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网易刷屏营销半天就被封号:是营销套路还是背离初心

新世相&刷屏&营销课玩的是什么?网友质疑像传销_幸福杂志社
新世相&刷屏&营销课玩的是什么?网友质疑像传销
原标题:被刷屏的营销课,玩的是什么游戏? 网友质疑活动像传销,微信封停活动页面并进行相应处罚
“新世相营销课”的价格最终停留在54.9元,96741人次购买。前天,继“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后,新世相推出的营销课海报再度刷屏朋友圈。被称为“首次公开‘潮水式刷屏’的营销方法论”,课程起步价19.9元,“每多一万人购买学费涨5元,转发邀请好友可拿40%提成。”这意味着只要用户邀请好友购买课程,即可获得现金返现;且好友再次邀请好友,原用户也可获取收益。据收益榜单,排名第一的用户“已赚17429.4元”。
这一波知识付费的营销很快引发争议,紧接着,微信以“诱导分享”等理由封停活动页面并进行相应处罚。目前分享活动已停止,点击“新世相读书会”公众号下的购买链接,显示“确认信息失败”。对此,新世相官方微博发表回应称:“接受微信处罚并立即进行整改,此前参与活动的用户仍然可以提现”,并表示新世相营销课会在自己的平台内销售,“想购课的用户可以直接在APP内购买”。
分享返现引发大量转发
3月19日上午9时多,从事广告公关工作的小冉以34.9元的价格购入“新世相营销课”,“有点好奇课程内容,对方做的营销影响力确实大,适合我这一行,然后也想看看最后能涨多少,有种看戏心理。”
根据活动页面,“新世相营销课”共9节,原价199.9元,由创始人张伟携核心团队“独家复盘两年实践案例,系统梳理营销方法论”,涉及内容生产、话题引爆、品牌打造、用户增长、产品逻辑等内容。
而引发刷屏是因为新世相推出了分享返现活动。每当有用户通过分享页面购课,该用户就能获得40%的学费作为奖励金。此外,销售影响力第一名还能获得价值50万元的新世相推送。“学费每一万人购买涨5块,刺激别人下手买课程;然后用分销刺激别人转发,不断推动裂变。”网友“夏洛不明”说:“感觉像传销。我朋友圈里有人拿了1000多元收益,可怕。”小冉获得60元奖励金,“四个好友通过我购买了课程,但是奖励金还没到账。”
随着事态发酵,不少网友质疑活动涉及“多级分销”,且包含“诱导分享”,违反了相关规定。随后,微信封停购买链接,活动很快被叫停。与此同时,课程已购用户中也掀起“退款”潮。网友“沐梵”表示,自己批判的是传销式的营销模式,认为这种方式“存在欺骗痕迹”,“是我粗心,开始购买的时候,只是担心因购买人数多而涨价,并未注意到‘返利模式’,如果注意到了,我一定不会买。”
穿了件“知识付费”的外衣
“海竹”是举报“新世相营销课”涉嫌“诱导分享”的微信用户之一。他认为,刷屏式的分享在某种程度上“污染”了自己的朋友圈,“打扰了我的朋友圈使用,加上购买的人能拿40%返现,这和分销的套路是一样的。”在他看来,不少购买课程的人是“奔着赚钱去的”,“被封杀了后,后面进去的人会担心自己赚不到钱。形势好的时候大家都在加入,一旦形势逆转了,肯定想退出。”
也有不少网友对活动所宣称的“知识付费”提出了质疑。网友“夏洛不明”认为课程是噱头,“是为了引流到APP和公众号。”她提供的截图显示,营销课为语音课程,每节课时长在8分钟到15分钟之间,“我买了课程听了几节课内容,感觉不是特别有价值。”网友“Baby 甜”说,这次活动可以定义为“知识营销”,“担心知识付费这个行业,被那些卷一笔钱就跑的人吹得一地鸡毛。”
这并非首次打着“知识付费”旗号的分销刷屏事件。今年年初,不少网友的朋友圈就曾被网易2018开年大课“运营方法论”的红色海报刷屏,用户报名后能通过分享二维码赚取佣金,返佣比例高达60%。一夜之间,网易在线课程轻易获取多达十万的付费订阅用户。此事同样以封停收场。“这就是赤裸裸的传销,只不过穿了‘知识付费’的衣服而已。”网友“温柔”认为,“这套营销方案,就像随处可见的传销一样,是可以轻易复制的”。他希望能尽早制定行业道德规范来制止这样的行为。
据网友“PnPn”消息,在读书会公众号回复“申请退款”后,昨天下午已收到了退款。
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链接:为什么说这波刷屏营销的新世相,是在伤害知识经济?_同花顺圈子
扫码下载客户端
看直播&选策略&找高手
为什么说这波刷屏营销的新世相,是在伤害知识经济?
