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不论干什么,都是关于克服困难的议论文重重

一个人若是爱你是不是不会离开你?无论是什么原因,什么困难,他都不会离开,对吗?_百度知道
一个人若是爱你是不是不会离开你?无论是什么原因,什么困难,他都不会离开,对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是!如果我爱一个女孩,但给不了那个女孩想要的生活我会离开
或者我爱她,而她爱着别人我也会离开
觉得他不爱我
只是因为时间问题,他就跟我提出分手
你会遇到真爱的
采纳率:14%
但并不代表他不爱你,我的初恋嫁给别人了,生活呀,我也离开了自己最爱的人不对,这个世界不是你想干嘛就可以干嘛的,这里面还有自己和自己的斗争,需要做出选择的,而选择的结果一般是现实的
面对什么样的现实问题他会离开
如果是时间上的问题而离开了我,那他是否还爱我
现实问题就是钱和房子,时间上的问题看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怎么样了,如果只有快乐,那么他也许会忘掉你,如果经历了痛苦最深刻的痛苦那就和我一样了,这辈子忘不了你了
有痛苦,也是距离上的,认识了3年,我们也没 吵过几次假,都是很平和的解决的,他会忘记我的是吗?
爱一个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不离不弃才是爱你的。
真爱不会离开,会离开的只是不够爱
是的,喜欢一个人不是喜欢他做的事,而是只喜欢他这个人
不是,也有一中爱叫放手,但如果她真心爱你的话,就不会放弃你。
其他8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若是爱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23,879被浏览1,579,535分享邀请回答10K8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9K1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转载]《做才是得到》(上册)
《做才是得到》(上册)
索达吉堪布著
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踹到地狱,命运是苦是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所以,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苦才是人生2》(践行版)
做才是得到:索达吉堪布给你点滴加持
人生皆苦,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
方能勇猛精进,心想事成,离苦得乐。
《做才是得到》内容简介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办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另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
  继《苦才是人生》出版后,无数读者依此点亮了自己的心灯,在生活、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不同的利益。同时,他们也希望滋润到更多的佛法甘露。因缘具足,上师索达吉堪布又为大家奉上了这本《做才是得到》。
  如果说《苦才是人生》让大家正视了活也苦、死也苦,世间一切皆无常的事实,那《做才是得到》这本书,则在此基础上更近一步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脱离逆境,不怕苦、不怕死。
  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作者序&&&&&&
愿大家以此得到点滴的利益
今年因为偶然的机会,写了一本《苦才是人生》,得到不少人的认可和支持,说看后多了一分坦然面对痛苦的力量,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挺有帮助,这让我非常欣慰!
  不过,也有人问我:“这些道理虽好,我也都懂,但平常遇事还是用不上,该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差距。
  在唐朝,白居易曾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十分失望:大名鼎鼎的鸟窠禅师,竟然会如此平常,毫无玄妙高超之处。于是不悦地说:“这个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
  禅师答言:“三岁小孩虽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的确,道理再高妙,如果只停留在字面上,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却从来没有在现实中用过一次。那么,道理就是道理,你就是你,你与道理之间的距离可以跑一匹马。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从佛法中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你最好的方法,可你从来不去做的话,到头来也于事无补。就像医生给你治病,你若拿着药方却不吃药,这药再可以起死回生,你的病也好不了。
  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来的,始终很表面,要想知道它对自己究竟有没有用,只有亲自做一做才会明白。
  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才是得到》。里面的很多殊胜窍诀,只有当你真正去做了、尝试了,依靠佛法无形的加持,你的身体上、心灵上,才会或多或少得到不同的利益。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口就吃成胖子;路要一步一步走,不可能一步就跨过千里。同样,调心也要一点一点来,不可能修了几天就想超凡入圣。只要你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这就值得欢喜了。如此日积月累,滴水才可以穿石。
  当然,书中的有些内容,也许超出了有些人的认知范畴,一下子似乎很难接受。但不要因为跟自己的教育相反,就一概排斥、否认,“我觉得这在忽悠人”、“我觉得这不可能”……
  要知道,我们的分别念并不可靠,佛陀也曾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尤其对于比较陌生的领域,最好是以理性智慧来抉择、观察,而不能单凭“我觉得”来下定论。毕竟,我们已被自己的分别念欺骗很多次了。
  如今在西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并认同佛教的理念,并将之应用于临床治疗、临终关怀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果。以前对佛教抱有成见的人,也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对深奥的佛教理论重新探讨。所以,佛教到底是迷信,还是智信?相信时间会慢慢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其实,你信不信佛教,这个并不强求。然而,人生在世,你我都难免生老病死,而佛教中,正好有面对这一切的殊胜窍诀。假如你用了别的方法都于事无补,那么,试一试佛教又有何妨呢?
于中秋月夜有感而发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2F年9月30日
作者序:愿大家以此得到点滴的利益
第一章 做,就是得到
  学佛,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1.学佛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2.多做利他的事就不苦
3.想除苦,修“自他相换”就行
4.有些病,请交给佛来医
5.改变一种观念,就可能新生
6.怕老是没用的
7.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
8.人老了,投靠阿弥陀佛可能最有意义
9.念一声佛号,功德无法估量
10.死是大苦,请佛来帮您解脱
11.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
12.爱护物命,从点滴做起
13.孤独无援时,不妨试一试佛法
第二章 笑谈人间几多苦
  我们的痛苦,实际上不是来自于外境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执著。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也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
1.苦才是人生
2.快乐并不可靠
3.祸不单行很正常
4.有钱有地位,苦就会少吗
5.“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
6.不过分追求金钱,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
7.你是那个总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吗
8.布施不是非钱不可
9.天高不算高,心贪第一高
10.获取财富,不要盲目跟风
11.“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12.其实,你并不穷
13.苦与乐的真谛
第三章 把无常变成人生的正能量
  佛教常说的“苦”,不是指痛苦,而是指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这是非常细微的,以至于人们常忽略它的存在,直到哪一天疼痛了、没钱了、失恋了,才开始叫苦连天,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1.无论自己身上发生什么,都不必觉得很倒霉
2.懂得无常,才不为感情所伤
3.珍惜感情,绝不贪执
4.痴情不是奇迹
5.感情执著,必来自于前世怨仇
6.珍惜现在,比妄想未来更重要
7.把一天的生活当一生来观修
8.多修无常,得佛安慰
9.如果想专修一法,无常最为重要
10.警惕无常
11.无常绝不会按常理出牌
12.请为来世找寻方向
第四章 懂因果的人有福
  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先把这个给别人。比如,想发财,就要先把钱财给别人,这是布施;想长寿,就要先把生命给别人,这是放生;想开智慧,就要先把智慧给别人,这是法施……总之,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这些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这就是因果规律。
1.嫉妒别人,只能害了自己
2.“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
3.骂人的果报相当可怕
4.做人要厚道
5.“害心是地狱的使者”
6.不要随便发恶愿
7.随喜恶人,恶报更大
8.一念之差,福报顿消
9.善心能带来最大的福报
10.心善的话,做什么都会积功累德
11.任何苦乐都不会无因无缘
12.有就享受,没有就坦然接受
做,就是得到
  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踹到地狱,命运是苦是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所以,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1.学佛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学佛,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我经常想:学佛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就是对生老病死有所准备,一旦出现疾病、死亡,不会觉得特别不幸,反而有勇气从容面对。
  不学佛的人不是这样,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或者遇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就会抱怨命运不公,自己实在太倒霉了。
  对他们而言,平时几乎很少考虑:“我病了怎么办?死了怎么办?”即使偶尔考虑一下,也只是给自己买一份保险。其实这些并不保险,医疗保险不能保证你不生病,养老保险不能保证你不衰老,保险公司再怎么厉害,也解决不了你的生死大事。
  一个人只有学了佛,面对这些才会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快乐时突然出现痛苦了,这没什么,苦乐本就是无常的;健康时突然出现疾病了,这也很正常,轮回的本性就是生老病死;亲朋好友忽然离去了,这就是聚际必散的规律。可见,佛教对于人生种种,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认识。
  曾经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不信佛的知识分子,作了短暂的交流后,他说:“你们佛教还是可以啊,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人生。”为什么这么说呢?皆因从生到死这一段历程,世间人按照寻常的方式理解,结果一直在痛苦中打转;而学佛的人会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结果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有些人学佛后被人嘲笑,开始闷闷不乐。其实这没什么可忧恼的。古人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对于真正的大道,上等者听了,会脚踏实地去做;中等者听了,想起来就做,想不起就不做;下等者听了,不但不接受,反而大声嘲笑。学佛后,你会发现一种莫名的欢喜在心里冉冉升起,真的不可思议。所以,遭人讥笑时,没必要以此为耻,而应当引以为荣。
2.多做利他的事就不苦&
  佛陀告诉我们:人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
  当今这个时代,生活上跟以往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内心的痛苦、压力、烦躁,却比过去增加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真可谓“得”不偿“失”。
  过去,不少人以为有钱就会带来快乐,但后来有了钱才发现,快乐并没有如期而至,痛苦却是层出不穷。
  美国盖洛普调查证明:按100分为满分的话,中国消费者在1994年,幸福指数是69分;1997年最高,达到71分;十年后的2004年,却降到了67分。
  这说明了什么?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刚开始觉得很幸福,但没多久,幸福指数就日渐下挫。不说全世界,仅仅是中国,据统计,每年就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
  实际上,人生本来就充满了痛苦,不管你有钱有势,还是家境贫寒,都注定要经历各种苦。但凡夫人以为生活本该充满快乐,并对此寄予了厚望,一旦遇到违缘,就会难以面对、接受、甚至可能万念俱灰,选择一条“不归路”。
  美国史学教授达林,曾写过一本书叫《幸福的历史》。主题就是:人类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答案是什么呢?“如同神话里盛过基督宝血的神杯一样,极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
  换句话说,真正的幸福是得不到的。这种观点,可以说与佛教中讲的“三界无安”不谋而合。
  或许有人驳斥:“人生中并非全是痛苦,还是有一些快乐的。”话虽不错,但实际上,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无常的,随时可能会变成痛苦。所以,我们的快乐,就像一块蓝布上的小白点,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
  还有人以为,快乐存在于感受官之上,比如身体的接触、悦耳的声音、漂亮的东西……确实,这些都可以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特别肤浅,有时候通过药物也可以获得。
  其实,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人要想离苦得乐,就必须从内心下手。
  怎么下手呢?
