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这么久,还是感觉文明5巴比伦最强是最强的文明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的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及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但是这些古代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失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唯有中华文明虽经历沧桑.但历久弥新.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A.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B.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C.中华文化的力量深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的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及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但是这些古代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失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唯有中华文明虽经历沧桑,但历久弥新,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A.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B.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C.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D.中华文化是中国历史的积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初中政治
来源:一本全2002年中考政治开卷考试必备资料
  (一)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它意味着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于昂首跨入WTO大门!
  15年,相对于人类历史长河实在是极短的一瞬,而对于所有参与或关注这场马拉松谈判的人来说,15年又是一次十分漫长曲折甚至带有戏剧性色彩的征程。15年来,伴着复关和入世谈判,中国现代化、市场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一大步,社会面貌和经济生活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一员。此刻,我们有必要检视一遍这15年的风雨足迹,梳理一下那曾经有过的重重心结。
请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入世谈判为什么如此艰难?
3.面对一个又一个WTO成员,中方力争的焦点是什么?
4.我国应以什么样的策略应对“WTO”?
5.为什么说入世对我国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
  (二)材料一:1785年,英国使者来到中国,请求建立贸易关系,当时的乾隆皇帝给英王的敕谕中骄傲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50多年后,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国门。
  材料二:日,在卡特塔首都多哈举行的会议上,中国被批准加入________组织。为了这一天,中国经历了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
请结合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有关的历史知识回答:清政府对外开放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对我国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2.在材料二的横线上填入正确的内容。
3.材料二表明我国坚持了哪一项基本国策?
科目:初中政治
来源: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练习题及答案二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的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及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但是这些古代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失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唯有中华文明虽经历沧桑,但历久弥新,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A.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B.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C.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D.中华文化是中国历史的积淀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大致在6000多年前。
这个区域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成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称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在这里创造出来的。
苏美尔人几乎和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版。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汉谟拉比。汉谟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他个人集宗教、军事、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设等各种大权于一身。为了更有效地统治自己的国家,他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备的成文法典。
古巴比伦国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谟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古巴比伦王国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了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帝国也是以巴比伦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王国”。这个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曾两次攻陷耶路撒冷,毁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当奴隶押往巴比伦。这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还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重建后的巴比伦城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新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国所灭。此后,古代两河流域再也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完整的国家。
在历史上,文明的发祥总是与河流密切相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像两条生命之藤,伸展在荒凉和干旱的沙漠地区,在今天的伊拉克一带联袂合作,塑造了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里,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两河文明,也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巴比伦文明”。
  时间解说两河文明
约公元前4000年
苏美尔人定居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
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
大洪水暴发,即圣经中记载的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
公元前3200年
“东方的拉丁语”楔形文字在两河流域形成。两河流域缺乏木材和石料,但有取之不尽来自两河冲积平原上的黏性泥土,苏美尔人将之制成泥版,用芦苇做成的书写工具在上面刻字或画图,形成的文字符号的每一笔按压的部分痕迹宽深,拖出的部分窄浅,就像木楔一样。楔形文字的名称由此而来。
公元前3000年
苏美尔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历法。苏美尔人在高台阶上的观象台上观察月亮的变化,根据月亮的盈亏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设闰月。一星期七天,由天上星辰名神的名字命名:星期天(太阳神)、星期一(月神)、星期二(火星神)、星期三(水星神)、星期四(木星神)、星期五(金星神)、星期六(土星神)。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苏美尔的尼普尔,是当时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和书记员的学校。
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流传在两河流域,讲述乌鲁克的国王、大英雄吉尔伽美什,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完成了许多伟大的业绩的故事。
公元前2350年
阿卡德王朝建立、萨尔贡一世统一两河流域。阿卡德王朝的鼎盛时期:“世界四方之王”纳拉姆辛(萨尔贡一世之孙)征服远方部落。
公元前2300年
世界最早的地图。在北部的约尔根特佩出土的黏土地图上可以看到一片被小丘环绕的地区,有一条水道穿过。楔形文字在地图中央表明了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的面积。
公元前2170年—公元前2006年
乌尔的苏美尔人建立第三王朝(创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同时进入青铜时代,建造了吉库拉塔形式的白色神庙。
公元前2000年
“神之门户”巴比伦城崛起。闪米特语系的阿摩利人建都古巴比伦城。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也随之诞生,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刻满了282条法律,规定了司法行政、土地房屋、商业债务、私产保护、婚姻家庭、职业、农牧、租赁、伤害和奴隶买卖及处罚等多方面事宜。
世界上最早的60进制:巴比伦人将一天分成以2小时为单位的12时制,每小时又分为60分,每分又分成60秒,这就是巴比伦时间。
世界上最早的商业银行出现。巴比伦神庙的祭司开办了借贷机构,分实物借贷和金银借贷。偿还方式为分期付款,每月一还;利息按法律规定:金银借贷为20%,实物为33%。
公元前1800年
古巴比伦城开凿“汉谟拉比—万民之富”运河,兴建了无数灌溉水渠。诞生了数学史上第一条公式,可根据水渠的矩形断面计算水渠的灌溉水量。
公元前1700年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业历书《农人农历》,以农夫教子的口吻,讲述了一年的农事进程。
约公元前1600年