  知乎话题  如何看待新世相营销课刷屏朋友圈?“每万人购买涨 5 元”是什么样的营销方式?  知友:罗超(200+ 赞同)  新世相,号称善于打造刷屏级营销事件的新媒体营销公司,今天终于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此前,不论是“逃离北上广”、还是“丢书大作战”,我都是看到相关报道才知道他们又刷屏了。  而这一次我的朋友们真正意义上参与进来,纷纷买课再分享海报,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最新参与人数已经超过了 10 万人,最新课程价格 44.9 元,这意味着一个上午新世相实现了超过百万的资金回笼。  新世相的玩法并不新鲜,跟此前刷爆朋友圈的荔枝微课、网易戏精课、三联周刊“中读悦听年卡”活动如出一辙,  在运营圈已有一个专业名字,叫“知识付费裂变”。  网上也有不少关于这类活动的方法论,比如一篇名为《网易课程刷屏,排名第一的分享者怎么分析》中就总结了知识付费的裂变公式:  传播裂变力=分享效率 x 接收效率 x 分享接收一体度 x 环境易感度  简单地说,这种玩法就是让用户参与知识付费的同时,可获得经济和精神上的回馈,进而积极分享成为课程的免费推销员。  不同玩家也会有一些微创新,比如此前的课程价格是每天固定调整的,而新世相课程的价格据说是跟买课人数结合的,“每万人购买涨 5 元”,进而形成更强的刺激。  如果有人通过你的二维码进来购买,你可以获得 40% 的分成,如果你的好友再邀请好友购买,你可以得到 10% 的分成,微信零钱实时到账,排名前十的还可获得万元现金“奖学金”以及免费广告推送。  正如外界所预期,新世相的售课链接在 11:00 左右已被微信官方屏蔽,跟网易课的成绩差不多——网易课在被微信封杀前,做到了 13 万 + 用户参与。  微信对此回应:  新世相通过多层抽成等方式,推广网络课程,违反了微信平台规则。微信团队已对相关公众号进行了处罚。目前,新世相公众号的营销课程已被封禁,页面已无法打开。  在复盘网易课的文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  很多人会觉得:“网易戏精讲课” 的刷屏,是因为基于 “网易”本身的品牌,背后策划、宣发、运营套路不具备可复用性。  换一个普通的 “课程”,就会没有效果了“好的创意是可以复用的”,这也是运营深度精选一直坚持的使命:给大家提供可复用的运营套路。  现在看来,确实是可以复制,新世相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当然,就像每一次刷屏一样,针对新世相本次“卖课”营销,业内同样褒贬不一,我运营的微信群“互联网前线”、朋友圈中的 KOL/ 自媒体都针对这个刷屏现象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是知识传销,甚至涉嫌违法!  科技自媒体人王冠雄、万能的大熊等人认为,这个做法本质就是知识传销。  万能的大熊甚至认为,“新世相本质是无限级,团队计酬三层结算奖金,这不是三级分销,而是传销,被刑事不奇怪,我一直觉得营销最重要的是克制而不是刷屏”。  也有温和一些的看法,比如视觉志创始人沙小皮就认为,这个“核心是分销,有几个是为了学习呢?购买刷屏最大的动力是割韭菜而不是学习”。  在我看来,这个不是新世相首创的玩法,本质还是借助了微信社交关系的能量做的营销,这样的玩法并不新鲜,不论是微商的三级分销,还是拼多多让大妈大爷们拉好友拼团砍价,套路都是一样的。  “拉人头”,当然,是不是违法,是不是涉嫌传销,还是要从售卖的东西本身来定义,新世相卖的东西虽然是虚拟的,却不是虚无的,所以跟传销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与知识经济没关,只是营销  许多人认为,新世相以及此前的几个课程,本质都是抓住了知识经济的风口,而知识经济的背后是都市人群的焦虑症:不学习,就掉队。  不得不承认,新世相是比较善于借助于所谓的城市人焦虑症来搞营销的,比如逃离北上广,就是在渲染一种焦虑情绪。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波刷屏,与知识经济其实关系不大,甚至说是对知识经济的伤害。  