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手肱捶动作教学拳中整劲的发放是如何的

练习太极拳从松静沉入手,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行功走架,松、沉、圆、活、舒展大方,节节贯串。除了陈氏太极拳有发明劲之外,其余太极拳都不发明劲。因此一些人把太极拳称之为绵拳。然而,岂其然哉?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静,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太极拳历代名家辈出,独步武林,靠的是刚柔相济,至刚至柔的太极功夫,岂是光靠柔软所能奏效的?
太极拳以柔克刚,指的是柔运化,刚落点。柔者应刚,使刚化为乌有矣,刚者进击,无坚不摧也。这就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区别,也就是太极拳的奥妙之处。
练习太极拳要注意培养整劲。什么是整劲?所谓整劲就是整体的劲,能把全身的劲集中到一点而发出。著名太极拳家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云:“……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如何才能练出太极拳的整劲?
其一要周身放松、主宰于腰。平日里,行功走架,全身放松,内动带动外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用腰来带动,所谓“腰如车轴,身如车轮”也。初学者往往身上僵硬,动作不协调,因此应先求外形柔顺,松腰活腰,然后才能逐步做到。 放松是整劲的前提,极柔软然后能够极坚刚,只有充分放松,肌肤骨节处处松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作用力,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整劲。使力不至于被对抗肌的紧张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到着力点,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点。另外,发力的时间要短,在落点的一瞬间发力,而后再迅速放松。发劲时间越短,落点速度越快,威力也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抖弹力。要想打好弹抖力,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发劲时要转腰扣裆,腰部旋转,裆劲扣住。同时,上臂要充分放松,尤其是肩肘关节的放松,这样,丹田之气贯至末梢,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
其二要气沉丹田、蓄而后发。意、气是太极拳的灵魂,外动源于内动。整劲必须结合意念和内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做到意到气到劲到。合为蓄,开为发。要想发的透,先要蓄的足。全身之气收归丹田,然后意念一动,丹田之气如火山喷发,在腰的带动下,引领全身,节节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完成一气。因此太极拳打人不是靠手,也不是用肌肉的力量,而是靠内气,靠腰,用全身的整劲。整劲的本质是内气的充盈和发散,内气质量越高,整劲的威力也就越大。挨着何处何处化,挨着何处何处击,浑身上下都是手,处处都可打人。其动短,意远,劲长。具有冷快绝伦,松活抖弹,入里透内,其刚无比,无坚不摧的特点。
其三要用心打拳、神与形合。要练出太极拳的整劲,还必须注意把太极之神与太极之形完整结合。所谓神,乃精神、神态之谓也。“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所谓形,乃外形、形体,动作之谓也。因此,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要练出太极拳的整劲,必须神形合一。著名太极拳家李亦畲先生云:“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妙机本是从心发。”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如此,则随心所欲,内外合一,周身之劲,练成一家。
练习整劲,除了下功夫多盘拳架之外,还须把拳中的发劲动作提出来单练。如陈式太极拳一路中的掩手肱捶、青龙出水、二路中的搬拦肘、煞腰压肘捶、裹鞭炮、连珠炮、当头炮等等都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把松活抖弹的整劲发透。此外,练习太极大杆,也是练习整劲的好方法。要用丹田之气和腰的力量,练习松发劲,千万不能用僵劲拙力。只有这样,才能练出太极拳的整劲。
一些年轻人初练太极拳,在僵劲未除,身上各部位还未柔顺的情况下,就一味练习发劲。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练习方法。除了练出一身肌肉和僵劲外,很难练出太极拳所特有的松、活、抖、弹的整劲。因此,练习太极拳一定要从松静沉入手,在松静沉上多下功夫。到了内气充盈,外形柔顺时,再进行发劲练习,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武术之家其它文章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wushuzhijia88谎言一我不累,学员等着我呢?
