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数据帝,这朴刀图片怎么锻造最合适

多图,盗图者,诛,按照我一向的风格,也就间接说下日本历史。&br&&br&&ul&&li&首先说下,提问“中国唐代建筑和&b&日本古建筑&/b&的差异有哪些”,我觉得最好不要用中国一个时代的建筑和日本所有的建筑来对比,我经常能听到来日本旅游的人和我说“你看中国唐代的建筑基本都在京都保留下来了”,且不说唐代建筑是不是真的“高于”元宋明清,单纯说这个谣言,都不知道是哪里传出来的,况且日本建筑也随着时代变迁和本身的土壤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br&&/li&&/ul&不废话了就这个问题来简单对比下中日建筑的一些比较常见的异同吧。(我会列举一些日语的专有名词,对日语感兴趣的可以记一下。)&br&&br&首先要说的一点是,中国建筑和日本建筑的源头其实也有点类似,不过这两个文明的体量和生产方式确实相差过于悬殊,这也导致了我们已经进入战国晚期的时候,日本才刚刚从勉强算是新石器时代的“&b&绳文时代&/b&(じょうもんじだい)”进入到有一定规模农耕文明的“&b&弥生时代&/b&(やよいじだい)”,就算这个转变也是一群朝鲜半岛的渡来人带去的,我们看一下那个时候日本的建筑。&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ae65dfc334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ae65dfc334_r.jpg&&&/figure&图 日本的“登吕遗迹(とろいせき)”出现的&b&“竪穴式住居”&/b&(たてあなしきじゅうきょ)。&br&&br&&ul&&li&其实这玩意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有很多这玩意,不过半坡距离现在得有6000年以上了,这个登吕遗迹可是1世纪时候的东西,大约的概念就是,这个时候都过了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汉武帝都死了100年了,他们还在住这个。当然了,这种建筑模式在海洋性的季风气候,夏天潮湿多雨冬天多暴雪的日本其实并不合适,所以说房顶修的非常陡峭,并且还要在最上面的部分“飞”出两个犄角,这种形态其实是深深的影响到了后来日本的建筑的。&br&&/li&&/ul&&br&提到这种建筑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这种建筑所用的茅草的屋顶,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民居甚至神社的重要特征,日本叫这个玩意&b&“茅葺”&/b&(かやぶき),而这个茅葺可以说是日本四大屋顶材料之一,顺便说下日本人叫屋顶&b&“屋根”&/b&(やね)。&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04374afe6e36cc562f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04374afe6e36cc562f6_r.jpg&&&/figure&图 京都附近的“茅屋村”(茅葺きの里),日本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民居甚至仪式用建筑都是这个风格,甚至持续到明治维新,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大脑袋,这个对日本建筑影响是很深的。&br&&br&不过在那个时代,比较富裕的阶级可就不是住这种玩意了,按照考古来说,虽然平民多是半地穴,但是那个时代另一个常见的房屋架构,也是一直影响日本建筑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b7bd1db08e8adcf87d13de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9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b7bd1db08e8adcf87d13de_r.jpg&&&/figure&图 秋田的三内丸山遗迹,可以看到这些建筑基本都是搞了一堆木头柱子插在地上,然后房子建在上面。&br&&br&其实日本人叫这个&b&“掘立柱建物”&/b&(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也是日本绳纹到弥生甚至一直延续下去的一种建筑模式,这个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b&“干栏式房屋”&/b&,这东西在我们浙江余姚的&b&河姆渡遗址&/b&也有很多,时期和半坡差不多,这种建筑模式非常的适合潮湿多雨的地方建造,不过在中国这种建筑模式在中国很快就被中原的高高的夯土台给取代了。可是这对于日本就是个宝贝,很快在弥生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渡来人里面出现了“大和”(やまと)政权,他们不断征服这群日本土著,因为大和政权的大王总要修那种巨大的方方圆圆的坟包,所以日本进入&b&“古坟时代”&/b&。&br&&br&经过考古调查,虽然古坟时代没留下什么建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房顶的建造里,一种茅葺的升级版,&b&柿葺&/b&(こけらぶき)出现了,我们来看一下。&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9be107ec27f00f5baa66d909e628702d_b.jpg& data-rawwidth=&965&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9be107ec27f00f5baa66d909e628702d_r.jpg&&&/figure&图 &b&杮葺&/b&,这种房顶,是用一个个柔软的木片来拼接而形成房顶的工艺,防水性和美观性都要高于原来的茅草,这个同样也是日本四种屋顶技术之一,后来也是被大量的应用到了较高规格的建筑立面。&br&&br&这么一来,把前面所说的干栏式造型和茅葺杮葺结合起来的日本特有的神社建筑就发展起来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6d1b000a_b.jpg& data-rawwidth=&828& data-rawheight=&7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6d1b000a_r.jpg&&&/figure&&br&图 日本最早的三种神社样式。(在书里面照的。)&br&&br&所以我们就来看一下日本最早流传下来,供奉天照大神的神社“伊势神宫”,这个也就是上面写的&b&“神明造”&/b&(しんめいづくり)日本史书推测出来这个是公元1世纪建造的,实际上根据考古,这东西最早不早于7世纪,但是这种建筑形态肯定不是7世纪才出现,一般认为也是从古坟时代就有的一种样式。&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d765d2ee45b5669b3eb_b.jpg& data-rawwidth=&1033& data-rawheight=&6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d765d2ee45b5669b3eb_r.jpg&&&/figure&图 伊势神宫,可以看出来这个建筑的很多元素前面都提到了,唯独没说的是为了结构稳定,上面出现了那两个翘出来的&b&“千木”&/b&和那个一条一条的鱼骨头一样的&b&“鲣木”&/b&,总之这个时候的日本建筑还是一股东南亚原始部落的味道,而日本人自古就有一种“无常”的观念,他们不希望任何东西永久保存,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让它持续下去,所以伊势神宫从建造那天开始就有了个传统——&b&式年遷宮&/b&(しきねんせんぐう),也就是说每20年,就要在旁边的空地新盖一个神社,等到老神社腐烂后,继续重新盖一个,这个神社就以这种方式保存下来,其实我们看到日本很多古建筑这么新,大多也是因为不断地翻新。&br&&br&&ul&&li&当然了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古坟时代末期,逐渐提高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社会制度的矛盾已经突显,而后来被称作天皇的“大王”家和“物部”“苏我”两个豪族代表的贵族也有着激烈的冲突,从朝鲜半岛传过来的佛教和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同样存在着冲突,所以不言而喻——这哥们出现了。&br&&/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2f0054591eba49c9c88aaa1185aea413_b.jpg& data-rawwidth=&253& data-rawheight=&1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3&&&/figure&图 圣德太子。&br&&br&圣德太子时代首都已经迁到了奈良旁边的&b&「飛鳥」&/b&(あすか)、他让日本出现了成体系的律令,并且把“以和为贵”写进了宪法,同时太子也是个资深的佛教徒,实际上我们了解下历史就会发现,无论是印度的阿育王还是罗马的君士坦丁,宗教总是这些领导者为了应对转型激烈的社会矛盾最适合的武器了,当然了,要是说佛教,那就必须有佛寺啊。&br&&br&&ul&&li&以小野妹子为代表的“遣隋使”,作为圣德太子改革倭国,斗争豪族的希望,冒着九死一生,去往隋朝希望能把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日本。&br&&/li&&/ul&&br&其实佛教建筑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很多寺庙模式并不是现在这样,就比如最著名的洛阳白马寺,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搞个中轴线,弄得故宫一样的寺院,而是一种中间修建佛塔,四方设置回廊,信徒绕圈膜拜的一种建筑,就比如这样。&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63c9a1aaafbb569df7a820c9e96be3ab_b.jpg& data-rawwidth=&683&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3c9a1aaafbb569df7a820c9e96be3ab_r.jpg&&&/figure&图 东大寺的七重塔,这个就有一些我们早期的佛教寺院的味道。&br&&br&当然了,且不说这个东大寺后来毁过一次,就说时间这个也不如圣德太子时期建造的法隆寺要早,我们来看一下法隆寺。&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4842eaffbbc8963f89eaae6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4842eaffbbc8963f89eaae6_r.jpg&&&/figure&图 奈良法隆寺。&br&&br&法隆寺被誉为日本最早的木造建筑群之一,这个冷不丁一看,真是和中国建筑很像啊,几乎完全摆脱了日本原有的建筑模式。实际上这个建筑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是对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寺庙建筑的不完全模仿而已,小野妹子出使的时代正好是中国南北朝到隋的转型期,大家也应该都知道梁武帝萧衍时期的&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br&&br&&ul&&li&中国建筑从二里头文化开始,就有了相当大规模的夯土基台,可以说夯土建筑是我们防雨防水并象征建筑物主人威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了防止建筑的夯土基台被雨水冲刷而崩塌,中国的建筑物往往有相当大的&b&“出跳”&/b&,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房檐翘出去的那一部分,而构建这个出跳的大功臣,就是中国独有的&b&“斗栱”&/b&技术,日语叫做&b&“組物”&/b&(くみもの)。