赫梯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灭亡。
加喜特人在巴比伦建加喜特王朝。
公元前10世纪,短暂而辉煌的亚述文明。战神庇护的帝国——亚述帝国兴起。
约公元前1150年,西徐亚人消灭加喜特王朝,以依新为中心建立了巴比伦尼亚。
公元前800年
历史上第一支训练有素的皇家军队建立。亚述军事强国的奠定者提格拉特帕沙尔三世建立的“王家军团”是亚述军队的核心。亚述帝国的军队兵种齐全,有当时最强大的攻城武器——投石机。亚述版图包括现今的伊拉克、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大部分的巴勒斯坦。土耳其南部与埃及北部。
亚述王辛赫那里布将都城从萨尔贡城迁移至底格里斯河左岸的尼尼微。
世界史上第一个图书馆(藏有24000多块泥版图书),由亚述巴尼拔王建造在雄伟的巴尼拔王宫内。
古老的词典——“西拉巴力里亚”,不仅有苏美尔文字符号表和对符号的发音含义的解释,还包括了文法的说明。
公元前612年
西徐亚人和米太人结成的反亚述联盟攻陷尼尼微,杀死亚述萨拉克皇帝。
新巴比伦时期到来:伽勒底人出身的那波帕拉萨尔重修巴比伦城。
尼布甲尼撒二世重新建造的巴比伦城,为一个长达17.7公里的四方形城市,幼发拉底河从城中穿过;城内除豪华的宫殿(包括传说中的世界史上七大奇迹之中的空中花园),还建造了50座神庙(巴别通天塔为其中最重要的一座)。
通天塔——即《圣经》中提到的“巴别塔”。七层吉库拉塔顶端,有一座蓝色的四角镀金小庙乃巴比伦城的保护神马尔都克的神庙。
公元前586年
“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犹太王国的大部分人口(尤其是贵族和手工业者)被掳往巴比伦。
巴比伦的千载兴衰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曾被人冠以巴比伦文明而享誉天下,但事实上,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苏美尔文明是这一地区最早的文明,而巴比伦文明很大程度上是苏美尔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本书最开始要从苏美尔文明谈起。而巴比伦人是一个复杂的名词,它应该包括苏美尔人、闪米特人(阿卡德人)、古提人、阿摩利人、伽喜特人……即在巴比伦尼亚最早建立统一国家的民族。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起源
大约在200多年前,世界上还没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那时,人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就是希腊、埃及和中国文明。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和这三个文明一样古老的文明的存在,那就是巴比伦文明,即古希腊作家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公元前5500年,一个古代文明就开始从这里诞生,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和法典……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从广义上讲包括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而狭义上就是伊拉克地区。它由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和北部的亚述组成。而巴比伦尼亚又可以细分为北方的阿卡德地区和南方的苏美尔地区,而两河文明最早就是产生在后者。
自公元前5000年以来,两河流域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沙马拉文化(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5000年)和哈拉夫文化(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500年)时期,有居民开始在这里定居,两河文明逐渐过渡到“蛮荒时代”。到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500年之间,两河流域进入埃利都—乌贝德文化时期,两河文明开始过渡到文明时代。苏美尔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苏美尔文明兴起
有关苏美尔人的起源和故乡问题至今还不清楚。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即乌鲁克时期,移居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地区。当然有些人认为苏美尔人早在乌贝德时期就进入这一地区。不管怎样,苏美尔早在公元前4世纪后期的乌鲁克时代,建立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文明。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并发明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的文字从象形图画过渡到楔形文字,并开始使用泥版文书。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31年)是苏美尔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苏美尔人散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城邦国家。各城邦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祭司和大司法官,被称为“恩”。在苏美尔城邦发展的中后期,随着城邦政治、军事势力的日益壮大,城邦国开始出现“王”,而且他们的权力由非世袭向世袭转变。当然,苏美尔邦国还存在着长老议会和公民大会这两个权力机构,只是在苏美尔城邦后期,各国争斗日益激烈,王权膨胀,使其逐渐失去了作用。就这样,苏美尔城邦持续混战了几百年,霸主出现了好几位,但都没有完全统一,就被其他人所取代。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卢贾尔扎西,他几乎统一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但也难逃厄运。长期的内斗使苏美尔城邦逐渐衰败,而北方闪米特人的兴起,使苏美尔城邦的历史走到了尽头。
阿卡德王国兴衰
约在公元前2371年,基什王乌尔查巴巴的“持杯者”萨尔贡在苏美尔城邦混战后期,乘机夺取了王位。不久,他在北方阿卡德建城,称阿卡德城,建立了阿卡德王国。它是第一个闪人(闪米特人简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强国。
萨尔贡确立了他的统治地位,先后以武力征服了乌玛、乌尔、拉格什、乌鲁克等苏美尔城邦。据说他的34阵都是大捷,使50位苏美尔国王成为他的附庸。萨尔贡王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尼亚地区后,又率领大军向西和西北进发,远征埃勃拉、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半岛东南部地区,向东和东南一直推进到苏萨和埃兰等地。
然而,萨尔贡对苏美尔—阿卡德地区的统治是建立在强权武力上的,因此,统治基础并不稳定。在他统治后期,各地一度出现叛乱,反叛者还把阿卡德城包围。在阿卡德王国最后一位强势国王那拉姆·辛统治结束后,阿卡德人失去了他们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霸主地位,阿卡德王国很快由盛转衰。苏美尔人不断反抗,古提人(也有人称之为库提人)和阿摩利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的东北和西北地区,阿卡德王国终于在内外势力的打击下灭亡。
苏美尔人的短暂复兴
在阿卡德王国灭亡后,古提人只能算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位匆匆过客,他们在当地建立统治并不完整,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古提人王国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约在公元前2120年,苏美尔人逐渐复兴。乌鲁克王逐渐摆脱了古提人的统治。公元前2113年,乌鲁克大将乌尔纳木反叛,战胜了乌鲁克王,自称“乌尔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建立乌尔第三王朝,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但是使其名垂青史的并不是国王的文治武功,而是他们颁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苏美尔人的统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加强。
然而,乌尔第三王朝的统一实际上是松散的联邦制,统治基础并不稳固,伊比辛王即位后,周边各国的反叛不断、外族入侵。公元前2006年,埃兰人攻陷了乌尔城,乌尔第三王朝灭亡,苏美尔人短暂的复兴就这样结束了,而他们从这以后,再也没有登上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治舞台,两河流域趋于统一,开始向大帝国发展。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阿摩利人在南部地区建立了伊新和拉尔萨王国;在北部玛里和埃什努萨那王国兴起。约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苏谟布姆在巴比伦城建国,而亚述人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地区建立了亚述王国。美索不达米亚进入了一个多民族并存的时代。巴比伦国经过数代国王的励精图治,到汉谟拉比王即位,王国已日渐强大,与其他阿摩利国家已是并驾齐驱了。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便开始向外扩张。他使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成功的消灭了伊新和拉尔萨,又迫使玛里称臣,而后又将其吞并。在他即位后第38年,消灭了埃什努萨那。这样,他就成功的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新霸主,统治了除亚述以外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部分地区。他自称“苏美尔—阿卡德之王”、“巴比伦之王”和“四方之王”。在他的统治下,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成为近东地区的强国。
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他建立了一支常备部队,手握军政大权,建立了绝对的中央集权。汉谟拉比还借鉴苏美尔人依法治国的方法,制定了历史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并把它刻在两米多高的黑色玄武柱上。虽然《汉谟拉比法典》比《乌尔纳木法典》晚,但它却是真正意义上较为完整的法典,其内容丰富,涉及到巴比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统一为巴比伦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水利灌溉使农业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使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兴起。
在汉谟拉比之后,古巴比伦王国开始走下坡路,国内动荡不安,外部入侵和掠夺不断。在南部苏美尔地区兴起了海国王朝,又称巴比伦第三王朝。伽喜特人多次入侵,并逐渐在巴比伦王国周围定居。公元前约1594年,来自小亚半岛的赫梯人长驱直入两河流域,攻占巴比伦城,将巴比伦洗劫一空,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黑暗的中巴比伦
在经历了赫梯人的洗劫之后,喀西特人乘机征服了海国王朝,并定都巴比伦城,建立起由喀西特人掌权的巴比伦帝国。但是,由于现在对这个王朝的资料很少,很难准确地了解王朝的历史,只能从一些埃及的零星文献中掌握一些它的情况。正是如此,由喀西特人统治的历史,成为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黑暗时代”。
