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了三国里的陆逊孙尚香诱敌策略能不能连续发动两次?

拥有1个小站,订阅10个话题,关注29个小站
十 七年,塞北送酥一盒至。太祖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杨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众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 乎?& 众大喜,一扫而净。适荀彧有疾迟至,见盒,疑而问修:&此何物?&修对曰:&丞相所馈也,卿可自取。& 彧发之乃空器。
彧不自安,遂饮药而卒。时年五十。...&
十 七年,塞北送酥一盒至。太祖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杨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众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 乎?& 众大喜,一扫而净。适荀彧有疾迟至,见盒,疑而问修:&此何物?&修对曰:&丞相所馈也,卿可自取。& 彧发之乃空器。
彧不自安,遂饮药而卒。时年五十。谥曰敬侯。
后主敬哀皇后,车骑将军张飞长女也。初,建安五年,时夏侯渊有女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是敬哀也。
章武元年,时后主未立皇后,亮与群臣上言曰:&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甚贤,年十七岁,宜纳为正宫。&后主即纳之。后亮初亡,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不从,野有后主怀怨于葛公之议。
裴注引《敬哀别传》云:&飞之仪容,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渊之仪容,虎体蕴臂,彪腹狼腰,俱一时悍勇之士。&
操 与马超战于潼关。西兵悍勇,纵骑攻之,操军不敌,遂大溃而走。操杂于乱军之中,马超策骑疾追,乃大呼:&长髯者,曹操也。&操闻之大惊,割须弃袍,以旗角 掩面,方亡归本营。众来问安,操抚膝大哭:&倘使云长在侧,孤必不致此。&众将问曰:&关君侯武姿卓然,丞相颇思否?&操对曰:&吾思云长美髯也。&
明嘉靖朝间,兵部右侍郎范钦始建天一阁,置古善、孤本于其内,良加眷护,卷册至七万余。
时有仆役举烛不慎,阁中走水。护院不得以,遽以水泼浇。火既熄,范钦点检古本,有《三国志》与《范文正公集》两下交叠,页濡粘连,字多互篡。
范钦揭卷读之,见《诸葛亮传》上犹有洇迹。其上曰:&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关羽镇荆州,有女二人,一名嫣,一名容。孙权遣使求亲。关羽甚喜,然未知二女取舍,踟蹰未决。使者再三催之,关羽召二女于前,曰:&汉吴联姻,国之大事,汝谁可任之?&嫣时十四,有乃父之风,慨然出步应承。羽大喜,遂语于使者曰:&吾女嫣,能嫁权子。&
使者惊而未发,回转江东,具告孙权:&关将军辱之太甚,傲之太甚,竟言虎女焉能嫁犬子。&孙权怒,遂北降曹魏,合兵袭荆。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也。时燕赵之地,与江南方言钜异。北滞于沉浊,南失在浮浅,互不能通,多有听谬而错悖者。
曹操多疑,恐死后墓陵为人所掘,颁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不置陵寝,以百马踏平,上植青稗。至次年,无人知吾所栖也。&丕泣拜:&儿敢不从父命也。&遂从操令,不加砖石,不围墓穴,唯立石驼两对,石人一双于上,四时享祭。
备住荆州数年,一日席间在刘表之侧,忽慨然流涕。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表宴然自若,解曰:&玄德毋忧,汝抚之者,是吾髀也。&
操与绍相拒于官渡。绍谋士许攸投曹,夜入营帐,问彼粮谷。cao伪曰:&计一年之度。&攸曰:&明公欺我。&cao又曰:&半岁尚济。&攸不言,袖手冷笑。cao离席长谢:&止月余矣。然先生何以知之?&攸徐曰:&仆本不知,然观明公左右,便知粮蹙之状矣。&
《三国志&许褚传》曰: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从曹公讨袁绍於官渡,常侍左右。&
二 十四年,关羽率众攻曹仁於樊。于禁、庞德等救,皆没。曹公遣徐晃往救仁,又遣将军徐商、吕建诣晃。两军会于四冢。羽军势大,晃与之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 军事。须臾,徐商、吕建军至,晃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袁绍本妾生,常自介怀。适马超造绍,绍与之语:&恨不得嫡出,为公路诸小所嘲。孟起亦是庶出,必知吾心。&超从容对曰:&仆不为嫡出,不胜庆幸。&
《白虎通义.姓名》曰:&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魏 延在蜀中,每随亮出,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而亮为万全策,不许。延志不得伸,心积愤懑。而又与杨仪交恶,深怨葛氏偏袒太甚。凡数年,腹部辄绞 痛,发时汗如雨下,鞍马不扶。医者断曰:&将军情志所伤,忧思恼怒,而致横犯胃腑。此吞酸之症也。&延请其方,医者曰:&名姓或有碍。&
《魏延别传》云:&魏延,字馈阳,义阳人也。少时慷慨,于乡里乐善好施,多行义举,曾放言曰:&但有寸金,必馈吾乡。&故表字&馈阳&。后,人谓不祥,遂改之。
孟 德刺董不成,为陈宫所获。宫感其志,亲释之,随其行。中道宿吕伯奢之邸。陈宫早寐,独在一屋。而cao与伯奢联床抵足,共论夜话。伯奢曰:&窃闻黄土以其 仁厚,能负载万物。是故轩辕主后土之养气,而庇佑下人。卿欲效轩辕而甘负天下之兴亡乎?操慨然对曰:&操自当砥砺心志,荷负天下重责。宁使我负天下人,不 教天下人负我。&适宫起夜,只闻操对句后半,心不自安,遂弃操而去。
曹操大宴于许都,天子在席。宴酣之时,操持酒樽趣帝前,醉声曰:&陛下可知,设若无孤,天下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天子亦大醉,对曰:&袁本初、孙仲谋、刘玄德,与朕而将四矣!& 二人大笑,畅饮竟夜。次日醒觉,皆醺醺然,尽忘前事。左右无敢告之者,君臣亲善如初。&
咸丰间,川中有说书者名房正,尤擅说三分,书场因得名&三国草堂&。一日正自书场返家,惊觉其妻与邻人私通,遂缚至衙门。妻辩抗曰:&吾夫名房正,邻家名方政,名同音类。实是妾耳听差,乃被乘事,不是媾和。&&
时人闻之,做联一副张于书场左右,联曰:&
何分文长云长,皆为护蜀将&
无论孟德玄德,都是偷汉贼&
吴 主嫁妹于刘豫州,又多赠美人玩好,金玉锦绮,极声色犬马之能事,意以软困挫其志也。刘豫州留吴中凡三月,无不惬意。一日出游,适见江边青石一块,遂祝曰: &倘使吾能离脱东吴,勾返荆州,当一剑裂石。&言讫手起剑落,火光迸溅,青石两断,众皆称奇。豫州观之再三,乃曰:&或误中,何妨再试之。&
《古今名物通考 石篇》载:金陵有十字纹&恨石&,其上剑痕两条,传为三国时蜀先主所断。&
芒砀山中产异蛇,尖头扁腹,通体鳞青,土人皆呼之为陈思王。世有未解,有熟知风土者曰:&此蛇毒甚,每噬人,七步即毙,倒伏成尸,是以子建名之。&
建安中,西域有力士,黑面虬髯,勇戾敢斗,三十六国无能敌之者。遂随贾人入中国,遍访猛士。时人皆称蜀中有张飞者,有万夫不当之勇,冠杰中原。力士辗转至成都,先主使车骑将军迎之,不敌。先主惊曰:&不意此胡儿,竟赛吾弟!&
力士骄甚,返西域,每自夸矜曰:&以中土人物之盛,犹未吾匹也。当铭记之,以励子孙。&即更名&赛翼德&。后子孙繁衍,遂化大食俗名。
马超降刘备,旧非故人,而奉职甚尊。诸葛亮恐备旧部有不平之议,乃修书解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书既毕,令书佐抄录数份,分致关羽、张飞、黄忠处。
凉 州多骏足,皆麒骥之属。中平三年,董卓得凉种一匹,喜其雄骏,乃豢于营中,号曰赤菟。永汉元年,董卓进京,赠赤菟于吕布,使杀丁原。布得之甚喜,驰城飞 堑,每随驱乘;至建安三年,曹操诛布于徐,遂馈赤菟,以邀关羽,羽欣然纳之,不离左右。建安二十四年,吕蒙袭荆,羽败走麦城,行不及半日,为追兵所戮。赤 菟数日不食草料而死,世以&忠义&誉之。
《伯乐相马经》云:&马种如人,贵龀贵韶。寿逾三十、齿白者,纵麒骥骅骝,亦归羸驽,殆不堪用。&
明人《玉堂漫笔》载:正德朝有学子,仪姿雄正,貌颇堂皇,俨然文曲之相。及乡试,主考望之甚奇,遽取其卷读之,笑而批曰:&真河北名将也。&
生不明其意,有同窗以诗解曰:&可怜白马死,难免延津亡,河北真名将,到此梦黄粱。&
荀 湛问学于许,曹公设席宴之,矜夸曰:&孤虽戎不解鞍,亦重经学,麾下武人,无不精熟典籍。&荀湛试问曰:&仲尼诛少正卯事,众卿其意为何?&曹洪惊曰: &许下盗匪,非某所辖,请咨夏侯将军。&又问元让,夏侯惇独目圆瞪,拔刀喝叱:&仲尼何人,竟擅行戕杀!宜速付有司名正典刑。&荀湛略疑,又转问许褚,许 褚少赣,默然许久,方答:&不知,或是董卓遗党。&荀湛语于曹公,曹公怒,曰:&此必青州兵所为,彼黄巾旧部,军纪甚惫。&急召于禁责骂。于禁惶然不敢 言,口称万死。
后荀湛游学至南皮,谒袁绍,尽言其事。适绍讨曹,闻之大喜,遂传檄四方,中有文辞:&阉曹无德,凶暴放横,所过无不残破,前戮徐、泗之地,又使仲尼诛少正卯,天下壮士,宁不怀恨欤?&
《两晋学案》载:&汉季经黄巾之乱,千里荒殚,人物丧尽,学多不彰。&
蜀汉伐魏,军在五丈原,久不得进。诸葛遣使约战,司马宣王问丞相起居,而后叹曰:&食少事烦,安能久乎?&又问军中士气,司马宣王又叹:&事少食烦,安能久乎?&旬日,诸葛病薨,蜀军粮断,乃退。
国朝既兴,有夷人擅蹴鞠名贝利者访华,至成都,入武侯祠,独拜恒侯。众不解,贝利泣曰:&此故长官也,虽远必拜。&
《三国志张飞传》载:&益州既平,以飞领巴西太守。&
晋永宁元年,有氐族李特者,与兄弟李庠、李流作乱于蜀,与益州刺史罗尚战于广汉。李特使人大张旗纛,兄弟三人,皆称&赛诸葛&。晋军闻之,无不胆寒,自顾相谓曰:&葛公镇抚蜀中多年,魏吴不敢侧觑,一人而已!况今三葛乎?&遂漏夜遁走。
军入广汉城,有白首老吏,当街斥特:&诸葛丞相天纵之才,尔有何恃,大言若是?&特停缰,笑答曰:&吾擅弓矢,百步可散马蹄;大弟庠擅搏扑,可斗健儿五人;二弟流,长于骑,入险峻如履平地。此三者胜诸葛远矣。&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卒。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祭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十八路诸侯讨董,会于虎牢关。吕布横戟阵前,诸将震惶不敢前。惟张飞跃马搦战,矛指喝曰:&本著吕氏,又投丁原、董卓,真三姓家奴也!&吕布岿然不动,刘备上前,喝曰:&本著吕氏,又投丁原、董卓,真三家姓奴也。&西凉军俱大疑,以目瞋布,布为之气夺。董卓遂弃洛阳。