&br&&/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44a54ab6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44a54ab6_r.jpg&&&/figure&&br&图 方的叫做斗,弧形的叫栱,往往斗栱都是横着一个竖着一个往外延伸来承担房檐的&b&“椽”&/b&(就是那个一条一条的玩意,读音船)的&b&出跳&/b&,日语叫椽——&b&垂木&/b&(たるき)。所以根据建筑规格的不同还分成了一跳、二跳甚至四跳(日语叫做x手先め),而一般到了最后一个跳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从里面“插”出来的&b&“昂”&/b&,这个日语叫做&b&尾垂木&/b&(おだるき),这种拼接模式构成了我们独有的斗栱建筑。&br&&br&&ul&&li&当然了,早期比如法隆寺这样的建筑,就算10个小野妹子也未必能带来这么复杂的技术,所以日本就用了斗栱技术里面相对简单的一种&b&“偷心造”&/b&,而上面说的那种叫做&b&“计心造”&/b&。&br&&/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cb9e2406ada2f8c316dd41a2dc82019_b.jpg& data-rawwidth=&961& data-rawheight=&6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cb9e2406ada2f8c316dd41a2dc82019_r.jpg&&&/figure&图 偷心造,和上面的计心造比起来,这个没有了横着的斗栱,所有的出跳都变成了一条比一条长的“棍子”,而圣德太子的法隆寺就是这样的结构。&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dbe5d4f4d0d1d1ec876_b.jpg& data-rawwidth=&462& data-rawheight=&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dbe5d4f4d0d1d1ec876_r.jpg&&&/figure&图 法隆寺的金堂,在还没完全搞明白汉人建筑的规格的时候,就搞出了一堆很不严格的参数,但是日本人又非常注意一些边缘性的东西,所以这里面应用了东汉时期就发展起来的“云栱”(你看那个栱的形状比较像云),而整个法隆寺其实也是将中国的大量技术简化之后出现的,就比如房顶的椽,一条一条都是平行排列,就算到了转角也一样,可以说日本后来很多建筑都是这样。&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edbdaf7b6ab6e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edbdaf7b6ab6e_r.jpg&&&/figure&图 唐代的五台南禅寺大殿,我们明显看到这一条条椽到了拐角是扇形排列的,可是我们之后讲到的唐招提寺大家会发现,基本都是平行的。&br&&br&而法隆寺的五重塔也是日本佛塔造型的鼻祖了,我们来看一下。&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8a6daa062ff93b1a848b90f875d24f3_b.jpg& data-rawwidth=&456& data-rawheight=&7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8a6daa062ff93b1a848b90f875d24f3_r.jpg&&&/figure&&br&图 法隆寺五重塔(建模数据来自“建筑网”李贝贝,侵删),这个建筑基本上就是和乐高积木一样,上一层的构造叠在下一层的房檐上,并且为了稳定,有一条从上到下的柱子一直插到地上,也就是说这个建筑除了第一层是根本不能进人的。&br&&br&而在中国,木塔不仅仅层层可以上人,而且每一层都是有着佛像空间可以膜拜的,尤其是在唐代之后,因为木塔容易失火,对于宗教的永久保存性质很不利,所以后来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石制砖制佛塔了,著名的大雁塔小雁塔就是那个时候的。&br&&br&因为是飞鸟时代开始的,日本这个时期的建筑,都叫做&b&“飞鸟样式”&/b&,可以说大家要想看所谓的“唐风建筑”,那也就这个时期算是最接近了。不过说到这里大家也会发现,飞鸟样式的建筑的初衷,是日本想要彻底吸收汉文化以及汉传佛教文化的产物,尤其是后来下层贵族&b&“中臣镰足”&/b&帮着天智天皇斗掉了专权的日本保守势力苏我豪族,几乎全盘汉化的&b&“大化改新”&/b&就开始了,但是我们也能看见一个端倪,就是日本人学到的东西其实是简化的,而且会加上很多自己的突发奇想,只不过由于那个时候日本还是不停的派遣唐使和遣隋使,大部分的佛教建筑以及宫殿建筑还不会太脱离中国建筑的样式,尤其是经常被拿出来说的&b&唐招提寺金堂&/b&,几乎被很多人搞成了唐代建筑的典范了,关于这个之后会说。&br&&br&&ul&&li&不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彻底走了下坡路,最终黄巢让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遣唐使菅原道真以唐朝过于衰落,而遣唐使的人身安全也不能保障为理由,停止派遣遣唐使,这个时代也正好是桓武天皇从佛教势力过大的平城京(奈良)脱离出来,迁都平安京(京都),日本开始了&b&“平安时代”&/b&,从此京都作为日本1000多年首都的历程开始了。&br&&/li&&/ul&&br&这个时代的历史大背景是,当年那个大化改新的中臣镰足被天皇赐姓&b&“藤原”&/b&,藤原氏的“摄关政治”比起之前的豪族有过之而无不及,平安时代的前期就是藤原家一手遮天的时代,而在停止遣唐使之后,日本的固有文化开始复苏,以一系列“和歌”“和画”为代表的“国风文化”时代开始,当然建筑也就不例外了,比如我们看下这个时代的几个建筑。&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9fb87a7adc74ca261fe8a38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9fb87a7adc74ca261fe8a38_r.jpg&&&/figure&图 法隆寺新添的“綱封藏”,是一个专门存放经书宝物的建筑,可以看出来,曾经的干栏式的支架又被拿出来了,这个可就是完全的日本产物了。&br&&br&同样还有东大寺的东大寺正仓院 ,我们看一下。&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2be8ffe87fb00eabf46f_b.jpg& data-rawwidth=&798&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2be8ffe87fb00eabf46f_r.jpg&&&/figure&图 东大寺正仓院,你要是把这个脑袋去了,怎么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唐风建筑的味道在里面了。&br&&br&随着国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种叫做“寝殿造”的建筑也出现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b76fe999b120dac7d4a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b76fe999b120dac7d4a_r.jpg&&&/figure&图 藤原家的伽罗御所,不仅下面仍然是架起来的,而且这个建筑不仅仅按照日本的炎热的气候条件,出现了特有的回廊,并且出跳也在加大以增加更多的阴凉,飞鸟时代一直以来学习中国的“瓦葺”屋顶也停止使用,木片叠出来的柿葺又杀了回来,甚至发展出了柿葺的最高升级版&b&檜皮葺&/b&(ひわだぶき),也就是拿这种高贵的树皮进行房顶搭建,同样现在的京都御所也是用的这种材料,同样房顶也变得越来越陡越来越大,总之日本土著的建筑风格开始和飞鸟奈良的唐风建筑融合。&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6f6f2d77fdc5b01e62a238d63622f1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6f6f2d77fdc5b01e62a238d63622f1e_r.jpg&&&/figure&图 京都东寺的檜皮葺。&br&&br&当然了,同样属于这个期间的建筑,还有京都的法界寺——&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ae7d245ff74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ae7d245ff74_r.jpg&&&/figure&图 法界寺,和寝殿造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而且斗栱还有立柱进一步的减小,少了很多唐代建筑的雄浑,而且你会发现,这个时候那个椽也就是垂木已经不是主要支撑房顶的结构了,只是日本人觉得好看硬加进去的,这个也是最后去说。&br&&br&同样,在寝殿造的内部装修里,也有了和同时期的宋代不一样的地方。&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0beb208ca51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0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0beb208ca51_r.jpg&&&/figure&图 &b&襖(ふすま)&/b&,看这个字也能感觉到,这个东西本来来源于类似屏风一样的在室内作隔断的东西,唐代的时候中国也是这样,不过后来这个在日本逐渐发展成了方便开启的推拉门,由于推拉门这个东西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都有过出现,所以现在对于这个东西到底是出自哪里还是有争议的,但是同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在室内设置隔断的“小木作”,所以这样一来两边就又走远了。&br&&br&&ul&&li&而对于外面的墙壁,本来在唐代主要是不能动的直棂窗和实心的木板门,比如我们看一下唐招提寺的金堂,这个还是很还原唐代建筑的。&br&&/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470b771b65ea715448be_b.jpg& data-rawwidth=&1044&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470b771b65ea715448be_r.jpg&&&/figure&图 唐招提寺的&b&直棂窗&/b&和门,等到北宋的时候已经演变成了&b&“格子窗”&/b&。&br&&br&只不过日本由于受到屋子里面的“襖”的影响,再加上前面说过日本的气候经常需要通风,所以等到北宋的格子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也就有了外面的&b&“明障子”&/b&和里面的&b&“襖障子”&/b&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的推拉门,所以说推拉门这个可真不一定是什么“中国传统”,我们一般用的还是带轴的门和屏风。&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a7b738fece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a7b738fece_r.jpg&&&/figure&&br&图 日本的“障子”(しょうじ)。&br&&br&&ul&&li&所以,上面所说的这个时期的建筑,也就是后来被称作&b&“和様建築”&/b&(わようけんちく)的时期。