从一些零星的资料了解到,喀西特人统治的中巴比伦时期,他们在巴比伦尼亚确立了统治地位。约公元前1375年—公元前1235年之间,喀西特人曾经一度控制了亚述人,并且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东南部的埃兰和苏撒,与埃及新王国和赫梯王国成为近东地区的三大强国,并与之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使这一时期的巴比伦处于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阶段。
喀西特人依然延续了古巴比伦的文化传统,使用古巴比伦的文字,信奉巴比伦的神灵,并在美索不达米亚继续推广阿卡德语,使古巴比伦文化得到了延续。
其后,随着喀西特巴比伦的衰落,亚述人乘机入侵,控制了伽喜特巴比伦王国。虽然喀西特人摆脱了亚述的统治(见《东方古文明——亚述》“中亚述时期”),但是,此时的埃及又日益强大,在埃及的不断进攻下,巴比伦再次受到沉重打击。约公元前1158年前后,埃兰人打败喀西特巴比伦王国,并俘虏了他们的国王,王国就此灭亡。
  此后的数百年里,巴比伦尼亚一直处于分裂和混乱的阶段,先后兴起伊辛第二王朝、海国第二王朝和巴兰王朝,同时还并存着许多小国。约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这一地区再次受到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公元前8世纪中期,阿拉美亚人入侵,并在巴比伦尼亚建立统治,公元前729年,亚述人征服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因此,要说犹太人受到过巴比伦人的压迫,那么巴比伦人也先付出了许多。
巴比伦的陷落
亚述的士兵们搬运从巴比伦得到的战利品。这是描写这一场景的石头浮雕。刻于公元前7世纪。
最后的巴比伦
公元前626年至公元前539左右,另一支使用闪语的民族迁入两河流域,并建立了他们的王国——新巴比伦王国,他们就是迦勒底人。迦勒底人很可能是在公元前11世纪,定居在波斯湾一带,并逐渐融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他们已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尔为了反抗亚述人的暴力统治,在巴比伦城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随后征服了巴比伦尼亚地区的其他小国,成功地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而后他们与伊朗高原的米底人结盟共同对抗亚述。约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和米底王国攻占亚述首都尼尼微,灭亡了亚述王国。这样,新巴比伦就控制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
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新巴比伦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他在外交上继续与米底王国结盟,军事上东征西讨,戎马一生。他先后远征叙利亚,打败埃及大军,攻入巴勒斯坦,围困耶路撒冷。公元前597年,他攻陷犹太人首都,将数千犹太人俘虏到两河流域。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远征巴勒斯坦,围困耶路撒冷一年,城陷之后,他彻底洗劫和毁灭了这座城市,犹太人也再次被掳到巴比伦尼亚地区,史称“巴比伦之囚”。此时的巴比伦王国的领土不再限制在两河流域地区,巴比伦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此时的巴比伦已经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业、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后,尼布甲尼撒二世大兴土木,重建了新城,修建了举世瞩目的“空中花园”。
但是好景不长,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新巴比伦陷入政治分裂的危机,王位更换频繁,约公元前556年,一位阿拉美尼亚籍的国王即位,他开始信奉阿拉美尼亚的神灵。宗教观念的改变激怒了巴比伦的祭司,内部矛盾日渐明显。而波斯人此时已逐渐强大起来,吞并了米底和小亚的吕底亚国,切断了巴比伦的贸易路线,新巴比伦陷入了最大的危机。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率军攻入两河流域南部,围攻巴比伦城,祭司对统治不满,主动献城,波斯人很快占领了巴比伦城。就这样经过短暂的辉煌,巴比伦就此覆灭。
亚述Assyria(约前2500—前612年),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由于它的主神、首都和宗教圣城称作阿淑尔而得名。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新亚述时期版图北起乌拉尔图,东南兼及埃兰,西抵地中海岸,西南到埃及北界。境内农业发达,盛产各种金属,且位于古代西亚各国主要商路之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对其以后发展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具有重要意义。
亚述的守护神
亚述(Assyria)的根据地是以底格里斯河流域的4座大城为基础建立的。这4座大城是亚述尔(Assur),即今之卡拉埃特沙加特(Kalaatsherghat),埃尔比勒(Arbela),即今之伊尔比尔(Irbil);卡拉奇(Kalakh),即今之尼姆鲁德(Nimrud);尼尼微,即今之库扬基科(Kuyunjik)。在亚述,曾经发掘到史前人所用的黑曜石刀片,及附有简单图案的黑陶。就这两种古物判断,这儿也可能是亚洲人最早的发源地之一。靠近尼尼微有一个乡村叫泰普加瓦里(TepeGawra),曾有一个考古队在这儿发掘到一座古城,古城里有神庙,有坟墓,有雕刻精致的圆柱形印章,有梳子,有珠宝,有骰子。根据这些文物推断,古城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700年。
亚述,源于亚述尔。亚述尔本是当地居民之神。到建城时,即以神名称城,最后,乃用以称整个国家。亚述尔为亚述古都,但因其地近沙漠非常燠热,又有强邻巴比伦,易受其侵扰,故稍后即迁都尼尼微。尼尼微也因神得名。尼纳(Nina)之于亚述,相当于伊什塔尔(Ishtar)之于巴比伦。尼尼微在极盛时代有居民30万。在号称万王之王的亚述巴尼拔时代,西亚君主前来朝贡者不可胜数。
亚述人民有闪族人及非闪族人两种。闪族人多半从南而来——有的来自巴比伦,有的来自阿卡德——文化程度较高。非闪族人多半从西而来,文化程度较低。非闪族人中,有赫梯(Hittite,或称米坦尼安)及卡底斯人(Kurdish,高加索的山地人)。和巴比伦一样,亚述的语言,主要以苏美尔语言为主干,另加上地方方言而成。至于风俗习惯,由于环境艰苦,他们不像巴比伦人那样耽于享乐。亚述从兴至灭,其最大之特色为武力至上。他们所羡慕的人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勇士。亚述的历史充满下面这些两极对立的现象:统治或被统治;征服或被征服;血腥的胜利或悲惨的失败。亚述先世本为巴比伦藩属,后因巴比伦受制于加喜特人,乃趁机独立壮大。壮大后的亚述,其王甚至有自称“统治万有之主”者。在人类史上,亚述有不少君主名声非常显赫。
古亚述时期(约前2500—前1500年)又称阿淑尔城邦时期
阿淑尔城邦的居民最初为印欧语系的胡里特人,后来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等进入此地,他们逐渐与原有居民融合,形成亚述人。其语言为阿卡德语之亚述方言,文字为楔形文字。当阿卡德王国与乌尔第三王朝强盛时,亚述受它统治。公元前2006年获得独立。古亚述最高机构为阿淑尔城邦贵族长老会议。首领称“伊沙库”或称“鲁巴乌”,掌管宗教、公共建筑,召集长老会议。公务人员有一年一任的号里木的名年官(即以其名名其任职之年),管理财政经济,由抽签选出。土地为公社所有,定期分配给大家族使用,很少买卖。奴隶较少,社会主要劳动者为承担公社义务的自由民。中介贸易具有重要意义,部分贵族和商人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而致富。约公元前2000—前1000年,奴隶制大地产逐渐形成。对外侵略加强了伊沙库的地位。约公元前17世纪初,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占领由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广大区域,自称天下之王。他死后,古巴比伦强大起来,亚述遭到严重的打击。至公元前16世纪,胡里特人(大概来自伊朗高原的西北部)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起米坦尼王国,控制了亚述。从此,亚述处于半独立状态,先后沦为古巴比伦王国和米坦尼王国之藩属,古亚述时期至此宣告结束。
中亚述时期(约前1400—前1078年)
公元前1400年左右,米坦尼遭到赫梯沉重打击后趋于衰落,亚述乘机独立,开始了中亚述时期。此后,亚述王权加强,长老会议失去作用,其政体由贵族寡头共和制过渡到君主专制。亚述再起,引起赫梯人的严重不安,赫梯人力图挑拨离间亚述与巴比伦加喜特王朝的关系,但没有成功。
公元前13世纪前半期,正当赫梯人与埃及人斗争激烈的时候,亚述王亚述乌巴利特一世(约前1365—前1330年)击败米坦尼,建立强大的亚述帝国,史称古亚述帝国。此后亚述统治者采用亚述王的称号,并继续向外扩张,击败喀西特巴比伦,并将米坦尼的领土降为行省。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一世(约前1294—约前1208年)击败赫梯帝国和巴比伦,占领整个两河流域,并把首都从阿淑尔迁往图库尔蒂·尼努尔塔镇。
此后,亚述还有过几个首都,但阿淑尔城仍然是帝国宗教中心,在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中亚述时期,政体已过渡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名年官和长老会议只具形式,专属于国王的官吏已经产生。国家常备军已存在,其来源主要是自由民。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大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高利贷者及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除战俘和外地买来的奴隶外,还存在债务奴隶。
中亚述在提格拉·帕拉萨一世时期(公元前1115—前1077年在位)曾强大一时,向南征服了巴比伦,向西达地中海东岸。但约在公元前11世纪,亚述在遭到阿拉米人(属塞姆族)的进攻后,陷于四分五裂。阿拉米人成批移居到两河流域,但亚述人所建立的许多孤立居住地仍保留下来。阿拉米人定居两河流域之后,逐渐与当地居民同化。
公元前11世纪时,阿拉米人对亚述的攻击减少了。到公元前10世纪末,恢复了元气的亚述才开始转入反攻。至公元前9世纪前半期,在亚述王纳西拔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位)的领导下,亚述打败了阿拉米人的城邦,并给予北面的乌拉尔图王国以沉重的打击。纳西拔二世奠定了未来亚述帝国的基础。
亚述纳西拔二世统治着广阔的国土
新亚述时期(前935—前612年)即新亚述帝国
公元前10世纪,亚述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为其长期对外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给养。征战初期以掠夺为目的,以极度凶残为特色。
自亚述纳西拔二世后,亚述遭到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与乌拉尔图王国的战争也屡遭失败,许多被征服地区重获独立。自沙尔马内塞尔三世(前858—前824年在位)以后,由于经济衰落、对外战争失败和统治阶级内讧,亚述进入危机时期。公元前746年,军事将领提格拉·帕拉萨夺得王位,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公元前746—前724年)在新的条件下,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改组了军队,开始实行募兵制。他把常备军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锱重兵以及工兵等专门兵种,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军事体制。