二十六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遂与袁绍相拒。时议绍军势大,惟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 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皆不足畏。& 《袁绍传》云:袁绍在河北,军中谋主以六子为佳:田丰,巨鹿人也;许攸、逢纪,南阳人也;审配,阴安人也; 辛评、郭图,颍川人也。《荀彧传》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二十七明永历年间,闽中有书生擅写志怪。建阳坊主余象斗爱其才,惟恐稿成不速,乃问:书约二十万言,卿每日可完字几何?& 书生对曰:可比三国时飞将军夏侯妙才。象斗大喜,遂不问。月余,索其稿,竟未成。《魏书》载:渊为将,赴急疾,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二十八初,绍欲伐曹,田丰阻谏,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械系之。绍军既有官渡之败,绍谓逢纪曰:&田别驾前谏止吾,吾惭见之。&纪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言&袁公若胜,吾大姓颠倒写。&&绍于是有害丰之意。&&二十九有 常山赵云者,性勇烈。先主既有新野之败,分兵潜行,异道会于江夏,约以飞鸽传书。军发数日,先主接云信曰:&江夏何在?&先主使孙乾标于舆图,回送云军 中。越数日,又得信曰:&江夏知矣,臣何在?&先主回书曰:&江夏之西。&又数日,云信曰:&臣见日自前出,莫非东乎?&先主大慰,俄而鸽又至:&面向既 东,背向必北!已催军疾行,不误约期。&先主惊,止之不及。《云别传》:云既陷乱军,七进七出,奋烈无加,曹军皆不敢近。&三十十 八年五月丙申,曹公进魏公,受九锡,曰:大辂玄牡、衮冕赤舄、乐则、朱门、纳陛、鈇钺、弓矢、秬鬯,并虎贲之士三百人常侍左右。 虎贲为汉帝所授,操颇有戒惧,恐谋害己身,常吩咐曰:&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虎贲慌取覆盖。操跃起拔戟斩 之,复上床睡;半晌方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虎贲?&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取戟名之&格虎大戟。&以示警惧意。自此无敢近者。 及薨,曹丕造&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置之墓穴,至今尚在。&之三十一一十八路诸侯,会于虎牢关。吕布横戟阵前,诸将震惶不敢前。惟张飞跃马搦战,矛指喝曰:&本著吕氏,又投丁原、董卓,真三姓家奴也!&吕布岿然不动,刘备上前,喝曰:&本著吕氏,又投丁原、董卓,真三家姓奴也。&西凉军俱大疑,以目瞋布,布为之气夺。董卓遂弃洛阳。&之三十二诸葛亮初治蜀,以汉德地险,命杨仪督工凿石架空,修造阁道,以通行旅,又倚崖砌石为门,号曰剑阁。适魏延统军出关,观此形胜,赞曰:&此隘可为雄壮矣。&左右曰:&此杨长史所筑。&魏延又赞:&果然人如关名&&之三十三关羽镇荆州,适北上讨曹,临征问马良凶吉。良擅卜乩,即批曰:天下三分,各有其一。羽笑曰:此吾兄命数,非某也,先生谬矣。后羽败亡于临沮,权葬其躯,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长安,刘备又立衣冠冢于成都。大众始悟马良之灵机。&之三十四刘备伐吴,军有十数万,皆屯于猇亭。吴主拜陆逊都督,临发秘嘱:蜀道艰险,转运不宜。卿此去可觇其粮草,便宜击之。月余,逊有书信致:彼火烧连营,我军宜守。吴主惑,还书曰:都督谬矣,火烧连营,岂不宜攻乎?逊书又致:彼营之中,无不满屯火烧,接连数十里。粮草优足,实不能攻。&《三国志 先主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注:涿郡,今涿州也,属河北。&之三十五刘 备伐吴,军有十数万,皆屯于猇亭。陆逊当之,月余,逊有书信致:彼火烧连营,我军宜守。吴主惑,还书曰:都督谬矣,火烧连营,岂不宜攻乎?逊书又致:彼营 之中,无不满屯火烧,接连数十里。粮草优足,实不能攻。吴主甚忧,问计于群臣:&孤欲求和,卿等谁可任之?&又环顾诸人脸色,笑曰:&非子瑜不能当此 任。&&诸葛瑾,字子瑜。瑾面长似驴,常为孙权所嘲。&
陈寿三国志,惟著纪传,未立表志,学者病之。后儒辑补者:仅洪亮吉之三国疆域志,侯康之三国艺 文志,洪啮孙之三国职官表,其兵志仍付阙如。夫魏蜀之兵,上符两汉,可无具论;若乃东吴之兵,性质制度,最为特异,固不可以无纪。诸书涉及吴兵者:惟宋陈 傅良历代兵制(卷三),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三),所述较详。顾陈氏於吴兵特点如兵多异族,为长江下游...&
陈寿三国志,惟著纪传,未立表志,学者病之。后儒辑补者:仅洪亮吉之三国疆域志,侯康之三国艺 文志,洪啮孙之三国职官表,其兵志仍付阙如。夫魏蜀之兵,上符两汉,可无具论;若乃东吴之兵,性质制度,最为特异,固不可以无纪。诸书涉及吴兵者:惟宋陈 傅良历代兵制(卷三),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三),所述较详。顾陈氏於吴兵特点如兵多异族,为长江下游开化之基础;诸将多得私有其兵,为封建制之变形, 皆属茫然,甚至叙列兵种,仅及解烦,敢死,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武射吏,及诸王兵,而遗羽林,无难,绕帐,帐下,武卫,五校,虎骑,马 闲,外部,中军,营下,太子,子弟,诸将,地方诸兵,以及介於兵与农工之间之屯田,作士。马氏徒袭取陈说,略加疏证。陈实管窥,马殊因陋矣。&&
余窃不自揆,搜罗比次,成三国吴兵考。匪欲载笔立言,远追承祚;聊复补苴罅漏,近跻北江云。&&
内容纲要&&
⒈兵数之消长&& A.初仅募兵数百&& B.极盛时不下三十万&& C.降晋时仅见兵二十三万&&
⒉异族兵之众多&& A.先后所得异族兵不下十六万人&& B.内山越不下十三万人&&
⒈吴兵分五类:&& A.中央兵&& a.主备都下宿卫&& b.解烦,敢死,&&皆中央兵。&& B.地方兵&& a.罕与远征&& b.分二种:&& 甲.郡兵&& 乙.县兵&& C.诸将兵&& a.分隶诸将&& b.屯戍江浒,镇摄内地。&& D.诸王兵&& a.护卫诸王&& b.王给三千兵&& E.准兵&& a.介於兵与农工之间&& b.分二种:&& 甲.屯田&& 乙.作士&&
⒉吴兵种类表&&
⒈聚兵之方式&& A.胁诱&& B.俘获&& C.招募&& D.征集&&
⒉世兵制&&
⒈平时统督&&
⒉战时统督&&
⒈诸将兵之授给&& A.多由主授&& B.人数由数百至数千不等&&
⒉诸将兵之传袭&& A.以长子袭领为原则&& B.诸将既经授兵,至少能终身将之。&&
⒊吴诸将兵传袭表&&
⒈沿江要镇&& A.镇名&& B.镇将及戍兵&&
⒉内地要区之镇摄&&
⒈奉邑之性质&&
⒉奉邑表&&&&Ⅰ、兵数&&
孙策初起,仅募兵数百。&
证一三国志吴志孙策传:&策舅吴景时为丹阳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 证二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策遂诣丹阳,依舅得数百人。&&&
后得父坚部曲千馀人。&
证一孙策传:&(袁)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 证二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术以坚馀兵千余人还策。&&&
及攻刘繇,未渡江,众五六千,&&
证孙策传:&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
既渡江破走刘繇,众至数万,&&
证一孙策传注引江表传:&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证二吴志周瑜传:&策&&乃渡江,&&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
刘繇死,策复得繇余众万余人。&&
证吴志太史慈传:&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会袁术部曲为庐江太守刘勋所得,&&
证一孙策传:&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 证二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术死,术从弟胤,女婿黄猗等,畏惧曹公(曹操),不敢守寿春,乃共舁术棺柩,扶其妻子及部曲男女,就刘勋於皖城。&策阴袭拔庐江,尽得术部曲三万余人。&&&证一孙策传:&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 证二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策西讨黄祖,行及石城,闻勋轻身诣海昏,便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於彭泽待勋,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皆徙所得人东诣吴。&&&
又大破勋於沂,收得勋兵二千余人,&&
证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贲辅又於彭泽破勋,勋走&&至沂筑垒自守,&&策动复就攻,大破勋,勋&&北归曹公&&策收得勋兵二千馀人。&&&
迄策之没,东吴之众当达十万矣。&&
孙权嗣立,先后得山越兵不下十三万人。计:贺齐所得,不下二万余人,&&
证一吴志贺齐传:&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齐&&连大破之,&&料出兵万人。&&& 证二贺齐传:&建安&&十八年,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众万余人。齐讨平之,诛其首恶,余皆降服,拣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案拣得之兵不下数千人。&& 证三贺齐传:&建安&&二十一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始安疑为安吴之误。&)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阳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
陆逊所得,不下四万人,&&
证一吴志陆逊传:&会丹阳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所得精卒,当不下三万人)&& 证二陆逊传:&嘉禾&&六年,中郎将周祗乞於鄱阳召募,事下问逊。逊以为&&不可与召,恐致贼寇,而祗固陈取之。郡民吴遽等果作贼杀祗,攻没诸县,豫章,庐陵宿恶民?应遽为寇。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
凌统所得约万余人,&&
证吴志凌统传:&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余人。&&&
全琮所得,当达三万人,&&
证一吴志全琮传:&后权以(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因开募召,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 证二全琮传:&丹阳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余人。权召琮还牛渚,罢东安郡。&&&
诸葛恪所得约四万人。&&
证吴志诸葛恪传:&恪以丹阳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馀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皆以为难。&&恪盛陈其必捷,权&& 拜恪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恪到府&&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
又得南蛮兵二万馀人。&&
张承得长沙山寇万五千人,&&
证吴志张昭传:&承(昭子)&&出为长沙西部都尉,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
陆胤得交州夷八千余人。&&
