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万安人怎么去武术乡,有没有人知道

万安县武术乡大岭村粉砂岩砖厂本单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武术乡大岭,交通便利,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本单位将本着“以人为本、绩效理念、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继续为广大群众服务。前程似锦、任重道远,我们将始终秉承“诚信服务、尽善尽美”的服务理念,欢迎电话咨询2287。资产总计:
1210营业收入:
1440主营收入:
1440主营:粉砂岩砖制造行业代码:3131,注册类型:171,营业状况:1,隶属关系:63,机构类型:10
所在地区:江西吉安市
注册资金:10万以上万
经营模式:制造商,
企业营业额:人民币 200 万元/年 - 500 万元/年
企业规模:1000人以上
主营项目:粉砂岩砖制造
印象标签:
团队文化好
风险提示:此商铺由会员免费注册生成,使用信息注意潜在风险!
信息主体未进行实名认证,且长久未登录。展示信息可能过期或有误。
技术支持&&粤ICP备号-29十分抱歉,您想浏览的网页找不到!
查企业信用,到11315.com
您想浏览的网页找不到!
若手动输入网址,请检查网址拼写是否正确。
通过页面的其他导航浏览您想找的信息。>> 文章列表
万安县库区学校教师事迹掠影
情寄碧水深山中
万安县库区学校教师事迹掠影
《中国教育报》记者
《江西教育期刊社》记者
《江西教育》特约通信员
吉安市教研室
万安县地处赣江中游,万安水电站是江西省赣江流域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南宋末年,朝廷风雨飘摇,统治地位岌岌可危,民族英雄文天祥起兵抗元,后兵败被俘,他决意许身报国,在由广东经水路押解至大都(今北京),途经万安惶恐滩时,,写下千古绝唱《过零丁洋》,留下了烩炙人口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万安县惶恐滩随之闻名于世。如今,惶恐滩头彻夜通明,激流恶浪变平湖,暗礁险阻沉坝底。水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星罗棋布的铁塔上架设的电网输送到全国各地,屹立在惶恐滩上的巍巍拦江大坝,起到了控制调节赣江洪水的作用,实现了化水害为水利,造福人民的美好愿望。
为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万安县数万群众远离了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厚土。1989年,万安水电站开始蓄水发电,万顷良田转眼之间化作万顷碧波,几多通途变天堑,几多村落成孤岛,茫茫库区,烟波浩渺……从此,万安县成了我省库区面积最大的县,地处库区的乡镇屡经撤并仍有6个,库区中小学校在撤并了57所之后仍有60所,其中一师一校的教学点便占了29个,库区学校教职工490人,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由于水阻山隔,库区学校远离繁华喧嚣的城镇,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然而,为了让库区的孩子顺利完成并接受良好的九年义务教育,万安库区学校的教师爱岗敬业,执着奉献,不知付出了多少令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他们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腔忠诚和热血描绘出库区教育灿烂的春天!一位在库区工作几十年的校长感慨地说:“能到这里教书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能在这里坚守的都是优秀教师!”库区的老师是爱山的仁人,乐水的智者,他们在寂寞中坚守,在沉默中奉献。