做武术教练几乎是每天大清早就起来备课,准备可能需要的课程材料。吃饭休息时间都要思考不同学员的训练计划,即便下班了,也要加班,写工作改进日记,安排未来强度计划,写针对性的训练教案......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wushuzhijia88无言是一种境界好辩是一种执着我们因为太多的争辩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却因太少的沉默无言而招惹了无端的是非其实有时候事后仔细想想对于那些本质上没有必要过多纠缠的再争不过别人的时候只是徒增烦恼即使争赢了那有如何?又有什么值得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wushuzhijia88中国传统文化中“元、亨、利、贞”,就是天地变化的规律,也是《易经》中最常见的四个字。一、元:最好的开始仁者初心,是最好的开始。“元”是万物的开始,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生。”所以“元”,就是讲开始。那么什么样的开始才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wushuzhijia88心安处处安,何处不自在;心宽天地宽,无人成敌对。人生不能时时顺心、处处完美,总要容得下别人的缺点。人要心静,言多必失,喋喋不休不如观心自省,埋怨他人不如即听即忘。能干扰你的,往往是自己太在意;能伤害你的,往往是自己想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wushuzhijia88太极拳是理学发展高度成熟后的产物,是以理学为根本指导原理所创编出来的上乘武术。如果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话,我相信他除了主张「以敬代静」外,他还会进一步主张「以太极拳代替静坐」。其实,就习练存养工夫而言,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wushuzhijia88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膝关节,不然,看看这手术,多痛苦!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练拳,要守住健康的底线。记得我一位师兄有一句名言:我们练拳,不是为了早死的。近日看到同门博文,深有同感;冒昧评论二被删其一,是为何故?然意犹未尽,不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wushuzhijia88什么是传武中所说的“大筋” 传统武术讲“撑筋拔骨”,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大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介于关节之间,用于固定骨关节,并且保持关节有一定弹力的肌腱韧带。另一类连接“肌肉”与骨关节之间的,区别于肌肉,但又跟肌尊寻太极本源,弘扬太极文化
咨询热线:8
热门关键词:
张志俊大师谈:太极拳训练如何找到“劲点”的感觉
来源:太极拳会馆 发布日期
张志俊太极拳深圳会馆总顾问、太极拳技击大师张志俊先生谈:太极拳训练中如何找到&劲点&的感觉。张志俊大师认为:传统陈式太极拳套路常用动作中的发劲来体现它的刚柔相济,我们对这些发劲动作通常的要求是:要有整体感、有穿透力,如金驹抖毛,干净利索。如果要做到这些,你发出的力则必须要有劲点。何为的劲点呢?简言之就是指你发力的刚落点,(刚落点可以发出来,也可以含而不发)这个落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这个刚落点是我可以控制的,可以驾驭的,是我力臂可达之内的任一点。  (二)这个刚落点,具有螺旋缠丝的特性,因此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穿透力。  (三)这个刚落点处配以全身的整合,亦即体现出整劲,而不是局部劲。  (四)这个刚落点是出圆为方,可以有速度的变化,可以生产加速度,从而产生巨大的打击力。  (五)这个刚落点同时又可以是第二次打击的起点,也就是它可以使打击成为连续的。  (六)在这个落点处,我身体各部位达到高度的协调,肢体不贪不欠,屈伸自如,可以多角度变化。 具备了这些条件,你发出的力才能称之谓有劲点。&初学拳的人,不容易找到劲点的感觉,张志俊大师表示非常理解,并以&掩手肱拳&为例说明,初学者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在变化中主动缩短你打击的距离后发不出力;一种是在发力的同时重心前去,身体前倾,后脚无根,而且右手发出的力是一种直线前冲的撞击力,一旦对方闪避或引带,自已立刻站立不稳,向前栽倒。 