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极拳出不了侠客风云传少年英雄会

发现信息价值
中国人热爱的太极拳,为什么战斗力不高
18:46 转帖发表在
今天中国人接触到的太极拳,其实经历了剧烈改变。
太极拳可能是今天中国最常见到的体育活动之一。不管是晚饭后的小区楼下,还是雾霾天早晨的路边公园,你都能见到有人风雨无阻地打太极;太极拳也似乎跨越了年龄,除了穿绸缎练功服的老头儿老太太,太极拳也开始了“从娃娃抓起”的步伐。 对于中国人来说,太极拳也几乎是万能的。在国产武侠电影里,太极拳是终结反派的必杀技;在盛会开幕式上,太极拳是屡试不爽的集体主义美学项目;在中老年人的朋友圈中,太极拳还是能长命百岁的养生秘笈。 但其实,人们对太极拳了解的并不多。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热爱太极拳?中国人练习的太极拳到底源自哪里?为什么今天的太极拳大师,常常被格斗选手两秒内揍到鼻腔喷血? 被改造的武术 受到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中国人往往误以为太极拳是元末明初的张三丰发明。但太极拳真正形成时间,大致在明末清初,距今不过三四百年历史。当时的太极拳也与今天的太极拳截然不同,当初侧重技击性,甚至还有高强度的爆发动作,是对中老年人非常不友好的一种武术。 正如太极拳一样,你今天见到的大多数武术,其实都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武术有明显不同。民国时期的武术往往比较血腥粗暴,选手们尽管各有门派和套路,但在对打和比武时,常常用上的是蛮力和单独的格斗技巧,门派之外“另开小灶”已成为武术界的潜规则。 因此,武术比赛中多有受伤乃至闹出人命的事件,赛事规定形同虚设。比如1928年和1929年举办的全国武术考试及地方比赛,有人即使被打倒,还嘴硬耍赖是“摔倒”,坚持战斗直至被打到撑不住;有的人干脆气急败坏“动口”咬人,把其他选手的脸咬得鲜血直流。
日,太极拳手雷雷在与格斗选手比赛后受伤。/视觉中国 而且建国之前的武术,还有各种在后来人看来“不合时宜”的陋习。传统的拜师收徒仪式,崇奉各路被认为有武略的神明,搞得像黑帮开会;弟子孝敬师父师母的种种礼仪和规矩,比如下跪磕头、繁重礼金,则是彻头彻尾的封建残余;武术团体中更流传着祖师爷、掌门人神乎其技的传说故事(比如杨氏太极拳),俨然把他们美化成了天神下凡。 这样子的“胡闹”武术,新政权认为必须以“收缩加以整顿”的方式,进行“整理”。由国家领头的体育部门顺势出现。1952年11月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各省的体育相关工作听命于国家体委的统一指导。除了更早建立的,负责协调开展地方、省级、国家级和国际赛事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国家不再允许分散的体育组织或部门存在。 同时期,厂矿、企业、学校机关原有的武术锻炼小组,农村中原有的武术活动及社会拳社、武术联谊会等组织,都被整顿或停办。民间自行组织的武术、体育活动,由于存在潜在的不可控和危险性,“容易被野心分子或其他坏人所利用”,成为被取缔的对象。
日,贵州省威宁县龙场镇龙场小学的学生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里免费学习武术。/视觉中国 两广习武风气素来浓厚。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的村民,在30年代起便开始组织小型武馆,利用农闲时间请师父教拳,目的只在于强身健体,学费也仅仅只交一点稻谷或者玉米。就是这样的活动,在50年代后也逐渐被禁绝。其后,官方主导的武术改造运动开始进行。 具体的方式是,淡化武术中的实战技击和对抗性技巧色彩,减少“暴力”成分,把套路确定为武术的主要内容,侧重其表演性的方面,并为此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规则。如1958年国家体委颁布的《武术竞赛规则》中,对武术进行“套路内容、动作数量、完成时间、动作技术标准”等各方面的统一,并参照竞技体操的标准,从动作规格、协调性和风格等方面进行评分。
日,广州,2010亚运会男子长拳赛场上的运动员袁晓超。/视觉中国 五年之后的再次修订,规定一组套路必须在1分45秒至2分30秒内完成。同时期,国家体委对武术套路提出“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动作新”的要求,相当于彻底把武术带上了体操表演式的道路。把武术中的实战技击技巧尽可能消除以防止被人利用,并以“现代体育科学理论”对其进行改造,将武术变成跳操,这非常符合决策者的胃口。 如今在中国大地广为流行的、经过简化的太极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简化太极拳 那么,太极拳是怎么被简化的呢?我们知道,建国刚开始是实行“一边倒”战略的,也就是坚决站在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国家阵营。在体育制度和人才培养上,中国也和苏联及东德非常相像。 太极拳的简化,正值中国全面引进苏联的“劳卫制”(全称“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时期。可以说,你从小到大体育课所上的内容,基本都是引进劳卫制的遗留。苏联自30年代时发起这项全民健身的爱国运动,到中国建国时,已开展了二十年左右,中国急于借鉴其发展成熟的群众体育经验,一时间翻译出版了许多介绍苏联“体育运动理论、技术方法研究”等体育经验的著作。