证 吴志陆凯传:&胤字敬宗,凯弟也。&&赤乌十一年,交趾、九真夷贼攻没城邑,交部搔动。以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胤入南界,喻以恩信,务崇招纳。高凉渠帅 黄吴等支党三千余家皆出降。引军而南,重宣至诚,遗以财币。贼帅百余人,民五万余家,幽深不羁,莫不稽颡,交域清泰。就加安南将军。复讨苍梧建陵贼破之。 前后出兵八千余人以充军用。&&&
东吴先后所得异族兵,不下十六万人。&&
唬亭之役,俘蜀兵不下万人。&&
证吴志孙权传:&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案投兵降首者,当不下万人。&&&其诸将随时增募,不可胜计。&&
例一吴志孙瑜传:&建安九年,领丹阳太守,为众所附,至万余人。&&& 例二吴志鲁肃传:&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
迨诸葛恪伐魏,用兵至二十万,合留守者计之,东吴之众,当不下三十万矣。&&
证诸葛恪传:&於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然自兹以降,诸兵寝耗。恪之伐魏,即丧其士卒太半。&&
证吴志孙亮传:&恪率军伐魏,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
然后若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等以三万人救诸葛诞於寿春,鲜得归者;&&
证一吴志孙琳传:&魏大将军诸葛诞举寿春叛,保城请降。吴遣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等帅兵三万人救之。魏镇南将军王基围诞,钦等突围入城,魏悉中外军二十余万增诞之围。&&& 证 二通鉴七十七魏高贵乡公纪下:&(全)怿等帅其众数千人开门出降。&&(文)钦素与(诸葛)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司 马昭身自临围,&&四面进军,同时鼓噪登城,&&克之。&&吴将于诠&&冒陈而死,唐咨,王祚等皆降,吴兵万众,器仗山积。&&昭&&一无所杀,分布三河 近郡以安处之。&&&
孙壹,孙楷,孙秀之出奔,以其部曲或亲兵俱去;&&
证一吴志孙奂传:&(孙)琳遣朱异潜袭壹,(奂子)&&壹&&率部曲千余口&&奔魏。&&& 证二吴志孙韶传:&楷(韶子)&&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归晋。&&& 证三吴志孙匡传:&秀(匡孙)&&夜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奔晋。&&&
步阐乱后,西兵益减;&&
证陆逊传:&抗(逊子)&&上疏曰:&&&臣往在西陵,得涉逊迹,前乞精兵三万,而至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
孙皓发兵以营宫室,宜多死叛。&&
证一陆凯传:&先帝战士,不给他役,&&今之战士,供给众役,廪赐不赡。&&& 证二吴志华覆传:&皓更营新宫,&&上疏谏曰:&&&江南精兵,北土所难,欲以十卒,当东一人。&&如此宫成,死叛五千,则北军之众更增五万。&&&&&&
故值吴之亡,仅见兵二十三万云。&&
证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王)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二[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 上贴:&海娜海沦4&发布日期:&&& Ⅱ、兵种&&
东吴之兵,可分五类:A.中央兵,B.地方兵,C.诸将兵,D.诸王兵,E.准兵是也。&&
中央兵可分十八种:&&
⒈羽林兵,&&
证一吴志顾雍传:&承(雍孙)&&拜骑都尉,领羽林兵。&&& 证二张昭传:&休(昭子)&&后为侍中,拜羽林都督。&&& 案:羽林兵,汉武帝太初元年初置,(汉书百官公卿表)吴盖因汉制置。&&
⒉无难兵左右部,&&
证一吴志陈武传:&时有盗官物者,疑无难士施明。&&& 证二孙权传注引吴历:&无难督虞钦&&& 证三吴志孙和传:&无难督陈正&&& 证四晋书周处传:&孙皓末,为无难督。&&& 证五孙琳传注引江表传:&孤当自出临桥,帅宿卫虎骑,左右无难一时围之。&(孙亮与全纪密谋之语)&& 证六陈武传:&迁表(武子)为无难右部督。&&& 案:无难兵,吴置。名无难者,当~云其兵精锐,战无所难也。&&
⒊解烦兵左右部,&&
证一吴志胡综传:&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立解烦两部,(徐)详领左部,综领右部督。&&& 证二陈武传:&子修&&为解烦督。&&& 案:兵名解烦者,当谓善战足以解除烦难也。&&
⒋绕帐兵,&
证一吴志孙贲传:&邻(贲子)&&在(豫章)郡垂二十年&&召还武昌为绕帐督。&&& 证二吴志步骘传:&阐(骘子)继业为西陵督,&&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 案:绕帐兵,吴置。名绕帐者,疑初置於出征时,后遂长备宿卫也。&&
⒌帐下兵左右部,&&
证一陆逊传:&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证二吴志张温传:&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五千人付之。&&& & & && &&案:帐下兵,吴置。既有右部,推知必有左部,名帐下者,疑亦初置於出征时,后遂常设也。&&
⒍武卫兵,&&
证一孙綝传:&武卫士施朔,又告綝欲反有徵。&&& 证二吴志孙峻传:&孙权末,徙武卫都尉,为侍中。权临薨,受遗辅政,领武卫将军,故典宿卫。&&& 案:两汉置卫士,(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吴盖仿汉制置武卫士。&&
⒎五校兵,&&
证一陈武传:&及权统事,转督五校。&&& 证二吴志潘璋传:&合肥之役,&&权甚壮之,拜偏将军,遂领百校,屯半州。&(潘眉三国志考证:&百校当为五校&。)&& 案:西汉时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兵。(汉书百官公卿表)东汉时省并中垒,胡骑,虎贲三校尉,仅置五校尉,号为五营。(续汉书百官志)吴盖因汉制置五校兵。又吴志孙和传有&五营督陈象&,则五校后当更称五营。&&
⒏虎骑兵,&&
证孙綝传注引江表传:&宿卫虎骑&&& 案:虎骑兵,吴置。诸葛恪传有骑督刘承,承所当即虎骑兵,故承后与孙亮同谋讨孙綝,亮即欲以虎骑,无难等兵围CHEN焉。(孙綝传,孙綝传注引江表传)&&
⒐马闲兵左右部,&
证吴志吕范传:&据(范子)&&入补马闲右部督。&&& 案: 西汉有龙马,闲驹,&&五监,长丞,属太仆,(汉书百官公卿表)东汉省。(续汉书百官志)吴马闲左右部,当由龙马,闲驹得名,而实为骑兵。盖以无难左右 部,解烦左右部,帐下左右部之例绳之,知马闲左右部为兵而非畜;(洪NIE孙三国职官表亦以马闲右部督为领营兵之官。)从马闲之名观之,又可知为骑兵 也。}&&
⒑外部兵,&
证一孙权传注引吴历:&(马)茂本淮南锺离长,而为王凌所失,叛归吴,吴以为征西将军九江太守外部督,封侯,领千兵。&&& 证二孙琳传:&外部督朱损&&& 案: 外部兵,吴置。洪饴孙三国职官表以外部督为出征时设,不常置,实误。考马茂朱损,一以谋逆被诛,一以受诬见杀,死时均以外部督在建业,并未出与征伐,(孙 权传注引吴历,孙綝传,孙休朱夫人传。)可知外部督实常设之官,非出征临时所置;而以无难&&等督之例绳之,又可知外部督所统即外部兵也。&&
⒒中军兵,&&
证一孙CHEN传注引江表传:&卿父(指全尚)作中军都督。&&& 证二吴志孙休传:&永安元年冬十月壬午,诏曰:&&&其以&&武卫将军恩(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 证三孙休传:&永安元年&&十二月&&己巳,诏以左将军张布讨奸臣,加布为中军督。&&& 案:中军兵,吴置。孙綝之求出屯武昌,孙休允其尽率所督中营兵万余人赴镇,(孙綝传)其时綝为丞相,直接未有所统,中营兵当系綝弟孙恩所统中军兵之或称,綝未成行,俄被诛戮,恩亦坐死,张布遂继为中军督。洪NIE孙三国职官表以中军督为出征时设,非常置,误。&&
⒓营下兵,&&
证吴志朱然传:&绩(然子)&&迁偏将军营下督,领盗贼事。&&& 案:营下兵,吴置。洪NIE孙三国职官表以营下督为出征时所设,非常置,实误。考绩为营下督,孙权子鲁王霸尝至廨就之坐,若营下督非常设之官,而为出征临时所置,安得有廨,又安能兼领都下盗贼事哉。(朱然传)&&
⒔太子兵左右部,&
证吕范传:&(孙)权寝疾,以据(范子)为太子右部督。&&& 案:东汉有太子中盾一人,主周卫徼循,太子卫率一人,主门卫士。(续汉书百官志)吴盖因汉制置太子兵。&&
证一吴志陆逊传:&抗(逊子)令&&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徐)胤。&&& 证二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二月&&壬戌,(王)浚又&&杀&&(吴)水军都督陆景。&&& 证三晋书王浚传:&太康元年&&二月&&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 证四锺离牧传注引会稽典录:&晋军平吴,徇(锺离徇)领水军督,临阵战死也。&&&
案:汉於郡国置楼船,即水军,(文献通考兵考八)吴滨江立国,兵多习於水战,所谓水军,当系专事水战者也。&& & & && && ⒖敢死兵,&
证韩当传:&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讨丹阳贼,破之。&&& 案:敢死兵,吴置。&&
⒗车下虎士,&&
证吴志甘宁传:&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 案:车下虎士,吴置。&&
⒘武射吏,&&
证一步骘传:&建安十五年,出领鄱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 证二吴志骆统传:&出为建忠中郎将,领武射吏三千人。&&& 案:武射吏,吴置。&&
⒙子弟兵是也。&&
证一孙亮传:&亮&&科兵子弟年十八已下十五已上,得三千余人,选大将子弟年少有勇力者为之将帅,&&日於苑中习焉。&&& 证二孙綝传:&陛下(指孙亮)顷月以来,多所造立,&&取兵子弟年十八已下三千余人,习之苑中。&&& 案:孙亮寻废,子弟兵当同罢。&&
地方兵可分二种:&&
⒈郡兵,&&
例吴志黄盖传:&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⒉县兵是也。&&
例贺齐传:&郡(会稽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 案:步骘传:&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所谓义士,当系临时志愿兵,非地方常置。孙皓传注引~干宝晋纪:&丹阳太守沈莹&&领丹阳锐卒刀楣五千,号曰青巾兵。&所谓青巾兵,实以服饰略异故名,非特置。&&
诸将兵人统一部,部冠统将之名以资区识:&&
或称某人部曲,&&
例孙韶传:&权&&见韶甚器之,即拜承烈校尉统河(韶伯父)部曲。&&&
或称某人手下,&&
例朱桓传:&异(桓子)乃身率其手下二千人掩破(文)钦七屯,斩首数百。&&&
或称某人众,&&
例陆逊传:&抗(逊子)&&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
或称某人军,&&
例吴志吕蒙传:&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余尽以属蒙。&&&
或称某人兵,&&
例吴志潘浚传注引吴书:&(芮)玄兄良&&卒,玄领良兵。&&&
或称某人业,&&
例朱然传:&然卒,绩(然子)袭业。&&&
其部兵中特为统将亲厚者,复有亲兵,健儿之目云。&&
例一孙匡传:&秀(匡孙)遂惊,夜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奔晋。&&& 例二甘宁传:&宁&&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 例三凌统传:&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
