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是武术吗,是艺术吗?

中国武术艺术性四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12期
中国武术艺术性四论
【摘要】:艺术性是武术的属性之一,"艺以美为旨归",也是武术审美研究的主要命题。从文化之艺、技击之艺、教化之艺、舞美之艺四个维度对武术的艺术性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艺术的理论始源,镜射着幽远深邃的思想美,是中国武术审美必须坚持的民族性特征;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内隐着万法归宗的本真美,是中国武术审美不得扬弃的要义;教化是武术的终极价值诉求,体现着人伦至上的精神美,是中国武术审美孜孜以求的境界;舞美是武术美的突出外显,绽放着流光溢彩的表象美,是中国武术审美与时俱进的时代书写。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G85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邱丕相;戴国斌;;[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胡小明;[J];体育与科学;2004年01期
戴国斌;[J];体育与科学;2005年03期
;[J];中国民族教育;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刚;[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友峰;岳介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荣先林;;[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谭刚,龙建新;[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颜世亮,李志勇,郭政;[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杨祥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白宝山;朱寒潇;;[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周伟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蔡金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周直模,樊守政,张芙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周伟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段汉明;;[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7届年会暨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欣;[D];南开大学;2010年
徐烈;[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张路平;[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杨慧馨;[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王伟;[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李超;[D];天津大学;2010年
龙行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刘泽民;[D];复旦大学;2004年
邱瑞瑯;[D];上海体育学院;2001年
胥英明;[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平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李守培;[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李霞;[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李华;[D];苏州大学;2010年
吴马;[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旦正才让;[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徐炜;[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刀青原;[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江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吴慧雯;[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岸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孙刚;王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崔怀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陈宇航;[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09期
唐吉柿;[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李跃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黄渭铭;[J];湖北体育科技;1994年04期
熊志冲;[J];成都体院学报;1986年03期
张茂于;[J];成都体院学报;1988年01期
阮纪正;;[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巍;[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洪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林志刚;[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杨本升;[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乔凤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刘惠英;;[J];体育世界;2006年12期