  关键要知道:痛苦的根源是对自我的执著。因此,一旦你试着不再执著自我,将生活的重心转为利他,你会发现,原来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的东西,譬如对名利的殚精竭虑、对感情的患得患失,不知不觉中就不在了。
  有个教授和一个学生在田间小道上散步,突然看到地上有双鞋,估计是附近一个农夫的。学生对教授说:“我们把鞋藏起来,躲到树丛后面,看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么样?”
  教授摇摇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过帮助他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你在每只鞋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躲起来观察他的反应。”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躲进了旁边的树丛。
  没多久,一个农夫来到这里,把鞋往脚上套去。突然,他脱下鞋弯下腰,从里面摸出了一枚硬币,脸上一下充满了惊讶和欣喜。他又继续去摸另一只鞋,又发现了一枚硬币。这时,教授和学生看见他激动地仰望着蓝天,大声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话语中谈到了生病无助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
  学生被这个场景深深地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这时教授问:“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
  学生说:“我感觉到了以前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
3.想除苦,修“自他相换”就行&
  寂天菩萨说:“若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让自他从苦海中解脱,最为秘密的窍诀,就是修自他相换。”
  常有人对我说:“堪布,请您给我传一个窍诀吧!”
  其实,真正的窍诀就是修“自他相换”,把自己的快乐施给他人,他人的痛苦由自己代受,这也是换位思考的一种更深层的修行。
  那么,自他相换该如何修呢?要依靠呼气、吸气进行修持。
  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善根、健康、福报等变成白气,从鼻孔呼出,融入众生的体内,令他们获得圆满的安乐;
  吸气时,观想众生所有的痛苦、烦恼、魔障等变成黑气,从鼻孔吸进来,融入自己的身体,由自己来代受这世间的一切不安与痛苦。
  这不仅是殊胜的大乘修法,也是消除痛苦最快速、最实用的窍诀。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不可能一生中完全一帆风顺,没有任何违缘。有时会不幸患上肺炎、肝炎、癌症等疾病;有时会遭遇到人或非人的魔障侵害;有时心情沮丧,觉得每个人都看不起自己、岐视自己;有时候心中的烦恼特别猖狂……
  曾有个老人给我打电话:“堪布,我现在非常痛苦,又生病,别人又欺负我,您能不能给我找一个解决的办法呀?”
  其实不要说是我,就算是诸佛菩萨,除了这个自他相换法以外,也没有别的了。于是我对他说:“你可以观想自他交换,代一切众生受苦。”
  那个老人听后回答:“这个办法也对,但我想——嗯,应该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吧?不然的话,怎么还这么痛苦呢?”
  我当时想,一方面可能是这个老人的业力现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调伏心,总以为从什么地方吃点药、得个加持,依靠某种物质的力量就能消除身心的烦恼。
其实,当我们身心感到痛苦时,《修心七要》中告诉我们:修自他相换,是上上下下最根本、最唯一的窍诀!
4.有些病,请交给佛来医&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人类已知的疾病,大概有三万种,其中约有一万种,也就是三分之一的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而其他大多数疾病,现代医学暂时束手无策。
  长期被病魔缠身的人,每天睡觉时辗转反侧、夜不成眼,怎样躺卧也没有一个舒适的时候,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简直度日如年。他们往往暴躁易怒,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对别人的一切都看不顺眼,性格要比过去固执得多。此时就算有人肯照顾他,他也时常挑三拣四,甚至破口骂人。
  世间人在生病以后,想到死亡可能突然来临,经常不寒而栗、坐立不安。由于魔障、恶缘的牵制,以致在梦中、甚至白天有许多迷乱现象,使得身心无法自主,真是迷乱中的迷乱,也有人因此而自寻短见。
  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讲过:“病苦害人命,病为死王使,众生受斯苦,此苦不可说。”确实,我们的病痛难以忍受,没得病时感觉不到,一旦不幸得了病,到医院里一看,自他都是苦不堪言。
  尤其是当今社会,许多怪病层出不穷,不管是身体上的四大不调,还是精神上的抑郁症、自闭症,许多人罹患了之后四处求医,却常常药石无效。
  佛教中讲过,疾病的成因有两种:一是前世的业力,二是今生的外缘。后者治疗起来相对容易;但前者的话,单靠求医问药很难治愈,此时就需要向佛法求助了。
  我认识一个人,曾经得了非常严重的慢性疾病,在一些大医院治疗,花了6万多,效果也不是很大。失望之余,她听说喇荣佛学院的坛城对调心治病很有帮助,于是就来这里转坛城塔、磕头,又去朝拜了德格虹身成就者的塔,依靠这些方法,再配合一些简单的调养,结果不到一年半,她的病就痊愈了。
  生活里,有些病,药物是无能为力的,甚至还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这时,你可以试着去念咒、转绕、顶礼、忏悔、发愿,通过祈求诸佛菩萨加持等途径,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方面的事例,古往今来发生得实在太多了。
  以前色拉寺也有一个14岁的小喇嘛,叫耶喜。一次他牙痛得厉害,下颚发炎肿得很高,不能吃东西和说话。当时,耶喜的伯父把他送到一位老僧人那里。只见老僧人念了几句含糊不清的咒语,转身过来,对着耶喜肿胀的下颚,吹了一口气,整整一个星期,老僧人都在这样做。
  第八天,老僧人在发炎的地方,吹了三大口气。那肿胀的地方突然裂了,脓汁流了出来,疼痛立刻消失。最后,小耶喜的牙疼神奇地痊愈了。
佛法是不可思议的,在现世里,当你的身心遇到解决不了的病苦时,不妨去求求佛的加持,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5.改变一种观念,就可能新生
  世间上不少人自以为不怕死,自以为看透了死亡,平时讲得天花乱坠,但死亡真落到头上时,顿时惊惶失措、恐惧万分。而有些不识字的老太太、老爷爷,平时特别虔诚地一心念佛,在死亡来临时,他们对往生充满了信心。
  信佛的人,死也快乐、活也快乐,怎样都能随缘而转。
  1976年,有位美国妇女去纽约拜见敦珠法王。她原本对佛教并不热衷,只因自己病得很严重,绝望之余,就想看看西藏上师到底有什么办法来救她。
  她走入房间,一见敦珠法王慈悲、亲切的模样,眼泪就掉了下来,冲口而出说:“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
  这时,法王温和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
  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明白了自己存有解脱的希望。随后,她皈依了佛门,在法王面前接受一些面对死亡的窍诀。最后,她因为全心全力地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可见,有些绝症患者虽被医生判了“死刑”,但通过佛教的一些观修窍诀,会产生戏剧化的治疗效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这样治好,但就算好不了,懂得佛教的道理之后,当死亡真正来临时,内心也不会特别恐惧。
  我们离开人间是正常现象,不管是谁,得了绝症或是临终的时候,用不着绝望,绝望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好好地祈祷、发愿、念佛,才是最好的办法。我就认识一个大学生,她得了癌症。后来她放下一切,临死之前一心念佛,结果癌症奇迹般地消失了。
  对世间人来说,一听到死亡的消息,就非常恐怖、非常伤心,觉得一定要活下去。而信佛的人,因为早就有所准备,死也快乐,活也快乐,怎样都能随缘而转。
所以,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学佛和不学佛有很大差别。
6.怕老是没用的
  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的修行教材。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有人曾说,孩子初生时大哭,是在控诉轮回的痛苦。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婴儿在不断成长,小学、中学、大学、成家立业……韶华之年,他表面上看来青春美满,但实际上生命却在一天天缩短,正在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时,不知不觉就会步入老年,感受衰老的痛苦。
  世人虽喜爱青春韶华,却不想暮年这么快就到来,诚如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所言:青春时光刚刚谢落,衰老就会现于眼前,尽管人人都想青春常在、永远不老,但青春与衰老就像赛跑一样,刹那不停地就流逝了。
  人老了以后,皮肤、头发、骨骼等都会加速退化,虽然渴望欲妙受用,怎耐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身体的风脉衰退,以至于承受力、忍耐力极其薄弱;行住坐卧、稍稍活动就会气喘吁吁,感到困难重重;做什么事都很费劲,常常感到苦恼、绝望。
  有时我去一些养老院,看到那里的条件不错,但老人们心里很落寞。如果你不懂何为老苦,到了那里以后,看到老人们睡的地方、吃饭的状况,就会感悟到:“哦,总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这样。”
  有些老年人常夸耀自己年轻时如何漂亮,但现在再怎么讲,脸上也找不到一丝漂亮的痕迹。而且,平日里说话吞吞吐吐,走路颠颠倒倒,跟年轻时相比,简直相差悬殊。
  不过,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法王如意宝圆寂前两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老人家讲《大圆满前行》《宝性论》时,引用佛经、印藏大德的教证滔滔不绝。不信佛的领导听到后,特别惊讶:“啊,七十多岁的老人,还能背出这么多教证?真是太精彩了!”
