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销毁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如何去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历史掠影——乌克兰销毁洲际导弹发射基地.mp4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30秒后自动关闭
历史掠影——乌克兰销毁洲际导弹发射基地.mp4">历史掠影——乌克兰销毁洲际导弹发射基地.mp4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12.7万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热门短视频推荐
Copyright (C)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快速下载海量视频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免费观看1080P视频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东风21反舰弹道导弹是怎么发现美国航母的?_网易军事
东风21反舰弹道导弹是怎么发现美国航母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反航母弹道导弹系统研制的最大难点不在于导弹本身,而在于要建立起一个能够向导弹提供目标所在方位的系统。而且不同于战略预警性质的信息只要有个大致的范围,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就行了;反航母弹道导弹所需要的信息,对于目标的位置的精度和连续性要求都很高。
1.反航母弹道导弹的概念提出者正是美国就如同隐身和反隐身、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的关系,高效的克制手段只能建立在对目标极为透彻的了解把握上。而说到怎么攻击航母,其实最清楚的还是美国;无论是航母的建造数量,还是亲手打沉过的航母数量,世界上都没有哪个国家能与美国相比。比如在至今未曾流出照片、视频或是其它详细资料的2005年相关测试中,美军对退役的“美国”号航母进行了25天的攻击试验,参与测试的武器范围遍布空中、海上、水下。实际上被美军自己亲手打沉的航母远远不止“美国”号一艘。图:潘兴-II导弹,注意弹头的小翼,它用来控制弹头精确飞向目标。从历次毁灭性试验的时间间隔来说,基本上每到一次武器大规模更新换代的时候,美国都会重新验证一遍对于以航母为典型目标的大型军舰的毁伤能力,同时总结反舰能力、舰艇生存能力的矛盾双方表现,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做基础。除了这种末端的直接武器杀伤环节以外,航母战斗群平时是如何运行、在战术体系和技术装备运行中有哪些环节能够形成攻击机会,一样没有谁比美国自己更清楚。而利用中程弹道导弹来打击航母,其最早的概念和技术方向实际上都是美国自身提出的;而其技术基础,是在潘兴-II上实现的基于弹道导弹弹头的精确制导能力。潘兴-II采用惯性制导与雷达地形匹配制导两套系统,能够在1800公里的距离上实现30~40米的命中精度。后来在美苏80年代末期的《彻底销毁两国中程核导弹条约》影响下,退出现役。雷达地形匹配制导的原理,是通过雷达不断扫描地形,与预先储存的地图数据进行对比匹配,最终引导弹头飞向目标。它在潘兴-II弹头上的成功应用,意味着潘兴-II导弹同样具备用雷达扫描移动目标,并且引导弹头精确攻击目标的性能潜力。当然对于一枚中程弹道导弹来说,具备这种打击价值的大型移动目标在陆地上是不存在的,只能是海洋上以航母为最典型目标的大型舰船。图:中国的东风21D反航母弹道导弹。在最初的概念被提出以后,利用潘兴-II导弹开发反航母型号的研究工作并没有进入实质化阶段。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并没有值得美国花费如此巨资的对手——苏联直到解体,其航母系统都没有形成战斗力。其次是一旦进入实质化的研究,尤其是定型装备以后,一旦出现技术外流,最大的目标就是美国自己的航母和反航母弹道系统。就好像美国为什么要彻底摧毁封存的F14一样,因为流出的所有零部件,最终指向都是装在了伊朗的F14上。而对于中国来说,为了克制美国航母,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岛链封锁能力,任何可行的技术途径都是值得、也是必须尝试的。比如中国现在就采取了多种方向和设计路线同步发展的规划,在未来形成歼20携带隐身反舰导弹、歼15和歼轰7B携带鹰击12高速重型反舰导弹,沿海陆地布置反航母弹道导弹的三驾马车核心体系。2.中程弹道导弹射程极远而且难以拦截中程弹道导弹用来打击航母,拥有三个方面的巨大优势。首先它的射程极远,超过1800公里以上的最大射程远远大于航母舰载机的战场控制范围;这使反航母弹道的发射系统,拥有非常强的生存能力和隐蔽性,舰载机根本做不到对其提前发现并摧毁。图:独立号航母,曾经在1996年进入台湾海峡。比如以美国航母对台海军事干涉来说,美国在九十年代的公开政策是非接触性远程攻击为主;美军舰载的电子战飞机对大陆方向进行电子干扰压制,而战斗机对中国在沿海的兵力物资集结点、舰船进行攻击;但不会大规模深入中国领空,以避免战争全面升级。