改革后重新开始大规模扩张,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及后来的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1—前705年)、辛那克里布(前704—前681在位年)、伊撒哈顿(前680—前669年在位),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以色列和巴比伦,并摧毁了乌拉尔图强国,进入全盛时期。到公元前7世纪,亚述国王又侵入阿拉伯半岛,征服埃及,毁灭埃兰,在西亚历史上第一次把居住在西亚和北非很大一片领土上的各族结合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从此亚述神(战神)也代替了巴比伦主神马都克而成为最高神,这是征服者的军事权力在宗教思想上的反映。亚述帝国是靠残暴的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也是靠残暴的武力来维持的。除了高压手段以外,亚述还在各地上层分子中间扶植亲亚述的势力,物色代理人,利用他们充当傀儡来奴役当地人民。
亚述霸权的建立是与亚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自由公社居民、战士阶层的存在、较先进的军事体制以及有利于它扩张的国际局势分不开的。随着亚述帝国的建立,国内外的种种矛盾日益复杂、尖锐。被征服地区人民与亚述统治者的斗争也日益激化。叙利亚、腓尼基、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区不时爆发起义。
帝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国王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68—前627年)曾9次出征,镇压各地的起义,但终于未能阻止埃及的独立(公元前665年)。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初进入两河流域南端的迦勒底人(塞姆族)的势力也日益壮大,亚述帝国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了。约在公元前630年,迦勒底人在他们的首领那波帕拉萨尔领导下在公元前626年占领巴比伦,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不久即与米底人结成了反亚述同盟。公元前612年,同盟军队先后攻陷了阿淑尔和尼尼微,彻底摧毁了亚述军队,亚述帝国灭亡后,其地为米底和巴比伦所分。
亚述文化博采西亚各国(主要是巴比伦)之长,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尼姆鲁德、尼尼微、豪尔萨巴德等地均发现亚述时期的宏伟的宫既没有人居住,也没有牲畜生存。让我们明确地牢记,这预言写在巴比伦到达强盛和荣耀的100年之前。另一位先知耶利米在100年后,即在尼布甲尼撒王准备进攻耶路撒冷时预言巴比伦肯定覆灭:“我必使毁灭的风刮起,攻击巴比伦……巴比伦忽然倾覆毁坏……使列国和玛代君王,与省长和副省长,并他们所管全地之人,都预备攻击他……巴比伦必成为乱堆,为野狗的住处,令人惊骇、嗤笑,并且无人居住……巴比伦宽阔的城墙必全然倾倒;他高大的城门必被火焚烧……耶和华啊,你曾到这地方说:要剪除,甚至连人带牲畜没有在这里居住的,必永远荒凉……”最后,先知命令在预言书卷上绑上一块石头,扔到幼发拉底河里,宣布“巴比伦因耶和华所要降于他的灾祸,必如此沉下去,不再兴起……”在巴比伦掌权前100年书写的以赛亚书完全符合在巴比伦帝国和巴比伦市在鼎盛时期所书写的耶利米书。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预言听起来就好像现在预言说像伦敦、纽约和悉尼将被毁灭并永远荒芜一样。在核武器年代,这种命运并非难以想像;但以色列的预言发表在2500年之前,人们绝没有想过有可能完全毁灭。历史表明关于巴比伦命运的预言日益兑现了。第一批掠夺者是公元前6世纪的米堤亚人和波斯人。从那时起,巴比伦的荣耀开始衰退。后来是在亚历山大领导下的希腊人,然后是罗马人,之后是各个好战的部落如帕提亚人,阿拉伯人和鞑靼人。游牧民告诉我们,几个世纪来古巴比伦城实际的位置上是一堆废墟。直到考古学家在19世纪前半期开始发掘这一地点时,宏伟的神殿和大门,巨大的雕像才向世人展示巴比伦在他的时代曾是多么壮观啊。历史告诉我们巴比伦城“荣耀的王国”如何被毁灭、被荒芜,正像以色列先知们所说的那样。
毫不夸张地说,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和文学是不朽的。这里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她对人类文明史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二是由于其特殊的书写材料,它确实是“不朽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神秘莫测,独具一格;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学脍炙人口,深刻隽永。
这里是《圣经》中所说的“伊甸园”,这里曾矗立着通天的巴比伦塔,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着地球大洪水和吉尔伽美什方舟的故事。
  从象形符号到楔形文字
古代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种神秘的文字写起来既不用笔也不用纸,而是用木棒刻在泥板上。
“楔形文字”这个名称,是英国人取的,叫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这个名称表达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最本质的外在特征,其实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经历了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过程。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一大发明。苏美尔文由图画文字最终演变成楔形文字,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宣告完成。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经考证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这种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有时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鸟”和“卵”两个符号合起来就表示“生”等。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往往用部分来代表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还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还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这样,象形文字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义不直接由图形表达而是由图形引申出来。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已发展为表词音节文字,即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从公元前3000年起,苏美尔连年征战,统治者为给自己歌功颂德,记述征战过程的铭文逐渐增多,这时常常会碰到一些专有名词,如攻占的城市以及统治者的名字,为把它们区别开来,就开始使用发音符号,发音符号比表意符号又进了一步,一是符号的数目减少了,二是发音符号还可以表达图形符号无法表达的介词、副词、小品词及词格、词首、词尾等文法和语法结构。这样表达的语句的意思就更加确切。经过这些变化,苏美尔的文字体系逐渐完备。苏美尔人在简化象形符号的过程中,开始逐渐用楔形符号代替象形符号,最终创立了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的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适合书写较短的、直线的笔画。由于书写时用芦苇角或木棒角按压,在按压的地方印痕较宽、较深,抽出时留下的印痕则较细、较窄,这样,这种文字符号的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就像木楔一样,“楔形文字”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楔形成为文字的标准字型后,以后在石块上刻写,也同样刻成这种形状。
最初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书写的,这种书写方式的缺点是已写好的字符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后来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
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是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苏美尔语的语言体系独一无二,在字汇、文法及句法构造上自成一格,与后来属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以及巴比伦语、亚述语有很大不同。但到底应该把它归并到哪个语系,至今还没有学者能够解决。因此,苏美尔语同苏美尔人一样,其归属至今仍是个谜。而且,苏美尔语存在时间比较短暂,在巴比伦王汉谟拉比执政后便成了死语,不再通用。只有祭司们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颇有些类似拉丁语。
公元前第三世纪末期,属于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取代了苏美尔语。阿卡德人在吸收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的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主要是在阿卡德语基础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最早的圣经故事——奇异的神话
1956年,苏美尔学者S·N·克莱默通过对苏美尔人的天堂神话与《圣经》里的天堂故事进行比较,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圣经》中的天堂故事源于苏美尔。他提出了几点有说服力的理由:第一,天堂的位置可能相同;第二,情节十分类似;第三,也是他认为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即认为夏娃取自亚当肋骨之说,实际上源于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神话中,水神和智慧之神恩奇最薄弱的部位就是肋骨,而在苏美尔语,肋骨音“提”,又有“创造生命”、“给予生命”的意思。究竟是否同源,可能有待进一步寻找证据,但克莱默对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传说给予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传说,和这里数不清的神一样,数不胜数。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神话。神话的内容涉及宇宙的起源和人的创造,众神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神之间的爱情等。这些神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根据苏美尔学家和亚述学家的研究,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传说对希伯来人、希腊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圣经》中的传说以及希腊神话有很多就取材于两河流域流传的神话。其中最主要的有苏美尔人的天堂神话、大洪水的神话、巴比伦人的创世神话等。总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一样,深深影响了犹太文明以及希腊、罗马文明。
由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无法正确认识生死现象,因此生死总是被神秘化。在神话中,有关生与死的神话传说很多在一则渔夫阿达帕的故事中讲述道:有一天,渔夫正在水上泛舟,南风女神忽然掀翻他的船只。阿达帕一怒之下,折断了女神的翅膀。他被叫到天神的御座前,接受训斥。后来,天神气消后,赐给他面包和水。当时,如果他接受了这些圣餐,他就会长生不老,但阿达帕心存疑虑,担心这是毒药,不敢吃。结果不光他本人,连整个人类都因此丧失了获得永生的机会。