广义地讲,太极拳的每一个开合动作,都应该有劲点,在达到劲点后转关开合(如果体现出的是刚落点,则要通过折叠的形式进行转关),这样你才能做到两手相吸相系,周身协调一家,才能谈及太极拳攻防技巧。下面我们具体研究在太极拳训练中如何找到&劲点&的感觉。 &&&一 梢节领劲。 &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张志俊大师总结太极拳训练的总纲。这里的梢节是指肢体中的两手和两脚。(这里要区别古人太极拳论中&发主血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的梢节概念)因为只有梢节领劲,你的拳头才能领进如蛇头,而不是甩动如虎尾,是主动的直入主题而不是被动的奔向目标。仍以&掩手肱拳&为例,击发时上肢以手领劲,右拳则可以做到稳、准;下肢的&梢节领劲&指得是在两脚蹬地反弹的同时五指抓地,这样才能够做到松跨圆裆,才不会出现脚下无根的感觉。 &从技击意义上讲,气、意、劲到梢节是攻防中必备的条件,从健身角度讲,梢节领劲就是说未梢神经在大脑的调动下高度活跃,尤其是老年人,末梢神经通畅了,自然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这也揭示了梢节领劲也是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的基本条件。&二 五弓齐备。 &张志俊大师强调:两头卷曲的直接效果是五弓齐备,即使是在发力的一瞬间,你的五弓的形态仍然不能发生形变,换而言之你的手臂不能伸直;你的腿也不能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挺直,假如任何一张弓发生了形变,击发的&劲点&则不容易形成。一只拳头只有在任何时候都屈蓄有余,那么才能够进退有度,收发自如;两只腿弓也只有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才能够松胯圆裆,虚实变化灵活,才能重心稳固。&三 螺旋缠丝。 &&张志俊大师重视缠丝劲,因为这是太极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而且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脏六腑,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也是太极拳的劲别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有些人在走太极拳的四正劲:掤、捋、挤、按的时候会用螺旋缠丝劲,但是在走太极拳的四偶劲:采、列、肘、靠的时候,亦即进攻打击对方的时候,却不会走螺旋缠丝劲了,这样你打出劲点还是缺少了太极拳的味道。 &四 公转自转。 &张志俊大师解释何为&公转自转。公转,是指身体以腰为轴的旋转;自转,指相对处于梢节部位的旋转。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缠丝劲较之腰部的旋转就可以称作自转。公转与自转相结合就使你的打击更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这个公转,一方面可以增加你梢节螺旋运动的长度,亦即加大了攻防运动路线的长度,另一方面,公转的形成是要通过拧腰松胯、屈膝合裆、五指抓地来实现,这样就能稳定重心,变换虚实,可以更加有效地把全身的&整劲&送到劲点上去。 &五 方圆相生。 &张志俊大师认为:太极拳的运行路线非圆即弧,这是运行的大势。但是太极拳还有&方圆相生&的道理。按阴阳之道有曲必有直。即太极拳的运行规律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走的是弧线,其目标和作用是走、化、拿。但是肢体运行路线有没有走直线的情况呢?有!出圆为方,方就是发、放、打,亦即打击部位在力达劲点的一刹那走的是直线。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是两层意思:即发力时在运行途中仍然要走弧线,直来直去是不对的;在力达劲点的一瞬间走的是直线,如果在这时仍走曲线就不对了。所谓圆以方为本,方以圆为根,即方圆相生相克的道理。 &六 身姿放长。 &张志俊大师解释为何要身姿放长:除了可以扩大我们的攻击半径,在攻防对抗中占据空间优势之外,其真正意义还在于使我们的肢体产生弹簧劲。身姿放长的要素一是骨节分开,二是韧带拉长。