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作为干涉前奏的电子干扰压制,已经在年多次发生过。而在反航母弹道导弹服役以后,美国这一政策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可行性基础。如果要消除对于航母的威胁来源,摧毁位于中国境内较深处的弹道导弹发射单位,美军的空中力量必须大规模入侵到大陆领空以内进行长时间活动——而且要找出具备强大隐蔽和机动能力的弹道导弹发射车队,成功的几率非常低。另一方面,中程弹道导弹的拦截难度非常高。例如潘兴-II这样的典型工作方式中,导弹并不是直接飞向目标,而是先加速冲出大气层,弹头在大气层外飞行一段距离,然后再入大气层并冲向目标。这个过程中导弹的初段速度最慢,轨迹不能变动,但远远不在防空系统的射程范围内。图:爱国者三型或者同级别能力的防空导弹何时会装备到美国军舰上,目前还是未知数。而在大气层外实现对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弹头拦截,在现在虽然中美两国可以做到;但严格说仍然带有非常重的试验性质,成功的条件很苛刻,而且并不能保证太高的拦截率。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不算是具备可靠战斗力的技术。而在末端的难度并不比中端低,反而更高很多——因为精确制导能力是建立在主动飞行控制能力基础上的,这同时又意味着弹头会在末端不断变化飞行轨迹,进行机动突防。比如潘兴-II导弹的弹头在进入大气层时,就会采用螺旋式的飞行轨迹,而不是傻乎乎的一头扎下来。尤其是美国海军目前在尖端防空力量上更新较慢,远不如美国陆军。美国陆军现在服役的爱国者三型防空导弹,其末端修正技术确实非常厉害,反导能力很强;但美国海军目前的防御体系仍然是标准系列和海麻雀,反导能力相当有限。这是因为美国海军的防空体系主要依托舰载机展开,此前舰艇本身并不会面临能够直接穿透舰载机防御圈的严重导弹威胁。3.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制导原理根据一些公开资料分析,中国的东风21D反航母弹道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和红外成像制导两套系统。前者通过雷达主动探测航母的电磁波反射信号,后者探测航母热量散发的红外信号。而对于大海这个非常“干净”的背景来讲,航母的电磁波反射信号和红外信号都很显眼,对比度很高。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弹头在进入大气层以后,会在机动飞行的同时,不断利用这两种方式在海面上寻找目标,并进行跟踪和锁定。尤其是对于几乎是从航母正上方冲下来的弹头机载雷达来说,航母甲板、以及甲板和舰岛之间角反射器效应带来的信号特征极其强烈,高达几万到几十万平方米级别。图:反航母弹道导弹的攻击效果假想图。但是在红外信号的获取上,弹头也还存在一个热障的问题。弹道导弹的弹头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中,由于空气高速摩擦带来的气动加热效应,获取红外信号的窗口也会被强烈加温,这会严重破坏、甚至彻底失去制导能力。目前公开资料中提及的解决措施,是将红外导引头的光学窗口开在弹头侧面,避开加热最猛烈的弹头尖端;并且在加强光学窗口四周散热的同时进行强制制冷。比如采用对窗口喷射低温气体(外冷式),在窗口表面形成低温的气体薄膜,隔开窗口与灼热气流;或是在窗口内部流通制冷剂(内冷式)。由于红外制导窗口的限制,反航母弹道的弹头末端速度并不会过高。根据其它类型导弹上红外导引头工作的速度范围估算,合理的速度值应该是进入俯冲状态时不高于4-5倍音速,而在最末端空气密度已经较高的区域进行机动突防时,速度应该不会比2.5倍音速高太多。图:中国展出的一种红外凝视成像导引头,东风21D的弹头上应该采用了同类技术的产品。而在弹头的战斗部类型上,此前一些新闻报道中体积的钨合金集束战斗部并不是什么有脑子的方案。按照东风21D的大致尺寸以及所谓的“”枚子弹药推算,那点重点的子弹药最多也就能有几发十几发的打中甲板和舰岛的表层,对航母不会形成多大的破坏。实际上要真正对航母形成不可修复的、甚至是导致当场沉没的破坏,只有一个设计方向;那就是采用重型的半穿甲高爆战斗部,借助高速飞行的动能,打穿航母甲板以后在航母的深处舱室内起爆。4.反航母弹道导弹是怎么发现美国航母的事实上反航母弹道导弹系统研制的最大难点还不在于导弹本身,而在于要建立起一个能够向导弹提供目标所在方位的目标侦察和信息传输系统。而且不同于战略预警性质的信息只要有个大致的范围,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就行了;反航母弹道导弹所需要的信息,对于目标的位置的精度和连续性要求都很高。否则导弹就算勉强飞过去,弹头雷达和红外系统开机却找不着目标,几亿块钱打了水漂是小事,贻误战机才是最要命的。图:理论上运八高新机型中应该有具备电子侦听定位能力的型号。而在目前来说,针对航母体系的搜寻和定位大概有三种手段。精度最低的是无线电侦察系统,它通过监听和分析航母系统上发出的电磁波信号来判断航母的大概所在区域;因为航母是一个战斗舰队群、以及空中所有飞机的通信和指挥中枢,没有办法保持电磁静默,这种能力主要由地面系统实现。