  明朗大师造《三戒论注疏》时也是年过七十了,他在此论的结尾中说:“尽管我年纪大了,但智慧却有增无减,越来越炽盛。”
  在藏地,荣索班智达活了119岁,汉地的虚云老和尚圆寂时是120岁。
  我家乡还有一位老人,从年少起就坚持每天磕100个头,至今也从不间断。现在他虽有96岁了,但仍身体硬朗、精神瞿铄,上楼梯也不需要人扶。
  怕老是根本没有用的。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的修行教材。我们若能对此认真思维,认识到无常是世间不变的规律,并对此产生坚定的信解,那在老年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该抓紧时间做些什么。
7.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
  一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得到不怕病、不怕老、不怕死的境界。
  老年人不念佛,真的很可怜。
  他们到了晚年,天天指望子女来看望自己。但现在这个社会,子女因为太忙碌,很少有空去看父母,于是他们非常失落:“我老了,所有人都不管我……”
  其实,他们若能像藏地老人那样念佛,心里有一种归宿感,内心自然不会有这样的波澜。
  在我的记忆中,凡是见过的藏族老人,没有一个不念佛的。很多藏地老人不喜欢子女常来看自己,怕打扰自己念佛。比如自己每天要念两万遍佛号,如果子女来了,就不得不陪他们聊天,佛号就不一定念得完。所以,很多老人要求子女没事千万别来,只要定期送点食物就行,甚至送完食物也要赶紧离开。
  我小时认识一个人,叫桑当嘎洛,我对他印象比较深,平常有空的时候,脑海里经常浮现他的笑容和慈祥的目光。我们之间的交往,可能有十几年。每次看到他,他总是坐在屋子里念佛,用一个大大的手动转经轮。他每天只吃一顿午饭,一般跟家人不接触,要求他们送进来。家人也是非常孝顺,中午好好地供养他,除此之外,他一天中不见任何人。因为我们两个人在行持善法方面,有共同的见解,小时候我经常去他那里,听他讲一些佛经的公案。
  我认识的这位老人,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在家人,他十几年如一日,每天都是轮经轮、念佛,行为与现在的很多老人完全不同。现在的老人是什么样呢?要么终日茫然地等待着,要么在家里吵吵闹闹、说是道非,管孙子、管儿子,经常参与没有意义的事,如何度过晚年从来没有一点点预计。
  如果他们能念佛,就不会浪费剩下的宝贵时日了。每天在清净的念佛声中度过,心里会非常清凉,临终时也会十分安详。
  在明代,湖南衡阳有一姓黄的铁匠,一家四口都靠打铁维生,生活特别艰辛。他常常感叹:“人生实在痛,不知何时才能获得快乐?”
  一天,有位行脚僧路过,他问僧人:“有没有既不花钱,也不妨碍打铁,还能离苦得乐的方法?”
  僧人告诉他:“如果你不停地念阿弥陀佛,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就没有痛苦了。”
  他听了之后很有信心,从此一边打铁一边念佛。推风箱时,推一次风箱念一句佛;打铁时,也是打一锤念一句佛。
  他妻子说:“站在炉边已经够热了,打铁也够累了,你还要念佛号,会把人累坏的!”
  他笑笑回答:“平时在炉边很热,念佛后反而清凉;平时打铁腰酸背痛,念佛后反而轻松,晚上睡觉也很好。”
  后来有一天,铁匠对妻子说:“我要回家了。”
  妻子不解:“这不是你的家吗?”
  他说:“回极乐世界去。”随即口说一偈:“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说完便站着往生了。
生活中,很多人自以为看透了生死,可真正看到医生的“病危通知书”时,依然手忙脚乱,感觉天崩地裂,非常渴望多活一段时间,哪怕是一个小时,一刻钟也愿意。可是念佛的人不会这样,在面对衰老、死亡等问题上,他们往往有不同于世人的一分从容与自在。不过,遗憾的是,如今又有几个人会向念佛的老人,投去关注、效仿的目光呢?
8.人老了,投靠阿弥陀佛可能最有意义
  想要往生的话,除了要有阿弥陀佛的加持,更需要自己的深信发愿。倘若自己都不愿意往生,纵然阿弥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议,也不可能拽着头发把你拉到极乐世界去。
  人老了,应该为自己寻找生命的归宿了。而在所有的归宿中,投靠阿弥陀佛最有意义。在藏地,老人都能做到三不离:口不离佛号或心咒,左手不离念珠,右手不离转经轮。但汉地很多老人不是这样,他们离不开的是什么?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或许有人认为,念佛只能在家里念,到外面就不能念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在行住坐卧中,都要做到念念不离佛号。
  在《净土圣贤录》中,就讲过一则精彩的公案:
  清朝年间,杭州有一位出家人,平素喜欢吃冬瓜,被人们称为“冬瓜和尚”。
  冬瓜和尚平日少言寡语,每天吃完饭后,就到街上边走边念佛,晚上回来后也念佛不辍。如此寒暑不断十余年。
  他有一个朋友,叫慧照法师,看他一天到晚在街上走来走去,总觉得他修行不太用功,但也不好说什么,因为他的习惯就是如此。
  一天,冬瓜和尚对慧照法师说:“明年正月初六,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能不能来送我?”慧照法师根本不信,认为他是在开玩笑,但也勉强答应了。
  到了正月初六那天,慧照法师去他的寮房,结果冬瓜和尚不在,出去吃饭了。慧照法师心想:“竟连一点准备都没有,还说要往生,哪有这回事!”
  冬瓜和尚吃完饭回来,见到慧照法师,就问:“你来找我干什么?”
  慧照法师回答:“你不是说正月初六要往生,还叫我来送吗?难道给忘了?”
  冬瓜和尚一拍脑袋:“哎呀,多亏提醒,我还真差点忘了。”随即就沐浴更衣、焚香礼佛,并对慧照法师说了一偈:“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说完,便安然示寂了。
  这位冬瓜和尚,表面上经常逛街,但心里从来没有离开过念佛,佛号已融入了他的一切。一个人若能像他那样,时时处处不忘念佛,对阿弥陀佛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即使很愚笨,也能获得成就。正如《二观察续》所言:“愚者具坚信,彼可获悉地。”
  即使你不懂现代的尖端科技,也不懂佛教的诸多道理,但只要有一颗虔诚的信心,听到极乐世界的功德,百分之百诚信:“西方肯定有极乐世界,我一定要往生!”单凭这样的信心,也一定能得到大利益。
  毕竟,想要往生的话,除了要有阿弥陀佛的加持,更需要自己的深信发愿。倘若自己都不愿意往生,纵然阿弥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议,也不可能拽着头发把你拉到极乐世界去。
9.念一声佛号,功德无法估量&
  不同的佛号有不同的功德,就像这个世间上,不同的药可以治疗不同的病一样。其实,念佛号的话,不管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有地位也好、有钱财也好,黄种人也好、白种人也好,什么样的人都能得到利益。
  对有些根基的人来说,念一个“阿弥陀佛”足以让自己成就,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一概否认其他佛号的功德。
  毕竟众生的根基、喜好千差万别,有些人念一个“阿弥陀佛”即可得以度化,别的人则要依靠其它佛号度化,甚至还有一些人需要念很多佛号……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所以,凡事不能千篇一律,否则,昔日佛陀也不会针对不同的众生,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也讲过:“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这段话就说明了,念佛不是只能念“一名佛号”,而是可以念“多名”。
  比如,有些人害怕出现地震、雪灾、海啸、瘟疫等灾难,可以大量念“南无龙自在王如来”。
  有些人特别怕魔、怕鬼,晚上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此时就念“南无日月灯如来”。
  还有人特别爱漂亮,渴望相貌端严,那可以长期念“南无步莲如来”。
  总之,不同的佛号有不同的功德,就像这个世间上,不同的药可以治疗不同的病一样。
  但不管念哪一尊佛的名号,功德都无法估量。在《涅槃经》中,佛陀曾告诉大国王:“你打开国库,一个月中把金银财宝布施给所有的人,这个功德虽然不可思议,但远不如有人称念一声佛号的功德大。”
  甚至,即使你不说“佛”,只说“南无”两字,也有极大的利益。《阿含经》中记载:提婆达多曾与佛陀作对,造过三个无间罪,命终堕地狱时特别害怕。当时有人劝他念“南无佛”,但他对佛陀的嫉妒心非常强,一直不肯说“佛”,只说“南无”。以此功德,佛陀授记他将来成为南无辟支佛。
  其实,念佛号的话,不管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有地位也好、有钱财也好,黄种人也好、白种人也好,什么样的人都能得到利益。哪怕是动物,正在挣扎着死去时,你在它耳边念一声“南无宝髻如来”,它也能得到巨大的助益。
  我曾翻译过麦彭仁波切的《诸佛菩萨名号集》,里面就收录了诸佛菩萨的名号,并详述了各自的相应功德,大家有时间可以经常念。假如有些老人年纪大了,实在念不了那么多,那么念其中的一个佛号也行,两个佛号也行,三个佛号也行……自己可以尽力而为。
今生能遇到这些佛号,不管是用眼睛看、用嘴巴念,还是别人念时自己在听,都是十分有福报的。
人生在世,谁都要面对压力、情绪、烦恼、生病、死亡……
在遇到这些时,我们应当有独自解决一切的勇气,不要总想着依赖
别人。别人的力量再强大,也不可能时时与你寸步不离。只有自己,
才是自己的救赎。
10.死是大苦,请佛来帮你解脱&
  假如你学了佛法,拥有修行的境界,一旦死亡降临,便会忆念起佛法的临终窍诀,依此把握住机会,则很容易获得解脱。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是一名在校研究生写的。
  他说自己本是个乐观主义者,后来突然想到死亡问题,觉得自己死后就会永远消失,现在所拥有的快乐也会烟消云散,因而感到极为恐怖,整日萎靡不振。同时,他一想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觉得他们迟早都会死,谁也无法超越这个规律。想到这些就很难过,但又无法停止这种念头,于是他到处询问:“在这个世界上,谁能帮我消除这种忧虑?”
