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 这两个哪个好 都是高连善恶打生死决好吗套

总共7902条微博家人记录:
查看: 130|回复: 4
修行与生活座谈会定弘法师主讲(第一三九集)
发表于 前天&15:22
您好,您还没有注册!!!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摘自《定弘法师(锺茂森博士)修行与生活座谈会》
修行与生活座谈会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一三九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3-0139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举行「修行与生活座谈会」,我们来看网络同修的提问。
  问:学生此生第一次进大殿念佛时,见到出家人,心里当下就莫名的欣羡(就是欣慕的欣,羡慕的羡),甚至觉得出家人的生活是我多年寻觅的理想。但后来这几年持续听老法师讲经,老法师不劝人出家,都交给佛菩萨安排。日前得遇一位净土宗的高僧,首次见面谈话时,这位高僧就主动劝导学生要为众生出家。请教法师,这算是佛菩萨安排吗?学生自忖无条件可符合出家资格,请问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要如何选择?学生单身不婚,但母亲反对我出家,曾听过印祖不劝女众出家。请求开示。
  答:看来您是一位女众。您这个问题传来之后,我想起《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有特别关于出家的一些开示,之前有读过,我把它摘录了下来跟您分享。就是要不要出家的问题,特别是女众要不要出家,印祖特别有一段开示,这是印祖在回复谢融脱的书信里头谈到的。他原话是这样讲,「至于出家为僧」,这是前面说了一些问题,下面就转到出家为僧的问题上来讲。「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
  印祖这个话不难懂,他说出家为僧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走投无路了,遁入空门混口饭吃?那就全错了,古人讲出家是大丈夫事,是将相之所不能为。出家的使命,印光大师在这里讲得好,是如来(就是佛陀)为了住持法道,让佛法能在世间久住,能够流通久远,弘遍十方,所以特地设了出家僧团的制度。也就是说,出家人的使命就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就不必出家。如果妳想就为了修行,能够自己解脱,能够求生净土,这是好事情,要不要出家?不必,在家一样可以修。而且现在末法时代,出家反而更难,因为妳要找个真正如法的道场,持戒、念佛、真修行的道场,特别的难,道场大部分都是在搞经忏佛事,出家人真正自己修学的时间非常少,想要自己用功,没有那个清净的环境。不像在古代,古代的丛林都设在非常幽静的地方,僧人都住山,人烟不到的地方,所以那里办道真能够容易成就。等他们成就了,再下山弘法利生。
  所以印祖这里说,若其立向上志,向上志是什么?成佛的志向,这是最高的志,发大菩提心,研究佛法,深入经教。佛不在世了,法第一大,佛法僧三宝,佛在世,佛第一大;佛不在世了,法第一大,所以我们要研究经典,要深入。不仅要解悟,还要证悟,证悟就是彻悟自性,那就需要下一番断烦恼的苦功,然后弘扬佛法。宏三学,三学是戒定慧,这是佛法的总纲领,代表一切的法门,所有的法门都是修戒定慧。而偏赞净土,你门门都通了,但是你还要特别称赞净土法门,特别弘扬净土法门。这是真正彻悟自性,我们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祖师大德都这样示现。你看净土宗十三祖里面,很多都是禅里头彻悟的,彻悟之后回归到净土法门,专修专弘。为什么?因为在末法时代,众生得度唯有靠净土法门,靠其它的法门都不容易。所以修禅的要禅净双修;修密的要密净双修;学教的更要念佛求生净土,这天台宗为代表,天台的祖师统统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
  这样就能一生当中顿脱苦轮,脱离六道轮回,这样的人能够有修有证、自度度他,这样的人出家,那是佛门龙象,愈多愈好,就怕不多,多多益善。像我们师父上人这样的人一个出来就不得了,要有十个八个出来,佛法怎么能不大兴?这是出家为僧的使命。我在出家那天,师父上人来参加我的剃度典礼,给我说了几句语重心长的话,告诉我,出家要把佛陀教育振兴起来。而且我自己也是立愿专修专弘净土,专弘《无量寿经》,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希望这一生能够真正脱离苦海,得生西方极乐世界,跟一切众生同生净土。所以我出家也是为这个目的,要不然我是不会出家的,我不是走投无路,不是没饭吃来佛门里混口饭吃,不是那种人。真正觉得佛法衰微,弘扬的人很少,与其求别人,不如求自己,自己去直下承当。
  印祖又说到,要求出家的人,第一、要真发起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的天资。因为学佛要有悟性,学经教不仅要悟性,要有记性,你能记得住,像我们师父上人记性又好、悟性又好,天资过人。我就不行,我悟性还算马马虎虎,过得去,记性不行。记忆力,可能也是今年都上四十岁了,人到中年记忆力就衰退了,年轻的时候记性还不错,现在就差很多。所以我自己知道自己不能搞太多,只能搞一样,我就选定《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我熟,我自己能背,该记的都记住了,这个我学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搞其它的法门,我根性不够,没有那种天资。
