到了虫洞,硬科幻的点就显现出来了,想想看那只出现的手,那应该就是事件视界,虫洞里的是四维碎片,穿越虫洞的东西都汇聚在了一起。最后一个让人惊叹的硬科幻点不是四维空间(看完时我还以为是五维空间,后来有个朋友提醒我说,N维的文明是最多只能创造(N-1)维空间时,再一次感叹设定五维空间的严谨度),而是四维空间里头库珀和书橱面前墨菲的交界——其实是一层膜,库珀通过击打弦造成振动影响低次元。《星际穿越》有缺点,但这个缺点就好比是宇宙中渺小的碎片。譬如刚才提到的啤酒。譬如四维空间里库珀和书橱前的墨菲之间的平行剪辑有些长,可以缩短一点。布兰德关于“爱”的说法没有那么深刻,本来应该是对“爱可以跨越维度”的一个起始,却没那么打动人心。……没那么期待《三体》电影了,拍得要是一样好也没太多惊喜了,更多情况是远远不如,除非诺兰操刀,可是《星际穿越》很多地方太像《三体》了,他没必要再拍了。如果不出所料,这部电影一定是我今年影院最佳和观影最佳了,毕竟已经十一月了,《一步之遥》一定很好看,但超越这部电影的可能性不大。虽然它只是“经典”而不是“伟大”,但我愿意给它五颗星,对于在电影院里头看过的电影,它和《少年派》名列第一,它和《少年派》相似的另一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在电影院看到他想看的东西。我想用豆瓣上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结尾: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你的鹤发或许是我的童颜,而我一次呼吸能抵过你一辈子的岁月。编辑于
46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嘟嘟夫 我希望你们将我这段评论看完...............我并不是什么技术流,科技控,也没有兴趣去研究电影里面的学术漏洞,我想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上我生活在一个西北城市,道路上的绿化建设并不像南方一些大城市一样,可能跟地区环境有关,路边只是一些粗大的杨柳,有些偏僻一点的地方还有一些松树,这些树木使这座城市看起来不那么单调。有一年春天,那时我在下学路上,天灰蒙蒙的,刮着大风。西北的春天向来如此,并没有向南方诗人的那样诗情画意。风越来越大了,夹杂着路边的白色垃圾,漫天飞舞。远处的景色不再是灰蒙蒙的,而是黄色的,就像电影中一样,我下意识的将衣领拉高,拼命的骑着单车,希望赶紧回到家,逃离这该死的天气。视线慢慢的变得模糊,我只能费力的推着单车,黄沙已经将我包围,风就像刀子一样在割着我的脸,我无法前进,只能保持原地不后退就好,真的是太可怕了。路边的树木在慢慢倾斜,停在路边的自行车全部倾倒,汽车都好像在奋力奔行。我费尽力气,筋疲力竭的回到家,头上的黄沙已经占据了我的脑袋,脸上全部都是黄沙,书包上有着一层厚厚的尘土。当我想好好地清洗的时候,停水,没有一滴水,停电。一切都没有了,只有狂风打着玻璃的声音。那是我感觉外边的风能把我吃掉一样,太可怕了。晚上的天是红色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是红色的,总之我的记忆里,只要是这个颜色,总没什么好事发生..............第二天,我无法正常的洗漱,靠着几瓶矿泉水简单的打理一下。路上,一切都变了,街道上有着一层厚厚的尘土,光是人们走路的带动就将尘土漫天飞舞,路边巨大的广告牌砸向了身后一个即将拆迁的小区,很多两个人都抱不住的杨柳连根拔起,横倒在路中。来到教室,课桌上是厚厚的尘土,黑板,地面,楼道。教学楼顶的栏杆也全部吹到了楼下,后来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直到下个一场小雨才抑制了尘土的蔓延。我想告诉你们的是,电影中的场景不是科幻,很多地方正在发生,就像北京的雾霾一样,在一点一点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不要真的等到电影场景出现的那一天,依靠匪夷所思的高科技高智商,主角逆天的表现,然后太空移民到另一个星球,这个不现实。 在公路上拍到恐怖沙尘暴!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yMDk2MzI=.html可能很少人会关注,这是网络上真实的视频希望你们能看到~~~~~—————————————————————————————————————————————————————————————————————————————————————————————————————————————————————————————————看到评论的小伙伴里有一些是与我有相同经历与感受,当然,还有一些小伙伴说我答非所问,我承认,确实有点跑题,如果这是考试作文的话,绝对零分。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还专门问了我老爸这些年沙尘暴的情况,他说少了许多。有一些日本人,韩国人(没有朝鲜人)经常在春天的时候组团来我们这里的郊区县城种树。而本地人真正有这个意识的很少,一个13亿人口,一个经济总量全世界第二的国家,在环境治理的问题上还需要韩日人民千里迢迢的的帮忙,这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悲哀。