理论上中国的一些运八电子高新机也能承担起这一用途,但是并没有公开的资料证实,笔者个人的判断是倾向于有。第二个手段,则是地面上的大型超地平线预警雷达,对海上目标进行远距离探测。这种雷达借助电磁波在电离层(从大气高度5万米~6万米开始)与地面之间的反射,或者电磁波在地表的绕射来探测目标;拥有非常大、可以超出3000公里的极限探测距离,而且没有高度限制,可以探测海面上的舰船。根据外媒的报道,目前国内至少在福建沿海有两座、在浙江沿海有一座大型超地平线雷达。图注:美国AN/FPS-115“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第三个手段则是通过卫星对海洋进行监控,中国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包括光学卫星、红外卫星、雷达卫星、多光谱卫星在内的一套较为完善的海洋监测卫星系统,其功能类似于美国的“白云”海洋监视卫星群。而且在紧急状态时,这套卫星系统还有很强的补充能力。比如近年来公开报道中出现过的可以快速发射的火箭和卫星,实际上就承担着这方面的任务。但值得强调的是,包括雷达在内的电子侦测等手段,从来就不是很多想象的那样,只要目标进了这个距离就能被发现,如同有人闯进自己视野一样。实际上电子侦测的结果是概率性的,目标越远、背景杂讯越多、对方施加的干扰欺骗等反制措施越强,发现目标的概率就越低。以上列举的所有侦测手段,都有着针对它们的伪装和干扰欺骗技术。实际上仅超远距离探测锁定机动目标这一点来说,它就对于任何国家任何武器系统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存在绝对可靠。即使是科索沃战争中,欧美军队处处占尽上风,南联盟的伪装和干扰欺骗作业仍然起到了很大的效果。而尤其是在面对作为世界第一电子强国的美国时,并不能对这些侦察手段抱有盲目乐观的完全信任心态;毕竟这些技术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以及领域最高水平的把持者,都是美国自己。5.反航母弹道导弹意义巨大,但不能取代中国自己的航母系统基辛格曾经说过,威慑能力的实现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能力,决心,让对手知道。在国家与国家的力量对峙中,决心与成功的将决心表达出来让对手相信,有时候重要性还远甚于能力本身。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出现,使中国在抗拒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军事干涉和封锁上获得了能力上的巨大突破,但它在表达决心上是不够的。图:中国至今不具备打破岛链封锁的能力。如何真正的表达决心?简单的说,在力量交锋的第一线维持存在;面对面,枪口对枪口,刀尖碰刀尖;你想要过去,那就倒在我的枪口下,或者跨过我的尸体。这就像欧洲海军很多专门用来在传统势力范围内维持国家权威的军舰一样,几千吨的船就装几门小枪小炮,论火力还不及中国或者苏联几百吨的小艇;但是只要军舰在那,就没有其它国家敢轻易的去抢夺军舰所属国家的利益。而中国近些年以来,虽然论及军事力量可以把周围的小国弱国捏在一起吊打,但却在周边海域中屡屡被人侵占领土,或者跨界掠夺资源,关键的原因就是维持存在的能力不够。力量的对峙,利益的争夺,原本就是你进一寸、我就要退一寸的相互挤压;若一个人虽有力量,但却在需要角力的场合用不上,那和没有力量是毫无区别的。图:辽宁号航母。而在面对美国的岛链封锁战略时就更是如此。中国要完成与台湾的统一、打破岛链的封锁,其实未必要真的跟美国爆发一场海上大战,但美国也绝不可能毫不在意的放弃岛链控制权;最低限度下,中国也要通过双方海上力量的相互对峙与挤压、冲撞来以最直截了当最无可置疑的形式证明自己的决心与能力。在这种场合下,东风21D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能够与航母作战群在持续显示力量存在相匹敌的,唯有另一个航母作战群。要满足在中国未来走向大洋、控制大洋的历史发展要求,哪怕只是最初级的第一步,中国也至少需要能维持2个航母战斗群随时处于战备状态的规模,才能通过时刻保持存在来真正把美国的军事力量影响隔绝于外。这样的要求,同样是仅有东风21D所完不成的。以东风21D反航母弹道导弹、鹰击12高速反舰导弹、未来的隐身反舰导弹为代表,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反航母作战体系,但这并不能取代中国自己的航母建设。事实上它们与中国航母的关系,应该是一盾一矛,各司所长;目前东风21D能做的,只是帮助中国守好大门,站稳跟脚;而要真正把东风21D、东风26所及的海域控制下来,还是要等待中国航母战斗群的质量与规模都走上一个全新的台阶才能做到。版权所有 抄袭必究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外国学者提议改装弹道导弹用于急救 被指风险高_网易新闻
外国学者提议改装弹道导弹用于急救 被指风险高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新网10月18日电 据俄罗斯之声网站报道,需要销毁的俄罗斯和美国弹道导弹找到了用途——可用于向灾难地区运送紧急物资。在美国圣地亚哥市举行的航空航天会议上,与会者提出了这种建议。专家们说,理论上,这可以做到,但存在严重问题。
