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些中国有多少开悟的人人

真正开悟的人,不会说自己已经开悟吗?
字号: T|T
  早在1996年6月,看到一本名为《宣化上人语录》的小册子,小32开本,32页,橙黄色纸质封面,上海佛学书局印行。在第6-7页上,赫然印着这样一段话:&真正开悟的人,不会说自己已经开悟。因圣人应世,绝不会亲自泄露真情,所以凡是称自己是佛是菩萨的人,都是邪魔。&
  我叹息一声,提笔给上海佛学书局写了一封信,指出这段语录的第一句是完全错误的。这段语录没有注明出处,读者无法了解宣化上人说这句话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这句话是不是宣化上人说的,或许还可怀疑,即使是宣化上人说的,也不应该这样断章取义地收在《语录》中刊行,因为脱离了语言环境,孤立的这句语录实际上已成为一条邪论。
  上海佛学书局自然不会理睬我。我也不知道上海佛学书局后来是否继续印行,但也没有看到上海佛学书局印行的删去了这句语录的新的《宣化上人语录》,却不断看到好几种装祯帧的《宣化上人语录》,有黄色纸质封面的,有红色塑皮封面的,但开本、页数、内容则与上海佛学书局的那本完全一样,只是一律隐去了主印的单位和印行的时间、地点,仅仅在书末印有三行说明文字:&本书根据美国法界佛教总会南加州分支道场编印版面而重新排印。上海慧光居士首次在大陆倡印、赠送。请珍惜正法!&
  这本小册子,凭借着宣化上人的名声,广泛流播,使上述第6页中的那句语录,起到了歪曲佛法,诋毁、否定乃至消灭禅宗和禅师的恶劣作用。因此,对于这一条邪论(一条邪论是本文对&真正开悟的人,不会说自己已经开悟&的简称),必须严加批驳。同时呼吁佛教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严肃佛教书籍编辑、印行的法规,杜绝危害佛教的邪论流播。
  违背历史事实
  凡是修持禅宗有一定基础的人,学佛有一定时日或基础,甚至不学佛但对佛教史有一定兴趣的人,一般都知道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高僧虚云和尚,他在56岁那年在扬州高旻寺打禅七时,一日侍者给他手捧的茶杯中冲开水,不慎水浇到虚云老和尚的手指上,虚云和尚手突然一松,茶杯落地&砰&然粉碎,虚云和尚猛然开悟。这个公案记载在许多书上。请问,虚云和尚如果不把自己开悟的事说出来告诉别人,别人怎么知道?别人怎么把这件事情记载下来、流传开来?今天,既然虚云和尚开悟的事已经为大家所知道,那就说明虚云和尚已经对别人说明自己已经开悟。那么,按照那条邪论的逻辑,岂不是说虚云和尚并不是真正开悟的人?
  《六祖坛经》是公认的记录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言行的一部经典。我们郑重地摘引如下一段经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琚)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三更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从这段话之中,可以两次看到惠能大师亲口对着刺史官僚、儒宗学士、僧尼道俗1000多人说明自己已经开悟的事实。如果按照那条邪论的逻辑,岂不是说,六祖惠能大师并不是真正开悟的人?
  禅宗公案集如《五灯会之》、《指月录》、《传灯录》等等,记载了许多开悟的故事。这类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开悟的人自己说自己开悟,譬如:
  香严和尚在慧忠国师故居,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见《传灯录》)
  香严和尚是一个人独自或几个人一起&芟除草木&,问题不大;&忽然省悟&绝对是他一个人知道的事。他如果不是自己对别人说明自己已经开悟,别人怎么会写到禅宗公案书中去?就算这条公案是香严和尚自己写下来的,那么就与自己对别人说自己已经开悟,毫无差别。
  另一类是徒弟与师父的对话,从文字记录来看,也可以理解为是师父指认徒弟已经开悟,譬如:
  僧问:&如何是修善行人?&师曰:&担枷带锁。&曰:&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入定。&曰:&某甲浅机,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如何我善,善不从恶。&僧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恶人无善念,善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僧于言下大悟。(见《五灯会元》卷二)
  这里面的&僧&,不一定自己对别人说自己已经开悟,可能是&师&告诉记录人说&僧&已经开悟。但是师既然可以指认(印证)僧已经开悟,也就等于师在对别人说自己已经开悟。因为没有开悟的人,是绝对没有能力、没有资格指认(印证)别人是否已经开悟的。
  所以,只要有一条讲述某人开悟的公案,就意味着至少有一个真正开悟的人,在明确地告诉别人说自己已经开悟。如果按照那条邪论的逻辑,岂不是说,禅宗公案录中记载的那么多真正开悟的禅师,都是没有真正开悟的人?都是撒谎的人?都是未证言证的大妄语者?
责任编辑: 崔容菠
日一二三四五六
大公报总机:+852-&&&&&大公网:香港 +852-&&&&&北京 +86-10-&&&&&(值班电话):+86-10-
大公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大公网络有限公司圣严法师:开悟的条件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圣严法师:开悟的条件
基督教所说的“重生”是否相当于禅宗的开悟?