&br&&/li&&/ul&&br&当然了,“和样建筑”这个名词,就是相对后来的&b&“禅宗样&/b&(「禅宗様」ぜんしゅうよう)&b&(也叫唐样)”&/b&以及&b&“大佛样&/b&(「大仏様」だいぶつよう)&b&(天竺样)”&/b&来说的,当然了这个和唐以及天竺都没啥关系,其实一般认为和宋代的江南建筑有关。&br&&br&(好了可以记一下,和样、禅宗样、大佛样就是在唐风建筑之后先后出现的三种式样。)&br&&br&再说一下历史大背景,宋代不断繁荣起来后,中日的交流又重新升温,不过不同于原来以官方为主的交流,这个时候出现了大量交流佛法的中日云游僧人,所以南方的很多建筑模式也就又一次传到了日本,而这个时候的日本也乱套了,天皇不满藤原家族的专政,开创了老天皇出家作为“法皇”操纵小天皇,让藤原们无处可用的制度,这个也就是所谓的&b&“院政时期”&/b&,结果这些法皇总是对曾经被下野的皇族&b&“源”“平”&/b&这两个&b&“武士家族”&/b&吆五喝六,让他们帮自己消灭敌人。最终平家的老大&b&平清盛&/b&趁着这股春风消灭了源氏,控制了法皇,武家专权的先河就这么开启了。&br&&br&&ul&&li&当然了,平清盛的专权肯定让地方势力很不满,所以在其他人的拥护下,源家老大&b&源赖朝&/b&趁势崛起,而这个时候的平清盛壮志未酬身先死,他儿子平重衡在东大寺的僧兵叛乱的时候杀到奈良一把火烧了这个日本最高佛教中心,后来源赖朝就是以这个为借口,最终灭掉了平家,也开创了日本的第一个幕府时代——&b&镰仓幕府&/b&,源赖朝也就成了第一个幕府“征夷大将军”。&br&&/li&&/ul&&br&好了我们说回正题,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建筑,基本都是镰仓时代之后建造或者翻修的,正如伊势神宫一样,我们看到的很多建筑,早就不是原来的了。&br&&br&先说一下平安后期直到镰仓兴起的“禅宗样”,按照日本的说法叫唐样,实际上和唐没半毛钱关系,只不过日本人爱把所有和中国有关的都叫做“唐”(から)举个栗子——&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3d5b591f1aafec1238ebabc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3d5b591f1aafec1238ebabc_r.jpg&&&/figure&&br&图 镰仓时代的功山寺,甚至还有了飞檐。&br&&br&&ul&&li&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建筑除了脑袋依然如同和样一样巨大,也同样是柿葺的材料,尤其是房顶的&b&歇山顶&/b&(之后会说),还要搞出来一卷进去的边防雨,这种造型中国肯定是没有的。下面很多东西就有点恢复汉人的建筑样式了,比如,相比于和样越来越少的斗栱,禅宗样的斗栱恢复了大量的“三跳”,而门窗也引用了宋代的格子窗,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应用,就是&b&“卷杀”&/b&。&br&&/li&&/ul&&br&卷杀这个东西在日语叫做&b&“粽”&/b&(ちまき)(为什么一个听起来这么吓人一个听起来这么萌),含义就是那种把柱子的上下两端削出来倒角和曲线的做法,唐代的建筑一般都是比较直的柱子,等到宋代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一本建筑宝典&b&《营造法式》&/b&里面说道会在柱子上面 1/3 的部分去卷杀处理,但是到了日本,这个粽被搞的更加变本加厉。&br&&br&我们就不得不说到这个“大佛样”,其实和禅宗样也是同出异门的两个变种,最典型的就是被平家一把火烧了之后重建的&b&“东大寺”&/b&,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东大寺的基本架构了。&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18c34c4a4b9bba0ced94d5a17a2de3ba_b.jpg& data-rawwidth=&4272& data-rawheight=&28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7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18c34c4a4b9bba0ced94d5a17a2de3ba_r.jpg&&&/figure&图 大佛样的东大寺,当然了,我之后就会说一下那个房檐上凸出来的神奇东西——&b&破风&/b&,这个好像也是题主问的一点。&br&&br&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多到变态的一层一层的斗栱,这个虽说和福建浙江一带的宋代建筑有一定相似形态,但是搞得这么厉害那绝对是日本人的独创,中国不会抢这功劳,斗栱不但回来了还被疯狂应用,而这个柱子的卷杀也是卷的够厉害的了,其实在飞鸟时代,法隆寺的立柱就有了非常独特的卷杀,而大佛样的柱子不仅仅上面有卷杀,下面也有卷杀,柱子基本是一个梭型的存在,至于这种样子的建筑好看不好看,那就见仁见智了,总之你要说这是唐代建筑,李渊会气的跳出来。&br&&figure&&im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752& src=&https://pic1.zhimg.com/ce5f255639fca7bc6d48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e5f255639fca7bc6d488_r.jpg&&&/figure&&br&&br&图
福建浙江一点典型的“多层”偷心造,一般认为可能是大佛样的源头。&br&&br&所以虽说这个时候的日本建筑名字叫的好听,其实已经和中国建筑越走越远了,尤其是后来经过无数次战乱又翻修的清水寺——&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3add61c795f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3add61c795f_r.jpg&&&/figure&图 京都被玩烂了的老景点清水寺,这个脑袋啊,excited。&br&&br&所以下面就说一下日本建筑的屋顶问题。&br&&br&&ul&&li&其实镰仓时代发生的著名事件,就是忽必烈的军队打到日本,这样大家也就知道,宋朝也完蛋了,所以这之后中日更是以一个相对独立的路线发展,就比如我们之后的明朝,因为树木减少加上政策开始偏向工匠,制砖业大量发展,终于出现了神奇的&b&硬山顶建筑&/b&开始发扬光大了。&br&&/li&&/ul&&br&&br&那么就在这里讲一下屋顶的几种常见的形态。&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fb8a518bca50c14e3f0e91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16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b8a518bca50c14e3f0e91_r.jpg&&&/figure&图 最常见的几种代表性屋顶。&br&&br&首先这个硬山顶,就是我们看到北京大多数四合院的那种,平心而论这个确实不好看,只不过明代之后烧砖业飞速发展,所以这个不怎么需要木材和榫卯,只需要两边搭建出&b&山墙&/b&的建筑类型就成了最低级的民居主要样式,甚至到了后来,&b&“卷棚顶”&/b&这种建筑也越来越多,而在这之前的宋代,按照等级划分的话,民居大多数都是&b&悬山顶&/b&,日语叫&b&切妻造&/b&(きりづまづく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房檐两边还是露出来的。&br&&br&而相对来说比较高级的,应该是这篇文章里出现最多的&b&“歇山顶”&/b&,宋代叫这个&b&“九脊顶”&/b&,这种房顶不仅仅造型美观规格较高,也和日本最早的草房很像,所以也受到了日本的大量应用,日本人一般叫这个&b&入母屋造&/b&(いりもやづくり),而最高级的自然是&b&“庑殿顶”&/b&,宋代叫做“四阿顶”,日本叫做&b&寄棟造&/b&(よせむねづくり),去过故宫的知道,天安门就是歇山顶,太和殿就是庑殿顶,不过清代的建筑因为不需要夯土台以及砖木的发展,已经不需要那么大的出跳了,所以斗栱基本就成了摆设,仅仅是个装饰作用,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明清建筑不怎么好看的原因。&br&&br&&ul&&li&所以到了这里我们就可以解释下那个“破风”了,实际上破风本来来源于我们的一个词&b&“博风”&/b&。&br&&/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14e4ab510e646d692bccd01d6a59372_b.jpg& data-rawwidth=&1372& data-rawheight=&6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7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14e4ab510e646d692bccd01d6a59372_r.jpg&&&/figure&图 悬山顶和歇山顶的“山面”起到遮挡和装饰作用的博风板,中国的一般是悬鱼装饰(第1张),日本一般是惹草(第2张)。&br&&br&而日本在自己独创建筑的时候,逐渐就演变出来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03a280a74dee358f4a335cf2_b.jpg& data-rawwidth=&577& data-rawheight=&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03a280a74dee358f4a335cf2_r.jpg&&&/figure&图 破風(はふ),名字叫的都贼好听。&br&&br&所以后来所谓的“唐破风”,其实一般认为很有可能是把卷棚顶和上面这些破风结合形成的一种东西,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受到中国影响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0bf93cceecad4ed2e68ab_b.jpg& data-rawwidth=&1372& data-rawheight=&6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7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0bf93cceecad4ed2e68ab_r.jpg&&&/figure&图 唐破风和卷棚顶。&br&&br&好了,我们最后一个话题,就是房顶内部结构的问题。&br&&br&&ul&&li&话说回来,如果提到唐代建筑,因为我们没什么翻新修葺的传统,所以留下来的建筑已经不多,这里就拿非常有名的两个庑殿顶建筑——&b&五台山佛光寺大殿&/b&,和日本的&b&唐招提寺&/b&来比较一下吧。&br&&/li&&/ul&&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feeeade7acdc13c822c_b.jpg& data-rawwidth=&1417& data-rawheight=&8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1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feeeade7acdc13c822c_r.jpg&&&/figure&图 梁思成手绘的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br&&br&这个庑殿顶的建筑,内部的架构是明显的&b&“抬梁式”&/b&构架,也就是说通过柱子以及斗栱,一层一层的抬高若干的梁(横着的),在梁的上面那个圆柱的木条叫做&b&槫&/b&(音团),当然这个后来也叫做&b&檩&/b&,日语叫做&b&桁&/b&(けた),这东西形成了一道优美的&b&“举折”&/b&曲线,可以说是个非常精密美丽的结构,而且按照我们的《营造法式》,举折的角度是有着很严密的规定的,但是这个跑到日本那里就非常的自由了,尤其是前面和样、禅宗样等等日本建筑,基本都是一条直线。