  印祖又说,「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矣」。印光大师特别谈到女子出家的问题,他非常不赞成。这是有信心者,净信善女人,非常有善根、非常有道心的女子,为什么也不让她出家,让她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为什么?就是怕她或有破绽。这个破绽,当然包括各种各样的状况,譬如说,女子出家人比丘尼持戒,戒律戒条就特别多,男子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可是比丘尼的戒律三百四十八条,这就比比丘要多很多,要严格很多。如果是在修持方面有些稍稍不如法的地方,就会被人讥嫌,这里讲污败佛门不浅,就会污辱了佛门。
  印光大师又说,「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参访知识,依止丛林也」。男子如果是真修行,出家更容易,跟女子不同。女子要是真修行,在家更容易,出家反而难。男子出家,他能够出外参访善知识,可以去游学;女子出门总是不够方便,尤其是比丘尼,戒律上比丘尼出门至少要两个人搭伴而行。男子可以依止丛林,在丛林里面修学。真正要想佛法兴旺,我们师父上人也谈过这个问题,应该恢复丛林制度,丛林就是正规的佛门的学院,大家在一起集体修学,共修,依众靠众。这一个丛林里面也可以有不同的堂口,不同的堂口就是不同的课室,开的课程不一样。大乘八大宗,可以每个宗开一个课室,你喜欢学习哪个宗,你就可以到那个课室去修学,按部就班,学到毕业为止。所以这样共修共学的制度,能够保证修行人心安定,容易成就。师父老人家也是非常希望这种丛林,就是佛法的学院、佛法的大学能够复兴起来,寺院不搞经忏佛事,专门就是讲经教学、修行。
  印祖又说,「女若真修,出家反难」,女子如果真想修行,出家反而难,不如在家好。为什么?「以其动辄招世讥嫌,诸凡难随己意也」。这是女子各种生活上的不方便,出外一举一动被人看到了,人家不明白佛法的也会讥嫌,他没有学过比丘尼的戒律,不知道出家人应该是这样来行动的,他看了不顺眼,就讥嫌。而且真正顺利的、方便修道的条件很难、很稀有。所以「如上拣择剃度,不度尼僧」。印光大师主张,要剃度就挑男的剃,不要挑女的剃,不度尼僧,就是不度女子出家。「乃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之第一要义」,末世就是末法时代,我们现在就处在末法时代,后头还有九千年,我们希望护持佛法、整理法门,整个佛法要希望兴旺起来,这是第一要义。印光大师太强调这个问题了,要义就是非常关键的意思,而且是第一要义,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一个问题,不能疏忽。
  印光大师对出家不鼓励,自己也绝不给人剃度,跟当年蕅益大师是一样的。为什么?就是找这样的人太难了,上哪里找?「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这种人上哪去找?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可遇不可求,所以印祖干脆就把这个念头息灭掉了。而且当时印祖这个时代也是乱世,清朝末年、民国这段时期,中国都处在战乱的状态,社会不安定,佛法就很难兴旺,所以印祖干脆把这个念头都息灭了,不再想了。尤其讲到末法时代以后,希望不要让女众出家,女众要自己认真修行,护持佛法。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工作应该多由男众来担当。
  弘护要配合,不能够争,弘法者就专心研究他的经教,自己修学,能够像印祖说的「研究佛法,彻悟自性」。他通了以后,讲经说法可以做天人师表,登狮子座,真的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尤其弘扬净土法门。女众她们来护持,护持一方面是在供养上,能够保证出家人有安定的生活,不要享受,清苦一点好,但是有得吃、有得住,身安则道隆,这物质条件上供养,现在来说并不难。第二个就是护持弘法,弘法需要有人去做事,譬如说你请一位法师在这里讲法,这些安排的工作要有人做。听众要来,来道场听经本身也是护持道场,这是鼓励弘法的人。如果一个法师在这讲经,底下一个人都没有,他要讲经讲得好,那需要很大的定力,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刚刚初学的人难免是会受影响,看到底下人都不爱听法,不想来,一个课时就剩他一个人在讲,心里会觉得很难过,难过就容易退心,这需要有人护持。所以菩萨戒,在家菩萨戒里头就有一条戒律说,菩萨如果知道他这个地区四十里路之内有法师讲经说法,他必须要去听,如果他不赶去听,那属于犯菩萨戒。为什么?你没有真正尊重佛法,你没有护持弘法的人,这是菩萨的过失,当然这个是护法的工作。
  弘法的人不能够有任何的希求,人家来听不来听,随着别人的意,不要求别人,你没有对人有任何要求,你不会生烦恼。因为讲经说法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既然要承担这样的使命,努力的来学习,我上台讲经不是来做老师的,我是做学生,我汇报我的学习心得,请底下在座的老师们来批评指正。如果你法缘很殊胜,来听的人很多,你也不要生欢喜心,为什么?自己没有证悟,你所讲的你自己都未必做得到,有什么值得骄傲自满的?如果道场没人来听经,现在我就常常遇到这个情形,就在摄影棚里对着摄影机讲,没有听众,所以你讲什么,听众也没反应。听众是什么?是摄影机。那你也不要沮丧、不要难过,还是这样认认真真的讲,要知道虽然人不来听,鬼神他来听。鬼神比人还好学,
发表于 前天&15:23
他们听法受益,因为他们知道轮回苦。人不知道,人迷在五欲六尘当中他不能回头。
  所以我们也不介意,没人听就没人听,对着摄影机讲得也津津有味,自得其乐。我这摄影机旁边两部电视,看到自己的形相,对着自己讲,这个好,等于用佛法来教导自己,自己讲、自己听、自己学,自己进步,所以发心讲经说法,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为什么?你讲经说法一堂课都不缺,其它人都会缺课,就你自己不缺课,你学得最认真。