报道称,改装的弹道导弹可以在几分钟内向灾区运送人道物资,包括药品、发电机、饮用水和食品。建议者说,在汽车甚至飞机都未能到达的情况下,这可以挽救许多人的生命。如果涉及南极洲和太平洋岛屿的情况,这种方法的用途更是难以估量。
在理论上,的确可以把货物集装箱装入弹头位置,主要的是要防止集装箱在着陆时坠毁。俄罗斯社会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叶夫谢耶夫说:“如果在(弹道导弹)头部装置援助物资,就要配备降落伞。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其结构。要知道,火箭是以每秒五公里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上层的,因此需要很大的降落伞系统,难以确信有可能降低那么高的速度。”
还有一个能否准确运送的问题,这关系到灾民能否得到援助物资。改用弹道导弹的想法并不新鲜。俄罗斯“宇航消息”杂志主编阿法纳西耶夫说,俄罗斯公司还在90年代就提出了利用弹道导弹运送人道物资的方案,并计划制造挽救海洋中遇难轮船人员的装置,进行了计算,设计了方案,可惜没有实施。还有建议,可利用火箭向灾区运送小型医院和医疗设备,但所有计划都留在纸上。苏联时期,任何火箭的发射都可能被看作是挑衅。
报道援引俄罗斯宇航研究院通讯院士卡拉什的话:“在今天条件下,比以前更难实现这种思想。因为朝鲜、伊朗和巴基斯坦的火箭(导弹)力量强大多了,如果从美国方面带着援救物资的火箭飞向朝鲜,后者需要确信这是援救物资,这样才不会用带弹头的导弹回击。”
报道最后表示,专家们确信,在世界上仍保持不信任气氛时,不可能实现“急救”弹道导弹的设想。在这之前,拆除的火箭将用于其它目的。例如,俄罗斯用它们发射近地球轨道的大卫星;部分火箭用于军事射击练习。这毕竟比“压平”或切割它们好些。
(原标题:外国学者提议改装弹道导弹用于急救 被指风险高)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中国潜射弹道导弹研制纪实
中国潜射弹道导弹研制纪实
华夏经纬网
潜射弹道导弹属于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受到世界军事强国的普遍重视。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不能没有潜射弹道导弹。中国国防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历经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在1982年10月,成功试射了中国第一枚潜射弹道导弹,轰动了世界,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无不为此欢欣鼓舞。回了当年研制的艰苦过程和蛟龙出水的壮观,至今令人兴奋不已。
天外来客导雷不及掩耳
&&& 浙江温州市以东325千米处一片规则的圆形海域。一块普通得没有岛,没有屿,没有礁的地方。
日,新华通讯社一则公告随电波传遍世界各个角落。于是,这片海域马上为世界瞩目。它的周边,陆续有2艘远洋测量船、4艘护卫舰,还有一支近海防救船编队出现。这些舰船,紧紧地把海域护卫起来。海域内不再有渔船撒网、商船经过、调查船作业。上方的空域也相当空寂,除了海鸥、海燕偶尔从低空掠过,军用飞机、民航客机全部绕开这里。
舰船编队在翘首迎盼。突然,远洋测量船“远望一号”淡黄色的雷达荧光屏上跳出一个亮点,操作员敏捷地判断:“来了!”它终于来了,消息以最快最快的速度传遍编队每一个成员,舰面上的人们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
进入视线!那是一团火球,一颗流星。一道流光闪过,迅雷不及掩耳,它劈开万丈深渊,激起冲天水柱,雷霆万均,蔚为壮观。
这,便是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代潜射固体弹道导弹。它表明中国人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继原子弹、氢弹、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之后,取得了又一重大成就,表明了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国防实力有了新的加强,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
中国不能没有潜射弹道导弹
&&&& 1955年,苏联第一次使用潜艇水面发射弹道导弹成功,1963年水下发射潜地导弹成功。
美国1957年开始研制第一代潜地导弹,1960年7月在核潜艇上首次水下发射成功。 法国、英国也相继研制出潜地导弹,并装备潜艇。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海岸线18000多千米。我们要有效地保卫自己的领土、领海,不能没有潜地弹道导弹。
日,国防科委刘华清副主任召有关工业部、研究院、海军等部门领导同志开会,部署了潜地导弹研制工作。会后,向各有关单位正式下达了任务。
同年11月,海防导弹试验场提出《潜地导弹海上试验区方案选择报告》和《潜地导弹航区勘察计划报告》,不久获准。