诸王兵,孙皓时始置,王三千人,计二十二王,总数达六万六千人。&&
证一孙皓传:&改封淮阳为鲁,东平为齐,又封陈留章陵等九王,凡十一王,王给三千兵。&&& 证二孙皓传:&立成纪宣威等十一王,王给三千兵。&&& 准兵有屯田及作士二种。&& 证孙权传:&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
吴兵之复杂,盖有如上述者。&&
中央兵主备都下宿卫,亦常出与征讨,或屯戍要地;&
案:如无难,(诸葛谨传)解烦,(韩当传)绕帐,(张温传)帐下,(张温传)五校,(潘江传)敢死,(韩当传)诸兵及车下虎士,(甘宁传)武射吏,(步骘传)水军,(陆逊传)均尝出与征讨或屯戍要地。&&
地方兵以守土为专职,罕与远征;&&
案:诸葛恪大发州郡二十万众以伐魏(恪传),实为创举。其步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骘传),所统非常置,兹不具论。}&&
诸将兵平时则屯戍江浒,镇摄内地,有事则与征讨;(参看后统督,授袭,屯戍诸节)。&&
诸王兵卫护诸王,亦以箝制诸将;&
案:孙皓初置诸王兵,适在步阐乱后一年,明系对诸将不信任之故,不然,诸王幼冲,何需多兵哉。(参看孙皓传,陆逊传)&&
准兵介乎兵与农工之间,所以备粮储给百役;&
案:吴战士不给他役,又虽附带从事耕种,所获或不足食。屯田者,介乎兵农之间,所以备粮储,濮阳兴曾建取屯田万人以为兵,实足明其性质。作士者,介乎兵工之间,所以给百役也。(参看陆凯传,孙休传。)&& & & && && 又诸兵除诸将兵外,统将概不得私有之,(诸将兵之私有,详后授袭节)斯吴诸兵之大较也。作吴兵种类表。&
吴兵种类表&&
_________郡兵&& _____地方兵______|_________县兵&& |_________羽林兵&& ||_________无难兵&& ||_________解烦兵&& ||_________绕帐兵&& |_____诸将兵|_________帐下兵&& ||_________武卫兵&& ||_________五校兵&& ||_________虎骑兵&& ||_________马闲兵&& 吴兵_____|_____中央兵_________|_________外部兵&& ||_________中军兵&& ||_________营下兵&& ||_________太子兵&& ||_________水军&& |_____诸侯兵|_________敢死兵&& ||_________车下虎士&& ||_________武射吏&& ||_________子弟兵&& |_____准兵________________屯田&& |_________作士&&
Ⅲ、聚集&&
吴兵之聚集,或由胁诱,&&
例一陆逊传:&遂部伍东三郡(丹阳,吴郡,会稽,)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 例二全琮传:&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余人。&&& 附言胁谓胁取,如例一;诱谓招诱,如例二。&&
或自俘获,&&
例孙权传谓猇亭之役,大破蜀兵,&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
或从招募,&&
例潘璋传:&权奇爱之,因使召募,得百余人,遂以为将。&&& 或以徵集。&& 例胡综传:&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立解烦两部。&&&
其自胁诱俘获招募而得之兵甚众,&&
案:可参看前兵数节。&&
至徵集在汉虽为常法,(文献通考兵考二)而吴则以平民畏苦兵役,(骆统传统疏)料取之兵,为数实微,&&
案:吴料取兵数见於纪载者,仅胡综料出之六千人,(综传)陈表料出之数百人。(陈武传)&&
故吴兵之分子以异族,旧兵,俘虏,及勇健之徒应募从军者为多云。吴兵多为世兵,有三特点:&&
一、兵民有别,&
案:陆逊传谓:&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又贺齐传谓:&拣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又陈武传谓&初表(武子)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皆辄料取以充部伍,所在以闻,权甚嘉之,下郡县料正户羸民以补其处。&均足证。&&
二、终身为兵,&&
案:吴兵鲜见退伍者,骆统传载统疏有云:&且又前后出为兵者,生则困苦,无有温饱,死则委弃,骸骨不反。&足证吴兵多终身服役不得退伍也。&&
三、世代为兵。&&
案: 陈表有复人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皆料取为兵,孙权令郡县料正户羸民以补其处,(陈武传)是兵既入伍,举家随之,否则壮丁虽去,老弱犹在,何待他料羸民以 补其处哉?且表因简视其人,(&人&当谓成年男子也。)皆堪好兵,故悉料取,劲锐无遗,(陈武传)更知每家被征者或不止一丁,必有父子兄弟同隶行伍。又贺 邵传载邵疏有云:&又江边戍兵,远当以拓土广境,近当以守界备难,宜时优育,以待有事,而征发赋调,烟至云集,衣不全短褐,食不赡朝夕,出当锋镝之难,入 抱无聊之戚,是以父子相弃,叛者成行。&足证吴兵多世代服兵役也。盖略同於春秋齐之国兵,(非乡兵)所谓士之子常为士云。(国语齐语)&& 上贴:&海娜海沦4&发布日期:&&& Ⅳ、统督&
吴中央各种多置有督,&&
案:可参看前兵种节。&&
其上复有中左右三典军,&&
证一张昭传:&休(昭子)&&后为侍中,拜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 证二孙皓传:&左典军万郁&&& 证三贺邵传:&孙皓时,入为左典军。&&&
诸将兵分隶诸将,&&
案:可参看后授袭节。&&
地方统於郡县长吏;此平时统督也。&&
案:可参看前兵种节。&&战时有大都督,&&
证陆逊传:&权&&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逆(曹)休。&&&
证吴志孙皎传:&以卿(指吕蒙)为大督,命皎为后继。&&&
左右督,&&
证一吴志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 证二朱桓传:&全琮与桓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击(曹)休。&&&
前部大督,&&
证周瑜传:&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 & && 前部督,&&
证甘宁传:&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注引江表传:&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
右部督等,&&
证凌统传:&从往合肥,为右部督。&&&
以督出征之兵,不常置,亦不备置。&&
案:出征之兵,指中央兵及诸将兵而言,中央兵之出征,已见前兵种节,诸将兵之出征,为例颇多,如凌统军之从征合肥,(凌统传)韩当军之从征刘勋(韩当传)吕蒙军之从征皖城,(吕蒙传)&&之类是也。&
至诸王兵及准兵之统督,无关宏旨,兹不具论云。&& 上贴:&海娜海沦4&发布日期:&&& Ⅴ、授袭&&
吴有授兵诸将之制,所授兵数,或为二千人,&&
例一韩当传:&授兵二千,骑五十匹。&&& 例二朱桓传:&授兵二千人。&&& 例三周瑜传:&策亲自迎瑜,&&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或为一千人,&&
例一朱然传:&授兵一千人。&&& 例二周瑜传:&胤(瑜子)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
或为五百人,&&
例一陈武传:&修(武子)&&拜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 例二徐盛传:&以为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
或为四百人,&&
例陈武传:&敖(武孙)年十七,拜别部司马,授兵四百人。&&&
或多至数千人,&&
例一全琮传:&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 例二董袭传:&拜别部司马,授兵数千。&&&
或人数不可考,&&
例一潘浚传:&拜浚辅军中郎将,授以兵。&&& 例二周泰传:&署别部司马,授兵。&&& 例三蒋钦传:&拜别部司马,授兵。&&& 例四甘宁传:&遂授宁兵。&&&
因才而任,不得一律。&&
诸将有功绩者,往往增授以兵,&&
例一甘宁传:&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敌惊动遂退。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例二凌统传:&拜偏将军,倍给本兵。&&& 例三程普传:&策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等,转下秣陵,湖熟,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骑五十匹。&&& 例四吕范传:&后从策&&俱东渡,&&策&&收笮融,刘繇余众,增范兵二千,骑五十匹。&&& 例五吕蒙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不必限於原额也。&&
兵经授给诸将,即为诸将兵;惟诸将兵不尽出於授给,有全部为统将招诱敌军溃卒而得者,&&
例吴志孙桓传注引吴书:&桓&&从讨关羽於华容,诱羽余党,得五千人,牛马器械甚众。&&& 案:桓时为武卫都尉,(桓传注引吴书)所领乃中央兵,吴未受兵於彼也。&&
有一部分为统将受兵前所固有者,&&
例一吕范传:&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 例二甘宁传:&於是归吴。&&& 案:宁传注引吴书谓宁将僮客八就刘表,观表事势,终必无成,欲东入吴,黄祖在夏口,军不得过,乃留依祖三年,客稍亡,祖都督苏飞白宁为邾长,俾便东去,宁之县,招怀亡客并义从者,得数百人,是宁归吴时,已有数百人也。&&
有一部分为统将受兵后随时募得者,&&
案:如鲁肃传谓肃&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是也。&&
授给复有直接间接之别,&&
案:直接授给,谓由主授给,前举诸例,均直接授给也;间接授给,谓由长官授给,如锺离牧传注引会稽典录载牧语有云:&陆丞相讨鄱阳,以二千人授吾。&是也。&&
然出於授给者实较不出於授给者为多,直接授给亦较间接授给为常也。&&
诸将兵例得归统将私有,生则终身将之,&&
案:朱异,蒋休等之失兵,皆有其特殊原因。(参看朱桓传,蒋钦传)&&
没则由亲属袭统,&&
案: 如凌统死,二子幼,孙权养之宫中,命骆统暂统其众,后封凌统长子烈亭侯,还其故兵;(凌统传,骆统传)又吕蒙传谓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 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王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又孙皓传注引襄阳记载沈莹语有云:&我上流诸军,&&名将皆死, 幼少当任。&又诸将子弟之得袭兵者曰袭业,(孙奂传,全琮传,朱桓传)其初袭兵后以罪废者曰失业(蒋钦传):均足证亲属袭统,实为当时通则。其亲属弗克袭 统者,多有特殊原因,如周瑜临殁,荐鲁肃以自代,(鲁肃传)鲁肃子淑为遗腹子,(鲁肃传)甘宁子坏以罪徙会稽(甘宁传)是也,实无碍於通则。&
(一)风雨飘摇,孙权托孤:
回顾吴国内乱,我们不难发现,一切纷争都始于孙权废长立幼&&即吴国的太子之争。然而废长立幼只是孙权晚年的犯下的众多错误之一。可以这么说,正是孙权晚年的一系列错误为后来吴国内乱埋下了地雷。换言之,孙权晚年的一些错误的决定正是其去世后吴国内乱之源。