  我倒是很想告诉他:“如果你学了佛法,就会明白人死后心识是不灭的,它依然会跟随你的善恶业报,不断流转于轮回中。”当然,他也算是不错了,至少有勇气正视死亡,不像许多人一样讳疾忌医,提起“死”马上就转移话题。但遗憾的是,由于他没有接触过佛法,一旦真正面对死亡,仍然无力摆脱这种怖畏。
  人到了临终之时,躺在病床上不能起身,见到美食无动于衷,面对美色视若无睹,甚至听别人开玩笑也毫无反应,即使亲友团团围绕,也不能延缓自己的死期,此时的痛苦,唯有自己一人感受。
这时候不要说一般人,就算是拥有几千弟子的上师,或几亿子民的国家元首,在离开世间时,也是独自感受死亡之苦,他人根本不可能代受。诚如《无量寿经》所言:“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不要说生死,就算是生病,别人想帮,也帮不上忙。以前我在医院看到一些领导,他们条件很不错,住院时有许多豪华的轿车来送,可是一旦入了医院,只剩一些亲属帮他拿行李、拎包、背电脑,除此这外,谁也没办法代他受苦。生病尚且如此,死的时候更是这样了。纵然你拥有无法估量的财产、眷属,也不能带走一分一文、一人一仆,虽然对此难以割舍,但这些不可能随身而行。
  尤其是罪孽深重的人,在弥留之际,忆起以前所造的罪业,此时一定害怕堕落恶趣。回想自己自由自在时,没有修持对临终有利的正法,真是追悔莫及,禁不住手抓胸口,在留下深深的指印后完结了一生。
  曾经我在藏地就见过这样的人,他生前特别喜欢打猎,杀过的野兽不计其数。他在临死时恐惧异常,还没有咽气前,就看见很多鹿子、獐子来追他,口里不断地喊着“我杀过多少多少动物,它们正在向我索命……”我们在旁边听到这些,都觉得胆战心惊。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大苦。《正法念处经》中也说:“人为死所执,从此至他世,是死为大苦。”假如你学了佛法,拥有修行的境界,一旦死亡降临,便会忆念起佛法的临终窍诀,依此把握住机会,则很容易获得解脱。
  就如同一个人乘火车去外地,由于从未做过火车,父母告诉他:“等会儿到了火车站,怎么样买票,怎么样上车,怎么样找座位……”提前都讲清楚后,等这些情景逐一出现时,他就会想起父母的嘱咐。同样,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若能铭记善知识讲授的临终窍诀,一旦死亡的各种景象出现,就可以一一认识,并行持相应的修法。
  佛教中的大成就者,面对生死是非常自在的。
  后唐有位保福禅师,一天他对众弟子说:“近来我感觉气力不继,想来大概时限已至。”
  弟子们听后,顿时躁动起来。有的说:“师父身体仍然很健康,请您不必多虑!”有的说:“为了教导我们,请您长久住世!”有的说:“您要加倍保重身体,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
  一时之间,寺中充满了喧哗之声。
  正在众说不一时,突然一位弟子说:“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由他去便好。”禅师听后哈哈大笑,满意地说:“我心里要讲的话,什么时候被你偷听去了!”说完便安详圆寂了。可见,成就者不受生死的束缚,死亡何时降临,都是无所畏惧的。
  要知道,每个人在临死时,世间的一切都帮不上忙,唯有自己所造的善业,才可以救护。寂天论师也说过:“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这一点,好多世间人真的不懂,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整日忙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耽搁了一生至关重要的大事。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失眠的人,觉得长夜漫漫,十分难熬;疲惫不堪的旅人,觉得路途漫漫,没有边际;而愚痴的众生,觉得轮回漫漫,遥遥无期,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不了知解脱的正法。
11.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
  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太守身患重病。正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发下誓愿:“从今之后,饶益一切有情,忏悔自己的业障,舍弃一切世间俗事!”
  当晚,观音菩萨在梦中对他说:“你昔日杀业重,今得短命报,幸好此时能发坚固誓愿,当下唯有放生能延寿,且可增福禄。”他醒后大有所悟,于是全家戒杀、常常放生,病体终于痊愈了。
  藏地炉霍县也有一位牧民,多年患疾,十分痛苦,去过很多医院,皆无明显疗效。有一位僧人打卦说她前世杀生极多,若不放生,则多病短命。此后,她发心放生,结果疾病不药而愈。如今,她特别相信因果,每年都捐款放生。
  佛经中讲过“人天七德”——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极好、财势富足、智慧广大,这是世人都非常向往的福报。其中,长寿、无病的根本因即是放生,放生也是其余五德之助缘。世亲论师说:“释放遭杀众,如是赐生命,断除害有情,获得长寿命。”
  特别是有的人患了一些怪病后,连医生也束手无策,此时若立即放生,往往有不可思议的疗效。
往昔,杭州有一个爱打鸟的人,一天背上突然长疮,大夫无能为力。他猜想是自己今生杀生的果报,于是发誓不再杀生,并作放生,此后诊治便有了效力,而且逐渐痊愈了。
  在藏地,也有许多被医生诊断为必定死亡的病人,家人去放生、念经后,就不可思议地慢慢康复了。
  四川遂宁市有一位医生,医术高明,在海内外影响极大,家里挂满了省、市、中央及国外病患所敬献的锦旗。我曾向那些被她治愈的人打听她是如何治病的?他们都说:“医疗无效时,这位医生就劝我们放生、念经等。遵照嘱咐,我们广行放生等善行后,身体就痊愈了。”可见,放生是十分见效的治病方法。
  此外,通过放生,转短命为长寿者,自古以来也不胜枚举。
  从前,苏州有一个人叫王大林,具有大慈大悲心,常常放生。每当看见村中小孩捕捉玩弄鱼鸟时,就竭力劝止,并给钱以放生。
  他平时劝人:“少年时,必须培养爱惜仁慈物命的美德,不可养成残忍好杀的坏习气。”
  他如是于一生中劝人行善断恶,后来得重病将死时,佛菩萨显现告诉他:“你平生放生,有极大功德,将可增福延寿36年。”当下他觉得身体轻安。之后,他活到97岁才无疾而逝。
  古今善恶报应,昭昭分明;感应事迹,历历在目。望你明白这些道理后,今后能尊重每一个生命,行为上懂得该如何取舍。
12.爱护物命,从点滴做起
  “圣雄”甘地说:“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判断这个民族是否伟大,道德是否高尚。”
  不管对什么样的众生,包括动物在内,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慈悲心。
  在生命的平等线上,动物和人类共同拥有生存的权利。我们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证明自己有资格掠夺它们的生命,吃其血肉,穿其毛皮。
  有人认为,杀动物跟杀人是不同的,因为它们不会说话,也没有人类这么高的心智。
  关于这一点,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边沁驳斥道:“问题不在动物是否有心智,或是有没有说话的能力,而在于它们是否有感受苦乐的能力。”
  这句话讲得非常到位!人与动物在避苦求乐方面,没有任何区别,完全一模一样。一个人若能关爱动物,救护它们的生命,这种恩德也特别大,有时候甚至能今生感果。
  民国九年,曾发生过一则传奇故事:
  有一山居人家,在办完喜事的第六天,全家正在祭祀祖先之际,忽然跑来一只受惊的山鹿,因为被猎人追赶,躲到了祖先的供桌下。新娘非常善良,赶紧把山鹿藏起来。
  不一会儿,猎人追到,说鹿是他的,必须交出来。新娘不忍心,就准备买下这只鹿。猎人趁机敲诈,非要二十个银元不可。双方讨价还价半天,最后降到了十五个银元。
  价钱谈定后,新娘的公公婆婆面现难色,因为这次取媳妇就用去十五个银元,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新娘说愿把自己的陪嫁十五个银元全部拿出来买鹿。家人只好同意,但觉得此举十分愚蠢。
  猎人得银后离去,新娘便从桌下招出山鹿,安抚一番。鹿轻跳几下,跑回山林中去了。
  几年以后,新娘生了一个儿子,刚满周岁那天,家人正值忙碌之际,便将婴儿放在院中椅子上。这时,山鹿又再次出现,用鹿角挟起椅子及婴儿向外跑去。
  家人见山鹿偷了孩子,便急忙追赶出来。追到山外之后,忽听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屋后的高山倒塌,整个村子瞬间夷为平地。
  这时,山鹿轻轻放下婴儿,跑回山中不见了。
  家人这才醒悟到,原来是山鹿为了报答新娘救命之恩,借着“偷孩子”引他们一家逃出。
  无独有偶,在唐山大地震中,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个人在偶然的情况下,放过一只狐狸。唐山地震前,日凌晨3时左右,那只狐狸突然来抓他的门。他起床来看,狐狸一下死死咬住他的鞋帮往外拖。他当时不解,但随狐狸来到院外平地时,突然天崩地裂,大地震发生了……
  震后多年,这个人一提到那只狐狸仍感恩不尽,他常说:“地球是个大家庭,大多数的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动物们尽管不会言语,却也有着同样的思维、灵性和良心。”
  我们并不希求动物报恩,但是,善待动物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所以,如果有条件,我们每年都应该放一些生。
  其实,有时候放生也不需要钱。比如下雨了,路上有几条蚯蚓,或者天气燥热时,有些小虫马上要被晒死了,你把它们放到清凉、安全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放生。
  对有些人来讲,一个动物的生命,似乎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对动物自身而言,自己的生命比什么都珍贵。
13.孤独无援时,不妨试一试佛法
  每个人都难免生老病死,而佛教中,正好有面对这些问题的最好秘诀。你如果用了其它方法都无济于事,那么试一试佛法,又有什么损失呢?