  我在美国有一个学生,他是基督教的资深牧师,跟我学了一段时间的打坐方法,对我所教的初步方法都很有用,后来也参加了禅七,他总以为他的热心和努力,照着我教的方法修行,开悟的可能性要比一般的人为高,结果,七天的禅七打完,他的确有不少进步,而且也有一些颇为神奇的感应,就是没有开悟。因此问我,基督教所说的“重生”是否相当于禅宗的开悟,因为他是先有了重生的经验而决定献身于上帝,做牧师的。我告诉他,开悟,英文enlightenment的这个字,今日在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在用它,如果以基督教的立场或尺度而言,“重生”应该就是开悟;但在禅的立场,就不能算是开悟了,而且也不好比较、不必比较,因为基督教是藉信者的虔诚心和神的感应力的沟通,能使信者发生“重生”的心理现象──感恩上帝的宠爱,悔悟自己的罪行,使一个人变为诚实、谦虚而又狂热地保护他的信仰及宣传的信仰。禅则不然,禅的工夫,主要是由戒定慧的基础上发生的。最初是有,接着是空,最后则连空有的对立观念也要空掉,禅宗称它为“无”。基督教中虽然也有一派神秘主义者,修行苦行及冥想默祷,然总不像禅宗之主张修行法门的重要,禅宗在修行之先的准备工夫,非常重要,修行中必须注意的事项也不少,此可从明末莲池袾宏所辑的《禅关策进》一书中知其梗概。
  四大通则
  所谓通则,是综合诸家之说,对于禅的修行者所作的共通要求。也就是说,若不遵守如下的四项原则,要想得到禅的心髓,乃是非常不容易的。
  1.大信心──建立坚定不移的信心,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对于佛法的理解或认识方面开始,如你确已被佛法的广大精深所吸引,你便会对它产生信心,而作进一步的实际修行。二是从对于佛法僧三宝的接触并已实际上体验到了它对你确有大益,你更会由感激感谢感恩而油然地生起信心。信心中包括两个项目:
  (1)信三宝:三宝中的佛,是首先将其经过长期修持后所得的开悟的方法,以及从悟境中产生的智能的语言,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们,那些修行方法及智慧的教训,便是法宝,一代一代切实地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法的人,便是僧宝。僧宝之中,将佛法传授给你或用佛法来指导你修行的人,便是你的师父(master),师父属于僧宝,他却具体地代表并象征着三宝的全部,故在唐代的禅宗初期的寺院,不建佛殿,独设法堂,师父(被称为堂头和尚或自称为老师)便是一寺的中心,他是被全寺大众所依止并实际信仰的对象。
  三宝之中以僧为对象,以法为重心,以佛为根本,缺一不可,而以你的师父最要紧,所以信三宝,必须信师父,师父并不是那个教授你佛法的人,而是他所教授你的佛法的正确性和崇高性,因为佛与法是抽象的,师父代表着三宝,乃是具体和实际在你面前出现的。如对师父未能有十分的信心之前,修行要想进入悟境,是相当难的。
  法宝虽是抽象的,它的理论观点却是非常明确的,佛法(dharma)的基本理论是“因果”及“因缘”。所以,信仰佛法的基本要求,便是要信因果、信因缘。深信因果,才不会对自己的努力失望,也不会对他人的成就生妒嫉心。有努力必有成就,若未见有显著的成就,那是表示努力的程度尚不够,现今的努力,加上前世的努力,方是努力的总和。深信因缘,方能接受“空”的道理,唯有空去了对于一切事物的虚妄执着,才能从自私的小我及骄傲的大我,得到解脱;否则,你的信心,跟凡夫执着自私的小我,外道的宗教家执着神性的大我相同,无法进入禅的悟境。
  (2)信自己:深信自己的本性与诸佛的佛性,完全一样,只要努力修行、精进不懈,一定能够明心见性,那个便是清净无染的诸法空性。如果自信不足,修行仍然有用,增长善根,渐渐地建立起自信心来。
  2.大愿心──在修行之前,在修行期间,必定要发起大愿心来。愿有通愿及别愿,通愿是四弘誓愿,凡是学禅的人,若不发四弘誓愿,纵然得定,也不能得禅;别愿则除四弘誓愿之外,另外随着个人的心愿如何便发何愿。所谓四弘誓愿是:
  (1)众生无边誓愿度:禅的修行者,目的在于放下自私的小我及骄傲的大我,所以修行一开始,就要发愿度众生,自己修行固是为了广度一切众生,也愿一切众生皆因佛法得度生死苦海。
  (2)烦恼无尽誓愿断:度众生,必须自除烦恼,同时也助他人断除烦恼。生死之苦,是从烦恼产生,烦恼不外来自个人的心理的、生理的、社会关系的和自然环境的。人有种种因缘的种种烦恼,然以心理的烦恼为其根本,所以发愿断烦恼的愿力,其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断除烦恼的方法。
  (3)法门无量誓愿学:作为个人修行的方法,应当一门深入,不宜杂修杂行。一门深入,只要方法的本身没有错误,持久修行,必有效果;杂修杂行,能够成就善业,不易成就解脱业。但在任何一门修行方法之中,也必含有无量法门,同为修行禅的方法,禅虽以无门为门,由于众生根机,千差万别,禅机的运用,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为了自度以及度人,必须博学无量法门。
  (4)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无量法门,断无尽烦恼,度无边众生之后,无上的佛道,也必自然成熟。所以禅的修行者,以度众生为最要紧,誓愿成佛乃是最后的目标。
  以上的四大弘愿之中,实已包括了作为一个伟大的禅者所应具的各种条件;能度无边众生,是大慈悲行;能断无尽烦恼,是大勇猛行;能学无量法门,是大智慧行;能成无上佛道,是大无畏行。
  3.大愤心──即是大精进心,此系从大惭愧心引起,自觉业重、障多、善根浅、福薄无智,所以,迄今尚在生死的苦海中浮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如今幸得人身,既逢佛法,又遇明师,若不及时尽力修行,人命无常,仅在呼吸间,一失人身,千劫难复,所以要痛下决心。如释迦世尊,已到最后身菩萨的位子,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前,仍得发大愤心,而说:“若不成无上正等正觉,绝不再起此座。”何况我们是初学的禅者呢?唯有发了大愤心,始能克服一切心身的障碍,不再担心一切的痛苦,不再骄纵自己、原谅自己,而把心力专注在所修的方法上。
  4.大疑情──生死未了,如丧考妣,悟境未现,如粪中之蛆;悟境不透不深,生死依然不能了脱。悟境本身即是智慧,未悟之前,不知悟是什么,也无法揣摩智慧是什么,虽然有一对肉眼,对于智慧的领域,仍如一个生来的盲者,跟前只是一团漆黑,如处黑漆桶中,桶外的世界固然茫然不知,桶内是什么,也无从识别。虽然从佛法的理论上,已理解到“无”或“空”的定义,“无”与“空”的实际情况,自己尚没有身历其境,尚没有亲自经验。所以要用修行的方法,来达到经验这个悟境的目的。
  大疑情,便是用一句话头,比如“什么是无?”又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又如“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或如“念佛的是谁?”等。紧紧把握住一句话头,不用思想,不借外缘,不得间断,不能疏忽,一直问下去,好像一口咬着一个滚烫的糯米团,或像鱼骨梗在喉头,既不能吞下,又吐不出来。久久,工夫自然成片,一旦思言路绝,心识顿断之时,悟境便在你的面前出现了。
文章关键词:
15:17 11:14 10:15 06:30 11:18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人开悟以后到底是什么样子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怎么会又怎么可能搞个人崇拜呢?他只能树立道,树立整体,树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树立“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释迦牟尼曾如是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这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道。
&&&&道是修出来的吗?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自正如黄檗禅师所说:“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修行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永无止境的,“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来立功课?”。修行没有出期,觉悟只在一念,“万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么?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谁?道是究竟的、彻底的,本自圆满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这是建立在“我执”上的“法执”。
&&&&谁在修?我是谁?这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觉悟是在解决“我是谁”,修行是在解决有所作为。“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的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饭。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放下曾教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别人的错处,欣赏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过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尽量每天都怀慈悲善良心,忏悔每个今天做的错事,错念头。老师的成就不代表个人的成就。放下自己曾经拜哪位大德为师的经历,放下与多少位法师结了善缘的经历,老师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觉悟啊。光环是人家的,我们借光沾了老师的名,可是自己若不认真修行,也是枉然!
&&&&放下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心,心若为外物所牵,心就有恐怖有担忧。劝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尽心努力。
&&&&圆满是真实的,圆满是事实本身。再豪华的宫殿,也有卫生间和垃圾;再美丽的女人,也有口痰和屎尿;污泥能生出莲花也是好泥土,圆满的本身就是这样,“不垢也不净”。认识圆满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与把握。当一个人不再妄想,以一颗圆满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时候,那他的心是平静的,在平静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佛行,就是顺天行道,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开悟的人会很自信,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谓自信,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本体认识与毫无疑惑的确信。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是不需要被证明,自信与外在无关,用禅宗六祖慧能的话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开悟的人就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样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他有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他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
开悟这两个字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讲的,佛法是修证,你没有修证,没有开悟你自然就不知道开悟的人是什么样子,所以没有开悟的人你就不可以随便的乱讲某某是否开悟,因为你还没有资格讲啊,佛法是修证,你修证了、成佛了,你才会晓得别人是不是开悟,你没开悟就没有见到佛法性相,你连自己的本来面目,你连自己的本源真心还没有见到,你怎么能够晓得他人是否开了悟呢,所以没有开悟的人,他就真正的没有资格讲别人是否开了悟。
&&&&开悟就是修行达到一心不乱以后而悟道的境界,修行人把妄想分别心断尽了,他就开悟了,开悟就是回归到了自己的本源真心,见到了自己的原本如如不动的法性,开悟就是悟到了佛菩萨的正知正见了,所以开悟的人能讲经,开悟的人他有了佛菩萨的正知正见了。开悟的人也就有了佛菩萨普度众生的法药了,开悟的人讲经说法才能够合乎四依法的标准,所以开悟的人悟道了能度众生。
&&&&佛菩萨的真理,佛菩萨的相貌开悟的人基本全知道,这里为什么说基本呢?因为开悟的人实在还没有修成佛,对开悟的认知,他也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就是念佛三昧的境界,这修到念佛三昧的境界的人,他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他不会打妄想了,他心里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一念,除了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以外,他就不会再打其他的妄想了,这是一心不乱的境界,也就是系心一处的境界,念佛人把妄想对治掉了,最后系到这一句“南无阿弥佗佛”的一念上了,这是一心不乱的境界。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的人,他说话只有他说这句话的一念,他讲经也还是只有讲法的念头,开悟的人就是一念真心的境界,所以开悟的人跟佛菩萨比还没有究竟解脱,开悟的人还有微细的无明未破,还有微细的烦恼未除尽,所以开悟的人还有少许微细的执著,开悟的人还执著空性,还执著行持,还执著表法,还执著度人,所以初浅根基的众生就适合开悟的人来度化。而菩萨和佛的境界是离一切想的境界,一切想都离了,自然就啥都不住了,菩萨和佛凡事都能随缘,他就没有罗汉的行持和罗汉的表法度人的功夫了了,菩萨和佛的念头都没有了;菩萨与佛只会讲经,一切世间法都搞不来了,这度根基浅的众生还是罗汉好度些,因为罗汉跟我们凡夫比较接近。