这两个要素是产生弹簧劲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这样的条件是必须靠平时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具备了这种身姿放长而产生的弹簧劲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使我们的力在到达劲点时产生了加速度,而这种有着瞬间加速度的劲点就具有更大的打击力度。 &七 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两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张志俊大师强调:必须有两手之间的协同配合,我们才可以打出诸如通背劲,对称劲、双分劲、双合劲等等劲别,使我们的力点具有不可思义的威力。仍以&掩手肱拳&为例,当右手向左前方出拳攻击时,左手应领劲向后,左肘后击,左肘的劲点须与右拳的劲点在同一时间到位,后手的对称力通过肩与臂完全无误地输送到右手的劲点上,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通背劲。两手的相吸相系是产生劲点的很重要的条件。 &八 周身协调 &太极拳劲点的产生,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协调。太极拳理中有一句话叫&一动无有不动&,讲得就是协调。动,还要符合规矩地动,动态中求协调,否则叫枉动。任何一个部位的欠缺不到位都会影响攻防意图的实现。如果你的&掩手肱拳&打得不理想,你不仿检查一下自己:双脚五指是否抓地;双膝是否内扣;双手是否相吸相系;是否松胯圆裆、含胸塌腰,虚领顶劲等等。缺少任何一个因素,你你打出的劲点就会有问题,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结语:张志俊大师强调,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打出太极拳的劲点来,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我们在日常训练中应循序渐进,不断摸索、体会劲点的感觉。不断地去完善和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功夫上身的过程,急不得。日积月累,方法正确,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必然能进入太极拳的技击殿堂,领略到太极拳&最妙最妙的本地风光&。2015年5月,经武术太极界著名大师张志俊先生批准,在陈东展先生及众拳友的共同努力下,张志俊太极拳深圳会馆成立。张志俊太极拳深圳会馆以:尊寻太极本源、弘扬太极文化、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综合国力为宗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打造一个健康的加油站,开心的乐园的拳馆正式成立,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两层,一层是可同时容纳200余人的基础训练厅,拥有休息室、更衣室、冲凉房、储物柜等。另一层是集太极研究,商务交流于一体的高级会员俱乐部。本着对陈式太极拳的认真、执着、求真的精神,继承张志俊大师&稍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太极理念并竭力传播,张志俊太极拳深圳会馆广结有志之士共同追求,探讨和分享太极拳搏击艺术所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张志俊太极拳深圳会馆馆长陈东展先生个人简介张志俊大师嫡传弟子陈式太极拳十二代传人国际功夫八段、国际武术裁判张志俊太极拳深圳会馆馆长深圳市龙华新区本源太极拳协会会长深圳培训点深圳市龙华新区本源太极拳协会本源太极文化传媒张志俊太极拳深圳会馆欢迎您!报名咨询电话:8联系人:陈东展(老师)联系电话:微信公众号:bytj2015地址:深圳市龙华新区龙华街道清泉路东华大厦(龙华线清湖地铁站旁、幸福城对面)郑州培训点&联系人:张鹏(老师)联系电话:
(早上08:30&晚上22:00)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冉屯东路正功花园
【本文标签】: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http://www.szzzjtj.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12345678910
全国服务热线8
技术支持:张志俊太极拳深圳会馆张志俊太极拳深圳会馆版权所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掩手肱捶考