最早的飞人神话也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在一则牧羊人伊塔那历险的神话中这样描述道:伊塔那的羊群患了不育症,没有羊能够下羊羔了。为了寻找生命之源的草药,伊塔那骑在一只老鹰的背上,升上天空,但是,就在要接近目标时,他却被一种神力摔回了地面。下面的泥版上就刻画了这一场面。
创世神话中以巴比伦的创世神话最著名。巴比伦人有关创世的神话特别多,所描述的创世过程不尽相同,流传较广的是《埃努玛·埃里什》。这则神话描述道:世界之初是一片混沌,没有天地,只有一对男女存在。男的叫阿普苏,女的叫提亚马特,他们产生了万物,但把世界搞得一片混乱。这时,马尔都克神出现了。他威武勇敢,力大无穷,将一颗能变成风暴的药丸投入提亚马特口中,使她的肚子立即膨胀起来,马尔都克一枪投去,将提亚马特杀死。于是,马尔都克将提亚马特庞大的尸体一分为二,一半为天,一半为地。之后,他设置了日月星辰,为众神建立了居所。为了侍奉神灵,他把自己的血混着泥土塑造成人。在神话中,提亚马特又被称为混沌,因此,马尔都克便成了征服混沌和开创天地的英雄。
值得注意的是,巴比伦的创世神话记载在7块泥版上,每一块代表一天。有的学者认为,基督教以7天为一星期就是源于这一神话。这些泥版1854年在尼尼微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遗址出土,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吉尔伽美什》——一个英雄的传奇
提起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人们总是首先想到著名的《吉尔伽美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史诗。的确,这是两河流域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充分展示了东方文学的巨大魅力,足以令美索不达米亚人民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部史诗的主要部分于19世纪中叶从亚述古都尼尼微出土,经过学者们约半个世纪的发掘整理,到20世纪20年代,这部史诗的泥版已基本复原,翻译和注释也基本完成。我国也已有该史诗的中译本。这里特别要提到大英博物馆的乔治·史密斯,是他首先“发现”并注意到这部史诗。由于他的成功译读以及在尼尼微遗址的实证考古,人们才注意到这部最古老的史诗,并对史诗进行翻译和研究。可以说,史密斯为《吉尔伽美什》史诗重新面世作出了杰出贡献。
全部史诗载于12块泥版,总共3500行。从结构上看,分为前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前言主要描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其人其事。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国王,他非人非神。众神创造了他完美的身躯,并赋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无法具有的完美品质。正文按情节发展可分为7个部分,讲述了英雄一生的传奇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吉尔伽美什做了乌鲁克国王后,性情暴戾,荒淫无度,弄得民不聊生。天神听到百姓的哭诉后,就为吉尔伽美什创造了一个对手恩奇都,让恩奇都去制服吉尔伽美什。两位英雄经过艰苦厮杀后,不分胜负。最后,两位英雄相互敬佩,结成了莫逆之交。他们生活在一起,做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事,其中主要有杀死保卫松树的怪物洪巴巴,反抗女神伊什塔尔,击毙女神派来的天牛等。故事描述道:当吉尔伽美什决心为民除害,杀死巨妖洪巴巴、救出女神伊什塔尔时,充满了危险,但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誓死也要完成这项艰险的事业。经过残酷的战斗,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终于取得了胜利。吉尔伽美什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敬佩,赢得了伊什塔尔的爱情。女神充满激情地向英雄倾诉道:“请过来,做我的丈夫吧,吉尔伽美什!”女神还说,如果他接受她的爱情,就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不料,吉尔伽美什拒绝了伊什塔尔。他不喜欢伊什塔尔的水性杨花,到处留情,而且不善待自己的爱人。伊什塔尔遭到拒绝后,由爱生恨,便请天牛替她报受辱之仇。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与天牛展开了生死搏斗,最终除掉了天牛。不幸的是,他们受到了伊什塔尔的父亲、天神安努的惩罚。天神让恩奇都患上致命的疾病,离开了人世。挚友的去世,使吉尔伽美什悲痛欲绝,同时也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吉尔伽美什决心到人类的始祖乌特·纳比西丁那里去探寻永生的秘密。他在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乌特·纳比西丁。乌特·纳比西丁向他讲述了人类曾经历大洪水的灭世之灾,但自己一家得到神助而获得永生的经过。显然,乌特·纳比西丁获得永生的秘密对吉尔伽美什毫无用处,因为再也不可能有这种机遇了。后来,吉尔伽美什得到的返老还童的仙草又不幸被盗,最后只得万分沮丧地回到了乌鲁克。全诗以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的灵魂对话而结束。
故事迂回曲折,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十分优美,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逃失败的悲剧色彩。尽管史诗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真实的历史过程。在巴比伦时期的泥版以及石刻中,许多是以吉尔伽美什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说明该史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泥版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巴比伦动人的叙事诗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藏有12块残破的泥简——目前这批泥简已成为大英博物馆的珍品。这几块泥简所记述的,就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叙事诗。这篇叙事诗,和希腊之《伊利亚特》(Iliad)史诗相类似,由好几个不同的故事连缀而成。故事所牵涉的时代,可上溯至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时代,下则到达巴比伦洪水泛滥若干时期以后。
男主角吉尔伽美什乃犹努克(Uruk)之王,是洪水泛滥时期惟一幸存而长生不老之巴比伦人。吉尔伽美什高大英勇,天生神力,英俊绝伦。
他三分之二是神,
三分之一是人。
谈英俊,举世无匹……
目光远大,通晓宇宙万物。
经验宏富,断事如神。
别人看不见的,他看得见,
别人猜不透的,他猜得透。
他知道什么时候会刮风,
他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
为了磨炼他自己,
他曾千里跋涉,
历经险阻。
他一生事迹,最后曾刻为碑铭。
但这样的人会受到指挥。不少做父亲的人说:“他强迫我们的孩子去筑城,白天筑到夜晚,夜晚筑到白天!”不少做丈夫的人说:“他不但使我们的妻子独守空房,而且还糟蹋我们的闺女!”伊西塔接到指控,便去找吉尔伽美什的母亲阿努努(Aruru),阿努努也是一位神。伊西塔要求阿努努:照吉尔伽美什的样子,再做一个儿子,让他们两个人为敌。吉尔伽美什有了对手,便不再去找犹努克人的麻烦了。阿努努手拈一块黏土。吹口气立刻变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英吉都。他赋予他的特点是:有野猪般的体力;有雄狮般的英武;有飞鸟般的快捷。英吉都化成人之后,却不愿做人而愿做兽。他成天与禽兽为伍,有时还下海与鱼虾游戏。
猎人想捕捉他,但用网用陷阱都行不通。一个猎人去求吉尔伽美什,他说:“王啊,我要捉英吉都,可是捉不到。请借给我一个美丽的女巫,以她为诱饵,我想英吉都再狡猾也逃不掉了。”吉尔伽美什果然挑了一个最美丽的女巫给猎人,同时说:“去吧,我的好猎人,去找一个有水有草的地方。当英吉都来时,你叫她搔首弄姿,他见了她一定会着迷的。在他着迷后,他的禽兽朋友便会舍他而去。”
猎人带着女巫果然在一个有水有草的地方,找到了英吉都。
看哪,他来了,我的小姐。
解开你的裙带,
除下你的面纱。
当他接近你,
你便搔首弄姿。
别死板板地躺着,
敞开你的胸衣,
紧紧把他搂着。
让他饱尝人间滋味,
让他忘记禽朋兽友。
记着啊,小姐,
让他躺在你身上,
你要紧紧搂住他。
于是,那女巫果然
解开了裙带,
除去了面纱。
当英吉都渐行渐近,
  她果然搔首弄姿。
她敞开了胸衣,
她紧紧抱着他。
她使出了女人所有的本领,
使躺在她身上的英吉都
乐不思蜀。
英吉都与女巫连玩了6天7夜。当他尽兴之后,睁眼一看,所有禽朋兽友都已弃他而去。他孤独,他悲哀,他苦闷欲绝。这时女巫发言了:“你是神的后代,你是金枝玉叶,你和禽兽为友,人人以你为羞。和我走吧,我会带你到犹努克。犹努克的国王叫吉尔伽美什,他的权力无限无边。”这一番话,连激带赞,使英吉都凡心大动。于是他说:“好,让我们去犹努克。我倒想和吉尔伽美什较量较量,看看是他厉害还是我厉害。”
这时伊西塔和犹努克的百姓都以为有好戏看了,但毕竟吉尔伽美什不凡,他先用武力征服了英吉都的身,继之用情感征服了英吉都的心。这哥儿俩,成了知心朋友,生死兄弟。为了确保国土安宁,他们合力进兵伊拉蒙。凯旋之日,吉尔伽美什对英吉都更加宠爱了:“他为他卸下征袍,他为他加上荣冠,他要让他继位为王。”
吉尔伽美什的人品行事,转变了伊西塔(Ishtar)原来对他的态度。但这一转变带来了麻烦,因为伊西塔的人性是凡爱一个人便想占有。她现在爱上吉尔伽美什了,她干脆对他说:“来吧,亲爱的吉尔伽美什,我要以你为夫。求你把爱赐给我,我们夫妻相亲相爱。我要给你造一辆宝车,用黄金为轮,以玛瑙作轼。我要命雄狮给你拖车,我要用异香洒满你的居屋。所有沿海的国家将听你管辖,世上所有君王将俯伏在你脚下,世人将以堆积如山的珍珠奉献给你。”
吉尔伽美什说:“多谢你的好意,想起被你所爱者的那些结局,会使人不寒而栗。”于是他提到塔木兹(Tammuz)、兀鹰、骏马、雄狮及园丁,并说:“你现在舍他们而爱我了,我不稀罕你的爱。”这样一来,伊西塔恼羞成怒,恳求大神阿努(Anu)遣一头猛兽去扑杀吉尔伽美什。但阿努反驳她说:“别生事吧!吉尔伽美什不接受你的爱,只能怪你自己。”可是伊西塔威胁说:“你不去也好,我将绝灭大地的生机,割断爱的根源,使大家同归于尽!”阿努无法,只得依她,于是派一头最凶最狠的猛兽去扑杀吉尔伽美什。但不料吉尔伽美什有英吉都(Engidu)之助,却把猛兽制伏了。伊西塔见弄不死吉尔伽美什,于是破口大骂。此时,冷不防英吉都将一块兽腿丢来打在她的脸上,吉尔伽美什看着大笑。但笑声未止祸事来了,伊西塔施放一种恶毒的疾病,立刻置英吉都于死地!
吉尔伽美什见英吉都死去,于是抚尸大哭。吉尔伽美什爱他的朋友基于世间任何人,他不能任他死去。于是发下大愿,非把他救活不可。死是什么?人能不能不死?世间有没有人能知不死的要诀?吉尔伽美什仔细推究这些问题。最后,他认为要获得答案,必须去找他的祖先夏马西拿皮西提姆(Shamash—napishtim),因为他是洪水之后惟一逃过死亡的人。吉尔伽美什的决心,使他走遍天涯海角,去寻访夏马西拿皮西提姆。最后,他找到一座高山,他听人说夏马西拿皮西提姆就住在山的那一边。但要到山的那一边,必须通过一道关,而关上有两位巨人看守。这两位巨人,头顶着天,脚没入地,任何人都休想通过这座关口。只要有路可通,吉尔伽美什并不在意那些困难。他去见巨人,告诉巨人他决心救友的事。想不到巨人很同情他,轻易就让他过关。但这道关很奇怪,从关这边到关那边,要通过一条长达12英里的隧道。隧道很长很黑,胆小的人根本不敢进去,但吉尔伽美什根本不管这些。
在黑暗中摸索,当他以为走完了隧道,想不到前面却是大海。管海的是位女神。她告他,夏马西拿皮西提姆住在乐园里,乐园还在海的那一边。吉尔伽美什于是求女神:“请渡我过去吧,你知道,如果我的朋友不能生,那么我也只能死!”女神被他一片爱友之心所感动,于是派船送他渡海。经过40天的大风大浪,他终于到达乐园,见到了夏马西拿皮西提姆。“我的老祖宗,”吉尔伽美什说:“请你告诉我脱离死亡的秘密,我要救我的朋友英吉都。”夏马西拿皮西提姆于是便把如何遭遇洪水,如何由神指引得救,如何因保全人种有功而获长生的故事说给他听。当吉尔伽美什临走时,更赐给他起死回生的长生不老之药。吉尔伽美什得了药,欢天喜地地往回走。快要到家时,经过一条河。由于长途跋涉,他想先洗个澡解除疲劳,然后再回去救他的朋友。想不到当他下河洗澡时,他放在岸上的药被一条蛇偷吃了!