刘超;钱强;单敏;;[J];搏击.武术科学;2007年03期
包莉;陈青;;[J];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07期
张瑞洁;支俊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杨建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孙刚;;[J];搏击(武术科学);2011年09期
吴应广;;[J];搏击(武术科学);2012年05期
李煦;黄兰平;;[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年05期
李守培;郭玉成;;[J];山东体育科技;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映海;;[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王美娟;牛爱军;;[A];第十八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8年
戴国斌;;[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王林;;[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陈保磊;[N];中国体育报;2012年
徐莉;[N];中国体育报;2003年
本报见习记者
高远;[N];科学导报;2013年
主笔 本报记者 朱才威;[N];辽宁日报;2010年
梁韶辉 耿辉;[N];河北日报;2010年
杨卓越;[N];中国体育报;2013年
贾磊磊;[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少雄;[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戴国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张勇;[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秀成;[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何红亮;[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李垚;[D];中北大学;2011年
李圣;[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冯年娣;[D];扬州大学;2007年
刘映海;[D];山西大学;2007年
侯介华;[D];苏州大学;2007年
王军伟;[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张海景;[D];首都体育学院;2013年
周高远;[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萧山网专题-2015杭州萧山国际武术文化湘湖论坛(新闻:以技向艺,武术艺术精神的现代价值)
以技向艺,武术艺术精神的现代价值
更新时间:日&20:40&&&
内容来源:萧山网&&&
  梅杭强 金米加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0381)
  武术精神中的技击精神、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同齐驱的三驾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尤其是技击与艺术精神自古并行不悖。中国武术技击技术的实践必然性决定了武术艺术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术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是技击技术的必然性走向艺术的自然与超越。
  中国武术确切的说又是一种“实用艺术”,既具有物质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的愉悦功能。如果二者缺少了其中的任何因素,就不能称之为实用艺术。法国画家塞尚对于人类的艺术认为:“如果一定要对艺术作一种比喻的话,那么不应该把它比为‘镜子’,而应该把它比为‘X透视’,因为它的更大的价值在于探求追索世界深层和内在的真实本质,而不是把现实中的东西重新‘反映’出来 ”[6]。由此可引起了我们一个思考,即:武术的技与艺相对于武术精神它的深层和内在本质关系是什么?如果说,从技与艺,决定着武术艺术精神的价值,那么它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本文借助相关学科领域的定义和研究学说,对武术从技向艺的思维与实践之源进行探索并论证,以此说明武术艺术精神的现代价值。
  一、武术技击与艺术精神历来并行不悖
  中国武术技击技术的悠久历史决定了武术艺术精神。实用技术艺术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在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倾向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久远的历史。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从来存在一种将武术本身变成一种艺术,一种纯艺术,……一如艺术般自始至终完全追求审美价值的倾向。”[2]由于这种艺术精神倾向的历史存在,武术形式的发展与传承成为可能。武术的“技击”与“艺术”自古并行不悖。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说明了武与舞的关系;唐文宗时把“裴F剑舞”与“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 [10]。此外,继唐代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并赋予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后,明代文人唐顺之观看武术套路表演又写有《峨嵋道人拳歌》[11]和《杨教师枪歌》。诗人与文人以观赏者的视角真实、形象地描述了武术技艺的神奇,如没有习武者高超的武术和舞术演练技艺,何来如此形象逼真的诗歌。