一方面,它出现的目的是营销,用户花钱后分享,晒存在感和赚钱的动机不小,我朋友圈很多跟营销传播行业根本没关的人都参与到这个活动,可见其已经背离了传播营销知识的初心;  另一方面,它能传播的知识是有限的。  说是课程,我想知识丰富度还构不成一个课程,姑且不去讨论新世相是否真的可以一次一次地打造“刷屏现象”,就算可以,也不大可能将看家本领分享出来。就算人家分享出来,你学到了也不一定有用。  雷军不遗余力地分享小米模式,然而直接学习小米方法论的公司,都挂了。武侠电影里面学了点花拳绣腿、雕虫小技就以为可独步天下的,基本都会被秒少。  新世相能教给订阅者的,不会比一本关于营销或者书的知识多。用户花了钱的好处是,会更有动力去学习。  过去是“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是“知识非买不能吸收”——不过,据说咪蒙此前要让用户三年涨薪 50% 的课程,11 万人报名,课程完成率不足 1/3。  做刷屏传播的倒是赚足了名气和金钱,就是不知道交了学费的用户最终能得到什么。当然,从心理角度来看,既然花了时间和金钱,这些用户最终还是会给自己找到这个课程买得值的理由。  人人都爱“快知识”,然而……  因为分答、知乎 LVIE、得到等平台的爆发,2016 年也成为知识经济元年。  简而言之,所谓知识经济以及知识付费,其本质就是让人们在移动互联网上以更碎片化的方式来学习。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看一本书,上一门课,读一个 MBA 或者“进修”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一个崇尚捷径的时代,很多人都希望可以通过炒房、炒股、做网红一夜暴富或者财富翻番,而知识经济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希望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快速获得知识。  这无可厚非,人们需要碎片化、高效率的学习,就会有产品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前几天,北大“网红教授”薛兆丰离职了,他在得到上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专栏订阅量超 25 万,据说收入超过了 5000 万,体现出知识经济的热火,也体现出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知识传播体系的改变。  不过,在我看来,真正的知识经济,不应该是以营销为目的,甚至不应该有营销属性,而是要回归到知识本身,出精品课程或者知识内容,然后找到真正需要它的用户,大家各取所需。  用户只有沉得住气,才能学到真功夫;平台只有尊重知识传播规律,才能做好知识这个生意。  确实,这是一个碎片化、快节奏、求效率的时代,知识生产、传播和获取的工具方式都会变化,不过,很多东西是不会变化的。  前几天,面试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求职者,90 后,问了一个问题:你最近一年看过什么书?  对方回答:我不认为现在还需要看书,学习知识的途径很多,网上到处都是,比如……  然而关于专业知识,却一问三不知,最后给了拒信,我想,这样的人不是少数吧。  知友:宗宁(100+ 赞同)  早晨起来被新世相的又被活动刷屏,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每过一段时间新世相都会有一些炒作的事情出来,而且手段都比较的不要脸。  比如最著名的逃离北上广,不但人员内定,还只顾着宣传自己,根本没有体现赞助商的广告,最后甚至甲方连尾款都没有结。  再比如抄袭国外的地铁扔书事件,本来人家是为了分享知识,让每个人去参与,而新世相呢?买了一万本自己也不看,就派一群人撒欢去地铁扔书去了,徒增了地铁保洁员的工作,基本和随地扔垃圾无异。  很多人说,但是人家火了啊。  我觉得如果用火这个词来形容营销,我觉得还是有点无奈的。  好的营销是共鸣和品牌精神的传递,而不是弄点蝇头小利把用户当成狗似的遛来遛去,如果这样还不如搞传销去了。  不过新世相这次倒没让我们失望,活生生的真搞了一个传销出来。  