千辛万苦求来的药被蛇吃掉,吉尔伽美什的悲哀失望可想而知。他失魂落魄地回到犹努克,于是见庙便入,见神便拜。他现在惟一的请求是,让他的朋友生还片刻,因为他有许多话要告诉他。诸神鉴于吉尔伽美什的虔诚,于是让英吉都复活了。这两位生死朋友相见,其乐可想而知。在畅谈中,吉尔伽美什问:“死是什么情形?”英吉都说:“那种情形不能说。如果我把我的所见所闻告诉你,你会立刻吓昏过去。”“有这样可怕吗?我倒要听听。”英吉都被逼不过,只好叙述地狱诸惨状。整个叙事诗,在此种疾恶如仇的凄凉情调下,便告完结。
巴比伦文学作品由如上所举的吉尔伽美什叙事诗可见一斑。由此诗,我们虽不能说巴比伦人的创作力如何高超,但其美感之丰富,则是毫无疑义的。
吉尔伽美什是英雄,不是太阳
《吉尔伽美什》的巴比伦改编者是以自然人的同一性为结构原则,以“英雄—太阳”的原型为结构,把原有的、分散的苏美尔传说整合统一起来,构成一个象征的整体。在象征整体中,以主人公经历为线索的表层结构的叙述,在实质上由以太阳运行为线索的深层结构所决定,所制约。
原始人……看到日出与日落,对于原始人的心理来说是不能满足的,这种对外界的观察必须同时代表着某一神或英雄的命运,而这神或英雄归根结底只存在于人的灵魂中。
吉尔伽美什是一位带有时代文化特殊性的英雄,他不是太阳,也不是太阳运行轨迹的象征。因为认为他是太阳或太阳运行轨迹象征的观点既不符合巴比伦天文学的特征,也无法用巴比伦历法作解释。
有关吉尔伽美什的身世,作品是这样介绍的:天神安努在尘世有一处居住的地方,名叫圣伊亚那(就是历史上的乌鲁克城)。他请创造女神阿鲁鲁为他创造一个治理圣伊亚那的统治者,于是:“吉尔伽美什被创造出来:大力神塑成了。他的形态,太阳神沙玛什授了他俊美的面庞。(雷神)阿达德赐给他堂堂丰采。诸大神使吉尔伽美什姿容秀逸。”又说:“他三分之二是神,眼三分之一是人。”。从这些描述中可见吉尔伽美什并非太阳的化身,太阳神只是他的创造者之一。
在巴比伦的神话体系中,太阳神沙玛什是一位重要神,体现正义、光明,但不是主神,也不是核心层神,只是星座三联神之一。其父为月神欣,其妹为金星女神伊丝达,他们比沙玛什还显赫。而伊丝达(伊什塔尔)就是作品中那位向吉尔伽美什求爱遭拒绝的女神。如果吉尔伽美什是太阳化身,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就无法解释了,如伊丝达向吉尔伽美什求爱关系就成了妹妹向哥哥求爱。
按照巴比伦人当时的习惯,日、月、星辰常被设想为生物。他们把太阳运行的黄道圈叫做“太阳轨道”,划分出黄道12宫,并在天象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巴比伦历法,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一天分为12个时辰。这种来自天象历法的12进位制在史诗中出现得十分频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恩启都恰恰在生病后12天死去,而吉尔伽美什虽没有明确写出他的死,却也恰在第12块泥版结束了他的必死生涯的故事。
但这段话并没有突出巴比伦历法的特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中有这样的介绍:
现在发现的泥版上,有公元前1100年亚述人采用的古巴比伦(约公元前19世纪—公元前16世纪)历法的12个月的月名。因为当时的年是从春分开始,所以古巴比伦历的一月相当于现在的三月到四月。一年12个月,大小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共354天,为了把岁月首固定在春分,需要用置闰的办法,补足12个月和回归年之间的差额。公元前6世纪以前,置闰无一定规律,而是由国王根据情况随时宣布。著名的立法家汉谟拉比曾宣布过一次闰6月。
太阳每天或每年一次的行程周期,呈现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这条曲线的最高点是在一天的中午时分,一年的仲夏时分,因为这时距地球表面较近。与太阳上升的行程相应,史诗主人公从出场到诛杉妖这一段生涯一直是一个征服者和胜利者的生涯。很显然,从第一块泥版直到第六块泥版结束时,他的征服者、胜利者的生涯不曾中断,他在前进着,上升着。但从第七块泥版结束时,他的好运气就渐渐离开他了。
贯穿《吉尔伽美什》的深层内涵是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作品的原型结构和象征体系都是基于这一深层内涵而设计的。反映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那些以半人半神形象为主角的英雄神话一个带普遍性的文学主题,是文学开始摆脱完全由神垄断主角、出现人类改造自然的反神意识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羿是从天上来到人间的半人半神,《羿神话》体现的是改造自然的反神主题;古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也是半人半神的形象,《赫拉克勒斯传说》表现的也是这样的主题。这两个神话同《吉尔伽美什》在内容和情节上都十分近似,而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吉尔伽美什》是这类作品中出现最早、内容也最丰富的一部。
在《吉尔伽美什》中,主体意识觉醒的主题首先体现在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结交的故事中,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从蒙昧向文明过渡”、“人类开始从只有兽性的动物界摆脱出来,产生了带有文化因子的人性”这一主题。
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有象征性的性格内涵。吉尔伽美什带有“天”的因素,他由天上的大力神、太阳神、雷神及其他天神集体创造出来,被派往天王在人间的圣城作为统治者。在作品开头,他虽然是征服者、胜利者,但在性格上是一个没有人类社会文明素质、充满蛮荒时代的原始兽性的领导者形象。这是尊崇文明和法治的巴比伦人十分蔑视的形象。作者以蒙昧的荒蛮时代为背景体现了这样的深层内涵:在混沌的荒蛮时代,即使是天神创造的领袖,如果不经过人类文明的洗礼,也不会造福于人类。这是明显带有反神倾向的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
当天神们听到百姓对吉尔伽美什的鼎沸怨声后,便请创造女神阿鲁鲁创造了一个与吉尔伽美什抗衡的恩启都。恩启都是用泥土造的,其力量由大地主宰尼努尔塔所赐予,其衣饰是禽畜主宰神苏母堪的式样。他不认人,与禽畜为伍,纯粹是兽类的象征。作者是按吉尔伽美什生于天、恩启都长于地这样的象征结构来塑造这两个艺术形象的,以之象征整个大自然,而这个大自然并非同人类社会浑然一体,所以,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来到人间之初,由于不具有人类的文明素质,都无法融入人类社会。二者先是以兽类常用的争斗方式来征服对方,结果未分胜负。于是吉尔伽美什请来一位神娼,在六天七夜时用强大的魅力将恩启都降伏。要准确理解这一故事情节的深层内涵和象征结构,就必须了解神娼这一概念中所包含的巴比伦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尤其必须了解巴比伦社会中这群特殊阶层妇女的确切社会地位。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根据弗罗伊德的学说,将神娼降伏恩启都归结为“**动力”的作用,未免失之简单化。宗教学家吕大吉指出:
古巴比伦人在神职人员中有专门传达神启和解释经文的高级祭司,有为歌颂神、安慰神而诵唱赞美歌和哀歌的音乐师,为神制作食物的厨师,为神洗澡者以及陪送神像去卧室睡觉的侍者。
《吉尔伽美什》的第三部分通过吉尔伽美什寻求永生仙草以及同恩启都的幽灵对话这两个故事,阐述了作者对永生与死亡这一关于生命本质的问题。这是人类主体意识觉醒进程中从人的行为实践向哲理层面深化的表述,也是吉尔伽美什的性格从勇士型向睿智型升华的发展阶段,而并非他的下降趋势或日暮途穷境况的记述。
在世界上的无数生命中,只有人类能够从理性层面去探讨有关生命本质的问题,也就是说,除了人类,一切生物都只能完全由大自然决定其生与死,只有人类能够在步入文明时代之后,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祛病禳灾,努力延长自己的寿命,甚至渴望获得永生。《吉尔伽美什》将这一点象征性地通过4个故事来阐述。
首先是吉尔伽美什对恩启都的死亡感到悲痛和惊惧。这象征着人类开始以主体意识去思考死亡,比起禽兽的不知有死,这已是一大进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吉尔伽美什对着亡友恩启都的尸体号啕痛哭:“恩启都,我的朋友……他已被命运征服……我钟爱的朋友已变成了泥土,难道我也必须像他一样躺下,永不站起?”(注:《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吕凯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05页。)这是对人的生命提出的探索性诘问,是带有萌芽状态的科学性和哲理性的诘问。为了寻求答案,吉尔伽美什决心长途跋涉去找寻谜底,把思考引向探索性的实践。
其次是吉尔伽美什和女神希杜丽·萨比图的对话,这是找寻谜底过程的第一关,目的是为了探讨现世生活和人类永生是否矛盾。女神希杜丽·萨比图是天神在人间与神界边缘地区所建花园的女主管。她劝吉尔伽美什说:现世生活是幸福的,人类永生无法得到,要趁良辰美景及时行乐。但吉尔伽美什不为眼前享乐所动,毅然离开地上铺满宝石的女神花园,踏上崎岖而遥远的探求人类永生之路。这就显示了吉尔伽美什的坚定意志和坚强毅力,成为跨向睿智型性格的第一步。
  第三个是吉尔伽美什寻找永生仙草的故事,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人类希望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冲破大自然对人类寿命的限制,求得永生,这是人类的理想。二、通过人类始祖纳比西斯(又称乌特·那底什提牟)和吉尔伽美什的交谈,探讨永生的可能与不可能性。这是现实的哲理探讨。吉尔伽美什以坚定的信念接受了一次又一次艰苦考验,最后,纳比西斯的妻子被他的坚贞气节感动了,将仙草的秘密藏身处告诉了他。于是,吉尔伽美什便以超人的勇气系大石坠入海中,去求取仙草,这是用自己的生命冒险的英雄之举。他的目标最后实现了。找到仙草后,吉尔伽美什高兴地对陪他寻找仙草的船夫乌尔沙纳比说:“乌尔沙纳比哟,这草是棵非凡的草,人们靠它可以长生不老。我要把它带回乌鲁克城让。能吃到这草,它的名字叫做西普·伊沙希尔·阿米尔,我也吃它,好重返少年,青春永葆。”(注:《世界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5页。)从那个“。”里被磨损了的字所代表的人可以看出,吉尔伽美什寻找永生仙草并不只为追求自己的永生。有些学者推测空白处的字为“人民”,也有人认为是“恩启都”,总之,我们不难看出吉尔伽美什行为中“舍己为众”的崇高意图。
从作品的内涵、人物性格的展示、结构的安排、情节的展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是整篇作品的高潮所在,绝非吉尔伽美什“长河落日,如血残阳”的临暮之景。
最后,仙草被蛇叨去吃了,人类失去了永生的机会。从表面上看,这是悲剧性的事件,然而,作者的意图已在纳比西斯讲述大洪水故事时作了交代。作品意在通过这一情节暗示:人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是不可抗拒的现实。于是就有了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幽灵的对话。
《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的幽灵对话》的主旨是对人类的死亡作理性探讨。故事的主要来源是苏美尔民族神话《吉尔伽美什为英安娜女神除妖》,原神话的内容大致如下:鹰怪安祖德和蛇妖在天神恩利尔处偷得“命运簿”与权标之后,藏身于英安娜女神花园中的“胡卢普”神树。这期间,人的生与死失去了控制,该生的不生,该死的不死。吉尔伽美什应女神之邀降除安祖德,蛇妖逃去(后来叨走了仙草)。由于不知“命运簿”的下落,吉尔伽美什便用神树的**做成了“普库”(鼓),以神树的枝做成“米库”(鼓槌),他带着这两件法器追寻“命运簿”的下落。不慎中两法器又被盗入冥世,恩启都前往取之,却未能如愿,而且被女冥王埃蕾什基伽尔永留于冥世。吉尔伽美什只好请怜恤人类的恩启大神用法力将恩启都之灵召回人间。(由于这一独立神话写的是恩启都生前之事,而《吉尔伽美什》的作者把它置于结束段,并删掉了《吉尔伽美什往冥府交涉》一段,故表面上看有前后不衔接现象。)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寻找鼓和鼓槌与人类的命运、生死有着密切关系。这一部分是史诗中关于死亡与永生的理性探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