  这种艺术精神倾向与原本的思维基础有关。众所周知,古代春秋(公元前722―前481)时,传说有“越女”善击剑之道 [7]她将击剑中双方矛盾的对立统一、心理的活动志向、技法的虚实与真假变幻,用辩证思维的、充满哲理的词语来描述。她在自我介绍中讲:“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至于她学了些什么具体之道,无从考证。但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主,“靠天吃饭”就要善于观察自然气候与顺应环境变化,比如种田就要按节气的变化规律来耕作。“人定胜天”是相对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中国古代,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是最明智的,否则就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而产生了较早的天人关系相协调的观念与理论,并被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这可能也是“越女”善于辩证思维指导击剑精神的重要实践基础。
  “越女”还自述“……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用现代人讲是“自学成才”,反映了她是善于实践、观察、总结和不断的创新,在自然中将击剑的“技”与“艺”的融会。庄子说剑,有理论总结可指导实践,“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至以发,先之以至”这些正符合了“重组与计算过程”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所研究认为的观点,即以自我意识下的特殊“自主言语”方式,按照击剑实践活动发展变化的客观逻辑进行了重组与创新,必须强调的是,在反复实践基础上的领悟与创新。
  武术套路中的“四击”、“八法”、“十二型”,既是人与人搏斗实践中常用技术历史经验的概括整理,更是头脑分析加工重组后的创新。比如, “十二型”按照其他客观事物和动物的规律特点,经过观察、认识并被“人脑计算加工” 推理到它们的某些形态和现象的实用性可被在人与人的搏斗中所模仿和应用,输出加工后的有效信息作为创编套路运动技法的实践指导。引申出了优美洒脱的剑术;猛虎下山般的刀术;蛟龙闹海似的枪术;风扫残云样的棍术;缠绵环绕、身姿如浪的蛇形拳;悠悠飘逸、云移星转的醉拳;势如搏击于长空的鹰爪拳等。
  历代武术前辈在搏斗实践中善于全面观察,并形象的模仿捕捉动物搏斗和自然规律现象,加上对人与人搏斗技术实践的重组与创新,是武术艺术精神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
  二、艺术精神的基础在技击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与西方体育精神相比较,中国武术精神讲的是一种必然性,是指应该去做到的,有依据有秩序的,适可而止的,深刻的,可预见结果的。西方体育精神讲的是一种可能性,是指试探性的,最大极限的去超越自我的,永无止境的,冒险博弈的。所以,相对西方体育精神而言,中国武术更讲究技击的“巧打”与“多变”, 追求“巧打”与“多变”,不用蛮力,以最小的代价求得最高的效率。正是由于武术这种“巧打”与“多变”才使得中国武术有了独特的形式与魅力。因此,相关的技击精神也是基于在这种“巧打”与“多变”的实践基础上的。
  (一)武术的技击精神
  明代戚继光认为拳法不能直接被大规模集团战争的需要所用,但并没有否认不能用于一对一的对抗搏斗。他强调:“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12]可以看出强调的“巧打”与“多变”的基本功要素要全面。很多武术技法表现是适度夸张的,经常操练这种适度夸张的动作使柔韧与关节活动范围超出常人,身手灵活速度快,击打技法变幻莫测,搏斗中自然会胜人一筹。这都是武术“巧打”的必备要素。从古至今,既能练武术套路又能实战“巧打”与“多变”的武术名家众多。比如,现代武术家蔡龙云教授不仅仅是擅长华拳,还兼练其他拳种套路。年仅15岁时就机智灵活的运用“连环”拳法和“迎面三腿”打败了身材高大的外国拳击手,勘称为“巧打”与“多变”的典范。
  在《孙子兵法》中认为以柔能克刚、以少能胜多的往往是“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兵法?形篇》)说明要能在实际搏斗中善于出奇制胜,而出奇制胜的基础是方式方法要多样化。武术技法练习应该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就像天地万物的变化无穷,就像江河流水的奔腾不息。考虑到实战中的素质要求全面性、招法运用的不可预测性,选编技法也要综合多样化,“踢、打、摔、拿”均涵盖,能达到“练的全面为实战”。如戚继光所言:“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12]并要达到“博记广学,多算而胜。”[5]俗话说:练全有形、用则无形。就是指平时练有形动作要全面多样化,用时才能随机应变。甚至要南拳、北腿、长拳、短打、所谓的内家、外家等都能兼而练之,“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呼应,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 [5] 四百多年前的戚继光倡导不“偏于一隅” [5] “多变”的技击精神,至今对武术技法多样性的选练,甚至更好的继承与创新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武术精神中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武术的技击精神影响重大。辩证思维通常被认为是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主要观点认为: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辩证思维方式指导着中国武术精神在对待人与人的搏斗技法中不能只考虑力量大小和速度快慢,还要整体考虑多方面因素,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存和发展变化的。(力的大小、身体形态各人之间无可比,而武术家创造了“劲”的练功概念,使得力的大小、身体形态的绝对优势变为相对,这恰恰是西方体育精神所不能理解的)追求不直接用蛮力,降低了直接攻击性,而是用巧和变来应对外来攻击之力,讲的是“劲”,使得“以巧破千斤”成为可能。比如“闪即是进、进即是闪”是攻与守的辩证统一;“……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说剑》)是虚实、先后的辩证统一;“以巧破千斤”是刚与柔的辩证统一。