  掩手肱捶是传统陈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深受习拳者喜爱。在自选拳术竞赛中,十之八九都将其选中,以震声威。许多武林人士乃至相当级别的裁判更以此拳的演练水平和出拳是否威猛、抖弹来品评运动员。许多运动队和武术院校更将此式通行走法写入教材、固定模式以昭示其权威和正确。笔者原来在习拳和教拳实践中也循此 走法习练或教人。在2001年夏季,与一位学生推手,当那位学生被我左手抓握左手后,他迅速变招使用掩手肱捶朝我左肋打来时,我灵机一动,一反用右手发掩手肱捶的方法,乘势右转腰裆、力发梢节顺其左手回带对拉劲的当口,用左拳握打其左肋成功。学生站稳后问我,老师,我打掩手肱捶为什么反被你用呢?当时回答:你由阳变阴我自然就应由阴转阳啦!事后想想还是练得娴熟的缘故。由此,引发了我们间的一个讨论:高手对高手、同行对同行,在内劲相同的情况下,是招法娴熟者取胜还是招法合理者取胜?讨论结果,当然是招法合理者取胜。由此,我悟到:他打我时取右式左转用右拳攻击,我打他时取左势右转左拳攻击,同样是掩手肱捶,我的打法成功,有娴熟的成分,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利用了他打对拉劲迅速抽回的左手取得了后发先至的效果。我借此在头脑中思考:这岂不是说明掩手肱捶在打法上有缺陷吗?那么,怎样弥补呢?经过多次试验,我发现实用技击中,谁的双手都在拼命变化以阻挡对手的进攻。因此,企图抽冷子打个漂亮、完整的掩手肱捶,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阻挡对方凌厉攻势,瞬间抓握在所难免。因此,把住对手抓握的瞬间用?力拦截的同时,用内劲粘黏住对手的上肢,在打掩手肱捶最后一动,转动腰裆用拳发放人时一定不能抽回粘黏对手肢体的非攻击手,而应配合攻击手,将对手被粘黏的肢体随腰裆的转动而横向捌拿,使对手肢体在横向被牵引的情况下出现反背或空当,而达到攻击奏效的目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2894033.htm     经过以上的实践,基本固定了拳架。又经过一段小范样改得很好。围讨论,大家都认为这符合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我又借参加全国和国际比赛的间隙与谈得来的武术家讨论此式,他们或表示理解或钦佩。从此,大约2003年前后,在我所传授的陈式太极拳中掩手肱捶便改成了前述的练法和打法。这之后,虽然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我仍认为应该有所依据,以增强这个式子改动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于是,我就在可以找到的资料中进行了一番考证。   首先,做式名考。我选取了洪均生、陈正雷、马虹、冯志强、陈鑫几位太极有成就者的著述来佐证。在式名称谓上,洪均生等当代武术家均把此式称作“掩手肱捶”。而在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却是“演手肱捶”。一个“演”字,一个“掩”字,两字有巨大差别。“演”有演变、演化、发挥、按照程式练习的含义。而“掩”则是掩盖、掩蔽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当代武术家都将“演”改做“掩”字来使用呢?显然古人在使用“演”字时有“舞动”的含义,而按历代武术家传承使用和理解,此式都含有“掩”的成分,或者说“掩”的表达更确切一些。社会的进步就表现在要不断纠正错误、发扬优点上,因此“掩”的使用就没有异议。至于“肱”和‘‘捶”字,一作身体部位作用力的体现和动作的方式、力度的常用词,也没有异议,不做考证。   接下来是动作考,也是本文重要的考证内容。这里的区别较大,大部分武术家解释此式子的分动练习,大约都在4至5动之间没有大的区别。马虹先生对此式的阐述中有这样的解释:此式在太极拳中技击含义较丰富,用处较大,出现较多的一个拳式。他介绍五动六种用法。强调:此式单式练习,达到练上提双手、下提膝、再震脚、调步合裆劲、跃步震脚同时还练发弹抖式的拳击劲、并强调练三节劲的连发劲。我以为马虹先生把这一个式子派生出几乎涵盖了太极功夫所有要求的这一个“单式”未免有些要求过高。      我练的是洪传陈式太极拳,洪均生先生是这样要求的:此式共四个动作。第一动是双手捌法。第二动是右手引左手挤法。第三动是左手上拥,右手蓄劲法。第四动是左手引进,右手击胸法。洪均生的要求简单明了。整个式子是为第四动的目的服务的。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式子都有其创编原理。这些式子都是经武术前辈在搏击实践中提纯的。在作用方面,后人可以引申和发明各种用法和打法,式子本身不是万能的,正如再能的人也不可能事事如愿一样。