为了深入了解库区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中国教育报和江西教育期刊社的记者、通讯员,在初夏时节,连续两天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深入近十所库区学校和教学点,采访了一个个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聆听了一批批库区青年教师拔节成长的声音,看到了库区孩子健康成长,与平原地区的孩子一样,同享一片蓝天,共沐灿烂阳光……。
感受教学点老教师默默奉献的情怀
曾昭富――在寂寞中坚守
5月11日清晨,记者一行在县教育体育局领导陪同下,乘车从县城出发,在狭路迂回的山间公路上行驶了一个来小时,到达公路尽头,然后再搭乘满载山竹的机帆船,在碧波荡漾的库叉里行驶了约40分钟,下船后,又沿着山间小路步行了半小时,终于来到了五丰镇棉津村(原棉津乡)樟木坑教学点,见到了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全国模范教师曾昭富。
(曾昭富老师工作照)
樟木坑小学座落在离库区约二公里处的半山腰,方圆三华里无人居住,学校是一幢只有二间教室,一间房间,一间厨房的干打垒的小平房。由于山林掩映,室内光线暗淡,连白天上课都要开灯。目前学校只有8个一、二年级的学生,其中二个在学校食宿。8平方米的房间一横一竖成“7”字形摆着两张床,住着他们夫妻和二个学生。这二个住宿生一个6岁、一个8岁,都是父母在外打工,因离家较远,爷爷奶奶无法接送,曾老师主动要求让学生在校和自己一起食宿。家长一学期只给300元伙食费,我们说:“那怎么够呢?”曾老师说:“反正蔬菜是自己种的。有两个孩子晚上跟着我打伴也好。”
曾老师今年50岁,1978年高中毕业后,村委会让他在村里当干部,当时樟木坑教学点正需要一名民办教师,他看到山里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还在家玩耍时,毅然放弃当村干部的机会,选择了在教学点当一名孩子王。1994年,他在泰和师范民师班毕业后,棉津中心小学准备调他任乡教办干事,当他得知没有人愿去樟木坑教学点任教时,再一次毅然回到了樟木坑教学点。就这样,他在这个离乡镇70多华里,离家20多华里的库区深山教学点坚守了32个春秋。
樟木坑教学点原来有三个年级,学生分别来自6个自然村,最多时达到35个学生,一般有15至20个学生。学生离教学点要翻四座山,走一个半小时才能到校。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走山道让人不放心,每天接送学生成了曾老师一项正常工作。山里人家居住分散,曾老师和家长约好,每天家长把学生送到一个山坳上,便由他一早来这里把孩子接到教学点上课。放学后,又把学生送回家。遇上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的天气,他还得给最小的学生撑伞,背书包,有时还背着学生翻山越岭。等他送完所有学生,返回教学点时,已是夜色笼罩,暮霭沉沉。32年来,每学期的教学用品都是靠他肩挑手提搬到樟木坑。他也记不清自己磨破了多少双解放鞋,挑过多少吨学生的书籍、作业本。32年来他用烂了8个手电筒,屈指算来,光接送学生走过的路程便达7万多公里,相当于当年红军走了三次2万5千里长征。
曾昭富老师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子女,尤其对困难学生更加关爱。2001年初夏,二年级学生曾奇的父亲外出打工,不幸遭遇车祸身亡,母亲又重病缠身,面对家庭灾难,家里准备让孩子辍学。曾老师得知后多次到曾奇家中,安慰家长说“让孩子放心读书吧,书杂费我帮你负责”并把学生接到学校。2005年寒冬的一个下午,三年级学生曾淑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由于山路崎岖,坡陡路滑,一不小心栽倒在半山腰,造成右腿骨折,在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为了不耽搁学生学习,曾老师每逢双休日,都要去医院看望,并给他补课。在期末考试时,曾淑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还有了长进,数学考了100分。2006年春季,学校5位学生患感冒,他赶忙请来乡村医生为孩子看病,并为学生付医药费,烧好开水给学生喂药,再把患病的孩子一个个送回家。