&&&&开悟的罗汉放下了,他不会要名利了,他不会去搭世俗间的名利的大舞台了。
&&&&开悟的人能度众生,开悟的人是一心不乱,系心一处的境界,也就是阿罗汉的境界,罗汉能讲经,罗汉能吃苦,能用持禁戒,用行持乃至用慈悲喜舍度人了,因为罗汉的境界还没有达到佛菩萨一样究竟圆满,所以罗汉度众生少讲少说,罗汉用苦行,用自己修行的行为来感化别人都放下修行,感化别人都来接受佛菩萨的教法,罗汉传法他不会说他自己的法门最好啊,因为他把一切平等与包容的心都修出来了,所以罗汉不会讲他的法是最好的,而佛和菩萨就不一样了,佛菩萨修圆满了,就一切都不住了,连谦虚也不会了,佛菩萨修圆满了,究竟解脱证大涅槃了成佛了就不能再谦虚了。
&&&&而开悟的人还要谦虚,开悟的人也不会说自己开了悟了,他为什么不说自己开了悟呢?这就是因为开悟的人还有少许执著未有尽除耳,他为什么不言不说呢?因为开悟的人讲经说法乃至平常讲话,都是自性里流露的菩提智慧,他说什么,讲什么都不会错的,开悟之人的智慧虽然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境界,但他很有自知之明也,他不会乱说,更不会乱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开悟的人他讲啥都不会讲错的。
&&&&而我们凡夫用分别心,但凡五根所对的尘境,都会起分别,我们会分别某某如何如何,某某讲的经是否究竟,某某说会是否有谬误等等。其实我们的妄想才是做不得住的,『楞严经』言:妄想分别非为真实,既然妄想分别不真,我们无论看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切忌莫要早下结论,因为我们的妄想是假的,你的妄想分析的不一定准确啊。
&&&&开悟的人为什么不说自己开了悟呢?开悟的人又为什么不言不说呢?因为众生有分别,我们专门用分别来判断,来思维他人的想法,他人的观点,甚至他人讲经,或者说话都要去揣摩他讲的是否正确,所以开悟的人说什么,讲什么最后还都是落入到了众生的分别心里了,所以开悟的人不言不说,开悟的人更加不会说自已已经是一个开了悟的人。
明心、悟道精华推荐阅读
我的更多文章:
( 08:32:17)( 00:50:19)( 08:30:13)( 09:03:32)( 10:33:02)( 22:35:38)( 23:33:33)( 08:07:00)( 12:11:47)( 08:27:1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元音老人:什么是开悟
&&首推于&16.02.16
浏览(9096)|回应(0)
什么是“开悟”开悟,即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和觉知,又称见道,也叫开心入无漏智,亦名明心见性。开悟,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于即身证得菩萨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平齐,所以,开悟也就是即心成佛。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开悟呢?开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状态的变化在内的一个具体证境,它有着与它相应的多种形态的量的体现。开悟,是修行者对自心真空法性的觉知,是一种感觉到思想认识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通过后天思维——第七识的作用所能达到的,更不可通过第七识所产生的意念——第六识的作用来实现。开悟的实现,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碍的清净与客观理智的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而且,绝大多数的开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内心深处的一切造作行为(包括意识力的启动及其对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状态下,对绝对空寂的心灵进行冷静的观照方能证得。因此,真正意义的开悟,不仅包括知见范围的突破,同时也是整个生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的突变。它不仅有认识上的变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应变化。如果没有这些现量变化作为基础,没有对内心固有情结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悟。开悟,并非神秘莫测,它是佛法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有着多种具体的证量体现。开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善根足够,方法对路,许多人即生都可以获得。这一点,佛陀时代就有许多人已经用事实加以证明。开悟,其所证者只是自性法身,仅仅是报身与化身修证的开始。开悟之后,显宗还要修证十个大的次第才能圆满;禅宗还要经过向上、保任、除习、使见行打成一片,才能产生大机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报身与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证。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中所必须正视的和不断努力的。禅、净、密三宗的修法释迦牟尼佛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出生在周朝时期,佛教是在东汉时传到中国来的。经、律、论被誉为佛教的三藏经典。经是由佛讲述后人记载下来的;论是菩萨根据自己修行的心得编写的,如《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等;律就是戒律,如比丘戒、沙弥戒、比丘尼戒等。三藏经典博大精深,象海洋一样难以探测。佛教最初传到中国的是禅宗(禅宗是佛教至高无上的正法门,净土宗是横超三界的方便法门)。禅宗可分为外道禅、小乘禅、世间禅和大乘禅。比如现在做气功的人,为把身体气脉打通,练气打坐,目的在气上。这样带异计而修者就是外道禅。“异计”就是不是为了了生死,而是求其他的目的。比如:让我们的身体健康些,长寿些。更有甚者是为了得到神通,来炫耀自己,获得点名闻利养等等。这些都是带异计而修的,都是外道禅。如果是为了了生死,但只懂得色身无我,以偏空之理而修的是小乘禅。因为他法执未除,执着佛性七大种性(地、水、火、风、空、根、识)当中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为我,是为法我,叫做法见未除。这种以偏空真理而修者,是为小乘禅(“偏空真理”有的字典称为“偏真空理”,即偏执我空之真理而不知法亦空,若悟我、法二空,无可执取,则空有双融而代偏空矣。此种偏见亦可说为“我空偏真”之理)。