我们的管理者显然更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环境治理。不要到了像电影中一样,我们才懂得环境的珍贵。最后将新闻截图给大家看一下,希望有所帮助无论是作秀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他们确实千里迢迢的过来种树,然而我们却很少关注这些问题 编辑于 昨天 20:45 36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大翊,电影学生 诺兰为什么选马修事实上,诺兰并不是在今年摘得最佳男主才选择的马修。马修在访谈里说道试镜的细节,当时他走进诺兰的办公室交谈了近三个小时,这三个小时讨论的内容全是围绕家庭与孩子,跟电影毫无关系——这反而正是《星际穿越》的内核。69年生的马修与70年生的诺兰处于同样的年龄段,同样身为人父,有着完整的家庭。时代周刊在文章的配图标注道:Nolan and McConaughey humanize copper as a father first, an adventurer second.(诺兰与马修共识道主角Copper首先是个父亲,其次才是探险者。)家庭与责任,父亲与女儿的从属关系让这两个在好莱坞多年的男人达成共识,这是一个亲情为先,科幻其后的故事——而正是这一点,也成了《星际穿越》无法达到更高视野的科幻片关键原因。或许诺兰早知这一点,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他一直和记者强调《星际穿越》中家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穿越星系的部分---它核心要表达的东西,是在空间时间连续被重塑的过程中家人的分离。诺兰坦言道:“这个故事对我来说,讲的就是父亲的故事,别的什么都不是。有孩子以后,你对时间和时间流逝的感觉肯定会变化。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时刻相随。” 他身兼制片人的妻子艾玛说:“过去他做电影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自己想看那些电影,现在他想做电影和孩子们一起看。”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在《星际穿越》立项的时候,诺兰命名其为“致Flora的信”(Flora是他的女儿),因为电影拍摄导致长时间无法陪伴孩子,诺兰坦诚心里对他们十分愧疚:“离开的时候越是悲伤,就越说明你对他们的爱。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其实是关于成为父亲的意义。你生命的意义在你面前流逝,你的孩子在你的眼前成长。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这部非凡的电影就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讲述这一点。在时间之中生活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最大谜团。” 这样一来,关于为什么诺兰在近三个小时中频繁地给马修特写让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大飙演技,让安妮·海瑟薇发表关于“爱是时空之外的另一维度”的演说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这是一部family film,是诺兰对父亲过世的缅怀,以及对子女的情感载体,至于科幻的部分,不过是一件华裳而不是核心。Kip Throne的加入和全道具模拟则是源于诺兰承袭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严谨,而非他对物理学的兴趣---文学出身的诺兰很坦诚:“我对物理学并不感兴趣,有科学家帮我呈现细节。”另一方面,1997年马修麦康纳曾出演的《超时空接触》(Contact)与如今的《星际穿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科幻电影,虫洞穿越,高维生命介入,马修十七年前在《超时空接触》里扮演英俊神父,而今是个末日宇航员,或许诺兰早已考量过这一点。配乐师 Hans Zimmer的翻身Hans Zimmer在好莱坞是个争议很大的电影配乐师,毁誉参半。他的名字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是他配过乐的电影很多人应该看过:《狮子王》《埃及王子》《黑鹰堕落》《加勒比海盗》《珍珠港》《黑暗骑士三部曲》《盗梦空间》(近十年更是成了诺兰的御用)喜欢他的人非常欣赏他的管弦乐合成作曲方式,贴合剧情发展,恢弘大气,助力情绪渲染。抵触他的人总是对他非师承古典,采用电子合成技术去展现“交响”的方式鄙夷,认为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际争霸2 男主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