曾通行一时的劳卫制证书。/网络 在新中国看来,苏联代表了当时现代科学的顶峰。50年代中国翻译了苏联人伊凡诺夫的《医疗体育》,这本书核心观点就是体育活动是“健康与力量的源泉”。一切病人,哪怕身体再虚弱,都能选用特定的运动——体操、游戏、日光、空气和水,来帮助复原,增进健康。若与气候疗法、沐浴疗法和矿泉疗法相配合,将能达到更好的疗效。这与当代中国长寿之乡有异曲同工之处。 著名武术家们原本还为如何简化和推广太极拳而发愁,但有了苏联的理论武器,人们决定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从原版中精选动作加以改编,创作出新的简化太极拳。由于全套拳法共包含24个动作,又称为“24式太极拳”。 具体来讲,就是突出“群众性”和“健身性”,增加了许多体操式的伸展性动作,例如蹬腿、下蹲等,这些都是传统杨氏太极拳中所没有的。因为原版拳法的全部动作都是连贯圆融的,注重动势的整体一致,不会有如此突兀的动作。在行家看来,这样的动作做出后,会使身体露出极大的破绽而易受攻击。加入了新动作之后,简化太极拳变成了一套健身表演操。
1958年,《简化太极拳》挂图。/人民体育出版社 对这套拳的理论阐释和整理出版工作,有两个人很关键,一个是任职于国家体委的武术史学者唐豪,另一个是武术家顾留馨。 顾留馨最初写了一个版本的《简化太极拳》书稿,提交许久之后却被告知,领导决定暂缓出版。唐豪告诉他,这是因为他没有了解领导在体育工作方针上的“转变”,随后就建议他多多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唐豪十分认同苏联的先进技术和体育方法,热情地向顾留馨推荐苏联的体育思想和生理、医学著作,甚至将书寄给他,唯恐他找不到、读不了。 顾留馨也是聪明人,悉心研读苏联著作之后,终于自觉地在书中活学活用。他将“脑髓底反射理论”与辩证唯物论结合起来,从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高度,论证“精神过程(练太极时的意念)”和“肉体过程(练完之后的保健效果)”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太极拳养生的“科学地位”。这个版本提交之后,马上获准出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常见的体育宣传海报。/网络 与苏联合作的针对简化太极拳等武术的科学研究,也在陆续进行。1956年11月,北京体育学院生理教研组,在苏联体育专家伊·彼·柏钦柯的指导下,向全国12个武术表演大会参赛单位的100名武术运动员作了一次生理测验。所用的“科学方法”,其实就是使用血压计、听诊器等常规仪器,测一测运动员做运动前后的生理指数。这比常规体检还少了几个项目。 结果显示,运动员们在血压、肺活量、动作反应速度、心脏血管系统等方面的表现,要优于常人——这些结论的全部依据就是体检报告。苏联专家在文章中表示,“任何年龄的人从事武术运动,对人体都可以起良好的影响。因此武术应该成为正式运动项目,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宣传和推广。”重要的已经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谁说的”。 总的来说,建国初期对于太极拳这类武术的整理思路,就是将苏联的体操、舞蹈元素加入传统武术,再配合苏联学者的理论加以阐释,便算是完成了民族武术的改造以及向老大哥的“看齐”。 省时省力的“交际花” 简化太极拳是国家意志下的产物。但简化太极拳之所以能成功推广,还有着现实的原因。
日,安徽阜阳,人们戴着口罩在雾霾中打太极拳。/路透社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全国可以统计到的体育场地数量仅4000余个,像样的体育场馆更是只有132处。根据前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的说法,在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1.03 m2和1.46 m2,分别是建国初期的101倍和143倍。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建国初期的国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约为0.0102 m2。 这是多大一块地方呢?据统计,正常成年人的脚掌面积,介于200-250 cm2之间,即0.02-0.025 m2。这样算下来,建国时每个中国人拥有的体育场地,还没有半个脚巴掌大。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要求高、难度大、专门性的体育活动,自然是不现实的。 比如,跑步的基本条件是跑道平坦、坡度和缓,不至于有异物硌伤跑者,也不会让跑者费力。这在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尚可以解决,但在崎岖荒芜的山区,一条合适的跑道就比较难找。如果没有专门的游泳馆或游泳池,江河湖海原本也可以成为良好的游泳场地,但是自然河湖的水流、水深情况都不易控制,溺水等意外情况会成为人们生命的重大威胁——而中国广大鲜有河湖的内陆山地,游泳就更是奢望。