&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7ce9e0b431716acf80743_b.jpg& data-rawwidth=&571&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7ce9e0b431716acf80743_r.jpg&&&/figure&图 再放个透视图就更清楚了。&br&&br&&ul&&li&可是日本的唐招提寺吧,鉴真刚去的时候,确实也是类似佛光寺这种结构的,结果&b&元禄&/b&年间,也就是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三个幕府时代镰仓、室町、德川),来了个非常大的&b&地震&/b&,这样一来唐招提寺不得不面临彻底的改修,而也就是这个时候,日本从镰仓时代就开始疯狂使用的自己的技术&b&“小屋组”(こやぐみ)&/b&就被应用进去了。&br&&/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f16ed725ad50eed5e488f07_b.jpg& data-rawwidth=&666& data-rawheight=&7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f16ed725ad50eed5e488f07_r.jpg&&&/figure&图 唐招提寺的改修,这个来自&b&“竹中公务店”&/b&的官网。&br&&br&我大唐招提寺直接增高一大截,全都怪这个神奇的“小屋组”,实际上我们所看见之前的很多大脑袋日本建筑,都是这种小屋组的结果,他们一方面想恢复原来巨大屋根的外观,一方面又不太会我们的抬梁建筑的技术,尤其是地震越来越多导致原来的唐风建筑损毁大片,所以就自己突发奇想,搞出了一层一层的附加结构,我们看一下——&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ef00cad780ffe571e39a_b.jpg& data-rawwidth=&645& data-rawheight=&2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ef00cad780ffe571e39a_r.jpg&&&/figure&&br&图 小屋组,他们在建筑内部加上了一个一个的小格子,就是为了固定这个巨大的房顶。&br&&br&有了这种技术,日本的房顶的大小终于可以突破天际了,但是光一个小屋组还不够,日本人觉得这么弄太缺少人家唐风的美感了,于是就发明了个新东西,这个也是前面说的“和様建築”里面常用的——&b&化粧垂木&/b&(けしょうだるき)&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e6fd79be181f3d9cff667d_b.jpg& data-rawwidth=&682& data-rawheight=&2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e6fd79be181f3d9cff667d_r.jpg&&&/figure&图 化妆垂木,这个在法隆寺大讲堂里面就出现了,前面说过,垂木本来是椽的意思,而化妆垂木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这个房顶空间做的一个假的椽,单纯为了塑造出房檐下面一条一条好看的样子。&br&&ul&&li&同样还有一个技术,也是日本为了自己这个大房顶的独特设计——&b&桔木(はねぎ)&/b&。&br&&/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bea8ed_b.jpg& data-rawwidth=&728&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bea8ed_r.jpg&&&/figure&&br&图 桔木,也就是第二张图那个粗粗的一条黄色的东西,这么一来本来屋顶的结构“椽”就和这个桔木形成了个三角形的空间,小屋组就是放在这个空间里面,唐招提寺最早也没这玩意,也是后来的大修加进去的。&br&&br&&ul&&li&有了&b&小屋组、化妆垂木、桔木&/b&这三个法宝,日本建筑其实可以说和唐代建筑相比面目全非了,平成年间,唐招提寺的柱子内倾极其严重,最终日本为了保护国宝,请到了上面提到的古建筑维修的权威会社“竹中公务店”进行大修,我前段时间就是根据这个竹中公务店的报告,按照里面的数据用Rhino进行了一次建模,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了无数次大修的唐招提寺,外表看着好像是个唐代建筑,实际上里面真是日本各个时代建筑的集大成者(就当我是褒义吧)——我们看图。&br&&/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16b04c82c_b.jpg& data-rawwidth=&1658& data-rawheight=&7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5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16b04c82c_r.jpg&&&/figure&图 先让我们打开唐招提寺的瓦,嗯,这瓦最起码还是唐代的模式。&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b49d6e7653edb3db_b.jpg& data-rawwidth=&1649& data-rawheight=&7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4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b49d6e7653edb3db_r.jpg&&&/figure&图 当我们把这些放瓦的椽取下来的时候,就会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屋组,好的我们再取下来这个钉子钉的小屋组。&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2da88e9bdcde878eaeb_b.jpg& data-rawwidth=&1641& data-rawheight=&7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4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2da88e9bdcde878eaeb_r.jpg&&&/figure&&br&图 一条一条的桔木和下面的化妆垂木就都露出来了,我们再从下面看一下化妆垂木。&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763b7c0b3cc7a56a8e3c25_b.jpg& data-rawwidth=&1643& data-rawheight=&7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4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763b7c0b3cc7a56a8e3c25_r.jpg&&&/figure&图 化妆垂木,你伪装的还挺逼真,但是我也知道你是个不太受力的假货╭(╯^╰)╮。&br&好了我们看一个线稿。&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0cdbc1d0d17abb3bc62_b.jpg& data-rawwidth=&1569& data-rawheight=&7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6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0cdbc1d0d17abb3bc62_r.jpg&&&/figure&图 好了密集恐惧症还是不要看了。&br&&br&所以,我们来看一下中日建筑分道扬镳之后的两个集大成者——&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40a9e39a_b.jpg& data-rawwidth=&873& data-rawheight=&2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40a9e39a_r.jpg&&&/figure&图 第1个是德川家康的京都离宫“二条城”,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小屋组,第2个是我们的太和殿,斗栱已经沦为摆设,出跳也大大减小,剩下的是粗壮的柱子架起来的高高的梁。&br&&br&最后看一下实际外观。&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40ac58c1b3c1bf3f98f29_b.jpg& data-rawwidth=&1372& data-rawheight=&4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7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40ac58c1b3c1bf3f98f29_r.jpg&&&/figure&图 “元离宫二条城”(歇山顶)和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br&&br&所以客观来说,这两个都是唐代建筑生出来的两个后代,没有谁可以真正代表那个时代带有朴素和雄浑美感的唐代建筑。&br&&br&所以说,日本建筑就是唐代建筑这样的谣言,还是不要继续说下去了,而且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说很多中日建筑的细节了,包括鸱尾、瓦、栏杆等等的构造,大家以后也可以多多注意一下。&br&&br&&ul&&li&当然,鉴真大和尚如果看见现在的唐招提寺,会不会思考一下自己6次东渡的意义呢?&br&&/li&&/ul&&br&我们都是游子啊,以上。&br&&br&100答,好困,推荐链接——&br&&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番外,为什么东方建筑多是木头,而西方大多是石头。 - 祖先 - 知乎专栏&/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文明史各为多少年呢? - 安森垚的回答&/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 安森垚的回答&/a&
多图,盗图者,诛,按照我一向的风格,也就间接说下日本历史。 首先说下,提问“中国唐代建筑和日本古建筑的差异有哪些”,我觉得最好不要用中国一个时代的建筑和日本所有的建筑来对比,我经常能听到来日本旅游的人和我说“你看中国唐代的建筑基本都在京都…