孙权的这些错误主要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其一,就是废长立幼。
(一)风雨飘摇,孙权托孤:
回顾吴国内乱,我们不难发现,一切纷争都始于孙权废长立幼&&即吴国的太子之争。然而废长立幼只是孙权晚年的犯下的众多错误之一。可以这么说,正是孙权晚年的一系列错误为后来吴国内乱埋下了地雷。换言之,孙权晚年的一些错误的决定正是其去世后吴国内乱之源。
孙权的这些错误主要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其一,就是废长立幼。
在模范太子孙登去世后,诸子之长的孙和被立为太子。如果让孙和即位,吴国很难出现后来混乱的政治局面。因为孙和年纪比较大,阅历也比较丰富,而且孙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接班人。然而,孙权先是自己为太子制造了一个对手&&鲁王孙霸,使得吴国党争十分激烈,然后自己又听信谗言逐渐疏远了太子。最后,还做出了废长立幼的决定,立了一个只有八岁的小孩子做太子。很显然,孙权只看到了周公、霍光的故事,却没有真正理解主幼国疑的道理。这是孙权晚年的最重大的错误决定。
其二,就是不纳忠言,刑罚苛刻。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孙和废立》一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太子和鲁王之间的太子之争。其实,这场太子之争完全是孙权自己造成的。如果他能早早明确嫡庶之分、君臣之别,鲁王也不会觊觎太子之位,更不会让一群人把鲁王当作奇货可居的投资品。其实,当时不是没有人提过建议,很多朝廷众臣都提过建议,但是孙权就是不听。这中间包括丞相陆逊、骠骑将军朱据、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尚书仆射屈晃等人。孙权不仅不采纳忠言,反而对这些提出正确建议的大臣处以非常严厉的责罚: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诛&;太常顾谭等人流放交州,卒于贬所;大将朱据被贬,外放地方上做了个郡丞的小官;连孙权的侄女婿、丞相陆逊也被孙权屡次遣使申斥,忧愤而终。由此事我们也可看出,晚年的孙权已不像从前那样英明神武了。
其三,就是用人不当,所托非人。
首先,我们说说孙权晚年的用人。孙权晚年前后重用过的人中,就有像中书典校吕壹、中书令孙弘这样的权臣酷吏。在这些人的操控下,吴国很多贤臣志士都蒙受了冤屈,或贬或诛。这样的用人和孙权早年重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诸葛瑾那时的用人有着天壤之别,这种用人情况恰恰反映了孙权晚年多疑的心态。吕壹、孙弘等人正是投其所好,捕风捉影,陷害忠良,借以官运亨通的。换言之,正是孙权晚年逐渐走向昏聩导致了朝廷上人人自危。小到人事任免,大到太子废立,无不与此相关。其次,我们说说孙权托孤的人选。孙权托孤一共选了五位大臣: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这些人我们都在前文中或多或少提到过,在此我们再总结一下: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孙权对顾命大臣的选择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方面面的利益都进行了考虑。既有能才干卓著的,又有皇亲国戚、宗室诸侯,还有前朝宠臣,照顾得确实够全面了。其实,孙权的失误之处并不在于这份名单中漏掉了哪个集团的人,而是在于每个集团定的人选不怎么好。首先,让诸葛恪做首辅就是一个不怎么英明的决定。诸葛恪才干卓著,办事能力很强,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居于高位,但是绝不可居于首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葛恪为人过于骄横刻薄、盛气凌人,如果让他在众人之上,掌握朝政,则无人可以对他的权力进行制约,势必惹得众怒人怨。到时,再有个别小人从旁煽风点火,发动政变,则其事必败。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再来看次辅孙弘。孙弘是一个无事捕风捉影、陷害忠良的小人,而且他与诸葛恪一向不和,关系很不融洽。孙权让两个关系素来不睦的大臣来搭班子,这显然是很不妥当的,更何况孙弘并不是一个良臣。果不其然,孙权刚刚去世,他们俩人就发生了火并。我们再来看宗室出身的孙峻。其实选一个不觊觎皇位的远支宗室加入辅政班子,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问题是孙峻虽然武艺高强,但只是一介武夫,没有任何政治远见和治国才能,而且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还是一个政变高手。让这样的人做顾命大臣,显然对于将要主幼国疑的吴国把持政局稳定是极为不利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辅政大臣之外,辅政大臣中还有滕胤、吕据两位。这两位孙权选得不错,都是忠正之臣,让滕、吕加入辅政班子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是他们只能当绿叶从旁辅佐。换言之,孙权任命的托孤大臣基本上主体是失败的。说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英明一世的孙权,为什么会在托孤时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所托非人呢?我个人觉得孙权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主要是因为他在执政后期时变得十分多疑,任用酷吏,冤屈了很多忠臣良将。特别是太子之争,使得吴国内政混乱,派系林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政治风云,再加之孙权在位时间很长(222年~252年),不少吴国的人才都先他而去,到孙权执政的最后几年时吴国人才已经逐渐枯竭,再也无法和孙权执政前期那个人才济济、人尽其才的时代相提并论了。所以,也许不是孙权选不出,而是当他明白自己的错误之后,他已经没得选了。而这种人才凋零的局面正是他自己造成的。
至此,我们对孙权晚年三个主要错误一一做了简要的分析。
其实,孙权为了让幼子登基,真可谓用心良苦。然而遗憾的是,最后还是弄巧成拙。归根结底,吴国的内乱还是因为废长立幼的这个决定本身就是错误的。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弥补,都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如果孙权不废长立幼,也不会有托孤之臣。没有这些托孤之臣,也不会有吴国接二连三的内乱。废长立幼的弊端虽然在孙权在世时体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孙权刚去世,吴国立刻就陷入了长达七年的内乱。随着一代英雄孙权的离去,盛极一时的吴国也逐渐走向了混乱和衰落。是为此专题结篇。
(二)风雨中接班,诸葛恪辅政:
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孙权废长立幼,废掉了早已失宠的太子孙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此时,孙亮不过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而孙权则已经是一位六十九岁的老人了,身体更是大不如前。于是孙权开始为孙亮选择左辅右弼,做长远打算。吴太元元年(公元251年)十二月,孙权下令大将军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重。临危之时,孙权召见太子太傅诸葛恪、太子少傅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托以后事。关于孙权为什么会选择诸葛恪作为托孤大臣之首,《吴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先前,孙权曾和大臣们一起商议托孤之事。当时,朝臣们都把目光聚焦在了诸葛恪身上。这时,侍中孙峻上表举荐诸葛恪辅政,认为可以把大事托付给他。而孙权认为诸葛恪锋芒太露,刚愎自用,故犹疑不决。孙峻认为当今朝臣之中无人可与诸葛恪比肩,故坚决保荐。在宗室孙峻的极力推荐下,孙权任命诸葛恪为首辅。实际上,在孙权病重期间,诸葛恪已经开始在吴国总揽国政。
孙权在托孤后第二天就去世了,太子孙亮即位,改元建兴。太子少傅孙弘素与诸葛恪不睦,密不发丧,意图矫诏除去诸葛恪。侍中孙峻将此事告于诸葛恪,诸葛恪遂请孙弘议事,席间除之。从这时起,诸葛恪开始全面执掌吴国朝政,诸葛一门也在吴国显赫一时。
吴建兴元年(公元252年)十月,诸葛恪率众出于东兴。诸葛恪命人修缮大堤,并在山的两侧修筑了两座小城,每城驻兵千人,派全端、留略二将留守,自己则率大军还朝。魏国得知此事以后,以吴国&入其疆土&为由,派大将胡遵、诸葛诞等人领兵七万,准备围攻两座小城,毁坏大堤。诸葛恪闻讯后率军四万,昼夜驰援。而魏将胡遵等人则勒令军士修建浮桥,一直连到大堤之上,分兵两路,攻打两座小城。然而这两座小城都建在高峻之处,魏军一时之间没有攻下,于是就驻扎了下来。魏国众将看到吴军兵少,十分轻敌,将士懈怠,防备松弛。结果吴军偷袭得手,魏军大乱,士卒争相抢渡浮桥。结果大伙儿一急着过河,一下子就超重了,把浮桥给压坏了,很多人都落入了水中,伤亡惨重。很快,魏军就溃败了。东兴之役,魏军损兵数万,乐安太守桓嘉没于战场,前军都督韩综被斩;吴国则是大获全胜,缴获魏军牛马驴骡几千头,收缴的魏军甲仗物资更是堆积如山。诸葛恪接掌朝政仅仅几个月,就取得了如此大胜,令诸葛恪信心大增。诸葛恪因功晋封阳都侯,加荆州牧,督中外诸军事,总揽吴国军政,诸葛恪的事业随之达到了顶峰。然而,诸葛恪在事业的顶峰并没有停留太久,就因为自己刚愎自用引起了众怒,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东兴之役,吴国大获全胜,诸葛恪对此自然十分得意。然而,诸葛恪并没有对当时吴国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时,吴国虽然刚刚取得了一场大胜,但是毕竟新君初立,主幼国疑,内政不稳,不应该在这种易生变乱的时候再次对外用兵。然而就在东兴之役结束后第二年的春天,诸葛恪便迫不及待地再次出兵伐魏。当时朝廷众臣皆以为不可,大家一起向诸葛恪进谏劝阻。然而此时的诸葛恪十分轻敌,居功自傲,目空一切,对大臣们的劝谏全然不听。为了说服众人,诸葛恪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给大家看,以明心迹。诸葛恪的这篇文章,陈寿在《三国志》中有很详细的记载,在此就不赘言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伐魏之机就在今日,如果迁延时日,则魏国愈强,吴蜀愈弱,所以必须在此时伐魏。其实,诸葛恪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诸葛恪伐魏之时确实是魏国自建国以来朝政最混乱的时候,内部叛乱迭起,司马氏与曹氏争夺魏国统治权的政治斗争也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然而,诸葛恪只是看到了魏国的内乱,却没有看到过吴国的隐忧,攘外必先安内。而且,伐魏也不急于这一时一刻,应该从长计议。这一点正是诸葛恪的失误之处。诸葛恪一心想要效法他的叔父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吴国完成北伐大业,统一天下。然而,他并不像他的叔父诸葛亮一样处事稳妥谨慎,更不像他的父亲一样谦虚有容,故终取其败。大臣们看了诸葛恪的文章后,都明白了太傅诸葛恪这次是一定要进兵了,难以劝阻了,于是大家都不敢再提反对意见了。于是诸葛恪最终还是&违众出军&,率军伐魏。那么,诸葛恪此次伐魏一共调集了多少军队伐魏呢?据《三国志》记载,诸葛恪&大发州郡二十万众&。这个数字可不是个小数了。何以见得?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晋阳秋》记载,吴国灭亡时&兵二十三万&。换言之,吴国的军队也就二十多万人。由此观之,诸葛恪此次北伐可以称得上是倾国之兵了。家家户户都要出人打仗,也难怪&百姓骚动&,诸葛恪&始失人心&了。诸葛恪本意攻取淮南,此时有部下建议只围攻新城等待打援即可。于是,诸葛恪领兵包围了新城。然而,几个月过去后,吴军仍然没有攻下城池。连月征战,士兵们十分疲劳,再加之水土不服,很多军士生了病。各营将领把士兵的病情报告给诸葛恪,诸葛恪不仅没有想办法处理,反而认为士兵们故意装病,是怯战,竟要军法从事。从此,军中再没有人敢向诸葛恪报告军情了,吴国军队的士气也是相当低落。此时,诸葛恪已是骑虎难下了。