2000年7月,浙江松阳县三都村边空地上孩子们在踢足球。/视觉中国 几乎所有的球类运动都有较高的场地要求。一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是420 m2(长28 m*宽15 m),足球场更是庞大到需要 m2的场地。看起来要求最少的乒乓球,球台面积虽然只需要4.1785 m2,但是符合标准的场地也至少得达到98 m2(长14 m*宽7 m)。并且,大部分球类运动还需要专门的器械器材(球、球拍、球架等),在物资匮乏、消费凭票的时代,专门生产和购买体育运动器材,绝对是普通人日常需求之外的奢侈品。 而太极拳的优势就在于,它不要求特殊的运动场地和器械,活动范围也不大,只要有空有闲心,田间地头、车间厂房、餐厅卧室,随时都可以练一趟,几乎是零成本的活动。经过简化后的太极拳更是省时省力,比起一套耗时20-30分钟的完整杨氏太极拳,练完简化太极拳仅需5-8分钟,也就是普通人喝杯茶的工夫,简直是一项完美符合群众体育活动要求的运动。 顾留馨自己也说,“我准备编写一套‘太极拳广播操’,初稿以易学、易记、易练,占地不广为原则,以利于在机关、厂矿内推行”。 正是由于脱胎换骨之后的简化太极拳集锻炼、养生、保健、文化传统于一身,太极拳摇身一变,还成了外交大使。
日,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一个国外人在农家武馆习练太极拳。/视觉中国 1956年10月,周恩来和贺龙访问越南时,对胡志明介绍了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作用,胡十分感兴趣,表示希望学习。数月后,国家体委安排顾留馨赴越教授简化太极拳。课程早、晚六点左右各一次,胡志明都积极参加,原计划40天的课程安排,在胡志明的要求下延长到了两个月。 期间,简化太极拳的说明书被翻译成越南语,油印多份以待传阅推广。胡志明还让国防部、体委、文工队、武功队派员,与他一同学习太极拳,作为以后的教练培养。顾留馨将简化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都教给了越方人员。后来胡志明访华的时候,顾留馨还陪他温习了十多天。 简化太极拳的创编者李天骥也有参与类似工作。1959年10月周恩来在北京会见时任日本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时,同样向他介绍了太极拳的内涵、哲理和健身效用,引起对方兴趣,李天骥就负责后续的太极拳教授工作,日方人员还将太极拳教材和影片带回了国。改革开放后,李天骥又先后六次赴日访问,开展太极拳教学,被日本武术界称为“太极拳之父”。
日,法国巴黎,在塞纳河畔“人造海滨”练习太极拳的人们。/视觉中国 在友好邻邦间起牵线搭桥作用的太极拳,会赢得“民族英雄”般的地位,当它摇身一变成为“中华文化形象大使”时,更会使无数人对它沉醉痴狂。 外国友人或许并不知道我们的武术国粹经历过如此的脱胎换骨,将其当成圣物追捧也并不奇怪。只是已经对各种“改造”见怪不怪的普通中国人,最好不要痴迷什么太极“隔空打人”,不然你真的会被打得很惨。 参考文献: 赵薇,朱汉国.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0-104. 张晓义.“一边倒”时期中国体育国际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8. 冯晓丽.建国以来群众体育政策的变迁特点与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41-45. 袁青,张爱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学术讨论的历史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14(3). 杨祥全.根基乍立——新中国武术史之一[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7.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忻城县志编纂委员会.忻城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周伟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历史透视[J].体育文化导刊,-21. Riordan J. Sport under Communism: the U.S.S.R. Czechoslovakia, the G.D.R. China, Cuba[J]. International Affairs, ):612. 谌旭彬.也许,这么多年来,你练的其实是“苏联太极”[OL]. 顾留馨,顾元庄 整理.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山西出版集团,2008. 伊·彼·柏钦柯.武术对人体的影响[A].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武术科.武术运动论文集[M].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 伊凡诺夫.医疗体育[M].青年出版社,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武术科.太极拳运动[M].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 来源:湾流 作者:马元西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剑门碧玉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文 | 沈行佐 沈行佑
图 | 张冬芝
编辑 | 鹿鸣
时间、年令、功夫
时间来到了丙申年立夏,年令己到六十有五,说来惭愧,竟没感到有功夫。时间到哪去了?给岁月淹没了!到如今真正感到光阴虚度,老之已至……。
此问题的提出,是蒼桑之谈了。靠回忆编织生活是无奈之举,岂不讨嫌?