  印光大师这一大段的开示可以给我们做参考,让我们自己想好,如果你是男子,你想要出家,首先端正你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你不必出家,你在家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你一样能够成就。女众,印光大师是不赞成出家的。
  还有,印光大师有一篇文章是「佛教以孝为本论」,特别讲到,「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所以佛制定的这个制度,出家必须禀告父母,征得父母的同意,而且父母晚年赡养的问题必须要有着落,可以由兄弟子侄来承担的,你要托付好、安排好,然后向父母禀告、祈请,让父母能够同意你出家,这才能够出家,否则不允许剃度。底下又说,「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就是你出家了以后,可能你所托付的人他已经离开人世了,所以你父母没人去奉养、没有人护持了,怎么办?你自己还有责任赡养父母。自己减其衣钵之资,就是别人供养你的这些物质、金钱,你应该用来奉养双亲,这在佛门里面是许可的,而且是应该做的。这是表法,表什么?佛门也是重视孝道。因为佛教是师道、是教育,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所以父母如果有人护持,我们就安心办道;如果没有,你还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所以经上讲,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相等。如果父母在,「则善巧劝喻,令其吃斋念佛求生西方」,这是给父母尽大孝,劝导他求生净土,他如果能往生,你真正行了大孝、至孝,因为往生就去作佛了。「亲殁」,就是父母亲离世了,「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这是为人子应尽的义务,出家人更需要做众人的好榜样。所以关于您提的出家的问题,我们引了印光大师的一些开示给您参考。
  问:下面一个问题。弟子读《了凡四训》,有以下几个问题想请教:第一,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为命中注定吗?第二,遇到云谷禅师开示后,了凡先生的发心是命中注定的吗?有些人即使遇到佛法,也未必有了凡先生这样的发心。第三,命运真的可以改变吗?能改变的是不是也是注定可以改变;而实为不能改变的呢?
  答:你这提的问题很好。佛法不是宿命论,如果说什么都注定,一成不能变,那叫宿命论。但是佛法又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怎么理解,是不是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拿了凡先生生平的案例来分析,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是不是命中注定?可以说是,这是他的缘,他遇到这个缘,跟你有缘的人,到一定的时节他就会出现,你遇到他。可是遇到他之后,能不能够听云谷禅师的教诲,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看各人。云谷禅师他也对每个人都教导,不是光对了凡先生特别的去教诲,但是为什么其它的人没有改变命运,了凡先生改变命运了?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之后,他真正做到了老实、听话、真干,这是他改造命运的重要条件。
  如果遇到了好的善知识,听了他的教诲,我们只当耳边风,没有真正听话,不肯真干,那遇到了不等于没遇到一样吗?所以你说命运是不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你得真干才行。如果你一成不变,还是老样子,怎么可能改变?所以你遇到这个缘就是个转机,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把握好这样的转机。把握得好,你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一生你就能办到;你没有好好把握它,机会失去了,一去不复返,那就很可惜。所以缘的把握上就要看各人,各人的发心。当然这种发心也不是偶然的,也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积累所导致的。了凡先生过去生中一定也是个修行人,如果他不是真修行人,你想想,他能够在云谷禅师的禅堂里面跟禅师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吗?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你试试看,你能不能做得到?别说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我叫你三个小时不起妄念你都做不到,所以我们遇到了这个缘,也可能会当面错过。