经过10年的努力,研制工作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度不尽人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项工程被列为国防尖端的重点任务,加快了研制步伐。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直接关怀下,国防科工委、海军和航天工业部、船舶总公司、核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密切协作,两千多个研制、生产和试验单位的科技人员、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奋力拼搏,以期早日打造出中国的海天核盾。
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研制潜对地导弹之前,我国有研制地对地导弹的成功经验。但是,潜射导弹并不是简单地把陆用导弹搬到潜艇上。潜艇空间有限,环境条件差,又是动体,潜射导弹必体积小、重量轻,能够在潜艇运动和浪、涌、流的干扰下保持姿态稳定,具有水密和气密保证,能够抵御潮湿、油雾、霉菌等有害因素的侵蚀,能够较长时间安全可靠地在潜艇上存放。研制潜地弹道导弹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
&大胆创新的总体方案――承担潜地导弹设计研制任务的是第七机械工业部某部。该部接受这一重任的时候,组建只有一年零七个月,要跨越近程单级阶段,直接研制两级中程固体导弹,面临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诸多困难。科研人员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研制固体导弹的经验与教训,确定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途径,即先用缩比导弹模型在水池内进行发射试验和水筒试验,然后研制一种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弹,直接在水下运动的艇上进行发射试验。
潜地导弹武器系统由战略核导弹和潜艇上的发射系统两部分组成。如何使导弹顺利出水,是整个研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美国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着手研究,他们谨小慎微地走了五步:陆上固定发射;陆上水池摇摆台发射;试验船水面发射;水下摇摆筒发射;最后一步才进行潜艇水下发射。这样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一道一道试验程序相衔接,在技术上比较稳妥,但实施起来毕竟动用设备太多,耗资太大,周期太长。美国潜地导弹上艇前就进行了上千发模型弹发射试验。我们在研制潜地导弹之初,也曾经有人按照这个路子设想过,计划在内陆靶场建造水池,安装浮船,设置造波装置等。经过上上下下反复研究和论证,最后还是确定舍弃全尺寸模型弹水池试验阶段直接从陆上进入艇上,在试验过程中使用的模型弹可以打捞回收,重复使用。这样,省去了建造陆上水池和配套设施的浩大工程,既快又省,是一个大胆创新的方案。
按照这个方案,海防导弹试验场建造出运载火箭陆上发射井。它是一个巨大的钢铁圆筒,垂直置于厚厚的水泥壁中,一半深深埋在地下,一半裸露在地面上。在发射井上,设计单位、生产单位、试验单位进行了多次试验。凡是要获得的数据,以及预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经过发射井实射模型弹来检验。
发射井上,充满了紧张和艰险。有一次,发射动力系统作比较实验,点火后,模型弹顺利出筒,但高压气体把发生器的弯管冲破,击碎了厚厚的水泥筒墙,个别配件飞溅出去,落在几十米之外的车上,把车顶砸出一个大窟窿。目睹这一险象的一名潜艇艇长说,此景若是在潜艇上出现,潜艇的钢壳一定会被击穿,那后果不堪想象。
即使不是点火发射,平时填弹、维修保养也以艰苦危险为伴。譬如模型弹装填时,有时会因某个小部位不合适被卡住,参试人员必须从发射筒口钻进去。壁缝极其狭窄,做任何一个动作,都变得非常困难,如果导弹稍有错动,人就会被挤成肉饼。又如模型弹里面有装水的橡皮囊,橡皮囊漏水,必须马上修补。补漏用胶毒性很大,接触后会产生累积性中毒。尽管如此,还是没有人怯场,一旦有任务,有情况,人们总是争先恐后往里冲。在这时操作的参试人员中,有人留下头昏的毛病,有人一只眼睛失明,至今没有恢复。
解决水下机动发射技术问题――解决水下机动发射的大量复杂技术问题,当时没有任何经验可惜鉴,也没有任何外国资料可参考。科技人员在相当简陋的研究条件下,边探索,边总结,走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成功之路。他们首先对导弹水中运动作理论分析,然后再用模型弹试验结果去修正。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计算和不同比例的缩比模型弹、全尺寸模型弹上千次试验,终于找到了导弹水下弹道计算的基本力学参数,摸清了导弹水中运动和出水的姿态变化规律,掌握了导弹水中运动复杂的受力情况。