恩启都讲述了自己在冥府中见到的世态常情:“在这永恒的黑暗王国中,死者的灵魂像缩在翅膀里的鸟一样,灰尘是他们的滋养品,食物是泥浆。”还说:“我的身体……早已为灰尘充斥。”从情绪上看带有悲观的情调,但内容却是豁达、理性的。恩启都是创造女神用泥土造成的,死后又化为尘土,这意味着:人是由泥土造成的,死后也回归为泥土。可以说,作者是将人的死作为物质循环的一种形态变换,这其中深含哲理。
从吉尔伽美什的经历和其性格特征的展示可以看出,吉尔伽美什的英雄特征带有时代文化的特殊性。在处于人类文化发展初期的神话时代,产生的是人与自然(神)浑然一体的神话,神是神话的主角,人是匍匐于神脚下的动物。当人类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察觉到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时,便会产生变换主角的愿望,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作为从神向人演变的带有过渡性质的文学形象,就是这种愿望的产物,吉尔伽美什正是这种新型形象的代表。吉尔伽美什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将神从主角的地位上置换下来并使之成为配角的艺术典型,它的不可替代性正在于此。它同欧洲中世纪英雄史诗中的贝奥武甫等艺术典型有着很大区别。吉尔伽美什的英雄性格中所含有的时代文化的特殊性,同古希腊神话中的克拉克勒斯以及中国神话中的后羿所体现的时代文化的特殊性却有着某种相同之处。
最早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就曾修建于这里。
伊拉克全境遍布重要的历史遗迹。在考古学历史上,伊拉克的文明是独一无二的。很少有地方像伊拉克这样经历过如此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几千年来从科技发明、艺术文学到宗教和社会结构,人类文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成果,我们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也在美索不达米亚。而闻名于世的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这是现今已发掘的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在时间上要比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早400年,而且由于泥版图书的特殊性,没有像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毁于战火,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因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而得名,亚述巴尼拔是亚述末代国王,公元前668年至前627年在位。他自称为“伟大英明及世界之王”,他在位时不仅使亚述帝国的疆域达到了极限,而且也是一位尊崇文化、博学多才、爱书入迷的国王。在图书馆遗址的一块泥版上,亚述巴尼拔自述道:“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慧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我可以从它学到射、御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因此,在他统治期间,在古都尼尼微修建了著名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值得一提的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重现于世,应归功于英国业余考古学家莱尔德,可以说它是由莱尔德用他的铁锨公之于世的。1849年,他在发掘尼尼微的亚述王宫遗址时,在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年—前681年在位)的宫殿里,发现了两个像是后来增建的、作为图书馆的房间。其面积之大、藏书之多,即使按现代标准来说,“图书馆”这一名称也是毫不过分的。莱尔德在那儿发现了近3万“册”书,这是一个地道的泥版图书馆!
根据后来考古学家的考证和研究,人们基本了解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概貌。
图书馆的藏书大部分是从全国各地传抄的摹本,另一部分从私人处获得。在尼尼微图书馆遗址,曾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给一些文官的训令,指示他们到各省去收集泥版图书。其中一封这样写道:“接到此信之日,即带舒玛、其弟贝尔·埃梯尔、亚普拉及你认识的波西巴的一些艺术家去,尽可能收集人们家中及埃齐达神庙里的泥版。”此外,亚述巴尼拔还雇有好多学者和抄写员,专门抄写各地的泥版和有价值的铭文。
图书馆中的藏书门类齐全,包括哲学、数学、语言学、医学、文学以及占星学等各类著作,几乎囊括了当时的全部学识。其中的王朝世袭表、史事札记、宫廷敕令以及神话故事、歌谣和颂诗,为后人了解亚述帝国乃至整个亚述—巴比伦文明提供了钥匙。尤其珍贵的是,在文学类泥版中,这里藏有世界史上第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所创造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从图书馆藏书来看,亚述人已懂得对各类图书进行分类和编目。对各类书籍,通常放在不同的位置加以区分。亚述书吏还在每块泥版上附上题签,标明该泥版所记载的内容。
这座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的私人图书馆。这里的藏书多数刻有国王的名字,有的注明是国王本人亲自修订的,有的则注明是由他收集来的。泥版文书上往往还刻有“宇宙之王、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的字样。在一块泥版上,刻着这样一首诗:
我是亚述巴尼拔,伟大的国王、非凡的国王
宇宙之王、亚述之王、周边世界之王
王中之王,亚述的统帅、无敌的君主
支配着大海从高到低
所有的诸侯都匍匐在我脚下。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泥版书屋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苏美尔,这就是“泥版书屋”。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帕罗特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了一所房舍,被认为是现今发掘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这所房舍包括一条通道和两间房屋,大间房屋长44英尺、宽25英尺;小间面积为大间的1/3。大间排列着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间排列着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学校的教室。房中没有讲课用的讲台,但发现了很多泥版,像是学生的作业。这所房舍靠近王宫,附近还有泥版文书的储存地,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这是一所学校,建造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是人类最早的学校。如果这一推断正确,那么美索不达米亚的学校要比古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出现宫廷学校早1000年左右!
其实,早在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苏美尔的重要城市舒路帕克发掘出了许多学校的“教科书”。这些泥版“教科书”的时间确定为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也说明这一时期学校已经存在于苏美尔了。
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发掘的学校遗址,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包括在拉尔萨、乌鲁克和马里等地发掘的学校遗址,这类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它们可能是由神庙建立的;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这类学校遗址主要在尼普尔和基什(今阿尔海米尔)。这三类学校究竟谁占据主要地位,就现有材料来说还无法作出结论。有的学者认为神庙学校可能居于主导地位,但缺乏有力证据。
苏美尔的学校称“埃杜巴”,意思是“泥版书屋”,又可称书吏学校。其办学目的主要是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或书记员,为统治阶级服务。与此相适应,在课程设置上,大体上分为三类——语言、科技知识以及文学创作。语言是最基础的课程,首先要学苏美尔语,以便适应神庙祭祀和宗教活动的需要。苏美尔语是显贵阶层的语言,在古巴比伦时期,懂得苏美尔语被视为有学识、有教养的标志。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计算、几何以及其他科学知识,以适应管理土地和商业贸易活动的需要。在苏美尔出土的一些教科书,内容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种学科。
在组织和管理上,泥版书屋已经与现代学校有些类似了。在苏美尔,学校最高领导叫“乌米亚”,意思是专家、教授,因其学识渊博而受到学生们顶礼膜拜,被称颂为“你是我敬仰的神”。教师在苏美尔语中叫“泥版书屋的书写者”,每个教师负责一门学科。助教称“大师兄”,负责给学生准备泥版、检查作业等。学校还有一些教辅人员,叫“泥版书屋的管理者”,负责图书馆和其他后勤工作。对学生,则实行奖惩分明的制度来管理。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则实施处罚,一般是用鞭子抽打或用铜链锁住双脚关禁闭,严重的开除学籍。
特殊的职业阶层——“众神的书吏”
书吏是与文字有关的一个特殊职业阶层,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这是由楔形文字体系的复杂特征和楔形文字的神秘性决定的。
楔形文字的符号数目总共不到600个,常用的只有300多个。但是每个符号最少也有一两个字义,平均代表四五个音节。要熟悉这些符号和语法规则需要很长时间,一般人很难理解和掌握。掌握了书写技能的,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人。这部分垄断了文化知识的人因此成了社会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而且,在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眼中,文字是神的赐予,掌握文字的人便是“众神的书吏”,他们能代替普通老百姓和神沟通、表达普通人的愿望。所以,书吏受到极大的崇拜和尊重。在巴比伦出土的一块泥版上,写有这样一则箴言——“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他会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巴比伦人对文字写作极度重视,而书吏的地位也由此可见一斑。
书吏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受雇于王室和政府机关。这些书吏,又可分为高级书吏和低级书吏两类。高级书吏一般在国家要害部门任职,通常负责拟写国王旨意,制定军政法令、签订外交文书和充当宫廷顾问等;而低级书吏一般充当公证人、掌印员、土地和财产登记员、军情记录员、碑铭雕刻员以及审核员和会计等。另一类书吏是私人书吏。他们一般服务于经济领域特别是商业贸易领域,充当文牍员、秘书、计算员等。