  现在不少人常说:“极乐世界和地狱肯定不存在,因为我没有看到。”
  这是一种很荒谬的推理。如果因为自己没有看到,所以就不存在,那世间有许多你见不到的东西,难道它们都不存在吗?
  其实,要想否定一件事,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否则便是谬论。
  “文革”期间,有一位老和尚挨批斗,一位领导边打他边说:“你们佛教徒口口声声说极乐世界和地狱,如果有的话,你给我指出来!”
  老和尚说:“有是肯定有,但不一定要指出来。”
  领导说:“你必须给我指出来!”
  老和尚回答:“你们天天骂美帝国主义,那美国存不存在?如果存在,也请给我指出来。”
  那个领导气得无话可说,只有用拳头狠狠地打他。
  老和尚笑着说:“你现在应该知道了吧,没有看见并不等于不存在,没有看见而存在的东西多着呢!”
  “因为没有看见,所以不存在”是一种荒谬的推理。因为凡夫人肉眼的功能本来就有限,故肉眼见不到并不代表没有。
  比如空气、电波和细菌,你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能不能以此否认它的存在呢?不要说清净刹土和阿弥陀佛,甚至在一个小小的山沟中,也有许多你未曾见过的东西,在一群人中也有你未曾见过的人,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以没有见到,就否认其它事物的存在呢?
  当然,一个人信不信佛教,这个一点也不勉强。佛陀曾说过:“对于不信佛的人,如果非要给他讲法,这大可不必。”然而,每个人都难免生老病死,而佛教中,正好有面对这些问题的最好秘诀。你如果用了其他方法都无济于事,那么试一试佛法,又有什么损失呢?
笑谈人间几多苦
  我们的痛苦,实际上不是来自于外境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执著。古罗马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也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想法。”
  1.苦才是人生
  纵观整个世间,身与心的痛苦无处不在,一个人不论高贵、低贱,随时都被这两种苦所损恼,就像同一苦海中的浅水鱼、深水鱼,无时无刻不在为苦水浸泡着。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往往求之不得。只要转生为人,就要感受最初降生、中间患病衰老、最终死亡的痛苦。来到人间,谁又能躲得掉生老病死呢?
  有些人喜欢追求财富,却不知道有腰缠万贯的富人有谋财、守财、失财的痛苦,身无分文的穷人有无财、求财的痛苦。换句话说,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痛苦,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痛苦。
  这正像《中观四百论》所说的:“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具足世间圆满之人,比如现在的有些领导和老板,在财富、地位、吃穿上已经样样不缺,可内心却充满了极大的压力。比如,为稳固自身的权势而惶惶不安,害怕自己下台,害怕被别人超越;为他人财富的增长而嫉妒万分;为控制下属与财产而殚精竭虑……
  世间上的小人物,虽没有这些内心的痛苦,却有超强度的劳动,缺衣少食,住房、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由此而引起身体的疲劳、损伤、饥寒、疾病等各种痛苦。
  根登群佩大师曾说:“高官心里有大苦,小民身上有小苦。”确实,作为凡夫俗子,不被痛苦折磨的一个也没有。
  生活中,我们身上还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想见的亲友见不到,怨恨的敌人却总是狭路想逢;想听的喜讯听不到,不愿意听的噩耗却时时传来;非常希望身体健健康康的,可往往是病魔缠身,没有自由快乐之时……总之,做什么、想什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纵观整个世间,身与心的痛苦无处不在,一个人不论高贵、低贱,恒时都被这两种苦所损恼,就像同一苦海中的浅水鱼、深水鱼,无时无刻不在为苦水浸泡着。
2.快乐并不可靠&
  世间上处处都是苦,一个人正当快快乐乐时,也许忽然就财富尽失、病魔缠身,痛苦纷至沓来,想都想不到。
  想一想你现在拥有的快乐吧!是不是觉得它变化多端,总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满足和长久,甚至转眼就会变成痛苦?
  比如,正当你吃饱喝足、心情愉快之时,没想到一下食物中毒,腹泻不止、痛苦不堪。本来身体好好的,突然就查出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恶性肿瘤。
  世间上的快乐并不可靠,瞬间就会变成痛苦,这即是“变苦”也称为“坏苦”。
  《金色童子因缘经》中讲过一个故事:
  妙耳商主财富盖世、举世无双,但他儿子降生后,家中出现诸多不吉祥,并且房子突然起火,一切财物焚尽无余。本来这一家无忧无虑,快乐如天人,但一瞬间的变化,就让他们沦为乞丐,过着极其凄惨的生活……
  变苦的例子,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妇女,本来她家里衣食无忧,不料几年前房子起火,所有财物付之一炬,不久丈夫也被关进了监狱。她一贫如洗,多年来只有带着孩子四处流浪。现在孩子没办法读书,问我能不能让他进智悲学校,后来我就答应了。
  还有一些富人、官员,曾经风光无限,一手遮天,最后却因种种原因什么都失去了,甚至以非常悲惨的方式离开了人间。
  前几年,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东西方许多富人纷纷陷入绝境。例如,德国第五大富豪默克勒,曾以92亿多美元的身家,在2008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94位,但由于这场金融风暴,导致他的商业帝国一落千丈。最后,默克勒扑向一辆疾驶而来的火车,卧轨自杀。还有,一度拥有5亿欧元身家的爱尔兰地产大亨罗卡,也因无法接受投资失败,致使爱尔兰第三大银行倒闭,而于豪宅内开枪自杀身亡。这样的现象不可胜数。
  生命中的快乐极其短暂,即便是暂时拥有财富、地位、名誉,也没有一丝一毫恒常、稳固。就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幽赞》中所说:“世间的一切快乐,最终必归于坏尽。”也如有些道歌中所言:“安乐如毛发般细微、脆弱,什么时候断掉,谁也无法确定。”
  当然,如果你没有学过佛,一遇到变故,就会觉得天昏地暗、万念俱灰,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成天活在抱怨之中。
而稍有佛法修行境界的人,则绝不会如此,对于任何挫折、变化,都能理解并坦然接受。
3.祸不单行很正常
  一个人在众多业力的激发下,种种痛苦层出不穷,从苦中又产生苦,或者苦上加苦,这就是“苦苦”,也是世人常说的:“祸不单行”。
  有些人在别人看来很倒霉,前面的痛苦还未烟消云散,后面的打击又接踵而来,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贤愚经》中的微妙比丘尼,在家时痛苦就屡屡发生在她身上,各种经历更是不可思议:
  一次,她因有孕在身,要和丈夫、儿子回娘家生产。途中在一大树下过夜,半夜时突然临盆,结果引来毒蛇,咬死了她的丈夫。第二天她发现后悲痛欲绝,无奈之下,只好肩上担着大儿子,怀里抱着小儿子涕泣着上路。不料大儿子被河水冲走,小儿子又被狼吃掉,最后遇到一婆罗门还告诉她:“你父母的房子近日起火,一家人全被烧死了!”……
  对我们而言,虽不一定像她那样有如此多的悲惨遭遇,但平时还是能感受到不少。比如,有人刚刚失业,又生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孩子不幸去世,没两年妻子又查出癌症晚期;今天工作不顺,别人又说自己的坏话,同时还丢了最宝贵的东西……
  一个人在众多业力的激发下,种种痛苦层出不穷,从苦中又产生苦,或者苦上加苦,这就是“苦苦”,也是世人常说的:“祸不单行”。对此,隋朝慧远大师在《维摩义记》中形象地解释为:“从苦生苦,故名苦苦。”
  不过,佛陀认为,世间之苦本就如此。无论我们生于什么地方,都会一个痛苦接着一个痛苦,这个痛苦还没消失,那个痛苦又出现了,连一刹那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机会也没有。
  了知这一点,我们就会心里有数,面对起来也比较容易。
4.有钱有地位,苦就会少吗&
  行苦是很难体会到的,就像人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虽然暂时没什么感觉,但只要这个东西在,肿痛、溃烂的危险就在,痛苦就可能随之而来。
  有些当下过得较安乐的人,表面上好象没有受什么苦,但实际上,仍没有摆脱痛苦的本性,这即是“行苦”。
  按佛教的观点,“行苦”是指变化,也就是说,只要是变动迁流的事物,即是一种痛苦。
  通常而言,行苦是很能体会到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用过一个比喻:就像人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虽然暂时没什么感觉,但只要这个东西在,肿痛、溃烂的危险就在,痛苦就可能随之而来。
  常听有人反驳:“谁说轮回痛苦啊?我现在就过得很快乐,你看,我有钱、有地位,一点痛苦都没有!”但这种快乐,你敢保证永远能如此吗?你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吗?