从曾老师的家到教学点要翻三座山,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他长年吃住在教学点。2000年腊月的一天,家中寄信说母亲病危,催他速回。他想,来回一趟要三个小时,半天的课就没了,等到周末下午放学回来后,母亲已经奄奄一息不能说话了。妻子告诉他:母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让儿子好好教书!”母亲病故后,曾昭富记住这句话,一心扑在教学上。妻子看到把事业视为生命的丈夫,没有一句怨言,只要一有空,她便来到教学点,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开荒种菜,为学生热饭、炒菜、洗衣服。中午学生吃的蔬菜都是她种出来并为学生免费供应的。她用一名山区女人特有的贤惠和纯朴,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成了教学点一名义务炊事员。
曾老师教的学生中有15人考取了大学,有2人还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在部队当营长。这些从樟木坑走出去的学生对曾老师都怀着深深地感激之情。一位江西财大毕业,在万安县建行工作的学生,为了让曾老师在县城安个家,让他也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劝曾老师到县城买一套商品房,曾老师说:“我没有钱”。这个学生说:“不要怕,我给你贷款,我的房子和你的买在一起。”2006年在学生的帮助下,曾老师终于在县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每年放寒暑假时,可以在县城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曾老师说,幸好买得快,要不然后来涨价了,就买不起了。
望着四周空荡荡的山谷,我们都为这位在寂寞中坚守了32年的模范老师表示深深地崇敬。当我们要他谈谈自己寂寞的感受时,曾老师笑着说:“我不是你们想象的这么孤独,中午我有时与学生一起观看上级配发的VCD播放的课件录相,有时为学生讲故事,课外活动时我与学生快乐的游戏,晚上,我时常拉起心爱的二胡,拉着拉着,听着听着,一天的劳累就消散了,上床后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何恩华――放不下水乡山里娃
5月12日,我们到万安武术乡采访新蓼教学点的省模范教师何恩华。因实地采访交通不便,且我们行程安排紧凑,武术乡中心小学的校长前一天已通知何老师到中心小学。他清早从教学点出发,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再坐一个半小时船,上午快11点才到达中心小学。何老师个子高挑,黑瘦脸庞,身板笔直,见到我们,脸上始终挂着和蔼的微笑。
(何老师工作照)
何老师今年55岁,是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老教师,也是一名老党员,还是一名退伍军人。他所在的新蓼教学点是一所交通闭塞的山村教学点,除了一条水路通往外面的世界,四周全是层层叠叠的高山。1987年以后,库区人口陆续搬迁,学校生源逐渐减少,目前学校三个年级共15名学生,只有何恩华一位老师。
何老师对新蓼小学始终怀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为了新蓼小学的孩子,他几次放弃调到乡镇学校任教的机会。学校刚由中心完小变为教学点时,武术中学急需一名总务人员,中学行政领导经过商量,一致认为何恩华老师思想作风过硬,吃苦精神强,管理水平高,是最好的人选。当学校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婉言谢绝:“到中学去工作,无论环境和条件都远胜于新蓼小学,可别的老师调来能安心搞好工作吗?我是本地人,我熟悉这里的情况,也习惯这里的环境,我还是留在新蓼吧”。2003年武术中心小学决定调何老师到中心小学任教,何老师再次谢绝领导的好意。2004年,何老师原居住地新文村整体外迁,他家迁到城郊芙蓉镇光明村,离学校有几十里水路,十几山路,双休日回家,有一半时间耗在路上。妻子说:“找找领导,调到县城周围交通较便利的学校任教吧,这样也能照顾一下家庭。”这时,他原来的一位领导正要调到一所交通便利的中心小学当校长,想请何恩华去当总务主任,可他还是哪句话“我走了,谁能安心接替我的教学呢?”