书吏主要出自书吏学校。只有从书吏学校毕业,才有资格成为王室和神庙正式的书吏或书记员,书吏学校一般是“公办”的。所谓“公办”,指的是由王室或神庙建立的学校,通常建在宫廷和神庙附近。据亚述学家推测,以神庙学校为主。另据美国学者爱德华·吉埃拉的研究,在亚述帝国时期,出现了书吏私人收徒的现象。他们在一些文献中看到,许多学生都自称是某某书吏的儿子。他分析,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年龄相仿的儿子,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人是书吏的学生,书吏把他们视为养子,这些人受业为徒,双方互为师徒关系。这种情况,大概也可视为私立学校。
书吏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记录国家发生的一切大事。他们作为特殊的职业阶层,拥有自己的行会和保护神即纳布神。书吏还常常担任神职、身兼书吏、祭司两职。书吏形象大量出现于泥版文献和泥版雕刻及石刻中。
独特的材料和技巧——不朽的泥版文书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特有的,书写材料、书写工具和书写技巧也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一特征,又是与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两河流域木材稀少,连石头也很缺乏,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两河冲积平原的泥土。这些泥土土质好、有黏性,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聪明的苏美尔人独创性地把它制成泥版,当作书写材料。这种书写材料比起纸草、羊皮纸、木材等书写材料来,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及时取用、造价低廉;二是坚固耐用、保存持久。在埃及,由于主要的书写材料纸草不易保存,文献的失传造成了埃及文明的断层。相比之下,亚述学家比埃及学家遇到的困难要小得多,这主要归功于美索不达米亚人独特的书写材料。
书写用的笔通常是用芦苇做成的,有时也用其他材料,如木材、兽骨等。正是苏美尔人独特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使古苏美尔形成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国家不同的文字发展特征。
  泥版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把黏土使劲揉搓,根据需要做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状,并把棱角磨圆。一般是一面较为平坦,而另一面凸出。泥版做好后,就可以在上面书写了。书吏首先用细绳在上面画好格子,然后用芦苇笔或其他的书写工具在泥版上刻字或画图。泥版的两面都可以刻字,但为了避免把另一面擦掉,书写时通常要先刻平滑的一面,然后再把泥版翻过来,在凸面刻写。小的泥版可以拿在手上刻写,大的则把它放在特制的架子上。两面写完后,就把它晾干或烧制,经过晒干或火烤的泥版非常坚硬,印刻在上面的文字或图案可以长久保存。现在考古发掘的泥版最古老的有5000多年的历史!泥版书是无法装订的,如果一块泥版写不下一篇文章,那么几块泥版上都有全书的标题和编号,而且下块泥版一般要重复上块泥版最后一行字,以便读者查寻。如《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开始是“关于见过的一切人”,这句话就成为全书的标题,这部史诗共写了12块泥版。这样的泥版文书,在尼尼微遗址就发掘到2万块以上,现在总共约有几十万块,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美索不达米亚人还发明了独特的书写技巧。为了减少不断刻写手工劳动的工作量,他们发明了两项有意义的刻写技术:一是泥土印章,很像中国印刷术中的活字;另一项重大的发明是圆筒印章,他们把文字刻在圆柱上,然后圆柱在湿润的泥版上滚动,将圆柱上的字印到泥版上,这有点像今天的印刷。
泥版保存与保密也别具特色,经过晒干和烘烤的泥版坚固耐用,可以长久保存。但存放起来并不十分方便,如果拿我们现在用的约50页的32开本写在泥版上,就会有50公斤的重量!因此,泥版的存放和书籍完全不一样。在图书馆里,成套的泥版要用绳子捆起来,附上标示这些泥版内容的一小块泥版,放在架子上或书库里。也有的用篮子或泥坛、泥罐存放。一些重要的文件或者需要保密的书信,则采用一种特殊的“信封泥版”来保存。即用另一块泥版盖在印有重要文件的泥版上,用软泥封住两块泥版的四边并盖上印章,在外部泥版的表面,往往刻有该文件的副本或内容概要。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泥版意外损坏或伪造和篡改。信件也是这样,把写有信的泥版包上一层薄薄的黏土,收信人接到信后,只要把这层黏土去掉就可以读到信件的内容了。
泥版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除此之外,石料、木板、象牙以及金属也曾当作书写材料。石料和木板在美索不达米亚是稀罕之物,木板文书由于不易保存,现在早已湮没无影;石料是最坚固耐用的,因其稀少,则是神庙或皇室专用,或用作界碑。迄今发现的石刻,绝大多数属于“皇家铭文”。在金属上刻写楔形文字,仅限于一些金属器物如青铜刀、剑、银碗或金板等,一般是在上面刻写所有者或所献祭神的名字,文字大多比较简短。值得一提的是,在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2年—前705年在位)时期的一份材料中,曾出现了“纸草”一词,推定当时曾用纸草作为书写材料,估计是从埃及传过来的。
神秘的楔形文字起源
约在公元前3200年以前苏美尔人就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因笔画形似楔子而称为楔形文字,后来发展成表意和指意符号。它被亚述人、巴比伦人和波斯人继承,逐渐成为音形结合的文字。由于苏美尔人把它们刻在石板上和泥板上,后人常称之为“不朽的文字”。
1472年,一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历时,在设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庙残破不堪的墙壁上,见到了一种奇怪的、从未见过的字体。这些字体几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头,在外形上很像钉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横卧着,有的则尖头朝上或者朝下,还有的斜放着,看上去像是一只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诧异。这是文字吗?还是别的什么?他带着这种疑惑回到了意大利。但是,当时没有人对他在西亚的这个发现感兴趣,人们很快淡忘了这件事。欧洲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楔形文字。
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个意大利人造访了设拉子,他就是瓦莱。瓦莱比巴布洛要勤奋,他把这些废墟上的字体抄了下来。后来,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遗址,又发现了刻在泥板上的这种字体,因此他断定这一定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瓦莱把他的发现带回了欧洲。他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字。
通过近两百年对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掘,以及语言学家对大量泥版文献成功的译读,人们终于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它是由古代苏美尔人发明,阿卡德人加以继承和改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巴比伦和亚述人也先后继承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把它传播到西亚其他地方。西方人最先看到的楔形文字,是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加以改造了的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以及亚述人使用的楔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个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着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四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
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像,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来自自然科学的探索是令人振奋的,它对楔形文字的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但是,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怀疑,一颗新星的爆发是否真的具有创造人类文明的威力?这是否说明,楔形文字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完全不同?另外,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考古发掘成果也证明,美索不达米亚人确实把文字看得很神圣,对文字极其敬畏,认为人生的命运是靠文字规范的。因此他们常常随身佩戴刻有文字的护身符,修建神庙或宫殿时也常常在地基中放置文字碑板,向神祈祷。凡此种种,都给楔形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破译楔形文字——巴比伦的神奇密码
使劲揉搓好一块大小适宜的黏土泥板,并把棱角磨圆,然后再来削几支芦苇秆——4000多年前,一个苏美尔书吏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拿起一支芦苇秆,他开始了工作:在湿润的泥版上用力画下一些奇怪的小图案。
一块3000年前小孩子的脚印。主人留下这个年龄还太小的孩子的脚印并刻字,以示主人占有仆人的物证。
公元前9世纪的亚述浮雕,一个胁生双翼、非人非鸟的神一手拎小桶,一手执松果,为棕榈树的花朵举行神圣的授粉仪式。
削尖的芦苇秆留下一道道头粗尾细的笔画,形如一个个小木楔。很快,泥版上就爬满了由“小楔子”拼成的神秘符号。随后,泥版被拿到炉灶边,小心翼翼地烤干成砖块,而这些符号则被永恒地雕刻在了方砖上……
现在,你可以从世界历史课本上重新看到这些很“酷”的小符号,并且学到它们叫做“楔形文字”,同我们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文字一起,并称人类最早的3种古文字。不过在被破译出来之前,它曾经把无数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搞得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长得”既像图画又像符号的小东西到底是不是文字?它应该从哪个方向读起?是拼音还是……?它的创造者又是什么人?可以想像,最先发现这些砖块的学者们曾经把砖块拿在手中颠来倒去,完全摸不着头脑。但当时,他们已隐隐意识到,在这块遥远的两河流域土地上,足以倾倒欧洲、震惊全人类的考古大发现,将会循着这些破旧不堪的砖块而源源不断地展开!
消失了2000年的文字
夕阳的余晖穿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平原,遍布河岸的芦苇在狂风的劲吹下摇曳着它们长长的影子。千百年来,这块肃穆荒凉的两河之间的土地被古希腊人命名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之间的土地”的音译),它是现在伊拉克的所在地。
荒凉和战火,用来形容美索不达米亚真是再准确不过了——在这片大荒原上,白天酷热得像是熔炉、夜晚寒冷得如同冰窖,而且,它似乎总是处于战火的厄运笼罩下:从古到今,战争之神频频光顾此地,直到不久之前的伊拉克与美国之战。然而,来自远古的美丽传说也一直给它笼上了一层如梦如幻的迷雾:来自民间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比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