  了凡先生心地清净,他没有这些想法,他知道命运注定了,他就不想改了。虽然这个理解有偏颇,但是至少他能做到不打妄想,内心清净才容易接受教诲,才能够开悟。了凡先生这是小悟,可是小悟也能得到大利益,他没有真实的悟处,他不可能真干。从这里可以看到,佛法这种缘多么可贵,善知识的教诲恩德多么弘深,它真的小则可以帮我们此生改造命运,像了凡一样;大则让我们超凡入圣,脱离六道轮回,得生西方净土,圆成佛道,这叫大事因缘。所以概括来讲,命运有,它是我们自己前生善恶业力决定的;但是它能改,总在遇缘不同,遇到好的缘分,你把握得住就能改。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譬如说你过去没学佛之前你杀过生,你杀过鸡、杀过鱼,这些生命被你杀害了,将来你必须得还债,还命债,你会受苦;甚至杀得多的,可能堕恶道、堕地狱,这是你的命运,这是将来的命运。可是你现在遇到佛法,尤其是听到净土法门,这个缘太殊胜了,可能就让你这一生往生净土,你就不用搞轮回了,本来你将来要受的这些业报现在不用受了,这不就改造命运了吗?彻底改了。不仅是一生的命运,往后生生世世无量劫的命运,就在这一生当中就全改了,你不再做凡夫,你就作佛菩萨了。所以这才知道佛法之可贵,佛菩萨、善知识的教诲多么的重要,这对我们是多大的恩德!唯有我们自己成就了,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回头想一想,过去我在哪一位善知识那里听法,真的是蒙受他们的大恩德。
  问: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回头了,没有人愿意度我。请问法师,佛子是何故?我想出家,想拜净公上人为师。
  答:回头是岸,回头还有不同的层次,你现在刚接触到佛法,感觉到回头了,但实际上你还没回头,你要不断的努力去修学,你才发现原来还要不断的回头,念念都要回头。佛法告诉我们,人人、乃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是佛,而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所以我们回头,从哪回头?从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那里回头,回归到自性清净。怎么回头?最重要的是听经闻法觉悟。所以佛法在世间那么的可贵,是学进去了的人,真正有体验、有法喜的人,他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叫法宝,那真的是宝,世间任何的珍宝都比不上它。当你能够珍惜法宝,现在的法宝很容易得到,你请一套我们师父上人讲的《无量寿经大经解》,或者现在讲的《大经科注》,哪怕是其中一品,像「发大誓愿第六」,讲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你就拿来反复听,这就是度你。度的意思就是帮助你登彼岸,从迷惑颠倒回头,登觉悟的彼岸;从邪知邪见回头,登正知正见的彼岸;从污染回头,登清净的彼岸。
  你想拜老法师为师,不必出家,刚才我们己经讲了印光大师谈到出家的问题,特别是没有修成功的想要出家,反而障碍很多。师父曾经也讲过,对一些年轻的想要出家的同修,师父劝他们先别出家,你好好修,好好听经闻法,等你成就了你再出家,一出家你就能讲经说法。现在想出了家再来从头学起,那个困难重重、障碍重重,真的是比在家学要难。所以你想拜我们老法师为师,你就老实听经,学习刘素云老师那样。刘素云老师就在家里听经听了十年,都不出门的,而且专听《无量寿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十年下来就得念佛三昧,那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为什么?她这一生肯定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阿弥陀佛那边的人。你想不想去?这真正得度了。
  问: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一个老居士曾得过癌症,好了,但身体很弱,家人让他吃鸡蛋,不吃家人不高兴。请问这种情况下吃了鸡蛋,临命终时是否可以往生?
  答:这个没有太大问题,如果家人一定让他吃鸡蛋,他也可以恒顺众生,菩萨为了让众生欢喜可以舍命,吃个鸡蛋算什么?没关系。再加上现在很多鸡蛋应该来说没有生命,即使是里头有生命,那不是你造的杀业,家人让你去造,你给牠们念佛、诵经回向不就好了吗?这都是跟众生结缘,临命终的时候牠们不会来障碍你的。障碍你往生的,说老实话,不是外面的这些万事万物,一个鸡蛋怎么可能障碍你往生?障碍你往生的是你自己的疑虑,你怀疑,你信心不足,或者你愿力不坚固,对于这个娑婆世界,对于自己的家亲眷属、财务等等还有留恋,或者对以前的恩怨还放不下,耿耿于怀,这些就是障碍。所以没有人能障碍得了你,就是你自己障碍得了自己。如何能保证临终的时候顺利往生?你现在就要放下,你要不放下,那什么时候放下?死的时候还得放,不如早点放下好。这个世界是空,假的,一场梦幻,你何必当真!现在放下了,连起心动念都不必要,更加不要分别执着,心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间断,没有疑虑,信心十足,你肯定往生。
  问:下面一个问题。居士自己信佛吃素,可是家人还没有全信佛,还要吃肉,做为家庭主妇,有时还要主动或被动的为家人买、做肉菜。请问法师,这样是否也背因果?我们该怎样做才如法?
  答:如果是家人让妳去做的,他们喜欢,妳为他做,他们背因果。妳在做这些肉菜的时候,妳可以给牠们念佛,心里默念,回向给这些众生,牠们也得利益。因为妳自己不是想吃牠们,实在是没有法子。像过去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待了十五年,猎人都得吃肉,而且都是活生生的,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当时在猎人队里面做饭,猎人想吃什么就得做,那很不容易。就在这个境界里头练大慈大悲,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见到能够救活的动物就把牠救活过来,偷偷的放;看到已经不行的,然后给牠超度、给牠皈依,给牠念佛念咒回向给牠,然后再给猎人做,他自己吃肉边菜。这都是菩萨学处。
  问:下面一个问题,老法师在讲经中常说,
发表于 前天&15:24
临终助念一定要好好念佛。可是有时在助念过程中,也念「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有的居士认为这样更有利于亡者。请问法师是这样吗?这样做法是否如法?