  武术的技击精神体现在搏斗中是辩证思维运用相当活跃,指导技法重“劲力”、“巧打”与“多变”。正如张晓燕等人所研究认为:“辩证思维能降低攻击性倾向” [6],因为“辩证思维可以调和、超越,甚至接受明显的矛盾观点,对待冲突时常常采用折衷的解决方法和整体性观点。”[6]武术的技击精神调和、超越了力量大小和速度快慢的矛盾,所以,太极拳论认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二)武术的艺术精神
  在实战中求“巧打”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在人与人间搏斗技术的思维活动比其他国家同类搏斗技术中的思维活动更显活跃与富有艺术。武术前辈们在搏斗实践中善于全面观察,并形象的模仿捕捉动物搏斗和自然规律现象,加上对人与人搏斗技术实践的不断重组与创新,是武术艺术精神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
  “巧打”使武术套路技术的创编与实际攻防搏斗技术有着必然的差异,否则就不称其为武术套路运动。邱丕相先生认为:“武术套路运动的魅力,正在于它从攻防中提炼而得。它所提炼出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是对格斗技术进行的再创造、升华、提炼,使之与实用攻防拉开一定的距离。否则,把街头打架的动作编成套路就没法看,把散打动作连成一套也不会有魅力。”[7]因此,武术将攻防搏斗现象进行再现时,不是将原本素材丝毫无差的原样照搬,而是“离形得似”方为妙。如同书画艺术传统理论认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7]也就是原始素材要经过想象、联想的比喻和筛选等手段加以重组和编排,而这些加以编排了的动作又不失其极丰富的攻防搏斗“巧打”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由技击技术千锤百炼的必然到艺术化的超越,是自然而然的。
  特别是武术的“劲”,也是由技击技术的必然性趋向自然的“劲”。趋向自然是经技击技术千锤百炼,反复实践体悟的必然性基础上而自然形成。最终目的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和“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正确的技击技能形成了,无形中“艺术”的表现也自然形成了。从武术技击艺术视角可思辨引申为“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真艺”。
  武术艺术精神的思维方式除了善用辩证思维,其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也兼而有之。传统武术家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各自认识的一般武术搏斗技术规律之外,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武术套路社会存在形态,并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真实的存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武术技术的创编。形象思维还受武术家世界观的指导和支配,也受制于武术家对武术搏斗实践的理解熟悉程度,还决定于其的武艺素养和对武术搏斗技巧的掌握、重组与创新。例如,长拳的十二形技法;太极拳的“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8],“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8];形意拳的“操练时,面前无人如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9]。诸如此类的搏斗技术法则,均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辩证统一,在无意中使技术走向了艺术,也是“自主言语” 的个体差异性所致。
  (三)武术技法的典范性促进了艺术精神
  武术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套路中的搏斗技术具有“典范性”。“典范”,是: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5]。也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因此,我们所论的“套路技法的典范性”是指:一是,套路中具有搏斗含义的技术是能够代表其拳种基本特征技法,也是明显不同于其他拳种套路的技法;二是,这种技法又是学习、传承本拳种武术套路必须掌握的并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标准动作。
  以拳术套路而论,因“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12]无论是何种派别拳种的前辈们对武术技术的创编,都有根据自已各自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规范着自已典范的标准化技术动作。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对人们创编艺术用如下形象的语言进行阐述: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艺术家)在自然界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因此,武术要通过作品(武术套路)与世界交流,但这种作品并不是武术家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呈现,而是融入了他的主观因素。
  对武术技术创编而言,就是各自人脑经过对于搏斗技术认识、重组与计算(“自主言语” 的个体差异性)过程,形成了输出有效信息的差异,导致规范各拳种自主标准化搏斗技术动作的不同,武术技术典范性风格亦不同。比如形意拳有三体式、八卦拳的摆扣步、太极拳有四正手、劈挂拳的单、双劈手;翻子拳的七星拳、跺子腿;八极拳的六大开、八大招;戳脚的鸳鸯腿;华拳的“五连手”;少林拳的“三不落”等等。除了外在形体的标准动作,每个拳种的套路动作有不同的各具特色的风格要求。如有的套路技术朴实明快、劲力显现,搏斗中讲直进直取、先发制人;有的讲轻灵转换、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后发先至;有的讲动作大开大合,放长击远,发挥一寸长一寸强的特点;有的讲劲力短促紧凑、动作幅度小、帖身紧逼,发挥节短势险的特色;有的注重上肢的威力、讲手法的细腻多变;有的则手脚兼并而多用腿法,上下配合,左右连发。
  “自主言语”促使前辈们创编武术动作有不同的风格技巧,首先要考虑对典范动作选编既要实用又要保持本拳种特点;其次是武术套路中动作与动作间的联接也要有艺术性,使套路动作易记、易传授。此基础上的美观耐看、适度的艺术构思与夸张(有增强难度提高身体素质作用)是自然的;其三要考虑套路技术经的起实践磨砺与考验,在实践中必然有不断创新与发展,并区别于其他拳种。