以四禅八定的禅法而修者,是为世间禅。假如明白了人法俱空,人我没有了,法我也没有了,以此而修者,是为大乘禅。当然没有法我,不是说没有法身,而是说法身的四大种性也不执着。就像我们人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既不执着局部的感官,也不住执整个身体。我们的法身本来就具足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性,但不可执着这四大种性为我,一有所住,就是法有我。学大乘禅的人悟人、法双空,毫无偏执。了人无我,可了分段生死;了法无我,则了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以每次生死皆有个身形,在世上生存一段时间。人有人身,马有马身,狗有狗身。这个身体生存就是生,坏了就是死,这就叫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就是我们的思想一生一灭,变化无穷。了了六道轮回的生死,叫了分段生死。了了思想变易的生死,叫了变易生死。一切法根本不可得,认为有法可得,法有真实受用,那就是法见未除。就是法有我,就不能了变易生死。所以罗汉是证偏空真理。而证入人法都空的真理就是菩萨。再进一步,就是认识到我们的法身(就是能够见、能够闻、能够嗅、能够触、能够知的觉性)与诸佛无二无别,用这个真理来修的,就是最上乘禅。修此禅者,须时时刻刻观照,一点妄念都不起。妄念一起,就把它化空,不跟着它跑,任何境界变现在前也不为所动,久久地这样锻炼下去,就会将身心、世界化空,而亲证本来——佛性。当然一下子做不到,这个念头才息下来,那个念头又来了,须要不停的与它斗争下去。在起念时,我们要看见它,不跟它跑,不理睬它,它有一百个起,我有一百零一个不理不睬,在这样不理不睬的斗争当中,念头就不期然而然的化掉了。当你一念不生时,忽然“唰……”的一下,能所双亡,根尘脱开了。当下身心(就是思想)、世界与虚空,一齐消殒无存,天真的佛性也就历然现前而亲证本来了。如此修习,就是无上的、最高的“大乘禅”!达摩祖师传给我们的就是这种禅。前面几种禅,趣入虽有门户次第,然如能一门深入,虔诚修习,皆得功用,不可轻视蔑弃也。达摩未来之前,行者都是修“四禅八定”的禅法,成道的人很多。唐、宋以来,大都修达摩祖师的所传的祖师禅,因我国固有的儒教与道教的高深文化,集合达摩所传的禅法,酿成独特的禅风,因之证道的人更多。这些都有历代相续的、真实的历史记载,可以追踪查考。达摩所传的祖师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佛。那时候人的根性好,只怕不知道,一旦知道了什么是佛,就会绵密保护,不让习气沾染上去。时时观空不再着相,用不了几年就能成就,快得很。所以达摩祖师所传的顿悟禅非常好,用不着怎么修法,因为我们本来是佛,就是我们不知道。比如六祖大师指示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一切放下,什么念头都不动。“惠明良久”,就是停到那儿不动了。不动的时候一念不生,六祖大师就直接指示他:“正与么时,那个是你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正在这个一念不生的时候,你不是木头石头(木头石头没有知觉)而是了了分明,“那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直接指示,多好啊!后来人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个”就变成了“哪个”了。“‘哪一个’是你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成问话叫你去参了。就象猜谜一样:哪一个?哪一个?其实六祖大师不是这样问的,他是直接指示。就象于岫大夫问紫玉禅师:“如何是佛?”禅师就喊他:“于岫大夫!”大夫答应道:“唉”。“即此是!”紫玉禅师说:就是答应的这个就是。于是于岫大夫就开悟了。多么简单痛快啊!那么于岫大夫是不是真正开悟了呢?脚跟是否点地呢?后来药山禅师(即石头希迁的徒弟)想考考于岫大夫就说:“哎哟,恐怕大夫埋到紫玉山中去了。”于岫大夫听到之后想:是不是我悟错了?赶快又去参拜药山说:“请大师开示?如何是佛?”药山也是这样喊他:“大夫!”于岫大夫答应道:“唉!”这回药山换了一句话问:“是什么?”于岫大夫,“噢……”这次他真的开悟了。紫玉禅师说:“即此是!”就是告诉于岫大夫这就是佛。药山反问:“是什么?”也是告诉于岫大夫这就是佛了。这些都是直接指示。后来就不行了,因为后来人根陋劣,你这样直接告诉他,他反而不以为奇。就象祖上遗下的财产一样,不是自己血汗挣来的就不当一回事,滥花滥用。如果直接指示他,他还说:“这就是佛呀?那怎么没有神通,没有辩才呢?恐怕不是吧。”他就不能承当,更谈不上保任。所以禅宗到后来就变成起疑情参话头了,直到现在就参一句死话头:“念佛是谁?”参几十年都得不到消息。因为根本起不了疑情。参话头是要起疑情:念佛究竟是谁念的呢?是我念的,那么什么是我呢?身体是我吗?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假如我们一口气不来了,肉身实体没有烂掉,那时为什么不能念了?所以身体不是我。思想是我吗?思想是外界客观环境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外界客观环境就没有思想,所以思想也不是我。那么“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究竟是谁念的?要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就要起疑情。因为疑情一起,一直思索这个问题,究竟是谁?这样就把思想妄念割断了。思想被这个疑情抓住,就不会胡思乱想了。不然我们妄念多端,一分一秒都没有停止过。即使是睡着了也没有停止的时候,还是妄念多端,乱梦横生。所以禅宗人说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疑情不起,思想总是在动,就抓不住,就不能深入禅定,妄心就息不下来,本性就不能现前。因为真心都被妄念包裹着看不见了。我到过几个寺院,看他们在那里念念有词: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哎!真糟糕,他们没有起疑情,在那里念“念佛是谁?”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好呢!念阿弥陀佛还有佛号的果地感应,还有佛因地发心功德的加持,比念“念佛是谁”要得力的多。现在是末法时代,佛法衰微,大家都不肯好好的用功修法。现在的禅宗说起来真凄惨,所传之法,都不是自己亲自证到本性后,再传给他人,而以法卷代传。就像我们画图画的画卷一样,用一张长长的画纸,在上面写上四个大字:“正眼法藏”。然后写第一代祖师是谁,第二代祖师是谁,第三、第四……传到我这儿现在是第三十四代,我传给了你,就写第三十五代,把这卷子传给你,就算是把法传给你了。传的人既没有悟道,受的人也没有悟道,大家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把卷子传下去,就算悟道了,就算法有传承了,这样的传接法,禅宗哪得不扫地?强 势 力 的 意 知 根意知根比前面五根都重要,因为六入中意根的势力最强,行善作恶都是意根在里面起作用。眼、耳、鼻、舌、身这五根,都是只有了别,而无取舍。如果不是意根从中作祟,它们就象镜子照物一样,虽然有生有灭,本身并不会动。