整个操作流程还是有着非常精心的设计的,充分考虑到了腾讯封号的风险,所以准备了很多域名很多链接很多分享二维码,甚至搞不好是动态换域名,基本都是钓鱼网站的技术。  这样如果准备的域名足够多,腾讯是封不过来的。然后把人引导到 app 上,这样就跳开了微信生态。  同时还用了二层二维码嵌套的方式来自动拉群,简单说,就是你扫一个二维码,然后跳一个链接,这个链接是一个群二维码,这样第一个二维码可以不变,每扫满一个群就自动更换一个二维码,就可以一码宣传,无限建群。  可以看出,新世相有着丰富的对付腾讯封号的经验。  而在推广上,则是赤裸裸的传销手法,你只要加入,分享后别人购买你可以提成 40%,如果那个人再分享,你还可以拿到下下级的 10%提成,新世相还做了一个排行榜,谁提成最多,谁就可以拿到新世相价值五十万的推荐资源。  这个事情是一个典型的三级分销,也是一个典型的传销。  很多人觉得三级分销不算传销,这其实是一个误读,所谓三级不算传销是指总的组织架构在三级以内,而三级分销则只是三级计算奖金,总体架构还是一个无限极的金字塔网体的。  所以这个事情是个典型的网络传销,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尽管腾讯投资了新世相,但我觉得这么作死的事情,应该不能不管,不然以后大家都这么搞起来了,微信朋友圈岂不是要被知识传销占领了么?  这真的是连产品都没有,靠几个录音就可以圈钱割韭菜了。  不过新世相的鸡贼都用在了设计传销体系上了,但课程非常糟糕,很多人听了就开始要求退款,估计很快会酿成一个群体事件,真是给新一届献礼啊。  而且现在微信开始封杀后,新世相还在试图想各种方法绕开微信管理,下午继续搞,真是要钱不要命啊。  所以,我一直的判断都没有什么问题,新世相本来就是一个三观不正的营销组织,这和黑产、灰产用小黄片引流收会费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更恶劣的是连遮掩都不遮掩,直接大张旗鼓的搞,而一些朋友圈平时高冷的不得了的知识达人,一下都变微商了,好像有个知识经济的幌子,就不算偷了。  为了拿点提成就把自己朋友圈贡献出来,实在是节操掉了一地。而很多大 V 则表示,新世相把这两年积累的一点品牌一日丢光了,都是读书人,总要注意吃相啊。  疯狂传播之后,相信就是疯狂退款和疯狂投诉了,这件事情的走向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正值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怎么能让这种腐朽没落跟着走向辉煌的明天呢?这个问题我想不管是微信,还是网信办,都会认真思索的。  而对于企业来说,还是要切记,品牌之路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刷屏十万加,也不是传销拉人头,最终还是要滴水穿石的,做品牌十年,毁品牌一天,千万慎重。  但做传销的就没关系了,可以认真学习下技术手段,没准你就是下一个新新世相。  ps:不要嘲笑买课的人,他们要么很聪明可以赚钱,要么很善良愿意花钱。  来源丨知乎   声明:如果我们转载的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微信扫一扫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当前位置: && 热点专题新世相刷屏营销链接被封 微信:严厉打击多级分销_网易科技
新世相刷屏营销链接被封 微信:严厉打击多级分销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新世相刷屏营销链接被封 微信:严厉打击多级分销 |寻找中国创客)
新京报快讯(记者刘娜)今日(3月19日)早晨,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张课程海报刷屏,这张海报是新世相读书会公开主办的“新世相营销课”课程。目前,该课程的微信二维码链接已经被微信封闭。对此,微信团队表示,微信将严厉整顿新型多级分销欺诈行为。“新世相营销课”今晨开始在微信朋友圈进行“病毒式”营销,主要是由于该课程采用发展“下线”的模式,即用户A购买后可以分享至朋友圈,用户B通过用户A的二维码购买后,用户A可以获得佣金。该课程宣传海报上还写着,“原价199元,现价44.9元,每万人购买涨价5元。”据了解,根据该课程收益榜单,截至今日10点23分,排名第一的网友“叶子姑凉”通过发展下线模式已经赚取佣金10593.5元,排名第二、第三的网友分别赚取4930.2元和4608.9元。该课程也由最初的9.9元涨价至44.9元。不过,该课程的微信二维码链接不久后被微信封闭。