改装发射潜艇――潜地导弹的载体是潜艇。从1968年开始,由海军装备部牵头,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发射潜艇的改装。首先在陆上对艇上导弹武器系统的设备进行各种试验,调试合格后,又拿到艇上进行单机调试,系统联调,包括静态、动态试验。改装以后又进行多种试验,不仅考核发射装置、发射动力系统、全武器系统的合理性和协调性及潜艇改装的质量,同时也培养了首批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人员及使用人员。
研制引导雷达――运载火箭出水后,速度极快,光学测量仪器来不及反映,就是普通雷达,因视角太小,也没有办法捕捉住目标。引导雷达的作用在于火箭刚出水的那一瞬间,立即捉到它,并把信号迅速传给其它测量装置,引导全部测量设备跟踪目标。显然,发射运载火箭,不能没有引导雷达。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制造引导雷达的先例。曾经立项,但不久即夭折下马。不久,海防导弹试验场勇敢地承担起这一任务。开头试验很不顺利,屡试屡败,一大半人中途灰心,陆陆续续跑回了试验场,最后剩下四五个人。还要不要把试验坚持下去?正当他们需要鼓励,需要支持的时候,从数千里之外的试验场有一股冷风吹来:“算了,搞不下去别硬撑,趁早撤回来吧”。
&&& 这四五个人横下一条心,试验要继续搞,而且非要搞成,要把腰杆挺得直直地回去。
引导雷达的研制,必须在原有一般雷达的基础上解决三个难题:一是解决圆极化问题。雷达电波有两种传播方式,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而这两种传播方式的雷达,都不适应运载火箭发射的要求,必须改装成“十”字型的、纵横交叉的圆形传播方式。二是解决数据输出问题,一般雷达只能看图像,通过荧光屏显示。而改装后的雷达,要能够把信号输入计算机。三是加速无线电随动系统,提高精度和增加稳定性。
&&& 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苦战,引导雷达终于研制出来了,原定主攻的三个难题都被突破,运回试验场进行检验,完全符合要求。
形成测控系统――测量、安全控制和信息传输系统,是完成水下发射试验任务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光学、无线电、雷达等测量设备,获取导弹出水后的各项飞行参数,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及时显示和判断导弹飞行状态。一旦导弹出故障,危及重要目标时,及时通过安全控制系统,将导弹在空中销毁。对它的要求是:信息灵、精度高、判断准、反应快,不能漏炸故障弹,也不能误炸正常弹。
&&& 为保证这一系统形成,海防导弹实验场成立了测控所。
设备的安装、联试、校正工作量很大。仅是测控中心大型计算机,正常情况下,从开始安装到投入使用起码需一年时间。测控所在电子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参试人员的大力协助下,在测量部队的配合下,夜以继日地奋战。
研究一套计算机应用软件,把数百台测量、安全控制、数据传输、计算机及外围设备有机地连接组成测控网,是测控系统的技术关键。编制软件人员边学边干,广泛涉猎弹道学、大地测量学、误差理论、光学测量、无线电测量、雷达、数字通信等十八门学科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先编拟出运算公式,再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经过四年多的顽强拼搏,完成了全套软件的设计任务。这套软件把整个测控系统的硬件设备连成一个整体,使各部分正常协调
工作。有了它,可以通过指挥中心的各种显示记录仪,随时了解导弹的飞行情况和运动轨迹。
解决通信传输问题――潜地导弹是潜艇在水下几十米发射的。潜艇下潜之后,怎样与指挥部联络?发射的瞬间信号如何传出去,这也是一个难题。
开头,设计人员曾考虑搞一部密封电台,或者设计一座小型报时台。权衡再三,均感不理想。后来,通过分析研究大量的国内外有关资料,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潜艇拖带浮筏天线的设想。围绕这个设想,他们反复进行论证。诸如天线能不能引出来,导线对电信号的消耗,潜艇并不能打洞等,他们都周密地进行计算研究。方案成熟后,交付造船厂制造。
这个通信浮筏,不仅解决了通信的传输问题,同时,也是发射艇在水下航行位置的可靠标记,给测量设备瞄准跟踪,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水下模拟弹发射试验成功――这一系列难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大量的陆上、水上和水下试验。特别是水下模拟弹试验,可以综合检验弹体、发射装置的可靠性,训练发射艇艇员、测控操作人员的战术技术动作。
在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等国家和军委领导的关怀下,模型弹准备进行首次水下试验。这时,潜艇部队的一位领导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譬如,运载火箭点火后,其固体火药喷射的烈焰摧毁力到底有多少?高温高压可能造成的后果如何?发射筒会不会残留火药产生第二次燃烧?运载火箭离艇产生的反作用力,会不会使潜艇撞海底,造成潜艇失控?模型弹一旦坠落会不会砸到潜艇上?……这些问题,都非同小可。有人就曾经指着潜艇说:“弄不好,这是一副铁棺材。”