武术中心小学的校长告诉我们,何老师爱护学生的事例说不完也数不清,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学生中午吃的蔬菜大部分是何老师开荒种出来的,连他养的鸡也用于改善学生的伙食。农忙时节,村民们顾不上接送孩子,他总是把孩子们一个个接到学校,又一个个把他们送回家。有个叫黄晓东的孩子家要迁移,老房子拆了,父母在移民安置点建房,留下孩子一人在学校读书,何老师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细心照料他的学习和生活。何老师家里迁到城郊之后,每星期回家就把他带到县城,亲自把孩子送到家长手中,家长要交小孩的船费,何老师总是拒绝,他说:“你们迁移急需钱建房子,晓东的船费就由我出吧!”有个学生父亲烧炭遇难了,孤儿寡母悲痛欲绝,经济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何老师知道后,决定小孩读小学的书杂费全部由他负担。
何老师给予孩子的很多很多,但却顾不上自己的家庭,尤其愧对自己早已过世的父母和正在患病的妻子。1992年学校正在为迎接“两基”验收紧张工作,何老师年近七旬的父亲旧病复发,他和家人把老人家送到医院后,把护理工作交给家人就要返校。父亲拉着他的手说:“你就不能请几天假陪我吗?”他惭愧地说:“爸爸,请原谅,学校工作太忙了,白天有几十名学生等我上课,晚上还要给扫盲班的学员补习文化,学校还有许多表册、档案要填写,我实在耽误不得呀!过几天,等你病好了我来接你回家”。想不到这一走竟成永别,当他再来医院时,见到的是父亲冰冷的遗体,父子阴阳两隔。他跪在父亲的遗体前泪如雨下,仰天痛哭。
2006年冬天,妻子右乳发现肿块,星期天他陪妻子来到县医院肿瘤科就诊,医生建议立即手术治疗。考虑到做手术需要家人护理,而子女都不在身边,自己留下来就意味着学校要关门停课。想到这里,他恳求医生说:“过些日子再说吧,我需要时间准备。”于是,他打电话叫回远在广东打工的女儿,要她放弃待遇不菲的工作回家护理。当女儿风尘仆仆赶回来,要求爸爸立即送妈妈去手术时,他又约定下个星期天进行手术。术后第二天,他又像当年在部队当兵接到命令似的把尚在昏迷状态的妻子交给了女儿,自己只请了半天假就回到了学校。
何老师一个人担任一、二年级的所有课程,每次教学质量抽测,他教学点上的学生成绩每一科在全乡都遥遥领先。
我们要何老师谈谈长期在教学点工作的感受,何老师说:“我自已觉得很满足了,1997年省教委送给教学点一台电视机,县教育局为学校安装了卫星接收器,晚上我可以看看电视节目,这里没有固定电话,去年下半年学校为我配了一个手机,在离学校不远的山上就有信号,方便了我与外界的联系,现在比过去好多了。”
其实,上级教育部门给予他的只是一颗小小的露珠,而他为库区孩子付出的爱却像一泓涓涓不息的涌泉。
廖顺帆――学生健康的使者
涧田乡良富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有人说,三面的水是弯弯的锁闩,一面高高的山是锁身,被锁住了的良富几乎成了孤岛。廖顺帆并不是孤岛上的人,却在那儿呆了整整二十年,他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那种隔河千里的无奈,那份教坛耕耘的辛苦,只有头上的斑斑白发知情。
(廖顺帆老师工作照)
良富小学是一所两师一校的教学点,目前学校有一至四年级共43个学生(其中10个学龄前儿童)。学校有十多个寄宿生,每天晚上,他都要为学生盖两次被子,一次在九点多钟,一次在下半夜。去年冬天,学前儿童凌星在睡熟中翻滚到地上,全身冰凉,廖老师发现后,小心翼翼地把他抱起来,搂在怀里,摸摸他的额头,观察他是否摔着、是否冻着。当确定无碍后,廖老师把凌星抱到床上,盖好被子,直到看着他恬静地睡着了,脸上才露出一丝欣慰。这些学生远离亲人,没家人照料,在学校里难免会感冒,或磕磕绊绊受点轻伤什么的,学校又远离医院,为了方便学生,廖老师就买了些感冒药、消炎粉、跌打膏、红花油之类的药品,还虚心向他人学了些推拿按摩技术。199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两个学生突然从楼上往下跑,边跑边喊:“廖老师,三福仔得了重病,快来啊。”廖老师急匆匆地跑上楼,只见朱三福像泥鳅一样在床上翻滚,他痛苦地呻吟着、哭泣着,说是肚子痛。看着朱三福脸色苍白,头发湿漉漉的,廖老师意识到这是农村人说的绞肠痧,用手一摸,凉飕飕的,再用力在朱三福大腿上一拧,没有一点反应。在场的人都紧张起来,怎么办?九点多种了,过良口看医生的话,河里横七竖八地布满了渔网,船难以行驶,会被渔网绞住螺旋桨。去郭医生家,学校离他家又远,羊肠小道,上山下坡,黑咕隆咚地怎么走啊!时间就是生命,他赶紧俯下身子,撩开朱三福的衣服,在他肚皮上涂上清凉油,接着用手掌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逆时针的反复为他揉搓、按摩,搓了五六分钟还不见效。又用右手侧掌横压在孩子肚脐下方的丹田穴,半分多钟后,朱三福的腹痛慢慢舒缓了,两分钟后,朱三福喊没痛了。廖老师来到朱三福身旁,用右手捏住他的右耳垂往下、往两边拉扯,然后拉左耳垂;又用十指代梳为他梳头,从鼻梁开始到额头到后脑勺,用力梳了约十分钟。朱三福终于睁开了双眼,坐直了身子。此时,廖老师却如一团烂泥般瘫坐在地上。
二十年来,廖老师为学生治病、买药,花费了四五千元。但他认为值得,他憨厚地笑着说:“只要看到学生健健康康的、快快乐乐的,我就高兴!”