即是如此,还是想和愿意分享的同道,朋友来啰嗦一番。但愿能有些许用处。
当年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笃实教授的好老师——武贵卿老师。
遇到了千年不遇的文化大革命,没有书读,所以有了充足的时间。
巧还巧在是狗嵬子,革命无份,造反无缘,居然可以消遥到公园里出三元五角钱玩上一个月,其中三元钱学费,五角钱公园月票。每天四点钟起床,玩到十点多钟还不见得罢手。在食品极度匮乏的年代居然碰到童家伯伯夫妇,一个礼拜一天的补营养,另一个是在周阿姨处时不时地有港澳食品补给,这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的奇迹。
展开剩余92%
更令人称奇的是居然有一个剑袋约束着我们,没有得以偷懒的机会。这只能讲是老天安排的天意了。包括一大批同命运被革命对象的陪伴。
今天的年青人也许不能理解那个时代的现象。然而这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的少年时侯。
随后的下乡,入厂,成立家庭,回沪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到今天的退休生活,我想我应该有时间好好练拳了,但……一厢情愿了……老景已使人难以力所从心了……。
这就是时间:
它曾经是力量,是希望,是热血沸腾。
它曾经是悲伤,是挫折,是彷徨难受。
它曾经是经历,是平淡,是简简单单。
甜酸苦辣。
悲欢离合。
荣辱成败。
时间和年令在人生中是正比例关系:
少年时期有大把时间并不关切,青中年有繁忙顾不到时间,老年空下来了怕谈时间。
时间过去了,溜走了,从指缝间,从步履间,从水火中,从昼夜中,从热爱中,从厌恶中,从不知不觉中滑走了。
美好的回忆,痛苦的经历。懊悔与得意同行,经验与纠错并行,幼稚与成熟伴行,希望与失望不分离。这就是我们的年令,岁月的馈赠。赐福与磨难交织。
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我们经历了从不开放到开放,从吃不饱到吃不了,从城市走向农村和农村走向城市的插队与倒插队的转变。中间不乏洋插队。相信还有不断的未知在我们前头,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将伴随新的智能社会来临。
时间和年令是分母的话,功夫是分子了。这个分子被分母去除将得出怎样的答案就各自造化了。
这个答案是十分位数?百分位数?还是千分位数?
天才加勤奋加好老师可得十分位数。
尚能勤勉加一般老师可得百分位数。
余下就不谈了。
然而功夫的慨念各有不同,有认为技打的,有认为拳架的,有认为养生功夫的。余则认为技打并不是人人能接受的,拳架也不是人人都能打漂亮的,养生更不是太极拳所独有的。唯有腰腿功夫是武术所共有的,太极拳所推崇的。良好的腰腿功夫是能体现韵致的,是体现基本功夫的。是拳的基础,太极拳的“内在"。“腰腿求之”求证,验错,纠错,最终在这里实现。功夫的根在腰腿,松柔与否关乎于腰胯。闪展腾挪在腰腿。离开腰腿谈拳的功夫——免。
修、悟、感
太极拳己走出了作为拳的范畴,从形体动作变为行为艺术了,其中的“修”是较为突出的一部分;
修什么?修性,修行,修为,修养。这好比一件衣服,需要遮盖身体丑陋的部分。这样讲也许过于直白,有虚伪的成份。其实作为人种,无论其进化程度,伦理程度,法律角度都决定了其不能不受约束。人类不自行约束将在毁灭自然的同时毁灭自己,在相互争斗中残杀自己。所以需要有相适应的资源约束,环境约束,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这样就促成了政府、法律、道德、修养等诸多社会要件产生。这些要件是人类文明的需要和必然,而且要科学完善。这种完善必须建立在约束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须越来越有机制,成高效。
修——既是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是文化水平的提髙,既是道德高度也是情感高原。
太极拳是高情感产物,需要高度热情,高度投入,高度重视,成为高品质的回馈。
绵绵不断来修身养性。
用意不用力来修行。
知行合一来修为。
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来修养。
悟——人类自我标榜的标杆。悟性高,天份高,聪明。于是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分,上、中、下的划份。其实人的悟性是有条件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感兴趣的方面,熟悉的地方就会表现出其应有的天份,聪明才智,关健在于有没有给发掘出来,坚持下去,机遇怎样!