其实,这些可能危及水下潜艇安全的问题,先前都作过认真的分析和测定。譬如对火焰喷射力、后坐力等,陆上试验中都掌握了一定的依据。对模型弹下落会不会砸艇,曾在南京长江大桥做过落水试验,证明入水深度在安全范围内,并且设置了控制弹体落水姿态和速度的装置……但研制试验人员还是认真地进行了复查和进一步论证。
试验推迟两周后,又按计划继续进行。发射潜艇拖带通信浮筏,在数艘舰艇的尾随下驶向发射试验海域。
潜艇按预定程序下潜,正准备进入发射阵位时,通信浮筏的牵引钢缆和通信电缆受风流影响,被推进器叶片打断,浮筏离开潜艇,飘荡在海面上。
出师不利还要不要继续试验?大家认为,兵务已经展开,空中、水上、水下已经全部封锁,不应该让抢到的时机轻易溜走。于是水上、水下重新作出协同规定,浮筏没了,潜艇系浮标作标志;电缆断了,改用天文钟校时;无线电通信中断,用水声通信机保持指挥。
潜艇重新就位,重新下潜。在发射深度,艇长把潜艇操纵得稳稳当当。“5、4、3、2、1,发射!”口令余音未落,模型弹从水下冲出水面,升到预定高度,然后安全落入水中,浮出水面。
潜艇上浮了,全体参试人员异常兴奋。他们知道,今日之举,已经叩开了潜地导弹最后胜利的大门。
此后,水下模型弹试验又进行了多次,取得了不同海情条件下的试验参数,验证了导弹发射动力系统设计的正确性,操作使用的安全可靠性,解决了发射装备水下均压和发射时艇的操纵平衡技术问题,为进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开辟了道路。
蛟龙出水震动寰宇
1982年3月,国防科工委和海军在召开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准备工作会议。会后联合向各参试系统下达指示:日24时前务必做好一切准备待命发射。
最后的决战时刻来到了。
为加强领导,在国防科工委和海军的领导下,成立了首区(发射区)和末区(溅落区)指挥部。首区指挥部由海防导弹试验场司令员田作成任指挥,副指挥中有航天工业部潜地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黄纬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末区指挥部设在“远望一号”测量船上,国防科工委所属测量部队司令员田震环任指挥。下辖测量群、护航警戒群,支援掩护群、空中支援群。
所有人员都在为这最后的一刻精心准备着――技术阵地是运载火箭装艇前进行各种检测和综合测试的场所。运载火箭从研制单位运到试验场,经过了长途运输颠簸,它的引爆系统、动力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和整个弹体,可靠程度如何,存在不存在问题,必须由技术阵地来把关。技术阵地的任务就是绝对保证运载火箭各部分都处于良好状态。这是运载火箭劈海冲天的最后一道关口。
技术阵地的官兵和技术人员非常清楚,运载火箭要从我国北部海区腾空,飞抵东海公共水域,一旦有误,后果无法挽回。于是,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同时编制了操作规程和测试细则,所有检测人员的动作都有章可依。他们一丝不苟,分别进行了头、体分解再装,单元测试、发动机探伤检查,分系统测试、匹配联试、全弹总检查、内外气密检查。一旦发现问题,他们就从头到尾检查,千方百计找到症结所在,直到把隐患、疑点排除为止。到9月30日之前,他们进行了无数次单项检查,30次总检查,15次出海合练。
承担水下发射任务的潜艇,任务极其艰巨。他们要对火箭进行射前检查,要使发射装置处于预备状态,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点准确地进入发射位置,并保持与指挥部不间断的联络,要高标准操纵潜艇,满足水下发射的各项要求。发射潜艇承担的任务技术相当复杂,仅火箭发射部门新安装的各种仪器就有140多台,操纵项目增加了1000多个,每个动作,都必须十分准确,稍有失误,即可能导致整个试验失败。
在艇长、政委的带领下,全艇艇员从日至9月7日,共出海37次,先后完成带火箭出海合练、海上发射筒开盖训练、协同匹配合练、海上发射程序演练,以及水下脱险训练,有力地保证了水下发射的成功。
――测控通信系统主要是通过光测、雷达测量、遥测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各种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如果发现火箭飞行不正常,危及航区重要目标安全时,要及时可靠地发出指令使之在空中自毁。
运载火箭的射向原定来我国西北地区沙漠腹地,后来考虑到潜地导弹助推器残骸坠落可能危及海上和陆地建筑设施,决策机构断然决定将试验航区改为沿海,射向为广海公海海域。射向改变,整个测控通信系统都必须随之调整,所有已经布定的测控站点要全部东移,仅需要重新铺设的海底电缆就有90多千米。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有关单位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他们边勘察设计,边搬迁施工,鏖战数月,提前完成测控通信系统的调整。此前此后,他们进行了40次合练、16架次动态校飞,131次对潜通信干扰试验,为运载火箭织就了天罗地网,发射运载火箭的指挥员们,可以“坐在大厅中,遥知云天外”。