廖新民――子承父业,青胜于蓝
廖新民是万安县五丰镇棉津乐加小学(俩师一校)教学点的老师。他1984年高中毕业,由于当时老师紧缺,领导请他去当一名代课老师。考虑到当时家里缺劳力,体弱多病的母亲一个人在家种十几亩田,父亲远在遂川县教书,又有5个弟妹在读书,他答应了。1987年,从教三十多年的父亲退休,按当时的政策,可由一名子女补员,并可自由报考职业,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劝他别考教师,选择更好的职业,但他看到山里孩子求知的目光,他子承父业报考了教师并以优异成绩录取,被派到县进修学校中师班学习两年后,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
(廖新民老师工作照)
毕业后,廖老师回到乐加小学。自从万安水电站关闸蓄水,交通陡然不便,农户迁移,学生、老师骤减,许多老师都不愿去那任教,原来的老师都纷纷要求调走。面对当时的情况,他主动要求留下,这一干就是二十一年。
廖老师家离学校看似不远,但由于库区蓄水,弯弯曲曲的山路走起来却需1个多小时。他每天吃住在学校,从来没有因为家事耽误学校工作和教学。2004年9月,廖老师的两个孩子患上了腋窝脓肿需住院治疗,前后不到5天,两小孩都住进了县中医院。他妻子刚去浙江打工还不到一个月,廖老师护送俩个孩子到中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后,不知怎么安排好,一边是自己的孩子,一边是学校。学校几十个学生等着他,最后,他只有让年近七十的父亲去医院护理孩子。当时,他不敢触碰儿子乞求的目光,身为人父,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啊?谁能不体恤自己年迈的父亲啊!老父亲理解这一切,安慰说:“去吧,安心工作,这里有我顶着。”孩子住院半个月,廖老师只是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到医院轮换父亲护理,没有请一天假,也没耽误一节课。
青砖薄瓦的校舍,一到雨天就漏雨,为了确保校舍和师生安全,他经常到屋顶上去捡漏。一次深夜2点,下起了倾盆大雨,廖老师起床打着手电筒,把整个校舍巡查了一遍,发现一年级教室漏雨,雨水把学生的课本都打湿了,想到第二天孩子要上课,他只身爬上房顶,小心翼翼地把瓦片接好,下来时,脚没有踩实,跌落下来,造成右手骨折。他说,虽然手臂疼痛难忍,可听到教室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他觉得“划算”!十多年来,为了节省经费,学校门窗桌椅坏了都是他自己动手修理,没有请过一次木匠。
“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他二十六年教师生涯中,始终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三年级学生刘琦在他刚入校时,父母离异,母亲别嫁,父亲常年在外,一直与他六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很长一段时间,他上课溜号,作业不做,常与同学吵架,厌学情绪大。廖老师没有放弃他、歧视他,而是以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去感化他、激励他、关心他。有一天,刘琦突然捂着肚子哭,额头直冒汗。廖老师发现后,连忙背起他跑向几里外的村卫生所,经医生确诊为急性肠胃炎,他一直陪着开药、吃药、打针,送回家……,经过长期的感化与耐心的教育,刘琦如今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纪律也好多了。
乐加小学采用复式班教学。复式班教学要做到动静协调很不容易。针对这一情况,廖老师在着力培养小助手的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课后再提高”的教学模式。他每堂课都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逐一解决,然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激发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还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了教与学、思与练的和谐展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效果非常显著。去年,中心小学为乐加小学安装了宽带网,这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信息闭塞的校园,为教师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廖老师经常通过网络,听优质课,看观摩课,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他大胆尝试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学生也可以通过放教学光盘听到外地名校名师的讲座,学生视野得到了拓宽,兴趣得到了增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所担任的教学课程,历年历次在全镇的教学成绩评估考试中都名列第一,成为全镇教师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的标兵。