否则陈式太极拳一路也用不着编排83个式子了。作为基本功练习的式子更应该简单、易行、明了了。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冯志强先生是怎样教授“掩手肱捶”的,他把此式子分为16动,经仔细分析后得知,先生在16动中用18幅照片解释动的轨迹。实际上在最后4动时进入了真正的“掩”、“肱”、“捶”。正如他在要点提示中讲到的:图89至93的5幅图中两手是在左右转腰的带动下呈立圆绕转。图94至100的7幅图讲的是震脚旋腕转肘,旋腰转膀的练习。都离“掩”和“捶”太远了。最后他又用4幅图才解释出“掩”和“捶”的含义。这就如写一篇美文,再好的文笔,如果“皮”太厚是无法抓住重点的。   最后,让我们看看陈鑫前辈是怎样阐释的:(图l,图2)请沿着图的顺序读下去,读过即有非常明了之印象。我在2003年改动此式时还没有见过这本书,后来有师弟由济南来,借我一阅。当我看到此图后眼前一亮,我实践后改进的式子竟然和太极前辈著述中的“演手肱捶”定式完全相同。这是什么?这说明我的改动是对的!是因为,将别人误以为会打得漂亮的、已丢失部分的复归。可以这样说,这一改动是符合拳理拳法的,如果不合,是断不可能回归的。我教改动过的式子已有几年,当地武林中人多有知晓。   最后是作用考。可以这样讲,大凡习练陈式拳者印象最深、学得最快的式子就包括掩手肱捶。因为式子简洁、明了,打起来顺畅,因而易学。在许多人看来其作用也是非凡的,从力学角度说,右拳发此式,几近直来直去,再加上与左手形成对拉,更加发力威猛。但就太极拳而言,在粘黏中求化,在旋转中求打,特别是对付熟知武功的人,在技击中几乎是不留空当的。因此也就有了“掩”之必要,只有“掩”了才能出奇制胜。表面看似有力,意图过分明显,就很容易被人破招。打不上人还谈什么有力呢?因而应该寻求在“掩”中化、在化中打。   大部分拳师基本上此式打法相同,特点是右手发拳,左手对拉收回。河南派打“掩手肱捶”与其他人打法有些不同。他们在打时,稍加了从下而上的“撩”打或者叫“弹”打,稍显自下而上的弧形。有把对手拔根和打飞的内涵,但其左手也是对拉收回腰际的。笔者认为,这种无化拙打的方法、倒还真不如冯志强先生先划两个圈再发捶的打法好。下
  面我把“掩手肱捶”改动后的分动练习以及打法介绍如下,作用也尽在其中了。      第一动,十字手。接上式的    过渡动作(图3)。   第二动,右手引左手挤法。无论敌抓我,我抓敌,均用拥力将对手外力分开。单手外搠亦相同(图4)。   第三动,双外缠。亦称双顺缠,目的是将对手用自转的方式调成反背,便于擒拿(图5)。   第四动,微左转下合拳。右侧单手下握拳至肚脐处,下合为蓄劲待发(图6)。   第五动,发肱捶。与传统打法不同之处,此动最明显。传统打法(图7)右手发拳,左手对拉收回腰际。改动后的打法在前面“拥”、“化”、“缠”的基础上左臂不收回,做横向靠腰裆劲左转捌拿对手,阴阳互补,同时发拳。(图8)      因创编思维不同,原理体现不同,因而作用也不同,介绍三种打法。   当对手用左手抓握我之左手时(我抓对手亦然),右转腰裆?、化、缠对手单臂,造成其判断失误,然后迅疾左转腰裆,捌拿对手左臂至反背,同时发右拳击其左肋至伤(图9)。   当对手用右手抓握我之左手时(我抓对手亦然),亦右转腰裆捌、化、缠对手右臂以掩我的右拳攻击,当疾速左转腰裆时,右拳攻击其胸部,对手回防不及(图10)。   当对手双手抓握握左侧单臂时,用松肩坠肘的方法先右转腰裆;沉化对手来力,然后疾速左转腰裆、上掀对手左侧单臂,用右拳攻击其左肋(图11)。      通过发现、思考、改动、实践我真实地感到:古老的拳法不可小视,前辈拳师的创拳、改拳是付出心血的,是经得起检验的。经过考证,我以为心已踏实、目的也明了了。非常想告知太极同道们“拳法无玄说、明理心铸剑”的道理。我想,这结论性的语言就不由我来说了,就由已作古近80年的陈鑫老前辈对“掩手肱捶”式子的阐述来作文章的结尾。他写道:左手在前微抠住,手腕向西作右手应照势。右手从下涉起,向上、向后、再向前击入左手腕中。右手背朝上向下合住打,用力。然右手贪前击打,不若两手具在左肋外、去肋七八寸远。右手合住劲用周身全力、用孥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问此劲由何发起?日:右足踏好劲,由脚后跟越腿肚顺脊上行,窜至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前运至手背故合住劲打,有力。然虽劲由脚跟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到。此为上乘。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终能如是。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太极拳柔中寓刚,刚柔相济,靠的就是这股整劲!