对此,诸葛恪自己十分清楚,因而他非常着急。然而急躁的心情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可以力挽狂澜的计策,反而让他做出了一些更为不妥的决定。在军中,诸葛恪经常责难手下,动不动就罢免不合心意的手下官员。将军朱异对他稍有不满,他便夺了他的兵权。对于手下的建议,他更是一概不纳。都尉蔡林曾多次向诸葛恪谏言献策,诸葛恪就是不听,以致蔡林北降曹魏。熟知吴军内情的蔡林北降魏国之后,魏国立刻了解到了吴军内部的情况。魏军得知吴军水土不服,多有疾病,无法大战,故派兵增援进攻吴军。诸葛恪无奈之下,只得率军撤退。然而士兵们很多人都得了病,一路上不断有人病死,将士无不悲痛,而诸葛恪却&晏然自若&,毫无愧疚之情。诸葛恪撤军后,准备在浔阳军垦,然而此时朝廷诏书下达,召其回朝。于是,诸葛恪率军班师回朝。此次大败,不仅使吴国实力受损,更是令诸葛恪大失人心。回朝后,铩羽而归的诸葛恪召见中书令孙嘿,严厉地斥责道:&你为什么下诏让我回朝?&吓得孙嘿赶紧就告辞了。其实,孙嘿感到很冤枉,估计他在想这关我什么事啊,又不是我打了败仗。诸葛恪兵败后迁怒于人竟如此。回朝后,诸葛恪不但没有总结失败的教训,进行深刻的检讨,反而屡屡迁怒于人。为了防止他人因此败加害于他,诸葛恪将卫队换防,并四处安插亲信。不仅如此,他竟然还想再出兵伐魏,一雪前耻。然而,等待他的不是挥师北伐的意气风发,而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朝廷政变。他可能并不明白,即使换了卫队,也换不了人心。
(三)吴宫干戈,孙峻政变:
就在诸葛恪忙于伐魏之时,在吴国朝廷上有一个阴谋家已经盯上了他的首辅之位。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叫孙峻。孙峻这个人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他算是诸葛恪的恩人,曾经推荐向孙权过诸葛恪,还救过诸葛恪一次。孙权去世时,出身宗室的他也受诏辅政,是顾命大臣之一。孙权去世后,他担任武卫将军之职,并掌管着皇帝的警卫部队。但是孙峻并不满足于一个卫戍部队司令的小官。所以,虽然他和诸葛恪关系还算不错,但是却准备扳倒太傅诸葛恪。恰逢诸葛恪新败而归,大失人心,民心浮动,孙峻觉得这正是政变的好时机,决定出手了。于是,他向小皇帝孙亮进谗言说诸葛恪准备谋反,宜早除之。孙亮这时不过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子,又生于宫中,且父母都已去世,他能知道什么,很有可能是在被蒙蔽或是被胁迫的状态下下诏诛杀诸葛恪的。虽然诸葛恪自兵败还朝之后换防了警卫部队,并在其中安插了亲信人员,提高了安全级别,一直警惕着各路政敌,但是在关键时刻他还是太大意了。这或许是他刚愎自用的性格造成的。其实,孙峻用的招数也不是什么太过高明的计策,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鸿门宴&而已。他先以皇帝的名义召诸葛恪参加宫廷宴会,然后事先在宫殿周围埋伏下自己的士兵。诸葛恪不知其中有变,准备奉诏赴宴。此时,诸葛恪的亲信散骑常侍张约、朱恩二人起了疑心,密信告于诸葛恪说:&今天酒宴的铺设不同往常,恐怕其中有谋。&诸葛恪看了书信后,没太当回事,还是出发了。还没出路门,就遇到了自己的儿女亲家、太常、顾命大臣之一的滕胤。事情进展到这里,史书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三国志》的说法是,滕胤不知道孙峻要发动政变,所以此时劝诸葛恪应当去拜见皇帝,毕竟自出征以后一直没见过皇帝,回朝总要觐见皇帝以尽君臣之礼。而《吴历》的说法则是诸葛恪遇见滕胤后,把张约、朱恩的密信给他看了,滕胤劝诸葛恪赶紧回去,而诸葛恪却说:&孙峻这小子还能把我怎么样。&很显然,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但是无论哪种说法是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诸葛恪最后还是奉召赴宴了。到了宫门口,诸葛恪从车上走下,准备步行入殿。孙峻怕诸葛恪起疑心,自己主动迎了出去,给诸葛恪问了个安。孙峻还说:&使君您如果尊体欠安,可以过后再来,我去回禀陛下一下就可以了。&诸葛恪于是放下心来,回答说:&没事,我自己走进去。&于是诸葛恪带着佩剑径直走进了殿堂,向皇帝行了礼,就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席间孙峻等人以酒水款待,诸葛恪疑而未饮。孙峻为了稳住诸葛恪,故意说到:&使君病未痊愈,经常要喝药酒调理,您可以自己取来。&诸葛恪一下子放下心来,看来孙峻无谋。酒过数巡,孙亮起身回到了内庭之中。孙峻假装去上趟厕所,在后堂换了短衣,出来就翻了脸:&皇上有诏,将诸葛恪拿下!&诸葛恪大吃一惊,准备拔出佩剑,然而孙峻的刀已经挥了过来。诸葛恪就这样被孙峻给除掉了。诸葛恪的亲信张约立刻冲上前一剑砍伤了孙峻的左手,然而自己的右手也被砍断。此时,孙峻的士兵们冲上殿来,将诸葛恪的亲信等全部擒获。为了斩草除根,孙峻派人四处搜捕诸葛恪少子诸葛建及其他诸葛族人,将他们全部除掉。诸葛恪的亲朋故旧除了太常滕胤以外,大都被夷三族。孙峻政变后,立刻就成为了吴国的丞相、大将军,总揽中外军事,吴国的政事也随着阴谋家孙峻的登场而愈加混乱。这一年是公元253年。
虽然诸葛恪大失人心,但是孙峻通过政变上台,他的权力还是来路不正。而且孙峻只是一介武夫,在吴国又没有多高的声望,只是因为是宗室出身,孙权才会托孤于他。孙峻掌权后,既没有借鉴诸葛恪为政的长处,也没有改进诸葛恪治国的弊端,反而更加骄横狂傲,刑罚更加苛刻,令百姓、士人十分失望。到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孙峻政变原来并不是为了吴国百姓,只是为了他自己的权力。诸葛恪虽有失政之处,但是毕竟忠心为主,治政为民。而孙峻等人则不然,当他们掌握了吴国大权后,多行不法,还渐生篡逆之心。在军事方面,也是劳师动众、毫无建树。孙峻执政期间,魏国先后爆发了两次内乱&&毋丘俭、文钦之乱和诸葛诞兵变。这本是一个北伐曹魏的天赐良机,然而此时的吴国却没有能够把握住。虽然孙峻兄弟两次都派兵响应,但是由于他根本就是个无才无谋之人,且用人不当,以致吴国错过了一次进取中原的良机。孙峻的倒行逆施、碌碌无为,很快就引起了吴国上层的强烈不满。吴国宣太子孙登次子吴侯孙英等人先后起事准备除掉这个阴谋家,然而最终都失败了。这个阴谋家虽然躲过了两次政变,但是最终也没有得到善终,只做了三年吴国首辅就去见孙权去了。然而吴国的内乱并没有因为孙峻去见先帝而结束,因为孙峻之后一个比他更臭名昭著的吴国权臣即将登场,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的政变,将强盛一时的吴国引向了衰落。
(四)内战硝烟,滕胤,吕据起事:
孙峻见先帝之后,他的权力由他的堂弟孙綝接掌。孙綝,字子通,安民都尉孙绰之子。和孙峻一样,他也是孙坚之弟孙静的曾孙之一。孙峻政变时,他出力很多,又和孙峻是同祖兄弟,故孙峻临终将权力交付与他。片刻之间,孙綝从偏将军一跃成为吴国首辅,主掌吴国朝政。孙氏兄弟权力交接的情况和先前发生在魏国的司马氏兄弟权力交接的情况如出一辙,都是&兄终弟及&。司马氏兄弟的擅权在魏国引发了忠于皇室的大臣的激烈反抗,同样地,孙氏兄弟的所作所为自然也会在吴国引起吴国朝廷重臣们的强烈不满。在这些不满的人中就有诸葛恪的亲家滕胤和吴国大司马吕范次子、顾命大臣之一的大将吕据。孙峻见先帝之后,孙綝接管了孙峻的大部分职务,但是并没有接替其丞相的职务,丞相的位置也随之空了下来。骠骑将军吕据见此,便准备利用这一机会向欺君擅权的孙氏兄弟发难。首先,他率手下众将(包括征北大将军文钦、前将军唐咨)联名上表保举卫将军滕胤出任丞相。滕胤这个人选一定是吕据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滕胤在吴国名望很高,如果他出任丞相,可以服众。这一点恰恰是孙氏兄弟所不具备的。其次,滕胤是孙权的托孤重臣之一,诸葛恪、孙峻见先帝之后,由他出面辅政也合情合理。当初孙权的五位顾命大臣之中,两位在政变中倒下了,一位去世了,还剩下两位:一个是吕据,还有一个就是滕胤。那么吕据不可能毛遂自荐,那么举荐滕胤也是顺理成章。再次,滕胤虽然是诸葛恪的儿女亲家,但是与孙氏兄弟之间并没有任何过节,关系还很&和谐&。孙峻政变以后,诸葛恪的亲朋故旧之中只有滕胤没有受到牵连。不仅如此,为了安抚朝廷众臣,孙峻还假惺惺地加封滕胤为高密侯。当然,这种&和谐&的政治局面很显然只是表面上的,一旦孙氏兄弟在政治上胡作非为,这种和谐立刻就会被打破。而且孙氏兄弟虽然没有急着处理滕胤,但也绝不会把权力拱手让人。很显然,吕据这次上表是在投石问路,看看孙綝一党做何打算。如果孙氏兄弟同意把权力与朝臣分享,尚可通过政治博弈对其进行进行制衡,同殿为臣,共辅主上。如果他们不肯交权,那么久后必成朝廷大患,与司马氏同类,宜速除之。果然,孙綝没有同意这一提议。他没有任命滕胤为丞相,而是让他接替吕岱出任大司马一职,出镇武昌。很明显,这是明升暗降,还找了个理由把滕胤赶出朝廷、送往前线。在外领兵的吕据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和孙氏兄弟决裂,和滕胤结盟,共讨国贼。于是他准备率军还朝,并派人把自己的计划告知滕胤,向他表明自己的心意。孙綝闻讯后,派遣他的堂兄弟孙宪领兵攻打吕据,并派文钦、唐咨等人合兵一处进攻吕据。除了命人在江都阻击吕据之外,孙綝还令亲信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通知大司马滕胤,让他一起去讨伐吕据。滕胤当然不会接受了,这种驱狼吞虎之计是不可能瞒不过滕胤的眼睛。滕胤明白此时明哲保身已经不可能了,这次只有和国贼一较高下了。于是他扣押了前来送信的华融、丁晏二人,并命麾下亲兵据守。之后,滕胤召见典军杨崇、孙咨,告发孙綝作乱。手下的两个人质&&华融、丁晏,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滕胤让二人写信责难孙氏兄弟,让他们对孙氏兄弟的倒行逆施进行声讨。孙綝收到书信后置之不理,马上给手下将领封官许愿,借以鼓动他们率兵围攻滕胤。滕胤也想调动军队反扑,但是他手中没有兵权,所以他让手中的华融等人矫诏发兵讨伐孙氏兄弟。华融等人不从,于是滕胤就人质给除掉了。双方的交战一直持续着,直至深夜仍未结束。滕胤毕竟不掌军队,手下兵微将寡,渐渐不支,只好固守,等待吕据的援军。他告诉部下&吕侯以在近道&,激励手下一定顶住。滕胤的手下是拼命抵抗,没有一个人逃走,和孙氏亲军一直交战到了天明。天亮之后,吕据的援兵仍然未到(其实已经到不了了)。而孙綝手中掌控的几路大军已经会合,滕胤终寡不敌众,败于敌手,被夷三族。吕据也是孤掌难鸣,力不能敌,又无处安身,不肯降魏,亦败,被夷三族。至此,吴国重臣们向权臣叛党的第一次政治反扑被彻底击败,吕、滕二臣伏诛。在弹压完这次反抗之后,孙綝&升任&大将军,假节,封永宁侯,彻底掌控了吴国朝政。然而,吴国的内乱还远没有结束。
(五)从帝到奴,孙亮被废:
在吕、滕二人的反扑被平定后,孙綝成为了吴国的大将军。不久之后,孙氏兄弟自己又爆发了内讧。但是,这一事件并没有撼动孙綝的地位。此时,前文提到的魏国淮南兵变仍在继续。孙綝上台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处理孙峻留下来的这个烂摊子。然而,这位孙子通还不如他的兄长,政变他在行,军国大事就完全不懂了,迟迟不能解淮南之围。战事不利,他不对自己的军事部署反躬自省,反而迁怒于大将朱异,自毁长城,使吴国上下大失所望。《三国志》记载,&綝既不能拔出诞,而丧败士众,自戮名将,莫不怨之。&
就在淮南战事进行的同时,吴国内部正酝酿着一场新的政治较量。随着孙亮年纪的增长,孙亮亲政的问题就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了。毕竟,皇帝不能总不过问朝政。其实在诸葛诞淮南兵变之前,孙亮已经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了。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夏四月,亮临正殿,大赦,始亲政事。&孙亮虽然此时年纪也不大,但是并不糊涂,他对于孙氏兄弟的所作所为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于孙綝的奏请,亲政后的孙亮问得是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尖锐。除此之外,孙亮还筹建了一只直属于自己的部队:这支部队有士兵三千人;所有士兵都是军人子弟,所有将帅都由大将们的子弟担任;士兵们的年纪都在15岁到18岁之间,和孙亮年纪相仿。孙亮的意思很清楚,只有建立一只隶属于自己的部队,才能真正保证自己的安全。孙綝看到皇帝的变化,十分担忧。为了暂避锋芒,孙綝自前线督战返回建业后,就一直请病假,还在朱雀桥南建造房屋。我觉得这些&房屋&的功能基本相当于城堡和私人别墅,进可取建业,退可守城堡。除此之外,孙綝还进一步控制了驻守在建业附近的军队。他让他的弟弟威远将军孙据控制了苍龙宿卫,又让其弟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屯诸营&。实际上,孙氏兄弟已经基本控制了建业附近的军队。皇帝和孙氏兄弟之间已是剑拔弩张。终于,孙亮率先发难。他便找了个借口整治了孙峻的两个旧党,名曰二人未能匡正孙峻之失,实际上是把枪口直指孙氏一党。孙綝为他们求情,孙亮不从。事情发展到这里,孙亮和孙氏兄弟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了。孙亮联合自己的姐姐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丞,准备讨伐孙氏一党。然而,孙亮的妃子是孙綝堂姐的女儿,结果消息从她这里很快就走漏了出去。孙綝得知消息后,决定再发动一次政变。他亲率士兵夜袭全尚,又派遣其弟武卫将军孙恩在苍龙门外攻打刘丞,然后就包围了皇宫。孙亮虽然有反抗之心,但是和这些掌握军队的政变老手们比起来确实力不能及,孙亮的反抗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事已至此,孙亮被废已不可避免,剩下的就是一些&仪式&的问题了。大体上就是这么几件事:去先吴国的宗庙告诉祖宗一下&我们&要把昏君孙亮废了;然后象征性地召集群臣商议一下,让大家都同意把皇帝废了,不同意的大臣都去见先帝;给皇帝罗织一堆罪名,有没有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理由足够把皇帝废了就可以,然后再把皇帝的过失昭告天下;收缴皇帝的传国玉玺,把皇帝的戳儿收过来;在宗室里找一个听话的木偶皇帝,立为新君;最后送给废帝孙亮一个名号&&会稽王,然后把他送到封国&&其实是软禁地。就这样,孙权钟爱的幼子最后还是被废了,接替他的是孙权的第六子琅琊王&&孙休。
(六)龙袍加身,孙休夺权:
孙休,字子烈,孙权的第六子。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受封琅琊王,居于虎林。孙亮即位初期,诸葛恪秉政。诸葛恪为担心诸王驻扎在&滨江兵马之地&,对朝廷构成威胁,所以将孙休迁往丹阳郡居住。在丹阳居住期间,与太守李衡关系不睦,故上书请迁居他郡,朝廷准奏,迁居会稽郡。这就是孙休早年的一些经历。孙休既不是孙权的长子,也不是孙权的宠爱的儿子。本来他对于皇位也没什么想法,因为如果不出意外,这个皇帝永远也轮不到他来做。然而,估计孙休自己也想不到,吴国在孙权去世后,发生了这么多的变乱,这个皇帝真的轮到他来做了。孙亮被废以后,典军施正向孙綝建议,立琅琊王孙休为帝,于是孙綝派遣宗正孙楷和中书郎董朝去孙休的居住地迎接孙休。孙休起初听到这个消息,有点不敢相信,孙楷、董朝进行了一番解释后,才打消了孙休的疑虑。稍作停留后,孙休便和两位使者出发还朝了。为了对孙休做皇帝做一个渲染,使他的登基更具有说服力,陈寿在《三国志》记载了一件小事:孙休在会稽郡居住时,曾经做过一个梦,他梦见自己&乘龙上天&,而且神龙见首不见尾。也许,孙休确实做过这样一个梦,但是这对于他做皇帝有多大影响,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既然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了这件事,就说明这件事在当时还是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对于当时社会舆论的导向很有影响。就这样,孙休意外地成为了吴国的皇帝。孙休即位后,孙氏兄弟因为&迎立有功&,都受到了重赏,加官的加官,晋爵的晋爵,权倾朝野,显赫一时。据《三国志》记载,&綝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权倾人主,自吴国朝臣未尝有也。&
孙休不仅对孙氏兄弟大加封赏,还在诏书中这样&称赞&孙綝:&大将军忠计内发,扶危定倾,安康社稷,功勋赫然。昔汉孝宣践阼,霍光尊显,褒德赏功,古今之通义也。&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大将军对国家的忠诚发自内心,在国家危难之时力挽狂澜,安定社稷,功勋显赫。这就像当年霍光迎立汉宣帝刘询一样,真是效法先贤啊。这段话说得真是非常的虚伪。孙氏兄弟擅权欺君,废立皇帝,哪里有半点忠诚。霍光当年废昌邑王,是因为刘贺无道。而孙亮并非是无道昏君,没有任何理由废除。如果非要给一个理由,那就是他不满孙峻兄弟先后专权。所以,孙、霍二者之间废立皇帝有本质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孙休表面上这么说,但是心里怎么想就难说了。毕竟,他的弟弟刚刚被废,同样的事情会不会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呢,这也是他会想到的事情。自从孙氏兄弟废立皇帝后,一门五人封侯,权倾朝野。他们依仗着自己手中掌握着皇帝的卫戍部队,又掌握着全国的兵权,完全控制了朝政,对皇帝越来越傲慢无礼,对群臣也非常骄横。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孙綝带着牛酒去拜访皇帝,想把这些东西送给皇帝,可能顺便想和皇帝再喝两杯,结果皇帝没有收下他的礼物。孙綝就带着东西去了左将军张布的府上,和张布饮起酒来。酒过数巡,孙綝便向张布发牢骚到:&我当初刚废了少主的时候,很多人劝我自立为皇帝。我认为陛下贤明,所以迎立了当今陛下。皇帝如果没有我,怎么可能被立为皇帝呢。现如今,我给皇上送牛酒,这样高的礼遇都被拒绝了,这和一般的大臣有什么不同,我是应该另作打算了。&可能他在说这话时忘了张布是皇帝的心腹之臣,这话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孙休岂能善罢甘休。在君权至高无上的时代,作为臣子怎么能说出这么目无君上的话呢,更何况是在如此公开的场合。由牛酒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孙氏兄弟当时是多么的傲慢无礼、飞扬跋扈。果不其然,张布很快就将此事密告孙休,孙休对此事肯定是龙颜大怒。然而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孙休觉得暂时还不能与之计较。毕竟孙氏兄弟掌握着皇帝的警卫部队,实力太强,而且此时已生篡逆之心。如果不精心准备就贸然行动的话,恐怕连他自己的皇位也难保住。所以,孙休只好继续对孙氏兄弟大加封赏,以安其心。对于大臣状告孙氏兄弟谋反,他是假装袒护;对于孙氏兄弟的一些人员调动的要求,他也是一概照准。但是,孙氏兄弟多少也感到了一丝的危机。但是由于皇帝的演技实在是不错,基本上他们也没起太大的疑心。孙休的示弱为他争取到了政治上上的主动。之后,又不断有人向皇帝告发孙氏兄弟。于是孙休向亲信张布密问对策,张布对孙休说道:&安丰侯丁奉虽然没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但是计谋胆略过人,能断大事,一定可以帮助陛下。&于是孙休就召见了丁奉,对他说:&孙綝专权,将要图谋不轨,朕想和将军一起除掉他。&老将丁奉回答道:&丞相兄弟党羽众多,臣担心&人心不同,不能卒制&。陛下可趁腊会之机,埋伏下忠于陛下的士兵,借机除之。&孙休听从了丁奉的计策。到了腊会那天,孙綝称病没有赴宴。孙休为了让来参加宴会,连派了十几拨使者去邀请。孙綝无奈,只好前去。入宫之前,身边的心腹劝他不要去。孙綝对他们说道:&皇帝催了那么多次,总不能不去。你们去准备整顿兵马,在府中点火,然后我以此为借口速速离席。&于是就入宫了。不久,果然着了火,孙綝请求外出查看。孙休不许,说道:&外面士兵那么多,就不劳烦丞相了。&孙綝扭头就想走,张布、丁奉向左右一使眼色,左右兵士立刻冲了上来把孙氏兄弟都给绑了。此时孙子通完全没有了丞相、大将军的架子,跪地求饶说:&臣愿流放交州。&孙休质问道:&爱卿为何不把滕胤、吕据二人流放?&孙子通又求饶道:&臣愿被抄家做官奴。&孙休斥责道:&你为什么不这样对滕胤、吕据二人!&遂斩之。为了安抚人心,孙休将除孙氏兄弟之外的其他同谋将士全部赦免。接下来就是对孙氏兄弟秋后算帐的时候了。孙氏兄弟被夷三族,孙峻被开棺,其用印被没收。除此之外,孙休还将孙峻兄弟从宗族家谱中除名,将这两个擅权的贼子赶出了孙氏宗族。孙休还下诏给诸葛恪、滕胤、吕据三人平反,所有被贬流放人员一律返回。至此,吴国的内乱算是告一段落了。这一年,是吴国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距离孙权去世将近七年。这七年中,吴国是内乱迭起,纷争不断。吴国也正是在这七年中逐渐走向了衰落。
(七)最后的曙光,孙休中兴:
孙休夺权后,立刻对于孙氏兄弟当政时的一些冤假错案、错误政策进行了调整,逐渐稳定了吴国的政局。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他在除掉孙氏兄弟一党后,立刻就为诸葛恪、滕胤、吕据等恢复名誉,并对讨逆有功的左将军张布及其兄弟张敦、张恂等人进行封赏,很快就安定了人心。这是在用人方面的举措。其二,设立学官、五经博士,负责选拔人才,给官吏、将军的子弟们安排考试,从中挑选优秀的人才去做官。考试每年一次,考完后评出等级,按照等级进行封赏。这是选拔人才方面的举措。其三,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孙休在永安二年(公元259年)农历的三月下了一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诏书。在这道诏书中,他对于当时吴国的农业生产形势这样说道:&自顷年已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多违此业,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良田见废,见谷日少,欲求大定,岂可得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孙休在诏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造成吴国农业生产荒废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都不去种地了。那么,为什么农民都不去种地了呢?因为赋税过重,农民种地收入过低,所以没有人愿意去种地。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免田税。只有减免田税才能使农民重操旧业,恢复农业生产。只有恢复农业生产,使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才能保证朝廷稳定,改善大众风气。以上这三条就是孙休在主政以后所采取的三个项目。除了这三个项目之外,他还派出朝廷重臣臣子做朝廷的调查员,到宫外去考察官吏能够更好的在民间了解朝外环境能够适当的做出提升吴国经济调改措施。