打拳方面我个人体会并不是难在学拳。难在坚持,熬在长期,贵在知遇,强在环境。把自己打扮成英雄人物,不如说时势成全了你,机遇造就了你,老天赐给了你。当然意志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样说来颇有被动之感,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其实应了这样一句太极拳练习之语;“有意即无意,无意出真意”意太重则效果不好。打拳做人无不如此,无为即有为,是真正磨练意志,修为性情,创造真我的合一世界。
人生在世要有感恩之心;感谢上蒼,感恩父母,感情师长,感知顺境,感怀逆境,没有这些你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在太极拳里我们注重“感知”感知动作的要领,知错纠错的感知,反射性的感知。得机得势的感知,身体健康的感知,养生的感知。感知天地规律,人间晴暖,风化雪月,对生老病死的坦然相感。
太极拳不是万能的,但和我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给了我修、悟、感的源泉和力量。太极人生,人生太极不分离了。
静、净、诚
中华文化对静颇有追求,有一种哲学高度,精神力量的追求。“静心”“宁静致远”“静逸”等。都己超出了对环境的要求,己复盖到心境,志向,修身养性上了。太极拳同样被复盖到了——平心静气,静心存意。如此就把太极拳推向了一定高度:
一,清静,清醒的空气,适宜的环境,轻松的心情,此时行一套拳,给人以松快,舒适的感觉。
二,沉静,绵绵不断的动作进程会把太极拳推向一种沉静的意境。通过一遍一遍的练习会渐入佳境,架松沉了,劲贯达了,意劲相连了,神达意了,身心舒畅了,达到了酣畅淋漓。
三,静谧,这是极其宁静又舒适的环境中所体会出来的心境,能够用心体感出拳意,意境的行拳过程,似行云流水,似知音相遇,性情交识,情景交融。
四,极静,值此交会是心情,心境,体力,环境,气候都极佳之时,此时行拳,舞剑,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此乃天人合一之时也。
静的另个要求就是过滤掉嘈杂,去除浮躁,把心情调适好。运动确实有这方面的效果,太极拳的舒展缓慢更是这种调适的佳选。长期运用,不仅能清本正源,而且进入静的过程会很快。不能不说太极拳在安静敛神上效果奇特。
静是心境,净就是意境。静是意境,净就是心境,他们是互为依靠,互相转换的因果关系。
心静则意净,意静则心凈。
怎样做到意净?
一,有意即无意,无意出真意,真意则凈意。日前公园里一批人学鞭,看着他们练习,都很认真,但效果显然不同,过于着意之人往往欲响鞭而不能。老师在讲解他(她)在一边练个不止,而一边静听之学者反而掌握更快。此乃意太重,反不达意。我们练拳也有这个现象,想一下子记住的心情没有错,想做得比别人好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意太重,身不松,肌肉紧张,神情放不开,动作难以协调。实是心急,意慌,所造成。
二,现在网上不少人总提意,“意领气”“意带神”等等,余认为一时有一时的意,就如一个年纪有一个年纪的理想一样,过于超前的意念不见得行得通,反而有拔苗助长之嫌,理论和实践有没有知行合一明眼人会看得懂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下句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将军的”拔高度之语言不是寻常之人所言。是成功人士的“得意之感”
不好高鹜远,脚踏实地是心境之语,也是意凈之言,去浮夸,宁静致远,净意致远,古人如是教导,今人如何做……。
静、净是心态意念的话,诚就是态度了。
老师好,学生好,是相互关系的,缘是媒介,诚是长久,肯练是关健。为什么这样说,一个好老师,具有诚心的老师在培养弟子的时候会钟爱肯学,苦练,肯用功的学子。有悟性的学生,不仅悟在拳上,也应在尊师重学上。
诚是建筑在感恩基础上的,而不是在索要的行为里。爱是传递的,诚是传承的。当年武贵卿老师把他的功夫和诚意传给了我们,我们也当绵薄之力传承下去。
诚是责任所系,相互的信任,情缘的投合,宽容,豁达的态度。心要诚,意才真,才能在师徒之间,同道之间架起真诚的桥梁。并得到响应。在太极之路上走得更远,更顺,更通。
练劲、出势、蓄能是武术的精华所在,也是功夫之本。