  答:这种做法就不是纯粹的净宗了,如不如法?也不能说不如法,它不如净宗的法。他们做的有他们的一套方式,密宗有密宗的方法,净土宗有净土宗送终的方法,最好不要混在一起。如果你专帮助这个亡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用净土宗的方法,专念阿弥陀佛的佛号。这是印光大师教给我们的,不必夹杂其它佛事,您可以好好的读一读印光大师的「临终三大要」这篇文章。我曾经讲过多次,非常重要,它是临终助念、送终最好的指导,言简意赅,怎么如法、怎么不如法,说得很清楚。实在讲,一句佛号功德最为不可思议,所以古大德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这句佛号威力是最大的,它里头含有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本愿功德,含摄了十方诸佛如来无量劫所修积的一切功德,都在这句佛号当中。所以这句佛号叫万德洪名,这个万字不是数字,它是表法,表无量。因此你念一句佛号,就是一句佛号不可思议;念十句佛号,就是十句佛号不可思议;念百声、千声佛号,声声皆不可思议,能令亡者消业障、增福慧。
  如果临终的人平时修持没有功夫,临终昏迷不醒,你给他念佛,你求阿弥陀佛加持,这就帮他消业障,他就能够清醒过来,能听到这句佛号。只要他听到一句佛号,《地藏经》上讲,「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他听进去一句佛号,他听到了这四个字阿弥陀佛,这个人就不堕恶道,至少保住人天。如果这个时候再善巧劝导他放下,一心念佛求往生,他愿意这么做,他生起了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这一念佛号,佛就来迎,他就见阿弥陀佛,就往生了。往生就这么简单,干嘛要把它搞得太复杂?搞复杂了,还是对这句佛号信心不够,总觉得这句佛号不够,再多加点什么。我告诉你,多加一点都不如这句佛号,都叫打闲岔,它不是增加功德,是减损了功德。因为佛号的功德是圆圆满满的,你把这句佛号换下来,换其它任何的经咒,都是多此一举,而且它只有减损功德,没有增加功德。
  关键是助念人自己要真相信,真有这样决定的相信,他能够在助念的时候处理种种的情形,他会懂得怎么处理。所以临终助念也是一门大学问,要好好的学,最好的教材就是印光大师的「临终三大要」,其次的就是《怎样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我们师父题的名字,实际上就是过去讲的《饬终须知》,都可以找来认真的学习。
  问:下面一个问题,弟子替大众问一个问题。有很多同修说听净宗法师讲《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里面讲念佛人平时发愿往生净土,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到临命终时由于业障深重,病痛折磨,遇缘不殊,不能念佛,不能忆佛,心里想不起佛,阿弥陀佛有愿力也会现身放光摄受,慈悲接引,往生极乐。还有一种念佛人退心,说净公师父上人讲法太深,不是给普罗大众讲的,而是给上根利智之人讲的,对自己的本性和佛愿持怀疑态度。他们不信自己本身是佛,也不相信阿弥陀佛,而改学白莲教、小房子或其它宗教。请弘师慈悲施教,但为众生破除疑网,愿大众能闻法乐受,不至延误法身慧命,弟子不胜感恩。
  答:您提的这个问题也是出于大慈悲心,确确实实有很多同修对于阿弥陀佛的本愿没有深入理解,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怀疑,这种疑虑就成为了自己往生的障碍。对经教你愈深入信心愈足,往生的理论和方法你透彻明了,剩下来的就是你自己真干,只要真干你肯定往生。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那是绝对正确,因为念佛法门,古德称为是果教他力法门,确确实实不是靠自己力量能够成就得了的。我们凡夫见思烦恼没断,自己做不了主,是业力做主,在临终的时候尤其是会有业障现前。能够临终自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甚至是身无病苦、自在往生,这种人福报是非常大的。
  普通凡夫都会有临终业障现前的时候,一般表现就是病痛折磨。平常他如果真信切愿求生净土,临终的业障怕不怕?不怕。为什么?因为他平常已经建立了坚定的信愿,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加持,让他头脑清楚,正念分明,信心、愿心不受动摇,他一样能念佛。虽然有病痛,身体难受,但是他不会起烦恼,他会正念清楚,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所以他能顺利往生。靠自己的力量不可能。蕅益大师讲得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他没有说你念佛功夫有多高才能往生,没这个说法。为什么?你既使平常念佛功夫很高,蕅益大师讲,念得风吹不动、雨打不湿,但是你信愿不足。信不足表现在你有疑虑、有怀疑,一会我会讲到六信,你这六信不够充足;或者是愿不恳切,你还有贪恋、还有放不下的,只要有一桩事放不下,或者一个人放不下,你就往生不了。所以身心世界统统都要放下,这是愿坚定了,这样的信愿就能感召阿弥陀佛加持。这是阿弥陀佛有本愿,尤其是第十八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你做到了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你发愿求生净土,临终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所以临终能往生的人都是头脑清楚的人,虽然有病痛,但是他头脑清楚,他能乃至十念。