  武术技术中往往会有不少将真实的搏斗技术隐蔽于某些艺术化的变形动作中(八极拳的有形与无形之分)的现象,因此,也就有了学习套路到了一定水平后,要更好的领会某些难掌握的动作时,必须经过有经验的老师帮助拆招、喂招与点拨练习,(经“口传身授”而获得,仍然取决于各位老师“自主言语”过程的个体差异性)。通过艺术性典范技法的训练达到真实的搏斗技能,这是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技的关键所在。各拳种武术前辈们的武术技法典范性个体差异也促进了艺术精神的形成。
  三、武术艺术精神的现代价值
  武术艺术精神的形成是离不开武术实践活动(创作和欣赏)的,但武术艺术精神高于武术实践活动。武术艺术精神不仅指导着各种武术实践活动,而且经过理论的提升和认识的自觉,渗透于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在这一层次上,中国武术中的艺术精神更主要地体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意义的理解和价值的判断;对社会、个人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思考;对理想社会、完善人格的追求;乃至于对行为处世方法的把握与运用等等。
  武术艺术精神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起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培养文化自信的作用,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不能替代的传统文化软实力。习武术者通过武术艺术精神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培养起高尚的武术艺术欣赏趣味,进而对于高尚人格的培养、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和确立是有很重要作用的。
  目前,在国外一提“武术”一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管说法有“Kong Fu”、“Martial Arts”、“Wushu”等多种名词。国外的习武术者普遍认为,武力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功夫是那些武力背后的东西,比如武术的艺术精神、哲学思想、处世之道、判断是非、保持节制等等。有人认为,通过练武术,学会了这些深层的东西,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准则,也有人认为,能让自己的生命更丰富,生活更美好。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世界各地习中国武术者对武术套路艺术表现方式的迷恋占据多数。不管是竞技武术、健身武术、表演观赏性武术还是强调技击的传统武术,从武术套路的艺术角度来看,能吸引大众,引导人们热爱它并亲身体验它的价值在于“巧打”和编的“妙”之艺术性技击动作,以及能使普遍认可的艺术效果。
  武术艺术精神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普遍接受,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载体和中华民族符号,其实质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的认同。所以,武术的艺术精神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软实力,它更是始终维系武术发展创新的“DNA”。在传统文化的艺术化倾向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从未间断对自身技术体系中的艺术精神追求,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武术搏斗技术所内含的方法、情感、思想、精神才得以被充分发挥的惟妙惟肖,让当今世人仍叹为观止。因此,武术艺术精神是中国武术精神的独特特征,它与武术技击精神和伦理精神合成了中国武术精神,成为中国武术的永恒。
  武术精神中的技击精神、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同齐驱的三驾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尤其是技击与艺术精神自古并行不悖。中国武术技击技术实践的历史文化背景必然性决定了武术艺术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术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是技击技术的必然性走向艺术的自然与超越;而武术艺术精神的重要功能则是在陶冶性情、潜移默化之中以助理想人格的完成。武术艺术精神主要体现为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和价值的判断。对现代理想社会、完善人格的追求;乃至于对处世行为方法的把握与运用等有实践指导意义。中国传统的在人与人间搏斗技术的思维活动比其他国家同类搏斗技术中的思维活动更显活跃与富有艺术。武术艺术精神是中国武术精神的独特特征,它与武术技击精神和伦理精神合成了中国武术精神,成为中国武术的永恒。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2]程大力.神韵: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J].搏击?武术科学,).
  [3]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
  [4]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
  [5]周 勇.《拳经捷要》之简译与浅解[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118-121.
  [6]张晓燕.高定国.傅 华.辩证思维能降低攻击性倾向[J].心理学报,):42-51.
  [7]邱丕相.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
  [8](清)王宗岳等.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9]李天骥.李德印.形意拳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12.