聆听库区青年教师拔节的声音
采访了以上几位长期坚守在教学点工作的优秀教师之后,记者一行在崇敬之余,不免为库区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担忧。因为这些教学点的老师大都是当年的民办教师和本地人,将来他们陆续退休之后,有人会安心接替他们的工作吗?别说教学点,就是库区的初中和中心小学也在库区深处,连一星期回一次家都很困难,库区大部分乡镇不通班车,连船也只有每天一班,非库区的教师能安心工作吗?库区的教育教学质量能不能得到保证?
同行的万安县政府县长助理、教育体育局局长郭白云告诉我们:你们担忧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县政府和教育局重点关注和正在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县政府和教育体育局出台了一系列向库区学校和教师倾斜的政策: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如投资140万元兴建沙坪中心小学,目前沙坪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全县第一流的,环境也是最美的。投资170万元建武术中学学生宿舍和图书馆,为库区所有学校完成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安装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连部分教学点都安装了宽带。库区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二是每月向库区、山区学校教师发放100-150元的生活津贴,学校为教师解决部分车船费,同时县教育局出面与航运局协商,每星期五、星期天下午增开一班船接送教师和学生回家、返校。三是库区山区教师编制按高于其它学校3.5%的标准核定,同时还给寄宿制学校增加3个管理编制。近几年,除将县城超编的教师应聘到库区外,新招聘的教师全部分到边远山区、库区任教。目前,库区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6岁。四是在评优评模及待遇享受上向库区教师倾斜,这几年,国家、省、市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全部在库区产生。2008年,县政府安排100名偏远库区、山区教师免费坐飞机到深圳考察学习,大部分老教师都是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深山,第一次见到山外精彩的世界。县里还规定,凡是在边远库区、山区任教的老师,只要获得了相应的教师职称就优先聘任。五是多管齐下,提升教师素质,如派县城学校名师到库区支教,库区学校亦派老师到县城跟班学习,安排城区学校与库区学校结对帮扶,选拔中坚力量充实库区学校领导班子。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库区教师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一大批库区中青年教师不但传承了库区模范教师坚守清贫、默默奉献的高尚品德,而且发扬光大,用青春和热血,智慧和汗水,掀开了一页页库区教育的新篇章――
铺就新教师成长的阶梯
武术乡是万安水电站库淹面积最大的乡镇,目前,全乡只有6个行政村,5000多人口。从县城到武术,出行靠每天一班的客船,乘船时间达2个半小时。由于山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70%的学生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在学校住宿。为了减轻中心小学照顾低年级住宿生压力,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划归武术中学就读并管理。
武术中学含小学五、六年级只有9个班,346个学生,19个老师,其中女教师占50%,近三年分配到学校工作的占50%,然而我们却在这所学校探访到一个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密诀――阶梯式培养。
肖庆彪校长告诉我们:学校教师中,具有5年以上教龄的老师很少,我们根据年轻教师多,年轻女教师多,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培养新教师为抓手,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获得办学质量的提升。
该校对新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新分配的教师一年内成为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三年内要成为学校或县里的教学能手。为此,他们实行了独特的“阶梯式培养”模式,即每一位教师既当徒弟,又当师傅。新老师在师傅(师傅其实也不过只有三、五年的教龄)带领下,培养一年之后,第二年实行跨年级教学,在低年级当师傅,在高年级当徒弟,从而保证教师队伍培养不断层。
听到这个办法,我们感到既新奇又惊讶,在很多学校,三、五年教龄的老师还处于学徒阶段,而在武术中学,居然成为每年带了二个年级两个徒弟的老师傅了!连参加工作两年的老师居然也当起了新师傅!