  如今有些人一听“轮回皆苦”,就无法接受。尤其是一些成功人士,总觉得以前吃的苦太多了,现在的一切很风光、很快乐,不需要再去观修什么痛苦。却不知你现在的一切所为,都会成为未来痛苦之因,只不过眼前还没有感受到罢了。而一旦用微妙的智慧来观察,眼下的一切不离行苦的本性。
5.“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富而不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藏地有这样的说法:“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许多人在缺吃少穿的时候,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贪欲,可一旦有了钱后,贪欲反而被激发了出来,疯狂地追逐财富;牛也是如此,放过牛的人都有经验,在没有草的地方,这些牛还比较听话,而一到了草多的地方,它们就一边吃一边跑,根本不听主人招呼。这个比喻很符合现在某些人的状况。
  如今有些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明明享有财富与盛名,却依然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内心没有满足之时。
  就像一则寓言中所说:
  有一只狗意外获得了一根骨头。在过河的时候,它发现水中也有一只狗叼着一根骨头,就扑了下去,想要得到另一根骨头。结果,它的下场可想而知——不但得不到水中的骨头,就连自己原本有的那一根,也在慌乱中弄丢了。
  古人说:“贪则近贫。”如果贪心过大,定会招致贫穷。从字形上看,“贪”与“贫”也很接近。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尽量克制内心的欲望,不奢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
  有了这种满足感,纵然住在小小的屋子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内心还是会闷闷不乐。我个人而言,住的木屋只有十平方米,虽然扩建成三四层的高楼也没问题,但我觉得这样的小屋很舒服,除了厕所以外,办公室、卧室、书房、厨房都是它,这种感觉非常好。
  孔子曾说:“吃粗淡的饭,喝白开水,以手臂作枕头,虽然生活简朴,但只要有道义,快乐就在其中。”我非常佩服这种精神。现在有不少人,经济条件不错,但精神上特别空虚,只求吃得好、穿得好,丧失道德人格也无所谓。而古人并非如此,吃饭不一定有档次,穿衣不一定是名牌,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毁,活在世间就有意义。
《佛所行赞》中有一句话,就说得特别好:“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贪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腰缠万贯的人倘若不知足,天天贪得无厌,这即是在感受贫穷之苦;身无分文的穷人,如果有了满足感,那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富翁。
6.不过分追求金钱,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是富可敌国者,倾国倾城者,权倾一时者,还是名震天下才呢?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知足之人才是天底下最快乐的。
  《法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婆罗门国王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他突发善心,想作大布施,于是将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宣布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取一撮。
  佛陀观察度化国王的因缘成熟了,于是化为一个婆罗门来到他面前。
  国王问:“你需要什么?”婆罗门说:“我想要房子。”国王给了他一撮珍宝。但婆罗门才走了七步,就返回来将珍宝放还。
  国王问他为何不要,婆罗门答:“这些珍宝虽然可以盖房子,但还不够取妻,所以我干脆不要了。”国王说:“我再给你三撮。”婆罗门又拿了三撮珍宝,但走了七步后又返回来。
  国王不解,他说:“光有房有妻还不够,我还想有田地、仆人、牛马,这些珍宝还是不够。”国王说:“再给你七撮。”
  婆罗门走七步后又回来了,他说:“我以后还有子孙,养活他们的钱远远不够。”最后,国王把所有的珍宝都送给婆罗门,但他接受后又退还了。
  国王很生气,问他又为何?婆罗门说:“人一辈子需要的东西太多了,有再多的钱也不够用,而生命非常短,我还不如放下一切,去追求无为之道。所以,我不要珍宝了。”
  国王越想越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这时,佛陀现出本来的身相,对国王说了一偈:“虽得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见到佛的相好庄严,又听闻此偈颂,国王当下欢喜无比,便从佛处受了五戒。后来证得了圣果。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钱财,真的是够用就好。如果想赚钱的欲望太大了,只会给自己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其实,只有当你不过分追求金钱时,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并且带来内心的自在与安乐。
7.你是那个总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吗
  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现在有些人,拥有一点财产便死抓不放,舍不得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从来都不愿意布施,还经常跟别人哭穷,说些可怜兮兮的话:“我实在没有钱,太穷了!”这样的人,很容易得到饿鬼的果报。
  从前有一则寓言:
  两个小鬼到人间投胎,阎罗王对他们说:“让你们去做人的话,一个要一生布施东西给别人,一个要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
  小鬼甲一听,赶紧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的人。”小鬼乙则默默无言,静静听候阎罗王的安排。
  阎罗王把抚尺一拍,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可以处处向人乞讨东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
  这则寓言,实际上反映了“舍”与“得”的微妙关系: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然而,不懂这个道理的人,由于从不舍得,纵然生前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死后也会非常可怜。
  《增一阿含经》里讲:一个大富翁叫婆提,他特别特别有钱,但因为没有子嗣继承,死后财产都被充公了。
  为此,波斯匿王专门风尘仆仆地去拜见佛陀。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一大早就赶过来?国王说:“我去没收婆提家财产时,发现不说其他的,单是纯金就有八万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饮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婆提在世时,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的缘故。”
  波斯匿王就问:“那他命终后会转生何处?”
  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断,现生于涕哭大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难道他没有一点善根吗?”
  佛陀说:“没有。他这一世用尽了往昔的所有善根,却又未造新的,所以现在无有丝毫,只有在地狱中受苦。”
  如今也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暂时拥有一点钱财和快乐,但今生若没有继续积累福德,后世也会像婆提一样,善根用尽后只有堕落。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一直用用用,到最后电全都没有了,再不充的话,明天就没办法打了。
所以,为了安乐恒久远,我们务必抓紧积累福德,否则,违缘到来时,一点资粮都没有的话,佛陀也没办法救护你。
听到别人的恶意中伤,没必要对此念念不忘,转头放下便是。如果一直不停地去想,就像把别人吐出来的东西,自己又捡回来吃一样愚笨。
8.布施不是非钱不可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则不得。
  或许有人认为:“如果说有‘舍’才有‘得’,那我前世可能没有积福,今生一点钱都没有,怎么去作布施呢?”
  其实,只要你用身口意去善待别人,没有钱也照样可以布施。
  《杂宝藏经》中讲了,有七种布施不花钱就能获得大果报:
  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
  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
  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
  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
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
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
  可见,没钱并不影响布施,这些任何人都能做到。只要有心,就有机会。
9.天高不算高,心贪第一高
  贪心炽盛的人,就算拥有得再多,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对这种人来说,倘若不能调伏自心,想完全依赖物质来满足自己,简直难如登天。
  一个人贪心不足时,不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即便是已经拥有的,也很容易失去。
  从前,有一个妇人叫王婆,她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他家喝酒,喝了上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没跟道士要。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一直也没给钱,就给你挖一口井作补偿吧。”说完,院子里就出现了一口井,井中打上来的都是美酒。从此,王婆不用酿酒,只要舀酒卖就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道士又来了,他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抱怨说:“酒是很好,可惜喂猪的酒糟却没了。”
  道士听后大笑,在墙上题了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写完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可见,贪心炽盛的人,就算拥有得再多,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对这种人来说,倘若不能调伏自心,想完全依赖物质来满足自己,简直难如登天。
  有些人不仅生前十分贪执,甚至临死时都还放不下。
  像《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临终时总断不了气,一直伸着两个手指。
  大侄子问他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
  二侄子问他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没吩咐明白,他仍是摇头。
  最后他的小妾说:“老爷,你的心事我知道。灯里点了两根灯草,你怕费了油,我挑掉一根就是了。”说完去做了。
  严监生这才点点头,垂下手,咽了气。
  严监生就要死了,还放不下一点点灯油。如今,这样为了财富而死不瞑目的人,也非常多。临终的时候,有人放不下存款,有人放不下房子,有人放不下车子……
  其实,财富虽然暂时能给你带来一些快乐,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有些人生活非常简朴,不管是穿的衣服、吃的食物,全都极其简单,这些给他带来的是什么?是超离物欲的一种自在、洒脱。所以,内心的满足、智慧,远远超过了外在的一切财富。
  佛教为什么又叫“内明”学?就是因为他属于内在的智慧,而不是只研究外在的东西、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佛教可以解除所有烦恼,这样一来,内心有了证悟,世界才会变得格外精彩。
10.获取财富,不要盲目跟风
  许多人忙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一事无成,甚至苦不堪言。原因就是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人生什么最重要?他们不明白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价值?