何谓“练劲”这里的劲分三个部分:
1,力量,这是一个最基础的考量,俗话说“身大力不亏”不在同一级别上取胜是有难度的,好比人要赤手战胜老虎,大象,不是一般武功所能解决的。太极拳讲柔劲,看似不用力,实际是要用劲的,区别在于不用拙劲,顶劲,板力,但须有合劲,整劲,爆发劲,非僵力罢了。此劲是要经过练习,千锤百练而就的。
2,灵敏度;包括器官接受能力,神经传递速度,肌肉反映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太极拳里讲“听劲”实际听劲包括,接触上的感知,预判,还有非接触上的感知和预判,比如眼神,神色,趋势,这些都是很经验性的东西,具有直觉的能力,自然的解应,应该说是条件反射。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先天的条件。虎的沉和猫的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作为人这个方面差别颇大。同样的身材,化同样的功夫,效果可能不一样。
3,柔韧性,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开中有阖,吞吐自如的一种体验。
在太极拳里柔韧性具有对虚实的分辨,对应。有随顺之意,不顶不抗之行,化打之结合。
动作的柔韧,具有形如行云流水,劲似绵绵不断,神似大海波涛,八面支撑,一处有一处虚实。
身体的柔韧,不僵板,不硬挺,但也不软塌,不失中,不失势,一致劲,协调性好。眼到手到,手到身到,身到步到,步到劲到,劲到势到,势到神到,神到能量到。
势是什么东西,太极拳是很讲势的,十三势就是太极拳里最核心的东西。趋势,势力还有气势都是对势的各方面定义。
1,十三势——五行八法称为太极拳的十三势,和有些编排的十三势拳不是一回事,十三势不等于十三式,就象横、竖、撇、捺不等同字一样,是种结构,太极拳的结构就是包括在棚、履、挤、按、採、挒、肘、靠、前、后、左、后、中之中。 太极拳的综合性,不是一个势一个式能完全说明的,以我之见假如“永”字是书法中比较能说明全面问题的话,“白鶴亮翅”是我们杨式太极拳中较为全面引述了八法五行的要求,在动态中寻求可据典伏法。
2,势的另一种体验是“借势”太极拳里的“随、舍”实际就是对势的借用。太极拳里要求连绵不断,不仅是动作的要求,而且是势的连续,这样“得机得势”便在其中了。如“行云流水”不仅是对动作的描述,也是对劲的要求,对势的神往。
3,气势实际是一种环境,具有静态的和动态的,二者的结合产生具有一定强度的视觉冲击,会让我们有另一层感受。比如在瀑布之下,在岩石之上,在流水边打拳其画面感不同,给人留下影响也不同,应该说练者心情也会不同的。这里我们不仅要随势,更有“造势”或创势感。可能由此进入另一个“层次”。
能——能量,能力,能秏:
1,能量。把劲、势转化成能量是拳的目标值。这里的能量有一个蓄能和发能的过程。
人的智能性质,造成了蓄能分两个内容,A,精神性蓄能。B,体能量蓄能。由于仇恨,竞争、发泄,或受到鼓舞鼓励而有激发的能量是有爆发式的,持继性的,契而不舍的。体能量蓄能在我们太极拳角度是对功夫的认可,实践的体现。具有劲的一致,各方面协力的结果。精神和体能的结合是有强大的抵御能力和攻击力的,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甚至是不可战胜的。但不同于所谓玄虚的凌空劲。
能力——这是悟性十毅力展现出来的风釆,是知行合一的结果。相信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差别,但不相信自作聪明的摆弄,笃实才能练出真功夫,勤奋才能有真体验,一步一步走上去的经历和感悟是实实在在的。只有经历风雨才知体会彩虹。
3,能耗——这是一种负能量由于年令、体力等自然因素,人要衰减的。那种违背自然,不服从规律只是一厢情愿,功夫上呈能,体力上透支都会变成后果直接呈现在面前,适当地保持体力,清醒地认识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我修养,修练。达观地看待;天、地、人是我们的人生观,也是太极观。
点?怎样正确认识太极拳(2)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年英雄大会打不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