如果头脑昏沉,不省人事,或者是已经傻了,失去了正念,这种人往生就很不保险。为什么?他没有阿弥陀佛的加持。阿弥陀佛为什么加持不上?因为他自己信愿不足。能够感召阿弥陀佛加持的,就是因为自己有信愿,全由信愿之有无,如果你念佛功夫高,你能自在往生。这个功夫不是说你念的佛号有多少,是讲你能放下多少,你的心有多清净。果然你的内心里什么事都不装,只有阿弥陀佛,你的功夫就高,你往生就自在。我母亲过去曾经问过师父上人,我母亲说,我很想临终自在往生,怎么才能做得到?师父上人回答说:妳放下就行。就这么简单,你放下就行,五个字把问题全说清楚了。你放下就行。问题是你放不放得下?放不下就不行,放下就能自在。
  所以学经教要真正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无量寿经》你真正深入进去,你才能体会得如来真实意。更何况你深入净土经教就有阿弥陀佛加持,因为阿弥陀佛本愿里又讲,「若有众生,闻我名号」,你听经闻法,你深入净土经教,闻我名号,就有「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你就能产生真信切愿。这是什么?阿弥陀佛这十八愿的功德加持你的,当然泛指就是四十八大愿本愿功德加持你,所以你闻名之后能够产生至心信乐,你愿生我国,这都是佛力加持。但是你必须得去闻经,听经、闻法,关键要有师承,跟一个老师学习就不会乱。跟哪个老师学?就是跟你自己最佩服的老师,你不要听太多,听太多,大家几个老师讲的不一样,你就胡涂了。讲的是不是真的不一样?也未必不一样,可能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的说法,结果我们自己智慧不足,没有办法圆解,这就自己胡涂了,自己产生矛盾,给自己留下大障碍。
  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当年跟从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李炳南老居士跟他约法三章:你只能听一个老师的,你拜我为老师,你只能听我的,不能听别的老师,其它的老师,再好的善知识,没有我的同意,你不能听;只能是我指定的经书你才能看,没有指定的不能看;再加上,你以前学的统统不能算,从现在开始学起。这就是师承的三个条件,我们师父上人遵守,他遵守了十年,得到了老师真传。师父老人家现在他没有这样要求我们,可是我自己跟着师父老人家,我是用这个师承的标准要求自己。师父当年遵守十年,我已经遵守二十年了。我一九九二年开始接触师父的经教,到现在二0一二年,整整二十年,只听一位老师的,没听过别的善知识,因为我是钝根;师父是需要十年;在古人五年就够了,五年学戒。师父的老师李炳南老师要求他五年,他自己又自动延长五年,他觉得这个方法好。遵守这种师承的条件,眼不能乱看,耳不能乱听,心清净了,心清净就长智慧,所以他自动延长五年,总共遵守了十年。而我自己,我比师父的根性差很多,我自己要求二十年,实在讲三十年都不过分,我现在还是一样遵守这个条件。按道理讲,没开悟之前都不能离开老师。
  《华严经》上讲善财童子当年就是这样,他的本师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根本的老师。在文殊座下他得到了根本智,也就是开悟见性了,然后老师才让学生出去外面参学,他就可以拜访各种善知识,增长后得智。没开根本智之前,不允许随便乱听,就是怕你乱了,受了影响,知见要是错了,很不容易扳回来,古人讲「舍身容易舍见难」,知见要错了,那要回头真的不容易。所以老师为了保护学生,就用这个师承的条件。但是师父讲,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的时代,谁也管不了谁,管得太严格,他就上法院告你,所以现在师道没有了,老师想找一个真正听话老实的学生,打锣都找不到。所以师父老人家只是把他当年求学的经验给大家说一说,他也绝不要求大家,只能自己要求自己。你自己真想成就,那就还是要用古人的学习方法,等你开悟了,你什么都明白了,才可以放开。没开悟之前,就是在老师座下老实、听话、真干,没有自己意思。
  这就是各有因缘,每个人缘分不一样。能亲近某一个善知识,这都是过去生中的缘分,你跟他有缘,你就喜欢听他讲,你对他就有信心,这就是缘分,可遇不可求,总要自己好好把握。像我们师父上人这是真善知识,当今世界非常难遇,现在遇到了真要好好把握。我是真正二十年跟着师父老人家学,学到现在有一点智慧了,所以看问题看得更清楚,那种感受就更明显,感恩的心就更深,真正感恩师父上人。师父老人家讲经说法那是纯真无妄,他是六十年学佛的功力,不会错的。
  问:下面一个问题。请问净公上人讲经时戴的佛珠是菩提子的吗?
  答:应该不是。这种质量,师父老人家的我也说不上什么,应该是砗磲的,是同修供养的。这都是表法,戴这个佛珠,佛珠一百零八颗代表什么?我们要降伏一百零八个烦恼,烦恼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一百零八种。净宗降伏烦恼的方法,就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这个佛珠,我们念一声佛号掐一个珠,就降伏烦恼,是表这个法的。
  问:下面一个问题。个人环境不允许,在家修学没有时间,
发表于 前天&15:25
出家这里没有合适的师父。末法时期若修习禅宗合适否?我这里只有禅宗的师父。请问若禅宗与净土可以同修吗?如果正确简单理解「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如何理解?