转一个昨天在雪球看见的好文,表面说得是股市,其实说的是人性。凡人共赏。&br&转自:&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xueqiu.co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虎鼎: 与天为敌,谈谈风险控制 《西游降魔》里,空虚公子请的几个阿姨,其中一个很多嘴,公子让她把“天残脚”的腿挪开,她JJWW总在说:”你怎么不早说?“...&/a&&br&&br& 《西游降魔》里,空虚公子请的几个阿姨,其中一个很多嘴,公子让她把“天残脚”的腿挪开,她JJWW总在说:”你怎么不早说?“、”你早说嘛!“……,让人吐血。&br& 我惊叹于星爷对人性可笑处的掌控。到处都是类似的人,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这种逻辑,本质上就是推卸责任。&br&&br& 什么都不干,同时劝你也别去干。&br& 如果你去干,没成功,他就说”早就说了,别让你去干嘛,你就是不听,%……&*((……。“&br& 如果你成功了,他就说”你这是赌博。“&br& 你继续成功,他会说:”老兄,借点钱花花。”&br& 你不借,就是为富不仁。&br&&br& 生活很荒谬,正确的人生观,个人觉得就是看透这种荒谬,然后放松自己。&br& 三星跳楼的那个是董事长还是总裁啊?懒得搜索。&br& 市场经济,要减少摩擦成本,正确的方式要学华尔街那些人。第一天,亿万富翁,第二天,破产了,第三天,在餐厅里端盘子依然很愉快,第四天,赚了一小笔,第五条,赚了一大笔,又发财了。&br&&br& 毛,也是赋闲过的。邓,也是几起几落的。习总,也是被陕北的跳蚤咬过的。刘邦,40岁还在做一个亭长。刘备,28岁还在摆地摊卖草席。200年前,美国只有三百万人。&br&&br& 地球处在银河系的四大旋臂之一,银河系是星系演化的老年阶段,太阳系正在滑向银河系中心,肯定的会灰飞烟灭。&br&&br& 在这必然的,无法逃脱的最终命运中,支撑人类的,是希望和梦想,这希望实现的概率小到万亿分之一,人类能够最终幸存下来,在被越来越强的引力撕裂前逃出银河系的可能实在太小,而且,当然不是我们。&br&&br& 这是“杞人忧天”,原本人的一生就这么长,没必要考虑那么多。但人类的好奇心,还有与生俱来智慧所必然思考的世界观会让我们去思考,也会带来乐趣。&br& 巴菲特在奥马哈吃牛排喝可乐,一年10万美元足够花,他在追求什么呢?成就感?权力?&br&&br& 成就感和权力究竟又是个什么玩意儿呢?让别人为自己做某事的支配能力。&br& 让别人为自己做某事,遇到文首那样“你为什么不早说?”的人又咋整呢?没辙,所以巴菲特离婚了。&br&&br& 其实,最大的风险,就在我们看不清这个真相。看清了,能有什么风险?&br& 珍惜生命,不要跳楼。要明白一件事,电影《1942》中,地主家在灾年有很多粮,结果这些粮食让儿子命丢了。这很深刻。&br&&br& 人,是集体动物。不可能说你贼一样精明的攒了很多银子,然后大家穷死,太精明,先丢命的肯定是你。自古皇家子孙灭族的多,后来皇帝都学聪明了,每代削爵位 直到平民。中外都如此,法国以前贵族最多,结果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英国查理一世也被绞死。始皇以为万世,结果项羽一把火全毁了。&br&&br& 豁达点,多学点知识,是消除压力的最好办法。我今天手头有个股票跌停了,但好像什么压力都没有。
转一个昨天在雪球看见的好文,表面说得是股市,其实说的是人性。凡人共赏。 转自:
《西游降魔…
这个问题,需要写论文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我的博客看,里边有几节相关内容。&br&&br&我摘两节过来。又,百度百科里关于所谓各种唐刀的词条和解释,基本都可以不看,真要看就当小说看,别当知识点看。&br&&br&&p&&b&二,日本刀——低温冶炼、锻造和淬火技艺的颠峰之作&/b&&/p&&p&&strong&汗青&/strong&&/p&&p&日本刀,和前面所说的其他三大名刃都有所不同,无论是从材料的获取还是其锻造及热处理技术上看,它都是一种非常独特且个性鲜明的兵器。&/p&&p&自汉代起,中国的各种技术和物品开始不断流入日本,随着越来越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及造刀术的传入,刀剑制造技术在日本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最终在这个岛国上稳定下来,并发展成独特的日本刀制造体系。即使到现在,其与五、六百年前的日本刀体系也没太大的变化。&/p&&p&说日本刀制造,就不能不说的是制造日本刀的原材料,尤其是其中被传说得神乎其神的“玉钢”(Tahamagane),是必须要讲清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日本刀的独特之处。&/p&&p&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学界——主要是日本学界的主流观点,大多认为中国江南一带先进的炼钢技术,约在公元6年左右开始流入日本。之后经过了一千余年的本土发展,再伴随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带回的中国大陆隋唐刀热处理法的传来,最终形成了制造日本刀所特有的炼钢法和制刀技艺。&/p&&p&中国早期的炼钢术——炒钢法,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单室式炒炼、双室式炒炼、串联式炒炼。而从冶炼炉的构造和工艺流程上看,日本在新新刀时期前广泛采用的踏鞴(Tatara)炼钢法,冶炼炉的结构和原理实际上和中国炒钢的单室炒炼法基本就是同一种技术。&/p&&p&但中国在西汉之后,开始使用经过初步冶炼得来的生铁为原料,再以炒钢法获取钢铁原材料,不再使用直接自矿石中取得的块炼铁来锻造刀剑产品。并且中国的单室式炒炼在燃料中逐渐开始使用高温燃料——煤炭。而日本则因为地质和地理环境等问题,一直都以木炭为主要燃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未使用其它更理想的高温燃料,也未在这方面有大的发展,是以当时的炉火温度最高只能达到摄氏1150度左右,远不能达到摄氏1535度的纯铁熔点,虽说含有杂质的矿石熔点要比纯铁低不少,但在这么低的温度下,铁矿石依然是很难完全融化的。也因此当时的日本人为了获取理想的材料并炼去其中的杂质,在冶炼原材料上使用了表面积远大于大块矿石的砂铁,以求能更好地融化矿石,但同时炼制的时间也变得相当长,常常需要三天三夜甚至七天的不间断熔炼。&/p&&p&只是他们虽然使用的是与中国炒钢单室炒炼法差不多的冶炼炉及制造流程,但因为原料不是生铁,而是铁矿石,之后也没有再行炒炼,所以炼出来的产品还是块炼铁。&/p&&p&这种低温冶炼法炼出来的成品,是一种不规则、通体多孔呈海绵状的块状钢铁,一般称其为“海绵铁”,这和我国古代最早炼制出来的块炼铁,本质上是同一产品。&/p&&p&日本冶炼师们在冶炼时,会先把砂铁放入炼钢炉,然后加入特制的木炭,再开始进行冶炼。由于他们使用的是木炭,而不是煤炭和焦炭,所以温度受到限制,其炉温无法获得大幅度提高,这对钢材的纯度及产生的成材形状和性能,还有最终的用途,都产生了相当大也相当重要的影响。&/p&&p&日本这种踏鞴(Tatara)炼钢法,如果再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种叫鉧押法(Kura),另一种为铣押法(Zuku)。&/p&&p&鉧押法是以砂铁为原料的一种炼钢法,也见于私人小型冶炼。如有些地区会采用一种名为“真砂”(Masa)的砂铁为主要材料,这种产于日本本洲西部的“中国”地区的名为“真砂”的砂铁,要比一般铁矿石所含的锰、磷等杂质少,所以炼制出来的钢材纯度比较高。&/p&&p&按照日本的有关记载,使用这种冶炼法,大约每3400贯(1)砂铁和3400贯木炭,可以炼出300贯钢,400贯生铁和250贯熟铁,其中那300贯钢,就是制造日本刀的主要材料之一“皮铁”(Kawatetsu)的原材料。&/p&&p&(1)贯:日本江户时代的重量单位。1贯=1000匁=10000分。匁旧作钱、泉,依其发音(もんめ)又作目,1匁等于今制 3.759克。&/p&&p&由此可见,日本刀用钢的出产率和产量非常低,共需大约26.7吨的原材料,才能炼制出1吨成品钢,因此即便不计算其中的人工,光是原料成本都是相当高的。事实上,这种冶炼法也确实是一种效率底下比较原始的冶炼法,单纯从生产效率上看,相当不经济,而且对木材的消耗也极其庞大。幸亏日本是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多山国家,不然的话,只怕几百年的采伐全国就要被搞成沙漠了。&/p&&p&至于铣押法(Zuku),一般为大型商业冶炼采用,冶炼工场使用的是一种叫“赤目”(Akome)砂铁原料,由于原材料和冶炼方法不同,所以铣押法得到的成品要少些,大约26.7吨的矿石和燃料,只能炼出 0.8 吨可以用于日本刀制造的成品,其产品相当于我们国古代的白口铁,其它成品还有“左下铁”、“庖丁铁”等等。能直接用于制造日本刀的另一主要原材料“芯铁”(Shintetsu) ,就大多来源于这种冶炼法。&/p&&p&这两种冶炼法,事实上其操作原理和流程都比较接近,相对而言,铣押法要略微先进些,这两种冶炼法的产品,日本称鉧铁(海绵铁)和铣铁(即我国古代的白口铁)。&/p&&p&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鉧押法冶炼完之后,得到的鉧铁并不是整块可以使用的成品,这是一种大块的品质不均匀的海绵状钢铁制成品,冶炼师需要用大锤把这种钢铁块敲碎,然后将碎块仔细地分门别类,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将部分材料拿去制造日本刀,也可以进一步加工冶炼,分别得到玉钢、破面、铁滓、左下铁、庖丁铁等各种成品料再予以分别使用。这其中,可以用来制造日本刀的原材料一般不超过三种。&/p&&p&事实上,日本的这种冶炼技术,从科技进步角度看,是相当落后的。&/p&&p&综合日本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一致的的观点是,日本本土冶炼技术发展大约分四个阶段,其冶炼方式、场所及刀匠使用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下(其中说的高温炉,是指与之前的温度比,而并非冶金业所指的高温炼炉):&/p&&p&&b&一,原始低温野炉(自然通风)时期。&/b&这一时期大量的是私人小规模冶炼,成品为鉧铁,也就是海绵铁,作成以后需要刀匠将鉧铁拆分后使用,上古刀基本都是这一形式的产品。&/p&&p&&b&二,初期低~中温炉(吹子)时期。&/b&这一时期为私人及零散商用小规模冶炼,产品为鉧铁和铣铁,依然需要刀匠拆分后使用,这一时期为上古刀到古刀期。&/p&&p&&b&三,中期高温炉(踏鞴)时期。&/b&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鉧押法大规模商业冶炼,同时产品也多样化起来,其成品有出羽钢、印可钢、千种钢等,刀匠们开始大规模使用半成品钢,也就是玉钢锻造刀剑。这种造法成为普遍形式,是自庆长新刀起及之后。&/p&&p&&b&四,后期高温炉(天秤鞴、大胴)时期。&/b&这一时期刀匠们使用的主要材料,大多为大规模商业冶炼出来的各种成品钢(造、粒、顷钢)及玉钢,新新刀时期刀产品基本都是在这一形式下制造的。&/p&&p&实际上,日本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研究用煤炭的量产冶炼高炉,到两个世纪后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的高温反射式精炼炉的研发,因此新新刀时期有相当部分日本刀是采用冶金业概念上的高温炼炉的产品制造的,而传统冶炼法则日趋式微、几近绝迹。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会发起日本刀复古运动,最后成功地将传统低温冶炼和锻造法保留至今,并将传统日本刀要使用传统冶炼和锻造这一概念也基本固定了下来。&/p&&p&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前两个时期里,刀匠们使用的原材料中,有相当部分是外来钢铁产品,即日本所谓的“舶载铁”,品种主要是中国的炒钢、灌钢产品,也有部分印度钢和南蛮铁(主要为欧洲产品,也有部分是中国产品,南蛮铁这个概念其实是个很不精确的称谓)等等。而后两个时期的刀匠们虽然主要以本土产的钢铁原料为主,但上述的这些外来钢铁产品,自上古刀到新新刀时期,日本刀匠们是一直都有使用的,不过是数量多少而已。&/p&&p&海绵铁这种比较原始的冶炼产品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也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可以同时炼出钢和生、熟铁。&/p&&p&在中国,因为这种块炼铁产品所含的杂质较多同时又成分复杂,使用很不方便,所以最后被逐步淘汰。&/p&&p&而日本的刀匠们,因为燃料和一些其它原因的限制,在无奈之下只能最大程度地去利用这种特性,他们因此开始将不同成分的材料运用于刀具的不同部位上,同时不断改进锻造技术,从而找出了一种几乎可说是使用这种成分复杂的原始块炼铁的最好方法,并一直流传至今,最后甚至将其发展到了如果不是使用以这种方法获取的原材料制造的刀,就不是传统日本刀的地步。&/p&&p&不得不说,日本人性格中那种无论什么都力图极致和完美的精神,在这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p&&p&用低温锻造技术制造的产品,最关键的是它在经过热处理后,能够拥有日本人努力追求的那种变化多端而又美丽的地铁和刃文。可以这样说,日本刀自原材料的获取到其打造成形的过程,是一种把低温冶炼和锻造、热处理技术都发挥到了极致的工艺。&/p&&p&然而这种制造方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成本相当高昂,并且由于材料性能和制造过程的特殊性导致很不容易控制成品形状,这使得其对锻造工艺的要求非常高,期间全靠个人经验,因此非常不容易普及,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刀匠,其过程非常长也非常困难。