对此,新世相公关部人员回应寻找中国创客表示,“受不可抗因素影响,分享功能实现不了了,但是新世相读书会APP仍然能够正常使用,想购课的用户可以直接在APP首页购买。收益榜单依然有效并进行实时更新,所有已产生收益都可以在APP中提现。”针对此事,微信团队表示,“微信团队严厉打击多级分销等违规行为,在《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等规则中也有明确规定。新世相通过多层抽成等方式,推广网络课程,违反了微信平台规则。目前微信团队已对相关公众号进行了处罚。希望大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规范,共同维护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本文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新世相们露出底线-ZAKER新闻
刷屏半天就被封号 是营销套路还是背离初心" 地铁扔书 "、" 逃离北上广 "、" 佛系青年 " 等爆款策划案之后 , 微信大号 " 新世相 " 推出了一堂 " 新世相营销课 "。然而 , 因为分享机制涉嫌 " 多级分销 ", 新世相营销课在刷屏半天之后就被封了。难道知识付费的焦虑被玩坏了 ? 朋友圈到底该不该交 " 智商税 "? 新媒体的营销底线到底在哪儿 ? 喧嚣过后 , 浮躁的新媒体营销课依然在微笑 , 仅留下一地的 " 韭菜 " 在发蒙。短命课活不过 4 小时 上午刷屏中午被封号3 月 19 日早晨 , 一张印有新世相创始人张伟大头照的海报疯狂刷爆朋友圈。海报推介的是新世相读书会公开主办的 " 新世相营销课 " 课程 , 只需扫码即可组队学习。该课程还采取发展 " 下线 " 模式 , 用户 A 在购买后可以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 B 通过用户 A 的二维码购买后 , 用户 A 可因此获得佣金。而且 , 课程的价格还实时变动 , 每万人购买涨 5 元。在经过一轮轮的刷屏后 , 该课程的价位已由最初的 9.9 元涨至 54.9 元。" 怎么觉得这模式不靠谱啊 "、" 这算是新型传销吗 ?" 在疯狂刷屏的过程中 , 质疑声也不断传来。有网友直接表示 ," 将向腾讯投诉 "。没过多久 , 就有网友发现 , 新世相营销课的服务号已经无法打开了。微信团队表示 , 严厉打击多级分销等违规行为 , 在《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等规则中也有明确规定。新世相通过多层抽成等方式 , 推广网络课程 , 违反了微信平台规则。目前微信团队已对相关公众号进行了处罚。上午刷屏 , 中午封号 , 新世相营销课只活了不到 4 小时。尽管如此 , 但这次营销事件的收益依然惊人。该课程收益榜单显示 , 截至 3 月 19 日 10 点 23 分 , 排名第一的网友 " 叶子姑凉 " 通过发展下线模式已经赚取佣金 10593.5 元;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网友也分别赚取 4930.2 元和 4608.9 元佣金。根据新世相 " 每万人购买涨 5 元 " 的规则粗略估算 , 已有超过 9 万人购买了该课程。贩卖焦虑与经验 新世相刷屏有套路被疯狂刷屏的新世相营销课走的是什么套路 ? 北京晨报记者发现 , 在新世相营销课刷屏的背后 , 竟然藏着一条 " 朋友圈 - 公众号 - 社群 -APP- 收益 " 的逻辑清晰的链条。朋友圈海报刷屏只是第一步 , 想生成海报必须要关注公众号 , 这就同时实现了朋友圈的营销刷屏和公众号的圈粉。在学习课程前 , 用户还要进入社群 , 最后下载 APP 才能听课 , 最终的收益提现也在 APP 中完成。