由于学校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团结互助、自我反思、校本培训等工作做得扎扎实实,一个个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004年分配到学校的兰天老师,所学专业是小学教育,学校为其安排一个物理骨干教师当师傅。通过几年的培养,他在2007年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优秀指导奖,2008年物理操作比赛荣获县二等奖,2007年、2009年中考,他所教班级的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居全县第一。
同年分配到学校的朱丽芳老师,原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由于缺英语老师,学校安排英语骨干教师彭清梅当她的师傅,2007年中考,其所教班级成绩居全县第四,2008年居全县第三,现在她已成为学校新的英语骨干教师,正担负培养新教师的重任。
2006年分配到学校的陈霞老师,所学专业是物业管理,在肖庆彪校长的悉心指导下,现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化学老师。她从2006年至今一直担任毕业班的化学教学,所教班级综合成绩2007年居全县第三,2008年居全县第一,2009年居全县第二。
2007年调入学校的陈彩莲老师,所学专业是小学教育,调入学校后任教六年级数学、英语,在宋永福、朱丽芳两位老师的指导下,2008年小学毕业会考中,其所教班级教学成绩居全县第四,英语居全县第一。
近三年来,武术中学的中考总平均分都在全县第三名;07年评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二等奖;08年评为吉安市校本教研先进单位;吉安市师德先进单位。
开启山娃子音乐的梦想
在地处库区的沙坪中心小学,我们同样见到了一群忠于职守,勤奋好学,迅速成才的青年教师的风采。刘欣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代表。刘欣是沙坪中心小学一位最年轻的女老师,她2008年7月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还是一个小女孩。2009年通过招考,她分配到沙坪中心小学任教。在一年的教师生涯中,她如饥似渴的学习,虚心向同事求经取宝,库区的大山隔断不了她求知的目光。
初为人师,她连学生纪律都管不住,更不用说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为此,她感到眼前一片迷茫。学校校长曾小华了解情况后,送给她一本《如何做名好教师》,对她说:“对学生要严爱有度,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从大学生到教师的蜕变期是痛苦的,但只要虚心学习,尊重、理解、宽容、赏识孩子,你就能很快度过。”如醍醐灌顶,她不再徘徊,不再徨,而是积极地向学校教师求教,快乐地和学生相处。课堂上,他从学生出发,让孩子在音乐中感悟美,用心智开启山娃子的音乐梦想,同时自己也在感悟中提升。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她深爱这门职业。做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是她不懈的追求。教学中,她精益求精,深入钻研教材,查找大量资料,精心写好每一份教案。寻找充实而不忙乱,有序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散漫,自己教得省心,学生听得尽兴的理想课堂。教学之余,她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有关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教育工作中的基本常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2009年9月,在万安县第七届农村文艺调演中她被评为“优秀演员”;同年4月在万安县品德与生活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获二等奖。10月,她参加吉安市音乐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获小学组综合一等奖和小学组单项‘教学活动设计’一等奖;在学年度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中,被评为学校“五佳“教师。短短的一年,我们可以看到一名年轻的教师,背着梦想的行囊,在库区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打造年青人成才的摇篮
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是涧田中学。通往涧田中学的山间公路崎岖曲折,狭窄险要,省城来的年近50岁的老司机开得小心翼翼,生怕有闪失。他说:“我还从来没开过这样全是由弯道陡坡构成的山路,难怪这里连班车都不通行。”