&/p&&p&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日本刀弧度的产生,就与一般刀具完全不同。&/p&&p&使用高温炉锻造,钢材更易被打造成需要的各种形状,这是它的优点之一。世界其他地区的兵器,尤其是刀剑,其弧度基本都是打造出来的,而日本刀则不然。&/p&&p&日本刀弧度的形成,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使用不同成分材料合成的刀身,其各部位张力不一样、在淬火时收缩比也不一样而自然形成的,并非全是直接打造出来的。所以日本刀会在淬火之后,采取回火工艺,这种回火对材料本身的硬度、强度和韧性改变不大,主要作用地是为了避免淬火形变及烧刃时因高温产生的内应力,一般回火温度在200度左右,如果温度过高,会出现不可逆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导致品质大幅度下降而成为废品。&/p&&p&回火的重要性,我有个具体事例可以很直观地证明。&/p&&p&有次我造了一柄小直刀,做完敷土烧刃后,因为有其它事,就先放下了,再后来不知怎么地大家都忘记了回火这事,直接进入研磨程序。&/p&&p&结果是我们的研磨师郑晓重在研磨的过程中,刀刃区的内应力开始表现出来。一天半夜,郑晓重给我来了个电话,说他在研磨刃尖部位时,发现了一个致命损伤——刃切。&/p&&p&就这么这一点点疏忽,导致了这件作品彻底报废。&/p&&p&另外,折叠锻打的时间长短和次数,会影响到含碳量,由于这一原因,传统日本刀的“折返锻炼”工艺有着相当严格的次数限制。&/p&&p&在古代,是没有任何仪器可以得到“折返锻炼”次数对含碳量影响这一数据的,因此这一过程的掌控只能依赖于经验和技术,掌握最合适的“折返锻炼”次数,是一名优秀刀匠所必须掌握的经验和技能。&/p&&p&所以这种制造工艺,对制造者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变得非常高。尤其在钢铁折叠次数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制造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和折叠锻打次数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刀身状态,此刻刀匠眼中直接看见的并非是最终的成品形状,真正的成品形状必须在淬火之后才能看见,所以光是这一段工艺流程内对制造者的经验和技术要求之高,就已相当苛刻,由此可见打造日本刀所需的技艺之高。&/p&&p&也因此在日本刀制造中,以独特的踏鞴低温炼钢法炼制的原材料获得,是至关重要的。而要使用踏鞴低温炼钢法得到这些特定的材料,又需要日本一些特定地区生产的、成分比较特殊的如“真砂”和“赤目”这样的铁砂。日本刀匠们正是在长期使用这些低温炼钢产品的过程中,依据经验掌握了最合适的使用方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锻造体系,所以想要以日本传统技术制造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特定的原材料和踏鞴炼钢法是很重要的两个基础条件。&/p&&p&这也是日本刀能独步世界,与“乌兹”、“大马士革”、“克力士”等制刀系并列,成为世界上一大独立制刀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p&&p&基于以上所述的这些原因,严格地来讲,并非凡是出产于日本、形状符合传统武士刀标准的刀,就可以叫“日本刀”的。真正可以称为“日本刀”的作品,有其特殊的要求和含义在内。&/p&&p&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除了要符合形制和其他方面一些硬性标准外(如区别“太刀”和“刀”等这些种类的传统定性标准),最基本的几条就是——如果它使用的不是以传统冶炼手法得到的日本刀原材料、不是采用传统炼炉打造、不是采取传统的热处理淬火工艺,那么不管其他标准符合与否,都不能算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p&&p&换句话说,如果你拿高温冶炼得到的成品钢材去打造一把刀,哪怕形制和工艺都没问题,日本人也不会承认这是日本刀的。&/p&&p&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曾使用现代工艺,使用高温炼炉及现代钢材大量生产军刀,这种其使用现代高温成品钢原料以大工业流水工艺量产的刀,一般都按标记型号被直接称为“XX式军刀”,如九五式、三二乙等,日本人则称呼其为“Gunto”,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值得注意的这其中一些型号的特注型,以及相当部分的九八式军刀,是以传统日本刀刀条加装军刀外装的,有相当部分是古刀、新刀、新新刀,并非机制刀。&/p&&p&这种新造机制量产军刀,在日本人看来其本身不具备艺术和文化价值,只有历史文本价值,所以按照当代日本法律,这类刀概属要销毁的违禁物品,不属文物范畴,一旦发现将直接切断进行销毁。而在日本刀业界和流通领域(譬如古董刀商店)及真正的日本刀收藏者中,这种量产军刀俗称之一就是“铁棒”,于此可略见大家对其所持的态度。&/p&&p&不过收藏日本军刀的绝大部分收藏者,都是因为看重其文物意义而进行收藏,如在中国民间及各种博物馆内,就有不少此类藏品。位于我国首都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内,就有着相当数量在抗战时期缴获日本军刀藏品,其中尤以许世友将军的藏品为最,经常展出的就多达十数柄,其中不乏日本古代名刀,当然也有九五式、三二乙等“模造刀”。&/p&&p&这些从日本侵略军手中缴获来的军刀,是中国人民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和教育意义。&/p&&br&&p&图说明:笔者收藏的抗战期间缴获的日本军刀。日军95式军刀的铜镡初期型,刀、鞘编号一致,日本陆军造兵厂东京工厂陆军第一造兵厂制造的“东”字铭款,刀装由株式会社寿屋商店制造。此款刀使用的钢材是所谓的机制玉钢,整体油淬,配备给日军尉官使用。&/p&&br&&p&&strong&第四章 &/strong&&/p&&p&&b&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宋朝和中国兵器神话之消亡&/b&&/p&&p&&b&——禁私兵、尚武精神和兵器文化传承&/b&&/p&&p&&b&汗青&/b&&/p&&p&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在唐之前一直跟着中国走、到唐之后却开始发展出自己的制刀体系和刀文化,而中国又为什么在唐代后制刀技艺就开始急剧衰落,在短短一段时间内,仅到北宋中期就衰落至如此地步呢?&/p&&p&又为什么,隔海相望的两国制刀技艺的盛、衰焦点,会一齐落在唐代呢?&/p&&p&答案一,是和中国历代皇朝对民间持有兵器的态度有关。&/p&&p&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元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反抗,对民间武器的管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态地步,连菜刀都被管制了。当时规定以二十户为一甲,共用一把菜刀,这一甲的领导,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街道里的居民小组长吧。那把宝贵的菜刀,平时便保管在这位居民小组长手里。大家做菜要用菜刀了,就得去小组长家排队。后来大约是小组长们嫌麻烦,因此很多时候是把菜刀用链子锁在水井边的箱子里,要用就拿钥匙去开箱子取出来。&/p&&p&我估摸着那辰光的一道好风景,应该是在饭点之前的水井边。&/p&&p&想想那时每个城市里街头巷尾的水井边,一到黄昏时分,就会有十数乃至数十个姑娘、大嫂、老太太聚成一堆,一边洗菜一边排队切菜,这情景必然十分赏心悦目。那水井边,在当时也定是个成功率极高的婚介场地。&/p&&p&这事,是中国古代史、社会史、兵器史上的一大奇观。&/p&&p&也许还是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p&&p&因为管制菜刀此举,对中国冷兵器制造的传承打击固然巨大,对饮食文化传承的影响只怕也不小。君不见取材于宋元评话杂剧的《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们便个个都是大块吃肉的汉子。于我想来,这等描写固然有小说家们想表现好汉豪气的成分在内,但恐怕当时村野小店里的厨子,没有自己的菜刀可以切肉,于是只能直接把大块肉煮熟了端上来给客人吃,更是其中的关键。&/p&&p&这一想,水浒好汉们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表现出来的豪气,顿时失色不少。接着又想,大约当时人家中,温婉女子启樱桃小口大块吃肉也是常景,因此那些民间艺术家们此举很可能是一不小心的写实描写而已。&/p&&p&一念至此,心目中一直以来因大块吃肉而来的好汉们之豪气形象,几乎荡然无存。&/p&&p&我还没写这一段时,曾以为写出来会很好笑,但写完后却一点都笑不出来了。虽然我本来确实是想说笑一下的。&br&
笑不出来,不单是因为前文之故,还因为在最后润色这部书稿的过程中,偶然看见一条新闻,说近来我国的安保措施又有进步,推出了购买老鼠药和菜刀需要实名登记的制度,其报道中洋洋自得和夸耀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便实在很难理解制定这一规定的官员和对此大表赞扬之意的记者了——他们怎么居然就好意思把这事当政绩来夸耀?&/p&&p&本来在中国史上,对菜刀实行管制的,就只有一个元朝,现在好,我想以后也许有一天历史课本上会这样说:在中国史上,对菜刀曾经实行过三次管制,一次是元朝,为了防止汉族人民对其统治不利;还有两次,则分别是2008年和2010年。&/p&&p&如果可能,我一定会建议把提案实施这一制度的那些人士名字都写上去,好让他们就此一直光宗耀祖下去。 &/p&&p&知道元朝禁菜刀、禁私兵的人很多,但不太为人知道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宋代比元代好不了多少,最多不过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p&&p&事实上,中国历代皇朝对民间拥有武器这一问题,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p&&p&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首先做的几件事之一就是销天下之兵作十二铜人。到汉代,庙堂上有过关于是否要禁私兵的争论,类似争论唐朝也有;到了宋、元两代,统治者们终于开始将禁私兵这一讨论付诸于实施,且其表现出来的态度,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了登峰造极近乎变态的地步。&/p&&p&汉、唐两朝的一些皇帝,对民间私兵这一问题,其实是看得很透彻的,或者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的统治非常自信,因此对此并不是很在意,故没有开展大规模禁私兵的运动。顾炎武的《日知录之馀》中,就有汉、唐时期两次关于禁私兵争论的详细记载。&/p&&p&其一发生于汉武帝时期。当时的丞相公孙弘上奏,要禁止民间拥有弩。他的理由是一旦十贼持弩则百吏不敢前,因此他认为只要禁了民间拥有弩,那么贼人就只能拿其他短兵了,这样一来官兵就可以大胆上前捉拿,贼人也就不敢作奸犯科了。&/p&&p&当时的光禄大夫吾邱寿王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臣闻古人作五兵,不是用来为害,而是用来禁暴讨邪的。人们安居则以此制猛兽、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施行阵。秦兼天下以后,废王道、立私议,灭诗书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戮,于是虽然杀豪杰、销甲兵,但天下百姓还是以农具为武器汹汹而起,最后以乱而亡。所以圣王才会重教化而省禁防,因为他们知道光有禁防是不足恃的。