我的图书馆
太极拳柔中寓刚,刚柔相济,靠的就是这股整劲!
 练习太极拳从松静沉入手,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行功走架,松、沉、圆、活、舒展大方,节节贯串。除了陈氏太极拳有发明劲之外,其余太极拳都不发明劲。因此一些人把太极拳称之为绵拳。然而,岂其然哉?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静,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太极拳历代名家辈出,独步武林,靠的是刚柔相济,至刚至柔的太极功夫,岂是光靠柔软所能奏效的?太极拳  以柔克刚,指的是柔运化,刚落点。柔者应刚,使刚化为乌有矣,刚者进击,无坚不摧也。这就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区别,也就是太极拳的奥妙之处。  练习太极拳要注意培养整劲。什么是整劲?所谓整劲就是整体的劲,能把全身的劲集中到一点而发出。著名太极拳家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云:“……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如何才能练出太极拳的整劲?其一要周身放松、主宰于腰。  平日里,行功走架,全身放松,内动带动外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用腰来带动,所谓“腰如车轴,身如车轮”也。初学者往往身上僵硬,动作不协调,因此应先求外形柔顺,松腰活腰,然后才能逐步做到。 放松是整劲的前提,极柔软然后能够极坚刚,只有充分放松,肌肤骨节处处松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作用力,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整劲。使力不至于被对抗肌的紧张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到着力点,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点。另外,发力的时间要短,在落点的一瞬间发力,而后再迅速放松。发劲时间越短,落点速度越快,威力也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抖弹力。要想打好弹抖力,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发劲时要转腰扣裆,腰部旋转,裆劲扣住。同时,上臂要充分放松,尤其是肩肘关节的放松,这样,丹田之气贯至末梢,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其二要气沉丹田、蓄而后发。  意、气是太极拳的灵魂,外动源于内动。整劲必须结合意念和内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做到意到气到劲到。合为蓄,开为发。要想发的透,先要蓄的足。全身之气收归丹田,然后意念一动,丹田之气如火山喷发,在腰的带动下,引领全身,节节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完成一气。因此太极拳打人不是靠手,也不是用肌肉的力量,而是靠内气,靠腰,用全身的整劲。整劲的本质是内气的充盈和发散,内气质量越高,整劲的威力也就越大。挨着何处何处化,挨着何处何处击,浑身上下都是手,处处都可打人。其动短,意远,劲长。具有冷快绝伦,松活抖弹,入里透内,其刚无比,无坚不摧的特点。其三要用心打拳、神与形合。  要练出太极拳的整劲,还必须注意把太极之神与太极之形完整结合。所谓神,乃精神、神态之谓也。“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所谓形,乃外形、形体,动作之谓也。因此,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要练出太极拳的整劲,必须神形合一。著名太极拳家李亦畲先生云:“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妙机本是从心发。”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如此,则随心所欲,内外合一,周身之劲,练成一家。  练习整劲,除了下功夫多盘拳架之外,还须把拳中的发劲动作提出来单练。如陈式太极拳一路中的掩手肱捶、青龙出水、二路中的搬拦肘、煞腰压肘捶、裹鞭炮、连珠炮、当头炮等等都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把松活抖弹的整劲发透。此外,练习太极大杆,也是练习整劲的好方法。要用丹田之气和腰的力量,练习松发劲,千万不能用僵劲拙力。只有这样,才能练出太极拳的整劲。  一些年轻人初练太极拳,在僵劲未除,身上各部位还未柔顺的情况下,就一味练习发劲。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练习方法。除了练出一身肌肉和僵劲外,很难练出太极拳所特有的松。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倒卷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