为了降低风险 , 新世相还新注册了 " 新世相营销课 " 来运营此次活动 , 并没有尝试用 " 新世相 " 的主号来推广。无论是 " 地铁扔书 "、" 逃离北上广 ", 还是 " 佛系青年 ", 新世相搞的几次爆款活动总离不开 " 焦虑 " 二字。年轻人对知识的焦虑 , 白领对大都市的焦虑 , 人们对年龄增长的焦虑 , 都成为新世相贩卖的商品。这一次 , 新世相营销课贩卖的是所谓的 " 成功经验 ", 由创始人亲自复盘十大爆款事件。花 9.9 元买一个秘诀 , 让原本就想通过 " 捷径 " 来快速获得方法论的潜在客户毫不犹豫地购买。" 每万份涨价 " 的方式和 " 拉人赢钱 " 的机制更是制造出紧迫感和甜头 , 都成为刷屏的帮凶。被微信封号后 , 不少花钱加入新世相营销课的网友却傻了眼。" 想申请退款 , 管理员请回复下 " 已经刷爆了新世相营销课的微信群。针对微信的处罚 , 新世相表示 ," 接受处罚 , 已经关停了分销机制 "。新世相在回应中称 , 受不可抗因素影响 , 新世相读书会第二堂精品课 " 新世相营销课 " 的分享功能目前暂时无法使用 , 但是新世相读书会 APP 仍然能够正常使用 , 想购课的用户可以直接在 APP 首页购买。此外 , 收益榜单依然有效 , 并进行实时更新 , 所有已产生收益都可以在 APP 中提现 ,3 月 25 日晚 24:00 截止统计 , 提现后最晚三天到账。赚了钱输了口碑 新媒体营销有底线与以往的全民热议有所不同 , 新世相此次营销课获得的质疑声远远压过赞美声。不少付费用户直接吐槽称 ," 太糟糕了 , 用免费的东西让人付费 "。不少大 V 更是直接发文称 " 吃相难看 "、" 当聪明人开始使坏 "。万能的大熊在文章中表示 ," 新世相把这两年积累的一点品牌一日丢光了 , 都是读书人 , 总要注意吃相啊。" 三表在文章《李敖与新世相》中表示 , 这次 " 知识分销 " 活动发轫于清晨 , 启动于小号 , 正是微信官方监测薄弱的时间段 , 料定被处理 , 小号背锅不至于大号折损 , 叫停之前 , 闪电行动已导入不少用户 , 步步算计 , 完美策划还是鸡贼策划 ? 还有不少人担心 , 新世相营销课虽然被封号 , 但却证明了营销的成本可以更低——不需要扔书、不需要地铁 , 仅凭知识付费就可以圈住一波 " 韭菜 "。面对各种质疑 , 新世相创始人张伟却表示 , 在微信朋友圈付费的用户是对新世相内容的认可。" 课本身拿得出手 , 一定值。"前不久 , 新世相刚完成 B 轮融资 , 融资额超过 1 亿元 , 由昆仑万维领投 , 厚德前海、险峰旗云跟投 , 冲盈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此前 , 新世相曾获得包括真格、腾讯、华人文化、正心谷等多家机构的多轮投资。对于一个微信粉丝 300 多万 , 基本为一、二线城市年轻人服务的公众号来说 , 新世相也算是投资圈中的明星潜力股了。新世相的百度百科也显示 , 以社群和品牌为驱动 , 利用社群孵化生产内容 , 再借由品牌将内容打造成 IP, 最终通过影视、游戏等途径变现。拥有不断制造爆款能力的新世相的确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 知识付费或许只是社群孵化内容的一种新尝试。刷屏和封号 , 或许很快被忘记。但对新世相而言 , 接下来的考验将更严峻 , 资本和用户将不再满足于文章、视频、活动和内容 , 进入争夺流量、比拼用户体验的残酷世界 , 这将是一场充满血腥的战争。如果新世相期望打造的 IP 本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背离了初心 , 还是那个 " 期望帮助粉丝成长 " 的新世相吗 ?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头条新闻9小时前
头条新闻5小时前
头条新闻8小时前
观察者网3小时前
环球网5小时前
头条新闻12小时前
环球网5小时前
头条新闻15小时前
环球网6小时前
头条新闻11小时前
观察者网7小时前
头条新闻12小时前
环球网9小时前
环球网9小时前
环球网9小时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世相营销活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