――这次试验需要警戒的有首区,一级落区和末区三个海区。首区和一级落区在试验期间恰逢捕虾旺季,渔船 繁多,情况复杂。
在海军统一部署下,北海舰队共动用了各型舰船58艘,动用了舰船15艘、飞机19架,首区的防救部队先后出动救生船17艘次,在海上进行了历时47天的防救训练和授潜实兵操练。末区的测量、护航编队进行了一个月的近海演练,直升机进行了20个飞行日、1081次的着船训练。
日至22日,国防科工委和海军在又一次联合召开会议,总结前段试验准备工作,讨论了实施阶段的工作方案。会议要求按已确定的时间提前做好一切准备。
&&&& 9月23日9时23分至17时,参试兵力第一次全员合练,一次成功,整个过程各系统工作正常,安全无事故。
10月1日,新华社发布公告。公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日至10月26日,向北纬28度13分,东经123度53分为中心,半径为35海里圆形海域范围的公海发射运载火箭。为了过往船舶和飞机的安全,中国政府要求有关国家政府通知本国的船舶和飞机在当时时间每日9时至17时不要进入上述海域和海域上空。
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响过,潜艇解开四条系码头的缆绳,徐徐出港,在队队水面舰艇和观测船只的护卫下,威武雄壮地驶入大海。
10月7日15时14分1秒,随着指挥员“发射”口令下达,火箭发射出水,点火后突然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人们的情绪立即跌入低谷。
正当人们相对无语,沉默凝思的时候,16时10分,传来中央军委张爱萍副秘书长的声音:“告诉首区的同志们,特别是技术人员要适当休息,不要搞得过分疲劳,不要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所有的问题都要注意到”。以后又传来聂荣臻、徐向前两位副主席的指示:“既是试验就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要像我国女排夺冠军那样,胜不娇,败不馁,大家不要泄气,更不要埋怨,主要是总结经验,更好地进行技术检验,找到问题所在,以利再战,我们一定会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家再努力吧!”
军委首长的亲切宽慰和期望,使全体参试人员放下了思想包袱,从总设计师到工程技术人员,从指挥员到操作手,都开动脑筋,查找原因。运载火箭翻滚自毁的原因数天后被查出来,对第二枚火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0月12日14时50分,发射潜艇又一次进入10分钟准备。此时,潜艇在艇长的正确指挥下,稳稳地保持在预定的发射深度上。艇长面对能显示各主要岗位操作情况的显视器屏幕不断不达着各种口令,航海长一只手拿铅笔,一只手拿尺子,在海图上标志着潜艇的移位,声呐军士长眼盯荧光屏,耳辨声响,报告着海底的情况,水手长两眼注视着深度计,不断拨动升降舵的舵柄把手。
“8分钟准备!” “7分钟准备!” …… “2分钟准备!” “1分钟准备!”
发射控制台上表示发射条件全部满足的最后两颗信号灯亮了,指挥员大声报时“10……5、4、3、2、1”,“发射!”操作手屏住呼及,有力地按下 发射按钮。
一声轰响,海面上冲起几十米的水柱。火箭跃出海面,扶摇直上,以刺破青天的气势,向天际飞去,在海天之间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烟云。这时,海上、空中、地面上所有的测量仪器一齐捕捉、跟踪目标,遥测系统适时将火箭内部信息传递给指挥中心。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在指挥大厅的屏幕显示板上,火箭的图像渐渐变小,最后变成一个质点,有规律地向前移动。 …………
火箭准备地在预定海域溅落,弹头散出的染色剂把海水染成翠绿色。
消息迅速传给总指挥部,传给每一位参试者,人们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舰船汽笛长鸣,扩音器国歌高奏,在甲板上,在山头上,在操作岗位上,人们把双臂举过头顶,一遍一遍地欢呼胜利。
在指挥所里,大家涌到黄纬禄总设计师身边,纷纷向他握手祝贺。这位在我国航天事业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老专家,禁不住热泪盈眶。
张爱萍将军此时心情激荡,诗情奔涌,他当场填词一首: 浪淘沙 喜庆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形胜渤海边,浩荡无边,群龙追逐雪花翻。一代玲珑神工手,险峰敢攀。奇鲸龙宫潜,红火凌烟,虎啸腾飞破云山。哪怕狂激恶浪,雷震海天。(董凤纯)
&&& 《兵工科技》 2003年3期
【& &&】【 】
【 相关报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弹道导弹核潜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