涧田中学498个学生,住宿生就有470人,10个班,30个老师。其中家在县城和外乡的老师占50%,35岁以下的占50%。温朗光校长告诉我们,这里专业老师非常缺乏,6个数学教师中有5个第一学历是中师,1个是政教系专业改行的;3个英语老师中2个是中师毕业,1个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温校长说:这些老师特别是外乡老师能坚持在这里工作就是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所以学校领导总是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教师。面对偏远的地理环境和艰苦的条件,学校给不了教师物质的奖励,但我们却可以给予他精神上的关怀,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让学生欣赏的、有事业心、有成就感的好老师。学校通过引路子、结对子、压担子的管理方式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学有目标、行有指导。同时在教师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每年购买大批教育教学名著,要求老师一年内至少精读两本教育教学专著,摘抄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撰写5篇以上读书心得,通过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心得展评活动,让教师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外乡教师每星期回家交通困难,学校挤出有限的经费为教师包车包船,每年为教师购买一份平安保险,给教师生日送上温馨的祝福……使每一个教师对学校产生了以校家的依恋,深切感到学校是成才的摇篮。
刘明锋老师2003年选招到涧田中学任教,他在师专学的是政教专业。由于学校数学老师紧缺,他一到学校就改行教数学。在学校浓厚的教师成长氛围中,他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每节课都提着两块小黑板进课堂,小黑板上写满了他课前精心准备的例题、习题,每天课外为学困生辅导。一路辛苦一路歌,他在学校共教了二届毕业班,所带的二个班的数学中考成绩,无论优秀率还是及格率、总平均分都非常出色,一次居全县第三,一次居全县第一。刘老师的爱人在万安中学任教,县城附近几所初中校长见刘老师教学成绩突出,都想调他,没想到刘老师却选择了继续留在这所最偏远的山区初中。
教导主任袁海军和妻子郭亚男都是外乡人,可他们却在涧田中学工作了18年。18年来,凭他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并非没有机会离开这里调往县城或城郊学校,但他觉得山区教育落后状况的改变,山区孩子命运的改变,更需要一批有着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去坚守和奉献。袁老师是教学多面手,教过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语文,2006年起,一直担任毕业班历史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历史的学习能力,他长期坚持搜集、整理、编写历史学习资料,累计已达25万字。由于他在历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被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和《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编辑部聘为历史新课程教学资源研究会研究员,他任教班级的中考历史成绩连续三年居全县第一。
由于全校教师的努力奉献,近三年涧田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二次居全县第一,一次居全县第四,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录取重点高中的比例,居全县前列,2007年,吴建斌这个山里娃还夺得了县中考状元。
采访期间,我们时而在库区碧波粼粼的水面上荡漾,时而在水绕山环,迂回盘旋的山路中穿行,时而在通往孤岛的泥泞小道上迈步。初夏时节,满目苍翠。茫茫库区,水映碧天,花铺峻岭,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不时端起相机,按动快门,摄下这一幅幅碧水长天,山花烂漫的绮丽风光。因为在我们心目中,这美丽的库区风光,正是万安县库区教育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真实写照!那库区渺渺茫茫的水面,因库区教师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而辽阔壮观;那四周层层叠叠的巍巍群山,因库区大山深处的教师执着坚守,面对清贫和寂寞毫不动摇的品格而坚韧挺拔;那飞泻而下的潺潺溪流,因库区教师为学生洒下涓涓不息的爱之甘泉而奔腾欢歌;那开得如火如荼的山花,因库区教师的茁壮成长,后继有人,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而绚丽多彩。我们无力浓墨重彩地为所有坚守在万安库区深山水乡教师的奉献精神和万安县库区教育均衡发展的辉煌成果抒写长篇颂歌,只好浮光掠影地摄下这少数几位优秀教师的片片花絮。
| 版权所有:吉安市教育局
网站标识码:
备案号:赣ICP备号-1技术支持:创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安科技 无人驾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