从孙休的这些行动我们可以看出,孙休确实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至少是一位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很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使因内乱而逐渐衰落的吴国重新强大起来,做一个中兴之主。然而事与愿违,最终他并没有使衰落的吴国重新走向强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止了孙休中兴吴国的步伐呢?我觉得主要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原因。于内主要是孙休用人不当。我们就首先看看哪些人在孙休一朝最受重用,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在孙休在位期间,最受重用的大臣一共有两位:张布和濮阳兴。张布我们在前文中多次提到过,他是孙休在做琅琊王时的左右将督,又在孙休夺权的过程中立下头功,故在孙休一朝倍受重用,担任左将军之职,张氏一门也是显赫一时。我们再来看看濮阳兴。濮阳兴,字子元,陈留人。濮阳兴年少成名,在孙权在位时,担任上虞令。后来又改任尚书左曹,还曾以五官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在他完成了出使外交任务后,便开始担任会稽太守。此时,时为琅琊王的孙休恰好居住地也在会稽,濮阳兴和孙休就是在这时结识的,而且二人关系很要好。公元258年,孙亮被废,琅琊王孙休即位,濮阳兴立刻就飞黄腾达了,被孙休任命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封外黄侯。永安五年(公元262年),濮阳兴更进一步,晋升为丞相,与张布共掌朝政。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休以丞相兴及左将军张布有旧恩,委之以事,布典宫省,兴关军国。&孙休把国家大事委派给张、濮阳二人,张布负责宫廷之事,濮阳兴总揽军国大事,一内一外,主掌朝政。然而,遗憾的是,虽然孙休一心想做中兴之主,但是在用人上却出现了重大失误,因为倍受重用的张、濮阳二人并非贤才,而且这二人还&共相表里&,一起把持了朝政。特别是张布,嫉贤妒能,&专擅国势,多行无礼&。所以吴国在孙休拨乱反正后,由于用人不当,并没有走上复兴之路。面对张、濮阳二人把持朝政的局面,吴国上下是大失所望。因为,主掌国家的两位重臣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才能,而只是凭借龙潜之旧的身份,才飞黄腾达的,所以人心不服,上下失望,内乱又起。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用人不当是导致孙休中兴未果的内部因素。那么导致孙休中兴未果的外部因素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就是魏蜀两国的变化。作为吴国敌人的魏国,在孙休即位前即公元258年前,已经结束了接连不断的内乱,司马氏已经完全掌握了魏国的大权。魏元帝曹奂完全就是一个木偶皇帝,魏国皇帝、魏国宗室以及忠于曹魏的大臣们已无力再向司马氏的权力发起挑战。魏国内政安定,人才辈出,国力又进入了上升期。相反,吴国的盟友&&蜀国呢,此时,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已相继去世,侍中陈祗和宦官黄皓内外勾结,把持了蜀国朝政,使得蜀国朝政混乱,再加之连年征战,国力受损,蜀国已现亡国征兆,更谈不上援助吴国了。所以,在孙休执政期间,魏蜀吴三国的力量对比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魏国国力逐渐恢复,蜀国国力逐渐衰落,所以吴蜀两国合力和魏国对峙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就在孙休在位的倒数第二年,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诸葛绪率三路大军合计十六万人灭蜀。蜀国向吴国告急,孙休派兵救蜀。结果吴国援军未至,后主刘禅已降,吴国只得收兵。至此,三足鼎立的局面彻底被打破了。
就在孙休在位的倒数第二年,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诸葛绪率三路大军合计十六万人灭蜀。蜀国向吴国告急,孙休派兵救蜀。结果吴国援军未至,后主刘禅已降,吴国只得收兵。至此,三足鼎立的局面彻底被打破了。后来,钟会在蜀中作乱,再加之蜀国新亡,蜀地百余城池无人把守,于是吴国也不管吴蜀盟约了,直接进兵蜀地,趁机扩充地盘。吴军第一站就来到蜀国的东大门&&巴东的白帝城。此时,驻守巴东的蜀将罗宪尚未正式投降魏国,所以吴蜀两国就在巴东地区&&蜀国最后一块国土上爆发了战争。后来后主刘禅派人让罗宪投降魏国,罗宪为亡蜀发丧三日后归降了魏国。罗宪率领守军固守,使吴军无法进军蜀地。后来魏国荆州刺史胡烈率魏国援军入侵西陵,救援罗宪,吴军不得以撤兵回国。至此,天下由三国变为了两国,魏国吞并蜀国,吴国仍占据原来的领土,天下形成了魏吴两国隔江对峙的局面。
就在魏蜀吴在巴东交战这一年,三十岁的吴国皇帝孙休去世了,谥曰景皇帝。吴国的中兴还没有实现,就随着孙休的离去而彻底结束,吴国很快再次陷入内乱之中,因为孙休的继任者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孙皓,吴国也最终在他的手上走向了尽头。
(八)权臣误国,皇位易主:
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吴国皇帝孙休去世。老皇帝去世了,就要有新皇帝即位接任。其实这次皇位的传承本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因为孙休早在永安五年时就已经立过了太子。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永安五年八月&戊子,立子酦为太子&。既然有太子,就应该由太子即位,这是皇位传承的惯例。然而这次并没有按惯例来办,太子最终没有当上皇帝,就连太子的三个兄弟也没有当上皇帝。那么究竟谁当上了皇帝呢?在孙休之后在吴国做皇帝的人叫孙皓,也就是吴国的最后一代皇帝。那么这个孙皓又是什么人呢?孙皓是孙权的孙子,是孙亮、孙休的侄子,是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当时的封爵是乌程侯。说到这里,就会有人问了,孙休连个王都不是,怎么轮到他当皇帝了呢?孙休不是立过太子吗?为什么太子没有承继大统?是不是孙皓造反了?孙皓还真不是通过政变上台的,相反他的即位完全是和平的,也是合法的;既是经过太后认可的,也是朝廷重臣同意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孙皓做皇帝的理由只有四个字&国赖长君&,因为孙休去世时只有三十岁,包括太子在内的几个儿子年龄都还很小。如果让太子或是其他皇子即位,就需要太后临朝或是任命若干辅政大臣。而太后朱氏对于朝政并不感兴趣,所以就只有任命辅政大臣。鉴于吴国以往的历史,一旦小孩子当了皇帝,吴国就会内乱不止。更重要的原因是,孙休去世时,吴国的同盟&&蜀国刚刚被魏国所灭,吴国的交趾地区又爆发了叛乱,一时间吴国国内人心惶惶,所有人都担心魏国会挟灭蜀余威来攻打吴国。此时,处于十字路口的吴国众臣都希望拥立一位年长的宗室即位,以便尽快稳定住吴国的局势。很显然,孙休的几个年幼的儿子就不符合人们的要求了。那么,选谁来做皇帝呢?孙权有七个儿子,所以他的孙子有不少人,而且吴国的宗室人数也很多,符合条件的估计有不少。那么为什么在那么多人中偏偏就立了乌程侯孙皓做皇帝呢?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乌程侯当时二十三岁,在古时年纪已经不小了,硬性指标很符合。其次,他是前朝废太子孙和的长子,本来这个皇帝的位子就是要由他父亲来做的。如果不是孙权晚年废长立幼,孙皓很有可能也会接班的。再次,左典军万彧曾经做过乌程令,和乌程侯孙皓关系十分要好。所以,他多次向当时主掌吴国朝政的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推荐乌程侯孙皓,称赞他&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在万彧眼中,孙皓有胆有识,和当年江东领袖孙策&&孙伯符很相似,为人又&好学守法&,是皇帝的最佳人选。无识人之明的濮阳兴和张布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准备迎立乌程侯孙皓为帝。他们去向朱太后请示,朱太后表示认可,她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可以改立他人。于是濮阳兴、张布决定迎立孙皓为帝,吴国的皇位就这样易主了。随后孙皓即位,改元元兴,这就是吴国的末代皇帝&&乌程侯。然而,如果我们看看裴松之的注引,就发现这次皇位易主并没有那么简单。据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孙休在病重期间,曾经把太子孙酦托付给丞相濮阳兴,让他将来辅佐太子。如果事情真是如《江表传》所说的话呢,那么丞相濮阳兴就有擅行废立之嫌了。不过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现在也无从查证了。不过,根据常理而言,孙休应该是说过这样的话的。但是无论事情的经过怎样,吴国的皇位最终还是易主了,吴国也随着孙皓的即位而逐渐走向了灭亡。
(九)孙皓变脸,二陆扶危
孙皓即位初期,表现还不错,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廪,振贫乏,料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如果这些事属实,即位初期的孙皓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皇帝。那么这段记载到底属不属实呢?我觉得很有可能这段记载是属实的,因为即位初期的孙皓尚未掌控朝政,还受制于朝臣,不敢恣意妄为。所以,很有可能就是在朝臣的提议下,孙皓做出了很多亲民爱民的举措。除了&爱民&以外,对于拥立他的大臣,孙皓也是各有封赏,而且在用人方面还颇有些&选贤任能&的想法。上大将军施绩出任左大司马;将军丁奉出任右大司马;左将军张布进位骠骑将军,并加侍中衔;征北将军陆凯调任镇西大将军,领荆州牧,晋封嘉兴侯;镇军将军陆抗进位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其他大臣也是&增位班赏,一皆如旧。&对于孙休的儿子们,孙皓也是十分优待,所有皇子一律封王。太子封为豫章王,孙休的其他三个儿子分别封为汝南王、梁王、陈王。然而,这种和谐的局面只维持了几个月,孙皓就原形毕露了。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换言之,孙皓在皇位坐稳后,很快就显露出了暴君的本色,令吴国上下大失所望。丞相濮阳兴和骠骑将军张布也十分后悔,心想怎么立了个这样的皇帝啊。有人就趁机向孙皓告发二人,孙皓&顺水推舟&,将拥立他功劳最大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逊梯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