作者:&&编辑:姚晨曦民间艺术-武术
家乡区县:
鹿泉地处太行山麓,扼冀晋咽喉要冲。境内山川纵横、河流交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多受战事之影响,故邑民习武成风,是武术生根、发展的良好乡域。抚今溯古,吾邑武术根深叶茂,有良好的习武传统,历代高手层出不穷。纵论其发展,大体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历朝战事波及民间,即使在忽必烈定元之后,在严令民间戒铁闭拳习武的情况下,而掩门求艺,以艺保身的习武之风也从未终断。明代历代统治者为抵御外患巩固其统治,除在县城屯兵习武之外,还在土门口(关)等多处设兵役驻防,居民也被迫办团练,设民防、运兵资以供战,练习拳械,另外在城东(贺庄村西)县办设立武校场,每年一次招考武秀才,以刀术、拳术、箭术为项目。这些给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次是自我发展,乃为邑内民间武术之源流。乡间农闲时多办&武学&或&武会&,古代君王祭土神或求雨时,都要举办集体祭拜活动,每逢年节,神社得兴,民间为求神佑护,或舞狮、龙灯、或唱大戏、表演武术,既以祭祀,也以自娱。又在鹿泉境内,逢年过节,四野锣鼓,村办社火,刀枪剑戟,密布如林。两乡间武林朋友相互邀请,尔来我往,走街串乡、扎场表演堪称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备,真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此称作&勾乡&或&赶庙&。在此活动中既交流或传播了武艺,又在相互观摩,切磋中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武术蕴有&真功绝招&者,谓之&藏龙卧虎&,众皆称其为人才。三是授师拜艺,登门求教,鹿邑西壤晋境,东衔冀域平原,地势险要,历来为三省通衢的枢纽之地,俗语&一京二津三通州赛不过获鹿旱码头&,由于此处经济繁荣,加之&莲花&&抱犊&名山群列,旅客颇多,南来北往的拳师,镖师经常泊落此地。鹿泉永壁村周家、南新城马家等大财主,常延请镖师解镖护送,又请武林高手护院,又重金请聘名师教传子孙。这样就给鹿泉的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佛道盛兴之际,县境寺、观林立,身怀绝技的僧道,倾囊以援者为之又开一局面。当中以十方院道士,灵岩寺、洪门寺僧武艺流传最广。&济公后传&所叙,宋末金初,武术大师济公和尚曾到抱犊山下审案传艺。
若再远溯到三国时期,鹿泉也曾为武林之乡,据资料所知常山赵子龙从戎投奔南方的刘备时,曾在常山鹿泉一带招集五十多名武林高手,为刘备立业安邦作出贡献。
据史料载:宋真宗时,邑人秦翰武术高强,监诸军进击契丹,以善战骑射闻名,破契丹三万众于威武军,斩首数千,生擒铁林大将等十五员,以战功加封平州团练使,卒追封贝州观察使,帝赐金缕玉带。
元初落居鹿泉的史天倪、天安、天泽父子三人皆称虎将。其三人武术高强,以谋略善战闻名元代,为元代在灭西夏,亡金、伐宋平定叛乱中屡立战功而位列重臣。元世祖策封天泽为元勋、官拜左丞相,卒后又赠太师,封锁阳立庙,谥日忠武。史枢(天安子)风姿俊爽,元世祖时任中山府事,从宪宗伐宋拜为先锋,奏捷大晏,帝皇后亲赐枢酒,宠以殊礼,后官至山东宣慰使。
明朝崔应麒,字献可,隆庆五年(1573年)中武进士,文武全才,历任郎中,出为济南知府,以治绩显著,擢河南按察副使,辖汝洛,民赖以安。又凿汝水灌卤地,得良田数千顷,民感其德,于渠上建祠,四时祀焉。共后迁任四川右布政使。在平定杨应龙、安疆巨之乱中擒贼,后升兵部右侍郎。其人性默廉直,生活朴素,见叟妪必先趋前揖之,问以寒暖,终日角巾素袍,粗茶淡饭,不识者不知此乃崔巡抚,邑人尊为乡贤,名垂不朽。现今泰山顶壁曾留有崔应麒石刻&七绝&一首。
清代,敦风举(现石家庄市郊岳村人)武艺绝论,会试于清同治壬戍年(公元1862年)赐武举及第,癸亥殿试以武功绝技名列第三,帝御批为武探花。他的刀谱术,为后人所采用。
清代光绪年间,八国联军进中国,鹿泉武林组织义和团,经常打击法国教士传教、不法经商和盗窃金银的罪恶活动。县令谢鉴礼,束手无策,曾受到法国传教士的几次上告。其后调到井陉。法国教士勾结奸商,从获鹿收购土布运到山西赚钱,在收购土布时经常以压价欺压布民,小毕村武林高手傅德印,以铁身抗、金钢拳、点穴术,大闹布市街,为布民打抱不平,打得法国教士和狗腿子们,拜跪求生,大灭了洋人的威风。显示了鹿泉武林的英雄气概。