  答:末法时期真正要成就,还是靠净土宗,这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苦口婆心的开示。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等觉菩萨,他给我们讲全都是如来真实义。我曾经讲过他的一篇文章,叫「净土指要」,在网上你可以下载听听。那是印祖毕生深入经教的心得,很短一篇小文章,把净宗的心要全都讲得透彻明了。印祖说这个法门,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不仅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称赞净土法门,他讲末法时期唯有靠净土得度,这是世尊说的,在《大集经》里讲的。不仅释迦牟尼佛说,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是偏赞净土法门。偏赞是特别赞叹,为什么?这个法门度众生最容易、最快速,又是最圆满的,叫简易、快速、方便、直接,究竟圆满。所以一切经论最后都导归净土法门,以《华严经》做代表。
  《华严经》被誉为经中之王,根本法轮,它代表了佛说的一切经。《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是一切菩萨行的总代表,他十大愿王最后导归极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修净土法门。普贤菩萨也是代表密宗,因为他是密宗的初祖,化身金刚萨埵做为密教的初祖,所以密宗也是最后导归净土。禅宗,禅宗一般都是跟文殊菩萨学,文殊菩萨你看在《华严经》里不也是一样求生净土吗?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都有相同的愿,《普贤行愿品》里头讲到的,「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这是普贤菩萨说的。文殊菩萨跟他一样,只是这七言的偈子减成五言偈,每句五个字,「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极乐剎」,他就是五个字,一模一样的愿。文殊代表禅宗,普贤代表密宗,他们是华严会上两位上首菩萨,带领着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是四十一个种类,每一种、每一个级别的都是无量无边的,带领他们往生极乐世界。
  从这里你就可以得出结论,净土是佛说一切法门的总归宿,所以你专修净土是契合如来妙心,这是诸佛的心髓。更何况佛在经上讲,念佛就是无上深妙禅,你要修禅,找一个无上深妙禅来修,那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你想想,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佛号就代表自性,就是自性功德,你念一句佛号就是回归自性。所以念佛成佛,直截了当,向上一着,最究竟最圆满,念佛时就是成佛时,这不就是无上深妙禅吗?一念就能成佛,最圆满最直接、又圆又顿的大法门,这叫戴角虎。所以禅和密、和净土本来就不可分,修净土就是修禅,何必还要净土以外还找什么禅?你想在兔子头上找角找不到,犹如寻兔角,所以净土外面哪有什么禅?净土就是无上深妙禅。这些道理,你要真正好好听一听《无量寿经》,深入进去,你就能明白了。
  问:下面一个问题。末学有一次梦到佛陀告诉弟子,说要诵大乘经典,有时脑子里出现一句一句的偈子,但都不完整,能告诉我偈子里告诉我什么吗?偈子是:「一切缘起即是空,婉转须弥为净土。春风花雨是妙土,苦尽甘来为父母。感得广大一念间,书中经典是精华。妄念起时心即灭,扫尽甘来化红莲。迷惑颠倒是魔道,断恶修善菩提道。口常清净优钵花,弥陀持莲接众生。佛号声声泪流面,祈请佛陀引众生。」
  答:这些都是无意中出来的偈子,这些偈子都很好,这是感应。你是有宿世的善根,所以能够梦到佛给你说法,好事情。但是你也不要着相,知道这个很难得的因缘,你就努力的去学习,特别是净土,因为你这个偈子里面就是在宣扬净土法门。你认真的来听我们师父上人讲的《无量寿经》,你的悟处会愈来愈深。
  问:下面一个问题。末学现在网络学院基础班一班扎三个根,也用胡小林老师讲的印光大师十念法念佛。但如果说在二0一二年年底之前拿到往生保证,感觉时间紧迫,所以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末学是按部就班继续扎三个根,还是一部《无量寿经大经解》、一句佛号?
  答:可以继续扎三个根,这个是我们念佛求往生的一个辅助,叫助修,非常重要。它跟你一部《无量寿经》专修净土、念佛求往生并不矛盾,这是戒律。古人讲「持戒念佛」,我们现在持戒就用三个根做为根本戒。如果三个根没做到,就不能称为经中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那要往生就没有把握。即便是造作罪业,临终忏悔往生的人,临终忏悔是至诚的,那个时刻他也就变成善男子、善女人,他的心行也就能够把三个根落实了,所以三个根我们现在学习是很重要的。三个根不在于你听多少、理论学多少,它没什么理论,它是行门,你就老实做去,把三个根做为功过格,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对照反省、改过自新,这样来学。平常可以把《无量寿经》和念佛做为功课、定课,然后听师父讲《大经解》,这就非常好了。
  夏莲居老居士有两句话概括了我们修学的要领,他说「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要持戒,断恶修善这是持戒,尤其是三个根,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到,要落实念佛。持戒是助行,念佛是正行,看经教帮助我们不断的提升我们的菩提心,尤其是净土经教。净土经教第一经是《无量寿经》,我们可以专修专学《无量寿经》,一门深入,你能够领悟得深刻。看经教,我们现在最好是听经教,过去没有这些录音设备、没有这些光盘,所以只能看,看,读书。现在可以听,可以看电视、看光盘,这就更好,因为听比看书更容易领悟。这是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上讲的,阎浮提众生,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耳根最利,耳根最聪明,用听的方式来学习最容易懂。持戒念佛看经教,我们是听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就是每天用三个根来对照反省。察过,察一察自己有什么过错,去除自己的习气毛病,察过去习不要自欺。自欺是什么?有过不肯改,还明知故犯,这就是自欺,自欺是自己害了自己。所以你还要继续来修学,自己合理安排时间,把三个根的修学(行门)跟深入《无量寿经》(解门)很好的配合起来,还要有定课,就是读经和念佛。
  问:再下面一个问题。请问皈依和自己至诚念佛有区别吗?念佛必须要做皈依吗?