  人们追求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有时候是很盲目的。
  就像“咕咚来了”的寓言中所说:
  一天早晨,三只兔子在湖边欢快地扑蝴蝶。忽然从湖中传来“咕咚”的声音,它们吓了一跳。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又听到“咕咚”一声,兔子们吓坏了,转身就跑。
  途中遇到了狐狸,听兔子们说“咕咚”来了,狐狸毛发耸然,也加入了兔子们的逃跑队伍。途中,它们依次惊动了熊、猴子、河马、老虎、大象,最后,差不多所有的动物都开始奔命。
  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逃亡惊动了青蛙,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咕咚来了,它太可怕了,有三个脑袋、八条腿……”
  青蛙问:“谁看到咕咚了?”大象指河马,河马推猴子,最后一直推到兔子那里,结果谁也没有亲眼看到咕咚。
  大家决定回去看个明白。它们悄悄回到湖边,又听到“咕咚”一声,睁大双眼一看:原来是树上的一个木瓜掉在湖里。
  动物们不禁哑然失笑。
  在非洲大草原上,也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当一只野兽在前面奔跑时,成百上千的野兽会毫无理由地跟着狂奔。如今,比较讽刺的是:许多人自诩为智商比动物高,但在看到别人贪执于财物时,自己也开始没头没脑地贪执。
  其实,我们应当扪心想一想:“我一定要这样做吗?别人买一栋豪宅,是不是我也要买?别人买一辆好车,是不是我也想有?……”
通过冷静的思考,有智慧的人会明白:如果自己的欲望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很可能会以造恶业或损害身体的方式来聚敛钱财,并在此过程中感召种种难言的痛苦,这样自讨苦吃有什么必要呢?
  生活的轻松快乐,要从充实内心做起,而不是盲目地攀比、追求。否则,欲望是无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达到了目标,内心都不会感到真正满足。
11.“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一个贪财的世间人,即使拥有一时的风光,下场也不会尽如人意;一个贪财的修行人,整天心心念念想着怎么弄到钱,修行也必定一无所成。
  当今时代,人们的欲望极度膨胀,物质上虽已相当富足,但为了心中那个天文数字,仍殚精竭虑地追求财富。他们有十万想二十万,有一百万想一千万……
  有一次,我去了藏地一个地方,有人问我:“我们这里有些人年年修房子,什么时候才修得完啊?”
  我说:“如果人的贪心没有止息,房子是永远修不完的。今年有条件会修二层楼,明年条件更好会修三层楼……贪心一年比一年大,房子也会一年比一年高。”
  对贪心大的人来讲,纵然一人独占世上所有财富,也仍然不会感到满足。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现在到处是经济犯罪的新闻: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许多罪犯在供词中都说:“本来我也知道这是犯法,可是在金钱的巨大诱惑下,不得不铤而走险——”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秋收时节,有个人挑着一担豌豆行路,途中他将担子放在一棵树下,然后就去方便了。
  这时,一只猴子从树上下来,偷偷抓了一把豌豆。在返回树上的时候,一颗豌豆落到了地上,猴子放下手中的一把豌豆,赶忙下来捡。
  恰巧那人回来了,抛出一块大石头击中了猴子,猴子不幸当场丧命。
  路人见此情景,不禁感慨:“舍弃一把豆,而寻一粒豆,历经百般苦,此猴真愚痴。”
  所以,《大庄严论经》中说“知足第一富。”知足少欲才是最大的富翁,这种远离贪欲、自由自在的快乐,就连天王也很难享受到。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许多人往往不懂这一点!
12.其实,你并不穷
  我们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么,而应当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当你身体健康,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时;当你衣食无忧,用不着忍饥挨饿时;当你早上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太阳的灿烂笑容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幸福,已经超过这世上很多人了?
  有一个年轻人,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一天,走过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问他:“年轻人,你为什么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年轻人不解:“这从何说起?”
  老人反问道:“假如现在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1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斩钉截铁地回答。
  “假如砍掉你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双眼都瞎掉,给你1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给你100万,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为什么还衰怨自己贫穷呢?”老人笑吟吟地问。
  青年愕然无言,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我们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么,而应当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当你身体健康,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时;当你衣食无忧,用不着忍饥挨饿时;当你早上睁开眼睛,可以看到太阳的灿烂笑容时……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幸福,已经超过这世上很多人了?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在自传中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让她亲眼看看这个世界,她就是最幸福的人。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27年。他后来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自己最幸福的事了。
  所以,仔细想一想,幸福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现在你就有好多这样的机会。可是,你珍惜过吗?
13.苦与乐的真谛
  “生火烧柴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烬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刻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能无勤成办。”
  要想除掉旷野中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遣除我们内心的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利他的美德去占据它。
  大乘经论中再三告诫我们: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为众生。
  据说从前一个人去上帝那里,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都饥饿而绝望,原来他们拿着一个比手臂还长的汤勺,没办法把汤送到嘴里。
  上帝又对那个人说:“来吧,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那里的一切,和前面的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高兴地唱歌跳舞,特别开心。
  那个人问:“我不懂,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痛苦?”
  上帝回答:“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所以,只有为别人,才能真正为自己。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强调:“生火烧柴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烬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刻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能无勤成办。”
  试想,假如你认为幸福是建立在发财、升官、感情等基础上,那么这些一旦出现问题,你的人生就会象垮了地基的墙壁一样陷入崩溃。而你若时时抱着利他之心,那生活中无论出现任何得失荣辱,都会云淡风轻、一笑了之,最终无论做什么,也很容易心想事成。
& 所以,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务必要有个正确定位。
把无常变成人生的正能量
  佛教常说的“苦”,不是指痛苦,而是指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这是非常细微的,以至于人们常忽略它的存在,直到哪一天疼痛了、没钱了、失恋了,才开始叫苦连天,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1.无论自己身上发生什么,都不必觉得很倒霉
  如今很多人不安于现状,拼命追求地位、名声。但就算你拥有了这一切,内心也仍然不会知足,这种无厌的追求终将毁了自己。正如有些教言中所说:“欲望毁希望。”
  在这个世间上,有些人地位高不可及,像联合国秘书长、各国首脑,可谓万人之上、权倾一时,可是他们死时跟一般人没有两样。
  不说死的时候,即使他下台之后,也跟普通人没什么差别。比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引退后,回老家经营农庄;里根卸任后,也当了农夫……这样的结局,令人感慨万千。他们在位时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最后也变成这样,实在是太无常了。
  还有中国的秦始皇、成吉思汗,也曾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就拿秦始皇来说,他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真正做到了一统天下。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认为自己的功绩比三皇五帝都要大,还规定:接替他皇位的子孙,应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要传到千秋万世。结果才到了第二世,秦朝就灭亡了。
  除了历史上演绎的无常以外,我们身边无常的现象,也可谓屡见不鲜。去年为他人判刑的法官、高官,今年就可能因贪污腐败,锒铛入狱而成为阶下囚:
  如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2008年4月因受贿、滥用职权等罪,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
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成克杰、成都宣传部部长高勇等人,从刚开始的一手遮天、风光无限,到最后的东窗事发、一败涂地,他们身上都在诠释着无常。&
以上这些事例足以说明:权势、名声、财富、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不懂无常的人,为了这些,先是不择手段去追求,得到之后,又绞尽脑汁地保护,可是不管怎么努力,这些终究会离开自己。
  既然一切皆为无常,那么,无论自己身上发生什么,都不必觉得很倒霉、很痛苦。同时,在别人身上发生时,也应该能理解。
2.懂得无常,才能不为感情所伤
  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
  如今二三十岁的人,学习一下无常观非常好。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很多人最执著的就是感情,假如感情上出现了变故,自己就会痛不欲生。但若明白了无常之理,即使没得到或者失去了最心爱的人,心里也会有所准备,知道一切皆为“无常”,可用这两个字来控制自己。&
  在我们藏地,很多年轻人因为有信仰,懂得佛教的无常观,在面对失恋时,一般不觉得这种痛苦特别大。而汉地的人好象不是如此,他们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无力自拔,非常可怜。
  其实,爱一个人,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一旦他对你不好,或者他变心了,自己无法再拥有他了,这时候会特别痛苦。假如你对他的爱无条件,只要他好,你就幸福,那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怎么样,你也不可能受到剌激或创伤。所以,爱情到底是爱自己,还是爱对方?这个需要好好观察一下。
  爱情虽说是年轻人很难过的关,但你再过10年、20年回顾人生,可能就会一笑置之。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
  尤其是若能懂得无常,知道我们眼前的东西,实际上刹那刹那都在变化,那在你未来的生涯中,一旦感情出现不顺了,遇到突如其来的意外了,也用不着想跳楼自杀、吃安眠药。这时候你会明白:不仅仅是自己的爱人,所有人的心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变化也在情理之中。
  我就曾遇到过一个人,她听说老公有外遇,专门从汉地飞到香港,躲在七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准备抓她的老公。她心里特别特别痛苦,说老公以前很疼她,现在却变成了这样,问我应该怎么办。
  我只能告诉她:“万法都是无常的,他过去对你好,现在对你不好,这就是无常。而你,以前可能贪执他,但过一段时间后彻底失望了,不但不再爱他,甚至还想杀了他,这也是一种无常。所以,有了无常的话,什么不可能的都会成为可能,你也用不着太执著!”