现在陛下英明、治国有道,天下安定,虽然也还有些盗贼,但这是地方官的过失,不是因为民间有弩的缘故。而且《礼》有大射之礼,我只知道圣王有合射以明教化,没听说过他们要禁弓弩的。因此要禁的是地方上巧取豪夺和盗贼一类的行为,而不是兵器。不然的话,如果是坏人,那么坏人本来就不怕违法,所以坏人依然会去持有弩,而好人自卫要使用弩却会违反法度,他们反因守法而失去了防卫的能力。因此禁弩不但无益于禁奸,还害得百姓没有了自卫的能力,又废了先王的大礼,让人们以后再也无法学习圣贤们传下来的大射之礼。&/p&&p&汉武帝于是用吾邱寿王的话去问公孙弘,公孙弘为之折服,汉武帝遂不纳公孙弘禁民间藏弩的建议。&/p&&p&在这里,汉武帝的态度其实着有很明显的倾向性。书曰“上以难丞相弘”,这个“难”字,就表明了汉武帝一开始就不支持公孙弘建议的态度,是以他才会用吾邱寿王之语去“难”公孙弘。&/p&&p&汉弩,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先进的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射程和精度都远远大于弓,如果只论射程和杀伤力不考虑其他,这东西甚至不比近代初始火枪差,因此说它是当时的高精尖武器一点都不夸张。汉军之所以能克制匈奴,此物居功至伟。如汉名将李陵率丹阳兵而教以骑射,之后孤军杀入匈奴,以五千汉军步卒对十万匈奴步骑混合军团,激战八天、杀伤匈奴过万,全仗此物。最后在距离汉关百余里处,李陵因箭支耗尽外加叛徒出卖,致使全军被围而遭覆灭。余读书至此,每每憾之兼且恨之——如使李将军多十万箭,则不但匈奴无能为,且可立不世之功矣。&/p&&p&然如此凶物,汉武对民间私人可以拥有一事全不以为意,足见其人胸襟之大、自信之高,而在此之外,于我看来更有其高瞻远瞩的一面。且不去说上古六艺和《礼》《诗》这些典籍的礼义,从吾邱寿王之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时至汉代,习射依然是当时礼法的一项常规内容,而正是这种自小要接受的全民射礼训练和百姓可以持有兵器的政策,使得汉人武勇之风不灭,中国的中原历代皇朝多不敌北方游牧民族,惟汉、唐两朝不但不惧,更能克之、征之,武力威振塞外,不可谓与此全无关系。&/p&&p&亭 林先生书中另一事,乃是唐时故事。说是当年唐中宗即位时,拜郑惟忠为黄门侍郎,朝中有人请禁岭南首领之家畜与兵器,郑惟忠曰为政者不可轻易革除民间习俗,晋人《吴都赋》里就说南方是“家有鹤膝,户有犀渠”,一贯如此,现在一朝禁之,岂无惊扰?中宗然之,于是此议不行。&/p&&p&所谓“鹤膝”,乃是指矛属兵器,“犀渠”则是水牛之类的牲畜。&/p&&p&这两位汉唐天子,一个认同禁私兵并不能减少犯罪,其胸襟和自信,绝非泛泛;一个以变易风俗是为扰民而不禁私兵,亦称宽厚。&/p&&p&事实上我国两千年前这位叫吾邱寿王的官吏的言论,极透彻地揭示了私人拥有武器这个问题的本质所在——那就是民间持有武器不是问题,根本问题是在于统治者的治理不善,以及违法犯罪行为本身。&/p&&p&禁私兵,并且把私兵概念扩大至民间日用品的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统治者非常不自信和积弱的一种极端表现,因为这种行为产生的唯一根源,就是惧怕老百姓有一天会拿起菜刀来,对他们的统治不利。&/p&&p&只是问题在于倘若你治理不善,即使你禁了菜刀,老百姓们也会举着木棍站起来和你过不去。宋、元两朝,甚至连祭祀用的带刃仪仗和菜刀都禁了,可大规模的人民起义依然不断就是明证。如果天下大治,统治者又何惧老百姓手中有些许低级自卫武器,譬如菜刀。再怎么样,老百姓的武力也不可能和全副武装、拥有重武器的警察及军队比肩吧,区区几把菜刀有什么好怕的,无端示人以弱、示人以愚,曝一己之怯,令人见笑。&/p&&p&又况且罪犯之所以是罪犯,恰恰就是因为他们不怕法、敢违法。既然罪犯本就不怕法令,那么请问,这个禁私兵的法令对他们有什么用?罪犯们依然是想拿什么就拿什么,难道你禁菜刀,罪犯就不会拿菜刀去犯罪了?又如果他们拿水果刀、板砖、棍子呢?那是不是连板砖、木棍也要禁呢?作为统治者,不想着平天下不平之事造福人民,却想凭一纸法令就让罪犯们因此不拿武器去犯罪,全然不顾百姓生活是否因此受影响和不便利,这种想法和行为,实在太过愚蠢和幼稚,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p&&p&其实,现今欧洲瑞士政府执行至今的武器持有制度,也足可证明吾邱寿王观点的前瞻性。&/p&&p&制定于十九世纪前叶、一直沿用至今的瑞士宪法第十八条规定,每个瑞士士兵,都可免费得到由国家提供的第一批武器、装备及被服等物,而其中的武器可以一直由士兵保管。因此瑞士人在服完兵役后,可以把在部队使用过的武器——包括冲锋枪在内,带回家保存。只要你出具一份不将这些武器用于违法行为的保证及一份无犯罪行为证明,在兵役完成前参加两次射台和野战射击演练就可以了——这后一条尤其有意思,瑞士政府还要确保你会熟练使用这些将被你带回家的武器。&/p&&p&据瑞士政府2003——2005年的统计,瑞士人服完兵役后有30-40%的人选择将在部队使用过的武器带回家保存;而据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在这三年内,瑞士政府因此将11万4千枝自动步枪和手枪发放给了私人拥有。&/p&&p&与此同时,瑞士政府从来都认为瑞士不存在因这一枪支保存制度带来的后果及问题,就在不久前又再次发表了同样内容的声明。也就是说,瑞士政府认为其国家在与此有关联的诸如社会治安等各方面,和不发放枪支及禁枪的国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p&&p&事实上,瑞士的社会治安确实相当好,它比世界上绝大部分禁止民间持有枪支的国家都安全得多,也比绝大部分禁止民间拥有刀剑、禁止拥有小匕首,甚至对菜刀进行管制的国家更安全。&/p&&p&国家鼓励和支持民间拥有军用武备,安居则制猛兽、备非常,有事则设守卫、施行阵,此乃我国上古圣贤藏兵于民之大义,复见于今日万里之外的异国,叫人情何以堪。&/p&&p&我想,我在这里可以说的,大约只能是这样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法律,一个很有意思的政府,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及人民。&/p&&p&从宋朝开始,中原皇朝自秦汉、隋唐以来的雄风不再。&/p&&p&这种雄风不再,不单是指在兵器制造及兵器文化上表现出来衰落和消亡,也包括了国力和民风,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变异。&/p&&p&有宋一代因所谓“重文轻武”导致的积弱固然众所周知,但宋朝皇帝们大禁私兵的态度,对整个宋朝的国、民积弱所起之力,也不可小觑。在我看来,禁私兵和国、民积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孰为根本,不是那么好定论的。&/p&&p&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在开篇内,有一处写大宋百姓们互相说笑,其中某甲道:“金兵有甚么可怕,他们有一物,咱们自有一物抵挡。”某乙道:“金兵有金兀术。”甲道:“咱们有韩少保。”乙道:“金兵有拐子马。”甲道:“咱们有麻札刀。”乙道:“金兵有狼牙棒。”甲道:“咱们有天灵盖。”&/p&&p&每读书至此,则令人郁郁不能自解。&/p&&p&这虽然是小说情节,却十分符合宋朝重文轻武之积弱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实际上,大宋朝的百姓们,也确实只能用天灵盖去抵挡金兵的狼牙棒。&/p&&p&这甲乙二人,之前说的是官、兵层面,如金将金兀术自有宋将韩世忠抵挡,金兵的拐子马部队则有宋军的麻札刀与之抵敌,还勉强两两相当。但到了民间层面,因为在大宋天子的严令和各级政府机构的威压之下,大宋百姓自开国起就失去了任何可以抵抗敌军的自卫兵器,到这时真的只能用自己的天灵盖去抵挡金兵的狼牙棒了。&/p&&p&宋代自立国后,就在一直大力奉行防民甚于防川的政策,大张旗鼓地禁民间持有兵器、禁民众聚会等等,不但对民间私蓄兵器者处罚极严,甚至对造刀的工匠也要一并进行处罚。&/p&&p&那么大宋政府要禁止持有的所谓的兵器,又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且来看一看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吧。&/p&&p&大宋开宝三年(970),那位杆棒开国皇帝颁布了一条法令,曰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其后禁令波及全国连绵不绝,粗略简之,就可见有淳化二年(991),天禧五年(1021,景祐二年(1035),庆历八年(1048),嘉祐七年(1062),宣和六年、七年(1125)等再三再四颁布的各种禁私兵法度。&/p&&p&这一系列禁令,涉及面极广,不但禁了上阵用的军用武器,一度连老百姓日常开山种田的工具刀都给禁了。在《宋会要辑稿·兵》里,有仁宗年间的一份诏书,其曰:“仁宗天圣八年三月诏曰:川陕路不得造着袴刀。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言:着袴刀,于短枪竿、拄杖头安者谓之拔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着袴。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陕路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众。请自令着袴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p&&p&这里还好,在利州路转运使陈贯的建议下,朝廷只禁了长柄的“拔刀”。但在《宋会要辑稿·刑法》中,又有记载说徽宗宣和七年,朝廷再次下令禁断民间使用及锻造“博刀”等刀具(所谓“博刀”,其实与朴刀、畲刀、袯刀、刳刀、着袴刀等等乃是同一样东西,是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不同称呼,参见本书附录《宋刀一种小考——朴刀》)。&/p&&p&而《宋史》卷一百九十七的兵志则道:“景祐二年,罢秦州造输京师弓弩三年。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在这条禁令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且与本节主题有极大关系的一点是,官府不但禁了“博刀”这种百姓日常生活用具,甚至连其制造者都要得罪,这对兵器制造技术以及兵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无疑是极致命的。&/p&&p&兵器兵器,兵用之器也。按说朝廷既然禁的是兵器,当是禁民家私藏兵用之器,弩这种程度的高精尖武器自不用说,肯定算兵器,把长刀、大剑算上去也不为过,可如果连老百姓种田开山的随身工具刀都算是兵器,那就很有点闹笑话的意思了。&/p&&p&这种连民间生活用具刀都企图禁绝的仇民、防民政策,不仅腰斩了中国之前积累了千余年的兵器制造技艺传承,也灭绝了中国兵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可能,使得中国兵器从会当凌绝顶的世界顶峰水准瞬间跌落尘埃,从此被弃于世界名刃行列之外,最终沦为了既没有文化内涵也没有制造技艺传承的铁片子。&/p&&p&与此同时,宋自开国起还一直严厉管制各种民间集会,即使是民间祭祀和庙会。各地官吏们屡屡上奏朝廷提请警惕和禁止祭祀、庙会、社会的记载,于史不绝。由此宋朝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禁止在这些民俗和宗教仪式上使用仪仗兵器的禁令,如《宋会要辑稿·刑法》有天禧五年的诏曰:“神社枪旗等严行铃辖,如有违犯,内头首取敕裁,及许陈告。”&/p&&p&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此条禁令本身,还有其最后一句:“及许陈告。”&/p&&p&陈告,说白了就是告密。中国历史上对这一行为的评价多是负面的,无论政府还民间,或者是各学家,都普遍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很容易形成诬告风气。如武则天时期,就因为这事闹了一次风波,最后虽然实施了这一许可,但对武周此举的历史评价,就一直是负面的。&/p&&p&赵宋为了对付私兵和民间集会,连这一招都使将了出来,足见其对此忌讳之深。