  答:皈依真正的含义就是觉、正、净,这是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上给我们开示的,「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净也」,净而不染,觉正净,这是我们的真正皈依处。我们净宗修学方法用一句佛号,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都不忘记这句佛号,绵绵密密,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句佛号就让我们真正皈依了。为什么?你佛号不间断,你不会迷惑颠倒,你就皈依佛了,觉而不迷;你的知见是纯正没有差误,因为这句佛号是至善,是不可思议功德名号,你念着它,当然是正知正见;念的时候心地清净,没有污染,所以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你都做到了。因此念佛也就是皈依,它是一不是二。至于说做皈依的仪式,这个就看因缘,有这个缘分可以去做,找一位你认为如法的法师给你传授三皈,他是给你做证明,证明你现在皈依佛门,成为了真正的佛弟子。你不是皈依他某个人,这个不要搞错。念佛是不是必须要皈依?不必,不一定做这个仪式,如果你能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诸佛证明你是真正的弟子,虽然你没有做皈依仪式也不要紧,这个不会妨碍你往生。
  问:下面一个问题。我与我佛有缘,想请净公上人与定弘法师寂定明察,观吾何时契机、成熟?何时能讲经说法度脱众生?吾心是否太大了?吾立志一定要成为大师一样的弘法者。
  答:你立了弘法的大志,难得,非常好!最重要的,你不能发空愿,你要落实,就是你要认真的学习经教,认真的扎好三个根,持好戒,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弘法者,所以要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但是要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学起。什么是最基础?《弟子规》,从《弟子规》开始学起,然后学习《感应篇》,学习《十善业道经》,学一个根扎好一个根,修养自己圣贤的品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五常要做到,这是道德;无论在哪里,都要跟任何人和谐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合作、帮助别人、爱护别人,这是讲伦理。儒家讲五伦关系,父母、兄弟、君臣、夫妇、朋友,五伦的关系都要处理的很和谐。怎么处理和谐?自己谦卑,尊重别人,你这关系就能和谐。
  凡是不能谦卑、不能尊重别人,自己傲慢自大的,就很难跟人处理好关系。你关系处理不好,说明你自己没修好,不能怪别人。所以伦理道德含有因果教育,《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这都要反复研读,从心态上真正相信因果报应。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要谨慎,都知道这有因果。然后学习经教,就是专听《无量寿经》,或者你自己喜欢哪一部经也可以,你听任何一部都要有一个原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这样才能够有悟处。因为佛法讲戒定慧三学,持戒为了帮助得定,修定帮助你开智慧。我们扎好三个根,这就是持戒,在行为上慢慢回归到性德上来。但是,行为上可能三个根落实得不错,心好像恶念愈来愈少,最后不太起恶念了,心还是很多杂念,心思还是散乱,不能专注,精神不能集中,就没有定,他的持戒只是人天的福报。只有善,他没有戒,没有到戒得定的程度。要得定,要靠一门深入,心要专,专注一部经,长时间的熏习,妄想愈来愈少,这就得定,得了定就能开智慧,开了智慧就是一经通一切经通。当你真通了以后,你弘法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到那时候弘法,一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的护佑,你会法缘殊胜。
  现在要认真的做基础工作,扎好根。刚才讲到三个根是德行的根,还要有个文言的根,语言文字。师父讲要学好文言文,一定从背书开始,把一百篇古文背下来,你文言文自然学好。这是弘法人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这是技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心发得大,你只要勇猛精进,一定能够成就,功夫不负有心人。要怜悯众生苦,为什么我们要发心弘法?就是看到众生太苦了,得不到正法,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太可怜了。所以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发心走弘法利生的道路。你要发心走这条路,你也做好心理准备,
发表于 前天&15:26
这也是师父上人常常提醒我的。走这条路是很苦的,尤其是开头的阶段,你自己还没有成就之前,你的法缘还没有建立之前,你要饱受考验。那时候可能没有人理解你,没有人护持你,你也要挺过来。像我们师父当年真的是走讲经说法这条路走到走投无路,幸好后来遇到韩馆长,那叫绝处逢生。只要你心发得真,佛菩萨会来护佑你。这些都是佛菩萨去安排,自己也不需要操心,相信护法神,龙天护法他们一定会帮忙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欢迎您再次来到 123国学网。或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力劈好还是善恶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