  一个人若能了悟万法无常,对感情的执著就不会过火,不管出现任何变化,都不会受到深深的困扰。
3.珍惜感情,绝不贪执
  有些人对感情的贪执特别可怕,得不到梦寐以求的爱情、朝思暮想的恋人,就万分痛苦、生不如死。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观修过无常。
  从前,有个国王叫嘎那日巴,他和王妃的感情特别好,多年来二人两情缱绻,难舍难分。
  一日,国王突发奇想,想考验王妃对自己的感情有多深,就让仆人谎称国王被老虎吃掉了,自己躲在王宫的花园里,观察王妃的反应。王妃听到这个消息后,五脏俱焚、伤心过度,当下就气绝身亡了。
  国王见此,肝肠寸断、悔不当初,把王妃的尸体背到尸陀林,终日守护在旁边,寸步不离,一边痛哭一边深情呼唤王妃的名字——瓦帮嘎那。
  尸体慢慢腐烂成了白骨,白骨又渐渐地风化,但他始终没有离开。就这样,他在尸陀林里过了八年左右。
  后来有位上师想救度他,就拿一个瓦罐去了尸陀林,到他附近故意两手一松,瓦罐掉在地上,摔成了一堆碎片。上师装作伤心欲绝的样子,一边哭喊,一边叫着“瓦罐”的名字。
  国王见后忍无可忍,暂时停止了对王妃的思念和呼唤,过去劝他:“你这个人真的很笨!瓦罐破了,值得这么伤心吗?难道它会永远不碎?你再找一个瓦罐不就完了。”
  上师反过来说:“你这个人比我更笨!我的瓦罐碎了,至少还有碎片,你的王妃现在连微尘也不见了,你还在这里痛苦不堪。”
  国王如梦初醒,顿然明白一切都是无常的,进而对上师生起信心,请求他摄受自己。后在上师的调化下,他完全证悟了心的本性,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你们以后若见有人离婚了、失恋了,也应拿个罐子在他面前摔碎,然后假装失声痛哭——这是一个窍诀啊,可能会起点作用。”
  如今由于教育和媒体的引导,许多人对感情极为执著,因情而痛苦的比比皆是。其实,你若能了解一些佛教道理,比如万法皆为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就会明白“情”也不过如此。
4.痴情不是奇迹
  举世闻名的印度泰姬陵,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它的故事中也可以发现万法无常之理。
  泰姬陵,是印度国王沙?贾汗为爱妃芭奴所建。
  据说芭奴是一位绝世美女,她21岁时就嫁给了三王子库拉姆,即后来的沙?贾汗。婚后二人同甘共苦,形影相随,足迹遍布疆场。之后,库拉姆经过一场血战,继承了王位,他给自己取名为沙?贾汗,意为“世界之王”。
  但是好景不长,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因难产而死,当时年仅39岁。在她临死前,沙?贾汗紧拥着奄奄一息的爱妃,问她还有什么心愿。芭奴告诉他,只希望能拥有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墓……
  芭奴之死,令沙?贾汗悲痛欲绝。为了表达相思之情,他倾举国之力,耗费无数钱财,下令2万余名工匠参与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了这座洁白晶莹的泰姬陵。
  此陵竣工之后,沙?贾汗残忍地下令砍掉所有工匠的拇指,因为他仍记得爱妃的遗愿——拥有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墓,他不希望看到另一座与泰姬陵媲美的建筑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沙?贾汗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座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完工不久,他儿子就弑兄杀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
  此后整整8年时间里,他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中的泰姬陵倒影。临终前,他视力恶化,仅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来痴心地凝望着泰姬陵。
  即使最初再不可一世,到最后也会郁郁而终,可见,这世上没什么是常有的。
5.感情执著,必来自于前世怨仇
  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的仇人,明天或许会变成志同道合的亲友,情投意合非比寻常,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
  我们前世最有缘的人,今生可能特别讨厌;今生中依依不舍的,却往往是前世的仇敌来讨债。所以,依照佛理来观察,若对一个人感情上特别耽著,说明这个人可能曾是你的怨敌。
  常有年轻人问我:“我跟谁谁的感情特别特别好,我不能没有他,天天都想着他。您说,我们前世是不是夫妻?”
  我总回答:“你们前世应该是怨敌。”
  这不是没有依据的。你今生中没他就活不下去,没他就要跳楼自杀,这种感情执著,必来自于前世怨仇的债。
  汉地的《华严五祖纪》中记载:
  唐代杜顺和尚,有一次到外面化缘,有个施主抱着儿子,求和尚给他消灾延寿。
  和尚定睛对孩子看了许久,说:“这孩子本是你的冤家,现在应该给他忏悔。”
  吃完饭以后,和尚叫施主把小孩抱到河边,将其抛入水中,这时,施主夫妇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和尚说:“你们的儿子还在。”说完用手一指,结果小孩化为六尺丈夫身,立在水波之上,怒目斥责施主说:“你前生拿了我的金帛,还杀了我推入水中。若不是菩萨与我解怨,我决不饶你!”说完就消失了。
  且不说前世,即便是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的仇人,明天或许会变成志同道合的亲友,情投意合非比寻常,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
  世间人的感情变化,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事情。他们建立感情也容易,给一点财富,说几句好话,或者露一丝微笑,两人就能成为无话不说的密友;感情破裂也容易,本来是难舍难分的亲友,只因中间出点误会,比如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没来看望,或者一个人说话时用词稍有不当,对方就非常生气,从此再也不理他了。
  可见,无论亲友还是怨敌,都是无常变迁的。这是事实,很多人从自己身上也感受得到。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贪爱自方、憎恨他方,而应怀着慈悲的心肠,平等爱护所有的众生。
6.珍惜现在,比妄想未来更重要
  有亲人围绕、好友欢聚的日子,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温馨、美好的。但这一切也会示现无常,聚际必散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缘分,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它的宝贵。
  前两天,我去小时候住的地方——一个牧民的冬场。
  没读小学之前,我们家冬天都住在那里。后来读了小学、中学、师范以及出家,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去过。那天我跟弟弟几个人去了一下,到那里以后,三十多年前的景象渐渐浮现在眼前,变得愈发清晰。
  小时候的这个地方,大的变化倒没有,但附近的一些邻居,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我看到几块刻着观音心咒的石头,是自己没读小学之前刻的,字迹依然很清晰,就顺便带了几块回来。
  去了一趟三十多年前呆过的地方,确实又体会了一把无常。再过一百年,我们应该都不在人世了,这个没什么好怀疑的。歌德曾说:“任何人无论是谁,其幸福总有尽头,末日也必将来临。”他虽然不学佛,也没以大乘窍诀观过无常,可是他深深明白,任何幸福都不可能长久。
  生命如风中之油灯,随时面临熄灭的危险。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谁也难以断定,下一步可能面临什么。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珍惜眼前的因缘。
  唐朝有一位杜顺和尚,白天上山耕地,晚间回寺诵《华严经》,天天都是如此。他手下有一弟子,跟他学法十多年了,刚开始信心很大,但久了以后,见师父白天种地,晚上念《华严经》,觉得这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学的,不如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求开智慧。
  他向师父请求,师父说:“不必去了,在这里修行,跟去五台山拜文殊一样。”&
他不明白师父的意思,一再求道:“师父,我已发愿朝山,请您慈悲,了我心愿。”师父见他去意已决,便点头答应了。
  这个弟子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到了五台山,突然遇见一位老人,老人问:“你来五台山做什么?”
  他回答:“朝拜文殊菩萨。”
  老人说:“你师父就是文殊菩萨。你不拜师父,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真是舍近求远!”说完就不见了。
  这时他恍然大悟,于是立刻回头,可当他回到寺院时,师父刚刚圆寂了。
  珍惜现在,比不切实际地妄想未来更重要。现在,给予我们的实在太多了,可惜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一生始终在寻寻觅觅,为很多实现不了的愿望,劳苦终日、行色匆匆。
  这样的人,或许到了弥留之际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这些早已与你擦肩而过。
7.把一天的生活当一生来观修
  假如一天相当于一生,你要看看“这一生”做了什么善法?如果孩童时代、壮年时代、老年时代都没有做,那一辈子就浪费了,临死之前根本没有把握。
  不管是什么年纪的人,对未来都应有一种无常感,提前计划好余生和后世的事情。
  无常感如何才能生起呢?
  根华仁波切教给我们一个窍诀:把一天的生活当作一生来观修。也就是,早上观想自己刚得人身,是孩童时代;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下午观想为老年人;晚上观想开始生病,接近死亡;入睡时观为离开人世;做梦观为中阴阶段;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观想为下一世。
  假如一天相当于一生,你要看看“这一生”做了什么善法?如果孩童时代、壮年时代、老年时代都没有做,那一辈子就浪费了,临死之前根本没有把握。
  如此观修,每一天才会过得有意义。如果你平时经常这样做,遇到什么事情才想得开,碰到什么问题才看得淡,行住坐卧始终都处于快乐的境地中。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这方面的安排一点也没有,而世间的安排却一大堆,这实在有些颠倒啊!
8.多修无常,得佛安慰
  佛陀曾这样赞叹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持,观修无常,堪为之最。”
  关于修持无常,塔波仁波切从三个层次教诫我们:
  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逼,务必要像鹿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若没有这样的出离心,则无法从世间琐事中解脱出来。
  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对未来有一定的把握,做到死而无憾。
  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自己心安理得。就像法王如意宝在《快乐之歌》中所说:“死也快乐,活也快乐,一切都快乐。”
  在未生起这种境界之前,我们务必要唯一观修死亡无常,普穹瓦格西也讲过:早晨若没生起无常之念,那么白天就空过了;晚上若没生起无常之念,那么夜晚就空过了。
  有些人平时念头特别多,总喜欢胡思乱想,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老是安住不下来,非常苦恼。其实你若实在喜欢想,那最好想无常:山是无常的,河是无常的,我是无常的,你是无常的……最终我也会死,你也会死,除此之外,再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了。
  印光大师当年在佛堂里,就贴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哪一样东西能带得去?所以,对修死无常特别重视,这也是许多大德修行得力的秘诀。
  宋朝有个人叫吴信叟,博学多才,一心向佛,他虽在朝廷身居高位,但深知诸法无常之理,从不贪慕荣华富贵。
  他日日夜夜都观修无常,并请人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