就是因为有了意根,才从中分别好坏,弃此取彼,有了种种的分别。比如说声音,同样的乐曲,欢喜静的人听了会嫌它吵闹;欢喜热闹的人听了,就会觉得非常好。这都是意根在作祟。六根中意根最重要,修行人要转识成智,不是从前面五识开始转,而是从六识开始,是转这个意根,意根清净了,前五识也就自然转过来了。所以六祖大师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八识和前五识到最后才圆满。转识首先要转第六识,意根清净之后,第七识也就清净了。第七识又名传送识,它是染净依,把六识吸收的尘相传送给第八识。六识清净了,七识也就跟着清净;六识染污,七识也跟着染污。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就是从第六根上修起,把一句佛号牢牢印在意根上,就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停地念下去,久而久之,原来颠倒的妄念,就会清净下来,叫做六根清净。平时第七识传送进去的,都是贪嗔痴、杀盗淫,第七识就被染污了,就把那些污秽龌龊的东西往八识田里面放。念佛法门就是让大家在无形当中把心转过来,把本来是污染的种子转成清净的种子,一句句的阿弥陀佛输送到第八识,这样八识田里就藏满了佛的种子。有人打了个比方,说用功的方法就好象往罐子里放火药,今天放一点,明天放一点,放到一定的时候,嘭!就爆炸啦。他讲得蛮对的,我们做功夫就是这样,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密也好,都是这个道理。念佛法门就是把佛种子往里放,放、放……放到饱满了、饱和了,就身心脱开,证到念佛三昧了。有一些念佛的老太太不懂得这个道理,当念佛念到身心脱开,连个佛号也不可得的时候,她反而害怕了:“哎呀!我是仗佛的力量升西的,现在连佛都没有了,这可怎么好?害怕得退了回来。这时候要有师父指点,告诉她这个是好消息,这是你的心地在发光,叫“花开见佛悟无生”。也就是心花开放,见到你的本性佛,你要悟到无生法忍了,不要怕!把你的心浸在里面,大胆地走过去。在禅宗讲这更是好消息,参究“念佛的是谁?念佛的是谁?……”追到疑情消竭,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嘭!疑尽爆发,打开本来,桶底脱落,见到本性。密宗的修法也是这样,依靠佛力三密加持,功夫深到这个程度,就象有人在后面助你一臂之力,推你到悬崖边,嘭地一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顿见本真。转识成智都要转第六根。但由于用功方法不同,所以初下手选取的根也不同,密宗和禅宗都是从第八识下手,而净土宗则是从第六识下手。第六根非常重要,势力也非常强,我们平时所做的观照保任,就是都在第六根上用功。学佛无难,但观自在学佛并没有困难,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只是大家不识,追逐外境执取色相,忘记自己本来面目而造业受报,沉沦六道。只要我们醒悟,回光返照,不趋外境,不着外相,回头就是。佛性的功能,表现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看外境并不是眼睛看,现代科学家也讲,单凭眼睛看不见,之所以能见,是大脑的作用。但是这还没有说到根本,因为大脑神经比如电线电网,眼睛比如是灯泡,电网拉好、灯泡接好,电不通还是不起作用。这电是什么呢?电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能嗅能尝,能说能动,那都是佛性的功能。只要明白这一点,不着外相,时时回光返照,就成功了。所以学佛并没有什么难处。憨山大师说:“修般若之所以成功迅速者,以人人本具此心光也……。”一切众生都本具此心光,不是从外追求得来的。诸佛不迷了,证到这个心光,能起神通妙用;众生迷而不觉,就六道轮回,颠倒受苦。假如能够明白我们本具这个心光,回光返照,一念薰修,就是在一念未起前着力,念头一起就看见它,不要跟念头跑,用智慧光把我们八识田里的执著种子都薰光,这样做功夫,就不难成就。心地法门是诞生王子,将来必定能够成佛。如果用其它什么法,修什么通,那只是外围功勋位。功夫再好,神通再大,也只能俯首称臣,不能做皇帝——成佛。所以要在心地上修,这是最根本的法。其实一切法都是多余的,《金刚经》说:“法,如筏喻者。”临济祖师被黄檗祖师三打之后,他悟道了,说:“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没有什么玄妙与复杂,我们大家执著玄妙反而复杂了。净土究竟讲来,土即心,心即土,心清净了,当下就是净土。心里没有杂念,没有烦恼,无所住著,无所要求,这样就是净土。我们的心清净了,娑婆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与西方庄严之佛土、弥勒佛的兜率内院、东方琉璃世界一样无二无别,都是净土。大愚师公怕我们这生修法不能成就,为我们示说了慈氏咒,用这咒和弥勒佛结缘,为我们将来往生兜率内院作准备。《佛心经》中说心中心法第四印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结第四印,我们只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十方世界能随愿往生,因净土不光是西方净土,东南西北四维上下都是净土。有的人认为只有念阿弥陀佛可以生西,这是修净土宗人的一个误解。学佛除了念怫外,诵经、持咒、做善事都一样的,阿弥陀佛非但放光照引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就是不学佛的人,佛也放光接引,朗照众生。《中阴身救度法》说,佛放光照众生,阿弥陀佛放红光,观音菩萨放白光,大势至菩萨放青绿光,朗照众生,都接引。但众生障重者,见了光怕,往黑暗处跑,有的就跑到地狱里去了。修心中心法欲生西方,并不须在修法之外再念阿弥陀佛,但是要念阿弥陀佛也一样可以,因为都是转换我们的心力。有些修净土宗人错误地认为修净土只有念阿弥陀佛,修其它法门都不好。他不知念“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往生咒”等都是密法。他身在密法中不知道密法,说密宗不好,这等于在骂自己的祖宗,这样就遭罪。我们不需要再重起炉灶修净土宗,否则就等于我们现在都是佛,但还向外去找佛、求佛。所以禅宗说我们大家坐在饭箩边饿死也不知道吃饭。现在练气功的人是假法真修,气功可以强身长寿,只是他执著气,空不了,不究竟。但他能假法真修,我看到有人在电车上还在用功看着气,小周天通,脉管通。我说你们真用功,而我们修真法反不这么用功,我们要在行住坐卧中观照修法,但是就忘记了。修净土宗的也有真法假修,他在那里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说张三长啊!李四短啊!这样杂乱地修,怎么能成就,反而不如做气功的人,这真是一桩遗憾的事情。我们现在知道了入手处,就是时时观照,看住念头的起处,念头一来,把咒一提,或把佛号一提,这念头就转化掉了。看住就是观照做功夫,不要放松,就会进步。进步到什么程度自己考验:我还著相吗?心里还有东西吗?好的善的境界来了,我还喜欢、动摇吗?恶的不顺的境界来了,我还烦恼吗?要八风吹不动。如果还动,那就不行。我们对坏的境界容易觉察,好的境界,快乐的时候就难以觉察。宗下有个公案:一个徒弟拜别师父外出行脚,师父关照他一路要小心谨慎,这徒弟说:“是的,我跟人说话要小心,我都给他们戴高帽子,他们就不反感,不会反对我。”师父说:“你真会想办法。”