&/p&&p&到宣和六年,大宋朝廷在这个基础上又再次宣布,在祭祀、社会等民间群体活动中,只要是带刃的家伙就一概不许用,哪怕你是用于仪式的仪仗摆设,并对此给出了官方建议,说在祭祀这类需要仪仗的活动时,你可以用竹木做成兵器形状,贴上蜡纸假假地算是个刃就拉倒了,不然的话……官府抓你没商量。&/p&&p&禁私兵禁到这个地步,金兵来了大伙儿自然只能投降没商量了。经过了赵官家那么多年的整顿治理,大宋朝早就帮着金兵把民间反抗用的家伙给彻彻底底扫干净了,金兵杀到,如果你不想投降的话,那就用你的天灵盖去顶人家的狼牙棒吧。&/p&&p&也所以,我们经常在各种影视剧及小说里看见的,那种宋朝书生佩个宝剑到处溜达这场景,在宋朝是绝无可能存在的。因为只要不是官兵官吏,你扛个平头西瓜刀出门都要挨抓,别说挂个宝剑满大街街招摇了。宋元流行“杆棒”,小说和平话、杂剧里放眼看去满篇都是棍棒,罕见刀剑,是有道理的。&/p&&p&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由于大家仰慕那位传说中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太祖而群起仿效之故,而是那位自己使一手好杆棒的太祖皇帝,不许百姓家拥有刀剑闹的。&/p&&p&也因此宋朝的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这位军汉出身的皇帝一样,出门扛条木头棍子防身。佩宝剑在身,以文武双全的风流倜傥形象去泡妞这种事,在大宋朝显然连门都没有,只有罪犯和强盗才敢这么干。&/p&&p&所以我很怀疑北宋那会儿之所以还允许老百姓用小水果刀,并且居然还有“并刀”这种名品,只怕全赖如李师师一流的美女们之力。否则周邦彦们大约在勾栏瓦子中,只能看见无数漂亮姑娘正在用牙齿和手指努力对付橘子这类水果,“纤手破新橙”尚可为之,前面“并刀如水”那一句,肯定是要改一下的了。&/p&&p&私以为,或可使金庸小说常用到的一个词——“并指如刀”,大家都去练点徒手功夫,以方便日常吃喝吧。(1)&/p&&p&(1)并刀,宋时并州所产之名刀,当是日用小刀。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卷上:道君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后云“严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师师因歌此词。&/p&&p&在禁止民间持有和制造兵器的同时,宋朝的官造兵器也被严格置于中央政府管制之下,其对各地官军使用之兵器亦防禁极严。如《宋史》兵志说熙宁五年,“帝匣斩马刀以示蔡挺,挺谓制作精而操击便,乃命中人领工造数万口赐边臣”;元丰元年冬,“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乞给新样刀,军器监欲下江、浙、福建路制造,帝不许,给以内南库短刃刀五万五千口”等等,可见当时各地部队兵器的制造及供应,哪怕是边军所用,也被置于宋皇帝及其派出的太监直接管制之下。&/p&&p&另外,有宋一朝之义勇颇多,所谓义勇就是团练乡兵,乃是仿唐府兵而来,尤其是克制金人骑兵的弓箭手,有相当部分是义勇,因此宋各路都有“弓箭社”这个组织,其实就是现在的预备役一类。然而到了宣和七年,《宋史》兵志内却出现了这么一条记载:“私有兵器,在律之禁甚严。三路保伍之法,虽于农隙以讲武事,然犹事毕则兵器藏于官府。今弓箭社一切兵器,民皆自藏于家,不几于借寇哉”,于是乎一切兵器要归公,这路的弓箭统统被收缴上去,让义勇们把弓箭带回家的那位官吏,也因此被罢了官。&/p&&p&敢情在宋朝皇帝和官吏们眼中,大宋百姓,哪怕你是预备役士兵,只要有了兵器就等于是把兵器“借寇”了。这种视民为仇,把全部老百姓都当成潜在敌人和威胁来对待,畏民犹甚于畏敌的思想和态度,正是宋皇帝们禁私兵的根源所在。&/p&&p&宋家皇帝此等阴暗心思和小家气度,比之汉唐,相去实不可以道里计。宋自开国起就呈现出一派全面挨打的积弱气象,以至于把两个皇帝搞进了五国城去坐井观天、后宫娘娘们弄进了金人的洗衣局,最后更偏安一隅做了多年儿皇帝,良有以也。&/p&&p&宋朝之后,汉唐雄风和尚武精神固然不复见,而我国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兵器血脉,也同时宣告彻底终结。&/p&&p&在我看来,这种终结,不单是制造技术和器物形制上的终结和衰退,也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终结和阉割。这是中国兵器文化和制造技术消亡的第二个大原因。&/p&&p&对宋朝重文轻武观念和制度之由来,学者们讨论很多,讲得也都很透彻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认为在经历了唐末割据和五代十国的长期混战之后,文化及传统湮灭颇多,各种人才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口比较大,因此宋在平天下后相当重视科技文化的重建和继承,是以形成了这一局面。&/p&&p&不过我以为除此之外,还有着另一与此深度一样,角度不同的原因。&/p&&p&赵宋官家出身行伍,又仗着武力黄袍加身,从主家孩子手里篡夺的天下,其心中对带兵武人和百姓以武犯禁的恐惧心之重,非比一般皇帝。这一点,只看赵大官人一得天下就即刻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文,便可窥知一二。而之后赵宋一力推行重文轻武之观念与制度,又严禁天下百姓拥有私兵,乃至于禁断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刀具,则均是此种恐惧的具体表现。&/p&&p&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两者一向是中国统治者的大忌。赵宋官家禁绝民间私兵,等于斩断了侠以武犯禁的支撑点,而后再将文人们归于固定的程序和法度之下,使文儒不能乱法只能去风月,于是两个心腹大患去矣。&/p&&p&在这种治国理念和法度下,之后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实是帝王家管控天下百姓和文人们的最理想工具。于是到了明朝,仅仅只朱棣一代,便将大明天下搞得家孔孟而户程朱,以至于文人们整天沦于道德清谈,到最后把朱明朝廷变成了一个问钱粮不知、问甲兵不知的道德腐儒们的乐园。&/p&&p&是以自宋兴起的宋元两朝大规模、长时间的禁私兵运动,再加上程朱理学,从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联手,一起阉割了中国传统尚武精神。&/p&&p&统治者们终于如愿以偿,他们用道德和风月,把原本豪壮的中原装点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花花世界。&/p&&p&其实这种衰落的演变轨迹,在文学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p&&p&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此就讲得很直接。他说诗自唐中叶以后,除一二大家外,殆为羔雁之具;词自南宋之后,除稼轩一人外,亦为羔雁之具,此为中国文学升潜之关键。羔雁之具,是上古应酬礼品,先生此话,等于直指此后的诗词都是装点用的样子货,徒有其表而已。说白了,就是在气势和意境上都落了下乘的匠作。&/p&&p&这个评语,精准之极。只是又何以会如此呢?余以为,此与中国自宋开始的意识形态大演变有直接关系。&/p&&p&春秋战国时期,各家诸侯及学派同时兴起,百家争鸣;汉承秦之天下后,拓疆定边,雄武不已;至唐国力发展至鼎盛,文治武功赫赫,是以这一时间段内的学术和文学都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和发展的阶段。故唐代诗词,外则气象壮丽华瑰、空灵飘忽,内则意味深长、气度恢弘,格调和意境之高,后世不复见。至宋,除东坡、稼轩寥寥数人外,多只谈风月,极尽缠绵悱恻之能事,已然丧却了唐时气象,以至词道大盛。至于明清……明清有诗人和词人么?我能想起来的、大约勉强能和唐宋中游诗人比肩的,是那位大大有名的奸臣才子:阮大铖。也许还有另外一位奸臣才子严嵩,也可提一提。&/p&&p&人道唐宋之后无诗词,却不说唐宋之后无才子。只因才子们的灵气,被自宋开始的那套专门用来囚禁人们灵魂的所谓道统给扼杀了,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刻板的腐儒和道德学问家,如王国维所言,再无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独有千古之气象。于是,唐宋以后,无诗。&/p&&p&同理,这种文化、思想、精神上的演变反映在兵器上,就是唐宋之后,无兵。&/p&&p&先秦铜兵,是金属兵器的初始阶段,在发展到顶峰后,钢铁兵器开始出现。经过两汉和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发展,中国铁兵从冶炼、铸造、锻造及热处理技术,到隋唐时期又达到了顶峰。而恰恰唐朝兵备又采取的是精兵制度,其政府常备军的人数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少的一朝,而其经济又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地强盛,在这种双重基础上,导致隋唐兵器的精良程度和技术,都成了中国历史之最。&/p&&p&在我看来,先秦至隋唐在意识形态上,其追求还是比较纯粹不功利的,更多的是自由的态度。如之前所说,在这个大时段内的文人政客们,比之后代,多少都有着比较重的理想主义倾向,无论是学术态度还是价值观,莫不如此。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唐两朝皇帝和政府官吏对待私兵的态度,崇尚人性和思想自由的三国魏晋玄学风潮,在宋代程朱理学出现之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倾向相对是自由的,纯粹的,更偏向理想主义色彩。如最早出现的“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这种相互关系,到宋之后就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绝对的单向关系。而王国维所论的诗词与文学的演变,也是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演变的例证之一。&/p&&p&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学术和价值观,几乎都被纳入了一个所谓的统一“规范”,无论是从最基本的人之本性还是高度提炼的意识形态层面看,“百家争鸣”是肯定不存在了。有的只是符合统治者政治需要的一家独尊的那套章程。这种状态,不但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唐宋之后无诗人之现象,在学术及意识形态上,也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一直到明中期的阳明心学出现,才略微有所改观,但阳明心学也只是对程朱理学的改良,并没有实现本质上的突破。事实上哪怕到了清代朴学兴起,也没有出现太大变革。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及学术的真正变革和突破,是在清末民初,在那一短短的一个时期内,再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实实在在地出现了很多革命性的变革。只可惜,对中国的现在来说,为时已晚。&/p&&p&也因此,从宋到清在这个大时段内,中国兵器的表现,和文学、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表现毫不奇怪地如出一辙,十分统一。因为兵器及兵器文化,就是国家、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等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p&
这个问题,需要写论文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我的博客看,里边有几节相关内容。 我摘两节过来。又,百度百科里关于所谓各种唐刀的词条和解释,基本都可以不看,真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朴刀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