清亡以后,封建帝制告终,军阀战祸又起。晋奉交战时,农民以刀棍自卫,拳脚有成者数不胜数。至日伪、国民党统治时期挟技而名者仍不乏人,一批批武林志士在革命斗争中首当共冲,毙敌拳脚之下者所在皆是。元获支队武术健儿在连长付仲武带领下,凭借武功经常奔驰于林立的堡垒间、出奇制胜,打击敌人,使顽敌闻名丧胆。三十年代东营武人赵三妮在国民党二十九军当兵,三七年七七事变时,凭借一身武功,于卢沟桥下杀战日寇,杀出了威风。其后参加了我县南游击队,扒铁轨、砸车站,&&一次在执行任务中看到两个日本兵在村里欺侮群众,抢掠民鸡,即巧用武功将二敌击毙。小毕村社火教头白仁义,武艺出众,一身正气。一次一个曾号称&武术&大王的日本中队长,在民夫中骄横地疯狂地呼喊:&中国人!东亚病夫,谁敢和我比武?&这时早已怒火燃胸的白仁义,挺身而出,大胆迎战,巧用连环拳,牵羊术,扫趟腿,斗得日军,连败三阵,弄个嘴啃泥,其后为了不使日军脑羞成怒,白仁义佯装败阵,故意倒下,日军获了一次胜,高兴异常,举起拇指夸奖:&中国人武林术,我佩服&。
其后,由于枪炮等现代化进攻武器的发展,人们头脑中武功至上的意识逐渐减弱了。加之武术界历来囿于门阀,择徒苛刻,致使武术国宝囿于门户,绝世之术秘而不宣,世俗偏见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许多拳种、绝技、高招,以致窒息于门庭。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武术百花齐放,武术社团遍及乡镇。怀轻功一跃窜房者、表演&过铡刀&、&偷行李&者、&头顶砸砖&、叠桌翻翔者俯拾皆是。一九六六年后,十年动乱,禁锢了练武人的手脚,不少老拳师蒙冤负屈,闭门谢客,民间武术社团亦遭到冷落。
一九七六年以后,是鹿泉武术发展史上的又一辉煌时期。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把武术门庭的敞开,青少年习武健身之风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各武林社团纷纷成立,县、市武运会历年举办,提供了练武者的&用武之地&。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激发县民练武强身健体的追求。武术各门派得以广泛流传普及,真是百花齐放,壮景可观。今之民间武术多从少林、武当派技艺生衍而来,我县也是如此。几个主要宗技为:一是古贤村温春义、温素忠、岭口温海娃、温海竹等所习的形意、八卦、太极等拳路、其师为形意、八卦、太极名师刘桂林所传。尤以&竹节钢鞭&为见长。二是大李庄黄昌平所习之形意,师为本村形意拳师黄老庆。三是沿村康书祥所习柔功和摔法;谷家峪谷二堂习练的红拳,二者均属一枝派,皆门里数代祖传之艺。四是城关七街杨少鹏所习八极,石井施志民习练之醉拳,小壁周天飞习练的祖门自然派拳械功法,其继承于河北省武协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李福科拳师。其余各村所习武艺,多为其历代门派流传起于何时,何人传授技艺,难以考究。
从全市武术现状来看,崇武习武,均以强健身体为四化建设服务为宗旨,习武人数空前,所习拳种、器械、功法等达百数种之多。除市内原有武艺外,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开拓了与外界联系,习武之士通过内清、外学,源源不断地把各地武术带回县境。同时也将我市之技艺传向外界。这种武术界的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已成为鹿泉武术不断发展、不断普及、翻开武术发展新篇章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市体委有组织地派出武术队员取经学艺,大批的现役军人、工人、干部已成为引进外地武术套路、技艺的坚实力量。仅就目前不完全统计就引进有:军体拳、捕俘拳、擒敌拳、规定拳、人极拳、龙形翻子、劈挂拳、雪花拳、绵掌拳、武式太极拳、五形八法、领档拳、踢打五枝梅等拳路,总数不下三十余种。我深信随着武界门户的畅通,我市群众性武术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发展,必将带来一个武花蓓蕾,遍地盛景似锦的新局面。
点击进入:& &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武术就是个笑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