徒弟答:“是啊,人人都喜欢高帽子,就师父你不喜欢高帽子。”师父说:“我是不喜欢高帽子。”这样,一顶高帽子已经给他戴上了。对善的好的事情不知不觉就粘上去了。所以我们做功夫要绵密观照,绵长不断,密而不疏,时时注意,那些话头公案就是考验你是否时时心空,空灵无住。学佛法是大丈夫事业,要慷慨豪放,敢于牺牲。气量狭窄的人,学佛很难相应,慷慨豪放的人容易入道。一切世法都是佛法,要时时刻刻警惕觉察,肯牺牲一切。有人说:“我出家好还是在家好?”为这个问题犹豫不决,想出家又怕出家。其实一切都是我们心的妙用,只要无住,出家不出家都无碍。现在出家修行也很难,现在的寺庙大都搞经忏,有的打一趟水陆要几万元钱,为赚钱做佛事搞经忏,否则就没有收入来造佛堂、修钟楼等等。少数的寺庙不搞经忏,但先要去种田,不种没有吃。扬州的高旻寺是禅宗道场,难得搞一次经忏,这样的禅宗道场现在已经很少了。宁波的天童寺、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都是禅宗道场,但是都没有参禅了。现在还是扬州高旻寺、镇江金山寺、西安卧龙寺有参禅。听一位小和尚说,一天疲劳下来,到了晚上一点精神也没有,坐着参禅光打瞌睡。这真是太可惜了!在家呢,有妻子儿女事情的烦恼。但这并不是说出家在家都不好修法了,不是!我们要在环境中锻炼,最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明白都是心的妙用无住,那出家不出家都行。我们要在环境当中锻练,时时无住,明白能起作用的就是我的佛性。在这里下手观照,不一定要打坐。能观照就是入手处,如果在境界上观不起来,跟境界跑了,一点定力没有,还是需要抽时间打坐。但最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如大鹏金翅鸟一翅能飞几十万里,它能飞这么远,就靠脚底下一点劲,脚不点地,就不能腾空起飞。不要小看认识本性,能够认识这一点,深信不疑,就是你们脚已经点地了,将来一定能够鹏飞万里。临济祖师叫我们认识“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即今说法听法者是”。我们能听能讲的这个功能就是我们的本性,能够于此深信不疑,抓住这点,就在这一点上用功。我们这个法妙在是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两位菩萨结合起来的用功方法。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念头抓住叫“都摄六根,都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净念相继”,一般人以为静下来念佛不生其它念头,只有佛号继续不断,那就是净念相继了。其实不然,因为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能所相对,还有能所在,没有清净,不是净念。要能所双亡,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一起脱落,空净了才是净念。持咒也要持到能所双亡。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这一念脱开来了,这一念清净就是佛,念念都如此,那念念是佛,要连续不断。能“净念相继”是很难的,今天能如,明天脱不开,不一定能如此;今天打坐爆炸了,明天不来了,为什么?因为功夫生疏不熟。要相继,今天如此,明天如此,后天如此,天天如此,要狠做功夫,不是一天爆炸开来就成功的。静中相继,打坐时能如此还不行,动中也要相继。一切动用中都是心空空的,与打坐境界一样,空净无住,要朝于斯,夕于斯,流连于斯,颠沛于斯,都是如此,没有两样,那才真正相继。真正相继是动静一如。这净土宗的功夫很深。一般人不用心修法,念了几句阿弥陀佛,认为就好了,不要紧了,阿弥陀佛发愿接引我们,临终带业往生,现在做点坏事也不要紧,阿弥陀佛会接引我。假如不接引我,那是佛说谎。其实他弄错了,带业往生不是带这个业,知法犯法反而罪加一等,这业带不走,带的是我们执著的习气,这习气没有完全尽净。因为到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分无明在,还没有空尽,这就是业。业就是心动,心念一动就是业。佛不是跑到你面前来接引你,佛是在你心中显出来的形象,就像月亮显在水里的影子一样,你的心不清净,显不出来,不是佛不来。我们心中心法也就是净土宗,能持咒的心和所持的咒一起脱落,当然就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并不需要再另起炉灶修净土宗。很多人认为净土宗更靠得住,他错了,不知道修心中心法的妙用,它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的。这个法是大愚师公吃大辛苦得来的,在藏密中不经二、三十年有相法的磨炼不传这个法,它是高深法,属于密三层最后一部法。诸位能够得到这样的法,真是无上福报,要晓得珍惜、用功啊!清净自性浅会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一心在佛教中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等。在此,只好引用莲池祖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呢。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都只是一种世法的比喻而已。其实,纵然用恒河沙数的拟喻,都是难以形容清净自性于万一的。”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禅又是什么,就是佛心,就是清净自性啊。那么,这就跟净土宗完全相通了(本来就相通)。不仅如此,大乘各宗各派,乃至显密之间,乃至八万四千法门之间,都是相通相融的,都是清净自性的妙用,都是心的作用。“宗宗相通,门门相摄”正是说的这个情况。净土宗,念佛求生极乐,正是以此理事圆融之妙行,来显发清净自性中本有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复本心性也。因为极乐净土,弥陀庄严,亦皆是人人心内本具,不由外来、不由外得的。念佛求生西方极乐,正是舍自心之秽(生死此岸之娑婆世界),取自心之净(解脱彼岸之极乐世界)也。随着信愿真切、念佛功深之时,此舍取便日益得成也。及至能念之妄心、所念之宏名圣号双双销忘,自(凡情测度之实我)他(弥陀万德之宏名)打成一片,根尘脱落之时,便得转妄心为净心,一心不乱也。直至心华得开,悟证无生法忍之时,便是比较究竟地显发人人本具的清净自性了。六祖大师悟道后,情不自禁地大声慨叹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明心见性者,即见此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现相,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净土宗讲求的一心不乱的一心,也正是这个,非别有他。但净土宗,不仅有自力(学人努力修行之力),法力(理事圆融,法本自然之力),更有阿弥陀佛及诸佛菩萨至极无上的佛力加持。三力圆彰,精妙殊特,不可思议,尤其是有佛力的加持,所以非常适合末法佛子的根基,亦是诸佛菩萨究竟度生之最胜方便、彻底悲心、终极本怀也。耳根圆通法门  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我们修法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在六根中最灵敏、最锐利。用之修行,故极易成就。我们在修法时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倾听自己心念咒的无声之声,要一字一字听得分明,才能把整个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摄牢而不起妄念,从而证入三昧,打开本来,亲见佛性。我们修心中心密法,就是把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两位菩萨的用功法门合起来进行的。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时说: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现在用观世音菩萨所选择的六根中最利的耳根,统摄其他五根的方法来绵密持咒,也就是照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教导法修行。这样就把两大菩萨的用功方法合为一体来进行了,故最易成就。现在让我们来对照一下观世音菩萨是怎么用功观照成就的。他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最初用功夫是用耳根返观自己能闻声音的闻性。而我们持咒时心念耳闻也是同样的返观自性。当我们持咒时,静听每个咒文的字音,就把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了,将身心放于能闻的法性当中去,就是“入流”。“入流”有几种解法,其中一种讲法是一个耳朵听进去,从另一个耳朵出来,意指入进去就流掉,不停在心里面,照字义上解也讲得通。另一种说法是入流就是“逆流”,意指声音来了不顺声音流浪,不跟声音跑,这也讲得好。(初初的入流方法是不跟声音跑)。正确的解释“入流”应该是将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置于能闻声音的法性当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观环境(如声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来啦,不为外界环境干扰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闻,才能抓住妄念不随之流浪,才能入定。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讲: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我们做功夫做到能念之心停息了,妄念不动,咒语念不出来,要勉强提也提不出来。这时候就不要再提咒语了。“所入既寂”就是我们的妄心寂然不动了。念头停止不妄动,那就没有什么动静二相了。动静二相是相对而有的,既没有什么动、乱,故也没有静寂了。“了然不生”者,虽然没有动静二相,但是,不是如木石一般的没有知觉,而是了然不生。我们用功处于定中时咒语就不必再提,只静静地看着它,看这一念不生、寂静而了然的是谁?此时动静二相虽然了然不生,但是还没有化空,还有不生的一念在。再进一步,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时候功夫已做到能闻与所闻统统没有了,处于寂静的禅定中非常快乐,非常轻安宁静,非世间乐事可与媲美。但不能停留在此乐境中,一有留住就不能前进见不到本性了。我们做功夫到这地步,往往发一点小神通,便沾沾自喜,以为到了家,哪知还相差甚远,所以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假如此时我们放大光明,或见佛菩萨现身,乃至其他许多的神妙境界,都不可动心,都不能理睬他,一有住着,非但不能见性,还有着魔的危险。假如出现什么恶境界或鬼魔现前也不要惊怖,这些现象都是虚妄相并非实有。一者可能是业障幻现,二者或许是护法神考验你,看你幻境当前动不动心。总之,这都是假相,不要怕,也不要理他就无事了。“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简单地说,就是当能闻与所闻净尽而深入禅定得某些乐受或小神通时都不能住在这里面而裹足不前。要一点境界都不住——不论什么善境界恶境界都不住,将其化空。更进一步将“尽闻不住”之觉也化空,才能将能觉之心与所觉之境完全空掉。因为能觉与所觉还是相对的妄觉,不空掉它是不能见性的。但妄觉化空还有空在,空仍是幻影,而且有能空与所空相对的幻觉,这就是无始无明,也须照破它。所以观世音菩萨进一步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就是能空所空——相对的幻妄都消灭了,达到一丝不挂,一法不立,净裸裸、赤洒洒的境界,才能彻见真心。我们修法修到极处,忽然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或者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一时脱落,这是好消息到来的时刻。此时乃千钧一发之机亟须猛着精彩,看这无心可心,了了分明的是谁?还是自己本来面目否?稍一停机伫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当机立断一把擒来,即亲证本性矣。但修道人往往错认空顶好,一点都没有最安静,住在空上,不思前进。殊不知这是一条岔路,一着空就落于“无记”——死在那里就完了。禅宗呵斥住空的行人为“黑山背后鬼窟里,冷水泡石头。”这种人是永远不会见性的;所以空也须消灭掉,进一步才能达到——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才能见到本性。所谓“生灭”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相、一切念头,因为这些都是有生灭的。这些生灭的东西都消尽、外加空也消殒了,那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佛性才能现前,这才是真证见本性。我们修法修到能所双亡——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时脱落,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虚空也粉碎时,就豁然开朗亲证本性了。  那么证见本性后是否就完全到家了呢?也没有,因我们多生历劫的积习深重,非上上根人不能一悟就彻的,尚须历境练心,消尽妄习,才能挥发神通,圆证佛果。得有个“理属顿悟,事则渐修”的过程,所以还要做绵密保任功夫,除尽妄习,才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证到观世音菩萨所证的“十方圆明”的胜果。【心着外境既外道,反观六根顿知道。了了觉性既真佛,六根佛头是尽头】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此投稿已是精品!
不再接受推荐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悟人眼中的实相世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